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8:22:5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金融信息技术创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科技创新;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指数
一、前言
十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将创新置于首位,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发展基点的设定使得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中的创新发展问题尤为瞩目。作为创新系统中的主角――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虽然近年来二者间的匹配与协同机制已备受关注,相关研究亦愈发深入,但其在我国仍然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步、互动、匹配、协同发展。追根溯源,不难发现,缺少相关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及评价指数是其难以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
回顾相关探索历程,不难看出,国内外相关研究多集中于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之间单向影响或互动关系。如stelios Michalopoulos构建了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模型,指出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得益于金融创新;陈迅,陈军阐述了科技进步与金融创新的互动关系,实现了金融与科技的有机结合,指出在结合的同时金融创新也产生了新的风险问题;彭风,马光悌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证券业务越来越紧密的整合,科技的力量在证券行业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同时技术的创新也会不断促进证券产品及服务的创新。
近年为数不多的几篇将起源于物理学的耦合理论应用于两系统之间互动机制的研究为此提供了一条有益思路。王宏起,徐玉莲构建了系统有序度模型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并基于2000-2010年我国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发展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胡国晖和郑萌分析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之间微观层面的互动机制、中观层面的匹配机制以及宏观层面的协同机制,并提出二者耦合的三种运作模式――科技产业园融资模式、科技金融机构模式、补贴资金市场化运作模式;谭蓉娟和刘贻新深入探究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之间的作用机制,在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系统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2009-2013年上市公司数据定量评价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七大产业中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之间的耦合效率。
然而,对于耦合系统脆弱性的研究却始终处于缺失状态,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探讨金融系统脆弱性。如杨辉,杨丰认为现代金融危机破坏性愈演愈烈,传染性日益增强的一个关键原因是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紧耦合度愈渐提升,导致各类风险相互作用并最终致使系统风险形成;石睿认为金融创新的复杂性和“捆绑效应”将各金融机构的风险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放大,从而带来脆弱性,最终可能诱发严重危机;郑联盛认为,金融创新虽有助于金融体系稳定,但也有可能带来金融脆弱性、危机传染性和系统性风险,从而对金融稳定产生负面冲击;刘叶和贺培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了金砖国家金融脆弱性指数体系,并运用跨国比较的研究方法对金砖国家目前金融系统的情况进行了阐释。
综合来看,现有文献多停留在探讨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之间单向影响或相互作用,从系统论视角对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做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文献较少,且多研究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可见,传统视角或许无法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提供令人满意的解释,而广义虚拟经济理念的提出为此提供了新思路。广义虚拟经济是同时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其中心理需求占主导),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统称。经济社会活动规律源于物质态和信息态的循环,并通过这种循环作用推动经济社会的进化。传统创新理论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周期的解释上,科技创新活动、金融创新活动利用已存在自然资源创造新的要素组合,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推动经济的增长与发展。然而,通过追溯世界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演进历程,不难发现,其源头与进化动因始终离不开信息、物件、人三大要素。故广义虚拟经济下这种以人的全面需求为原点与终极目的和以二元价值容介态为发展机理的理论,将赋予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及其脆弱性更为广泛、科学的内涵。
因此,本文基于V义虚拟经济视角,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划分为以耦合系统内部结构为表征的实体子系统脆弱性和以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耦合系统功能效率为测评工具的虚像子系统脆弱性,运用系统论方法从以上三个维度共计20个指标采用熵值附权计算耦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数,并使用该指数对34个样本国耦合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与测度,直观全面地反映各国耦合系统脆弱性发展程度及其差异来源。
二、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二象脆弱性
在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由于经济运行过程中实体经济与广义虚拟经济中的乘数效应存在不对称,使得财富标志下的使用价值与虚拟价值极度不匹配,完整容介态无法形成,从而导致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演化过程中具有强不确定性,具体表现为内部参序量活动及外部环境干扰因素使得耦合系统结构、状态、功能恢复或保持能力存在突变性,稳定性遭到破坏,由此表现出一定的脆弱性。但倘若其持续、极度、非均衡地演化,将导致系统风险集聚,进而使得系统丧失部分或全部演化功能,最终使得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财富标志供应不足,引发恶性经济现象。因此,根据二元价值容介态经济优化均衡理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是现实广义虚拟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对于脆弱性的内涵,学术界虽尚未达成统一共识,但依据各种观点的视角、侧重点及主要应用领域可将其划分为可能性说、程度说、能力说和集合说四种观点。结合本文研究视角及对象特性,在此选择集合说观点――“内外结合”综合视角,既考虑对象内部条件,亦考虑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对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进行分类、组织及测度时,不难发现,耦合系统在具有实体状态性质的同时,兼具发展过程状态性质。换言之,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在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其发展演化过程中兼备状态性和过程性,前者是耦合系统的静态反映,后者是耦合系统的动态演化。基于此,可将耦合系统划分为二象子系统――状态子系统和过程子系统,二者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呈现出“虚实”对偶关系。
据此,本文认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是指由于系统内部参序量活动及外部环境干扰因素使得系统结构、状态、功能恢复或保持能力存在突变性,最终使经济趋于不可持续方向发展的一种属性。它是源于系统内部、与生俱来的一种属性,只有当系统遭受扰动(内部或外部)时该属性才表现出来。其中,系统内部结构是脆弱性产生的主要、直接原因,而扰动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则可使其脆弱性放大或缩小,是脆弱性发生变化的驱动因素,此类驱动因素通过影响系统内部结构从而使脆弱性发生改变,并最终通过系统功能效率得以体现。因此,本文运用系统论方法将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分解为以耦合系统内部结构为表征的实体系统脆弱性和以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耦合系统功能效率为测评工具的虚像系统脆弱性。
(一)实体系统脆弱性――耦合系统内部结构
作为耦合系统脆弱性产生的主要、直接原因――耦合系统内部结构,决定着科技创新系统与金融创新系统之间在要素互动、供需匹配、发展协同等方面能否协调发展。由于上述两个系统的内部结构具有动态复杂性,因此,若要二者在经济发展中各司其职、各发其能,从而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均实现协调发展,就必须关注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性。已有相关研究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函数,在一系列相关假设下,分别论证了静态最优、动态最优框架下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最佳耦合协调的存在性,并提出用耦合度对系统内部结构协调程度进行测算。显然,实体系统耦合度越高,内部结构协调性越佳,二者之间越匹配,发展越协调,故实体系统脆弱性越低;反之脆弱性则越高。
(二)虚像系统脆弱性――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耦合系统功能效率
作为耦合系统脆弱性发生变化的驱动因素――广义虚拟环境基础,一方面,将通过与实体系统的相互作用使耦合系统脆弱性放大或缩小;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作为外部扰动源发者触发实体系统脆弱性,但前者为主要影响方式。因而,倘若广义虚拟环境基础佳,能与实体系统进行良性互动,强有力地支持实体系统运行,则虚像系统脆弱性低;反之其脆弱性则高。
作为耦合系统脆弱性最终的体现形式――耦合系统功能效率,体现了两系统协调发展的过程。若耦合系统运转良好,资源得以有效配置,则无论是科技创新系统还是金融创新系统均应有所发展――科技创新效率稳步提高,金融创新功能愈渐健全。因此,系统功能效率越高,虚像系统脆弱性越低;反之其脆弱性则越高。
三、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数构建
(一)评价指标选择
基于上述分析,从耦合系统内部结构、广义虚丰以环基础以及耦合系统功能效率三个维度以高度敏感型、预警性、综合性、可操作性作为基本甄别原则选取相应指标,构建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数。
1.耦合系统内部结构脆弱性
本文沿用已有研究中提出的耦合度对实体系统内部结构脆弱性进行相关测评,但做了些许修改。耦合度测算原理在此不再赘述,相关指标皆为逆向指标,具体指标及说明见表1。
2.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脆弱性
