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财务工作风险点8篇

时间:2023-06-12 09:11: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财务工作风险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财务工作风险点

篇1

关键词:煤炭运销企业 财务风险管理 措施

一、我国煤炭运销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存在问题

(一)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目前,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思想影响下,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在煤炭运销企业内部,许多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控制意识,简单的认为只要管理好货币资金,企业财务就不会出现问题。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企业财务存在潜在的风险。同时,由于整个企业风险意识薄弱,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财务问题一旦暴露,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由于风险管理意识的淡薄,煤炭运销企业内部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企业财务管理面临很大的问题。首先,缺乏对资金风险的管理,很多煤炭运销企业在成立初期存在内部多级法人的现象,各级单位多头开户,资金流管控缺失,形成资金运营风险。其次,缺乏对现金流量风险的管理,当煤炭市场疲软,消费能力不足,产品滞销时,企业获利能力不足,持续经营将面临着很大的困难,缺乏现金管理将导致企业的现金流量出现问题,导致企业的财务危机。最后,缺乏对煤炭成本费用的支出管理,成本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关系着企业的财务水平和质量。成本管理的缺失将加大企业财务风险,也会使企业面临着经营风险。总之,这些都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的表现,使企业财务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三)缺乏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对财务风险信息的监测,不能及时整合企业财务信息,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将相关财务信息报告给企业决策层,导致存在潜在的问题和危机。二是缺乏对风险的评估和预控,没有对可能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进行提前的防范,或者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或问题进行评估,从源头上控制财务风险。

二、优化煤炭运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

煤炭运销企业应从观念上转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突破传统的旧理念和思维方式,创新企业财务管理。具体来说,一方面,要从企业决策层做起,注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加强风险意识,要充分认识到煤炭运销企业所面临地外部宏观环境和市场变化风险,并通过有效的方式提前预测和防范。另一方面,除了企业管理层外,应加强企业员工的财务风险意识,形成全员、全方位的财务风险管理。通过树立财务风险意识,从企业决策层到管理层再到员工,形成全企业的全面的风险管理。

(二)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体系涵盖了企业财务信息的方方面面,需要建立全方位全面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从资金风险管理、现金流量风险管理、筹资风险、融资风险再到成本费用支出管理、预算管理等等。比如在筹集风险上,企业应适度控制债务资本,避免因成本负担过大所导致的财务风险。在融资风险上,主要是对企业长期、中期、短期债务的控制,从而减少企业的债务风险。另外,在成本费用支出和现金流量上,用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总之,完善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需要建立全面的风险控制体系,保障企业的财务安全。

(三)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主要是对企业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提前的预测和控制,以降低财务风险所带来的损失。煤炭运销企业处于一个高度动态变化的外部环境中,时刻都面临着外部冲击所带来的风险。因此,需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提前预测、评估和监测风险,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问题进行防范,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潜在的财务风险。

(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上的作用

内部审计作为控制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有效措施,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切实避免企业的财务风险。通过内部审计,及时地识别企业财务风险,并进行评估、确认和报告。内部审计对于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其通过利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甄别财务风险,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流程提供保障。

(五)提高企业财务工作人员风险管理的能力

企业财务工作人员作为财务风险管理的直接执行者,对于提高企业财务风险应对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提高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切实保障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具体来说,应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通过进一步地学习全面把握风险的识别和防范。另外,加强财务工作人员对本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和管理的学习,熟悉企业实际财务管理情况,客观地从全局角度看待风险。

三、总结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煤炭运销企业在如此复杂的宏观形势中,难免会因各种内外部原因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企业财务管理活动贯穿于整个企业经营管理中,关系着企业的健康发展和良性运行。因此,加强对煤炭运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虽然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但是,由于当前我国煤炭运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对财务风险有一定的识别力和控制力,能够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规避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丽.如何加强煤炭运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J].科学之友.2012,04

[2]陈桢民.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J].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论文集.2007

篇2

1、采购项目选择风险。这是医疗物资采购风险中最常见的管理风险。一般情况下,医疗物资的采购和医院需求是密切相连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医院设备管理工作中,常常发生医疗设备闲置、医疗设备工作能力不能满足临床要求等情况,导致医院投资无法回收,临床工作受到影响,损害医患双方利益。这是事前风险管理最不成功的直接体现。

2、采购方式选择风险。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和纪律要求,对医疗物资不同的类别、价位和需求量有不同的采购方式规定。目前医院物资采购大致分为政府网上采购、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开采购、招标公司公开采购和院内招标邀标采购、自行采购等五种方式。违反政策和纪律的规定要求,会导致采购失败、滋生腐败、纪律处理等严重后果。

3、采购流程风险。从以往发生的医疗采购中出现的商业贿赂事件,都是由于管理流程控制不到位产生的。物资采购管理流程的制定要具有规范性、适用性、有效性、权威性才能从程序上控制商业贿赂的风险。

4、采购合同签订风险。合同文本和签订是从法律上有效维护买卖双方合法权益的法律凭据,是采购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合同管理不当常常产生争议和纠纷,如:对方订立合同的主体资格问题;合同谈判自以为已经谈判成功,而在实际签订时又出现未明确的问题;合同条款的曲解,导致双方“鸡同鸭讲”;对方的履约能力欠缺;合同不规范甚至是无效合同等等。因此要严格订立购买合同,控制合同相关风险。

5、采购物资验收风险。常见的验收风险包括:合同内验收标准、程序、责任、争议解决办法、检验费用负担等条款缺失或不明确;验收人与采购人不分离;验收人不熟悉采购项目资料,验收草率流于形式;没有验收报告或验收资料不齐全等。

针对以上常见风险点,内审部门可以制定以下风险控制点进行有效地导向和审计:

1、采购项目选择风险控制点:控制点应包含有以下内容:

1.1应有市场信息的调查收集分析。一是通过已经使用过该产品的客户了解清楚产品性能、价格等情况,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评估。二是对供应商的信誉程度、资产状况、经营范围、经营能力、产品三证、售后服务进行全面了解。三是根据以上信息按产品性能、产品价格、销售数量、使用单位、资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便于择优选用。

