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范例教学的基本特征8篇

时间:2023-06-12 09:11:4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范例教学的基本特征,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范例教学的基本特征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0.021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2011年12月底,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其中的一个。在规划“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2012年初中化学教师学科岗位培训计划”时,针对新版课程标准的学习与教学实践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反思我区10年来的初中化学教学,在实施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对课程标准理念和精神的解读,初中化学教师一直在研读着、实践着。但在细化分解课程标准、有效落实课程目标上,研究得不够,达成度不高。在课堂观察和与教师的研讨中获知,教师们的困惑主要有两类:一类困惑源自没有正确理解“目标”的含义与意义。课程标准中的目标相对来说比较概括、抽象,对老师而言,许多目标是不明确、不清晰的,故需要教师像专家一样地思考,通过分解使之成为清晰的、可检测的目标,这才是课标分解的目的。另一类困惑源自没有正确理解“课标分解”的含义与意义。课标分解旨在使后续的教学更有方向感,也便于一以贯之地教学,即课程标准、教材处理、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用最通俗的话说,身为教师应该清楚: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先要明确学习目标);怎么知道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考虑如何作出评价);我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通过怎样的教学准备和教学活动实施来达成目标)。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四部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化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全面体现科学素养的三维目标,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切忌生硬照搬,防止教学目标的制订流于形式。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使单元或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更强的指向性”。可见,分解课程标准为具体的学习目标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因而,在结合新版课标的颁布而开展的教师培训中,我把引导教师学会分解课程标准作为新版初中化学课标教师培训的首选内容。

通过培训,让教师掌握课标分解的技能。课标分解的技术,可以用这四句话来概括:第一,用具体可描述的知识性名词呈现笼统的整体知识。如“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说明方式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打比方、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等。在课标分解时就要用具体可描述的知识性名词来呈现。第二,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动词,呈现认知心理动词。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一些认知心理动词,像“了解、理解、体会、领悟”,这些词语不可观察、测量,没有具体的程度标准,这就需要分解或解析认知心理动词,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动词来呈现。例如:我们可以把“了解”分解为“说出、辨认、背诵、回忆、举例、复述、描述”等行为动词。第三,用与行为动词相匹配的行为条件呈现教学活动。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教师应结合学情(学生状况、学校条件等)来确定行为条件,如“观察实验”、“借助表格”、“阅读课文”、“观察多媒体演示”等等。初中化学课堂上认知条件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主要是教师讲解、指导、提供材料、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等;第二种是自主学习,主要指阅读课文,观察图片与实验、设计家庭小实验等;第三种是交互学习,如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师生对话等。第四,用先于教学活动的评估任务去验收目标达成的情况。要让学生做到哪一步?怎样评估检查?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课堂上学习目标的落实、达成度才会比较高。

通过培训,要让教师掌握课标分解的程序。课程标准分解的程序比较复杂,培训中通过“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这一课标内容的分解过程引导教师掌握课标分解的具体步骤。这些步骤通常包括:第一步,寻找关键词。从一条课程标准中找出行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名词),或修饰它们的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词和规定性条件,作为关键词,并予以分类。如“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动词是认识、了解,动词指向的核心概念是“(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化学反应的)本质”,它们都是这一标准的关键词。第二步,扩展或剖析关键词。将上述关键词予以扩展或剖析,如上述内容标准中的关键词剖析: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物质变化、化学变化)概念、(化学变化)特征;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化学变化)本质;认识——叙述、说出、判断;了解——说出、举例等。第三步,形成剖析图(如下图)。第四步,叙写学习目标。

在培训中再通过一个范例呈现,让教师巩固分解课程标准的技能和步骤。

例: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第一步:分析句型结构和关键词

行为动词:学会 核心概念:配制溶液

第二步: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

溶质质量分数: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和溶液组成分别进行计算

配制溶液所需的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试剂瓶

知道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计算、称量、配制、转移、贴标

第三步: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

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

第五步:确定行为表现程度

第六步:学习目标的叙写

(1)结合教材的图示,学会用溶液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组成;

(2)依据溶质质量分数定义,通过练习学会的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3)结合教材的图示,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4)结合教材中的题例,体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在实际生产生活中运用。

新版课标的教师培训,要求培训者要从一个新的视角去认识和解读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变化,让参培教师掌握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基本技能,并在培训过程中通过明确的任务驱动,让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参与分解课标的实践活动,使新版课标“实施建议”中的“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全面发展科学素养”的教学建议落实在教师的有效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篇2

