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6 13:52: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心理统计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学籍管理;Delphi;Oracle;数据库
一、系统需求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应用的普及,利用计算机实现学生学籍管理是一个教育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学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用计算机来作学生学籍管理比人工管理更能体现查询快捷、保密性好、安全性高、存储量大、寿命长、成本低和效率高等优点;同时更便于管理和操作。
二、系统开发平台简介
根据我们对学籍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的需求分析,依据此系统符合规定的特点,考虑到界面的美观和直接,以及数据库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我们对开发平台作了如下选择:
1.ORACLE8
Oracle8是一个面向Internet计算环境的数据库,它改变了信息管理和访问的方式。Oracle8将新的特性融入到了传统的Oracle服务器之中,从而成为一个面向Web信息管理的数据库。Oracle8支持Web高级应用所需要的多媒体数据,支持Web繁忙站点不断增长的负载需求。Oracle8是唯一一个拥有集成式Web信息管理工具的数据库。Oracle正在推动Java成为下一代应用的标准,它在各个层次,包括Oracle8服务器内的JavaVM,均支持Java。Oracle8将强大的新型功能引入到了联机事务处理(OLTP)和数据仓库应用之中。Oracle8还对Oracle数据服务器的几乎所有方面给予了增强,全面改进了质量、可用性、性能、可管理性、多媒体数据类型支持和复制功能。
2.Delphi7
Delphi是Inprise公司开发的一个优秀的可视化软件系统,是一个可视化的RAD(RapidApplicationDevelopment,快速应用程序开发)工具,使用了Microsoft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的许多先进特性和设计思想,采用了弹性可重复利用的完整的面向对象程序语言(Object-OrientedLanguage)、当今世界上最快的编辑器、最为领先的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人员可以很快设计出自己满意的界面,同时系统会自动产生程序原型。
四、系统物理设计
1.主界面
下图是学籍管理系统的主界面,最上面的菜单是系统的各个模块,菜单下面的大图表是此系统经常用到的一些功能,这样方便用户的使用,并且考虑到了色彩的搭配和图片的选择。
2.系统登录
为了此系统的安全性,根据用户的需求,设置了登录窗口,必须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进入系统,并且根据用户名选择权限,即用户能进行的工作。通过功能模块来限制功能,有一些模块是大家公用的,就是一些基本的查询,只能进行查询,没有修改和删除的权限,还有数据统计,另外又分为超级用户,学生证管理用户,学籍管理用户,奖学金管理用户。比如:要想进入学籍管理模块,用户名是aa,密码是bb,此用户只有权对学籍管理进行访问。而超级用户,它能对此系统的任何一个模块进行查询、修改、删除。当你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然后系统会根据用户所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给用户所拥有的权限,点击“确定”进入该系统。
3.学生信息导出
由于各地省教育厅自2002年开始备份学生数据,为在校生建立电子档案,最后报到国家教育部,了解毕业生的准确数据,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第一次进行电子注册时,最开始工作是所有学生的基本信息都是由手工录入的,由各学院根据字段要求负责自己学院的学生信息录入,然后由学生工作处的专人负责把数据统一。而所有的考生号更是根据学生录取时的新生名册由学生手工查询录入的,增加了难度和烦琐程度,而且容易出现错误。为了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将大部分工作简化成选择、确定,为数据查询提供准确数据,使得查询数据更为简单,减少手工操作过程的失误,减轻行政人员的工作负担。因此,作了这样一个学生信息导出,用户可以根据所需要的数据字段进行选择,然后选择招生年、省份、标志(一般为普通本科)、录取批次和录取科类。这项工作化复杂为简单,操作也比较方便,以后每年的新生数据将从此窗口导出进行编辑,然后上报省教育厅。
五、系统评估
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经过反复的调试,并让相关负责的老师参加了试用,得到了各位老师的认可,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开发指标:
很好地实现了客户端与服务器的交互性;
为使用者提供了直观友好的交互界面,操作起来使流程更简单;
儿童声乐教学与成人声乐教学有很大的不同。贪玩、好奇、注意力不集中是儿童的天性,他们的控制能力相对成人来说要差很多,他们兴趣广泛,但往往集中在一个固定目标上的时间很短,很容易被外界的环境所干扰。小学阶段是增长知识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生理上主要呈现出神经系统迅速发展的特征,他们的听觉、视觉等都进一步得到完善,思维方式也从形象思维逐步地向抽象思维开始转换,想象力也日渐丰富。针对这一现象,对儿童的声乐教学就不能按照成人的标准要求。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小学低年级是听觉最为敏感的时期,也是对音乐节奏的反应能力最强的时期,他们对音乐的态度处于写实阶段;小学中年级学生识谱能力逐渐提高,对旋律的表现能力更加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态度也开始进入真正的审美阶段;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情感的掌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表演及和声的变化都有强烈的兴趣,他们已经清楚地掌握了语言规律,并开始探索字面背后的涵义。