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9 10:02: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医药制造业监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61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62-01
1 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现状
1.1 企业效益。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考核企业的效益主要从三方面入手:销售收入、销售利润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资本负债率,并从收入、盈利、运行方面来衡量企业效益。我国的制药企业销售收入还处在很低的水平上,基本上只有美国基准值的10%,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制药企业的销售收入勉强能达到美国基准值的30%。制药企业开始发展时,利润的初始水平只有8%,但是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在2012年时已经上升到10.11%。流动资产周转率和资本负债率都开始逐渐向正常的运行方向靠近,企业的总体运行处于平稳状态,但是由于企业资本负债率超过了最佳基准值50%,导致了斜率的逆转,增速上也出现的非常大的波动。目前这项的二级指标只能得到73.92分。
1.2 质量监管。每个质量监管考察包括质量水平和监管水平在两个年度三级指标,目前质量水平由行业内的专家进行讨论得出的,在2012年时分值为80分。在2012年10月和2011年3月分别出台了新版中国药典和新版GMP的出台,同时对基本药物采取强制实行电子编码监管、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等措施,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制造医药产品的质量水平以及使监管环境区域完善化。在新版中国药典中明确体提高了药品安全性检测标准,让药品注册申报程序有了进一步的规范,加强了药品评价工作,同时随着新版GMP的正式实施,行业内部进行了优胜劣汰环节,得到了93.4分的高分。此时这项的指标的得分是86.7分。
1.3 对外依存度。
(1)进口依存度。在了解医药产品的依存度的时候,要将了解的重点放在高附加值产品(西药、生化药和中成药)的进口依存度上,把这些产品与全部的医药产品的进口依存度放在一个平行的指标在了解。把依存度指标空间定值为10%-30%,最好的指标是20%,将全部医药产品依存度的初始水平都设置为10%,在2010年时上升到15%,这个增长速度是比较平稳的。在2010年时部分高附加值产品的依存度从最开始的40%上升到52%左右,到2012年时能达到53%。药品的进口依存度分值是442分。
(2)出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的评价方式与进口依存度是相似的,而这与数据的变化趋势也是有关联性的。最近几年我国的西药原料药等出口依存度每年都增加不少,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因为企业需要打开国际市场,另一个方面是因为要将过剩的产能进行消化。目前这项指标得分是44.2分。
1.4 环境污染。医药制造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环境,控制好企业的固体废物、废气、废水排放比例,这些废物的排放要占总产值CDP的比例。其中,固体废物的比例由原来的0.21%降到0.17%,废气更是由原来的排放比例0.48%降到0.41%,废水也有了进一步的下降,由原来的1.9%降到1.7%,但是在2012年废水比例反弹到2.2%。从数据上来看,废水的占比是最大的,也有非常的波动。这项二级指标得到了75.4分。
1.5 资源消耗。我国对珍稀和濒危药材管控的都比较严格,同样的要将珍稀和濒危药材进行出口贸易,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出口许可,因此这项的得分是80分。同时,我国还降低了中药材和饮片的出口比例,从2004年的%逐渐降低到2012年的2.8%。这项的二级指标得分是83.2分。
2 提高我国医药制造企业产业安全的策略
2.1 加快提升竞争力水平。要将产业的安全度真正提高,必须要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我国医药企业应该把自身的优势作为发展基础,大力的发展特色原材药和高附加值西药制剂等产品,同时可以利用跨国的医药企业在华建立的生产线,进行加工外包。加大培训季度以及研发的机会,利用好外资企业的优良计划外溢效果,加强学习能力,再积极投入到新的一轮竞争中去。在竞争的过程不断提高自身的生产和研发能力,将企业成功的转型,加大市场的投入,加快前进的步伐,让我国国内的医药企业在国际上打响品牌。
2.2 推动中外医药企业的合作共赢。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已经经历多年,外资企业在我国医药市场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世界经济逐渐融为一体,我国企业与外资企业进行了互相渗透,竞争也之间增大。面对这样的形式,我们必须建立一个行为规范准则,包括建立企业与企业之间定期对话机制,并鼓励企业加入相关的协会组织,不定期的举行行业论坛,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产品研发等合作方式,加强我国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沟通合作,加强互相信任度,携手同走共赢道路,保证外资医药企业能到我国得到健康和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2.3 共同提高医药产业安全的保障能力。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业在产业安全领域有着各种问题和挑战,卫生部、商务部、药监局以及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对医药行业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要有足够的重视度,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要加强,有效发挥产业联系机制的协助效果,按照规定的原则和条例,最快速度的完善医药产业的顺海预警平台,特别是在对在华大宗医药并购案发生前的预警效果,同时在事件发生时后发生后的评估工作,要特别慎重的对待并购事件。与此同时,必须非常了解外资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并购方案,对此情况能及时的提出有效的应对方案。
参考文献
[1] 郭克沙.加入WTO之后的中国工业[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一、处于低级发展阶段
国内新药产出能力弱,普药市场份额超过90%,而在国际医药制造业中专利药占据超过7成份额;国内医药制造业集中度低,制造业20强的国内市场集中度为42%,而世界医药市场上20强占据66%的市场份额。
二、新药研发的预期回报率低导致创新能力弱
因为受到国内用药水平低、难以进入国外市场、国内医药基础研发薄弱等因素影响,我国新药研究的预期回报率较低,导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不足。美国医药制造业的R&D强度是我国的7倍。2001年我国投入医药制造业的新产品研发经费仅为14.1亿元人民币,而国外平均一个新药的研发投入为8亿美元。
三、市场进入壁垒不同导致子行业间存在盈利能力差异性
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的利润率达11%,超出行业利润率2个百分点,中药饮片的利润率高出化学原料药的利润率2个百分点,化学药利润率较低。
四、医药制造业处于内部结构调整期
调整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各子行业间比重在进行调整,中药及生物制药等子行业的快速发展是导致化学药比重下降的重要原因;二是专利药的比重将增加,2000年专利药在我国医药市场上占据9%的市场份额,预计到2010年将占有21%的市场份额。其中中药与生物制药具有较大创新产出潜能。
五、政府将继续推动药价下降
未来药价下降空间主要来自医院药价的下降。2004年7月资料显示医院的平均实际零售价高于药店39.50%。 政府将继续医药分业改革,且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提高服务收费来补偿医疗机构在药费收入上的损失,从而推动药价下降。
各子行业蕴涵投资价值
预计2004-2006年国内药品市场年增长率介于13-17%之间,高于“十五”计划和IMS的预测。
一、稳定增长的化学药制剂业
在2001-2010年间,国际上市场价值超千亿美元的专利药的专利保护期将满,抓住机会快速仿制这些药能够带来额外的市场增长。关键在于快速和高标准,快速是指抢在专利到期前完成研发投产,高标准是为了通过欧美监管当局的认证而打入欧美市场。恒瑞医药等部分企业能够通过新药研发、剂型创新、抢仿获得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和盈利能力。
二、增长趋缓的化学原料药业
未来大宗原料药的投资机会在部分企业可能形成对某些品种的市场垄断。特色原料药技术附加值较高,且随着大量专利药到期后特色原料药市场的份额将扩大,增长速度将高于原料药行业,发展诀窍在快速和高标准,华海药业、海正药业等将分享行业成长。
三、处于新发展阶段的中药业
目前我国中成药年销售额578亿元,占医药制造业的21%。中药的双重市场属性及国际需求赋予中药企业成长空间,目前中药行业正处于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新发展阶段,中药行业中如同仁堂、天士力等具有品牌、技术、资源优势的企业将分享这一成长。
四、向研发转变的生物医药业
目前我国生物制药工业处于成长初期,年销售额223亿元,占医药制造业8%。目前上市公司的生物制药治疗用新药产出能力较弱。国内基因诊断行业有快速发展前景且技术成熟,中国疫苗市场年用量增长率达15%且治疗性乙肝疫苗和口服菌苗技术走向成熟,达安基因、科华生物、天坛生物、双鹭药业等将分享行业的成长。
中药类上市公司最具投资价值
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都约占医药制造业行业的三成,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领先行业10个百分点,较具行业代表性。
在2003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医药行业慢于基础性行业,这是在周期的特定阶段出现的现象。长期看来医药仍是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其中部分优秀企业的成长性将优于行业。
化学药的成长性、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排在最后,且盈利能力较稳定。预计未来整体增长率继续保持较低速度稳定增长,其中也有部分优秀企业能够取得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成长速度和盈利能力。
医药上市公司价值浮现
从2001年开始指数步入调整,近两年医药指数的跌幅远远大于全部A股指数和上证指数。
(1.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063009;2.国家行政学院,北京100089)
[摘要]医药制造业作为河北省十大主导产业,对河北省经济发展、人力资本培育、社会稳定具有重大作用。论文都对河北省近年来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剖析,指出了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而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改进建议。
