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8篇

时间:2023-06-09 10:02:0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

篇1

中职药理学是药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联系着基础学科、临床医学、药学等,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基础药理知识,可以有效地掌握和应用知识,将知识使用在实际生活当中。由于药理学讲述的是某种药物针对的某种疾病,学生要在理解的前提下记忆,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成了教学的关键点。

一 多媒体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在中职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模式,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多优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讲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文字或者图片的形式展现在黑板上,对于药理学中药物的作用机理并不能清楚展现,学生也无法理解;多媒体教学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乐等,将药理学中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药物的作用机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多媒体教学不但可以将特别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整体过程局部化、静态过程动态化,还可以扩充课堂的信息量,拓展本文由收集整理课堂内容,丰富学生的学习领域。

二 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给中职院校的学生讲述药理学的知识时,就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借助一些处方知识和药事管理相关内容来实现。介绍一个病例,一个病人感觉心前区剧痛、并有压榨、憋闷感,来到医院观察,医生的检查结果是心肌梗塞,医生开的处方中配有硝酸甘油和哌替啶治疗, 让学生自己分析:硝酸甘油可减轻心绞痛,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的心肌氧损耗量,避免血小板聚集,减小梗塞区域。哌替啶可以降低血压正常的心肌梗塞患者的疼痛,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减轻心脏的负荷。医生的安排是合理的,但这张处方合理与否,再给学生讲述药事管理和相关的处方管理方法,麻醉药品处方、急诊处方、儿科处方、普通处方分别用淡红色、淡黄色、淡绿色、白色的纸来印刷。还要在处方右上角加上文字解释。经过讲解,学生对药理学知识有了完整的了解,并且可以合理使用,药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训练审核处方的技能训练,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用药护理的实践技能的训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这种教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 引导法教学,使抽象知识具体化

引导是教师在讲述新章节之前,有目标的设计和使用一些有效地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例如在讲述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时候,要先讲述高血压的病例,让学生了解到高血压是一种多发症,分布范围很宽的慢性病症。我国一年死于高血压的病人数量可高达150多万,在世界上是最高的国家,让学生意识到高血压的严重性。在讲解至于高血压的药物前,要先对病理学当中高血压的发病机理进行回顾(神经原学说):因为精神较持久的刺激着y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作用,导致大脑皮层机制紊乱,无法抑制y对皮层下血管运动中枢,使得y血管发挥不了舒缩作用,y出现稳定以收缩为主的兴奋,致使交感神经兴奋y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y使血压升高。了解了高血压的病发机制以后,就能够有效的引入对不同地方有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就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利尿药、钙拮抗剂、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滞药、交感神经抑制药等,这些药物为何会有这样的作用效果。就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并且掌握。这样就可以使得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难度大的知识具体化,学生也将转变对药理学知识枯燥乏味的看法,会觉得药理学很有趣很好学。使得学生学习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可以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四 教与学的转换,达素质教育的标准

伴随着教育目标的改革,老师讲课的理念也要随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为主导,而学生只是听从,盲目的接受。现在新的教学模式是要讲学生转换成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学生的组织者、管理者、引导者。实际的教学行为是由学生来执行的,现在让学生上讲台,这个角色的调换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导作用。在上课之前,让学生阅读课本,查阅文献,培养学生主动、自觉、积极学习的习惯,增强学生学习的技巧,同时也达到了现在素质教育的标准。例如在讲述镇咳药这课的时候,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上讲台进行讲述学生所理解的镇咳药的知识,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上课之前,老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1)剧烈干咳应选用哪一种镇咳药?(2)胸膜炎干咳伴胸痛选药的准则?(3)痰多的咳嗽的用药禁忌?(4)呼吸道炎症引起的干咳应选何种镇咳药。学生在学习之前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学习,上课时候,老师选择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讲述,一方面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带动其他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来。

篇2

Abstract: Improving teachers' capacity is great significance,with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building of teachers' capacity from the significance, the connota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measure.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师资能力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e quality of teaching;teachers'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1-0284-02

1 高职院校师资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师是教育质量的保证,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本管理追求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把人的潜力发挥到最大。学校应将师资队伍视为学校的第一资源,注重对教职工潜在能力的开发,把师资看成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使教师的潜能得以发挥,从而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师资能力的提高对全面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的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 高职院校师资能力的内涵

高职院校师资能力是指教师具备现代的职业教育理念、掌握现代的教学方法及具备新时期的职业教育胜任能力,从而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升级的要求。

