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文学素养知识8篇

时间:2023-06-09 10:02:2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文学素养知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学素养知识

篇1

关键词:高职语文;人文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107-01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转型、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高职学生要具备牢固的基础知识,还要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对职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是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观的题中之义。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观提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面向21世纪,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成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的举措。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语文学科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言是其它学科难以企及的。通过高职语文教学不仅可以传授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对人的内在的"人文精神"进行培养。

1.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人们进行学习和工作的一个重要工具就是语文,高职语文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生活、学习和以后工作、升迁必备的重要工具。高职学生想要学好专业课、打开职业生涯的大门,就必须学好高职语文。培养高端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定位,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偏重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而忽视文化课的现象。同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由于高职语文教育存在重重的问题,因此,很多学生由于语文没学好而造成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欠缺的情况。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欠缺。为社会的生产、建设和服务等行业培养一线的高端技术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最根本的任务,高职教育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高职院校把"对接市场、服务区域经济"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很多高职院校都出现了重视专业,轻视素质的现象,把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严重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

许多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是:可直接提高学生的技能的课程是技术性和应用性的课程,如果加强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很好的实现学生与企业岗位进行对接的要求,很多高职学生在选修课程时都选一些比较实用的课程,对于人文性的学科有所忽视。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学生认为只要掌握好专业技术就好了,没必要进行情感的陶冶,这就导致学生的思想品质难以得到提升,缺乏审美能力,没有远大的理想,整体的文化素养不高,难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必然要经受挫折。

1.2 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欠缺。涵养人文精神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核心。一个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人文精神,例如: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当今的职场中,较之于单纯的专业业务素质人们更看重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包括人文素质。对于一般的高职学生而言,听、说、读、写的基本功都有所欠缺,这些都是高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同时也会影响到高职学生的人际交往等,最终导致学生没有较强的职业能力。

2.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

2.1 对高职语文的人文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国语言符号的客观表现是中国文字,中国文字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与西方的字母有所区别,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不息的文化等都可以透过语言符号进行表达。通过对中国文字的教学,学生不仅仅可以领略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强大魅力,还能够领悟到其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思想。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以了解到很多文化常识、民俗知识等,把汉字的生命力激活,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2 通过高职语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所特有的人文之美。丰富的人文知识蕴涵于语文教学之中,很多作品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一个又一个神秘而美妙的世界,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美的熏陶。通过语文教学,学生的知识领域不断地得到拓展,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3 从口语和写作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以通过口语和写作展现出来,同时,口语和写作也是高职语文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的度量标准,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展现,不仅能够体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更是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与学生的内在精神的显示。因此,高职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口语和写作能力进行培养,通过学生口语的表达和作文的写作,让学生亲身去体会生活的真实情感,引发学生对成功的追求,和苦难的同情,对美好的向往,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人文的熏陶、心灵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

篇2

文学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认识到人文教育在促进民族和国家振兴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涉及到环保素质、审美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等教育。而文学教育则是以文学作品为途径来教育和培养人才的活动。文学教育与学生提升精神境界、健全思想品德、增强审美能力、提高读写水平、掌握文化知识等方面具有直接关系,其在培养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时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现阶段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概况

(一)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不足

现阶段,我国在设计高校课程体系时,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不足,此现象在学分和课程设计方面体现出来。部分高校没有制定具体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将其与人文素质的课程进行调剂与补充,与专业课的重视程度差距较大,使其逐步边缘化。在课程和师资配置方面的投入不足,没有完善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具有明显的教学随意性;部分高校尽管开设人文教育课程,但缺乏完善的整体规划、培训方式和培训目标,没有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学生只是被动、机械的学习,没有达到教学效果。面对上述问题,高校要研究出推动学生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和新措施。

