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村庄规划合理化建议8篇

时间:2023-06-09 10:02:1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村庄规划合理化建议,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村庄规划合理化建议

篇1

道教作为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在我国有着深远的文化渊源,与道教有关的旅游资源数量庞大而且分布广泛。山岳型道教名山的宗教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涵盖宫观、古遗址、古建筑等物质形态的旅游资源,也承载着道教音乐、武功、法式、民俗等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道教名山自古便是道士修炼的重要场所,自然风光优美宜人,是极佳的养生环境。在社会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道教修身养生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道教名山无疑更具有吸引力。著名道教名山有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安徽齐云山、江西三清山等。其中以武当山道教旅游资源的开发较好。通过对武当山和青城山进行比较,探索更好的道教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为青城山道教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为其它道教名山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武当山道教旅游发展现状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西南部,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整个景区现有面积约为312平方千米。武当山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而且人文景观也丰富多彩。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A级旅游区、全国武术之乡、全国避暑胜地之一,其古建筑群因规模之大、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神像、供器之多,于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一)武当山道教旅游资源

1、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是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特色突出。整个建筑群总体规划严密,主次有序,强调“玄武”信仰。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好的道教古建筑群。其雄伟玄妙在于古建筑选址讲究山形水脉,聚气藏风,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是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完美体现。整个建筑风格古朴凝重,结构严谨,在建造规格上体现出了尊卑有序,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馆”,

2、武当武术由张三丰创立,是武当山道教与武术的完美结合,使武当成为了中国武术独特的一个宗教门派。“武术元一气”、“混饨初开”、“抱圆守一”这些招式都体现了“阴阳结合”“天人合一”的道教文化。武当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技击术,还是“以身体运动这一特殊形态的语言方式在重大祭祀活动中来表现信仰、崇拜玄武神,转变为一种宗教功能的法术”。道教士手中防身自卫的兵器,如剑,还是一种神器和法器。

3、武当的道学文化以“玄武”信仰最为突出,玄武神的众多宗教功能使不同夙愿的信徒前来进香,每年的重大节庆都有大量的香客。随着节假日政策的改革,也有许多人选择节日朝山进香,这使进香更多的带有了旅游的性质。

(二)武当山道教旅游的营销模式

武当山作为“中国道教第一山”,景区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除了丰富的道教旅游资源,还得益于采取了适合的营销模式,尤其是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宣传。

1、通过举办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武当道教文化研讨会,进一步加强对武当文化的研究和发掘,“在2009、2010年连续举办两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举办中国武当(国际)摄影展、投资创作《太极・二胡圣典》、创编经典武术表演剧目《武当――太极道》”用这一系列文艺活动来弘扬和推广武当道教文化、武术和音乐。

2、将武当道教文化中的许多人物、故事、传说融入到当今的电影、影视作品中,利用影视作品来宣传武当。近几年来先后拍摄了《武当Ⅰ》、《武当Ⅱ》、《太极武当》、《永乐武当》、《大武当》等影视作品,加强了对武当武术和武当道教的宣传,也使武当优美的自然景色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开发旅游纪念品,武当山景区开发了“6大系列300多个品种的旅游纪念品”。在这六大类产品中,尤其以宗教用品、武术用品和文化用品这三类占的比重较大,其中武当宝剑是广受游客欢迎的旅游产品。除了这些一般性的旅游纪念品之外,还有一些有特殊意义的吉祥物也加入其中,例如在十堰举行的第三届传统武术节的吉祥物“当当”。它将十堰水果的石榴、武当的太极和十堰文化三者糅合在一起,形象活泼可爱,深受旅游者的喜爱,在武当旅游吉祥物中具有特殊意义。

二、青城山道教旅游发展现状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距成都68公里,距都江堰市区16公里。古称丈人山,为邛崃山脉的分支。青城山背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

(一)青城山的道教旅游资源

1、青城山道教历史悠久,道教创建人张陵,于公元143年在此创建天师道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景区内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道教宫观和遗迹。与武当山不同的是它的“布局灵活,不强求严格贯穿的中轴线,而是在隐、藏、幽、奇上用功夫,使建筑融入自然,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大多数建筑结合地势,吸取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杆栏式建筑构架,用台、吊、挑、梭、披、叠等方式,创造变不利为利的奇变艺术。”

2、青城山的道教传统文化非常丰富,有青城丹道、易学、气功、武术、医药养生、道教音乐、青城画派等众多类型。与武当山相比较,青城山道教的历史更为悠久,道教资源更为多样,其中以青城丹道、易学、气功最具特色。据史料记载“早在张陵于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创天师道之前,大约在汉和帝时(89――105),青城山已有炼丹术士传习岷山丹法。”丹道在发展过程中趋向于将金丹术与内丹相结合,也就是“精神与物质混合团结锻炼以求成生”,这就是青城山的另一种气功,即内丹功法。巴蜀本为古代道教内丹术的发祥地之一,到了唐宋时期青城山内丹术达到鼎盛,明代张三丰也曾来青城山修炼,“他基本上继承了内丹南宗发脉,渊源于陈致虚、陈抟,而强调炼己(亦称炼性、修心、存心)、调神”。

(二)青城山的道教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对青城山道教旅游资源的开发还不是很充分,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较多,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青城山道教旅游的发展。

1、道教旅游资源开发不充分,许多有特色的道教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开发。目前青城山开发出的道教旅游项目却只是局限于烧香,观光等,最具特色的青城山丹道、易学、气功等并没有被开发出来,游客对这些道教文化的认知都很少得到。

2、商业化严重,缺乏有效的管理。宗教场所本来远离尘世、清静幽雅,但开发商在利益的驱使下开发方法不合理不科学,使得深山古刹中出现不合调的白洋楼,民风淳朴的村庄开着酒吧。许多宗教旅游项目在开发过程中为迎合旅游者的消费口味被商业化、世俗化,缺乏宗教氛围。以“天下幽”著名的宗教清修之地青城山,山上道士兼职做起了商人,使“天下幽”变成了“天下油”。

3、缺乏精彩的道教旅游文化纪念品,青城山作为道教的发祥地之一,道教历史悠久,整个景区也以道教圣山而出名,但景区内的旅游纪念品大多是四川的特产,与道教相关的旅游纪念品寥寥无几。

三、道教名山旅游发展建议――以青城山为例

青城山道教旅游资源丰富,也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开发程度还远远不够。对比武当山道教旅游资源的开发,取长补短,从深度开发专业的道教旅游项目、培养“职业道士”、改变营销模式、加强区域合作、旅游纪念品设计这五个方面对青城山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充分利用道教文化开发专业的道教旅游项目。例如:问道礼佛、烧香许愿(消灾避难求平安福禄)、受点化、上布施、做善功(放生、施舍等)。此外应适当的增加道教氛围,进行道教武术、气功、仪式功课观礼的展示,逐渐形成有主题文化的景区。

(二)为了使道教旅游项目更加专业还应该注重专业道士的培养,对景区道士进行培训,做“职业道士”。所谓“职业道士”,则是“具有道长仙骨的风貌,正确掌握道教基本教理教义,任何进修均能展示道长应有的道教礼仪,向游客展示道家风范,基本解答游客的提问,具有作为一名道教道长的职业道德规范。”景区管理局可以与青城山驻观道长们进行协商,让道长们根据旅游的淡旺季、不同季节以及游客层次的不同,进行不同的道教文化的展示。例如:“向游客提供一些讲座,可安排少部分道长参与游客的接待,加强与游客沟通,安排不同的时间向游客展示道家的武术、音乐修养、养生文化等。特别是重要节庆做道场科仪,更加渲染氛围,道场科仪也需要安排专业的人员来进行解说。或者根据当时的需要也可临时安排开光大典等科仪。”这些活动均属于“职业道士”的范畴。另外也要对景区的导游人员进行道教知识的进行培训。

