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9 10:02: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项目管理的问题及建议,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国家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的力度增大,科研单位承担的科研项目也逐年增多,对于科研项目的快速增长,国家对科研管理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就越显得非常重要,而项目立项申论证工作正是开展项目研究的关键,本文针对目前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提几点改进的建议。
随着国家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的力度增大,科研单位承担的科研项目也逐年增多,承担项目数量多少,经费增长幅度、研究成果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科研单位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对科研管理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各单位科研管理基础工作随之也显得非常重要。而项目立项论证工作正是开展项目研究的关键。如何做好立项申报的前期论证,符合当前项目立项的评审要求,是许多项目承研单位应引起重视和关注的话题。
一、科研项目管理中应关注的主要问题
科研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项目管理技术与具体科研项目相结合的过程,其管理的环节很多,归纳起来主要三个阶段,包括立项论证阶段、组织实施阶段、成果验收阶段。就科研管理的流程方式、方法和途径来讲也很多,但如何把各自承担的科研项目各个环节管理到位,措施有力,有效地实施动态管理,才是科研管理的关键。而立项论证阶段是项目管理的第一环节,大家往往只关注项目是否能上,能拿多少经费,而却忽略了立项阶段的重要性。从目前项目立项论证及经费预算编制的现状来看,存在着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
1.项目立项申报内容偏多、个别指标偏高
科研项目立项很重要,不论研究所、高校、企业,各个单位的领导和科研人员都非常重视,都在积极的组织、策划、研讨、评审。就现状来看,发现不少单位为能够争取到项目,项目中所列的研究内容偏多,技术指标偏高,经费预算偏高。当项目开始组织实施时,一些问题就会出现,个别技术指标达不到,研制周期拖延,研究水平不高,无法按计划对项目进行验收,给科研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项目经费预算与研究任务不匹配
经费预算编制是否科学,是否与项目的研究任务相匹配,经费安排是否合理,也是科研管理的重要内容。实施项目管理中会发现,有的参研人员在编经费预算时,由于对前期可行性研究内容、技术指标及任务要求未充分论证,未对经费进行足够的科学测算,测算依据不充分,使其编出的经费预算与研究任务不相匹配,预算与实际偏差较大,预算内容不全面、不准确,缺乏前瞻性、合理性和规范性要求。
3.项目技术人员与财务人员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
经费预算编制是反映一个单位项目管理的全过程,而不是简单数字的罗列。预算中所列的费用,有的费用技术人员是可以根据任务要求进行预测,但对有的公用性费用不能简单的列示,而是要与财务人员进行沟通,因为公用性费用往往是依据相关的规定并按一定方法进行分摊的。在实施中会发现,有的项目经费预算整体偏高,明细经费构成不合理,列支的范围、比例和口径与规定差异较大,造成这种差异较大的原因,是项目技术人与财务人员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
4.项目立项中经济效益分析、风险分析指标偏高
项目的市场风险前景预测、经济效益分析也是各单位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就现状来看,发现有的单位在项目立项论证时,为了能争取到新项目可以立项,对项目完成后的生产能力、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指标估算过高,过于理想化,往往对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分析过于简单,即使有分析,预测的指标都与单位的实际相差太远,不能客观地反映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价值。
二、对科研项目管理重点关注问题的改进建议
为加强科研项目立项环节的管理,使经费预算与研究任务相匹配,经费测算依据更充分,保障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有效的使用科研项目资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改进工作。
1.要充分重视科研项目立项论证工作
立项论证是科研管理的重要环节,各单位要组织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着手对项目的研究内容、技术指标等环节进行策划和任务分解。对所列的研究内容、技术指标等内容既要体现项目的前瞻性、又要体现其可实施性,既能满足任务提出单位的研制需求,又能提升本单位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要充分重视技术含量方面的反复论证,请相关技术专家做指导,申报的方案要具有可行性,尽量避免所列的研制内容过多,技术指标过高,以致给项目实施带来更多的问题和难度。
2.项目经费预算应与研制任务相匹配
科研项目的实施需要经费的支撑和提供物质上的保障,经费的充分保障以及经费的合理使用直接影响着项目的研究进展。所以编制的经费预算一定要与研究任务相匹配,对项目直接消耗的材料、人工、费用要有充分的测算理由和依据。测算的价格、消耗的数量、计算的依据要符合相关的规定标准,相关的费用还要与研究成果的实物、规范标准、报告、论文等相匹配。公用性费用的分配要有分摊依据,分摊方法计算要合理。
3.加强财务人员的有效沟通,合理编制项目经费预算
在项目立项之前,各单位应充分重视科研和财务人员的有效沟通工作,项目管理不单是技术人员的事情,涉及到多个方面,所以,经费预算应由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共同协作编制。但侧重点应有所不同,管理人员应负责项目的整体策划,根据项目申报要求组织实施,总体把关;技术人员应依据项目研究任务需求,对预计发生的所有费用进行测算,提出经费预算草案,再与财务人员充分沟通后编制最终预算。对于财务人员来讲,不仅要对经费预算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也要关注项目的全部研究内容,了解项目的全过程,编制更科学、合理的预算,防止预算成为拍脑子的预算。
4.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应科学、合理
各单位要重视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工作,要重点关注指标分析的真实性、合理性。财务人员需配合技术人员对项目未来几年的市场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客观的分析, 分析方法选择要得当, 数据来源要真实, 各项指标测算依据要充分,而不是拍脑子,仅凭经验列上几个指标就行了,更不是指标越高越好。经济效益分析从某种程度讲,需要考虑单位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对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指标的测算更需要客观、合理。
三、结束语
关键词:地勘单位 横向项目 管理 问题 完善建议
随着我国科研项目经费投入渠道的不断完善,横向项目在现代科研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近年来,地勘单位面向社会实际需求,横向科研项目增多,在促进本单位科研实力提升的同时,也出现了部分问题,影响了横向项目经费的正规化与制度化管理。鉴于此,分析地勘单位横向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建议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地勘单位横向项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现实来看,地勘单位横向项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经费管理照搬纵向项目管理模式、项目管理“过紧”或“过松”、项目风险管理不到位、忽视项目成果收益分配等。