高职院校师资能力的建设,就是以学习为基础,以创新和科研为动力,对教师的教研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使用,持续不断地增强教师的能力,并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理,提高师资整体素质和水平。通过提高高职院校师资能力水平,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竞争优势,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师资能力不仅包括教师的一般能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和教师的职业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等),还包括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其他能力,主要表现在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和科研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网络的能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能力等方面,而这些往往是高职院校师资能力建设的方面。

3 高职院校师资能力的现状

3.1 “理论型”教师多,实践能力不足 教育部高教司于2000年对辽宁、四川、陕西、湖南、江苏5省30余所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队伍现状的抽样调查和浙江省于2007年对浙江39所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队伍现状的抽样调查均显示,高职高专教师来源仍以普通高校毕业生为主,分别占87%和78%,从企业调入的数量不多,仅13%和22%。而由于教学任务和工作原因,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很少,或进入企业顶岗锻炼的时间有限,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3.2 创新与科研能力不强 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意识不强,科研产出无论是数量和质量两个层面都待提高。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对专业技术资格评价的主要标准是学术论文、论著,以及省级、国家级研究课题与科研奖励等存在一定的顾虑,认为这种评价思路主要是体现学术性评价,对教师起着学术导向的作用,不能很好反映高职院校教师的业绩特点,所以高职院校在技术应用方面的成果也很少。但随着社会对高职院校赋予更大的期望,要求高职院校在技术攻关与开发、技术推广、工艺技术改进等科研项目取得一定的成绩,以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产业升级的需要。同时近年来高职院校吸收了不少博士、硕士研究生,他们对参与科研的愿望强烈,所以今后高职院校师资的科研能力将会有所提高,但目前高职院校师资整体的创新与科研能力不强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3.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不强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高职院校要发展与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关键是要培养一支具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师队伍。由于高职院校一般是中专升格或合并,不少教师是中专学历,特别是一些老教师,没有接受过较系统的现代教育技术学习,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较单一。

3.4 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能力不强 高职院校教师目前主要的工作是教学,参与科研和工程实践的时间比较少,长期以往,势必就造成了教师安于现状,与工程生产脱节,知识与技术得不到更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

4 提高高职院校师资能力的措施和建议

4.1 引进教师注重实践经历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因此,指导学生进行实际专业操作和解决实际专业问题,是高职教师最主要的教学内容。把好教师入口关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引进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学历,但应该更注重教师的实践经历。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就要求引进的教师具备企业工作经历3年以上。同时也可根据我国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于引进的缺乏企业经历的高层次、高学历教师,可要求下企业顶岗一至两年以上才能走上讲台。学校只有大量吸收来自企业一线的掌握实际专业操作能力的高端技术人才,才能使高职院校整体师资能力上一个台阶。

4.2 科研课题带动师资能力提高 教育科研中的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课题研究能充分调动和挖掘教师潜能。鼓励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加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首先,要求名师、教授人人都要主持科研课题,要将课题研究成为责任与习惯,通过课题的研究带领课题组全体教师扎实研究,共同提高。其次,高职院校要鼓励和创造青年教师主持或参与科研工作,如学校可以设立青年基金,鼓励年轻教师申报。课题研究既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也促进了教师能力的提高。

4.3 建立和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 首先,根据学校情况,可在暑假间安排校内教师培训,如利用暑假2个月深入企业顶岗锻炼;新引进教师也应先由学校进行一定时间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可侧重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基本素质、学校教学管理及学生管理方面的规定、各教学环节的总体要求等。其次,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安排老教师为新教师的“指导教师”,制订“帮带计划”,使新进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并成长为教学骨干。第三,学校对具有一定的教学水平、有培养前途的教师,可以分期、分批送出去进修学习培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素质。第四,大力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鼓励和支持教师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教学、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等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学校要把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化,要设立教师培养培训专项资金,这些资金可以用于教学管理、职教测评、顶岗锻炼、学术活动、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4.4 实施在职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及终身学习 高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是反映高职师资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高职院校要尽可能地通过外聘、进修、内培等途径和措施,大力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具体要求,制定在职进修并提供优惠政策。教师在进行进修之后,晋升职称时应优先考虑,课时津贴可适当提高档次。在原规定时间内没有达到规定学历的教师,学校应有相应的制度,可以将其调离教学队伍,安排其他工作,待学历达标后重新上岗。

教师的进修不光在学历方面,还表现在深入企业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专业实际操作能力。而新知识、新技术在不断的更新,就要求教师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才能在竞争中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浙江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和对策[C].浙江省教育厅,2007.