[
关键词 ]医药制造产业;发展规划;河北省
医药制造业是河北省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河北省的医药制造主要有以下几个行业:化学原材料制造业、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生物生化药品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中药饮片制造业、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本文对河北省医药制造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发展对策。
1河北省总体现状分析
1.1产业规模
河北省医药制造从2000年的111.01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655.19多亿元,总产值持续上涨。但它在全省的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却持续下降,由2000年的4.29%下降为2011年的1.01%。河北省的销售利润率从2000年到2003年上升较迅速,在2003年达到一个小高峰,从2003年到2004年回落;从2005年到2008年销售利润率持续上涨,在2008年达到一个顶峰,在2008年到2010年,销售净利率呈平缓的趋势,在2010年到2012年又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较2008年到2010年的大。
1.2需求分析
河北省的医药制造出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保持在15%左右,而全国的医药制造业出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大约在12%到7%之间。总的来看,全国呈现下降趋势,而且下降的趋势比较平缓;河北省的在2006年到2008年之间呈现上涨趋势,2008年是一个转折点,从2008年至2012年持续下降。
1.3地区分布
2012年河北省医药制造企业总共有231个企业主要分布于石家庄、邢台、保定和邢台,总计占全省企业的72%,其中石家庄所占的比重最大,占有35%。其中石家庄的工业总产值最大,为3797879.4万元,占全省的67.4%,其次为保定,占全省的工业总产值的9%,石家庄市和保定市是其他市工业总产值的2.32倍,可见石家庄市在河北医药制造方面的巨大作用。
2012年的河北医药制造利润总额为446124万元,其中石家庄为340763万元,占全省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的76.38%,廊坊的医药业利润总额排名第二,占全省医药制造利润总额的8.83%,唐山和张家口医药制造业却呈亏损状态。
1.4经费投入
河北省在2003年的R&D经费投入为24938万元,2011年为55845万元,2011年是2003年2.24倍。2003年全国的R&D经费投入为276684万元,河北省占全国的R&D经费投入的9.02%,位于第5名,2011年全国的R&D经费投入为1495647万元,河北省占全国R&D经费投入的3.73%,居于第七名,2011年较2003年河北省的经费投入占全国的比例下降了5.29%。总的来看,河北省的R&D经费投入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
1.5与其他省份比较分析
依据医药制造行业的市场份额、行业经济地位以及行业经营能力以及竞争力排名因素的考虑,前五名是山东省、江苏省、吉林省、河南省、四川省,河北省位于12名。山东省在市场份额和竞争力排名方面都处于第一的位置,山东省进入全国医药制造百强企业的有10家,占华东地区的24.4%;江苏省在市场份额以及竞争力排名处于第二的位置,拥有百强企业13家,占所在地区的31.7%。
2河北省子行业分析
2.1药品
本文将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生物生化药品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中药饮片制造业归集为药品。药品企业在河北省医药企业方面占到52.38%。工业总值方面药品企业在河北省医药制造方面的工业总产值所占比例为58.63%,可见其处于重要的地位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化学医药制剂制造在2003年~2007年变化不大,但是仍呈上升趋势,自2008年后,大幅上涨,与2007年相比,上升了19.1%,在2008年后中成药生产的比例也不断增大,但是较化学医药制剂制造少很多;中药饮品与生物药品从2003年~2011年的呈现很小的涨幅。2008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河北省不得不改变产品结构来应对来自国际订单减少以及全省原材料务求下滑的现象。
2.2医疗器械
河北省的医疗器械主要涉及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在2012年其有6家企业,在河北省医药制造方面所占比例为3.17%,工业总产值占的比例也很小为1.89%。卫生医疗及医药用品制造,其从业人员在2007年时有295人,2012年其从业人员增加比例为1.01%,增长幅度很小。卫生医疗及医药用品制造在2003年~2010年总体处于平稳状态。
2.3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
2012年河北省化学药品原料要制造的企业有60个,占总的医药制造的31.74%。其工业总产值占总产值的41.87%,为化学药品制剂制造的2.02倍,是生物药品的22.16倍。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处于主导地位,是河北省医药制造的主导产业,在2003年~2007年,一直处于80%左右,2008年其迅速下降,下降了20.84%,之后2008年~2011年处于较为平稳的态势。
2.4保健性食品
我国保健食品企业大规模的企业所占比例较少,仅为1.45%,而中小企业所占比例较大,总计比例为86.05%,还有一些小作坊,其占有比例12.5%。河北省保健食品企业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企业的规模、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性食品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消费时尚,这给河北省保健型食品提供了契机。
3河北省医药制造存在问题分析
3.1盈利水平低,效益下滑
今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成本上本,以及中药品种价格的不断上升,医药制造的成本不断上长,使其效益水平处于下滑状态。因全国性的医药制造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以及河北省省内有的企业进驻医药行业,使其数量增加,但是河北省以及全国的使用的药品的数量以及种类是有限的,这就发生了各个医药制造企业之间的同质现象比较严重。
3.2创新能力仍然不足
创新是推动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极为重要因素,医药制造业也不例外。但是,河北省的R&D经费投入从2003年到2011年的55845万元,增长了2.23倍,但是在全国的排名却从第五名降为第七名,这说明其经费投入在全国来说还是不足。与浙江省2012年的R&D经费投入强度相比,差了近一倍;在产品研发方面,江苏省医药大省申请专利是河北省的3.5倍。
3.3规模优势不明显
河北省2012年在全国医药制造企业排名12,处于中上游水平,但是与山东省、江苏省、吉林省、河南省以及四川省这些强省,仍具有很大的差距。河北省医药制造从2000年总产值101亿元,2011年600多以亿元,虽然增长很多,但是较全国相比,增长的速度相对较慢。虽然河北省的规模有所增长,但是增长较全国平均水平,相对较缓慢。
3.4发展潜力处于劣势
我国医药制造业全国的利润平均增长率为17.34%,河北省的增长率仅为2.44%,因而可见河北省的利润增长极为缓慢,没有达到国家的平均水平;全国的新药产值率要高于河北省的5.64%;以及与北京市、天津市相比较,其在行业经营能力和竞争力排名方面都处于末端,可见其发展潜力处于劣势。
4河北省医药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4.1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营能力
河北省医药制造业出口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的出口过分依赖化学原料的出口,而高附加值的生物药品制造及医疗器械出口所占比例很小。在保持出口优势的同时要实现出口的多元化,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扩大国际市场范围。此外,河北省医药制造业还要减少高污染、高消耗产品的生产,鼓励支持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的发展,实行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
4.2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对于医药制造业至关重要,但是河北省R&D经费投入在全国的排名呈下降趋势,所以要加大R&D经费投入,提高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要提高企业的成果转化能力,从而实现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自主创新并不是盲目的排外,我们要选择性的引进国外先进的发明研究,在引进的基础上吸收创新。河北省医药制造业只有走创新发展道路,才能走的更好更远。
4.3发挥产业规模优势
我省医药制造业百强企业所占比例较小,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同山东、江苏等省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一方面,加大对医药制造业的投资力度,扩大产业规模,优化医药制造企业的地区分布。另一方面,要发展医药产业集群,以市场为导向,在政府的领导下,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在分散的基础上实现整合,才能真正的发挥医药制造业的规模优势。
4.4加大政府扶持
政府作为企业外部影响因素,对于企业甚至整个产业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政府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引导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制定、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给予政策优惠,以促进企业的自主研发,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保证医药制造业的要素供给。加强对医药制造的监管,保证医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许晶,李野,于艳艳. 中国医药制造业7个子行业生产效率实证分析[J]. 中国新药杂志, 2011(18):1732-1734.
[2] 墨玮娇. 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摘 要:本文就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披露政策的隐性选择进行了详细地探讨。首先针对研发支出会计政策理论进行了阐述,然后2007-2011年沪深两市医药制造业类上市公司为例进行探究,最后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在研发支出披露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及意见。