(三)改变传统的营销模式。青城山的道教文化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并不像武当山崇拜“玄武”、有道教名人张三丰这样特点鲜明。所以景区的管理者应该与道教协会、政府有关宗教部门加强沟通与协调。改变传统的营销手段,多承办一些道教学术研讨会、道教重大节日活动、道教文化展出等活动,并与电视、网络、媒体宣传相结合及时的做好宣传。不断加强宣传力度,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四)加强区域合作,为青城山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客源。青城山距成都68公里,距都江堰市16公里,交通便利。较好的区位优势为青城山与不同旅游资源的合作提供了便利。在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青城山就与都江堰一起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和自然遗产地”。这为青城山这几年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对其道教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并不大。青城山周边的道教资源有很多,例如为中国道教发源地――鹤鸣山、川西第一道观――青羊宫等,青城山的发展应与这些景区加强合作,发展一条专门的道教旅游线路。传播良好道教旅游形象,加强市场定位。

(五)加强景区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青城山目前的旅游纪念品大多是一般性的项链、手链、手机挂链等,另外四川特产也占很大比重,严重缺乏带有青城道教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将青城山特有的产品如:道家养生所酿之果酒、泡菜、青城绿茶等设计成旅游商品,更体现了道教养生的功能。另外青城山道教音乐磁带、书籍,青城道家气功、武术,也应该纳入道家纪念品的设计之中。针对某些会议而开发的吉祥物作为旅游纪念品也是加强宣传的有效手段。

四、结语

武当山与青城山都是较有影响力的道教旅游景区,武当山景区在道教旅游方面取得的成绩比较突出,青城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己基本形成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就道教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道教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整个景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通过对两个景区的分析,为青城山道教旅游的发展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对于推动青城山的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其道教圣山的地位达到平衡,具有积极的影响。对其他道教名山景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篇2

关键字: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分析;建议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Huangyuan county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present situation research,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put forward Huangyuan county rural safe drinking water project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 for the Huangyuan county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project constru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verall train of thought.

Keywords: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 TU991.25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从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农村饮水解困和乡镇供水事业取得了较大进展,全国大部分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改善解决。但是受到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和水源限制,广大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逐步显现出来,并日益严重,许多水源水质问题相当突出,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等饮水安全问题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资料表明,人类80%的疾病与饮水有关,许多传染性疾病、地方病都与饮用的水有很大关系,农村饮水安全已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急需解决的问题。饮水安全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制约因素,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成为农村水利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湟源县农村人畜供水工程现状

湟源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隶属于省会西宁市管辖,在我国黄土高原最西端的日月山脚下,湟水河上游。地理坐标位置为东经100o54′至101o25′,北纬36o20′至36o53′之间。县城南北长62km,东西宽41km,总面积为1509km2,区域海拔在2470m~4898m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08.9mm左右,年平均气温3~5ºC,多年平均蒸发量1454.3mm,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霜冻、冰雹和洪涝等。共有7个乡2个镇,146个行政村,228个自然村,总人口13.6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0.64万人,是一个以农牧业生产为主的贫困县。长期以来,由于受复杂的地理环境,恶劣的气候条件影响,湟源县经济建设比较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供水设施严重不足,广大农牧民吃水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从1980年——2000年开始对全县146个行政村中的部分村庄实施病区改水和人畜饮水解困工程,从2001年——2005年对全县95%的村庄进行人畜饮水解困和人饮改造入户,2006年——至今实施了人畜饮水安全工程11项,建成各类供水工程98项,解决了51个行政村4.634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受益总人口达10.54万人。目前,尚未实施的饮水安全工程还有22项,涉及34个行政村2.4122万人,另外还有7个行政村的9个自然社,由于自然居住偏僻分散、就近都有小泉小溪、地下水位高、群众自家有水井(或手压井)、人均投资大等原因,加之部分村社列入易地搬迁规划范围,至今257户、954人还未实施自来水工程。

农村饮水工程设施现状:全县农村人口中集中式供水人口为10.54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99% ;分散式供水人口为954人,占农村总人口的0.9%。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多数为单村集中式供水,并且所有供水工程,只有水源和官网设施,无水处理和水质检测设施。

2、湟源县农村饮水不安全因素的主要原因分析

2.1 由于多数人畜饮水工程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引水枢纽布置形式单一,结构简单,结构尺寸偏小,反滤料设置不合理,集水池内未设沉砂、冲砂设施,泥沙时常堵塞管口,影响进水。且由于工程运行时间长,设施简陋及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集水池内泥沙淤积严重,使集水量大为下降,出现了供水量严重短缺的现象。

2.2 各村的水源在本村庄上游,由于沟道内流域面积小,植被稀疏,近年来连续干旱,水源水量逐年下降,夏秋季节还能勉强维持生活用水,冬春季节基本干枯,水量断流,农民重新回到了挑着担子、赶着牲畜,从几公里外的河谷、沟道中取水。

2.3 河谷、沟道两侧被农田环绕,农田内施入的农药化肥残留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使沟水中的“无形杀手”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或饮用含氟、含砷等有害物质的水,有可能导致体内氟元素蓄积、中毒、侵袭骨关节使之变形,造成畸形,严重的甚至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2.4 各村的输、供水管道由于在施工时采用烫接或钢管内接头,烫接质量不高,经常发生爆裂。同时,由于建设年限相对较长,且受当时条件的限制,设计标准低下,经二十多年的运行,管道输水能力和工作压力大为下降,管径普遍偏小。

2.5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部分偏辟村社集中搬迁,乡镇企业的发展,家庭温棚和畜棚建设发展,庭院灌溉和牲畜用水量大幅度增加,人们的生活用水量也相应增加,致使原设计水量无法满足目前的需水量。

2.6 在强烈的风蚀作用下,管道表层覆盖物被吹走,造成管道埋深不够,使管道出现冻胀破裂等问题。由于各村人畜饮水工程均为独立的水源和独立的管网工程,在管理上带来了诸多不便,使工程管理工作难度较大,年运费用逐年增加。

3、解决湟源县农村饮水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3.1 技术思路:①针对不同的缺水原因,详细调查和搜集区域水资源资料,按照优质水源优先保证生活用水的原则,合理安排、择优选择适宜的水源。

②供水范围和供水方式应根据区域的水资源条件、用水需求、地形条件、居民点分布等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按照优水优用、便于管理、单方水投资和用水成本合理的原则确定。

篇3

关键词:传统村庄;特色风貌建筑;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与管理的意识非常淡薄,无法真正了解传统村庄的内涵和外延,对于村庄特色建筑风貌的历史、社会和艺术价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一些地区片面的追求村庄土地的建筑土地的开发,导致重开发和轻保护的现象十分普遍,大量有价值的村庄建筑毁于一旦。因此本文从保护村庄特色风貌的意义出发,以南宁地区村庄为例,论述加强保护和管理村庄特色风貌的措施,防止历史遗产遭到损害和破坏。

一、对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的重要意义

传统村庄,又称为古村庄,这种村庄传承和保留历史沿革,包括建筑环境、风貌等,而且村庄的地址没有发生大的变动,形成独特的民俗民风,同时至今还为人们使用的村庄,这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景观和历史遗产。一般的乡村风貌不仅包括古代和近现代的遗迹和代表性建筑,还包括当地的习俗、语言、文学、艺术和音乐等,其中村庄传统的古建筑是村庄特色风貌中最重要的载体。

