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教案设计要点8篇

时间:2023-06-11 08:22: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案设计要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案设计要点

篇1

【关键词】交通安全设施;技术要点;隔离栅;要点分析

一、前 言

交通安全设施的建设应在确保工程内质量的同时,还要重视外观质量。努力给行车人在保障行车安全的同时带来舒适的感觉。因此,要注重交通安全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交通安全设施主要包括标线、标志、防撞护栏、防眩设施和隔离设施等等。交通安全设施施工质量不仅仅直接影响整个公路工程的质量,还影响到公路投入运营后安全、快速、舒适、高效运行以及所以功能的全面发挥,因此加强交通安全设施施工的质量管理至关重要。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交通安全设施的管理。

二、简述几种主要的交通工程安全设施。

2.1护栏。一般来说护栏可以划分为两种路侧护栏和中央分隔带护栏,除去这两种还有桥梁上的护栏。设置护栏最主要的作用是预防车辆失控的时候驶出公路的外面,进而碰撞路边的建筑物或者行人,降低交通事故带来的风险。同时也预防车辆失控冲向中央分隔带驶入闯对向的车道,并且还可以保护中央分隔带里面的景观建筑。护栏从结构上来看,我们可以将它们划分为三种混凝土护栏、缆索护栏以及波形梁护栏。

2.2交通标志。在公路交通上设置交通标志,主要作用就是维护公路的结构、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必不可少的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和安全管理标志。交通标志对于公路使用者,是有着指路、传达指示以及警告等等功能的。公路交通标志按照功能来划分,我们可以划分为指示标志与警告标志、指路标志与禁止标志四种。

2.3 交通标线和隔离栅。交通标线主要作用是为公路的使用者出行引导提供公路信息服务,交通标线是不能够单独使用的,主要是作为交通信号与交通标志的补充作用。隔离栅的主要作用阻止人们或者动物等进入公路或者,还可以预防有人非法侵占公路的用地。我们按照结构型式来进行划分,隔离栅可以划分为两种:刺铁丝的隔离栅和焊接网的隔离栅,隔离栅的立柱我们也可以划分为混凝土立柱和钢立柱。

2.4活动护栏。活动护栏一般是设置在中央分隔区域开口的地方,主要的作用是方便特种车辆在紧急的情况下通行,或者旁边的道路进行封闭施工的时候,可以临时的开启放行这样的活动设施。通常情况下,活动护栏隔离性能比较强、在临时开放的时候能够快速灵活的进行移动。在我国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活动护栏,主要类型有三种伸缩式,插拔式和填充式。

三、交通安全设施施工要点分析。

3.1交通标志的施工要点

交通标志施工工程的主要特点是结构复杂、布点分散,、类型众多等。在交通标志施工之前我们一定要到施工现场再结合设计图纸进行实地踏勘,及时发现问题可以及时的进行解决。在进行实地勘察的时候我们要重点关注标志的桩号,版面的设计内容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标志的设置前后有没有视线干扰,标准设置的位置有没有高压线,交通标志预留预埋的情况等等。这些因素我们应该进行综合考虑,以便发现问题能够及时上报,及时解决问题,争取在施工前解决问题,实地放样对以后施工工程可以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3.2交通标线的施工要点

温度与速度对于交通标线的施工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求交通标线的施工人员一定要有标线涂料和交通标线施工技术的专业基础知识。在进行施工操作的过程中,我们要依据涂料性能不同来调整设备,达到施工温度与施工速度的标准, 来保证理想的施工质量。一般来说施工最佳环境温度在5 ~32℃之间,温度过高或者车流量大的地方我们要适当的进行车辆禁行。交通施工的设备一定要经常的进行维护保养,不然的话一定会影响到图形成型后的美观。

3.3护栏施工的施工要点

护栏立柱的放样应该严格的按照设计图来进行放样,我们要依据路桥工程所提供的路基中心和基准标高,而且要以桥梁、涵洞、通道和中央分隔带的开口处作为控制点,然后利用水准仪和经纬仪等测量仪器,来进行测距的定位以及逐点测量的标高。在立柱放样之后,我们应该调查每个立柱桩位地基的情况,如果遇到横向的排水管和通信管道这些预埋管线和立柱的时候,则需要调整这些立柱的位置,立柱应该避开人井的设置。在一般路段进行施工的时候,立柱应该采用打桩机打入法进行施工。立柱打入的时候位置一定要精确,如果打入过深的时候应该将立柱全部拔出,把基础压实之后再重新把立柱打入。在立柱安装之后,我们要对线形进行调整,等到线形和道路的平纵线形相互协调后,我们在安装波形梁板。波形梁板拼接的方向和行车道的方向是一致的,要依次的进行叠加安装。波形梁板的拼接螺栓以及连接螺栓不要过早的拧紧,在安装的过程中,我们要用长圆孔进行调整,当形成平顺的线形以后,再把螺栓拧紧。

3.4隔离栅的施工要点

隔离栅一般设置在公路的地界处,在进行隔离栅施工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发生一些矛盾。我们为了放样的准确性,减少那些不必要冲突,应该由土建单位事先用全站仪划出公路用地的地界后再对隔离栅进行定位。隔离栅不仅仅是公路和外界的分界线,还是公路和外界的相互连接的线,,所以我们应当保持公路与外界的环境相关协调。所以我们在进行隔离栏设计施工的时候,在保证功能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隔离栅的美观。隔离栅进行施工安装前,我们应该对施工现场的地形进行处理,要把隔离栅附近的地面整平,把杂物和杂草等处理干净,还要进行整平与夯实。如果施工现场的地形起伏较大的话,我们要将地面修整成有着坡度的斜面,把隔离栅顺坡进行设置。

