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中小学学校管理8篇

时间:2022-01-29 21:34:0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小学学校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小学学校管理

篇1

根据教师的年龄、专业和兴趣爱好分配相应的教学任务,爱护教师,以各种方式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提高学校总体的师资实力。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就是为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着想,使青年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抓好学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名师出高徒。通过全方位的带教网络进行层层带教,使青年教学的培养有方向可依,有榜样可寻。对一些发展潜力很强的教师要实施“导师带教”制,提高青年教师的二次培养力度,要有计划地进行培养。二是舞台出英雄。为青年教师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环境,为他们展现自己的才华提供机会。例如,举办各种公开教学评比活动。三是创造良好的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让青年教师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成长。学校的管理者要尊重教师的首创精神、尊重教师的人格,让教师在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中畅所欲言,提出意见。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主体,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柱力量,与学校的利益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出“学校荣,教师荣”的理念和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因此,学校管理要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抓好学校的教育工作

学校在新课改背景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创造一个适合本学校师生教学的办学模式。学校办学的目标、思想、价值、风格和文化等学校管理的主要方面,是衡量学校教学与管理好坏的标准。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必须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符合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精神,尽可能的发挥自主办学的权限。学校管理必须依据区域优势,经济发展水平,教师的素质结构,学生的数量和素质,使学校的办学方向、目标、教学方式符合实际,形成特色。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必须把握办学的指导思想,创立独特的办学模式。教与学是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各项工作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积极引导师生和要求各部门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工作。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学理念,强化理论学习,树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建立多种教学模式,加强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切实规范教学过程中的“备、讲、辅、批、考”五项基本环节工作。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从而达到乐学、好学、善学、会学的教育目的。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为进一步接受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做好基础,如果基础教育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质量。夯实基础教育,就是要在“身体素质、思想道德、文化基础、行为习惯”上下工夫,进行严格的训练。

三、强化依法民主管理,增加学校凝聚力

篇2

一、农村学校管理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当前农村中小学还存在一种较为落后的教育管理理念,重服从轻交流,重形式轻内容。认为学校管理就是服从上级教育领导部门的安排,上级安排的工作就做,没安排的就不去做,没有创新意识,学校变成了一架“教育的机器”。

部分农村中小学校的评价方式仍然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应试教育风气至今难以散去,把学生培养成了“考试的机器”。

教师队伍老龄化是制约当前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性因素;同时农村中小学校(尤其是小学)的美术、音乐、体育、英语等科目的专任教师非常紧缺,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农村学校布局不够合理,学校辖区点多、面广、战线长等特点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不利于统筹管理。部分小学校的学生不足百人,有的教学点甚至只有几个学生,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传统复式班教育也存在很多弊端。

领导班子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有待加强。部分农村学校领导认为,领导岗位就是自己指挥,领导别人工作。他们没有“身先士卒,鞠躬尽瘁”的服务观念和奉献精神,有些领导甚至处事不公,自身的工作作风存在问题,这样的学校领导就成了“架子”,中看不中用,教职工往往会对其“敬而远之”,干群关系恶性循环,进而导致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上不求进取,责任意识不强。

部分农村学校管理中还存在散漫等现象。例如有的学校不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不做操,有的学校不能坚持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和国旗下的讲话制度,有的学校对师生迟到现象视而不见等。

学校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体现在激励竞争机制上。一些学校没有奖优罚劣机制,导致学校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农村学校的现代化管理是薄弱环节。有些农村学校的教学还是采用“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远程教育、多媒体设备闲置现象屡见不鲜。农村学校教育现代化管理效率还比较低。

当然,制约农村学校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少、偏远学校师资紧缺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将在较长时期内制约着农村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

二、农村中小学校管理努力的方向及整改的措施

1.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师资是教育的脊梁,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永恒的主题。首先,要针对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教师提出分层要求。例如备课,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规范;对中年教师则要求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对有经验的教师则重在总结经验,整理形成教学理论。其次,要抓好年轻教师的培养,通过四条渠道落实年轻教师的培养工作。一是师带徒,通过建立全方位的带教网络,层层带教,使年轻教师干有方向、学有榜样。二是加大中年、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有培养计划,详细记载培养过程。三是尽力创造机会,搭建各种平台,让年轻教师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技能竞赛、举行公开课、优质课评比等教学研究活动。四是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让年轻教师在优化的校园环境里吸收到丰富的校园养分,迅速地成长。

