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创业风险的内涵8篇

时间:2023-06-12 09:11: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创业风险的内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业风险的内涵

篇1

1.1农业创业的内涵

把资金等投入到农业领域并在该领域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运输以及服务等活动的全过程叫做农业创业。按组织形式可以把农业创业分为:不创建新的组织和创建新的组织2种类型。按照农业行业又可将农业创业具体划分为设施园艺业、规模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观光农业、规模养殖业和现代农业服务业6种类型。这6种类型又以现代农业服务业为中心,无论哪种创业类型都和现代农业服务业紧密相关。

1.2我国农民农业创业的现状

我国有超过9亿的农民,他们是我国农业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近几年来我国农民发展农业创业人数在逐年提升,仅2008年我国就新增70万个个体工商户,实现了120多万人的就业;尤其是由农民自己创办的企业就多达86万家,农业创业人员累计达500万人。通过创业促进农民增收,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农民农业创业活动的主体是年轻人,他们的年龄大部分都低于36周岁,而在20~30周岁的年轻人开展农业创业活动的则更多;男性所占比例为82%,大大超过女性创业所占比例;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有过就业的经历。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由于我国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掌握信息有限,加之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我国农民农业创业存在一些问题,如创业项目选择方向把握不准,创业能力有限,创业资金筹集困难,创业风险规避不及时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2开展农业创业的有利条件

2.1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惠农政策

2.1.1粮食直补政策。政府从粮食的风险基金中拿出一部分钱直接补贴给种植粮食作物的农民。

2.1.2农作物良种推广补贴政策。为了加快我国农作物的优良品种推广,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国家设立了专项资金。对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等一些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种植按照不同的标准给予补贴,资金实行专户直拨。

2.1.3农资综合直补政策。对因化肥、农药、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增支实行的综合性直接补贴政策,该补贴是在粮食直补基础之上建立的。资金由中央财政直接负担。

2.2丰富的农业资源

实施农业创业就不得不考虑到当地的农业资源,尤其是可以利用的农业资源,同时也要考虑管理技术、人脉关系以及当地的传统习惯等诸多因素。我国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和生物、海洋资源,这些自然资源都更加有利于农民开展农业创业。

3农业创业面临的风险以及如何避免风险

3.1农业创业面临的风险

农产品因受自然灾害和生产力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减产或绝收,给农业创业带来风险。自然灾害风险通常分为自然资源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农户还会面临农产品滞销、市场价格低或竞争对手挤压等市场风险。无论选择何种农业创业项目都会面临市场风险,这就要求创业项目在名、特、新、优上做文章,才能不被风险打倒。由于农业技术和某些技术的欠缺业会对创业者造成损失,严重的会造成绝收,导致血本无归。此外,由于人的种种主观因素也会导致风险,如人为破坏、投毒、误判以及失职等。

3.2规避农业创业风险的对策

篇2

【关键词】 国民经济 科技企业 创业风险 防范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企业的组织形式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中小科技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国家也逐渐将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提升到战略位置,制定了相关的扶持和鼓励政策。

1 中小科技企业的经济过程分析

1.1 中小科技企业的定义与界定

中小科技企业是将科技研发人员作为发展主体,通过对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形成一种以科技成果为基点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或经济实体。关于中小科技企业是如何界定的,国内外持有不同的看法。西方国家对于中小科技企业的研究是从二十世纪开始的,并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迅速的发展起来,九十年代开始进入黄金时期。国外普遍将中小科技企业的界定因素定义为科技研发人员以及科研费用展销售金额的比例。我国对于中小科技企业的界定基本可以追溯到1999年,当时科技部开始设立关于中小企业的创新基金,并第一次对中小科技企业做出定义,基本上是从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员工的规模、科技人员的比重以及科研费用所占比例等方面进行判断。例如我们所熟知的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新材料研发企业、电子产品科研企业、半导体研发企业、网络科技企业等,都是经历了极为漫长的发展历程和创业的艰难。中小科技企业通常是因为新技术的不确定性,是企业陷入创业风险。对中小科技企业的创业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对于我国中小企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创业和创业风险

创业是管理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对于经济管理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过去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不断的发展成为经济管理中一个热门的话题。究竟什么是创业呢,管理学家对其持有不同的观点,目前来说,较为权威的定义是有Shane和Venkantaraman所提出的,他们对“创业”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创业其实就是建立企业的过程。在经济管理领域当中,创业是以新事物为侧重点进行理解和创新,并不断的被特定的人所发现,这些个体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开发和研究,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经济管理学家对于“风险”的研究也是各执其词,并没有严格统一的说法,美国的经济学家认为“风险”最早来源于意大利语Risque,但是很多的学者并不认同,而将其起源认定为希腊语Rhiza,认为“风险”是从海上贸易以及保险行业中兴起来的。本文研究的是创业风险,究竟什么是创业风险呢?经济学家认为,创业风险是指人们在创业过程中产生的或潜在的风险,主要是由于创业环境以及创业机会、创业队伍或者投资者等各方面的局限性导致的,对于企业的成长带来一定的危害。创业是企业成长的基础和前提,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2 中小科技企业面临的创业风险

2.1 国家政策和法律风险

无论是何种企业创业,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就是国家政策和法律的风险,作为行业的指向标,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对于企业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小科技企业来说,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寻求国家政策和法律的保障。目前我国的中小科技企业创业市场较为复杂,充斥着许多的行业乱象,这就在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等很多方面面临着较为严峻的问题,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由此可见,法律法规环境对于中小企业的科技型创新提供了较为良好的发展氛围,中小科技企业的创业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限制。在国家政策方面,也为中小科技企业的创业在技术开发以及经济知识产权等很多方面界定了方向。

2.2 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中小科技企业创业的主要风险之一,在企业创业初期也是极为严峻的问题。通常来说,技术风险主要是将创意进行转化变成科研成果,进而形成知识财富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成功或不成功的可能性就是我们所说的技术风险。在企业的创业风险中,技术风险的水平是相对较高的。西方国家关于技术风险的研究显示,在中小科技企业创业的过程中,从创新思想的提出到开发成果的形成,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中小科技企业创意被淘汰掉。同时,中小科技企业创业的前期,关于开发资金和费用等很难从银行或者金融机构等方面获取,而是更多的考政府扶持或者民间机构的自护进行的。

2.3 金融风险

相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中小科技企业更具有灵活性,但是投入和风险方面也在相应的增加。中小科技企业对于资金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在资金的持续性和实效性以及融资量等方面都陷入了瓶颈。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决定的。首先,中小科技企业的内部局限性导致融资困难。在创业阶段,中小科技企业往往投入大量的资金运作,并没有太多的剩余闲置资金,这就造成了中小科技企业很难在内部进行融资,使得企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其次,中小科技企业的外部融资也极为艰难。由于中小科技企业的投资风险较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并不能充分的相信并提供资金支持。再加上中小科技企业融资的渠道较为单一,直接融资的可能性非常小。此外,我国的创业投资以及风险投资等对于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在支持力度方面较低,中小科技企业本来就属于风险较高的投资,机上在我国的起步较晚,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我国的资本市场也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这些问题在极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2.4 信息风险

首先,中小科技企业对消费者未来偏好以及需求了解不足,加上消费者需求存在内隐性等问题,中小科技企业对于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并不能及时正确的把握和了解。同时,由于中小科技企业的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生长周期相对较短,在市场的存留速度都有较大的变动,使得中小科技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其次,中小科技企业对产业结构以及竞争对手并没有充分了解。由于产业结构的复杂多变性,中小科技企业并不能充分的把握,使得中小科技企业的结构不能及时有效的调整。同时,中小科技企业不能对技术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预测,也极大的增加了中小科技企业的风险。由于技术的发展并不是百分百的循序渐进,很多时候可能发生突然的变化。最后,中小科技企业对企业的创新项目不能及时的转化为成本,对其中大部分风险都不能及时有效的做出估计。再加上中小科技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评估能力相对落后,大部分都是依靠个人的主观判断,造成了市场转化成本难度大大增加,在极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创业风险。

