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教师个人能力提升总结8篇

时间:2022-09-15 11:58:1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师个人能力提升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师个人能力提升总结

篇1

1. 巧妙营造课堂合作互动氛围。小学生本身拥有较强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游戏、故事、问题、生活常识等多种方式完成课堂导入与教学,通过改变教学组织形成,让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或自由、或按指导组成合作小组,从而提升教学有效性。

合作分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们的知识水平、思维活跃程度、学习成绩、组织能力有较为直观的认识,确保做好均衡分组,并采取轮流制让学生们积极负责小组合作学习。比如在《圆的认识》这一章节授课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广泛接触、讨论生活中的类似事物来巧妙设置课堂情境。像学校校园内的圆形花坛,花坛内部如果要加一个喷洒装置应当放在哪里,喷头喷洒距离的设置要如何确定,以及为何选择这种做法的原因?以这个生活常识问题为开端,可以帮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参与积极性,并且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强化学生对个人角色的认知与责任意识。

2. 科学设计合作学习问题。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展开意味着教师必须慎重且科学地设计合作学习问题,教师只有在深入把握学生学习水准与状态的基础上,才能够合理分组、科学设计问题,从而为合作互动探究学习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小学数学中并非所有内容都适用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必须精心选择学习材料进行组织设计,以便能够在提升趣味性、保证知识含量的前提下,让学生们调动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一般适宜作为合作学习设计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学生个人单独操作时间长且不足以完成或完成难度大的教学内容、多数学生依靠个人能力无法全面解决的教学问题、问题解决方法多且思维差异较大的问题。

学生个人无法独立完成或者耗时耗力的问题可作为合作教学优先选择,比如,《统计》这一课程的学习需要收集大量数据,选择合作学习模式既能够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每个人都发挥了自身能动性参与问题的解决。小学教学中部分内容因其自身复杂性与开放性导致学生个人无法全面、高效、优质的解决问题,这类问题较适宜安排合作学习。比如六年级数学课程中的《确定起跑线》,作为综合类数学应用实践活动课,其围绕圆的概念与周长展开,教师要在此知识基础上进行设计,利用学校田径跑道做对照让学生积极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在弄清跑道结构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与方法确定起跑线,在知识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利用合作学习激发个人能动性,提升对应用数学的感知与认识,从而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培养并锻炼个人能力。对解法较多需要应用到发散思维的问题可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优势予以解决,学生们在交流、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火花的碰撞对于积累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策略有积极意义,也有助于构建趣味数学课堂。比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章节,教师可给出2、3、4、5四个数,让学生自由组成可被2、5、3整除的两位数与三位数,让学生将小组讨论中所得到的至少各十个数进行特征分析,让学生自由展开猜想,比如能被2整除的数有哪些特征,可被5整除的数有哪些特征以及能够被3整除的数具体表现出什么特征等等。通过提问与设问的方式让学生对讨论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在提出、验证、修改个人猜想的过程中锻炼合作探究能力。

篇2

关键词:CDIO?摇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改革现在市场营销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CDIO是一种以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全周期为背景的工程教育模式。在其教育理念中,深刻体现出“做中学”的精髓,它的课程体系设计、学生能力培养、实践场所建立、教与学的方法和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核等各方面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市场营销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但目前市场营销教育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所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根据培养目标所设定的课程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脱节。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首先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来重新审度专业的培养目标。随着当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营销的模式和手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网络营销也已成为企业营销的新方向,所以市场营销专业应根据市场的变化和自己本身的特点来设定具有特色的培养目标。其次,市场营销的教学改革要根据设定的培养目标,重新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重建应以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营销的应用和管理能力为导向,以营销项目为背景,对课程进行整合和开发,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第三,改革营销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的考核体系,落实课程体系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总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通过对市场营销教学各个环节的完善和提高,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连接。

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内容

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是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大纲和课程考核体系改革等五个方面。

1.建立以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具有先进教育思想和时代特色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借鉴CDIO的理念,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培养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以及营销管理和应用能力的系统方法。在构建过程中,需要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对课程和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但这种整合并不是课程简单的合并和叠加,而是应以市场营销项目为背景,打破目前的课程框架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安排。因此改革后的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应是一个围绕学科进行组织,由相互支持的专业课程构成的有机体系。它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市场营销的管理和应用能力渗透到课程体系中,通过每一门课,每一个模块,每一个教学环节来落实关于学科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营销管理和应用能力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2.以市场营销项目为依托,构建贯穿于课程计划的实践课程体系,建立一批优质的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要想让学生具备营销的管理和应用能力,就需要不断进行实践。因此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应致力于探索出一个以项目为依托、贯穿于整个课程计划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该实践课程体系将既包括概念实习、技能实习、专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集中实践环节,还包括融入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践。在项目的安排上,早期的项目注重学生对营销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通过实践练习鼓励学生的创造力,而在组织形式上通常以3~5人为一组,实现对学生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训练。后期的项目则是通过比较复杂的项目去帮助学生整合整个课程计划的知识和能力,在项目选择上应强调创造力和对多门课程的综合,实现对学生思维连贯性的训练。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要改变以往形同虚设的状态,通过聘请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客座教授或教师到企业交流等方式,使之稳定并实现“产学研”的真正融合,为学生从校园到企业的无缝连接搭建桥梁。

3.不断深化市场营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知识的运用比知识本身显得更为重要,多年来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直在不断改革。目前,“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有所改变,“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也已引入课堂。但为了实现一体化课程体系所达到的一体化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营销的管理和应用能力同时得到训练,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需要不断深化。在国外的教学中有一句谚语“如果让我告诉你,你可能会忘记;如果让我演示给你看,你可能会记住;如果我们共同来操作,你肯定会牢记。”所以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在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同时,应以项目为背景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互动式”教学和学生个人经验的交流、总结。教师作为整个课程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行为和效果进行反馈和评价,这是讲授知识和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

4.开发和整合课程的教学大纲,以保证一体化课程体系教学效果的实现。在市场营销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中,课程的教学大纲应是教学效果的体现。它是按照专业的培养目标,由行业专家、课程体系设计者和授课教师共同制定完成。在教学大纲中,不仅要体现出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的教学效果,还要落实对学生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以及营销管理和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应包括课程的总体目标、课程结构和次序的安排,课程中包含的项目及其具体的实施计划、课程的每个环节对学生能力(包括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团队工作和交流能力、营销管理和应用能力等)的训练方案以及课程的考核体系。