[3]蒋英礼,王劲松.职业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探讨[J].交通职业教育,2010,(1):4-6.

篇3

[关键词]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管理;重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推进,我国高等院校也受到一些影响,这些影响不仅体现在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校园学生管理工作中。我国高等院校的管理工作,除了一些基本的财政行政事务,实际上是以学生管理工作为主,高校的管理工作尤其是学生管理工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因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当下社会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并且逐渐交融的大前提下,我国高等院校管理工作中的文化因素不容忽视。随着文化因素的逐渐显现,文化也逐渐与我国高等院校的学校组织相融合。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高校管理来说,加强学校组织文化建设不仅是我国高等院校稳定长期发展的需要,实际上也是高校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的需要。

1 高校组织文化建设概述

一般来说,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组织所形成的固定的核心价值观以及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等约定俗成的规定就是组织文化。而对于一个组织来说,组织文化是将组织成员紧紧结合在一切的黏合剂,是组织和组织成员发展和进步大方向制定的依据。可以这么说,组织文化是组织的核心,不仅对于组织成员来讲,对于整个组织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对于高校来讲,组织文化则具有了更加具体的含义。通常来说,高校中的组织文化是指受到高校大部分成员认可,并对高校全部成员具有教育、管理作用的文化,高校的组织文化往往是高校的领导者和有关部门有意识创造,是具有一定目的性和倾向性的文化。

大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组织,它既是对社会主流文化进行选择、学习和传承的地方,也是进行文化创新和创造的场所。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最高的一环,高等院校的文化应该具有前沿性、创造性和引导性,其文化必须是包容的、创新的、发展的。而高校的文化发展需要通过学校的组织文化建设来实现,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高校的文化建设与学校的管理工作息息相关,高校管理者和有关部门必须对于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性有所了解,才能够对高校组织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有一个全面合理的规划,才能促进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以及高校管理工作的不断提高和长期发展。

2 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性

首先应该明确,高校的管理工作不仅仅是指一些财政和行政上的事务,文化、教育、教学及学生等方面的管理也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的组织文化事实上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种软性因素,其对高校管理工作的帮助和促进作用也许不能立即显现,但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更为深远的影响。

2.1 学校的组织文化建设有利于高校和谐校园文氛围的营造

实际上,比起依靠资金等物质条件来建设的高校硬环境,例如:教学楼的建造、教学设备的引进等,高校校园文化氛围这一软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以及高校的整体发展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硬环境所涵盖的教学设备、教学材料,毕竟只是物质基础,其价值需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使用来实现。而如何更好地利用其价值,则需要一定文化原则和价值观的指导,而这些思想、精神方面的准则则是包含在高校校园文化氛围这一大环境之下。

从大的方面来讲,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实际上代表了这所高校的核心价值取向和教育教学大的发展发现,而这种价值取向和教育教学发展方向对于高校的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换句话说,高校的管理工作,不论是哪个方面,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管理、行政事务的管理甚至是财务方面的管理事实上都是为了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所服务,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是为了使高等院校在社会上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在文化方面的导向作用。具体到细节方面,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有利于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友好关系的保持,有利于学生学习,在高校管理工作实际上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情况下,也有助于高校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高校的形象,这是一种软形象,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社会对一所高校的看法。

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建设需要通过学校组织文化的建设来实现,而通过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来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的开展更需要学习组织文化建设的帮助。

2.2 学校组织文化建设有利于高校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教学是高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也可以说是最为核心的内容,高校的建设宗旨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各种类型的优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是通过高效合理的教学来实现的。学校的组织文化建设有利于我国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学术水平的提高。

首先,高校良好有效组织文化建设的开展,可以促进高校和谐人际关系网络的形成,而一所高校和谐的人际关系网有助于留住教学人才、吸引教学人才,而作为具备较高文化知识素养的高素质教学人才,其对一所高校的文化建设工作也必定是十分重视的,这也是教学人才在进行就业选择时通常会考虑的一个因素。而优秀的教学人才是一所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因此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并且,良好有效的学习文化组织建设可以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教学氛围,在这种环境中,各种前沿教学理念的引进,教师和教师之间经验与学识的交流,学校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以及校际间的友好交流都有利于高校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此外,学校组织文化建设这种软性文化环境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高校教学物质基础价值的充分发挥,例如:在良好有效学校文化组织建设下,引进了新的教学设备,并且这些教学设备是由一整套合理的使用理念来辅助教师的实际操作过程的。也就是说,这些新型教学设备的价值和有效性能够得到真正的发挥,有益于丰富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有助于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学习组织文化建设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高校学术水平的提高。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要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的,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为教师的学术研究提供大量且丰富的研究材料,从而促进教师学术研究的开展。而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意味着高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也无疑有益于教师学术研究的进行。而且,高校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和谐的文化氛围以及友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使教师安心进行学术研究,不被不必要的事情所打扰,从而提高高校整体的学术水平。

