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社会调查四要素8篇

时间:2023-06-11 08:26: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社会调查四要素,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会调查四要素

篇1

世界休闲组织预测: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是休闲需求增长的门槛: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度假需求就会普遍产生。而休闲社会则要求必须是1/3以上的时间用于休闲,休闲收入支出的1/3用于休闲,国土的1/3用于休闲,达到了这三条件才可以说是休闲社会。

体育运动是人们休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乐于接受的健身活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从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转变,休闲体育消费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体育健身、户外体育、体育旅游等逐渐逐渐逐渐深入到越来越多的家庭。“街舞”、棒球等都体现了浓浓的休闲体育色彩。

二、休闲体育的到来是经济高度发展下的产物和时代需求

(一)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体育消费群体和体育市场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学家预测,2040年我国人口总数达到顶峰14。91亿后开始下降,其后将呈现缓慢的负增长。这样的趋势,一方面说明新世纪我国的人口压力仍然很大,但另一方面对休闲体育的发展来说却是一个机遇。这是因为,新世纪的人口增长是与人均GDP和居民收入水平增长同步的,这种条件下的人口基数的增长,意味着有支付能力的体育消费水平的增长,而有支付能力的体育消费需求的增长,又必然带来体育市场的持续繁荣。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进入富裕阶段。到那时,富裕起来的15亿人,无疑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消费群体,并以他们活跃的体育消费能力创造世界上最大的体育市场。

(二)新世纪我国居民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是休闲体育发展的原动力

社会主体人的需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中各项活动的生存、发展和消亡也是由人们需求结构变化的客观规律来决定的。体育消费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消费现象,是一个社会发展到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体育消费需求是指特定的消费人群在特定的区域,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市场环境和特定的市场推广计划下对某一个特定产品的总体消费需求。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由温饱消费向现代消费转变。纵观近几年的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医疗、保险、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发展型,甚至享受型消费系数呈上升趋势,消费结构将出现良性变动。

体育消费从本质上讲属于满足人们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消费。体育消费是能给人们带来健康、欢愉、享受的消费。由于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对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是无限制的,因此,人们对体育的消费需求也是无限制的。

(三)闲暇时间的增多,是休闲体育发展的保证

我国政府在1995年5月起,就实行了五天工作制度。从2008年开始实行,国家又增设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加上原来的五一劳动节,国庆节以及双休日,年休闲时间达到了119天之多,超过了1/3的休闲时间,达到了满足休闲社会的三个条件之一。随着人们余暇时间的增多,人们便会考虑如何运用余暇时间科学、合理地安排健康向上的休闲内容,以满足身心上的需求。加上我国的政策一向推行全民健身计划,这给大众的休闲体育营造了很好的政策环境。

(四)人民生活节奏加快,文明病的困扰,健身意识的提高,是休闲体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古老的健康概念,常以是否有病作为分界线,有病为不健康,无病则为健康,而现代对健康的科学定义是指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21世纪的社会的健康四要素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健康。

社会的进步,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的紧张,大量的脑力劳动代替了原来的体力劳动,现代人类努力在适应这种高强度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时,人的精神系统可能会出现问题,就会犯所谓的文明病,现重要的是,大强度的脑力劳动,长期缺少锻炼,使得”肌肉饥饿、办公室病、心理疾病等现代文明病成了困扰大众的杀手,而休闲体育正好可以填补空白,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更可以起到缓冲精神压力的作用,平衡人体机能水平。

(五)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自上个世纪后20年,我国进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尤其是2000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逐步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消费重点由生存资料转向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提升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当前的消费重点,除了住房、电子通讯器材、汽车、家庭装饰装修等新兴消费持续升温,增长迅速之外,健身健康日益成为了新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经历过“非典”后,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不仅如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观念也随着发生了变化,体育健身日益成为了一种时尚。这些变化都将对中国休闲体育产生巨大影响。加之,中国政府通过国家彩票基金加大了对全民健身的投入,健身路径工程、小篮板工程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休闲体育的发展。

三、新世纪经济下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对准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随着人民生活需求开始由物质向精神转变,休闲体育的消费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已不单满足于现有的体育运动,而是衍生出更多的、更时尚的休闲运动。如目前比较时尚的休闲体育运动项目,高尔夫球、健身房运动、普拉提、滑雪、海滩体育等。

(二)培养适应休闲体育、休闲时代的专门人才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给中国体育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也给中国休闲体育的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催化剂。奥运会对国内群众进行了一次广泛而深刻的体育文化洗礼,同时也增强了休闲体育需求,据有关资料表明,在2000年,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就业人数达到约200万人,而且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按这个增长速度估算,到2020年将达到1500多万,庞大的休闲业务、休闲服务业市场将出现人才的紧缺。

(三)高校课程与时代接轨,培养专业休闲体育人才

篇2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三节,本节内容所涉及知识点多数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了解过的,如水资源的概念、数量、分布等,学生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中也已获知中国水资源的短缺状况、以色列在用水方面的措施,但这些知识比较零碎、不够系统。关于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教材也仅以文字表述、图片展示的方式笼统介绍,学生很难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所以本节课可设计恰当的活动系统,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教学过程。

地理核心素养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与地理实践力。活动设计过程中,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找出其与核心素养的契合点。以此为依据,利用教材中现有的案例、活动,必要时还可搜集其它文献资料包括乡土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重构,使地理核心素养的四要素能够渗透整个教学环节。笔者在本课中设计的活动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契合如表1所示。

二、活动教学建议

活动一:以色列和中国西北的气候背景分析

活动内容:①在世界政区图中描出以色列和西北地区的轮廓,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描述两区域的地理位置;②对照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或两地区的气候资料),说出以色列和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找出气候特征的共同点;③从纬度、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分析和比较促成两区域气候特征形成的原因。

设计意图:描绘区域轮廓图和描述地理位置能够使学生达到对区域的初步认知,构建区域的心理地图。两区域具有相似的气候特征,但成因不同,运用综合思维进行要素综合分析和空间比较分析,可进一步加深对区域的认知,并对第二章“气候的形成”相关内容进行巩固,做到学以致用。

实施建议:轮廓图的绘制可在有经纬网的空白政区图中完成,考虑到很多高一学生的区域地理基础较薄弱,应提前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分区,重点让学生明确西北地区的区域界线。

活动二:以色列和中国西北的水资源利用状况对比

活动内容:①阅读“以色列的水资源及其利用”,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总结以色列自建国以来水资源利用的有效措施;②阅读“流血的石羊河”,分析以石羊河为代表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③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除加剧水资源短缺,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外,还会对当地以及相关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可用关系图展示);④借鉴以色列的用水经验,为西北地区献计献策。

