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地下水污染防控8篇

时间:2023-06-13 09:24: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地下水污染防控,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下水污染防控

篇1

《2010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地下水质量状况不容乐观,水质为优良一良好一较好级的监测点总计为1759个,占全部监测点的42.8%,2351个监测点的水质为较差一极差级,占57.2%。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北方5省20个县集约化蔬菜种植区的调查显示,在800多个调查点中,50%的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因过量用氮超标。目前这种局势还在加剧。国土资源部近几年的调查显示,有40%的城市地下水水质在不断恶化。

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已刻不容缓。从国外经验来看。世界各国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比如美国,1972年通过的《洁净水法》、1987年的《水质量法》、1991年的《国家监测系统》等等。除了法律,美国在一些具体的保护水资源的措施方面也规定得非常具体。以水井为例,美国要求水井必须离开化粪池系统、动物饲养场和地下储物罐等污染源若干英尺,水井的拥有者必须在井口周围保持一个50英尺的清洁区,让所有有害物质远离水井等等。

然而,治理地下水污染,并非易事。地下水不同于地表水,一旦污染物进入合水层,治理难度极大。除了资金成本,还有一个时间成本。地下水埋藏在地下一定深度内,缺氧、温度低、无光照、流动缓慢、水交替周期长,一旦受到污染,污染物、水和介质问的相互作用过程很复杂,恢复周期长。因此,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关键在“防”。

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侧重点在“防”,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处理。

加强开展地下水饮用水源环境安全保障工作加快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划定和建设工作,尽快开展多尺度地下水型饮用水源的污染防治区划工作,确定地下水污染重点治理区、重点防控区及一般保护区,并定期严格地开展地下水饮用水水源环境执法检查督察。

严格控制污染地下水的城镇和工业污染严格防止污废水管网渗漏,控制城镇生活垃圾对地下水的影响。对于已污染地下水的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要及时开展顶部防渗、渗滤液引流、地下水修复等工作;加强重点行业环境监管,对于造成地下水严重污染事件的企业,依法予以关停。

控制农业面源对地下水污染对由于农业面源导致地下水“三氮”超标的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和地下水污染较重的平原区,大力推广科学施肥,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积极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 筛选典型地下水饮用水源区和地下水污染问题突出的工业场地,积极开展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工作,切断废弃钻井、矿井等地下水污染途径,防止污染物通过废弃井进入地下水。

建立健全地下水环境监管体系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形成地下水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和信息共享平台;制定地下水污染防治应急措施,形成地下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储备体系,加强地下水环境保护执法监管。

篇2

关键词 地下水;地下水污染;地下水保护制度:污染治理体系

文/井柳 新刘伟 江王 东张涛

地下水是我国重要的城乡供水水源;全国30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835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一半以上为地下水型水源地。目前,我国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不容乐观,局部地区出现重金属和有机物超标现象,严重威胁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面对我国严峻的地下水环境形势,构建最严格的地下水环境保护制度势在必行。

我国地下水环境形势严峻地下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地下水环境质量的监测点总数为4778个,其中国家级监测点800个。水质优良的监测点比例为10.4%,良好和较好的监测点比例分别为26.9%和3.1%,较差和极差的监测点比例分别为43.9%和15.7%。主要超标指标为总硬度、铁、锰、溶解性总固体、“三氮”(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氨氮)、硫酸盐、氟化物、氯化物等。与2012年相比,有连续监测数据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总数为4196个,分布在185个城市,水质综合变化以稳定为主,其中变差的监测点比例为18.0%。《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披露,华北平原局部地区存在地下水重金属、有机物超标现象,主要污染指标是汞、铬、镉、铅、苯、四氯化碳、三氯乙烯等。

经济发展给地下水环境保护带来压力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率大大提升,地下水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升级。1978-2011年,城镇人口由1.72亿增加到6.9亿;城镇化率由18%增加到51%。城镇化建设改变了地下水天然人渗补给条件,减少了地下水补给量,同时地下水开采量不断提升,一些地区出现地下水超采现象,导致地下水位骤降,出现漏斗区域,并造成地面塌陷、海水入侵、土地盐渍化等灾害。另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地下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根据环境保护部2013年2月下旬至3月开展的华北平原排污企业地下水污染专项检查结果,涉水的25875家排污企业中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558件,对其中88家企业处以罚款,总额达613万余元。

我国地下水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现有地下水环境保护相关制度

地下水资源保护相关制度。一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2012年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要求确立“三条红线”,即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及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二是水权交易制度。获得取水权的单位或个人通过各种合理措施节约出的水资源,可依据相关规定进行水的使用权有偿转换。

地下水污染防治相关制度。一是污染源普查及数据更新制度。2010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启动,对我国排放污染物的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开展调查,随后又开展了污染源普查数据动态更新调查工作。二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011年环保部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规范了我国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填补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体系的空白。三是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国家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排放废气、废水、产生环境噪声污染和固体废物的行为实行许可证管理。对地下水来讲,排污许可证制度属于源头预防范畴。四是地下水环境质量报告制度。国土和环保部门每年公布我国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和《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我国地下水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地下水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但从体系的完备程度和与时俱进角度看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地下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顺。目前我国颁布实施的有关法律法规中,涉及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条款较少。《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仅涉及39项指标,远不能满足现阶段地下水污染防治要求。我国地下水环境管理体制不顺,各部门职能划分不清,存在交叉,没有形成地下水环境保护的合力。

对地下水污染防治关注度低,缺少针对地下水污染源的管控制度。污染源普查范围大、数量多,没有针对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处置场、工工业园区、、石油化工企业、加油站和油库、高尔夫球场、再生水灌溉区和矿产开采及加工区等地下水特征污染源开展深入调查。未建立地下水污染源长期监管机制,导致我国目前地下水环境底数不清,地下水污染防治手段和措施落后。《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和《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每年的地下水环境质量信息,仅能反应出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不能对地下水源地和地下水特征污染源及其周边的水质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无法指导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

国际地下水环境保护制度借鉴美国地下水环境保护制度框架

美国在地下水环境保护领域主要建立了以下六项制度。

统一管理与多部门合作制度。美国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由环保局、农业部、内政部和能源部共同管理,各有分工。

污染预防和长效监测制度。美国重视地下水污染源头预防工作,对埋地油罐、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储存池等均设置了防渗措施。目前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地下水监测系统,地下水监测点位共计约42000个。

调查评价与风险评估制度。1991年,美国启动了国家水质评价计划(NAwoA),大约每10年对水质趋势进行一次评价。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将健康风险分析评价与地下水污染治理相结合发展出RBCA(Risk-based Corrective Action)模式。

污染场地分级管理与整治制度。《综合环境反应、赔偿与责任法》(CERCLA,即超级基金法案)要求,对发现的污染场地进行相关认定,以可能给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重大损害的程度来划分,并收录到“国家优先名录”上。

污染整治基金筹措制度。超级基金主要来源于对生产石油和某些无机化学制品行业征收的专门税、联邦财政拨款、年收入在200万美元以上企业的附加税、联邦普通税、基金利息和向违法者征收的罚款等。