关键词 :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披露政策;
中图分类号:F276.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069-02
一、研发支出会计政策理论分析
1.概念界定
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就是研发,研发主要指的是企业运用一些新的科学原理及工艺进行研究活动。研发支出指的是企业在研发过程中所产生的各项费用。企业要想使自己的产品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胜,就必须不断研发新产品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研发支出主要是通过开发支出、董事会报告以及现金流量表附注三种形式进行体现。
(1)开发支出。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前,我国各个公司都将研发支出纳入费用会计科目进行处理,研发支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自2007年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研发支出不再只是归入费用进行处理,而是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将研发支出根据不同的阶段进行划分,再分类进行会计处理。
(2)董事会报告。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以及公司的未来发展大方向主要是通过董事会报告进行披露,董事会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是企业的风向标。企业的研发支出作为企业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投入都会在董事会报告中有所体现。
(3)现金流量表附注。在公司的现金流量表附注中有一项“支付的其它与经营活动有关现金流量”项目2,此项主要反映企业的研发支出,虽然此项在反映研发支出上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可以对公司研发支出大致情况进行反映。
2.隐性选择与市场认同
隐性选择指的是企业在对研发支出披露方式进行选择时会保有隐性特征,企业之所以进行隐性选择主要取决于研发支出供求双方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不仅一般商品存在着“供不应求”的矛盾,研发信息也同样存在。其主要以低信息供给与高质量信息需求的矛盾形式存在。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的市场认同主要通过产品市场以及股票市场这两方面体现出来。
(1)产品市场。一个公司的产品销售量与公司对新产品的研发是密切相关的。消费者对公司研发支出的市场认同主要在产品销售量上体现出来,如果公司所投入研发的项目能够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那么这种产品的销售量就会稳步提升,也可以解释为产品市场中技术创新产品市场份额越大,公司对研发支出的披露越能够得到了市场的认同。
(2)股票市场。在股票市场中,投资者对研发支出的市场认同主要是通过公司股票的市盈率进行体现,回报率越高,投资者就会对企业研发支出披露更加认同。
公司在技术研发方面不但需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还必须有科学的理论基础支持企业研发才能够顺利进行。企业的技术研发主要依靠于技术创新理论的支持。
二、以2007-2011年沪深两市医药制造业类上市公司为例进行探究
为了能够深入探析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披露政策的隐性选择与市场认同,在这里以2007年沪深两市医药制造业类上市公司为例进行探究。这里的医药制造业类上市公司主要包括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业、中药材加工业以及动物用药品制造业等。表中是对2007-2011年这一期间内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的总体描述统计,剔除了在研究年限中途退市或上市的公司,最终选择了70家在深沪主板上市的企业。
1.对公司研发支出披露的整体状况进行探究
通过对所提取的这70家样本公司的研发支出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下表中的数据,从企业数目角度出发,2007年披露研发支出数据的企业数是38家,2008年在2007年的基础上增加了3家,到2011年则达到了65家,企业数目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研发支出的数值。从平均值和中位数角度出发,2007年平均值指标为2188.40万元,中位数指标为1206.01万元,到了2011年则分别达到了5200.51万元和2498.24万元,大约翻了一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些样本公司研发支出是在逐年上升的。纵观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的总体描述统计表中可以得出在2007-2011年这一期间所披露出来研发支出信息的企业呈上升趋势。
2.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支出披露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通过对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的总体描述统计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信息披露项目缺乏连续性。从样本信息数据中可以发现,只有34家企业连续5年对企业自身的研发支出进行披露,其余36家企业在研发支出披露上缺乏连续性。主要原因可以归为企业在该年度并没有进行研发投入以及企业对于研发投入信息没有全面对外披露,而是特意披露一部分信息数据。
(2)信息披露项目缺乏统一性。即使这34家连续 5 年都进行研发支出披露的企业,也难以将每一年度的数据信息纳入统一会计科目中去,信息数据披露较为随意。
(3)信息披露过程中的定性描述过多。从样本信息数据中可以发现,几乎所有样本公司在这5年来的财务报告中所提到了都是有关于完善研究体系建设、加强研发的投入以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相关的定性描述,模式化现象严重。
(4)信息披露基本数据较少。信息使用者在进行决策分析时离不开基本数据,而从表中可以看出几乎所有样本公司在这5年来的财务报告中所披露的基本数据较少,基本没有对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研发投入数量、投入强度的信息进行详细描述。
三、研发支出披露的政策性建议
1.完善企业研发支出信息披露机制
(1)重视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时效性。上市公司应将研发支出信息披露间隔时间缩短,不仅需要在年度报告中进行披露,还应该在期中报告和季度报告中给予一定的体现。
(2)完善研发支出信息的披露内容。上市公司应在披露研发支出的金额的基础上对有关于研发信息其他相关信息进行披露,使投资者能够更好地掌握公司的资金流向。
2.强化我国资本市场信息环境建设
(1)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针对于股权结构不合理以及董事会职责不明确等实质性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
(2)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责所在。我国国家证券监管部门是中国证监会,但中国证监会的职责尚不明确,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对股票市场进行全面监管。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证券市场三级监管体制。这样一来,有效地推动力股票市场监管工作的进行。我国证监会应该提高自身独立性,司法与行政管制分离能够大大提高监管效率。
3.提高投资者的投资分析能力
投资者要想全面掌握市场动态,必须提高自身投资分析能力。不仅要熟知经济学、金融学、投资理财以及财政学等方面的知识,还有时刻深化证券投资方面的知识,以做到与时俱进。同时,投资者还需要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情况,并将其与整个行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公司日常运营情况总结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请专业人士分析公司发展所存在的不足之处,采取一定措施控制和防范公司的一些潜在风险的发生。
四、结论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为了能够使企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胜,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对新产品的研发,研发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日益增大,研发信息对投资者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上市公司应当对研发支出给予科学合理的披露,促进投资者形成对公司未来业绩的合理预期以做出正确的决策,促进公司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武阳,陈超.研发披露、管理层动机与市场认同:来自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的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1(04).
[2] 王宇峰.R&D支出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02).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策略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进步,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产业规模成倍扩张,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全球医药行业争相追逐的新竞争点,尤以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占据主导地位,他们所制造的生物制品正大量涌入我国医药市场,对我国还处在新兴阶段的生物医药产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挑战当前,我国必须根据国际贸易形势和具体国情,制定积极有效的进出口贸易政策,进一步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帮助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站稳脚跟、冲出国门。
