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9 10:02: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健康产业发展现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休闲保健 市场调查
社会财富在不断增加,人们生活逐渐富足,近10年来,广西人们保健意识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健康休闲保健,来消除身心疲劳,极大的促进了广西健康休闲保健产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了解广西保健行业现状,在“广西亚健康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项目支持下,本课题在南宁抽样调查了部分健康保健场所,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南宁市健康休闲保健场所为调查对象,采取单位走访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并分析南宁健康休闲保健行业现状。此次调查共走访了南宁40家健康休闲保健场所及其经营者、技师、管理人员和客人。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传统与现代结合,中医特色品牌优势凸显调查发现,南宁健康休闲保健行业,主要以中医传统健康服务为特色,包括穴位针灸、推拿按摩、刮痧、足疗、拔罐、药浴、经络减肥、香熏等。南宁休闲保健行业以民间投资为主,吸引了大批中医保健专业人才,为社会提供了一批就业岗位,为广西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最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如元之源,以祖国传统医学为支持,融合现代企业运作方法,围绕健康产业,深入保健行业,重点面向社会亚健康群体,提供高层次、高品质的保健医疗服务,形成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广西保健第一品牌,为中医药系统首创现代化连锁保健企业,在区内外共开设了11家保健中心,另外还有数家正在筹建当中,总经营面积1万余平方米,保健床位1000余张,从业人员1000余人。充分显示了中医特色在做大做强亚健康产业中的优势。
2,2休闲保健发展迅速,规模、档次差异显著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工作及生活压力增大,人们已不再满足基本的生存状态,为了消除身心疲劳,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健康休闲保健。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广西每年有2800万人次接受休闲保健,在南宁,已有上千家各种各样、规模不一的按摩保健店。
根据对南宁健康休闲保健场所的实地调查情况来看,规模的大小、档次的高低存在着显著差异。装修豪华典雅、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休闲保健场所占到市场份额15%左右,中等规模的保健场所占整个市场份额的60%,小规模保健场所占市场的25%。
2,3专业技术人员的供求不均衡随着保健行业的蓬勃发展,各种健康休闲保健机构的增加,对休闲保健从业人员的需求也相应地增加。由于保健技术很全面,理解和贯彻能力强,能够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医院校推拿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调查显示,在南宁拥有100人以上保健人员的场所不足10%,规模在50至100人约占30%,50人以下的占60%。多数保健机构管理者反映,中医院校专业人才难求,技师流动性较大,缺乏持有上岗证的技师,有上岗证的反射疗法技师尤其缺乏。可能与从业人员观念有关,据广西反射疗法保健协会会长杭婉静介绍,目前广西仅有反射疗法师200多人,远远达不到市场的需求。相对而言,规模大、档次高的场所,其保健技术人员专业化程度较高。在调查中还了解到,具有专业保健知识的管理人员非常缺乏,远不能满足需求。
2,4城市居民收入增加,中等收入者构成主要消费群体据广西南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南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77元,比上年增加1684元,增长16.5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882元,增长7.9%。
在本课题健康服务需求调查中,有8%的中等收入者表示经常进行保健按摩。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目前中国的中等收入者所占比重在15%到20%之间,由此推算,南宁市城镇居民目前有260万,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超过40万人。随着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而健康医疗消费成本不断升高,人们健康意识增强,更多的人愿意把钱投资到增进身心健康的活动中,尤其中等收入人群是休闲保健产业稳定的消费群体。
3结语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 产品结构 质量标准体系
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包括食品加工制造业、饲料工业、纺织业、服装业、皮革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农产品化工和制药工业以及文教艺术用品工业等。农产品加工业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我国的统计标准,与农产品加工业有关的行业有: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和橡胶制品业12项。笔者将就这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1.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
1.1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10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其增加值已占中国GDP的14%,并形成了涉及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和皮革等12个行业,具有多层次、多特色、多样化特点。许多加工产品由于风味和工艺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农产品加工出口额现已占中国出口总额的30%以上。
1.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与世界工业化国家趋同
按照世界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农产品加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应有所提高。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1.1∶1,这说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与国际上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态势基本一致。
1.3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加工业为龙头,以种植业为基础,中国现已形成诸多有特色的产业带,出现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业专业乡、专业村,或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特色经济格局。构建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九大产业带和以大城市郊区为依托的加工区,使农产品加工向产区和大城市郊区集中,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集群,使规模优势、区域优势和市场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1.4农产品加工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国内已涌现了一批起点高、成长快、规模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中坚力量。
1.5农产品加工业由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 随着农产品直接消费需求的下降,加工制品的比重上升,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品结构开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方便食品、快餐食品、休闲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等发展迅速,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或二次以上加工的比例达到30%以上。