任务①课堂实际成果如表2。任务②和③课堂实际成果如图1。在活动二的总结中可以得出图2所示的分析思路,这也是本节课内容的统领与概括。

设计意图:以色列是世界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的成功典型,“以色列的水资源及其利用”一文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详细介绍该国水资源利用的措施,学生经过阅读后总结归纳如表2,提取信息的能力得到培养。再从这些措施实施的时间顺序可以看出: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也是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造历程,而生产力发展、科技的进步可以提高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改善人地关系,使自然对人类的直接约束力减小。任务①的完成和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对“人地关系”有了初步理解。

同为干旱区,西北地区的“干渴”与以色列展现出的勃勃生机对比强烈,促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欲望。通过图1可以看出:①水资源短缺不仅有因水资源供需矛盾造成的水源性缺水,即“地对人的影响”,也有因污染排放、过度开采地下水等造成的水质性缺水,即“人对地的影响”;②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不仅加剧资源短缺,还产生诸多生态环境问题,说明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与地如何协调”至关重要。综上可见,“人地观念”这一核心素养要素在此环节中得到充分体现。

实施建议:通过阅读材料,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任务①和任务②,但如何合理构建任务③要求的关系图(如图1),则需要生生、师生相互交流讨论才能更加全面合理。需引导学生关注:关系图中呈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四大圈层的要素,它们的变化归根结底在于人类对“水”这一要素的干扰,让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有初步认知即可。考虑到课堂时间,活动一和二可以同时开展,将学生分成两组:以色列队和中国西北队,每组学生完成一个区域的任务,最终通过交流讨论达到共识。

活动三:六安市水资源利用状况调查研究

活动内容:布置学生在课前或课后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搜集资料,了解六安市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如政府在水资源的分配管理、水资源重复利用等方面的举措;工农业部门在节水方面的数据;公众节水意识用水行为的调查等。据此分析六安市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具体活动设计如下:①了解水资源供给量:利用Google Earth软件,展示六安市所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河流分布等。学生在图中看到六安市境内有以史河、淠河、杭埠河为代表的七大河流,西南部有梅山水库、佛子岭水库等六大水库,还有依托六大水库建设的世界七大人工灌区之一――淠史杭灌区。据此可以得出六安市水资源的总体特点是:水资源丰富(资料显示总量可达99.9亿立方米/年);水环境优越,西部的大别山是优质水源地。②了解水资源需求量:六安市人口总量为665万(2015年数据),要求学生计算人均每年的水资源拥有量,计算结果为每人每年1 550m3。对照联合国相关标准,明确六安市仍属于中度缺水城市。加之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还要肩负向省城合肥及周边城市供水的重任,所以供需矛盾仍然突出,节水势在必行。③节水在行动:2013年10月,六安市开始创建“节水城市”,2015年4月,六安市通过省级相关部门验收,成为安徽省四个“节水城市”之一。依据课前从报纸、电视、网络等搜集的资料,说说六安市创建“节水城市”的举措和成效。课后对六安市居民“用水行为和节水意识”设计问卷并展开调查。

设计意图:利用乡土案例能够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促使学生切身体会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从而将“合理用水、节约用水”这一观念落实到日常小事中,最终形成稳定的品格,落实“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课程理念。另外,通过搜集资料、社会调查等活动的开展,学生地理实践力也得到锻炼和提升。

实施建议:活动开展过程中,可将学生分为四组。三组学生分别完成以下资料的搜集和汇报,包括:政府方面,如水资源的管理分配、节水宣传、用水督查等;农业方面,如近年来灌溉用水的数据、灌溉方式的改进、种植业结构的{整、农作物品种的选择等;工业方面,如企业节水设备的改进、实际用水数据、水资源重复利用情况等。一组学生完成对居民用水行为和节水意识的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

三、活动教学反思

篇3

生源整体质量偏低新升本科院校的声誉往往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考生报考积极性不高,生源质量远不如老牌本科院校。再加上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很多学生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将来的工作没有直接的作用,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英语、计算机等实用课程的学习上。

以文本为根基,加大阅读原著经典当下的现当代文学史以史德方式注重对整个文学发展脉络的梳理,对发展轨迹的描述,对重点作家作品的点拨,而相对忽略和轻视了文本阅读。老师和同学们热衷的是各学术期刊、论文专著所撰写或者转发的各类文学评论与文学批判,各类考核也以文学史的现象为主体,而忽略了对第一手文本作品的研究描述。更加奇怪的是师生对随手一个作品、随意一个作家都能评论的头头是道,对原本原典却没有完整、系统、深入地品读过。简单化和程式化的表达首先违背了文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它很难做到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提升自己的审美分析能力、激荡自身的人文情怀,进而最直接地去感悟文学的魅力,而限于背诵熟记一些万能回答模式的条条框框。将教材、论文当中的给定结论作为定论来规范答案,严重限制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而在文学的四要素(作者、读者、世界、作品)中,作品才是根本,离开了作品,文学史、文学思潮、文学学派也就失去了依附的基础,再多分析也是纸上谈兵式地夸夸其谈。因此尤其在学生基础薄弱、师资力量较弱的新型本科更应该提倡、鼓励、支持、要求学生大力阅读原著。在课前教师可以告诉整个文学史的教学进度和大致规划,告知学生什么时间段大致应该阅读完哪些经典代表性篇章,保证自身阅读进度与教学进度跟进,有可能的话阅读整本的原著;课堂上课前可以抽查几名学生复述小说情节、畅谈散文感悟、背诵优美诗歌,真正能够鲜活地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熏陶;课下也可以以小组形式让同学书写读书笔记、撰写课程小论文。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增强互动模式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繁杂、各类流派交错层叠,原本传统式的课堂讲授方式往往让学生应接不暇,在上一节课的课程还没有理解消化吸收的同时下一节的内容又出现。因此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和模式。要寻求师生之间的“共振”和协调,既要学生跟上老师,也要老师服务学生,尽可能在与教学大纲等硬性规定不冲突的情况下,多一些软性的活动。因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忠实地执行教学课程计划的过程,更应该是一个师生共同熟悉课程、填充课程的过程。分成小组有代表的在课堂进行讨论演讲,在最大程度上增加了文学教学课堂的丰富性,扩大了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益,同时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真正使教学成为创造性的活动。

改革原有考核方式,多以“大作业”形式如今的现当代文学考核方式仍多以书面为主,而且题型基本稳固在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作品赏析的老态模式。学生也只需要将可能考试试题进行整合,考前突击硬背一下就可以应付。这种单一的书面考试确实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知识的识记与掌握,但是在相当程度上也滋生了学生懒惰心态,以为考前刻苦背书就能够过关。因此教师在考核上要尽可能使用“大作业”的方式,由一元到多元让学生开动脑筋。比如制作关于现当代某位著名作家的年谱,让大家知晓分享作家一生的起伏事迹;排练优秀话剧,在彼此协作当中增强自身的团队意识、角色意识,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享作家的照片、手稿、作品原版封面设计等图片;抑或者让大家分享介绍自己获取文献、查找文献的经历,为将来撰写专业的学术论文打下基础。总之尽可能多种考核综合考察,减少单一方式的简单命题,只有老师想尽办法、出尽点子,才能防止学生懒惰,应付考试。

