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医患沟通的思考8篇

时间:2023-06-13 09:24: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医患沟通的思考,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患沟通的思考

篇1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设计与改革;医患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106-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心理学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987年卫生部规定医学心理学要成为医科院校的必修课。近30年来,我国卫生医疗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但医患关系紧张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1]。医患沟通作为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因素,是医学心理学课程的研究内容之一,也是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理念。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是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培养和发展医学生的相关人文素质,对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意义极其深远。

一、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引发的对医学心理学的思考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为提高全球医学教育质量,制定出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标准要求本科医学的人才培养环节必须将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二者并重起来培养,同时,还应建立与现代医学模式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交流与沟通技能项目在该标准中被特别重视,并独立作为一大领域,共设9条标准,主要包括与病患及其亲属、同事和其他专业人员的交流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书写表达能力等。

为促进中国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规范医学教育管理,我国于2002年成立“医学教育标准课题组”,研究与思考我国医学教育标准的问题。2009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对照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分析中国医学心理学教育的现状,发现我国医学心理学教学与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确实存在较大差距。

(一)学科定位不准

为了临床专业学生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考试,目前我国医学高校的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内容主要按照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心理学考试大纲》的要求来设置,涉及部分内容:绪论、医学心理学基础、心理卫生、心身疾病、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医患关系和患者心理问题。其中,医学心理学基础、心理卫生、心身疾病、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尤其花费较多时间讲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占了很大篇幅,而与医患沟通极为重要的医患关系和患者心理问题等内容基本不讲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是要求学生形成与病人、同事的沟通能力。这说明,我们花费较多时间讲的神秘内容与教育部、卫生部要培养合格医生的目标没有太大关系,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定位与教育部和卫生部的要求是脱离的。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在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下,它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如何在健康和疾病中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最终使医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人际沟通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而不仅仅是通过执业医师考试。针对医学心理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重新探索临床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模式是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目的。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的著名的《福岗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

(三)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当前医学心理学教学的最大缺陷是只传授知识,不训练技能。医学生面临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例如,医学生在校接受的是“医患沟通”的理论学习,这些理论大多源于西方文化土壤,在临床实习时可能并不适用。临床医师只有具备丰富的本土化的医学人文知识和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善于理解病人的心情和处境,以患者能理解的语言与其沟通,才能建立有效的医患交流平台。善用肢体语言,学会用病人和病人家属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才会获得患者的理解、信任与配合。

二、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课程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医生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要求临床专业学生经过5年的培养,应该实现三大目标: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项目有12条,其中包括医学生应关爱病人,有交流、沟通的意识,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尊重个人信仰,有团队合作精神项等内容,这与医学心理学密切相关。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共有23条,其中涉及医患沟通的有5条。根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医学心理学的课程目标在思想观念层面应全面提升医学生的人文情怀,牢固树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思想,在技能层面加强人际沟通和医患沟通技巧,以培养人文技能为目标,培养合格的医生。

(二)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能形成与病人及同事的沟通能力;懂得尊重生命,具有人文情怀[2]。这就要求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需要重新调整和完善。一是在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适当增加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技巧和团体意识的养成等内容。二是在临床心理部分加上医患沟通技巧训练,在病人心理章节增加临终关怀内容。此外,将课程教学时间调整为两阶段教学,基础知识部分放在大一第一学期,临床部分内容放在大四第二学期,将部分实验课内容放在临床见习中讲授。通过加强医患沟通的实训化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医学生的人文技能。

三、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教学方法改革

医学心理学教师要带头开展启发式教学、情境模拟教学、标准病人教学等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方法[3]。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医患关系的内容来进行情境模拟教学。例如,给学生制造一个临床中传递坏消息的医疗活动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患者或医生、护士等不同角色,参与模拟的传递坏消息的医疗服务情境中来,通过情境模拟以及角色互换,使学生真正体会患者的痛苦,认识医务人员在面对现代医学的有限与无奈时需要医患双方共同承担风险。医生希望共同承担,必须应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准确地表达内心愿望,以此获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在教学中,引入标准化的病人课程,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接受各类标准化病人培训,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价值,给学生换位思考的机会[4],使学生从患者角度来感受和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对今后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大有好处。此外,应建立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医学心理学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学习。

(二)评价方式改革

考核与评价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充分体现灵活性与全面性等特点。考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其能有效地考查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可兼顾课堂讨论、结业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不仅要考核理论知识,还要结合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患者评价等考核实践技能。积极探索和推行医学心理学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以考核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考核内容体系,改变传统的试卷形式[5],从而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水平。

(三)加强人文实践

医学心理学教师应采取各种形式的人文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例如,可以在新生入学和实习前,组织宣读《医学生誓词》;定期举办人文社科系列讲座、医学人文论坛等活动。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医疗咨询服务、与留守儿童或空巢老人结对服务等,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尊重生命和热爱生活的人文精神。

医学是一门人性化的科学,医患关系是医疗中的根本关系。因此,医学心理学课程承担重要的培养任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应以学生为本,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指导,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保证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尹雪如.从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探索医学生培养发展的方向[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3(2):70-72.

[2]线福华,庞文云,贾建国,等.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基础推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新进程[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6):4-6.

[3]程敬宝.教学方法的变革与探新[J].教育探索,2007,(11):24-25.

篇2

关键词:幼儿教师;家长;换位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259-0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园沟通工作的重要性在理论上不言而喻,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会使教师产生困惑,感到棘手,有些教师甚至对家园沟通工作有回避的心态。事实上,面对现实,了解家长是做好家园沟通工作的首要前提。多年来,在家园沟通的基本理念中,“换位思考”始终被重点强调。在家园沟通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不少由于沟通不畅而引发矛盾的案例,家长和幼儿教师作为换位思考的双方,在交流中往往不易做到及时换位思考,主动、有明确意识地为对方考虑,理解对方的心情和处境,从而导致了沟通出现障碍,影响了幼儿教育的和谐性。幼儿教师作为职业的教育者,在入职之前都接受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在实际工作中,也时常有研讨教育案例的经历。对教育幼儿这个工作来说幼儿教师是具有系统性的专业敏感度,也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宜的应对方略的;而家长作为幼儿的养育者,各有不同背景,教育孩子多半依靠天然的直觉,因此笔者认为,在换位思考方面家长是比较困难的一方。本文就来自于湖北省不同地区、不同建制的幼儿园共297份家长有效问卷数据,针对导致家园沟通换位思考的难点做出分析探讨,旨在理论上理清家园沟通障碍产生的原因,便于幼儿教师在理性层面厘清思路,从而在实际操作中选择适宜沟通的方案。笔者以为,导致换位思考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不具备科学系统的育儿知识