了解每一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对每一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掌握其学习声乐的规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兴趣是孩子学习声乐的基本动力,是孩子主动学习的精神力量。孩子们在刚刚接触声乐时,不会对其有太深的认识,就更加需要家人和老师对其有有效的引导,加强对音乐艺术的耳濡目染。孩子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比较弱,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多采用一些抽象的形式帮助孩子了解歌曲与歌词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想象空间。选择和儿童年龄特征相符的歌曲,不能让其产生压力和畏惧,要遵循由简单到困难的原则,激发孩子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尽可能地让孩子们把艺术的内在听进去,将内心的声音唱出来。让孩子们在感受声乐艺术美感并能大声唱出来的同时,爱上声乐演唱。在教学的过程中,单纯地教授乐理知识,孩子们可能会感觉枯燥,可以结合一些与声乐相关的其他艺术形式,比如诗歌、舞蹈等等,以讲故事的方式传授给孩子,不仅可以使课程更丰富多彩,也可以提升孩子们的综合审美能力。又如引导孩子们在认识节奏时,可以运用一些比较熟悉的歌曲来进行教学。随着节奏的带动,可以让孩子们更快学会一首歌的演唱,增加孩子们的成就感,由此可以更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孩子们在学习声乐、感受节奏的同时,可以用双手、身体和脚来打拍子,在边玩边娱乐的过程当中爱上这门艺术,让孩子们的内心得到表达和释放,让孩子们在快乐的同时享受音乐,也可以让孩子们在今后学习声乐的道路上增加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儿童声乐教学中的保障——儿童情感表达的培养
歌唱艺术是通过声音来表达情感的,发声的技巧方面只是歌唱的基础,歌唱最终的目的是要把歌曲所蕴含的意义和赋予的情感表现出来,使听众与歌唱者在声音和心灵情感上产生共鸣。它不仅是一种声波的运动,更是通过情感的注入从而引发内心的思考体验。著名音乐家门德尔松曾经说过:“只有歌曲才能告诉人们统一的东西,唤起同样的感情。”我国音乐家贺绿汀也曾经说过:“好的音乐之所以能感动人,也就因为它有真实的情感。”所以,儿童声乐演唱的情感表达培养也尤为重要和关键,对儿童的声乐教育,同样也应该是从情感表达培养开始的。在对儿童声乐教学情感表达的培养中,首先要让孩子们感受音乐的意境美。在引导学生学习新作品时,应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具吸引力和直观性,向学生介绍作品的作曲家、创作背景、所表达的内涵,在演唱时需要用什么样的声音和情感去表达,让学生有所理解和领悟。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力,让他们通过眼、耳、手、脑等身体上的各种器官来体验和感受音乐。其次,在教学中要让孩子们体会音乐中的韵律美,通过优美熟悉的旋律来感受和培养孩子们的情感。随着旋律线条的高低起伏,随之加入情感的平稳和奔放的变化,可以选用不同风格、不同民族的音乐,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各民族音乐的特色,比如维吾尔族民歌《新疆是个好地方》,是欢乐、充满活力的作品,是2/4拍的有舞蹈性的歌曲,可以使学生先了解新疆的风土人情,讲一些有关新疆的传说故事,看一些新疆美丽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表达对这片美丽富饶土地的热爱之情,运用赞美、热爱的情感来演唱这首作品。在声乐演唱中,只有情感处于较为积极的状态,身体各方面才会配合运作,演唱者才能快乐舒畅地演绎作品,对于身心都处于发展阶段的儿童来说,积极的情感会激发他们对新鲜事物以及今后生活的热情和向往。此外,在声乐教学中,让孩子感受到希望和鼓励也尤为重要。教学中发现,孩子们在遇到比较难的曲目和概念时,常常因为无法顺利地掌握而失去信心;平时练习很好的学生,一要上台演出就因紧张而发挥不出原有的水平,从而回避问题。这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对儿童心理的分析培养,以致孩子们对声乐演唱逐渐失去兴趣。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所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有希望的教学会使孩子们充满信心。在学生演唱完曲目时,教师带头给予鼓励,竖起大拇指,抚摸学生的头,结合每个孩子的喜好,发放一些小礼品,这样会增强孩子们学习声乐的信心并且会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温暖。
3结语
(一)学生管理子系统需求分析
学生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人数多、专业覆盖面宽、专职工作人员少的现实情况下,采用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尤其重要。其管理内容包括:录取与注册、班级管理、学生学籍管理等。新生电子注册后,按班级每生还生成一个顺序号,是该班学生的名单的顺序,也是有关部门印制考勤表、成绩单的依据,也方便任课教师的成绩录入。班级管理是按照预定学生人数组成班级。数据库中,班级信息包括专业、班级名称、班主任教师姓名及联系方式、班级人数、男女生人数、教室位置、宿舍分布情况等,同时建立班级奖惩数据库。
(二)学籍管理子系统需求分析
学生学籍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任务。在人工管理条件下,工作量巨大,也常常由此而造成某些资料的遗缺。教学管理系统以强大的数据库系统为支撑,将新生注册、教师成绩登录、奖学金名单拟订以至补考、奖惩等均与学生数据库直接链接,遇学生转班、休学等情况,其学号不变,所有记载无需转换,即可真实记载该生在校学习的整体情况。学生毕业时,按照相应打印功能,将学生个人成绩单、奖惩等有关入档的内容直接打印,经学校签章后入档,工作十分简便。
(三)系统管理子系统需求分析
系统管理是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整个系统安全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序上决定于系统管理子系统设计的科学与否。它主要涉及的内容为:用户管理、密码管理、数据备份、数据删除等。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要为各级用户的权限设置非常灵活的接口。所以系统管理子系统要根据各类用户的不同工作特性进行用户权限设置、密码复杂程度设置、数据库备份机制、数据删除管理机制等。
