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9 10:02:1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师的课堂教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教师话语;英语课堂;教学启示
项目简介:本文为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研究项目“以提升教学能力为主的学科 教学英语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研究”(编号:SDYC111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指导教师:王芳-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英汉文化比较
教师话语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甚至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这不仅因为教学内容要通过完美的教师话语才能得到有效传播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因为教师语言本身起着对目的语使用的示范作用,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因而多年来一直是语言教学研究关注的焦点。
1 教师话语
1.1 教师话语的定义
教师话语是指教师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课堂上传授知识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话语,是在保姆式语言和外国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一种社会语言变体,具有语法简化、语速较慢、更多更长停顿和更多重复等独特特征。
1.2 教师话语的分类
教师话语一般分为课堂英语、教学英语、师生互动和教师反馈英语。
(1)课堂英语
传统的英语课堂话语是指教师用来组织各种关系的,它用于课堂活动的不同阶段、不同情况。课堂英语可以用来调动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形成用英语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
(2)教学英语
教学英语是英语教师讲授知识时所使用的语言。多年来以语法能力为重点的语言教学特别重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多数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输入只是一些复杂的语法知识和句法结构,没有趣味性,而趣味性正是可理解输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3)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谈话、讨论、提问和回答时所使用的语言。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与学生互动,提问是最常见的方式,教师的提问与提问方式以及提问的等待时间和问题的分配成为学者多年来的研究对象。
(4)反馈话语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表现提供反馈可能是教师话语最常见的课堂功能。例如:表扬和纠错,表扬是对学生的表现的肯定,但普通的肯定不会产生最好的效果。因此表扬和评价应该是具体的和鼓舞人心的。同时,教师应在课堂交际中等待适当的时机去纠正错误,等说话人说完后再进行。
2 国内外研究
在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话语的研究是国外语言学家和二语习得研究者多年来一直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主要通过他们使用语言的方式来控制课堂上发生的一切。如果使用恰当,教师话语不仅可以促进师生之间或学生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也能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从国外对教师话语的不同方面所做的研究可以看出,教师话语在课堂教学中占很大比例。如Nunan(1990)的调查表明,当教师对他们课堂录音进行分析后,最令他们吃惊的是他们在课堂上讲话的数量。教师话语在提问方面所占的比例尤其之高。
而国内的英语教学多年来一直沿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话语在课堂教学中更是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中国国情下的英语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课堂学习是学生外语学习最重要的形式,教师话语在许多外语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最为真实的目标语输入。
3 对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针对存在的种种问题,教师应当转变观念,真正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落到实处,鼓励、帮助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交际活动,使他们在有更多的语言输出的同时也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真实的语言氛围和环境,在教学中更好地改进教师话语,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二语习得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3.1 改变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
教师要有现代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各种英语教学的改革途径。最为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将课堂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既注意语言知识又注重语言应用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不等同于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学习者参与,压缩教师话语的数量,而应该根据学习者群体和个体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教师话语应更重视质量,而不是简单的数量上的加减。
3.2 提高教师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
英语教学的不断改革对英语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应该通过职业培训和自学等多种途径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师话语理论等相关理论水平和英语口语水平、语言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尽量多给学习者提供准确、流利的语言输入,促进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同时,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3.3 合理利用教师话语,降低情感障碍
要促进教学内容的交流,教师必须把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放在与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来考虑,创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习者从中获得交流愉悦和自我肯定的满足,在这种环境里学生才有信心去尝试目的语和面对错误。活跃的课堂气氛能使人大脑神经放松,并且最终能唤起参与者的兴趣,从而降低学习中的情感障碍,更好的习得语言,因而实行低情感障碍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3.4 提高课堂中的提问技巧
外语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要求师生在课堂上互动配合,共同完成语言交际活动和教学过程,合理提问则是促进师生双边活动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在上课前做好详细的提问计划,明确提问重点,做到上课时有的放矢。教师应在课堂内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问题应适合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问题太难,学习者会知难而退;问题太简单,学习者会不屑回答。
3.5 及时反馈,正确对待学生错误
及时、恰当的反馈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参与课堂互动的欲望。学习者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做出积极的反馈,应该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加学习者的信心,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教师对待学生错误应该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但不是说教师可以忽略学生的错误。是否纠错、何时纠错或怎样纠错取决于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这也需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
参考文献
[1]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 man.1985.
