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09:24: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联系区别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深,我国各阶层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地位愈显重要,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本事是一种社会意识的表现形态,它被生产关系决定着,又反作用于生产关系。社会经济进步的同时也使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发生了转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另外,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大学生应该重视的一个课程,社会的转型和发展每每会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灵与观念,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提出相应的对策以解决部分心理问题。因此,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和区别对社会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大学生是国家最重要的人力资源,而他们的思想与心理也是社会极需重视与关注的方面来的。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也许会遇到思想与心理的冲击,而两方教育都有其特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强烈的政治性和普遍性。这一般表现为要求大学生要与主导思想达成一致,坚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和世界观,要与党的理念走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强调个人的价值观念与国家的需要结合。
2、教育目标高,理想定位明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点是以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最终达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标准。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心理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也是一门较为古老的学科。它涉及人的心理、生理、社会各个方面,研究人们的心理活动及产生这些活动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心理教育的研究层面比思想政治教育的更广泛、具体。心理教育可以根据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辅导,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
3、心理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心理教育其实并不只是单纯的心理咨询,它可以改变教育方式,从生理上进行观察,再判断其心理疾病,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单靠思想认识问题而产生的错误指导。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担负着各自的特点又相互融合,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总大纲中起到了互补的效果。
(一)研究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两种教育它们的研究主体和客体都是人,而人的根本属性在于社会性。人的思想和心理很容易跟随社会的发展、转型、变迁而受到冲击或者碰撞,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重要。要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和心理变化情况,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具体研究的内容不同,但学科交叉性强。两种教育各自的研究内容都是各不相同的,好像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理念都必须要正规,在教育过程中难免枯燥无味,学生也难以接受。而心理教育更偏向于人的内心深处,对情绪、态度都起着调整作用。因此,两者尽管研究内容不同,但是它们所追求的目的和坚持的观念是相同的,互为补充,交叉性比较强。
(三)教书育人的出发点基本一致。两者的教育目的其实都是一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思想与心理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沟通作用。教育者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晓之以理,通过心理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在两者结合的时候能增强彼此的作用,并更显效果。
(四)教育的理想和目标一致。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大学生成为人格健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教育中,大学生也许能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但是并非都能从心理上配合人格的塑造。因此,两种教育的结合能够使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以不同层次的教育确立信念和理想,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解决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
(五)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从高校素质教育的角度分析,二者都是为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着心理素质教育的培养和训练,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够全面。思想政治教育中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对大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和性格塑造产生内化作用。大学生很多思想问题的解决都必须要根据受教育对象的实际生活,经历和性格来给予引导、启发和建议,以改变其不正确的思想倾向,这些方法就是心理教育的基本方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有区别也有联系,心理健康是其思想品德良好的基础前提条件,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无论从区别和联系中看来,无疑是对大学生一种精神上的补足,两者的结合可以增强各自的教育效果,同时也能改善和提高教育的质量与结构,并对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素质基础。正确的把握好而这的契合点,才能真正的从整体上提高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魏琳, 任景敏, 刘燕, WEI Lin, REN Jing-min, LIU Yan,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与区别[J],西南大学学报,2011,37(1).
