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8篇

时间:2023-06-09 10:02: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

篇1

关键词:企业财务;银行;财务报表;信贷风险防范

随着我国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财务制度的管理越来越趋于规范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市场经济的多重考验,财务分析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和银行信贷管理来说,更加重了管理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一、财务报表分析识别

财务报表分析是了解企业会计和财务数据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识别,银行信贷人员可以评价一个企业的会计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反映程度,知道会计数字的扭曲程度并通过会计手段来“纠正”扭曲;通过运用会计灵活性,评价会计政策和会计核算合适与否,进而可以及时认清企业发展的趋势和潜在的问题,为银行的信贷决策和管理提供有力的财务信息支持。

1.资产负债表分析

(1)营运资金分析。营运资金通常表明企业是否有清算能力,即企业是否有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和能否按现有水平继续经营。

(2)长期经营资产分析。长期经营资产的基本会计问题是计价基础。计价基础是应当资本化的长期经营资产的成本或价值,不能被高估或低估。每年应摊销的费用是资本化成本的一部分,应该在资产被消耗时计入损益表。长期经营资产分为两种: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3)长期负债分析。主要考虑是否所有的长期负债都已记录在资产负债表上,特别是对未实现的收人。进行长期负债分析时,应注意企业是否为了满足营运资金、抵押贷款、个人担保、再融资等的需要而优化债务水平,此外,还应进行对比分析并判断是否合理。

(4)表外融资和或有负债分析。表外融资是企业的一种潜在债务,尽管其未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但会影响未来现金流量,在分析资产负债表时,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要求信贷人员不仅要分析财务报表本身,而且还要仔细分析有关报表的补充资料。

2.利润表分析

在分析利润表时,应对构成收益的各个项目十分清楚,分清哪些是正常的收益和损失,哪些不是正常的收益和损失,并据此判别企业的主营业务活动所占的权重。

3.现金流量表分析

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是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信息来源。现金流量分析首先是将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与本期的净利润相比较,以确定本期盈利的好坏。如果企业有较好的盈利状况和较高的现金流量,说明企业的赢利是真正的赢利,并非是通过“造假”出来的。如果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在几个期间为负数,而净利润为正数,或者企业的净利润在一定范围内一直高于本期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说明企业的赢利状况较差。同时还应与企业的生命周期相结合进行考虑。其次,是用过去的现金流量预期未来的现金流量。在预期时,可将现金流量划分为经常发生的现金流量和不经常发生的现金流量;另外还可与相关账户相联系,将其分为长期的现金流量和短期的现金流量。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通过以上对财务报表的分析,信贷人员可以了解很多有关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可以帮助决策者进行决策,但由于财务报表在产生的过程中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本身存在许多方面的局限性,我们在运用财务报表,通过对它的分析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时,还应了解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1.报表数据分析的滞后性

财务报告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及时性,对于银行的信贷决策和管理者来讲,会计信息的披露和传递是越快越好,及时性是会计信息重要质量特征。就企业年度财务报表而言所披露的会计信息间隔时间过长,就越缺乏及时性,也就越缺乏有用性,财务报表的分析一般都是在财务报表编制后才进行的,在使用时往往已经过时。同时,比率分析所使用的数据均属于历史性的,对预测、决策只能起参考作用。

2.报表分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财务报表分析的生命。真实性要求会计核算时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要求企业管理当局应当遵循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正确运用会计原则和方法,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实际上,财务造假的现象屡见不鲜。

3.会计方法本身也有局限性

我们知道,列入报表的仅仅是可以利用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我们对报表的分析仅仅是分析了那些报表中列示的经济资源,实际上,企业有许多经济资源或是受客观条件制约、或是受会计方法的制约而并未在报表中得到体现。

4.会计计量方法也有局限性

会计计量是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的前提,这就要求有一个能综合各类经济业务的计量单位作为计量各项经济业务的影响及其结果的共同尺度。会计所提供的主要是企业经济活动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数据和信息。然而就用货币单位作为会计统一的计量尺度,实质上存在着货币是稳定的这一假设,因为如果货币不稳定就没法把它作为统一的标准尺度。然而这一假设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持续通货膨胀的冲击。由于通货膨胀,财务报表所提供的财务信息也就不能反映当时真实的成本费用和收益状况,从而导致财务信息的模糊性。

财务报表分析只是信贷管理人员用来评估风险的一种工具,尽管这类分析有其局限性,但它在帮助信贷管理人员估量和控制风险上仍然相当重要。

三、如何提高信贷风险防范能力

由于财务报表分析仅仅是原则性的,又存在诸多的局限性,而实际情况千变万化,因此,这就要求信贷人员有较强的业务素质、敏锐的洞察力及随机应变的能力,来分析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以此来进一步提高信贷风险的防范能力。

1.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职业判断能力。

2.信贷人员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考虑的问题越多,越要更经常审阅客户的财务报表,特别要关注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项目和范围。

3.充分分析财务报告内容。财务报告由基本财务报表、附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几部分组成。而财务报表则是其基本部分,附注是为了帮助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作出的解释,财务状况说明书也是按照《企业财务通则》要求而作出的详尽披露,它们弥补了财务报表信息反映的有限性,这样,信贷管理人员对于信贷风险的范围就能有一个清楚地了解。

4.企业内部财务报表可能与它们公布的报表并不相符,这就要以客户的财务比率与行业标准相比,找出差异、分析原因。

5.充分发挥信贷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在对报表进行分析和评价时,除掌握数据资料和计算有关的分析指标外,还应研究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对报表数据的影响程度;收集和掌握报表之外的、对经营决策有重要影响的资料;认清企业潜在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在同行业比较分析时,选择适合的比较对象等。

6.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同时,信贷人员还必须多加询问和查询,了解企业的行业信息、市场信息和信用信息,结合这些信息,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参考文献:

篇2

信用风险,指的是在商业交易中由于交易一方的违约,使交易另一方应得的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减少而遭受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信用风险的度量是商业银行进行信用管理的核心问题, 对信用风险的准确度量和有效管理, 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 也有利于金融体系整体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违约率、赔付率和违约相关性是衡量信用风险大小的主要参数,其中违约率是度量和管理信用风险的出发点和关键。

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又可以称为企业财务困境研究,二者的本质相同,只是出发点不同。由于企业在银行的债务和履约情况的数据很难得到,以往大多数研究集中于企业财务困境研究。对企业财务困境研究最早的是Fitzpatrick(1932),他发现破产企业的财务比率一般较差,Beaver(1966)、Altman(1968)分别采用单变量分析法和多变量分析法对企业的财务比率进行了研究,后者还建立了由五个参数组成的Z-Score 模型。除了传统的判别分析外,Martin (1977)建立了logistic模型用来预测企业的破产和违约概率,Ohlson(1980)建立了Logit模型,Zmijewski (1984) 使用Probit分析模型,Libby(1975)第一次将主成分分析方法引入了判别分析模型以克服自相关问题。而且近年来基于市场价值的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在国际金融界得到很高的重视和相当大的发展,包括KMV推出的期望违约概率模型,JP摩根银行推出的以VAR为基础的credit metics模型等。

随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在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重要性的日益显现,国内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文献大量涌现,王春峰等(1998)将判别分析法应用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通过与Logit方法相比较,研究了判别分析法的有效性。梁琪(2005)结合主成分分析法构造了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发现该方法优于简单的logistic模型。吴世农、卢贤义(2001)利用1998-200年A股市场ST公司数据,比较了多元判别分析、线性概率模型和Logistic模型的预测效果,发现logsitic模型的预测能力最强。此外,还有陈静(1999)、张玲(2000)、梁琪(2003)、柯孔林和薛锋(2004)、李志辉和李萌(2005)等,均从不同侧面使用判别模型或扩展后的判别模型对我国的商业银行信用作了实证分析。马九杰,郭宇辉,朱勇(2004)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利用所得资料采用logit模型对我国县域中小企业贷款违约情况进行实证分析,但是存在样本过小的问题。

总体而言,由于搜集非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异常困难,以往的研究主要从上市公司中选取样本; 且因受数据来源所限(上市公司的履约情况和债项特征属于内部机密, 一般研究人员很难获得) , 几乎所有研究都是以上市公司被宣布特别处理(ST)作为财务困境标志,建立的评估模型以线性判别分析为主。由于样本地选择缺乏代表性,由模型估计所得到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不能真实反映影响商业银行预期违约概率的主要指标,从而得出的结论缺乏应用性。而本文以甘肃某城市商业银行2005年诚信企业和违约企业财务数据为基础,并对指标进行严格筛选,以贷款企业违约与否作为信用风险高低的衡量标准,运用判别分析和logistic 回归分析,得出影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贷款企业预期违约概率的的最具解释能力的财务指标,从而对城市商业银行有效地识别和评估信用风险以及做出合理的贷款决策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即是从贷款企业的财务指标入手,通过判别分析和logistic 回归分析,构建衡量企业信用状况的模型,并通过实征研究考察模型的适用性。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样本选取与建模变量筛选;第三部分运用判别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对实证结果给出进一步的分析;第五部分给出结论并总结全文。

二、样本选取与建模变量筛选

(一)指标的选取

研究选择的财务数据全部来自于贷款企业的财务报表,在参考了已有文献以及考虑到实际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了21个能够反映企业景气、流动性、盈利性、清偿性、成长性以及其他初始指标,指标名称、财务比率名称以及符号具体见表一。

由于X19股东权益比率,X20负债合计/资本和X13资产负债率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剔除X19,X20,同时由于数据存在较多缺失,剔除X17财务杠杆效应,X18企业留存/总资产,X21流通股股本的市场价值/总负债。因此,模型最初选取了景气指标、流动性指标、盈利性指标、清偿性指标、增长型指标等五大类共计16个指标。

(二)样本的选取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从我国某城市商业银行信贷信息管理系统中选取2005年在该行有贷款且财务数据较为齐全的186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

我们将186家企业分为诚信企业和违约企业两组,其中诚信企业92家,违约企业94家。剔除资产负债率大于1,速动比率大于流动比率以及具有特殊异常值的企业,剩下总样本122家,诚信企业58家,违约企业64家。如果样本中存在缺失值,则由该样本前三年的平均值替代,若历史数据也缺失,则以所在组企业的平均值替代,最后选择的有效样本数为122家。

三、实证检验

本文将分别使用线性判别模型和logistic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采用逐步选择方法选择最优解释变量,以对影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因素做出判断,同时对两种模型下得到的实证结果作进一步的比较分析,并将结果置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背景下做出进一步的揭示。本文将采用逐步选择法,一方面利于节约资源,另一方面易于对结果进行分析。

(一)线性判别模型

考虑到通常各变量在判别式中的判别能力不同,本文选取逐步判别法作为判别分析方法,这一方法的优点是将判别能力较差的变量从判别式剔除,仅保留具有显著性的解释变量。

首先我们将诚信企业定义为1,将违约企业定义为0,运用SPSS13.0进行逐步判别法,经过三步筛选最终得到最具解释力的财务指标:应收帐款周转率(X1)、主营业务利润率(X8)、资产负债率(X13),得到的结果见表二 。由表二可知,Wilks'Lambda 达到了0.868,Wilks’Lambda对应的Chi-square统计量为16.647,自由度为3,显著性为0.001。显著性

其次,利用已入选的变量建立Fisher线性判别函数。建立的判别函数为:

Y1=-3.576+0.021X1+2.716X8+11.100X13 (1)

Y2=-4.815+0.039X1+0.845X8+13.425X13 (2)

