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临床医学论述8篇

时间:2023-06-12 09:11: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临床医学论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临床医学论述

篇1

由于临床医学教学各因素发展不平衡,因而产生了各种教学过程中的矛盾。

1.1临床医学教学中有限教学课时和无限需授知识之间的矛盾

由于受三年制学制的限制,教学中可用学时数相对固定,临床医学教学已无法再为新的课程和新的内容增加课时。但是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使新的知识不断出现,学科分支和边缘学科也随之增多,这样就使有限的课时数与不断增加的需授内容产生了矛盾,这一矛盾如不能妥善解决,将直接影响临床医学教学的发展。这一矛盾还表现在教学过程的其他方面,如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之间课时分配问题、医学专业教学和人文学科教学间课时分配问题、授课与见习课时分配问题等。所以,有效利用有限课时是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任务。

1.2临床医学教学中追求全面传授的指导思想和满足自我能

力培养的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有观念认为,从对病人负责的角度出发,应对临床医学生进行尽可能全面的理论知识传授,尽可能细致的技能训练,使临床医学生毕业后成为合格的工作者。但是,实际的工作需要除了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不断自我提高的能力。在校期间,无论怎样全面和细致的教程安排,都不可能传授全部的医学内容,更不可能提前传授不断出现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能。另外,临床医学教学仍以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教师讲解大量的临床医学知识和理论,众多的书本内容以被动的方式进入学生的记忆系统,学生主动思考式的学习机会较少。所以,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的教育启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临床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是临床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1.3实践教学需求和现实医疗环境的矛盾

临床医学专业目前基本采用“三段式”教学程序,学生入学后先上基础课,再上临床课,最后一年进行毕业实习。按此程序,学生在基础课阶段几乎完全不接触临床实践,不了解临床课阶段要学什么、基础课阶段的学习与专业课是什么关系、毕业后做什么,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模糊不清。同时,随着扩招规模的不断加大,急剧扩增的医学生与不足的临床实习基地之间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的后果是实习生没有足够的实习基地,而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是完成高等医学教育中临床实习任务的主要场所,其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实习效果。在临床带教过程中,由于学生多、教师少,大大减少了实习生实践技能操作的机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带教质量;另一方面,病人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增强,使得临床实践教学难度增大。

2临床医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在更新知识、更新观念的基础上形成崭新的教学体系。为此我们要认真研究21世纪全球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思考实现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新方法。

2.1激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参与者、执行者,要充分挖掘教师的聪明才智,使每位教职员工都干事、都创造。不管教学如何进行改革,激发学生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习兴趣是学好临床医学知识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为此,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体现学校“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2.2转变教育观念

2.2.1明确指导思想坚持高职高专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教、医、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建立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形成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思想和教学思想。以专业学科发展带动师资队伍建设,以师资队伍建设带动课程、教材改革等建设。

2.2.2确定培养目标临床医学专业三年制专科教育主要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社区就业的,具有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能力“六位一体”的复合型医疗卫生人才。其人才培养标准是:(1)具有临床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2)掌握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方法;(3)具有一定的预防保健知识和卫生管理工作能力。

2.2.3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学校与医院密切合作,形成“一专、二强化、三突出”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专”为主修临床医学专业;“二强化”为强化临床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三突出”为基础理论突出够用性、专业理论突出实用性、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突出综合性。

2.3制订符合实用性原则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目标规格的具体体现,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应将实用性原则贯彻到课程设置、教学目的、考核评价、实践技能培训、实习要求等各项具体内容中。在制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时,既要重视专家、教研室的意见,又要充分了解各专业病区的反馈意见,同时深入调查研究毕业生质量及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克服人才培养的被动性与盲目性。应根据专科层次的办学实际来设置课程,理论上以“必需、够用”为度,并强化实践环节,坚持“按需所教,学以致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必须首先进行观念上的转变。其一,要转变临床医学教学中以稳妥为主的保守观念,要及时将新鲜事物和内容融入教学之中,使培养方法和目标跟上医学科学的发展。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他们自学的机会;其二,要改变临床医学教学中求全求细的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传授不应求全而应求精、求必备性,基本技能的训练不应求全而应求精、求强,同时,还要把注意力放到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上来。