2.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中国的农产品加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2.1农产品加工率低 中国粮食、油料、水果、肉类、蛋类、水产品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30%左右,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加工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一般为农业产值的2~3倍,而中国则还不到1倍。
2.2地区发展不平衡 全国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中,西部地区少,沿海省区多,全国约70%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与农产品原料产地相分离,而既有原料又有市场潜力的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则不多,严重失衡的区域布局使农产品加工业总体优势不能发挥,整个行业的效率和效益难以提高。
2.3加工企业效益低 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利润率仅为4.67%,而工业企业则平均利润率为6.04%。农产品加工业的效益低于整个工业的平均水平。
3.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3.1缺乏专用规模化加工原料基地,原料价高质低 国外发达国家用于加工的原料都有专用的加工品种并建有固定的原料基地。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强调数量和高产,对农产品品质和加工专用型农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农产品品种类型单一,适宜加工的优质、专用品种缺乏。
3.2质量标准低,产品出口受阻 国际上许多国家要求农产品加工业采用国际统一标准或较高的国家(地区)标准进行生产和经营。中国现在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并用,而现行的国家标准有56%与国际标准有显著差距,按此标准生产的农产品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必然影响农产品加工产品的出口。
3.3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低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只有35%左右。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技术储备严重不足。许多企业设备陈旧,技术人员数量少、水平低,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有些企业仍停留在手工操作和土法生产。
3.4管理不科学、效率低 管理不科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多头管理,即与其他产业不同,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分属于轻工、农业、农垦、乡镇等十几个部门管理,使生产能力重复分散,缺乏地区和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二是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私营企业,家族特色明显,企业制度不健全,无法按照规范的公司制度进行管理。从而使企业缺乏市场开拓能力,难以建立自己的优秀品牌,只能在低层次运行。
4.推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
4.1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政策支持体系 农业是弱质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离不开政府有效的支持与倾斜。建议出台有关农产品加工的税收优惠政策、贷款贴息政策、土地优惠使用等政策,开展政策落实大检查,建立一整套支持加工企业建立、生存、发展、扩张的政策体系,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优惠政策真正变成惠民政策。
4.2加强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 根据各地资源优势情况,开展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规划。采用多元化投资方式,大力开发和推广加工专用品种和加工性能好的农产品品种,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基地,逐步实现农产品加工原料规格化、质量标准化、品种专业化和生产规模化,将工业原料作物向适宜种植区合理集中,实现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发展。国家要出台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生产基地的质量检验与监督,使农产品满足加工业标准化、优质化的要求。
4.3尽快推行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 我国大部分国标或企标都是20世纪80年代前制定的,与国际通用标准有较大差距。应采取法律与经济措施,推行GMP、HACCP及IS09000族系管理规范,尽快实行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来提高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竞争力。
4.4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能力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要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各级政府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全面部署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发展规划,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和技术方向,定期组织各部门、各行业专家对农产品加工业重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加大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力度,加快传统企业技术改造步伐。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落实科技创新优惠政策。
>> 健身类APP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研究 国内媒体APP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体育健身娱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陕南地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全民体育健身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关于我国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发展现状的研究综述 南阳市城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现状研究 试论西宁市健身气功项目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南阳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我国大学生体育健身活动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沿海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浙江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家书屋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充电桩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东湖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体育类APP的使用现状与应用前景研究 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校健身气功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06-12.