1.2应有可行性论证报告。一是有调查研究分析市场情况,结合医院业务开展计划,预计需求量,并制定详细的使用计划。二是对使用科室的成本效益、业务开展、需求数量、资金回收周期等进行分析。对于功能性必须配备的仪器设备,要结合医院预算情况,整体控制。

2、采购方式风险控制点:政府部门对不同类型、不同数量、不同金额的医用物资采购规定了不同的采购方式。如药品,要求全部网上集中采购,不得使用其他采购方式;如超过30万元的批量货物采购,必须委托具有政府监管部门认定的招标公司进行招标采购等等。应严格遵照相关文件规定选择正确的采购方式。

3、采购流程风险控制点:主要应完善以下几个环节:

3.1有明确的采购程序制度和审批权限规定:使用者计划申报并提出可行性意见――业务主管部门批准业务计划――采购部门进行市场调查后形成可行性论证报告上报医院根据审批权限审批后方可购买;

3.2 落实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授权批准与采购经办、采购经办与稽核人员职务分离。

3.3采购议价人员必须由相关部门组成。

3.4严格执行招标评审规范程序。在实施过程中要有监督人员全程监督。

3.5对于违反采购流程的采购行为,应有明确的制度处罚规定。

4、采购合同风险控制点:主要是以下三个环节:

4.1有对供货方的资格调查资料:包括主体资格、资信情况、履约能力情况。

4.2 采购合同应编写完善:合同内应明确约定有质量、数量、技术参数、配置、价款、验收和确定付款的条件和时间、质量保证金的付款约定、优惠措施、售后服务、货物退货约定、违约责任、风险负担等条款。

4.3建立合同审查机制,在签约前对合同质量进行把关。

5、采购物资验收风险控制点:物资验收也是设备采购中风险控制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应包括以下控制点:

5.1参与验收人员:应由业务科室、采购科室、审计科室人员组成;

5.2、应建立健全验收登记制度,按照合同相关条款逐一核对,真实、客观、全面做好验收记录登记;

5.3验收报告必须齐全。报告内容应包括:购进产品的企业名称、产品名称、型号规格、产品数量、生产批号、灭菌批号、产品有效期、验收结论和验收人(签字或盖章)等内容。验收单上所有参与验收人员须签字确认。

5.4验收需留存的资料应齐全。包括有:加盖本企业印章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证》复印件;加盖本企业印章和企业法定代表人印章或签字的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委托授权书原件,委托授权书应明确授权范围;销售人员的身份证。

篇3

【关键词】财务 内控 体系 建设

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常常会存在着很多操作风险隐患,尤其是财务工作中,其资金损失的风险或多或少都有存在。在风险造成损失后,企业都会将原因简单的归结为监管不力,而其中对于风险的全面管理改进却研究不足。企业财务管理中,针对风险需要一个整体性的、有效的内控管理体系,以确保企业的资金及运营安全。

一、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的现实意义

对于内部控制的概念与实施来说,主要是从商业银行的操作管理发展而来,COSO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是根据《银行机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为基础转变而来。进而对于操作风险的控制有一个成熟的体系与国际国内标准。随着我国企业经营模式的丰富以及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除了银行外的其他企业,风险管理的压力也在逐渐的增大,尤其是财务管理中风险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对于企业的资金安全、法律安全、合同安全等等都十分重要。在企业内外部欺诈风险、设备与人为操作风险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决定性越来越强的今天,运用内部控制手段对企业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财务内控制度的建立

财务内控制度是针对企业按照行业准则与工作要求对企业面临风险制定的工作准则,内控制度的建立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内控管理层的组建。风险对于企业来说是涉及多层次,需要企业领导高度重视的工作。一般要在企业组织结构中独立出来,行使独立的职能,风险管理的最高机构一般为董事会内部下设内部控制委员会与风险管理委员会。企业领导层的主管风险管理的主管主要掌握风险管理的总体计划与管理方向。二是明确操作风险管理行为标准。以总体风险管理为基础,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并根据风险管理进度调整,在遇到临时的、大面积的严重风险时,要以实际为主。三是以审计为主的监管制度。内部控制对于整个企业是需要各个环节都要注重的问题,而对于财务管理来说,其重点在于企业的内部审计上,企业内审制度,是对于企业高管、资金走向、劳资问题进行监管的最有效方式,因此,企业财务要有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与内部审计原则。

(二)财务流程的完善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实施的一个目的是完善财务的业务流程。一个完善的业务流程本身就是对风险的一种有效管理。以我国传统的企业财务流程为框架,财务工作在流程上普遍存在着工作内容真空区域大、劳动冗余、管理无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就是一种操作风险。企业需要在财务流程上不断实现调整与优化。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务集中处理,进行内部虚化。这样的主要目的是简化繁琐流程,成立财务后台处理中心,实现财务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分离。二是财务管理与其他行政管理相分离。财务管理形式内部控制的权力需要与其他行政管理工作相分离,其他管理不能够干涉财务尤其是内部审计工作,要保证内部控制的权威性。三是财务管理的操作流程要实现清晰。对于企业其他经营管理工作来说,具有其独特的方式与特征,尤其是营销工作,其工作的灵活性很大,流程控制太严格,会降低业务人员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而对于财务管理流程来说,严谨与明晰是对其最基本的要求,尤其是在风险的评估与审查中,需要严格的责任制度与管理流程。

(三)风险管理的程序的明确

内部控制对于风险管理来说是其最主要的工作,但不是全部内容。风险管理程序的明确,可以进一步促进内部控制工作的效果。主要是有以下程序:一是风险评估。对于企业财务的风险评估要括:部门、员工的职责,考核指标,业务审批,大额资金使用,运营数据和资料完整等方面;二是全面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主要确保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监督。其中尤其是事后监督十分重要,能够发现业务操作中反映的问题;三是会计检查。会计检查主要是通过每天的财务检查与企业定期的内部审计来实现。会计检查对于发现和防范业务操作中的问题,评价和监督企业的会计运行质量有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体系构建要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的联系