当前,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不断变化,我国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健康风险日益多元化的状态,大学生群体也被裹挟其中。健康风险包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心态,以及因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经济负担风险。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重大疾病发病率、抑郁发生率、艾滋病感染呈现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健康风险状况不容乐观。强化家庭、学校、社会特别是作为直接利益方的家庭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的辅助功能,强化学生自身对健康风险的规避意识势在必行。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作为社会教育最小的单位细胞,应该在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的教育上起着更大的作用。
1大学生健康风险现状及原因分析
2011年媒体报道在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学生中,因各种原因退学人数占在校生数平均每学年为075%,即每学年约16万人。2012年,一项针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203%的学生遇到过心理疾病问题。而据教育部相关调查,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占已休学、退学总人数的50%左右。另外,在每年数万因为疾病不得不退学的大学生群体中,因为白血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中断学业的人数正在急剧增长,使大学生健康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发展到对生命的威胁和使家庭陷入重大困境的严重程度。在这样的形势下,对于大学生健康风险问题的关注和有效预防将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11生活方式不健康造成的健康威胁
111对电子产品、网络的过度依赖
随着电子科技技术及产品的发展,电子产品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率非常高,笔记本电脑、手机已经几乎成了每个大学生的必备用品,现在越来越多的同学用上了平板电脑和kindle,上网载体的丰富,使大学生的上网更加便捷,也使网络占据了大学生的大量时间。调查显示,超过75%的大学生每周上网频率超过两次,集中在2~5次;近70%的大学生上网时间在1~5个小时,且实际上网时间比原计划时间长;超过80%的大学生因上网时间太长而忘记了原来的计划;超过90%的大学生有过熬夜上网和上课上网的经历。[1]对126名国内大学生样本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完全没有网络依赖的占 697%,轻度网络依赖占235%,严重网瘾占5%。[2]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在网络中占据了过多的时间势必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正常生活,造成不可避免的健康风险。
112运动不足、不当减肥的健康隐患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2016年的一项对全国十几个城市的大学生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运动量不足,女生体重偏轻者超过1/3。大学生活中的学习压力并不能算大,而且大部分大学有自己的运动场地,大学生们有较为充足的运动时间,却普遍缺乏运动兴趣,把更多的时间投入电子产品中,看视频、玩网络游戏成了大多数大学生的消遣娱乐方式。运动量不足一方面会导致体能的下降,影响健康;另一方面会造成肥胖。很多同学为了控制体重,而选择减少食物摄入、吃减肥药等极端方法,更加损害了健康。
113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的健康威胁
童萍等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调查显示,158%的学生存在睡眠质量问题。郑天生等人对温州市大?W生睡眠质量调查显示,193%的学生有睡眠质量问题,这些调查研究都表明:不少大学生存在睡眠问题。[3]网上调查结果也显示,日常无规律的学生比例已经占419%。长期的作息和饮食问题,会造成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精神不振等不良影响,是健康风险非常主要的原因之一。
12心态不健康带来的健康威胁
121人际交往障碍
调查显示,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表现是自卑、胆小、害羞、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际、不信任他人、不善于参与社交活动、对人冷淡等,这些交往障碍出现的比例最高为 838%,最低为383%。[4]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交往与群体保持某种关系的需要,但是由于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和应对人际波动的能力,当遭受拒绝的时候,就会产生强大的心理落差,而封闭自己的内心,不去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形成一个不良的心理状态的循环,造成健康风险。
122自我认知偏差
过度自信,或过度自负都会引起自我认知的偏差,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以至于看不到自我的优点和潜力,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的失误。当对自己有认知偏差的人遭受学习上的挫折,或恋爱上的失败时,往往不能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只是过度地责备自己,或是自负心理受到极大的冲击,从而做出自我伤害、伤害他人等过激的行为。
123心理压力大
由于当今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这样一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没有吃过苦,当走出家门初见社会时,自己在家中独得恩宠的地位与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内心压力骤然增加,当压力过度无处释放时,会表现出焦虑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的焦虑、压力甚至会引发心理疾病,形成较大的健康风险。
2因大学生健康风险而导致的经济负担风险
21重大疾病的医疗费用
国内外学者对于患病大学生面临的经济负担也展开了研究。王聪(2009)对290名曾经或目前患有较严重疾病的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其中245人的医疗费用完全由家庭自费,占845%,只有45人部分诊疗费用由医疗商业保险金或父母单位的医疗保险金所支付。[5]有的家庭认为,孩子正处于青壮年,不需要任何规避风险的方式,有的家庭对商业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了解甚少,以至于在健康风险来临之时,只能自己承担,如果自己无法承担,则要靠亲戚朋友相助,或者求助于网络类似于“轻松筹”的众筹平台,但是这个网络平台的性质到现在仍有争议,以至于真正需要帮助身患重症的人无法受益,而这种方式的抗风险性是很低的,也间接加大了大学生的健康风险。
22不良心态导致的无度花销
2016年,网络上爆出的“裸贷”一词,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有许多高校的女学生为了满足自己对物质的强烈需求,而抵押肉体,以为可以靠自己的“周转”堵上贷款的空子,而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逼迫参与裸贷的大学生,以肉抵债,以惨痛的代价,为自己的欲望埋单,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后果,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3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31家庭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教育普遍弱化