四、交通安全设施工建设的质量控制。

4.1防撞护栏。在我国公路的防撞护栏一般选用的是半刚性与刚性护栏,目前最常用的是半刚性的波形梁护栏,主要的作用是利用立柱、土基、横梁变形来吸取能量,使得失控车辆的方向发生改变,进而恢复到正常行驶的状态,预防车辆冲出路面,来保护车辆以及乘客的安全,进而降低事故损失。设置防撞护栏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保护作用,来降低事故造成的严重后果,并且还可以增加人们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所以我们要在防撞护栏的安全性与视线诱导性加强控制。

4.3隔离栅 。在公路上我们为了阻止和公路无关的人与动物的进入,保障车辆可以高速安全的行驶,防止有人非法的占用公用土地等,应该设置隔离栅。隔离栅主要问题是有时候会被盗,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施工的安装质量。

4.3交通标志。在整个的交通安全设施中,交通标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交通标志主要作用就是直接影响到交通运行状况与公路使用者对公路的认识理解。

4.4交通标线。公路的交通标线不仅仅对行车渠化、指示告知与分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道路的美化也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进行标线涂划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线形流畅,要保障昼夜视线的诱导作用。交通标线控制的关键主要是几何尺寸哦规范与附着力以及反光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交通基础设施中交通安全设施是非常重要的,安全设施在进行设置规划的时候,我们应该特别注意设施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并且要按照相应的规范来选择适合的位置。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有利于车辆驾驶员对道路状况的识别,来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保证公路交通安全快速的运行,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山区;路桥设计;方案

1 引言

随着我国对交通基础设置建设的大力投入,公路在山区修建得越来越多。由于山区地形、地貌和地质、水文条件复杂,地势起伏大, 桥梁长度占路线总长度的比例也大, 桥梁设计的好坏不但对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直接产生影响, 而且对整个工程的造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山区公路的桥梁设计是整个公路设计的难点和重点, 桥梁设计的好坏决定着整条公路设计的好坏。

由于受地形、地质、水文的影响, 山区公路往往是沿溪展线, 路线布设时平纵横三个方面普遍都受到约束, 造成平曲线多,平面半径较小,纵坡较大,超高多。因此整条线的斜、弯桥多; 桥梁结构形式多;横坡陡,半幅桥和半幅路基多;由于路线跨越众多沟壑,造成高墩大跨多,墩台形式复杂, 给桥梁设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2 山区公路的桥梁设计要点

(1)由于山区公路与平原地区的公路在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上有着很大的差别, 因此我们在桥梁设计时要高度重视以上这些差别,特别是在地形、地质方面, 有时同一座桥在纵桥向的地质变化很大,在横桥向的地形变化很大,如不重视,很容易出现差错, 因此在设计前一定要认真收集设计资料,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件时设计人员最好到实地调查一下。

(2)由于山区公路的地面高差变化大,材料、机械运输困难,施工条件差。所以我们在设计时必须要因地制宜, 一定要考虑到施工的可行性,尽量给施工带来方便。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节省工程造价,方便施工, 桥梁设计可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

(3)桥梁设计要遵循“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环保”的基本原则。现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美观和环保”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桥梁设计在注重安全性、舒适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应引入环保、美化、人文的概念, 把公路桥梁的景观设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考虑, 在保证桥梁使用功能要求的原则下, 要尽可能地考虑到使建成后的桥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不造成原有环境的破坏。设计时应开拓艺术创新思路,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桥梁景观的美学效应,开发景观资源,同时应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珍稀动、植物及特有的地质风貌,杜绝声、光、电对环境的“污染”,桥梁涂装色彩选择时不但要考虑与周边环境色调、桥梁造型相协调,还要考虑桥梁所在地区的民风、民俗。

3 山区公路的桥型方案选择比较

3 . 1 上部结构形式选择比较

(1)简支结构。该桥型的特点是施工方便,经济合理、可集中工厂预制、分段安装、便于施工, 但受力和营运条件较其它桥型要差, 适用于单跨桥和中小跨径且平面半径较小;桥梁长度较短;不适合做先简后连的桥梁。

(2)支架现浇连续结构。该桥型的特点是布孔方便、合理; 对小半径、大超高线形平纵横要求适应性强, 外观平顺; 桥型美观, 行车平顺舒适; 施工周期短, 后期养护费用低,施工占地较小。但造价较高,支架工程量大, 地形陡峭时支架安全性较难保证;连续的满堂支架对山体植被破坏严重,施工用水困难, 材料运输、混凝土搅拌、浇注及施工过程中大量废弃物对环境破坏严重。该类桥型一般用于地形较平坦且墩高不大路段的桥、布孔受限制的分离立交桥、跨峡谷河流且运输不便、预制场地选择困难路段的桥。

(3)先简支后连续结构。该桥型的特点是跨径变化范围较大,桥型美观,结构受力性能好,行车平顺性良好。无需大量支架工程,造价较低,后期养护工作量较小。采用桥上预制、架桥机安装,将主要施工工作面转移至桥上,大大减轻对沿线环境的影响。但对于小半径、大超高线形,梁体预制较复杂, 施工周期较长。鉴于该类桥型造价低,对地形的适应性较强, 在大桥及高架桥中较广泛采用。

