时间:2023-06-13 09:24:5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废弃物处置办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象:建筑垃圾数量惊人
在浙江,随着“三改一拆”深入推进,大量的建筑垃圾随之产生。据“三改一拆”办统计,到2014年3月底,全省累计拆除违法建筑1.68亿平方米。按照每万平方米产生建筑垃圾7000―12000吨的标准推算,从2013年开始,我省各地拆除违建产生的建筑垃圾超过了1.5亿吨。
这些数量惊人的建筑垃圾该如何处理?
2014年4月1日,浙江省委派驻浦江的第12督查组接到了当地群众举报:浦南街道宋溪村道两边堆满建筑垃圾,已经堆放8个月,无人清理,影响周边环境。
督查组到现场证实,通向宋溪村道两旁,确实堆放着4座小山般的建筑垃圾。路过的村民说,大雨把建筑垃圾冲刷到田里,把灌溉渠道都堵塞了。
据浦南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宗汇介绍,截至今年3月底,浦南街道共拆除违法建筑60万平方米。由于缺资金和堆放场地,80%的拆违垃圾得不到及时清理。垃圾处理成了“三改一拆”中的新难题。
同样的建筑垃圾处理难题,让台州市路桥区路南街道上马村的村干部也很为难。
上马村是路桥区拆违力度最大的城中村。村里统计的9万平方米违法建筑,在2013年的“三改一拆”行动中,几乎全部拆完。拆后的建筑垃圾堆积成山,总量超过1万吨。
“垃圾堆村里时间久了,天热的时候,苍蝇蚊子嗡嗡飞,影响村里的环境卫生。”村干部杨义辉说,“而且建筑垃圾夹杂着废木料、纸板,长期堆放,存在很大的消防隐患。”
村民迫切想把垃圾运出村,但成堆的垃圾该运往哪里?路南街道干部联系垃圾填埋场,得到的回复是:填埋场已经不堪重负,建议就近堆放。
经过一番论证,垃圾中转堆积点选在远离村民居住的上马村东边和南边角落。但很快这两个临时堆放点也达到最大负荷。
“没办法,我们只好向邻近南岸村借了一处空地,和他们说好堆放时间,这才暂时将上马村的建筑垃圾堆放妥当。”路南街道宣统委员徐桂生说。
建筑垃圾露天堆放终究不是处置办法,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造成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污染。据了解,建筑垃圾中的水泥和混凝土需要经历100―200年才能有效分解,黏土砖甚至要500年以上。另外,建筑垃圾含有约10%废金属和10%可燃废料,无论填埋还是堆放处置,废金属和塑料产生的有毒物质不仅难以降解,还会以渗滤液的形式污染地下水,破坏土壤结构。
办法:让建筑垃圾变废为宝
建筑垃圾处置虽然令人头痛,但在一些人眼中,建筑垃圾却被视为最具开发潜力、永不枯竭的“城市矿藏”,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位于台州市黄岩区的浙江百全工贸有限公司是家制砖厂,但厂里烧砖从不挖土,更不开山。公司副总经理鲍晓长说:“建筑垃圾浑身都是宝,我们工厂制砖的原料就用建筑垃圾,生产的砖块每块可以节约8分钱成本。”
在生产车间,工人们先将建筑垃圾中的砖块和混凝土碾轧成碎粒,再与建筑渣土掺和,送入砖机压制成型。成型砖露天晾晒两三天后,再送入砖窑内高温烧制成新型墙体材料――渣土砖。
据了解,目前这种渣土砖已经过浙江省发展新兴墙体材料办公室认证,各项指标均达标,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项目。
靠点“渣”成砖的本事,百全公司日均“吃”掉建筑渣土1500吨。
在永康市红卫铸造炉渣处理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慧慧眼中,建筑垃圾就是放错了地方的“黄金”。她说,建筑垃圾经过泼水、筛分后,可以形成不同规格的再生骨料:中碎材料可以做路面,小碎材料可以铺地基、做路面,细沙能拌水泥,还可以做粉煤灰添加料。“在欧美国家,建筑垃圾的资源再利用超过90%,这么高的比例,让人眼红。”
“我们公司配有建筑垃圾破碎机,一个月能加工上万吨建筑垃圾,但现实情况是机器经常‘吃不饱’。” 李慧慧说。
建筑垃圾能“变废为宝”,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建筑垃圾该往哪里送。针对这种信息不对称,慈溪市、瓯海区的城管局想出高招,在网站上建立“建筑垃圾供需平台”,实现建筑垃圾网上交易。城管局把每个工地的渣土类别、数量等信息公布在信息平台上,买家通过平台可以迅速找到卖家,实现建筑垃圾再利用。
据悉,平台运行半年来,慈溪市已完成建筑垃圾交易量140万立方米,这些建筑垃圾被用于绿化用土、地面回填和建材原料。
在义乌,专“吃”建筑垃圾的再生资源利用公司得到了政府的政策支持。除了资源再利用,义乌人还把“三改一拆”产生的建筑垃圾,巧妙地“塞”入100多座废弃的矿洞、矿坑中,洞坑填满后再覆上表层土即可复绿。
建议: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据工信部统计,2012年我国共产生建筑垃圾15亿吨,其中进行资源化利用的不足5%。据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同志介绍,虽然这些年我省再生资源企业增多,但消纳建筑垃圾的能力有限,利用率不高,资源化利用率不超过10%。
我国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并不比国外差,为什么利用率会这么低?