大部分子女考上大学之后,随着空间距离的加大,在面临健康风险时,家庭成为大学生征询意见较为靠后的考虑选项,同时家庭也认为,自己上交了学费,学校不单单有义务进行教育,而且有义务保证学生远离健康风险,而疏于对子女的关心指导,任其在大学中自由地发展。
32家庭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教育浮于表面
年龄段不同的人,生活圈子不同,接触的事物、人物各异,故此思想方法和行为也有差别。因为空间、时间上的距离,家庭成员无法对大学生近期的困惑进行有意义的指导,通常只是停留在吃饱、穿暖的问题上。而且由于中国人内敛、不善于表达的性格,父母对大学生子女迫切需要指导的有关情感、性方面的问题往往羞于开口,使家庭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教育浮于表面。
33家庭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教育的效力减弱
子女考上大学,年龄基本到了法律规定的成年年龄,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家庭给予生活费,相对来说,可以自由支配,迫切地渴望脱离父母的管控,自己探索尝试在家庭中所不允许的新鲜事物。由于中国的历史因素,家庭中长辈的成员的学历,大都不超过大学,这给大学生的心理形成了一种优越感,对家庭中长辈的意见有较大的反抗性和抵触情绪,降低了家庭对大学生抗风险意识的教育效力。
4强化家庭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41深化家庭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培养的内容
健康风险教育的培养,不应该只停留在对身体、物质上的关心,更应该向更深层次、更隐性的心理层面加以培养。同时应该加强与学校的配合,而不是认为自己付学费供大学生,就是把老师当作保姆,把学校当作托儿所。
42以子女的实际需求为重点导向
家长可以发挥自己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的优势,对于大学生在生活、学习、情感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真诚的指导,引导子女向自己诉说他们的实际需求,用客观冷静的角度给予指导,在需要安慰的时候给予温暖的鼓励。
43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沟通技巧
首先从家庭与大学生子女的思想上看,两者应该是平等的,不应该有一方命令另一方的倾向,作为成年人的双方应该向朋友一样交谈,家庭中的长辈应该试着学习新的思想,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尽可能地包容、引导大学生子女。从家庭与子女的沟通形式上看,家长们要尽量学习新媒体的使用方法,可以主动向子女求教,如微信、微博等,通过大学生子女的动态,及时了解他们的健康风险状况,并采取适当的行动。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意义;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曾院珍(1986-),女,广西贺州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尹江霞(1979-),女,湖南衡阳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讲师。(广西 南宁 53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干预与生命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3LSZ053)、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科研项目“独立学院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及其干预研究”(项目编号:2013RSLX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215-02
近年来,在被誉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里,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学生数量不断上升,自杀案例成倍增加,凶杀事件不时见报:复旦大学的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的室友血刃事件,南昌航空大学宿舍腐尸案等,这些伤害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更多关注。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基本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但其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一桩桩轻视、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事件让人们更清晰地看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也看到了当代大学生对于自己、他人生命的漠视。许多学者认为,生命教育的缺失和淡化才是大学生各类伤害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鉴于此,本研究以全新的生命视角,审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现状,并试图将生命教育融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去,从生命意义的视角去引导大学生敬畏生命,不断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高生命质量,为人才培养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根本上有效预防大学生伤害事件的发生。
一、生命意义对心理健康的意义
意义治疗创始人V.E.Frankl认为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人类最基本的原始动机,生命意义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心理上的困惑与迷茫;心理学家H.B.English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从表现形式来看,心理健康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更表现为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1]黄希庭(2004)认为,心理健康分为心理疾病或障碍、心理机能正常和完美人格三个层次,其中,完美人格属于高层次心理健康,表现为有高尚的目标追求,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渴望生活的挑战,寻求生活的充实与人生意义。[2]从这个层次上看,关怀生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
近几十年来,许多研究报告表明,生命意义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李旭、卢勤(2010)指出,学生对生命越热情,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对未来期待”能够显著地正向预测心理健康水平;[3]生命目的和生命控制是预测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4]赵晴(2008)在对四川省医科大学生的调查中得出,生命意义感与总体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5]王丽敏(2005)等人在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研究中得出,生命教育在转变大学生对生命态度方面不但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还能降低对应激源、应激反应的感受程度和改善抑郁症状。[6]由此可见,生命意义与心理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生命意义视域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虽然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长足地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目的。但在传统心理学的影响下,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过多地关注学生消极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发展性指导的需求。从生命视角透析,教育的初衷是关注人的生命,提升生命价值,注重生命质量,也就是说教育应该关注的是每个人,应通过积极的一面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就此而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工作重心的偏差――重心理问题解决,轻生命潜能发掘