由于内外部欺诈行为是个较为隐蔽的行为,一般企业单靠内控手段很难察觉,因此加强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的结合,有利于发现外部风险的形成,有利于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忽略外部监管,往往会将自查工作流于形式,这种工作状态持续下去,会对企业造成致命的风险。

(二)提高信息管理技术在内控中的应用

无论是ERP系统还是其他财务电算化软件,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对于企业进行全方位尤其是财务方面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趋势。且很多大的企业都在做信息化管理的升级。内部控制工作对于财务管理来说,在工作量上所占的比重不是太高,但是在工作作用上却十分关键。尤其是有二级或是三级公司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能在时效上实现更大提高,节约了人力与时间成本。

(三)加强内控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

员工的综合能力不强,财务与业务的掌握不够综合,对于一些涉及业务风险的问题,不能在财务工作中发现,或是业务人员在办理业务中,一些资金上的风险察觉不到,最终影响业务进行或是形成财务上的坏账情况。更多情况下,办业务的人员分不清内控与业务之间的关系。由于专业能力不强,不知道那些操作是违规的,不知道哪些操作对应的内控规章是什么,或是盲目的答应客户要求,或是由于不清楚业务是否有内控限制。另外每位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需要不断的提升,主人翁意识要不断的加强,将风险管理作为自己最重要的本职工作来对待。

参考文献

[1]汪倩.从内控体系构建入手提高工程施工企业财务管控成效[J].中国总会计师.2013(03).

篇4

关键词:小企业;外部财务:操作风险

目前,外部财务为许多小企业管理和经营财务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方法。然而,由于小企业自身的性质和特点,企业经营者“重效益轻理财”以及“一人包办”等弊端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为小企业外部财务的操作风险隐患提供了可趁之机。

一、小企业采用外部财务的原因

(一)小企业不具备建立独立会计机构的条件

许多小企业由于受到规模、财力和人力的限制,且组织结构简单,员工人数少,没有能力建立会计机构。另一方面,许多小企业在创业初期,各方面刚刚起步,各种条件不成熟,从而不具备建立独立会计机构的条件。

(二)小企业单位会计机构不完善

由于小企业自身的特征决定了企业管理者勋口侧重于如何获得赢利,从而忽视会计机构的建设。特别是民营小企业,家族式的经营方式出现许多诸如无证上岗、一人多岗、亲人担任财务岗位的现象,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普遍不高,致使出现了许多责任不明,无法完成任务的情况。这种不完善的会计机构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埋下了很深的隐患。

二、小企业外部财务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人员因素

1、企业经营者、机构人员道德缺失。由于有些小企业的管理者强调极大的赢利目的,常常采取虚假财务报表等方式进行偷税、漏税,而机构则鉴于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为了自身利益,与企业同流合污,帮助企业编制虚假财务报表等许多有违伦理和法律的行为,以使企业达到偷税、漏税等目的。

2、企业经营管理者对操作风险的不重视。操作风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风险,但很多管理者却忽视了这项风险。操作风险一旦发生,将会使企业蒙受很大的损失。由于小企业的特点,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很少会考虑到操作风险的发生,也不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分析和防范操作风险。很多小企业的管理者要么把什么权利都握在手中,但又没有能力把所有工作都做好,使得很多工作疏忽;要么,把财务管理工作直接放给基层工作人员,致使各项风险有机可乘。

3、管理者专业素质不高。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而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2.9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民营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的因素,但更为直接的、根本的原因在于企业内部。企业经营管理者自身素质在企业生存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许多投资者缺乏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有的甚至连财务报表都看不懂,更不用说如何去投资决策。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素质不高的情况会导致错误决策,还会造成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等。这也是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

4、机构人员责任心不强。机构、人员责任心不强也是造成小企业外部财务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有些机构视法律和消费者利益与不顾,对企业给予的“指示”言听计从,编制虚假报表、做假帐等事件屡见不鲜,而把自己作为社会审计部门的职责放在一边。还有些机构的责任心不强表现在对委托方企业的不负责,他们未能履行对企业的认真负责,而是敷衍了事,致使为企业提供的信息数据发生偏差甚至错误,误导信息的使用者。

(二)操作、技术因素

1、单位内部缺乏专业人员。小企业会计无证上岗、一岗多职现象严重,会计主管不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现象屡见不鲜。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培养工作几乎没有进行。因此,在会计人员的任用上,一些小企业经常出现“用人唯亲”现象,导致财务管理混乱。从而,在外部财务过程中企业无法与机构同步,甚至一切工作由机构全权负责,导致许多错误发生,带来操作风险。

2、机构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许多小企业为节约财务管理成本,找不规范、不符合标准的机构为之进行服务,而这类机构常会任用达不到标准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员有些专业素质根本不符合要求,不能完成企业给予的任务,造成许多财务管理隐患,形成操作风险。

3、缺乏有效的监督。由于许多小企业的管理者认识上的偏差,重经营轻理财,对财务工作不予重视,没有做好监督工作。首先是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据有关对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中小企业财务上的内部控制要么形同虚设,要么根本没有设置。小企业在进行外部财务过程中,由机构全权或协助内部财务会计人员做好财务工作,有的企业对财务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过于信任机构,只要求完成工作即可。有的企业虽然认真监督,但由于本身会计人员和管理者专业素质的不强无法完成监督工作,致使许多错误无法识别,最终引发操作风险。

4、缺乏有效的审计。审计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我国的内部审计是指在部门或单位负责人领导下的专职审计机构或人员,对本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提出审计报告、意见或建议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但是,由于我国许多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其具体表现为有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差,内部审计质量不高,形同虚设。虽然,有些企业会对外部财务过程及结果进行内部审计,因为现代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有宽广的知识,他不仅应是财务方面的专家,也应该是经营管理方面的专家。但由于管理者和财务会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以致审计不能达到效果,给操作风险提供“机会”。而且,企业缺乏有效的外部审计,使操作风险发生的机率更大