信息共享与公众参与制度。美国环保局网站上,公众可以免费获取一些地下水环境信息;超级基金项目报告也在该网站上公开。

欧盟地下水环境保护制度框架

欧盟在地下水环境保护领域主要建立了以下三项制度。

统一管理与多部门合作制度。“欧盟环境委员会”统一制定水环境相关的法律、标准,以水质监测为主,大部分成员国由环保部门负责,地矿、卫生、公共事务等部门参与。

长效监测与信息共享制度。欧盟多数成员国每年开展2~4次水质监测,并上报数据库,多数数据可免费共享。

专家讨论制度。基于水框架指令成立地下水工作组,80多位专家一年2次会议讨论指令实施情况。

日本地下水环境保护制度框架

日本在地下水环境保护领域主要建立了以下三项制度。

统一管理制度。日本地下水环境管理的政府专职机构为其环境省下属水、大气环境局内设置的土壤环境科地下水室。

调查评价制度。2002年《土壤污染对策法》出台,要求对土地环境状况开展调查评价,当土地被判定特定有害物质超过标准时被指定为污染地域。日本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已有20多年,划分出了不同污染程度区域,平均每年投资3000万日元。

污染整治及基金筹措制度。《土壤污染对策法》要求污染行为人和土地所有者必须对污染地域采取对策,开展污染整治。当找不到污染行为人时,整治费用由土地所有人负担,“土壤污染对策基金”可提供部分补助。“土壤污染对策基金”主要经费来源于土壤管理、委托工程、委托调查费用部分捐赠和民间自发捐款等。

我国最严格的地下水环境保护制度框架构建

我国地下水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地下水污染正由点状、条带状向面上扩散,由浅层向深层渗透,由城市向周边蔓延。根据党的十报告要求,我国亟需构建最严格的地下水环境保护制度。最严格的地下水环境保护制度框架应当包括最严格的地下水相关环境法律法规、环境质量目标、污染预警机制、调查评价及污染治理体系、环境经济政策等方面内容。

建立最严格的地下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进一步完善我国地下水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研究制定地下水污染防治相关技术指南。尽快修改《水污染防治法》,增加并明确对地下水环境监管相关要求;建议编制地下水污染防治条例,增强地下水环境保护法律责任;《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和《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已经出台,标志着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正式纳入了国家层面的决策,应积极落实《规划》和《方案》要求,保障各项任务如期完成;尽快启动我国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监测标准、修复际准等制定工作;修订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编制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估、污染修复防控等技术指南。

建立统一管理与多部门合作制度

应厘清各部门在地下水工作领域的任务分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设立专门的地下水环境保护管理办公室,联合环保、国土、住建、水利、卫生、工信、农业等部门和单位,对全国地下水环境实施统一监管。环保部门主要负责对地下水污染源及水源地的环境监管,国土部门重点关注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水利部门重点关注地下水资源量变化情况,住建和卫生部重点关注水厂及饮用水水质状况,工信部重点关注产业布局对地下水环境产生的影响,农业部重点关注农业面源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根据我国地下水环境现状、地下水功能区划和污染源分布情况开展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划分为“一般保护区”、“防控区”和“治理区”,从宏观上掌控和指导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

建立污染预防和长效监测制度

应加强对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处置场、工业园区、石油化工企业、加油站和油库、高尔夫球场、再生水灌溉区和矿产开采及加工区等地下水特征污染源的控制与管理,根据不同污染源特征,分别提出污染源头控制要求,如加油站埋地油罐应设置双层管或防渗池;面对我国城镇化迅猛发展态势,应加强对城镇生活污水及固体废物的管控,做好废水、废物收集处理及防渗措施,降低其对地下水环境的污染风险;建立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和信息数据库,形成监测井长期维护和数据定期上报机制。

建立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价制度

我国虽然在重点区域、城市地下水动态监测和资源量评估方面获得了大量数据,但这些难以完整描述地下水环境质量及污染情况,我国地下水污染底数仍然不清,应通过开展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的调查评估工作,以地下水源和特征污染源为重点调查对象,循序渐进,摸清家底,并建立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价长效机制。

建立污染场地分级管理与整治制度

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按照污染场地及其周边地下水功能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建立优先整治清单,实施污染场地分级列管。对人体健康风险值超标或准备再度开发利用的场地,根据已确定的修复目标,开展相应修复工作。

建立污染整治基金筹措制度

厘清污染治理责任,实行“谁污染、谁负责、谁治理”;对于无主污染源由国家或地方政府负责整治。研究建立“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向污染地下水环境的工业企业征收整治基金。通过制定绿色信贷、保险、优惠税率及污染场地再开发等辅助政策,鼓励开发商及民间资金的流入。

建立信息共享与公众参与制度

通过网络平台及咨询热线,向社会公开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污染场地整治等信息,接受公众与媒体监督。

主要

参考文献:

[1]陈鸿汉,刘明柱,永葆地下清流——《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实施建议[J].环境保护,2012(4):23-26.

[2]曹文婷.中国水权交易制度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7.

篇3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现状污染途径

地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分布最为广泛的水资源之一。全世界超过15亿的人口主要依靠地下水作为饮用水。在我国的部分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地下水往往是惟一的供水水源。地下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所必需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

1、地下水污染现状

目前中国的地下水已普遍受到污染,部分地区水质超标严重,且污染还在继续加重。尤其是北方城市污染更加严重,污染元素多,且超标率高。主要超标项目有矿化物、总硬度、三氮等。三氮污染在全国各地均较突出,矿化物和总硬度超标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区,华北地区地下水污染最为突出。

中国地下水污染已呈现出由点向面演化、由东部向西部扩展、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由局部向区域扩散的趋势;污染物成分则由无机物向有机物发展,危害程度日趋严重;地下水污染面积不断扩大,污染程度不断加重。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在中国的平原地区,想要找出一块未被污染的地下水区域已成为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而且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其有毒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往往也越多,地下水污染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

2、地下水污染的主要途径

2.1工业污染

一般的受污染地下水中,除了含有诸如壬基酚和辛基酚等有毒物质外,汞、铅和镉等重金属占有很大的比例,成为了当前地下水污染的主要物质。重金属污染地下水,一般是通过矿山开采、金属冶炼、金属加工及化工生产等环节排放的污水,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渗透进入地下水,因此,无论是这些工业污染物进入地表水体,还是直接排进土壤,地下水都是承受工业污染链条的最终环节。

可以说,矿物加工和冶炼、电镀、塑料、电池、化工等行业是排放重工业污染,并进一步污染地下水资源的主要工业源。事实上,无论制造业发达与否,我国的很多地区均存在较为严重的违规排污现象,有的企业为了掩人耳目、逃避监管甚至直接采用地下排污方式,这更是对地下水构成了极为严重的危胁。

2.2 生活污染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活垃圾的数量越来越大,大量的积存垃圾不断蚕食和占据着城市及郊区的大片土地,通过降雨或地表径流,直接渗漏或通过地表水渗漏入地下水系,引发地下水污染.人口的增加同时也带来了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大,例如,我国部分城镇的污水处理厂设备不能保证不间断运行,而且污水处理达标率也偏低,这就导致大量生活污水通过渗漏污染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氮磷含量及粪大肠菌群指标升高。