5.合理运用多种考核方式,完善课程的考核体系。课程的考核体系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和手段,完善的考核体系将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传统的考核大多采取期末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的过程独立于教学,这对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用有限。所以在市场营销的教学改革中,要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融合多种考核方法的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以学为中心的考核体系是与教学过程相结合,是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在专业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以及营销应用和管理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笔试、口试、表现评分、营销项目评估和团队内自我测评等的多种方法,预先设定每项评估方法的标准和评分范围,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成绩(如图)。

三、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市场营销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要想促进改革顺利开展,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以下问题的解决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1.使教学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理解改革的需要,明确改革的目标。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市场营销专业的每一位教师。教师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决定了改革的速度和效果。所以在教师中要建设一种改革的文化,形成一个能够积极响应、勇于创新的团队。同时改革还要获得高校上层领导的支持和参与,他们可以为改革提供资源和组织上的权利,这是改革成功的组织保障。

2.努力提高教师的能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教学改革中,教师是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改革要求教师能够在课程中使学生获得学科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以及营销管理和应用能力,那么他们必须首先熟练掌握这些能力。因此改革中应建立“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水平。所谓“请进来”是指聘请有工作经验的资深教师来教授和辅导其他教师,或者从企业引人具有项目经验的营销工程师到校内来讲课;所谓“走出去”是指为现有的教师提供教育活动的机会(如短期培训班),或者通过与企业交流的形式为教师提供到企业实践的机会。与此同时还要通过经验交流、观摩课制度和研讨会的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和评估能力。

3.构建多层次的市场营销专业项目库。市场营销实践项目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相关能力培养和训练的基本手段,项目库建设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石。在项目库建设过程中,应以真实的市场营销项目为主,既要有为实现前期课程目标而建设的复杂程度较低的单方面项目,还要有为配合后期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训而设计的综合项目。构建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项目库将是市场营销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译.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蔚娅,薛楠,徐彩苹.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9,(6).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文素养;学习兴趣

公开课,作为教师展示个人能力、教师间相互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成为当前语文培训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环节。而就其现状,笔者有一些个人的思考。

一种情况,在平时的听课学习当中,很多老师的教学过程行云流水、整个课堂天衣无缝。而回顾自己平时的课堂,即使备课扎实的一节课,在完成过程中也总会出现很多的纰漏,倒是有时没有预设到的环节,经过课堂的生成,反而会成为一节课的亮点。

反思:一节课上完似乎没有了任何缺点的时候,也许这才是教育的最大缺陷。我们可能会为一节课花费无数的精力,也许通过一节课我们会使教师个人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但对于听课学习的老师而言,似乎就很难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

另一种情况是,许多老师在公开课时,整个课堂都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展开教学,突破重难点,可以说课程目标完成也不错。但课后反思会发现,整个课堂都在指导读句子,读文章,理解句子,体会人物情感。

反思:如果这是单一的一堂课,“双基”的完成应该是很到位的。但就整个目前公开课的现状而言,大部分老师的课基本都是如此,以课授课,以学生完成课文学习为目标。如果语文教育都是这样,也许就出问题了――课堂教学就成了一种封闭的学习模式。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老师都重视拓展延伸,能够介绍教材中的人物、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利用多媒体设备使学生在音乐、画面的感染下加深对课文中难点的突破。

反思:这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尝试,但深思之后会发现,这些环节的完成,又常常只是一种华丽呈现,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目标,只是一种手段而已。当前的语文教育仍旧拘泥于课堂中完成拼音、识字、阅读、习作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常常很难真正落到实处。

面对如此情形,那学生的语文素养来自何处呢?

当我们细细地去琢磨学生的学习过程时,会有以下发现:

1.学生除了在课堂中学习外,课外有着更多的学习,还是围绕预习、复习环节来反复地熟悉拼音、生字、课文、习作,目的就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2.学生每学完一课,都会有课外练习题要完成,都有课文中生字生词抄写记忆。这成了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手段。

3.学生还得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大小测验,通过测验提高应对考试的能力,简单点说,就是学会考试。

学生无论课堂内还是课堂外的大部分学习,都是围着课本、教材转。这样的语文学习不能说不对,但至少是不全面也不科学的,更是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相违背的。

课堂就是以教材为依托,全面系统地介绍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那么,教材就是一个媒介,课堂就是一个平台,学生借助这个平台,通过媒介了解语文,喜欢语文,掌握语文方法,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

那么,教师该如何去利用课堂完成这一任务呢?

首先,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专业的知识水平,掌握先进的教学技艺。

对于课文中所涉及的有关字、词、句、篇文章的知识点,教师都能信手拈来,比如可以随口吟诵古诗词、名言佳句,可以随机讲述有关的人物典故、历史故事、人情风俗等等,通过教师渊博的知识,把学生带入广阔的语文大背景中,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博大精深,提升学习兴趣。

其次,在教师个人修养和个人能力基础上,转变观念,以课堂为依托,构建一个开放、多元的语文学习环境。

比如:在苏教版六年级教材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语文学习手段。

《半截蜡烛》可以介绍波澜壮阔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介绍有关的书籍和影片,让学生在大背景下学习课文的细节,更好地理解文中的人物及其细节。

《三打白骨精》可以推荐学生读原著,老师加以引导,通过电视剧、原文、课文中三处人物的异同,更全面地感知故事人物。

第三,运用所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来提高语文能力。

课堂,只是学生学习的开始,而不是学习的终结。教师应该利用课堂的有限时间,对学生的以前所学加以肯定,对以后的学习给予指引。所以,教师应该把课堂当成学生所学与老师知识之间的交汇点,充分利用好这短暂的课堂时间,在总结归纳原有知识、肯定已有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向更高的水平迈进才是一堂课应该完成的终极任务。

“语文即生活。”教师需要与家长密切配合,让学生平时的学习讲求实效,引领孩子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紧紧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胡建华,包玉梅.初中语文公开课教学要端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3(8).