(4)悬臂现浇连续或连续刚构结构。该桥型的特点是布孔方便,桥梁跨越能力大,受力合理,结构整体性好,造型美观且施工工艺成熟;桥梁设置伸缩缝较少,行车平顺舒适;施工周期短,后期养护费用低,施工占地较小;桥梁施工支架工程量小,不需要大型的吊装设备;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不破坏山体植被。但上部造价较高,施工难度相对较大。该桥型在桥梁跨径要求高、桥梁跨越深谷时可比选其他桥型采用。

3 . 2 下部结构形式选择比较

(1)柱式墩。特点是自重轻,结构稳定性好;施工方便、快捷,外观轻颖;桥墩布设灵活性大, 阻水小, 适应不同类型的基础, 但不能做得很高。适合做一般中小跨径的下部结构。

(2)实体式墩。对施工要求不高,因截面较大, 可做的比较高, 但对地基的要求较高,污工体积大,不适应机械化施工。适用于在峡谷等要求桥墩较高的桥中。

(3)薄壁墩。此类桥墩柔度好,可以适应上部结构变形的需要,同时抗弯抗扭刚度大,可以满足结构的受力需要。适用于大跨径的悬臂现浇连续梁和连续刚构以及高墩桥。

(4)桥台。桥台的设计往往受山区地形的限制较大,桥台形式的选择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到两侧山体开挖和台前锥坡是否可以实施。桥台的主要形式有U 形台、肋式台和柱式台等。U形台可做得较高,而且台前没有锥坡,但对地基的要求也较高,污工体积大。肋式台也可做的较高,对地基的要求也不高,但台前须有锥坡。柱式台对地基的要求不高,但不能做的太高,一般在5米左右,台前须有锥坡。桥台形式要根据各种桥台类型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来选择, 另外要充分考虑到因桥台开挖可能引起的大面积山体开挖和台前锥坡的不稳定因素。

篇3

【关键词】高速公路;公路设计;交通安全

前言

今年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展开,目前的交通环境得到了有利的改善,交通状况也有所好转,但是统计资料表明,交通安全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由交通事故导致的经济损失和伤亡人数还在增加。虽然《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 2003)调整了各级公路的设计车速、路基压实度值、桥与隧道的分类、公路的交叉口设计、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与安全指标,引入了运行速度和安全评价的概念,但在公路设计对交通安全的保证作用上,仍然不完全明确。故本文深入研究了公路设计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与改善方法。

1.事故成因分析

2006年中国交通年鉴统计中公布的关于2005年全国交通事故原因的统计数据表明: 由于意外原因导致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3.68%,由机动车驾驶员原因导致的事故占94.54%,由非机动车原因导致的事故占0.72%,行人、乘车人原因占0.83%,而道路原因的比例仅在0.06%以内。

然而有关的研究表明,这种简单的将事故原因倾向于人的因素的统计方法与实际情况不符,缺乏科学依据。导致以上数据失真的原因主要是管理体制的问题。我国交通事故的数据采集、统计和管理由公安部门负责,除公安系统外,道路部门目前尚无专门用于交通安全研究的交通事故数据库系统。公安部门将事故定义为以上诸类,一方面是由于车辆、驾驶员均有保险,便于事故的后续处理; 另一方面是交通管理部门的一线事故处理人员在处理事故时,只看重事故最后的结果而忽略了导致事故发生的本质,如因道路连续下坡而导致的制动失效的事故,往往归结于驾驶员采取措施不当或机械故障,但主要原因其实是道路设计不当。我国50%以上的交通事故都发生在市郊的事故多发点,其次是交叉口,这就是证明。

2.公路设计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与改善方法

一起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仅仅是由交通系统中某一个环节的失调所致,而通常是两个或多个因素失调的综合体现。仅仅将事故的原因归结为人的因素是不客观的,公路路线设计因素在交通事故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1 视距

道路提供给驾驶人员的视野和视距是最重要的安全因素。良好的视距不仅能够保证驾驶员正确判断道路的行车环境,决定正确的驾驶行为,而且决定了驾驶行为的有效操作时间。行车时注视的位置是在车道的前进中心线上,其目高是以车体低的小客车为标准。在设计中经常用到的有停车视距、超车视距和会车视距。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规定了不同道路等级的视距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在引用时仍然有欠缺: 我国混合车流中,小汽车的比例及数量在逐渐增加、小客车的全高有所降低; 我国驾驶员的身高普遍比较矮,这些因素与视距和设计速度有密切关系; 再有,我国驾驶员对速度的守法意识比国外发达国家要差得多,所以规范中所确定的视距值比较保守。

双车道公路的行车特征是超车时经常要占用对向车道,为保证行车安全,规范规定: 双车道公路应间隔设置具有超车视距的路段。但对于具有超车视距的路段的比例,设置形式并没有严格界定。设计中应该注意沿线视野和视距要满足道路条件允许超速情况下行车视距和行车净空的要求; 双车道公路超车路段长度占路段总长度之比,应该满足通行能力、通行舒适性、通行速度基本连续以及驾驶习惯等要求;对于不能满足视距的地方必须设立交通标志或采取强制分道行驶或减速的措施。