从大的方面来看,学校的良好组织文化建设实际上可以为高校的教学和发展奠定一个大的基调:是更加重视教学和学术还是更加关注其他方面的建设。而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开展显而易见,是将高校的发展重点放在了前两个方面,这是正确的也是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发展必需的关注点。

2.3 学校组织文化建设有利于高校民主化管理的实现

在现代的管理制度和体系中,以往以强权压迫为主的僵硬化模式已经渐渐被管理者所抛弃,现在更为重视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和体系。尤其是对于高校管理而言,人文关怀的因素是高校管理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而学校的组织文化其本身就带有人文关怀的内涵,因此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对于高校管理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具体来说,高校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因素,强调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要求高校应该实行民主化管理。在良好有效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开展下,高校的管理者不是一个强权者,反而更像是一个服务者,对于其服务对象教师和学生来讲,高校管理者所起的是一个引导和指导的作用,而不是像以往的高校管理模式,是使用自身的权威对被管理者进行限制。并且,高校真正的服务和管理对象其实是学生,教师虽然也受高校的管理,但教师事实上是高校的二级管理者,并且是直接面对学生,其对学生的影响是即时的,也是深远且难以磨灭的。因此,一所高校良好有效的组织文化建设,对于高校管理者所起的是一种引导、指导和督促作用。高校管理者在组织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了解一些重要的人文知识,意识到以学生为本这一重要的管理理念,是有利于高校民主化管理的实现的。

2.4 学校组织文化建设有利于高校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培养

上文已经提到,高校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对于财务、行政等事务的安排和管理,还应该包括一些软性方面,而对于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培养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换句话来讲,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实际上就是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学习和成长氛围,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及各个方面的发展,而其价值取向也就是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

良好有效的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其目的之一就是在高校形成一种正确的文化走向,为教师和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其提供正确的价值培养方向。学校组织建设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的影响,一是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和高校校园氛围的营造对学生直接起作用,二是通过对教师的影响间接地影响学生。前一种方式是潜移默化起作用,而后一种方式的效果则更为直接。

总之,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必须引起高校管理者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3 结 语

学校组织文化建设不仅高校管理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高校的整体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理应受到高校管理者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峰,白强强.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性[J].科教导刊,2010(19).

[2]李惠.以组织文化建设助推高校行政管理上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

篇4

【关键词】音乐教学;理论知识;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139-01

音乐理论知识是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在目前高校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对音乐理论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也不够的现象,甚至有人错误地认为学习音乐就是会唱歌。正是由于这种错误观念的存在,使得音乐教育的发展受到了阻碍。本文针对高校音乐教学的这一现状,分析了高校音乐教学中音乐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音乐这门学科,并在音乐道路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当前高校音乐理论知识学习现状分析

高校音乐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内容广泛,涉及到音乐历史、创作理论、音乐理论基础和音乐美学等等,这些都属于音乐理论范畴。音乐理论知识内容是学好音乐学科的根基,只有稳固扎实根基才能更好地将其应用到音乐艺术的实践中。在音乐教育中,错误观念的存在严重阻碍了音乐发展,例如片面地认为学好某项音乐技能就是学好音乐了,这种观念的存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重视音乐乐理的学习,这种趋势逐渐蔓延到各个高校,同时当下很多高校开始弱化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即使抛开学生个人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也必须承认学生在音乐学习中都会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比如希望自己在音乐的道路上有所作为并突破自己,或是希望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等等。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需要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而扎实稳固的音乐理论知识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从目前的音乐教学来看,学生们无论是受到周围环境影响还是自身观念影响,都在无意识间偏离了自己的目标。学生仅会唱歌或某种技法和乐器,在音乐的学习中缺乏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这样一来,学生无法在音乐的道路上超越自己并走得更远。学生忽视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不但影响了学生对音乐领悟,同时更严重地阻碍了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