对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促进文化多元化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保护最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根本的源泉;传统村庄的特色风貌的保护,可以有效的继承中国历史的文化遗产;通过有效的保护,可以振兴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对传统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实现共赢,有利于实现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统一。

二、南宁地区传统村庄特色风貌分析

南宁地区的传统村庄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以壮族为主,还包括苗、瑶、侗等民族,大部分的民居建筑含有大量的汉族元素,少部分是受到自然条件影响建成的建筑形式,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传统村庄特色风貌。南宁地区传统村庄的特色建筑主要包括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

(一)居住建筑

南宁地区传统村庄的居住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干阑式和地居式两大类,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

1、干阑式居住建筑

“干阑”,在南宁壮族地区亦称“麻栏”,就是指人们居住的房子以半搂居式麻栏为主,半楼居式麻栏又分两种:一种是分布在土质较多的山区,建筑基础和围护材料以木头为主;另一种是分布在山区,建筑基础和围护材料以石材为主。由于干阑式建筑大多分布在缓坡地带或丘陵地区,建筑材料地域化特征比较明显。

2、地居式居住建筑

南宁市的平原地区的地居式建筑的基本形式是“三开间”式。其中大门居中而内凹”,体现了中国传统“中庸”与“收敛”的处世思想。

南宁地区村庄住宅的平面布局,体现了中轴对称的特点,体现在建筑上就要求中正,不中则不正,不中则不尊的思想,正如《礼记》记载:“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地少数民族在建造房屋时,也会把中正的观念考虑到其中。

(二)商业建筑

从南宁地区村庄建筑形式而言,商业建筑是在居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演化的结果。在早些时候,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出现了“圩”、“摊”,最后形成”市”后,才出现真正意义的商业建筑,起后又形成”商业街”,店铺”成为街道的主体。在南宁传统村庄中主要有中式传统商业建筑和乡土骑楼商业建筑两种形式。

1、中式传统商业建筑

在南宁中式传统商业建筑采用面街的朝向,不再像居住建筑着重强调地理环境要素,最重要的立面特征就是在商铺正立面门面一侧,常有约一米高的小平台,称“铺窗趸”,作为摆放商品之用。

2、乡土骑楼商业建筑

骑楼结合了西方古典建筑中的券廊等形式与传统建筑形式。乡土骑楼建筑立面活泼,装饰丰富,带有浓厚的西洋式造型,按其构成基本上可以分为三段式:上段为顶部檐口或女儿墙山花,中段为楼层,下段为骑楼柱廊。骑楼街道的空间比较开敞,空间围合感降低空间层次更加丰富。

(三)公共建筑

在南宁传统村庄中的公共建筑主要有祠堂建筑、庙宇建筑、会馆建筑、书院建筑、试院建筑和戏台建筑,是村庄举行各种公共活动及仪式的中心,对村民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祠堂建筑一般位于村落最重要的位置,具有“向阳”、“面水”、“背山”的传统的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还附加了公共聚会、教育、娱乐等功能。祠堂建筑是家族或宗族权力的象征,在建筑的等级方面高于一般村庄的民居建筑,建筑外形美观,装饰精美,地位十分重要。

由此可知,南宁地区的村庄特色风貌很好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也融入了其他的元素,又极具地域特征,不仅保留大量的文化遗产,而且具有很强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三、加强南宁地区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和管理

保护传统村庄的特色风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具体保护过程中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新老建筑相互协调原则、保护与发展互惠原则、长远期相结合的原则等。相关管理单位要加快传统村庄保护规划的完善,加大保护资金的投入,加强保护宣传的力度,还要与历史文化村庄保护有机结合,建立长效的机制,从根本上加强对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和利用。

第一,南宁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应进行科学的编制和规划,要把建设美丽村庄的规划和历史文化特色风貌保护结合起来,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南宁地区传统村庄总体保护规划、村庄特色风貌保护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依据,做到“先规划,再设计,后实施”,实现传统村庄可持续的发展。

第二,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应多注入资金。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离不开资金保障,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自筹”的资金筹措机制,同时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的专项资金,并要积极探索南宁地区的民间资金投入机制,积极倡导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和单位,参与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和开发。

第三,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应配备专业的技术人才队伍。要建立和健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与相关的高校、科研院所结合的形式,保障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有足够的技术和人才要素,为更好的保护传统村庄特色风貌提供专业人才保障。

第四,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应适当改善村庄居民的生活环境。对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要从提升传统建筑内部、外部和村落总体环境三个方面入手。在统一规划、很好保护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基础上,加大村庄内部环境和设施的改善力度,实现生活设施现代化;通过发展墙头文化,做仿古建筑小品等,要在与传统村庄特色建筑风貌相一致的前提下,兴建学校、卫生院、等相应配套公用建筑,不断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使村庄内的新建建筑和传统建筑相辅相成,实现两者的和谐相处,达到室外传统与古朴,室内与室外的有机融合;还要在不破坏村落历史要素和特色风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水电、路面、路灯、排污、垃圾收集和交通等基础设施设施,营造古朴、干净、具有传统文化韵味的村庄环境。让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先进的居住理念走进传统村庄。

综上所述,对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很强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传统村庄的特色风貌要引起重视,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强保护和管理。

参考文献:

[1] 田军.江南滨水古镇朱亭风貌保护规划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2] 刘振.邯郸市村庄传统特色风貌保护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

篇4

一、“三化”理念是工会参加社会治理立异的实际需求

当时,正处于高速开展期,经济和社会构造多元化速度加速,职工步队的根本组成、思维认识、价值取向、品德观念变化无常,实际需乞降好处诉求扑朔迷离,对工会组织的本能机能发扬愿望日益激烈。把广阔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的义务愈加艰难,协调劳动关系矛盾的任务愈加紧迫,立异做好职工思维政治任务的责任更为严重,维护社会调和不变的义务愈加深重。在这种情势下,“任务运动化、运动项目化、项目社会化”可以合理应用有限的前提和资本,扩展工会任务结果,有力维护职工正当权益,有益开展调和劳动关系,有利进步职工步队全体本质,完成工会在社会治理中到位参加、深度参加、有用参加,成为社会治理系统中不成或缺的主要一环。