2.3 化肥农药污染

随着粮食、果品、蔬菜等产量的不断提高,化肥和化学农药的施用量大大增加,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土壤及浅层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在我国许多地区,特别是农业高产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已开始威胁着居民的身体健康.这些污染物一部分在地表被土壤及植物吸收,一部分被自然环境所降解、净化,还有一部分被地表水体接纳,还有一部分随岩层裂隙进入地下水体,对地下水产生污染。

3、地下水污染的预防措施

3.1地下水污染的防治规划

进一步加快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划定和建设工作,开展多尺度地下水型饮用水源的污染防治区划工作。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方案包括优先保护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保护地下水现状使用功能、地下水系统保护完整性、地下水和地表水统筹兼顾;评价地下水现实和潜在(或规划用途)利用价值,各种利用功能地下水空间分布;制定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方案,确定重点流域、重点地区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并根据不同带提出相应的污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3.2 严格控制污染地下水的城镇和工业污染源

严格防止污废水管网渗漏,控制城镇生活垃圾对地下水的影响。对于污染地下水的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要及时开展防渗和地下水修复防控等工作;加强重点行业环境监管,控制工业危险废物堆埋场对地下水的影响。

3.3 控制农业面源对地下水的污染

大力推广科学施肥,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在地下水高污染风险区优先种植需肥量低、环境效益突出的农作物。

3.4 积极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

借鉴国外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经验,优先筛选重要地下水饮用水源补给径流区的地下水污染问题突出的工业污染场地,积极开展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工作,切断油田、矿山采区废弃钻井、矿井等地下水污染途径,防止污染物通过废弃井进入地下水。

3.5 建立健全地下水环境监管体系

基于国土、水利及环保等部门已有的地下水监测工作基础,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形成地下水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和信息共享平台,制定地下水污染防治应急措施,形成地下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储备体系,加强地下水环境保护执法监管。

3.6 地下水污染的预警系统

基于防患于未然的原则,预测地下水水质的变化趋势,进而提出防止水质进一步恶化和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的技术对策是非常重要的。可根据预警理论,利用随机、非确定性模型对地下水水质进行预警,建立计算机软件系统,为合理利用和管理地下水资源提供依据。通过开发地下水的预警系统软件,使地下水监测资料的分析具有实时性、动态性,同时,也加强了地下水监测为国民经济的服务。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的建立与优化是实现动态预警的关键。发达国家的地下水监测网络比较完善,研究者可以共享其动态监测资料,甚至实现了网络化,使国家的监测资料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我国尚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和优化全国地下水监测网络,并实现资料的共享。

4、结语

由地下水污染的特殊性,决定了地下水污染更不易察觉,污染的治理也更加因难。因此,必须让企业和民众深刻地认识到地下水污染的严重性,使之能够自觉遵守水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预防对地下水的污染。同时,还应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减少污染物进入地下含水层的机会和数量,以期我国地下水资源的质量不断好转,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篇4

华北是重灾区

在华北平原,40年前深水机井还是个稀奇东西,一些人称其为“洋井”。但短短40年后,200万口机井遍布整个华北的田间地头。有资料显示,华北地下水超采量达120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个白洋淀的水量。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已经在华北形成。

权威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地下水开采总量已占总供水量的28%,北方地区65%的生活用水、50%的工业用水和33%的农业灌溉用水来自地下水。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北方5省20个县集约化蔬菜种植区的调查显示,在800多个调查点中,50%的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因过量用氮超标。

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上,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进行的《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显示,不用任何处理直接可以饮用的地下水资源(Ⅰ~Ⅲ类水)只占24.24%,经适当处理可以饮用的地下水资源(Ⅳ类水)也只占25.05%。

近年来,河北省农村多地发生因饮用地下被污染的井水而罹患怪病的情况,秦皇岛市卢龙县卢龙镇夹河滩村近2500人中毒,百分之七八十的村民陆续得了一种“怪病”。这种病,表现为浑身起小红疙瘩,奇痒无比,用药后逐渐消失但很快复发,反反复复无法根除。

“三氮”污染 日趋严重

中国是地方病流行较为严重的国家,地方病分布广,病种多。地方病与环境地质因素密切相关,这些病绝大多是喝了有问题饮用水特别是地下水而导致的。数据显示,我国118个大中城市近年来的地下水监测统计结果指出,较重污染的城市占64%,轻污染的城市占33%。在区域上,我国地下水“三氮”(是指化肥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中的氮)污染突出,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淮河以北10多个省份约有3 000万人饮用高硝酸盐水;海河流域受污染的地下水资源量占地下水资源总量的 62%;农村约有3.6亿人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呈现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城市到农村的扩展趋势,污染程度日益严重,城市的水源地也面临污染威胁。令人遗憾的是,因水致病的地区民众明知道水有问题,但没有办法,总不能渴死吧。真应了那句成语叫:“饮鸩止渴”。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一些牧民,被顽固的大骨节病困扰着,长年忍受着病痛折磨。在当地,很多还是一家人全都罹患大骨节病,并因病致贫,不幸陷入贫病交加的深渊。大骨节病是一种典型的地方病,一般认为是与饮用水中富含较多腐蚀酸有关。

前车之鉴 触目惊心

当然,因地下水污染酿成严重后果的不只是我们,在孟加拉国,目前有近6 600万人的饮用水受砷污染,超过孟加拉国总人口的40%。

1998年,政府对距离首都达卡东南17千米索纳港乡的25 048口水井进行了水质检测,发现62%的井水受到砷污染。索纳港乡井水的平均砷含量超过每升2毫克,是孟加拉国制定的每升0.05毫克标准的40倍,是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每升0.01毫克标准的200倍。

据估计,在孟加拉国南部地区,每10个成人中就有一个因为砷中毒引起的癌症死亡,如膀胱、肺以及其他内部器官的癌症。孟加拉超过1/5的死亡与砷中毒有关。其影响远远超过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

据该国环保官员介绍说,为了使居民远离肮脏、疾病丛生的地表水,使用洁净的地下水,孟加拉国政府在国际援助机构的帮助下,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全国各地打了数百万口深层管井,成功降低了孟加拉国人民患水生疾病的死亡人数。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使用这些深层管井的居民,开始出现砷中毒症状。后经相关专家调查发现,孟加拉国土壤深层水源的砷含量过高。

防治结合 重在行动

城市急剧扩张是我们地下水污染加剧的首要原因,根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8年),全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57.4%,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通过化粪池、排污河渠入渗等方式污染地下水。2007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中无害化处理率为62%,在运行的935座垃圾填埋场中,超过1/3没有防渗措施,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甚至威胁到地下水饮用水水源的安全。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低,2008年我国大约2亿多吨的工业固体废物未能及时综合利用或处置。铬渣和锰渣堆放场渗漏造成的地下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石油化工行业的勘探、开采、生产等对地下水水质产生显著影响。我国单位耕地面积的化肥投入量是世界平均用量的2.8倍;单位面积用量是世界平均用量水平的3倍。大量化肥和农药通过地表径流入渗、土壤渗透等方式污染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三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和有机污染。

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延时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一般不会造成突发性环境事件,但一旦造成恶果,其影响基本不可逆。而且非突发性的事件很难受到曝光和重视,所以由于地下水污染造成的危害事例很少受到报道,而且由于地下水污染物的渗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普通民众没有能力独立验证地下水污染与其遭受到的负面影响之间的关联性。因治理投入巨大,且与政绩、GDP等毫无关联,所以,我国地下水污染的难题一直得不到应有重视。