在谈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人们往往列举出许多数据来说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各类机构在考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时也总会以心理问题的多少作为衡量的重要指标。这就导致各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更注重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咨询上,以医学化模式为主轴,却忽视了每个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获得专业指导,以此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大学生活质量。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容易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自身消极、不良的一面,也就很难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另外,根据V.E.Frankl的观点,大学生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和自杀行为的出现都源于生命意义的缺失,[7]是一种存在性的心理病症。[8]然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在涉及危机干预问题时才会面对“生与死”的主题,对大学生理解生命意义、挖掘学生心理潜能以及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相对较缺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定位在于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防治学生的心理疾病,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起以激发积极潜能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教育内容的偏重――重矫正,轻发展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课堂是教育的主渠道。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虽涉及学习、人际关系、情感等大学生生活的许多方面,但在内容编排上主要是相关概念的内涵、特点、不良问题的表现及调节方式,在教授过程中也更偏重于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矫正,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发展性指导的需求。从生命意义的视角看,作为生命而存在的人,都渴望寻找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积极能量的激发,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面临人际关系、情感、生涯等日常生活事件,在面临这些问题时,如何顺利度过、不受困扰才是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这些问题虽不构成心理问题,但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除了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外,还应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培养与训练,不断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3.教学方式的偏失――重知识传授,轻实践体验
长期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更偏重于心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体验,使得心理健康课程并未起到指导行为的教育作用。虽然在教育改革的热潮下,心理课程尝试改革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增加了案例分析、讨论、活动体验等形式,但由于教师的缺乏,各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多数采取大班(100人甚至以上)授课的方式进行,实践体验的方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知识为主导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无情地削弱了学生对于心理学的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对知识的应用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通过知识的传授,学生可以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知道改变这种不良状态的方法,但没有改变的行为或者在改变的过程中稍遇到困难就轻易放弃,缺乏坚持的动力。究其原因在于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最后的体验。在课堂体验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教师的指导,还能获得同伴的支持和相互影响,这对行为的改变和巩固有着良好的影响作用。
三、生命意义视域下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在生命意义视域下,反思现有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重新构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大学生克服心理上的困惑与迷茫,在成长中寻找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断提高生命质量。
1.在生命教育形式下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学会生存生活”、“重视生命教育”的要求,生命教育不应该独立于其他课程而存在,应该始终贯穿于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专业课等各种教育和课堂内外。从生命视角看,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强调生命与知识的有机结合,不再片面强调知识的增长,致力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快乐生命意识。[9]
为了实现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变革,应将生命教育融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从生命意义的视角去引导大学生寻找生活的意义,激发人的心理潜能和积极品质,不断追求生命的价值,提高生命质量,回归到关注人的潜能和价值这个终极教育目标。
2.正视死亡教育,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生命是一种矛盾性的存在,生与死伴随着所有人的生命。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但我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死亡是一个比较忌讳的话题,对死亡的回避也使得中国的死亡教育长期缺失。实际上,英、美、日等国家的实践证明,死亡教育可以让人们科学地看待死亡,辩证地理解生与死的关系,鼓励人们以积极的心态去享受生活,感悟生命的美好,赋予短暂的生命以无限的价值。在人生道路上,总难免遇到挫折,特别是对于处在人生发展关键期的大学生而言,高校更应该重视死亡教育这一问题,应将其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以加强和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
3.以体验式教学为主,拓宽教学方式