幼儿家长对孩子在园状况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健康不生病,但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家长与幼儿园的配合。我国的基本现状是孩子家长缺乏相关的培训就“上岗”了,因此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把握不足,基本靠看育儿书籍“自学”或长辈的经验指导。由于年轻的父母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而年老的祖父母又比较容易固守老办法和老经验的缘故,仅仅就换季穿脱衣服一事,就常有一些家长与教师发生不顺畅的沟通,比如教师认为应该根据孩子的活动量来适当增减衣物,而家长尤其是老人则认为孩子“捂着”才不容易生病,这实际上是家长缺乏一定的生理卫生保健知识或不了解幼儿在园活动情况所致。另外,关于幼儿合理的作息时间,由于作为家长的年轻父母只考虑其自己的生活节奏,对孩子晚间上床时间的安排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身体成长。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已经在教学活动了,还有孩子才被家长送到幼儿园来,更有甚者,直到临近午饭时间才送来,教师问起姗姗来迟的原因,家长会说:“孩子昨天和我们玩晚了,快12点才睡。”这种家长在教育上的随意性也体现出家长对幼儿生理特点不了解的现状。幼儿教师的职前培训有“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及教法等课程,属于教育专业课程,大部分家长因职业关系不可能系统接触到这些业务知识,因此,他们与自己孩子交流中的节奏和方式都需要时间慢慢摸索,幼儿教师在这方面的优势就比较明显,因此常有家长反映,“孩子在家不好好吃饭”,“孩子在家任性”的不良习惯在幼儿园就比较容易纠正。

二、家长面对的只是个别幼儿,而教师面对的是一定数量的幼儿

家长面对幼儿,数量只有一个,但这个孩子却是他的全部。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处于一个纵向的观察和发现的角度,这样看的现象是单一的、片面的,主观意识比较强;而教师观察到的是一个群体的方方面面,处于一个纵向、横向相结合的观察和发现的角度,这样看到的现象是全面的、多视角的,客观意识比较强。由于以上这些视野角度存在着的差异,因此给家园沟通带来一定的难度。常见的情形是,部分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会出现评价偏差。有的家长可能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太普通,强调孩子弱的一面,忽视了生命成长的力量;或者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过度强调要重视自己的孩子,忽略了幼儿园面对全体幼儿的教育场景。在家庭里,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一对一,甚至几对一,他们有充足时间关注孩子并与孩子互动。由于这样的原因,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具体、细致占优势,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于课题组《家长问卷》中“孩子回到家里要求和您或其他家人一起玩游戏、做手工”的问题,家长选择“有时动手和孩子一起玩”的比例是55.9%;而在幼儿园班级教育活动中,一位教师须面向数十个幼儿,教师采用的是一对多的集体教育方式,呈现出宏观、规范的特点,基于对整体教育效果的考虑,在同一时间段,教师对数量较少的行为突出的幼儿关注度略高这个现象比较多见,就此,在家园沟通中,反映希望幼儿教师多关注自己的孩子的家长数量一直保持在稳定水平上,家长们希望教师“多鼓励孩子”、“给孩子一些表现机会”、“在生活中对不同的孩子给予特别关照”。对于课题组《家长问卷》的问题“希望幼儿教师做到对待孩子就像妈妈一样”一题的选项比例为38%,也说明了一些家长希望教师能对自己的孩子全方位照料。实际上,有的家长在提出以上要求时可能较少顾及到其他幼儿的存在,这样的诉求往往让教师感到为难,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

三、家长的教养心态与幼儿教师教育心态有所不同

现今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社会上重视子女早期教育的观念也日渐盛行,家长虽然对孩子的成才有紧迫感,主观上积极却不免行动上盲目,比如不能顾及幼儿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总希望孩子在园学习的内容多一些,深一点;在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上,难免拘泥于自身不恰当的感性认识,表现出现随意性和情绪性。例如:针对问题“您是否曾经将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的孩子优点相比”,选择从未有过的家长比例仅为15.8%;针对问卷中“因为孩子比较小,在幼儿园偶尔会出现一些意外事件”的问题选项,认为有这种可能性的家长比例为68.4%,而家长在家会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家长比例仅为37.7%。另外,对于孩子在家里不好好用餐一事,家长心情愉悦时就视而不见,而家长自己心境不太好时就可能因此训斥孩子,家长这种在不同情况下对同一行为不同的态度反应他们往往并不自知。结果是幼儿对于同一行为带来的后果不能确认,使得不良行为一再反复,不能得到根本改观,不仅如此,还有可能错过了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最佳时期。另外,溺爱型家长、放任型家长、高期望型家长、多变型家长、负面消极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各有缺陷,有关具体阐述,限于文章篇幅,本文不再展开。教师在幼儿园工作,属于职业行为,支撑他们工作的是职业理性,在工作场景中,面对幼儿,教师为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要事先制定合理的教育教学活动计划,并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层面落实,体现着教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四、家长的出身背景各不相同

长期以来,家园沟通的观念局限于事件本身因素较多,考虑事件产生背景较少,就家长方面来说,针对同一事件,由于他们出身的家庭、阅历、受教育和职业背景的不同,以及对幼儿关心的程度、对生活的领悟程度不同,使得他们对同一事件的反映也有所不同,例如据调查表明,当幼儿之间出现争执,并且有擦破皮肤小伤时,家长的反应会有以下几种表现:“了解情况,争取教师调解”、“不是特别介意,指导自己的孩子注意交往安全”、“不理睬此事,觉得是正常现象”、“怪罪带班教师”、“找对方家长,提出道歉等要求”;另外,在幼儿园组织外出春游活动收费过程中,幼儿教师请家长协助收集活动材料等等方面,不同家长表现亦是有所不同。总之,不同背景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教育期望存在着很多差异,这就使家园沟通工作呈现出现多元化、复杂化、难度化的特点。综上所述,要在家园沟通中做到换位思考,顺畅交流,作为幼儿园一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倡幼儿教师的主导性,在沟通中要有预警意识,不要等问题临时出现再考虑应对策略,要长期坚持积极引导家园沟通中的正能量传递;由于家长和教师在幼儿教育上的角色不同,对于幼儿教育的认识也有所不同,可以通过组织家长来园活动的方式,让家长通过现场直接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工作的不易之处。以育儿专题讲座、家长在园一日体验、亲子活动、热点话题、建言献策等多种形式促成家长一些不恰当观念的自然转变,从而主动换位思考,与老师做到相互理解。