篇4

关键词:CDIO;工程热力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108-02

CDIO教育理念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该理论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相结合,注重学生工程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个人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的培养。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注重启发式学习,重点放在“做中学”,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教育模式。工程热力学研究热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相互转化,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以下简称“能动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大都有“难教难学”的感受,本文总结了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开展工程热力学教学的实施方案。

一、工程热力学的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1.课程内容抽象、难理解。工程热力学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其基本理论是从工程实际出发,经过抽象、概括和简化的方法得出的,并用于指导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该课程概念多,且具有抽象性、多义性、模糊性。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如焓与熵的意义,孤立系统熵增原理等,不易理解。

2.授课形式单一、缺乏互动环节。在授课形式上,大部分教师仍采用填鸭式教学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多根据自身对课程的理解及以往的教学经验设计安排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中,缺乏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机会和主动学习探讨的兴趣。

3.课程安排密集、任务重。在教学计划安排上,我校能动专业第1―4学期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第5学期开始,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和传热学三门专业基础课同时开设在第5学期,而学生刚由通识教育转为专业学习,在学习方式、思维模式的转换上还未成熟,如此繁重的学习任务势必将影响学习效果。

4.考核形式单一、局限性大。在考核方式上,目前采取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成绩评定模式,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分值比例是3∶7。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学生的出勤、作I完成情况及学生的实验成绩,各占总评成绩的10%。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往往将学习精力集中于应对期末考试,对课程内容不求甚解,对于分值较小的实践操作不加重视,不益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二、CDIO教育模式下的工程热力学教学实施方案

我校依托航空航天领域,致力于建设机械类、能源类、电子信息类以及航空旅游类等专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育人目标并贯彻始终,此培养理念与CDIO模式不谋而合。自2014年起,能动专业教学团队在2014、2015级课程教学中引入CDIO教育模式,实践证明这种以工程应用与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程项目全周期为主线的教育思想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需求。

1.基于构思(Conceive)理念的启发式、散点式教学方式。CDIO模式的专业目标是把产品、过程或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作为工程教育的环境。基于此理念,教师在课程编排构思上,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尽量地将理论系统化、实际化,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列举工程实例以帮助学生理解。将知识化整为零,分解细化,突出重点,让专业基础课为专业服务,同时也能适当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提问式和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力求做到课程设计构思皆以学生为主体,以此为指导思想安排整个课程教学。

2.基于设计(Design)理念的多元化、阶段化的呈现形式。CDIO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以产品为导向、受众为主体指导整个生产学习过程。基于此思想,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应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预测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掌握程度,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进度及授课形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掌握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设计,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课程呈现方式上,工程热力学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且公式间联系紧密,应多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相结合进行。在教课课件的制作上,应多结合生产实习成果开发交互性好的多媒体资源,充分发挥多媒体授课的优势,在多媒体中多使用图表、插入音频、视频材料,直观展现相关知识点

3.基于实现(Implement)理念的实验性、任务性课程结构编排。CDIO模式倡导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实践上以产品、过程或系统的生产周期作为工程教育的框架或环境。具体到本课程,以实验服务于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热力学过程的有效链接。过去工程热力学的实践课比重小,且实践类型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新的教学中,增加了部分探索性及半开放性实验,由学生提出自行提出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基于运作(Operate)理念的全方位、多指标考核模式。传统的成绩评定模式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略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培养的引导,不益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CDIO模式要求基本个人能力、人际能力和对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建能力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专业目标并能够经过专业利益相关者的检验。对学生的基本个人能力和人际能力、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能力以及学科知识应融入专业考核之中。为此,我们将考核重点转变为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将CDIO模式的运作理念融入到成绩评定中,采用多角度的复合标准,主要考查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课程设计、作业完成、课程总结等方面,按照40%、20%、20%、10%、10%的成绩比例给定。

5.以CDIO模式为指导,注重教师自我能力提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其个人能力、专业素养在很大程度将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我校目前能动专业教师大都以中青年为主,专业能力、授课经验都有待提高,CDIO模式对教师基本个人能力和人际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能力都有较高要求。在完成课业工作的同时,教师还应努力提升在一体化学习经验、运用主动和经验学习方法以及学生考核等方面的能力。为此,每年我校针对每个本科专业选送1名骨干教师去德国进修学习先进工程教育理念。为提升教师的工程能力,每年安排1―2名青年教师去企业参与相关的工程项目。

三、结束语

本文总结近年砦倚TCDIO教育模式下开展工程热力学教学的具体做法。从实际效果看,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课程教学成效明显,可适应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需求。然而,在实际推行CDIO工程教学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方面的挑战,如工程教育强调教学过程的互动与协作,这要求实施小班教学,对于每届招收120人左右的学生规模,相比传统的大班授课,这无疑增加了教学成本。对于师资队伍相对薄弱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新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师工作负荷显著增大,如何保证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精力也是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

参考文献:

[1]刘增辉.CDIO―颠覆性的工科教育模式改革[J].中国远程教育,2008,(14):64C67.

[2]王硕旺,洪成文.CDI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基于对CDIO课程大纲的解读[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4):116C119.

[3]徐新,罗国华,靳海.CDIO理念在化工热力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2,(6):159C160.

[4]顾学雍.联结理论与实践的CDIO:清华大学创新性工程教育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1):11C23.

[5]何宏舟,邹峥,丁小映.提高“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2,(4):65C69.

[6]吴晓燕,杨学宾.“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J].电力教学,2011,21(079):157C164.

篇5

关键词:双证融通;人才培养;课程考核;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将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实现融通,这是我国传统教育体制的一大改革和进步,体现了我国人才培养能力与学历并重的理念,为推动我国人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这一人才培养理念的改革,能够有效促进人才发展的积极性,使更多的人才体现出自身的社会价值,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从社会发展层面上来说,人才质量的提升体现出我国人才培养学历层次与个人能力并重的局面,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基础[2]。

二、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考核分析

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相互融通简称为双证融通。也就是说,人才在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所获得的学历证书,以及参加职业培训所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二者是相互融通和认证的关系,可以实现文化学历和职业能力并重的教育模式[3]。

1.双证融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学历是对一个人学习能力和文化水平的一种认证,而社会的发展在需要文化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技术和能力做支撑。双证融通人才培养理念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重视传统知识的学习、文化的提升,还要融入实践和个人技能提升理念,让人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将知识融入实践当中,并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能力,从而能够在社会发展中发挥自身的个人价值。总之,双证融通是社会对人才所提出的更高要求,更是人才发展的趋势[4]。

2.课程考核实施形式

双证融通在人才教育实施方面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重视个人能力的提升,改变了传统教育理念中学历认证超越其他的理念,有助于学生社会能力和社会价值的提升。职业技能鉴定是一种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教育模式,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亲身参与其中,获得实践中的知识和技能,积累了自身的经验和学识,这对人才培养来说,是一种知识与实践并重的培养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成长,使其更快更好地m应社会发展,创造社会价值,实现个人价