[2]Nunan,D.Introducing discourse analysis[M].London:Penguin English.1991.
[3]吴宗杰.教师知识与课程话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作者认为,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持续性,主要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工作中。主要是使学生能够养成质疑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未来长期的学习与生活过程当中,不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能力,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长期有效发展。
二、提升课堂教学持续性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
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是提升课堂教学持续性的关键,同时,新课标也明确的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要求。我们知道,能否“创新”的关键和基础在于有没有“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基础前提又是需要对事物产生质疑,所以总的来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保障课堂教学持续性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长期有效发展的基础。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当中对某个问题、某个观点产生质疑,便会自主的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从开始质疑,到自主探究,最后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当中,不但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了充实与丰富,其自主自学能力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可以这么理解,“质疑”能被当做是一种宏观的学习方法,在质疑精神的指导下,不论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能够被最大限度发挥出效用,使课堂教学的持续性得到延长
(三)能够强化学生的主观学习体验
要想真正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持续性,主要是要从学生方面来做工作,必须要将学生摆在课堂教学的核心位置。同时,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强化学生的主观学习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值得一提的是,“质疑”这种能力的本身就是最为主观的一种心理与思维活动体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是一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能够强化学生的主观学习体验,完全迎合了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标准要求,也满足了提升课堂教学持续性的基本条件。
三、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持续性
前面已经说到,要想提升课堂教学的持续性,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基础、又是关键,所以培养与提升学生质疑能力才能提升课堂教学持续性。
(一)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第一,转变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质疑。站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上来看,学习的过程并非是学习者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进行自身知识构建。也就是说在小学的课堂教学中,要将学生视作知识“构建者”,不能使其被动接收,因为知识构建过程中的主体不能被其他角色所替代。这就要求老师转变教学理念,要鼓励学生知识,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与看法,要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的那种教师的“权威性”、“主导性”与“唯一性”。如果老师能够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学生便不会再存在惧怕批评的负面心理,而将天生的“质疑”能力发挥出来。老师要适当的处理好学生的质疑,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要让学生能够了解到这样一个道理:要想提升学习成绩,首先就要学会提出质疑,只有产生了质疑,才能使自身知识结构更加丰富。这样的话学生的质疑能力便会被潜移默化的增强。
第二,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前面已经多次提到,传统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享有绝对的权威性,这就会使得课堂气氛拘谨、沉闷,使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始终处于一种压抑、紧张的心理状态下,而不敢“质疑”。在以学生为主的新课标下,老师要为教学工作的开展营造一个良好氛围,要使学生和老师之间能够推心置腹,使学生可以对老师敞开心扉,将自己的各种体验、质疑真切的表达出来。要使课堂气氛能够符合时代下的教学要求,能够更具自由行、开放性与情感性,建立起学生和教师之间双向的沟通、交流途径。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知道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会得到老师的尊重,便会积极的提出质疑。
第三,合理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质疑。
虽然学生具有“与生俱来”的质疑能力,但在挖掘与培养的过程当中,老师也必须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创建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引导他们对事物产生质疑。如实体情境,展现实物、标本、组织学生游览参观,以激发思考质疑;再如模象情境,模型展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角色表演,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有问可提,以激起学生的情绪、情感和想象、联想。
(二)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第一,明确质疑的标准与要求。建立了开放、平等的课堂次序后,学生便会积极的质疑,但要让学生明白一点,不能因为“质疑”而去“质疑”,也就是说不能为了迎合老师提出的质疑要求,而刻意的对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产生质疑,这种应付了事的行为对真正质疑能力的培养起不到任何帮助作用;在一个就是一旦产生了“质疑”,就立即向老师、想同学寻求帮助,首先要通过自己对问题的分析,来尝试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的质疑能力得到提高,其自主探究等综合素质能力也同样能够得到增强。