政策层面上,《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第四条规定:“建筑垃圾处置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谁产生、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国家鼓励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鼓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优先采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 然而在市场上,劣币再次驱逐良币。
开发商出于工期和成本考虑,往往将建筑垃圾清理工作交由清运公司,而清运车辆为了节省“进场”费用和运输成本,渣土车司机们往往钻空子,随意在路旁、桥下、郊区等地倾倒垃圾。
专家分析,建筑垃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牵涉拆除、运输、处理再利用等整个链条,涉及住建、发改、环保、经信等多个管理部门,各方权责不明晰,没有形成流畅的管理体制。另外,浙江多数城市没有专业的建筑垃圾回收机构负责分拣回收,建筑垃圾依然混合收集,利用率很低。再次,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产业链不够完整,产业化发展程度低,也是导致利用率低的主因。
中国城市环卫协会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陈家珑表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难题的根本解决之道,是要实现建筑垃圾处置产业化,国外成功的经验是法律的强制力量与市场相结合。在国内,政府应在垃圾来源、市场出口以及中间环节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如此产业链才能打通、实现真正产业化。
“企业需求主要在3大环节。首先是保证建筑垃圾来源,将建筑垃圾送到企业处,而非随意倾倒。其次是出口问题,建筑垃圾再生制品毕竟是新产品,市场接受起来有困难。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出台政策推广应用。”陈家珑说,比如政府出资的工程先做表率,“新东西总要有被接受的过程,等到真正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政府可以再撤出。”
“最后,中间环节应解决地的问题。建筑垃圾处置用地应有相应规划,建筑垃圾处置是储存、加工的过程,也是垃圾消纳场,垃圾存放需要用地,而且用地面积还不小。政府应帮助解决用地,要给建筑垃圾堆放的场所。”陈家珑说。
有专家建议,浙江要加快开展加强建筑废弃物管理和资源化利用的立法调研工作,通过立法禁止建筑废弃物直接填埋,明确必须进行分类收集和存放,实施资源化利用。要尽快制定浙江建筑废弃物科学治理和综合利用中长期规划,列入各地政府的实施方案中。
另外,要加强综合监管。建立健全建筑废弃物全过程监管制度,对建筑废弃物种类、数量和去向等情况实行联单管理;实行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标识制度;建立完善建筑废弃物运输和处置资质许可制度;严格执法,加大对建筑废弃物乱堆乱放和就近填埋行为的查处力度。
相关链接
一些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也曾出现过严峻的建筑垃圾“围城”问题。这些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逐步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建筑垃圾处置产业链。
日本政府在1977年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1991年制定了《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并在2002年开始实施《建筑材料循环法》,将垃圾视为“建筑副产品”。
美国政府出台的《超级基金法》规定:任何生产有工业废弃物的企业,必须自行妥善处理,不得擅自随意倾倒。其做法有四种:一是综合利用,二是分级处理,三是高级利用,四是法律规范。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污染现状;控制措施;云南腾冲
中图分类号 X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210-01
腾冲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市,先后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市)、农业部油料(双低油菜)高产示范区、云南省烤烟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市)、云南省“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示范县(市)、云南省首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市)”和全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县(市)等,同时还是云南省8个生猪生产优势县(市)及35个肉牛生产基地县(市)之一。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生产、供给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化肥、农(售)药、农膜、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量不断提升,牲畜粪尿、秸秆等废弃物也大量增加,加重了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环境污染,直接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认清农业废弃物污染现状,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综合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农村居家环境十分必要。
1 腾冲市农业废弃物污染现状
农业废弃物是指在种植业、畜牧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废弃农膜及农药、化肥等农用投入品废弃包装袋以及其他农业生产废弃物。
1.1 农作物秸秆
农作物秸秆是指水稻、玉米、油料等农作物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秸秆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夏、秋收时,极少部分农户在田间就地焚烧,污染空气。或者秸秆长期弃置堆放,丢弃在河沟、田间地头,经日晒、雨淋引起腐烂,产生污水,污染水体。据测算,腾冲市秸秆产生量每年约15万t,通过还田、堆肥、饲料、原料等途径利用约10万t,占66.7%,随意丢弃、焚烧约5万t,占33.3%。
1.2 农产品加工废弃物
腾冲市围绕农产品加工升值实行全程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快速成长,以茶叶、饵丝、果脯、植物油、腊腌菜、畜牧、粮食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60余个,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产品[1]。但由于一些企业在加工农产品时不注重无害化处理加工原料废弃物和污水,往往形成一个加工点即为一个污染源。
1.3 畜禽粪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善,畜禽产品在饮食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畜禽规模养殖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在解决人们肉、蛋、奶需求的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的压力。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腾冲市农业源普查资料,2007年全市畜禽养殖业产生粪便3.8万t,排放49.1 t,流失3 460 t;尿液产生1.7万t,污水产生2.9万t,处理1.1万t;COD产生3 595 t,总氮215 t,总磷39.84 t,铜7.98 t,锌7.77 t,虽然没有近年的具体统计数据,但是从畜禽养殖的增加量来看,畜禽粪便的产生量应该比2007年增加了数倍。2014年农业面源污染典型畜禽养殖单元调查中,对10户肉鸡养殖专业户(场)畜禽粪便产生、处理情况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0户肉鸡养殖专业户(场)均无配套的粪污处理设施,全年共产生粪便2 588 t,处理利用方式都是直接收集利用。
1.4 农用地膜
近年来,腾冲市塑料地膜的使用量逐年增多,尤其是玉米主产区,残存的农膜碎片日益积累,在田头地角、溪边树上随处可见,农膜污染已成为农田(地)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地膜如果残留在土壤中,就会分解产生有毒物质污染土壤,改变土壤物理性状,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通透性变差,阻碍农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养分及根系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据2008年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果,2007年全市共使用地膜349.69 t,回收利用293.99 t,占84.07%,残留量55.87 t,占15.93%,近年的使用量也大致相同。长此以往,残存于土壤中的塑料薄膜,缓慢降解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将对水、土环境产生难以估量的危害[2]。
1.5 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
农、林、牧生产离不开农(兽、渔)药的使用,为了确保农产品产量的不断增长和品质的提高,需要广泛使用农药和增加使用频次,随意丢弃玻璃瓶、灌、铝箔等农药包装废弃物成为一大污染源,对土壤和水体环境造成污染,甚至对人畜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另外,化肥、种子、种苗包装袋(盒)等废弃物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农业生态污染源。据测算,全市每年约产生逾700 t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除少数被回收外,其余被随意丢弃于农田边、地头、山野、路旁、水塘沟渠中污染环境。
2 农业废弃物污染控制措施
腾冲市通过开展农业环保宣传教育、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督、采取农药化肥减量化施用、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推广秸秆资源化循环再利用、沼气工程等一系列措施,农业废弃物污染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3]。
2.1 积极开展农业环保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农业环保意识
恢复受污染的环境,其成本远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取得的利润多,且环境有时具有不可修复性,一旦受污染,则不仅危害当代,还会殃及子孙后代。为了提高全民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腾冲市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宣传《农业法》《环境保护法》《云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腾冲市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腾冲市农业投入品监管制度》等法律法规,向农民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污染的危害性及污染防治的方法和措施,不断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公共意识和文明修养,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农业废弃物污染的危害和治理的重要意义,使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逐步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2.2 大力推广秸秆资源化循环再利用技术
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50%以上存在于秸秆中,秸秆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同时秸秆也是一种粗饲料。腾冲市通过秸秆“肥料化、燃料化、饲料化、基料化”手段,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一是过腹还田。将作物秸秆经过青贮、氨化、干燥处理后饲喂家畜,不但可以缓解发展畜牧业饲科短缺的矛盾,还可以为种植业提供大量有机肥料。近年来,腾冲市多家畜牧养殖场在一些地方敞开收购青贮玉米秸秆及稻草,既为牲畜储备了充足的过冬饲料,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二是积极倡导秸秆直接还田、制作有机肥还田。随着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机收水稻、玉米、油菜等农作物,为秸秆直接还田提供了方便。此外,也可将农作物秸秆通过堆沤发酵后作为有机肥还田,培肥地力,降低农业成本,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如2014年腾冲市借助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推广秸秆腐熟还田技术1.1万hm2,发放秸秆腐熟剂330 t;三是大力推广利用秸秆种植双孢菇、姬松茸等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严格控制焚烧秸秆的现象[4-5]。
2.3 推广利用沼气工程,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
近年来,腾冲市遵循“资源化、生态化、无害化、减量化”的原则,力求从源头减少污染,最大限度地实现养殖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和综合利用,将养殖业和种植业以沼气为纽带连接起来,既治理畜禽场的污染,又给种植业提供了有机肥料沼液、沼渣,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养殖小区及联户沼气建设,不仅解决了部分生活用能问题,而且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改善了人居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全市已在18个乡(镇)共建成“一池三改”农村户用沼气池24 957口,养殖小区联户沼气29个,大中型沼气5个,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服务网点158个。
2.4 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建设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在村寨边、路旁合适地点建设垃圾收贮设施及垃圾焚烧炉。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以实施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和清洁水源“三清工程”为主线实施乡村清洁工程,通过推广清洁生产、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技术,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建立乡村物业管理服务机制,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社会化服务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2.5 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及农产品产地保护
为保护农业环境,腾冲市先后出台了《腾冲市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腾冲市农业投入品监管制度》,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探索农业投入品、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机制和安全处置办法;指导农户适时揭膜,禁止使用厚度小于0.008 mm的超薄地膜;在田间地头设置农业投入品收贮设施,动员农业从业人员把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及塑料垃圾统一回收处置,否则按村规民约处理;进行专项整治,强化农资市场监管,打击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农业投入品的违法行为[6-9]。
3 参考文献
[1] 孙永明,李国学,张夫道,等.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现状与发展战略[J].农业工程学报,2005(8):169-173.