值[5]。

3.双证融通教育理念

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说,双证融通教育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实现了教育事业的突破性发展,让学生的知识学习与个人能力提升共同发展,以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社会需求是高校开设课程的重要参考标准,而就业则是检验教育能力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也就是说,社会人才需求是学校培养学生的动力和导向,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是一种不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向,这就要求高职课程设置能够重视知识培养和能力提升,让学生能够具有更多的文化知识和更强的能力[6]。

三、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考核评价研究

1.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考评分析

职业资格标准是对人才的职业能力的一种认定,其制定标准是由行业专家对该职业或者行业所要求的工作能力进行判定、讨论最终认定的,并且划分出相应的等级标准,符合这些标准能力的人才可以具有相关的职业资格。双证融通的优势在于将学历认证与能力认证统一并融合、共通,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将就业当中所需求的职业能力、技术要求以及相关规范都融合到教育工作中去,以此作为教学计划制定的依据,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

职业资格证书也是高职学校制定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围绕证书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目录和学习计划,将资格证书所要求的各种知识和能力教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学习并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和个人能力。以数字控制技术专业教学为例,在职业资格评定的标准当中,有高级操作工和中级操作工等多个标准,将这些标准进行分析、归类,再加以整合,从而在教学中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教学。在理论知识学习方面,重点是教会学生具有高级工职业标准的相应要求,使他们能够学会并会运用这些知识。在实践教学方面,重点是将相应等级工职业标准要求之下的相关技能教给学生,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技能,达到独立操作或者协作操作,完成工作要求,那么,学校也就实现了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技术能力的两方面标准[7]。

2.基于体制优化的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考核

双证融通课程评价是让学生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课程学习,对学校来说,也是学校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式的重要参考,能够促使学校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更让学生能够将社会需求和个人能力相衔接,提升学生的社会工作实践能力。课业评价指的是,将多个课业划分为一个任务项目,以此为目标,学生需要逐步学习并完成。课业评价的优势在于能够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具有更加完备的知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

针对新型的双证课程教学,相应的课业评价也需要做出改变,根据新的课程设置和学习计划来制订课业评价方法。主要表现在双证融通课程学习过程中,首先使学生了解课程评价方案,使他们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相应的课业评价会依据专业进行具体的规划。双证课程课业评价重视学习过程,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主要表现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精神等方面。另外,由于双证课程课业评价针对的是多个课业学习结果的评价,那么,评价主体也就需要打破单一化,主要可以分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单位评价以及社会评价。

3.基于实施要求的双证融通人才培养课程考核评价分析

第一,评价标准要更多更细,围绕学生学习过程和技能掌握程度,以学生理论学习和技能掌握为依据,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从细节上分析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发展规律,从而让学生获得的证书能够真正有价值。

第二,价值主体要求更多更全面,这是由于高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求的技术型人才,社会需求才是他们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双证课程评价就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考量,主要涉及的主体有学生、社会、学校以及企业等。

第三,评价方式要更加全面。充分运用社会分析当中的多种分析方法,让最终的课业评价结果能够更加客观且全面,主要的评价调查方法有: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等。

双证课程评价要以系统理论为依据,对课程教育评价做到从细节到整体进行全方面的评价,重视人才的全面培养和发展。目前所实施的双证试点专业整体评价,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改革和进步,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人才素质提升和社会发展。

双证课程评价另外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是其可实施性,通过在具体的课程评价实践当中,让这些标准能够接受具体实践的检验。通过综合衡量评价的成本、方法以及量化性等方面,确定评价方案的优劣和实施性。

4.基于课程评价方法分析的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考核

评价课程需要多方面进行评价才能确保最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针对不同课程类型,其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标准也要相应变化,不能一概而论,确保评价结果的针对性和客观性。因此,对于课程评价的方法也应当是多方面的,重点要求的是整体评价。其中,较为常用的评价方法是量化评价,其运用各种评价指标以及调查方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并分析数据,从而初步得出相应的评价结果;同时,结合其他评价方法,例如:访谈法、调查法等,让最终的评价结果能够整体上具有客观性和全面性。在评价主w上,传统的评价主体是以成绩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获取,而双证融通课程评价的主体则是多元化的,重视学习成绩,同时又重视个人能力提升和学习过程,是一种更加全面细化的评价方法,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够全方位提升个人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方式。

关于实践性课业评价,主要是评价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分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以及相关等级评价等。评价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具体可以分为:过程评价、期中评价和期末评价等。双证融通课程评价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成绩评价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有些不便于量化的相关评价,还要加以模糊评价,其评价标准是公正、公开的,从而确保最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这也是为了提升课程评价的质量,加强评价的效果。总之,双证课程课业评价是一种灵活而独特的评价方式,与传统课程评价有很大的不同,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个人能力提升的综合性评价方式,能够确保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素养得到提升。双证课程课业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使他们更好地发展自我,提升自身能力,具备更全面的知识体系。

四、总结

在我国双证融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不断提升培训质量,优化培训体系,明确培训目标,将双证融通人才培养课程优化作为重要的实施内容,不断强化双证融通人才培养课程效果,从而起到完善双证融通人才培养体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钱芝网,杜小磊,施毓凤. “双证融通”模式下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考核评价研究――以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医药物流专业为例[J]. 时代教育,2015(3):30-31.

[2]范心忆. 中等职业教育双证融通实践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3]来建良,屠 立,杜红文,等. 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实施――以机械类专业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

[4]宋伦斌.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 赤子(中旬),2014(2).

[5]周惠莉. 中职校开展“双证融通”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J]. 职业教育(下旬刊),2014(6).