判别函数(1)和(2)中,应收帐款周转率(X1)、主营业务利润率(X8)、资产负债率(X13)这三个指标分别从景气、盈利性和清偿性三个方面揭示了影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贷款企业信用风险的大小。应收帐款反映了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拥有的应收帐款资产的有效利用程度,应收帐款周转速度越快表明企业资产发挥的效率越大。主营业务利润率是衡量企业主营业务创造利润的能力的指标,该指标越大说明利润来源更稳定可靠,企业经营越稳健。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资本结构的指标,该指标并非越大越好,提高在获得税盾优势的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

最后,根据判别函数(1)、(2)得到模型的判别效果如下:

由表三可知,根据普通方法对判别函数的判别效果进行验证,模型的准确率为65.6%,其中对诚信企业的准确率64.1%,对违约企业判别的准确率为67.2%,可见模型对于违约企业判定的准确率要高于诚信企业。使用交叉验证(Cross valadation)方法对判别模型的判定效果进行检验,模型的准确率略低于普通方法的判别效果,总准确率为64.8%,诚信企业为62.5%,违约企业为67.2%,模型对于违约企业判定的判别率仍然高于诚信企业。

在信用风险识别模型中,存在着两类错误,即:将高风险企业误认为低风险企业与将低风险企业误认为高风险企业。显然,第一类错误会给银行带来更大的风险,后者最多只会降低银行的潜在收益。从逐步回归法得到的判别函数给出的判别效果中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对违约企业判定的准确率要大于诚信企业,可见判别分析给出的结果还是比较理想的,这与李志辉(2005)得到的结论相左,后者运用在某银行有贷款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进行的判别分析所得到的结果中,第一类错误率要大于第二类错误率。

(二)Logitistic模型

利用线性判别模型计算得到的Z值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无法从直觉上进行解释,Logistic回归分析解决了这个问题,且其前提假设符合经济现实和金融数据的分布规律,残差项不要求服从正态分布。考虑到一般情况下各个变量的判别能力不同,本文运用向后逐步选择技术筛选变量以提高模型的判别性能,从全变量模型开始,逐步提出对残差平方和贡献最小的变量,直到不需要提出变量,具体的回归结果见表三。根据SPSS计算结果中的参数表,模型logistics模型的判别方程:

从表三可以看出,与线性判别模型得到的结果类似的是,logistic模型得到的三个最具解释力的变量同样是应收帐款周转率(X1)、主营业务利润率(X8)、资产负债率(X13),方程显示应收帐款周转率(X1)和资产负债率(X13)与信用风险呈正相关的关系,与主营业务利润率(X8)负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三个变量确实决定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大小,从而证明了结论的稳健性。常数项、应收帐款周转率(X1)、资产负债率(X13)在5%的水平上显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主营业务利润率(X8)这个指标只在10%的水平上显著,但是在5%的水平上并不显著。

由表五可以看出,-2Loglikehood为149.121,此值偏大,说明拟合效果一般.同时Cox &Snell R2为0.140,Nagelkerke R2 为0.187,二者都偏小,也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比较低。我们选定0.5作为临界值,根据公式(3),计算上市公司破产概率,如果超过0.5则判定为违约企业,小于0.5则判定为诚信企业,可以得到方程对于估计样本的总分类正确率为65.3%,其中第一类错误为70.3%,第二类错误为59.6%,具体数据见表六,表明使用logistic模型所得到的总分类正确率比使用线性判别模型得到的结果略好,而且在第一类错误与第二类错误的比例上,两个模型所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即模型所选用的三个指标对于违约企业判定的准确率要大于诚信企业,进而可知模型所选取的指标对于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具有正面的意义。

四、进一步分析

由以上数据可知,采用线性判别模型和logistic模型所得到的总样本判别率相近,仅为65%左右,与已有成果相比判别效果较差。而且,logistic模型中主营业务利润率(X8)的系数在5%的水平上并不显著,同时模型中的Cox &Snell R2与Nagelkerke R2较低,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低,以上实证数据表明模型在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具体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释。

第一.在研究样本和时期的选取上,由于受数据来源的限制,本文仅考察了2005年一年贷款企业的财务数据,包含的企业数目较少,所涵盖的企业范围较窄,同时在对指标进行处理时,由于数据原因、共线性原因等因素有些指标被剔除,存在缺失的财务数据进行了相应处理,这样在模型计算之前已经损失了一部分信息,因此在此基础上回归分析得到的模型的适用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其次,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差异性远远大于它们的相似性,城市商业银行无论是在跨地域,还是政府介入程度、经营效益、风险管理水平,差异都非常大,模型在不同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引用受到相应的限制,从而导致模型结论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在处理方法上,实际贷款数据很难满足判别分析和logistic模型的假设条件。判别分析要求等协方差阵和变量服从多元正态分布,这在实际分析中很难满足;而logistic回归会导致原始数据的大量丢失和估计过程中出现共线性问题,从而使得估计参数的标准差增加,虽然理论上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判别分析和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来降维,但是由于各个指标间相关性较低导致不适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因此本文并未采纳这两种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因此数据处理方法选择的不同,导致模型结论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三,从客观背景上,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多元化,还未成为真正的商业化运营主体,不良贷款的产生具有内生性(施华强,2004)。2001年-2002年中央银行的抽样调查统计发现,中国历史上不良资产由内部管理原因造成的不良贷款比例仅占全部不良贷款的19.3%,由银行客户、宏观经济体制变化等外部原因所形成的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80.7%。后者包括国有企业贷款比例高,发放特定贷款,国企重组,社会信用差等原因。具体到城市商业银行,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大多数是地方政府控制和主导的,其经营行为具有明显的政府干预的痕迹,城市商业银行很大程度上充当了第二财政的职能。尽管从2006年开始城市商业银行已通过股份制改制、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民营资本等措施已经加速重组,此前政府干预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不可能具有很好的判别能力。