2.4注重临床技能的培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技能培养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解决学生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的问题,成为当前保证和提高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日趋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这也成为关系临床专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2.4.1建设临床模拟训练实训室建设功能齐全的临床基本技能和各专科实验室,构建一体化实验教学体系;规范实训教学流程及教学过程;制作标准化模拟体,进行各科临床常用有创操作技能的示教和训练,如穿刺术、切开引流术等。临床技能实验室建立后,可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相关学科临床操作技能的培训;实习生入科前的准入培训和考核;学生毕业前的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的临床技能培训;基层医院医师培训;一般民众的急救培训;执业医师考核。

2.4.2模拟临床诊疗全过程教学使用标准化病人,训练学生接诊病人、询问病史、全身体格检查、分析判断辅助检查结果、得出临床诊断和处理原则等。

2.4.3建立标准化病案库(临床各科常见病)以临床各科的教材为蓝本,用文本、图像、动画、活动视频等方式表现临床各科常见的病症,建立标准化病案库。

2.5以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

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颁布实施,我国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已日趋规范化,以“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就显得十分重要。临床各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应以《临床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为基准,理论考试也应参考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题型。临床实践教学内容应最大限度地涵盖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采用客观结构化的多站式考试(OSCE)方法,真正发挥“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作用,引导学生自觉加强学习和训练。

2.6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临床教学是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的关键,充分认识临床教学的特点和面临的困难,并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医疗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让学生早期、长期接触临床,以问题(临床病例)为基础进行学习。可在入学教育时即安排学生到医院实践,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每学年均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接触病人(包括课后临床见习、床边教学、课间实习、社区实习),了解临床工作的特点。引导学生利用双休日或假期到附属医院门诊、急诊、病房进行调查,了解医患关系,了解病人对医疗护理服务的要求,并写出调查报告。学生也可利用寒、暑假分批到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农村医疗机构实习,在医生的指导下参加医疗工作,并做一些社会调查。

目前,临床医学生要在课堂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理论学习,见习时间明显不足,鉴于此,应大量压缩理论课程的学时数,增大见习所占总学时的比例。对于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的授课任务应只讲解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学的理论框架、核心概念、重点疾病的分析。见习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接触各种实际病例进行自主学习,以此来深化、丰富学生对各个具体知识点的理解,让他们带着问题看书、查找资料、查缺补漏。见习期间,可要求学生在首次见习轮转的科室选择一位住院病人,进行为期一周的陪护。陪护内容包括对病人一般的生活照料、基础护理、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陪伴,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病人的心理抚慰等。这样可以全面体验病人及其家属对疾病、医疗状况的感受,让学生掌握沟通技巧,对病人及其家属有深入的了解。临床实习是临床医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培养临床实用型医学人才的绝好机会,是充分体现医学实践性的阶段。

篇2

1.1临床资料

我科收治病患中以高龄老年人为主,多需长期输液治疗。2009年4月~2010年11月有输液港植入手术适应症的15例患者,男11例,女4例;年龄:79至91岁,平均年龄:85岁;包括:膀胱癌2例,脑梗死5例,COPD3例,帕金森氏综合征合并反复肺部感染5例。

1.2方法

我院使用的是美国巴德公司(BCR)提供的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经患者和家属签字同意后,植入手术由专业心血管医师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进行。病人术前有三项常规检查:胸部透视、出凝血时间以及血常规。经X线透视引导经皮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通过导丝或者导管鞘引入导管(BARD公司所制造的BARD2PORT导管,4.0F)。具体操作:①患者采取为仰卧位、肩垫枕并头低位约15~30°、头偏向对侧;②穿刺点定位于锁骨中外1/3交界、锁骨下缘1~1.5cm处;③常规手术局部麻醉、铺巾、消毒;④以微创穿刺针对刺右锁骨下静脉进行试穿,操作顺利完成之后由导丝导引静脉留置导管;⑤行穿刺点下长约2.5~3.0cm切口,将皮下组织分离,呈囊状;⑥通过隧道针的使用,将导管尾端经过穿刺点置入囊袋里;⑦借助于X线引导,将导管头端放置在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上方1~2cm左右,尾端与药盒相连;⑧试注肝素生理盐水,在未发生渗漏的前提下,把药盒放到囊袋里,将皮肤切口仔细缝合、留置引流条。