二、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设计与开发
(一)系统体系结构
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主要包括为客户/服务器(C/S)模式和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C/S模式把系统的处理任务在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之间进行分工合作,实现整体性能优化。在这种体系结构下,服务器中依次安装着多用户或多任务操作系统、网络通讯软件及SQLDBMS,数据处理部分,由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共同承担,这就使系统的性能相对以前的结构有质的提高。缺点是开发费用较高,系统的构成部件较多,因此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增加。且故障定位较困难,维护困难。B/S模式是一种以Web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的MIS系统平台模式。远程数据服务实现了对用户界面、逻辑规则、数据服务的逻辑分离和独立封装,可重复使用、易于管理、升级、可跨平台,因此,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应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
(二)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指对数据进行管理的软件系统,它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它与数据库系统中的各个部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数据库的一切操作都是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控制下完成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使数据作为一种可控制、可管理的资源,从而为各种用户所共享,增进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提高数据的独立性,它也是用户的应用程序与物理数据库之间的桥梁。SQL语言结构简洁,功能强大,简单易学,是一个通用的功能极强的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通过对以上各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分析比较,根据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特点和要求,本系统与采用了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三)软件平台
论文关键词:团队认同,知识生产,管理
序言
《易》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团队中的团队成员不仅在专业技能上存在差异,而且在思想观念、信心勇气、品格意志、传统习惯等个性上存在着差异。要提高协作的效能,加强认同管理至关重要。
1团队认同
“认同”一词译自英文identity,起源于拉丁文idem。“认同”一词有两个含义:一是“同一性”;二是“独特性”,即时间跨度中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自我认同本质上是人对自我身份同一性的执着寻求,是自我人格确当性的艰难求证,是人对作为一个社会性存在之人性整全性、健全性理想的永恒的理解、追求和合理表达。自我认同实际上是自我不断重新确认自己的过程,是把握自己、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我们获得生存理由和生存意义的方式。寻找认同的过程,就不只是一个心理的过程,而是一个直接参与政治、法律、道德、审美和其他社会实践的过程。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认同的形成和定型的过程。自我认同使人有了一个本体的支点,它是人对自己以及与他人关系的定位,是对自己在社会中的某种地位、形象和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性质的接受程度。当代著名社会政治哲学家,加拿大的查尔斯·泰勒教授认为,自我认同是由承诺和自我确认所规定的,这些承诺和自我确认提供了一种框架和视界、立场,使自己能够在各种情境中尝试决定什么是善的,或有价值的,或应当做的,或者我支持的或反对的;一旦失去这种承诺和自我确认,人们就会感到不知所措,无法判断事物对他们的意义[1]。安冬尼·吉登斯认为管理学论文,如果没有相应水平的潜在情感承诺,意义的认知框架就不会创造出一种信念,而信任、希望和勇气都与这种承诺相关联;创造性意味着在涉及预先确定的活动模式时,能够创新地行动或思考的能力,它与基本的信任认同紧密相关[2]。
团队认同就是当个体对于团队的信仰达到自我参考和自我定义的时候。Trail&Anderson(2002)检验了八种动机(替代成就、获得知识、审美、社会交易、戏剧/兴奋,逃避、家庭、和运动员物理技能评价)对运动团队认同变异的解释力,经过对比研究发现“动机解释了认同超过59%的变异”论文服务。
人们认同团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自我概念和效能感。一个人如果其自我概念部分基于团队的、职业的,或组织的认同,那么他或她参加团队活动带来的团队认同将会阐明并肯定他或她的自我概念。总之,人们对团队的认同越多,他们越有可能经历特定的心理回报,比如高度授权的感觉。如果团队内缺少了很强的共享认同,团队成员很可能消极地评价其他团队成员的行为,当问题或错误表达发生时很可能假定是竞争情形而不是合作情形。如果团队认同很显著,团队成员往往倾向于更忠诚、更信赖,更可能就出现的问题进行谈话管理学论文,可以减少误解,并可能潜在地促使信息流动,致力于维系的团队联系并促进团队福利。
2知识生产的新趋势
知识生产就是知识的生产。2000年国际经合组织(OECD)将其定义为个人、团队或组织成功地生产新知识和实践的境况。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社会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研究商业化的发展,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根据吉本斯(Gibbons)等人的研究,当下的知识生产方式与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相比,有以下新的特点:
一、知识生产更多地置身于应用的语境中。传统知识生产是在专业学术背景下进行的,而新知识生产是在应用语境下进行的。
二、知识生产由于更多地源于实际问题(如项目建设、事务管理等)解决的需要,因此具有天然的跨学科性质。
三、知识生产的场所和从业者呈现出“社会弥散”和“异质性”的特征,不同背景的知识工作者如学者、研发设计者、生产工程师、熟练技工和社会科学家参与了知识的生产,如网络公司就是知识生产团队往往是异质性很强的团队。
四、知识的生产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利益,社会问责已经渗透到知识生产的整个进程之中。
五、对知识质量的关注已经不限于知识、学术本身规范的要求,同时要兼顾智力、社会、商业和政治利益等各种因素。
吉本斯把传统的以学科和大学为中心的知识生产模式称为模式I,而把新出现的知识生产模式称为模式II。知识生产的应用语境、知识生产的“超学科性”、.知识生产主体和场地的多样性、知识生产的反思性和质量控制标准的多样性为知识生产模式II的显著特征[3]。
知识是通过群体合作被创造和应用的,因而知识最终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关,但是这一事实却长久以来被视而不见。知识生产要充分考虑了知识操作对组织及社会背景的强依赖,尤其强调人际互动以及社会资本的作用,把焦点放在更关注行为并将其置于实体性社会关系之上管理学论文,由此将知识生产统一在网络化的实践共同体之中来进行讨论,从而自然消除了传统的组织学习研究当中人为设置的藩篱。网络化实践共同体涉及多个社会共同体间的协作,它们有各不同的规范、文化价值观、认知偏好等,因而知识生产只有在至少能共享一种意义系统的人员之间才可能进行,这恰恰反映了知识生产的社会建构属性。因为知识只有在导致行为产生的情况下才会体现价值,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它处于被知道的背景中才能理解到。行动、理解和沟通间的相互关系是知识生产的关键,参与互动的方式则居于知识生产的核心地位。创造性的经验是个人价值感并因此也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支撑。如果个体不能创造性地生活,那么无论是因为他们被强迫重演故伎惯例,还是因为他们不能充分有效地与周围的个人和客体形成紧密的联系,“公民冷淡”和“犬儒主义”就可能发生。知识生产包含了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等内容,其中知识创新又包括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知识创造认为新知识的产生得自于知识的连续转换—即以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所组成的一个无终点的知识螺旋之中。
3知识生产新形势对团队认同管理的启示
在以时空分离(跨越时间与空间领域的社会关系的联合)、抽离化机制(驱使社会生活脱离固有的规则或实践的控制)、制度反思性(多数社会活动以及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依据新的知识信息对之作出阶段性修正的敏感性)为特征的现代性背景下,彼得·什托姆卡在《信任》中指出,当代在进行着两种社会学范式的转变:从对行动“硬的”、功利的、工具性的、实证主义的想像(以行为主义、交换理论、博弈论、理性选择理论为例)向行动“软的”、人文主义的、有意义的想像(以符号互动论、现象学、解释学、文化研究为例)的转变;从把行动看成完全理性的、始终算计的、一贯最大化收益和最小化花费(“经济人”)的想像向对人的更丰富的图画——包括情感的、传统的、合乎规范的以及文化元素:价值趋向、社会联系、依恋、忠诚、团结、认同——的转变[4]。面对以知识生产模式Ⅱ为标志的新的知识生产组织——成员背景、身份、专业、文化差异性很强的团队的出现,同样需要我们加强团队认同的概念、内涵、前因、结果和测量评价方法的系统理论研究,进一步反思团队管理的行为与艺术。总体来说管理学论文,我们要从团队的构建、团队精神培养、团队的培训、团队的激励、团队的沟通、冲突的管理、团队的决策、团队的领导、团队的文化作系统的思考,以激发团队成员的热情、提高团队成员的认同感和合作意识,以达到1+1>2的管理绩效[5]。具体而言,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一、愿景、目标激励。美国学者沃伦本尼斯指出:“伟大的集体是充满活力的乌托帮,是人们的期望所在”论文服务。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的最关键因素,就是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寻找意义。使每个团队成员感到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就如同寻找圣杯那样伟大。所以对团队愿景、目标进行合理的定位,使团队成员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接受团队的价值观,实现价值认同进而实现对团队的认同。
二、制定团队合作规则。即团队成员在工作中与他人相处时必须遵守的标准。如支持规则、沟通规则、协调规则、反馈规则、监控规则、团队领导规则、团队导向规则等。团队成员熟悉这些规则,可使团队内部运转畅通、关系融洽更加容易。
三、提高组织声誉。中国人尤其看重面子,高声誉的团队会使团队成员觉得很有面子,进而满足受尊重的需要。致力于提升团队的整体声誉,通过满足员工的高层次心理需要,增进员工对团队的认同感。
四、提升管理者素质。我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视,员工对团队的认同更多地体现在对团队管理层的认同。因而加强管理者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管理者的整体素质将会极大地促进成员对团队的认同。
五、打造学习型、创新型团队文化。通过打造平等民主、协作创新、学习融合为特质的团队文化,提高团队成员的学习认知能力、沟通分享能力、系统思考能力,进而提高团队管理绩效。
参考文献:
[1]:查尔斯·泰勒著韩震等译.自我的根源.译林出版社,2008(5)
[2]:安冬尼·吉登斯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5)
[3]:MICHAELGIBBONS.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contemporary societies[ 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1994.