另外,“特大城市承载力研究”显示,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城市人口膨胀、汽车增加、工业发展等原因,使得城市资源紧张、环境恶化。中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中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 2.8倍。

篇5

曾有外媒报道说:“如果你觉得中国的空气脏,你应该去看看那里的水。”近些年来,随着水污染问题频发,人们对“生命之源”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关注。可是,随着城市污水与垃圾、工业废水、农药化肥的渗透,加之不法企业的偷排滥排,我国地下水正面临着严峻的污染问题。有些人认为,地下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实际上,地下水一旦被污染,就极难恢复。地下水保护迫在眉睫。

地下水污染问题严峻

地下水是人类的重要淡水资源。根据2011年颁布的《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在全国655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约占城市总数的61%;北方地区65%的生活用水、50%的工业用水和33%的农业灌溉用水来自地下水。

但是近年来,从《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布的情况来看,我国地下水污染的状况日益严重,一边是水污染情况不容乐观,一边又是超采现象极为普遍,地下水面临着严峻的威胁。《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就表示,据近十几年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的不完全统计分析,我国地下水的污染正在由点状、条带状向面上扩散,由浅层向深层渗透,由城市向周边蔓延。

在地下水污染的种类中,硝酸盐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重要的两个方面。

“随着工业化加速和农业工业化推进,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活性氮、有机化合物生产国和消费国。氮肥大量施用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有机化合物能够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危害,已成为污染防控的重点对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韩冬梅介绍说。

在2015年4月国务院颁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之后,已做了近十年海水入侵研究的韩冬梅,将目光聚焦到了地下水污染上,她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把水环境问题研究扩充到了不同流域,甚至整个国家的尺度上,通过收集分析全国范围内的海量调查数据,对我国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水体有机污染进行了全面分析评价。

两项研究的结果显示,滨海地区的地下水污染程度要远高于内陆地区,并可能造成近岸海水质量恶化,影响海洋生态。滨海地区地下水超采造成的海水入侵与地下水污染相互交织,造成滨海地下水环境保护和污染修复异常复杂。

“滨海地区的地下水污染比内陆地区更严重,一方面是因为地势低平,上游水分、盐分、污染物等在这里聚集、积累,另外陆海交接地区也是所有水分、养分交换最频繁的地带,这些陆源污染物也容易被排入海洋中。污染物在滨海地区的地下水和临近海水中富集,一旦海水入侵进入含水层,就不仅仅是咸化的问题了,而是更加重了污染。环渤海地区的监测数据就显示,该地区海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已经很高了。”韩冬梅介绍说,“而且,有人认为,到了丰水年,大量降雨能将含水层中的污染物冲走,但其实污染物是在含水层颗粒里面,易进不易出,修复是很难的。”

修复污染极其困难

韩冬梅利用氮同位素污染示踪表明,除了农业施肥外,土壤中氮素和生活废水排放也是影响地下水中硝酸盐分布的重要因素。

“我国现在对农村废水、粪便的收集没有系统工程,有些地区有示范工程,但没有铺开。同时,对肥料、农药等科学合理使用的管控不到位,相应产生的包装垃圾,尤其是有机农药类的回收也没有相应的制度约束。”韩冬梅说,在桂林调查时,曾随手拣了几个瓶子,用几层塑料袋包裹后放到行李箱里,味道还是很大。“农业要发展,肯定要用肥料、农药,但对用量和污染控制的把握,从管理者到使用者都没有很好的认识。我国肥料、农药的利用率是很低的,其实大部分都被浪费了,这些污染物会残留在土壤中,进入地表水,然后渗入地下水,加上有些污染物有挥发性,这些污染物就在水气循环的驱动下在水一土一气环境中迁移。”韩冬梅说。

地下水污染的可怕之处还在于,一旦污染形成,要想修复就要花费极大的财力物力,更重要的是,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就曾表示,想要净化已渗透到深层的地下水污染,需要1000年的时间。

在韩冬梅看来,地下水中污染物的代谢确实是极其缓慢的。“它们会进入大尺度水文循环的过程中。比如,有些污染物具有]发性,会随着蒸发过程进入大气圈,再通过降雨降落到冰川地区,然后又顺流而下再进入地下水;有些污染物会进入动物体内,在南极动物体内就发现了这些污染物。这也是为什么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禁用的DDT等污染物至今仍能不断检测出来的原因。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范围之广和代谢时间之长,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在这方面,欧美国家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由于城镇化发展,德国莱茵河就因为严重污染变成了泡沫河,此后德国花大力气治理了70年,才使得莱茵河恢复清澈。美国也是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发起了一系列水资源清洁计划,几十年后才看到治理效果。

保护需多管齐下

正如空气污染与社会就业等问题有着密切关系一样,地下水污染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同样涉及到社会系统的方方面面。“治理污染当然也需要多个层面的相互配合,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保证发展,又要优化环境,这需要有很好的平衡机制。”韩冬梅说,“但无论如何,底线也要保住,不能为了只求高速发展,就把子孙后代的水都污染了。”

长期的调查研究过程中,韩冬梅也感受到了对公众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我在农村地区调查时,看到当地农民用完农药就将瓶子随便扔在旁边,有的农民打农药都不戴口罩。他们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这些污染物会有怎样的危害。”韩冬梅说,“如果我们对公众的环境教育做到位了,很多污染还是可以控制得住的。比如在加拿大,卖农药的过程就是环境教育的过程,对农药的使用量有强制性的规定,久而久之农民自己也就知道了。”

今年年初,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水利部部长陈雷介绍,为加强水利工程建设,2017年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完成20条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和10 298个地下水监测站点建设任务,基本建成国家地下水监测系统。

篇6

关键词:地下水;环境保护;利用问题;防治建议

地下水资源是我国水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我国北方、西北等水资源较为缺乏的地区,地下水能够保证区域内居民用水、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平衡等。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频繁开采地下水,开采呈每十年翻一番的速度上升。虽然地下水的开发和利用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国家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地下水污染、地下水不合理使用等问题也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

1.地下水的价值

1.1地下水的资源价值

为人类生活提供水资源。地下水自古以来都是人们的饮用水之一,地下水的数量较为稳定,且开采费用较低,在众多国家都受到居民的青睐[1]。为农业提供灌溉水源。农业发展中对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十分广泛,农业发展中对地下水的使用占据了全球地下水使用的70%以上,尤其是我国一部分干旱地区对地下水的依赖性较大。但是,众多地区存在地下水资源不合理应用现象,对地下环境的压力逐渐增加。利用地下水进行农业灌溉的同时,一部分不合理灌溉措施造成了地下水污染的严重现象,被污染的地下水造成土壤污染,渗透到地下水中再一次污染地下水,恶性循环下地下水资源的质量岌岌可危。例如,长时间用污水灌溉的土地,其中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已经从原有的重碳酸硫酸钙(钙镁)型水演变成了重碳酸氯化钙(钙镁)型水,其矿化程度也逐渐提升。通常情况下,城市水污染出现具有延续性,农村水污染具有季节性,这也是造成地下水化学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工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地下水。随着世界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大量地下水被应用于工业生产中。根据相关资料研究,工业用水在全球水资源利用中占比19%左右,并且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而随着我国工业发展,对于地下水资源利用也需要加以转变。