1.3术后常规处理

术后按常规接受抗感染治疗约3~5d。术后换药在1-2d之内,10-14d后可拆线。

2结果

本组15例手术植入均十分成功,并行术后放射检查发现,导管位置及走行良好。在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细心的健康教育以及人性化的管理、维护下,2例转科,13例仍在本病区使用中,15例病例中1例发生皮下出血,1例败血症,3例回抽困难,1例夹闭综合症,2例病例行静脉港更换术及取出术,余病例经对症处置后均恢复正常。

3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心理方面的护理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目前是一项比较前沿的静脉治疗技术。患者及其家属均对其没有充分的认识,因为需要把机械装置长时间埋植入体内,所接受治疗患者均会有一定的恐惧心理,主要是害怕操作造成的疼痛,护士要做好健康教育及解释说明工作,通过对埋植使用输液港的目的、放置部位及手术操作流程的耐心讲解,并且提前告知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相应预防措施,达到消除病人紧张心理目的,让其以良好、积极的心态来配合安装。

3.1.2术前准备

本组患者具有高龄、体弱、多疾病等特点。因此,在植入术前应当对患者心肺功能进行评估,完善检查,行ECG、X胸片检查,检测肝肾功能、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评估患者手术配合程度及右侧锁骨下窝的皮下组织厚度等,对右侧上肢偏瘫的患者行血管彩超检查右侧锁骨下静脉了解血管情况。遵医嘱行皮试和备皮,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进行监测。

3.2术中护理

在植入过程中,护士要全程陪同患者并做好安抚工作。指导患者配合手术医生穿刺,避免患者突然说话、剧烈咳嗽或者上肢活动,防止对穿刺定位的手术安全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基础生命体征变化,询问患者有无心慌、胸闷、疼痛等不适症状。植入术完成后,再次行DSA检查以确认导管确切位置。

3.3植入后对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3.3.1出血

注意观察患者植入部位是否有渗液、渗血、感染、肿胀以及疼痛等。每1-2日予以换药,遵医嘱给予合理的抗感染药物以预防感染。指导患者保持手术周围皮肤的干燥与清洁,擦洗时不可用力,避免摩擦,防止局部皮肤的损伤,切不可用力撞击植入部位,所行手术之上肢避免做剧烈外展活动。术后24h后方可使用输液港。本组患者1例出现皮下血肿,与病人躁动、皮下脂肪过少、药盒埋置位置欠妥有关,后经取出药盒,重新埋置后好转。

3.3.2感染

某些免疫机能较差和或合并基础疾病、长时间以激素治疗的那些患者,应待病情好转后在适当的时期手术,术后要对各项感染指标实施定期监测[2]。本组1例发生败血症而拔管。血培养及导管培养均示:肺炎克雷伯菌。

3.3.3导管夹闭综合征(“Pinch-off”现象)

这种现象是因为导管通过第1肋骨与锁骨间较窄的间隙进入到锁骨下静脉的过程中,同时受到第1肋骨与锁骨的挤压而导致的狭窄或夹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输液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可能致导管损伤或断裂。[3]临床表现:病人胸肩关节内收时出现输液不畅的现象,但外展时却输液畅通。本组发生1例。

3.3.4回抽血困难

穿刺过程中,由于导管末端位置不够恰当,血管内膜受到很大损伤等,都能使导管末端产生纤维活瓣样结构,引发向内打开受到一定阻碍,这样一来,静脉可推注或滴注液体,而无法抽出回血。本组发生3例。