以上结论是与以往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的结论不同,以往研究所建立的判别模型识别和预测准确率一般都达到80%以上。这是由于以往研究的样本取自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一方面,由于上市公司有信息披露的义务以及较为严格的监管,上市公司的数据全面准确,同时还有流通股股本市值/总负债等能够反映投资者预期的财务指标,且公司治理结构相对比较完善,政府干预较少,因而所用的模型稳定性较好,推广能力较强。然而,上市公司占城市商业银行贷款企业的比例很小,当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仍然为非上市公司,所以以往研究的结论适用性很低,现实中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判别模型所选择的最具解释力的指标并非如以往研究所揭示的那样。

五、结论

本文根据2005年某城市商业银行贷款企业的财务数据和履约情况,运用线性判别模型和logistic模型对影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财务指标进行选择,并通过对模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对模型判别的准确率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通过运用逐步判别法和向后判别法筛选最具解释力的变量,发现在借款企业的财务指标中,景气指标、盈利性指标和清偿性指标对信用风险影响最大。两种模型所选取的最优财务比率相指标均为应收帐款周转率(X1)、主营业务利润率(X8)、资产负债率(X13),因此上述三个财务比例指标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贷款企业信用风险的大小,说明判别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第二,logsitic模型在估计样本的总分类正确率方面要略优于线性判别模型,而且模型对样本的估计结果中,第一类错误率都是大于第二类错误率,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第三,通过分析模型的总分类正确率,本文对总分类准确率相对较低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了进一步的揭示。受数据来源和数据质量的影响,样本的选择本身存在一定的先天缺陷;判别模型和logistic模型本身的假设条件较严,现实中财务数据的高维性和多重性特征决定了数据很难满足假设条件;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未成为真正的商业化主体,很大程度上成为政府主导的工具,以上三点决定了模型本身所得到的结果不是很理想。

篇3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es about risk management of tunnel and underground projects,it was discussed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of risk management in tunnel constructions,and then was described an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procedure for tunnel projects.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risk identification,risk analysis,risk evaluation,risk response and risk supervision in tunnel projects were also discussed. At the end,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whole text,it was standardized the tunnel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standards.

关键词: 隧道工程;风险管理流程;工作标准

Key words: tunnel project;risk managing process;work standards

中图分类号:U45;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0-0090-04

0引言

20世纪60年代,一门新的管理科学――风险管理,在美国正式形成,从此风险管理在西方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风险管理现已被公认为管理领域内的一项重要职能。风险管理首先应用于经济领域,最近10年,风险管理才真正应用到隧道工程领域。美国MIT的Einstein・H・H教授是较早从事隧道工程的风险分析的代表人物,主要贡献是指出了隧道工程风险分析的特点和应遵循的理念,诸如《Geological model for tunnel cost model》[1]、《Risk and risk analysis in rock engineering》[2]。

隧道工程项目是一个投资大、工期长、涉及面广的复杂系统。在这些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还会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的因素,因而隧道工程建设中存在较大风险因素。为降低诸多风险因素对工程项目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必要在隧道工程施工中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通过风险规划、风险分析和风险监控,科学合理地使用管理方法、技术手段对项目涉及的风险实施有效控制,主动、系统地对项目风险进行全过程管理及监控,达到降低项目风险、妥善处理风险事故不利后果的目的。

1991年英国提出UK MOD风险管理模型,将风险的管理分为初始辨识、分析和规划管理3部分,初步建立了现代风险管理流程的雏形。美国工程风险管理研究专家Reilly和Carr(2001)提出5阶段风险管理模式,即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决策、风险控制。该风险管理流程在2002年国际隧道协会(ITA)起草颁布的隧道及地下工程风险管理指南中得到了应用[3]。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适用于隧道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流程,设计规划的隧道工程风险管理流程图,提出相应的工作标准。流程如图1所示。

1分析项目环境拟定风险管理策略

由于人们认识事物在深度上和广度上均有局限性,这就使得分析处理能力上是有限的。工程项目可被视为客观事物的集合体。因此人们对工程项目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上的不完备的问题,从而造成人们对工程项目建设的环境缺乏客观认识,对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缺乏符合实际的预见,这是导致出现风险的重要原因。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对每一个不同的项目来说,量身定做一套风险管理策略方案是非常重要的,即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必须是在分析项目环境的情况下完成的,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项目环境拟定风险管理策略。该过程在图1中通过A2、A3、A4充分体现。由项目的领导小组分析项目的环境,根据项目的环境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并确定项目的整体目标,以便后续工作更好地进行。

2隧道工程风险分析

目前国内对风险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市场分析、工程项目管理、投资分析、信息安全与贸易安全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风险分析过程实际是探索系统未来运作轨迹。在隧道工程中,风险分析主要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以便更好的控制和处理风险,将其所致的损失和后果降到最低。风险分析过程在图1中通过B4、B5、B6、B7、A7充分体现。风险评估小组组织风险分析,进行风险因素识别和评估,最后向领导小组提交风险报告,如果风险分析可行,下一步进行风险应对,如果风险分析不可行风险评估小组重新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直到风险分析可行为止。

2.1 风险因素识别

风险识别是针对项目中各种风险因素、风险来源、风险范围、风险特征与风险事件或假象或现象和风险后果相关的不确定性,可能发生的风险类型、风险产生原因和机理进行风险辨识[4]。风险识别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风险识别主要包括收集资料、分析不确定性、确定风险事件、编制风险识别报告等。

风险识别是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与控制的开始,也是风险评估的基础。风险因素识别方法和手段正确实用与否,风险分析结论准确全面与否对后续的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在隧道工程中,风险识别是要确定隧道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它是隧道工程风险管理的基础。在隧道工程风险识别中,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敏感性分析法、项目工作分解结构法、事故树分析法等五大类。

在多年的研究和经验积累的结果上,可以总结出隧道工程施工中常见的风险因素如下[5]:

①施工风险:如塌方、岩爆、瓦斯爆炸、突水、滑坡等;

②技术风险:如施工技术不合理、爆破控制不当、新技术、新结构的应用等;