一、生活化。

1.谈论话题来自学生生活。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思品课程的首要特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四二一”的家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不懂团结,在小事上斤斤计较,对社会、家乡缺乏应有的了解。因此,无论是低年级的学生上《团结力量大》,还是高年级学生上《心胸开阔》、《名人碰碰车》,我们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谈论的话题来自学生生活,又能指导学生生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2.活动的形式贴近生活

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活动都应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即贴近学生生活,又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在《团结力量大》中让大家合作制作水果拼盘既是生活技能的训练,更是小组成员团结的成果。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制作步骤:先观察再讨论,给作品起个好听的名字;分工时碰到不是自己最想做的怎么办?水果不够了怎么办?有人不会做怎么办?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学生在生活中要碰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解决好了事情做好了,同学们更能体会到团结力量大,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而在《心胸开阔》中,老师可以将电视节目“实话实说”引进课堂。老师一人,同学一人。老师和同学讨论同一个话题:当自己心爱的文具盒被同学碰坏时,你会怎么办?师生共同坐在座位上畅所欲言,每人都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为老师能做出有计划、有目的引导打下基础。无独有偶,老师在教《名人碰碰车》中将学生与漓渚名人面对面交谈这一版块取名为“非常接近”,同学们会感到新颖、亲切,激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活动效率。

3.课程开发依据学生生活

小学思品教材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学习教科书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调动学生进行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促进学生交际。及时把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都吸收到课程内容中,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换而言之,老师在实施课程的同时还担任着课程开发者的角色。

二、活动化。

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是实施德育的有效载体。因此,在课程实施中,老师要重视指导学生活动,让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活动中,老师们应确立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理念,做到人人参与,个个有收获。

1.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上低年级《思品与生活》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老师给小朋友分组,每组带上不同的头饰,成为“小蚂蚁”队、“小蜜蜂”队、“小鸡”队……活动以组为单位,人人参与,个个是学习的小主人。

2.活动促进学生感悟、体验。学生不仅靠听来学习,而是通过自由、主动、生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在《团结力量大》一课中,让学生通过听小蚂蚁的故事感悟道理,通过参与“游戏角”的活动《五指操》、欣赏“表演角”中《拔萝卜》、制作“生活角”中的水果拼盘,不断地体验“团结力量广大”。在“非常接近”中探索名人成材的奥秘,在“重温调查路”中畅谈调查采访中的收获与苦恼。随着活动的深入,漓渚名人从古至今、由远及近,渐渐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此时此刻,讲台属于孩子,电脑属于孩子,交流属于孩子,收获当然也属于孩子……

三、综合化

    思品课程向儿童与生活回归,必然走向综合化。

篇3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130-01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持续推行,我国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小学数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而根据新课改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互联系,成为解决学生生活中各种难题的“钥匙”。

一、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概述

生活化教学是近年来被我国教育界频繁提起的一个教育理念,但是这个理念在我国已经出现了很长时间。教育生活化在我国最早由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第一次提出。后来的教育学家在其原先的理论上进行不断的总结创新成为了一种适用于现代的全新教育理念。笔者认为这里所指的生活化教学主要讲的是在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的内容和各种可能有联系的生活元素进行紧密相连,让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然而,这种生活化的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将教育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即可,而是让学生重新理解教育的意义,将原先学习到的一个个生僻的理论知识还原到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并在实际的运用中真正实现学习的学以致用。换言之,生活化教学就是让教育脱离原先枯燥的本质,让生活的色彩来“妆点”原先毫无联系的学习与生活,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有一种愉悦的感受。

二、生活化教学的基本特征

生活化教学与其他教学相比具有很多明显的特征,其主要特征如下,首先,生活化教学最为明显的特征即为生活性。这就要求生活化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而很多学习的知识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深入挖掘。这不单是对于生活的简单重复,而是让学习与生活更加紧密联系的一种必要手段。

其次,生活化教学还具有的一个特征即为问题性。这里的问题性与其他学习理论中的问题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问题性需要生活化的教学中包含需要学生学习解决的各种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应具有相当的价值,且与生活有着相互的联系。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凡是较为成功的生活化教学案例必须为学生充分营造一个包含问题感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最终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让问题最终得到完整的解答。

最后,生活化教学的第三个特征即为教学必须具有真实性。教师为学生营造的生活化情境必须是真实有效的,虚拟的生活化情境是不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因此不能达到教师原先期望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只有具有真实性的生活化教学才能让问题的解决具有时效性,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其应该掌握的学习知识和内容。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基本策略