二、“三化”理念是工会参加社会治理立异的有力行动

(一)把任务与运动挂钩,在社会治理立异中获得扎实成效。区在参加社会治理立异进程中,注重以运动带开工作,不只在运动中顺应职工多条理、多样性的需求,并且促进了工会任务获得新的成果。一是以劳动竞赛运动为抓手,起劲完成立功立业新跨越。区总工会环绕经济开展和节能减排,组织发动辖区内企业积极参与参加技艺交手、技能立异、提合理化建议、出金点子等运动。还,将“创进步前辈工会争一流,争优异职工领先锋”党工共建创先争优运动纵深展开,鼎力推进重点建立工程建功竞赛运动,调开工程建立者的积极性、发明性和建立热情。在有前提的企事业单元持续展开争创“工人前锋号”运动,发扬劳模引领带举措用,带动广阔职工比学赶超,争立异功。二是以“两个遍及”运动为契机,起劲完成企业工会全掩盖。区总工会将“两个遍及”作为任务重心,积极与相关部分沟统统过全区各级工会不懈起劲,2011年全区正常非公企业629个,树立工会组织334个(涵盖企业法人单元604个),建会率达96%以上。企业工会组织树立经审委员会(经审委员)和女职工委员会(女职工委员)达100%。个中全总数据库企业建会率达99%以上。依法推进树立工会组织的企业遍及树立工资集体协商准则,依法签署工资集体和谈。全区已树立企业工会组织和新建企业工会组织签署工资集体和谈达98%以上,还集体合同、女职工权益维护专项集体合同签署率达98%以上。三是以进修培训运动为平台,起劲完成职工本质大提拔。区总工会普遍展开了“创立进修型组织、争做常识型技艺型职工”运动,施行工会、班组、职工“三级同创”。初步树立职工进修超市,针对职工多元化需求,组织社会资本,运用收集平台,为职工建立开放式进修、菜单式选择的平台,机关、企事业单元和职工参加面90%以上。充沛发扬农人工培训基地职业教育效果,组织指导农人工积极自动参与技艺和技能培训,为他们自立创业打好根底。展开了以修建装饰、家政效劳、蔬菜、生果、粮油、畜牧等为首要内容的技艺常识培训,还添加务工知识、司法律例、村庄文明常识、心思指点、维权等指导性常识。四是以坚苦帮扶运动为载体,起劲完成职工好处有保证。区总工会以“六帮一补”救滋长效机制为载体,实在展开好以送搀扶保创业、送岗亭保就业、送司法保权益、送关喜欢保就学、送暖和保不变、送喜欢心保安康的“六送六保”运动。鼎力展开“送暖和”运动,发放帮扶、救助、各级工会组织以“走进职工家中,走进职工心中”为帮扶运动中间,以“六帮一补”救滋长效机制为载体,实在展开了以送搀扶保创业、送岗亭保就业、送司法保权益、送关喜欢保就学、送暖和保不变、送关怀保安康的“六送六保”运动,进一步标准帮扶任务,完美惠民帮扶收集,树立坚苦职工档案,完成帮扶系统动态治理,具体完成了民生工程的各项相关目标。全年布置资金合计130余万元给2000余名坚苦职工送去暖和;举办劳动技艺培训3000人次,为462名下岗赋闲人员和立志致富的农人工进行免费跟踪培训;为全区坚苦创业职工发放“工会会员创业通”借款贴息10万元。。增强农人工创业基地建立,为农人工供应创业贴息借款20余万元。树立了农人工维权律师参谋团,为农人工展开维权运动111人次,个中异地21人次,合计挽回经济损掉430余万元

(二)把运动与项目挂钩,在社会治理立异中建立新的平台。区总工会依照“任务运动化、运动项目化、项目社会化”的理念,连系“走进职工家中、走进职工心中”的详细要求,在鼎力展开各项运动的还,把任务落真实项目上,充沛依托项目建立起发挥工会任务的平台。一是出力建立免费创业培训效劳平台。鼎力展开以“创业帮扶兔年行,幸福惠职工”为主题,以“施行本质提拔促创业”、“施行平台建立促创业”、“施行载体立异促创业”等三大工程为载体的系列运动。深化乡镇、村社组织展开免费创业培训。延聘专家针对农人在规划化种养殖技能中碰到的难题,接纳先解说后问答的方式,处理了农户在种养殖治理、病害防治和市场信息等方面的问题,培训农人各类科学出产技能,进步了农户的进修积极性。经过培训树立了农人求变、求开展的思绪,为农人创业打下了根底。二是精心打造非公有制经济效劳平台。区总工会出力增强立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治理效劳任务,充沛发扬工会组织的牵头协谐和组织引领效果,增强与社会各方的协调协同,整合伙源,构成合力,明白了目的和责任,细化了义务,完美了办法,树立了疏通、科学有用的好处诉求表达机制,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反映其定见建议,还,采意图见交流会、问题协商会、联席会议等准则化顺序化,丰厚了上情下达的方式,一起推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治理效劳任务向纵深开展。三是健全完美劳资矛盾社会化调处平台。区总工会进一步增强社会化劳动争议结合调停中间建立,加大标准化和步队建立力度,出力进步调处劳资矛盾的才能和成效。假势借力,积极推进树立“多级联动、逐级化解”的调停组织收集,完美矛盾预警预防机制,进一步构成预警预防、调停、仲裁、诉讼互相联接、协调联动的任务准则。完美区、乡镇(街道)和企业职工维权帮扶中间建立,做强、做实职工医疗合作保证事业,扩展“金秋助学”掩盖面,实在让坚苦职工感触到社会“人人”的调和和工会“娘家”的暖和。

篇5

一、基本情况

太原市近几年农村新能源项目建设,主要包括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秸秆集中供气工程、乡村服务网点、节煤省柴炕(吊炕)、生物质炉、太阳灶、太阳能路灯等项目。目前,全市共有户用沼气2万余户,大中型沼气工程18处,秸秆供气工程17处,乡村服务网点90个,节煤省柴炕(吊炕)6000余户,生物质炉200户,太阳灶700余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主要特点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村新能源建设和运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方便实用的项目比较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近几年新发展的节煤省柴炕(吊炕)、生物质炉和太阳能路灯项目,一是符合新农村发展方向,二是使用效果好,三是使用起来简洁、方便、快捷,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建设指标供不应求。

2、运行良好气站的特点

从全市大型沼气运行情况看,使用较好的气站有共同的特点,一是企业或集体的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较强的把气站管好用好的意识,能够克服遇到了种种困难,坚持大中型沼气正常运行;二是企业或集体经济实力较强,向农户收取的费用较低或不收取费用,其余部分由企业或村集体补贴,不存在运行费用的困扰;三是“三沼”综合利用率高,太原绿森养殖有限公司气站自己组织周边农户进行“三沼”综合利用培训,向农户传授“三沼”综合利用的知识,激发农户使用“三沼”的积极性,气站也变废为宝,从中受益。

3、沼气乡村服务网点普遍面临生存的困境

网点服务人员没有工资收入,服务费用又难以收取,靠沼气服务不能保证平时的生活需要,大多转而从事其他行业,致使大量的沼气服务人员流失,从而导致网点不能正常运行,网点的生存面临巨大的挑战。

4、农民对户用沼气的热情逐渐开始降温

户用沼气的建设速度与后续服务衔接不紧密,农户在使用2~3年后,由于粪源、劳力、搬迁、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开始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再加上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替代产品日益增多,电磁炉等使用起来方便快捷的电炊具逐渐成为新宠。

三、存在问题

1、户用沼气的主要问题

一是人户分离。子女上学、青壮年进城务工、城镇化建设搬迁等造成部分沼气池被弃用;二是粪源缺乏。养殖业逐渐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分散的庭院养殖已经逐步被淘汰,沼气池缺乏足够的发酵原料,农户外购原料,既嫌麻烦,成本又偏高;三是替代能源方式较多。电磁炉、液化气、生物质炉、大型沼气或秸秆集中供气,代替了户用沼气;四是技术服务不配套。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难以解决。

2、大中型沼气的主要问题

大中型沼气工程在运行中,一是运行成本较高,有些气站因运行费用太高,达不到收支平衡而停止运行;二是向农户收费困难较大,收费高则农户不用,甚至出现私改管道偷气的现象,收费低气站则亏损,无法维持正常运行;三是消防问题本地无法解决,有些气站因不能取得消防许可被当地消防部门强行停止运行。

3、服务网点技工收入没有保障

因技工收入没有保障,影响日常生活,造成技工流失严重,服务质量明显下降,成为影响我市服务网点正常运行的最主要因素。

四、合理化建议

1、完善服务网点运行机制

沼气乡村服务网点运行上,一是加强对沼气服务网点的投入,以多种形式对服务人员进行补助,使服务人员的收入水平能够达达当地平均收入水平,使其能全心全意从事沼气服务工作,为农户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二是正确引导,不搞行政强迫。对有使用意愿的农户,以优质的服务激发其自觉使用的积极性,对不想再使用的农户,不强迫使用,允许其对沼气池进行填埋、报废或其它无害化处理,降低空池率,消除安全隐患。