[2]龚琼.健康健美类App传播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3]赵日萍.大众健身科学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2):41-43.
[4]左媛媛.人机交互设计在手机产品上的应用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2.
[5]胡泯,陈善平,张中江,等.不同锻炼行为阶段锻炼效果认知的比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2):82-85.
[6]TalkingData:2014移动互联网数据报告[EB/OL].,2015-01-21.
[7]艾媒咨询集团. 2012-2013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研究报告[J]. 移动通信, 2014(7):15-18.
[8]IHS:预计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将到336亿美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2.9%[EB/OL].,2015-03-9.
>> 对我国体育产业价值链管理的浅析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审视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的研究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研究 我国体育产业价值链整合及其策略探讨 全球价值链下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升级的研究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国家价值链的构建及升级研究 德国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 体育彩票对我国体育产业的推动与发展研究 我国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体育产业化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体育产业与文化娱乐业发展的比较研究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 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新视点 对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思考 浅谈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9] 贝恩德・埃贝勒.健康产业的商机[M].王宇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
[10] 董玉奎.体育锻炼与高血压预防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预防医学论坛,2010,2(16):154-157.
[11] 陈佩杰.运动与健康促进[J].上海体育科研,2003,24(1):46-38.
[12] 田金华.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37-40.
[13]韩晓实.中医在运动损伤的康复中所起作用[J].河北医学,2002,8(10):953.
[14] 李香华.体育旅游康复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1):167-168.
[15] 赫尔曼・哈肯.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妙[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234.
[16] 潘成云.解读产业价值链――兼析我国新型产业家价值链基本特征[J].当代财经,2001,9:7-15.
An Industrial-value-chain-joint-construction-based Study
on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ode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and Health Industry
Wei Wei 1,2
(1.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2.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
>> 推动甘肃省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山东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的思考 创新中医药产业发展 中医药文化研究发展简述 亳州中医药文化发展探析 山东省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与动漫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 中医药发展纲要背景下陕西省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文化营销与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 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 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福建省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对中医药教育影响述评 山东省编办、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书记工作实录(八) 东城区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基础及策略 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预见研究浅析 湖北省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现状及路径创新研究 中医药规划出炉政策护航产业发展 中医药产业发展状态分析 江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及策略选择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辽宁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董君.山东省创意产业发展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2.
[5]韩娜.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构建模式探究[J].商业经济,2015,(8):49-50.
[6]张文珍.创意山东建设的实践价值与思路对策[J].理论学习,2012,(10):30-34.
[7]中国产业信息.2014年我国中成药行业产量数据深度分析[EB/OL].(2014-02-19)[2016-5-13].
[8]2014年全国中成药产量情况.[EB/OL].(2015-03-18)[2016-5-13]..
[10]山东加快发挥技术改造对中药产业转型升级.[EB/OL].(2015-01-29)[2016-5-13] .