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人力资本、互联网金融、全球化等趋势对环境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理应演变成相应要素纳入环境系统框架中。因而,相比传统经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环境系统要素在变得更加复杂多样的同时,也更加贴合经济事实。具体地,本文将从营商环境、政府治理、经济基础、人才基础、基础设施和开放程度六个方面体现虚像系统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脆弱性,并分别以法规政策质量、政府效率、人均GDP、公共教育支出和高等院校入学率、互联网用户、FDI/GDP作为相应变量,相关指标皆为逆向指标,具体指标及说明见表1。
3.耦合系统功能效率脆弱性
虚像系统功能效率脆弱性可分别由科技创新效率程度和金融创新功能程度得以体现。本文中,前者选取研发投入产出绩效作为变量;后者则采用金融发展增长率进行。需指出,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既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区别在于前者着重强调金融产品的增长效率,而后者则更加偏向关注金融市场规模水平;联系在于每一期的金融发展水平是前一期金融创新的结果。考虑到数据可得性及指标普遍接受性,在此选用以银行信贷、股票市场总额占GDP比重增长速度为内容的金融发展增长率作为相应变量兼具合理性与可行性,相关指标皆为逆向指标,具体指标及说明见表1。
(二)模型构建
从耦合系统内部结构、广义虚拟环境基础以及耦合系统功能效率三个维度构建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数模型,与其相对应的模型分别为St、GEt和ET:
具体地,耦合系统内部结构脆弱性模型(s)中令科技创新子系统(ST)与金融创新子系统(SF)地位对称,故各项权重值取1/2,t为选取时间年份,S。即为耦合系统内部结构脆弱性指数年份值。
具体地,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脆弱性模型(GE)中A,为各指标相应年份所占权重,f为选取时间年份,GE即为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脆弱性指数年份值。
具体地,耦合系统功能效率脆弱性模型(E)中分e为科技创新子系统(ET)与金融创新子系统(EF)指标相应年份所占权重,t选取时间年份,Ef即为耦合系统功能效率脆弱性指数年份值。
故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指数模型。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及完整性,本文采用2005-2013年相关数据对34个样本国(含19个发达国家和16个发展中国家)进行耦合系统脆弱性测度与评价,样本详细信息见表2。
相关数据来源详情见表1,需说明的是,考虑到创新产出具有三年延迟效应,因此在测度科技创新效率时,R&D投入变量样本区间取为20022010,相应产出样本区间取为2005-2013。此外,为消除指标间量纲差异需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方法借鉴Schwab极值线性标准化方法,即逆向指标数据(表1中带有“(一)”的指标)作如下
(二)
脆弱性测度与评价
本文相关权重值均采用熵值法计算而得,相应过程在MATLABR2009a中实现,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耦合系统脆弱性指数年份值Vt具体数值如表3。
(三)结果分析
分析上表,不难发现:①该指数值多介于[4,5],脆弱性呈中等;②脆弱性存在差异且个别差异极为显著;③样本期内,该指数呈平稳波动态势。
为进一步分析耦合系统脆弱性及其差异性,下文将采用“整体概述、分组对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析模式逐一对耦合系统内部结构脆弱性指数年份值St、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脆弱性指数年份值GEt和耦合系统功能效率脆弱性指数年份值Et进行深入探究。
1.耦合系统内部结构脆弱性指数年份值St分析
耦合系统内部结构脆弱性指数年份值st如表4,分析易知:①该指数值多介于[1,2],脆弱性呈低等;②除个别样本外,此维度脆弱性虽存在差异但较小;③样本期内,该指数多呈平稳波动态势,但美国、日本与中国表现突出。值得注意的是,在2007年及2010年,该维度脆弱性显著增加。这主要归因于前期金融创新的高速发展,高杠杆性使得经济过度虚拟化,导致财富标志下使用价值与虚拟价值不匹配,内部结构稳定性遭到破坏,脆弱性增加。
对比分析图2易知:①此维度脆弱性方面,发达国家整体上表现优于发展中国家,说明其耦合系统内部结构优;②此维度脆弱性变化大致趋势与现实经济现象高度一致,表明模型无误且具预测性;③样本期内,发达国家此维度脆弱性普遍有所增加,发展中国家则普遍有所降低或至少维持原有水平。这是由于发达国家多是金融创新源发国,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发展中国家日益成长,尤其是近年飞速发展的中国。
2.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脆弱性指数年份值GEt分析
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脆弱性指数年份值GEt如表5,分析易知:①该指数值多介于[3,7],脆弱性呈中高等;②此维度脆弱性存在差异且极其显著;③样本期内,该指数呈平稳波动态势,但长期有缓慢上升趋势,即脆弱性有所增加。这主要归因于广义虚拟环境近年来发展不尽人意,如腐败滋生,政府效率低下,互联网金融监管缺位等等,使其无法与实体系统进行良性互动,最终导致此维度脆弱性增加。
对比分析图3易知:①此维度脆弱性方面,发达国家整体上表现依然优于发展中国家,说明其广义虚拟环境基础佳;②此维度脆弱性变化大致趋势与现实经济现象相吻合,特别是2009年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表现出的差异与2011年欧债危机爆发密切相关。③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该指数值一直呈下降趋势,这一定程度上可归功于其严苛的法律以及高薪养廉的反腐政策。
3.耦合系统功能效率脆弱性指数年份值Et分析
耦合系统功能效率脆弱性指数年份值Et如表6,分析易知:①该指数值多介于[6,7],脆弱性呈高等,这是因为功能效率脆弱性为最终体现形式;②除个别样本外,此维度脆弱性存在差异但较小,由于其作为最终体现形式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正负相抵,最终达到平均水平。类比投资组合原理――有效市场中仅获得系统风险补偿,即市场组合收益率,该结论侧面印证国际市场某种程度上是有效的,资源得以较有效的配置。③样本期内,除2009-2012稍有波动外,该指数总体呈平稳态势,但新加坡、泰国与马来西亚表现突出。
对比分析图4易知:①此维度脆弱性方面,发达国家整体上表现不如发展中国家,说明其金融创新过度繁荣导致负影响大于正影响,脆弱性不减反增。②此维度脆弱性变化大致趋势与现实经济现象高度一致,特别是2012-2013l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表现出的差异与欧债危机影响深度、广度及时滞有关,具体根源在此不作深入探讨。
4.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耦合系统脆弱性指数年份值Vt分析
上文已对该脆弱性指数进行了整体概述,现通过对比分析图5易知:①该脆弱性方面,发达国家整体上表现优于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由于其耦合系统内部结构优,广义虚拟环境基础佳;②该脆弱性变化大致趋势是:2005-2008略微上升,20082013发达国家呈平缓上升态势,发展中国家则呈平缓下降态势。结合上述三部分动态走势图可知:2005-2008,三个维度脆弱性互为抵减,最终使得该脆弱性微有提升;2008-2013,发达国家耦合系统内部结构脆弱性占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则主要先受耦合系统功能效率脆弱性影响,后受耦合系统内部结构脆弱性影响;③样本期内,发达国家脆弱性呈略微上升趋势,新加坡表现突出;发展中国家则呈略微下降趋势,马来西亚和泰国表现显著,差异来源可从前文分析获知,但产生差异的深层原因在此不作探讨。
5.含/不含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耦合系统脆弱性指数年份值Vt/NGEVt对比分析
为验证广义虚拟经济理念的提出能否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研究提供新思路,本文构造了一个对照组,即不含广义虚拟环境耦合系统脆弱性指数年份值NGEVt,其值如表7。对比分析(表7与表3)易知:不含广义虚拟环境耦合系统脆弱性均高于含广义虚拟环境耦合系统脆弱性,说明由于忽略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致使耦合系统脆弱性被高估。
分析(表7与表6)易知:不含广义虚拟环境耦合系统脆弱性差异小于含广义虚拟环境耦合系统脆弱性差异,说明广义虚拟经济理念能为脆弱性差异及其来源提供更为令人满意的解释。而对比分析(图6与图5)易知:忽略广义虚拟环境颠倒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耦合系统脆弱性程度,与经济现实相违背。
综上所述,本文构建的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指数模型更为合理,并更具解释性,能够为该主题研究提供有益启示。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出发,选取34个样本国,在分别测算其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指数的基础上,系统深入地分析了不同国家脆弱性演进趋势以及差异性表现。主要研究发现包括:①样本国耦合系统脆弱性多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各维度脆弱性分别主要处于低等、中高等以及高等水平;②发达国家耦合系统脆弱性整体上低于发展中国家,这主要是由于其耦合系统内部结构优,广义虚拟环境基础佳;但需注意,发达国家耦合系统内部结构脆弱性普遍有所增加,而发展中国家则普遍有所降低或至少维持原有水平;发达国家耦合系统功能效率脆弱性整体上高于发展中国家;上述现象说明发达国家由于金融创新过度繁荣使得经济高度虚拟化,财富标志下使用价值与虚拟价值极度不匹配,脆弱性不减反增;③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差异性主要源于广义虚拟环境基础不同。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对整个金融生态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互联网金融一般是指以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金融行业深度融合所形成的金融新业态、新模式,具有融资、支付和交易中介等金融功能。
互联网金融模式上的创新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支付方式、销售渠道、投融资方式、信息化金融和金融组织架构。支付方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第三方支付技术的兴起,典型例子有支付宝和财富通等。销售渠道方面的创新代表是互联网金融门户,具体是指利用互联网对金融产品进行销售或者为金融产品销售提供第三方服务的平台,典型的例子包括91金融超市、余额宝、百度理财平台等。资金供需方式的创新主要在P2P、众筹和大数据金融三个方面。P2P是一种新兴人对人的直接小额借贷模式,典型的有拍拍贷和人人贷等,众筹是指通过互联网筹款项目并募集资金的方式,典型的例子有点名时间和追梦网等;大数据金融是指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上的海量数据,通过分析和挖掘客户的交易和消费信息建模客户的消费习惯,进行营销、小额信贷和风控方面的服务,具体例子有阿里小贷和京东供应链贷款等。信息化金融是指传统金融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对于其业务流程的改造,使得企业电子化、信息化和互联网化,典型的例子是各大行的网上银行。金融组织架构上的创新就是一些有资质的互联网企业通过申请相关牌照或者收购中小金融机构而进军金融行业的模式创新,典型的有网商银行和苏宁在线等。
本文集中探讨大数据、云计算和数据挖掘这三种技术对于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改造,以及创造出的新金融服务业态。
二、互联网金融核心支撑技术
金融领域涉及银行、证券、保险及其他相关内容,包括银行信贷、信用评分、市场分析、投资组合、保险定价、智能定损、金融欺诈等。传统的基于统计模型的分析方法只能处理少量的数据,而且对于分析的数据集也有一些较强的假设,比如要求数据满足一定的概率分布,或者要求关系为线性。随着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业务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增加,数据量不断扩大,数据类型不断增多,传统的分析方法已经不能使用。在互联网金融场景下,以云计算、数据挖掘和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由于不苛求严格数据假设,为银行、证券、保险及其其他相关业务创新,以及刻画金融市场规律的趋势带来了新的工具和分析手段。
1、云计算技术