2.对于家长群,要利用各种渠道,适当系统宣传普及一些科学育儿的专业知识,帮助家长成长。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教师。孩子出生后,最先接触到的就是家长。家长的言行举止时时刻刻影响和感染着孩子,但由于家长们对什么是真正的、适宜的、科学的、合理的教育还缺乏深刻的认识,所以他们教育孩子处于经验和照本宣科的层面。因此,作为从事教育这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的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多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慢慢引导家长们从“不知”到“有知”,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要我配合”到“我要配合”,从“要我做”到“我要做”……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从观念到行动上有彻底的改变,让家长也具备科学系统的育儿知识,从而使家园沟通工作顺利开展。

3.在沟通中既要考虑到家长的背景条件,在真诚的前提下,又要对不同家长采用与之适宜的沟通方略,以达到最好的沟通效果。比如对“要求型”的家长可以邀请她们入园支教,对“内向型”的家长要积极主动,对“支持型”的家长要积极委托、充分肯定等,对不同的家长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与策略。

4.大力倡导幼儿教师终身学习,不断学习探索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专多能”的智慧型教师,增强自己的专业水平,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家长和孩子“亲其师,信其道”,用自己的努力赢得家长的信任和尊重,从而达到职业成就感的最大化享受。

篇3

关键词:医患沟通 必要性 沟通技巧

一、医患沟通的含义

医患沟通是指医患双方的一种交流,是对医学理解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是为患者的健康需要而进行的,使医患双方能充分有效的表达对医疗活动的理解、意愿和要求。它是一系列的患者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医师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心理过程,是医患之间各种联系和一切诊疗活动的基础。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医务人员调整自己或患者的医学概念,也有助于医患相互正确理解对方,协调关系,保证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医患沟通存在于医院医疗行为之中并贯穿于医患关系的始终。

二、医患沟通的必要性

随着医学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患关系的形式绝大多数是以“相互参与型”的形式出现。由于社会分配的原因,决定了医患角色的不对称,主要体现在文化、知识、需求、心理、生理等方面,这就要求医师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必须尊重患者,平等相待,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而医患双方的沟通与交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

1.加强医患沟通是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工作、保证医疗质量的需要

良好的医患沟通是是实现以患者为中心,减轻患者心身痛苦,创造最佳心身状态的需要,是促进医患间理解与支持,提高治疗效果的需要,这样不仅保障了广大病人的利益,又实现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心愿。医疗服务体现了人类对生命的崇高敬意,也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同时,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良好的沟通,将会使医患双方在交往中相互增进满意度。此外良好的医患沟通还能帮助我们避免与患者发生冲突,因此是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2.加强医患沟通是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

随着现代医疗仪器工业的高速发展,医疗仪器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临床医生对仪器的依赖性也就越来越大,诊疗过程中的科学分析、逻辑思维和推理、归纳能力却越来越差。“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的建立和发展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这种新模式使医患沟通更显的重要。

3.加强医患沟通是患者及家属的需要

患者找医生看病,希望能得到医生的尊重,对自己的病情有知情权,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不清楚自己的病情,就不容易理解治疗方案,可能会引起纠纷。医务人员如能告之真实病情,更能获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及家属的支持,使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医院服务的对象是患者,由于疾病,他们在心理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压力,这时往往迫切需要关爱,这时医师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影响患者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医务人员与患者沟通不够,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医患矛盾。

4.加强医患沟通是医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

医务人员为了有效地和不同层次知识水平的患者进行沟通,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还应学习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相关知识来充实自己。通过与患者沟通,使自己成为患者满意的医师,提高患者对自己的信任度,是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医患沟通的交流技巧

1.学会倾听

倾听是沟通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项技巧,医师与患者交谈时要耐心、专心、和关心倾听患者的叙述病史,这样不仅有助于诊治疾病,也能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目前,一些医生在与患者的交流中心不在焉、似听非听,只告诉患者需要做什么检查,一味地表达自己的治疗意见,而病人却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这样不仅保护不了自己,反而会导致医患关系的破坏。

2.学会赞美

真诚的赞美是使人内心保持坚强的燃料,使人快乐的原动力。所以,与患者交谈时,我们要学会赞美,赞美的首要条件,要有一份真诚的心意及认真的态度。赞美不要太离谱,这样别人会觉得你太虚伪。在表达赞赏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真实性,不可任意夸大;内容要具体,越具体细致越好;方式要得体。

3.善用换位思考

当患者及其家属来就医时,多怀有要求医务人员态度和蔼、动作轻柔、诊断明确、治疗得当、价格低廉等一系列的心理需求。所以, 他们表现出对医务人员毕恭毕敬,企盼得到良好疗效。此时,医务人员要善于换位思考,假如我是病人,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因此,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医务人员要坚持换位思考的原则。医护人员应站在患者或家属的角度合理安排检查的时间,全面为患者着想,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换位思考是有技巧的。病情的轻重、复杂程度以及预后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医务人员沟通。如果有发生纠纷迹象,一定要作为重点去和患者沟通。这对医患双方都是相当有益的,一些医疗纠纷往往就是由于沟通不够所致。

4.严格履行知情同意制度

知情同意是现代医疗实践中十分强调的,所谓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就是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就诊和治疗的过程中可以要求了解所有必要的相关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做出选择、决定的权利。知情同意是患者的基本权利,也是医师的义务。医务人员随时把病情的详细而真实情况以及可供选择的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和费用开支、预期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风险等告知患者,让患者不受任何指示、干涉、暗示的情况下,自由自主地选择治疗方案。治疗费用不能忽略不提,同时应签署详细的知情同意书。医务人员应给患者有关疾病整体的一个较为准确的信息,既是对患者知情权的尊重,也有利于医疗工作,并可以避免医疗纠纷。

5.掌握语言艺术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载体。医患人员必须善于应用语言艺术,达到有效沟通,使病人能积极配合治疗。医护人员语言美不只是医德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能否与病人进行良好沟通。因此,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一定要巧妙运用语言。医患沟通要求语言的表达清楚、准确、简洁、条理清楚,要充分考虑对方的接受和理解能力,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使用积极的暗示性语言,使病人有意无意地在心理活动中受到良好的刺激;医务人员应根据实时实地的需要合理地运用语调,增强口语的表达效果等。

总之,医患沟通是一种核心的临床技巧,是临床能力的要素。同时也是缓和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希望每一位医护工作者予以重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做到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构建良好的、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刘双林,杨玲,钱磊.加强医患沟通的几点方式[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7,(3).