传统的知识传授可以让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知识,但由于没有体验,就很容易出现知情剥离、知行脱节的现象。而体验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得,更强调知、情、行三者之间的整合,这恰好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在近十年的教学改革中,许多教师也提出并实践了体验式教学,在课堂中采用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游戏体验等方式进行教学,但知识的传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并未真正达到改革的目的。要使学生达到知、情、行合一,就必须将体验式教学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通过精心设计情境,为学生充分创造自主探索、协同伙伴探索的学习空间,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去体验和分享,并督促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以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李虹.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9(32).
[2]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李旭,卢勤.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0).
[4]彭霞,王鑫强,郭成.重庆某高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9).
[5]赵晴.四川省医科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6]王丽敏,张亮,王小雪,等.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6(14).
[7]贾林祥,石春.从生命意义的视角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健康教育是指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健康信息传播等干预措施使人群或个体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避免或减少暴露于危险因素,帮助实现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及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全国在校大学生已突破2000万,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大学生年龄一般都在17~22岁,处在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的后期,心理发展正处于从青年中晚期向成年期过渡的转折时期。由于他们还缺乏丰富的经验,心理发展也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在一些复杂问题面前还会表现出幼稚或片面,产生矛盾心理,甚至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常见的人格缺陷:①自卑: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学识、品质评价过低,对自己没有信心,心理承受力很差,经不起刺激,经常多愁善感,容易产生猜疑心理,瞻前顾后。有报道,某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有57%的大学生存在自卑心理[1]。②社交障碍:主要是自我防御心理过强,过于关注自己,自信心不足。有报道,高校大学生中84%存在人际关系问题,其中57%学生存在社交困难[2]。③懒惰:大学生普遍存在懒惰的表现。④狭隘:很多大学生喜欢斤斤计较,对一点小事都耿耿于怀,好嫉妒,好挑剔,心胸狭窄。如云南大学生物系学生马加爵,因为和同学打牌时被同学怀疑作弊,就对同学怀恨在心,将3名同学残忍杀害。⑤抑郁:抑郁是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是一种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据调查,广州医学院学生抑郁症检出率为80.6%[3]。每年全国各地高校都有大学生自杀的报道。⑥焦虑:由于学业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社会竞争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焦虑情绪越来越严重,已经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⑦过分自我: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家里的独子,从小娇生惯养,常常以自己为中心,缺乏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包容的精神。
大学生独立生活自我照料能力差,健康知识匮乏,缺乏心理卫生知识和性生理知识。
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存在不良刺激。
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现状
在我国大学生健康教育一直没有被纳入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传授,一直游走在学校的边缘,有的学校把它作为选修课,但也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和计划,随意性很强,教学质量存在很多问题,而大多数学校根本就没有开展这项工作,尤其是工科院校。大学生健康教育还没有引起高校管理者的足够重视,也没有引起大学生们的重视。在我国大学生健康教育还是一片空白。
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是我国未来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兴旺,为国家培养合格、健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所有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也是高等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我国经济繁荣,社会的多元化和两极化,也相应的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影响了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心理,大学生也必然受到冲击。他们不仅需要有健壮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灵,大学生的健康问题已面临严重的威胁,大学生健康教育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健康水平,避免和减少各种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程葵.大学生自卑心理分析及调适.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4(1):52-5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目前,不少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融入到学科教学中,这样做不但可以让高校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视,而且还可以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通过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克服能力得以提高,还能够帮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积极团结协作,不断丰富教育经验,以不同的方式去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在高校心理学课程及相关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都存在着相同的教育目标。因此,当下高校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地融入到学科教育中,探究教育规律,为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积累更多、更丰富的经验。