随着云计算的不断发展,它的商业价值被迅速认可,同时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也越来越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互联网引擎搜索等一系列互联网工具,形成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新兴业务形式。互联网金融引起一种全新的融资模式,使得各种中介机构和银行、券商、交易所的作用减弱,大部分的资金融通可直接在网上实现。云计算的主要概念是“一切皆服务”,是服务的集合,其技术框架有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三种形式。云计算技术在金融中的一般架构如图1所示。
云计算技术对于金融行业来说,更多的是对金融机构IT基础架构上以及对于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方式上面的革新。云计算技术由于“资源共享”的特性可以降低金融企业的运营硬件成本。另外,云计算的“动态响应”特性,保证了业务的灵活性。云计算技术可以帮助金融企业实现业务创新(如图2所示)。云计算具有灵活、开放和易于整合等特点,特别适合金融企业实现上下游产业整合以及与纵向战略合作,为金融企业巩固市场地位和开拓新市场提供方式和手段。例如,银行的传统借贷模式可以经过云计算技术的改造,加入更多的外部数据比如电子商务平台信用评价系统、中小企业财务系统和工商税务系统,从而降低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降低平台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成本。
2、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一般是指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事先不知道的、隐含在数据中的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并且把这些知识用概念、规则、规律和模式等方式展示给用户,从而解决信息时代的“数据过量,知识不足”的矛盾。金融数据挖掘的一般过程如图3所示。
在金融市场中,数据挖掘技术的用处极广。在银行业务方面,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用户的银行账户信息中进行挖掘,对用户进行信用评级,进行贷款审批;可以对银行不同的客户进行细分,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也可以对信贷风险进行评估,降低坏账率,提高银行利润。
在证券业务方面,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对复杂的数据建模,利用股票的历史数据通过技术分析预测股票未来价格走势;利用历史收益―风险进行建模,考虑预期的不确定性,针对不同客户的情况构建最优的投资组合,控制风险,提高收益;利用挖掘技术构建自动交易系统,用以避免在做投资决策时候受到投资者情绪的干扰,从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在保险领域,数据挖掘算法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利用数据挖掘算法,可以分析并界定保险欺诈或者企业破产的行为特征,针对于异常情况进行实时的预警和监测,这个对于保险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据挖掘的算法主要包括参数统计方法、非参数统计方法、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其在金融机构中的适用情况如表1所示。
参数统计和非参数统计属于传统的统计学方法,两者的差别在于对于样本总体的分部是否已知。参数统计是假定总体分布类型已知,对一些未知参数比如比较均值、方差等参数进行推断。但是金融数据并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个假设,所以算法适用性较差。非参数统计对总体假定较少,结果稳定性较好,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人工神经网络,也简称神经网络,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领域兴起的研究热点。它是一种模仿生物的神经元和神经结构行为进行信息处理的数据模型,使得机器可以像人脑一样的学习和判断。神经网络是一种自学习模型,并不需要对于数据样本做出假定,适用性广,可以用于分类、聚类和预测等,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金融市场建模中。
支持向量机是一种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基于统计学的机器学习算法。通俗来说,它是一个二类分类模型,利用特征空间上的间隔最大的线性分类器。它的优势主要在解决非线性、小样本以及高维模式识别上。它优于神经网络是在于它可以避免神经网络中可能得到局部最小化解的问题。另外,它有着严谨的理论基础和数学证明,不像神经网络的有效性主要基于参数的调优,而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验。当然,支持向量机也有局限性,它无法处理大规模样本,也不能直接处理多分类问题。
3、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种类繁多、价值密度低和处理速度快等特点。金融业是大数据的重要产生者,其数据来源广泛,包括各种股票、期货、衍生品、债券等在内的金融报价、交易数据,各类公司的业绩报告以及研究报告,官方对于宏观经济数据的调查统计,金融媒体的新闻报道,这些渠道每天产生海量的TB或者PB级别的数据。
传统分析方法以及数据挖掘技术在如此大量的数据面前束手无策,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最早得到广泛应用的为Hadoop,它是一个实现了MapReduce分布式处理算法的、离线的、基于磁盘的大数据批处理平台。随着技术的发展,陆续出现了基于内存的大数据处理模型Spark和基于流式计算的计算模型Storm。Spark改进了Hadoop基于磁盘的数据处理模式,将大数据的处理速度提高了数十倍,提供了近实时的处理延迟。Storm是针对实时的流式处理场景,它把数据建模一个不断流动的“流”,是一种实时的处理模型。这三个系统目前是主流的大数据处理平台,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相互补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数据技术体系。金融大数据分析的一般架构如图4所示。大数据的出现促进了包括高频交易、市场情绪分析、智能营销、信贷风险分析、实时风险管理和个人征信等的金融创新,适用情况如表2所示。
高频交易是指交易者利用软件或者硬件的优势,通过短时间内进行大量的交易进行获利的一种方式。现在主流方式是通过分析金融大数据,建立一些市场变动的模型,识别出特定市场的模式,然后根据模式进行交易的过程。
市场情绪分析是指从社交媒体中的数据中提取市场情绪,并开发基于情绪的交易算法。在出现积极的市场情绪的时候进行买入操作,而在出现意外情况或者其他消极市场情绪的时候抛出订单。
智能营销是指通过综合用户各方面的信息,包括历史数据、浏览数据、交易数据、社交数据、行为数据等识别客户的行为模式,分析用户需求和兴趣,并根据结果进行特定的产品推荐、客户体验优化或者客户挽留等精准营销。
基于大数据的信贷风险分析是一种多维度分析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分析方法。通常做法是收集公司大量日常交易、运营活动、财务状态等数据用以分析一个企业真实的运转情况,从而准确评估信贷风险。
实时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大数据技术,金融机构通过各种维度、不同的数据渠道来实时监控用户的风险变化,比如监控用户财务变化、意外事件、市场氛围、运营情况来获得全面、立体、实时的风险评监测。
基于大数据的个人信用评估机构利用更多的数据维度,包括一个人的消费数据、教育数据、社交数据、职业数据等,对用户进行信用评估,提高评估的准确性,提高机构利润。
三、互联网金融的展望和建议
互联网企业将掀起金融机构的“鲶鱼效应”。所谓鲶鱼效应指的是引入外部竞争者,往往会激发组织内部的活力。对于传统金融行业来说,没有足够创新和提高服务的动力。这个时候互联网公司就像进入的鲶鱼,为没有活力的池塘注入新鲜的动力。这个时候,传统金融机构会奋起反抗,通过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与野心勃勃的闯入者进行竞争。可以看到,未来的互联金融行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也会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实惠。为了互联网金融的良性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金融监管部门需要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同时建立有效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创新意味着活力和发展,政府需要鼓励和引导互联网金融朝着健康、合理的方向有序的发展:一是加大对互联网金融新产品的研究,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培养金融和互联网技术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新市场下的监管需求。二是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产品的监管,需要明确牵头部门,建立统一安全标准、数据标准、传输标准,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实现备案登记制度,合理控制互联网金融风险,特别是P2P等风险比较大的新兴模式。三是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部门需要建立针对互联网金融新业态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定,明确互联网金融业务服务中的消息披露、风险承担以及消费者信息保护(特别是隐私保护)的具体规定。四是监管部门应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征信机制和平台,政府可以牵头整合传统金融机构(比如银行)的用户信用信息、政府本身的工商信用数据库和纳税数据和主流互联网金融平台上的信用信息,建立一个覆盖多方面的全国性征信系统,消除信息不对称性,保护消费者。
2、互联网企业应该加强金融法律法规学习和宣传,加强法律意识
互联网的生存之道在于“创新”与“颠覆”,这在其与很多传统行业结合中得到充分体现。但是金融行业与其他普通行业有所不同,金融市场的稳定有序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所以必然需要受到更多的限制。互联网企业自身需要意识到这一点,改变以往“自由”的习惯,在金融创新产品金融研发、宣传的过程中,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出现一些打擦边球、走灰色地带等有潜在危险的行为。
关键词:金融产品;技术创新;影响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高速稳定增长的态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11年,我国GDP已达472881.6亿元,位居世界第二。然而,中国经济总体上仍然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产业层次低、技术创新能力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加上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走向低谷,通胀压力的不断增大,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上涨,经济基本面不利因素增多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中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经济加快产业升级,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一、文献综述