1、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正确理解数学生活化教学内涵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想要得到有效实施的话,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体系,吸收和接纳更多新鲜的教育理念。教学的生活化就是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进行紧密相连,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由于对教学生活化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其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显得过于功利,生活化的教学也不切合学生实际。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该正确理解数学生活化的内涵,而并不是简单的将生活场景与教学进行联系即可。而是应该将生活作为教学的一个入口,让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也不断思考、不断学习的好习惯。

2、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让教学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是关键所在。对于好奇心本就很重的小学生而言,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一定量的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探求数学世界的,针对于其以后的成长非常重要。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多动手,亲自去发现蕴含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进行“比例尺”这一章节内容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校园进行认真观察,根据自己观察的结果绘制一副关于校园的平面图。然后在课堂上对比较有代表性的绘制平面图进行全班讲评,并表扬在整个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很显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学生活化的一大典型范例。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融入现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边学边玩,在玩乐中不知不觉学到相应的知识。

3、营造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身临其境

数学本就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很紧密的学科之一,学好数学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这门学科之于他们而言还显得比较的生僻和抽象,很多小学生对于数学都有一种无可名状的畏难情绪。而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营造则能够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将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课堂,让这些具有生活气息的场景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数学产生一种亲近感。

例如,教师在进行《认识三角形》这一章节内容教学的时候,可以首先让学生思考一下存在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三角形物品,思考完毕后将这些物品的名字和作用一一告诉老师,老师对学生的汇总进行总结。通过将这些日常物件引入课堂,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一下子就会荡然无存,教学的后续教学也会显得更加的得心应手。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选择的生活化场景必须真正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一些生搬硬套或者是成年人才能理解的生活场景是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开展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图像识读;核心素养;美术教学

美育当随时展。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图像识读能力显得非常重要。网络技术推动了线上教学的发展。网络传播的图像直观、具体、快捷,对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图像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图像识读作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美术教师需要重视的教学方向。

一、核心素养概述

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包括一个核心、三大维度、六个核心要素和十八个基本要点,是涉及怎样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的重要教育理念。核心素养是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适应时展的需要。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图像识读部分对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尤其重要,但现实中部分学生的读图和思考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图像识读的基本特征

图像识读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感受造型、色彩、材质及肌理;二是在解读方式上阅读、探索、思考、讨论,其解读有深、浅层次的区别;三是识别类别,具体为形态、材质、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方面;四是图像识读的运用,表现在选择、辨析及解读等方面。教师应深入探究图像识读的基本特征,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三、范例运用

在初中美术教材中,每一课都涉及图像识读,甚至涉及跨学科的一些领域,如生物教学中的生物结构、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图表等。笔者主要以线上教学活动为例进行解析。1.图像激思,校本转化,深度识图,培养家国情怀。学生在图像识读过程中从局部入手,或尝试把照片转换成绘画的形式,以使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和运用。如,《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课通过图像识读引导学生用线条、色彩表现生活情景。学生以生活中的照片为依据尝试构图,感受、识别、解读生活中的图像并加以运用,审视生活图景后生成新的图像。这个图像更加典型、集中,能集中反映社会问题,具有独特的价值。学生把心中之景物化,将人物、景物梳理成线条,分割重组,形成图像,然后逐渐润色,表现人物形象、物象特征,使作品中的人物有表情,细节有动态。这些作品是学生识读图像后深层次的解读、感悟和运用,意义非凡。学生相互品评对方的作品,激发了审美情感,得以近距离地感受并了解他人的生活(图1)。笔者以PPT展示各种图像资料,开发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广泛的图像识读中提高创作欲望,以美育培养学生的品格,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新的高度。2.催思联想,网络孵化,累积识图,形成创意思维。网络直播教学是一种新的课堂模式,使以往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变革。网络环境催生出一些更为高效的教学模式,替代部分集中教学,如腾讯会议上课、钉钉上课、QQ直播等,使学生分散在家也能及时进入网络课堂学习。线上教学不是师生面对面的互动教学,教师要提前预设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准备解决策略。教师要提前录播,精简内容,才有时间管理学生。教学重点体现在图像识读的要点解说清楚、简洁、易懂,学生能够快速理解、消化。学生直观感受图像信息,产生创作欲望,形成独到见解。如,在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收集美术作品的图像,与文学、音乐等艺术门类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寻找异同,进而表现春天的图景(图2)。要想将线下教学转为线上教学,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利用新颖的教学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PPT和微视频要做得精美、易懂、富有情趣。美术学习是由图像识读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加以应用的过程,学生动脑、动手、自主探究,多角度地呈现图像,在观察、分析、思考中吃透所学的内容,进行深度理解,导出新图像以展示技能。读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不断积累、内化的解读、识别、运用的过程。教师对比线上、线下教学,跟踪管理,让学生自行消化所学知识,及时上传作业,便于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解读画面的内容,消化、整合并创造新图像。学生以问题意识为支撑点,自主研究、提炼图像,将生活中的图像分解、转化为绘画中的图像。学然后知不足,学生补足识图的短板,有助于创造性地运用图像。学生进行深度的图像识读,主动吃透图像的内在联系,可以有机整合现有的图像,创造出新的图像,赋予其多姿的线条、绚丽的色彩。教师在线上教学中要采用新的策略,激发学生探究图像的兴趣,培养其创意思维。研究图像识读的有效性,能够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探索者、研究者及发现者。3.浓缩视听,微课展现,穿插识图,催生艺术符号。线上教学中的微课制作,反映出教师对教学素材的实际整合能力。教师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图像以短、平、快的形式运用于教学,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生活。微课可以从某个具体的点切入,让学生互动探究,扩大了课堂容量,延展了教学空间。线下教学仅停留在课堂空间,有一定的局限性。微课能及时呈现各种各样的图像,丰富了学生的视觉感受,使其了解了大量的课外知识。在《富有活力的运动会》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运用微课提高学生对图像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学生完成的作品个性突出、多姿多彩。引导图像识读是一个具体的感知和表现的过程。微课能够在短时间内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认识。微课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以美育润泽学生,学生通过图像识读有效学习和探究,创作出许多生动、有趣、个性化的作品。