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学以致用显成效绝大部分的新生本科院校都是地方院校,更多的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因此依托地方资源,在地方文化热土当中吸取营养、感悟文化是水到渠成,也是必然要求。现当代文学教学时一方面可以“走出去”,尽可能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作家故乡实地考察,研究特定时代的人文环境和特有底蕴。这种将原先传统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体系当中加上“实践育人”更易凸显实效。以我校所在地新乡市为例,以刘震云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作家已经进入了文学史教材。在课堂讲授的同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去探寻作家足迹、参观博物馆与展览馆、做社会调查,这样就可以建立文化底蕴,提高其在社会实践中融会贯通文学知识的能力和素质。另一种就是“请进来”,邀请本地作家、诗人代表来学校和学生面对面做直接的沟通交流,让大家真正近距离了解作家的生活状态、喜怒哀乐,分享作家们的创作经历、展示其创作成绩、更直接地去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篇4

重视对道德规范和准则的切实认知,是孔子德育思想的突出贡献。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仁”是众德之总,也是孔子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孔子所说的“仁”内容十分广泛。他对“仁”的解释也是多样的,最基本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即“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孝悌为仁之本”。在“仁”的统摄下,孔子提出一系列的德育概念,如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勇、敬、俭等。孔子主张“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强调不是出于外界的强制,而是通过自身的理性自觉从而对道德规范和准则加以认知、认同。“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认为,学习道德知识是德育过程的开端,某些道德品质必须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才不会发生偏差流弊。同样,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晓之以理,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充分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明确的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的高度概括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党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态、通俗易懂的语言,充分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价值观的确立不是外部可以强加的,是一个陶冶养成的过程,是一种人们价值选择的自我内化过程。”高校思政教育者在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时,如果能从影响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两千年之久的孔子儒学的角度娓娓道来,让大学生知晓这一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就能唤醒大学生深层次的文化心理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缘起产生探求的兴趣。因此,学习了解孔子德育思想的过程,既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探寻,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深刻理解乃至认同的过程。诚如孟子所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孔子的德育思想非常重视君子人格的塑造。“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107次,并被赋予深刻的道德含义,孔子对君子提出“三戒”“三畏”“九思”等诸多要求和赞美。孔子认为:“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人人未必能达到“圣人”的境界,但一般人通过努力就能达到“君子”人格的高度。诚如所言:“孔子指出一种理想的模范,作为个人及社会的标准,使人‘拟知而后言,仪之而后动’。他平日所说‘君子’便是人生品行的标准。”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启发大学生依照孔子倡导的君子人格,引导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渊源,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点,借鉴吸收“君子人格”的有利因素,充盈自身的人生品行。

二、“情”———道德情感阶段

重视道德情感的陶冶,是孔子德育思想的显著特点。道德认知如果未能上升为道德情感,那么这种道德认知大多是不稳固的。孔子说:“心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孔子很注重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通过正面的情感教育,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善良本心,使之时时处于警觉状态。孔子重视诗教和乐教在完成人的德行中的积极作用,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由“知之”到“乐之”,是低层次情感到高层次情感的转化。因此,孔子很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应用,他对学生倾注了关爱和真情,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道德教育。他的学生颜渊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就是对他们动之以情的过程。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抓住“情感”这一促进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因,才能激起大学生对教育者情感上的接近、尊重与信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及其要达到的目的,并产生强烈的追求、实践的欲望。大学生这种情感活动的发生、进行,是他们追求、内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目的的推动力量。孔子对“仁”的解答因人而异,但从未离开具体生活。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者要真诚关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交友、心理健康等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的各种元素,让大学生真切感受到关心,从而拉近与思政教育者的距离。此时思政教育者再以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事件和社会上各种新闻热点为例,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学生对各种事件进行分析说理,引导大学生的道德觉悟,从而循循善诱地引导大学生悦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思政教育者要特别注意和大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自尊和受人尊敬是人的一项基本需求,在尊重和平等的前提下,大学生的深层次需求和自身的主动性才能激发出来。”高校思政教育者可以借助师生之间思想、知识交流,对大学生的情感乃至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意”———道德意志阶段

优秀道德品质的养成过程十分艰苦,孔子很强调道德意志的培养。孔子认为,一个人为学修德首先要立志,要具有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即“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其次,要对“志于道”有信心、有信念,故曰“我欲仁,斯仁至矣”。最后,要有恒心。明确了志向,坚定了信念,还要经得起各种欲望的诱惑和艰苦环境的磨炼。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眼前的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该有精神上的更高追求。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确立志向,树立人生的目标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方向。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作为一个君子不应该过多地追求功利性的东西,而应该崇尚“道”,追崇那些看似无用实则颇为有用之“道”,这种“道”要求君子有远大的抱负。只有达到“不器”之境的君子,才是真正的君子。对大学生而言,好好学习,将来找一份好工作,固然重要,但人生不能仅止于找到一份好工作,因为工作只能解决生活生存问题,并不能解决人们追求生活价值、人生意义、心灵拯救、精神慰藉等安身立命或终极关怀的问题。目前,大学生群体存在“道德危机”“信仰危机”等问题,究其根源,在于缺乏理想信念的引导。大学生需要科学、正确的理想信念来指引人生的方向,让大学生活以及未来的人生追求更加有意义、有价值。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不仅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而且是大学生个人思想不断成熟、确立精神家园的需要。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借鉴孔子“克己内省”的自我道德修养方法,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他认为,“克己内省”是日常必用的修养方法,应积极提倡。经常自我反省,省察改过,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就能做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会受到很多外在环境的影响,但最终还是取决于个体有无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孔子说的“为仁由己”就是这个道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全面、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需求、道德标准等新变化,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引导大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自我反省,启发大学生的道德觉悟,使大学生正视自己的不足,激发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潜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内容“内化”为他们自身的道德思想、情感和意志。

四、“行”———道德行为阶段

篇5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发展评价的本质是作出价值判断,目的在于为发展决策服务。教育质量是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教学质量、教师队伍、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以期时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进一步完善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