[4]:[波兰]彼得·什托姆卡著程胜利译.信任.中华书局,2005(4):1-22
[5]:姚裕群等.团队建设与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4)
1.1可有效解决学生数学水平对本课程的影响
已有研究揭示,高中阶段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对心理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态度、学习信心和其统计成绩均好于基础较差学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深刻感受到学生数学能力高低会直接影响这门学科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数学功底差的学生很容易对这门课产生厌学、抵触情绪,对学好这门课程失去信心;数学水平较好的学生也会因统计学计算多、容易出错等问题而感到这门课难度大。高中数学基础成为制约这门课程教学效果的首要因素。作为民族高校,心理学专业学生文理兼招,数学基础不仅薄弱,而且层次差距很大,在传统教学中很难改变高中数学基础对学生学习这门课所造成的困难。将SPSS软件纳入到心理统计学的教学中,将学生从繁琐的计算中解放出来,计算、公式等困扰学生学习的数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提高。
1.2有利于突出心理统计学的教学重点
心理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必然会涉及到计算问题,借助SPSS统计软件,有效解决了困扰学生的计算、公式问题,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是用数据描述心理问题,揭示心理问题简明、便捷与高效。当学生不再担心自己的数学能力,不再为概念计算、公式推导所困扰时,教学内容就容易突出概念的应用、各类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与要求等内容上来,增强了统计思想的教学内容,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内容,使学生的学习重点从关注计算向关注原理与思想转变。
1.3扩大了心理统计学的教学内容
与软件结合的教学,不仅没有降低教学的难度,反而扩大了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应用统计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处理、分析、挖掘数据的能力,这需要有一定的统计学理论与思想为基础。当学生不再被计算与繁琐的公式所困扰,统计理论的应用空间就自然打开了。通过对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的具体操作,学生逐渐明白,相同的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试验设计,不同的试验设计都有彼此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学生科学研究的思路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扩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借助统计软件,数据描述能够用多种图表的形式自由展示,帮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数据分布的特点与意义;对假设检验的适用条件与要求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条件与要求,提高了他们对统计原理的实践能力。
1.4增强统计报告的规范性、准确性
统计图表、假设检验计算结果等是数据处理最终需要呈现、报告的内容,对结果的解释也是需要采用规范、准确的表述。借助SPSS软件的输出报告,转换成为WORD文档,图表规范,数据不会发生再次抄写错误,使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统计报告、正确描述统计结果的好习惯。
2具体教学内容
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处理上,结合心理统计学的逻辑构架和SPSS软件的特点,着重构建了以下几方面的联系。在基本概念部分,纳入了SPSS的基本操作与数据录入,要求学生能够将调查问卷、实验结果熟练转换为SPSS的数据库,为进一步开展数据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描述统计部分,利用SPSS软件描述统计输出结果多样性的特点,让学生对数据分布获得感性认识。平均数、标准差、标准分等概念放在数据分布的背景下,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和正态分布的意义与作用,数据分布特征的感性认识对假设检验中方差齐性检验的理解也非常有帮助。同时,SPSS输出结果可以加深学生对统计学专业符号的识记。假设检验部分基本理论讲解的目的是让学生区分假设检验的适用条件,对不同实验设计选取正确的统计方法,同时也能够认识到对同一个心理现象可以采用不同实验设计的统计学原理,开拓了学生对T检验、F分析与事后检验的理解。相关与回归分析、卡方检验等内容,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前期SPSS操作的基础,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通过自学完成。在课程后期选取近期发表在《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等刊物上采用高级心理统计方法的研究成果,解读其所采用的统计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其作用,演示用SPSS软件如何实现,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
3能力拓展
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基本能够熟练掌握数据描述、常用假设检验的基本统计方法,感受到的是心理统计学在心理科学研究中的高效、简介与便利的特点。在教学后半期,增加每周提交两篇阅读心理学期刊中研究成果的读书笔记这一要求。一学期的心理统计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对高级心理统计学的认识得到提高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由于掌握了SPSS软件使用方法,使学生摆脱了具体运算的困扰,再加上对心理学期刊研究成果的大量阅读,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多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高级心理统计学的内容并不是遥不可及,在完成毕业论文时,有部分学生会通过网络等媒体自学高级心理统计的SPSS操作方法,并将其展现在自己的毕业论文中。
3.2统计方法的使用与创新
掌握了心理统计学的基本理论,能够用SPSS软件完成课堂教学的操作内容,对心理学学术期刊成果的大量阅读,可使得学生对通过数据整理、分析与挖掘来揭示心理规律这一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标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并认识到对已有研究成果采用新的数据处理方法、对已有的测量选取不同的被试群体开展研究等都是心理学研究中发现规律的有效手段,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及时补充与更新,而这些经验对他们毕业论文选题会产生直接影响。
3.3应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的能力得到加强
关键词:多元智能;信息技术;传统文化;游戏化教学
一、引言