3.4应用与临床护理

3.4.1静脉输液港专用无损伤穿刺针的操作步骤

1消毒:以输液港为中心,从内朝外以5%PVP碘消毒皮肤直径10cm以上,2戴无菌手套,左手触诊找到输液港之注射座,对注射座的边缘清晰明了,以左手拇指、食指、中指对注射座予以固定,将注射座供起;3从三指中心处,以无损伤穿刺针垂直进针刺入穿刺隔,通过皮肤以及硅胶隔膜,至储液槽基座底部;4抽出回血(注射给药前)以找准位置,先注入5ml生理盐水,再回抽,让导管可浮在血管中,从而有效减少三向瓣膜紧贴在血管壁的几率;5穿刺成功后,应将穿刺针固定在恰当的地方,不可随意摆动,防止穿刺针脱出来。

2.3采集静脉输液港血样应注意事项

1取血量:成功穿刺之后,最少回抽5ml血液弃置(儿童则减半);2用大于10ml规格的注射器抽足量血液标本;3采血完成之后的维护:迅速冲洗导管(以20ml肝素生理盐水按照脉冲方式,即推注-停-推注-停方式进行);4冲管后要迅速关闭导管锁,同时连接肝素帽,以透明敷贴膜对穿刺部位妥善固定,并标注冲管日期。

2.4静脉输液港输液与用药注意事项

1回抽:见回血进而找准位置后,注入10ml生理盐水(脉冲手法),将导管中的血迹冲洗干净,将药物渗出血管外损伤临近组织及皮肤的可能性将至最低;2注射:连接静脉输液管(事先排好气),打开输液夹,开始静脉输液;3冲管:完成静脉输液之后,以肝素生理盐水(采取脉冲方式)对导管进行彻底冲洗,再保留穿刺针或撤针;4封管:以100ml生理盐水+肝素12500U的混合溶液20ml正压封管,夹好延伸管,穿刺处以透明敷贴膜来固定,标出冲管日期。

2.5静脉输液港无损伤穿刺针之撤针技巧

顺利完成治疗,正压封管后,撤针之时,当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将输液港注射座予以妥善固定。为将导管头部血液回流或导管堵塞发生几率将至最低,在注入0.5ml肝素生理盐水的同时,应当将无损伤穿刺针慢慢撤出。

2.6使用静脉输液港注意事项

1将无菌操作落到实处,严格消毒、戴无菌手套;2由专人负责,定期更换无损伤穿刺针头(每周一次),并且在固定穿刺部位时所用到的透明敷贴膜上标出日期。3敷贴一周换2次,疑有液体污染时,要第一时间更换;4以无损伤穿刺针穿刺时,动作应尽量轻柔,操作中若有阻力,切不可强行进针,否则针尖和注射座推磨而导致倒钩;5注射给药前,每次都要抽回血,注射针在输液港内被确认无误后,方可给药,否则药液可能被注入到皮下或局部组织,感染、局部性积液或组织坏死等现象则会出现;6注射压力应当小于25pst,以免让导管瓣膜受到损伤,绝对禁止以10ml以下注射器来注药;7在对穿刺针进行固定之时,若穿刺针过短,会使针尖从储液槽脱出或压伤皮肤,而针尖过长,则难以固定。在使用中,若出现输液港堵管的现象,则以5000U/ml尿激酶溶栓;8在治疗间隙期,每隔4周就当以肝素生理盐水正压1次封管。

篇3

关键词: 输血 注意事项

        输血是临床上一项重要的抢救和治疗措施。正常人的血量相对恒定,约占体重的7~8%,如果一次失血起过全血量的15%时,机体的代偿机能将不足以维持血压的正常水平,可引起机体活动障碍,此时就需要输血。输血是一种治疗措施,可算是一种支持性与代偿性的疗法。出现场合包括了外科手术备血以防术中失血过多、严重贫血等等。输血可以针对不同血液成分(或称“血品”)进行输入,包括了全血(whole blood)、红血球浓厚液(packed RBC)、洗涤红血球(washed RBC)、白血球浓缩液(WBC concentrate)与血小板浓缩液(platelet concentrate)等,输血时必须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要选择正确的输血方式。 