二、加强高校音乐理论知识学习的几点建议

(一)合理规划音乐理论知识学习。在高校音乐理论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规划音乐理论教学的时间,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到更深层次的音乐理论知识,感受到艺术的熏陶,为学生以后对音乐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学生而言,在音乐学习中重视音乐实践而忽视音乐理论知识是不行的,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就好比砍柴磨刀的时间,不但不会耽误音乐技巧的学习,而且还会对音乐技巧的训练和音乐知识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音乐理论教学中要合理安排,同时还要与实践相结合,合理分配理论学习和实践课堂的时间,这需要校方积极配合,适当地对音乐课堂进行调整,将那些不必要的内容从音乐课中剔除,为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知识提供一个有利的平台。

(二)重视音乐交流和借鉴。高校的音乐教学其实与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有很多的共同点,在文化课学习中重视文学借鉴和经验交流,这在音乐课程学习中也是适用的。在音乐学习中借鉴他人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与他人交流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高校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理论功底和理论知识都相对薄弱,加之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缺乏相关经验,在发现和总结音乐规律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应仔细的研究和思考音乐前辈们的成功经验,并可以将其应用到自身的学习中,在音乐知识的学习道路上找到一条捷径前行。但还有一点需要学生注意:借鉴前辈的成功经验并不代表抄袭和照搬,同一种成功方法不可能适用于所用人,学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深入思考,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这样在音乐学习中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音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音乐是人们内在修养的表现形式,是提升人们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音乐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真正地表现出来。根据表现环境和方式的不同,其音乐的表现效果也不同,从上文中我们了解到,音乐理论对音乐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音乐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基础和前提,音乐实践又是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检验和印证,在音乐实践中会产生新的理论知识,两者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关系,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音乐教学中,音乐理论知识学习作为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地探索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并深刻认识到音乐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才能够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在音乐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同时确保高校音乐教学不断地取得突破,从而促进我国艺术教育事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应用能力

一、前言。

随着当今国际化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中高职高专教育真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笔者站在高职高专院校的角度来看英语教学的目标及其培养目标,分析了当下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大学生培养策略,从而从今加快高职英语教学的效应。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以及重要性。

就目前来看,国内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模式重点普遍集中在语法上,而对于学生听力、演讲能力的培养相对注重点比较低,这种现象往往会使得学生在现实当中对英语交流产生一种障碍感,为此,听力、演讲、写作、讲读这几方面去着手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中国加入到WTO以来,随之迎来的就是各行各业面临的各种严峻的挑战,新时代的步伐也随着一步步加大。英语适用于各行各业中,延生到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各式各样的交流都离不开语言的交流与沟通,语言学也就成了一门艺术。为了满足未来就业的需求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就需要重点从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熟悉各过度不同花色的语言交流,特别是英语,越来越感觉到英语的普及性和广泛性,所以高专高专院校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要熟悉应用与英语交流,培养自己具备较强的外语交际能力来满足于国际化的挑战和机遇。这样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满足于形式多需,社会所要。

随着我国民族文化、政治完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全方位发展,国内的高职、高专、成交、职业教育随之也发生一些这样或那样新的变化,也是由于这一点,办学需求,我国国内大多数的高职高专院校已由之前的中专、职教中心的省纪委各形各色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相应的招生专业也越来越加丰富、完善,招生规模一之前相比较而言也有了大的突破、大幅度的扩大其招生规模。面向于高职高专院校我们的招生来源基本可以归纳为两种渠道;一种是通过招收每年的应届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此渠道也正是面向于全国重点高校以及一般的本科院校刷下来的伟大分数线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这类学生的共同特点就是他们的综合考试成绩都相对要落后些,虽然他们的整体学习成绩不是很优秀,但是他们都一样具有着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另外一种渠道就是指应届技工、职业学校、中等专业的学校以及一些初中职业学校的应届毕业生中面对于参加高考,学习成绩相对不错的学生们。而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没有过严格的系统性读、写、听、说训练,大脑中能够掌握的词语量就会相对较要少得多,所以大多数的学生就会有对英语课学习感觉吃力、乏味的更或者兴趣都没有。他们这类学生所集中英语基础都相对较差、日常的学习习惯、心中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偏差等。

三、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

我国高职院校的传统型教学模式已渐渐满足不了现代化社会对全方面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我们应该慢慢脱离掉古板式的教学。引导性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能力为本,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简单与大家探讨一下几点策略。

1、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热爱

(1)多媒体式教学。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与网络相结合,我们可以从网上边下载或制作一些外文电影、外国文学作品、各色文化选材、最受关注的新闻报道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娱乐等,来丰富我们的课堂讲授内容,使其丰富真实、通俗易懂、更容积被接受。