③自然风险:如高温、严寒、地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

④管理风险:如施工人员不合格、管理人员不合格等;

⑤设备风险:如施工设备供应不足、设备安装事故等。

2.2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建立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的,可分为风险估计与风险评价两部分。风险估计与评价在施工风险管理中很重要。它通过对施工中风险的估计与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它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可以得出施工中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从而决定应采取什么样的风险处置计划。

2.2.1 风险估计

风险估计是指在找出潜在的风险因素后,估计潜在损失的规模和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即损失发生可能性的估算和严重性的估算,以便于评价各种潜在损失的相对重要性,从而为确定风险管理对策的最佳组合提供依据。

隧道工程风险估计时,常使用风险指数法R=P?鄢C估计风险的严重程度。目前,我国在隧道工程领域风险估计时,将潜在风险P分为5类,如表1所示;对风险后果C相应的分为5级,如表2所示;风险指数如表3所示[5]。

2.2.2 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指在风险识别和风险估计的基础上,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得出项目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并与公认的安全指标比较,确定项目的危险等级。然后根据项目的危险等级,决定是否需要采取控制措施,以及控制措施采取到什么程度。

风险评价是隧道程风险管理的核心,是系统地识别工程风险和科学合理地管理风险之间重要的纽带,是决策分析的基础。工程中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很多,简单概括起来,主要有:主观评分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敏感性分析法、故障树法、结构可靠性分析法、影响图法等。

近年来隧道风险评价方法在国外得到了大量的研究及应用,除了借鉴隧道工程行业以外已经发展的评估方法,应用一种或几种方法对工程系统或工程的某一部分进行风险估计外,还根据隧道工程的特点发展了许多适合隧道工程的风险评价模型。而我国隧道与地下工程研究和实践的时间都比较短,还属于发展阶段,因此风险评价方法在工程中的应用还比较少,目前也仅限于最简单的风险指数法[6]。

3隧道工程风险控制

3.1 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就是针对风险分析的结果,为降低风险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工程项目常用的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有: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缓解、风险自留和风险利用,以及这些策略的组合[7]。在众多应对策略中,项目管理者选择行之有效的策略,并寻求既符合实际,又会有明显效果的应对风险的具体措施,力图使风险转化为机会或使风险所造成的负面效应降低到最低限度。

某一工程项目风险,可能有多种应对策略或措施;同一种类的风险问题,对于不同的工程项目主体采用的风险应对策略或应对措施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从理论上说,需要根据工程项目风险的具体情况以及风险管理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去确定工程项目风险应对策略或应对措施。隧道工程项目常用的风险应对策略有: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控制和风险自留。

除了上述的风险应对策略以外,保险也是隧道工程风险处理的一种方式,实际上购买保险也是一种转嫁风险的方式。但是保险并不是最保险的方式,如果想要达到最佳效果,而是应该通过科学的决策,理性的做出处理对策。

3.2 风险监控

在工程项目的实施”的过程中,风险会不断发生变化,可能会有新的风险出现,也可能预期的风险会消失。而隧道工程由于其环境的特殊性,风险变化的可能性显得尤为明显,及时对残余的风险进行控制和处理,并进一步修改风险策略,对于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这是关键的一步。因此,对隧道工程进行风险监控是十分重要的。

风险监控是指隧道工程进展过程中,密切跟踪已识别的风险,监控残余风险,识别新出现的风险,修改风险管理计划,评估风险管理的效果,一般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风险监视和风险控制。前者指对风险和风险因素发展变化的把握,后者指在风险监视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7]。

在某一时段内,风险监视和风险控制交替进行,即发现风险后经常需要马上采取控制措施,或风险因素消失后立即调险应对措施。因此,常将风险监视和控制整合起来考虑。风险监控过程在图1中通过B11、A11、C12、C13、A13充分体现。由风险评估小组制定风险监控策略,交由领导小组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项目团队执行风险监控策略,并及时进行反馈,以便更好的完善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监控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有:项目风险应对;审计;定期项目评估;增值分析;技术因素度量;附加风险应对计划;独立风险分析[8]。

4隧道工程风险管理工作标准

根据以上的分析,规范了隧道工程风险管理的工作标准,如表4所示。

5结论

风险的管理是隧道工程项目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如何使隧道工程这一复杂系统的诸多风险因素对工程项目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这就要求在隧道工程施工中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定一个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和工作标准在这一工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风险管理者才能通过全面的识别、细致的分析、合理的评价、恰当的处理、实时的监控,才能使工程免受重大损失,保证工程效益。

参考文献:

[1]Einstein H H & Vick S G. Geological model for tunnel cost model[J];Proc Rspid Excavation and Tunneling Conf,2nd,1974:1701-1720.

[2]Einstein H H. Risk and risk analysis in rock engineering[J];Tunneling &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1996:141-155.

[3]张云飞、赵云胜:《隧道施工期风险管理体系探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2):55-57。

[4]郭捷:《项目风险管理》[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78-79。

[5]贾剑青、王宏图等:《隧道工程风险管理探讨》[J];《全国地铁与地下工程技术风险管理研讨会》:171-178。

[6]路美丽、刘伟宁等:《隧道与地下工程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进展》[J];《工程地质学报》2006(4):462-469。

篇4

【关键词】 内部控制; 风险评估; 管理策略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出我国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五项,并在《基本规范》中单辟一章,就风险评估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规定。这说明国家和企业已经意识到风险评估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那么企业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加强识别企业风险,建立风险评估系统,进一步改善内部控制呢?