0引言

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基本形成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职院校的格局,高职教育无论是学校数还是在学人数,均已占据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的矛盾日趋明显。实施高职院校发展质量全面管理,走内涵发展道路,构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和实践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巫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高职院校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主要考虑导向性、科学性、简易性和对等定分的原则。尤其是要遵循科学性和简易可操作性的原则,这是设计指标体系的关键。设计过程中,应抓住主要的、有代表性的项目,突出重点;条目力求简练,内涵明确;评价项目的选取。内涵的界定.应起导向作用。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现状:①规模快速发展,普及了高等教育大众化;②专业结构逐步合理,对加快工业化道路有贡献;③区域分布趋向协调,促进了区域经济统筹发展;④校企合作办学取得成效。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①规模扩大后的质量问题,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就业质量不高;②办学资源不足,教师综合素质与实践经验缺乏,实习实训设施条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3] ,f③产学研结合问题上,校企合作不到位;④在教育与经济特性上,办学目标不清晰;⑤在专业与课程建设上,办学特色不鲜明。

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关键,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是一种以社会劳动者的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否得到有效的培育与发展的教育。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把促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可持续发展放在重要位置。这就需要抓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其中,教学质量体系、专业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体系建设是重中之重。

2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育质量是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四,其中包括质量建设在内的内涵建设是高职院校谋求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作为质量建设的基础平台,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是根据所制定的教学各个环节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查、评价的制度体系。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具有明显的“企业化”的特点,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遵循着“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教育的竞争关键在于教学质量。引人IS09000系列标准,建立符合IS09000系列质量体系要求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有助于实现全面的质量管理,对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从质量体系要素和质量体系环节两方面着手构建。

(I)从质量体系要素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依据IS09000系列标准,质量体系包括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四要素。高职院校的质量体系可从这四个要素人手构建:①组织结构;②过程;③程序;④资源。资源包括人员、设备、资金、方法等。学校应提供各项适宜的资源以确保过程和产品质量。学校只有拥有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先进、完备的教学设施,科学、适用的教材和图书资料,高素质的教师,有良好服务意识的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人员,良好的生源等资源,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在教学质量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对学校质量体系要求,又要充分考虑本校的校情以满足学校内部管理的需要。

(2)从质量体系环节构建教学质量保证评价体系。要构建较为完善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体系环节,应考虑质量策划、质量改进、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体系的构建。

质量策划。质量策划是指确定质量以及采用质量体系要素的目标和要求的活动。学校的教学质量策划包括市场调查、专业设置、专业教学计划的编制等。为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合格的、有就业竞争力的人才,高职院校应广泛开展专业社会调查,了解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人才供求现状及趋势,寻找人才需求缺口,结合学校软硬件条件,特别是师资、设备情况,考虑专业设置,确定专业培养方向,明确从事职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课程设计、重组和课程改革,制定教学计划。

质量改进。教学质量的改进主要包括教学改革、管理改革、教学设备设施完善等方面。高职院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促进教师主动吸收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试内容及方法、实践模式的改革;督促教学管理服务人员重视管理理念的更新和管理手段、方法的改革;不断改善教学设施和设备,以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质量控制。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定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考核、毕业生跟踪等环节。对高职教育来说,应确立宽口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技能应用能力为主线,进行全面的课程重组,设计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教学计划;要制定规范、切实可行、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技能训练大纲;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强化实践教学,推行“双证书”制度,探索学生自主创业模式,经常性组织技能表演和技能比赛;要重视教风建设,不断提高课堂、实践教学质量,积极探讨开放式教学组织形式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要加强对考试、考核的管理力度,制定较为完善的考试考查制度等,旨在教学管理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质量保证。质量保证包括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保证。内部质量保证关键在如何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高职院校教育的教学质量监控来说,可采取建立以副院长为教学主任,由教务处负责人、质量管理员、系(部)主任组成的质量评估委员会,负责对教学质量宏观监控;建立系(部)教学工作考核制度、教师教学业务考核制度等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体系;实施日常检查与阶段检查相结合的常规教学质量检查;注重教学信息收集与反馈,实现动态管理;实施学生评教制度;建立规范的听课制度;实施对新教师的评课制度等措施,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以保证质量。同时学校可通过提供介绍教学质量体系的构建及运行、毕业生的情况、企业反馈意见等资料,或请企业共同参与质量体系运行以及进行质量体系认证等,建立起外部质量保证。

3教师队伍评价体系

(1)学历学位进修,实现教师队伍的优化。高职院校中教师学历结构一般本科学历占较大比例,硕士、博士学历人员较少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育教学的质量。学历学位进修可以迅速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使教师能够追踪专业领域和行业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应重视并制定有关鼓励政策,通过积极引导教师进修学历学位,明显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位水平。

同时通过聘用、引进高学历或高职称人员来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应通过在岗进修、短期培训、作为学者的国内外访问、学术交流等形式来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通过校外挂职、顶岗实践、带队实习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高职院校还要运用岗前培训制、导师制等手段来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通过实训课、理论课的观摩和比赛来带动教学改革;通过名师效应、专家讲座、参观学习等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通过营造适度的竞争机制,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提高教师实践技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3)教科研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是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模式和培养方式,更是优化和强化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

(4)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要实行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结构模式,选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特别应注重从企业引进专业知识扎实、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高职院校还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到校兼职。与此同时,采取联合办学、互聘联聘和返聘等途径来拓宽教师聘用的渠道,通过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来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另外,也可在高职院校实现校际之间教师资源的共享。

4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核心职能。高职院校要以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人为本,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高职教育规律,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和深人地推进教育改革,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

指标体系的内容结构包括办学指导思想与办学机制、资源(或称条件)、过程(教育产品实现过程、质量管理过程)、效果4个方面。①教育效果指标(输出产品质量);②办学指导思想与办学机制指标;③教育资源指标;④教育产品实现过程(教学建设与改革);⑤质量管理过程(即教学管理)。

质量管理过程指对产品实现过程质量和产品质量的同步质量管理和控制过程,它包括两个指标。一是组织结构与管理职责(即管理队伍);二是质量管理实施(即质量控制)。另外至于就业服务与指导,即通过就业市场调研选择建立并逐步扩大目标市场和就业信息网络,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服务。

5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一个衡量毕业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反映的是社会整体发展状况。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目的就是要把复杂的大学生就业质量建设目标变为可以量度、比较的数字和数据,为政府决策和评估高职教育提供参考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就需要要解决“用什么去评价”的问题,即评价指标的确定问题,选取哪些评价指标及如何对指标进行实际的考核测算将成为构建指标体系的关键。基于此,可将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指标体系分为就业率、毕业生供需比、工作条件、就业结构、社会认可度五个指标:①就业率;②毕业生供需比;③工作条件;④就业结构;⑤社会认可度。

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阅读疗法;应用模式

1.引言

教育部、卫生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1]。当今社会已进入了高心理负荷时代。《Lancet》杂志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约1/5的未成年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2]。在校学生面对学习、恋爱、人际交往、择业就业等压力时,烦恼、焦虑、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2.阅读疗法应用模式的涵义