篇6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作(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是“做中学”原则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它以工程项目(包括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目前已经成为国际工程教育的通用模式。CDIO不仅传承了欧美20多年来的工程教育改革理念,而且更重要的是还提出了系统的能力培养、全面的实施指导(包括培养计划、教学方法、师资、学生考核、学习环境)以及完整的实施过程和严格的结果检验等12条标准,其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作为一种面向产品、过程、系统生命周期的工程教育方法,CDIO不仅符合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院校相关专业教育与教学改革也有重要的参考和推广价值。正如率先把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汕头大学的顾佩华教授所说:“CDIO是一个平台和框架,在这个框架里面,每个国家、学校、学院和专业可根据需要融入自己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对CDIO进行本土化,而这正是CDIO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对大学生个人的职业道德、掌握学科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团队工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实行符合国际标准、以CDIO模式为载体,实施产学合作的办学机制,应该成为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鉴于营销实践教学满足实现CDIO的三个基本条件,可将“产品、流程、乃至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和操作过程”作为营销实践教育的环境。那么,如何将CDIO教育模式植入院校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当中,如何对CDIO模式进行本土化,选择什么作为切入点?笔者认为,精心规划和设置独具特色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项目(营销全真实训项目),以引导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可以作为院校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是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大纲和课程考核体系改革等方面。

1、建立以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具有先进教育思想和时代特色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借鉴CDIO的理念,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培养个人能力、团队能力以及营销管理和应用能力的系统方法。在构建过程中,需要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对课程和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但这种整合并不是课程简单的合并和叠加,而是应以市场营销项目为背景,打破目前的课程框架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安排。因此,改革后的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应是一个围绕学科进行组织,由相互支持的专业课程构成的有机体系。它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市场营销的管理和应用能力渗透到课程体系中,通过每一门课、每一个模块、每一个教学环节来落实关于学科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营销管理和应用能力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2、以市场营销项目为依托,构建贯穿于课程计划的实践课程体系,建立一批优质的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要想让学生具备营销的管理和应用能力,就要不断进行实践。因此,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应致力于探索出一个以项目为依托、贯穿于整个课程计划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该实践课程体系将既包括概念实习、技能实习、专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集中实践环节,还包括融入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践。在项目安排上,早期应注重学生对营销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通过实践练习鼓励学生的创造力,而在组织形式上通常以3~5人为一组,实现对学生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训练。后期则是通过比较复杂的项目去帮助学生整合整个课程计划的知识和能力,在项目选择上应强调创造力和对多门课程的综合运用能力,实现对学生思维连贯性的训练。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要改变以往形同虚设的状态,通过聘请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客座教授或教师到企业交流等方式,使之稳定并实现“产学研”的真正融合,为学生从校园到企业的无缝连接搭建桥梁。

3、不断深化市场营销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知识的运用比知识本身显得更为重要,多年来教学方法和手段一直在不断改革。目前,“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有所改变,“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也已引入课堂。但为了实现一体化课程体系所达到的一体化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营销的管理和应用能力同时得到训练,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需要不断深化。在国外的教学中有一句谚语:“如果让我告诉你,你可能会忘记;如果让我演示给你看,你可能会记住;如果我们共同来操作,你肯定会牢记。”所以,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在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同时,应以项目为背景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互动式”教学和学生个人经验的交流、总结。教师作为整个课程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行为和效果进行反馈和评价,这是讲授知识和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

4、开发和整合课程教学大纲,以保证一体化课程体系教学效果。在市场营销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理念中,课程的教学大纲应是教学效果的体现。它是按照专业的培养目标,由行业专家、课程体系设计者和授课教师共同制定完成。在教学大纲中,不仅要体现出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的教学效果,还要落实对学生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以及营销管理和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应包括课程的总体目标、课程结构和次序的安排,课程中包含的项目及其具体的实施计划、课程的每个环节对学生能力(包括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团队工作和交流能力、营销管理和应用能力等)的训练方案以及课程的考核体系。

5、合理运用多种考核方式,完善课程考核体系。课程的考核体系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和手段,完善的考核体系将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传统的考核大多采取期末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的过程独立于教学,这对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用有限。所以,在市场营销的教学改革中,要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融合多种考核方法的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以学为中心的考核体系是与教学过程相结合,是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在专业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以及营销应用和管理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笔试、口试、表现评分、营销项目评估和团队内自我测评等多种方法,预先设定每项评估方法的标准和评分范围,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成绩。

结合广东白云学院的实际情况,我们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

1、建立以CDIO为指导思想的培养模式。以项目设计、实施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精心规划一系列适用于不同教学阶段的项目,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需要掌握和学习的内容与项目设计和实施有机联系、紧密结合。通过设计和实施过程,学生学以致用,从而达到能力培养和综合发展的目的。初步计划改革的课程有:《产品促销方案设计》、《市场营销专业导论》、《专业能力综合训练》、《商务策划方案设计》、《网络营销方案设计》和《超市营销方案设计》。

2、以CDIO能力培养大纲为目标,建立以项目设计、实施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从师资的角度来考虑,比较缺乏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指导学生的教学,我们计划利用自身资源,首先鼓励老师利用寒暑假进行下企业进修;其次利用我院的人事部门以及老师自身的人脉关系,介绍有企业实践经验的老师来校授课(专职与兼职都可以)。

3、实施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建设工程。大力实施双语教学,采用原版教材;全面采用多媒体授课;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注重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学生选课面宽;大力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能力。聘请国内知名教授、专家到校授课,保证教学水平与国际信息发展水平同步。我们计划增加双语教学的课程数量,初步决定为《国际贸易》、《消费者行为学》和《国际市场营销》三门课程。

4、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关系,积极推进校企联合实验室、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人才营造良好的实战环境。鼓励本科学生结合实习企业的实际项目需求进行毕业设计选题,采用校外、校内双导师制,学生在企业中完成毕业设计主要内容。

5、开设学院网站,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件等教学资源全部上网。同时,提供了立体的教学资源供师生共享,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通过自主学习来了解、掌握相关知识。通过学院教学论坛,开设学术学科、课程交流、专业学习、实习园地、营销技术、考研在线等版块,进行师生互动交流。

篇7

Abstract: With an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tourism market, the level of overall quality of employees of tourism enterprises becomes the key to winning in the competition. Therefore, the employees must develop specific competency according to corporate environment, service behavior, service targets, and individual capacity. And tourism enterprises should provide various training and favorable condition for employees to enhance their overall quality, to train talent for enterprises.