四、图像识读的校本转化

1.高效调控锤炼语言,把握轴线,形成有效识图。教师要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如,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的座位,明确每名学生的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尽量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合作探究的习惯。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简洁明了的教学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围绕教材解决问题,最终讨论、交流。教师加以点拨,让学生有据可依。学生通过图像识读引发疑问,进而了解图像的含义,有针对性地思考,不断追问、累积。学生主动解析图像,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图像识读是审美的探究和发现,能让学生逐渐深入地学习美术,体验成功的喜悦(图3)。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学习,逐渐养成有序、高效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把目标锁定在课堂上,善于落实、调控,充分利用教学时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准备绘画材料和工具,自主合作探究,在此期间可以提高图像识读能力,并进行跨学科运用,从而深化自身对现实世界的认识。2.汇聚美篇析赏佳作,整合识图,享受成功喜悦。教师要重视评价学生的作品。一是利用课堂反馈,使学生在图像识读中找到自身与他人的差距和自身进步的方向。二是利用微信收集学生作品,进行网络评分,把优秀学生作品以“美篇”App整合,使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师着重挖掘、甄选有创新特点的作品,然后按主题整理归类,展现每一专辑的特色。许多优秀学生作品在福建省书香好少年文学社、龙岩市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以及福建省美育和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等公众号上发表,获得了良好的反响,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创作,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点评学生的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感受、识别、解读和运用图片的能力。因为年龄结构相同,思维品质相近,学生的作品能代表同龄人的心声,对其他学生产生直接、具体的影响。图像识读重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其形成直观感受,让学生在互相影响中感悟、获得启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作品以各种方式在校园中展示,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美的魅力。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情感细腻,学校可以开设艺术工作坊,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在工作坊的作业中学习美、探究美,启迪自身的思维,提高自身的素养。

五、教学反思

篇5

关键词:实训基地;基本特征;建设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2-0000-02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Collehe

Ye Weihua

(Hunan Judicial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Changsha 410131,China)

Abstract: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school running characteristics of sex,practical and professional skills,strengthen the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i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the key.Therefore,to discuss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ut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base,basic characteristics,construction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dea is an important issue.Based on th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raining base for example inside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o explore new ways of practical base construction.