2、完善大中型沼气工程补贴方式

大中型沼气工程投资大、社会效益明显,对养殖企业的环境治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成的大中型沼气停运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同时也会增加养殖企业的排污压力。建议适当完善对大中型沼气工程的补贴方式,可考虑几种方式:一是建设补贴与建后运行补贴并用,二是变建设补贴为运行补贴,合理计算出不同体积的工程一年的运行费用,同时参考带动的农户数量,对正常运行的气站每年进行一定数额的运行补贴,减轻企业运行压力,激发企业使用大中型沼气的积极性,效果会明显好于建设补贴。

3、大力扶持和鼓励开展“三沼”综合利用

沼气的更深层次的开发价值在于“三沼”综合利用,既能增加气站的经济收入,减少农户在农药、化肥上的投入,又可以降低农药、化肥在农产品的残留,改善农产品品质,保障人民的食品安全。

一是政府要在“三沼”综合利用这一块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扶持“三沼”综合利用的试点示范工作,支持养殖场和农户对“三沼”深加工项目引进和开发,对自己投资搞沼肥深加工项目的企业给予必要的补贴;二是加大对“三沼”综合利用的宣传,不能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宣传带动,农业部门要从上到下,利用中央、地方的重要媒体上以公益广告的形式宣传,让全社会对沼肥都有全新的认识,为沼肥开辟出一个全新的市场。

4、增加农村能源项目推广种类,提高补助标准

农村能源项目日益增多,其中节煤省柴炕、太阳能利用(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等)、生物质炉等普遍推广价值较高,社会效益显明,深受农民欢迎,目前这些项目推广的数量较少且补助标准偏低,不能满足农民的建设需求。

5、完善审批项目和补助标准。

大型沼气项目审批上,应增加养殖园区自身循环运行模式(养殖园区本身已形成的集养殖、种植和加工于一体的循环发展模式),对不带动农户的项目也应有补助标准,满足远离村庄的大型养殖场建设大型沼气工程的需求。

篇6

关键词:城乡建设;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

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样化了,我们接触到的日常用品也越来越多样化了,因此,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垃圾也正在呈现多样化,也就是说处理这些垃圾就变得越来越困难了起来,再加上农村的发展本来就不如城市,甚至是一些城市直接把垃圾处理向农村,把农村变成城市的垃圾场,这就造成了农村垃圾处理越来越困难,也就造成了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的现状不佳,严重危及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针对这一现象,如何有效借鉴城市垃圾管理方法,彻底打破城市和农村卫生管理的不统一性,建立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体系,从而彻底解决农村环境卫生问题成为了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 当前城乡环卫调研现状

当前我国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做得并不到位,和经济的发展不同步,尤其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问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城乡环境卫生管理的现状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垃圾的处理不及时,当前城乡环境卫生问题最为主要的就是垃圾的处理不及时,长期的堆放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生产,据以往的调查显示,当前城乡居民对于居住环境不满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垃圾的处理不及时;(2)农村环境卫生自己不足,任何一项公共事务的执行都需要有资金的支持,没有资金的支持只是喊喊口号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当前虽然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上的诸多问题,也正在加大投入进行整治,但是更多地还是倾向于城市环境卫生的管理和整治,对于农村的投入和关注明显不多,这也就造成了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起色并不是很大,仍然存在很严重的问题;(3)当前城市和农村在环境卫生管理上存在的另一各主要的问题就是在收集和运输垃圾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城市一般都是采取统一的垃圾车辆进行收集垃圾筒内的垃圾送到垃圾处理中转站准备进行后续的处理,而农村则一般是没有垃圾桶,也没有专门收垃圾的车辆,而是当地居民自发的把垃圾运到村落周围的山沟或者是道路的两旁置之不顾,这就很容易造成更为严重的环境问题,这种城乡差距也造成了农村环境问题比城市严重得多。

2 农村环卫管理存在的问题

要想彻底打破城市和农村卫生管理的不统一性,建立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体系,从而彻底解决农村环境卫生问题我们就必须首先了解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点:

2.1 环卫设施硬件投入不足

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上存在的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同时也是亟待解决的先决问题是基础设施问题,没有基础设施也就是没法进行后续的一些环境管理,更谈不上城乡管理一体化。就目前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现状来看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欠缺最为严重的主要有垃圾桶、垃圾车、垃圾分类设备和垃圾处理设备等,这些设备的欠缺直接导致了垃圾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处理,除了这些最为基本的设备之外,还应该在后续的管理上增加的就是中转站中的垃圾压缩设备,这一设备的增加可以有效地减少往转运站运送垃圾的次数,增大垃圾处理的效率,提高农村垃圾处理的水平。

2.2 农村环境卫生规划编制滞后

除了基础设施欠缺之外,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管理还存在的一个主要的明显不足就是管理规划上的无序性,很多农村地区都没有形成有效的环境卫生管理规划,没有规划也就形不成一个有效的环境卫生编制,没有一个成型的农村环境卫生体系,从而也就不能针对整个农村的环境卫生处理工作做出统一的安排和布置,也就造成了农村环境卫生的无序性,进而造成了农村环境卫生条件的低下。

2.3 农村环卫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管理问题也是当前影响农村环境卫生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体系不完备是当前农村环境管理的主要现状,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当前城市的环境卫生管理机构还管理不了农村的环境卫生事业,而农村自身又不存在自己的领导机构,这就造成了农村环境卫生事业无人管理的现状,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从而明确不了具体的责任,也就做不好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全靠农村人民自发的卫生管理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当前有些农村乡镇意识到了这一点招募了一些人员进行环境卫生管理,但是这些人员都是一些老弱病残等人事,这些人远远承担不起维护一个村庄甚至是乡镇的环境卫生的责任。

2.4 村民环保意识不强

意识问题也是影响农村环境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试想一下,如果每个农村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都很强的话那么也就不存在垃圾污染的问题了,每个人都处理好了自身的环境问题也就不存在环境问题了,所以当前农村村民的环境卫生的意识还是不够的,很多村民都只考虑当前自己的便利而忽视了垃圾堆放对于农村长远的影响,所有村民都“自扫门前雪”,这种做法也就影响了整个农村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

3 推进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对策

了解了当前城乡环境卫生管理的现状,尤其是农村的现状之后我们就应该对症下药,逐步解决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问题,实现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

3.1 加强环卫管理硬件设施和人员配备

首先,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和环境卫生管理的专门人员的匹配工作,这是进行其它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具体的操作内容如下:(1)在每个农村街道和主要的人员聚居地都安装垃圾收集装置,最好是安装垃圾桶,落后地区也可以安装简易的垃圾袋代替,然后定期进行统一收集,这样就可以避免垃圾的乱丢现象,此外,还应该配备专门的垃圾运输车辆,最好每个村庄都能有一辆;(2)设置专门的环卫人员进行垃圾的定期收集和主要地区的垃圾清扫工作,确保农村大部分环境的干净整洁,环卫人员的设置应恰当,不能过少,以目前来看,每个村庄至少应该设置三名专门的人员。

3.2 创新机制,落实责任

其次,有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人员之后就应该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和体系,管理体系的建立能够更加有效的促进农村环境卫生的管理和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的建立,在每个乡镇,甚至是村落都设置必要的环卫机构,具体负责各自乡镇和农村的环境卫生事业,并且把这些零散的机构和上一级的城市环卫机构联系起来,构建统一的考核管理和升迁机制,这样逐步就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同时也就能充分的利用城市先进的环境卫生管理经验来带动农村的发展。