摘要:“双反”调查严重地影响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从而引发了对光伏产业安全的思考。文章梳理了中国光伏产业研究现状,分析了面临的产业安全问题。
关键词:光伏产业;产业安全;现状
一、中国光伏产业研究综述
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中国光伏产业开始萌芽,到20世纪末,开始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其迅速发展始于2004年以后。由于国外市场对光伏电池的需求不断攀升、中国光伏产业也具备快速扩张的基础、地方政府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大力支持,自2007年,中国的光伏电池总产量名列世界榜首,成为最大的光伏电池产出国。但是在取得卓越进步的同时,中国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其弊端不断显现,尤其“双反”调查,给中国光伏产业以重创,而且从目前来看,中国光伏产业只在数量上取胜。
目前,国内学者对光伏产业的研究焦点多数集中在对国内光伏产业现状的分析,从而提出光伏产业今后如何发展的对策。宇文旭(2009)从世界光伏产业概况及光伏产链结构的视角,剖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概况及其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应对之策。李园红、高明(2010)基于产业链视角分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在光伏产业链的上、中和下游这三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现状,认为中国在光伏产业产业链上游缺乏核心技术、国内市场受限且不稳定、供给与需求发展不平衡。马宁、董莉(2011)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探讨了中国光伏产业价值链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国光伏产业一直以来都存在原料在外、市场在外以及未掌握核心技术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中国光伏产业该如何实现升级。有学者指出中国光伏产业迅猛发展,但是还未突破起步阶段,通过运用归属于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总结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和所处困境,进而基于法律、技术、财税和金融四个角度提出应对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有学者利用太阳能光伏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专业化之术和显示性竞争力指数来衡量中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能力,认为中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强化,但是仍与世界强国存在较大差距,存在弊端,据此提出了增强中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建议.也有学者分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关对策。一些学者从高纯多晶硅、硅片制造、电池生产、太阳能电站建设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发现了中国光伏产业在其发展中存在一些障碍性问题,如产业发展高度对外依赖、国家长远规划受到对产业现状认识不统一的阻碍。也有学者把波特钻石模型作为出发点,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应该从技术创新、企业战略等方面提升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
有些学者对引发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其中一些学者认为领先技术的缺乏和经济竞争力不足是困扰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也有学者在分析了国际与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困境是因为对抵挡技术过度投资、发展模式缺乏价值链两端。也有学者从国际竞争力角度研究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综上,鲜有文章从产业安全角度剖析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本文从产业安全的因素来剖析中国光伏产业安全面临的问题。
二、中国光伏产业安全面临的问题
在产业经济学理论框架下,产业安全包括产业组织安全、产业结构安全、产业布局安全和产业政策安全。而从生产要素角度可以将产业安全划分为资源安全、技术安全、人口安全和市场安全。由于与光伏产业密切相关的有资源、技术和市场三个方面,人口对其影响甚微,所以文章从资源安全、技术安全和市场安全三个方面对中国光伏产业进行分析。
1.资源安全