(2)从全方位角度入手不同专业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尽量用我们手头和身边现有的环境和设备来营造一个仿真的外语教学氛围,比如根据课堂内容、知识点分布以及相关联的文化背景,适时适量的穿插一些外文的故事情节进来、关联性的民族风土人情、场景等等,也可以运用我们的多媒体互联网技术,将我们的课堂内容生动、形象化。

(3)课余时间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积极性的英语交际活动。我们可以在学校举办诗歌英语诵读会、英语话剧大赛、外语演讲大赛、外文故事大赛、英语墙报擂台赛、英语论坛、节日英语式晚会等等类似丰富而灵活性的活动。我们可以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和演出来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2、挖掘更完善的英语教学模式并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结合

(1)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是指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性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给学生更多的机会练习语言,充分提高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围绕一个主题,学生个体自主、独立地探索性地发现问题,进行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等探索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更是提高自身能力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探索可行的实现方法。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请教的习惯,根据该学校大纲规定来确认新的学习目标和方案。

(2)实践教学模式。高职高专院院校主要是以适应社会所需为目标,已培养出高技能水平全方位发展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最根本任务,在其培养目标上也是更急明显的突出其时间性与职业性。当下面对与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重点是要多元化的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课堂交际环境。应当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通过学习任务的合理安排,产生课堂导学与课外自学紧密结合的教学效应。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是一个机械化的过程,我们需要与广泛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这不单单是课堂上注重对学生阅读、写作、听力、交流的培养,我们还需要在平时对学生给与鼓励和支持,让他们在平时能够灵活的运用英语,支持他们平时用英语交流、沟通,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慢慢融入到英语的世界中去,习惯自己于英语,达到自由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6

摘 要 针对我国政府执行力而言,由于部门权力过大、执行主体无绩效意识、责任缺位、财政预算不科学等原因,导致我国政府执行力不高,反映了政府绩效管理的整体水平较低,财政绩效管理作为政府执行力的重要抓手,是我国提高政府执行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财政绩效管理 政府执行力 重要途径

现代国家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国家的财政公共资金得到最有效的使用。为保证公共资金的公共利用,需要从两个端口扼制公共资金的不当使用:一是以公权公用的制度设计保证公共资金的公共使用,并最大限度地保障这种公共使用的绩效;二是有效防止甚至杜绝公权私用导致的公共资金的私人化滥用,将公共资金用于谋私性的用途。

一、财政绩效管理与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关系

根据绩效理论要求,财政绩效管理是对财政资金实施事前绩效预算、事中过程管理、事后绩效问责的过程,建立绩效实现制度,预算单位是使用财政资金的主要承担主体,是我国政府实现财政资金自我约束的管理机制。目前,我国各区域的财政存在重分配与轻管理、重收入与轻支出的问题,许多精力、时间都用在争取项目上,而不重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财政环境处于一种人为分配资金,而不是一种制度分配资金的状况,某些部门单位使用财政资金时,使资金使用绩效明显下降,未能合理支配公共财政资源,不能有效为人民服务,导致政府执行力普遍不高。

财政绩效管理以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作为管理、作为对象,财政部门承担分配资金的职责,预算单位承担使用资金的职责,强调用钱单位以工作绩效进而决定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财政绩效管理,则是通过管理方法,建立起一种用钱单位自负责任,并自我承诺的管理制度,从而更好落实政府的各项财政政策,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可以说,财政绩效管理是为约束和提高相关部门的财政资金预算,从而合理科学、公平、公正分配国家财政资金。

二、我国政府执行力较弱的原因

首先,部门的权力过大,出现责任缺位问题。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原因,遗留的部门分权导致了部门权力过大,部门重视申请财政资金扩大的规模,以获取更多资金与利益,达到行使权力欲望,缺乏责任感,进而逃避责任。

其次,财政分配权力下放较为过分。我国的“中央与地方分税制度”实施以来,使地方自主性得到充分调动、发挥,同时也由于财政资金的过分下放,使得上下级政府部门容易出现各种利益矛盾,出现许多诸如转移和截留资金、重复建设的问题,对政府执行力造成严重影响。

第三,执行主体的财政绩效观念缺乏。项目方案的执行人员,是否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对执行力具有最为直接的影响。部门申报预算时,通常是先获取资金,再想怎么使用资金。在申请之前,没有具体的工作计划、资金使用效果等全盘方案,摸着石头过河。往往出现专款没有专用,没有达到预期使用效果,甚至出现许多公款私用的问题,极大损害了政府形象。