要树立“教师第一,学生第二”的先进管理理念和坚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理念。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奠基工程。素质教育同样要质量,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教育要为学生的成长负责,教育要与学生学业、幸福、未来联系在一起。现在的教育还必须用好网络平台,加强信息服务,实现资源共享,要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

2.加强交流和培训

农村学校要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学校要让管理者走出去,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管理能力,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多与名校沟通联系,定期开展教学活动,可以走出去观摩别人的管理,听别人的课,也可以把一些名师、知名管理者请进来开展业务知识讲座,进行管理经验交流,逐步培养教学人员的管理水平,强化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

3.坚持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

坚持依法治校,让管理有章可循,规范办学行为。为了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在学校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制度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里程碑。发扬民主,激发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有利于校长将学校的管理意图转化为教职工的意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协同力。另外,校长要正确定位,要真心实意地把教职工当做学校的主人,有事要多与教师沟通,听取民意,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4.深入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

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中心,在任何时候,都要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因此,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要排除干扰,自始至终突出教学工作的主体地位,做到常规入格,管理上路。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新意,不要总是老一套,要重视教学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推进探究性学习,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彼此相互讨论交流,重视合作方式的学习。此外,要着力提高教学授课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率,对教学常规检查、质量检测、校本研究、教学骨干及课程改革典型教师的培养、教师的基本功、各种教学活动及竞赛活动等常规性的内容进行有效实施。

5.抓好基础,办出学校特色

基础和特色犹如两只翅膀,只有两只翅膀都硬了,学校才会腾飞。夯实基础,就是围绕“身体锻炼好,行为习惯好,文化基础好”这三个方面,分解出具体要求进行训练。要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常抓不懈,齐抓共管,一抓到底。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不能放松,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不能放松。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讲究科学,要按照教学规律办事,掌握和遵循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相适应的基本规律。从本校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为学校特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适当改变评价方式,不以成绩高低作为评价师生的唯一标准,而应当对德、能、勤、绩等进行全面考评,也可以通过发放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的方式对教师工作进行综合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比较客观公正。

6.努力实施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以国家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逐步缩小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与先进大城市之间的差距,通过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改变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7.优化办学结构,整合教育资源

“麻雀学校”――教学点多的办学模式,使教育资源分散、发展不平衡,教育的综合实力不强,教育的内涵和底气不足,教育效益低下,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县、乡教育管理部门应当多做群众思想工作,强化情感投入,合并“麻雀学校”,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模式,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实现统筹兼顾,教育才能协调发展。

8.落实责任,有效监管

对于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实施分片包干制度(即责任监管制度),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督查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将相关检查工作作为学校领导年终绩效考评的一项重要指标和考核评优的相关依据,以此确保监管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中小学;学校管理;和谐校园

在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100 多位校长向全国发出“让我们的校园充满爱”的倡议。倡议提出:“以人为本,关爱学生,严格管理,消除隐患,依靠各界,搞好共建,依法治教,文明兴校,知荣明耻,共建和谐。”这充分表达了广大师生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

一、加强和改善中校学校的管理工作,校长是关键

有什么样的校长和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说明校长和教师在学校管理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校长既是学校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经营者,也是学校的领导者。一位真正好的学校校长,不仅要有管理意识,更要有正确的领导意识。这是学校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中小学校长要学会领导,善于领导,并加强领导意识的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同事关系。在学校中,机构与机构之间,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这就需要领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好协调工作,把一切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使机构与机构之间,彼此配合;人与人之间,通力合作;事与事之间,互相促进,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尤其当前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这种领导体制,校长要真正发挥这种领导体制的威力,只有在工作中重视协调,善于协调,为学校师生员工提供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才能使全体人员在愉悦的环境中,上下一心,形成一种合力,献计献策,共同把事情做好。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1.学校是一个培养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场合,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客体主要是人,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2.校长作为学校的独立法人代表,必须具有强烈的法制观念,强化“依法治校”的管理意识,能够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有效保障作用。