2.5 人力资源风险

中小企业创业的人力资源风险主要包括投入与需求的矛盾、用人风险、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认识的差异性等方面。在需求与投入的矛盾方面,主要是指人力资源的投入和高素质人才之间的矛盾,主要包括资金的限制、发展历史与主观认识、经验的欠缺等方面,中小企业资金渠道本身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人力资源的投入。中小科技企业本身的发展历史和主观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有形资产比较重视,但是在人力资源方面的重视度较低,在创业之初,中小科技企业的业主往往自己充当企业的管理经营者,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弱化。中小科技企业在创业之初,并没有积累太多的经验,消费者的认知度较低,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必须提供更高的报酬,进一步增加了人力资源的投入不足。再加上中小科技企业在产品的生产和营销以及管理方面都需要从零开始,这就要求中小科技企业应该建立更强的组织建设的能力,在极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创业风险。在用人风险方面,创业期作为企业发展变数最大的一个时期,失败的几率也相对较大,使得企业的人才购买风险大大的增加。中小科技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对目标的认识存在着显著地差异性,是行业内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效用函数的差异性问题决定的。这种对于经营理念的认识偏差,使得中小科技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形成统一的发展目标,大大降低了中小科技企业的执行力度。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风险。

3 中小科技企业创业风险的控制防范

3.1 国家政策与法律风险的防范

中小科技企业的创业过程存在着很多的风险因素,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对其进行防范和控制。但是这些措施实施的前提是应该拥有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实现内容和前景的创新,但是这些内容都是受到政策环境的影响。因此,中小科技企业创业时应该严格的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不能踩踏法律的红线。应该对一些公益性的或者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行业进行创新,跟随政府的行业指向,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争取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扶持。

3.2 技术风险的防范

中小科技企业的创业之初,主要是实现理论方法想生产力的转移,并进行生产技术的创新与规范,在这个阶段,中小科技企业只有实现技术的突破性创新,才能有效的抑制企业的创业风险。在创业的初级阶段,中小科技企业最重要的任务是实现核心技术的形成,这对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中小科技企业的主要技术风险的防范包括实行自主创新、模仿创新模式以及合作创新模式等多方面的内容。自主创新模式在技术方面有着显著的特殊性,容易形成市场垄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模仿创新主要是能够大大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减小企业的创业风险。合作创新模式可以有效的减少产品的研发周期,适用于大部分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中小科技企业还应该联系实际,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发展。

3.3 金融风险的防范

中小科技企业创业之初,很难形成一定的规模,在经营管理方面也极不成熟,生产技术相对较为落后,在收益以及资金吸引能力等方面也呈现出较大的劣势。中小科技企业首先应该提高内部融资的地位,因为企业所产生的利润基本都会投入企业进行再生产,可以对效率较低的产品进行出售以换取资金。其次,中小科技企业应该灵活的引进和吸收外部资金,对于企业发展中一些发展态势较好、收益较高的项目,政府应该大力的支持,并对中小科技企业提供一定的金融支持和宽松的政治政策,增加潜在的投资者。中小科技企业也应该针对其中的问题不断的与相关部门进行反馈,增加交流和沟通,以便获取创新基金的资助,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金融风险。

3.4 信息风险的防范

信息风险是中小科技企业创业风险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对于企业的发展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只有不断地完善信息传递体系,才能有效的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首先,中小科技企业应该加强对信息的重视度,由于技术创新食欲信息的传递效率密切相关的,信息对于生产方式的革新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其他因素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信息传递效率在强度上相对较高,因此,中小科技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信息的传递效率,增强信息的实效性和可信度。另外,中小科技企业应该将信息效率和企业的业务流程充分的结合起来,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目前的中小科技企业信息效率普遍较低,多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传递,为其创业过程带来了极大的风险。最后,中小科技企业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预警机制,更加及时有效的获取信息。

3.5 人力资源风险的防范

中小科技企业进行人力资源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是首先要做到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提高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致力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对认识人才的标准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转变,提高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能力。其次,应该建立完善的人才能力发挥机制,对企业中专业能力较强的人才进行特别任用,使得他们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提高创新的能力。最后,企业应该积极寻求价值观的认同,使得企业整体拥有一个统一的价值取向,保证团体的利益关系,对价值观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地解决,做到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降低创业风险,实现中小科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中小科技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的中坚力量,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和实现我国的企业稳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繁荣稳定。但是由于我国的中小科技企业不断的增加,充斥着较多的行业乱象,加上中小科技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在创业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制约着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只有对中小科技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中小科技企业的创业问题还是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吴开,夏鑫.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创业教育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

[作者简介]黄燕飞(1963- ),男,江苏海门人,南通职业大学副校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江苏 南通 22600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087-02

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既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又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手段。在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中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让大学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因此,加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迫切性。对宁波6所高校1200名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向与影响因素展开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宁波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知能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面对创业教育实践的各种问题,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亟须转型升级。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创业社会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管理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大学教育体系与实践过程。大学创业教育的主要特征如下:

1.以学术课程教育为手段,提高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和理论指导。大学教育要普遍开展以培养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历史性地承担了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新任务。这要求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迅速转型升级。

2.发挥和利用大学业生自主创业的创业精神、兴趣和潜质,将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和专业技能、兴趣有机结合起来。为此,要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潜质,在提高大学生创业风险意识和管理、创业冒险精神、创业社会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管理能力等能力的同时,提高大学生自我实现的能力。

3.探索政府及高校引导和扶持大学生创业管理的新方式。创业教育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后来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劳工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教育署等国际组织的大力支持与倡导。麻省理工学院自1990年举办首届创业计划竞赛活动后,该校毕业生和教师平均每年创办150多个新公司,据统计表明,该校的毕业生至今已经创办了4000多个公司,这些企业仅1994年就雇佣了100多万员工,创造了2300多亿美元的销售额,为促进美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据最新统计,至今为此,美国大学和学院开设创业课程的已超过1100多所,其中50%以上开设并提供了不少于4门创业方面的课程。

4.将大学生创业方向向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重要思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具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甚至关键核心技术、拥有强大市场有效需求特别是国内有效需求潜力,同时兼有资源能耗低、产业升级引领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等的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它需要一大批科技创业人才和优秀中小企业的创业实践。

5.创新高校建设目标,促进高校建设目标的多元化。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高校建设的重要目标。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

1.创业教育模式选择管理。大学生创业教育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创业技能,设置课程的原则是突出学科之间的互补性,内容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这与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管理紧密相关。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已逐步形成了三种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以提高学生整体能力、综合素质为重点的创业教育”模式;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以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为重点的创业教育”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创业教育”模式。他们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学习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基本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所需启动资金和技术咨询。发展趋势表明,大学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选择上具有越来越高的自主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宁波大学在多年创业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课程渗透、实训导向、管理先行”的“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该课程体系结构由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大类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以及专业方向模块、创新创业计划等组成,推动大学生具有创业精神,逐步走上创业之路。

篇4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我国的中小企业将越来越多,越来越活,这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竞争,我国经贸委对中小企业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融资难,资金短缺经济成为制约中小企业方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改变这一瓶颈,是我国当前需要解决的一道难题。本论文从风险投资角度进行研究,结合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为研究依据,分析了中小企发展风险投资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投资对策建议

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是资本的缺乏,因此,外部融资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对高新技术进行投资的一种金融行为,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从投资行为的角度来讲,风险投资是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从运作方式看,是指由专业人才管理下的投资中介向特别具有潜能的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风险资本的过程,也是协调风险投资家,技术专家,投资者的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种投资机制从本质上讲,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投入资本并进行有效使用过程中的一个支持系统,它加速了高新技术成果的化壮大了高新技术产业,催化了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这是它最主要的作用。除此之外,风险投资还可以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完善企业融资体系和优化资本配置、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并增加国民财富。风险投资的重要作用,已经被人们所普遍认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投资的发展主要依靠市场主体和市场力量的推动,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够的。由于风险投资本身的特性以及,市场失灵,等现象的存在,需要政府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给风险投资提供一定的待遇和发展环境。中国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外经验,但需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