[2]张育红.浅析医患沟通的必要性及实现途径[J].现代医院管理,2007,(18).

篇4

医患沟通就是医患双方为了治疗疾病,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在诊治疾病过程中进行的一种交流。如果没有这种交流,医务人员就不能全面地了解病情,患者也无法满足追求健康、解除病痛的需要。医患沟通是医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交流。

1 医患沟通的意义

医患沟通是为了满足患者、医疗目的以及医疗服务的需要,是特定的人际交流。加强医患沟通,医者应以同情、宽容、平和的态度,给予患者解释、诊断、治疗疾病,并对患者人格上的尊重和身心上的治疗。要通过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多关心患者,多介绍有关治疗的进展情况等,使患者消除对治疗中存在的一些疑虑、困惑,而产生安全感、信赖感,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充分调动抗病潜能,使治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医患沟通有利于医护人员了解病情和医生做出诊断:对患者疾病的诊断,通常是从医生询问病史开始。询问病史无疑是一种医患之间的双向沟通交流过程,医生通过这个过程可以从患者处了解到疾病的有关信息,以便从中收集到对诊断疾病有意义、有价值的线索,为进一步的检查及最终明确诊断打下良好的基础。医护人员在为患者做这些检查操作之前应与患者沟通、交待有关的问题,否则医疗工作就要受到影响。

1.2 医患沟通有利于维护患者的权利:尊重患者权利是维护患者利益的根本保障。知情同意权是患者的一项重要权利,它可以包括疾病认知权和自主决定权。患者可以在对疾病认知、了解的基础上对诊疗措施做出同意与否的选择决定,知情同意的过程也是一个医患交流沟通的过程。所以,加强医患沟通有助于更好地维护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1.3 医患沟通是减少医疗纠纷的需要:相当一部分医患纠纷,不是医疗技术服务的原因引起,而往往是由于医患之间的沟通不畅或是交流质量不高造成。据了解,目前在已经审结的医疗纠纷诉讼案例中,因医方告知存在缺陷而导致的纠纷接近40%。由于医患相互交流不足和沟通不够,致使患者对医疗服务内容和方式的理解与医护人员不一致,进而信任感下降,导致医疗纠纷。医患沟通,既能有效地了解患者的需求,又是心理疏导的一种有效手段,解惑释疑,使忧郁的心情得以宣泄,减少医患间不必要的误会。

1.4 医患沟通是医学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特别是现代医疗仪器的高速发展,医疗仪器在医疗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临床医生对仪器的依赖性也就越来越大,诊断、治疗的科学分析,逻辑思维和推理及归纳能力却越来越差。社会―心理―生理医学模式的建立和发展,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医学的新模式使医患沟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显得重要。

2 医患关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医患关系从总体上看,是基本和谐之中存在着局部的不和谐,和谐是主流,不和谐是支流。医患关系成因复杂,有医疗资源不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患者有意见;有医疗质量不高、服务态度不好,群众不满意;也有更复杂的社会因素。既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也有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还有管理监督不力等原因。

2.1 医患之间缺乏信任,是造成医患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理解,不能换位思考。部分医务人员不能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而是较多地考虑医疗机构和自身的利益。而有些患者对医务人员也缺乏理解,不了解医学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

2.2 在医疗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加剧了医患关系的不和谐:治病、救人原是一体的,但有些医务人员却只重视“病”不重视人;在有些医疗机构,医疗活动只强调依靠仪器设备,忽视医务人员与患者的交流,容易造成医患关系紧张。

2.3 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全民医疗保险体制不健全,是医患矛盾尖锐最根本的原因[1]。资料显示,许多国家由于有健全的全民医疗保险体制,全民参加医疗保险,绝大部分的医疗费用都由保险公司来承担,不会由个人支付高额的医疗费,很少有医患间的冲突。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相当多的群众靠自费就医。

3 加强医患沟通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

医患关系紧张、矛盾尖锐,它会削弱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力量,阻碍医学科学的发展,使医患双方的利益都受到损害。在消除医患关系紧张状态、化解矛盾,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全社会参与,更重要的是医患双方能够换位思考,达到相互理解,两者从根本上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医方需要加强自身的建设,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增强法律意识,为患者提供一流的服务,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在改善医患关系中,加强双方的交流和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实施医患沟通是提高服务质量和推进行业作风建设的需要,也是患者的需要,融洽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

3.1 加强医患沟通可以拉近双方的距离:医务人员必须承担和履行自己的义务,有对患者的诊疗过程解释说明的义务,即“告知”义务,有保护患者隐私的义务。同样,患者也应主动配合医务人员积极完成诊疗过程,尽到自己的义务,以达到共同营造一种和谐的关系与良好的氛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拉近双方的距离。

3.2 加强医患沟通是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以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患关系的形式绝大多数是以“相互参与型”的形式出现,这种新型的医患关系形式把医者与患者置于平等的地位,要求医方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必须尊重患者,平等相待。又要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对患者健康的损害,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而医患双方的沟通与交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成功的双向沟通,往往会得到患者对医者的信任和对诊疗的主动配合。

3.3 加强医患沟通是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工作的需要: 以人为本,在临床过程中就是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协作和共同参与的医患关系,要求医护人员积极、主动地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以患者的要求为起点,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需,视患者如亲人。处处体现对患者的人性化服务,是医疗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医疗服务工作不可缺少的。

参考文献:

篇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6-0064-01

【摘 要】目的 在儿科护理中实施医患沟通,防止护患纠纷的发生,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方法 在护理部的指导下,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沟通,包括预防性的沟通、集体沟通、书面沟通、统一沟通以及学习沟通的注意事项。结果 增加了护士的知识,满足了病人家属的需要,医疗纠纷明显下降,医院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结论 护士是医疗活动中的主要成员,是医患沟通的桥梁,护士通过换位思考,提供优质的服务,可融洽护患关系,使医患沟通得到保证。然而要真正持久的改善医患关系,还需要医、护、患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医患沟通 方法 儿科护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流也随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是一个要求人们广泛沟通的时代。沟通既可清除误解与冲突,也可促进和谐与亲密[1]。近年来,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特别是儿科病房,孩子是家中的小宝贝,医患矛盾较成人更为突出,为此,我院于2007年在全院推行了争创护理示范病房活动,通过半年多的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医患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介绍如下:

1 在儿科护理中实施医患沟通的必要性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宝贝,当其生病住院时,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和考虑小儿心理需求,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护理[2]。因此,儿科护理工作较成人护理更复杂,医疗纠纷也较多见,加强医患沟通可使医患双方互相理解和配合,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加强医患沟通可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护理质量,护士在与病人沟通时,需涉及许多专业知识,如果护士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就无法取得病人的信任,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加强医患沟通可督促护士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完善自己,提高业务水平和护理质量。

2 实施方法

2.1 具体方法

2.1.1 预防性的沟通 在护理过程中,主动发现可能出现问题的苗头,并把这类家属作为沟通的重点对象,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沟通,如对医疗费用有疑问的家属,可将医疗费用清单上的项目向其作详细解释,并与物价局制定的收费标准作比较,让家长相信收费是合理的。经了解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患儿,帮助申请李嘉诚基金,解决部份医疗费用,减轻患儿家庭经济负担。

2.1.2 集体沟通 采用公休座谈会的形式,对某一季节发病率高的疾病对患儿家长进行集体沟通、宣教,如今年夏季患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较多,由责任护士和护士长一起召集病房的家属统一沟通,讲解呼吸道感染的病因、治疗、预防、护理措施以及家属如何护理患儿等。

2.1.3 书面沟通 将本科室的专科疾病和常见疾病的病因、主要治疗、预防措施、护理措施等制成健康教育单,护士与家属进行口头沟通后,将宣教单发给他们,让当时不在场的家属阅读,知道如何配合治疗和护理患儿。

2.1.4 统一沟通 对新入院的患儿,患儿入院10分钟内,护士根据患儿和家属的情况选择具体的沟通内容和沟通方法,注明沟通对象与患儿的关系,护士无法将病情解释清楚的,由主治医生、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等一起与家属沟通,护士长在30分钟内跟患儿和家属进行关怀交流,护理部随时进行检查指导。

2.2 沟通时的注意事项 沟通时应耐心倾听家属的叙述,不要中途打断话题,对病人家属的提问要耐心解释,不要搪塞应付,不懂的应请求医生或护士长解释;在穿刺过程中尽量不要讲与穿刺无关的内容,以免穿刺不成功时家属认为是心不在焉而产生矛盾;避免强求家属接受自己的意见;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和对方听不懂的专业语言;对疾病的诊断、病情的解释应与医生的意见一致,避免医护意见不统一,让家属产生不信任和疑虑。

3 效果评价

通过护患沟通,护士不仅学到了许多交流的基本知识,而且儿科护理的专业知识都有提高,使护士从被动执行医嘱、完成护理操作转变为主动与病儿及家长沟通,评价病家需求,为病人提供个体化的护理[3]。通过沟通满足了病人家属的合理需要,提高了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医患纠纷也明显下降。自创建护理示范病房加强医患沟通以来,我科的医患纠纷明显下降,床位使用率也增高了,医院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4 小结

护士是医疗活动中的主要成员,是医患沟通的桥梁,是患儿的照顾者和代言人,患儿每天接触时间最多的也是护士。实施医患沟通离不开护士,护士要站在家属的立场考虑问题,把患儿当作自己的孩子,通过换位思考,为患儿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样才能融洽护患关系,使医患沟通得到保障。当然要真正持久地改善医患关系,还需要社会诸多方面的关心、理解和支持,还需要医患间的真诚相待[4],我们坚信,通过医、护、患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卢仲毅.从医患关系现状看医患沟通在医学继续教育中的必要性.重庆医学,2003,32(4):385-386.

[2] 王肇.儿科护理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3.

篇6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医患沟通;应用技巧

1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医患沟通,就是医患双方为了治疗患者的疾病,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在诊治疾病过程中进行的一种交流。作为医学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医患沟通是医学实践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1]。医患沟通不良是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良好的医患沟通对保障医疗安全起到重要作用[2]。

与一般的人际沟通不同,医患贤ㄒ求更高。对于患者而言,有时不仅存在躯体方面的疾病,还可能合并有心理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在医院的陌生环境影响下,患者期待得到更多的关心、爱护。对于老年患者,往往长期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他们对于疾病恢复的期待更加强烈,但是又往往受到经济、家庭、传统风俗等影响。需要医护人员会运用沟通技巧,对患者及他们的家属有深入的了解,并使他们能以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接受医疗方案。

对于医生职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通过沟通使患者真正理解医生的意图是不容易的,成功进行有效医患交流对医务人员的沟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当然,要真正持久地改善医患关系,还需要社会诸多方面的关心、理解和支持,还需要医患间的真诚相待[4]。

2多媒体技术在医患沟通中的应用

随着电子病历系统在二甲及以上医院的应用,办公信息现代化条件水平逐步提高,医院各科室均配备有相应的电脑和办公系统,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医患交流、健康教育等活动,成为相对容易实现的事情。

2.1"分门别类",解决沟通中的重点 根据呼吸系统疾病诱因、临床表现、主要诊治要点、预防措施等方面,应用动画或图片的形式总结下来,特别是强调需要医患配合的方面。如何正确认识这个疾病?如何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如何正确用药?等等,带着这些问题总结性的PPT内容会给听者带来很直观的效果,往往会引起患者及家属的共鸣。主要可以应用于集体沟通、健康宣教等形式的医患交流中,如采用公休座谈会,根据季节性特点,将某一季节发病率高的疾病对患者及家属开展宣教,通过简单明了的文字、喜闻乐见的故事、形象生动的动画等,让大家获得各自需要的知识,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