(三)其他因素

1、委托方与代机构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由于信息的层级性和滞后性,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导致操作风险。另外,委托方与机构在合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会导致信息的错误,影响工作的完成,企业也不能很好地对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这些都会引发操作风险的发生,如信息错误、欺诈行为、技术因素等等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

2、外部环境因素。虽然外部环境因素对小企业的外部财务的影响不会像大公司、上市公司那么敏感,但仍有一些的外部因素影响工作的开展,如市场情况变化、物价上涨或下跌、国家会计政策改革等因素的发生对外部财务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如若企业和机构都未

注意这些因素的发生,会造成工作落后、信息不符合要求等后果,促使操作风险的发生。

三、操作风险的防范

小企业外部财务过程中的操作风险的防范有利于操作风险的发生,同时可以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

(一)加强对小企业外部财务的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视

企业的主体是人,任何活动的展开最终围绕以人为中心展开。首先应在思想上重视企业在外部财务过程中的操作风险。只有先在思想上有足够的重视,才能更好地将防范操作风险付诸实际。加强对财务的操作风险的重视,必须转变财务管理理念,企业上下一心,经营管理者和基层人员及机构各方都重视,明确操作风险的危害性,提高风险意识,才能共同做好操作风险的防范。

(二)选择正规、合法的机构

企业应该选择正规、合法的机构,而不应该为节约成本而选择不规范,没有业务能力的机构,如此只会得不偿失。在选择机构时,首先要了解机构的基本情况,因为这些不但决定了机构是否具备完成委托的能力,避免,操作风险的发生,更重要的是机构能否为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三)完善单位内部会计制度

完善企业的内部会计制度是企业管理体制的要求,也是国家法律的要求。根据《会计法》的要求,我国于2004年制定了《小企业会计制度》。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虽然现在对小企业没有要求,但对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确定了方向,有很大指导作用。同时,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符合自己要求的管理制度。完善单位会计制度有利于规范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使会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有利于规避操作风险的发生。

(四)提高经营管理者自身素质,加强会计人员的培养,

众所周知,高素质的员工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一种资产。经营管理者是企业的中心,其素质决定企业的发展。很多民营企业的寿命很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经营管理者自身素质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提高经营管理者自身素质,特别是专业素质,可以使经营管理者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并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

(五)加强内部控制

《世界最高审计机关组织内部控制准则》中规定:内部控制系为达成管理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管理工具,内部控制包括组织计划以及达成配合组织任务,保护资源,遵循法律、规章及各项管理作业规定,提供值得信赖的财务及管理资料而采取的管理态度、方法、程序及计量措施。这说明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一贯执行和衡量考核各个单位及个人工作绩效,以避免错误,预防舞弊,增进效益。作为小企业来讲,建立和加强内部控制,不仅仅是防范操作风险,更是管理的需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六)强化外部监督

这里的外部监督就是指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社会审计监督的人员主要来自于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受过正规的训练并经过严格的考试,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执业经验,可以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15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承办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由于小企业自身的特点,考虑到小企业的成本和人员素质,不是每个企业都具备和一定要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而内部审计外部化,即进行社会审计监督可以有效地完成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外部化或外包,是指企业管理层将本气压的内部审计职能全部或部分地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专业机构或人员实施。社会审计监督对企业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有利于企业的各项服务高质量的完成,有效防范风险。

政府监督主要是指财政部门对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政府监督有利于考察企业会计工作的合法性、规范性,促进企业会计工作顺利进行,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

(七)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有效的实现人才的引进和开发,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比如通过合理的奖惩措’施,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职位提升制度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进取心,使每个工作人员以最大的工作贡献回报给企业,促进企业的发展。

另外,企业应积极创新激励机制,在传统的激励机制的基础上,学习先进的激励方法,比如胡萝卜原则。胡萝卜原则是用有效的赞赏来激励员工,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的过程。这种方法经许多国家大型企业验证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激励方法,被称作“比薪水更有效的激励方式”,而且,该方法容易应用,也易取得较好的成效。

篇5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2012年12月,财政部修订、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文简称《会计制度》),并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一制度的实施,顺应了财政管理机制深层改革、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于1998年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有些地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在固定资产核算方面,特别重视资产的入账和资产的计提折旧问题;增强了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全面性,通俗地讲,就是把事业单位相关的各项经济活动,都纳入会计核算的范畴,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以及预算管理等实情。在新的《会计制度》实施的大环境中,笔者重点分析了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遇到的几个代表性问题,并且分别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一、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伴随的几个代表性问题

(一)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这一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预算管理认识不够深刻。有很多事业单位重视不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预算编制,即便是有,也发挥不了相应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将预算编制和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战略有机融合,预算编制的方法不够合理。以前的预算编制方法不再适合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发展,预算所参照的依据也已经不够合理,更有甚者会造成财力的浪费。比如说,一些事业单位存在预算管理不力、突击花钱的现象,不重视执行预算管理等事项,还有一些单位,使用增加预算的方法争取政府财力支持,但是这些资金多数不会产生合理的经济实效。

(二)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不重视新会计制度下会计机制的全面性,在一开始的资产配置环节就遇到了诸多问题:资产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管理水准不高、固定资产未纳入会计核算致使资产不切实际、资产重构、资产浪费等。在新颁布的《会计制度》中,增加了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等内容,规定事业单位要参照相关的财会制度实施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然而,还是有一部分事业单位,在处理财务时,缺少“累计折旧”这个项目,仍然继续使用“修购基金”等项目。

(三)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财务风险意识相对较弱,有着很大的风险隐患。某些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认为财务风险只表现为支付资金时存在的风险,根本认识不到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也会有财务风险;还有某些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在做一些和财务有关的重大抉择时,仅仅依据自身主观意识和经验,在日常管理中有很多盲区,财务管理体系不够健全,不够科学,把财务审计部门设置在财务部门之中,使得财务监管及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毫无实际意义,财务管理方式不够先进,导致财务数据不够真实和全面完整,财务决策也自然难以实现科学。