(二)校园文化没有结合人文素质教育

就当代大学生来说,多层次、多种类的校园文化实践与课程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其延伸了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网络化时代,大学生很多的课余时间用于上网,部分学生甚至沉溺到网络,但很多人没有利用网络来阅读经典文学名著。在此背景和环境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是特别必要的。就现在出现于校园文化中的问题,很多高校没有进行整体和特色设计,部分高校片面的理解校园文化建设,认为开展活动、增强人文景观就足够了,造成特别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大学生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主力军,要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体现出他们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二、高校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作用

(一)文学艺术对于透视心灵的作用

优秀的文学作品,尽管属于虚构的“真实”,但此“真实”是浓缩和提练历史与生活,所以体现出传神凝练、形象生动的特点,可以更加深入地触动人们的灵魂,更加广泛地传递真理,使其更加具有哲学的意味。高校大学生既要拥有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文明修养,也要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康德所指出“能够征服精神的两种事物,人们越是深入的思索,越感觉敬畏和赞叹,此事物是心灵的法则与头上的星空。”而现阶段此方面却让人担忧不已。当道德准绳和心灵法则被忽略时,人文素质培养就是一纸空谈。因此,文学艺术在透视心灵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文学教育对于传承文化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出较强的审美性质,以有趣生动的形象培养学生,是进行人文精神和先进文化教育的好方式。文学艺术因为其形象更生动、直观,在潜移默化中体现出教育的作用。通过审美和艺术修养,转化世俗、引导人们,建立起人人都尊重人性、崇尚文明的社会。文化修养高的人,是知书达理、善于审美、超越世俗功利的人。而目前,传统的流失直接造精神的匮乏。文学作品是弥补缺失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运用其生动的形象揭示真理、抒感、再现生活,让人们在文字中体验并提高审美,体现出文学所具有的审美教育作用。

三、高校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途径

(一)设置课程

人文素质教育以课堂教育为重点,科学的安排课程是提高课堂教育水平的关健。借助有趣生动的形象培养学生,是推广人文精神和科学文化的优秀方式。文人素质教学中以通识教学为重要载体,兼顾专业方向课、专业基础课和通识教育课,在通识教育中开设选修课和必修课,让大学生在课程选择方面不但能体现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与必须性,也要拥有灵活性与机动性。既要在艺术类、语文课上提高人文教育理念,也要增加古代汉语、修养与文化、中国文化史、西方文学、经典著作、经典文献等课程。设置课程要以实际为切入点,以学生专业为核心,根据高校的特点及具体情况,明确课程学习的时间与学习种类,让专业课和文化素质课形成互补与互动。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要选择不同的形式,如情境教学等,围绕着学生开展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在互动中让师生产生共鸣,进而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实践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提高学生文人素质的重要方式。优秀的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周围的环境使其拥有生动的思想,是资源丰富的宝库,教师要成为营造教育环境的人。”高校文化环境能够对学生造成影响,学校管理者与教师都要建立起与时代同步、以人为本,具有优雅格调的文化环境,逐步增强学生审美情趣。借助诗社、文学社等活动以及进行征文比赛、人文讲坛等多样化活动,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高社团活动的思想性与人文性。在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方式通常具有更加鲜明、持久的作用。在建设校园文化时,能够强化教育目的、突出校园氛围,建立校园文化对于塑造性情、培育情怀、陶冶情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推动高校人文教育和文学教育的融合,建立起素质教育的科学理念,是妥善解决大学生缺少人文素养的重要方式。本文提出文学教育在透视心灵、传承文化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但目前高校在人文素质培养中存在一定问题,需要通过科学设置课程、重视实践活动等策略来解决问题,完善人文素质教育。高校要逐步树立起综合素质教育的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品位,将他们培养成为有境界、有道德、有志向、有理想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孔增强.论国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4,(05).