3.3 结合新农村建设,抓好规划布局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也正在逐步进行中,新农村的建设更加需要环境卫生事业的配合,同时,进行环境卫生保护工作也可以依托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布局时可以优先规划好环境卫士保护所需要的一些基础设施场所,为后续的环境卫生工作打下基础,并且还可以以新农村建设为着眼点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提高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此外,还可以依托新农村建设进行垃圾的回收利用,比如兴建一些沼气池等设施进行垃圾的处理。

3.4 多方筹措、加大投入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上文中提到资金问题也是影响农村环境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三种途径进行资金的补充,一是依靠政府的作用,争取政府在农村环卫上的资金投入;二是村民自行投入,充分调动村民环保的积极性,鼓励村民自发的为环卫工作做贡献,自发的进行资金的捐助;三是在整个社会进行募捐,鼓励当地的企业捐献资金行进周围环境的治理工作。

3.5 加强宣传,营造舆论

除了上文中说到的依托新农村建设进行农村环卫事业的宣传之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多种其他的措施来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比如利用电视、宣传窗、报纸、网络等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努力改变农村居民的意识,使其能够自发的进行环境的保护工作,每个人都做好了自身的环境保护工作也就为整体的环境卫生管理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进而逐步缩小和城市环卫之间的差距,最终形成城乡环卫管理一体化。

4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农村环境卫生问题极为严重,迫切的需要我们相关人员进行相关的工作去整治,以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先进体系来带动农村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并且逐步把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和城市的环境卫生管理体系相融合,最终实现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这就需要我们切实做好农村环境卫生保护的各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务求把工作都落实到实处,彻底改变农村环境卫生发展低下的现状。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字:灵渠;景观;保护与开发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灵渠作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古代水利景观,拥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兴安县相继出台了《灵渠总体保护规划》、《秦堤维修设计方案》、《秦城遗址保护规划大纲》等,完成了大小天平坝面的维修、铧嘴的修复、秦堤的防渗补漏、北渠风貌修复,以及部分渠道沿岸的排污清理工程等工作。2014年3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灵渠保护办法》实施,对灵渠水源保护、两岸建设活动等,做了详细的规定,让灵渠保护变得有法可依。灵渠景观的保护与开发作为灵渠可持续健康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值得深思。 

1灵渠概况与景观现状 

1.1灵渠概况 

灵渠,古称秦岭渠、凿渠、陡河、湘桂运河、兴安运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是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沟通着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赞叹到“两千余年前有此,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灵渠全长37.4km,南渠长33.15km,是引湘入漓的主渠道;北渠是引航渠道,长3.25km。由大天平、小天平、泄水天平、陡门、铧嘴、南渠、北渠、秦堤等其他附属建筑物组成。 

1.2灵渠景观现状 

1.2.1生态景观。灵渠修建的本身,就是中国古人对地理环境的主动利用与选择。数千年来,灵渠始终与周边农耕文明保持着和谐交融,体现的就是人与自然交流的普遍价值。灵渠沿岸绿化覆盖率高,维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秦堤两岸绿树悠悠,植物种类丰富,兴安楠木、桂花、樟树、阴香、枫香、栾树、枫杨、朴树、柳树等长势良好,植物生长适应渠水、驳岸等生态环境,树形或苍劲古朴,或刚劲挺拔,或自然虬曲,或奇特有趣,给灵渠沿岸景观增添了秀色的同时,也维护着灵渠的生态平衡。如今南渠旁植树造林,修建30km长的休闲绿道,成为广西第一条绿道,形成独特而有价值的生态景观。北渠则穿梭于千亩田畴之间,展示着优美的田园生态景观。 

1.2.2人文景观。灵渠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其见证了岭南地区2000多年的发展史,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流融合的纽带,历史文化厚重。灵渠景区有较多的文物古迹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它既继承了秦汉文化,又融合了中原汉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保留了大量的明清时期的石雕石刻,以古桥文化、民俗文化、岭南市井文化和古雕塑文化而闻名。 

1.2.3园林景观。灵渠沿岸景观的改造,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营造各类亭、台、廊、榭、桥以及小品雕塑,配合灯光和音乐,同时设置足够的休闲设施,使得灵渠沿岸的园林景观丰富多彩、富有故事情节,清清河水倒映着古树、古桥、古民居,形成独特的灵渠景观。 

灵渠沿岸景观节点丰富,如大小天平、陡门、美龄桥、古树吞碑,景观节奏也控制得恰到好处,从树荫浓密的秦堤,到视野开阔的秦广场,再到豁然开朗的大小天平,景观空间多样,给人带来视觉的享受。植物景观的营造,以乡土树种为主,植物种类丰富,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增添景区色彩,讲究植物景观层次多样,与水体、建筑相协调,形成优美的沿岸滨水景观。 

2灵渠景观的分析 

2.1灵渠景观特色概括 

2.1.1科学价值高。灵渠本身因其高超的工程技术,与都江堰、郑国渠同被誉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灵渠的修建从选址、规划、设计上都反映出古代中国在运渠修建方面的卓越智慧;灵渠是山区越岭运河的首创,是连接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优秀实践案例;渠线的设计和规划中“弯道代闸”原理具有原创性实践;灵渠的陡门设计是现代多级船闸的雏形,被誉为“世界船匣之父”。 

2.1.2文化韵味足。灵渠的修建于秦朝,历史悠久,文化韵味足,是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联系纽带,兼具有生态文化、水利文化、中原文化、岭南文化、秦文化、地方田园文化、陡军文化等一系列文化特征,早在1988年就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其独特的文化景观特征,灵渠还出现了一系列与其相关的艺术作品,如明朝解缙的《兴安渠》、清代袁枚的《兴安》以及贾平凹的《灵渠》等。 

2.1.3生态环境好。灵渠两岸风景优美,水清如镜、古树参天,田园景观优美,具有良好的生态基础条件,富有生态美感。 

2.1.4景观形式美。灵渠具有生态、美学、游憩等多种功能,具有美与功能的和谐统一,作为科学、技术与艺术高度统一的灵渠景观是在景观形式上具有美学特质。人字形的三七水坝不仅在水利设计上具有的科学性,在视觉形式上也打破了直坝线条的僵硬,具有变化的形式美;北渠s型的河道则不仅满足了行船排洪的需求,从景观的角度上考虑,蜿蜒盘旋的水道与周边自然、农田景观完美的融合,成为中国古代运河景观的典型范例。 

2.2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灵渠,配合灵渠申遗工作,兴安县做了很多工作。例如灵渠秦堤、北渠等开展大规模维护工程、灵渠沿岸村庄的改造以及一系列保护灵渠的规划方案以及法规的出台,灵渠的保护开发工作正在展开,但通过现场的仔细考察,还是不难发现一些问题。 

2.2.1建筑景观小品与环境不协调,景观格调提不上。灵渠内局部区域出现与景区不协调的建筑景观,如南陡村内农家乐店面装饰毫无特色,与南陡村整体的建筑风格不协调。某些功能性建筑未得到良好的改造,景区的厕所过于简陋,外观差强人意,影响景区的整体面貌。部分景观小品与环境格格不入,显得突兀。如为了保护古迹而建造的亭子,与古迹的风格不融合,其形状和色彩等也与周边景观不协调;百龙路石碑显得突兀,缺乏整体融合感;部分翻新河堤,用现代石块和水泥砌成,没有自然驳岸的斑驳陆离,人工痕迹明显,与周边景观不协调,破坏景观的整体性协调性。