光伏产业链由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和应用系统五大环节构成。硅料的生产是后续环节能够继续的基础,同时也是光伏产业链上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由于多晶硅电池一直居于光伏市场的主导地位,在2007年,其市场份额超过了90%。但是用于制造多晶硅电池的原料需要复杂的技术、大规模投资和长周期建设的支持,导致其发展速度缓慢,落后于整个光伏市场的发展水平,这导致了硅材料紧缺的态势,而中国要面对的是更加严重的硅材料紧缺问题。自2004年到2007年,中国硅材料缺口一直在90%左右,有时甚至超过了90%。硅材料的缺乏几乎成为整个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不但阻碍了增加多晶硅电池产量的步伐,而且制约了整个光伏产业链的有序发展。这是因为生产硅材料环节薄弱,导致出现光伏产业链上游小、下游大的局面,即生产链上游比下游薄弱的状态,上游和下游生产能力不匹配,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步伐。
2.技术安全
光伏产业要求硅材料纯度达到99.9999%以上,但是这对生产硅材料的技术要求很高。而中国主要向市场提供耗能高的粗硅(纯度在99.9%以下),以低价出口到国际市场,有外国企业提纯后在转销中国,加工成可以直接用于光伏发电的电池组件,其中超过98%又被出口国外。由此可以看出,生产高纯度的硅材料技术被外国企业所掌握,使得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受阻,导致中国光伏产业那以实现向市场提供低成本纯度高的硅材料的战略目标。而该项技术主要由美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所掌握,这些国家以技术垄断取得高额利润。中国光伏产业一直未能掌握核心技术,有关技术的发展也多以跟踪模仿为主,难以突破现有生产技术,从而导致国多数光伏企业将生产集中在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环节,而该环节位于光伏产业链尾端,几乎趋于完全竞争。光伏产业发展的好与坏取决于是否拥有先进的技术,企业产品要想形成市场竞争力,那么企业要具有技术研发以及创新能力。
3.市场安全
中国光伏产业是一种典型的“两头在外”发展模式,不仅生产光伏产品使用的原材料绝大部分来自于从国外进口,而且对光伏电池组件的市场需求几乎全部来自国外市场,从这可以看出,中国光伏产业的主要面向的是国外市场,而且几乎完全依赖于国外市场,这使得中国光伏产业抗击国外政策以及国际金融等影响因素的能力弱化。2011 年 11 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输美光伏电池展开“双反”调查。2012 年9 月初,欧盟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9 月下旬,欧洲光伏产业联盟向欧盟委员会提起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反补贴”诉讼。自“双反”调查事件以来,中国光伏产业生存面临危机,一些小规模、不具有生产成本优势的企业面临着倒闭风险。这是中欧之间最大的贸易纠纷,也是全球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这些将对中国的光伏企业造成巨大的困难,若提高征收关税,那么中国的光伏企业的市场将大面积萎缩,诸多企业将面临破产。由于中国光伏产品生产成本高昂、还未形成完善的营销渠道,国内现有光伏产业市场极小,而且不稳定。
三、小结
综上,中国光伏产业安全面临着资源、技术和市场的威胁,要想该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可以从资源、技术和市场三个方面来考虑提升其竞争力。(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宇文旭.光伏产业发展概况与产业结构分析[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9(3).
关键词 辣木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建议;云南楚雄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278-02
辣木是一种有独特经济价值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具有营养、食疗保健等功能。辣木产业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它贯通一、二、三产业,兼备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楚雄州境内有热区面积20.7万hm2,这些土地区域内属南亚热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类型,其特点是气候干燥热、阳光充足、水湿欠佳,相对湿度低(平均54%~65%),非常有利于辣木等耐旱作物的发展。2014年11月楚雄州人民政府编制了《楚雄州辣木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5―2020年)》,其目的是为了加快辣木产业的发展,培育建设一批具有明显特色优势、比较优势、规模优势、竞争优势的辣木产业群,把楚雄州打造成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辣木产业基地。