篇3

关键词:人文素养;初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224-02

人文素质具体而言是指一个人的个性品格,包括思想品德、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1]。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文精神,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就等同于对学生品德的培养过程,它更加注重人的道德精神文明和价值,引导学生能够真正地懂得世间的真、善和美。语文是各种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载体,它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传授文化知识,更应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人文素质教育是通过教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要在知识方面得到提高,而且还要在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提升。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学生便可以使自身的人格修养得到很大的提高[2]。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培养,可以培养同学们积极的人生观,激发学生的潜力,而且还可以学会和人交往的技巧。如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它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问题,例如学生语文素养的不足和学生兴趣的降低,因为语文是一个多元性的学科,它涉及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果只是一味的以考试为目的,势必会造成学习范围的狭窄性;从而使学习变成枯燥、单一的学习,这样就会限制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

因此,我们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迫在眉睫的关键任务。

二、语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1.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人文因素。初中语文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学的范本,它是一个文化的综合体,囊括了社会、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它不同于多面性,不同于数学等学科的单纯性,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质,并学会灵活运用,巧妙的传递,把中华民族的光荣美德传递下去,这样也可以不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他们能够更好学习国内外的文化。比如:当学习到在课本中朱自清的《背影》时,当作者看到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并倾斜肥胖的身体跨过月台的栅栏为自己去买橘子时,不禁潸然泪下。在作者的笔下写出了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体现出了父子之间互相体贴,互相关心的情怀。此外,在学习《木兰诗》的时候,老师不仅要把课本本身的寓意讲明白,而且要把其中蕴含的哲理讲述出来。这首诗不仅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赞扬了这位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这就教育现代学生不仅要不断努力学习,自强不息,更要学会报效国家,孝敬父母。

2.注重教师自身人文素质。教育学家乌申斯基强调:“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机关,无论设想的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中教师人格的作用。”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影响在学生身上是很大的。所谓言传身教就是这个寓意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而且要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要灵活的学习,不要为应试教育所辖制。要学会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改革新的学习方法,并不断地改进,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水平[3]。

3.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人文素质的培养需要在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内产生,而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老师和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之间相互的信任,相互的理解,才能不断地相互弥补。从而达到很好的课堂氛围[4]。在这样的环境下,才有利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民主的地位,不要认为自己的地位高学生一等,不强迫和变相的体罚学生,努力营造一种平等、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而老师需要不断的引导,加强和学生的的沟通,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才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浓厚的人文陶冶,从而提高教学效率[5]。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人文素质。除了在课堂学习语文知识外,还需要在课外组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知识活动,例如说,组织学生开展文学社、知识竞赛活动,演讲比赛,还可以组织一些社会调查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拓宽眼界,丰富内涵,陶冶情操,这些都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综上所述,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不仅具备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也要具备人文素质,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因此语文教育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

参考文献:

[1]蔡迎娣.中学语文教学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零陵学院学报,2005,26(2):78-79.

[2]徐然.中学语文教育应重视培养人文精神[J].安徽文学,2008,(10):254.

[3]焦秀芬.论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J].学科教学,2009,(2):95.

篇4

【关键词】高等职业学校 人文素养 培养模式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我国21世纪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对于高等职业学校来说,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人文素养的概述出发,分析了加强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之上,对当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的具体方式进行了探讨。

一、人文素养概述

所谓人文素养,是相对于科学素养的一个概念,包括美术、音乐、设计、戏剧、舞蹈、文学等等方面的内容。作为高等教育的内容,其不仅仅是指人文专业知识的培养,而是侧重于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进而达到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平衡发展。人文素养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具有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的独特功能,这种功能就在于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实现个性完善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文是通向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具体来说,通过人文素养教育既可以普及艺术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还可以在认识人文美、自然美的同时,认识社会、了解自然和历史,从而开发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大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加强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定的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突破传统高教的模式、强化职业意识、注重职业技能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在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不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的情况,许多学校把专业性和实用性作为高职学生培养的目标,把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作为重中之重,轻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实践中,不少学校把人文素养培养课程从思想上当作选修课程来对待,在教学内容上,往往是走走过场,甚至于还会占用人文素养培养课程的课时还进行其它的实验教学活动。另外,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形式上,高职院校在这方面也不像普通本科高校一样,突出的体现在在学生人文艺术团体的设立、学生人文艺术活动的开展、学校人文氛围的形成等等方面的内容上。由此,从而使我国的高职教育走向极端化,不利于高职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进而使他们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的要求,影响了高职学生日后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笔者认为,加强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探索一条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的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之路不仅是重要的,而且也是现阶段完善我国高职教育方式方法的应有之义。