2.2"一针见血",解决沟通中的难点 在有些患者及家属的观念中,"咳嗽、发热、喘息"等症状不算严重,呼吸系统疾病不像心血管疾病凶险,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往往打打"消炎针",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事实上,很多疾病以"发热、咳嗽"等为临床表现,但症状背后隐藏着不同的病因,需要医护人员去发现。在这个发现的过程中,有时需要一段时间和过程,这就容易在这段时间里产生误会和不理解。我们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沟通问题总结下来,特别是患者及家属不理解的方面,作为沟通难点,应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给患者及家属,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包括需要医患配合的方面,从而让医患双方得到更好的理解。例如,对于收治的胸腔积液患者,为什么需要多次的胸腔穿刺并送检胸水。主要因为病因复杂,不同病因引起的胸腔积液,病情发展过程亦不同,如为肺炎旁积液,积极抗感染治疗,可以吸收,若感染严重也可能合并出现脓胸。如为结核性胸膜炎出现积液,需规律抗结核治疗。如为恶性胸腔积液,预后差。通过应用PPT,将胸腔积液的形成、诊治思路、可能存在的风险、胸穿的过程等向患者及家属给予演示,将受到很好的效果。

2.3"拨开迷雾",解决沟通中的疑点 在日常诊治过程中,有时会遇到患者不理解诊治方法,对诊治效果存有疑虑。这个时候需要为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性工作,让他们充分认识疾病及诊治方法的必要性。例如,对于胸片中发现的占位性病变,患者及家属往往很期待医生能够立刻判断出病变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这个时候需要进一步检查CT、纤维支气管镜、穿刺活检等,只有取得病理学的依据才能对病变性质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列举几个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资料,通过讲解告知患者及家属,同样是占位性病变,可能存在的性质不同,接下来的诊疗方案也不同。

3注意事项与应用技巧

3.1内容简洁,注意条理 根据呼吸内科常见多发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诊疗计划、潜在风险等,按疾病种类进行分类整理,每一种疾病都应该突出沟通要点,特别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如诊断、用药、费用等。

3.2图文并茂,辅以动画 对于讲解中存在一定难度,或沟通对象特殊等情况下,为了便于理解,采用图文相结合的方法,形象地展示沟通内容,必要时可采用动画形式,充分演示。如慢阻肺患者如何正确使用吸入剂、初入院患者如何留痰配合诊治等等。

3.3反复操练,熟悉应用 只有不断练习,讲解内容内化于心,才能更好地展示沟通的主要内容。同时,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制作更多更精彩的PPT、动画等,将有利于展示沟通内容。

3.4情感投入,用心交流 明确医患沟通中应以"以病人为中心",围绕这一主题做好服务,注重医务礼仪,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修养,践行仁心仁术,将极大提升服务质量,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5-6]。再好的多媒体内容只是我们用来沟通的媒介,在与患者的交流中,需要真心相待,换位思考,多从患者及家属的角度出发,不仅将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疗计划等向患者及家属告知,而且要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爱护,取得患者的信任,才能真正配合诊治。

4评价

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将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诊疗环境。通过对2015年1月~12月的住院患者进行调研,与单纯的言语交流相比,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医患沟通,患者及家属反映:直观性强、交流内容简单明了、能够较好地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增进医患之间的信任。在传统言语沟通的方式上,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且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健康教育、术前谈话等领域。此外,现代信息技术的进展,为医患沟通开辟了新的领域,如应用微课、微信在线交流等,需要我们医护人员思考如何更好的借助这些媒介或平台,营造更加和谐的医患就医环境。

参考文献:

[1]王锦帆.关于我国医患沟通内涵与目的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3):27-29.

[2]杨正志,刘稀伟,安贵霞,等.加强医患沟通,保障医疗安全[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11-13.

[3]沙悦,方卫纲,黄晓明,等.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负面经历调查[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7):41-42.

[4]卢仲毅,唐时奎.实施医患沟制,改善医患关系[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12):726-728.

篇7

1.缺乏必要的跟诊心理准备。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带教老师在带领学生接触患者前和接触患者时多直接进行病症分析,有些学生既没有在事前做好专业预习,也不了解可能遇到该科室病人的情况,没有相关心理应对的准备,经常出现自信心不足的情况,表现出胆怯、拘谨、紧张、焦虑、躲避等状态。如带教老师讲解提问时,沉默不语或言语断续,与病人眼神交流时出现眼神躲闪,甚至移步后退。

2.欠缺医患沟通技巧与策略。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有些临床医学生问诊存在诱导性,学生经常根据书本学习的经验先判性地进行选择性症状询问,对于一些易接受暗示的患者可能产生症状上有无或轻重的误判,从而影响诊断的准确和治疗的效果。有些学生在对于患者自诉症状应答欠妥,如不注意倾听,重复发问,跳转问题;或出现非言语性的消极表达。如:患者叙述“反复咳嗽、咯痰7~8年”,学生反问“咳嗽7~8天”;或在询问中停顿思考时间过长;或突然转移问题,让患者不知所从;或在患者叙述做记录时,自己嘴中不停念叨或不断摇头,让患者感到不舒服;或对患者主要病症询问过简,面对与本病无关的一些问题过细地追问,引起患者不满。

3.缺少医患危机的合理应对。在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中,屡有出现医患危机的冲突伤及临床医学生的情况,有的临床医学生在面对医患冲突时表现出惊吓、畏惧,有的表现出情绪暴躁,难以自控,加剧冲突,有的因为一些不当语言增加医患之间误解。医患冲突虽不是常态,但屡有发生,而临床实习中医学生也难免遭遇,但是无论在校内课程还是临床课程中,均不涉及相关危机处理的培训,更难从学习实践中累积相关经验。医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面对医患冲突的危机时基本处于毫无准备的临时应急状态。

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注重医学生执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医患沟通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医学生的伦理道德、人文素质、职业精神、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培养非常不力,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近年来医患纠纷中临床医学生的比例从无到有,逐年上升,给医院带来了很大压力,对临床实习效果产生了很大冲击。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的能力,使其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能,学会合理地应对临床上医患冲突的危机,有助于提高医学生共情他人的和情绪自控的能力,增加病患对医学生的信任感,更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相互配合的医患关系的建立。