阅读疗法就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导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3]。阅读疗法服务通过阅读疗法师为大学生推荐阅读疗法书目,或与其面对面交谈,舒缓其学习、恋爱、交际、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使他们重建自信,重获心理健康。阅读疗法服务是一项科学性活动,有着深厚的心理学、医学、文学、图书馆学基础。阅读疗法发生作用的原理决定了阅读疗法服务要达到预期效果与目的,必须遵循基本的操作流程与规范。而这正是通过阅读疗法基本应用模式得以实现的。

阅读疗法应用模式就是通过阅读疗法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融合, 如心理学、医学、文学、图书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与个体、团体咨询、心理调查、评估与诊断及科研能力的融合, 构筑起支撑阅读疗法服务的各种交互运行、协作运行的模式, 以引导读者阅读,促进其人格发展与自我实现,预防及辅助治疗心理疾病。

3.阅读疗法基本应用模式的理论建构

阅读疗法基本应用模式是根据读者心理发展特点和不同心理健康水平所采取的灵活多样的育人助心的服务方式,由应用途径、应用方法、应用内容和实现目标四要素组成(见图1)。

3.1 多维系统、相互渗透、协作运行的应用途径、应用方法与应用内容

3.1.1 阅读保健

阅读保健是具有针对性地提高读者(群体)应对心理困扰、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方法包括自主教育、社会实践、专题讲座和团体辅导。自主教育是指促进心理健康的读书活动和社团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为人处事能力,从而促进解决人际关系不适应问题和社会化发展。社会实践包括社会体验、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等活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同时更需要学会在社会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通过深入了解社会、体验人生来弥补缺乏挫折教育和实践锻炼的不足。专题讲座和团体辅导主要包括相关讲座、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应聘辅导等。专题讲座通常针对关心相同问题的读者群体,采用讲授为主互动为辅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效地缓解或排除心理困扰。团体辅导通常采取以同类读者为单元的互动辅导形式,是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些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点、态度和行为[4]。

3.1.2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从家庭或团体获得的物质或精神的帮助,如经济依赖、情感依托等。家庭支持除物质支持外,主要是亲子沟通,亲情交融,防止出现孤独、寂寞、无耐之感,对于防治心理障碍具有良好的作用。团体支持是指引导和鼓励与同伴组成团体,开展思想交流、问题讨论、心理支持和生活互助等活动,用以克服自卑和无助心理的产生。社会支持强调客观地看待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及不平衡,对社会现状有理性的认识并接纳现实,加强自立、自主和自强意识的教育,避免对家庭或团体产生依赖心理[4]。

3.1.3 阅读治疗

阅读治疗可采用图书疗法、影视疗法、音乐疗法、美术疗法、课娱疗法等多种形式。一般包括心理评估、团体咨询、个体咨询、心理治疗、书方推荐和科学研究等项内容。心理评估是通过实验、观察、测量等方法评价心理发展问题和补救问题的种类和程度, 为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的基础性工作。团体咨询、个别咨询和心理治疗既是解决发展问题又是解决补救问题的有效方法。团体咨询是团体成员们在具有专业训练的领导者引领之下, 得以重新评鉴自己的思想、情感与行为,并可在安全的实验性社会情境中尝试新行为与改变自我、学习解决问题、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干预方法。个别咨询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者通过和来访者面对面或通过计算机网络、书信、电话等形式商谈、讨论、劝告、启发和教育, 帮助来访者解决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 以促进其最佳发展、提高适应能力和增进心身健康的干预方法。心理治疗是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通过言语、表情、手势、态度、行为、良好的医患关系以及特意安排的情境或通过视、听、触、嗅等感觉刺激来影响患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 调动主体的积极性, 消除心理障碍、矫正不良行为的心理干预方法[4]。书方推荐是在实施阅读疗法服务的过程中,按照普遍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针对读者的心理偏差和病症,提供指导书目和对症配伍书方。科学研究是对心理评估、团体咨询、个体咨询、心理治疗及书方推荐等内容进行总结与提炼,并采用科学实验、实证分析等方法将其升华为理论成果,以更好地指导今后工作。

3.2 级次递进、人性化的阅读目标

阅读疗法是一种古老而现代的心理治疗方法,它能够起到心理保健和辅助治疗作用,是读者通过阅读、学习或讨论文献资料以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或是达到自我提高和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其基本目标为引导读者阅读, 建设书香社会。阅读疗法是一种心灵与文献内容相碰撞的过程,也是文献内容对读者的指导过程,在这种碰撞与指导的过程中,无病者可以健心,有病者能够通过对文献内容的领悟走出心理误区,恢复健康状态。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完成发展读者人格, 预防疾病发生及调节读者心理和生理, 辅助治疗疾病的目标。

阅读疗法基本应用模式同时具有发展性和补救性的功能特点, 阅读保健主要是针对具有同类问题读者群体的, 而社会支持和阅读治疗是针对有困难和已有明显心理障碍读者的。阅读疗法基本应用模式中,每种应用途径及所属的应用方法、应用内容和实现目标是一个整体, 同时又是整个应用模式系统中的组成部分。

4.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社会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密切配合起来,共同努力,使阅读疗法服务工作能够在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学校要营造和优化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促进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团结友爱的人际氛围,形成一个群体心理健康的大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忠艳.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58.

[2]胡光秀.全球20%的未成年人有心理疾病[EB/OL].,2011-12-07.

[3]王波.阅读疗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12.

[4]雎密太,张建新,云炜恒,等.关于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模式的理论建构[J].心理科学,2005,28(6):1464-1465.

篇7

1970年初,袁教授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调查入手,深入民间调研,数十次前往不育症多发区的41个市县进行系统的社会调查,率先发现集中不育症人群与食用棉籽制品密切相关,提出棉籽食品可致男性不育,进而分离出男性抗生育有效成分棉酚。嗣后,国家组织全国18个省市千余名多学科科技医药卫生人员协作攻关,袁教授作为全国棉酚研究协作组化学制药组负责人和山东省棉酚研究组组长带领科研团队对棉酚的理化性质、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与规格、抗生育效果、作用环节、吸收分布、毒理、临床用药方法及剂量、棉酚的拆分、衍生物及络合物的制备和筛选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深入研究。1974年2月在探寻高效低毒棉酚衍生物的过程中,研制成功“男性避孕药甲酸棉酚”,袁教授亲自执笔起草了棉酚、醋酸棉酚、甲酸棉酚质量标准[3]。棉酚是迄今国内外男性抗生育作用最为确切的一个药物,作为非甾体类药物的新发现,填补了国内外男性避孕药的空白。1972年,袁教授首次分析测定出青蒿素的分子式与分子量,为“抗疟新药—青蒿素”研制成功做出了关键技术贡献。