一、风险投资的内涵

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也常被称为风险资本、创业投资,关于风险投资基本定义的界定,目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研究风险投资之前对其内涵须有一个正确认识,这样才有利于引导风险投资业在我国的发展。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NVCA,NationalVentureCapitalAssociation)2000年指出,风险投资企业是由专业投资者提供资金投资并参与管理的一种投资形式,该投资的投资对象为高速发展并蕴藏着有望成为某行业重要公司的潜力新兴公司。经合组织(OECD)1996年定义风险投资为对常被大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忽略,具有高风险和规模较小的高科技公司的投资,并提出风险投资亦可指那些对未上市的初创公司投资并参与管理的资本。我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则指出,风险投资是指资金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进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以上几个概念区别在于:投资领域是否仅限于高科技领域及是否采用参与管理的投资方式。我们认为风险投资是将资金投入高风险、高潜力的行业或中小企业的并参与其管理的对企业而言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融资行为的股权投资。这样的定义突出了风险投资的股权投资性质及参与管理,并且将其投资领域扩大至高科技领域之外。

二、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1.风险投资的介入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风险投资可以股权投资形式,比如发行可转换优先股或可转换债券的方式投资中小企业。投资的目的并不在于获取短期的财务利润,而为了企业进入成熟期股本增值之后的股权转让获取一次性的中长期高额回报。

2.风险投资有利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

一般来说,风险投资家在投资一个企业时,首先考虑投入高增长的行业,同时企业的业务发展必须有一定的可持续性。企业要在本行业里发展,必须要能够不断挖掘新的机会,这就需要在管理人员方面也要有很好的配置。可能企业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很好的产品,但是当这个企业发展壮大的时候就要考虑找好的管理者。风险投资家注资中小企业之后,出于把握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参与管理。因为专业投资公司、多数风险投资机构在企业的发展战略及管理方面必然有着独到见解,对经理人员的聘任、内部激励机制的建议、财务体制的架构等将提供各种有效措施及策略。风险资本在提供资金和增值服务的同时,将自己的技术、管理、营销等理念注入到企业当中,为企业提供一种完善治理的机制,还有后续服务的机制。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介入可以有效推动企业发展。

三、中小企业发展风险投资所面临的问题

1.资金来源渠道窄,投资主体单一

目前我国风险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和银行科技开发贷款等,主角主要是政府,没有充分利用个人、企业、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等具有投资潜力的力量来共同建立一个有机的风险投资网络。

2.资本有效供给不足,风险投资规模偏小

风险投资是创业投资,是一种市场行为。在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中,由于风险资本的有效供给不足,出现了诸多弊端。一是由于规模较小,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规模经济,取得规模效应;二是力量有限,无法形成投资组合,从而达不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三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投资于涉及高金额、高风险的项目,因而也就无法在高科技产业化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3.融资难度大,而且所能筹到的资金总量也很小

在我国,银行和非银行等金融机构经常会对一些大企业争贷,而对中小企业却不愿借贷,并且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期限也很短,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这样,由于经营规模较小,资金不足,风险投资业一开始就会面临融资难度大、壁垒多、融资量小等问题。

四、加快中小企业利用风险投资的对策

1.建立良好的风险投资市场体系

建立良好的风险投资市场体系,关键在于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主体和建立相应的风险投资市场机制,美国风险投资的主要来源是个人资本,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大公司资金,国外资金等,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社会化的风险投资网络,我国发展风险投资业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批有实力高水准的风险投资管理公司,其资金来源除了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以外,还应该设法鼓励投资银行,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等参与风险投资,允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社会保障基金等机构投资参与组建风险投资管理公司,鼓励外资成立风险投资管理公司,并积极鼓励居民从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努力培育私人风险投资家,在退出机制方面,可建立高技术产权交易所,以提高交易水平,切实起到支持风险投资股权转让的作用

2.建立有效和便捷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建立一套适合市场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特点的风险资本市场体系,提供风险资本融通渠道的,入口与出口,无疑是近期我国资本市场与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为此,应尽快采取如下措施:

尽快推出创业板市场,确保创业板在风险资本市场体系中的龙头地位。已有专家指出,我国推出创业板市场的主要障碍不在技术面、不在基本面,而在认识层面。当前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决策层之所以不及时推出创业板市场,是因为担心我国创业板受NASDAQ、香港创业板市场低迷的影响,担心出师不利。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首先,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前景将是创业板市场发展的坚实基础;其次,国内外投资者对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强烈需求将为其发展提供有力的市场支撑;第三,一个由众多中小企业构成的科技板块市场是不乏炒作基础的。鉴于此,决策层不必过多考虑推出创业板的时机,一旦制度建设与技术准备到位,应在年内最迟在明年初推出创业板市场,充分发挥其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助中小企业风险投资与发展对策研究是小柯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与发展对策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与发展对策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论文,以下是正文。推器作用。

3.加快风险投资专业人才的培养

风险投资的融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投资家的个人魅力。风险投资天生就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要求投资主体具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和抗风险意识,所以风险投资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是懂技术、管理、金融、财务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还得具备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精神。所以在以后的风险投资发展中,要注重对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

4.加大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支持力度,改善投资环境,降低投资风险

政府通过财政资金投资: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要明确投资方式、管理办法并做好投资评估。其中,在投资方式上可采取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提供R&D资金。在这方面国家财政还应保持并加强。这种资金主要投放在基础性、关键性的科学研究方面。它可以以政策为导向。事实上我国1986年开始实施的,863计划,和1988年开始实施的火炬计划,也可以看作是两个由政府投资于种子期的风险投资计划。第二种方法是提供投资担保。如美国、英国、日本、台湾均设有各种,投资担保计划。根据国外的经验教训,政府在操作中应控制投资方向。第三种方法是直接投资。如英国、日本、新加坡、以色列均有过政府直接投资风险投资资本的方式。这种投资与第一种方法不同,它应按市场型为导向。从比较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的直接投资一方面应限定投资领域、投资阶段。政府不要直接操作风险投资基金而应委托投资管理公司操作。另一方面,政府对其直接投资部分应加强监管、评估。对管理政府投资的操作人员必须建立合理的、可操作的、类似于美国审慎人的评判规范。

5.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结合中国国情,中国在解决风险投资资金短缺难题时,必须广开投资渠道,做到:争取政府投资。即政府有计划地将用于技术创新的资助金转变为风险投资主体的股本,然后由风险投资主体利用这笔资金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实际投资;争取商业银行的风险性贷款;发行股票、债券以筹集社会游资;在技术创新活动开始前,向保险公司担保,借助保险机制,分散投资风险等。其中我国政策性投资主体的大部分资金应由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发行特种债券以及向国外金融机构借款等方式来解决,其余部分可以运用股票市场向社会公众筹集。商业性投资主体的资本金则毋需国有资本占主体,大可由社会公众广泛持股,国有资本进入其中不过是为了寻觅一处更为有利的投资场所;维持银行贷款。原有的银行科技贷款仍要继续发放,使之成为风险资本一个相对稳定的来源;吸引民间资金。要创造条件,吸引总量超过8万亿元的民间资本流向风险投资业,使民间资本成为中国风险投资的主要来源;引进国外资本。注意引进外资和国内信贷之间的时间、风险和权益的权衡。我国目前风险投资所引进的外资,大多数都是属于扩张期的投资,即属于后期投资。这个时候风险投资所经历的高风险差不多都已经过去,只是等待秋收果实了,若这时国内的一些银行能够准确地瞄准时机,那么这颗硕果就不会与外国分享了。如深圳,金蝶,到了成熟期,外国人来投资了,也就是采摘熟果实了,如果当时国内的银行能给,金蝶,提供贷款,分享果实的就是国内银行了。所以,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应提高自身的专业判断能力,使之能够在适当的时间对风险投资企业进行投资,以便也能分享风险投资的成果;另一方面,应努力改善我国的风险投资环境,积极争取外资在创业期的投资,使之收益与风险相均衡。

参考文献:

[1]田超:利用风险投资发展中小企业[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1999,(10)

[2]姚长辉沙重九:对我国风险投资现在问题与相关策略分析[J].经济科学,1998,(4)