Keywords:Training base;Basic features;Construction plan

高等院校专业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强调生产性、体现教学做一体,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适应工作岗位的职业素质;校外实训基地结合就业岗位,使学生亲历职场,在校期间得到上岗能力训练。校内校外相结合,缩短学生与就业岗位对人才需求的差距。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如何获得适合的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同样,校内实训基地也存在如何建设才能更好地符合教学的要求。下面以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就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及实践提出一些建议供以参考。

一、高职院校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其特征是“技能型”、“应用性”。培养技能型、应用性技术人才需要加强实践教学,要根据生产和社会实践一线岗位技能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根据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建设相适应的校内外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

(二)建立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有利于对学生共性化教学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可以增强学生综合实力。实训基地建设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一项常规性训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发挥个性。缩短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差距,使大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实现“零缝隙”对接。

(三)建立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建设一支“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四)建立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可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开发出能够培养学生实际产品工作能力的实训设备,有利于发挥基地效益,增强教师科技开发能力。

二、高职院校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特征

(一)建设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筹资方式多样化。实训基地建设必须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必须引进企业的设备资源或人才资源进行共建、共享,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筹资方式多样化,其中实训基地的运行必须引入市场机制,达到校企双赢;实训设备的真实性、先进性和共享性(开放性)。

(二)管理模式的企业化和实训工作的情境化。生产性实训必须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布置。生产性实训必须体现“学做合一”,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真实的项目经过提炼加工后作为实训的主要内容,并在实训中能生产一定的产品,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降低实训成本。

(三)实训基地功能的多样化。生产性实训既有产品生产的功能,又有技能实训的功能,还可以有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功能,成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鉴定中心;还可以承担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的功能,成为区域内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中心。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内外实践基地范例――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一)建设思路。实施三位一体“公司+平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使学生在具有职业氛围和仿真环境下进行各种计算机网络类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同时承担司法行业干部职工以及当地从业人员的计算机应用培训工作,并与周边院校实行资源共享。扩大校外实训基地数量与规模,建立有稳定和长期合作关系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进行工学交替、岗前培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实践提供场所。

(二)建设内容:(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根据专业特点,本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实施三位一体“公司+平台”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通过合作公司、系办公司和虚拟公司组成“三位一体”的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基地通过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麓谷)信息产业园、江西泰豪软件股份公司、福建星网锐捷有限公司、上海浦东软件园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的设备捐赠、师资支持,借助合作公司(湖南宏梦卡通传播有限公司)、系办公司(律助信息服务中心)的场地和管理平台,再建立一个生产型的虚拟公司(计算机实训中心)。使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以“生产性”实训为主,以“虚拟型”实训为辅,进行岗位技能实训、实习实训及在工程人员和教师的带领下完成项目设计和工程外包,并完成学生的企业认证的培训、考试;实训基地同时还是教师进行项目设计、软件开发、教学研究的基地。学院为合作企业、系办公司和校内虚拟公司提供管理平台,确保专业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内容。依托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麓谷)信息产业园合作成立的“湖南宏梦卡通传播有限公司”。下设:实训部、业务部、技术服务部、培训部。从参与合作的公司引进外包项目和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以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干带领部分优秀学生,组成网络工程设计、施工、售后技术服务小组。通过参与合作公司,源源不断地带来新的项目、最新的网络技术和工程管理经验,教师和学生在公司环境中得到了项目实战的锻炼,教师和公司人员定期进行双向流动。 “律助信息服务中心”是信息工程系自办的一个经济实体。主要从事学院信息化建设及校园网的管理维护,应用软件开发,同时与福建星网锐捷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安装、调试、售后服务等IT业务;让学生学习岗位型专业核心课程、掌握岗位核心技能、并通过企业认证考试。同时还为教师提供一个集产、教、研为一体的生产性平台。通过合作公司、系办公司、虚拟公司与学校的有机结合,构建三位一体“公司+平台”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

图1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三位一体“公司+平台”建设模式

通过合作企业(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麓谷)信息产业园、江西泰豪软件股份公司、福建星网锐捷有限公司等)建设一个生产型的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内参照生产型实训基地建立一个虚拟公司(计算机实训中心),加上合作公司(湖南宏梦卡通传播有限公司)、系办公司(律助信息服务中心)建立一个三位一体“公司+平台”的校内实训基地;学院为合作企业、系办公司和校内虚拟公司提供管理平台,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合作公司、系办公司为学生提供真实生产环境,虚拟公司为学生提供仿真实训环境,按照(教学、生产、研发、培训、鉴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建立“生产型”、“产学结合型”、“虚拟型”的三类实习实训基地,实现职业技能实习实训基地、专业技能实习实训中心、基本技能实训场(室)“三级实习实训保障体系”,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3)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训条件。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与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麓谷)信息产业园、江西泰豪软件股份公司等共建湖南宏梦卡通传播有限公司、律助信息服务中心的力度,经过两至三年的建设,本专业在原有1个公司、1个中心、6个实训室的基础上,新增3个实训室,建立一个功能完备的生产型校内实训基地。将全面满足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