第二,培养学生科学的质疑方法。质疑并非一个宏观的概念,它也包含有一些细节性的方法,所以老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质疑方法。比如比较质疑、逆向质疑、追根质疑、拓展质疑以及自由质疑,这些质疑方法都具有自身特点,可以被运用于各种学习场合,如果学生能够根据学习任务的特征,来选用适当的质疑方法,其质疑能力便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第三,培养学生质疑释疑能力。学生通过质疑、释疑的过程从中得到锻炼,释疑的过程是艰难的,也是喜悦的。释疑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更多的质疑做准备。如果学生只是单纯的质疑,却从来不去释疑,那么问题永远都只是问题,停留于现状。只有一个质疑得到了答案,才能在此基础上继续质疑。所以,要引导学生释疑,教会他们不盲目的被权威所束缚,另外老师也要把握好时机予以答案,以免学生长时间质疑一个问题而淡化了自身的质疑积极性。
1.以朴素、自然美让学生主动亲近教师
教师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容易成为他们不经意的模仿对象。特别在自我外形的打扮中,应该遵循朴实大方的自然之美。这样体现自然之美的特征,不仅能使得他们在模仿过程中容易亲近教师,更能够使得他们从有意识模仿中发现更多学习乐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身的朴素、自然之美的展示来给学生更为自然贴切的亲近机会,让他们在感受到活泼时尚、明快大方的过程中体味课堂教学的轻松自由;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注重设计与学习相关的衣着,让学生从教师外形设计的主基调中发现学习相似的情景,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整体认知感悟思维;创设与课堂教学相似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学习过程中发现更多的学习内容。这样的朴素、自然之美运用能给课堂教学增添一定的人文和谐性,便于学生在亲师信道的过程中深化认知感悟,提高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朴素、自然之美更能使得教师成为学生心中的“明星”。
按照学生的心理接受度和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来展示教师的朴素、自然之美,不仅能更好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情感,还能够使得他们在模拟学习过程中主动和教师亲近。例如,在译林版《英语》(下同)八年级上册Unit 8 Natural disasters的“Reading A An earthquake”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妨穿上志愿者的服装,引导学生针对“What should we do in the earthquake?”主动尝试自主阅读,帮助他们带着同情和互助的心理主动阅读理解,深化感悟。同时,可要求学生能够围绕“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 earthquake?”和“How do we help others in the earthquake?”组织学生进行自由表达。教师以这样的形式来活化教学,更能使得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
2.用饱满情感美使学生增强学习激情
教师以身作则能给他们提供更有情感学习价值的榜样。带着饱满的激情和积极的情绪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英语,能使得他们有高涨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激活他们的学习能动性和潜能。
在教学中,教师带着真情实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情境中发现更多学习乐趣,更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多使用英语的黑色幽默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帮助他们在主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学习的动力;多以微笑、积极乐观向上的激情来鼓舞学生,让他们在受到激励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主动模仿;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多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学习问题和不足,让他们在受到鼓舞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激情。饱满的情感之美运用于课堂,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学生的学习情感思维。
饱满激情运用能更好释放正能量,帮助学生体味课程学习内涵要义。例如,在八年级上册Unit 5 Wild animals的“Reading A Giant pandas”的教学中,教师不妨带上一些有关小猫的玩具,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围绕“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giant pandas?”进行主动表述。教师还可建议学生以模拟大熊猫的神情,围绕“What do we do for giant panda?”进行主动表达,以此来深化理解感知。这样的模式运用更能激活学生学习思维,增强学习主观能动性。
3.以语言艺术美让学生规范表达
注重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能更好体现语言交际性本质功能。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课程教学要求,注意语言语调的抑扬顿挫和简洁明了,更能够使得学生主动接受。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师威信 心理因素 影响因素 应对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一个各种因素、各种关系相互交汇并发生作用的复杂过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作为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其自身的威信对于有效的控制课堂,推动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因素,研究和探讨教师威信的重要性。
一、教师威信形成的影响因素
教师威信是指一个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权威的象征。教师威信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主观因素。
(1)教师的自身素养,特别是师德修养影响着学生对于教师的整体判断能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环节中的实际情况的判断力和决策水平。
(2)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水平是教师人文修养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对于课堂中教师的专业权威性和教学的掌控能力起着一定的作用。
(3)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够方便快捷地想学生传递知识,而且能够减少学习障碍。
(4)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与学生交往时给学生带来新知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5)仪表。教师整洁的仪表、严谨的作风、文明的习惯等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赢得学生的尊重与好感,从而建立威信。
2.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指社会、学校、家长对于教师的态度。社会尊师重教,对于教师威信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学校领导对于教师的态度,以及学生家长对于教师的态度也是教师威信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教师的心理期望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往往会用自己心目当中理想的标准和要求去衡量教师,那么学生期望课堂中的教师是什么样的呢?