三、当前,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的具体方式探讨

1.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完善人文素养课程设置

人文素养课程是培养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艺术素养的主要途径,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培养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和一套适合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培养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教材。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就是要根据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把人文素养的培养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对编制教学大纲、选编教材和组织教学等工作加强指导,使之得以完善,对授课教师的素质和授课形式都要进行具体的要求,不仅要达到教授人文学科的具体知识的目的,而且还要根据学生大多是非专业的入门者这一客观情况,采用多种形式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得知识性与趣味性同时具备。

其次,要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进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科设置具有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这也使得学校可以在专业知识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开展人文素养的教育。

2.要实现人文素养培养形式的多样化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是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尽可能地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创造条件,从而实现人文素养培养途径的多样化。具体来说,应当鼓励组织学生设立和参加各种各样的人文艺术团体和人文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和能力的机会,比如说成立乐队、舞蹈队、书画社、摄影兴趣小组,举办文艺演出、歌咏比赛、书画展和摄影大赛,利用暑期“三下乡”的机会,送文艺到农村等等。通过这种多种形式的人文素养培养方式,既可以促进学校人文素养水平的提高,又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能力,学会在人文艺术活动中丰富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调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3.学校要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氛围

学校良好的人文培养氛围的形成,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学校应当通过举办一些人文公开讲座、放映一些经典影片、邀请专家和艺术名流来校讲学,参观各种人文艺术展览,观摩高水准的音乐会等等方式,使学生多多接触一些人文艺术的教育机会。同时,学校也应当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电视台、校报、网站等媒体形式,对一些文娱活动、国际国内艺术发展形势、正在进行的艺术界比赛等等内容进行宣传,对于学生组织的一些艺术活动也应当及时地予以报道,从而在全校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氛围。

综上所述,深入地探讨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地加以完善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完善我国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应有之义。在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同时,适时地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加强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应当结合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现状的人文素养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郝丽华.高等职业院校艺术教育初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8).

[2]姚和平.大学生艺术素养缺失对科学素养的影响及对策[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11).

[3]梁燕.谈艺术教育对高职学生素质的影响作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7,(12).

篇5

[关键词]高职学生;语文素养;缺失;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018-02

一、高职学生语文素养缺失的表现

(一)语文知识获取兴趣不大。由于硬式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都只重视学习成绩,并不能很好的调动自己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有些学生甚至只注重数学成绩的加强,认为只要上课简单的听讲就可以语文考试万事大吉,这些都制约了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兴趣,不利于语文知识素养的提升。其次,学生由于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大,只是对课程要求的内容进行硬性掌握,在语文素养这个更高层次上似乎相差甚远,对课外文学涉猎过于狭小,严重缺失文化熏陶。没有好的阅读兴趣,学生在高职语文课堂中就显得过于被动,课堂气氛过于压抑。

(二)高职学生认为高职语文教育收获一般。调查显示,有30%左右的学生认为高职语文教育对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影响不大,都认为在高中阶段语文学习是巅峰阶段。其实,我们细细分析,不妨发现,在当前高职学校中,虽然学校在教育方面有一定的成就和贡献,但是其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理念都是传统的内容,并不能够对当前随着社会潮流而发展的学生有更大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们都定性的认为高职语文知识收获甚少,因此渐渐地就不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总结,不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况而做出相应的对策。此外,尽管学生自身认识不够,但是由于当前高校语文管理不够严明,仅仅拿考试作为衡量的标准也使得学生语文素养在不断的缺失。