[3]张军谢冰:企业改革中小企业·风险投资·资本市场[J].企业改革,1999,(4)

[4]吴凤明:中外风险投资对比分析[J].辽宁青年管理学院学报,2002,(1)

篇5

 

崔常艳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Young Elite Teacher Project)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YETP1939。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如

何解决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指出了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典型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对策以期帮助有志创

业的大学生成功创业。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问题;对策

 

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难题的一

条有效途径,日益受到社会与学校的关注与重视。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非常普遍。在我国,大学生创业比重低的基本原因在于大学生创业面临很多难题。

 

一、大学生创业的内涵

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成立活动组织,利用各种资源,提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是就业

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创业者不但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而且还主动地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而大学生创业则是狭义范围的创业,即大学生如何创办企业。

即大学生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建设现状,根据国家有关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要求,通过所学的理论和技能,发现和捕捉市场商机、创造出新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

值的过程。通俗地讲,大学生创业即大学生自谋职业,将知识产品推向市场,开办企业、开创事业的活动。

 

二、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创业的浪潮中,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选择创业的比例还是很低的。大学生创

业有“三高”特征:高难度、高风险、高不确定性,这“三高”合为“一高”就是:高失败率。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既有大学生自

身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及政府政策的原因。

 

(一)只想不做,缺乏创业勇气

近年来,为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许多大学生在接受采

访时都流露出创业的意图,但真正付诸行动的人并不多,创业者数量明显偏少。面对就业压力,多数大学毕业生主观上希望通过

自主创业来体现自身价值,可面对风险,又缺乏足够的勇气走上创业之路。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学生毕业时想的还是如何进入

机关、 事业单位和知名企业, 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往往在家待业。

 

(二)创业心态浮躁

有些大学生有创业激情, 但是对创业期望值过高, 好高骛远。想到一个自认为可以发展得很好的项目,就渴望马上能带来很大

的收益,大学生创业者的心态较为浮躁。这种浮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资本的要求高、偏乐观;二是没有准备好就开始创

业。有些大学生对社会和个人乃至家庭都缺乏一定的责任感,务实精神相对缺乏;对于挫折的承受能力也不足,没有过多的心理

准备去承受挫折, 遇到困难就放弃, 没有足够的韧劲去坚持创业。

 

(三)创业资金缺乏

目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创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创业的门槛不仅在于个人能力,还在于它需要投入

资金以启动项目。虽然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但缺乏资金积累、创业经验不足、信用程度受限等种种因素导致了大学生创业资金

不充分,这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限制条件。

 

(四)创业经验不足

有关调查显示,2013 年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为 5%,远低于发达国家 20%的水平;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 2%—3%。我

国大学生创业率与创业成功率之所以呈现“双低”态势,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学生创业风险过大,导致创业失败。而根据创业风

险的分类,主观创业风险即大学生创业者与创业团队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是创业风险中最为重要的风险。而大学生创业者与创业

团队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的根源在于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创业经验不足一是表现为缺乏一定的市场意识。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

生,市场观念淡薄,容易忽视市场的需求。二是表现为没有足够的管理能力。虽然很多大学生在校都担任过学生干部,管理过一

些团队,但是企业和学校不同,如果把学生时代的管理经验运用在管理企业上,则明显不适用。此外,大学生执行力尚待提高,

实践经验不足,在短时间内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甚至导致管理混乱。

 

三、解决大学生创业难题的途径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需要政府、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各自发挥作用,形成合力,才能更好的解决大学生创

业难题。

 

(一)政府层面

政府要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方面的职能是要秉承“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制定鼓励创业和支持创业的公

共政策。政府要完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法规。大学生创业政策法规涉及教育、科技、人事、计划、财政、金融等诸多部门,

这就要求政府做好统筹和协调工作,制定统一的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政府还可以联合各方面力量拓展大

学生创业的融资渠道,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等,从而使大学生创业融资多元化,解决大学生创业面临资金缺乏的难题。

 

(二)高校层面

高校要重视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建立新型的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应该包括理论课程体系的优化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的完善。各高校一方面需要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创业教育教学效果。另

一方面,应该因地制宜,以各自的创业教育资源为基础,构建新的应用型的创业人才的培育模式,如加强校企联合模式,学科工

作室模式,参赛项目模式等,将创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三)大学生自身

大学生自我创业的关键还是在于大学生自己。现代大学生要逐步树立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观念,要勇于承担风险。要有勇气通

过创业实现理想与价值。大学生创业还要以良好心态为基础,从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在创业

过程中认清形势,冷静面对,控制好风险,争取成功。

 

小结

篇6

关键词:创业风险决策;框架效应;展望理论;模糊痕迹理论;概率心理模型

中图分类号:B8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3)02-0123-06

1 问题的提出

风险选择框架效应(risky choice flaming effect,常被默认为框架效应)由200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Kahneman及其弟子Tversky(1981)提出,它是风险决策中描述性理论(descriptive theory)违背规范理论(normative theory)的代表性“异像”(anomaly)。Tversky和Kahneman(1981)用框架效应来描述决策问题中因表述上的改变而导致偏好反转的现象,作者以“亚洲疾病(Asian disease problem)”问题为例说明了人们对期望值相同而表述不同的选项的偏好反转(preference reversal),即对于同一问题,当被描述成得益情景时人们回避风险,而被描述成损失情况时选择冒险,这就是最早提出的框架效应(Tver-sky&Kahneman,1981)。

亚洲疾病问题:美国正在对付一种罕见的亚洲疾病,预计该疾病的发作将使得600人死亡。现有两种与疾病作斗争的方案可供选择。假定对各方案产生后果的精确估算如下所示:

正面框架:

A 方案,200人将生还。

B 方案,有1/3的机会600人将生还,而有2/3的机会无人将生还。

负面框架:

C 方案,400人将死去。

D 方案,有1/3的机会无人将死去,而有2/3的机会600人将死去。

Tversky和Kahneman(1981)发现,在正面框架下大部分人选A,而在负面框架下大部分人选D,而实际上A与C、B与D是理性经济逻辑中期望效用值相同的选项。该现象对Arrow(1982)提出的规范决策理论所应具有的不变性原则(invariance)提出了挑战。

框架效应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体和情境因素等都对其有影响。从理论视角,框架效应的解释主要包括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Kahneman&Tversky,1979)、模糊痕迹理论(fuzzy-trace theory;Reyna&Brainerd,1991)和概率心理模型(probabi-listic mental model;Gigerenzer,Hoffrage,&Kleinboh-ing,1991)等,这三个理论对框架效应的解释互为竞争(段锦云,曹忠良,娄玮瑜,2008)。

展望理论的价值函数指出,文字表述会改变决策的参照点。以亚洲疾病问题为例,正面框架下采用的参照点是600人面临死亡,因此非零结果“有人获救”是一种收益情景;在负面框架下,0或没人丧生是参照点,因此非零或有人丧生结果C和D是一种损失情景,根据展望理论S型价值函数,人们在“赢”情景下回避风险,选A,而在“输”情景下倾向冒险,选择D,因此导致了框架效应的产生(Tvemky&Kahneman,1981)。模糊痕迹理论(Reyna&Brainerd,1991)认为记忆表征或记忆痕迹存在着一个由详实、精确表征(verbatim)到简要、模糊痕迹(gist)的连续体,人们生性倾向以该连续体上更接近模糊端的模糊痕迹来表征信息。模糊痕迹更易通达且需要较少的认知努力,而精确痕迹更易受干扰和遗忘。人类的大多数认知活动都并非精确无误(比如人类记忆对信息的储存就跟计算机“全或无”的精确储存不同),而是依赖于模糊表征(感觉、模式、主旨),以及对这些表征进行加工的建构规则,所以大多数认知活动都是直觉的,正如所谓的“认知惰性(cognitive inertia)”或“认知省事者(cognitivemiser)”。以亚洲疾病问题为例,A选项通常被人们表征为“一些人获救(A')”,B被表征为“一些人获救或没有人获救(B')”。显然,A'和B'比较起来,人们更可能选择A',也即人们以直觉的方式在A和B之间做出了选择。同样的原因而导致在C、D之间人们偏好D。这就导致了框架效应的产生。概率心理模型指出,当人们面对选择情景时首先会构建局部心理模型,当问题十分复杂无法构建时便借助概率和环境信息构建概率心理模型(PMM)。构建概率心理模型时首先借助参照群(reference class),参照群定义了PMM所包含的目标或事件的集合,参照群也决定了哪个线索可以用作目标变量的概率信息以及它们的线索有效性。在借助参照群的基础上,人们生成最高有效性的线索,检测看其是否能激活,如果可以便作为选择的参照。对于亚洲疾病问题,其参照群是“抗击疾病的方案”,在此背景中,一个关键问题是时间,经验告诉我们抗击疾病需要时间,时间会导致结果的改变。当起先有一定数量的人获救(或死亡)时,接下来可能有更多的人获救(或死亡)。A选项和B选项的区别是,更多人获救的可能性会发生,因此A会被构建为“200人一定获救,将来可能有更多的人获救”,因此,在A和B之间,人们选择A;同样的道理也可说明人们为什么选择D。