总之,借申遗之机会,灵渠景区内增添了较多的景观元素,但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以及粗糙的施工,未能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以至未能很好地提升整个灵渠景区的景观质量与格调。 

2.2.2植物景观有待提高,部分区域缺乏植物群落概念。灵渠生态基础好、植被覆盖率高,但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发现,有局部的植物配置缺乏层次感,植物群落观念弱,景观仍待提高。秦文化广场主要以草坪铺装为主,周边植物配置稍显凌乱,缺乏层次。在铧嘴上游部分,两岸滨水景观稍显杂乱,影响灵渠景观美。龙王庙观景塔是灵渠景区的一个制高点,可看到灵渠乃至整个兴安县城的全景,其所在的山体自然植被覆盖率高,以松树为主,但也存在大面积杂草,需增加彩色树种,丰富植物季相景观,提升植物景观的档次。 

2.2.3景观管理存在不足,影响灵渠景观与生态。三分规划、七分养,管理对景观的影响不容轻视。灵渠由于其独特的历史地位,有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但仔细考察,便会发现景观管理上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景区内部出现乱倾倒垃圾现象,存在卫生死角;绿化存在管理不善,滋生杂草的现象,南陡村处于景区核心区域,其前面绿化也出现杂乱现象,影响景区形象。景区制高点观景楼台建筑还出现大量乱写乱画留名现象,影响景观美感度,需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管理。渠城郊结合地段,缺乏有效的管理,有污水直排情况,渠水发黑发臭,严重影响灵渠的景观。水街沿岸居民洗衣服的肥皂水也直接排到渠中,使渠水容易富营养化,影响灵渠的水质。 

2.2.4旅游配套设施缺少统筹规划,整体观念欠缺。灵渠内旅游配套设施作为景观元素中的一种,未遵循统筹规划的原则,设施之间在整体上缺乏形式与内涵的统一。如指示牌、休息座椅、垃圾桶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设计。虽然借助申遗之机,相应配套设施所改善,但仅仅是增加相应设施数量,而缺少整体规划,稍显杂乱,整体上不协调,景观档次提不上。 

3建议与思考 

3.1以保护为核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对于灵渠的开发与保护,需以保护为核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讲究生态效益,讲究共生原理,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两方面效率的意义,是一种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行为。 

灵渠景观的开发要遵循生态平衡原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协调景观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上,顺应和利用自然发展规律,通过一系列设计手法营建生态、美学和游憩功能良好的景观格局,实现景区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兼顾。同时引入生态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保证灵渠沿岸得天独厚的环境基础。 

在灵渠建设控制地带内开展修路、兴建码头和市政工程等活动时,应当同时制定严格的保护方案;景区内的餐饮、娱乐、宾馆等经营服务性企业,需采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设备和设施;景区的游客承载标准,要求经科学评估。 

3.2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营造稳定的植物群落 

灵渠景区景观植物的营造,首先注重对原有乡土树种以及古树名木的保护,再生植物群落营造则须讲究科学有方。在具体的植物配置过程中,应该以群落为单位,乔、灌、草相结合,形成丰富而有错落有致的景观效果,注意植物之间的合理搭配,形成结构稳定、功能齐全、群落稳定的复合结构,以利于种间的相互补充,从而达到种群之间、群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如水街的植物选择和配置,注重体现所处的地域的风格,以乡土植物为主,观赏性强的外来植物为辅,选择桂花、垂柳、山茶、碧桃、栾树、杜鹃、黄竹等,营造一个遮荫、纳凉、休闲的良好环境。 

3.3挖掘灵渠文化,提升文化景观品味 

文化景观是某一文化群体利用自然景观的产物,文化是驱动力,自然景观是媒介,而文化景观是结果。灵渠沿线的文化景观代表了灵渠的胎息与地格,它既是灵渠沿线人类文明的符号,也是旅游保护与开发的主要对象。 

灵渠文化景观品味的提升要特别注意山水文化、秦汉建筑文化、岭南市井民俗文化、地方田园文化及岭南书院文化挖掘,水街的景观建设开发就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在今后的景观建设中,大到建筑群小到景观雕塑、指示牌、垃圾桶等景观小品都应尊重原有文化,凸显其独特性。 

3.4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 

生态系统中,构成的多样性会增加系统的稳定性,灵渠景观的开发有利于增加系统的异质性,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对于灵渠沿岸景观的保护可通过适当合理的开发,以经济发展促进景区保护,然后景区保护又带动经济发展,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 

3.5以整体性为指导,统一协调灵渠发展 

灵渠景观保护开发研究应以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则为指导,进行统一规划。无论是风貌改造,还是强化序列,增设空间体验的景观平台,重塑沿道路线性空间的文化及景观氛围,以及营造“曲径通幽”的意境等,都需要整体把握灵渠的脉络,统一安排,统一规划,讲究整体性,实现优化利用。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篇8

论文摘要 近年来,随着全省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行人违法进入高速公路引发的交通事故屡见不鲜,全省每年因行人违法进入高速公路造成死亡事故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2010年,笔者所在大队辖区 G1513温丽高速公路温州段共46公里,全年交通事故死亡12人,因行人上高速公路引发的交通事故就死亡4人,占死亡总人数的33%,且均发生在春运期间。如何治理行人上高速公路的顽疾,保障高速公路平安畅通成为我们高速交警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论文关键词 行人 高速公路 治理对策

一、行人违法进入高速的主要形态

结合我们的日常路面巡逻、执勤执法、事故处理工作,针对“高速公路行人”这一群体进行缜密地调研分析,可大致分为以下五类主要人群:

一是精神病患者、智障者、拾荒者及流浪人员。这些人员基本上都是属于无家可归者,且大部分有精神疾病,是社会的底层人群,这类人往往把高速公路及周边地段当成了生存的场所,将其带离高速公路后,又会返回。

二是高速公路沿线的村民、未成年人、企业工人。高速公路大多穿越城乡郊区,阻断了当地居民的通行。居住在沿线村庄的不少中小学生、村民、企业工人由于安全意识不强上高速公路穿行,未成年人则上高速公路玩耍嬉闹。

三是在高速公路沿线上下的乘客。乘客上高速公路候车,和客车在高速公路违停上下客行为屡禁不止。部分客车车主或驾驶员唯利是图,随意停车上下客,我行我素,乘客则安全意识淡薄,抄近路横穿高速,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四是高速公路作业人员。高速公路业主员工、施工工人、施救人员,在高速公路管理、维修、养护、施工作业过程中,为图方便,不按规定设置标志标牌,甚至不穿反光背心,超出施工区域随意走动,往往使过往车辆触手不及。

五是高速公路车辆发生故障、事故、堵车或随意停车后下车活动的人员。车辆在高速公路上发生故障或事故后,一些从事货运专业驾驶员,他们大多不去报警寻求帮助,而是占用车道自行修理。多数司乘人员在发生堵车、故障或事故后,下车察看、随意活动、看热闹或争论不休,甚至大小便,这些人员缺乏应有安全意识,极容易导致重特大交通事故。

二、行人违法进入高速公路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整体法律观念淡薄,交通安全意识欠缺

1.在高速公路抛洒、遗洒物品,吸引附近居民违法进入高速公路。司乘人员素质各异,将生活垃圾抛洒到高速公路上等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如饮料瓶、易拉罐、纸质包装等废品易吸引周边居民、流浪人员、拾荒人员进入高速公路,捡拾废品进行变卖。另外,货运车辆由于没有将货物捆绑牢固,导致货物抛洒、遗洒,这些物品很容易吸引附近村庄的群众、流浪人员等上高速公路拾荒。