(一)照搬纵向项目管理模式
长期以来,以各级财政投入为主的纵向项目是我国科研的主要资金来源。该类资金投入模式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当时的国家实际,有利于集中力量在短时期内攻克难关、重点,事实上体现了计划经济的烙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横向项目在科研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近年来,地勘单位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横向项目增多。但是在横向项目经费具体管理中,却盲目照搬纵向项目管理模式,缺乏灵活性,不能很好的适应地勘单位横向项目发展需要。甚至在个别单位,依然秉持纵向项目的科研考核评价标准,不重视横向项目的争取。
(二)横向项目经费管理“过紧”或“过松”
在地勘单位横向项目经费管理中,“过紧”或“过松”的情况较为突出。不重视横向项目的单位,在科研人员按规定缴纳管理费等费用后,经费往往由科研人员自由支配,项目经费支出混乱,甚至科研人员将项目经费用于个人日常生活开支,出现了横向项目经费管理“过松”的情况。在另外一些地勘单位,则存在管理“过紧”现象。与纵向项目可以在实验室完成不同,横向项目需要科研人员大量的走访、实地调研,在很多环节难以提供正规发票。但是管理过紧的地勘单位,则要求必须提供正规发票,并不符合横向项目的实际。
(三)项目风险管理不到位
任何科研项目都有一定的风险。风险管理是现代科研的重要内容。但是在部分地勘单位以及科研人员,将横向项目看成“摇钱树”,只看到了横向项目带来的科研投入,并没有认真分析该项目的可行性以及风险性。在实际研发中,可能会出现项目结果难以达到投资人(出资人)要求的情况,容易引起地勘单位与合作方的纠纷,并损害地勘单位的社会声誉。
(四)忽视项目成果收益分配管理
项目成果收益分配也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横向项目实施中,项目人员贡献了智力资源,地勘单位则贡献了相应的物质设备(比如实验设备、实验场地等)。因此,地勘单位有权利要求参与项目成果收益分配。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地勘单位对项目成果收益分配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明确横向项目收益分配方案,在形成成果后不能有效的参与收益分配,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地勘单位横向项目管理的完善建议
针对地勘单位横向项目管理中的不足,为了更好的推动地勘单位横向项目管理,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探索符合横向项目特点的管理模式
横向项目与纵向项目有不一样的特点。因此,地勘单位在横向项目管理中,不能盲目的照搬纵向项目管理模式,而是应该结合横向项目的特点,确定符合横向项目的管理模式。就地勘单位而言,横向项目管理应考虑如下内容:一是要反映科研人员的智力投入,适当增加科研人员的人头经费支出,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二是要考虑横向项目实地走访、调查的情况较多,在各类票据的要求方面,要适当灵活,满足科研人员走访、调研的需要。
(二)坚持横向项目管理的“松紧结合”
横向项目管理“过紧”或“过松”都不符合现代科研经费管理正规化和制度化的要求。在横向项目管理中,必须要坚持“松紧结合”。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横向科研项目的实际特点,赋予科研人员更多的自,以满足科研需要;另一方面,则要坚持从严管理、制度管理,制定的各项制度必须执行,各类账目指出必须要有台账、有发票,无发票的支出则要有证明人等佐证材料。
(三)强化横向项目的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管理要始终贯穿于横向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之中。在承接横向项目时,要组织有关科室、人员做好风险评估和可行性报告,并与合作方就风险承担达成一致协议,防止以后出现纠纷。在项目实施中,则、地勘单位则要充分发挥本企业乃至本行业的技术优势和智力优势,通过搭建跨学科科研平台,满足横向项目研发需要,并降低研发风险。
(四)合理分配各方收益
合理分配各方收益是横向项目管理的题中之义。在横向项目落实前,地勘单位要与合作方就成果收益达成相关协议,维护本单位的合法权益。在项目落实好后,单位、科研人员(团队)则要进一步明确内部的收益分配关系,既要保障单位的集体利益,同时也要考虑科研人员(团队)的智力劳动。同时合理分配各方利益,调动整个单位横向项目参与积极性,并提升横向项目研发实力。
总之,随着地勘单位横向项目的增多,必须要结合新时期的新情况,不断创新横向项目管理模式和体制,以更好的适应横向项目管理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军民.以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落实创新驱动战略[J].地方财政研究,2014,01:44-52
[2]金俊华.课题制下科研项目核算相关问题探讨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4,25:70-73
【关键词】 基本建设 问题 建议
基本建设项目程序复杂,投资大,建设时间长,涉及部门多,国家规定多,到处是“机关”,容易出问题;干基建的油水大,查基建的风险高。本文为此提出加强建设项目管理的几点建议,旨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对我国新一轮基本建设投资管理方面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立项审批及内部控制方面
(1)违规立项。如个别应由国务院或部委总部审批的项目,直接由省级管辖单位审批立项,有的建设项目未经上级单位审批擅自在地方立项。
(2)规模控制不力,超面积、超投资、超标准的问题仍然存在,部分初步设计或初步设计变更未经审批,随意增加变更工程项目。
(3)部分项目立项时间较长,建设工期失控,个别建设项目在上级行立项批复之前先行施工,由于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或工程监督管理不善,项目一拖再拖,成为“马拉松”工程。
(4)部分建设单位基建管理机制不健全,职责未落实,未成立基本建设领导小组,没有配备专职基建财务会计和懂基建工程的管理人员,有的甚至基建会计、出纳一人兼,重大决策没有相关的会议记录,基建档案资料不全,内部控制薄弱,管理不规范。
2、基建财务管理方面
(1)少数基建项目资金来源运用不合规。有的建设单位挤占公用经费和行政事业经费列支基建工程费用,或虚列费用支出将资金转入基建账户,未经批准使用其他项目结余资金、使用借款垫付基建款等;有些单位则挪用基建资金购置非建设用固定资产,如汽车、空调或个人住宅商品房,列支汽车修理费或其他与基建无关的费用。
(2)部分单位基建财务核算体系不健全,支付工程款审核把关不严格。如:违规使用现金支付大额工程款、支付工程款无发票、无合同或工程进度报告支付工程款、未按合同(协议)约定支付工程款、未督促供应商及时缴纳履约保证金、基建资金未做到专户存储、多头开户、白条入账、凭证无审签、记账凭证无附件或附件不全、重要支付凭证和财务印章管理不严格等;有的施工单位利用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预算、结算知识了解甚少的管理漏洞,采用高套定额,多计材料、设备价格和数量,设计变更减少不做调整,重复计算工程量,编制虚假预算和结算等手段,高估冒算工程造价,致使建设资金流失。
3、基建项目招投标采购管理方面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采购法》、《招标投标法》等有关法规,基建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必须实行集中采购管理,在采购金额达到一定标准后,应采用招标采购方式。但实际工作中部分建设单位未将基建工程,货物或服务项目未纳入建设单位集中采购管理,采购方式、操作程序不合规,分散采购,应招标项目未招标。还有一些建设单位招标活动不规范、不严谨的问题比较普遍,如在投标单位数量不够的情况下未重新组织招标,评标前与中标单位进行实质性谈判,招标标底不准,隐性市场存在舞弊;对招标单位、投标单位资质、评标人员资格审查不严格等。
4、合同及工程管理方面