[2] 林中,李丹,张焕裕,等.湖南省农业废弃物利用现状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2(5):169-172.
[3] 刘振东,李贵春,杨晓梅,等.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26):13068-13070.
[4] ,王文杰.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开发前景[J].天津农业科学,2009(3):46-49.
[5] 张野,何铁光,何永群,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概述[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3):64-67.
[6] 彭靖.对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思考[J].生态环境学报,2009(2):794-798.
[7] 宋成军,张玉华,李冰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1(11):289-293.
关键词:废弃化学品;回收;处置;长效机制
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化学实验室在进行科学实验和教学过程中每天都会有各类化学污染物产生。化学污染物不同于普通废物,在排入城市污水管网和大气之前要先经过无害化处理。实验室化学污染物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特殊污染源,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和处理[1]。同时,实验室因年久不能继续使用的废弃化学品成为另一个棘手的安全隐患。废弃化学品既不能继续使用又不能随意丢弃,多数实验室常年摆放在试剂柜里,不但占用空间而且存在安全隐患。实验室化学污染物主要分为废液和废弃固体化学试剂,两者的存放和处置方式有所不同。目前,废弃化学试剂的处置成本居高不下,有些甚至高出生产成本许多倍。因此,探索废弃化学试剂处置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2,3]。
1实验室废液的分类收集
很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实验室里准备了废液缸或废液桶,用来收集和存放实验废液,但是收集的化学废液多数没有严格的分类存放。分类收集有利于废液的后续无害化处理。实验室产生的废液一般分为三类,即易燃有机废液、难燃有机废液和无机废液,三者的无害化处理方式不同,因此需要将它们分类收集存放。易燃有机废液包括大多数常用的有机溶剂和其它液态有机化合物,例如乙醇、甲醇、乙酸乙酯、丙酮、乙腈等;难燃有机废液主要是含有卤素的有机废液,例如四氯化碳、氯仿、二氯甲烷等。易燃有机废液主要通过充分燃烧进行处理[4],而含有卤素的有机废液不能燃烧或不能完全燃烧,高温下可以生成有毒的气体,造成二次污染。无机废液通常是各种无机盐的混合水溶液,含有大量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危害较大的成分是重金属离子和有毒酸根离子。
2废弃化学试剂的安全存放
2.1归类存放避免混合
废弃化学试剂在最终无害化处置之前应该分类清理并安全存放[5]。废弃化学试剂因为混装、混存和年代久远等因素,可能使部分化学品包装破裂而泄露或外露,各种化学品相互沾染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成分更加复杂、毒性和危险性更高的高危不明化学品。可以把具有相容性的化学试剂作为同一类别废物,首先要检查包装是否破损,然后装箱并在箱体明显处注明所装废物信息。另外,还要注意氧化剂与还原剂必须隔离存放,二者混存有爆炸危险,如果混合存放则仓库就如同火药库。实验室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见表1。
2.2避光、避免高温存放
光能和热能是化学反应进行的重要外部条件。有些化学试剂在光照下会发生分解或爆炸等反应,有时会伴随着有毒气体的释放,对人员健康和安全造成危害,因此废弃化学品避光存放非常必要。高温会使化学试剂更加不稳定,试剂在分解过程中如果产生气体就容易发生爆炸。另外,在较高的室温下如果试剂的包装破损,试剂就会以更高的速率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极易引发火灾。因此,存放废弃化学试剂的仓库应避免强光和高温。
2.3仓库的通风和防火
化学试剂仓库一旦有个别试剂发生火灾很可能引起连锁反应,造成严重后果。2015年天津港瑞海公司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就是一个沉重的教训。存放废弃化学试剂的仓库必须提供足够的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防止可燃气体或有害气体的积聚。可燃气体可以由液态化学试剂缓慢挥发产生,也可能由存放的试剂之间的化学反应产生,及时通风能够使可燃气体浓度保持在安全范围内。此外,废弃化学试剂即使分类存放在条件良好的仓库内(避光、适宜温度、通风),也不可能完全排除意外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废弃化学试剂仓库还应当安装自动监测和火灾报警系统,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
3溯源回收处置长效机制
随着国家环保部门对危险废弃物管理的日趋规范和更加严格,全民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加强。目前,我国实验室产生的多数是通过有危废处置资质的环保企业集中处置。废弃物清理工作包括分类编号、更换或加固包装、分堆打包和计量登记等步骤。废弃化学试剂的分类清点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约占到处置成本的一半。从而造成了一种怪现象,就是处理一瓶废弃化学试剂的花费远高于购买一瓶新试剂的花费,而且处置危废的环保手续复杂。于是处置废弃化学试剂就给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我国从事化学试剂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很多,而且规模相差很大。对自己产品的无害化处理是每个化学试剂生产厂家的社会责任。事实上,对化学试剂进行无害化处置最专业的企业就是最初生产该试剂的厂家。从技术和设备的角度看能够生产试剂的厂家往往最有条件处置相应的废弃化学试剂。而且可以将回收的废弃化学试剂经提纯后再变成合格的产品。生产企业负责回收处置自己的废弃化学试剂虽然增加了物流与处置成本,但是同时也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变废物为产品,该过程称为“溯源回收处置”。废化学试剂溯源回收处置长效机制的建立将有利于化学试剂生产企业的优化整合,没有能力对自己生产的试剂进行无害化处置的小企业将会被淘汰,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也将会逐渐失去市场而被淘汰。废化学试剂溯源回收处置长效机制将会产生良好的环境和社会效益。最后,安全教育是确保废弃化学试剂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溯源回收处置办法是废弃化学试剂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由于废弃化学试剂品种繁多、性质各异,管理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常识,对所涉及的每一种化学试剂的危险特性、防范措施有清楚的认识。此外,管理人员还应具备基本的安全应急常识,保证人员和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张翠粉,徐苏娟.实验室常见化学废弃物的危害及处理[J].污染防治技术,2007,20(3):71–72.
[2]朱丽华徐锋.我国高等学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8,34(3):40–42.
[3]张绚爱.高校毒性化学品的安全管理[J].实验室科学,2013,16(6):190–192.
[4]赵石楠,消防燃烧实验室废弃化学品处置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8:242–243.