多元智能理论在世界教育教学改革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学习和研究这一理论,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贡献,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历史的结晶[1]。对于我们来说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责无旁贷,毋庸置疑。
那么探索全新的传统文化教育之路刻不容缓。迎面袭来的多元智能理论与信息技术潮流带来更多可拓展的空间。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学生的多元智能,来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及重视程度大势所趋。最终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时代的主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有生力量当务之急。深入思考、探索,最终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之路迫在眉睫。
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
刚刚胜利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给了传统文化明确的定义:“一个国家的历史、形象和尊严的代言是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的根蒂是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也必须以领悟、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为基本条件。近年来国家大力度进行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一直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着力点,从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三、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与国家的大力号召相反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却受到了“冷遇”,在教育中遭遇了“瓶颈”。全面分析当今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我们不难发现以下问题:
(一)忽略传统文化教育
1.家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断层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偏差,家长的传统文化教育意识淡薄,子女受其影响而表现出来的消极和抵触情绪,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当前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力,甚至在很多方面都出现了缺失和断层。
2.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建设不完善
2012年,某教育机构对全国100家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设置进行统计,仅有30家高校开设了传统文化教育选修课程,其中配备对口专业教师的仅有20%。就学生学习情况来看,课程出席率小于35%。
(二)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过度的课程化,任务化,教育推广面狭窄单一。
灌输式教育,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真正理解。使传统文化的传承成为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介绍。
(三)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缺乏情景式教育
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适应性,产生于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也反作用于生活环境,与环境共融形成一种“共生”关系。当前的传统文化教育使其脱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成为无本之木,无根之水,空中楼阁,成为了书本的文化,“僵死”的文化。
四、多元智能理论与计算机网络支持下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
在计算机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多数新兴事物、外来文化迅速占领市场,成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们除了关注这些“异”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面前,我们不能只是爱么能助,望洋兴叹,更应该看到的是他们带来的活力与生机。那么利用多元智能理论结合信息技术实施多元多维、情景性、发展性的教育模式,正适合传统文化的教育。
近年来,随着互连网走入千家万户,我们进入了“全城一家零距离,珠穆朗玛在身边”开放、虚拟的网络时代。那么,让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碰撞出绚丽的火花,是下一步应该探索的问题。
(一)利用网络虚拟现实技术为传统文化安个“家”。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虚拟仿真出全世界的旅游胜地,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领略世界的风采,是经济旅游的新潮流。那么基于网络虚拟现实技术显著的技术特点为中国传统文化安个“家”,是初步探索的方向。
(二)传统文化教育利用多元智能原理与游戏化学习的“脸对脸”。
让网络游戏为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让传统文化为网络游戏填加丰富的内涵。网络游戏的虚拟环境成为传统文化教育赖以生存的土地。
网络游戏是网络虚拟现实技术中的一种,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日益成熟,传统的网络游戏也成了新兴产业。正引发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事件层出不穷。网络游戏设计的暴力,不规范占绝大部分因素。从网络游戏设计中入手改善网络游戏的不足,并在网络游戏设计中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网络游戏之中,赋予传统文化腾飞的羽翼,同时也赐予网络游戏以圣洁的灵魂,实现游戏化学习。
根据众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游戏化学习的难点主要在于游戏与学习之间相互融合的问题,游戏与学习之间的比重问题。
五、小结
根据游戏化学习的意义我们用情理的精神,利用传统的文化改造虚拟游戏的不足,填补虚拟游戏的漏洞。
利用多元智能理论使学生能无意识的在网络游戏中领悟、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相反传统文化也在游戏中起到引导的作用,抑制其弊端,避免沉迷的现象。有机的将传统文化,网络环境,学生的意识结合到一起。三维一体的立体式隐性学习模式。
改变“填鸭式”教学,使学习成为一场有趣的游戏,从学习中感受快乐,使人们不再是对游戏成“瘾”,而是对学习成“瘾”。
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东西,在我们现代社会都有其重大的意义,通过多元智能理论与计算机网络的支持,我们更大程度的优化高等教育中的不足,并将传统文化传承,保存下来是非常必要的。
从国家每年生产总值核算、居民消费指数、通货膨胀率,到美国总统选举方法是否能代表广大选民意志,台湾军购对亚太局势影响,再到足球比赛中罚点球时将球射向球门的哪个位置最不容易失手……统计学已经贯穿了我们的整个生活。