1.2地下水的环境价值

水是一切生命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命代谢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地球上各个生命的循环往复过程中,地下水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循环之一,通过植物的蒸发,水上升到大气层中成为大气水分,随着气候与温度的变化,水蒸气液化成为水,通过降雨和降雪再一次回归自然[2]。地下水是水资源储存和改善的手段和平台,能够展现出区域环境的质量,以及自身的协调配置功能,能够平衡区域用水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具有相似性,即便是在地下环境中,水也是在不断流动的,而地表水中约有15%的水资源会以不同的形式流入地下。换言之,将研究视角放在全球范围内,地表水中约有30%的水资源均是地下水提供的,对于江河的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降低梅雨季节、旱季阶段的地表水位落差。能够看出,一旦对地下水的开采数量超过了地下水资源自动补给的能力,便会造成地下水资源短缺,一部分依赖地下水资源补给的河流湖泊干涸,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现象具体表现为:一部分水生植物消失,依赖水资源生存的动物消失,自然环境被严重破坏,地表水域周围的绿洲逐渐萎缩,出现沙漠化、土地风沙化的不良自然现象,加剧自然环境发展的压力,也为相关部门的保护工作产生了阻碍[3]。鉴于此,需要有效控制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力度,保证地表水、地表植物、生态环境的稳定提升。

2.地下水污染状况

地下水是我国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居民日常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等方面发挥自身的功能,且能够有效维持生态平衡,是水资源系统生生不息的重要保障。但是,地下水自身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长期以来很少受到环境部门的关注和重视。从近几十年的地下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情况分析,我国地下水资源的污染程度极深,由初步的点状污染衍生成为条状污染、带状污染,并且污染的程度也在逐渐蔓延,向深层地下水方面发展。根据相关数据研究可知,全国范围内深度不一的地下水资源均受到污染,其中约有50%以上的城市和地区地下水资源污染严重,即便是浅层地下水也不能直接饮用[4]。地下水资源污染与地表水资源污染之间具有差异性。首先,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即便是一部分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已经受到严重污染,通过我们的肉眼辨别也很难看出其中存在问题,而地表水一旦出现污染则会直接在颜色、气味上表现出来,且能够观察到水生植物死亡、动物死亡等情况。当人类和动物饮用了被污染的地下水,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生理变化,而是会造成长时间、延续性的影响。其次,地下水污染基本上不存在可逆性,地下水一旦污染便难以有效治理和恢复,主要原因是地下水流动速度较慢,交替和补充周期较长。而地表水流动速度较快,并且能够受到降雨和降雪的水资源补充,被污染的水资源能够逐渐稀释,直至恢复。一旦地下水出现污染现象,在未来几十年里都很难恢复如初。大量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及工业三废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成为地下水的污染源。据统计,1980年全国废污水排放量为310亿吨,2010年为620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占%,生活污水占34%[5]。

3.地下水污染主要问题成因分析

3.1地表水污染对地下水影响显著

根据2018年全国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城市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比重为57.4%,而其余污水则流向化粪池、排污河等,通过渗透、灌溉等不同形式污染地下水。截止到2018年年末,我国正在运行中的垃圾处理厂,约有30%以上缺少必要的防渗措施,且有超过2亿吨的工业垃圾在后续处理中未得到有效处置,造成土壤污染和环境污染。铬渣和锰渣堆放场渗漏造成的地下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加油站渗漏污染地下水问题不容忽视。我国单位耕地面积的化肥投入量是世界平均用量的2.8倍;大量化肥和农药通过地表径流入渗、土壤渗透等方式污染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三氮”和有机污染[6]。

3.2地下水环境监管基础薄弱,污染底数不清

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未出台法律法规。近年来,我国在一部分大中型城市中开展了地下水资源的调查和治理工作,但是放眼全国,仍旧有很多城市和地区的地下水未得到详细勘察,对于地下水的现状和使用情况没有准确的描述。我国目前颁布实施的相关法律文件中,仅有很少部分涉及地下水污染防治条款,即便是企业或者个人出现了不科学使用和开采现象,也很难做到“有法可依”。针对企业污染现象也仅有环境信息披露可约束一二,我国地下水环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顺,缺乏有效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没有形成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合力。

3.3地下水开发利用过度,投入严重不足

当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多多少少存在地下水资源开采量过大、开采措施不规范的现象,其中开采量过大也称为地下水超采,指的是区域内地下水开采量超过了多年平均地下水的开采量,地下水开采量过多已经超过了自然环境中的自我补充能力,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现象。现如今,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较高,但是水资源利用率并不理想。经过相关调查研究能够看出,我国地下水开采量每年已经超过了1000亿m3,占据我国地下水整体量的30%左右,地下水仍旧具有较高的使用和开采能力。但是,整体的开采结构失衡,大量地区出现地下水使用和开采不科学情况,大量地下水被浪费,农业、工业生产,以及人们的生活用水多方短缺,难以在短期内有效补充[7]。我国地下水开发之前的调研与开发之后的管控工作处理效果不佳,一部分地区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造成地表水、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漏斗的体积逐渐增大。然而,面对此类严峻的情况,各个省市地区的环境部门领导仍未重视起来,对管理和防控工作认识仍旧十分片面,在工作中投入的资金和精力“双低”,难以有效解决地下水资源治理和保护工作中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领域快速发展,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当下一部分企业造成污染的速度明显高于区域治理的速度,“杯水车薪”的防控手段滞后性不言而喻。

4.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4.1完善地下饮用水开采保障工作

应当将区域内地下水进行划分,建立饮用水保护区域,制订区内部的保障机制,尽快建设水资源保护区域、水污染治理区域等。针对质量较好的地下水区域应当建立健全保护机制,避免水资源受到污染。针对已经受到污染的地下水需要制订防控、治理措施,严格制订水资源保护措施,并设定专项部门对水资源保护效果进行监督监管。对存在地下水的地上区域进行管理,避免地上建设工业污染源、垃圾填埋场、加油站等设施,影响地下水资源的质量。

4.2控制城镇地下水污染源

在城市地下环境中存在大量下水管道、加油站、垃圾处理站等场所,以上场所的不合理管控均会造成有毒物质、污染物渗透到土壤中,影响土壤质量与地下水质量。针对已经出现污染现象的区域应当严格防治污水管渗漏,垃圾处理站需要进行顶部防渗漏处理,提升渗液引流工作的质量,降低渗液对地下水的侵袭和污染[8]。在城市企业监管监察中,需要严格排查存在污染现象的企业,对其实施环境会计披露,在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制高点上进行批评教育、处罚关停。控制工业污染物、有毒物的排出,降低其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重点监察铬渣、锰渣堆放场,促使相关企业按照我国既定标准进行化学物质堆放,有效隔绝地下水污染源。

4.3控制农村地下水污染源

在上文论述中已经提及,农业对于地下水的污染基本上是不合理灌溉导致的,尤其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和水资源紧缺的平原地区需要强化监督管控的力度,推广农机、农艺、滴灌、科学施肥等现代化的种植措施,将农民使用的化学化肥逐渐以生物化肥代替,在使用农药过程中遵循“低毒、低残留、低污染”的原则,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在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可推广种植产量较高、化肥农药需求较少的农作物,降低农业发展对环境的压力。