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总体来说,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较晚,经过了将近20年的发展,到目前,全国已注册的生物技术公司数量达到了900家,这些公司主要以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制为核心,其中相当一部分已颇具规模。自2003年以来,全球生物医药市场增速在10%以上,而我国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5%以上。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高技术产业利润额达3903亿元,远高于其他制造业,发展潜力巨大。
但是,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及地区相比,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还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尽管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整体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从地区分布上来看,我国的生物技术公司主要分布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的“传统优势地区”,且大型制药企业数量较少,我国掌握专利的原研药也很少。与此同时,世界领先的一些著名药企,如诺和诺德、辉瑞、罗氏、拜耳等,纷纷注资在中国建立药物研发中心。这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制约。
二、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1.资金、技术、基础设施等基本要素。由于生物医药产品有其显著的特点一一技术含量高、研发周期长、投入成本大且存在研发失败的高风险,投入资金、人才技术、基础设施等基本要素成为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敲门砖,其中尤其以人才技术最为关键。
尽管我国已存在多所如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协和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科学研究院等培养高层次生物医药人才的研究机构,我国的人才储备仍远远跟不上生物医药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同时,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稀缺,也导致了相关企业难以进一步扩大规模。
2.对生物制品的需求与供给。在大健康产业链中,生物制品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环。这些制品包括酶、疫苗、血液制品、生长因子、体内外诊断制品及其他生物活性制剂等,随着21世纪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药行业的发展,这些制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以疫苗为例,2015年,疫苗总批签量超过7亿份,而随着我国人均经济消费能力的提高,具有高技术含量、高价格特点的二类疫苗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在2010-2015年期g批签量稳步上升。
但是,我国医保中生物医药制品涵盖范围较窄也导致了对我国生物医药产品需求量一定的限制。
3.政府出台的扶持性政策2015年3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加快推进制造业升级。规划中提出了十大重点领域,其中就包含了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规划要求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重点包括抗体药物、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疫苗等。作为未来10年的导向标,《中国制造2025》将会引导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战略性转型,推动其进一步繁荣发展。
三、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1.高校:储备高水平生物医药人才.高层次生物医药人才的储备需要“开源”和“回流”,一方面国内医药类专科高校和综合性高校的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院系需要集中培养生物医药研发、生产、监管、销售等相关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国家可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国外华裔及出国留学的尖端人才回到祖国,投身我国生物医药产业。
2.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2012年国家出台的《生物技术发展规划》中曾明确提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的战略目标,在国家为企业提供政策扶持等平台上,我国生物医药企业能够通过独立自主地研发和生产创新药和仿制药、提高药品质量、改善营销策略等提升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3.国家:完善生物医药行业相关政策法规。目前,我国的药品监管审批制度存在审批十分严格,临床实验阶段监管反而宽松的现象,易造成企业责任意识淡薄、药品质量较低的后果。为此,CFDA(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可学习欧美发达国家的政策,采用放松审批、加紧监管的方式,有助于缩短原研药的研发周期。
【关键词】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医药制造业;现状与改进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依据一定的标准向外界披露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评价的信息以及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报告审核的信息。按照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在非对称性信息市场中,信息的不完备性(Imperfect information)和非对称性(Asymmetric information)必将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信息披露理论,美国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
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以及人民银行等部门颁布了多部法律法规并先后在某些上市公司内部施行。2006年,沪深证券交易所分别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并分别自2006年7月、2007年7月起实施。沪深《指引》均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2008年6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2009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要求上市公司提交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2009年1月,财政部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征求意见稿)、《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09]34号)以及证监会《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9年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上市部函[2009]088号)》等均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了相关规范。
一、我国医药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行业背景
Chee W.省略info.省略)和上市公司资讯网(省略)。
(一)披露的总体情况
本文将内控信息披露分为五个层次:详细披露是指公司出具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并且披露的形式、内容、格式和程度完全按照沪深指引的规定执行;良好披露是指出具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或者按照沪深指引的模块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披露内控信息,但是,其披露的内容和程度稍差于详细披露;简单披露是指上市公司只简单说明公司建立、健全内控情况;无实质内容是指上市公司在披露内控信息时泛泛而谈,没有实质性内容;未披露是指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未提及内部控制情况,也没有出具内控自评报告。沪深2008年和2009年全部制药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总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2008年我国制药企业内控信息披露不理想。沪、深两市《指引》等关于内控信息披露的规定并未得到有效执行。在71家公司中,良好披露和详细披露的公司占42%,其余近58%的公司披露不理想,如红日药业,甚至于有两家公司(ST 四 环,股票代码:SZ000605;华神集团,股票代码:SZ000790)在年报中只字未提其内部控制情况。2009年是“上市公司治理整改年”,接近78%的公司内部控制信息得到了详细披露或者良好披露,只有22%左右的公司简单披露或者披露内控信息时没有实质性内容。从披露的总体情况来看,2009年,《基本规范》得到了相对有效的执行,制药业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信息披露的主体(见表2)
从2008年披露的信息来看,我国医药制造业企业有近92%的公司由董事会和管理层进行内控信息披露,而由审计委员会以及其他机构进行披露的公司很少。而从2009年年报可以看出,由董事会以及审计委员会或者审计部进行内控信息披露的公司显著增加,说明2009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关于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职责的规定开始在上市公司中得到有效的实施。
(三)信息披露的载体
从表3来看,2008年只有29家(40.85%)公司以附件形式提供了某种程度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42家(59.15%)上市公司没有提供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只是在其年报的公司治理结构部分披露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情况;2009年提供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公司比例虽然有所提高,但是改善不明显,说明我国医药制造业企业提供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动力不足,亟需改善。