一、国内外企业风险评估体系研究综述

国外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该公告提出内部控制结构的三个要素: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进入90年代以后,COSO提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将内部控制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个部分,实现了内部控制由三要素向五要素的飞跃。自此风险评估被纳入内部控制系统之中。最新内部控制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愈发趋向目标一致,某些内容也有较大重合,COSO也于2001年起着手进行风险管理研究,从最初的将风险评估作为一个要素纳入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到目前的着手进行风险管理研究,足可以看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趋同性和风险这一因素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近年,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应用,学者们在理论观念的引进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由财政部、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的我国第一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就是很好的证明。

二、进行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研究的现实意义

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过:“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其衰亡是从内部开始的,外部力量不过是其死亡前的最后一击”。企业的存亡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既然一个企业的衰亡也是从其内部开始的,那若要寻求企业的生存发展之路就必须从其内部抓起,内部控制正是基于这一点才得到了世界各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同时,市场经济从微观角度来说是一种风险经济,企业作为市场的基本单位时刻置身于风险之中,越是开放发达的市场经济,其中蕴藏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越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成熟和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大,风险己经成为企业关注和管理的焦点,作为企业内部管理核心的内部控制要想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不断充实和发展,以求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正是基于这个基础,风险的概念逐步进入了内部控制的范围。减轻或避免风险是内部控制活动的目标,各种风险因素是内部控制的对象。所以,企业要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就要识别和衡量它所面临的风险及其风险因素,这是采取有效控制活动的依据和前提,这里的识别和衡量风险就是风险评估。目前COSO整体框架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把风险评估作为一项基础要素纳入到内部控制框架之中,这一发展是理论顺应客观实际发展的必然结果。

进行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内部控制的缺失和不健全是导致会计舞弊泛滥的根本原因之一;内部控制制度的极度缺失和对风险的忽视是导致我国企业生命周期短的根本原因; 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离不开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及风险的管理和控制;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控制活动和发挥应有作用的基础。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要使控制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企业必须清楚所面临的风险,并对整个企业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估,然后针对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活动。其实内部控制也就是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活动,如果毫无风险,也就不需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去搞什么内部控制。既然风险的存在是控制的原因所在,进行风险评估就成为整个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和关键。无论是从国际大环境来看还是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应用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作为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条件的风险评估却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研究会计和审计的人都早已熟知制度基础上的审计,但风险基础上的控制观念还是个新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体系。因此,进行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研究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鉴于风险评估在我国内部控制中的运用,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建立风险评估系统。

(一)确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

风险是指企业在未来经营中面临的、可能影响其经营目标实现的所有不确定性。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并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目标,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和业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落实风险理财措施,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的过程和方法。

企业目标是企业宗旨的具体化,是企业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所指向的终点。企业风险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目标。只有先确立了目标,管理层才能针对目标确定风险并采取必要的行动来管理风险。确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要做到: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确定应与员工沟通;企业计划和预算与风险管理目标、战略计划及当前情况具有一致性;业务活动风险目标要具体;领导层参与制定企业风险目标并对其负责。

(二)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企业应广泛、持续不断地收集与本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部、外部初始信息,包括历史数据和未来预测。应把收集初始信息的职责分工落实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

1.在财务风险方面,企业至少收集以下信息

(1)负债、或有负债、负债率、偿债能力。(2)现金流、应收账款及其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资金周转率。(3)应付账款及其占购货额的比重。(4)成本和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5)成本核算、资金结算和现金管理业务中曾发生或易发生错误的业务流程或环节。

2.在市场风险方面,企业至少收集以下信息

(1)产品的价格及供需变化。(2)产品供应的充足性、稳定性和价格变化。(3)主要客户、主要供应商的信用情况。(4)潜在竞争者、竞争者及其主要产品情况。

3.在运营风险方面,企业至少收集以下信息:

(1)新市场开发,市场营销策略。(2)企业组织效能、管理现状、企业文化,中、高层管理人员和重要业务流程中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经验。(3)质量、安全、环保、信息安全等管理中曾发生或易发生失误的业务流程或环节。(4)因企业内、外部人员的道德风险致使企业遭受损失或业务控制系统失灵。(5)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和能力。

企业对收集的初始信息应进行必要的筛选、提炼、对比、分类、组合,以便进行风险评估。

(三)风险识别

企业风险的识别应当以一种系统方法来进行,以确保公司的所有主要活动及其风险都被囊括进来,并进行有效的分类。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技术水平,风险识别主要以定性识别方法为主,适当结合定量识别方法,同时根据业务发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引进和加大定量识别方法。

企业应选择适当的风险识别方法,保证风险识别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具体措施有:

1.建立科学的风险识别方法体系,对企业和各职能部门随时关注企业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提供指导。

2.对风险识别方法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确保企业和各职能部门使用统一的识别方法体系对风险识别结果进行描述。

3.利用历史事件诸如违约支付、产品价格变动等,关注未来事件诸如人口变动、新市场条件以及竞争者行为等对风险进行趋势分析和关注。

4.建立损失事件数据库,通过事件列表、事件分类、内部分析、推动讨论和会谈、流程分析等方法进行风险识别,确定风险因素发展趋势和根源。

(四)风险分析

企业风险分析评估的方法多种多样,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特别是利用数学模型进行风险分析,可以使风险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为最终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风险分析及度量,需要充分地获得企业在历史年度内发生的各种风险的次数以及所导致的损失,统计时段越长,风险评估的准确性越高。风险评估不仅要了解历史上各种风险发生的频率,还要充分考虑风险的客观环境是否改变,如果有变化,就要在历史数据的趋势分析上进行修正。在实际操作中,许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实际上难以量化,它们至多只能定性地被描述为“大的”、“中的”、或“小的”风险。

企业在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频率、概率)和风险发生的条件方面,可采取如下措施:

1.企业基于风险识别的结果对风险的发生概率进行分析评估,选择采用诸如预期估计或情况评价等术语来表达潜在的可能性,或采用数据或图表的形式来描述和评价风险发生的概率。

2.企业建立风险分析模型,通过关键风险指标管理方法、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等定量技术手段和会谈、工作组会议等定性评价技术对风险发生的条件因素进行分析,以确定风险发生的具体条件。