2.2 平面线形

平面线形设置是否合理与驾驶员的心理、视觉和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选用曲线半径时,应注意前后线形的协调,不应突然采用小半径曲线。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将车辆速度设计成为车辆在该路段上的自由行驶车速,因为长直线或线形较好路段,驾驶员难以控制到设计车速,一般行驶车速要比设计车速高,所以在连接长直线的曲线段不能采用最小圆曲线半径。从地形条件好的区段进入地形条件较差区段时,曲线的技术指标应逐渐过渡,防止突变。设计中应该注意,当道路条件与交通环境较好时,驾驶员有可能以大于设计行车速度的速度行驶,平曲线半径要能与实际行驶车速相适应;回旋线参数A的选用要符合允许的最大离心加速度变化要求; 连续多个平曲线路段曲线半径的变化要建立在速度平稳运行的前提下; 当地形地物条件受到限制而采取了极限半径时,应同步设计相应的安全措施。

公路线形是在已有自然条件的基础上进行考虑的,设计首先应考虑与自然地形相协调,虽然沿自然地形的平滑线形要比以直线为主、填挖方多的公路线形更美观,且可以避免由于修建公路而破坏沿线的生态环境,从保护自然的角度或从工程费、施工、养护费以及节省劳力的角度看都是好的,但设计连续曲线的线形会使驾驶人员容易疲劳,不能沿着车道有秩序地行车,所以应尽量避免。在长大下坡道尽头应避免设置小半径曲线。如甘肃省针对交通事故多发段的调查研究发现,在连续下坡超过3km路段的尽头,由于设置较小半径的曲线诱发的交通事故占到相当高的比例。因而在设计中对长大纵坡及较长直线段的尽头,宜模拟车辆可能运行的速度来确定曲线半径,并尽量采用良好的视距。

2.3 纵断面线形

道路的纵断面线形不仅决定着视距,而且决定着汽车动力性能的发挥。多数长、大纵坡都是事故易发路段,对载重汽车、功率小的汽车、超载汽车的行驶均有影响,上坡会使车速减慢,妨碍后续到达的快速车辆,使超车需求增多,同时也会影响其他动力性能较好的车辆行驶。由于动力性能较好的车辆无法忍受低速,往往会在视距、道路、通行条件不允许的路段强行超车或会车,增加下行车的制动次数,使安全性降低; 而连续下坡会使刹车过热,制动效能减弱,更易发生交通事故。因此规范对连续上坡和连续下坡路段的平均纵坡进行了限制,同时建议连续上坡路段对载重车辆速度影响到一定程度时宜设置爬坡车道。但是规范对长、大纵坡路段的路肩宽度和紧急停车带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调查表明: 有很多事故是由于车辆在超车视距不足的长、大纵坡上临时停放,在加水、凉闸、修理故障或等待救援时,与下坡车辆追尾所致。另外对下坡路段的事故原因分析表明,超过半数的肇事车辆是由于不能充分估计长、大纵坡的坡度与长度,连续制动导致制动失效而引起的。设计中应该注意纵坡坡度尽量不采取极限值,在不得已采取了极限值时,应该采取提前降低设计车速、设置警告标志和坡段长度、坡度预告标志,加宽路肩和紧急停车带,设置标志提示司机低档位行驶,控制好车速,防止制动器失灵。还可以在路侧设置摩擦系数很大的路面来缓解制动器,在路侧设置安全碰撞设施或者是靠崖停车区域,在长、大纵坡下游设置避险车道等,以防止失控的车辆造成更大的事故。

2.4 平纵组合

行车安全性的高低与不同线形之间的组合应该协调,不良的线形组合往往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如在长直线上设置陡坡,当汽车在长直线上行驶时,司机容易高速驾驶汽车,加之设置陡坡,汽车的行驶速度会远远高于计算行车速度,这样极易造成道路交通事故; 短直线介于两个同向弯曲的圆曲线之间形成所谓的“断背”曲线,这种道路线形容易使驾驶员产生错觉,把短直线看成是反向曲线,而发生操作错误,酿成事故。在直线路段的凹形纵断面路段上,驾驶员位于下坡段看对面的上坡段,容易产生错觉,把上坡的坡度看得比实际的坡度大,这时驾驶员就有可能采取加速以便冲上对面的上坡路段,从而引发交通事故; 在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底部插入急转弯的平曲线,前者会因视线小于停车视距而导致急打方向盘,后者在超出汽车设计车速的地方仍然要急打方向盘,这样做都容易引起交通事故的发生; 在平曲线内若纵断面反复凹凸,就形成只能看见脚下和前面,而看不见中间凹陷的线形,因而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转弯半径较小的平曲线与陡坡组合在一起时,则会使事故剧增。故对平纵组合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设计合成坡度应该注意不设计急弯和陡坡相重叠的线形; 平竖曲线重叠时,平曲线应该稍长于竖曲线,做到平包纵; 凸形竖曲线顶部和凹形竖曲线底部不应设计小半径平曲线,若接近极限值应考虑在小半径平曲线上设置较大高度的导向设施以弥补视距不足; 凸形竖曲线顶部和凹形竖曲线底部应防止出现反向平曲线的拐点; 直线上的纵断面线形要防止出现驼峰、暗凹、跳跃等使驾驶员视线中断的线形。