(四)内部控制的鉴证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在2008年年报中,我国只有35.21%的医药制造业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经过注册会计师、监事会和独立董事或者保荐机构的鉴证,这些机构对于上市公司“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发表核实评价意见。此外,还有46家(64.79%)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未经任何形式的鉴证。2009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未经任何鉴证的公司比例数降低到52.78%,比2008年有所改善,但是,从数据来看,依然有半数以上的公司内部控制没有经过任何形式的鉴证,其内部控制自评结论的可信性值得怀疑。
三、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披露的动机不足,披露内容欠详细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的动机不足,根据成本效益原则选择是否披露内控信息。如果内部控制披露的成本大于效益,有些公司会选择不披露或隐瞒内部控制信息;如果效益大于成本,上市公司则会选择性地披露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在内控披露内容上,部分公司披露过于简单,或者无实质性内容,如丰原药业(股票代码:SZ000153)在其2009年年报中认为:“公司对照深交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遵循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基本建立健全了内部控制制度等。”
(二)与国际公认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偏颇
目前,国际公认的关于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成果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分成五个部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COSO内部控制的目标“确保企业营运的效率、效果”、“确保可靠的财务报告”和“遵循相关法令”三位一体,强调“动态性”。我国上市公司由于对COSO内部控制制度理解偏颇,导致大部分医药企业披露的内控信息和国际公认的内部控制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过分强调“确保可靠的财务报告”目标,忽视其他目标。因此,在实务中,将内部控制等同于内部会计控制,公司在披露内控信息时也过分重视对财务和会计信息的披露,轻视内控其他组成要素的披露,而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对《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财经法规的遵循和执行的披露上。
(三)鲜有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内部控制改进流于形式
目前,鲜有公司披露其内部控制的缺陷,如莱美药业(股票代码:SZ300006)、太极集团(股票代码:SH600129)、千金药业(股票代码:SH600479)等均只字未提其内部控制缺陷及改进情况。多数公司只是简单表述如下“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未发现存在内部控制设计或执行方面的重大缺陷。” 关于内部控制的改进披露更是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措施,如太极集团(股票代码:SH600129)在其2009年的公司年报中披露“公司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公司的各项内控制度进行持续修订完善”。
(四)忽略对风险的披露
综观2008年、2009年披露的医药企业年报,大多数公司忽略对风险的披露。有的公司简单披露,如上海辅仁(股票代码:SH600781)在披露风险时,只是“对于分、子公司的管理及风险防范也有相应的管控制度”;*ST天方(股票代码:SH600253)“保证公司在发展的情况下,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有效的规避风险”。有些公司甚至于只字未提其面临的风险,如千金药业、三九医药、中国医药等。医药制造业企业风险显著高于其他行业,如医药产品被竞争者仿制是医药企业普遍面临的风险。此外,国家政策变动的风险,如国务院颁布的《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及2009年4月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关于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规定都将对整个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但是,从已公布的上市公司关于风险评估和控制的信息来看,鲜有公司重视风险的披露。
(五)自我评价不客观、缺乏可信性
从2008年、2009年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数据来看,自我评价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现象比较严重。如在2009年的72份医药制造业公司年报中,有17家公司(占总样本的23.61%)表示本公司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有效”或者“完整、合理、有效”等,有37家公司(占总样本的51.39%)表示本公司的内部控制“较为健全、较完善”,甚至于有多家ST公司也都宣称其内部控制“完整、有效、能够提供保证”等,让人不得不对其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产生怀疑。
四、改进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资本市场环境,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自觉性
自愿披露内控信息的动力源于信号传递理论,为了缓解信息不对称,高质量的有信息优势的企业管理当局有动力进行充分披露,愿意向市场提供积极的信息。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塞(A. Michael Spence)也认为,只有当市场有效或强势有效时,才能激发起上市公司披露内控信息的自觉性;在弱势有效的资本市场中,管理者缺乏动机充分披露内控信息。因此,为了提高内控信息披露的自觉性,必须完善资本市场环境、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现实中,当市场强势有效时,内控健全、有效,能够有效防范经营风险的企业往往愿意主动披露本公司的内控信息。
(二)制定统一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尽管我国出台了内部控制《指引》、《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等多部法律法规,但是,它们的内容相互联系却又不完全相同,因此,上市公司在执行时缺乏统一性。此外,也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与国际标准有出入,加上医药制造业本身的特殊性等,我国制药企业在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时选择性较大,侧重点不一。为了提高内部控制报告的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管理当局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可循,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内部控制专项准则,对披露的内容和形式作出统一、细化的规定,以减少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制定和实施及信息披露上存在的选择性和随意性。
(三)明确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责任主体
我国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责任主体的界定一直很模糊。沪、深《指引》明确了董事会为信息披露责任主体,但是对违反披露政策的法律后果缺少必要的惩罚机制。《基本规范》分别规定了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的职责,但是,依然没有对信息披露责任主体作出明确界定。《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对于内部控制评价主体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我国法律亟需明确内部控制评价的责任主体,以便落实责任,建立内控信息披露问责机制。美国《萨班斯法案》和SEC将内控信息披露的责任归于公众公司管理当局。鉴于我国企业组织结构以及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建议由公司董事会、总经理和最高级别财务管理人共同负责内控披露, 监事会和注册会计师进行鉴证,从而真正实现对管理层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的监督。
(四)加强风险管理,提高上市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
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内控信息披露水平。医药制造业是高风险行业,面临诸多风险,如新产品开发和审批风险、普遍面临的主导产品较为集中的系统性风险、医疗体制改革及国家对中西药注射剂质量管理趋严的政策性风险、原料药材质量控制以及价格波动风险、药品的不良反应风险、生产经营的季节性波动风险、核心技术可能泄密的风险、环境污染风险等。该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公司抵御现实和潜在风险的能力,及早进行风险预测、风险评估、风险规避、风险转嫁,将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全过程。
(五)加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法律监管
从已有的内控信息披露来看,我国上市公司在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时问题各异,亟需加强法律监管。首先,应严格各项法律法规的执行,增强法规的执行力度,尤其应完善各项违规披露的惩罚机制;其次,应完善我国内部控制报告的审核准则。由于我国内控披露的鉴证机构涉及到监事会、独立董事、保荐机构以及注册会计师等多个部门,且由于这些机构本身的职业特点以及其他因素,导致他们执行的审核标准不一,审核结论不同,因此,亟需完善内部控制报告审核准则来统一规范内部控制鉴证业务。
【参考文献】
[1] 杨有红,汪薇.2006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 会计研究,2008(3):35-42.