技术创新和金融发展是当代经济的两个重要因素,关于两者关系的研究也很多,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一是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角度的研究,这是研究技术创新与金融两者之间关系的最一般的视角,从整个金融支持体系的角度研究其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强调了金融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他认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银行通过甄别将资金提供给那些最具新产品开发能力的企业,从而促进了科技创新。毕克新,郭文刚(2005)对中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进行了比较,从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提出了建议。操绪江(2009)主要通过金融支持体系的资金支持能力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中小科技企业的不同融资方式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二是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角度的研究。孙伍琴(2004)从金融功能出发,分析了不同金融结构——以金融市场为主的金融结构与银行中介为主的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认为由于银行中介的风险内部化,且在信息处理上不能反映存款人的不同观点,使其不适合为高风险、高收益的高科技产业融资;而金融市场有利于投资者通过资产组合分散风险,且能提供表达不同投资者不同意见的机制,使其更能支持技术创新。姜炳麟,李梅(2006)在介绍金融体系对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基础上,具体分析了不同金融结构——以市场为主导型金融结构与以银行为主导型金融结构在风险分散和公司治理两方面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以上两种还存在这一些不足。第一种研究视角对象比较模糊,金融体系包括的内容过于广泛,不能很好的体现金融体系之中的各种因素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不同影响。第二种观点从金融结构的角度进行研究忽略了作为金融体系最重要的金融产品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将金融产品作为研究对象,是在第一种研究观点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化,从金融体系中选取了重要的金融产品体系研究其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同时是对第二种观点的深化,说明金融结构是金融产品影响技术创新的途径之一。
二、金融产品体系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金融产品体系的内容
随着金融业的高速发展,金融产品体系日益扩大,多种多样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不过本文是从金融产品的功能角度入手研究其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为了适应本文的研究需要,本文选取了银行贷款、股票、风险投资和企业债券四种金融产品构成一个体系进行研究。
银行贷款是指银行根据国家政策以一定的利率将资金贷给资金需要者,并约定期限归还的一种经济行为。这是银行获得收益的方式,同时又是社会资金的优化使用过程。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发行的股份凭证。代表着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这种所有权是一种综合权利,如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简称是VC,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资,投资对象多为处于创业期的中小型企业,而且多为高新技术企业,不需要任何担保或抵押。
企业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企业债券市场是买卖企业债券的场所,由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组成。企业债券的发行可以帮助企业获得需要的资金而且可以调整企业资金的时间结构,帮助企业更好的利用资金。
(二)金融产品的功能及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1.筹融资功能
技术创新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包含创新研究、知识发现、技术或工艺的发明、创新技术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等一系列复杂过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共同配合,尤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技术创新的这一复杂的过程是一个高投入的过程,每一步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而金融产品最基础的功能就是为企业进行筹融资,以帮助企业获得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金。
2.风险管理功能
技术创新的特性决定了技术创新投资将面临流动性风险和收益率风险,创新主体往往难以独自承担全部风险。金融产品可以分散技术创新过程中创新主体所面临的风险,这样可以提高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增强技术创新的能力。同时,投资者通过市场了解信息,尽可能的筛选适合的项目进行投资,降低了投资风险,可以激发市场投资动力,获得更多支持创新活动的资金,并且有效防范了风险。
3.资源配置功能
金融产品体系具有分配社会资源的功能。金融产品体系通过选择更富生产性的投资项目,有助于改进储蓄在投资间分配的效率。事实上,现代经济中货币和信用已经成为社会资源分配不可缺少的要素,社会资源的分配实质上是资金的分配。金融产品体系把闲置资本集中起来并转化为现实的职能资本,使资本得到最充分的运用,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佳组合。
4.监督激励功能
技术创新成功后获得的巨额利润是激励创新主体的强大动力。然而,技术创新中存在着技术、市场、财务、生产和管理等客观风险。因此,通过引入银行、风险投资者等外部投资者,并利用股权激励、期权激励等方式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和个人技术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监督约束企业和个人的盲目行为,减少技术创新失败的主观因素。
三、金融产品体系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计量分析
(一)计量模型及变量选择
1.计量模型
本文在第三部分的理论分析部分中构建了一个可以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金融产品体系,这个体系可以通过其功能有效的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根据这一体系建立用于实证分析的模型:
2.变量选择
在上述实证分析的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是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20],技术创新成果的形式多样,虽然专利数据并不能与技术创新完全等同,但在主流的研究中,一直将专利作为创新能力的一个代表。
模型使用了四个解释变量()分别对应金融产品体系中的四种产品(工业企业银行贷款总额、股票市场融资额、风险投资额、企业债券发行额)。这个模型可以直观体现四种金融产品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二)实证检验
根据上述模型,本文将以1997-2006年的数据对金融产品体系中各种金融产品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使用Eview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被解释变量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与解释变量工业企业银行贷款总额、股票筹资额、风险投资额、企业债券发行额之间的相关关系分别是0.930006、0.615156、0.969335、0.729828,说明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与工业企业银行贷款总额、股票筹资额、风险投资额、企业债券发行额之间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使用OLS方法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30553.12+2.128414-2.628438+33.30585-0.994265
SE (19267.65) (1.160010) (2.862024) (8.990265) (3.755529)
t (-1.585721) (1.834825) (-0.918384) (3.704657) (-0.264747)
F= 40.31253 = 0.969925
在回归结果中= 0.969925说明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变化中的96.9925%可以由工业企业银行贷款总额、股票筹资额、风险投资额、企业债券发行额的变化(线性)来解释,说明模型有较好的拟合程度。在显著水平情况下,< F= 40.31253,所以拒绝原假设,即认为模型较好的反映了工业企业银行贷款总额、股票筹资额、风险投资额、企业债券发行额对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共同影响,即认为金融产品体系的变化可以解释技术创新能力的变化。
对回归结果每一个估计量进行检验,工业企业银行贷款总额、股票筹资额、风险投资额的系数的估计量通过检验,即认为这三个变量对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具有显著影响,而企业债券发行额的系数的估计量没有通过检验,即认为企业债券发行额对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没有显著性的影响。
四个变量的系数中,最大的是风险投资额的系数,其数值为33.30585,即当风险投资每增加一个单位,全国发明专利授予权就增加33.30585个单位,说明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风险投资在我国还属于新兴事物,与其他的金融产品相比规模较小,所以风险投资的发展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
四、政策建议
由于金融产品体系对技术创新能力有很显著的支持与促进作用,所以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要注意使用金融产品来提高创新能力,同时要完善金融产品体系以提供更好的支持。基于这样的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增强对技术创新支持。技术创新贷款对于银行来说是高风险、高收益的贷款,银行不应一味回避风险而放弃收益,应该主动了解技术的应用前景,科学评估创新成果,并运用科学的风险管理手段,提高风险的管理能力和对项目的风险辨别能力,找到金融与科技结合的新方式、新途径,充分发挥信贷支持作用。
第二,发展担保机构,服务技术创新融资。技术创新是高风险的企业活动,如没有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化解风险,它必将通过信贷投放而转嫁给金融机构,降低其放贷积极性。因此,需要科技担保体系作为支撑,通过政府引导的方式吸引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多元投资主体参与组建担保机构有助于风险分担。
第三,大力发展科技风险投资,服务企业技术创新。首先,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通过制定财政、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为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完善有关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对风险投资机构设立的条件和程序等实际操作问题予以明确规定,保护投资双方的合法权益;再次,发展多种组织形式的风险投资机构,吸引更多投资主体进入风险投资;最后,加强培育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风险投资专业人才,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经营管理及其他方面的附加服务。
第四,构筑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一方面,努力推动主板市场发展,坚定不移地支持中小板市场的发展,并适时推出创业板,积极构建多层次股票市场,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的多种融资需求;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特别是企业债券市场,充分发挥债券融资的优势,从而为企业直接融资提供畅通的渠道。
参考文献:
[1]The World Bank. The East Asian Miracle [Z].2010.
[2][美]熊彼特.李默,译.经济发展理论[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英]希克斯.厉以平,译.经济史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刘佳.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硕士论文,2008.
[5]Pagano M.Finaneial Market sand Growth: An overview[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3,37(2-3).