关键词: 能力;培训;竞争力

Key words: capacity;training;competitiveness

中图分类号:F59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283-03

1旅行社一线服务人员应具备的个人能力

所谓能力,是指完成某一具体活动所必备的知识、技能、本领及处世方式等因素的总和,包括完成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能力并不等同与一个人所具备的知识、学历或者是技能资格,能力的高低与实践经验的丰富程度、对工作岗位的熟悉程度、个人的创新能力、个人的学习能力等因素息息相关。一个优秀的中职毕业生,可能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框架、良好的学习能力、满腔的工作热情,但并不意味着他就具备了在旅行社工作的实践能力。能力总是与一个具体的工作联系在一起,随着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工作压力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因此,能力是一个变量,它随着工作者自身阅历和实践的成长而成长。对于旅行社的员工而言,其能力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理论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管理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危机公关意识等。

旅行社本身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旅游服务相对其他的服务行业,其无形性、现实消费性、不可预见性、差异性、不稳定性和综合服务性更加明显,这些特点对现在的旅行社一线服务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创新性、适应性、包容性、知识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旅行社专业的专业教师和社会兼职导游,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和到旅行社各个部门见习的实践经验,本人认为,现在的旅行社一线服务人员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1 交际能力这个能力是旅行社一线服务人员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因为旅游服务大多时候都是一种直接与各种人群打交道的服务,作为旅行社一线服务人员,必须懂得与各种不同的客人进行各种层次的沟通和交流,力图在自己与客人之间建立一种提供服务与享受服务的关系,学会倾听客人的要求,懂得分析客人的心理,并按照客人的意愿以及旅行社提供的消费合同为客人提供令其满意的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能展示出个人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高超的服务技能,让客人物超所值,从而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和扩大企业的消费认可度。在与客人沟通的过程中,服务人员要尤其注重交际艺术的运用和渗透,懂得针对不同的客人采用合适的、舒服的、放松的沟通方式,配合超前的服务意识和良好的服务态度,让客人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宾至如归的感觉。除了面对客人需要良好交际能力,旅行社的各个部门的配合和运作也需要其员工与员工之间无障碍的交流,才能打破部门隔阂,使得旅游企业自身的发展与运作更加顺利。

1.2 合作能力旅行社的产品是一种综合性产品,是由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诸多行业和部门共同提品要素,才能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形成过程是多种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结果。因此,作为旅行社一线服务人员,无论是在哪个具体的工作岗位,每天都必须与各种各样的人群打交道,包括部门领导、企业高层、各种消费者、各种旅游产品合作要素的经销商等。这就要求所有旅行社一线服务人员必须要拥有全局观念,要以企业的总体利益为核心,利用企业现有的各种生产要素,发挥各个不同的企业角色作用,根据市场调查结果设计出不同的旅游产品,为不同的消费者提供合适的消费平台并提供相应的高质量服务,真正发挥旅游企业在旅游消费市场中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1.3 学习能力旅游企业一线服务人员为不同层次的旅游消费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学习过程。提供服务的人员必须能够根据消费者的具体需要确定提供服务的方式方法,而消费者具体需要的确定又需要学生能够正确把握她的消费心理、消费层次、消费欲求、消费目的等一手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消化后才能为消费者提供人性化、标准化、优质化的服务。而且,在今天旅游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各种促进或者制约旅游发展的因素也层出不穷,行业知识不断更新,行业技能不断提升,行业发展不断进步,因此,要求旅行社一线服务人员必须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能有效消化并利用各种行业的新知识、新技能充实个人的服务内容并提升服务质量,让自己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旅游服务市场,在提升个人的竞争实力的同时也加强旅行社的竞争实力,为企业打开知名度、稳定客源和扩大市场提供必要的帮助。

1.4 帮助、引导能力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往往是体现在消费者具体的消费过程中。从旅游消费行为的产生到旅游产品的生成直至旅游产品的消费,其过程就是旅游消费者与旅行社一线服务人员的互动过程,消费者在一线服务人员的专业指导下学习必要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的享受旅游产品的价值。广州市的旅游消费市场虽然发展得比较完整,但依旧有不少的消费者,尤其是许多第一次享受旅游产品的消费者,生涩的消费经验和匮乏的旅游知识会导致她们在消费过程中没办法尽情享受旅游产品,这会直接导致其消费遗憾并由此产生不满,直接影响其对旅游产品的评价和旅行社服务质量的评价,因此,旅行社一线服务人员必须在服务过程中为这些消费者提供消费帮助和引导。因此,帮助、引导能力成为旅行社一线服务人员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要求相关的服务人员必须懂得通过简洁生动的语言去帮助和引导消费者,将自己的思想清晰明了地表达出来,为顾客提供准确易懂的消费信息和旅游知识,直接帮助消费者愉快地完成其对旅游产品的消费。

1.5 文化修养旅游过程不仅是物质享受过程,更是追求美、追求文化、追求精神享受的过程。旅行社一线服务人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与各个不同层次的旅游消费者进行更有效、更融洽的沟通。如果旅行社的一线服务人员都能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在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更能如鱼得水,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提升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真正带给消费者愉悦的消费经历并为消费者的下一次旅游消费提供信心保障。

1.6 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旅行社一线服务人员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和保障。作为旅行社的一线服务人员,通过在校学习和旅行社的岗前培训,往往能掌握最基础的岗位服务技能,这是实习和就业的基本要求。但是,旅游环境不断变化,各种高新科技层出不穷,新知识新技能让人目不暇接,基础的岗位服务技能已经无法适应现今旅行社的发展需求,因此,要求旅行社一线服务人员必须在基本岗位能力的基础上消化和吸收新的服务技能和服务理念,并对自己原先的服务技能进行改造和创新,提升个人的岗位服务技能和综合服务素质,为消费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为旅行社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1.7 管理能力旅行社一线服务人员在提供服务和产品的过程中,需要与不同的人群建立和谐、平等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一线服务人员要善于管理自己、激励别人、控制情绪、处理危机等,而这一切,都与个人的自我管理能力息息相关。许多旅行社一线服务人员都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管理能力属于上层建筑的问题,一般只是针对决策者和管理者,但在市场导向的管理体制中,企业组织从“金字塔型”组织结构转变为“倒金字塔型”组织结构,服务工作和服务质量决策权从管理部门和职能部门转移到服务工作第一线,每位一线服务人员都成为服务工作“管理”人员,管理能力不再是高层管理人员的“专利”。因此,管理能力亦成为一线服务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2旅行社一线服务人员个人能力培养途径

旅行社一线服务人员个人能力的形成和培养途径很多,大多数旅行社注重通过正式的、有组织的淡季培训和日常培训等常规方式,使一线服务人员获得与工作岗位要求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但有些能力的形成,如文化修养,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短期的培训不一定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通过一线服务人员个人闲暇时间的自我完善和提高,不断实践和学习,才能逐渐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作为旅行社的一线服务人员,除了参加旅行社日常组织的常规培训外来提升个人能力外,还要懂得利用信息化平台等一些个人的非正式的学习途径来进行自我培训,获取相应的知识,以获得个人能力的提升。