2.有助于做好心理健康教育防治工作。不少高校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为了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也不仅仅是为了消除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在生活、学习、交往中学会适时调整心态,与人和谐相处、健康发展。过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是以诊治为主。而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则是侧重于教育发展性,以全部大学生为对象,给他们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并合理解决心理问题,是以防治结合为主。纵观当前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以防治结合为主的教育形式更加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让他们的困难承受能力得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不断增强,为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3.有助于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当前,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来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实际上,现在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有三种。第一,医学理念。医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心理疾病特点为主,用心理咨询的方式解决他们长期存在的心理问题。第二,教育理念。针对整个大学生群体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解决他们在面对心理问题时的焦虑表现,使之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和学习。第三,教育综合理念。该理念将社会、教育和医学有机统一起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多样化选择,为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培养途径提供了更多实现的可能性。因而高校要认真研究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并据此制定科学、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1.科学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功效。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关注个别学生的严重心理疾病,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解决他们的人生困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意识和心理上双管齐下,培养大学生的高尚道德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他们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所以,当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联系在一起时,就能够纠正高校过去那种枯燥说教的心理教育方式,让高校能够通过更加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来解决当下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学会保持健康心理。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应该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构建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以充裕的课程学时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心理学,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另外,学校还应该根据自身条件来更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软硬件设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共享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以信息化管理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咨询服务。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既要打造高品质的教学质量,又要引导学生真正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氛围中,师生共同探寻心理健康问题及相关的解决方案。高校在考核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情况时,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收获、教育目标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高校还应该以课外实践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譬如做义工、进福利院、做宣传等等。
3.运用多元化教育方式。实施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校防治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种趋势。大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较多,形成的原因也不一样,因而单调的教育方式是没有效果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孤立进行,要联合各方面的力量(家庭、社会等等)来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来说,就是要和大学生打成一片,用交流、咨询等方式去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学习、生活、交际等方面的问题,教会他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克服心理障碍。高校要改变以往那种等大学生上门咨询心理问题的陈旧观念,积极主动利用校园网、公开讲座等方式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强化大学生的心理受挫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能够更加坚强地面对现实,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1 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纵观现代家庭,三口之家逐渐增多,独生子女成了主流,孩子成了家中宝贝、掌上明珠。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学习等都行得很重,尤其是在身体健康和学习上,更是无微不至。为了孩子长身体,加营养,促锻炼;为了孩子学习,请家教,配电脑……只要是孩子所需的,家长是听之任之,说一不二。孩子的健康有了保障,成绩也上去了,而孩子的脾气――孤僻、倔强的性格也逐渐形成。面对这一批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学校教育的重任――良好品德的培养、心理健康教青势在必行。