2015年初根据楚雄州人民政府的安排部署,楚雄州农科所成立了辣木应用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机构,组建辣木工作相关机构,抽调4名科技骨干人员专职开展辣木研究及示范推广工作。通过1年多来的调查研究工作,对楚雄州辣木产业发展情况有了基本的掌握[1-2]。
1 楚雄州辣木产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6年6月,全州共计种植3 133.33 hm2,广泛分布于除姚安以外的各个县(市),其中以永仁、元谋2个县分布面积最大,永仁县为1 666.7 hm2,元谋县为933.33 hm2。种植摸式以企业为主,农户零散种植为辅,农户种植面积约为1 333.33 hm2。种植品种以印度传统辣木和PKM1改良种为主。目前,产品加工方面只有少部分企业具有粗加工能力,辣木产品包括辣木叶粉、辣木面条、辣木茶、辣木籽等[3-4]。
2 辣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在种植方面存在的问题
2.1.1 品种混乱。楚雄州种植辣木的企业品种来源广泛,部分企业直接通过云南省农科院的教师购买,大部分企业则是从一些育苗公司购买。由于辣木种植属新兴产业,种植者对品种的识别能力相对欠缺,导致所种植的品种混乱。部分种植者并不清楚自己种植的辣木是什么品种。
2.1.2 种植规格混乱。在辣木栽培株行距的选择上,各企业差别较大。有的太稀,有的太密,没有根据栽培后获取不同植物器官的目的来选择种植的密度,导致部分企业存在土地浪费或植株拥挤现象。
2.1.3 种植区域长势差别较大。在对双柏、元谋、大姚等不同海拔种植区域调查后,发现同时期种植的辣木在元谋长势较好,其次是双柏,大姚最差。在土壤方面,透气性好的土壤长势较好,而排水不良的地段长势较差,根腐病发生较重。
2.2 产品质量存在风险
在调查中发现,多数种植企业在选地种植前都没有进行过科学、正规的土壤、水源及大气的检验,导致所产生的产品存在质量风险、有害物质超标的现象。
2.3 加工技术落后
在对楚雄州辣木企业进行调查后,发现大多企业都没有加工能力,生产出来的辣木鲜叶没有销售渠道。部分企业只有简单的加工工艺,加工产品以辣木茶、辣木粉为主。因加工工艺落后、加工量不足,效益普遍较低,从而制约了辣木产业的持续发展。
2.4 品牌创建不足
目前大多数辣木种植企业对品牌创建意识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的辣木茶、辣木粉没有自己的商标,产品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价值,经济效益较低。
2.5 技术力量薄弱
各县市农技部门对辣木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持不足,许多种植企业没有专业的种植技术人才指导,在种植上由于辣木苗种植太深、雨季排水不及时、高温高湿天气病虫害防治不到位、以采梢采叶为种植目的的辣木主干修剪不够等原因,导致栽培中出现死苗率较高、长势参差不齐、产量较低等现象。
2.6 经费不足
部分企业在发展辣木初期没有做出长期规划,前期投入较多,后期资金跟不上。导致辣木种植后期管理较差,施肥、浇水、除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不到位,出现辣木长势较弱、产量较低等现象。
3 发展建议
科学规划、规模种植辣木既能增加地表覆盖、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够通过深加工产业链的延伸,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楚雄州辣木产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3.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要培养一批辣木种植技术人才。农业高新技术人才缺乏,特别是高水平、高学历的相关技术和管理人才不足,是制约楚雄州辣木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要加大对辣木产品加工技术及相关管理专业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要鼓励国内外优秀人才到楚雄州创办企业,推进楚雄州辣木综合利用产业化;要加强产业发展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种植企业要加强与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西双版纳中古辣木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合作。使楚雄州辣木产业逐步走上科学发展、高效创收的道路。
3.2 加强政府引导功能
政府部门要选派科技人员对种植户进行栽培技术培训,使种植者提高对品种选择、种植区域选择、栽培管理、种植地环境检测等方面重要性的认识。指导种植企业、农户搞好优化种植区域、标准化栽培、无公害栽培技术措施的应用推广工作。
3.3 加大经费投入
楚雄州辣木产业发展属于起步阶段,目前对于辣木科研机构下达的经费非常有限,制约了科研人员对辣木产业发展的研发进程。政府要加大科研机构和农技推广部门的经费投入,确保科研人员能够有足够的经费开展科研工作。
3.4 企业注重品牌创建
企业要加大对产品加工工艺、品牌创建的投入力度,加强企业合作,采取优势互补,使辣木生产企业共同做大做强,才能促进楚雄州辣木产业更好、更快地健康发展。
4 参考文献
[1] 胡文涛,张晶,黄菊.充分利用区位优势 推进辣木产业整体进程:云南省辣木产业发展趋势特点研究[J].吉林农业,2015(24):19.
[2] 廖承飞,李贵华,韩学琴,等.云南辣木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J].中国热带农业,2016(2):13-16.