展望理论是框架效应的最初解释,因此,框架效应和亚洲疾病问题也成为理解展望理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这种解释似乎存在循环论证的意味。模糊痕迹理论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陷,该理论遵循认知惰性视角,从现实中人的认识方式来解释框架效应。同期产生的概率心理模型却从另一个角度对框架效应做出了完全不同的认知解释。然而,在这三个竞争性理论中,究竟哪个能更好地解释创业情境下的框架效应?这是研究的关注点。

Ktihberger(1995)的研究以亚洲疾病问题、癌症问题和工厂灾难问题为情景,系统地比较了三认知理论,展望理论、模糊痕迹理论和概率心理模型对框架效应的解释,结果发现概率心理模型是上述情境中框架效应的最佳解释。Chang,Yen和Duh(2002)的研究以与会计相关的管理决策为情境,结果发现这三个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解释该情境下的框架效应,但模糊痕迹理论的解释力最佳。之所以会产生不一致的结果,原因在于框架效应的解释力因情境的差异而不同(Chang et al.,2002)。Wang(1996)和Ktihherger,Schulte-Mecklenbeck和Per-ner(1999)等研究者也提出过类似的结论,即框架效应存在领域特定性。Ktihberger和Tanner(2010)的研究没有以亚洲疾病问题为背景,比较了展望理论和模糊理论对该背景下风险选择框架效应的解释力,结果再次支持了模糊痕迹理论。

创业风险决策情境与会计相关的管理决策情境更为接近,因此该情境下的框架效应的理论解释可能更接近Chang等(2002)的研究结果。又由于在非亚洲疾病情景下模糊痕迹理论的解释力比展望理论强(Kiihberger&Tanner,2010),因此建立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在展望理论、模糊痕迹理论和概率心理模型三个竞争性理论中,模糊痕迹理论对创业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的解释最为合适。

自模糊痕迹理论和概率心理模型相继于1991年提出之后,学界认识到他们都可以用来解释框架效应。然而,包括展望理论在内的三个理论有着巨大的差异,它们真的都可以同时解释框架效应吗?这一问题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思考,如Ktihberger等(Kiihberger,1995;Ktihberger et al.,1999)。学者们注意到,在Tversky和Kahneman(1981)的经典亚洲疾病问题中,A和C两选项提供的信息是不完全的,A选项是“200人将生还”,这并没有说明余下的400人的状况,C方案也是如此。Ktihberger(1995)的研究证实提供完全信息会削弱框架效应。因此,为了分清这三个竞争理论对框架效应的解释力,Kiihberger(1995),Chang等(2002)等从不完全信息人手,创造性开发了一个完全描述情境和新的部分描述情境,以亚洲疾病问题为例:

完全描述情境:

赢框架

A 200人获救,400人没有获救;

B 1/3可能性600人获救,2/3可能性没人获救。

输框架

C 400人死亡,200人没有死亡;

D 1/3可能性没人死亡,2/3可能性600人死亡。

新的部分描述:

赢框架

A 400人没有获救;

B 1/3可能性600人获救,2/3可能性没人获救。

输框架

C 200人没有死亡;

D 1/3可能性没人死亡,2/3可能性600人死亡。

原本三个竞争理论都能解释亚洲疾病问题(段锦云等,2008)。然而,对于完全描述情景,根据展望理论,因其只关注领域(domain),即赢/输(gain/lose),而A、B选项仍然属于赢框架,c、D情境仍然属于输框架,因此展望理论预测仍然会产生框架效应。根据概率心理模型,因其只关注问题的语言描述框架,即肯定项和否定项,而A、B都属于肯定和否定兼具的混合描述项,且由于信息已经描述完全,故不能构建出新的心理模型,因此,在两者之间很难产生明显偏好,故据此预测没有框架效应产生。根据模糊痕迹理论,信息被简化到主旨水平然后做判断,据此,A、B项被简化为“A':一些人获救,一些人没有获救”、“B':可能一些人获救,可能没有人获救”,在A'和B'之间没有明显的优势项,因此,模糊痕迹理论预测完全描述情境下也不会产生框架效应。

对于新的部分描述情景,因展望理论只关注领域,即赢/输,据此,在A、B之间人们仍然倾向选择A,而在C、D之间人们倾向选择风险项D,因此仍会出现框架效应。根据概率心理模型,其只关注问题的语言描述框架,此时也无法构建局部心理模型,需借助概率和环境信息构建概率心理模型,因此A选项会被构建为“A':400人没有获救,可能还会有更多的人没有获救”,因此在A'和B之间人们倾向选择更有优势的风险项B;同样,C选项会被构建为“C':200人没有死亡,可能还会有更多的人没有死亡”,在C'和D之间,人们倾向于选择优势项C'、也即C,此时出现的是反向框架效应。根据模糊痕迹理论,人们很难把新的部分描述情境简化到主旨水平,或者勉强简化之后,也很难辨别出优势项,如A、B简化后变成“A':一些人没有获救”、“B':一些人获救,可能没有人获救”,在A'和B'之间很难辨别出优劣,因此不会出现框架效应。

总结来看,对于完全描述情景,展望理论预测有框架效应,模糊痕迹理论预测没有框架效应,概率心理模型预测没有框架效应;对于新的部分描述情景,展望理论预测会有框架效应,根据模糊痕迹理论预测没有框架效应,根据概率心理模型预测会有反向框架效应。这样,通过设立完全描述和新的部分描述两个情境,可以把这三个竞争理论对框架效应的解释力区分开来。基于假设1,进一步提出:

假设1a:创业风险决策情境下,完全描述情境和新的部分描述情境下都不会出现框架效应。该结论有效地支持了在三个竞争性认知理论中,模糊痕迹理论对创业风险框架效应的解释最为合适。

模糊痕迹理论阐述了人们记忆或推断中使用的是主旨信息(gist),它是一种模糊痕迹表征,而非逐字逐句、与原信息一致的精确信息(verbatim)(Rey,na&Brainerd,1991)。因此,当模糊痕迹理论起预测作用时,可以预测人们对风险决策中具体数字的记忆和表征采用的是大体估计而非精确推断。Kuhberger(1995)的研究虽然支持概率心理模型是框架效应的最佳解释,但仍然发现大部分人(62%)采用的是大体估计的模糊信息,但这种模糊表征没有影响到选择,这是在疾病和灾难情境中。我们的研究关注的是创业情境,因此预测跟Chang等(2002)的结果一致,即模糊痕迹理论是该情境下的最佳解释。由此,可推断:

假设1b:创业风险决策情境下,大部分人在决策判断时对数字信息的表征采取的是“大体估计”方式的模糊信息,且这种模糊表征对最终选择具有显著影响。该结论进一步支持了模糊痕迹理论的解释力。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取样