        1 悬浮红细胞

        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 

        (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血。 

        (2)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血。 

        (3)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代谢情况及年龄等因素决定。2.血小板: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 

        (1)血小板计数>100×10/L,可以不输。 

        (2)血小板计数<50×10/L,应考虑输注。 

        (3)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4)如术中出现不可控制的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2 新鲜冰冻血浆(FFP):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1)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2)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悬浮红细胞后(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3)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3 全血

        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回输自体全血不受本指征限制,根据患者血容量决定。

篇4

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脑肿瘤患者44例为研究对象,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在56-76岁之间,病程在1周-12年之间,肿瘤最大直径在1-5cm之间的有例,5-10cm之间的例,超过10cm的例。其中幕上肿瘤11例,幕下肿瘤13例,脑膜瘤8例,脑胶质瘤6例,垂体5瘤,小脑囊性血管网织细胞瘤1例。所有患者均经过CT、MRI辅助检查,结合临床主要表现明确诊断。

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实施显微外科手术进行处理,采用德国“Moller”手术显微镜,调整放大倍数为4-16倍。患者进行全身静脉麻醉,根据肿瘤所处位置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入路途径;开颅后上手术显微镜,先打开脑裂蛛网膜或者脑池,尽量放出脑脊液,促使脑组织的回缩,使肿瘤充分暴露,避免牵拉正常脑组织;进行手术,再显微镜下辨认并分离肿瘤,进而切除,操作过程中注意避免损伤重要的血管神经,尽最大可能保护正常脑组织;对于较大肿瘤或功能区肿瘤应进行分段切除,直至切除整个肿瘤。

3结果

所有44例患者中,行肿瘤全切除患者32例,其中26例患者症状消失,预后良好,6例患者症状缓解;行肿瘤次全切除患者8例,4例活检。随访3年,1例脑膜瘤术后2年复发,转上级医院手术后治愈;2例恶性母细胞瘤术后3月复发,后死亡;4例胶质瘤术后1年内死亡。

4讨论

脑肿瘤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其较高的致死率、致残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颅内肿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对于脑肿瘤,应事先明确脑肿瘤诊断,与寄生虫、血肿及炎症等相鉴别;其次明确肿瘤大小、部位、性质及其周边结构情况。注意手术前的评估,对于患者术前准备、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后处理均有着重要的作用[2]。目前显微外科手术是常见的处理脑肿瘤的手术方式。传统在肉眼下进行手术,对于一些脑底部、较深部位的肿瘤,操作困难,手术疗效不佳,导致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能使得部分肿瘤全切除率提高,明显降低致残率、病死率。

4.1显微手术能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

显微外科手术,主要是指在手术中利用显微镜的放大及照明效果,清晰显示较深部位以及重要功能区的病变及周边组织,使得肿瘤的切除范围较为彻底。本文患者中2例脑胶质瘤,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实施肿瘤全切除,术后恢复良好,复查CT示肿瘤病灶消失。脑胶质瘤利用显微外科手术也能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达到临床治愈。本文中的垂体瘤、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及鞍结节脑膜瘤均进行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术,手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预后较佳。诸如此种位置较深的鞍区肿瘤的手术,周边有视神经、脑底动脉环、下丘脑及垂体柄等重要的神经、血管及组织,传统的治疗方法难以实施肿瘤全切术,不能根治肿瘤且容易损伤脑组织产生严重的并发症。显微外科手术因充分利用了显微镜的照明及放大作用,清晰辨认肿瘤及其周边组织结构,在良好的手术视野中分离并切除肿瘤组织,即使在较深窄的区域亦能完全地切除肿瘤,明显提高了肿瘤全切除率,且减少了手术出血的发生。