[关键词]金融结构;企业;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1-0054-02
1 我国金融结构状况
1.1 金融结构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金融结构有多重表现形态。国外对金融结构表现形态的划分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观,即金融结构是由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共同决定的;二是“两分法”,即以金融市场为主的金融结构和以金融中介为主的金融结构。中国学者对金融结构的研究主要以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观为依据。
1.2 我国金融结构现状
总体而言,中国的金融结构基本上还是一种以间接融资和银行体系为主、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为辅的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
(1)银行业在整个金融系统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首先,在我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中,银行机构资产占比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粗略计算(不计算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截至2010年年末,证券业、基金、保险等行业加起来共9.65万亿元,仅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10%左右。银行主导地位显著。其次,从企业融资构成看,银行业处于主导地位。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渠道包括银行贷款、债券筹资和股票筹资,金融机构贷款占企业融资的绝大部分。
(2)国有银行在银行业中处于垄断地位。从资产、负债及利润角度看,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明显处于垄断地位。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99684.82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余额173225.24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43.4%。
(3)中国金融市场欠发达,内部结构不合理。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总体上形成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黄金市场并存的结构体系。但我国金融市场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各种直接融资方式中国债融资比例过高,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于国债市场,股票市场波动较大。
2 我国现有金融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分析
2.1 金融结构中,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制约企业技术创新
(1)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造成企业技术创新融资困难。企业自主创新需要较长的研究试验过程,未来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另外,向企业提供技术创新资金支持也具有收益与风险的不对等性,如果企业创新失败,银行则需单独承担风险。因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不愿贷款给企业用于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主要依靠自有资金。以威海市企业为例,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共筹集经费385643万元,企业资金为330896万元,占比85.8%,金融机构贷款仅占8.75%。
(2)金融机构科技金融产品创新滞后,缺乏适合自主创新企业特性的个性化信贷产品。目前,作为银行体系主体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长期服务于大型国有企业,缺乏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企业特性的研究分析,缺乏对高新技术企业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贷款品种难以满足高新技术企业个性化需求。
(3)金融机构信息提供和处理、公司治理功能的缺陷制约企业自主创新。首先,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特殊地位,使其没有动力也没有必要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外的企业进行技术性项目分析,资金无法及时流向资本边际产品最高的企业创新项目中去。其次,在现阶段,由于政府、国有企业、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间的亲缘关系,就决定了银行中介对企业的监督和激励功能较弱。由此也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健康开展,技术创新产出不足。
2.2 欠发达的金融市场制约企业技术创新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既存在规模不足问题,也存在产品和结构单一、缺乏层次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
(1)企业难以利用金融市场获得创新资金,筹资功能不足。主板市场的股票交易往往具有较高的门槛,对上市企业的业绩要求相对严格,主要为成熟期的大中型企业服务,企业难以从主板市场获得创新资金。中小企业板块市场,发行审核标准过于强调企业以往的经营业绩、赢利能力,忽视研发能力、科技含量和成长潜力等指标,不适合初创型企业。我国创业板市场于2009年10月23日在深交所正式启动。创业板前景广阔,但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仍不明确。据统计,2010年,威海市尤其面临自主创新资金缺口的中小企业具备上市条件的有40多家,真正上市的有11家。通过上市获取创新资金比重较低。
(2)资本市场发现、筛选功能欠缺,不能有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我国金融市场欠发达,发展还不规范,证券价格还不能很好地反映资产的价值,市场所提供的信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很大的缺陷,市场上的信息不能引导投资者来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另外,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融资额少,自主创新项目的信息和投资者信息都无法通过市场来表达,从而使得我国金融市场发现、筛选功能欠缺。
(3)资本市场风险分担功能较弱。企业自主创新通过资本市场的长期直接股权融资,可以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能够最大限度地分散投资风险。但是,我国的股票市场是在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为解决国有企业的融资问题,国家推动发展起来的。中国的股票市场也有“所有制歧视”,目前,民营上市公司市值只占债券市场总市值的3%左右,所以股票市场仅仅对投资者投资于国有企业具有风险分担功能。股市没有成为风险资本退出的有效渠道,也不能激励风险资本对高科技创业项目的投资。
(4)金融市场缺乏监督激励功能。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历程较短,过分强调筹资功能,忽视了其监督和激励功能,存在功能错位的现象。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充分,上市公司虚假财务信息事件频频出现,弱化了市场的监督功能。同时,由于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限制了并购市场的发展,不利于投资者对企业经理人进行监督和制约,这就对企业创新活动缺乏约束,不利于创新活动的有效进行。
3 优化金融结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几点思考
3.1 进一步深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改革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要为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必须多渠道提高资产质量,优化治理结构,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商业银行应改变经营观念,在把握银行追求利润和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大胆对有发展潜力的创新技术给予资金支持,在流程和产品上积极进行金融创新,为企业自主创新有针对性地量身定做相应的金融产品,及时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当然,国有商业银行也要通过建立技术创新企业的风险识别系统,加强对技术创新客户信息管理,加强自身风险管理。
3.2 丰富金融机构结构,多渠道提供创新资金
当前,我国国有银行占主导的金融机构结构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我国应该丰富金融中介,建立直接服务于科技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首先,逐步设立政策性中小企业科技支行。科技支行应以政策性导向为主,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业务,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其次,积极引导民间金融机构,例如小额贷款公司等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资金,扩大企业融资渠道。
3.3 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首先,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例如中小企业板创新等,满足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自主创新企业多样化的直接融资需求。其次,改革发行和上市一体化的行政审批模式,逐步实行审批分离。再次,进一步差异化设置不同企业的上市标准,适度降低中小企业上市门槛。最后,继续推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完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构建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科技成果与资本市场的结合。
3.4 建立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互补的金融支持系统
目前,大部分关于金融结构的研究表明,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并不存在兼容性问题,股票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导致银行所需的公司治理机制的产生。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状况,银行主导的金融结构短期内改变的可能性不大,并且我们也不能盲目推行金融市场化,金融中介机构与金融市场之间的互补大于竞争,二者的发展不可偏废其一,金融系统应该选择以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协同发展的模式。
参考文献:
[1]霍秀梅.浅谈技术创新的重要性[J].知识产权,2008(7).
[2]汪友平.金融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途径[J].现代金融,2009(2).
[3]何国华,常鑫鑫.中国金融结构的特征及其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制约[J].金融论坛,2010(2).
[4][美]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关键词: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制度安排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2)02-0027-05
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内在作用机理与巨大贡献,在理论上已经得到精辟的论证与阐述。但是,技术创新需要一个良好的支持性制度安排体系,否则就难以有效地推动现代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化,金融制度安排对技术创新的渗透与影响越来越大,金融体系已经成为影响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之一,技术金融一体化已成为明显的发展趋势。因此,构建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实现高新技术这一“第一生产力”与资本这一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的有效对接,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金融支持体系促进技术创新的机理分析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始终把制度作为外生变量和既定前提。新制度经济学则在经济增长分析中引入制度变量,并得出结论:制度安排好坏决定技术进步高低,进而表现为经济增长快慢。而关于金融的功能观点认为,金融体系具有筹融资功能、资源配置功能、项目筛选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等,在推动技术创新、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金融体系的筹融资功能与技术创新