【关键词】因素评分法;煤炭物流园区;绿色度;评价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993(2015)11-0055-03
1引言
传统的煤炭物流因为其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严重而被称为“黑色物流”,如何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加强对煤炭物流系统的管控,实现煤炭黑色物流向绿色物流转变,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对于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煤炭物流园区是煤炭物流的关键节点,是管理煤炭物流的重要载体,其绿色程度如何会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煤炭物流的绿色化。
2我国煤炭物流园区的积极作用以及存在的非绿色因素分析
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的对物流园区的定义是:物流园区(logisticspark)也称物流基地,是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特定区域。煤炭物流园区是指具有煤炭集散、加工处理、储备、综合装运等多功能的场所,它可以把不同种类的煤运进来,并对其进行筛分、洗选、储存、混配、装运等加工处理,运出的是标准化或个性化的成品煤,提升了煤炭的品质,提高了煤炭的附加值[2]。我国的煤炭物流园区正在不断建设中,按照其所在位置及其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煤炭产地物流园区、煤炭中转地物流园区、煤炭消费地物流园区三类,理想的煤炭物流网络结构应该如图1所示。通过煤炭物流园区的运作,改变了以前直接由煤炭企业用户的传统运输方式,使煤炭企业将物流业务交给物流园区来承担,将主要精力集中到煤炭生产上来,可以提高生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三种物流园区的作用不尽相同,煤炭产地物流园区主要收集附近煤矿的煤炭,进行洗选产生标准煤配送给中转地物流园区,中转地物流园区主要进行煤炭储备,以标准煤为主并生产适量的成品煤,来满足煤炭消费地物流园区的需求,消费地物流园区主要是根据客户的个性化的需求,进行配煤加工,将客户需要类型的成品煤配送给客户。通过三种物流园区的合理分工、协调配合,最终一方面实现了煤炭用户需求的有效响应,提高了煤炭物流的可靠性,避免缺货,同时通过集约化运作,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煤炭物流园区虽然有上述积极作用,但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污染和资源浪费两大问题,具体包括噪音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污染、资源浪费五个方面,如表1所示。[3]
3煤炭物流园区绿色度评价的必要性
物流园区的绿色度是指物流园区的环境友好程度,具体来说包括物流园区对于环境的污染程度以及对于资源的消耗程度。如果一个物流园区平均到单位工作量上的对资源的消耗越小、对环境的污染越少我们就认为其绿色度越高。煤炭物流园区绿色度具有客观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客观性是指通过评价可以对煤炭物流园区的绿色度进行客观的评估,衡量其在环保方面的客观效果。时效性是指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科技的进步、管理水平的提高,煤炭物流园区的绿色度是一个不断变化升级的过程,今天的绿色度高的物流园区如果不持续改进,有可能到将来绿色度会被评价为低[4]。引入煤炭煤炭物流园区绿色度评价对实现煤炭物流的绿色化转变、推进煤炭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给政府管理部门,在考核评价监督管理煤炭物流园区的时候,提供一套客观可行的评价方法,找出标杆企业,树立榜样,进行经验推广,引导煤炭物流的绿色发展方向。二是通过评价给煤炭物流园区的绿色转变起指导作用,通过对自身的评估以及与同行标杆企业的对比,找出差距,作为今后绿色工作的重点。
4构建煤炭物流园区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考核内容
对煤炭物流园区的绿色度的评价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展开,本文借鉴相关文献中对于企业绿色度评价的内容,结合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的管理思路,将煤炭物流园区绿色度评价的指标从制度及文化建设、组织架构与人力资源、硬件投入、过程管理、绿色绩效五个维度展开,共包括23项二级指标,如表2所示。指标的设置充分考虑了重在预防、全员参与、要素管理、过程管理、目标管理、重在实效等原则,具有全面性、客观性、科学性等特点。
4.1制度及文化建设
制度及文化建设包括园区绿色文化、绿色战略规划、环境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绿色的企业文化是园区绿色管理的前提,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园区文化主要考核内容包括:绿色的价值观,绿色制度建设,绿色信息公开,绿色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绿色战略规划主要考核园区在绿色经营观指导下,对园区进行绿色开发、实施绿色生产、开展绿色营销和培育绿色园区文化等是否进行了总体规划。环境管理制度方面主要考核内容包括:环境管理组织机构、环境监测制度、各部门的环境管理办法、宣传教育培训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奖惩制度等等。
4.2组织架构与人力资源
组织架构与人力资源包括组织架构、人员配置、员工素质三个方面。组织架构是指一个组织整体的结构,是在企业管理要求、管控定位、管理模式及业务特征等多因素影响下,在企业内部组织资源、搭建流程、开展业务、落实管理的基本要素。主要考核园区环境管理组织架构是否合理,每一个组织部门、每一个员工是否都有合理的环境管理职责分配。绿色物流作为新生事物,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园区是否拥有足够数量的熟悉绿色理论和实务的物流人才,并将其科学合理的配置到相应的组织机构当中都是考核的重点内容。其中重大环境影响的岗位人员是重点,考核是否经过了相应的教育、培训,是否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经验。
4.3硬件投入
煤炭物流园区的绿色硬件投入是实现绿色化的基础保障,包括污染物监测设备投入、减少污染的设备投入、资源回收与节约的设备投入。污染物监测设备主要包括监测噪声、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的设备。减少污染的设备包括污水处理、废气处理、减少噪声、减少扬尘、减少运输过程中煤炭洒落等工作所投入的设备。资源回收与节约的设备主要包括废弃物、洒落的煤炭的收集加工再利用的设施设备。
4.4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是指对煤炭物流园区的每个节点进行监管控制,对每个过程细节进行控制管理,从而达到最终的绿色物流目标。对园区的过程管理主要考核指标包括作业标准、应急预案、教育培训、监督检查、作业改善五个方面。作业标准主要考核各工作岗位是否有完善的作业标准,有重要环境影响的环节是否有控制程序,例如固体废弃物管理程序、可回收利用废物处置办法、危险废物处置办法、化学品控制程序、能源管理办法、环保信息交流管理程序、污水排放控制程序、零星废水排放管理办法、大气排放控制程序、噪声控制程序等等。应急预案主要考核园区是否制定了可能造成环境影响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以预防或减少环境影响。教育培训方面主要考核是否定期进行绿色意识、岗位职责、工作标准的培训,以及有可能的情况下是否进行了应急预案定期演习。监督检查主要考核园区的监督检查部门是否定期的开展检查工作,并对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作业改善主要考核针对监督检查以及日常发现的问题,能否发动全体人员,集思广益,制定出作业改善措施。
4.5绿色绩效
园区绿色声誉是园区内部员工和外部顾客等对园区绿色管理方面的认可程度,可以通过调查以及新闻报道的次数来确定。物流园区绿化率就是用园区绿化区的面积除以总面积来确定。废液污染、废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污染主要考核其有没有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运输损耗用运输中损耗的煤炭数量除以煤炭运输总量来确定。物料回收再利用主要考核物料回收的数量及其经济效益。资源消耗就是考核单位煤炭吞吐量所对应的资源消耗数量。
5因素评分法在煤炭物流园区绿色度评价中的应用实例
运用因素评分法进行绿色度评价的计算过程如下:首先对需要进行评价的对象(煤炭物流园区)设定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这些评价指标按其重要程度分配权重,然后按各指标的考核内容及其评分标准给各指标打分,将各项指标所得分数与权重相乘并汇总,便得出各评价对象的评价总分,获总分越高的评价对象绿色度越高。其中权重的分配可以采用1到9标度法,请专家两两比较各指标,构造出判断矩阵,采用和法或积法计算得出各指标权重。权重的分配也可以采用德尔菲法,请多个专家根据每个指标对物流园区绿色化的影响程度赋权,经多次反复交流信息,最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下面以对A、B、C三个煤炭物流园区的绿色度评价为例来说明该方法的应用。如表2所示,共包括五个方面的23项指标,所有指标权重按百分比来计算,所有权重相加为100%,各指标的得分,按10分制计算,最终根据加权求和法得出各煤炭物流园区的绿色度评价总分。通过表2的总分可以看出,B园区绿色度最优,C园区次之,A园区最差。通过横向比较也可以得到一些启示,比如,A园区的硬件投入是最高的,但因为其其他的方面做的差,最终的评分还是最低,说明仅仅依靠设备是实现不了绿色化的,管理等软实力也很重要。B园区虽然得分最高,但其设备投入等方面还有改进空间。C园区各个方面比较均衡,仍需向B园区学习,提高绿色化程度。
6结束语
本文在绿色物流理念的指导下,融合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管理思想,构建了煤炭物流园区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各指标的考核内容,采用因素评分法进行了煤炭物流园区的绿色度评价。该方法用于评价煤炭物流园区绿色度水平的高低,具有实用性强、计算简便、评价准确等优点,对煤炭物流园区绿色度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在各指标权重的确定、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的细化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可以作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黄志建,史春芬.我国煤炭物流研究综述[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12-14.