3.企业自查与外部检查、事前与事后检查相结合。

4.企业引进技术手段,由日常业务数据、财务数据入手,按照既定的模型做预警提示。

(五)风险评价

企业风险评价是在风险识别、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评估风险对企业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确定风险的重要性水平的过程。企业风险评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分析风险可能产生的影响和确定风险的重要性水平。企业风险评价通常是和风险分析同步进行的,因而其方法也和风险分析相同。

企业风险评价的控制措施有:

1.企业对于重要事项面临的重要风险可能带来的重大影响,应当通过定量分析技术,确定各种可能性造成影响的数量,从而为企业采取恰当的风险对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2.企业应当按照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程度的大小,对风险进行排序,明确重要风险和一般风险。

3.企业应当对重要风险予以特别的关注,避免重要风险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重大损失。

(六)风险管理策略

一般情况下,对战略、财务、运营和法律风险,可采取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换、风险控制等方法。

1.企业针对各种风险建立确定风险应对措施的程序和方法,对具有较高发生概率、影响重大的风险优先考虑。

2.建立一套广泛适应的风险决策判断标准,即根据风险严重程度和企业的风险承受程度确定不同的决策。

3.企业对降低风险水平所需成本进行合理分析,评估风险应对措施的成本与效益。

4.企业选定风险处理措施后,根据剩余风险重新校订风险。

5.企业要持续获得风险变化信息,有效地控制、管理风险,防范新风险的产生。

6.对重要风险进行实时监控。

四、结论

企业风险评估是一个持续反复的过程,一次风险评估并不能一劳永逸。企业应当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险应对策略,以避免由于原来选择使用的风险应对策略无效而影响内部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当企业经营活动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必须保持应有的灵敏度,针对变化的外部环境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以使企业的目标在变化了的外部环境中得以实现。我国企业只有建立比较完善的风险评估系统,才能真正完善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真正促进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玉环.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J].会计之友,2008 (10).

[2] 马宏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研究,

2007(4).

篇5

【关键词】隧道工程;风险管理;风险识别与评定;风险监控;工程监理

近年来,由于道路交通网建设需要,高速铁路隧道的挖掘长度及开挖断面越来越大,断面形状日益多样化,加大了开发难度,施工风险随之俱增。面对施工过程中风险要素和不确定性,应构建动态的、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技术体系,最大程度的消除施工风险,避免安全质量故障的发生。风险管理技术体系的构建要建立在高速铁路隧道施工中的风险要素分析,及风险管理目标确定基础上,因为这些为其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这样才能保证施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1 高速铁路隧道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风险要素和风险管理目标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项目周期长、工程量大、施工难度高,过程存在不确定性,反映到具体的施工作业中后为两种表现。一是,施工技能风险要素。采用新技术,技术落后,应用过程中的操作失误,施工工序实施不当,爆破操作不当,隧道围岩变形过大及勘察不仔细等都会形成一定施工技术风险。二是,施工现场风险要素。高速铁路隧道是修建在地下或山体中的,开挖过程中很可能出现塌方、瓦斯爆炸、释放有毒气体、洞口滑坡等,加之地质的不确定性,安全措施不到位,随时可能引发施工安全故障。

施工风险是关系到工程质量、工期进度及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必须做好施工风险管理工作。施工风险管理目标:科学评估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确定重大危险源,然后制定风险管理方案和办法,以规避风险。

2 高速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技术体系

2.1 风险分析

隧道施工中有着诸多风险要素,而且多是隐蔽的,需要采取有效的识别方法识别出风险源。所以,对施工风险进行充分的分析与论证,从系统角度看高速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精确估计施工风险要素,进而制定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做到对施工风险的规避。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是风险分析的主要手段。风险识别是发现风险源的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要对风险要素发生的条件、位危害等进行科学分析。成功识别出风险源后,要将其一一罗列出来,建立风险指标体系,用以评估重大危险源。

风险识别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目前有专家调查法、经验判断法、系统分析法、情景分析法等。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要遵循预测性、全面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进行风险识别工作,从工程实际出发,选择与施工技术标准相符合的风险识别方法。实际工作中,施工单位要根据施工组织方案、技术指标交底文件、地质勘查报告等资料,结合以往经验,利用适合方法对施工风险要素进行分析,得到各风险比重,同时对其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进行全面分析,为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2.2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建立在风险分析基础上,是一种对风险源可能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工作。为做到真正量化评估,要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由于模型构建较为专业,这里根据风险评估过程提出了一种操作方便便捷、数据明了、不繁琐的风险评估程序。具体是:第一步,先整体评估工程项目的施工风险,对识别出来的风险要素进行风险分析,预见每个风险源要素可能为施工带来的影响和损失;第二步,预见风险要素对整个工程项目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从成本、工期、质量、安全角度入手;第三步,对以上两个环节得出的信息进行整合,按一定比重将所有风险要素及其影响程度做先后排序处理;第四步,从现有的风险评估模型中选择一个适合工程项目施工要求的,将重大风险源填入其中,按一定计算方式计算得出评估结果,最终确定风险要素对工程施工产生的影响。

除进行量化的风险评估之外,也可以根据实际工作经验进行风险评估,但是这种评估方法对人员专业知识和经验有着严格要求,得出的评估结果缺乏科学性,没有先进技术作为支撑。

2.3 风险监控

结合高速铁路施工经验,此类工程项目的施工风险监控措施有:第一,建立风险监控台账,清楚登记风险源产生条件、位置、危害程度、预控措施及负责人等信息,并公示给全员,尤其技术人员。既用于防控风险,也用于安全故障发生后的处理,便于提高反应速度和故障处理效率。第二,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安全作业技术方案,选择符合标准的施工技术。第三,严格地质勘查工作,全面而客观的分析隧道项目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整理成文件后纳入风险监控体系之中。