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践中,资金瓶颈问题是制约技术创新顺利进行的重要障碍。而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就是为具有良好经济前景的项目筹融资,即金融体系能够为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的顺利进行提供资金支持。筹融资牵涉大量筹资主体与拥有剩余资源的大量经济主体。如果在这两者之间签订并切实履行双边合约,需付出巨额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这直接阻碍筹融资。因此,为有效实现筹融资,就必须做出能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的适当金融安排,而以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为代表的金融安排的出现便适应了这种要求。金融中介具备有效筹资的功能。并能利用这一功能为技术创新提供大量资金。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个别资本的积累无力对技术创新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因此,利用金融安排动员储蓄、融通外部资金是必要的。否则,内源性融资的局限性将会使投资策略明显地偏向不超越传统技术范围的边际技术变化。阻碍技术创新。这便是欧洲的重大科学发明开始于十五、十六世纪,而技术创新的广泛推进发生在现代银行组织出现的17世纪之后的重要原因所在。金融市场由于能增强金融工具的流动性,满足持有多样化证券组合的需要,有效地分散风险,所以能够筹集到大量资金,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技术创新。
(二)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功能与技术创新
金融具有分配社会资源的功能,资源的配置首先表现为资金的配置,资金的配置是通过金融市场完成的。金融资源动员和配置效率,决定着一国技术创新的发展路径、质量和效果。金融安排通过选择更富生产性的投资项目,有助于改进储蓄在投资间分配的效率。金融系统的存在,使得有许多潜在投资者对技术创新所有权或债权进行分析与竞争。如果假定每个潜在的投资者,不仅具有不同的对于该技术创新效用或效益的知识,而且也具有关于该技术创新进入生产过程、销售过程不同合约安排的交易费用方面的信息,那么,竞争的作用将会促使技术创新寻找到那些能够使其产生最高价值或效益的买者,从而使技术创新相关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化。
(三)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功能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一项既能带来高收益而又具有高风险的活动。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创新主体往往难以独自承担全部风险。为了降低技术创新风险,保证技术创新成功,必须采取措施分散和转移技术创新风险,实现技术创新风险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合理配置。而金融系统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减少、分散和转移风险。金融系统的存在,使得技术创新从研发、中试到商品化、产业化等整个过程中拥有不同优势的经济主体,通过某种形式的合约联合起来,为了获得各自及共同的利益。根据各自的优势对技术创新做出有益的贡献,这一方面降低了原有风险,另一方面共同分散了技术创新风险。当然,除了分散风险,金融系统更为重要的风险管理功能是降低风险。这主要是通过其专业的风险管理技能、优化的资产组合安排来实现。此外,金融安排不仅可以降低技术创新风险,而且可以为技术创新的风险买卖、风险分享等提供各种金融工具,促进技术创新的顺利发展。
(四)金融体系的项目选择功能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过程实质是一个包括技术创新方向的筛选确定、创业合作伙伴的选择、战略联盟对象的确定、融资方式选择、技术创新调整等不断筛选择优的过程。而由于不同的金融制度安排导致软预算约束和硬预算约束的结果。金融体系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项目筛选与监控。所以,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内在机理之一,就在于金融体系能够对技术创新项目进行优选,选优汰劣,并监督资金的正确使用。
二、我国技术创新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反复强调的一项基本方针。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我国技术创新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我国技术创新事业的进展还不尽如人意,存在一系列制约技术创新事业发展和技术金融一体化的制度。金融抑制就是制约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制度之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脱节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金融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金融创新也在不断深化,但以市场为取向的金融改革主要着力于计划金融向市场金融转化,并没有注意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尤其是没有注意培育创新资源金融化与创新知识资本化的金融机制。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源头,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与运行机制是导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国际竞争力低的主要原因。
(二)法律障碍与局限
以风险投资为例,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中风险投资是一种重要的形式,但风险投资者适用的法律、法规制度在我国严重缺位,现有许多法律和法规制度与风险投资存在着冲突和矛盾。如《合伙企业法》只允许自然人合伙办企业,使国际上通行的有限合伙制在我国缺乏合法地位。又如,我国严禁民间融资行为的存在,所以中小企业经营者与民间投资者之间没有连接通道,虽然改革以来政府一再鼓励中小企业吸纳民间投资,但由于没有获得法律依据而举步维艰。
(三)投融资体制的市场化程度低
长期以来,政府和商业银行为主体的投融资机制主导着我国的技术创新,虽然在我国技术创新起步阶段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阻碍了风险资本的形成与产业化,将社会资本拒之于技术创新领域之外。造成了我国技术创新对政府资本和银行信贷资本的过度依赖。于是,一方面政府资本数量有限,又无法产生广泛的示范效应和
发挥其导向作用;另一方面银行信贷资本从本质上与技术创新的本性相悖,银行功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结果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和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多数高新技术企业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规模较小。后劲不足。近几年,随着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为核心的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投融资体制市场化程度得到提高,但无论是在间接融资领域,还是直接融资领域,仍存在较多行政干预和政策限制。金融抑制现象明显。
(四)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系统结构单一
目前,我国技术创新资金主要来源是政府资金、财政科技拨款和银行科技开发贷款。在美国则来源于个人、大企业、传统金融机构、养老金、国外投资者、保险公司、各种基金和政府投资等多种渠道。相比之下,目前我国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系统存在以下结构性缺陷:首先。缺乏一个活跃的私人资本市场,主板市场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弱化;其次,缺乏金融中介机构,这种机构大致上分为中小商业银行、合作性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三类;第三,缺乏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产权市场;第四,缺乏适当的融资工具。
(五)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产品对技术创新的不适应
在资金需求量较大的技术开发与试点阶段,高科技企业仅拥有技术发明而缺乏资金,没有多少资产可以用作贷款抵押。故此阶段高科技产业技术创新的资金需求与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原则不一致。从而使其资金需求的满足受到较大制约。尤其是现实中高回报的机会很少,各金融机构出于资产保全的需要,也不愿主动向高科技产业提供贷款,更不用说向处于开发与试点阶段的高科技产业提供技术创新贷款。
三、发达国家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经验借鉴
战后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加强了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除了技术政策、财政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外,还加强金融体系建设,推动金融创新,技术创新的金融服务功能得到不断强化。
(一)美英两国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经验
美、英两国金融体系皆以市场主导为特色,以资本市场为中心,企业融资方式主要是多元化的直接融资,并有一个良好的法律体系作保证。二战以来,美国以专门的融资机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和相应的担保机制为保障,直接融资与间接触资并举,政府、民间团体和企业自身有机结合,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以美国为例,二战后美国放宽风险资本的来源、鼓励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宽松的法律法规环境、建立发达的资本市场体系等,体现了美国政府在技术创新发展各个阶段的推动作用。尤其是针对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和纳斯达克市场等创新极大促进了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1946年世界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RD)在美国成立,1958年美国通过了《中小企业投资法》,从法律上确定了美国风险投资基金制度。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立法和税收政策方面的改革,极大促进了风险投资的发展。美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还得益于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企业的迅速发展,有限合伙制借助良好的治理结构安排,有效地解决风险投资中信息不对称和风险不对称问题。目前,美国的风险投资已经形成了一个由风险资本家、风险投资家、各种中介机构组成的高效运作的市场。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的发现与筛选机制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可靠的动力保障,造就出像微软、苹果、甲骨文、思科、雅虎等一批世界级的高新技术公司。而建立于1971年的美国纳斯达克市场(NASDAO),已经成为全球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和发展的一个典范。纳斯达克发展带动了风险资本的发展,与美国风险资本具有明显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征,它推动了美国中小企业的成长,为那些处于创业初期、无法到纽约交易所上市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机会。
健全的金融机构是美国金融市场的一大特点。战后以来,美国放松金融管制,通过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现代金融机构,除了传统的商业银行外,包括养老金、保险基金、风险投资公司、产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者等大量出现。为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针对中小型企业特点,美国1953年成立了中小企业管理局,为2000多万中小企业在企业初建、经营和发展过程中提供金融、财政、技术和管理支持。同时建立全国性、区域性和社区性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融资提供担保。民间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州政府出资建立的专门金融机构以及大量的社区性融资与发展机构,都能为当地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二)德日两国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经验
德国、日本形成了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通过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方式把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结合在一起。商业银行在技术创新的支持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为了弥补间接融资方式与技术创新的不适应性,一方面加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建设,为技术创新提供必要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大力发展民间金融机构。
政策性金融机构在为德日两国的中小型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日本为例,针对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政府专门设立了得到财政资金支持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工商组合中央金库、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以优惠条件向中小企业直接贷款。此外,政府还设立信用保证协会、中小企业信用公库、中小企业贷款保险公司以向中小企业从民间银行融资提供担保。上述政策性金融机构具有不同的分工,但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企业技术创新获得充足的金融支持。