(1)建设项目合同管理不规范。建设工程合同,作为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价款的经济合同,是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经济契约。一些采购合同签订不及时、不合理,有的单位未按中标结果签订采购合同,有些则签订追加采购的补充合同金额超过10%的规定比例逃避再次招标,个别单位边施工边签合同或先施工后签合同,还有的根本就未签合同或协议;一些合同(协议)签订不严谨,合同条款漏洞太多,对许多可能发生的情况未作充分的估计;对签订合同的主体资格审查不严,合同的条款之间、不同的合同文件之间规定和要求相互矛盾或不相一致,合同条款残缺不全,维权意识差,造成经济纠纷;一些单位未严格执行合同条款,个别单位终止合同却未签订解除协议,严重影响了建设单位的利益,有的甚至造成了基建资金的损失浪费。
(2)工程日常监督管理松懈。部分建设项目监理、质检部门与建设单位基建现场管理人员监督检查不到位,造成工程肢解发包、转包等问题发生,施工合同单位与现场实际施工单位不符,施工单位串通监理或质检部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部分工程项目验收不严格,个别工程项目存在质量隐患,反映出部分建设单位未有效督促监理单位履行约定职责。
5、置换、代建基建项目问题较多
基建置换一般是将旧的房产通过资产评估进行处置,用取得资金建设新的项目,但在多起不良资产处置案件中,资产评估、拍卖、处置变成家族生意,低价折让出售国有资产,,造成置换黑洞。“代建制”项目往往为个别开发商从权力主体手中获得,采购人不通过信息披露直接将手中的项目委托给信得过的代建单位,也存在“权力租金”的交易,其可控性较差、不确定因素多,有些开发商资金实力不足可能会造成半拉子工程、建设单位自身的权益难以保障,存在一定风险。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主客观原因导致建设规模超标
一是受当地政府行政干预(如城市规划规定层高、外部装饰等)、基建工期长、建材涨价及配套项目要求提高等因素影响,直接加大了建设成本。二是建设单位追求“标杆”、“形象”工程,想方设法争取项目和资金,互相攀比,规模能大则大,标准能高则高,“三超”问题比较普遍,存在法不责众的心理。
2、内控不力和基建管理能力欠缺,导致风险隐患增加
一是部分建设单位基建管理人员内控意识不强,责任和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基建领导小组、集中采购领导小组、基建办和会计部门的管理职责不明确,基建管理一手硬一手软,上项目、跑批文、要资金积极主动,财务核算、工程管理和监督检查等相对松懈,导致基建管理不规范、部分环节失控。二是缺乏基建管理专业人才,基建管理能力严重不适应项目建设发展的需要。基建工作相对复杂,法规政策性强、涉及领域广,在工程开工前临时抽调的基建管理和财务人员对基本建设程序和相关法律法规不了解,缺乏工程技术、工程建设的专业知识和财务管理经验,难以做到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和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在招投标、合同签订、工程管理、资产置换等过程中,一旦考虑不周、决策不慎、操作不当就会陷入被动和纠纷,导致个别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和风险隐患。三是基建监督检查及处罚力度不够,造成问题屡查屡犯。
3、基建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操作出现偏差
一是资产置换、委托代建等制度空缺。如在对以置换、代建方式修建营业办公用房项目的管理上,目前没有相关的法规制度,特别是对置换资金的控制管理上缺乏可操作性的制度、办法,造成置换代建项目建设缺乏主动控制权,操作出现失误,维权意识淡薄;个别建设单位决策管理不当,尤其是对置换投资方式和委托建设方式的复杂性估计不足,缺乏管理经验,操作具有随意性,致使工程进度慢、问题多、隐患大。二是个别基建法规要求不明确、不一致,操作性不强。目前基本建设管理法规很多,有国务院、国家部委制定的,也有地方制定的,实际工作中,由于基建法规太多和有些规定不明确、不一致导致执行过程中的盲目随意和无所适从,一些建设单位未将《采购法》、《招标投标法》与《工程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规定》等有关规定结合执行,不论合同估价金额,对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项目都招标,对大部分设备、材料等均采取询价方式采购,致使招投标采购管理不规范。
三、加强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建议
1、加强立项和基建内控管理,有效控制建设规模
一是严格落实立项审批程序和标准,从源头上对总规模控制。建议基建项目立项应在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及有效论证的基础上,根据机构、人员、业务量、房屋类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等客观因素和实际需要,确定审批新建、扩建、改造房屋类固定资产的建设项目。立项批复时要针对单个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尽可能一次核准总规模,减少多次追加批复,避免“上级批一块”、“地方政府给一块”、“建设单位超一块”等多头立项、分头审批导致普遍超投资、超规模问题的发生。另外要加强工期控制,上级管理机构在批复初步设计方案时,可大致界定工程竣工时间,让建设单位有紧迫感,避免因工期延长导致的成本增加。二是加强基建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确保建设单位基建管理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基建管理专业知识和工作程序,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维权意识、大局意识和执行法规制度自律意识,进一步提高基建管理水平。
2、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办法,弥补建设项目制度上的管理空挡
一是制定以资产置换方式兴建办公楼及附属设施的相关制度规定。根据基建过程中用旧办公楼置换新办公楼、建设用地或建设资金的实际情况,应尽快制定和明确项目申报、资产评估、置换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办法和操作程序。二是研究制定“代建制”建设管理办法。建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代建制”的利弊和风险,通过试点和总结经验,制定有关基建委托代建建设项目的管理办法,确定“代建制”的实现方式、工作程序和风险控制重点。三是修订完善有关基建管理办法。建议基建上级主管机构应及时制定或修订基建管理办法,并结合实际制定基建管理操作手册或指南,增强基建工作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3、加强基建财务管理,规范采购行为和工程管理,提高基建管理水平
重视基建会计人员配备和会计基础工作,健全财务管理核算体系,切实加强基本建设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招投标法规和采购管理办法,基建项目按规定实行集中采购管理,做到采购方式确定恰当、采购程序合规合法,对达到规定标准的采购必须实施招标;加强基建合同管理,认真落实合同审核制度,确保合同的完整、严谨,预防争议或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4、建立健全基建工程“全过程管理监督”制约机制,加大指导和审计监督检查和处罚力度
一是对基建工作的指导、检查和审计监督应实行“全过程管理监督”,贯穿于基建项目立项、开工建设到竣工等各个阶段,并对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设计变更、隐蔽工程验收、暂定材料认价、竣工决算等环节进行重点监督审计,早介入、早审计可以使监督关口前移,改变那种找到了管理漏洞,但问题已无法纠正;查出了损失浪费,但资金已无法挽回的被动局面。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审计监督与评价,有效控制防范风险,减少或避免违规问题和损失浪费问题的发生,确保工程质量。二是健全基建项目监督机制,加大违规问题查处力度,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对违规建设项目进行处罚和通报,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确保基建工作依法合规。
5、组建基建管理专业团队