(四)财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存在的问题

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专业水平急需提升。当前,不少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以及财务管理工作等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不能够及时获取会计信息。例如:不重视《会计制度》内容的学习,致使财务方面的纠纷频繁出现,职业素养、法制意识都急需提升,一些事业单位甚至存有贪污受贿、不依法办事、执法力度不大等行为。

二、应对措施

(一)切实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众所周知,在我国现在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预算管理是非常关键的构成部分,预算管理不仅仅存在于财务管理的全过程中,更是为其他财务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提供依据。这就需要事业单位依照《预算法》、新《会计制度》,切实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夯实预算管理工作在整个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增强预算编制的合理性,改变过去不重视预算管理的旧理念,用好“零基预算法”,实现提升资金使用实效、优化财力资源使用的管理工作目标,切实落实好预算管理、预算执行等工作,把全程预算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真正将预算视为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限度地发挥预算抵御风险的作用,此外,关于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要切实做好,提升管理的实效,定期或是不定期地开展审计活动,实施对预算工作以及相关的各项制度落实情况的全面、高效管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健全各项制度,并保证这些制度不只是一纸空文,切实加强这些制度的高效落实,讲求管理工作规范化,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建立健全并高效落实资产运行

管理相关的制度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都离不开资产这个经济支柱。所以说,怎样高效运用、管理这些资产是保障事业单位运营高效、发展长久的重要基础。因而,要切实提升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落实好资产管理相关的各项制度,切实提升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健全资产管理相关的责任机制,将各岗位的职责明确化,关于固定资产的盘点也要定期进行。在财务工作实践中,要将资产管理和财务预算工作有机融合,切实解决好资产分配的问题。存量资产预算管理和增量资产预算管理之间的联动机制要建立健全,可以借助存量资产分析,显示增量资产的实情。这样一来,可以提升所要购置资产的准确性,也为预算编制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三)建立健全财务工作风险管理机制

一般来讲,财务工作的风险问题是制约或者说决定财务管理工作的众多关键原因中的一个,也可以理解为在财务管理工作实践中,丝毫的错误都有可能增加财务工作的风险。所以说,作为事业单位的领导者,要切实提升自己对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领导和财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建立健全财务工作相关的风险管理机制,健全财务工作风险预警制度,积极参照国外先进的科学手法和管理措施,本着风险控制的目的,一步步地完善财务风险相关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风险预警制度,将财务风险在萌芽阶段就“扼杀”掉,同时还要做好财务风险相关的应急处置准备,假设有财务风险存在或是发生,事业单位可以在第一时间实施有力措施,确保单位的财务工作不受影响,正常开展,不要陷入财务危机。比如说,成立财务风险应对基金,就是很好的措施。

(四)深化财务管理理念,提高财务

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专业水平、整体素质,都切实影响着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落实。最近几年,在事业单位中,机构改革以及工资分配机制的改革都在不断深化,持续进行,这也深深影响着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工作范围和工作服务对象。所以说,财务工作人员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不断学习,努力让自己熟练掌握财务管理的标准和常用方法,时刻注意提升自己,无论是在业务能力方面,还是在专业水平方面,亦或是在整体素质方面。认真学习最新颁布执行的《会计制度》,从制度颁布实施的社会环境、基本原则、以及新制度更新的问题等几个方面着手,结合本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实情,对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做出适当的调整,实现财务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时刻注意自己财务专业水平的提升,积极学习一些专业新知识,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不断健全、调整、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熟练掌握关于财务核算的新知识,提升财务管理的实效性,时刻注意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职业道德素养相融合,不断提升自己的风险意识,从各个方面着手,保障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

三、结语

总结前文,目前,国内的事业单位,机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财务工作的开展也是深受影响,在这一关键时期,财务管理工作一定要和新形势下的市场环境相适应,管理一定要规范并且要到位。当前,还有很大一部分事业单位在财务预算、资产管理、财务风险认识等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同时,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都急需提升。笔者在本文中,总结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些方法和措施,以期对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落实、顺利开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萍.事业单位财务统计方法的运用探讨[J].财会学习,2017(04).

[2]孙淑娅,国长青,王亚群,于枚.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措施[J].财会学习,2017(04).

[3]白凌昕蕾.新形势下基层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探讨[J].财会学习,2017(04).

篇6

一、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伴随的几个代表性问题

(一)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这一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预算管理认识不够深刻。有很多事业单位重视不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预算编制,即便是有,也发挥不了相应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将预算编制和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战略有机融合,预算编制的方法不够合理。以前的预算编制方法不再适合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发展,预算所参照的依据也已经不够合理,更有甚者会造成财力的浪费。比如说,一些事业单位存在预算管理不力、突击花钱的现象,不重视执行预算管理等事项,还有一些单位,使用增加预算的方法争取政府财力支持,但是这些资金多数不会产生合理的经济实效。

(二)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不重视新会计制度下会计机制的全面性,在一开始的资产配置环节就遇到了诸多问题:资产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管理水准不高、固定资产未纳入会计核算致使资产不切实际、资产重构、资产浪费等。在新颁布的《会计制度》中,增加了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等内容,规定事业单位要参照相关的财会制度实施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然而,还是有一部分事业单位,在处理财务时,缺少“累计折旧”这个项目,仍然继续使用“修购基金”等项目。

(三)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财务风险意识相对较弱,有着很大的风险隐患。某些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认为财务风险只表现为支付资金时存在的风险,根本认识不到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也会有财务风险;还有某些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在做一些和财务有关的重大抉择时,仅仅依据自身主观意识和经验,在日常管理中有很多盲区,财务管理体系不够健全,不够科学,把财务审计部门设置在财务部门之中,使得财务监管及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毫无实际意义,财务管理方式不够先进,导致财务数据不够真实和全面完整,财务决策也自然难以实现科学。

(四)?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存在的问题

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专业水平急需提升。当前,不少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以及财务管理工作等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不能够及时获取会计信息。例如:不重视《会计制度》内容的学习,致使财务方面的纠纷频繁出现,职业素养、法制意识都急需提升,一些事业单位甚至存有贪污受贿、不依法办事、执法力度不大等行为。