4.2显微手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副损伤

目前脑肿瘤的诊断技术较为发达,影像检测技术的发展明确了脑肿瘤的部位、大小、性质以及其周边组织情况。神经外科医生充分掌握了肿瘤的情况,应尽最大可能减少手术副损伤。传统的肉眼手术,深部病灶手术视野清晰度较差,与周边的组织结构不清,手术操作时极易产生误伤,损伤脑部重要的组织结构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而显微外科手术,充分利用显微镜的放大及照明效果,放大手术视野,充分清晰地暴露重要组织、血管及神经。即使手术的区域较狭小,仍然能够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致的操作。掌握熟练的操作技术,细心分离切除组织结构,对于出现的微小出血,能及时发觉并实施电凝止血,从而减少手术的副损伤。此外,脑自动牵开器的应用,避免了手持脑压板暴露病变时力量不均匀,不能持久的缺点,对病灶的显露及减少损伤发挥了重要作用。显微手术通过最大限度减少副损伤,从而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

4.3脑肿瘤手术治疗注意事项

在围手术期内,应口服糖皮质激素及钙离子拮抗剂,利于术后消除水肿、减少血管痉挛的发生。此外,应用抗癫痫发作药物,避免术后诱发癫痫,加重病情,不利于患者恢复。

篇5

主要是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计量资料应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该使用X²检验。

2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宫颈良好的松弛度、较短的手术时间、较少的出血量(P<0.05)由表可见治疗组比对照组的宫颈松弛度好、出血量小、手术时间短。

3讨论

在我们国家有87%的妇女因为婚前导致意外怀孕从而选择了人工流产,不足20岁者占有63.2%。由于青春期生殖器是逐渐成熟,子宫宫颈、子宫体并非完全发育成熟,因此,要尽可能的减少人工流产手术中机械性扩张器的使用,避免损伤子宫、子宫颈、子宫体等器官而引起相关的并发症 。随着当前医疗技术的发展,无痛人流术已经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该手术过程中需要在静脉注射物,虽然是降低了患者在术中的痛疼感,并使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始终处于睡眠、无痛状态,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麻醉风险,且手术费用较高、对患者要求也较高等。无痛人流术针对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来讲,医院不一定有无痛人流术的条件,所以在实际应用中任然是受到了限制。

篇6

1.1一般资料

全部患者200例.其中男性100例,女性100例,年龄23岁一70岁,平均45岁。

1.2以颈部活动受限为多见,伴有颈部僵硬,疼痛。

1.3伴有五官症状,如视力调节障碍,视力疲劳,眼胀痛,复视眼蒙。此外尚有鼻塞、鼻过敏,耳鸣,听觉障碍,颞下关节紊乱。

1.4脑血管神经症状,以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和枕大神经受刺激受压为主,如眩晕、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靡、血压异常,患者有头痛及偏头痛。上述症状极少单独存在,多为几种症状同时并存,仅为严重各异而已。

1.5全身症状,以周身困累,四肢疲乏,若有脊髓,韧带受牵拉或脊髓前动脉血管痉挛,缺血,患者可出现步态失稳,甚至猝倒,共济失调,病理神经反射阳性等体征。

2诊断标准

2.1病史与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有颈部外伤史、头颈部活动频繁或持久固定不良生活习惯和职业姿态。由于体查时仅仅触及颈部偏移的骨性标志和颈枕部关节压痛,颈部肌肉紧张,大多无明显的其他体征。因此,病史的采集尤为重要。以上所述头面、五官、脑血管神经及全身的症状可单独出现,或同时伴发,仅为发生的先后而已。

2.2环枢关节触诊,凡有颈部外伤伴有活动受限者,应触诊环枢关节的两侧或枢椎的棘突、横突。局部有压痛,颈肌紧张或创伤性炎症的反应,在一般情况下,损伤移位的部位与出现的症状在同一侧。

2.3颈部X线片、拍颈部正侧位片,主要观察颈椎正位开口片,如C1侧块偏移(即齿状突不居中)枢椎棘突偏离中轴线,两侧环枢关节间隙不等宽等,即可初步确诊。但要排除环枢椎骨折、脱位以及先天性畸形。据作者的临床观察,环椎侧块或枢椎棘突偏移的方向与头面,五官症状大体上都在同~侧。但由于个体的差异,代偿能力的强弱,X线片的阳性体征与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呈正比。