统计无处不在
提起统计学,就要先弄清什么是统计数据。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统计数据:同学们的考试成绩在班级中的名次、班干部选举时各人的票数量等。统计学应用广泛,在我国最早的应用领域就是给政府提供了解整个国家的基本运行状况和制定各种政策法规的参考依据。我们常听到的一个名词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就是政府通过统计学手段来衡量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水平的。如今,随着统计方法的进步和社会各部门发展对于统筹规划与决策的需求,使统计学从幕后走到台前,参与了大量的军事、政治、政府决策的制定,并为之提供理论依据。统计学就是一门搜集、整理、显示和分析统计数据的学科,可以形象地称为“和数据打交道的艺术”。
美国是统计学最发达的国家。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知道统计这个学科,许多非统计学科都把统计作为必修课,这样,当人们遇到了统计问题,也都知道如何去寻求答案。因此,统计专业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已成为除计算机专业之外的最好找工作的专业。由于行业需要和立法等原因,医药界成了使用统计最多的行业之一,医药领域也成了统计方法和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源泉,同时生物统计也是统计家族中的一大热门。此外,工商业、金融管理、市场和民意调查及各级政府工作中同样大量地、普遍地和经常性地使用统计方法。时至今日,伴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明细,统计学已细分为数理统计学、教育统计学、生物统计学、心理统计学等分支学科。
各科数学为先 练就宏观思维
很多同学也许会认为,统计学与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数学、应用物理这类纯理科不同,在所学课程上会涉及西方经济学思想、数理统计学、运筹学等这类偏文科类的知识更多些。而恰恰相反,统计学作为一个完全是和数据打交道的学科,需要的是非常良好的统计学基本方法和逻辑思考能力,而数理统计学、运筹学这些基本统计理论学科需要非常良好的数学基础。随着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从事统计行业的人如今还需具备熟练地用计算机操作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的能力。这就使得现在的统计学专业加入了许多计算机类的基础课程,如数据结构、C++语言,JAVA语言等,这下好了,完全成了一个数学系专业了。
当初我在高考填专业的时候首选的是经济学,抱着方便调剂的心态填了一个自以为是偏文科的统计学,结果被“有幸”录取。上课第一天拿到培养方案,感觉就懵了,和同班同学交流心态时惊讶地发现大家的感受和我丝毫不差。后来才了解到,部分学校是将统计学和应用数学专业或者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打通培养的(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课程一样,专业课有些许区别)。
落差归落差,但在上过前两年的基础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概率论、数据结构等)之后,统计专业同学在数学思维、逻辑思考能力相比于别的专业的同学要强很多。为什么呢,拿经济学中的国际贸易来作比较,前两年数学学的是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光看课本,这两门学科在目录上无显著差异。但深入学习之后发现,高等数学着重于计算能力,而数学分析重点在于数学思想的形成,学习中对于同一个理论,更多讨论的是它的推导和证明(有些类似高中数学对理科生和文科生的不同要求)。所以,同样是学数学基础课,统计学学生花的精力要多得多。一学期晚上看书看到十一二点的日子更是数不胜数,那些外专业所说的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基本与统计学专业学生无缘。每到数学考试前,统计学学生要玩命似的演算、推导,看着外系的学生把高数的书随手翻翻就可以及格,那个心情是无比的羡慕啊。
滚过前两年数学沙场,到了大三后,当面对大量复杂的数据和样本时,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更具有大局观,能从容有效地面对和处理问题。很多如运筹学、博弈论、概率等经典问题会迎刃而解;最短路径,最小人力如何得到最大效率等在外人看来无从下手的问题,在统计学中就是小菜一碟。之前基础课的很多经典理论、思想,在通过进一步地学习初级统计学、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非线性统计分析这类专业性极强的内容时也会一直使用。这些思想和理论在我看来,对于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人们都说,学数学的逻辑性强,自己学过之后才有体会。我在大三的时候也尝试去涉猎西方经济学知识,后来发现思考能力比大一时进步很多。
统计学教会你的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思维方式,故而周围很多同学在考研深造选择报考专业时也很广泛,涉及计算机、经济、教育学、管理学等等。甚至在做毕业论文时,选题也不用拘泥于传统的方程、概率等课题,可以从生物、经济、人文的多个方面入手。我的毕业论文就从交通与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涉及了统计学,经济学,运筹学等多个学科,论文完成之后觉得知识层次又更上一层楼。现在回想起来,前面的基础课如同学习如何使用工具,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对数学思想的体会,对知识的总结,整个人的逻辑水平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升华和提高。待到应用时,学习就一下子变得多姿多彩了。
专业岗位,可“跨界”考证
除了传统的报考公务员进入统计局或者税务,工商系统之外,给机构做数据挖掘和分析的统计公司、各大银行、金融机构等都是统计学专业毕业生的潜在就业单位。医学统计虽然在中国国内目前应用情况还不普遍,但在国外应用已经相当广泛而且是一个很受立法重视的行业,但可以预见这将是统计专业发展的方向之一。因为统计学接触到的都是行业中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数据,所以统计学做的一部分活在外人看来难以精通,外专业人员难以替代。主要的岗位是研究院,可以再市场研究项目的管理和运作中发挥作用,数据是不会说谎的,通过数据分析得到的结论,对行业乃至社会变化都是是相对准确的。
由于统计学良好的数学、经济学以及部分管理学基础,统计学的学生考证“玩过界”也是十分普遍的事情。如你对会计感兴趣,可以考个注册会计师,对证券等金融行业感兴趣,就可以参加证券从业资格、银行业从业资格或者保险行业从业资格考试;如果对精算感兴趣,也可以尝试精算师资格考试,甚至考试场调查类的证书都会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和精确自己的就业规划。
没有探究的大学教育是毫无生机的,各国课程改革都强调对学生创造性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这对于大学教育尤为重要。探究式教学为提升学生的科研素质提供了可能。
对于心理学本科教育而言,《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其价值伴随着心理与教育学科的快速发展和实证趋势的加强而愈加凸显,所提供的数理统计方法为人们探讨繁杂心理现象所蕴含的本质和规律提供技术支撑。但《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课堂教学频繁出现学生学习效能感低、学习兴趣不高、主动参与性不强、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等诸多问题。如何才能实现心理与教育统计的“有效教学”,培养合格的心理学人才?