(三)语文知识的获取主要是网络。随着当前网络、多媒体数据的普及化,学生们都开始通过使用网络来进行课外阅读,高校图书馆的学生也日渐减少。尽管仍旧有一部分学生到图书馆借阅书籍,但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一般借阅字典、专业类书籍较多,像一些历史、哲学等书籍借阅率过于低下。网络阅读当前充斥着学生的空间,严重的改变着传统的知识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此外,在高职语文课堂上,学生们可能对枯燥的语文知识缺乏兴趣,但是面对着网络教学所给予的丰富的见识,使学生更加容易的接受知识,从被动转为主动。因此,学生们长期依赖于网络学习语文也自然在情理之中。

(四)认为语文知识与专业、就业关系不大。目前,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学习语文知识对于就业作用不大。其中,认为语文学习对将来职业有帮助的占到15.3%,认为帮助相对较小的占到45%,认为能够提升个人自身的能力的占到53%。从这一组数据能够得出这一结果,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语文仅仅对于其个人自身的能力有关,对日后的就业关系不大。这就导致了在今天这个就业压力过大的社会中,追求与就业关系层面近的知识,而忽略那些不易就业的东西这种倾向更加强烈。

(五)高职学生语文能力一般。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上课听课中显得不是那么的专注,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并且,学生听说能力都不太突出,学生自身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缺陷,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就可以很好的认识到这一方面的不足。学生尽管已经是高职阶段,但是独立写作的能力仍旧缺乏,不能够很好地进行随笔、散文写作,甚至有了困惑都不进行询问了解,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在不断地缺失,不利于其素质的培养。

(六)高职学生对语文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多数学生在对待语文能力的重要性认识时,都显得过于偏低。并且,学生对于自身语文知识能力的批判性思维也不是很高,他们认为掌握一定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是无关乎重要的,只要能够考试好,有一份高大上的工作,这就是标准和准则。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造成这种现象的结果主要是由于学生功利主义的加强,以及学生对自己能力的限定,目光短浅,认为继续学习的意义都不大。此外,我们能够看到,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所产生态度不端正也是原因之一。

二、高职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意义

(一)增加知识的储备。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理解到,加快学生语文素养提升,能够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在听说读写方面都有一个大的提高。语文素养其中包含了一个大的方面。语文包括了一个民族从古至今的一切的文字以及口口相传的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想真正穷尽中华文化,那肯定是做不到的。增加知识储备的方式和途径很广泛。日常的交流、看书、读报等等都是增加文化素养的方式。语文素养提升,同时可以增加学生知识的储备。

(二)增强学习的能力。在增强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力。语文素养是学生保持持续动力和学习能力的重要保证。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意味着学生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目前,虽然英语在我们高职教学中比较重视,但是学生们应该不要忘记,语文传统是我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语文素养的提升,其中更能够涵盖许多的理解、思辨能力,这些都对我们学习能力的加强有一个重要的作用。

篇6

关键词:中职教学;语文;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56-01

在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对中职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中职语文教师要脱离应试教育模式,建立全新教育方法,首先要培养自身具有扎实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作为综合素质的基础,是每一位从业者基本的能力,是赖以生存的基本手段。社会能力作为每一位从业者迈向社会的门槛同样重要,只有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于社会。

1.语文教学与职业素质

语文在任何教育教学活动中都是基础课程,也是日常活动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具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语文素养,使日常工作生活中的问题迎刃而解,同时也是向更高程度迈进的基础,对于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心理健康以及职业素质的养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语文和职业素养有着强大的内在联系,学习语文的教学,不仅仅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还从职业角度出发,更大程度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职业素质,分解开来就是职业和素质,"职"字体现在于要有责任心,具有教育特点,和语文相结合,培养高标准的复合型人才,在工作、社交、组织等方面锻炼自己,成为一名合格职业人。更重要的是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在我国目前已是大势所趋,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综合素质的能力应更为重视,素质是全民教育的基础,是从业者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是未来从业者适应社会的基本条件,没有素质的人是不被社会所接纳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是中职学校的核心任务,所以,从语文教学中着手,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才是顺应社会发展需求。