篇4

    小学美术教案设计应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教师应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制定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水平需要的的教案,有效的促进教学与学生求知,使学生更加容易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案不单纯是教师教学的方案,而必须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出发,其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目的是要教师改变传统观念,把课堂的主导交给学生,教师起到的是启发、引导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写美术教案时要充分了解学生,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融进整个教案,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编写教案时,遇到较抽象的理论课时,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就会考虑是否有必要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又极易理解的课题。”小学美术教案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要考虑学生具备的理解能力、学习特点等,以避免把目标设定得过高或过低,在教具学具的准备方面也应根据学生的经济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用具。有利于编写出优质的教学案例,这样,“在设计案例时各个方面都考虑到学生,不仅有利于编写出优质的美术教案,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能够融洽相处,愉快学习。小学美术教案设计应符合学生素质培养需要。”现在美术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与美术欣赏能力,运用基本的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最终使学生达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二、小学美术教案设计与教学方法手段的关系

    传统美术教学的教学设计往往取决于教师个人经验,优秀教师的成果大多建立于个人经验的教学艺术,这虽然十分重要,但毕竟因缺乏理性的指导和理论的归纳而难以推广。当代的小学美术教案设计中的教学方法手段,应依据学生情况,尽可能把课程教学转化成学生较易理解又普遍喜爱的内容形式,确定课业类型,应根据课程类型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变,是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基本理念。小组合作是通过组内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减轻学生压力,增强自信;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革新,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为进一步合作学习创造条件。构建与小组合作学习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形成与小组合作学习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学习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美术课程的评价不仅要看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指标及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效果,此外还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潜力。

    三、小学美术教案设计的要素

    首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编写优质教案,要求我们应尽量使自己编写的教案符合新课改中对小学生美育的各项要求。同时还要多研读一些优秀的小学美术教案,注意其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思路的阐述、教学活动的组织。其次,重视美术课程的整体设计。确定课业类型,根据课的类型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如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特点、具有怎样的能力、思想状况、知识水平、学习爱好等特点,通过分析,找到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过程。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小学美术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按照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的要求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即让学生懂得什么知识、学会什么技能、完成什么作业。过程与方法目标,即采用什么学习方法和先后顺序,如何使教学更有效。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即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要清楚地了解,一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将三维目标全面实现,所以,又应根据实际情况,宁缺毋滥,不必求全。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指教学知识的要点和要害所在,根据设计的教学目标确立最重要的教学重点,再依据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难点,第三,列出教具和学具。美术教学用具要针对性强、可操作,范画、板画、板书及现代媒体等设计布局要合理。教学反思,即教后心得体会,要及时总结、分析,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

    四、小学美术教案设计的优化

    第一,延伸教材与工具材料。小学生爱好美术,不仅因为可从习作中获取成就感,得到成功的体验,而且还因为能从工具和材料的运用中获得审美愉悦。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师不应该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小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小学生兴趣的稳定性差,并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和情绪性,如果提供的知识是单一的,久而久之,会使他们感到厌倦、乏味,从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改变与拓新教学内容与工具材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扩展学生思维空间。当代环境下的美术教学,整合现代的视听教育手段来进行教育活动,它具有形象化、生动性和表现手法多样化特点,对于启迪学生思维,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创造力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课前我们可以利用PPT、FLASH等软件,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制作自己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形声信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友好的人机对话环境中,在图文并茂、声影一体的呈现过程中,变抽象说教为形象演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试之积极的设想、主动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扩宽他们的认知空间。”

篇5

小学美术教案设计应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教师应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制定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水平需要的的教案,有效的促进教学与学生求知,使学生更加容易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案不单纯是教师教学的方案,而必须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出发,其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目的是要教师改变传统观念,把课堂的主导交给学生,教师起到的是启发、引导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写美术教案时要充分了解学生,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融进整个教案,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编写教案时,遇到较抽象的理论课时,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就会考虑是否有必要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又极易理解的课题。”小学美术教案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要考虑学生具备的理解能力、学习特点等,以避免把目标设定得过高或过低,在教具学具的准备方面也应根据学生的经济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用具。有利于编写出优质的教学案例,这样,“在设计案例时各个方面都考虑到学生,不仅有利于编写出优质的美术教案,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能够融洽相处,愉快学习。小学美术教案设计应符合学生素质培养需要。”现在美术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与美术欣赏能力,运用基本的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最终使学生达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二、小学美术教案设计与教学方法手段的关系

传统美术教学的教学设计往往取决于教师个人经验,优秀教师的成果大多建立于个人经验的教学艺术,这虽然十分重要,但毕竟因缺乏理性的指导和理论的归纳而难以推广。当代的小学美术教案设计中的教学方法手段,应依据学生情况,尽可能把课程教学转化成学生较易理解又普遍喜爱的内容形式,确定课业类型,应根据课程类型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变,是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基本理念。小组合作是通过组内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减轻学生压力,增强自信;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革新,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为进一步合作学习创造条件。构建与小组合作学习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形成与小组合作学习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学习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美术课程的评价不仅要看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指标及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效果,此外还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潜力。

三、小学美术教案设计的要素

首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编写优质教案,要求我们应尽量使自己编写的教案符合新课改中对小学生美育的各项要求。同时还要多研读一些优秀的小学美术教案,注意其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思路的阐述、教学活动的组织。其次,重视美术课程的整体设计。确定课业类型,根据课的类型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如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特点、具有怎样的能力、思想状况、知识水平、学习爱好等特点,通过分析,找到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过程。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小学美术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按照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的要求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即让学生懂得什么知识、学会什么技能、完成什么作业。过程与方法目标,即采用什么学习方法和先后顺序,如何使教学更有效。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即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要清楚地了解,一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将三维目标全面实现,所以,又应根据实际情况,宁缺毋滥,不必求全。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指教学知识的要点和要害所在,根据设计的教学目标确立最重要的教学重点,再依据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难点,第三,列出教具和学具。美术教学用具要针对性强、可操作,范画、板画、板书及现代媒体等设计布局要合理。教学反思,即教后心得体会,要及时总结、分析,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