[2]钱平凡,温琳.煤炭智能物流园区建设及政策建议[N].中国经济时报,2013,37(7).
[3]杨海洪,胡小建.煤炭产业园区绿色物流运营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14,(11):1-4.
近年来,宁国市紧紧围绕服务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加大农业资源保护与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努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设置专门组织机构,全面推进山区生态循环农业。宁国市委、市政府多年来高度重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早在1996年就成立了市生态农业建设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市农业环保站承担。2012年3月,成立了宁国市农村能源生态局,为市农委所属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内设能源科、农业循环经济科、农业环保科。主要负责全市的农村能源生态工作,从实践看,领导组的成立及市农村能源生态局的设立,对全市发展现代循环农业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二是扎实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源头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划定畜禽养殖禁养、限养区,分类分年开展年存栏生猪50 头以上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修复和标准化提升。在禁养区关闭11家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小区通过了国家环保部门农业源减排台帐资料的核查及现场核算验收,为宁国市完成全年减排目标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依法规范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市场程序,严厉打击非法销售和使用违禁药物行为。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防止滥用、错用。通过普及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应用配方肥、有机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新型肥料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促进了肥料养分替代和利用率提高,实现化肥减量。通过病虫害测报预报、绿色防控、高效农药替代、统防统治等路径和技术,促进农药替代和利用率提高,实现农药减量。制定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办法,建立“经营单位折价回收、农资公司集中贮运、专业环保单位集中销毁”的回收处置机制。
三是稳步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制定并出台《宁国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宁国市2014年农作物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奖补办法》,随着配套政策的出台和保障机制的逐渐完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取得长足进步,秸秆能源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步伐加快,涌现出三鼎生物质公司、凯迪生物质发电、金鑫牧业等多家秸秆着利用典型。
四是以沼气为纽带,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得到新提升。全市共建成户用沼气池14200口、联户沼气40余处,整合乡村服务网点22个。建立多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1、以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为主,坚持治理与利用并重。如宁国博农公司。2、以稻――鸭共育为基础,推行水稻绿色清洁化生产。如宁国市方塘粮油专业合作社3、以精致农业生产为单元,发展有机蔬菜水果。如宁国市一滴水家庭农场和荆虹家庭农场。4、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发展珍稀食用菌生产及加工。如宁国亿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5、以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为抓手,发展山核桃、香榧等优质林特产品。30万亩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特别是山核桃、香榧等优质产品产业化程度高,基地环境良好,为走出“产品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良性发展之路,我市着力在宁国推广畜禽粪便上山,不仅解决了养殖企业污染问题,同时为优质林特产品发展提供了优质肥源。如詹氏公司和山里仁公司。6、为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找出路,变废为宝,生产生物质燃料。如绿拓公司、三鼎公司和常乐林公司。世行贷款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猪-沼-稻”、猪-沼-果” 生态模式示范区建设分获省模式评审一等奖、二等奖。实施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港口镇山门村山门中心村、青龙乡龙阁村东风桥中心村被列为农业部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
五是认证体系进一步规范。我市先后制定了《宁国市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规程》、《宁国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措施》等农产品技术操作规程以及《宁国市有机农业发展规划》,全市共有9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23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76个农产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30万亩山核桃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创建,还有一大批农产品正在申报待批中。这些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开发和认证,有力推动了全市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和建设。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村能源综合利用程度低,尚未形成产业发展格局,在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方面的作用未充分显现。
二是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农业种植、养殖过程中化肥、农药施用过量,利用率低,流失量大,引发严重的面源污染。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生活垃圾成为农业面临污染的一个重大污染源。
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一是建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首先要加大机械化还田力度。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是秸秆农业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和主攻方向。应积极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捡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建立和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其次是全面推进秸秆循环利用。以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循环利用为主,大力推广秸秆堆沤还田和过腹还田,全面推进以秸秆养畜为纽带的种养一体化,积极发展秸秆食用菌、秸秆有机肥、秸秆优质饲料商品化生产,提升秸秆循环利用水平,彻底解决秸秆焚烧问题。再次是积极发展秸秆新能源和秸秆原料工业。结合村镇环境整治和节能减排需要,推进秸秆致密成型燃料、秸秆沼气、秸秆热解气化、秸秆炭化等分布式能源化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到2015年底全市秸秆直接还田面积达13.5万亩,比上年增10%。
二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常态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面源污染普查基础上,突出抓好农业重点领域面源污染减排。以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农田生态拦截等项目为重点,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减少农业源氮磷污染排放。以实施《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为契机,推进畜禽清洁养殖、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减排工作力度;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品牌培育和“三品”认证步伐;加强农产品产地土壤监测,建立农业土壤信息管理系统和预警体系;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控,从而推动我市生态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垃圾,垃圾分类,可持续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当前,我国多个城市都在积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2000年中国有8个城市成为原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10多年之后仍未取得根本性突破。在10多年的实践中,既有不成功的尝试,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成为市民的生活习惯,还须以政府为引导,制定简便、易行的分类标准,尽快制定垃圾处理循环利用的产业激励政策,完善垃圾的末端处置途径,增强垃圾的末端处置能力,加大公益宣传的力度,扎实、细致地推进城市垃圾分类工作。依托同济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我们经过一系列调研、跟踪调查和面向公众的问卷调查,对城市垃圾分类问题及其策略进行了研究。