二、应对措施

(一)切实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众所周知,在我国现在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预算管理是非常关键的构成部分,预算管理不仅仅存在于财务管理的全过程中,更是为其他财务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提供依据。这就需要事业单位依照《预算法》、新《会计制度》,切实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夯实预算管理工作在整个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增强预算编制的合理性,改变过去不重视预算管理的旧理念,用好“零基预算法”,实现提升资金使用实效、优化财力资源使用的管理工作目标,切实落实好预算管理、预算执行等工作,把全程预算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真正将预算视为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限度地发挥预算抵御风险的作用,此外,关于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要切实做好,提升管理的实效,定期或是不定期地开展审计活动,实施对预算工作以及相关的各项制度落实情况的全面、高效管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健全各项制度,并保证这些制度不只是一纸空文,切实加强这些制度的高效落实,讲求管理工作规范化,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建立健全并高效落实资产运行管理相关的制度

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都离不开资产这个经济支柱。所以说,怎样高效运用、管理这些资产是保障事业单位运营高效、发展长久的重要基础。因而,要切实提升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落实好资产管理相关的各项制度,切实提升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健全资产管理相关的责任机制,将各岗位的职责明确化,关于固定资产的盘点也要定期进行。在财务工作实践中,要将资产管理和财务预算工作有机融合,切实解决好资产分配的问题。存量资产预算管理和增量资产预算管理之间的联动机制要建立健全,可以借助存量资产分析,显示增量资产的实情。这样一来,可以提升所要购置资产的准确性,也为预算编制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三)建立健全财务工作风险管理机制

一般来讲,财务工作的风险问题是制约或者说决定财务管理工作的众多关键原因中的一个,也可以理解为在财务管理工作实践中,丝毫的错误都有可能增加财务工作的风险。所以说,作为事业单位的领导者,要切实提升自己对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领导和财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建立健全财务工作相关的风险管理机制,健全财务工作风险预警制度,积极参照国外先进的科学手法和管理措施,本着风险控制的目的,一步步地完善财务风险相关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风险预警制度,将财务风险在萌芽阶段就“扼杀”掉,同时还要做好财务风险相关的应急处置准备,假设有财务风险存在或是发生,事业单位可以在第一时间实施有力措施,确保单位的财务工作不受影响,正常开展,不要陷入财务危机。比如说,成立财务风险应对基金,就是很好的措施。

(四)深化财务管理理念,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专业水平、整体素质,都切实影响着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落实。最近几年,在事业单位中,机构改革以及工资分配机制的改革都在不断深化,持续进行,这也深深影响着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工作范围和工作服务对象。所以说,财务工作人员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不断学习,努力让自己熟练掌握财务管理的标准和常用方法,时刻注意提升自己,无论是在业务能力方面,还是在专业水平方面,亦或是在整体素质方面。认真学习最新颁布执行的《会计制度》,从制度颁布实施的社会环境、基本原则、以及新制度更新的问题等几个方面着手,结合本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实情,对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做出适当的调整,实现财务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时刻注意自己财务专业水平的提升,积极学习一些专业新知识,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不断健全、调整、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熟练掌握关于财务核算的新知识,提升财务管理的实效性,时刻注意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职业道德素养相融合,不断提升自己的风险意识,从各个方面着手,保障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

篇7

一、县(市)支行会计核算业务上收成效初显

(一)业务风险得到了进一步控制。县(市)支行的会计核算业务上收,是将县(市)支行会计核算业务集中到中支营业室,由多个网点操作变为一个网点操作,这样风险面变窄了,有利于中支对会计核算风险面的控制。会计核算业务上收前,各县(市)支行开设大量的内部账户,中支对县(市)支行内部账户的核算内容难以进行实时监控,潜在风险较大。会计核算业务上收后,县(市)支行所有内外部账户全部撤销,会计核算业务不能自行办理,从而彻底铲除了县(市)支行发生会计核算风险的土壤。

(二)业务处理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在会计核算业务上收之前,县(市)支行作为一个营业网点,其账务处理各不相同,凭证要素也不够统一、规范。会计业务上收后,县(市)支行所有会计核算业务由中支营业室统一办理,凭证要素填写统一规范,对商业银行缴存款统一管理,极大提高了业务处理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三)支行的运行成本得到了降低。会计核算业务上收前,县(市)支行每年需要投入数万元资金用于会计核算系统设备的购置、维修,凭证的印制以及专项邮递费等。每个县(市)支行需要为会计核算系统设置录入岗、复核岗、综合岗、会计主管岗等7个岗位,且有4个岗位不能交叉,尽管业务量不大,无库支行平均每天1~2笔业务,但是人员必须在岗,设备全天待机。会计业务上收后,县(市)支行会计核算系统设备已停止使用,可节省设备维护更新和凭证、纸张、电脑耗材等费用,其会计核算岗位人员可充实到国库、反洗钱、人民币反假等其他管理岗位上,使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四)人员不足的矛盾得到了缓解。由于大多数县(市)支行十多年来没有进入新的员工,员工老龄化的加剧,员工数量逐年减少,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支行业务工作的开展。从九江市中支辖内各县(市)支行综合业务股人员配置来看,人员最多的10个人,最少的只有6个人。由于综合业务股对口中支会计财务科、国库科、货币金银科、营业室、事后监督中心等五个科室,其涉及到会计、国库、财务、固定资产、账户管理等10多个独立运行的应用系统,会计岗位分工越来越细与会计人员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会计人员不合理兼岗现象时有发生。县(市)支行会计业务上收,可减少7个会计核算岗位,明显减轻了支行业务岗位人手不足的压力,并可集中人力强化国库监督、反洗钱、人民币管理等监管职能,有利于提高县级支行履行职责的效果。