建议把承担过基建工作熟悉具体业务的同志集中起来(或聘请个别中介机构专家参与),对建设单位提供基建管理全过程的专业咨询和指导,并实施对建设项目监督和检查,提出改进基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专业团队的日常办事机构可设在上级管辖机构,加强系统内直属单位基建管理和指导工作,充分发挥专业团队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建筑工程经营风险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随处可见,如果施工企业不对相关建筑项目中所存在的潜在危机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挖掘,将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收益,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建筑工程经营风险较多,从合同条款到市场变化,都会对企业的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带来一定的危害,从而导致企业经济效益的低下,影响企业的稳定发展。因此,企业在开展工程施工建设前,必须要针对建筑工程的经营风险开展合理的评估和分析工作。
1.我国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国内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晚,主要是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西方的项目管理理论时未能同时引入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加上我国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工程风险管理理论才被引入我国,并逐步得到发展和应用。但其理论研究还有待提高,应用的效果还不是很显著,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1.1工程各参与方风险意识淡薄。工程各参与方的风险意识淡薄是制约风险管理在国内发展的主要障碍。建筑企业在项目管理方面的经验已较为丰富,但大多数工程参建单位没有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都不愿在风险管理方面投入必要的资金和精力,宁愿选择风险自留的手段,但自留的风险有可能会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一旦风险发生,将会给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失。
1.2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适用性不强。虽然我国已经开展了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但太过偏重于对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工程实践结合不紧密,工程风险管理实践只局限于项目的个别阶段,全过程的风险管理还未展开。
1.3风险识别困难、风险评价误差大、风险处理手段落后。我国很多企业在风险研究费用上投入不多,企业中风险管理还未实现完全信息化,缺乏对经验、数据的积累与分析,未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数据库。因此,大部分相关企业对工程的风险因素以及工程建设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识别不够全面。
风险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投入很多人力,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费用。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风险评价中没有丰富的可供借鉴的历史资料,定量分析较少,定性分析较多,造成风险评价的结果不够准确、误差较大,从而影响到风险管理后续工作的进展。
目前我国的风险管理制度还不成熟,大多数项目在应对风险时采用风险控制、风险自留的处理手段。然而风险控制必须经过有效的风险识别与评估,否则一旦发生风险,可能有更大的风险损失。而风险自留只有在风险分析时认为风险发生概率小且损失较小、在项目储备资源限度之内时才可以采用,否则就很危险。
1.4相应的法律、法规等制度依据尚不完善。我国已经出台了有关工程方面的法律法规,但由于缺乏针对工程建设的具体规定,在实践操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在新修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中,虽增设了有关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的条款,但其覆盖范围有限且属于推荐性,没有法律强制力。《保险法》中虽然规定了工程保险的相关条款,但却没有针对工程建设的具体法律,缺乏实际操作性。因此,相关法律法规需进一步完善。
1.5工程担保和保险市场尚未形成。工程担保和保险市场的形成还需要有从事此类业务的专门机构及相应人才。国内部分银行已开展一些工程担保业务,但普及度不高,保险公司还不能从事工程担保业务,专业化的担保公司还没有形成规模,并且对设立专业担保公司应具备条件、如何审批、业务范围与如何监督等还没有明确规定。国内保险公司对工程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还需深化,工程保险险种还比较有限,且保单形式单一,缺少灵活性,不能满足工程建设市场的需要。
1.6风险管理中介机构发展不完善,相关专业人才欠缺。国内一些保险公司已开展了工程保险业务,但却很少为企业所接受。除了与保险公司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有关外,还有是缺少工程保险方面的经纪人、人。另外,一些工程风险管理咨询公司也缺少对工程保险方面的咨询服务,相关知识也不普及。因此,有很多的业主、承包商投保的积极性不高,培育和发展风险管理中介机构、专业人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关于我国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发展的建议
2.1完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法律法规。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还不适应有关工程建设方面的风险管理。《担保法》虽然有担保业务的相关规定,但缺乏针对工程建设方面的具体规定。目前,工程保险发挥了一定的风险保障作用,但缺乏对建设工程各方参与保险的具体要求和措施。今后的有关立法中,需考虑有关工程担保、工程保险的内容,在有关合同示范文本中制定相关条款,以及研究制定各种相关的系列合同示范文本,以利于工程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2.2培育发展工程担保市场,积极发展工程风险管理中介机构。工程担保是风险转移的重要手段,并能够强化建筑市场的守信机制,有助于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除了现行的银行担保外,还应当积极发展其他具备条件的机构担当担保人,发展承包商之间的同业担保。对于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也应允许开展担保业务。工程担保公司的设立,国家应尽快制定审批要求,确定业务范围,规范运作,并进行有效监督,形成竞争机制。
目前,我国缺乏专门的建设工程保险经纪人、保险人和风险管理咨询公司,应积极引导、扶持工程风险管理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
2.3适当采用强制性措施加快风险管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当前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应强调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促进风险管理观念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推广。如在大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增加风险管理报告的要求;在工程项目管理中需包含风险管理的内容、拟定相应的制度。另外,应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明确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企业有了充分的自,为了回避风险较少损失,必然会积极运用科学与灵活有效的方法进行风险管理。
2.4加强与建筑业相关的行业协会对风险管理方面的重视。目前,我国的相关行业协会对于风险管理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培训、咨询服务等方面涉及的很少。有关行业应发挥其优势,组织相关机构进行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提供咨询服务与培训,加强国内外信息交流,尽快建设我国风险管理信息中心,为项目风险管理提供服务。