总体而言,在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中,由于银行集中管理资金的运作模式难以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需求做出灵活的市场化选择,且银行谨慎经营的原则无法承受技术创新的高风险,从而使得处于发展初期的高新技术企业难以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结果导致了德日两国在信息技术革命中远落后于美国。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德国已经意识到金融体系落后对科技创新与发展的严重制约,正在积极改变现有金融体系,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建立类似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产权交易体系。
总之,发达国家金融模式不同,但都能够根据技术创新的要求强化技术创新的支持功能,在发挥自身金融体系优势的同时,又通过相关政策措施弥补自身的劣势。从而为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四、我国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对策
适当的金融制度安排是促进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要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并逐步形成国际竞争力,就应该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努力构建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
(一)优化外部环境
1.法律环境。为了推动技术创新的顺利发展,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都特别注意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因而为了促进我国技术创新的顺利发展,有必要对现有的科技进步法进行发展完善,如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两个基本大法《科技进步法》和《转换法》中,增加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化投资的内容,对政府和商业银行在高新技术领域的金融支持方面的法律定位进行重新界定等。同时,要对相关金融法律法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投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完善。
2.社会服务基础环境。技术创新发展过程中,需要为其提供信息、咨询与人才等服务。技术创新社会服务
基础环境就是指为保证技术创新活动各环节顺利进行,促成技术创新各相关主体之间合作,促进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社会服务环境,其内容包括信息集散子系统、咨询服务子系统、技术中介子系统、人才服务子系统、资金服务子系统、法律仲裁服务子系统、技术评估服务子系统等。
3.金融政策。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金融政策的配合与支持。根据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发展现状和国际经验,我国可实施如下金融政策:(1)应逐步放开地方合作制中小金融机构,为技术创新提供多层次的金融支持。(2)加强证券市场监管和银行监管,提高政府监管效率,对技术创新项目形成约束机制,提高投资效率。(3)中央银行应该按照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原则,在确保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调整科技贷款的标准、利率浮动范围和管理模式,切实增强金融机构发放科技贷款的积极性。(4)国家政策性银行应当设立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贷款,实行最优惠的利率。也可以通过进口信贷和出口信贷等方式,支持高新技术的引进和高新技术企业开拓与占领国际市场。
(二)健全金融市场
1.二板市场。也称创业板市场,通常被称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新兴产业的摇篮”。二板市场对于技术创新发展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与价值,不仅可为达不到主板市场上市标准的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的机会,而且还可为不同偏好的投资者提供不同的风险收益组合,化解证券市场的潜在风险,加快资本社会化的进程。但是,二板市场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二板市场的定位、内在结构以及交易机制问题。目前我国创业板市场正处在建设之中,尚有诸多不完善的方面。在方向定位上,建议将二板市场的服务对象设定为技术创新型企业,既包括高新技术企业,也包括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在市场结构方面,分体结构较适合我国国情,不但有利于我国形成资本市场的层次结构和完整体系,而且也有利于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进行投资选择,是一个较好的发展方向。
2.企业债券市场。债券融资对于技术创新企业而言,不仅可以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和资本结构,获得财务杠杆利益,还可以督促企业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治理结构,加速与国际接轨。同时,发达的债券市场还可以为不能上市的中小企业和高新企业提供一条资本市场融资渠道,通过保证资金的到期偿还提高企业的再融资能力。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规模小、筹资少、品种单一,近年来在各种融资手段中呈下降趋势。针对技术创新企业的发展需要,应逐步放宽债券发行主体,打破地区界限,扩大发行范围,增加债券种类,实行利率市场化。债券发行应减少政府干预,更多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改革现有的企业债券监管模式,推行中小企业债券发行核准制,放宽中小企业债券募集资金的使用限制和上市交易限制,在有条件的地区开设柜台交易市场。总之,需要通过改革与创新,发展壮大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为技术创新型企业提供强大的支持。
3.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是为科技项目、科技企业和成长性企业提供技术转让、产权交易和股权融资等服务的专业化非公开权益资本市场,并且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先导,优化资源配置,其交易客体又具有智力资本的特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主要功能包括:(1)创业者的资本市场。即为科技型企业、成长型企业以及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融资市场,并为创业投资基金提供私募场所,促进技术与资本的高效融合。(2)风险资本的退出市场。虽然二板市场在我国已成功推出,但由于市场规模的限制,每年能够上市的企业也极为有限,更多的中小科技企业需要通过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来实现风险资本的退出与流动。因此,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是我国风险资本退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3)对二板市场的服务功能。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作为创业资本市场的基础部分,可以为国内二板市场以及境外创业板市场输送经过市场净化和检验的优质上市公司资源,促进二板市场的良性发展。
(三)完善金融组织
1.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是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重要载体。从总体上看,我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有限,资本结构单一,资金缺口很大,远远不能满足我国技术创新发展的需要。目前,保险、养老等各种基金尚未开展风险投资,也缺少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渠道和运作保障机制。所以,应尽快解决风险投资的运作、退出与法律保障等机制。逐步形成以民间投资为主体的风险投资运行体系,以动员更多资金尤其是民间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实现风险资本来源多元化。风险投资公司可以通过公开上市、定向募集、发行债券、吸收外资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应允许、鼓励工商企业、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参股风险投资公司,以壮大风险资本规模。
关键词:开发区 金融服务 土地 产业集聚 地理位置
一、开发区现有金融服务模式利弊分析
现今开发区的融资模式主要有“政策性融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土地抵押(或者质押)融资”。政策性融资是国家通过建立政府银行或对银行体系的间接引导,以比市场优惠的条件为特定的需求者提供中长期信用。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是指通过股票(债券)的方式吸纳市场的闲置资金。土地抵押(或质押)指债务人以土地使用权担保债务履行的法律行为。
这些模式首先对投资企业的规模、经济实力要求比较高,只有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才能享受比较好的金融服务,这样便不能使经济实力比较弱的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满足融资需求,这与开发区鼓励企业先发展、大中小企业大发展的特点违背。其次对开发区主城区的金融实力要求严格。它要求金融工具比较丰富、金融体系比较健全,才能保证金融服务的进行。而目前,我国开发区遍布于东、中、西部各个地区,金融实力不一,甚至有一批开发区由于起步较晚,达不到金融工具丰富、金融体系健全的要求。因此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需要进行开发区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二、开发区金融服务模式创新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对于金融服务的创新,大部分学者从金融特点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金融服务应该从金融规模、金融效率、金融结构和金融生态四个方面进行(吕芳,2008年)。但处于发展初期的开发区金融特点不明显,金融水平大部分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在金融工具、金融体系都未健全的前提下,从金融特点的角度进行金融服务创新的可行性是很低的。然而开发区的发展特点突出,从发展特点的角度研究开发区金融服务模式具有显著意义,具有可行性。因此以开发区的发展特点为主、金融特点为辅,扑捉金融需求,发现金融服务缺口,进行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
三、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特点
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以下发展特点:
1.政府支持力度大。开发区具有政府的性质,在开发区发展初期,对于政府的依赖性很强,而我国的开发区大部分也都处于政府扶持阶段。
2.投资吸引力大,土地大开发。开发区投资越来越多,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项目土地投资占比大。
3.设立工业园区,鼓励产业集群发展。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了以中石油为龙头的石化产业园,石化产业集群,将带来产业集聚效应。
4.地理位置突出,便于外贸、离岸活动进行。开发区地处西南、华南、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交通方便,并且在钦州保税港区优惠政策的作用下,使外贸、离岸活动便利。
四、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新视角
而在纵观相关学者对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的看法中,首先发现了土地开发与实物期权可以相结合评估土地投资价值,为金融机构是否需要向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提供了参考因素;其次发现了产业集聚能带动金融服务的发展,在政府的推动作用下能够形成产业金融平台;最后发现了地理位置的便利,能带动离岸金融服务,以新加坡金融服务发展为鉴。因此,本文从“土地、产业、地理位置”这三个新视角进行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1.在土地方面,实行土地期权金融服务模式
在开发区的金融服务中,关于土地的金融服务是很重要的。土地开发投资是一种不确定的非金融类资产投资,可以引入土地期权作为投资决策的工具,属于土地开发投资的实物期权。
2.在产业方面,构建产业金融平台
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侧重发展石化、物流产业,形成了小型的产业集聚规模。产业集聚促进金融发展,因此构建产业金融平台,一方面,让企业实现资金“融资—投资—再融资”;另一方面,加深同一领域产业资金融通。
3.在地理位置优势方面,实行离岸金融服务
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开放程度高且毗邻保税港区,离岸金融服务是其必然的趋势。开展离岸金融服务,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还可以抗衡人民币币值的波动,因此借鉴新加坡模式,在政府推动下,为企业提供离岸金融服务对于提升开发区金融服务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总之,从土地、产业、地理位置这三个新视角研究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是开发区金融服务的一个重大突破,将为解决开发区企业融资需求做出重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萍.基于金融视角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研究—以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D].兰州大学.2011年.