为了与索质数育的要求相一致,与态度、情感、价值观这一新理念相吻合,一味的夸奖式的教育给了当今学生甜头 低年级学生只喜欢听好话,希望每时每刻能听到老师和家长的夸奖。老师稍微说个不字,脸上少带些笑容,孩子心灵就蒙上了阴影,表现出不痛快,说一些“老师不喜欢我”之类的话。冈此,从低年级开始就应正确开导他们,要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错就指出,该批评时就要批评,使他能知错就改,这样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2 及时矫正学生逆反心理,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逆反心娌加重。在家不听家长的话,事事与家长反着做。住校呢?表面是怕老师。实际呢?是背地与老师对着干。如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说是人小鬼大,有的孩子可以说是家庭管得挺严,父母动辄棍棒相加。结果孩子打皮了,根本不吃这一套,在学校里处处与同学为敌,因为他在家得到的是父亲动不动抬手就打,所以他对班级同学动手就是打,造成班内学生频频向老师告状。此时,如果教师再批评,可能会适得其反,加重学生的逆反倾向。于是,班主任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找机会和他谈心,并运送《少年犯》影片中的事例,让他回忆、讲青少年儿童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引导孩子从小树立法制观念,使其不偏不倚地守家规、遵校纪。通过一番沟通,孩子的逆反心理消除了,有了积极、奋发向上的表现。
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和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因此,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3 运用班队活动,调节学生心态,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随着年级的升高、年龄的增大,学生的自尊心和嫉妒心越来越强,男女生之间的矛盾也开始产生了。此时,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调节,使学生的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
摘 要 高等职业学院是培养新时期高素质职业技能的人才基地,健康体魄是高职大学生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通过探讨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使高职大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
关键词 高职大学生 心理健康 体育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以及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鉴于不同学者所处社会文化背景、价值观各异,研究问题的立场和方法不同,提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至今还没有公认的定义。本文引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的定义,即“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①。”
(二)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健康的定义一样,不同流派的学者认识也不同。但是作为高职大学生来讲,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发育正常
衡量高职大学生的智力是否正常,关键看其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自我,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情绪稳定乐观
情绪稳定乐观是心理健康的显著标志。心理健康的人不会经常出现情绪的大起大落,阴晴不定,喜怒无常。
3.心理和反应适度
首先,心理活动、行为与年龄相符合,儿童应该是天真的,少年难免会冲动,青年热情澎湃,而中年应该是从容的。其次,心理和行为反应与刺激应该相吻合,“当喜就喜,该悲就悲”。再次,知、情、行协调一致,行为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人格健全、自我悦纳
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健全就是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能够做到自我接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
二、影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高职大学生的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多与遗传相关。以轻微脑功能失调(MBD)为例,国内资料报道MBD儿童家庭成员有MBD病史的占13.6%,其中交辈式同辈有类似的病史者各占50%;在国外,坎特维尔(1972)应用MBD诊断标准衡量发现患者家属在幼年时具有多动症表现的比例较高,总体而言,男性家属占12%,女性为6.3%。这些研究证明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家族性倾向,也说明了遗传因素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另外,像甲状腺功能不足会引起智力迟钝、记忆衰退等功能障碍。
(二)环境因素
1.家庭因素
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家庭中度过。人生活在家庭中这一时期的生理卫生是奠定他人生中心理健康的基础。家庭的完整性,成员之间的相处,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氛围以及居住条件等都会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研究证实,在家庭比较和谐的学生中,正常学生所占比重大于存在心里健康问题的学生所占比重。
2.学校因素
现今有很大一部分学校忽视对学生必要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良好行为训练,导致一些高职大学生缺乏理智。许多学生为了决胜激烈的高考竞争,一心死读书。家长、学校的过度保护使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异常脆弱,不堪一击。现在的高职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养尊处优、唯我独尊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使他们深感失落,焦虑不安。有的学生消极逃避或者自暴自弃,更有的学生悲观失望、出走,甚至自杀。
3.社会因素
如今改革开放大潮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当代高职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也随之变化。面对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矛盾,比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职业选择的矛盾,自强意识与攀附欲望的矛盾等,高职大学生缺乏社会磨炼,心理承受力差,他们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极易产生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
三、体育教育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有助于智力的发展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够增强人的记忆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还能够区分必然和偶然现象。注意的目的性、稳定性大大改善,注意的范围也逐渐扩大,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显著提高,进而促进人的智力发展。
(二)有助于协调和控制情绪,消除心理疾患
体育运动使参加者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愉悦感。心理学家认为,适度负荷的有氧运动能使脑垂体分泌一种强大的吗啡类激素――内吗啡,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许多经常进行体育运动的人能够经常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生活信心,都与内吗啡效应相关。
(三)有助于自我良好感更加清晰
自我良好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有研究表明,心理自我良好感与体育运动成正相关。一般而言,体能强的人比体能弱的人倾向于具有更高水平的自我概念和更多的身体概念和身体自尊,而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成正相关。