[2]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4.
[3]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S].2006(6).
[4] 深圳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S].2006(9).
[5]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S]. 2008(6).
[6] 钱静.垄断行业高薪侵蚀社会公平基石[J].特区经济,2007(11):162-163.
关键词:主导产业;产业结构;西安市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3-0124-03
一、西安城市及经济发展概述
(一)西安市城市发展概述
西安是陕西省省会,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线上最大的中心城市。现辖9区4县,总面积9 983平方公里,人口741.7万人。2005年,西安市加快推进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进程,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生产总值1 270.14亿元;财政总收入202.4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3.97亿元。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区位优势,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西安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海内外著名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科技实力强,高等教育发达,是我国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区位优势明显,是西部地区重要的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信息枢纽。
(二)西安市产业发展概述及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西安市的产业结构演进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农业为主转到由工业为主,时间从1952年至1957年。三次产业格局为二、一、三,工业从末位跃居第一位,西安市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城市。第二阶段,工业主导地位不变,服务业攀升,农业下降。在1957年至1965年的八年时间中,工业继续发展,农业所占比例下降。到1965年底,西安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2.76亿元,三次产业变成二、三、一。第三阶段,工业与服务业并重且服务业领先。时间从1965年至1990年,共25年。工业从1980年开始回落,农业逐年下降,服务业从1978年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三次产业格局变成三、二、一。第四阶段,服务业稳步发展,工业调整。时间从1990年至2005年,共15年。这一时期,第三产业结构开始稳定,工业部门在调整中稍有增加,服务业所占比重最大,农业下降到历史最低点。到2005年底,西安市的产业结构仍保持着三、二、一的格局。
西安市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经济所占比重过小;主导产业带动作用不强;国有经济中军工企业比重过高,产业规模偏小,缺少大型企业集团;产业链延伸不足,专业化程度低;缺乏统一规划,工业园区定位混乱;资源优势明显,开发利用不足。
(三)西安市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产业定位不清,缺乏清晰的产业发展思路。西安是老工业基地,在建国初期已经拥有相对独立、封闭的重型工业基础。20世纪80年代,轻工业发展的力度和强度没有达到目标,导致西安市的经济地位在国内持续下降。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新经济”的急剧膨胀,在东部省区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的“逼迫”下,西安市片面地将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定位成西安市“十五”期间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忽视了西安市已有的规模庞大、发展前景广阔的传统产业。事实证明,工业化阶段是不能跨越的,片面追求第三产业占GDP的高比例、过早地进入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是目前西安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许多问题和深层次矛盾的根源所在。回顾过去,西安市经济发展不快、产业竞争力下降,都与主导产业选择不清、缺乏明确的产业发展思路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产业集群度不足,政府引导不够。近年来,产业集群在我国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并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相比较而言,西安市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效益还存在认识不清、重视不够、集群层次低、规模小、政府引导作用不明显等问题,产业集群度不高是导致西安市产业布局混乱、专业化分工不明、县域经济落后等问题的原因。西安市目前具有的一些产业集群都是自发形成的,分布在临潼、长安、周至、灞桥等区县,如临潼代王的风机、蓝田小寨乡的建材、灞桥洪庆的锻造等。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了西安市很多乡镇的工业化与城镇化,但是其在规模上还没有形成气候,还只是推动了局部地区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而西安市其他产业虽然具备了发展产业集群的条件,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二、西安市主导产业的选择
选择主导产业必须考虑该地区具体的资源情况、生产技术水平以及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上一阶段的情况。根据对西安市各行业多项统计数据的认真统计计算,结合西安市具体的经济情况,笔者将金融业、教育业、食品饮料加工业、医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业六大产业作为西安市“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一)金融业
在过去的六年多时间里,西安已经开始进入到了全面大发展的阶段。为把西安建成“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现代大都市,西安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市政基础设施、市容绿化改造,以及招商引资项目的建设。西安金融业对西安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西安经济的发展,金融业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近几年,汇丰银行、东亚银行等外资银行或民间银行都在西安设立了分支机构,健桥证券、山西证券、南方证券等证券交易机构和保险公司也都在西安开办了各自的交易场所。西安已经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机构体系,建立起了由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等构成的金融市场体系和由银行监管、证券监管、保险监管构成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业在西安的大力发展,促进了西安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逐渐确立了西安―西部金融中心的地位。
(二)教育业
西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众多,现有普通高等院校37所,民办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36所,国家级重点学科6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85个。把教育作为西安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理由有三点:第一,这里的“产业”是指包括教育、学校后勤以及学校周边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在内的“大产业”。第二,在学校内部,“产业化”主要体现在学校后勤改革,将学校后勤管理的经营权交给市场竞争决定,这既减轻了学校人事管理的压力,又提高了后勤服务水平。在学校外部,“产业化”体现在学校周边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西安市在南郊郭杜建立了大学城,随着各大高校建成和学生入住,学校周围的餐饮、住宿等行业很快发展起来,就业机会逐渐增多。大学城的建立给当地农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带动了房地产业的兴起。第三,西安作为全国第二大高校聚集地,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结合西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学子对知识的渴望,从20世纪90年代初,西安市的民办高等学校事业开始蓬勃发展。西安民办高校的发展填补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缺口,以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外事学院等为代表的西安五所民办高校已经跻身全国十大民办高校的行列。
(三)食品饮料加工业