选取正在接受再教育的有工作经验的学员为样本,其工作以行政管理为主,他们熟悉企业的竞合和投资决策过程,都具有教育水平相近的大专或本科学历,接受的都是人文社科类专业,包括经济管理等学科。发放问卷250份,有效样本为211人(有效率84.4%);平均年龄26.71岁,平均工龄6.03年,其中男75人(35.55%)、女133(63.03%)、3人(1.42%)未填性别。在决策数字模糊性表征研究部分的被试为84人。

2.2 实验设计

创业风险决策情境的设计参照了Antoneic和Hisrich(2001)关于创业尤其是内创业(intrapreneurship)的概念,以及参照了亚洲疾病及其它框架效应研究情境,设置了市场竞合和创业选择两个风险决策情境。设计两个情境的目的除了充分体现创业活动概念的内涵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考察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排除因为是某一特别情境而导致所得结论的可能性,进而提高研究的内部效度。参照Ktihberger(1995),Chang等(2002),及Ktihberger和Tanner(2010)的研究设计,修改后的完全描述情境和新的部分描述情境分别如下(以市场竞合情境为例):

完全描述:

信海公司准备在H城开发一种全新的服务市场,据估算这一市场总价值约¥800,000。与此同时,另一外资企业也准备把这种服务带人杭城。现信海面临着与外资联合还是竞争的两难选择。选择联合,则有望得到价值¥240,000的市场;选择竞争,则可能得到更大或失去更大的市场。如果您是信海的创业者之一,对如下选项您将如何选择?

输(损失)框架:

A 选择联合,失去的市场价值为¥560,000,没有失去的市场价值为¥240,000;

B 选择竞争,30%可能性失去市场价值为¥0;70%可能性失去市场价值为¥800,000。

赢(收益)框架:

A 选择联合,赢得价值¥240,000的市场,没有赢得余下的价值¥560,000的市场;

B 选择竞争,30%可能性赢得价值¥800,000的市场;70%可能性赢得市场价值为¥0。

新的部分描述(情境描述同上):

输(损失)框架:

A 选择联合,没有失去价值为¥240,000的市场;

B,选择竞争,30%可能性失去市场价值为¥0;70%可能性失去市场价值为¥800,000。

赢(收益)框架:

A 选择联合,没有赢得价值¥560,000的市场;

B 选择竞争,30%可能性赢得价值¥800,000的市场;70%可能性赢得市场价值为¥0。

市场竞合与创业选择两情境以交替的方式呈现以平衡顺序效应,因此形成2(情境:完全描述vs.新的部分描述)×2(框架:输vs.赢)的4种处理的被试间设计,各处理被试数分别是55、52、52、49(市场竞合)和55、52、53、51(创业选择)(见表1)。在呈现上述实验材料之后,参照Kiihberger(1995)的研究对决策时数字的表征方式用一个项目来衡量,即“在做比较选择时,对上述情景的两个选项的数字部分您是如何理解和处理的(A精确测算、B大体估计)?”。材料的末尾部分包括参与者的一些人口统计特征题目。

2.3 实验程序

实验以纸笔的方式发放,材料用空白封面覆盖,每一页只包含一种处理。集中时段分三次在三个班级上完成。上课开始后分发给被试,经主试宣读完指导语后开始独立做答,完成后交给主试。实验中同样对被试进行了操作检验,以了解被试是否真正理解决策情境。

2.4 操作检验

实验的最后部分专门对被试进行了操作检验。考查的问题包括:(1)各隋景的选项包含有:a.全是确定项,b.全是风险项;c.两者都有;(2)确定项的数值大还是风险项的数值大:a.确定项;b.风险项;(3)以下在问题情境中出现过的数值有:a、¥560,000;b、¥2d0,000;c、¥140,000;d、¥60,000。

3 实验结果

先统计了完全描述和新的部分描述两种条件下、两个创业情境的选择百分比和频次,见表1。从表1可看出,完全描述和新的部分描述两种情境下,两类创业情境都没有出现框架效应。研究假设1a得到了验证。因此可以推断,在创业风险决策情境下,框架效应产生的认知机制的最佳理论解释是模糊痕迹理论,符合研究预期。

在84个填写模糊性的样本中,回答“精确测算”(A)的只有9人(10.71%),回答“大体估计”(B)的有75人(89.27%)。绝大部分人都以估计的方式,也即以模糊的主旨信息来表征数字,这与研究假设1b一致。此后,检验了模糊性选择对两创业风险决策情境选择的逻辑回归,见表2。从中可看出,模糊性对市场竞合情境选择的影响大于创业选择情境选择影响,对前者的影响达到显著性水平,对创业选择情境的影响没达到显著水平,后一结果与Ktihberger(1995)的研究结论一致。考虑到采取模糊表征的人数比例高达89.27%,因此推论研究假设1b基本得到验证。

假设1a得到了验证,重复研究假设1b基本得到验证。综合推断,假设1得到了验证,即在展望理论、模糊痕迹理论和概率心理模型三个竞争性理论中,模糊痕迹理论对创业风险决策下的框架效应的解释最为合适。

4 讨论与结论

研究得出在完全描述和新的部分描述两种条件下,两个创业情境都没有出现框架效应,这一结果支持了模糊痕迹理论是创业风险决策情境下框架效应的最佳解释的结论。所得结果与Chang等(2002)的发现相似。模糊性回答的百分比进一步支持了该假设。因此,可以认为,在创业风险决策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框架效应现象,是因为人们倾向以模糊的主旨信息来表征原信息。

为什么情境不同框架效应的认知机制会有差异?可能原因是,在Ktihberger(1995)研究中的疾病或灾难情境下,问题很复杂因此无法构建局部心理模型,便借助概率和环境结构信息构建概率心理模型。此时需先借助参照群(reference class),在此基础上,人们生成最高有效性线索,检测看其是否能激活,如果可以便作为选择的参照。以亚洲疾病问题为例,其参照群是“抗击疾病的方案”,在此背景中,一个关键问题是“时间”,经验告诉我们抗击疾病需要时间,时问会导致结果的改变。在此参照群下构建出如下可能性心理模型:当起先有一定数量的人获救(或死亡)时,接下来可能有更多的人获救(或死亡),这样在人们自己的思维表征中选项A和B(或C与D)就产生了区别,这种区别有明显的占优性。因此,就产生了人们所熟知的经典框架效应。而在研究和Chang等(2002)研究的创业和经营决策情境下,人们难以生成最高有效性的线索,因此类似于“抗击疾病”这样的参照群较难找到,因由“认知惰性”驱动,人们不愿花费认知资源去寻找参照群,因此也不愿去构建难度较大的概率心理模型。出于同样的原因,此时更倾向用模糊的主旨信息而非精确的逐字信息去表征问题情景,尤其是繁杂的数字信息,这可能是在创业风险决策情境下为什么是模糊痕迹理论而非概率心理模型和展望理论驱动框架效应的原因。调查结果也是一个佐证。

需补充的是,不是说展望理论和概率心理模型不能解释框架效应,只是说在不同的情境下它们的相容性会有差异,实际上Chang等(2002)的研究指出三个理论都具有解释力,只是在管理会计背景下模糊痕迹理论的解释最为合适。此外,可以认为,在三个竞争性理论中,模糊痕迹理论比概率心理模型和展望理论更具有生态和现实意义,更接近现实中人的认知加工方式。虽然展望理论可以解释框架效应,但现实中人们甚少使用该种复杂的、定量化的认知方式。同样的,模糊痕迹理论比概率心理模型也更具有生态意义,更接近现实中人们“认知省事者”的本性。因此,也许可以这样认为,这三个竞争性理论都可以解释创业风险框架效应,但展望理论和概率心理模型的解释只是事后的,而只有模糊痕迹表征更易于被现实中的个体所采用。

研究继Kfihberger(1995)和Chang等(2002)的研究之后,新证实了在创业背景下框架效应认知理论解释,扩展了框架效应的研究领域及其认识机制解释,再次证实了Wang(1996),Kilhberger等(1999)等学者提出的框架效应存在领域特定性的结论。研究的创新在于,把框架效应引入了一个新的、贴近现实的领域,并验证了其认知理论机制。