一、规则的可执行性不足与应对策略
古人云:不立规矩,无以成方圆。规矩能够实行,必须简单。英国的户外垃圾箱总是并列三个,箱体外没有文字说明,只有图案标识:一个是玻璃瓶,一个纸袋,一个屑屑粒粒的点,掷弃者一目了然,知道归类抛物,哪怕不识字的,都会各得其所。在上海,垃圾箱上写着“有机”“无机”的化学名词,表示出科技含量。一个垃圾箱,老人、小孩自然不知所云,外来农民工也不知所措,像我这样也算读过些书的“知道分子”,只能像下注彩票似地抛掷垃圾,这样标识的垃圾桶,应该放在化学系、科技馆门口。”
另外,一些城市普遍设置“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桶,甚至写上外语,让人感觉“先进”,但实际上多数只是摆设。很多人对“可回收”、“不可回收”视而不见;一些守规则的人想“科学”分类,结果左右为难,因为“可回收”、“不可回收”模棱两可;少数认真的人,发现分类后的垃圾普遍被混合起来收集,因此,积极性备受打击。以至于市民难免会“腹诽”,生活垃圾分类在当下中国的很多城市,几乎成了一个噱头。
规则简单、明晰,执行才容易。规则不是做给内行看的,而是做给外行看的,让全社会的相关者都能一目了然,哪怕有些弱智,这是智慧。这样的管理方式也许会认为是粗线条的,但容易管理,而且为未来的规则扩充、细化提供了空间和基础。
基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生活小区户外垃圾箱可设置厨余垃圾、塑料垃圾、纸类垃圾、废弃电池、其它垃圾五种。根据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考察,厨余垃圾与普通家庭厨房必备垃圾桶的习惯一致,因而方便分类投放。塑料垃圾是重要的污染源,而回收废品的人员经常只收饮料瓶、洗发水瓶等较大的、便于回收的塑料垃圾,而大量的小塑料瓶、超市售菜用的塑料盒、塑料托盘、小食品的包装盒、包装袋等都没有得以回收,设立专门的塑料垃圾回收箱,一方面可以让“拾荒者”自然拾走一部分,剩下的则可以集中处理、回收利用。纸类垃圾许多居民已有单独收集的习惯,与塑料垃圾一样,单独设立垃圾箱既方便了“拾荒者”的自然分拣,也避免了混装带来的污染,也便于集中处理、回收。废电池已单独收集多年,居民对其污染性已有认识,所以延续此做法。
在实施过程中应认真听取家庭主妇们的意见,尊重居民的生活习惯,例如现有的玻璃品垃圾箱其实不符合当下人们的生活习惯,毕竟对于家庭来说玻璃类的垃圾并不多,过去很多包装用的玻璃瓶也被塑料等其它包装材料所取代。
在公共场所的垃圾箱,设置“塑料”、“纸类”、“其它”,方便路人掷弃。一方面与生活小区的垃圾箱设置相对应,另一方面也符合人们的掷弃习惯,并且方便分类回收利用。
“简便、易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度推广垃圾分类来说,在初期显得尤为重要。
二、政府参与的典范与启发
近期,广州市政府正在有意把广州打造成中国大陆第一个市民自觉自愿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城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力亲为,并宣称要打一场生活垃圾分类的“人民战争”,这个姿态在当下中国十分重要。
“从现代城市治理、公共生活的角度来看,要引导市民在短时间内接纳一种先进、环保、可持续的生活理念,促成个人生活习惯、城市风尚的全面进步,没有谁能比政府在其中发挥出的作用更大。”
日本推广垃圾分类最早始于1970年代。1970年,日本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但由于早期垃圾处理以焚烧为主,政府并未积极参与,民间抵触也比较大。直到1990年代,在证明焚烧处理方式的危害之后,许多政府全面参与了强制生活垃圾分类运动。
韩国开始生活垃圾分类大约是在1990年代初,政府参与更早,行动更加干脆。由于政府果断介入使得1995年成为分水岭,大约两三年时间,生活垃圾分类便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一种习惯了。
习惯先天具有顽固性,能够和它有效对抗的只能是坚持不懈以及全面细致的工作。但由于习惯和个人的自由直接相关,这使得政府在最初发挥引导作用的时候往往只能是鼓励、循循善诱为主,惩戒为辅。因此政府的引导作用可以用“事无巨细”一词来形容:除了制定相对完备法律、定制垃圾箱、垃圾袋等等,各种传媒上几年如一日的公益广告,从幼儿、小学开始的基本教育,给临时租客、游客房间钥匙的时候同时附带的一本垃圾分类指南,按时上门的垃圾分类收集车,一旦发现有人乱丢垃圾就会上门的居委会工作人员等……而所有这些工作,都要求政府必须有长期性,能坚持下来,本着务实的态度,把工作做细、做好。
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方面,显得表面化、不实际,在网上并不能轻松找到垃圾分类对照表,给市民看的垃圾类别与给环卫部门执行的混杂在一起,不明晰。在日本,除了简略的垃圾分类表,还有供人们查询的日常生活用品属于哪个分类的表格。
此外,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用废旧塑料做材料的服装表演秀、或用废旧物品做装饰品之类的展览,其实这些并非垃圾分类工作的常态和工作重点,这些活动只能是作为垃圾分类主导宣传的补充。随着这些年环保、低碳生活观念宣传的广泛深入开展,广大民众对生活垃圾分类是有积极性的,政府应该尽快抓住契机,有所作为。
三、垃圾分类方法的导向:适民、利民与可持续
“未受工业化影响时的中国农村,废弃物的分类、资源化利用非常有效,可称之为‘有垃圾无废物’的社会。由于社会变迁、观念更新,城市垃圾处理较少汲取传统社会的生态遗产,而一味学习工业化国家做法。事实上,真正可以操作的垃圾分类方法,一定是‘此地’的办法,无论是传统农村还是国外成功的垃圾分类,都是建立在当地具体情况基础上。”
日本是将垃圾粗略地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大型垃圾、资源物品、塑料垃圾以及废弃食用油、废弃电池、有水银的体温计、灯、废弃灯管等几种特殊类别的垃圾。在日本的家庭里,一般有分好类的几个垃圾桶,同一类的垃圾扔进同一个袋子里,方便扔掉。垃圾分类对于日本人来说也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很多家庭都会在冰箱上贴一个垃圾分类表或者查询表方便查询,不同的垃圾,会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扔掉。同样,人们的冰箱上会贴上这样的扔垃圾日历,这个月的几号扔可燃垃圾,几号扔不可燃垃圾等等,人们在指定的时间把垃圾扔到指定的地方。
这样细致的垃圾分类做法,效果自然很明显,但由于国民性格的差异,我国居民随意性较强、个性相对懒散自由,因而参照其实施的难度较大,也不太现实。
上海探索垃圾分类投放已有10多年,但进展并不大。复杂多变的分类标准让很多市民感到无所适从,十年中生活垃圾分类变化了4次,平均两年多变一次,原有分类标准还未形成习惯,又出台新的分类标准,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同时,垃圾从产生到最终处置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垃圾分类投放属于前端环节,处置属于末端环节。从经济角度看,如果没有适宜的垃圾处置设施,就不需要进行前端分类,否则劳民伤财。从社会动员角度看,做一件费时费力却没有意义的事,很容易增加居民的不信任感。因此必须重视前端分类与末端处置的系统整合。
四、垃圾分类的可持续性
上海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关于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调研报告》指出,上海垃圾“三化”处置存在“垃圾全程分类系统未建立”、“垃圾减量缺乏配套机制”、“资源化利用处于初级无序状态”、“垃圾处理能力相对不足”、“管理体制不顺畅”、“市民观念习惯有待转变”六大问题。报告指出,“与源头分类相匹配的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置设施尚不到位,全程分类的收运系统始终未形成。分类垃圾重新混装、有毒有害垃圾未单独收处、装修垃圾与日常生活垃圾混放等现象仍很普遍。”
上海作为一座特大型城市,垃圾处置非常急迫,但城市管理层级多,社区内部差异性较大,从当下来看,要达成理想效果,制定科学、合理的阶段性目标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厨余垃圾、塑料制品和废电池的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应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从技术角度看,分离厨余垃圾是推进垃圾分类的突破点,分类收集后通过生物工艺处理,生产出生态、高效肥料,再施用于农作物,实现循环利用。从以上几个突破口出发取得阶段性成果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积极性,同时也为日后垃圾分类进一步细化打下群众基础。
如果垃圾处置末端能打通,即使分类有困难,也能逐渐有效推进,且末端的信息反馈会强化前端分类工作。分类中存在的问题从末端处置反映出来,再反馈到前端分类,由问题来推动分类正确率,更可使居民充分理解分类的意义。可见,垃圾分类的实践逻辑是以末端可行的垃圾处置办法推动前端垃圾分类,而不是目前所通行的由政府或某个机构按照某种意愿,从前端进行宣传推动。
因此,垃圾分类收集和回收应与资源循环利用紧密结合,尽快制定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产业扶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形成气候,从而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处置流程。
五、总结
总而言之,垃圾处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其社会动员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笔者认为垃圾的分类和减量工作放在一起进行综合操作的难度太大、过于理想化,想起哪个做哪个,势必“按下葫芦起来瓢”最终一项也没做好,分头来操作容易见成效,而且最终的综合效果是一样的。
在宣传方面,电视、地铁等强势媒体上很少看到关于垃圾分类的公益广告,实际上,不仅要大力宣传分类标准,还应该让市民实实在在地了解垃圾的去向,垃圾回收利用的结果等,这样才能激发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的动力,同时又将这种动力持续地保持下去,因为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李大伟.英国,傻瓜式的智慧.新民晚报,2012年2月26日.
1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总结
1.1坚持转型引领,着力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始终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两手抓、两手硬”,以环境保护优化产业发展,促进发展转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1.1.2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通过做“绿”农业、创“新”工业、育“优”服务业,加快构建以新兴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另一方面,依靠人才科技,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化改造。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腾龙换凤,狠抓节能减排,加快传统产业生态化、传统产品高端化。