国内研究大多从理论层面对《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举例教学、软件辅助、多做习题、热点问题讨论等多种本文由收集整理建议,这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良好思路和途径。但从实证层面上进行某种统计教学方法尝试的研究略显不足。借鉴探究式教学法的优点,以及高校本身浓厚的科研氛围,如果教师能以自身科研优势为依托,在《心理和教育统计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和引导本科生对自己关心的、感兴趣的现象进行分组讨论和研究,形成学生自己的“小课题”,由学生小组承担“课题”设计、进行统计数据收集和分析、撰写科研论文等,把静态的课本知识和动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效结合,不仅能够促使课本中抽象的概念和方法更加具体化和操作化,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能够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教、学、研在课堂中的统一,这对心理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关键作用。基于此,笔者尝试采用等组实验法,对探究式教学法在《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进行实证性探讨,以期为后期的课堂有效教学提供实践性支持。
一、实验对象与方法
1.实验对象
选取河南某高校心理学本科专业两个班的学生各37人,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另一个班为对照班,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法。
2.实验目的和方法
在日常教学中进行等组实验,探讨探究式教学法对提高《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
实验采用单因素等组实验法,自变量为探究式和讲授式两种教学法。因变量为统计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习兴趣为衡量标准。为使两个班在实验前尽量同质,对以下无关变量进行控制:①两个班在人数、性别上基本相等,均是理科生。②两班均由同一位教师授课,所用教材相同,课时量相同。
3.实验程序
因为概率论是心理与统计学的基础课程,因此以两个班学生上学期的概率论成绩作为前测成绩,统计结果显示,两班学生成绩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班的学生采取探究式教学法,教学程序包括4个部分: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探究,讨论交流,归纳结论。对照班学生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实验结束后以《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学业成绩作为后测成绩,并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统计课程的学习兴趣。用spss17.0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二、实验结果
1.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学习成绩上的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对照班和实验班的统计成绩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班的学生在实验前的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t=-0.641,p=0.524>0.05),但接受实验处理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期末《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测验成绩出现显著差异(t=-2.612,p=0.011<0.05),说明探究式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2.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学习兴趣上的比较
在学生对《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兴趣的调查中,实验班有30名学生表示“感兴趣”,7名学生表示“不感兴趣”;对照班中有17名学生表示“感兴趣”,20名学生表示“不感兴趣”,x2检验的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x2=2.612,p=0.002<0.05)。
三、讨论
1.探究式教学法提高了大学生学习统计知识的兴趣
通过对心理学本科生学习兴趣的调查表明,实验班学生对心理与教育统计知识的学习兴趣更高,有30人表示感兴趣,而对照班学生只有17人表示感兴趣,学习兴趣出现差异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课堂教学方式的不同。在统计课堂的探究式教学中,研究专题的设定往往是学生所关心的、感兴趣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当前的心理特点,同时这些课题又具有研究的价值。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学生能够发现日常生活中隐藏的规律性现象和事物的本质,对自己的生活更加了解,更具掌控感,体验到《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实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知识的热情,提高了课堂学习的兴趣。
2.探究式教学法能显著提高《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教学的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期末考试中的成绩差异显著,说明探究式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统计知识。心理与教育统计是一种方法论,更强调统计方法在心理与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价值,结合实践进行教学应是统计教学的有效途径,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发挥“讲”的主导作用,单纯的讲授或举例只能让学生在抽象的空间内理解和运用统计知识,对心理与教育统计知识的一知半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影响课堂学习的效果。而探究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和检验统计知识的机会,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效地实现了统计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的结合及心理统计学科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应用价值。同时,这种学习是在学生感兴趣的课题中进行的,学生容易成为学习的主体,为学习的结果承担责任,自然能够提高《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3.探究式教学法可增强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生先是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提出待研究的题目,由任课教师和其他同学对题目进行讨论后提出意见和建议,然后根据确定下来的课题题目按兴趣分组,小组成员的人数以5~7人最佳,各组成员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已有的课题研究成果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确定课题的最终研究方向和数据收集的方法。探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由不同的学生负责,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报告研究结果,分享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并请任课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反馈。整个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几乎完全是由小组成员独立完成,教师只是在阶段性任务完成前后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氛围,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