(三)建设措施:(1)建立由教学专家、行业专家等组成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小组。(2)制定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召开基地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进行论证,形成实训基地建设的实施方案与工作计划表。(3)采用招标方式,购买硬件设备看;根据教学与实训室功能需要,通过购置或企业捐赠配备所需的教学软件。(4)完善校外和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定期交流,加强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联系。(5)选派具有一定网络管理和网络软件开发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教学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聘请网络行业具有丰富网络管理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基地兼职实践指导教师;并开发相应的实验教学教材。(6)为使校内外实训基地建成后发挥较高的效率,在管理体制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突破原有的管理模式。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体制,建设产学研三结合的综合型、职业化、开放性实践基地。

四、结束语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效的实践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是组织实践教学的前提,对于经费相对紧张、技术相对薄弱的高职院校,不但要加大融资力度以改善办学条件,更要从规划、发展和管理的角度,切实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果,多渠道着手,全方位着力,探索实践教学体系,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强化学生操作技能,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和个人发展潜力,打造专业特色品牌,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薛峰,李伟.浅析应用型高校发展实训基地的策略创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2]首珩.共享型国家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4

[3]朱建军,信丽华.普通高等院校实训基地设备更新的探索[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6

[4]郭桂义,胡孔峰,孙慕芳.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学生职业技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篇6

【关键词】直觉儿童美术教育传统美术教育视觉训练视觉表达

一、直觉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直观知觉和理智分析路人类的两种认识程序,两者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直觉是一种为感性活动所专有的认识能力,儿童的认识主要靠直觉发展,尤其在艺术活动中,感性的智慧占主导地位。儿童依靠直观知觉作画有以下特点:

(一)儿童依靠直觉把握物象基本特征儿童观察物象时眼睛最先接触到的并不是可度量的现象,而是接受视觉刺激后得到的直接的、原初的感染力,他们把吸引了他们注意力的东西加以选择和强调,从而表现出对象的特征。从审美的角度看,被感知的意象就是感知物的本质。比如4岁幼儿看一辆车,他知道车身近似方形,车轮是圆形,这是车的基本特征,尽管有时他们在一个方形下面画许多圆,但仍能看出这些圆是代表滚动的车轮,在这里数量并不重要;儿童画鸟时画一个椭圆代表身体,在圆的一端有时用三角形,有时用线代表喙,在圆的上下两侧画两条线或画两个三角形代表翅膀。可见,儿童年龄越小造型越抽象、概括。随着儿童年龄增加,他们的观察记忆力增强了,所表现的物象也越复杂,越接近真实。他们表现形的能力由简单到复杂,这是他们认识发展的自然过程。

人类认识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感觉器官。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是儿童认识发展的重要方面。艺术要求儿童注意世界的具体特征,不仅表现共性,更重要的是表现个性。艺术表现要求不是画物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有个性特征的物象,是这个物象和那个物象的区别。因此,在艺术教育中不断启发和引导儿童去注意观察和区别各种物象的具体特征,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提高艺术表达能力,把儿童从概念化的表现中解放出来,起十分重要的任务。

(二)儿童依靠直觉能创造性地表现视觉意象儿童的早期艺术形式,含有高度抽象的几何图形,它们并不是对大自然的复制,而足对大自然本质特征的反应,有人认为这样的概念不可能产生于观察过程本身,它只可能是更高级的、非观察性的层次上推敲的结果,他们认为儿童对现实情况的思维不是靠直接的感觉,而是靠非感性的智力的升华。其实,儿童与成人的艺术概括相反,是非理智的思维活动。概括在所有的知觉中都会自动发生,因为简化的形象是被记住的形象,儿童所表现的视觉意象,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主观需要上。比如,儿童画一条公路上行驶着的车辆时,运用折式构图,在一条线的上下画出两个天空,来往的车辆和行人上下颠倒地画在这条线上。再如,儿童画一个人在洗头发,他把伸进盆里的头和地面用俯视表现,以便让人看清洗头发的情景,把人的身体用平视表现,以表示人站立的动态。所以,儿童在表现世界的根本性结构特征方面,具有非同寻常的创造力。