1.知识丰富,学识渊博。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知识丰富的教师,能够将自己全部的智慧和经验,运用得当的方式和方法,深入浅出地教授给学生。
2.互动能力强,善于沟通。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而且是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互动性强的教师能够及时把握住学生的学习实际状态,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反应增减知识点。
3.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囿于一种教学模式。
学生大多不喜欢照本宣科的教师,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科间的交叉知识的应用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赢得学生的喜欢。
4.良好的师德修养及品行。
师德修养是教师的重要素养,是赢得威信的重要方面。教师若具有公正无私、不偏不袒、认真负责、言行一致的品格,肯定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
三、影响课堂教学中教师威信的因素分析
1.教学无计划性或者要求不当。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按照自己的计划,却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填鸭式”或者“拔苗助长式”的教学,使得学生产生厌倦,从而失去应有的信任和尊敬。有的教师不加分析地实施要求,较为专制地惩戒措施,也会引起师生间的矛盾。还有的教师对学生没有要求,只要不干扰上课,做什么都可以,这种“放羊式”的教育最终将造成课堂纪律涣散。可见,以上这些因素都将导致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麻木心理,影响教师对整个课堂的驾驭能力。
2.课堂的组织管理不到位,掌控能力不够。
课堂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因素和人际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既定的教学计划的过程。合理有效地协调各种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是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对于课堂情境,如环境卫生、光线充足、置物有序等要求不足;对于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处理不当造成学生的逆反情绪,发生问题行为。这些不仅会干扰正常的课堂教学,而且会影响教师的在课堂上的威信。
3.滥用惩罚手段,造成矛盾激化。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课堂问题行为,有的教师为了不干扰自己的教学进程,往往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惩罚措施。但问题行为较多时,惩罚难免有失偏颇,最终势必造成课堂教学中断,学生的抵触情绪加大,甚至认真听课的学生会厌倦。课堂教学的中心转移,师生矛盾激化,给学生这样的暗示:老师无法有效地管理课堂,威信丧失。
4.课前准备不充分,自信心不强。
课堂教学不是即兴表演,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对于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一定预见性。有的教师课前没有充分准备,导致对于课堂教学中的某些环节把握不准或者把握不好,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没有能够充分地有效地把握教学秩序,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产生不信任,进而对课堂产生信任危机,严重时会破坏教学的秩序,教师的威信必然丧失。
四、树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威信的策略
1.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师德修养。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地方,知识素养是教师个人魅力的一种体现。任何时候,学生对于知识广博的教师总是有着一种崇敬之情。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让学生信服。此外,教师的师德修养也对课堂教学中威信的建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寓师德于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注重言传身教,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会关注教师的行为,只有知识素养和实德修养齐修,教师才能够树立威信。
2.面向全体,关注个别。
在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只关注个别聪明或者调皮的学生,或者进行“目中无人”式的教学;有的教师对于课堂上一些不正常现象,如学生睡觉、做小动作等,熟视无睹或束手无策。面向全体是要求教师必须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关注个别差异是指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性格、特点、能力、学习方式等各有不同,必须考虑到他们的特殊需要,因人而异地进行教学,使他们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3.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并进。
一个尊重热爱学生的教师,总是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希望,总是能够给予他们宽容和理解,这是一种师爱的流露。与要求结合在一起,师爱就具有了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若失去严格要求,师爱就是盲目的,没有目标的,没有希望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教学纪律,规范学生的行为,在必要时教师可以动怒,以引起少数学生的警醒。这样不仅不会让学生远离你,反而会获得更多的信任与尊敬。
4.培养情感、养成习惯。
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而且是交流情感的地方。学生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期,他们在渴求知识的同时,更希望得到情感的需要和满足。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增进学习效果。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于学生学科情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进行全方位的调动,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欲望,增进师生情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与教师以课堂为桥梁建立起情感和知识的双重纽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威信也能够很好地树立。
参考文献:
[1]吕达.21世纪中国课程研究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德清.现代管理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1998.