食品饮料加工业主要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近几年,西安的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西安银桥乳业集团、华圣果业、秦美食品等为代表的西安本土企业以及青岛啤酒西安分公司、可口可乐、维维乳业、顶益食品集团等为代表的世界或国内知名公司在西安北郊经济开发区建立起了以发展啤酒、饮料、方便食品等产品为主的西部食品饮料集聚地,为提高西安居民生活和促进西安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到2004年底,西安市食品饮料加工业的生产总值达到71.8亿元,占西安市GDP 6.6%,成为西安市经济发展中最具发展活力和后劲的主导产业。
(四)医药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尤其是生物制药业是在现代高新技术革命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产业。以杨森制药、利君集团、金花制药、东盛制药为代表的西安医药制造企业,重点生产采用现代制药技术制取的中药制剂、生物药品、生化药品等新型医药产品,研制并生产出了利君沙、白加黑等全国知名产品。一直以来,医药制造业都是西安市具有比较优势最大的行业,是西安市仅次于装备制造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2004年,医药制造业为西安经济发展所作出的产业贡献率达到9.049%,行业产品销售收入62.14亿元,利润总额6.73亿元。
(五)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五大行业。本文将装备制造业作为西安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适应了国内外对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所建立的新环境、新秩序。目前,西安市的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优势的企业和核心技术以及国内外知名产品。以陕西鼓风机集团公司、庆安集团公司、西安标准工业公司等企业为骨干的专用通用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生产大型工业鼓风机、工业缝纫机、空调压缩机等产品。陕西重型汽车公司、康明斯发动机等企业,主要进行商用汽车、汽车发动机、各种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形成了以商用汽车及汽车发动机为支柱的汽车产业集聚地。比亚迪、法士特、德国联合汽车等企业主要以生产小轿车、大客车、汽车变速箱、汽车底盘等汽车零部件为代表,形成了功能齐全、配套便捷的小轿车及客车生产基地。这些企业为西安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是西安市近几年发展最快的行业。
(六)旅游业
西安作为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第世界奇迹秦始皇兵马俑、华清池、碑林、钟楼、鼓楼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着数以万计海内外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除历史古迹之外,近几年,西安市政府投入巨资新建成了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广场――大雁塔北广场和以集中展示盛唐文化著称的大唐芙蓉园两处西安旅游的新景观。南门外广场、钟鼓楼广场也都成为西安旅游的新亮点。现在西安市已经拥有年接待游客10万人以上的景区20个,国家4A级景区9个。2005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2 346万人次,海外游客77.6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2.8%、19.3%。旅游总收入178.5亿元,增长15.9%。到目前为止,西安市的旅游业发展迅猛,旅游设施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发展,旅游产品结构日益合理,档次不断提高;旅游环境日臻改善,现代旅游功能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步入正轨,市场秩序明显好转;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综合接待能力和经济效益连年大幅度上升。旅游业对经济做出的贡献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使旅游业成为西安最重要的主导产业。
三、西安市实施主导产业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
制定和扶持西安市“十一五”期间主导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对加快西安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西安市未来产业的健康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正确分析和把握国内外以及西安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对西安市实施主导产业发展战略达成共识。面对国内外产业结构的发展和调整趋势,西安市政府决策层、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都要对西安市主导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予以充分认识、取得共识,要充分认识到主导产业对加速西安市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明确西安市的经济发展应以主导产业的发展为核心,自觉地将培植主导产业置于今后一个时期整个经济工作的中心和主题地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资源配置,使资源能够及时从非主导产业中撤出,向主导产业和相关产业转移,促进西安市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改进。
第二,制定主导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出台和实施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合理有效的产业政策可以进一步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提高主导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加速主导产业的技术进步。在培植主导产业过程中,要更新发展思路,围绕主导产业的培植,有关部门应对原来的产业发展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制定专项主导产业及其他产业政策,以帮助主导产业专业化程度提高,加强相关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利于资源在各个产业之间有效流动和配置。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主导产业可以实行减免税收、差别利率的财政政策。
第三,优化主导产业发展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政府部门要密切关注主导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动向,要及时调整西安市产业整体发展的方向和战略;牢固树立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政府加强引导西安市整体城市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使同一产业的企业能够集中在同一地区发展,形成高度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加大政府行政审批管理制度的改革力度,减少项目审批程序,提高企业办事效率。
第四,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配置。要把选拔、培养和引进人才作为主导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尤其要围绕主导产业的培植来做好所急需的各种人才的引进工作,努力创造出人尽其才、优秀人才能够施展其才华的良好环境和工作氛围,以吸引各类专业人才。在主导产业发展过程中要给予国内外优秀的技术开发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员和海外留学回国人员等人才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他们向企业流动,向主导产业所在企业流动。政府在技术创新成果评定、技术职称晋升、知识产权保护、科技荣誉授予、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也要制定出一系列有效的激励机制,为西安市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 西安市政府网xa.省略.
[2] 蒋昭侠.主导产业的确立及其实践方法[J].经济经纬,2004(5).
[3] 王子龙,谭清美.区域高新技术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及应用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9):67-70.
[4] 蒋昭侠.主导产业的确立及其实践方法[J].经济经纬,2004(5).
[5] 翁健明.区域高新技术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5).
[6] 张大松,赵英才.区域主导产业及其评价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2002(4).
[7] 龙茂发,马明宗.产业经济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8] 芮明杰.产业经济学[J].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9] 张魁伟.区域主导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8).