2.沿线的居民文化水平低,法律知识欠缺。高速公路途经城市郊区、农村、山区等地域,村民常因生产、生活、上学需要,横穿高速公路,存在着侥幸心理。

3.司乘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车辆发生故障、事故或堵车后,在相关部门到来之前缺乏安全防护和警戒意识,司乘人员置自己于险地,随意下车活动,或占用车道自行修理。

(二)高速公路设计缺陷及维护不到位

1.高速公路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随着高速公路沿线经济迅猛发展,因生产生活的需要,两侧村民来往随之增多,原有的跨线桥和涵洞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被高速公路隔断的居民通行的需要,再加上部分地道涵洞年久失修,维护不到位等情况造成涵洞形同虚设,一些村民为了贪图方便,横穿高速公路。

2.防护隔离设施维护不到位。沿线护栏、隔离墙等高速公路上的封闭设施被破坏后维修不及时,为行人上高速提供了入口,很容易形成上高速公路行人的“熟路”,管理起来难度更大。

(三)客运车辆司乘人员铤而走险,随意上下客

1.客运车辆随意上下客。尤其是长途客车,车主或驾驶员不想去正规车站下客,或是怕下收费站多收费,或是明知存在违法怕下收费站后有执法人员检查,而直接选择在高速公路上揽客、抛客。

2.乘客进入高速公路上搭车。为图工作、生活之便,主动要求驾驶人在高速公路上就近停车上下或与驾驶人预约乘车地点,在高速公路上等候上车,更有甚者,随意拦停搭乘正常行驶的车辆。

(四)高速公路管理部门管理的不到位

1.高速公路通车后没有切实解决好附近群众的通行问题。跨线桥、涵洞等配套设施跟不上,只要群众的出行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那行人进入高速公路这一难题就难以得到切实解决。

2.宣传不到位。高速公路相关管理部门对沿线的村庄、学校等还是做得不够。很多村民不理解,民警制止行人时经常会遭到当事人的语言攻击,甚至人身攻击,许多当事人认为不准他们进入高速公路是交警故意为难他们,是交警找麻烦,对自身违法的危害性认识不到位。

三、行人违法进入高速公路的治理对策与事故预防

杜绝行人违法进入高速这一痼疾,需要高速公路各个管理单位的共同协作,需要高速公路沿线村委及政府部门、客运企业的共同参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一)加大与沿线的村委会及各级政府部门的沟通,做到情报互通互报

1.要积极与沿线的村委会及各级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完善高速公路周边的基础设施,解决群众的出行和生产生活的困难问题。比如在车流、客流、物流较密集的收费站周边设立长途汽车乘坐点,方便人民群众出行。同时,可以在行人经常横跨的地方设置跨线桥或者涵洞,方便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

2.让养护部门与沿线村庄建立联系,组建由村民和养护工人共同组成的维护队。主要负责对高速路下人行通道的管理和保通工作,督促养护部门及时清理路面垃圾,断了靠上高速捡垃圾营生的行人的“财路”。

3.要积极与地方公安机关派出所协作,对于故意破坏安全设施的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要集中处理相关违法犯罪人员,让这种行为成为人人都不敢触碰的高压线。确保安全设施完善。

(二)加强与高速公路各个管理部门的联系,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强化合作长效机制

1.要与高速公路指挥部门或投资单位合作。高速交警应参与新高速公路的设计,根据实际管理经验提出合理化建议,争取消除规划设计中的缺陷,为日后的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横穿高速公路多发地区增加跨线桥、涵洞,解决周边群众的过路难。

2.整合高速公路管理力量,要主动与管理处、路政部门、施救及施工单位的协调配合形成整治行人进入高速行为的长效机制,严把高速公路入口关,杜绝行人从收费站、服务区、施工区域随意进入高速公路。

3.及时排查安全隐患问题。督促养护部门及时整改,特别是对铁丝网等隔离设施损坏的要及时修理。对重点路段,要求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对安全防护网等安全设施加高加固,或者增设跨线桥、涵洞等安全通道。

(三)开展调研分析,借助科技力量,加强路面秩序管控能力

1.调研分析行人违法进入高速公路的特点、规律,制定针对性的勤务方案,突出对重点路段、重点时段的管控,重点加强对沿线村庄的路段进行重点巡逻,预防和查处高速公路行人随意穿行、翻越护栏和上路候车等违法行为。

2.借助交通科技设备来进行监控,通过网络监控平台进行“电子巡逻”,在行人经常出没的地点或客车上下客的地点不定时的进行网络监控,快速查处。

3.联合安监、运政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加强中、短途客运市场的整顿,坚决依法严厉打击“黄牛”,取缔高速公路上的非法“客运中转站”,加大对违法上下客行为的打击力度。

4.遇事故、故障或堵车,要借助新媒体及时告知,接警员要告知报警人做好安全防护工作,民警到达现场后要做好防护措施防止二次事故发生,疏通应急车道,迅速施救、疏堵。现场勘查民警要快速勘察,尽快清理现场,减少因阻塞而产生的滞留人员。

(四)采用多种形式加大交通安全宣传力度

1.以高速公路电子显示屏、跨线桥、涵洞等为载体,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在电子显示屏上24小时不间断的滚动播出交通安全提示语,在跨线桥、涵洞悬挂宣传横幅,制止车内乘客乱扔垃圾,做好货物捆绑等给广大司乘人员以警醒。

2.结合实际需要,在收费站、服务区、沿线村委会张贴标语、悬挂横幅,进家串户走访宣讲,播放相关交通宣传片,发放宣传资料,与相关单位负责人签订责任状。在中小学校开展交通安全宣讲,广泛宣传行人违法进入高速公路和客运车辆在高速公路随意停车上下客等交通违法行为的危害性。

3.从源头上抓管理,到辖区各客运站进行宣传,组织客车司机展开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在车上贴放举报电话和警示牌,严禁客车违停上下客,对单位负责人和驾驶员进行安全教育,与负责人签订安全责任书,杜绝客运车辆在高速公路上下乘客。

4.对行人上高速的违法行为登记造册,定期走访,加强监管力度。对沿线进行排摸、调查工作,了解高速公路沿线行人的种类和分布状态,对上高速的行人的身份信息、住址及上高速原因、方式及行走路线进行登记并照像。

5.与新闻媒体单位开展互动,定期组织针对行人上高速违法行为的专项整治行动,对一些不听劝阻,态度蛮狠的群众要采取媒体曝光,严格处罚,对学生上高速公路的定期通知学生所在学校。

(五)对查获行人上高速的违法行为后期处置

1.对进入高速公路的行人进行登记,每过一段时间将这些数据通报到村小组,村委会甚至派出所,对当事人进行教育批评,对屡教不改的群众深入家庭进行教育,落实处罚措施,督促其及时缴纳罚款。

2.针对精神病人,在对这类人的管控过程中,一定不能让对方受到惊吓,以稳为上。及时制止,加强监管。要周边村庄的精神病人进行统计,与精神病人的监护人员进行面谈要求其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在进村入户宣传过程中,对有精神病人的住户要着重进行宣传,利用周边居民的力量协助精神病人的监护人员做好监管工作。

3.将当事人带回支大队统一移交对当事人进行建档,不但增加违法当事人的时间成本,而且能形成一个违法成本比较。因此,建议要对行人上高速建立档案制度,要求对上高速的行人的身份信息、住址及上高速原因、方式及行走路线进行登记并照像。

4.公安交警部门对管辖沿线的情况进行摸排和摸底调查工作,了解高速公路沿线行人的种类和分布状态,然后针对具体的情况,与当地政府部门进行联系,请政府参与管理。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