二、县(市)支行会计核算业务上收后的风险隐患分析

(一)中心支行操作风险和管理风险增加。县(市)支行会计核算业务上收后,其风险也随同上收到中心支行营业室和会计财务科。一是中支营业室会计核算操作风险增加。据调查统计,县(市)支行业务上收后,九江中支营业室新开立账户108户,账户总数较上收前增长80%;上收后会计核算业务量月均827笔,较上收前增长40%。由于每笔会计核算业务办理不是简单的录入会计凭证,它包含着数据汇总、凭证填制、要素审核、勾稽关系核对、凭证传递、事后监督等多个环节,无论哪个环节把关不严,就会产生业务差错甚至业务风险。业务量的增加无疑增加了会计核算差错的机率,因此相应增加了中支营业室会计核算操作风险。二是中支会计财务科对支行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的管理风险增加。会计核算业务上收前,中支会计集中核算系统除了能产生全辖的财务收支汇总表,各县(市)支行网点损益表在中支综合柜也都能自动产生,中支会计财务科能随时掌握辖内各支行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会计核算业务上收后,集中核算系统撤销了各县(市)支行的损益科目账户,各县(市)支行财务收支情况不能在中支营业部反映,系统只能产生中支全辖的财务收支汇总表,不便于会计财务部门及时监督各支行预算执行情况,因此增加了中支会计财务科对各县(市)支行财务管理风险。

(二)县(市)支行的会计管理风险增加。一是对法人金融机构缴存存款准备金的管理风险增加。会计核算业务上收后,县(市)支行会计部门每旬必须对法人金融机构提供的缴存存款准备金报表进行审核,无误后报中支营业室办理存款准备金缴存业务。由于县(市)支行不直接办理具体核算业务,对农村信用社报表反映的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难以查证。二是账务查询查复操作风险增加。按照支付结算制度规定,对于接收到的支付系统查询,最迟不得超过次日上午就要查复,而中支与各县金融机构距离较远,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正常途径传递纸质查询查复书,只能采取先影像后纸质的方式由支行协查。另一方面,支行业务上收后,支行已无事后监督系统,影像只能依靠Notes邮箱这一非常途径传递,县(市)支行在查询查复工作中是“二传手”角色,因此也相应存在一定管理风险。

(三)县级法人金融机构操作风险增加。从我们调查辖内各商业银行情况来看,县(市)支行会计核算业务上收对辖内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的分支机构均影响不大,因为大多数商业银行在支付系统上线运行后,陆续撤销了在县人民银行开立的账户(保留发行库县支行除外)。目前受影响较大的是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主要表现在:一是资金调拨不方便。由于农村信用社没有市级营业机构,其上缴存款准备金和调拨头寸需要在人民银行与省联社之间频繁调拨资金,县(市)支行会计核算业务没上收之前,可直接通过县(市)支行随时办理,业务上收后必须到市中支营业室办理,由于各县(市)距离中支路程远近不一,来回跑一趟时间最短的要1~2个小时,时间长的要半天,因此办理资金调拨极不方便。二是对账不及时。由于农村信用社在中支营业室开户,其往来款项回单、利息回单等不能及时拿到,因而会经常产生未达款项,由于对账不及时,给资金安全带来一定风险。三是查询查复环节增加。县(市)支行会计核算业务上收后,农村信用社办理查询查复业务必须通过县(市)支行向中支营业室办理,增加了查询查复中间环节。

三、防范新风险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内控监督,防范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

1.加强风险防范教育。县(市)支行会计核算会计业务上收后,中支财务科要加强对全辖会计工作的管理和指导,重点关注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中支营业室核算业务量大幅增加,业务差错机率也相应增加,难免会给员工心理造成一定压力,因此要做好员工心理疏导工作,密切注意员工思想动态,经常开展案件防范和警示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工作观、业绩观和价值观,切实防范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县(市)支行也不能因为会计核算业务上收而放松风险防范意识,会计核算操作风险虽然不明显了,但员工的道德风险防范教育却要加强。

2.健全风险防范机制。要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业务培训,着力提高业务人员的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要加大奖惩力度,做到奖罚并重。

3.强化监督检查。虽然县(市)支行的会计核算业务上收,但其财务核算系统和固定资产核算系统均是独立的系统,需定期向中支ABS系统报账。支行内审部门要督促会计财务人员,严格按照财务核算系统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操作规程办理业务,定期开展业务检查,切实防范新的业务风险发生。

(二)修改完善业务操作规程,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县(市)支行会计核算业务上收后,原有的一些业务操作规程及规章制度实施细则都发生了变化,必须进行全面修改和完善,要明确中支营业室、中支会计财务科、县(市)支行和金融机构在会计核算业务中的职责。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存款准备金缴存管理办法、县(市)支行定期财务报账管理办法、查询查复管理办法等,做到有章可行,违章必究。县(市)支行要调整会计业务工作重点,要将操作重心向管理重心转移,重点抓好对农村信用社缴存准备金存款账表核对、对账、查询查复等监督工作,每旬认真核对农村信用社存款准备金报表和资料,每月及时上门与农村信用社对账,督促其及时办理查询查复业务,将中支营业室会计核算风险防范关口前移。

篇8

关键词:会计财务;风险防范

一、充分认识当前会计财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1.财经法规不断健全和内外检查日益严格,对会计财务工作提出了科学规范理财的新要求。近年来,国家财经法规越来越健全,会计财务管理也逐步向精细化方向转变。加之,内外部审计检查力度也越来越大,内部审计检查包括纪检监察、内审、巡视组等部门的检查,外部审计检查包括财监办和审计署特派办等部门的检查。国家审计署定期公开审计报告,日益发挥出对财务行为的监督作用和对违法违纪行为的震慑作用。在这种形势下,进一步强化管理,加强预算约束已成为必然趋势,这给我们会计财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2.金融案件防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对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提出了新要求。2008年以来,人民银行系统先后开展了“制度落实年”、“内控制度大检查”和“案件专项治理活动”,为有效防控案件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基层行违法违纪现象仍时有发生,且多数发生在经费核算、招标采购等工作上。2010年全国人民银行系统共立案15件,有11件发生在基层行,占案件总数的73%。所以说,目前系统内案件防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时刻绷紧风险防范这根弦,本着对事业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干部职工关心和爱护的初衷,始终坚持有章必循、执章必严、违章必究,把防范控制资金风险作为工作重点,切实加强对资金的安全管理。