篇7

一、风险投资的内涵

风险投资简称VC,在我国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其实把它翻译成创业投资更为妥当。广义的风险投资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狭义的风险投资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资。根据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一种权益资本。从投资行为的视角来看,风险投资就是把资本(主要是货币资本)投向未来收益可能很高的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和开发的领域,从而有效促进技术发明转化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成果,并使相关的技术发明商品化,产业化,但是其投资的项目处于初期阶段,其失败的可能性也很大;从风险投资运作方式的视角来看,是指通过专业化风险投资管理团队向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风险资本的过程,协调技术专家、风险投资家、投资者建立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风险资本、风险投资人、投资对象、投资期限、投资目的和投资方式构成了风险投资的六要素[3]。很多高科技企业(如IBM,谷歌,阿里巴巴等)在企业的发展的初期都接受过风险投资。

二、风险投资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风险投资可以有效的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融资难的问题

企业传统的融资方式有银行借款,发行股票和债券等,但是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发行股票和债券成本较高而且无法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同时中小企业破产清算的风险较高,这增加了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风险投资是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其高收益已经完全弥补中小企业容易失败破产造成的高风险;而且对中小企业来说,风险投资作为股权性投资,其接受投资的时间一般较长,而且不用考虑还本付息问题,大大减小了企业的现金流压力。

(二)风险投资可以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

风险投资不仅给中小企业带来了企业需要的资金,而且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投资、融资等有关资本市场的相关服务,同时中小企业在接受风险投资时要接受投资方一系列的条件,这可以有效改善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优化企业的决策程序,更有利于中小企业保持稳定。而风险投资者退出企业的投资的最为有利的方式是中小企业上市放行股票,处于自身利益考虑,风险投资机构会对中小投资者的投资项目做全面的调查,这就可以有效的保证了中小企业把资金投向更有利于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是技术中去,而且风险投资企业一般会指派一定的人员担任企业的管理岗位,这就从微观方面对企业实行了一定的控制,而且中小企业可以获得风险投资结构在发展战略和企业管理方面的指导。

三、金融危机对企业风险投资结构的影响

2007年由美国次级贷款所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造成了大量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倒闭,美国、中国等各国政府都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方面要通过政府购买来增加需求,另一方面通过积极的提供资金向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而注入流动性的主要方式是向银行等金融结构注资,这可以看出金融结构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风险投资结构也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中介机构。这次金融危机对世界风险投资结构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风险投资的资金对金融市场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金融市场为风险投资结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而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首先受到的冲击的是金融市场,大量的金融结构的倒闭,使资金运行的链条被切断,这就一定程度上切断了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供给,而且金融机构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收回投入到风险投资中的资金,使得风险投资结构也面临金融市场对其的冲击。

(二)风险投资对大型公司有很大的依赖性

金融市场引发的危机很快传导到实体产业,各个产业的领导型公司首先受到冲击,而这些领导型公司又是产业创新的先锋,很多都有自己的风险投资机构对该产业进行风险投资,如计算机产业的领导者英特尔和微软都有自己的风险投资机构,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这些公司的母公司正经历利润下滑甚至是资金断裂的风险,这就促使这些公司过早的收回风险投资,这就使得各个产业风险投资在尽力金融危机后大幅度下滑。

四、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金融危机对世界风险投资结构两个方面的影响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引发了大量的资金退出了风险投资,这增加了中小企业获得了风险投资的难度。

(一)金融危机导致了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大量退出

风险投资的退出一般也是通过金融市场完成,而金融危机造成的金融市场的动荡显然不利于风险投资的退出。金融危机爆发后,全世界的股市大幅度下跌,我国专门为中小企业上市退出的创业板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也遭受了重创,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了便利的平台,但是在金融中其上市公司的数量大幅度下降。这就使得在金融危机中,风险投资机构对风险投资更加谨慎。

(二)金融危机进一步暴露了中小企业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的缺陷

除了上述问题外,我国的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中还面临特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我国的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够完善,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其弊端更加明显。我国投资主要是通过银行的借款等间接投资方式为主,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小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其倒闭的可能性增大,掌握大量资源的银行部门为了减少风险,其对贷款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而对中小企业的借款较少。这就直接引发了中小企业的倒闭潮,而我国风险投资制度不发达,就不能在风险资本和高风险企业搭建一座桥梁,一方面抑制了风险投资的偏好,另一方面也使得高风险企业大大降低了获取风险资本的机会。

(三)金融危机下知识产权制度的不健全增加了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难度

我国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不健全,由于风险投资的企业一般是创新的技术企业,这些企业在早期的研发中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产品时应该享受早期投资带来的垄断利润。但是我国的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不完善,对侵犯知识产权的企业监管和惩罚力度不够,在金融危机情况下,这更加导致了中小企业在获得相关技术后没能获得高额利润,这也就影响了风险投资企业的利润。同时政府之所以支持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是因为风险投资的创新性和高风险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更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但是当前我国政府对风险投资业的扶持力度仍然不够,财税政策的支持也不够有力。

五、金融危机视域下改善我国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对策

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至关重要,而风险投资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具有巨大的作用,所以在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时,我国政府部门更应该关注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风险投资的市场环境。

(一)完善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

首先,要完善保护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风险投资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其前提是对产权的清晰界定。目前我国对风险投资方面产权方面的法律还不完善,这容易导致风险投资的产权纠纷,不利于对风险投资的保护;其次,继续健全相关知识产权和技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企业的惩罚力度。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中小企业的创新的动力,近年来我国提出的中小企业产业的升级换代,都离不开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而在金融危机发生阶段,保护相关创新技术是对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激励。

(二)完善我国风险投资体系,增加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数量

我国的金融市场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落后阶段,大量的金融资源掌握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这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多样化和抵抗外界风险。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时期,政府应该积极推动金融市场的改革,具体到风险投资领域主要体现在:积极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国有企业建立风险投资机构,一方面我国国有银行的可以成立单独的风险投资基金对中小企业进行直接投资,另一方面银行应该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力度,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而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一般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政府应该引导这些企业建立本行业的风险投资机构,一方面可以利用企业在该行业积累的技术品牌等资源,增加风险投资成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发展的空间。

(三)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参加到中小企业风险投资领域中来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民间也积累了很多的资本,而相关的资本的流动性较大,引发了国民经济的不稳定,如出现的大蒜等农产品价格的暴涨,这都是对民间资本引导不利的结果。我国应该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引导这部分资金进入中小企业风险投资领域,如给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合法的身份,在其金融风险投资领域后进行税收减免等,这可以解决我国投资渠道单一问题,而且可以增加风险投资资金的来源。

(四)继续积极推进证券市场的改革

虽然我国在深圳证券所成立了中小板块,增加了风险资本的退出的渠道,但是其容量较小,和美国纳斯达克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使的我国的很多创新型企业选择在国外上市,这不仅增加了企业上市的成本,而且导致了我国广大投资者无法对这些企业进行直接投资,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一大损失。风险投资结构应该加强对相关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我国风险投资起步较晚,和西方的投资结构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风险投资一方面要积极引进相关的人才,规范企业的结构,同时应该加强对企业本土人才的培养,建立相关的培养机制,这样不仅有利于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为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的发生,推进风险投资的顺利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也应该从企业自身方面加强建设,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应该加大对技术的投资,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同时中小企业应该对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特别是完善企业相关的财务制度和人事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在金融危机发生时能协调健康发展。

篇8

关键词:风险投资;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1-0075-03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就开始了风险投资业。2007年风险投资机构在各地区按从多到少的分布态势分别是:广东(58家)、上海(38家)、浙江(29家)、江苏(26家)等;风险投资资本量由多到少分别为:广东(181.8亿元)、江苏(95.0亿元)、上海(89.5亿元)、北京(40.6亿元)、浙江(29.2亿元)等。由风险投资机构数量及资本量可以轻易看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我国风险投资业最重要的两大地区,它们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全国风险投资业未来的走向。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风险投资环境进行对比分析,既可以为其他地区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经验和范本,又能够促进两大地区风险投资业更好的发展。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现阶段风险投资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赖于经济、文化、科教、金融、法律政策等宏观环境的扶持和支撑。从各个环境要素的单独作用来看,经济环境为风险投资提供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文化环境为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思想与观念氛围;科教环境是风险投资的“创新思想”制造机;金融环境是风险资本和风险企业的“血液循环机”;政策环境为风险投资提供激励机制和法律保障。