Research on Xian City Predominant Industry Choice
ZHANG Lin
(College of Economic Management,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127,China)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节能环保型经济一直是人类讨论的热点问题,如何在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全球经济。企业只有将企业经营活动与保护环境相结合,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实现低碳型经济。环境会计作为一项独特的会计模式,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企业对环境信息披露的问题也受到会计学者的重视。社会希望企业会计环境信息,以此了解企业的环境保护情况,保护自身的信息知情权和维护自身利益。企业也意图通过披露环境信息获得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好感,赢得各方信任。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的条文,例如2010年环保部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意见征求稿),首次规定了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应当定期披露环境信息,环境报告。
二、文献回顾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环境会计的研究范围和深度已经从环境会计的模式、计量方法、报告方式扩展到企业环境会计披露的整体水平研究。孟利凡(1999)发表《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研究了环境会计的理论体系、环境信息披露对公司财务的影响和环境绩效披露的体系。李洪光和孙忠强提出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三种模式。进入21世纪,会计学者们开始偏重于会计环境信息实证的分析。肖淑芳、胡伟(2004)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情况,指出中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集中于重污染行业且带有随机性。王建明(2005)、周一虹(2006)等人通过对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进行探究,指出我国会计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近些年,我国会计研究由统计性研究转向线性回归分析,主要通过实证等方法研究影响会计环境信息披露的因素。
综上所述,我国会计环境尚未成熟,仍然处于探索创新阶段,没有形成信息披露体系和结构。本文主要探究上市公司披露情况以及披露存在的问题。我国重污染行业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加之环保法律的规定,因而披露比例较高。本文选择16个重污染行业中的医疗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能获得更多的有效样本。
三、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状况
(一)样本选取
2010年9月,环保部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征求意见稿),要求煤炭、化工、火电、造纸、冶金、制药、纺织、电解铝、石化、建材、钢铁、水泥、制革、发酵、采矿业和酿造16个重污染行业年度环境报告。因此在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及制度约束下,重污染行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比例较高。本文选取了沪深两市A股上市的 家医药制造业公司为样本,手工收集了 家医疗制造业2012、2013年的财务报表和环境报告(包括有可持续发展报告、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公民报告等),对其中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医疗制造业的信息披露总体情况。本文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以及巨潮咨讯网。
(二)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总体情况
本文选取了沪深上市的医药制造业公司,剔除资料缺失和ST的公司,共获得109家上市公司的样本。2013在109家上市公司中,共有101家披露了环境会计信息,占整个行业上市公司的92.66%。在披露环境信息的家公司中,25家以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单独披露了环境信息情况,占已披露环境信息公司的22.94%。总体来看,医药制造业几乎全都披露了环境信息,然而公司以独立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披露环境信息数量不多。
(三)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具体分析
1.医药制造业环境信息披露内容分析
从医药制造业109家上市公司的具体分析来看,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主要分为文字性描述和量化性描述。文字性描述大概包括环保风险、环保措施、环保奖励、环境违法违规和环境认证体系,量化性描述大多集中在污染物排放量、政府补贴和环保设备费用支付。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较为简单,主要包括公司环境保护的政策实施和下一年度的计划, 没有具体披露环境的信息。少部分年报披露了量化信息,通过公司年底污染排放量、能源利用率、排污费和环保专项补助等指标量化披露了环境方面信息。社会责任报告中有关环境信息披露的部分较多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方式,货币与非货币描述并用。(详见表1、表2)
从2013年医药制造业的具体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定性描述方面,上市公司主要集中于环保措施方面。公司倾向于表述自身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向公众表明自身在环境保护方面所采取的积极措施,符合国家的环保政策以及自身的环保方针等证明信息对于企业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浓度、去向和处置很少涉及。2103年只有2家上市公司海正药业和昆明制药在年报中说明自身被查处环境污染,被责令整改。在定量指标描述中,公司主要披露了获得的政府环保专项补助、环保设施建设,而对于各种环保指标例如污染物排放量和能源利用率披露较少,仅有18家上市公司在年报或社会责任报告中具体指出。货币性描述大都集中在年报的财务报表及附注部分,通过管理费用、预计负债、其他应收应付款、在建工程等科目披露,企业并设置统一的环境会计科目。因此可以总结,不论企业披露的文字性还是量化性的信息,都较为简单、笼统,带有主观性和自利性,以希望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保护自身利益。
2.医药制造业环境信息披露方式分析(详见表3)
从2103年环境信息披露的方式来看,董事长报告和财务报表及附注是医药制造业披露信息的两个主要部分。董事长报告中主要集中说明了公司环保风险、环保措施、环保绩效。财务报告及附注则以货币计量的形式披露了企业的排污费、环保设备投入、政府环保项目补助。25家公司以社会责任报告的方式披自身的环境信息,相较于在年报中披露信息,这些公司环境信息比较具体以定性的指标反映了污染物排放量、能源利用率和环保费用。
四、医药制造业环境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对于医药制造业的环境信息内容和方式的分析,可以发现上市公司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环境会计信息缺少可比性和相关性
以医药制造业为例可以分析得出,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带有随意性,没有统一规定的项目,缺失可比性和相关性。由于没有专门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法律,导致企业多是披露对自身发展有利的信息比如环保投资、环保措施与环保绩效等,较少披露不利的信息例如环境违法违规和污染物排放量等。另外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方式多样,大多夹杂在年报中,没有独立的环境报告,使得企业之间披露的环境信息不尽相同。因而,由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形式和内容不统一,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部披露的环境信息没有可比性。
(二)定性披露信息较多,定量披露信息较少
虽然医药制造业环境信息披露比例达到了92.66%,但是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定性披露的较多,以货币形式定量披露的较少。企业大都选择在董事长报告中以定性描述的方式披露有利于自身的环境信息,如企业制定的环保方针,取得环保绩效,未来年度的环保计划以及获得的环保荣誉等。在附注中,企业披露的定量描述多集中在环保投资、政府环保补助和排污费等项目上,这些费用较为笼统,并未单独设置环境会计科目。在社会责任报告中,企业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披露了企业的环境保护措施和节能减排指标,并且资料较为详细,但是以社会责任报告形式披露的企业并不占多数。
(三)披露信息监管不到位
现阶段,政府对污染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强制性要求还不够,企业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通常会有选择地披露那些有利于企业的环境信息。例如企业通过采取某种措施使得环境得到改善、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和有关奖励,而不倾向于披露环境诉讼罚款等可能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的信息。从样本公司的年报上可以看到其审计报告中也未涉及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内容,也没有相关部门或机构的环境信息进行鉴证和说明,所以不能保证其信息的可靠性。这种情况不利于社会公众和有关部门对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
五、完善我国会计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关建议
(一)企业以独立报告的形式披露会计环境信息
1.独立环境报告披露的内容
在我国现阶段,应当通过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来披露企业跨境环境信息。这种独立于年报的方式能够使信息使用者对于企业的环境信息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识,也便于进行行业之间和行业内的环境信息比较。独立环境报告披露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环境投入,二是环境绩效。
环境投入主要包括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环境资产可以分为计入费用和形成资本化的两类,计入费用的环境成本如排污费、绿化费、废物处理等只与当期活动损益有关的费用,计入资本化的环境成本包括为防止今后污染而建设的环境处理设备、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环保设备建设费用等。环境负债可以分为环境罚款负债和环境赔偿负债。罚款负债指企业违背法律法规需向环保部门缴纳的罚款,赔偿负债指企业污染环境的活动对他人人身造成伤害而向他人进行赔偿的义务。
环境绩效可以定义为企业在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的过程中取得的收益和效果。应当披露的内容有:污染物排放量、能源利用率、环境质量达标率、污染物处理方法以及污染事件处理效率等。
2.三方合作加速推进独立环境报告体系建立
我国政府以强制性的方式要求各家上市公司以独立报告的形式披露环境信息。政府环保部门、中国证监会和中国财政部应当三方合作,加强企业独立环境报告的披露,加快建设会计环境信息披露体系,以上市公司作为突破口,完善环境信息披露机制。
3.第三方对独立环境报告进行审计
企业的独立环境报告要求进行第三方审计,对其中的披露信息的真实性进行验证。信息使用者通过环境报告了解企业的环境信息,因此独立环境报告应当是有真实性和可靠性的。第三方审计保证了环境信息的质量,降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来源。
(二)政府监督环境会计披露准则的实施
虽然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各种准则,但是这些准则实施的力度有待提高。我国政府部门通过检查监督各上市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情况,加大执法力度。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奖惩制度,对积极自愿编制环境报告的予以环保奖励,对于违背法律法规污染环境而隐瞒未向社会报告的企业罚款。为了激励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自愿性的提高,可以设立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鼓励环境保护突出的企业,进而增强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动力,提高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