2系统生态观的中药可持续发展

中药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其生态环境保护是袁教授长期关注的课题,他指出:“中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物质基础,要发展中药事业,首先要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4]。”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他多次深入山区、药材产地和道地药材产区开展中草药资源调查,搜集民间中草药方剂,编著出版《山东中草药手册》《中草药避孕方剂汇编》和《山东省中草药资源调查报告》。80年代初,面对中药使用量激增,中药及天然药物野生资源日趋减少的现象,袁老认为中药资源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应对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进行研究与科学利用。为摸清山东中药天然药资源现状,积极配合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袁教授组织开展了山东中药资源普查,切实推进中药道地药材研究和人工栽培研究。针对中医和中药发展不平衡和“重医轻药”,以及临床用药不规范,中药炮制不当,或调药有误、分量不准,药材霉变,以伪充真、以劣充优等问题,深入分析中药及中药学科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适时地发表了“振兴中医事业必须同时发展中药事业”的重要论述。90年代,袁教授立足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竭力倡导中药现代化、标准化、规范化、客观化,组织山东道地药材研究,开展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及质量研究[5],从混乱品种甄别、本草考证入手,就其化学成分、饮片规格、质量标准等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荆芥全面系统研究,明确了荆芥入药历史沿革,澄清了荆芥入药品种[6],首次探讨了135种常用中药所含微量元素与中药性效相关性,保障了临床用药安全。24大科学观塑中药产学研经贸战略架构中药为复杂体系,其突出特征是整体性,袁老对中药现代化有着系统思考和独特见解,认为:“中药现代化要立足大科学观,从系统整体观出发,做好顶层设计,从战略高度着眼,基础与应用研究、实验与临床并重,科学技术与人文经济融合,产学研科经贸并举,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实现中药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还分析说:“应重视中药基础性研究,无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应用研究,更不可能有重大创新和突破。要坚持以中医药理论为依据,以临床效果为前提,以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为核心,破行业界限,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多学科交叉协作,探索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机理。从根本上使传统中药提高到现代中药的水平。”1990年,他在20余年中药生育调节研究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从战略发展着眼,系统梳理古今文献,开展专题调研,首次在国内外全面总结中草药节育成果,独立完成了“中药节育的预测研究”,准确客观分析了国内外中草药避孕及抗生育研究思路与进展,前瞻性的提出了我国中药节育研究的发展趋向、目标,尤其强调应着力加强中药复方抗生育作用与有效成分及中药双向调节系统研究[7]。1998年,他综合分析中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水平,着眼于山东厚实的中医药基础条件和发展潜力及在国内外所独有的优势、地理环境特点,增强中药国际市场竞争力,建立中药走向国内外市场的“高速路”,提出发挥山东居环渤海经济带区位优势,建立集产学研经贸于一体的“北方中药港”的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设想和围绕“北方中药港”建设核心,以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自主发展模式创新为着力点,增强中医药科技自主创新力的发展策略建议,推动了中药现代化和“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化基地”的建设进程[8]。

3系统整体观和非线性科学理念融合构建符合中药

自身规律和特点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法体系中药质量是中药事业发展的核心,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袁教授便着力于现代仪器分析技术评价与控制中药质量的系统方法学探索。80年代初,组织了紫外、红外、荧光、色谱、电泳和细胞核型分析等中药鉴定与质量评价现代方法技术的系列研究,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技术依托单位”,确立了该领域领先地位。遵循中医整体观和中药复杂体系的特点,融汇系统学和非线性科学理念,将现代分析技术引入中药领域,指出中药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种质、原药材、饮片、制剂、中成药、辅料及环境土壤等的多维标准规范和综合集成控制。创建性地提出中药全成分分子动态变化整体性、综合性的质量评价与控制理论“中药质量全成分控制论”,即:中药具有整体性、非线性、模糊性、时空序列等特征,单味中药的化学成分是复杂的,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更为复杂。并且这些成分存在着极大的可变性。它既有植物生长时由于生物变异及基因表达的可变性,又具有采集加工后成分分解转化的可变性。因此,只选用其一种成分,甚至选用几种成分定性定量,进行评价与控制中药质量,难以反映出中医中药的特色,与中医辨证用药重视整体药效相距甚远。中药的整体作用特点决定了中药不同于西药,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必须能对起效的全成分(有机成分、无机成分和络合物成分)进行控制,以中药全成分为基础,以其全成分分子的整体效应为指标,采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方法获取标准量值,达到控制中药质量、保证中药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9]。袁教授首创了“中药鉴别紫外谱线组法”“中药多维指纹图谱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分析法”和“全成分宏观总体效应表征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方法”等系列新方法[10-12]。1994年,他将热力学理论引入中药研究领域,采用微量量热法新技术,运用生物热效应表征黄连、黄芪药效作用机制,探索建立中药质量评价的热力学方法[13-14]。袁老在长期系统的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法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成果,完善了中药及其生产质量控制体系。