4.4借鉴国内外保护经验

世界领域对地下水的使用和依赖无须赘述,我国自地下水管理过程中应当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升我国地下水资源的管控强度。首先,需要对本国的地下水使用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明确当下我国地下水使用的局限性和落后性,从区域范围和国家范围整合现阶段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其次,吸收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将其转化成为“中国特色”的地下水管控措施,为我国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参考[9]。

4.5建立地下水环境监管体系

当下我国各个相关部门已经先后开展了地下水保护工作,对不同区域中的地下水使用情况进行详细研究。在此基础上应当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地下水使用监管网络,基于互联网平台建设全国范围内的地下水资源信息共享平台。针对不同地区制订地下水保护措施,形成对地下水领域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确保每一个地区和部门都能够实现应急管理。与此同时,需要加强地下水资源环境保护的监督监管力度,制订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法律,立法过程中需要体现整体性[10]。由于地下水资源存在具有空间性,且不是独立的,与周围环境中的植被、农作物、工业生产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保护和管控过程中需要秉承着全局性的原则,保障自然环境、生产生活、地下水资源之间能够良性发展。地下水资源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地下水质量的转变对环境的影响也十分严峻,需要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能够以全局角度出发,正确处理局部问题与整体环境之间的关系。

5.结语

根据上文的论述能够看出,地下水资源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诸多保障和便利,也是人们生存在地球上的保障之一。针对地下水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应当建立健全保障和监督机制,给予地下水资源使用更为便捷、稳定的保障,进而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进。

参考文献:

[1]史宇.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21):3678.

[2]刘曙光.浅谈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J].农民致富之友,2020,(24):166.

[3]杨波.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19):4422.

[4]朱良超.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分析[J].黑龙江科学,2020,11(8):122-123.

[5]刘利军.环境保护的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研究[J].环境与发展,2020,32(6):113,126.

[6]王晶.浅谈古浪县地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10):46-49.

[7]徐秋云,朱永峰,魏鹏等.高青县地下水功能区划分及保护措施[J].山东水利,2020,(4):66-67.

[8]温辉.关于地下水管理与保护的思考和建议[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14):2553.

[9]葛金玲.地下水资源保护现状及管理路径[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4):45-46.

篇7

关键词:石油化工;土建结构;防渗设计;环境融合

中图分类号: F407.2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石油化工土建结构的具体设计过程中,不同的方案不仅可以反映出方案设计者的技术水平,更是对其眼光长远度的具体映射,比如土木建筑结构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以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在规范立项、编制过程中,通过对石化工程特点的分析、易渗漏部位的现场调查和渗漏原因分析及对各种防渗方案的计算、分析和对比,逐步确定了石化工程防渗设计的原则和地面、地下管道、污水池、污水检查井和阀门井等的防渗设计方案。

一、石化工程的特点

对污水池来说,池中常年存有不小于2m的污水,大于危险废物填埋场中渗滤液的积存高度。通过以上对比可发现,在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可能性方面,石化工程的一些部位(如污水池)比危险废物填埋场大,而一些部位(如地面)又比危险废物填埋场小,因此,不同部位应采取不同的防渗方案;危险废物填埋场中渗滤液常年积存于防渗层上,而石化工程只有在发生事故或有跑冒滴漏时,才会有污染物积存到地面上,且事故发生时也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物积存于地面上的时间很短;危险废物填埋场是永久性的,而石化工程中的设备、管道、污水池等是有设计使用年限的,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后需更换或检测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

二、进行土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的重点以及防渗原则

(一)、构造要求和计算取值的细节运用

1、与02规范相比,如今使用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对混凝土耐久性的要求更加重视,鉴于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我们可以得出规范在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上面又有多增加。举例说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计算由原来的受力钢筋外缘改为构造钢筋外缘。基础范围内混凝土保护层因为容易与水或腐蚀性物质进行接触,厚度增加得更多,但实际情况中腐蚀屡见不鲜,究其原因,除了施工精度外,在于设计人员忽略了新规范中的数据变化,导致混凝土耐久性不过关造成的,因此,必须提高设计人员的思想认识,做到设计过程严格遵照新规范实行。

(二)、地下水污染防治原则

保护环境以防止地下水受到污染,是石油化工新建项目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地下水污染防控设计是依据环评报告及其批复文件的要求,对地下水在防渗工程、监测方案、应急处置等方面进行污染防控,完成地下水污染预防的防渗设计及施工,以满足环保“三同时”的要求,确保项目顺利通过环保验收。针对新建石油化工项目可能发生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要按照“源头控制、末端防治、污染监控、应急响应”相结合的原则,从污染物的产生、防渗、扩散、应急响应进行全程控制。

采取主动防渗设计,新建石油化工装置对于生产工艺的选择、设备、管道设计等方面尽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在工艺路线的选择上应选用国内外先进的环保生产工艺技术,减少污染源的生产:在管道及设备的设计中,通过对管道及设备的连接方式、密封方式、材质比选,提高管道压力等级和腐蚀裕度,加强对管道、设备防腐处理等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泄、渗、漏,以降低产生污染的风险。防止和降低污染物的跑、帽、滴、漏,以将污染物泄露的环境风险事故降低到最低程度;管线敷设尽量采用“可视化”原则,即管道尽可能在地上敷设,做到污染物被“早发现、早处理”,减少由于埋地管道泄露而造成的地下水污染。

三、地面防渗方案

根据对石化工程的特点、易渗漏部位和原因的分析,最终确定石油化工防渗工程设计的原则为“在设计使用年限内不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即在防渗层的设计使用年限内,污染物不能透过防渗层渗透到地下水中,这个标准虽然比较高,但可根据达西定律进行量化计算,具有较好的可执行性。石化工程的占地面积比较大,地面防渗方案的选择会对防渗工程的费用产生较大影响。

(一)、黏土防渗层的要求

渗透系数不大于1×10-7cm/s,厚度不小于1.5m,顶面宜设厚度不小于200mm的砂石层,目的为防止黏土防渗层失去水分导致干缩裂纹,影响防渗效果,同时可起到污染物导流和收集作用。黏土防渗层要求较高,主要因为黏土防渗层的设计使用年限是按长期考虑的,如与防渗主体使用年限相同,达到使用年限更换防渗层时就需全厂大开挖,换填新防渗层,难度大、费用高。

(二)、钠基膨润土防水毯防渗层

防渗层做法为:100mm混凝土加300mm砂石垫层加针刺覆膜法钠基膨润土防水毯。钠基膨润土防水毯只有在水饱和状态、一定压力下才能起到防渗作用,因此其上需设一定厚度的砂石层和混凝土层,在干燥气候条件下,由于降雨不足以使钠基膨润土防水毯保持饱和状态,且石化工程泄露的介质又不能使干燥的钠基膨润土防水毯水化,防渗层就起不到防渗作用,因此,在气候干燥的地区不得采用钠基膨润土防水毯防渗层。

(三)、地面防渗层选择

根据以上对不同地面防渗层的分析和计算,采用抗渗混凝土防渗层可把地面、防渗层合二为一,既可满足防渗设计原则的要求,又可防止场地土污染,同时又便于维护和检查,且抗渗混凝土的防渗费用较低,因此,一般情况下地面防渗应优先采用抗渗混凝土防渗层。