2.5建立企业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必须建立企业风险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企业首先要提高风险的识别能力,企业内部应注重相关资料和经验的积累、分析,掌握不同工程项目的风险规律,并进行记录归档,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资料库,为今后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承包商应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做好风险识别阶段的工作,以便运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3.结语
建筑工程项目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经济活动,其涉及面较广,因此风险也较大。从探究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角度建议和完善我国的项目风险管理制度,既能减轻项目各参与方的风险损失,保证工程项目顺利的进行,也能满足我国建筑行业走向国际化市场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王雅秋.施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与防范[J].社科纵横,2008(04).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
Abstract: each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have their own management methods. Enterprise only pay attention to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the quality, can produce more of the economic benefits. Can't because of the pursuit of construction progress or save money and neglected the engineering quality, unnecessary financial losses. This paper mainly talking about build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f the individual, for reference for the same.
Keywords: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企业随之壮大,建筑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行业从业人员众多,环境容易发生事故,所以建筑施工安全尤为重要。国家对安全生产工作非常重视,虽然建筑施工安全工作的监管力度上大大加强了,整体来说出现了好转,但是,在施工当中事故仍然发生,目前在安全管理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1、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建筑行业安全事故频发,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建筑施工的死亡人数仅次于矿山和交通,给国家及成千上万的家庭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这给新时期的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另外,建筑产品普遍质量不高,工程质量投诉以下 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施工管理意识薄弱
通过近年来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分析发现,从业人员质量意识薄弱,职业技能低下,是建筑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建筑工程施工环节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但在这个重要的环节中,不少从业人员质量意识薄弱,违反操作程序与规程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一些施工企业为赶工程进度,不按图施工 不按顺序施工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质量事故不断发生。
(2)施工人员技能不高
建筑市场的建筑工人主要来自农村,甚至九成以上的农民工未参加过技能岗位培训或未取得有关岗位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大部分只是小学或初中毕业,文化程度较低。建筑工人素质不高,将影响建筑工程施工环节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同时也将影响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
(3)合同管理不规范
由于中国建筑市场不成熟,竞争异常激烈,竞争手段也花样百出 有些企业为了能揽到工程,即使合同存在霸王条款,施工企业也会接受 但在施工过程中,为保证盈利,往往临时随意修改合同条款,合同违约现象严重,严重影响工程建设的市场秩序。
(4)施工监理素质过低
施工监理是在施工阶段对施工项目所进行的监理,其主要目的在于确保施工安全 质量投资和工期等满足业主的要求,是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一环但目前工程监理市场不规范,施工单位随意压价,工程监理为了能够得到项目而勉强接受,抑制了工程监理的积极性,难以起到工程施工监理应有的作用。
(5)建筑材料质量不过关
施工企业管理者对国家有关建筑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省级下发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文件,不能及时传达贯彻和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现场,致使一些从业人员质量意识淡薄,对材料检测工作 ,钢材 水泥等主要建筑材料没能严格实行质量双控,有的材料甚至没有出厂合格证和检测合格报告单,更有甚者低价购买一些不合格的材料,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的质量。
2、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存在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必须从前期准备施工过程质量目标及安全控制等几个方面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1)要认真对待前期准备工作
认真对待前期准备工作包括人员管理、技术管理和材料管理三个方面。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者主要是项目经理、安全员、技术员等,因此上述人员必须在工程开工之前就配备齐全,各项目部还要对其进行入职培训和安全教育,必要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技术管理方面,任何一个工程项目,施工工艺复杂,施工工种班组多,这就要求作为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务必做好技术准备,熟悉施工图纸,钻研具体施工工艺。
(2) 严格把好材料关