2.1 建立社交平台旅行社一线服务人员所接触的人员层次不一,关系复杂,因此,要善于各种人群建立稳定和谐的联系关系,在网络环境中形成个人的社交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以不同的社交群体所提供的资源为学习素材的来源之一,通过分享、讨论、交换各种旅游信息和资源的过程,取长补短,提高个人的服务能力,丰富个人的专业知识,扩展个人的专业视野,延续个人的专业学习。

2.2 随时处理问题旅行社一线服务人员所面对的服务对象不同、所处的工作环境不同、所合作的合作伙伴不同,在工作中总是碰到各种各样的工作难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处理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动态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够完美地处理问题,一线服务人员总要凭借个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或者是请教自己的同事、同行来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挖掘个人潜力的过程,也借助这个过程,一线服务人员全面培养个人的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管理能力、洞察能力等各种服务能力,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服务水平。

2.3 勇于承担责任由于旅游服务大多是面对面的直接服务,旅游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导致一线服务人员必须承担并完成更多的责任,这对于许多服务人员而言,既是压力,也是动力,高强度的责任会促使一线服务人员更积极更主动地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以便承担不同的责任。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一线服务人员的个人能力会因为学习而不断地得到完善和提升。

2.4 岗位调换轮转在旅行社中实行有效定期的岗位调换轮转制度,让一线服务人员能够在工作期间接触不同的岗位,这是被一线服务人员认为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在岗位的调换轮转过程中,一线服务人员可以熟悉旅行社不同的岗位要求,并针对要求进行自我的学习增值,同时发现个人的专长与不足,查缺补漏,提高对不同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一线服务人员的综合能力能够得到有效全面的提升,同时,避免她们因长时间处于同样的工作环境而产生学习和工作的倦怠心理。当然,大部分的旅行社对定期轮岗持保留态度,因为岗位流动转换会给旅行社的日常人力资源管理增加难度,对旅行社的日常岗位管理也带来麻烦,但是,对于一线服务人员而言,这种方式不失为个人能力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2.5 模范经验借鉴旅行社一线服务人员还可以通过对服务模范的经验借鉴来发展和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在熟悉的工作环境中,一些同事或者同行的成功经验往往成为一线服务人员的借鉴对象,在这个借鉴过程中,借鉴者会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并通过借鉴过程完成学习任务,自觉向被借鉴对象靠拢。例如,许多旅行社在常规培训中都会设置部门经验小结,让一些优秀的部门员工成为服务之星,并将其的有效实践经验进行提炼和宣传并加以推广和引导,让部门的其他员工能通过有效的借鉴,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

2.6 相互咨询学习一线服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还可以通过向同事、同行、专家请教学习,获取建设性意见,提高个人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扮演好“被咨询者”这个角色,一线服务人员必须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这也会促进这些一线服务人员自觉地学习各种专业知识,不断总结提炼个人的实践经验。

2.7 个人行为评估一线服务人员要定期对个人的学习行为和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和小结,通过个人行为评估过程,吸取教训,提炼经验,发现不足,正视优点,并将这些内容逐渐转化成个人的知识和能力。个人行为评估是个人能力提升的效果检测,通过评估和检测,能够更有效地扬长避短和查缺补漏。

3旅行社如何创造有利于一线服务人员个人能力培养的条件

旅行社一线服务人员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一方面有赖于旅行社有组织的常规培训课程,但就广州市目前的旅行社培训情况而言,一线服务人员个人能力的提升大部分是通过个人的非正式的学习途径,大多数一线服务人员都希望把自己的技能提升与旅行社的发展需要联系起来,通过个人能力的提升来促进旅行社的发展。因此,旅行社领导者应根据旅行社的实际经营情况和旅行社的发展目标决定哪些能力对旅行社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正确引导一线服务人员的能力发展和自主学习,确保一线服务人员的个人能力能围绕着旅行社的发展目标得到全面的提升和拓展,在同事、同行的激烈竞争中能保持清醒的认识和端正的态度。旅行社要创造各种有利于一线服务人员能力培养的条件,将某些个人的、非正式的能力培养的途径加以引导或有计划地组织,使其成为企业正式的常规学习内容之一。

3.1 创造开放的沟通环境既然旅行社一线服务人员个人能力大部分是通过非正式的学习途径获得,那么,在旅行社内部创造一个开放的、自由的、轻松的、非正式的沟通环境,让一线服务人员能在良好的氛围中畅通无阻地展开各种沟通学习,这对于发挥一线服务人员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重要。因此,旅行社的领导者应该在旅行社内部建立开放、合作的人际关系,打破岗位和部门界限,让所有的一线服务人员能愉快地、轻松地进行各种交流,分享彼此的真知灼见和实践经验,探讨旅游业发展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趋势和新技能,使一线服务人员之间能够通过相互影响和信息反馈促进整个部门或者岗位甚至是整个旅行社的团队学习热情,让个人能力的提升与旅行社竞争力的发展同步进行。

3.2 扩大“服务之星”的影响针对一线服务人员学习途径中的模范经验借鉴,旅行社可以配合各自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发展需求来选拔一些综合能力和素质较好的、能全面体现旅行社企业形象的服务之星来作为一线服务人员的借鉴模仿对象来进行塑造,为一线服务人员的自主学习和借鉴提供“服务模型”。在角色定型后,旅行社可以对一线服务人员的模仿和学习借鉴加以引导,使得一线服务人员能够把个人能力提升的目标和旅行社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除此之外,这个“服务之星”的示范和沟通作用在旅行社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策略时所发挥的作用也非常明显。

3.3 适当的“权力下放”在旅行社的日常经营活动中,高层管理人员往往远离服务工作的第一线,因此,他们很难对旅行社的日常服务行为作出准确、及时的判断和决策,而消费者的反应却是最直接的,他们往往要求一线服务人员能够根据他们的个人需求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和决策,为他们提供最直接最客观最人性化的服务。因此,旅行社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管理人员应适当地将服务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服务的相应权力适当下放,让一线服务人员成为个人服务岗位的“管理员”,权利的下放能够锻炼一线服务人员的工作能力,促使他们为正确认识权力和使用权利展开相应的学习,进而提高旅行社的服务质量。