4复杂巨系统理论与集成统一分析方法解析中药复杂体系

20世纪80年代,袁教授以阐明中国特色生命科学———中医药学的本质为根本目标,开始了以方剂配伍规律和“方-药-证”相关性研究为核心,运用多学科研究模式,以中医方剂的功效为指标,采用现代分离分析技术,剖析方剂的物质基础,揭示方剂的作用机理,阐明其科学内涵的艰辛求索之路。系统的自然科学理论与技术修养和长期的中医药文化积淀与中药实践,使他对中药方剂有着精深的认识,作出了“中医药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工作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根据中药配伍理论,研究中药复方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功效关系和物质关系,研究复方中药化学成分及其变化(物理的、化学的和活性的),从而探讨中药的协同、拮抗和双向作用,对于发病机体治疗疾病的机理,以阐明中药复方的组方规律,揭示中药作用的本质,进而阐述中医药理论”的论述。形成了“中药配伍化学关系论”,其核心内容是:中药的化学成分是中药的组成,中药化学成分包括有机化学成分和无机化学成分,包含微量元素以及两者形成的络合物成分等。单味中药中具有多种有效成分,每个有效成分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中药在临床上应用多以复方形式,它体现了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复方的中药配伍是以“君、臣、佐、使”及功效方面的“七情”的组方原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味中药组合而成,并在机体内作为一个整体而起作用,即复方作用的最大特点是复方中所含中药的综合作用和整体作用。中药通过方剂配伍,可以提高与促进疗效,减低毒性与不良反应,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中药汤剂多是复方,配伍煮后,各种成分多数相互作用,发生多种化学物理变化,含量上升或下降,甚至产生新物质,只有极少数成分保持原有状态,由此反应而产生的新物质,足以导致量或质的变化;汤剂进入机体内又可发生因配伍而产生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中药配伍组成的复方,其汤剂的功效作用,不能简单地用单味中药中所含有的化学成分功效作用普遍进行解释,也就是说复方的药理作用并非简单地等于各味中药及所含某些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加合,显示出整体作用大于部分作用的总和,体现了祖国医药学在直接治疗疾病的同时,重在调动机体内在的抗病因素和通过对其他药物的影响使得机体恢复健康。中药复方汤剂中各单味中药所含化学成分有的保持原有状态,有的因相互影响而产生量的增多或减少,有的则产生物理(吸附)或化学反应而产生新的物质。由于单味中药就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单味中药中不同化学成分可以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它们间可以相互协同、拮抗或又协同又拮抗[15]。率先采用色谱指纹图谱技术及效标成分与药效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将智能色谱专家系统用于中医方剂分析,开展了中医传统名方四物汤的系统研究,揭示了四物汤其成分变化与药效的相关性和配伍减毒增效的作用机理与物质基础,确证全方补血药效最佳。继而提出“中药方剂分子合式作用学说”,合式,即合乎一定的规格、程式,指有序、有规律的作用。中药方剂是一个多种化学成分的复杂体系,含有机成分、无机成分和络合成分。中药配伍制备汤剂的过程中,则可能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反应,由此反应而产生新物质(沉淀物和非沉淀物),导致量或质的药效变化。当汤剂进入机体内部形成一个随病症可发生协同或拮抗的动态平衡的多种活性成分分子复杂体系,在机体内活性成分分子包括原有活性成分分子、代谢产物活性成分分子和间接产物活性成分分子,一种活性成分分子在机体氛围中可改变状态,如形成络合分子等,随病症可呈现一种或几种不同的活性作用,其活性成分应能被机体吸收,可发生因配伍而产生的协同或拮抗作用。起作用的多种活性成分分子又可划分为Ⅰ类活性分子,即已作用在靶点上的活性分子;Ⅱ类活性分子,虽未作用在靶点上,但可协同或拮抗Ⅰ类活性分子的活性;Ⅲ类活性分子,是Ⅰ类和Ⅱ类活性分子的作用基础或后续分子。在机体内,多种活性成分分子可作用于多个部位、多个靶点或几种活性成分分子作用于同一部位、同一个靶点,其作用呈现层次性、有序性、整体性、综合性和调节性,使机体重新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病症得以治愈。

5系统动力学方法剖析中药学科内生机制与动力

学科是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功能的平台,是造就学术领军人物与科技拔尖人才的舞台,数十年的学科工作经历,使袁教授体会到高水平学科是实现高质量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是从事高水平学术研究与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条件,是中医药学发展的载体与基石。他立足于建立中药现代学科教育体系,着力构建“中药光谱鉴定学”学科体系,其专著《中药鉴别紫外谱线组法及应用》作为学科建设的开篇之作,为中药学与现代科学的融合开辟了一条新径[16],成为新学科的理论奠基。从系统论角度出发提出:“人才智力资源是学科发展的根本、物质条件是学科建设的保障、科学技术进步与学术研究是学科发展原动力、理论知识创新与技术创造是学科发展的关键”的“学科建设发展四要素”和“构建方剂学二级学科群”及“方剂化学”学科的发展目标[17]。1985年初,就学科建设提出教学、科研、技术开发三者的关系为“首、主、重”三要关系。袁老注重优秀中药技法的传承与创新,倡导科学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医药并重、医文合一的人才教育观,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重视培育文化底蕴深厚的复合型中药创新人才,在他的努力下形成了从本专科、研究生教育到博士后人才培养层次完备,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健全的五个层次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6结语

篇8

关键词:备课;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029-002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广大教师对备课的认识存在一种误区:备课就是写教案,是不得已要完成的任务。在某种程度上,备课已沦落为中小学教师工作的一种形式、任务、负担,成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不得不应付的差事。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在经过多次重复同一课的教学之后,就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备课根本就是多此一举。基于此,年轻教师要“备详案”,经验丰富的教师便可“备简案”或“零教案”。很显然,这是对备课的误解。

事实上,对教学内容烂熟于胸、倒背如流并不意味着做到了对知识的内化、活化和转化。提到内化,不论经验多么丰富的教师,如果做不到“内化”,他顶多是个教书匠、“传声筒”。

当前,中小学课程教改的目标直指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及和谐发展的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教学活动不仅是一个认知活动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活动过程,教学资源的选择与配置,不应仅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还必须善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和情感氛围,使教学资源在促进学生心智方面得到和谐、同步的发展,使兴趣、注意、爱好、意志等非智力要素与感知、理解、应用、实践、解决问题等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均得到同步和谐发展。

一生只备一个教案的备课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了。现在,备课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使他们在书本中找到生活的影子,备课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备课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备课要关注学生这一团体特有的独有的文化,创建师生、生生有效交流互动的平台;备课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因地制宜,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

事实上,备课是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包含着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水平,也包含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备课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越教越熟”对于内容几十年不变的传统课程体系来说,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是,今天的中小学课程教学内容越来越体现出国际课程的普遍趋势,即“三五年一小改,一大改”成了事实。另一方面,教师教学职业的持续发展也表明,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教师的教学能力恰恰是基于教学经验和经历基础上的反思、回味而形成的,不是在职就有的。

一成不变的教学和“一本教案教一年,教案十年都不变一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师只有想方设法地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时展的步伐。平时教师要时刻关注理论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运用成熟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要借鉴其他教学工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二、备课的内容

备课的基本内容包括:

一备课程标准,为以后学生的生活作准备而设计好教案,以培养一个合格公民。

二要研究教材。理清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各维目标在教科书中的具体体现,准确理解重难点,确定教学的关键,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

教师要自问:教材编写者为什么要设计这个内容,目的何在,对于这节课的整体目标有什么作用,这个题材对我的课堂、我的学生能用吗,如果不能用,改用哪些替代材料更合适……

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心中要时时刻刻存有“一切有利于学生获得数学上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宗旨。

教师要努力掌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编排体系、知识结构和重点章节,明确教材的重难点,把握教材的关键,理清教材各章节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理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先后顺序,选准本课的起点和基点,使分层教学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三是备学生。学生怎么学的方便,教师就应该怎么教。教师的角色不仅体现在“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等方面,而且体现为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为了备好课,平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研究学生:

一查资料档案。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以往的思想品德表现、学业成绩、身体健康状况等。二谈,即座谈了解。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以往和现在在同学中的交友情况及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情况。三聊,即个别谈话。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性格,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社会、学校、班级、教师和同学的看法,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等等。四访,即家访、社会调查。五察,即察言观色。主要是为了了解当时学生的心理活动,收集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当时的情感状态等。