(三)儿童依靠直觉能体现美的自然法则对自然中存在的平衡、秩序、和谐等现象的体验和追求,是人类的审美本能。在儿童的绘画中,均能得到自然显现。如儿童在线画中能自由运用各种形态的线通过疏密、繁简变化表现节奏和韵律,他们用直线、曲线、圆形、方形、三角形在人物、动物、植物上自由组合装饰,做到繁而不乱,繁简有序;在线描写生画中,能把复杂的景物组织得井井有条。儿童在色彩画中,常用补色对比表现强烈而和谐的色彩关系,依靠直觉他们能感觉出一块红背景前的人脸是绿色的;在黄色背景前把人脸面成紫色;他们还可以根据物象受光的影响所产生的明暗变化,用不同的明度和纯度的色块进行表现,这些并不是在理性知识指导下的艺术表达,而是靠直观感受,靠主观感情支配所做的自然表达。教学中教师只需要把儿童画中表现出的这些优点加以肯定,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儿童由无意识的显现发展为艺术表现,认识就会得到升华。

人的直觉不是少数超人和艺术家才有的特质,直觉是人所共有的天赋,依靠直觉进行的美术教育活动,可以开启人的智慧,促进人的直觉发展。

二、我国传统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儿童美术教育只重视理性知识和技能传授,把传授专业技能技巧作为掌握知识、发展理智的根本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向儿童灌输知识,儿童只能被动接受一套死的表现方法,从而抵消和压抑了直觉的认识作用,也抹杀了儿童的灵感和天赋。我从许多儿童在不同的状态中所画的截然不同的图画中,惊讶地发现了不同的教育对儿童发展认识所起的不同作用,证明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既可以培养人的能力,也可以阻碍人发展才能。

篇7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创新教学 问题教学

“驴子背盐”的故事大家都耳濡目染。为什么驴子第一次背盐过河很轻松地过去了,而第二次背棉花过河却被淹死了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套用了“背盐过河”的经验,不能正确地分析新事物,新现象。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没有创新意识。笔者认为,要做到教学创新,应从以下做起。

一、加强课程标准学习,走出认识误区

首先,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化学课程标准对高中化学必修课程设课目的的说明和功能定位。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在中学化学新课程中,必修化学课程显然是学生化学学习链条中的关键性和枢纽性的环节。它既是初中化学新课程的螺旋发展和提升,又是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课程。所以,必修化学模块具有双重功能和双重基础性。要对全体学生提供进一步的全面的素养教育,这个性质与初中化学新课程是一致的,它的课程设计取向应该是多元的, 这就要求必修化学不能只强调化学学科知识的基础。要为选修课程和其他相关理科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化学知识基础。

其次,从思想上根除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有人认为,高考形式不明朗,为了高考能取得较好成绩,在必修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加深、拓宽,向老教材、老模式靠拢,以不变应万变。这种观点忽视了化学新课程的基础性、阶段性和循序渐进性的特点。学生个性化的深入和提高属选修课程的功能定位,没有必要在必修课程阶段就拔苗助长,越俎代庖。同时,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选择选修内容和发展方向。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学习化学,必须彻底转变现行教学中的一些习惯做法,严格控制必修知识内容的深广度。部分知识针对有兴趣的学生在选修模块中再做适当的拓展。

二、树立教材范例观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我们应该把教材看做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它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因此,我们应该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记住“话题”本身,而是通过“话题”这一中介进行交流,获得发展。例如,在进行《原子的构成》这一课题的教学中,教师如果按照教材的呈现形式,按部就班地向学生介绍原子的结构,显然极为单调,有的学生可能会昏昏欲睡。2009年浙江省化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杭州四中的李甲虎老师在执教《原子的构成》这一课题时,将人类认识原子的过程介绍给学生,引领学生重走原子结构的发现之旅。其教学过程如下:教师首先将人类认识原子的过程介绍给学生,从德谟克里特的朴素原子学说,到道尔顿的近代原子学说,到汤姆逊发现电子、想象建立起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从而揭开了原子的神秘面纱,再到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最终确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引导学生站在科学家或研究者的角度,思考或评价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尤其对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极为不可思议的”实验现象――只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反弹回来这一现象提出质疑,进行深入的思考,最后启发学生得出原子核质量大、体积小、带正电等基本特征。李老师这样做,既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化学史教育,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质疑精神和科学态度,使学生自我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三、开展问题教学