现代建筑工程有材料新、技术含量高、品种多的特点,并且经常有许多最新兴材料出现和应用的问题。所以,建筑材料的有效管理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的综合保障之本。建筑材料质量和技术条件是建筑工程质量保障的基础,建筑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标准要求。所以加强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 保证。影响建筑材料质量的因素主要由材料的成分、物理性能、化学性能、技术标准等。保障建筑工程总体质量的关键在于建筑材料的控制,更取决于各个管理环节。①用现代知识优 选建筑材料采购人员,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建筑材料质量鉴定水平,使进入建筑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符合标准;(用现代网络技术掌握建筑材料最新信息,从而优选建筑材料的供货厂家;③合理地统筹建筑材料供应节奏,确保正常施工;④加强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查验收,严把质量关:⑤抓好材料的现场施工管理,做到建筑材料的合理使用;⑥搞好材料的试验、检验、记录工作。
(3)要控制好工程施工过程
做好进度计划,施工进度必须和现实相结合,在必要的时候,要准确的调整施工进度计划,确保施工质量。搞好项目的进度管理,重点要解决项目管理模式与组织结构问题,一个成功的项目,必然有一个成功的管理团队,一套规范的工作模式、操作程序和业务制度。
(4)做好质量目标控制
工程质量是工程的根本,是工程管理的头等大事。质量控制的目标管理应抓住目标制定,目标展开和目标实现三个环节。施工质量目标的制定,应根据企业的质量目标及控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没有经验的新施工产品以及用户的意见和特殊要求等,其中同类工程质量通病是最主要的质量控制目标;目标展开就是目标的分解与落实;各专业、各工序都应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管理,从各个侧面发挥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作用,从而使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得以实现。
(5)做好安全控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组织措施。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对各级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各单位层层落实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和奖惩制度,定期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严格现场安全管理,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加强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控制和降低事故危害后果。
3、结束语
【关键词】科研项目 配套资金 管理 建议
在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下,要求科研项目依托单位提供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成为这些依托单位获得上级或同级财政拨入资金的硬性条件,对于以财政资金带动其他资金,加大对科研的投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看,现行的配套资金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主要弊端有四:
一、科研项目依托单位缺乏为项目配套的资金来源,无法满足硬性配套要求
科研项目依托单位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大都为全额或差额预算拨款的事业单位,其收入的绝大部分为财政补助收入、拨入专款、科研事业收入等,这些收入来源均规定了资金的使用范围或要求专款专用,不能作为配套资金使用,所以科研项目依托单位根本无法按要求提供配套资金。加之,某些基础性科学研究单位所从事研究对象的理论性和探索性较强,离实际应用领域较远,很难从研究成果中获取经济利益,其创收能力、积累能力都很弱,因此,更加没有能力提供项目配套资金。
二、配套资金到位率低,导致科研项目虚编预算、虚列支出、虚报决算等虚假配套问题
从近年了解的情况看,科研项目依托单位配套资金不到位或到位率低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科研项目审批单位要求依托单位提供配套资金,并以此作为立项的条件,这些依托单位在无法满足配套资金要求的情况下,为了申请到科研项目,采取夸大编制预算以致无需使用配套资金的违规做法,变相弥补项目配套资金的不足;为了通过科研项目验收,采取虚列支出作为配套资金,将不属于该项目的支出当作是对该项目垫付的资金而视为配套资金,或采取虚报决算等方式,以满足科研审批单位对项目配套资金验收的需要。
三、科研项目重复设置,导致不同来源渠道的科研项目间相互配套
我国现行的科研机构体系,条块分割比较严重,研究领域划分不十分明晰,经费来源存在多个渠道,相互之间缺乏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造成科研项目的重复设置,为科研项目的多头申报提供了便利,同一个人、同一研究内容,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得经费支持,同一科研成果也可以向各方面交账,导致不同来源渠道的科研项目所获财政资金相互做配套。
四、配套资金不足,导致项目挤占或挪用依托单位的其他专项经费
在配套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依托单位为了顺利完成项目任务,采取科研项目之间互相挤占,或者是挪用依托单位其他科研项目专项经费来补充配套资金的不足,被挪用项目发生经费不足时,又会挤占、挪用另外一些专项经费,长此以往,这种互相挤占、挪用的恶性循环,结果很可能导致后续科研项目因为经费不足而影响到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随着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确立和科技中长期规划的实施,国家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将会大幅度增加,而科研项目依托单位由于缺乏项目配套资金来源,配套资金不到位或到位率低的问题也就具有了一定的普遍性,使得科研项目依托单位长期以来只能在“违规”的边缘从事科研工作,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科研成效。因此,完善项目配套资金管理制度,对于规范科研管理、提高科研效率至关重要。为此,有以下三点建议:
(一)完善国家对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管理制度
一是针对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管理与落实视不同情况制定有效的、操作灵活的约束制度,以使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二是科研审批单位要对科研项目依托单位和配套资金出资能力进行严格审查和慎重选择。在核定配套资金比例时,要充分考虑依托单位的实际情况,对配套资金的来源和性质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要求依托单位提供确保配套资金到位的依据支撑,对于确实没有配套资金来源但有特殊科研实力的单位,适当降低配套资金比例或者不做配套资金要求。三是建立科研依托单位诚信档案库,提高依托单位对配套资金重要性的认识,对于配套资金到位不及时、虚假配套和违规配套等问题,与以后申请科研项目相挂钩,情节严重的给予严肃处理。
(二)调整科研经费资源配置,杜绝多头申报并相互配套
由有关的科技归口管理部门进一步改革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建立统一的科研项目库,进一步理顺同类科技项目的归口管理部门,杜绝多头管理,将国家现有的各项科研项目计划纳入统一的管理框架,统筹规划、统筹协调和统筹管理。此外,也要同步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提高科研管理的公开性、公正性和透明性;合理设置预算科目,建立统一规范的预算制度,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杜绝不同来源渠道的科研项目间相互配套。
(三)要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的后续监管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内业资料
内业资料是公路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的真实记录和具体反映,对工程质量控制、施工管理、施工工艺、工程进度控制等均是具体全面的反映,同时又是竣工文件的主要组成部分。
1内业资料管理