2.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就是一种书面语言。在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要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语的表达,锻炼口语交际,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才会有更大程度的成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让学生增强口语方面的能力,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口语训练的兴趣爱好。辩论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在辩论中锻炼口语表达,让大脑高速运转,对自觉效率的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让学生对所学有兴趣,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学习,更能有效地掌握知识能力。比如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游戏中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口才能力和胆量,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还使学生从内心上对口语训练感兴趣。

语文方面专业素质的另一方面,主要的就是对应用文的理解和运用,在教学中,重视与实践的结合,激发学生最真实的情感,中职学校的特点是具有实践性,学生有很多实习的机会,在实习期间,可以让学生对实习写自己的认识,这样不仅锻炼学生对应用文的应用,更能充分认识到应用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

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每一个人的社会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社会现实条件下,想要立足于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具备专业素质,所以,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不能淡化对学生的心理,行为,精神等方面的培养。

最有效的培养方式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训练,每个小组为一个单位,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又能让学生对于竞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态度。各小组成员间互帮互助,共同为目标而努力,是学生明白团结的力量。同时各小组选出一名组长,不仅作为带头人负责全面工作,更重要的是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使小组成员产生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组长也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自身的协调组织能力,更全面的提高自身社会素质。组长最好定期更换,这样既能促进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又能让每一个人都得到锻炼。通过不同的任务,使每位同学在协调组织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团队合作意识方面都得到提高,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社会素质。

4.从职场角度出发

想要在以后立足职场,站稳脚跟,就要从职场的角度出发,培养职场需要的综合职业素质。现代社会需要的不是具有单方面能力的人,而是综合性人才。中职学校的学生直接面向的就是社会,通过中职教育就到社会中摸爬滚打,这其中最要做好学生的角色转变工作。从一个学生成为一名职业人,很多人一时间难以适应,而语文学科,恰恰具有其独特的工具性,可以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进入职场前就做到写好字,讲好话,写好的文章,就是语文的精华所在,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基本方面。不过,所有学习的基础都是源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提高各方面能力,首先要做到对其感兴趣。中职学校主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前提是师生之间要有良好的关系, 才会提升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用带有情感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知识,从心理上满足学生,在精神层面上鼓励学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从职场角度出发,发掘学生的兴趣所在,培养学生成为职场中的佼佼者,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基石。

5.小结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没有很强的针对性,也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不像数学枯燥无味,也不像英语单一直接,语文呈现的是多元的,是五彩缤纷的世界,语文的教学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无论是从教育教学的角度还是学生未来职场方面,职业素质的培养都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林少龙.论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1,17(1):56-57.

[2] 林.浅论如何在中职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职业素质[J].时代教育,2014,2(5):156-158.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219-01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小学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一、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就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树立语文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

1.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

语文有其特有的知识,学习这些知识是语文课程自身的基本任务。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往往只在“学习理解”上下功夫,诸如理解字、词、句、内容等,这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学习表达”。怎样知道“学习理解”透彻了,怎样才能把“理解”升华为“运用”,主要看“学习表达”,这就是“能力”。表现在课堂上,主要包括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等。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在“学习理解”和“学习表达”两方面下功夫,即,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评价。

2.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文教育是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所谓的人文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评价,一是看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二是看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态度、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负责的态度。

3.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良好的个性是指良好的性格和气质,良好的语文品质。健全的人格包括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这里注重习惯与方法的评价。习惯指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读书看报、观察积累、阅读、质疑问难、使用工具书等习惯。方法是指通过大量的语文学习实践、学生自己“悟”出的、带有明显个性特征的方法,是反映学生对语文学习规律的真正掌握。四是注重实践与创新的评价。课堂教学中,主要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二、检测学生主体参与的效度