3.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学校的管理者应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新生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应具有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素质。在学校管理中,应采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标新立异,思前人之未所思,做前人之未所做,将创新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

4.中小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打破固步自封的状态。主动迎接社会挑战,争取外部系统的支持,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的内外部环境。

二、“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的职责”

(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和改善中小学校管理的又一关键

学校管理工作的效果依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有较高的素质。要通过各种途径,强化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人民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只有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学校管理工作的“合力”,营造出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发展的环境;要提高广大教师素质,包括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观念的强化,必要的德育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的武装,德育渗透的技能技巧的掌握等,以加强和改善学校的管理。

学校管理者应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价值激励取向,鼓励教师参与校务管理与决策,确立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自觉地将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及对变化着的环境的适应转化为其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校管理中,教师不仅是学校管理的客体、管理对象,同时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积极参加者、管理的主体,具有管理者、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学校管理者要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协调好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使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关系和谐,构建和谐校园,以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是使学校管理决策付诸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的保证

班主任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着班集体的形成和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为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和灵魂,是班集体的创造者,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接触时间最长,距离最近的人,又是对学生影响最深、作用最大的人,也是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与窗口。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班主任专业化”,要求将班主任工作从“副业”变成“主业”。这就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学校的管理恪守“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本管理认为人具有广泛的创造性与自主性,是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互利、信任的基础之上。人本管理与传统的以技术为本,以资本为本的管理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强调以人的个性为中心的管理,而不是简单地以人为中心。这是一种敬畏生命,发展个性,重视人的价值的管理思想。人本管理尊重员工的行为主体性,认为员工只有做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事、感兴趣的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强调个体行为主体权、强调人格独立、为组织的每一个成员创造个人发展空间,促使员工在充分认识自我,努力完善自我的过程得到发展。

管理的对象是人,应该由人出发,以人为本。作为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人本管理的核心是“给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提供充分的空间,使得个体充分施展才能,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配合,将组织中的成员培养成技术加管理型人才”。中小学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特殊社会组织,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是学校管理中的“题中应有之意”。按照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先“理”后“管”,关注师生需要,把师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极大地激发全校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除加强对师生日常行为的规范,还要加强对教学环境的改善。学校管理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在日常管理中要注重管理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选择、运用要讲辩证法,要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以人为本的“参与+规范”的策略。因为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质与重点是人的管理。要想实现管理的绩效,就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将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目标进行有效的整合。“参与+规范”式管理的基本思路是用参与管理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用规范来保证学校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行。

四、“广大中小学生是创建和谐校园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创建和谐校园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1.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个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能否得到诱发,直接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感到宽松自由,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爱护学生,才能创设出使他们乐学的情境,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欲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重视校园内“和谐”人际关系的创设。学校是儿童、青少年良好道德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有学者研究表明:“儿童的价值观将会被他们的人际关系、态度、教学风格方面的榜样作用作有意无意的影响。”把德育蕴含在任课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丰富多样的学校活动、催人奋进的校风、学风之中,其效果远远优于直接灌输的德育方式。通过教学,师生交往、课外活动的不同方式,把社会价值转化为儿童、青少年应该遵守的,并与其身心发展水平相符合的行为规范,形成尊重、关爱、公正、有序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建构师生共同的道德价值体系和精神生活,学会自尊、自爱、诚实、信任、友谊、庄重、宽容和关爱。这种现实的、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可以渗入他们的心灵,起到比说教更好的教育效果。然而,环境育人,重在创设。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各式各样、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意义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寓教于乐、寓道德教育于生活之中,不仅提高了儿童的参与意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熏陶,而且有利于帮助儿童形成共同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形成团结、协调的人际关系,增强其集体意识和凝聚力。

篇4

关键词:教育改革中小学管理改善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加强和改善中校学校的管理工作,校长是关键