所谓工程内业资料管理是相对于施工现场管理而言的,习惯上的内业是指对施工技术文件资料的计算、核对、整理、图纸审核等工作。“内业资料”就是施工技术文件材料,分保证项目资料和一般项目资料两种。“内业资料”是施工单位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形成的,以及向设计、建设单位收集的各种技术文件资料,是以文字、图表、图样、照片、光碟等形式记述工程质量、施工事故处理、设计变更、补充及各种施工的原始记录。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对内业资料进行系统化、制度化、档案化称之为内业资料管理。
2内业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些年来公路工程内业资料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在长期“重外轻内”思想的影响下,各公路部门对内业资料的管理仍然不够重视,导致资料杂乱无章、漏洞百出、内容不全,往往是施工完成,甚至是工程完工后,还不能完成资料,造成事后补做,编造虚假资料,使其失去了真实性,不仅增加了内业管理工作的难度,同时还因编造的漏洞致使上报资料重复返工,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阻碍了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几方面。
2.1施工资料管理要求的不统一
施工资料管理要求的不统一主要表现在资料表格形式的不统一及表格内容填写的不统一。虽然近几年来相关主管部门对内业资料的表格统一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对所有的工程项目表格进行了统一的规定,但仍然有部分分项工程没有表格,各个项目只能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制定,仍然造成不同项目的工程,资料表格形式不完全相同。在同一个工程项目的不同合同段中,资料表格的填写也有所差异,而且有些表格本身还存在一些缺陷,其填写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不同的公路工程项目或同一项目的不同合同段失去了统一评价的基准,不利于公路工程管理工作的完善和提高。
2.2资料及时性差,内容失真
在一般情况下,施工资料应与施工过程同步进行。现场记录签认,或者在试验检测后及时整理、填写,才能准确地反应施工或检测的真实过程,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但大多数施工单位都没有养成良好的现场填报资料并签认的习惯,而是事后补做,造成资料拖沓不全,与实际施工不符,不能很好地反映现场实际情况,失去了其参考价值。
2.3内容不全,签认不完善
根据笔者所参建的几条高速公路及一些一般等级公路,这方面的问题在施工资料中是存在最多的,具体有:①表格栏目未填齐,该填写的栏目有空缺;②填写内容有明显错误,填写不规范,如有效位数的保留,分部分项工程名称等;③编造数据明显,前后逻辑关系不正确,甚至有些数据来源不明,无相应证明资料;④明显的涂改现象;⑤数据检查频率严重不足,未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及评定标准要求的频率进行检测;⑦表格签认不全,或空缺,或一人负责几项的签名,代签现象严重。
2.4档案管理混乱
资料在使用或传递过程中受到污损、破坏,未及时处理,未进行分类管理,无台账,在使用时难以找到,造成资料丢失。对于施工资料所存在的以上问题,并不是一个企业或一个人就能补充完善的,它需要业主、施工单位、监理和质监部门共同参与,使其完善。
3解决措施
3.1必须提高和强化企业主要领导的质量意识,提高工程技术人员思想认识
施工单位要从根本上解决“重外轻内”的思想,提高对资料的重视程度。虽然在目前的施工过程中要求内业资料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没有内业资料的分部或分项工程不予交验,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业资料的及时性,但仍有内业资料整理滞后于工程建设的现象发生,从而降低了原始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程度。单位领导作为主要责任人应该加强重视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内业资料的“准确、齐全、及时、完整”。同时工程技术人员要加强内业资料的认识,内业资料不是简单的文字和数字记载,它是各工序具体实施的真实反映,它始终与现场实际情况相统一。只有工程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内业资料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3.2规范工程内业资料填报程序
工程内业资料是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工程交(竣)工验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工程质量评定时,施工单位应有完整的施工原始记录、试验数据、测量记录、分项工程自查数据等质量保证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负责提交齐全、真实和系统的施工资料和图表;监理单位负责提交齐全、真实和系统的监理资料。因此,有必要对内业资料的填报程序进行规范,制定一套完整的内业资料整理办法,使内业工作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使施工、监理单位在内业资料整理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3项目管理人员要认真检查,严格要求
系统详实的内业资料是工程管理的依据,是指导施工的有力工具。项目管理人员在进行定期检查的同时,经常性的进行不定期抽查,必要时还要进行专项检查,按照内业资料整理的要求,逐项进行审核,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必须完善,影响工程质量评定公正性的予以剔除,问题严重的坚决不予鉴定验收。
3.4内业资料档案化
高度重视和加强档案资料的基本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档案基础知识和施工过程中原始资料签证的基本要求进行培训,使之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档案意识并熟悉档案业务。严格档案管理办法,使其走上制度化,用制度约束行为。内业资料随着工程的进展,随时整理,及时归档,工程管理档案、合同管理档案、进度管理方案等,分门别类,专门保管。只有加强工程建设各阶段档案资料的有序管理,才能保证归档文件材料及图纸内容的准确、齐全、规范,才能保证施工技术资料记录齐全、签署完备,原材料质量保证资料真实可靠。严肃归档制度,建立内业资料管理台帐,工程资料的归档工作是合同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合同文件的要求对内业资料存档要严格把关,对不符合存档要求的一律拒收,并要求限期完善,确保工程资料真实性和准确性,发挥其凭证作用。工程结束后按要求移交归口单位统一归档。
3.5监理单位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监理在施工过程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施工资料的整理具有监督指导的作用,监理应及时与业主沟通,对施工资料的填写与编制提前掌握,给施工单位予以指导,对于有意见分歧的应与业主协商,提出合理性建议,予以完善,对于施工单位的虚假资料,坚决拒签。
3.6质监部门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公路工程项目中,质监站发出的指令最具权威性与统一性,它规范整个地区的资料。所以,质监部门应根据项目特点、规范要求制定出统一的资料填写要求,或编制范本以利于各责任部门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更容易填写和编制,利于签证。随着高等级公路建设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化,对工程施工资料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质监部门、业主、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这几个部门共同参与、共同协商,才能保证施工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才能真正发挥现实的指导作用,体现应有的历史价值,更进一步提高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
【关键词】施工成本;成本控制;项目管理