1.理解与共情是形成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和谐医患关系的核心要求是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医务人员只有站在利他的立场上,才能心无旁骛地思考如何以最有效、最及时的措施和最优的方案去解除病人的痛苦,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利益,赢得患者信任和支持,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理解病人的疾苦,能够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怀着这样的同情心去体验病人内心世界的情感与思维,让患者感觉到自己被理解,能够更主动地与医生沟通,既能够很好的促进医患的沟通,对于疾病的治愈也有很大的心理正向疗效。由此可见,理解与共情是形成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培养医学生理解病患,表达共情的能力是促进医患沟通的首要因素,也是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首要目标。

2.倾听与关注是实现医患有效沟通的基础。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以求达成思想的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医患沟通有着明确的目的性,统一指向疾病的治疗,如果医生先入为主地急于对患者做出判断,较易出现误诊情况,而在这种情况下就必然引起医疗纠纷,加剧医患冲突。做到积极、认真、关注地听,能够全面地了解病情,又能够让病人感受到被关注的温暖,既能够达成有效的医患沟通,也有利于了解疾病治愈患者,促进医患良好关系。培养医学生倾听与关注的能力,是让医学生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与处事模式,尊重病患,积极、认真、关注地倾听,听全患者的陈述,观察患者的状态,以助于更好问诊,真正做到四诊合参。

3.尊重与协作是和谐医患关系的原则要求。医患之间互相尊重,平等地协作,以治愈疾病、维系健康为共同目标,从主客体分别施予努力,才能实现医患双赢,保持医患的和谐关系。医生与患者从事不同的社会工作,放置于社会劳动的大范畴中,实质上也是平等互助的关系。不论患者是贫是富,是长是幼,是妍是媸,是愚是智,都应该普同一等,得到医生从人格到权利的尊重。患者只有在得到充分的尊重,感受到平等的待遇时,才能够尊敬医生,积极协助医生共同面对疾病与诊疗中的问题,互相理解、互相配合、相互支持,达成共识,实现医患共同的目标,构建和谐友好的医患关系。

4.耐心与严谨是赢得病患信任的重要保障。耐心是不急躁、不厌烦、能坚持;严谨是严肃、周密、谨慎。医患互信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保障,而医患之间的互信就要求医生在医患沟通过程中耐心地倾听,严肃对待,周密地思考,谨慎地判断,然后用通俗语言表达,让患者理解医生所要传递的专业信息和与其疾病相关的医学知识。患者面对仓促问诊、急于断诊、不耐烦地拒绝患者提问的医生是难以产生信任感的,医生耐心地与患者实现双向的沟通,凭借自身医学优势主导有效对话,严肃对待每一次与患者的诊疗沟通,周密考量,谨慎做出判断,才能增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也有利于医患互信的达成。

三、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多种途径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医生的语言就像医生的刀子一样,可以救人也可以伤人,正面的语言和负面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惊人效果。”希波克拉底用最简练的语言道出了疾病、医生和自然康复的本质。教师应以身为范,通过具体的医疗活动启发学生,开展案例分析与角色扮演的模拟教学,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更有效地融会贯通于医疗工作中。

1.研读中、西医德经典著作。回望历史深处,不论是祖国医学还是西方医学,都有德艺双馨的医学名家留下了传世的经典,通过研读经典,以他们为师为贤,倾听来自历史远方的教诲,感悟医学与人生的真谛,较之当下临床带教的说教有更深厚的说服力。进入临床阶段的医学生虽然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忙碌的临床工作,但抽出固定的时间选择经典名篇阅读讨论,置身于“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的病人中,铭记“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做到“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唤起入学时“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的医学生誓言的记忆,能够增强临床的医学生们“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感,端正工作与学习的态度,从根源上解决医患沟通中的“诚”与“信”的问题。

2.重视临床榜样示范教学。临床医学生刚由基础教育阶段进入专业教育阶段,对于掌握医学知识与技能的并且已经能够从事医务工作的临床教师有着巨大的崇拜感,专业的崇拜感加强了临床榜样在道德示范上的影响。在医学生作为见习生走向临床、适应学习环境和工作角色转变过程中,临床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十分重要,优秀的教师必然对学生学习产生正向、积极的影响。但某些教师的不良行为(他们不愿花费时间和患者沟通,或在医疗风险出现后再进行沟通)直接影响了学生。因此,只有培养高素质的临床教师,才有高素质的医学生。教学医院应提高教学意识,进行严格的教学评估,保障临床教师的正向示范作用,这对于临床医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建立良好的医患模式具有重要影响。

3.开展案例分析及换位角色扮演。在临床教学中选取有关的医患沟通案例进行分析,模拟小门诊,利用教师的示范、标准化病人等,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亲身体验不同人物的心理感受和语言表达,体会医生及患者沟通时所使用的语言、语气及由此可能产生的结果。让学生在体验中寻找案例矛盾的焦点,特别是患者的心理状态,提出应对解决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医患沟通效果。

篇8

1.缺乏对医患沟通问题的足够重视。医学生在校内大部分课程主要以医学专业知识与医学技术为重,学校内涉及人文类课程以及医学伦理类课程在学生课程重要性排序中总是靠后,医学生也养成了重技术、轻德育的习惯。在校内学习的诊断与治疗的课程较多的是面对书本,对于病人想象局限于此,没有考虑病人作为社会人,可能存在的影响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沟通方面的因素。学生成长的经历大部分局限于同学与家人,对于与病人沟通可能存在的问题估计不足,对于人际关系处理及行为举止的洞察较不敏感。

2.缺乏必要的跟诊心理准备。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带教老师在带领学生接触患者前和接触患者时多直接进行病症分析,有些学生既没有在事前做好专业预习,也不了解可能遇到该科室病人的情况,没有相关心理应对的准备,经常出现自信心不足的情况,表现出胆怯、拘谨、紧张、焦虑、躲避等状态。如带教老师讲解提问时,沉默不语或言语断续,与病人眼神交流时出现眼神躲闪,甚至移步后退。

3.欠缺医患沟通技巧与策略。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有些临床医学生问诊存在诱导性,学生经常根据书本学习的经验先判性地进行选择性症状询问,对于一些易接受暗示的患者可能产生症状上有无或轻重的误判,从而影响诊断的准确和治疗的效果。有些学生在对于患者自诉症状应答欠妥,如不注意倾听,重复发问,跳转问题;或出现非言语性的消极表达。如:患者叙述“反复咳嗽、咯痰7~8年”,学生反问“咳嗽7~8天”;或在询问中停顿思考时间过长;或突然转移问题,让患者不知所从;或在患者叙述做记录时,自己嘴中不停念叨不断摇头,让患者感到不舒服;或对患者主要病症询问过简,面对与本病无关的一些问题过细地追问,引起患者不满。