有什么样的校长和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说明校长和教师在学校管理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校长既是学校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经营者,也是学校的领导者。一位真正好的学校校长,不仅要有管理意识,更要有正确的领导意识。这是学校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中小学校长要学会领导,善于领导,并加强领导意识的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同事关系。在学校中,机构与机构之间,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这就需要领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好协调工作,把一切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使机构与机构之间,彼此配合;人与人之间,通力合作;事与事之间,互相促进,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尤其当前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这种领导体制,校长要真正发挥这种领导体制的威力,只有在工作中重视协调,善于协调,为学校师生员工提供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才能使全体人员在愉悦的环境中,上下一心,形成一种合力,献计献策,共同把事情做好。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1.学校是一个培养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场合,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客体主要是人,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2.校长作为学校的独立法人代表,必须具有强烈的法制观念,强化“依法治校”的管理意识,能够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有效保障作用。

3.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学校的管理者应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新生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应具有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素质。在学校管理中,应采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标新立异,思前人之未所思,做前人之未所做,将创新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

4.中小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打破固步自封的状态。主动迎接社会挑战,争取外部系统的支持,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的内外部环境。

二、“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的职责”

(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和改善中小学校管理的又一关键

学校管理工作的效果依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有较高的素质。要通过各种途径,强化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人民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只有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学校管理工作的“合力”,营造出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发展的环境;要提高广大教师素质,包括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观念的强化,必要的德育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的武装,德育渗透的技能技巧的掌握等,以加强和改善学校的管理。

学校管理者应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价值激励取向,鼓励教师参与校务管理与决策,确立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自觉地将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及对变化着的环境的适应转化为其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校管理中,教师不仅是学校管理的客体、管理对象,同时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积极参加者、管理的主体,具有管理者、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学校管理者要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协调好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使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关系和谐,构建和谐校园,以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是使学校管理决策付诸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的保证

班主任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着班集体的形成和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为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和灵魂,是班集体的创造者,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接触时间最长,距离最近的人,又是对学生影响最深、作用最大的人,也是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与窗口。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班主任专业化”,要求将班主任工作从“副业”变成“主业”。这就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学校的管理恪守“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本管理认为人具有广泛的创造性与自主性,是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互利、信任的基础之上。人本管理与传统的以技术为本,以资本为本的管理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强调以人的个性为中心的管理,而不是简单地以人为中心。这是一种敬畏生命,发展个性,重视人的价值的管理思想。人本管理尊重员工的行为主体性,认为员工只有做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事、感兴趣的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强调个体行为主体权、强调人格独立、为组织的每一个成员创造个人发展空间,促使员工在充分认识自我,努力完善自我的过程得到发展。

管理的对象是人,应该由人出发,以人为本。作为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人本管理的核心是“给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提供充分的空间,使得个体充分施展才能,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配合,将组织中的成员培养成技术加管理型人才”。中小学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特殊社会组织,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是学校管理中的“题中应有之意”。按照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先“理”后“管”,关注师生需要,把师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极大地激发全校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除加强对师生日常行为的规范,还要加强对教学环境的改善。学校管理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在日常管理中要注重管理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选择、运用要讲辩证法,要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以人为本的“参与+规范”的策略。因为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质与重点是人的管理。要想实现管理的绩效,就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将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目标进行有效的整合。“参与+规范”式管理的基本思路是用参与管理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用规范来保证学校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行。

四、“广大中小学生是创建和谐校园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创建和谐校园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1.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个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能否得到诱发,直接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感到宽松自由,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爱护学生,才能创设出使他们乐学的情境,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欲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重视校园内“和谐”人际关系的创设。学校是儿童、青少年良好道德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有学者研究表明:“儿童的价值观将会被他们的人际关系、态度、教学风格方面的榜样作用作有意无意的影响。”把德育蕴含在任课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丰富多样的学校活动、催人奋进的校风、学风之中,其效果远远优于直接灌输的德育方式。通过教学,师生交往、课外活动的不同方式,把社会价值转化为儿童、青少年应该遵守的,并与其身心发展水平相符合的行为规范,形成尊重、关爱、公正、有序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建构师生共同的道德价值体系和精神生活,学会自尊、自爱、诚实、信任、友谊、庄重、宽容和关爱。这种现实的、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可以渗入他们的心灵,起到比说教更好的教育效果。然而,环境育人,重在创设。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各式各样、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意义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寓教于乐、寓道德教育于生活之中,不仅提高了儿童的参与意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熏陶,而且有利于帮助儿童形成共同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形成团结、协调的人际关系,增强其集体意识和凝聚力。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弘扬校风正气,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校园充满文明、祥和、友爱的氛围”。