四、小学美术教案设计的优化

第一,延伸教材与工具材料。小学生爱好美术,不仅因为可从习作中获取成就感,得到成功的体验,而且还因为能从工具和材料的运用中获得审美愉悦。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师不应该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小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小学生兴趣的稳定性差,并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和情绪性,如果提供的知识是单一的,久而久之,会使他们感到厌倦、乏味,从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改变与拓新教学内容与工具材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扩展学生思维空间。当代环境下的美术教学,整合现代的视听教育手段来进行教育活动,它具有形象化、生动性和表现手法多样化特点,对于启迪学生思维,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创造力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课前我们可以利用PPT、FLASH等软件,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制作自己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形声信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友好的人机对话环境中,在图文并茂、声影一体的呈现过程中,变抽象说教为形象演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试之积极的设想、主动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扩宽他们的认知空间。”

第三,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网络资源丰富多彩,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料大宝库,而且具有资源共享的优势。美术学习的各个领域,如绘画、工艺、摄影、设计、雕塑、建筑等的相关资料可以在世界各地的美术网站中找到。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使我们尽可能多的接触到各类艺术形式,感受到艺术的丰富多彩。同时网络中还有许多专业性的美术学习网站可供老师学习。我们可以登录相关网站看看同行的教案,下载小学美术教学所需的图片资料并以他人的教学经验启示自己,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方法和手段,在诸多相关信息的不断碰撞中,构架起开放的教学模式。我们还能下载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扩宽我们的教学空间,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我们的美术教学内容,突破书本知识的限制,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还能开阔思路。在丰富资源环境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

篇6

关键词:高职;课例开发;理实一体

一、现状分析

课例研究起源于日本,简单来说,在课例研究中,被观察和研究的课称为课例。课例研究是一种教师所擅长的基于实践情境的反思性研究,在课例研究中,教师用自己的研究方式将方法与实践联盟,对教学活动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实现教学的改进和业务的成长[1]。

目前我国在课例研究上,主要集中在大学、中职、中小学、幼儿园,高职涉及相关研究较少。现在高职院校着力推行构建行动导向课程体系,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角度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其专业岗位技能、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针对教学改革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困惑、矛盾之处,存在教师个体研究居多,集体探索较少的现象,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成果的提炼,因此非常有必要在高职课改中推行课例研究,解决课堂教学怎样上以及怎样上更好的问题。

二、高职课例开发研究意义

首先,课例研究立足于理实一体的教学活动现场,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诠释教学思想,从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入手,把理论、实践结合起来,促进教师对教学理论的理解。

其次,课例研究是一种教师团体协作活动,教师间的合作是开展课例研究的基础[2]。在课例研究中教师共同设计课例、反复修改,并通过对自己和他人教学行为的反思与交流,个人业务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最后,课例研究为教师提供了反思的空间。教师通过同事的眼睛审视自己的教学,在共同进行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基于不同视角的思考和分析,互相听取不同意见,在研究中不断超越自我。

三、高职课例开发步骤

课例研究是教学团队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围绕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某一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反复研究,提炼经验,改善教学,最终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3]。根据高职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施特点,高职课例开发研究包括以下基本步骤:主题选取、教案设计、教学观察、集体研讨、研究总结。

(一)主题选取

课例研究作为一种分享的研究方式,旨在通过团队研究化解教学难题,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围绕某一主题所开展的课例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的效果和品质,而且共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更有利于课例研究小组结成研究共同体。结合目前高职课改现状,课例研究主题的选取可有如下要点供参考。

1.与课程理论、实践知识有关的研究主题。理实一体化教学,突破传统的“理论-实践”教学模式框架,彰显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承担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重任。基于此,有关课程理论、实践知识的实践课题,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落实到教学内容的调整、充实、改造和创生,都可以作为高职课例开发研究的重要内容。

2.与学习者及其特点有关的研究主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向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4]。在开展课例研究中,应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不了解学习者及其特点,便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针对高职学生学习特点、专业认知与兴趣、分组教学有效性、组内成员分工协作、不同层面学生学习效果等都是高职课例开发研究所应关注的主题。

3.与教学法知识有关的研究主题。有效的教学不仅取决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更重要的取决于以学生容易理解和最佳方式表达出来。而对具体内容的教学时,真正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则是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是否具有在不同教学方法之间转换的能力才是问题的关键。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要针对课程特点、教学内容与岗位的针对性、匹配度,合理、恰当、综合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与教学情境营造有关的研究主题。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营造职场环境,以类似于企业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岗位认知能力与岗位专业技能。针对相关专业及其下属课程的不同,如何营造恰当的职场环境是教学实施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焦点。此外,立体化教学资源合理使用度、校企合作与课程结合度、工学交替与课程契合度等都可以作为高职课例开发的研究主题。

(二)教案设计

在课例研究中,教案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教案设计过程中,应把握两个方面要点。一是学情分析。在课例研究中,教师要对学情进行深入分析。在教案设计阶段,开展实证性调查研究,真正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兴趣、学习方式等。学情分析越具体、越具有针对性,教师在教学中才能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引导学生学习不了解或存在错误认识的内容,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做到因材施教。二是设计重点。教案设计中,不能只关注教师如何教,更要关注学生如何学,增加对学生主体活动的设计工作,开展以“学生如何学”为中心的教案设计。同时要注意课例研究是一个规范行动与改进的循环过程,教案设计应贯穿课例研究的始终,在教案的循环往复修改中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三)教学观察