一、经济环境对比分析

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不仅反映出风险投资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同样反映出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风险资本的供给能力。本文主要考查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地区的GDP总量和人均GDP数量。

2008年全年,珠三角地区实现生产总值29745.58亿元,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则突破5万亿大关,为53955.89亿元。长三角地区2009年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26861.39亿元,在外需不振的前提下,仍比去年同期增加1200多亿元,GDP平均增速达9.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1个百分点,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GDP总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同期,广东省全省上半年GDP平均增速为7.1%,生产总值为16538.09亿元,GDP总量在中国各省市排名中位列第一。随着长三角内需市场崛起,近年来,两大区域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差距逐渐拉大。

根据2008年中国各省市人均GDP排名来看,长三角的龙头城市上海依然以绝对优势排名第一,为65473元/人;浙江虽排名第四,但前三名上海、北京、天津均为直辖市,所以浙江在中国各省人均GDP排名中位列第一,为35730元/人;江苏总排名第五,为32985元/人。广东省排名第六,为32142元/人。长三角和珠三角GDP总量和人均GDP排在全国前列,表明这两个地区在全国经济最发达,是风险投资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相比较而言,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稍稍优于珠三角地区。

二、文化环境对比分析

文化是一个地区历史积淀的产物,对成长于其中的人而言,是不能摆脱、超越和置身事外的。正如文化研究的经典作家韦伯(2001)指出的,不是思想,而是利益直接支配人的行为。但是,观念创造的“世界图像”时常像扳道夫一样决定着由利益驱动的行为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对任命的某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由一个全面的认识,文化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正是由于美、日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两国不同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模式,进而对风险投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长三角地区历史悠久,主要受吴越文化的影响。吴越文化讲求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吴越文化的创生和传承,既是优越地理环境的造化,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晶。吴越人民重视教化、尊重人才,蔚然成风。同时,吴越之地商品经济率先起步,市民阶层形成较早,实业传统、工商精神、务实个性和平民风格等,也是吴越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崇真向善、淳朴平实、诚信守份的精神是长三角地区积累财富的秘诀。

珠三角地区主要受岭南文化的影响。该地区距中原遥远,长期作为流放之地,这就赋予了珠三角独特的文化内涵。岭南文化构成复杂,几多演变,主要的文化特质首先是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更发挥了这方面的潜质,在全国率先敞开大门,在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中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其次是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岭南地区远离中国传统文化内核,使得文化中有着中国文化少见的冒险精神和强烈的进取心。

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不同的文化对风险投资的发展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可以说,长三角地区诚信合作的道德文化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普遍认同的道德和伦理准则,而珠三角创新冒险的精神文化激发和营造了风险投资的发展动力和空间。

三、科教环境对比分析

科技环境是风险投资的技术和项目供应源,是以科学研究及为科研成果的交易产生的技术市场为主体的体系。科技和高等教育密不可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的高新技术成果可以转化为风险投资的技术资源。

目前长三角地区的高校总数为260所,其中21所为“211工程”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约占全国的1/3,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数占全国的1/5以上,科研院所数量占全国的1/5,与这里约占全国1/15的人口相比,文化科技资源优势明显,并因此成为经济增长城市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强大推力。

珠三角地区高校总数为109所,其中4所“211工程”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约占全国的5/1,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数约占全国的1/16,科研院所数量占全国的1/4。珠三角科技环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具有教育和科技的相对优势,但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不仅在数量上,在质量上也处于相对劣势。

四、金融环境对比分析

风险投资作为一种创新性的金融活动,离不开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金融环境。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内地两大证券交易所的所在地,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金融中心,也是我国金融业最重要的两个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金融环境的好坏直接制约着风险投资业的发展。

长三角地区主要证券机构有: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申银万国、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和海通证券。长三角地区主要银行有:交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中国光大银行、美国花旗集团、日本瑞穗集团、日本三井主友银行、德意志银行、日本东京三菱银行、美国摩根大通、英国汇丰银行、法国巴黎银行。珠三角地区主要证券机构为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国信证券,主要银行为招商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深圳市商业银行和深圳市农村商业银行。众多的实力强劲的银行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风险投资业不断增长的资本需求提供了便捷。

特别要指出的是,国家把中小板、创业板都设在深圳证券交易所,长三角却未开启中小企业板的二板市场。未来的风险投资金融环境会因为这点差异出现不同。

五、政策环境对比分析

风险投资是一种长期的投资行为,同时又是市场经济中十分活跃的一种产业。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是实现风险投资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历史使得政府资金成为主要的风险资本,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也不例外。目前珠三角地区风险投资资本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和银行科技开发贷款等,主角是政府。长三角地区风险资本来源也主要是政府资金,不论采用哪种投资模式,政府资金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的政策有所不同。2007年,国家颁行了重要的激励创业风险投资的政策――《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引导基金规定了四种支持方式,即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偿和投资保障。该办法的实施,正式确立了国家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的市场化体制,为政府支持创业风险投资发展设立了直接的权益性投入工具。长三角的上海、江苏成为首批设立省级引导基金的省市。引导基金的成功设立,为政府支持创业风险投资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珠三角的深圳证券交易和科技部火炬中心于2005年发展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资源的调查工作,根据对全国高新区5万多家重点企业3年的数据进行统计,提出应跟据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创新型企业的不同特点和风险特性,早日进行创业板试点,满足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创新型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2009年9月21日,首批创业版的10家企业集体招股,并于9月25日同时进行申购,国庆长假之后便正式在创业板挂牌交易,创业板真正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启动起来。

六、结语

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风险投资环境对比分析来看,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风险投资在一个地区的发展,必须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在一个或几个城市兴起后,逐步向地区其他次发达城市辐射,带动次发达城市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次发达城市发展成熟后,会吸引其他城市效仿引进,实现一个良性循环。对于中西部风险投资业不发达的地区来说,现在首先应做的是抓住几个经济实力较强城市,实现经济和风险投资的共同发展,随着风险投资业发展的成熟,逐步向地区其他城市扩散。

2.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文化的不同赋予了其风险投资业不同的发展。如果说长三角地区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如同日本的团队模式一般,那么珠三角地区风险投资业就像美国冒险创新的个人模式一样。两地应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促进风险投资业更好的发展。

3.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在科教环境方面是有着共性的:都有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有重点大学的技术支持,有大量优秀的人才投身到风险投资业中。可以这样说,这些共性是风险投资业持续良好发展的充分条件,其他地区尤其是科教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如果要发展风险投资业,首先要重视本地区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为风险投资业打好充分的基础,实现风险投资业和科教事业的双赢。

4.从金融环境来看,其他地区可以借鉴的经验从深市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融资,同时大力发展本地区外资或本地银行。在地区创立证券交易所的难度较大,可能性很低,但是可以通过上市融资的方式,来获得需求的资金。特别是2009年9月深市创业板启动,对于其他地区的风险投资业来说,是解决风险资本难题的良机。

5.任何地区的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策的扶持。依照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历程,最初的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资金来源均大量来自政府资金。即使现在,政府资金依然占据着较大的比例。但随着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政府资金自身的限制满足不了风险投资更大规模的资金需求,需要政府出台扶持政策,解决筹资难题。政策扶持可以像长三角地区一样,把国家新出台的政策工具及时现实化,如积极设立省级“引导基金”;也可以像珠三角地区一样,立足本地,在调研的基础上出台本地扶持政策。可以说,中西部地区若想发展风险投资业,现阶段必须重视政策扶持,拨出专项资金作为风险资本,或积极落实国家扶持政策工具,或在实际的基础上出台适合本地发展的扶持政策,才能真正促进本地区风险投资业的兴起。

参考文献

[1]王元,王伟中,梁桂,等.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2007[R].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蔡莉,李雪灵,卫国红.我国风险投资公司宏观支撑环境与运作机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中国统计数据信息中心.中国统计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4]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