3治疗方法

3.1凡外伤后所造成的颈部疼痛与活动受限的患者在诊断不明确者,切忌按摩,尤其作颈部的沿纵轴大幅度的旋转复位手法,以致造成脊髓损伤而造成的高位截瘫。

3.2患者一旦确诊为环枢关节半脱位,应绝对卧床作持续的颈部牵引,牵引的重量为3-4公斤。患者应觉颈部有牵拉感为度,一般为持续牵引2—3日后,再拍颈部正位开口片,了解有无复位。

3.3使用脱水及神经营养剂,外伤性所造成的环枢关节半脱位,早期可有环枢椎椎体周围组织病灶的水肿和粘连。作者常规用七叶皂甙钠15mg加入5%葡萄糖盐水,或20%甘露醇静脉点滴,或加脑苷肌肽4ml加入0.9%氯化钠行静脉点滴,以缓解和消除病灶组织的水肿和粘连。

3.4环椎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往往伴有颈肌痉挛,僵硬、紧张,可用活血祛瘀、舒筋活络的中药方剂,柴葛解肌汤,白芍木瓜汤为其中有效的中药方剂,其用法为煎后内服。

3.5按摩:环枢关节半脱位基本复位后可行按摩,手法应轻揉,以放松、理筋为主,嘱患者端坐,颈部和双肩,行点拔和揉按、提拿,然后嘱患者略抬头,术者顺势托住颈部向上牵拉。

3.6中药薰疗,可解除颈肌的痉挛,缓解疼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病理产物的吸收,重建颈椎周围肌群的平衡。

4治疗结果

4.1疗效评判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恢复,X线片证实寰枢椎间关节关系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缓解或明显好转,功能恢复正常,颈部活动正常、自如;好转:症状大部分改善,颈项部活动小范围受限,局部或有压痛;无效:治疗两个疗程后经过对比无明显差异性或治疗后随访1月内复发者。

4.2治疗结果

200例病人,显效182例,占91%;好转5%,无效4%。大多数病人经1~2疗程的治疗整复后治愈或显效。

篇7

1.1临床资料

本组共60例患者,男26例,女34例,年龄在26~79岁,平均年龄在53岁。其中51例患者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5例为急性胆囊炎,4例为胆囊息肉。手术前均进行了B超检查以确诊。

1.2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采取持续性的硬膜外麻醉或者全麻,取右侧经腹直肌切口,长4~6cm。将腹壁切开直接进入腹腔,用4号丝线悬吊腹膜,再用卵圆钳提起胆囊壶腹,如胆囊肿大可先行减压。同时在胆囊下方填塞上纱布,使其与周围的十二指肠、结肠、胃隔开,置入带光源拉钩,充分显露胆囊三角,用组织剪刀剪去胆囊管周围浆膜,对胆总管及其周围的软组织采取直接性的钝性分离。等明确剖解结构之后,特别是胆总管和胆囊管,在胆囊管上使用7号丝线结扎,接着分离胆囊动脉结扎,提起胆囊底,用电刀切开胆囊底从部浆肌层,将胆囊从胆囊床上剥离下来。肥胖,胸廓过高,深部结扎困难时可用打结器打结或改用钛钳夹进行夹闭。

2结果

本组的60例患者均顺利进行了手术。无出血、无胆管损伤、没有并发症发生,手术的时间通常为85min左右。术后第二天下床活动,通常进食流质食物,一般术后使用抗生素4~6d,患者的平均的住院时间为4.5d。

3讨论

3.1该手术读患者的要求基本上是腹腔镜对患者的要求是一样的,不过它们之间存在以下几点情况需要慎重或者是不用:

第一,腹部太肥的患者;第二,伴发比较严重的多发病,病情较为复杂,尤其是临床上见到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疾病;第三,患者的胆囊与胆囊管之间的病变状况较为严重,严重的胰腺炎患者、具有较为明显很难处理的解剖变异现象;第四,在患者的腹部曾有过较大、复杂的手术史;第五,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病情复杂、胆囊发生的粘连现象比较严重的患者;第六,胆总管组织较为复杂、第一次手术或者是在胆囊管有较大的结石阻碍;第七,胆囊出现坏疽现在并穿孔;第八,据队形的禁忌症(胆道有恶性肿瘤存在)。