[3]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教学评价;教师发展
科学化的课堂教学评价能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如何评价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成为摆在教师和教育科研究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着教师的发展。下面笔者就评课的内容、方法、技巧以及应达到的功效进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就是告诉我们,科学化的课堂教学评价(即评课)能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带动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促使学生的素质得到较好的提高,对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新一轮课改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课改的实施离不开课堂,最后的落脚点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只有建立能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并从多渠道获取信息,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只有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好的教师来实施高质量的教学过程、好的评价体系来“催化”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才不是“一潭死水”。所以,要狠抓课堂教学及课堂教学评价,切实做到让学生“减负”,优化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特级教师徐世贵老师认为:“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切实中肯的分析和评价,并能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一些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科学正确的评课能较好地发挥应有的功能。”评课是教研员指导服务教学必不可少重要的环节,那么,我们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应该评些什么内容,怎样评,评课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评课后又要达到一个怎样的功效呢?
1 评课的内容
课堂教学评价,既是对课堂效果的评价,以及对构成课堂教学过程的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所产生作用的分析和评价。一是评价教师是否认真研究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情况,做到了从学生实际出发构建教学内容;二是评价教师授课内容是否符合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不偏不倚,不过易不过难,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三是评价教师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实现预期目标;四是评价时我们还应注重教师专业成长。同时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时也应该关注到学生学习的参与热情、学习效率等方面的情况。
2 评课的艺术
无论对于执教者还是听课者,课堂教学评价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和作用,都必须坚持科学、坚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为了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评课应该针对教学现状进行“挑刺”、找问题。然而,在现实的评课中,却存在不少的弊端,没有发挥评课应有的功效,如:有的听后不评;有的评得很随意,不痛不痒,让人听后觉得毫无意义;有的评得却抓不住关键,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有的评课者充当老好人,净说好话,使听评双方都没有受益:有的则是追赶时髦,流行什么教育理论就用什么时髦的话题和理论去套,并没带给大家多少收益。
其实,评课是有一定规律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评课的科学性和实用技术性,这就需要遵循一些原则。
――以理服人,实话实说。评课最忌“就课论人”“评课评人”。评课要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来分析课堂教学中的种种现象,既要关注细小的细节,更要关注教育观,并且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精神,提供给执教者与其他听课者学习借鉴的机会,评课就有了实实在在的意义。
――创设心理零距离。评课时要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评课的出发点和归宿。评课者要站在执教者与帮助促进者的角度去分析考虑问题,给执教者一个中肯的指导意见,特别是一种十分诚恳的态度,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诚恳地提出该课的改进之处,让执教者感觉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执教者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在一种充满“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感觉到你的善意,从而容易接受你的意见,这样才有助于执教者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激励为主,共同促进。课堂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要激励执教者(特别是年轻的教师)快速成长,成为课堂教学直至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评价一堂不够成功或不够完美的课,一定不能对教师的执教能力下定性结论,否则会让执教者丧失进取的信心,评课者要挖掘出执教者的优点,帮助他分析失败的原因,提出具有建设性、可操作性的改进措施。这样,执教者才会痛有所悟、喜有所获,想方设法提高执教水平。这样才能激励听评双方共同提高。