教学观察是课例研究的中心环节,是对教学进行反思和重新规划的基础,课堂观察的重点依据研究主题而确定。进行教学观察的教师,要避免出现为听而听、不知道听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去听等现象,缺乏针对性、目标性,就课论课。因此,在教学观察中,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观察工具,才能真实反映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为之后进行的集体研讨和教学改进提供支撑和依据。

1.教案观察表。理实一体化教学,大多采用行动导向(六步法)进行,对照教案设计,听课教师就可以了解在课堂的预计之外生成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生成以及可以怎样改进原有的设计。一般来说,在教案观察表中,应包含教学活动设计步骤、阶段效果、学生反映、改进意见等方面内容。#p#分页标题#e#

2.观察量表。在课例研究中,观察量表的使用较为广泛。听课教师在确定观察点后,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独立或合作开发观察量表,而后进入课堂,并在试用中不断加以修正,最终形成科学的观察工具。观察量表的设计内容可以从小组合作程度、单体学习者学习效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面进行。

(四)集体研讨

集体研讨是课例研究小组基于观察结果从不同角度检视教学过程的得失利弊,进而揭示教学可能的改进方向。在集体研讨中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研讨重点。在完成依据研究主题而确定的教学观察后,重点要放在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上,纠正原有的认识或行为偏差,避免就课论课所导致的研讨泛化。二是研讨焦点。集体研讨的内容应着眼于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事实来展开,避免聚集于课的成功与失败或教师的教学风格。将学生学习作为研讨焦点,通过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学习来改进课堂教学并形成教学实践,实现教师学习和行为的改进。三是研讨成效。研讨的最终目的是形成改进方案,但改进方案不应随着一次反思而结束,应具有持续性,需要持续地进行研究才能不断产生改进教学的新方法和新策略。

(五)研究总结

课例研究不能随着集体研讨的结束而结束,需要综合集体讨论与自我反思结果撰写课例研究报告,对自身教学加以系统反思,有助于提升执教者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能力[5]。课例研究报告一般包括四个基本部分内容。一是研究主题与内容。这个部分主要说明研究小组期望解决的教学问题、具体教学单元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二是教学规划和方案。教学规划体现对教学情况的把握程度,为课堂教学的评议提供参考背景。教学方案重在阐明具体的教学流程,描述具体的教学方式。三是阐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围绕教学问题展开,而不是再现课堂教学实录,反映出每一轮教学实践的情况;四是总结教学成效。课例研究最终指向教学的改进,因此在报告中要通过对教学成效的系统总结来反映教学改进的情况。

四、建议

首先,加强高职教育理论学习,提升教师自身的课例研究能力。课例研究突出实践性知识,并不意味着高职教育理论在课例研究中不重要。相反,没有高职教育理论作为教师行动与思考的支撑,课例研究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在进行课例研究过程中,教学过程并不是常规的公开教学或示范教学,听课教师也不是泛泛地听课。在这个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具有对课的设计予以解释的能力,听课教师要有课堂观察的技巧、收集数据的方法、分析课的策略等。因此在高职教育理论学习基础上提升教师自身课例研究的能力是课例研究获得深入发展的内在动力。

其次,营造课例研究文化氛围,避免研究形式化。要通过建立教师合作共同体,形成专业教学团队,营造课例研究文化氛围,通过教师之间集体备课、相互听课、集体研讨等手段,消除教师教学的孤岛现象。

最后,课例研究目标应指向学生发展。在传统校本教研活动中,如听课、评课等,习惯于将评议的重点放在上课教师如何处理教材、如何讲授、如何提问等这些怎样做的行为上,课例研究并不主要对教师怎样教的行为进行评判,而在于教师行为的及时跟进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课例研究中,精力要放在学生学习过程和挖掘潜力的调查研究上,进而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桂清.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J].人民教育,2010,(21):41.

[2]祝成林,张宝臣.教师专业发展:基于课例研究的视角[J].教育导刊,2010,(01):77.

[3]安桂清.教案的合作设计[J].人民教育,2010,(22):47.

[4]赵红霞,孔企平.日本课例研究及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20.

篇7

1.“遵路――入境――悟神”。这是教案设计思路中最基本的思路,即沿着作者著文的思路一步一步走下去,从感知理解课文到寻觅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课文思想意蕴,再到体味作者的谋篇布局和语言技巧,进而探求语言运用的途径。叶圣陶先生曾经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一字未能忽,语语悟其神。” 诗中所说的“路”,指的就是作者著文的思路;“境”指的是作者的思想境界、文章的中心思想;“神”则指的是文章中语言文字的意义与情味。叶老诗中提到的既是阅读教学方法,也可以说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它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阅读教学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需要遵循这一基本规律。《桥》一文作者是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一路展开,顺流而下的。我们在设计思路上首先应把握作者行文的思路,循路而行。这就要求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一步一步感知课文,理解课文。从读懂开头写山洪暴发,烘托险恶环境,渲染紧张气氛,为故事发展作铺垫,到读懂一座毫不起眼的窄窄的小木桥在洪水泛滥成灾、村民面临死亡威胁时成了大家逃生的唯一路径,为下文老支书舍己救人的展开埋下伏笔。再从读懂老支书在千钧一发、生死抉择面前处惊不变、临危不惧,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换取群众的生命,到读懂最后通过亲人的祭奠,交代牺牲了的老支书和小伙子的父子关系,再次感受老支书舍小家、救大家的崇高精神。文章是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是作者思维活动与语言活动的结果。遵循作者行文思路,才能了解作者的思维与语言活动,这大概就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的意向所指。