“当前,在全国中小学校开展加强学校管理,共建和谐校园活动的总体目标任务,就是努力把一所中小学校建成为平安、卫生、文明、和谐的校园,切实保障全国广大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中小学 学校管理 和谐校园

在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109位校长向全国发出“让我们的校园充满爱”的倡议。倡议提出:“以人为本,关爱学生,严格管理,消除隐患,依靠各界,搞好共建,依法治教,文明兴校,知荣明耻,共建和谐。”这充分表达了广大师生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 

1.加强和改善中校学校的管理工作,校长是关键 

在学校中,机构与机构之间,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这就需要领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好协调工作,把一切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使机构与机构之间,彼此配合;人与人之间,通力合作;事与事之间,互相促进,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说明校长在学校管理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校长既是学校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经营者,也是学校的领导者。一位真正好的学校校长,不仅要有管理意识,更要有正确的领导意识。这是学校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中小学校长要学会领导,善于领导,并加强领导意识的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同事关系。尤其当前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这种领导体制,校长要真正发挥这种领导体制的威力,只有在工作中重视协调,善于协调,为学校师生员工提供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才能使全体人员在愉悦的环境中,上下一心,形成一种合力,献计献策,共同把事情做好。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

2.学校的管理恪守“以人为本”的理念

中小学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特殊社会组织,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是学校管理中的“题中应有之意”。按照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先“理”后“管”,关注师生需要,把师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极大地激发全校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除加强对师生日常行为的规范,还要加强对教学环境的改善。学校管理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在日常管理中要注重管理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人本管理尊重员工的行为主体性,认为员工只有做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事、感兴趣的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强调个体行为主体权、强调人格独立、为组织的每一个成员创造个人发展空间,促使员工在充分认识自我,努力完善自我的过程得到发展。

2.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各式各样、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意义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寓教于乐、寓道德教育于生活之中,不仅提高了儿童的参与意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熏陶,而且有利于帮助儿童形成共同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形成团结、协调的人际关系,增强其集体意识和凝聚力。 

2.2重视校园内“和谐”人际关系的创设。

学校是儿童、青少年良好道德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有学者研究表明:“儿童的价值观将会被他们的人际关系、态度、教学风格方面的榜样作用作有意无意的影响。”把德育蕴含在任课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丰富多样的学校活动、催人奋进的校风、学风之中,其效果远远优于直接灌输的德育方式。通过教学,师生交往、课外活动的不同方式,把社会价值转化为儿童、青少年应该遵守的,并与其身心发展水平相符合的行为规范,形成尊重、关爱、公正、有序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建构师生共同的道德价值体系和精神生活,学会自尊、自爱、诚实、信任、友谊、庄重、宽容和关爱。这种现实的、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可以渗入他们的心灵,起到比说教更好的教育效果。然而,环境育人,重在创设。 

2.3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个体。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能否得到诱发,直接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感到宽松自由,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爱护学生,才能创设出使他们乐学的情境,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欲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

3.“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的职责” 

学校管理工作的效果依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有较高的素质。要通过各种途径,强化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人民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只有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学校管理工作的“合力”,营造出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发展的环境;要提高广大教师素质,包括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观念的强化,必要的德育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的武装,德育渗透的技能技巧的掌握等,以加强和改善学校的管理。 

篇6

【关键词】美国社区参与 公立中小学 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19-02

美国在相当短的一段时间内,就在基础教育领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历史教育学家认为这些成绩的取得和美国社区的参与是离不开的。分别从美国社区参与其中的整体历史发展、参与的模式、参与的途径以及对我国有何借鉴方面进行初步的研究。