――因人而异,重点突出。评课要根据执教的不同情况、课堂教学的不同形式而有所侧重,而且要有一定的区别和特色。对骨干教师的要求就要提高一些,抓个性特点,挖教学特长,激发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评课也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不分主次的“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抓住重点部分详细谈,理论联系实际,哪里需要改进,那里很有特色,哪个环节很有新意,都要评清楚,要让人一听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方法多样化、艺术化。评课的方法和步骤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增减和调整。要讲究艺术,掌握心理学理论,掌握“谈话”的策略,注意评价的尺度,从帮助、教育、促进的角度去考虑方法的多样性,可从评价方式上、内容上尽量将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与领导评价、学生评价结合起来,以提高评课的准确性。做到六个关注:关注课型、关注教学思路、关注学习方式、关注学习成效、关注教学风格和关注评价方式,尤其要从学生的“学”反观教师的“教”,从学生学的状态效果来评价教师教的成败,但评议时也要为自己的观点留有余地,评课也是一种交流、探讨,不能说谁的观点就是百分之百正确。
3 评课应达到的功效
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论教”。教师要认真的研究并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学生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创新,主动发展与创新,让学生体会到和谐而充满活力的课堂带来的乐趣,并在其中体现探究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着装;课堂教学;教学艺术;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048-02
美国形象设计大师罗伯特・庞德曾说:“服装是视觉工具,你能用它达到你的目的。你的整体展示、服装、身体、面目、态度为你打开胜利凯旋之门,你的出现向世界传递你的权威、可信度、被喜爱度。”可见,服装对人的重要作用。在教育中,教师的着装不仅体现了教师个人的文化修养、审美品味、对自我职业角色的定位,而且对学生、对课堂教学都能产生无法忽视的影响。教师能通过着装这一非言语形式,与学生进行另一种方式的课堂对话,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从而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的着装包括教师的服饰(衣服、鞋帽、首饰、眼镜等),也包括让教师外表发生变化的发型、妆容等。研究这些因素的整体融合对课堂效果的影响,能够帮助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心理,注重自己的着装,为课堂提供和谐优美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效果。教育心理学研究已表明:教师着装会影响学生心理,影响教学效果。近些年来,人们对教师着装的关注度也普遍提高。但是对于教师着装的原则和尺度还存在或多或少的分歧。并且,对于教师着装对课堂教学的具体影响结果还缺乏系统的认识,本文将就教师的着装要素及其对课堂效果的具体影响展开阐述,力求丰富这方面的认识。
教师的着装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师着装的选择与搭配的好坏,能够影响学生对该教师的整体印象,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近年来,教师的着装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对“教师的着装会影响教学效果”这一观点也达成了普遍的共识。不过研究该问题的角度仍存在差异。根据我所搜寻的资料,将已有成果综述如下:
第一,从教师的着装的职业特点角度分析,认为教师的着装需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教师着装要与职业角色相一致,作为教师,其服饰要庄重、整洁、朴素、大方。
2.教师着装要体现时代特点,教师服饰可在清淡素雅的基调上,适当增加一点与其相匹配的活泼一点的花色或图案,给学生一种审美的享受。
3.教师着装色彩的选择应以中型色系偏冷为佳。教师的着装色彩不宜过于鲜亮艳丽,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4.教师着装应与教学环境相符合。不同科目教师的着装特点也是存在差异的,如果体育教师西装革履,就显得格格不入。
5.教师着装应考虑教学对象。面对不同年龄层级的教学对象,教师着装的要求也会不同。如小学低年级和幼儿教师,在衣着上,款式线条要明快、色彩要鲜艳,这样有利于启迪少年儿童爱美的天性。此类文献将教师着装的职业特点与教学效果的达成结合,细致阐释了教师着装的特点与要求。
第二,从教师的着装对教学中师生心理影响的角度来分析,认为教师着装对教师的教学心理和学生的学习心理均有影响。就教师的教学心理而言,教师着装的恰当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自信心,从而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学机智。就学生的学习心理而言,教师的良好着装能够树立起他在学生心中的积极形象,能够帮助学生稳定听课情绪、消除心理疲劳、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缩短彼此的距离、增加师生的接近度。教师着装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这样的积极影响后,改进课堂的教学效果。此类文献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石,深入教师着装给课堂上师生带来的心理变化,从而分析其对课堂效果的影响。
第三,从教师着装利于教学的原则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认为教师的着装对课堂教学存在重要影响,教师在穿着上应注意遵循TPO原则。TPO原则是着装的共性原则,结合自身职业,教师得体的着装能使教学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1.时间(Time):时间的区分有季节之分,昼夜之分,着装的款式、材料也随之变化。教师着装主要展示在课堂上,因此应该整洁、大方、得体。夏季着装不宜太短、太透,太紧、太露,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地点(Place):即场合。在比较正式的会议和人数众多的场合,教师着装应大方稳重,女教师可以稍加淡妆,仪表端庄易得到观众的认可。着装不必一成不变,分场合换风格体现教师风貌。