[2]邓爽.基于模块组合的金融服务创新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张金明,刘洪玉.实物期权与土地开发决策模型[J].土木工程学报,2004,37(5):92-95.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息技术创新
金融创新是近年来金融业发展的一种趋势。金融创新活动的兴起和迅猛发展,给整个世界金融体制、各国金融宏观调节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国际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的飞速发展,全球银行业务模式的创新也在发生变化。美国美理迪安公司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公司用于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将以每年4.7%的速度增长,而金融业用于这方面的战略性投资将以每年17.7%的高速度增长,金融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战略性投资占全部信息技术总投资的20%。由此可见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与转变,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技术支撑。当代信息技术的冲击不仅促使银行的服务创新不断跃上新台阶,还使银行本身的存在形态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相对传统概念上的银行而言,如今的银行正不断走向电子信息网络化,不断走向虚拟,并缔造了一个全新的组织体系与经营形态。银行的金融科技综合实力,特别是业务需求、业务软件、系统集成和网络技术的水平,将越来越决定着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并成为衡量银行竞争实力的标志。
一、银行业务创新
银行业务创新是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所提供的金融产品而进行的创新活动,它是金融产品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菲利普·科特勒把产品定义为“能够提供给市场,引起人们注意,供人取得使用或消费,并能够满足某种欲望和需要的任何东西”。银行通常被认为是服务行业,这主要是由于其竞争力来源于产品和服务的高度整合。若没有产品,所谓服务就是空谈。但是有了好产品服务却跟不上,市场份额也难以扩大。在很多的情况下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是密不可分的。一项银行产品总是包含着一项或数项金融服务,而某一项金融服务可能渗透到几种银行产品之中。因此,在许多场合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是难以明确区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将其统称为银行业务。
1、银行业务的特征。银行业务主要属于服务性产品的范畴,与制造业的产品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性。
(1)无形性。客户在消费或投资银行所提供的产品之前,这种产品既看不见,又摸不着,难以用语言、文字来形容,也无法感觉到它的质量和价值。银行产品的无形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银行品牌和信誉的价值。
(2)整体性。一项银行产品总是包含着一种或数种服务,而某一种服务可能渗透到几项产品之中。所以说有时银行所提供的实际物质服务不变,但其可能会因营业网点的不同或客户购买方式的改变而变化。银行业务只有在整个产品体系中与其它产品、服务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3)易逝性。银行业务不涉及制造,贮存和运送的过程。只在提供给顾客时才发生,产品提供后即告消失。
(4)易模仿性。银行产品大多数为无形产品,无法申请专利,因此银行新开发的产品容易被其他银行所仿效,产品创新者无法有效地保护其产品的特权。常用的价格竞争以及其它营销手段也很容易为其他金融机构所模仿,而且模仿的时间较短。
(5)增值性和高风险性。商业银行出售产品尤其是贷款和信用,实际上是货币和银行品牌使用权的“出租”。它要求客户不仅要支付“租金”——利息或手续费,还要求货币和信用在约定期限后安全偿还。因此,和一般企业实现销售即获得营业收入和利润不同的是,银行卖出了产品就买入了风险,这是银行产品区别其它产品的显著特点。
2、银行业务创新的内容。根据银行经营的业务分类,银行业务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负债业务的创新。负债业务的创新主要发生在60年代,其创新动力一方面是为了规避政府的管制,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加银行的负债来源。主要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账户)、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协定账户、个人退休金账户及货币市场存单等。
(2)资产业务的创新。主要有消费信用、住宅抵押贷款、分享股权贷款、组合性贷款等。
(3)中间业务的创新。主要有信托业务、租赁业务等。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改变了银行传统的业务结构,增强了竞争力。
(4)清算系统的创新。包括信用卡的开发与使用、电子计算机转账系统的应用等。
二、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所谓金融信息化,是指信息化与金融的融合,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具有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联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系统工程。
在金融信息化领域,以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基础的数据大集中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并成为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在内的整个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大趋势。所谓大集中是一种通俗的说法,虽然集中的方式和程度不同,但其实质就是数据的集中和系统、应用的集合。它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一方面能够对金融业务进行即时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支持新业务的大规模、低成本扩张。数据大集中使银行业发展的后台支撑系统,能为用户带来的最直观感受的就是建立在各种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电子化金融业务。
在国外发达国家,银行业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几次革命,大体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1、第一阶段是脱机批处理阶段。大约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外一些银行就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票据集中录入,实现账务管理的批处理,以提高银行账务处理效率。这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客观上使银行账务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分散型走向了集中型。
2、第二阶段是联机实时处理阶段。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分时操作系统的出现,大约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国外银行开始通过联机实时交易实现异地的通存通兑,出现了ATM、POS机等新型自助服务渠道,使银行业务迅速超出传统的存、贷、汇范畴,金融的服务、产品和渠道创新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3、第三阶段是经营管理信息化阶段。随着数据库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国外银行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客户信息分析,同时推出了更具个性化的家庭银行、企业银行、电话银行等服务和产品。初步建立了电子银行体系,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银行产品服务体系趋于完整。
4、第四阶段是银行业务虚拟化阶段。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国外先进同业开始基于互联网技术探索对银行服务渠道和产品的不断创新,出现了网络银行、电子商务等新型服务渠道以提供虚拟化、个性化服务。对于银行业务的虚拟化,国外发达国家也处在尝试和探索阶段。
三、信息技术对银行业务创新的影响
业务创新是金融创新的核心,金融信息化作为一个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不仅是计算机技术在金融业的推广应用,还表现为金融业务的管理和发展与电子科技的高度统一与整合。信息技术推动了金融业务创新,从银行业务创新的历史可以看到几乎所有金融创新品种的背后都有技术因素的有力支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银行金融业务发展的历史也是银行高科技不断发展和应用的历史,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有着极大的契合性。信息技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影响金融业务创新。
1、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银行相关业务的经营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网上银行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带来银行业创新最直接的成果之一。网上银行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实现了交易无纸化、业务无纸化和办公无纸化。所有传统银行使用的票据和单据全面电子化,全面使用了网络货币,不仅能给银行节约使用现金的业务成本,而且可以减少资金的滞留和沉淀,银行利用计算机和数据通信网传递信息,利用电子数据交换进行结算,从而简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效率。
2、信息技术为各金融机构的间接合作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技术型金融创新可以有效地规避分业经营模式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限制。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银行只需聘请少数专业人员就可以解决客户购买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产品的各类疑问,从而顺利地实现分销。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模糊了各行业之间的截然分别,实现了它们之间的有机合作,给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以后的柜台上可以享受保险、证券、基金的服务。从发达国家己经建立的网上银行看,它已经成为了“一站购足”的金融超市,各类金融服务和相关信息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3、信息技术为银行向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奠定了基础。以网络银行为例,由于网络银行的客户地域跨度大,传统的大众营销模式已经不适合新的客户结构。因此如何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是网络银行竞争成败的关键所在。借助网上完善的交易记录,银行可以对客户的交易行为进行分析和数据处理,从中发现重要的客户,并细分服务市场,制定特定的营销策略和服务内容。
4、由信息技术推动的金融创新给传统商业银行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银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更快的实现资金的流动。银行集中各式各样的经济和金融信息,并向社会,从而引导社会商品运动和资金的运动,以实现金融资源在社会各经济部门间的最优配置。
【参考文献】
[1]余波、单树峰:金融产品创新:理论约束和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2003(11).
[2]张卫:90年代金融创新的特点及对金融效率的影响[J].金融与经济,2000(12).
[3]杨均:浅析银行产品的软开发[J].武汉金融,2000(10).
【关键词】信息科技风险;金融信息化;风险管控
1.引言
金融信息化指在金融领域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创新智能技术工具更新改造和装备金融业,使金融活动的结构框架重心从物理性空间向信息性空间转变的过程。简而言之,金融信息化就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的过程。随着金融信息化向纵深方向发展,信息安全已成为全球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当前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信息科技风险包括缺乏有效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战略、信息科技治理结构还不够完善、高级管理层重视不够、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更多强调技术层面以及合规风险。
中国的金融机构都制定了业务发展战略,但缺乏与业务发展战略相一致的信息科技发展战略,也缺乏信息科技风险战略,以指导信息科技风险管控工作。金融机构内部大多数部门都认为信息科技工作是信息科技部门的事情,同样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也只是信息科技部门的责任,导致了信息科技治理结构不够完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缺乏业务、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部门的有效支持。高级管理层在“口头上”都很重视,但高级管理层很少履行切实的承诺,在资金上给与足够的支持。更多金融机构注重从技术层面加强边界保护,而很少从流程、技术、人员三个不可分离的层面从事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由于当前在信息科技风险管控方面不能够满足外部监管机构的要求,从而给金融机构带来合规风险。即使金融机构应结合自身业务发展战略,在对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借鉴先进金融机构的良好做法和国际标准基础上,制定出与业务发展目标保持一致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战略。加强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结构建设,设计出包括高级管理层、业务部门、信息科技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审计和合规部门在内的信息科技风险治理架构,以满足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对治理结构的要求。从业务需求出发,从人员、技术和流程三个角度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控程序建设,逐步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控能力,满足外部监管要求。还要持续地加强高级管理层、管理层以及一般人员,并包括合作伙伴等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
鉴于实业界对金融信息化风险的高度重视,本文从金融信息化风险概念、分类和管控方法等方面对现有文献中的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进一步的对比分析。
2.金融信息化风险的内涵和分类
2.1 金融信息化风险的概念
金融信息化风险是信息科技在商业银行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信息科技风险不是一种新的风险类型,而是一种系数型风险,其风险就在于随着信息科技对银行经营与管理的不断渗透,会使已存在的交易、战略、法律、信誉等风险扩大化。金融信息化风险是金融企业风险之一。
2.2 金融信息化风险的来源
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的主要挑战来自于基础技术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具体而言,金融机构信息技术的复杂多变通过以下几种渠道可能导致风险的产生。
(1)电子商业银行的技术创新和客户服务变革的速度比传统的创新更快,例如在新技术和新业务的推出时间周期大大缩短,因此很难预测客户的需求。客户需求波动与服务能力的不一致给商业银行带来了资源浪费或损失顾客的风险。(2)在线上交易中,Web站点要与金融机构后台核心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因此,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必须较为合理,在操作性和可用性上有良好的体验。对技术的依赖程度增加使得风险更为集中,风险的管控要求更高的技术素养、知识和能力。(3)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采用了不同的服务模式,其价值链中引入更多合作伙伴、合作联盟和外包服务商,从而增强了网络银行的操作和安全复杂性。新的服务模式融入了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但这些非金融机构并不在金融业的监管之列,使得技术风险监管产生了许多复杂的问题,在出现故障或发生问题时,很难界定各自的责任。(4)互联网本身无所不在的特性,使信息访问的各个环节都很难控制,一系列相应技术的应用,如授权管理、客户身份确认技术、信息等级管理制度、稽核跟踪技术等,使得金融机构必须投入更多资源才能确保对信息访问的严格控制,从而在无形中提高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5)随着移动互联网在商业银行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如无线POS、移动银行等),在实现将移动互联网与现有的网络平台互联时,信息更容易受到攻击。(6)伴随着我国各金融机构数据大集中的开展,商业银行各种技术风险也相应集中,对数据大集中的稳定性、高效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 金融信息化风险的分类
按照产生来源,金融机构的信息化风险可划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1)内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