一、整体发展历程

美国教育在殖民时期是处于初步规模阶段,相对来讲实力还比较弱,因此当时的学校还是由地方管理的。独立战争之后随着美国教育制度不断得到了完善,并且也打破了传统社区控制教育的整体大局,虽然摆脱了社区的控制,但是在公立中小学管理过程中发现其实社区的参与对学校的管理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二次世界大战后地方居民控制公立学校的形式不复存在,因此学区对其影响也逐渐早减弱中,但是社区依然没有完全和公立学校脱轨,而是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寻着自己和公立学校可以的一条道路。但是由于美国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教育制度,教育被认为是各州人民的事务,五十多个州可以各自制定法律并且确定该州的公立学校制度,因此各州又把对公立学校的实际行政管理权交给了地方的社区。五十多个州有近乎十五万个学区,由各个社区选出的公民组成地区教育委员会监督各区的学校,因此公立学校基本上都是社区学校且必须得到当地公众的支持。因为公民直接投票决定他们愿意缴纳多少学校税。因此学校管理人员是由社区选出来的,所以这些学校必须体现当地居民的愿望和教育的需要。随着公立学校对财力物力等方面的匮乏其支持者都来自社区的时候,社区开始参与到公立中小学教育管理中,甚至有的时候会成为决策者。

二、主要模式和途径

美国的社区参与到公立中小学学校管理中的模式主要分为:学校主导和社区主导两种模式。其途径也是多样的。

1.社区参与的模式

社区主导的社区参与模式是从二十世纪末期兴起,参与活动自然是以社区为主要基地,并且社区的全部居民都要参与进来,强大的推动了公立中小学学校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改进。该模式主要是为学校提供了资源资金以及各方面的帮助,只是社区为主导的参与更加赋予社区中身份不是很显贵的草根居民更多的权力,让其共同决策共同携手参与到公立学校的管理模式中,并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一起合作将学业不是很理想的同学的成绩提高。这样的参与模式提高了公民的积极性,并且逐渐形成了监督公立中小学管理的社区组织。该模式对学校管理方面有很大的监督作用,正如其社区居民一直认为“没有健康的社区就没有健康的学校,没有健康的学校就没有健康的社区。”学校为主的参与模式主要是学校向社区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这样学校的教育资源用途不会被局限在校园中,同时也会让学校的学习资源得到丰富的利用,社区居民也会得到一些学校的熏陶,不仅让居民素质得到一个提高,思想上也增强了对公立学校管理的重视程度,还有助于提高学校的资源利用率。

2.社区参与的途径

美国社区参与到公立中小学学校管理的途径多种多样,首先是社区会参与到学校行政方面的管理实施中,其次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同时还会开办特许学校这样的新型学校。自然社区会举办一些活动,公立学校也会参与其中,并且会为社区提供师资力量以及专业的指导课程,让本来具有业余性质的社区教育类活动更加专业化和正规化。社区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对学校的制度改革创新等方面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美国社区参与公立中小学学校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联邦政府的《2000年美国教育目标法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等法案的出台,无疑是为美国社区参与公立中小学学校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通过上述分析,这样的社区参与模式对美国公立中小学学校的管理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这样的社区组织在社会领域具有成功经验,为社区参与公立中小学学校管理提供了借鉴并且值得我国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姚丽霞.当代美国公立学校改革的社区参与[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Douglas K.Stevenson著.吕佩英、王恩铭译.美国人民生活与社会概貌[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2:57-69.

[3]杨天平,孙孝花.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角色的嬗变[J].教育研究,2007,06:78-82.

篇7

关键词:中小学;学校管理;管理问题;程序化管理

在现代企业中,程序化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被广泛运用,效果也受到较广泛的认同。中小学管理虽然因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而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管理,然而他们同属于管理的范畴,同时也具备了一般管理的共性,这使得我们可以在借鉴企业程序化管理的基础上适当的把程序化管理引入中小学管理中,探索一种适用于教育领域的中小学程序化管理模式。