(四)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缺乏,人际关系疏远。而体育运动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亲近感,尤其是不同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素质的人相聚在运动场上,使人们相互交流,结识很多朋友,和睦相处、友爱互助。
四、总结
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当代高职大学生面对学业、事业和社会等诸多问题时会产生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通过体育教育能够很好的改善这一问题,高职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形成良好的体格。
注释:
①姚鑫,杨柳.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
“积极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在马斯洛(A.H.Maslow)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该书中的标题为“走向积极心理学”[2]。但是并没有引起心理学界的重视,直到塞利格曼在APA年度大会上明确提出把积极心理学作为自己任职的主要任务时,才开始使积极心理学走上了人类的视野[3]。2004年出版的《现代心理学史》第八版中,著名的心理学史家、心理学家舒尔兹把积极心理学称为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之一[4]。
二、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意义
1.以积极心理学理论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
积极心理学和传统主流心理学相比:传统主流心理学是如何帮助大学生解决现有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只关注到一部分人群,无法广泛性地服务于普通的大众学生[5]。其实心理健康教育是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概论、交往心理和调适、情绪纷扰与控制、恋爱心理与调适、学习心理与调适等多方面内容的课程[6]。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是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幸福感主要是体现于生活质量和积极品质感受,这种幸福感的主要是个体的自我实现体现如何与生活质量的一种协调。对事件的解释和看法是否个体感到幸福,有没有幸福感[7]。这也是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和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感受[7]。目前,积极心理学主要是探讨人类的幸福感、积极品德、愉悦感,研究积极品质和积极情感体验[8]。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可能会导致资源不足、出现就业难,理想生活和现实生活巨大差距会导致大学生的没有幸福感。从而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提升大学生的积极品质是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
2.以积极心理学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前主要关注的是消极心理学的方面,主要内容是对个体现存的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侧重于心理问题的解决[9]。积极心理学是以注重大学生个体内心潜能的激发,培养积极的品质,如个体积极的情感、积极的思维、积极的品质等;现阶段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教育有机结合,不断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目标[10]。笔者认为现代教育应该把目光聚集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幸福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理性的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的不同,以积极向上的品质来自我调整,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来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大学生在面对未来生活和危机时,能够积极面对,自我调整心理问题。这是积极心理学在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3.以积极心理学理论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
在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很多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就算意识到了心理障碍也不愿意主动咨询并寻求帮助,而学校对这些现象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只能通过在一定区域开展心理学讲座、建立咨询室、情绪发泄屋等。这些工作却没有带给学生多少效益,甚至使学生接受了负面的影响。所以,要以积极心理学改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首先,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建立积极向上的品质与态度,注重个体的生活态度与幸福感,帮助学生以积极向上态度的面对外在环境和挫折,以完善个体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提升品德境界。
本文认为在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以鲜明的个性色彩和心理特点来使大学生参加各种心理剧演出;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与他人分享的愉悦,使大学生的有一个良好的的情感体验,挖掘大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从而达到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出现,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健康发展。结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中显示重要地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个人成长与未来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培养全方面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启到了重要作业。现阶段是利用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建立学生自信与自尊,对社会现状与生活质量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从而促进个体更快地成长和发展。
作者:刘宗利 刘宗顺 孙佳慧 曹华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SHELDON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
[3]刘剑.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4]Schultz,DuaneP.Ahistoryofmodernpsychology[M].NewYork:Thom-sonPress,2004:152.
[5]叶昇尧.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2016:161
[6]裴利华.模糊数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测评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9(12):115-118.
[7]Dinner,E.SubjectWell-Being:TheScienceofHappinessandaProposalforaNationalIndex[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1).
[8]卡尔.积极心理学[M].丁丹,译.第2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