(四)、抗渗混凝土防渗层

1、抗渗混凝土的相对渗透系数

抗渗混凝土的抗渗性能主要用抗渗等级和相对渗透系数来评价,试验方法分别采用逐级加压法和渗水高度法,抗渗等级和相对渗透系数间可以换算,换算结果见表1。

表1抗渗混凝土的相对渗透系数

2、抗渗混凝土防渗层的要求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抗渗等级不低于P6,厚度不小于100mm,基层的压实系数不小于0.9。防渗材料可采用抗渗素混凝土、抗渗纤维(钢纤维或合成纤维)混凝土或抗渗钢筋混凝土。

防渗层厚度的确定

根据SL352—2006《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混凝土渗透试验中混凝土相对渗透系数的计算公式,推导出的污染物在防渗层中的渗透深度和穿透防渗层所需时间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Dm

为渗透深度或防渗层厚度,cm;T为渗透时间或穿透防渗层所需时间,s;H为防渗层上污染物积存高度,cm;Kr为相对渗透系数,cm/s;α为混凝土的孔隙率,一般取0.03。

(五)、裂缝控制和缝的密封

裂缝、缩缝、胀缝、衔接缝是混凝土地面的易渗漏部位,必须采取措施控制裂缝,做好缩缝、胀缝和衔接缝的密封。

为有效地控制裂缝,需按规范要求合理设置缩缝、胀缝,并加强施工养护。当场地可能存在后期沉降时,应采取在混凝土中掺加纤维、抗裂密实剂等抗裂措施,提高混凝土防渗层的抗裂能力。缩缝、胀缝、衔接缝的密封措施为:嵌缝密封料加背衬材料,因道路用硅酮密封胶具有良好的耐候性、黏结性、耐油性和施工性,且具有低模量、高位移能力,已广泛应用于道路和机场,故建议嵌缝密封料采用道路用硅酮密封胶,密封胶宽深比宜为2∶1,因此时密封胶综合性能最佳,密封胶深度宜为6~15mm,为避免密封胶表面产生磨损,密封胶表面应低于地面2~3mm。

设置背衬材料是为了便于密封胶的修整,有效控制打胶深度,并避免三边黏结造成胶体受力不均而破坏,背衬材料应采用防黏结、闭口式、不吸水、可压缩的材料,尺寸应不小于缝宽的1.25倍。

结束语

石油化工土建结构在设计方案选择时,不仅要考虑到其自身安全性、耐久性等基本问题,特别需要考虑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其设计进行不断完善的实践中,设计者要通过不断的尝试,谨小慎微,使土建结构设计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曾奇.土建结构设计漫谈[J].科技信息,2010.7.

篇8

由于多年的地下水超采,辽阔的华北平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区”。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包括浅层漏斗和深层漏斗在内的华北平原复合地下水漏斗,面积7328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2.6%;而在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在开发城市地下空间时,亦频频遇到了因为过度开发地下空间而导致地陷的问题。

有数据表明,随着工业化进程对能源和原材料的巨大需求,我国每年从地表和地表深处开采出超过50亿吨的矿产品。这足以改变地球表面和岩石圈的自然平衡,产生了采空塌陷等地质灾害。

在山西,因采煤形成的采空区达到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西1/8的国土面积,仅去年因矿山开发导致的地面塌陷及采矿场破坏土地就达20.6万亩,300万人受灾;而在江苏徐州,为了治理因为采矿而产生的坍塌区,当地的矿务集团正在绞尽脑汁地计算着所花费的每一笔资金。

本报记者 崔 特约记者 温阳东 发自北京、河北

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域300多个,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严重超采面积达7.2万平方公里。

这是水利部水资源司副司长于琪洋10月28日对媒体公布的数字,当天,环保部、国土资源部与水利部在京正式《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地下水的安全问题得到国家部委前所未有的重视。

地下水超采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对于东部地区来说,地表沉降是最为突出的威胁。

由于多年的地下水超采,华北平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区”。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以下称“水环所”)副所长张兆吉在年初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包括浅层漏斗和深层漏斗在内的华北平原复合地下水漏斗,面积7328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2.6%。

过度攫取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2008年发表的《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综合研究》,华北平原地面沉降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04.42亿元,间接经济损失2923.86亿元,累计损失达3328.28亿元。

对于漏斗区的恢复,许多人都不约而同想到了封井,即禁止地下水的开采,然而,在人均水资源仅是全国15%,不到世界人均4%水平的华北平原,放弃使用地下水几乎不可能。

抽空的地下

“我从上世纪80年代初毕业开始就做地下水的研究,甚至我的父母也是研究地下水的,我们对地下水的感情特别深,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一开始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水环所研究院费宇红是张兆吉的项目合作人,她告诉本报记者,上一辈的地下水研究者基本只着眼于如何挖掘利用地下水的潜能,至于如何保护,并没有人意识到有这样的问题。

“华北的百姓有个说法,叫‘十年九旱’、‘十年就涝’,也就是说,十年中有九年都会遇到旱灾水灾的困扰,春天庄稼要开始长的时候往往就是大旱,而到了庄稼要收的秋天,很可能就突然下一场暴雨,洪水把田地房屋一下都冲垮了,应对的方案就是修水库、打井,1963年的一场大洪水,让国家其后两年在流域上游修起了一座座的水库。”费宇红所指的大洪水发生则是华北平原上范围最广的海河流域,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当时水库水的用途主要就是城市生活用水、灌溉用水,其中灌溉用水是大头,但没想到后来城市的用水量越来越大,灌溉基本上用不到了。”费宇红说。

但让人措手不及的是,水库修建之后的几十年内,华北平原进入了一个枯水期。1979年至今的30年来降水量年均减少74.9毫米,降水资源量减少了104.3亿立方米。而另一方面,地区内人口比起80年代初增加了37%,人均水资源量急剧减少,从1952年的735立方米直降到2009年的302立方米。

气候只是一方面,更大的影响却是人的活动。

“水库的好处是用水方便,但同时也加大了区内的水面面积,换句话说,蒸发的面积加大了,蒸发的总量也加大了。”费宇红介绍,华北平原的年均蒸发量高于1500毫米,是降雨量的数倍,但这并不意味着水资源留不住,因为只有水面才有这么高的蒸发量,“地下水显然是蒸发不了的,但很多水库都陆续做了防渗漏处理,水根本到不了地下去,只能白白地挥发掉。”

干旱越来越频繁,而粮食生产的压力却越来越大,农民只能从地下寻找所需的灌溉水资源,而随着技术的进步,打井也变得越来越容易。

在60年代的时候,水环所所在的正定地区地下水只有“一扁担深”,而如今浅层地下水水位深度却已经大于30米。而在平原东面的沧州,由于浅层水盐度高,无法使用,一直依赖深层地下水,井深从100米一直延伸到400米、500米。

根据官方在2010年的通报,华北平原地区几十年来共超采地下水1200亿立方米,远大于减少的降水资源总量,换句话说,即使气候不转向,也无法阻止超采的发生。

根据水环所多年来的监测和研究,华北平原的地下水分水线在50年代、60年代基本是平行分布,而到了1970年,围绕超采区域形成的地下水漏斗已经形成,并在80年代、90年代急剧加深。