3.2在手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切除胆囊的手术者及其助理需要有丰富的临床切除经验、熟练的切除技巧以及处理在切除过程的应变能力;

2)针对重大的胆囊或者是因脓肿形成了较高压力的患者,将其穿刺降压,以便于充分显露;

3)在处理胆囊动脉的过程中,在确认了胆囊动脉之后紧贴着胆囊壁进行结扎切断,再结扎;当胆囊的动脉是位于胆囊管前方或者是后方的时候,那么在结扎的时候需要与胆囊管一起结扎;当calot三角发生炎症现象或者是三角内堆积了较厚的脂肪层致使胆囊动脉不能被辨认的时候,需要先处理:沿着胆囊壁切除胆囊管使其逐渐游离,再结扎血管。

4)处理胆囊管的过程中,针对较长、较粗的胆囊管首先要明确胆囊管、胆总管、肝总管三者之间的关系之后,再使用丝线将胆囊管吊起,逆行将胆囊切除,待确认了胆囊管之后再将其切断,对残段进行双重结扎;针对处理较短的胆囊管:沿着胆囊的壶腹部将它与胆囊的交界处分离出来,在靠近胆囊侧廓清calot三角,再紧靠着胆囊壶腹部将胆囊管套扎起来,结合顺逆法将胆囊切除;对于胆囊管颈部内有结石或者是管壁增粗或者是胆囊管过短及其calot三角较为狭窄的,先要将颈部的结石推移至但囊中,对不不能推挤的将胆囊管纵行切开取石或者是碎石取石,以防损伤胆总管及肝胆管;对于胆囊管变细的处理:将calot三角剖解开来,在没有找到胆囊管的时候,采用逆行法切除胆囊。

5)对于胆总管变粗或者是怀疑胆总管内有结石的患者,在手术的过程中要沿着胆囊管放置西硅胶管,再在胆囊管内注入76%的泛影葡胺造影,有助于了解胆总管以及肝总管内是否存在结石及其梗阻。如若胆总管内含有结石(1.0cm以下),那么就可以直接沿着胆囊管将胆总管切开,取出结石之后在内放置“T”型管,再一次造影通畅之后关闭腹腔。

6)在切除胆囊的时候,应该在胆囊的边缘保存0.5cm的胆囊浆膜层,有助于在切除了胆囊之后关闭胆囊床,尤其是在胆囊右下后壁中段有一根小血管是向肝内传入的,需要及时的结扎起来。

篇8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2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767例异位妊娠患者,其中有53例患者为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占3.0%。患者年龄20~48岁。该53例患者均不属于初次妊娠,其中有45例患者有人工流产史,占84.9%(其中有32例患者人工流产史≥2次,占60.3%;6例患者有药物流产史,占13.3%)。有分娩史的患者有32例,占60.3%(其中剖宫产的有26例,占49.1%,有1例有输卵管妊娠手术史;5例为顺产,占9.4%)。采取避孕措施:放置宫内节育器的患者有21例,占39.6%;工具避孕的患者有12例,占22.7%;未采取避孕措施的有20例,占37.7%。曾有急性盆腔炎输液治疗病史的患者有24例,占45.3%。

1.2治疗方法

53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患者中有23例患者为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破裂出血,入院后立即对该23例患者行腹子宫角部切除及患侧输卵管切除,其中有12例患者在其角部注射甲氨蝶呤(MTX)50mg,11例患者不做任何处理;另25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行子宫角部套扎后行子宫角电切,其中有13例患者在其角部注射MTX50mg,12例患者不做任何处理。

2结果

术后患者一直复查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MTX的患者无论是开腹还是腹腔镜手术均在手术2周后患者血HCG降至正常,未注射MTX的进行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患者中各有1例2周血HCG未至正常且下降后又上升,腹腔镜手术的1例患者经MTX药物治疗HCG大于2000U/L并再次手术后血HCG降至正常,开腹手术的1例患者经MTX药物治疗HCG逐渐降至正常。

3讨论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