1.1.3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江苏省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该市在2003年率先编制了《循环经济建设总体规划》,现建有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1家、省级试点单位9家,初步构建起企业内部“小循环”、园区工业“中循环”和经济社会“大循环”的循环经济空间布局。如张家港保税区作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循环化链条为纽带,初步形成精细化工、棕榈油、有机硅等初具规模的产业链条,园区半数以上企业进入循环经济圈。
1.1.4农业产业特色明显全市围绕“一核三区五园十基地”的现代农业布局规划,新建和扩建一批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成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市现有耕地保有量54万亩,基本形成优质稻米、高效畜禽、名特水产、苗木花卉、蔬菜瓜果等五类特色优势产业,主要农产品“三品”种植面积比重达90%以上。同时,通过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进一步拓展生态农业功能。
1.2狠抓生态环保,着力优化城乡宜居环境围绕“天蓝、水清、地绿”的目标,该市一手抓源头治污、一手抓生态建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屏障明显加强、人居环境明显提升。
1.2.1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全市天然气主管网实现“镇镇通”,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实现市域全覆盖,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0座,污水处理能力达22.7万t/d,并因地制宜建立有动力、微动力等分散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能力近2万t/d。先后建成总库容25万m3的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处置中心、总库容220万m3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年处理能力6000t的危险废物焚烧处置中心、日处理能力600t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以及日处理能力50t的餐厨垃圾处理厂。
1.2.2狠抓落实节能减排重点实施“万企节能低碳行动”,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持续加快环境污染治理和落后产能淘汰。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70亿元实施了两轮环保“333”工程和工业园区环境专项整治行动,电力行业实现燃煤机组全脱硫,城区建成全国县级市中第一个“清洁能源使用区”。
1.2.3探索推进生态修复成功把废弃窑洼地建成张家港公园,把高速公路集中取土的低洼地建成暨阳湖生态园区,把市区东郊废弃地建成生物多样性的梁丰生态园,把百里沿江湿地建成天然绿色屏障等。
1.3紧扣城乡一体,着力保障资源均等共享牢牢把握“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加快建立有利于农村环境的资源配置激励机制,促进城乡环境资源配置均等化保障。
1.3.1服务网络城乡一体率先全面建成“行政办事和服务、医疗保障、文化活动、商贸服务、警务治安”五大中心,形成一套包括“社会福利、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法律维权、文体娱乐”等8大类72个项目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了群众对“健康舒适、便利快捷、文化活动、个性发展”的需求。
1.3.2生态环境城乡一体围绕建设“城乡一体的宜居城市”目标,持续推进以“三清三绿”(清洁村庄、清洁家园、清洁河道,绿色通道、绿色屏障、绿色家园)为重点的村庄环境整治行动,建成江苏省三星级康居乡村23个、二星级21个和一星级93个,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100%,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美丽镇村”建设;加强城乡绿地系统和水循环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东、中、西部三大水循环体系,初步形成林地、绿地、湿地融合的生态基础空间。
1.3.4绩效考核城乡一体该市始终坚持环保优先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行政”理念,对各区镇严格实行经济与环境指标“双重考核”,将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双山岛确定为“不开发区”,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绩效部门对区镇、相关部门实施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定期公布“生态成绩单”,真正使“绿色元素”成为行政决策考量的关键因素。
1.4培育绿色人文,着力营造全民参与氛围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政府决策、企业行为、学校教育、群众生活各方面,积极引导生态文明的全社会文化自觉和全民化共建共享。
1.4.1普及推广生态教育把生态环保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全市中小学全力打造“生态课堂”,发动骨干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责任关怀”公益活动,培育了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等一批有特色的生态教育基地。
1.4.2宣传推介生态文明突出城乡联动的社会化生态文明主题宣传,使绿色人文理念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乡村,让垃圾分类、环保购物、绿色出行、“光盘”行动等成为百姓追求的绿色时尚。利用覆盖镇村的网格化文化服务阵地,在镇村、社区巡回展映“生态小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1.4.3积极倡导绿色生活健全政府绿色采购机制,推进机关无纸化办公、智能化管理,积极开展节水、节电、节材等节约行动;推行公交优先,倡导绿色出行,使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LNG清洁能源公交系统、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等成为“绿色出行”的新亮点。
2对策与建议
2.1加大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力度良好的城镇生态环境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必须立足于区域整体来统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化管理与制衡,减少政府在城镇建设中反复拆建带来的资源消耗;采取阶梯电价、阶梯水价模式,抑制企业和居民对水电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提高私家汽车的运行成本,鼓励发展公共交通、自行车出行与步行等绿色交通方式;注重城镇绿地系统建设,增加城市的绿地范围,提高植被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更多采用绿色生态建筑,广泛采用节能环保保温隔热材料,鼓励开发利用太阳能;通过建设循环型产业园区,促使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量多级利用,促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通过产业政策积极淘汰落后产能,以更严格的环保标准推动企业减少废弃物排放;加强城镇生活垃圾的回收管理,采取国际先进的处置办法消除垃圾围城现象。
2.2完善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探讨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目标和方法。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引入到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之中,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差异化协调发展。要坚持与完善现有城乡土地公有制,强化城乡规划调控,为有序城镇化铺设轨道。要规避经济全球化之弊,推进新型工业化,构筑健康城镇化新动力。要多方位推进可再生能源应用,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和低碳城市建设,提升城市以及国家竞争力。要保护和开发利用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要从合理分配城市空间资源入手,强化交通需求管理,促进城镇化和机动化和谐发展。要积极应对日趋严重的水危机。要坚持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有序城镇化。按照党的“十”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要切实做好城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把“五位一体”的基本要求引入规划。在城镇规划中,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三规融合”的基础和抓手,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实现规划“融合”,确定城镇的主体功能区定位,明确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2.3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城镇化具有较大的作用力,从而具有正、负效应。必须对城镇化的负面效应加以限制,其中关键举措之一是基于生态文明推进城镇化;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城镇化的速度、规模、强度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演替进程相适应,保证城镇化的发展始终在生态环境的阈值范围内。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键是整体规划人口、资源与环境,促进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两个系统达到各自功能和整体功能最优,使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在时间、功能、发展速度上交互促进和协同完善。要积极研究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加强相关模式的探讨、路径的研究、经验的推广,走绿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建设道路,形成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活新模式、生产新模式、发展新模式和管理新模式。要从城市的优先发展转向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城市要从高耗能的模式转向低耗能低碳的发展模式;要从传统的大城市扩张转向生态卫星城的建设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从盲目克隆国外建筑和美国式城镇模式转向文脉的传承和城市特色的创造上来;要从高环境冲击的发展模式、也就是先污染后治理转向低环境冲击,善待生态环境的本质;要从放任式的机动化转向集约式的机动化,发挥集约型的机动化的空间引导功能,实现集约型的城镇化;要从偏好大型、集中式基础设施转向小型、分散、循环式基础设施,要善于将大型的基础设施与小型、循环式和分散式的基础设施互补共生;要从少数人先富的城镇化转向谋求社会公平的城镇化。