第四,缺乏财政绩效的问责机制。财政绩效管理的改革进程中,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不可或缺。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一个完善的问责机制,缺乏事后责任追究机制,导致政府执行部门逃避责任,无法自我约束,出现了许多扭曲、中断、错误、延缓执行的问题,严重降低了政府财政资金执行力。

第五,财政预算缺乏公开、合理、科学性。公共财政预算一直是国家重要研究热点,从多年实践表明,我国政府预算的合理性、公开度、科学性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财政绩效管理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重要途径

1、对部门权力进行适度限制,实现责任归位。

利用财政绩效管理机制,转变传统按需分配,向绩效分配转变,对部门权力进行适度限制,实现机制分配资金,使预算部门成为承担责任的主体。相关部门在申报预算过程中,必须满足预算目标明确,方案科学合理,论证充分,申请资金的同时作出自我承诺,重视做事方案科学合理,强调做事科学性和目的性,实现责任归位,有效提高政府财政执行力。

2、适度下放财政资金分配权力。

加快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清晰事权同财权关系,以事权划分为基础,强化农业、就业和教育等与国计民生相关的资金分配力度,提高制定方案主动性、积极性,降低执行阻力。通过财政资金分配,达到“少花钱、多办事”的目的,建立正向激励制度,重视财政绩效管理,提高部门的办事效率与执行力。合理确定考核评价方式方法,坚持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内部考评与外部考评、传统考评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确实适度下方财政资金的分配权力,建立合理、科学的考核机制。

3、强化执行主体的财政绩效意识。

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主体的整体素质,树立正确的绩效观。财政绩效管理时,执行主体只有提升财政绩效意识,纠正执行不到位、责任心不强等缺陷,进而提高政府公信力,全面提升公务员的整体素质,打造一支作风优良、政治坚定与清正廉洁的执行队伍。同时,建立科学的财政绩效问责机制。通过高要求、高标准的执行财政任务,按照责任追究原则,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绩效问责制度,赏罚分明,公开透明考核资金使用效果,使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得到切实提高。

4、提升财政预算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针对政府部门而言,绩效预算能够全面反映政府施政绩效,客观反映政府对社会公众的服务水平,财政预算实现合理性、科学性,使预算清单细化,使政府财政预算建立阳光预算工程,利用绩效预算改进财政绩效,进而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切实加大专项绩效管理力度,协调有关部门对涉及重大公共政策、政府投资项目、财政资金和各类专项工作开展绩效考评。需要强调的是,政府绩效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各部门要强化领导责任、部门协调和督查指导,确保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提供制度和作风保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财政绩效管理中,存在部门的权力过大,出现责任缺位问题、财政分配权力下放较为过分、执行主体的财政绩效观念缺乏、缺乏财政绩效的问责机制、财政预算缺乏公开、合理、科学等问题,要求政府对部门权力进行适度限制,实现责任归位,适度下放财政分配权力,强化执行主体的财政绩效意识,建立科学的财政绩效问责机制,提升财政预算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进而提高政府的执行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素养;自我修养

当前,每年从高职院校护理毕业的学生,已经慢慢成为大学生就业大军中一支重要的队伍。高职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水平,自我要求也能比较贴近企业的实际要求,因此被广大用人单位所接受。从2008 年开始,教育部启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适合劳务市场所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时过八年,如今应该可以说这项改革已经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延续以往的教育模式,在学校里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却忽略了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走出校门进入职场要成为职业人的高职学生,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与较低水平的职业素养却不相匹配。所以,高职院校应该转变观念,打破以往的教育模式,即在办学过程中不仅仅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也应该对学生进行职场认识教育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1、职业的内涵

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以获得物质报酬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并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从目前高职学生就业的情况分析,职业岗位的要求和劳动方式逐步由简单向复杂方面转化,过去单一技能就能胜任的工作,现在往往需要相关专业的许多知识和技能。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和协作大大加强,增加了一些以人与人之间联络、沟通为表现形式的内容,职业的内涵也由此扩大了。

2、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由于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人,有着共同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受到共同的职业训练,因而往往具有共同的职业理想、兴趣、爱好、习惯和心理特征。职业情感是人体对某种特定职业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职业人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浓厚的兴趣,才能自觉地刻苦钻研业务,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引发强烈的职业热情,形成对职业的长久注意力,时刻关注与自己职业有关的新信息和新技术。