1.评价学生的群体参与。

首先要看一堂课中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从人数上看,如果课堂上只是一两名或三五名优生不时举手发言,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两耳不闻他人事”,不动脑,不动笔,不张嘴,尤其是所谓的“差生”无动于衷,这样的课不是一节好课。其次要看参与学习的质量。这里指得是,反对那种形式主义、表面热热闹闹的虚假主体性,反对那种在课文的表层徘徊、语言和思维水平低下的肤浅主体性。求得既参与学习,又能够实实在在学点东西的局面。

2.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兴趣上,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索然无趣,(可以从语言、表情、动作上看)或者是“不是来自本身内在的兴趣,而是在教师的奖励下所获得的暂时的满足感和压力感”,这都不是确保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评价要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基点,调动学生满怀兴趣深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教材内容固有的乐趣。

3.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顺应时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途径。评价时首先要看学生的自主性,如果学生是在自主的学习,这无疑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看学生的合作,看学生愿不愿同他人合作,合作的效益怎样。其三要看学生的探究,看学生探究的欲望,看学生对教材是否能有创造性的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也是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的一种替代。

4.评价自学能力。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是说,儿童急于成为学习的主人,急于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价要把自学能力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评价自学能力一要看学生自学机遇、时间和方法。学生能否在课堂上自学,前提是教师须提供恰当的自学机遇和时间。所谓的机遇,就是教师要解放思想,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把一切能让学生自学得知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的机会。教师要舍得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不走过场,真心实意放开手脚去自学。在此 基础上,还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按科学的方法进行自学。二要看学生的自学效益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小学语文讲,自学效益包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具有初步的听说写能力,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尤其要看求异、发散、思维能力),养成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1.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2.考试要突出基本素质。

试卷命题上的“打混仗”局面应当停止,面面俱到、主次莫辨的大拼盘式的命题格局必须抛弃;再也不能用众多细枝末节,零零碎碎的考顶来冲淡对小学生语文基本素质的培养。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真正从“九年义务教育”“一条龙”的角度着眼,客观地、整体地处理中小学语文各自的要求重点,防止把“循环往复”变成简单重复,防止急功近利,煮夹生饭。必须准确而清晰地区分与把握中小学语文教学与训练的阶段性,诸如词类、辞格、句式变换、划分段落、概括中心等,完全可以留待初中毕业再做为考项。而小学阶段,还是应当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把教学重点放在识字和词句训练上。

篇8

【关键词】语文素养 作文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作文教学的主体。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正在形成和发展自己的内在身心品质,从美学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内在心理品质可分为三个领域:一是认识领域;一是伦理领域;一是情感领域。三个领域构成了学习主体知、意、情的文化心理结构,每个学生有知、意、情的内在品质,就会产生相应的主观欲求活动。“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别真伪,寻求真理。人能发意志,就要想好,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就喜欢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好境界。”(朱光潜《谈美感教育》)写作的过程和本质,就是坦露自己至真、至善、至美的心灵世界,而作文教学,就是要顺应每个学生求知、向善、爱美的心理欲求,使他们在知、意、情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协调、和谐、健康的发展。“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这是叶老对作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他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立足于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自能作文”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独立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历练”(叶圣陶语)。作文指导时不限制学生思维的空间,不束缚学生想象的翅膀。独立写的训练形式主要是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观察笔记以及课外自由练笔等。这种训练没有命题的限制,没有材料的束缚,没有主题的定位,可以让学生远离规矩,忘怀得失,充满自由超越感的激情,可以使学生的文思灵动而畅达,表现出决堤而出,飞瀑直下的酣畅和尽兴,因此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展示学生写作的创造性。②自己改。改作文,不能认为只是教师的事。文章修改,是写作过程中的最后一步,学生学会自己修改文章,才能较快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修改文章的训练形式可以是学生改自己的文章,也可以互相修改同学的文章;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改,也可以在教师批改的基础上修改,在自改作文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求知,主动练习”,“自奋其知,自致其知”(叶圣陶语)。在修改训练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对老师的批改也可以评头论足,从而有效地发挥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般规律是:积累――模仿。想象――创造。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写好作文,就要积累而拥有祖国优秀的语言,积累而拥有较多的文质兼美的诗文。写作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拥有语言的多少,所谓写作功底深厚,就是占有语言的丰富厚实。拥有语言就是要较多地占有诗文,拥有准确生动高雅的语言,拥有对诗文语言的深切感受,拥有语言所富含的美的境界、情怀,美的形象、形式。“拥有”就是把语言溶化在血液里,积淀在心灵中,并且能述之于口头,流之于笔端。对语言拥有的过程,就是从一字一词,完成一个个量的积累,形成一次次质的飞跃。如能让每个学生做到“唐诗三百首”“熟”在口上,“文选”“烂”在心里,名篇“活”在脑中,就能够奠定比较坚实的作文基础。