一、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⑴ 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
管理活动,都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才能取得成效,成本管理也不例外。成本管理体系中项目经理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成本管理及项目效益方面对企业负责。其它业务部门主管以及各部门管理人员都应有相应的责任、权力及利益分配相配套的管理体制加以约束和激励。而现行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制,没有很好地将责权利三者结合起来。有些项目经理部简单地将项目成本管理的责任归于成本管理主管,没有形成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例如辽宁鞍山瑞城御园工程项目,因施工工艺问题导致返工,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却因职责分工不明确,最终不了了之,使项目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又如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土方开挖缺少一个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及现场签证不明确,最终存在重复挖土,幸好在成本部的仔细核对中,剔除重复的土方量,未造成损失。此种情况下,如果不进行奖励,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成本核算人员的积极性,就不利于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与控制。
⑵ 忽视工程项目“质量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质量成本”是指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而发生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蒙受的经济损失。“质量成本”分为内部故障成本(如返工、停工等引起的费用)、外部故障成本(如保修、索赔等引起的费用)、质量预防费用和质量检验费用等4类。保证质量往往会引起成本的变化,但不能因此把质量与成本对立起来。长期以来,企业未能充分认识质量和成本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习惯于强调工程质量,而对工程成本关心不够,造成工程质量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增加了提高工程质量所付出的质量成本,使经济效益不理想,企业资本积累不足。例如,施工现场发生变更或是签证,项目经理部及工程师往往看重的技术施工方案,而忽视成本的考虑。
⑶ 忽视工程项目“工期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工期成本”是指为实现工期目标而采取相应措施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工期目标是工程项目管理三大主要目标之一,施工企业能否实现合同工期是取得信誉的重要条件。工程项目都有其特定的工期要求,保证工期往往会引起成本的变化。施工企业对工期成本的重视也不够,特别是项目经理部虽然对工期有明确的要求,但对工期与成本的关系很少进行深入研究,有时会盲目地赶工期要进度,造成工程成本的额外增加。又由于施工中工序衔接紧密,没有过多的考虑时间,存在口头协议,过后又缺少及时的书面手续,造成结算时双方的矛盾冲突,致使工期滞后,进而使工程成本增加。
二、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解决问题基本方法
⑴建立规范、统一、标准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模式和体制。施工项目经理部是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主体是施工项目经理部,施工项目经理部成本管理的主体是项目全体管理人员及施工作业队全体施工人员,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管理的核心领导,这样形成了一个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成本管理体系。对成本管理体系中的每个部门、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和范围要进行明确的界定;赋予相应的权利,以充分有效地履行职责;在责任支配下完成工作任务后,需要用一定经济奖励去刺激,彻底打破过去那种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格局。这样层层落实,逐级负责,使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做到责权利无空白,无重叠,事事有人管,责任有人担,一切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使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便于形成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便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于大家共同为项目的成本管理献计献策。
⑵从质量成本管理上要效益。对施工企业而言,产品质量并非越高越好,超过合理水平时,属于质量过剩。无论是质量不足或过剩,都会造成质量成本的增加,都要通过质量成本管理加以调整。
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使4类质量成本的综合达到最低值。一般来说,质量预防费用起初较低,随着质量要求的提高逐渐会增加,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再要求提高时,该项费用就会急剧上升。质量检验费用较为稳定,不过随着质量的提高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而质量损失则不然,开始时因质量较差,损失很大,随着产品质量不断改进,该项损失逐步减少。三者交叉的作用,必须能找到一个质量成本最低的理想点。
正确处理质量成本中几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即质量损失(内、外部故障损失)、预防费用和检验费用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科学合理、先进实用的技术措施,在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水平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项目经理部也不能为了提高企业信誉和市场竞争力而使工程全面出现质量过剩现象,导致完成工程量不少,经济效益低下的被动局面。
⑶从工期成本控制上要效益。如何处理工期与成本的关系,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即工期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对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经理部来说,并不是越短越好,而是需要通过对工期的合理调整来寻求最佳工期点成本,把工期成本控制在最低点。
工期成本管理的目标是正确处理工期与成本的关系,使工期成本的总和达到最低值。工期成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项目经理部为了保证工期而采取的措施费用;一方面是因为工期拖延而导致的业主索赔成本,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施工环境及自然条件引起的,也可能是内部因素所造成,如停工、窝工、返工等,因此所引起的工期费用,可称其为工期损失。一般来说,工期越短,工期措施成本越小;但当工期短至一定限度时,工期措施成本则会急剧上升。而工期损失则不然,因自然条件引起的工期损失,其损失额度相应较小,通常情况下不予赔偿或赔偿额度较小,该部分工期损失可不予考虑。因施工项目内部因素造成的工期损失,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会逐渐减少。综合工期成本的各种因素,就会找到一个工期成本为最低的理想点。这一点也就是工期最短并且成本最低的最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