3.4 定期的岗位调换和轮转既然岗位调换和轮转是旅行社一线员工提升个人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旅行社可以把岗位调换和轮转作为一种培训的方式和激励的手段,通过对服务人员岗位的调换和轮换,使一线服务人员在流动中积累经验,自主学习,找到适合自己个人发展的位置,满足一线服务人员个人的工作需求,使企业人力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岗位轮换对培养员工的整体观念、默契配合、理解协调的能力也十分有利。除此之外,定期的岗位调换和轮转也能消除一线服务人员的职业倦怠感,让他们能不断地接受各种新的压力和刺激,保证良好的学习状态和工作状态。

3.5 建立和谐的相处模式作为旅行社各个部门和岗位的领导者,应对自己下属的一线服务人员的优点与不足有一个全面清晰地了解,在这些一线服务人员之间、在一线服务人员与管理层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和谐的相处模式,并培养彼此之间的信任感,让员工能够在和谐温馨的氛围中无所阻滞地、愉悦地学习和工作。领导者要帮助一线服务人员制定能力的标准和学习的要求,引导他们按照旅行社的发展目标来提升个人能力和服务水平,引导同事之间、部门之间和岗位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沟通,并为他们能达到标准提供支持和意见。

3.6 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为了能够更好地引导一线服务人员开展个人能力提升和学习计划,旅行社要为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全面激发一线服务人员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同时,合理的奖惩制度需要规范的评估体系,旅行社要按照部门和岗位的服务要求制定相关的评估要求,保证评估过程的公开、公正和分明,使得奖惩制度能成为最有效的一线服务人员激励方式。

对于旅行社的一线服务人员,其个人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对一线服务人员个人而言,应该明确自己所处岗位的要求,对症下药地开展各种提升个人能力的学习;而对于旅行社而言,一方面应创造有利于一线服务人员个人能力开发的内部沟通环境,提供一线服务人员发展个人能力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应该加强旅行社的整体人力资源规划、开发与控制工作,将个体非正式的、无组织的行为转化为集体正式的、有组织的活动,同时应做好员工选聘、常规培训、质量考核和承认个人价值等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卢静.论新条例下旅行社的发展.和田师范转科学校学报,2010,(5).

[2]余芳.导游职业道德建设刍议.科技创业月刊,2009,(4).

篇8

关键词:双学位 英语专业 就业竞争力 建议

一、引言

目前,为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多学科优势,探索跨学科教学组织模式,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双学位已经成为全国各大高校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措施。就武汉地区而言,双学发展已有20余年,分别有于1994年、2001年和2009年开始的“五校联合办学”、“七校联合办学”和“十校联合办学”等形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而言,选择双学位的学生比例年年都高达90%。而实际上众学子在面临双学位选择时,同当初高考填报志愿一样的彷徨和迷茫,从对于是否辅修双学位的考量,到对于以何为据进行辅修专业的定夺,归根结底眼下这一个个问题都出自于大学生们对未来自身发展的忧虑。

二、调查思路与调研方法

1.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部分我们主要从两部分着手:一方面是向历届毕业生派发了调查问卷,分析得出辅修双学位与其就业方向及就业竞争力的关系;另一方面,我们向相关用人单位派发了问卷,并从问卷中分析得出企业管理人员对辅修双学位的英语专业学生的看法及就业竞争力的评价。

2.实地访谈

我们在派发问卷的同时,也进行了实地访谈,通过对毕业生和企业管理人员面对面的交谈,得到了第一手资料。

3.文献检索

文献检索部分我们主要通过两方面来进行。第一,在图书馆搜集了关于双学位就业问题的相关论文、书籍;第二,浏览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数据。

三、问卷分析

1.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加注重的是学历还是个人能力?

分析:在参与调查的24位企业管理人员中,有13人选择了个人能力,4人选择了学历,7人选择了个人能力和学历并重。从这些数据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还是更加注重个人能力的高低。这就提醒我们的毕业生在大学中除了要掌握好专业知识,还应该更加注意个人素质的提升。

2.有双学位教育背景的英语专业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分析

分析: 受教育的目的在于在工作实践中有立足之地,大学生迟早会完成学业并进入社会。为此,关于求职与就业,很多大学生就会为将来做出各种假设和期待,比如如何在客观条件上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如何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如何获得高薪酬,如何在晋升中获胜等一系列实际的问题。

3.关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增强就业竞争力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经过总结,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仅有英语这门专业在就业市场上是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的,希望英语专业学生能拓展知识面,借助双学位这个平台了解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并提前考虑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修读相应的双学位,提升就业竞争力。

(2)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实践中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数学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希望同学们在双学位的学习中注意结合相关学科有意识地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3)英语作为主修专业,应该得到主要的重视,一定要在牢固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双学位的学习,不能本末倒置。

(4)除了要牢固掌握英语这门本专业知识之外,工作态度,人际交流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也是工作中的必备条件。英语专业的学生还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工作,在实际中把握市场的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四、调研结果

(一)实证分析结论

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显示,有双学位教育背景的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求职和就业中存在一定的优势。

(1)在求职过程中,有双学位教育背景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更有竞争力,得到了至少超过半数用人单位的认可。所以在招聘过程中有双学位教育背景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如果自身素质完备,相对而言是很有优势的。

(2)在工作实践中,双学位教育背景给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带来的优势略有减弱,通过调查,英语专业学生最受用人单位认可的优势在于其本身的语言应用能力。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双学位教育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但在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上还是有所欠缺。可见有双学位教育背景的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工作实践中的优势主要来自于本专业,双学位只起到辅助作用。

(3)在职位晋升和薪酬方面,有双学位教育背景的英语专业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工资起点会高于普通毕业生,但此后的薪酬待遇主要取决于个人素质;另外,双学位教育背景也会使学生在晋升中取胜的几率更大。

(二) 1.对学校双学位教育的建议

(1)高校管理者需重新审视辅修和双学位本科教育的教育理念,明确办学目的,合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以最佳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复合型人才。

(2)加强双学位教学质量监督和过程管理。开设辅修和双学位的院系应不定期组织修读双学位的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授课态度、方法、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同时严格双学位学生的考核制度。

(3)结合学校特点,迎合企业需求,严格审批设置双学位教学点。

五、结语

力争成为合格的复合型人才是每一个学生受教育的目标,这也体现了教育的宗旨。由于当前跨学科教学组织模式的风靡,有双学位背景的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多,就业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其实还是在于自身的素质。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