中学生作文,积累模仿和想象创新都是必要的。经历模仿并善于模仿,至少可以从中获得营养物,避免走弯路,更何况,如果能站在巨人肩上,那就可以遵循“原则启发”律,取得突破,或有所创造。积累模仿是手段,是入门,是作文大树之根;想象创造是目的,是出门,是作文大树之果。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是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智力资源,拥有智力资源的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作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当代思维科学的研究表明:灵感,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谈及灵感,人们总以为它是神赐天赋不可企及的,是艺术家学者所专有的,中学生作文不可去奢谈什么灵感。其实不然,灵感不仅热恋诗人,不仅钟情学者,也同样喜爱思维敏捷初学写作的莘莘学子。只要承认学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就应该承认学生作文是要灵感的,就必须重视作文教学中的灵感思维训练。科学,已经揭开灵感身上的神秘面纱。灵感的出现,是长期观察和思考的结果,“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艾青认为,灵感是诗人面对新事物产生的激情。从心理学角度解释,灵感触发之时,直觉忽然接通大脑储存的信息联系,重新组合连接生发而叠现一幅幅新颖美妙的形象画面。由此可见,灵感思维是可以培养训练的。在作文训练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训练观察感受,积学储宝,发展有意识的理性思考;二是训练临场诱发,快速作文,诱发运用潜意识思维。

第一种训练着眼于平时,要练三种功力:眼力、心力、笔力。眼力就用是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感受生活。训练出敏锐而有透视力的眼光,才能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增加生活积累。积之愈厚发之愈佳,一旦诱发的火花闪现,就会文思泉涌,顺畅如流。经常写观察日记、生活素描、时事评论等都是很好的训练方式。心力训练是学习思考,培养感情。作文中的灵感思维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广阔深刻新颖独特的思维品质,尤其注意发展联想、想象、幻想能力,例如编故事、续写、改写等。心力训练中不可忽视情感的培养,只有多情善感的人才能和灵感思维握手言欢。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的意识行为和无意识行为最深层的动机。写作尤其需要热爱生活的激情,需要培养学生的父母情、师生情、儿女情、山水情。笔力的训练指言语训练、练词造句、积累语言材料等。摘录美文佳句,建立分类词汇卡片等都是笔力训练的有效形式。第二种训练侧重于临场诱发。快速作文是行之有效的方式。这种训练的难点是培养创造心境。力求训练这样一种思维品质:专注迅捷,一接融文题就能进入角色,耳目皆融,心领神会,用心灵去感知和领悟,进而情动于衷浮想翩翩,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种训练在限制时间的同时,还要注意命题和指导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聪明的大脑,思维的通道一旦打开,就会涌动川流不息的创造活力。

作文育人,是语文教师的天职。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知识经济时代和创新型社会的到来,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开掘写作潜能,激发写作兴趣,营造创新空间,探索实施作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使作文教学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沃土。

【参考文献】

[1]朱光潜. 谈美感教育. 上海文艺出版社.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