到2005年,最为严重的沧州漏斗中心水位已经是103米。

“对于浅层地下水超采的地区而言,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只要集中下几场大雨就能将水位补上来,但深层地下水超采的地区必然会造成地质沉降问题,深层的地下水补充非常困难。”费宇红解释说。

事实正是如此,在1970年,沧州地区的沉降仅为9毫米,而1998年到2001年之间,沧州地区的累积沉降量约450毫米,到了2005年,沉降中心累积沉降量已达到2457毫米,地面沉降的速率在加快。

干淀危机

地下水的漏斗只能通过科学监测来了解,但超采同样能够在地表的湿地上表现出来,而湿地的荣枯正是地下水资源量最直观的标志。

位于北京南面160公里的白洋淀,正是华北地下水资源最好的晴雨表。80年代至今,这个曾让作家孙犁沉迷一生的华北大湿地已经数度“干淀”,在1983-1985年,更是连续5年滴水不进,水生生物完全灭绝。

“‘干淀’问题和地下水是有密切关系的,也就是说泉水是往外冒,补给地表水,但是现在地下已经成了一个漏斗,上面地表的水就漏到地下去了,所以白洋淀存不住水了。”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贾绍凤对时代周报分析道。

在地理上,白洋淀属于大清河水系,也是海河流域的一部分,纳瀑河、唐河、漕河、潴龙河、拒马河等在这里汇流之后,从赵北口闸口进入大清河并在天津入海。

10月31日,大约经过了两个小时,记者乘坐今年70岁的马大爷的船从小田村来到赵北口的河道闸门,却看到闸门紧闭,白洋淀内没有一滴水流出,最后只好怏怏折回。

“这个闸门多年来基本是不开的,据说只有水位高于8米的时候才会开闸泄洪,可是你看,这河道水深基本也就3米,而且这水也不是原来的,只是从黄河调过来的,还得花钱买,村里开旅店的都要分担调水的钱。”据马大爷介绍,由于今年雨水稍多,白洋淀水位比往年稍微高了点,但离正常的水位还有相当的距离。

尽管如此,大清河水系的支流今年依旧没有任何水流入白洋淀,常年不流动的水面失去了自净能力,呈墨绿状,而靠近村庄的水域,由于生活污水的加入,更是臭不可闻。

“上游都修了一个一个的水库,怎么还会有水下来,要水的话都得河北省去跟山西省买,凭安新县根本做不到这样的事,后来实在没办法了,省里就跟山东买来了黄河水。”马大爷回忆说,自从70年代水库陆续修好之后,白洋淀就开始“干淀”,在1983年,更是长达五年完全干涸,河床,鱼虾灭绝。

“那个时候,我们都到白洋淀里种地了,拖拉机也直接在淀里开,谁知道1988年,突然就来了洪水,才又开始在水里养鱼养虾收芦苇。”马大爷多次跟记者强调,真正的白洋淀是在日本人占领的时候,那时候河道开着30-50吨的粮食船,一直开到天津。

所谓的“干淀”,其实并非指类似于1983年的水面完全干涸,而是指白洋淀蓄水量在5000万立方米以下、水位在6.5米以下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调水补救,白洋淀就很可能完全干涸。从1970年开始,白洋淀就发生“干淀”十余次。最近的一次是在2006年,最后终于在水利部的主持下,海河委和黄河委协调启动了“引黄济淀”工程,化解了危机。

尽管有北方水乡的美誉,但白洋淀地区依旧没有逃离漏斗的命运。

根据贾绍凤的研究,白洋淀流域平原区的地下水平均埋深从1974年的3.95米下降到2007年的20.79米,平均每年下降0.51米,且年下降速率基本呈上升趋势,2007年的最大埋深更是达到43.77米,丝毫不亚于其他缺水地区。到2007年,保定市区、顺平、清苑、徐水局部围绕满城县,已形成了一个连续的地下水降落大漏斗群。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白洋淀进行大规模调水之后,漏斗情况有所改善。

2000年,在白洋淀沿岸的安新县中部和高阳县东部曾有明显的局部漏斗,但到2007年时,这两个漏斗都不明显了。其原因与白洋淀生态补水保持一定水面后湖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有关。

调水救急

“引黄入淀”,被认为是挽救白洋淀生态的关键工程。

在2006年实施“引黄入淀”之前,河北省政府从1992年就开始调水补充干枯的白洋淀,包括从远至邯郸的岳城水库调水,但基本类似于拆东墙补西墙,只是在华北平原内部进行调剂,能调的水量有限。

“引黄入淀”则从黄河位山引黄闸开始,从刘口闸进入河北境内,为衡山湖、白洋淀以及天津调水,位山闸到白洋淀段距离为399公里,总调水量一般为7亿立方米左右,到达白洋淀的水量为0.5-0.7亿立方米。值得注意的是,“引黄入淀”途经沧州等多个漏斗区。

“‘引黄入淀’只是经过沧州的边上,对沧州影响比较小,引水量也不是很大,但是对引水线的地下水的补给作用是有的,大部分都能在沿途渗漏下去。”贾绍凤分析说。

费宇红则认为,“引黄入淀”对近几年沧州遏制住漏斗加剧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2005年后虽然沧州的深层地下水位尚未回升,但下降速度已经比过去大大减缓了,原因就是沧州调来了黄河水,可以有条件封井,停止开采地下水。在封井的情况下,地下水位是可以逐年慢慢恢复的,尽管时间会比较长。”

水利部海河委的老专家董汉生1992年曾论证“引黄入淀”工程,但没想到这一工程十多年后才得以实现。他当时认为,与耗资巨大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相比,“引黄入淀”投资小,见效大,能有效减缓华北的缺水问题。

引黄7亿立方米的调水量与华北平原每年200亿立方米以上的地下水开采量相比,显然有些杯水车薪,并且由于黄河本身水质污染严重,泥沙含量大,水资源的价值并不大,而南水北调的规划调水量则高达130亿立方米,并且选取了水质较好的汉江。

“我个人观察是整个海河流域的用水量近年来基本上在下降,在南水北调之后,基本上可以替代超采的地下水,可以让地下水得到逐步的恢复。”贾绍凤对南水北调的期望甚高。

但地下水专家费宇红则表示了担忧,“毕竟平原地区那么广大,而南水北调的水只能用于干渠沿线,水价也较高,农民用不起,农业灌溉用水占超采的80%以上,调水可以解决城市的用水问题,对于大面积的地下漏斗并不能完全解决。”费宇红认为,更为治标的办法还是节水,包括加强抗旱作物的推广、灌溉方式的改变等。

相对于超采,费宇红对目前地下水的污染问题更为担忧。虽然从2005年以来,张兆吉、费宇红的团队已经对华北、华东、珠三角等平原、三角洲地区的地下水污染陆续进行了调查,但却都只是初步的了解,甚至对污染水源的流动速度,依旧无从了解。

“所以这次国务院的规划还是从监控入手,只有充分摸清楚了家底,我们才好动手进行治理。”费宇红介绍说,目前对于地下水的污染问题还只是在调查阶段,至于治理,更是极为长期的过程,“比如说有机污染,比无机污染还容易致癌,美国人90年代开始着手处理时认为需要100年时间进行治理,而我们则只是近几年才刚刚开始。”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