3.目的(Occasion):目的原则是最重要的原则。教师在教学中着装的目的是为了树立教师的知性形象。教师着装演绎的是教书育人的职业特色。仪表优雅的教师易获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衣着休闲而不随意,时尚而不花哨的教师容易缩小和大学生的距离;衣着简洁大方、风格稳重但不过时,易给大学生权威感和稳重感。教师着装的最重要目的是要体现出修养、品位、审美、学识、爱好和性格等。要给人以稳重高雅的美感。此类文献从教师着装需要遵循的原则出发,阐释了教师着装的宏观要求。
关键词: 教学效益 教学模式 教学手段 师生关系
教师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根本的是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工夫,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是教师教学技能高低的最直接体现。然而,不难发现,目前教师的教学工作似乎陷入了一种机械式的误区,造成课堂效益低下。因此,如何向课堂要效益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转变教学模式
(一)制定可行、可量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根据学生接受程度的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的制定既不能太高,又不能太大,目标的制定不是给大家看的,而是具体实施后可以检测的,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进一步改进、提高教学效益。
(二)激发学生兴趣,主动贴近学生。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日新月异,书本上的知识,某些学生在课下俨然已经知晓,如果教师还是在课程上重复这些内容,则势必会遭到学生的厌烦,学生在课外获取的知识量势必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产生影响,教师应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将这些内容再次向学生呈现。
(三)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教学方式,对于那些浅显易懂、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不必花费过多时间;而对于那些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有疑问的知识点,教师应该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得出答案,而不是机械式地记住结论。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一)多媒体教室的广泛运用。
1.计算机教学方式的改善
在传统计算机课程中教师对集中于机房的学生采取手口结合的教学方式,但是这样的方式只对全体学生有普遍性,而不具备针对性,学生的学习效果到底如何?教师没有客观的反馈。因此,组建小组学习十分有必要。学生与其他学生共同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小组学习中,大家共同讨论,互帮互助,既增强小组内部学生的学习效果,组与组之间又可以互相交流。
2.任务型教学手段的使用
在操作性强的教学科目中,例如,物理、化学等,教师可以将每个知识点分割成不同模块,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独立的任务。对于这些任务模块,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遇到难题,教师给予解答。每一章的知识都可以看做一个大的项目,这种项目有利于学生提高动手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学生参与的前提是教师整体把握课本。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所教内容有充分了解。例如,教师需要对文本的体裁、人物、故事情节、发展过程、起因和结果等因素都很熟悉,不仅知道本文写了什么,还关注文章的表达方式,思考作者叙事的过程,以及这样写的原因,从文章的写作中提炼出学生的写作要求,了解平时学生的写作习惯。
(二)学生参与的关键是教师有效的提问。
教师准确地把握课堂内容是师生互动的前提,而互动的关键就在于教师有效的提问。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孔子的启发诱导式都是有效的提问方式。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更要善于追问,每当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之后,都要进行补充,对学生的回答再次进行提问。
(三)师生互动的前提是教师角色的积极转变。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积极帮助者,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教师要给予必要的解答,在学生完成问题后,要给予评论。
(四)因材施教,与学生做朋友。
因材施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教学方式。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如学生的认知水平、性格差异、学习习惯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只有摸清这些底子后,才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可以更进一步,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可以继续巩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可以努力做到更好。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背景材料与启示.江苏教育出版社.
[2]任丽娟.中学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教育,2010(14).