3.金融业务不断创新和金融改革日益深化,对会计人员增强综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随着会计财务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各级行党委对会计财务部门的期望越来越高,会计财务工作涉及预算分配、项目立项、财产调拨、招标采购等方方面面,这就要求会计财务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为全面的业务知识。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会计职能向管理型转化,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与创新,这些都对会计人员的分析判断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做好会计财务管理工作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1.统筹兼顾综合管理与服务保障的关系,在寓管理于服务中下功夫。会计财务部门作为资金运作的核心枢纽,必须准确把握一个时期内人民银行所处的宏观环境,以“大会计”、“大财务”理念为指引,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站在全行的高度,科学谋划各项工作,不断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做到履职到位。同时牢固树立“管理与服务并举,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理念,切实履行好会计财务工作的服务保障职责,特别是在预算管理中,从预算的编制、分配和执行等环节都要统筹考虑各级、各类人员全年费用需求,特别是边远地区基层行的需求,真正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不断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

2.统筹兼顾科学理财与依法理财的关系,在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上下功夫。当前,费用预算约束越来越强,费用预算供需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我们要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不断加强预算标准体系建设,建立财务预算执行进度预警机制,通过运用技术手段,不断推进预算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同时,会计财务人员要坚持原则和职业操守,严格遵守财务纪律,坚持“违规操作无案也是过,无案也追责”的处置原则,养成时时遵守制度、刻刻坚守制度的良好习惯,抵制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3.统筹兼顾沟通协调与廉洁自律的关系,在提高素质树形象上下功夫。会计财务工作与“钱”密切相关,历来都是内外部审计监督部门关注的重点,在日常工作中应主动加强与内外部审计监督部门、上级行、下级行以及本行各职能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在接受检查时,要认真对待审计监督部门提出的问题,及时反馈意见,做好沟通协调,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在加强沟通协调的同时,还要加强自身廉政建设,为会计人员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引导会计人员抵制五光十色的诱惑,并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内审等部门对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

三、对做好会计财务工作的几点思考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严密防范会计财务工作风险。会计财务部门应紧紧依靠各级行党委的领导,完善重大会计财务事项集体决策机制。重要会计财务制度的制定、预算资金的使用、固定资产的处置,必须充分研究论证,提交党委会议、行长办公会议集体讨论决定,防止个人说了算。同时,按照业务风险防范“三级责任制”工作要求,把风险防范责任和措施逐级落实到会计财务部门和岗位,强化自上而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会计业务风险防范责任机制,以规范的业务操作来防范责任风险、资金风险、业务风险和操作风险。

2.完善制度,加强监督,保障会计财务工作持续健康安全发展。坚持把健全会计财务制度体系作为加强会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以制度规范行为、防范风险。根据业务发展和工作需要,开展内控制度有效性评价,新增和修订相关内控制度,实现内控制度对所有会计岗位、各个业务环节的全覆盖。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强化制度执行力,坚持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强化制度刚性约束,加强内部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对违法违规案件或因管理不善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3.认真清理,切实整改,不断规范财务收支行为。一是按照“严格遵守财经纪律,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严格控制费用开支,严肃处理违纪行为”的要求,结合内外部审计、检查情况,切实整改,不断规范财务收支行为。二是继续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小金库”治理工作涉及面广,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小金库”问题仍是内外部审计监督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充分认识私设“小金库”的危害性,巩固专项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果,积极构建“小金库”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防治“小金库”。三是加强账户管理。会计财务部门对本单位的银行账户负管理责任,对全行账户管理工作应进行整体安排,统一办理账户的开立、变更、撤销及年检工作。

4.严格控制,科学理财,实现效益最大化。一是强化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树立先算账后花钱的理念,“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各项预算资金。严格执行预算批复的内容,减少预算支出的随意性,切实解决费用支出中存在的“前松后紧”问题。二是严格控制费用支出。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行”的财务工作方针,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树立节约意识,杜绝费用开支上的浪费行为,严控会议数量和规模,提倡开短会,开视频会议,严格控制 “三公经费”,压缩一切不必要的费用开支。三是规范集中采购工作。严格按照“管采分离”的要求,进一步扩大集中采购范围和规模,不断完善集中采购制度和操作规程,规范日常管理,实施阳光操作。四是强化固定资产管理。作为固定资产的综合管理部门,会计财务部门应编制好全年固定资产购置计划,组织固定资产价值核算,办理固定资产调拨手续等。特别是在固定资产置换中,要严格审批,规范程序,切实防范置换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同时充分利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实时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固定资产使用效益。

5.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会计队伍。一是加强学习和研究。认真学习会计准则,了解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变化,加强对资产负债表及财务收支的分析,提高做好会计工作的能力;认真学习国内外的经济金融理论,学习中央银行的业务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同时,将研究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多出精品方面,结合实际形成高质量、有价值的专题报告,提高综合反映能力。二是加强业务培训。积极举办财务会计远程培训、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等培训,按季召开会计业务工作交流例会,就业务管理、工作创新、调研信息等工作进行交流,加强对会计人员制度执行和操作培训,巩固业务竞赛活动成果。

6.遵章守纪,廉洁自律,构筑拒腐防变的坚固思想防线。加强对会计人员财经纪律、廉政制度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会计人员法纪和廉洁意识,珍惜良好的工作环境,客观看待自己的工作性质和福利待遇,不盲目攀比,严守思想道德防线。同时,不断完善廉政制度,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强化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对工程建设、管钱、管物等重要岗位人员的监督,促进会计人员廉洁从政、清白做人。

参考文献:

[1]吴晓灵:求真务实 严格管理 努力开创中央银行会计财务工作新局面.金融会计.2004(6):4-6.

[2]蒋晓虹:落实科学发展观 做好央行会计财务工作.新疆金融.2008(4):44-4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