而在“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阶段,设计思路则应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寻觅作者的心路,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这就需要通过入情入境、动心动情的朗读,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文字所表现的内容中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同时,通过对语言形式的品读、理解进入情感体验。如,设计思路中,可以把课文中心(主题)的把握放在结尾(祭奠)部分。祭奠是文章主题的自然延伸,除了再次凸现老支书的崇高品格和牺牲精神,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之外,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壮和凄美的色彩以及对老支书的无尽哀思。这样的收束,使得课堂教学掀起了又一次,学生的情绪再次被调动起来,并从这里真正感受到作者脉搏的跳动,感受到活生生的形象,并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心领神会,在脑海中展示出文章情境,在心灵深处唤起感情共鸣,从而走向了作者,自然就“入其境,感其情”了。这也许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入境始于亲”。

至于“一字未能忽,语语悟其神”则是语文学科的特性和语言本身丰富的神采所决定,并为《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形成良好语感”所明确要求的。语言文字的意义与情味往往具有潜伏性,作者把它熔铸在字里行间,必须依据语言文字的运用去咬文嚼字、去感受、去领悟。如,第15自然段“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和第20自然段“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两个自然段里都有“吼道”,但是其中丰富的内涵和意味却全然不同。前面一个“吼”字,凸现了老支书严以律己、不徇私情、先人后己、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境界,令人震撼,把故事推向了一个;而后一个“吼”字,则真实、形象地表现了老支书的父爱是那么强烈,把儿子的安危看得高于自己的生命,令人感动。这是文章谱写出来的感人乐曲,也是人文价值的精彩一幕,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对语言文字咀嚼品味,理解它们在实际运用中的变化,把握它们的显中之隐,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以领悟作者运笔的匠心和文章的精神韵致。

篇8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双效”;措施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活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学”,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笔者称之为生物课堂教学的“双效”。提高生物课堂的有效性就是要从教和学两方面着手,一堂课达到“双效”,才是完美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一、生物课课堂教学“双效”及其相互关系

(一)教师传授知识的有效性。即是教师在课堂规定的时间内,将课程设置所规定的内容以一种有效的方式传授出去,并为学生所接受。检验教师教学是否有效,一看学生是否接受、接受知识的程度,是浮于表面还是深入掌握;二看多少学生接受、接受知识的数量。

(二)学生接受知识的有效性。即是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使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获得协调发展。也就是说,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三)课堂教学“双效”相互关系。课堂教学的“双效”在教学活动中是相互交织,紧密联系的,有学才有教,有教才满足学,教学是个整体,教学的有效性也是一个整体。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双效”是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是不可分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堂课达到“双效”,就是完美的教学。

二、提高教师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措施

(一)做好生物课堂教学前的教案设计。生物课与其他课程不一样,许多课程内容十分抽象,且概念也十分专业、专用、专有,比如克隆。生物课涉及范围广,一些课程要借助实验观察才能掌握,故此,要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1、教案设计需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或者教学重点都不一样,故此教学目标也不尽一致。例如,“生物与细胞”的教学,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和作用,理解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以及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掌握动植物细胞玻片的制作要求与基本结构的观察,学会使用显微镜。

2、教案设计需明确要使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堂生物课的教学,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每一课时教学内容一般讲都是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要点需要学生掌握,随之又有一些知识点学生难以明确,难以掌握。教师课堂教案的设计就应把握课程的重点、要点,找出难点,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以指导形式化解难点。例如,关于“呼吸作用”,初中学生很难把“呼吸作用”、“呼吸”、“呼吸运动”、“肺的通气”等区分开;很难理解“呼吸运动”的过程。教师需要设计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化解难点,使学生掌握该知识。

(二)设计适合生物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

例如“呼吸作用”中涉及的气压,由于其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用语言也难以向初中年级学生表达清楚。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去触摸充有不同气体量的相同的气球,让学生感悟气压。教师可以让学生按住打气筒(或注射器)的开口处,然后让打气筒(或注射器)的活塞前后(或上下)运动,从而改变其中气体的体积,让学生感受气压与气体体积的关系。课程内容不一样,教学方法也不一样,教学方法需随课堂内容的变换而变换。

三、提高学生有效性接受知识的措施

(一)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一是利用生物课实验多的特点,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多“做一做”实验,从而让学生体会学习生物的乐趣。二利用教材所配图片或者教师准备相应的挂图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多“想一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利用生物教材设置的问题,让学生“试一试”解答,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四是利用补充资料如无土栽培,让学生“读一读”,既可以学生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

1、课堂教学做到有效讲授。其一,有效讲授是在教师有效讲解的同时,要求教师的讲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专注于听讲时,就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其二,教师课堂语言要精彩,富有感染力。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拖泥带水,少说废话。同时教师对定义、概念的叙述要准确,不应使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每个人都有情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和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这样不但是语言富有情感,而且可以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2、注重提问的有效性。有效的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思维共鸣。教师所提问的问题要向全体学生发问,且尽可能多地提出有学习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切忌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诸如“对不对”、“是不是”等低级问题。

3、鼓励学生手脑并用。操作是一种手、脑等器官的协调活动,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提供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这样可以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从而解决学习中的难点,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