关键词: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10-0077-02
目前,全世界人畜共患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有250多种,我国已经报道的人畜共患病约有90种。病死猪是引发动物疫病的重要传染源,不及时彻底地进行无害化处理,将导致动物疫病的发生与传播,给畜产品卫生质量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从而引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对人民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为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国家出台了对生猪养殖环节和屠宰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补助政策。这些惠农政策推动了我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向规范化方向迈进。2011年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做好生猪规模化养殖场无害化处理补助相关工作的通知》(农办财〔2011〕163号),这是促进生猪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进一步推进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的进程。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对于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传播与流行,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人民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蒙自市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蒙自市养猪业虽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传统的养殖模式仍占主导地位,生猪的养殖还是以千家万户散养为主。由于养殖规模小、饲养条件差、饲养水平低、管理不科学,不规范、防疫意识淡薄等原因,导致动物疫病在许多地方发生和流行,造成动物大量死亡,而养殖户又不按规定对病死动物作无害化处理,在无害化处理方面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养殖户对无害化处理认识不足,法律意识淡薄。《动物防疫法》、《病死及死因不明动物处置办法》等法律法规对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已有明确规定,即对病死或死因不明的动物不得随意处置,必须按照“四不准一处理”(即不准出售、不准转运、不准加工,不准食用,一律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原则处置。但许多养殖户在动物病死时,不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也没有按规定对病死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乱抛乱扔。在田边地角、沟塘河渠等处时常可见随意抛弃的病死猪,运输途中死亡的猪只也被沿公路两侧随意乱抛,极少数养殖户甚至还有出售病死猪的情况。而一些不法商贩则乘机廉价收购病死猪,将其加工成腌腊制品或熟食品出售牟取暴利,严重污染环境、危害公共安全和人体健康。
(2)病死动物无害处理不规范。目前养殖场(户)对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一些养殖场(户)虽然对病死猪进行了处理,但由于缺乏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常识,所以在处理过程中出现掩埋不深、消毒不严、处理不到位、不彻底的现象。有的干脆不作任何处理而随意丢弃,有的甚至还有自己加工食用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也给动物疫病防控留下隐患,而且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3)无害化处理机制尚未形成。散养户对病死猪随意抛弃不作无害化处理。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以土埋的方式进行处理,仍存在处理不规范、不彻底的现象。由于病死动物作无害化处理成本高,而目前国家实施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费用补助的对象是“年出栏生猪(肥猪)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所以导致养殖户在猪只病死时不愿意向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和主动作无害化处理,甚至逃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管。同时,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苦于无经费支撑,代作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也无法长期坚持。
2 规范化实施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程序的对策建议
(1)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加强对养殖场(小区)、养殖大户《动物防疫法》、《病死及死因不明动物处置办法》、《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养殖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规范地按程序处理病死动物。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随意处置、出售、加工和食用病死动物的危害性,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建立县、乡、村三级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监督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村级协防(检)员的作用,长期对其所管辖的范围实施监管,对乱丢、乱抛病死动物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按《动物防疫法》的有关规定,对乱丢、乱抛、随意处置、经营加工病死动物的养殖户严肃处理,对情节特别严重的要依法移交有关单位追究其刑事或民事责任,乡镇畜牧兽医站和村级协防(检)员要切实加大监管力度,定期进行巡查,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举报制度,公布举报电话,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对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的监督。
(3)规范无害化处理工作程序。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要严格执行《病死及死因不明动物处置办法》、《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的规定。动物病死时,养殖场(户)应当立即向当地畜牧兽医站报告。乡镇畜牧兽医站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派出具有资质的兽医技术人员到现场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上报市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
(4)加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数据的核实监管。 建立由市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派出人员实行划定区域、分片包干的联系制度,各乡镇畜牧兽医站负责对本辖区内养殖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养殖场对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实行“一报告、二到场、三签字”的监督处理机制。即养殖场(户)发现病死猪后,要及时向所在地畜牧兽医站报告,接到报告后,监管人员在24 h内到达现场,监督指导养殖场(户)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处理过程进行拍照记录,照片原则上有两张,一是畜主和死猪的全景照片,二是深埋、焚烧或者投入填埋井时的照片,并保存入档。为防止重复报案,对病死猪要剪下佩戴耳标的一只耳朵。处理结束后,填写《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记录》,经养殖场(户)负责人、处理人员和监管人员签字后生效。
(5)加强经费监管、确保补助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对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给予补助是国家一项惠民政策,无害化处理项目的实施,对于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与传播,提升畜产品质量,保障畜产品消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加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项目资金的管理。无害化处理补助资金由县级财政通过“一卡通”或“一折通”的形式直接拨付到养殖场(小区)、养殖大户指定的账户,确保补助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入养殖户手中。
3 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模式的探讨
当前国家对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对象仅限于“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而不能惠及千家万户的农村散养户。对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可采取规模猪场自行处理和对农村散养户实施集中处理两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