在以往备课时,我们往往只备教材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学情的分析,经常以教师的水平看学生,结果有时把学生看高了,课堂上学生“跳了又跳,还是摘不到果子”。有时把学生看低了,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上学生“根本用不着跳,便摘到了果子”,这样是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在学习中得到体现,是备课必须关注的话题。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保持一颗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心态。

备课时我们做教师的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主体的能动性。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潜能,并据此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备课就是要在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建一个最近发展区。备学生主要围绕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备学生的知识基础,备学生的经验基础和生活关注点,备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等内容。如在备学生的知识基础时,若教师刚接班时,应对全班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对每名学生以前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个综合研究。教师应把以上工作作详尽的分析,分类登记,并注明哪部分知识学生掌握得较差,哪部分知识学生掌握得较好。开学后,对已学知识检查后,都要系统地作试卷分析,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载入备课本,研究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普遍的问题要在备课中体现出来并作重点指导,个别的问题应当加强个别辅导。在平时具体备一节课时,教师首先要了解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的情况。分析出哪些是学生已掌握的,哪些是学生初步掌握了的,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的,哪些是教师非讲不可的。这样做有利于教师在授课中做到该讲则讲,不该讲则不讲,力求做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学情分析就是要把学生的经验、思想和生活作为关注点,每名学生在来到学校学习的同时,也带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观点、看法。这种已有的经历、经验和对待社会的观点,对于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具有深刻的影响。我们在备学生时要考虑到他们的六种能力,即合作交往能力、创新能力、选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抗挫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教师首先要将这六种能力结合所教年级制定出应达到的目标,合理地进行备课;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情感因素是伴随着知识的掌握、经验的逐渐丰富、观念的形成以及内部智力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它对外部智力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

在备学生时,要打破传统教学的“一刀切”教学观的束缚,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施教。只有这样,备课的对象才能面向更多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发展了思维,能力中等的学生产生了兴趣,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了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提高。

在备学生时,我们一要备学生可能想到的内容。由于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课程导入和课程的重点内容有关,由此就可以预先考虑到课堂上学生应该能够产生的想法,提前作好思想准备。有很多的想法在课堂上虽然学生未表露出来,但教师应该能洞察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地探测和巧妙地点出其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心理上的需求。也有很多的想法学生可能在课堂上提出来,教师就要运筹帷幄,通过正确引导和讨论,使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二要备学生难懂的内容;备课时特别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时刻把握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接受水平。教材上的知识内容有些在教师看来似乎很容易,三言两语就可说清楚,但站在学生的智力水平上来接受这一知识,可能就把学生难住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注重换位思考,想到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帮助他们实现知识的由易到难的转化。三要备学生疑虑的内容。我们深知学生的疑虑会直接影响新知识的接受和课后习题的完成。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学生表情呆板,脸色凝重,学生的思维不能与教师同步。此时,学生思维中出现的疑虑如果不及时排除,必然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和谐,成为学生继续思维和学习的障碍,使思维中断。高明的教师会预先意识到这一点,备课时善于转换到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这些疑虑,采取积极、乐观、向上的措施来加以引导,努力在课堂上消除这种尴尬的疑虑。这就更需要我们在备课时细心一些,耐心一些。四要备学生易错的内容。五要备在指导学生实验、批阅作业、批阅试卷和下班辅导时,我们经常发现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为了不让学生再出现错误,在备课时,教师可以特意准备一些学生易错的实验和习题,故意在上课时错给学生看,错给学生思考,使学生引以为戒,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六要备学生激动的内容。课堂是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引导学生参与到这种表演中来,是现在教学所必需的。这样,教师就必须预先想到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渴望成功的心理,想到学生的激动心情。因此,在备课时,可能让学生参与的活动、可能激起学生激动和新奇心态的活动,我们都要为学生尽力准备,尽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观察讨论中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使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加强烈;七要备学生易忘的内容。在备课中,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提前预料到学生用到这部分知识时可能会遗忘什么,从而有意地提前让学生温故知新。不仅如此,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时,常常预先把这部分内容提炼,升华,甚至编制成口诀让学生轻松地记忆、储存,为学生的应用扫清障碍。总之,备课时,要根据所学知识的内容,找出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看一看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确定需要跟学生补哪些知识漏洞,课的导入安排什么复习内容,新授课应选择什么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的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备课时,我们还要以学生的错误为研究对象:“多犯”,即教学进行到某些节点上,必然会出现群体性、高发性的错误,其症状相似,时段也相同。“再犯”,即某些错误在某些学生身上不仅易发,而且好发,即使被纠正过,但也必然会在后续学习过程中再次发生。“多犯”说明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障碍,这从表面看多是由于知识结构与内容较为复杂或困难引起的,其实质还是在于学生在思维节点与思维程序上存在着客观。“再犯”则主要说明了教师在教学的处理与把握上存在着问题,教师往往注重形式上的内容而忽视了思想方法、思维过程的构建,学生的学习未能深入到思维层面,其知识的掌握是不稳固的。同时,某一名学生身上的“再犯”现象也说明了教师的教学在注意到普适性的同时,未能照应到个别学生的差异性。因而,研究学生的错误可以更好地认识学生,寻找教学中的漏洞和盲点。可以这样说,学生的错误是备课、精心预设的宝贵资源。

总之,在备课活动中,了解学情,研究学生,对于切实提高备课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备例题、习题研究,设计好检测手段与巩固强化内容。不仅要设计教学效果检测的基本方法与内容,而且要精心选择和设计例题、随堂练习题,确保教学的效果与覆盖面。例题、习题的题目要紧扣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学生实际,要兼顾深度、广度,体现层次性,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特别是重点知识重点练,难点知识反复练。其中,练习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技能转化为熟练活动的过程,是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重要手段。平时要设计三个层次练习,即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引申练习。通过分层练习,各类学生学有收获,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显然,布置作业是检查教学质量及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手段。作业的布置不应整齐划一,在掌握各层次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后,可分层设计。作业可分为A、B、C。A组为基础,B组为中等,C组为最佳。通过分层作业设计,全体学生可不同程度地落实新知,充满对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五要研究教学的教育素材。要找出教学内容的教育渗透点,特别是要关注每名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意识的培养。

六要研究教法和学法指导。教师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学生现有的基础,选择恰当的教法,并指导学法。

七备制定教案。教案应有明确具体的三维目标要求、教学内容分析(即重点、难点、关键)、教学过程(包括目标要求、重点、难点处理方法、教学手段、体现教育因素、教学小结等),保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练习作业、板书设计等。

八备授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尤其是针对课堂教学或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就是说,一要反思课堂中问题情境设计的趣味性、典型性与层次性;二要反思解题方法、解题结果、问题延伸与突发问题的处理,三要反思教学方法和师生情感交流方式是否合理、得当。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