通常,程序化管理要说明进行某种活动或完成某项工作的内容、操作方法及其相应的规则系统和前后衔接递进关系,甚至也可以包括运营结果的前反馈机制。管理者一般把反复出现的业务编制成具有相对确定性的程序,执行人员只要按照编好的程序去做,就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根据企业管理中对程序化管理的理解,我们可以把学校程序化管理理解为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我们还可以利用系统论的思想对程序化管理进行深入的理解,即系统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其基本原则是整体性、综合性和最优化,它包含三个方面含义:系统与周围环境组成一个特殊的综合体;每个系统皆是较高层次系统的一个要素;任何一个系统的要素本身,通常又是较低层次的系统。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挖掘中小学管理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来帮助理解中小学程序化管理。中小学管理的特点及现实表现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点:具有较强的确定性和规范性,这主要体现在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方面;较强的教育性,这主要是由于教育对象和任务决定的;较强的人本特征,突出对教师集体的良好组织管理和对学生的管理上;管理水平和效果较大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管理责任明而不确、同级部分行为不当、上下沟通处理不妥、办事环节模糊不实等问题,以及中小学教育所具有长周期性、教育成果的综合性,教育水平和成果难以即时地、明确地、以数字准确表示地反映出来。此外,中小学校还存在具体事务性管理多于统筹性管理,动态管理、弹性管理多于程序化管理,效益管理多于规划性管理,管理隐患层出不穷,人们往往也视而不见这类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实施中小学管理工作应该尽量做到遵循相对稳定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以定性评价为基础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原则等。这些原则实际上就是指向了一种程序化的管理,要求在中小学校管理上应该尽力做到规范化、程序化。可以说,学校教育管理的程序化实质上是管理的优化和科学化的集中表现。

一、中小学实施程序化管理的意义

中小学校具体事务性管理多于统筹性管理,动态管理、弹性管理多于程序化管理,效益管理多于规划性管理,管理责任明而不确、同级部分行为不当、上下沟通处理不妥、办事环节模糊不实等问题,管理隐患层出不穷,人们往往也视而不见。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此,在学校管理上应该尽力做到规范化、程序化。学校教育管理的程序化实质上是管理的优化和科学化的集中表现。

程序管理侧重学校常规工作的推进,以此形成规范高效的常规工作运行秩序,对“例外事件”的处置不在此列,但良好的程序化运作有利于问题隐患的及时排查和突发事件的及时处理。常规是管理的一种形式,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科学管理方法和秩序本身就是一种规范,如计划、实施检查、总结这种科学管理的程序,就是一种常规。必要的规章制度将保证科学管理取得良好的效益。学校常规反映着学校的基本规律,是学校经常起作用的基本因素,它保证了学校机制的正常运转,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条件之一,随着学校常规管理的加强,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师生员工必将进一步自觉遵守各种有效的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教育环境。

在加强执行力方面,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是保证。科学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最能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转变工作态度,唤起工作创造力。所以在制定新制度时,既要考虑效率优先,又要考虑兼顾公平、严谨全面,努力营造依法治校、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制度文化氛围,并力求在学校内形成惯例。一方面,制度文化要求大家要坚定不移地执行科学性的制度,谁不执行谁就要受到相应的惩处;另一方面,制度文化又提倡人们要不断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在检查制度落实情况时,不仅要关注师生员工的行为与规章制度的符合性和有效性,还要查找制度本身是否存在与文化理念相冲突的地方,在执行中不断改进和规范健全制度,并以此促进制度的全面落实和学校制度文化的向前发展。

二、实施中小学程序化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把握中小学管理的目的性

每个系统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或目标,目标不明确,管理上必然混乱。系统的结构是为系统的目的建立的,而不是盲目建立的,系统的结构调整,必须服从于系统的目的。目标不明,或多个目的均会造成相互干扰,无法实现最优。

(二)注意把握中小学管理工作的整体性

学校在实际管理中,局部和整体存在着许多复杂的关系和交叉效应,局部的、整体的利益往往并不一致。一般来说,每个子系统的性能是良好的,则整体的性能也会良好。这就告诉我们:正确对待各个子系统,就是着眼于整体!

(三)注意把握中小学管理工作中的层次性

系统之间的运动能否有效,效率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分清层次、每个系统内的层次结构。层次之间应职责分明,上下之间不得混淆,只有各司其责,才能实现有效管理。

(四)注意把握中小学管理中的科学性

学校在管理中掌握科学性原则是至关重要的。要讲科学,首先要求广大管理者知晓法律条文,思想上要有依法治校的理念,工作中有规范有序的习惯。其次要对照查摆,整改提高。要实行管理负责制、责任追究制,要虚心学习、要敢于反思、敢于提高。再次要讲原则、讲规范、讲章程、讲法律。最后还得学会管理艺术和管理技巧,让管理艺术和管理科学“比翼双飞”。

参考文献:

[1]吴丽萍等.小学程序化管理[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

[2]陈廷辉.行政程序与行政效率的新视角[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3]陈昊.农村中小学在运用学校管理目标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陇东学院学报,2009(05).