二、实现职业素养教育的措施

1、按行业、组织特点确定职业素养教育培养标准

在职业素养的培育过程中,职业素养教育的标准要明确,什么标准才算是有素养,在很多国家是有标准的,把标准定下来后,就按此培养。

确定标准,让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在完成专业学习之前,规定在完成专业教育计划以取得毕业证书的过程中,学生应当获得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习惯。

参照标准,明确所承担的任务和发展目标。学生可根据即将从事的职业所承担的任务和发展目标,参照所确定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等能力要求,评价自身职业能力的优势与缺陷,平衡其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的发展,同时可通过确定的职业能力框架为学生制定即将从事的职业标准提供指南。

按照标准,衡量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评估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时,集中衡量通过学习之后职业素养的获得与保持情况,比衡量已完成的各种学习活动更优越。也就是说,在评估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时,应评价学生通过学习之后职业素养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而不是评价其是否完成了规定的学习任务。

2、结合专业开发职业素养教育课程

根据各专业的不同,因地制宜,可开发相应的选修课程,加强职业素养教育。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既可以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历史与现状的了解,又可以使学生自发地产生对本专业的热爱之情,进而加深对专业的研究。

3、在专业教学中实施职业素养教育

创设职业问题情境,加强职业道德训练。如通过模拟学习,可让学生扮演职业人角色,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模拟各种真实情境。有意识地了解行业的历史,激发对职业的情感体验。培养从事该行业的自豪感和意志力,由对职业的好奇转变为对职业的兴趣,由此产生对从事该工作的强烈职业情感。

在专业教学中,有些行业岗位有其特殊性,无法为学生提供岗位实习的机会,因此学生无法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职业习惯的养成因缺乏恰当的环境而无从谈起。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校提供的仿真环境,让学生扮演职业人角色,这样也可使学生尽快适应职业角色,养成职业习惯。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力度的加大以及文化的蓬勃发展,许多的专家学者已经系统化清晰地对情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概括。教学行为是一项复杂的融合各方面综合因素的行为,在教学活动中情感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因素。我们应当依靠这些既成的理论结合自身的实践,将情感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发扬光大。在高职院校里,学生正处于学校和社会的之间的桥梁纽带,教师必须深入了解认识学生的内心活动和心理变化,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深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沟通,教学相长,互助互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担任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任,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成绩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与普通大学有一定的差距,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并采取情感教育方式进行,减轻教学压力,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文化知识的更新和新的教学方法的推行,时代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深刻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着重强调了学生价值观、态度、情感的教育教学。高职教师应当时刻注意学生的内心活动,把握学生的情感变化,这既推进了新课改的实施,也加强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观接受意识。

学生的生活态度、认识事物的能力和价值观人生观的建设是当今思想教育的重中之重。以人为本即是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当做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每个学生的自身个性。但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向学生僵硬的灌输课本内容为主,限制了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束缚了学生的自由,不利于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丰富。因此,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迫切形势之下,高职院校和教师应当积极学习运用情感教育的本质,并将情感教育切实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日常生活的心理变化,善于张扬学生独特的个性,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适当的释放,更好的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能力。既加强了教学效果,更落实了以人为本的新时代的教学理念。

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在于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思考,使学生了解掌握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将学习内容化作自身所具备的一种本能,规范学生的自身行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建设起学生自身的正确的价值观,丰富学生的情感道德体验。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对其将来的社会发展和身心成长显得尤为重要,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就是本着建设学生三观的目标进行设置。情感教育的加入,对于学生思考能力和想象力的拓展,使学生的价值观建设更加有利。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世界观是他人生道路的理论基础,指导着人生的方向,解决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建立在世界观基础上的,因此必须建设一个正确的世界观,才能建立科学有效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处在高职院校里的学生都是即将踏入社会的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只有依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以后行走于世才能做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事业,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有生力量。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即将踏出校门,走向社会的青年才俊,这是最后理论系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机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高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已趋向于成熟,有一定的社会经验,理论知识水平较高,都想要到社会上小试牛刀或者惧怕走向社会,这是一个矛盾纠结的时期,必须处理好这一时间段的心理状态,调整一个良好的身心状态,准备迈向社会。因此,这一阶段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力,让学生自行分析思考问题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正是因为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幅度较大,情感波动范围较广,而情感教育也是必不可少。

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情感的教育教学,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丰富,感受到不同的情感经历,就是情感教育的成功表现。

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调动学生内心丰富多彩的感情,通过学生的感性认识,带来浓烈的情绪体验。我们的政治教育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向前发展,吸收不同的有利元素,走出一条全新的更加有效的道路,把学生当做学生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得到加强,开发学生的大脑潜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想象的能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