化学教学,其实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化学问题解决是以在化学问题解决中学习的思想来设计教学的。它针对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和较大思维容量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构思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案,尝试解决化学问题。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其中,教师的职责变成了疏通和引导,包括问题的提出其实都可以由学生通过组织讨论、开展交流来共同完成。例如,教学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时,要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时学过的旧知识,提供提问的基本知识储备。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CuO和H2的反应实验来发现问题:常用作氧化剂的物质有哪些?常用作还原剂的金属单质有哪些?开展问题教学要重点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发现及把握某个问题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考虑影响问题解决的各个要素,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根据这些相关条件来提出相应的化学问题。例如,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对比、实验演示等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猜测、质疑,自己提出要探索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做到有耐心,循序渐进;在试图解决某个问题之前,要先对它进行明确的阐述,并规定界限;要避免把注意力只局限于问题的一个方面。例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索多种实验的方法,尽量提出多种方案,能够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必要的实验材料的收集,开展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总之,教师因该加强高中化学中的创新教学,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使化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才能促使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和学习潜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伯刚,马志.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困惑与建议[J].黑河教育,2009.

[2]陈昌平.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

[3]程瑞臣.化学课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4]高燕.从新课程理念看化学微格教学中的提问技能[J].保山师专学报,2009.

[5]高树浪.建构有效课堂――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篇8

一、尊重幼儿,正确把握幼儿内心真正需求的脉搏

首先教师要在指导思想上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把幼儿视作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孩子虽小,但权利尤在。传统的教育观常常暴露出潜在的教师意识,教师沉醉于自己的导师地位,凡是在自己以为有一些知识的领域,对幼儿的观点大加鞭挞,横加修改,一定要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才解释为正确。因此在选择教学的内容与材料上往往呈现出教师自己的喜好,站在成人的立场上去体验孩子的思想与感觉。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位置便有了倾斜,严重挫伤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且即使孩子在表面上似乎按老师的要求学会来了一些知识与技能,但在实践运用中独立解决问题的变通性往往显得很缺乏。例如:在传统的计算教学活动中,我们一般总是按常规先学10以内的组成,然后在学习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老师在讲解加减法的含义时总是反复强调“加就是合起来变得越来越多,减就是去掉变得越来越少”。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其结果总是有一部分幼儿会感到很困难,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在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中究竟是使用“加法”还是“减法”会感到很茫然,左右为难,举棋不定。反思这种教学模式与结果,很显然主要的问题是出在我们对孩子的尊重与把握不够,因为孩子对“合起来”、“去掉”等的生活体验与经验没有,他们的内心并没有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愿望,而教师只是将自己的经验硬生生地灌输给幼儿,而将灌输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不仅在对知识传输的有效性上,更主要的是对孩子的自主性学习有很大的束缚作用。因此,尊重幼儿正确把握幼儿的内心需求是幼儿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也是真正落实二期课改精神的前提与指导思想。

二、创设有利于幼儿学习的整合背景模式

其次教师要充分注意每一种活动的综合教育作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互动与渗透,要增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发挥课程的整体效应。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日生活看作是一个教育整体,因为那些与幼儿生活体验与经验脱节的或与其它活动割裂的所谓的教学活动是孩子们感到最无奈无趣的负担和压力。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学习的整合背景模式,使孩子们的学习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积极思维和不断升华递进的状态。例如:在以前的绘画教学活动中,我始终觉得孩子们对画“海豚”普遍感到困难,主要是对“海豚”的“紡锤形”的基本特征难以把握。所以虽然教材上一直有画“海豚”的内容,但我有时候会另外选择其它教材。而当孩子们看了“海豚”表演或电视画面后,幼儿对海豚一下子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组织了幼儿“我看到的海豚是这样的”、“我喜欢海豚的什么本领”等的主题讲述活动,使幼儿初浅地知道了海豚可以在水里游也可以在陆地上走,海豚通过训练还会顶球、与人合作表演节目等。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与激励幼儿“谁会画出我们大家都喜欢的海豚?”,结果第二天就有好几位幼儿在家里画了海豚画交来了。我在组织绘画活动“海豚”前,先让集体一起来观看与欣赏同伴在家画的海豚画,让小作者来介绍自己的作品,让幼儿一起来讲述同伴画的“海豚”身体像什么形状?接着再看老师画的范例“海豚”。幼儿通过实地观察、讲述、观察、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对海豚充满了兴趣,有了画海豚的愿望,因此今年我不仅特意选择了画“海豚”这一绘画活动,而且幼儿画出的作品效果也比较好,特别是幼儿对海豚“纺锤形”的基本特征掌握不感到特别的困难。最后我再接再厉组织幼儿进行了一次创作线描画“海豚”的绘画活动,幼儿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具体生活经验的前提下,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创造,愉快的体验与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自信心也大大的增强了,促进了幼儿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三、以活动为中介优化教与学的方式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