[4]楚江亭.中小学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9(08).

[5]蒋晓飞.实行班级程序化管理[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06).

[6]戴新利.深化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策略[J].教育探索,2008(04).

篇8

关键词:激励机制;学校管理;效率

作为学校管理者的常用手段,激励手段能够激发教育工作者的积极主动性,提高自信心,进而优化学校管理。管理者只有根据教师的心理思维选择激励手段,才能激发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下文是对于小学管理中采取的激励机制的论述。

一、激励机制在小学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在小学学校管理中,激励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它有以下三个优点。

1.教师积极性的调动

通过各种激励方式,教师能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激励机制能调节教师的行为,让教师在钻研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让教师具有自主热情的教学态度,自觉锻炼自身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2.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科学研究表明,大多数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为了保住职位,一

般只会发挥出20%~30%的个人能力,而在受到激励的时候,员工会将工作能力发挥到8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激励机制在其中造成了50%~60%的差距。这个研究说明了如果激励水平较低,教师在缺乏动力的状态下一般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态度,而在建立完善的激励基础之上,教师则会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热情,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3.增强校园凝聚力

在小学学校管理中,教师既是学校的管理对象,又是学校的依靠对象。只有当教师全面发挥自身能力的时候,校长才能办好学校,完善学校的思想氛围建设。这就要求校长明确对教师地位的定位,不能只将教师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仅仅定成雇佣关系,更不能将教职工岗位的改革作为对教师的一种管理手段,否则会造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涣散。因此,管理者应该及时和教师进行心理沟通,争取和教师共同制定激励机制方案,让教师体会到被理解的感觉,增加对教师的感情激励,让教师之间团结一致,构建和谐的文明校园。

二、小学管理中的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

对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主次方面,在学校管理中一直存在着争议。一方认为当前的学校物质待遇不够高,向教师发放物质奖励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性;另一方则认为,知识分子更注重情感方面的投资,尤其是对于教师职业来说,有着安贫乐道的高尚品格,所以在管理中应该以精神激励为主。

然而,在小学学校管理中,一定要做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将二者综合全面地看待。学校管理者常采用的激励方式多为物质激励,但是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绝对不可以忽略精神激励的重要性。精神激励是满足教师自尊心、激发教师奋力拼搏的重要方式之一。精神激励的实行需要以物质为载体,物质激励中需要贯彻相应的精神内容。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应该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三、把握激励机制,提高时效性

1.准确把握激励时机

激励时机指的是,人在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时机采取激励措施所能得到的最好效果。激励时机共包括三个方面:前期激励、中期激励和后期激励。而在学校管理中,最常采用的方法是前期激励,这种方法能够帮助教师树立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活动,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与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

2.根据不同教师制定不同的激励行为

因为在小学中,教师的年龄和心理需求都不尽相同,所以,小学管理中对于教师的激励制度应该是因人而异的。教师的需求是有多样性的,是多因素结合而成的复杂结构。例如,年龄较大的教师对于安全保障和尊重情感较为看重,学校就应该对其采取荣誉和情感方面的激励机制,而对于年龄较小的教师来说,他们对于个人提升及获取成就方面比较重视,这时学校就可以采取理想和目标激励的方式鼓励其努力发展。

3.在激励机制中确保公平实施

在获得奖励的时候,人们都会习惯性地把自己的报酬与取得相似成果的他人的报酬作比较。如果都差不多,就会产生公平的心态;然而如果双方获取的报酬差距过大,获取少量报酬的一方就会产生不公平感,质疑激励机制的完善程度以及管理者的素质,最终导致消极失落的心理。因此,只有在激励机制中实现公平化对待,教师才能调动起内在的积极性。

在小学学校管理中,管理者应该运用适合的制度及科学的手段争取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力,因为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素质的提高,所以,学校应该在管理中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在多种机制的综合运用下建立适应学校校风、教师需求以及时代要求的激励体系,让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满足自身的需

求,保证小学教育的成功。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