4.缺少医患危机的合理应对。在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中,屡有出现医患危机的冲突伤及临床医学生的情况,有的临床医学生在面对医患冲突时表现出惊吓、畏惧,有的表现出情绪暴躁,难以自控,加剧冲突,有的因为一些不当语言增加医患之间误解。医患冲突虽不是常态,但屡有发生,而临床实习中医学生也难免遭遇,但是无论在校内课程还是临床课程中,均不涉及相关危机处理的培训,更难从学习实践中累积相关经验。医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面对医患冲突的危机时基本处于毫无准备的临时应急状态。

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注重医学生执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医患沟通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医学生的伦理道德、人文素质、职业精神、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培养非常不力,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近年来医患纠纷中临床医学生的比例从无到有,逐年上升,给医院带来了很大压力,对临床实习效果产生了很大冲击。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的能力,使其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能,学会合理地应对临床上医患冲突的危机,有助于提高医学生共情他人的和情绪自控的能力,增加病患对医学生的信任感,更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相互配合的医患关系的建立。

1.理解与共情是形成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和谐医患关系的核心要求是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医务人员只有站在利他的立场上,才能心无旁骛地思考如何以最有效、最及时的措施和最优的方案去解除病人的痛苦,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利益,赢得患者信任和支持,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理解病人的疾苦,能够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怀着这样的同情心去体验病人内心世界的情感与思维,让患者感觉到自己被理解,能够更主动地与医生沟通,既能够很好的促进医患的沟通,对于疾病的治愈也有很大的心理正向疗效。由此可见,理解与共情是形成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培养医学生理解病患,表达共情的能力是促进医患沟通的首要因素,也是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首要目标。

2.倾听与关注是实现医患有效沟通的基础。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以求达成思想的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医患沟通有着明确的目的性,统一指向疾病的治疗,如果医生先入为主地急于对患者做出判断,较易出现误诊情况,而在这种情况下就必然引起医疗纠纷,加剧医患冲突。做到积极、认真、关注地听,能够全面地了解病情,又能够让病人感受到被关注的温暖,既能够达成有效的医患沟通,也有利于了解疾病治愈患者,促进医患良好关系。培养医学生倾听与关注的能力,是让医学生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与处事模式,尊重病患,积极、认真、关注地倾听,听全患者的陈述,观察患者的状态,以助于更好问诊,真正做到四诊合参。

3.尊重与协作是和谐医患关系的原则要求。医患之间互相尊重,平等地协作,以治愈疾病、维系健康为共同目标,从主客体分别施予努力,才能实现医患双赢,保持医患的和谐关系。医生与患者从事不同的社会工作,放置于社会劳动的大范畴中,实质上也是平等互助的关系。不论患者是贫是富,是长是幼,是妍是媸,是愚是智,都应该普同一等,得到医生从人格到权利的尊重。患者只有在得到充分的尊重,感受到平等的待遇时,才能够尊敬医生,积极协助医生共同面对疾病与诊疗中的问题,互相理解、互相配合、相互支持,达成共识,实现医患共同的目标,构建和谐友好的医患关系。

4.耐心与严谨是赢得病患信任的重要保障。耐心是不急躁、不厌烦、能坚持;严谨是严肃、周密、谨慎。医患互信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保障,而医患之间的互信就要求医生在医患沟通过程中耐心地倾听,严肃对待,周密地思考,谨慎地判断,然后用通俗语言表达,让患者理解医生所要传递的专业信息和与其疾病相关的医学知识。患者面对仓促问诊、急于断诊、不耐烦地拒绝患者提问的医生是难以产生信任感的,医生耐心地与患者实现双向的沟通,凭借自身医学优势主导有效对话,严肃对待每一次与患者的诊疗沟通,周密考量,谨慎做出判断,才能增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也有利于医患互信的达成。

三、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多种途径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医生的语言就像医生的刀子一样,可以救人也可以伤人,正面的语言和负面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惊人效果。”希波克拉底用最简练的语言道出了疾病、医生和自然康复的本质。教师应以身为范,通过具体的医疗活动启发学生,开展案例分析与角色扮演的模拟教学,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更有效地融会贯通于医疗工作中。

1.研读中、西医德经典著作。回望历史深处,不论是祖国医学还是西方医学,都有德艺双馨的医学名家留下了传世的经典,通过研读经典,以他们为师为贤,倾听来自历史远方的教诲,感悟医学与人生的真谛,较之当下临床带教的说教有更深厚的说服力。进入临床阶段的医学生虽然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忙碌的临床工作,但抽出固定的时间选择经典名篇阅读讨论,置身于“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的病人中,铭记“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做到“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唤起入学时“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的医学生誓言的记忆,能够增强临床的医学生们“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感,端正工作与学习的态度,从根源上解决医患沟通中的“诚”与“信”的问题。

2.重视临床榜样示范教学。临床医学生刚由基础教育阶段进入专业教育阶段,对于掌握医学知识与技能的并且已经能够从事医务工作的临床教师有着巨大的崇拜感,专业的崇拜感加强了临床榜样在道德示范上的影响。在医学生作为见习生走向临床、适应学习环境和工作角色转变过程中,临床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十分重要,优秀的教师必然对学生学习产生正向、积极的影响。但某些教师的不良行为(他们不愿花费时间和患者沟通,或在医疗风险出现后再进行沟通)直接影响了学生。因此,只有培养高素质的临床教师,才有高素质的医学生。教学医院应提高教学意识,进行严格的教学评估,保障临床教师的正向示范作用,这对于临床医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建立良好的医患模式具有重要影响。

3.开展案例分析及换位角色扮演。在临床教学中选取有关的医患沟通案例进行分析,模拟小门诊,利用教师的示范、标准化病人等,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亲身体验不同人物的心理感受和语言表达,体会医生及患者沟通时所使用的语言、语气及由此可能产生的结果。让学生在体验中寻找案例矛盾的焦点,特别是患者的心理状态,提出应对解决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医患沟通效果。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