1.激发生物学习兴趣
一般而言,人类行为的动力来自于利益和兴趣,而初一、初二的学生往往无法认识到现在的学习对其将来的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故利益对他们而言是很渺茫的东西,兴趣则是他们学习的最直接的动力,生物学习有趣,他们就愿意学习,反之则排斥。初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很多动植物,小学科学课也提及一些生物学知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已有生物学知识,花心思设置课堂学习情景,利用直观教具(挂图、模型、标本等)和教学媒体(幻灯、录像、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等)激发学习热情,激起学生“我要学”知识的内驱力,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如:在学习“鸟”这节的内容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很多关于鸟的感性认识,但形态结构学生没有系统的认识,教师上课时让学生想想他们见过的鸟,也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个鸟飞翔的图片,再用本节导言“想一想,议一议”提出问题情景:人缚上翅膀为什么不能像鸟一样飞?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再让学生自主学习。还要提出的是学生的兴趣在初中与其对教师的认可相联系,学生喜欢某位教师就会导致他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因此,教学行为的情感性是教师吸引学生的重要手段,富有情感性的教学行为能将情感与理性结合,促使学生产生兴趣,并将“苦学”变成“乐学”。
2.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习事半功倍,使教学行为行之有效。不同学生学习方式不同,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也就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典型的生物学习过程是:泛读(预习)———精读(理解消化)———复习。泛读即指课前的预习,把要学习的内容粗读一遍,大概知道要学些什么,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精读即理解消化过程,是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学习气氛中,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解疑,将知识融会贯通。复习分为课后复习和阶段复习,课后复习是每节课的学习后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再学习,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阶段复习是将一单元或几单元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有序的系统,再学习已学过的知识。生物学习这几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理解消化”过程,只有认真完成这个过程,知识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这一过程时要根据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学习:学习生物形态结构方面的内容时,安排实验,出示直观教具,让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得出结论;学习生理过程时,用录像、多媒体等将生理过程再现,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总结概括整个过程;学习生物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生态系统时,可让学生亲临现场,感悟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还要根据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如:对视觉学习者,引导他们多看教材内容,为他们提供直观教具(挂图、图片)和参考书,让他们在主要内容处勾勾划划;对于动觉学习者,则为他们创造动手的机会(实验、参与教师制作教具、课外活动等)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摸索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对于听觉学习者,为他们创造听的机会(如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描述主要内容等)。教师要在学生日常学习中逐步引导学生摸索学习方法,要根据学习内容及学生特点,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套科学的、有个人特色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
二、授“业”,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生物
课堂教学是教学行为的主阵地,具体到每一堂生物课,有效教学行为则是那些能促成课堂教学目标完成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景,设置合理的教学行为目标,讲清重、难点,驾驭课堂,让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有效学习。
1.设置合理的教学行为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行为的灵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教学目标不仅让教师知道要“教什么”,也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为什么学”,有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就有了中心。初中生物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学目标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吃透教材,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在设置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而定。目标应具全面性,具有可操作性,易于完成,不宜过多过杂。
2.讲清重、难点
讲清重、难点是使课堂教学行为有效的重要手段。重、难点是每节生物课的核心内容,生物教师要抓住初中生以感性认识为主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具(实物、挂图、模型、标本等)和教学媒体(幻灯、录像、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等)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形象化,更易使学生理解知识。如讲到以结构为重点内容的“花的结构”,教师可以带学生解剖花,或展示花的模型、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掌握这个内容,又如讲到以生理过程为重、难点的“果实和种子形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植物的受精过程和果实种子形成过程用动画效果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生理过程完成的全过程,也随着动画画面理解近乎枯燥的双受精的概念以及花各部分结构在果实形成过程中的不同变化。这样的讲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充分利用视觉和听觉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学习和获取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的学习内容,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值得提出的是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展示教学目标、讲授知识点,目的都是要让学生有效地学习,所以教师讲的时间不宜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内化知识,合作交流,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3.重视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有效教学行为的重要环节。每节生物课中各知识点间有一定联系,通过小结,可以将这些点“串”起来,一节课就有了系统性,同样生物学新旧知识之间也存在必然联系,在总结中可以承前启教研之窗后,为下一节新课埋下伏笔。课堂教学结束时,归纳总结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巩固,让学生知道这节课学会了什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实验、实践、主动学习、合作、交流、讨论等)进行充分肯定,让学生感受经过努力达成目标的成功感,新知识更有效地纳入学生认知结构中。
4.驾驭课堂
教师有效驾驭课堂,使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有序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保障。试想一个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生讨论或交流一些与教学目标无关的问题,忽视课堂纪律,教师无法驾驭的教学行为能有效吗?要有效驾驭课堂,首先教师的教学行为要能吸引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社会热点、学生关心的问题、生活常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主动思考,长时间维持学生的注意;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和提出的问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适时点拨让学生敢问、善问,表达自己的看法,交流学习成果,体会学习的快乐。其次要灵活地处理课堂内的各种突发事件,如课堂上有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闲聊、睡觉、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等)教师要及时纠正和制止;教室内外突发的异常事件干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说服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回教学中……教师处理突发事件要遵循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原则,妥善处理,赢得学生的尊重。
三、解“惑”,让学生真正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