关键词 绿色食品产业;现状;问题;对策;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 F426.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325-02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了各级政府和广大市民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绿色食品作为“三品一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公信力的品牌,成为推进农业标准化的有效载体,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以及发展现代农业的最佳模式。
近年来,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速,从获证企业数量到总体管理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但同许多先进省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山东、江苏、浙江等省的绿色食品企业超过600家,是陕西省的6倍以上;西部的四川、甘肃等省的绿色农产品数量是陕西省的3倍以上,这与要把陕西省建成西部强省的目标要求相差甚远。因此,陕西省必须迎头赶上,加快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步伐。
1 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土地面积20.58万km2,常用耕地面积286.10万hm2,南北跨越3个气候带,分为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3个自然生态区,不同的物候条件形成了不同的区域农产品优势特点,也构成了陕西省发展绿色食品的天然条件[1]。
近10年来,陕西省绿色食品从概念到产品,再到品牌和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效期内绿色食品企业102家,产品216个,产量209.27万t。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2个,覆盖面积4.4万hm2。全省绿色食品产地监测面积17.09万hm2,约占全省常用耕地面积的5.97%。企业数与产品数分别是2005年的2.42倍和3.43倍。
另一方面,相比全国其他省市地区,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速度仍然较慢。目前,全国有效期内绿色食品获证企业逾9 000家,产品逾2万个,陕西省占全国总量的比例仅1%,排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各市区间的发展速度也有较大差异,西安、渭南、汉中、榆林发展较快,其中西安市占全省总量的42%;杨凌、商洛、安康、铜川发展较慢,所占比例不足5%,其中安康为发展空白区。
2 存在的问题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2],而陕西省绿色食品虽已有一定发展,但发展速度较慢。
2.1 相关法规文件滞后,落实不到位
目前,全省尚未出台适宜陕西省实际情况的绿色食品农业生产指导性规程文件,对企业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的实施缺乏指引,同时也不利于规范绿色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2.2 市县级服务体系不健全
许多市县级农业技术服务部门由于职能分工不明确,对本地区绿色食品企业缺乏技术指导和行业监管,有些甚至不了解、不熟悉本地区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有些市县级技术人员对绿色食品标准和法律法规的掌握也不到位,严重限制了本地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3]。
2.3 企业管理人员流动性大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经济较为落后,文化程度不高,部分合作社和企业实力不强,人员素质相对较弱,管理水平不到位。内部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内检员更换频繁,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导致绿色食品企业内部监管不到位,职责不明确,存在续展间断现象。
2.4 产品销售模式不合理
许多企业存在“重申报,轻市场”的观念,未发挥绿色食品的优质优价,品牌意识较弱[4]。绿色食品与普通农产品在销售模式上没有区分,销售渠道没有针对性,价格没有梯度,没有利用好绿色食品这个品牌,导致企业对绿色食品品牌的需求性不强,存在放弃续展的现象[4]。
2.5 政策扶持不到位
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需要省、市、县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政策扶持。农产品生产企业由于利润偏低,因不能立刻在销售中获得经济效益而对绿色食品申报存在犹豫和顾虑。这需要各级政府对企业申报加大扶持力度,增强政策倾向和资金补助的落实[5],还要加大宣传、引导消费,提高绿色食品市场占有率。
3 对策
目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在陕西省农业经济中的比重还不高,扩大规模仍然是陕西省绿色食品工作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绿色食品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发展的同时还要加强质量的监管,以保证陕西省绿色食品事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3.1 完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结合全省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状况,对全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宗农产品,如苹果、梨、猕猴桃、红枣、小麦、大米等,制定并完善各类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推动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进步。根据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要求,建立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同时指导农民落实标准化生产。
3.2 稳步扩大总量规模
以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为依托,突出重点,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出口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绿色食品产品认证。充分发挥当地的产业资源优势,调动企业、农民及政府部门的积极性,完善标准化发展机制,推进产业化与品牌化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树立牢固基础,同时发挥绿色食品的品牌效应。
3.3 切实加强行业监管
加强绿色食品监管制度建设,保证食品认证质量,同时提高有效性。结合属地管理原则,建立科学的绿色食品监管机制,以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提高市场竞争力。建立绿色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确保绿色食品的质量安全。
3.4 加大品牌宣传和市场服务
通过多种形式,传播正确的消费理念,引领健康消费方式,提高陕西省绿色农产品的知名度,扩大销售市场。构建绿色食品营销网络,推动绿色食品专业流通型企业的发展,创新营销体系与促销机制。促进厂商合作、产销对接,全面提升陕西省绿色农产品品牌发展。
3.5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和条件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政策推动,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加强全省绿色食品法规建设,并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监管能力与水平。总结发展经验,探索发展规律,加强对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科学指导。
4 参考文献
[1] 杨毅哲.绿色食品与陕西农业发展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2] 刘连馥.绿色农业:立足国情的农业发展新模式[J].中国报道,2007(9):11-14.
[3] 宋国宇.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评价与结构调整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