2.4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隧道施工风险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是保证施工安全的有效手段,应制定动态的风险控制计划。以隧道工程实际为出发点,以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监控为依据,以有效防控施工风险为目的,制定风险控制计划。计划内容要符合这些要求: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和防控策略;提供完整的风险分析、评估与检测报告信息;确定各个施工阶段的技术与质量标准;建立严格的岗位职务分工和责任分工制度,让每位施工参与者清楚自己的工作范围、职责和权限;要求工程监理严格执法,严格检查隐蔽工程的施工情况,规范各项施工工艺。其中,风险防控措施的制定是重中之重,要坚持以“预防为主”,“及时有效处理”等原则,将风险防控和风险处理有机结合起来,力争确保风险防控措施的完善性、有效性,全面保证工程施工安全。

3 结语

目前,我国高速铁路隧道施工技术和安全管理有了长足发展,施工风险管理技术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要做的是,根据具体施工过程中不断暴露出来的风险要素不断提高风险识别与评估水平,为制定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同时,也要不断探索风险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促进风险管理技术发展,以满足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有效规避施工风险。

参考文献:

[1]李明.高速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技术探索[J].隧道建设,2010.

篇6

关键词:风电;管理;风险

Abstract: since 2009 July benchmark on-grid wind power price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measures, countries have developed a series of new targets in the wind power development scale, which marks China's wind power industry has entered a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At the same time,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wind power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has become a required course in front of the person in charge of the company.

Keywords: wind power; 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认识发现、有效规避和合理转移公司在获取项目、加工制造、安装调试和质保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风险,是风电企业迈向成熟发展的前提。本文通过介绍风电设备制造行业(下简称“W公司”)项目风险的识别和应对措施,以对其他同行提供参考。

1、风险准备

中国风电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复杂而激烈的态势,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复杂,有效防范和控制企业的风险尤显重要。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的环境发生变化,或由于包括企业自身在内的主体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事件的可能性。W公司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潜在问题发作以前就标志它们,这样就可以在生命周期中可以适时地计划和启用风险处理活动。

1.1 风险管理的组成

W公司的风险管理如图表1所示,包括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两部分。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优先级定义,风险控制包括风险管理计划、风险化解和风险监控三部分。

1.2 风险种类

W公司的风险种类通过专家访谈方式根据以往经验列出各类风险进行分类,形成风险分类基本表,如图表1。具体到各个项目实施前,由项目经理组织项目相关人员针对该项目存在的风险因素在图表1的基础上再次进行识别。

图表 1风险分类基本表

1.3 定义风险参数

风险参数可用于评估、分类和划分风险的优先级;W公司将风险参数分为:“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的严重性”两类,见图表2。

图表 2 风险参数定义

1.险管理策略

识别出风险后需要进一步制定风险的应对计划,风险应对就是对项目风险提出正确的处理办法。风险应对计划在项目的概念阶段、规划阶段就做出;当风险发生时根据情况调整相应的策略方法。

1.5 风险管理角色及职责

风险管理角色包括项目经理,项目组成员和风险审计小组。项目经理对风险管理工作负全部责任。项目组成员作为项目风险分析组的成员,对项目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记录,并整理成书面材料。风险审计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对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审,确保所开展的风险管理工作符合组织的要求。

2、风险识别

在项目计划制定阶段由项目经理召开由项目组相关人员参加的项目风险管理工作会议。在会议中,项目经理向项目组相关成员介绍项目风险分类方法,并向所有到会人员分发一张项目风险分类表,列出组织建议的风险分类,供风险分析组成员在识别项目风险时使用。会议讨论输出一个初步的项目风险清单,以便将来做进一步的分析。

3、风险分析

W公司主要通过风险核对表法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风险分析的依据是“风险识别”出来的“风险清单”。依据“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的严重性”计算风险的得分,依据以下公式统计风险得分由高到低排列风险项。

公式:风险得分= 发生可能性等级分 * 影响的严重性等级分

4、风险的控制

4.1控制方法

4.1.1风险管理计划

重点是制定一个计划,以处理在排位靠前的高风险项。图表3是W公司风险管理计划的例子:

图表 3W公司前十大风险清单

4.1.2风险的化解

风险的化解主要围绕风险的管理策略展开,包括避免风险、转移风险和减轻风险等三方面。

避免风险,当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且不利后果很严重,又无其他良好策略减轻风险,则采取主动放弃项目或在现阶段缩小项目范围,或者改变项目目标,或者改变项目技术方案。

转移风险是将项目本身面临的损失风险转移给他方承担或者共同承担的策略方法,是一种合理合法的市场或商业行为。其目的不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不利后果的大小,而是借用合同或协议,在风险一旦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他方或项目以外的第三方身上。这一风险应对策略多用在风险概率小但后果损失大的项目上。

减轻风险是一种积极的应对和处理策略,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缩小其后果的不利影响程度。包括风险预防和损失抑制两个方面。风险预防特指在风险发生前为了消除或减少风险因素和风险发生概率的技术及管理手段、方法,如设备上“备份”的采用,特别在技术设计、质量规划,安全管理角度注意应用。损失抑制则是指在风险已发生的情况下,采取措施减少风险或事故的损失范围、影响面、后果程度的处理方法。风险一旦发生,需要这一积极的减轻风险的应对措施。风险预防和损失抑制应综合考虑,以发挥减轻风险的最大功能。

4.2风险监控

项目从规划、实施到完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其中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项目风险一般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随项目进展,项目风险也可能变化。因此在风险分析、制定风险应对策略的基础之上,还应对实施中、执行中的项目主动跟踪和实行动态化的风险监控,即全方位的项目风险管理,以及根据现场反馈进行风险管理的相应调整,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达预期的目标。W公司通过周例会机制循环往复的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监控并不断的识别新的风险并加入到风险管理清单中进行监控。

4.3风险预警

风险预警管理是指对于项目管理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采取超前或预先防范的管理方式,一旦在监控过程中发现有发生风险的征兆,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并采取校正行动,以最大限度地控制不利后果的发生。

篇7

[关键词]铁路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应用

什么是安全风险管理?简单的来说,就是通过识别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运用定性或定量的统计分析方法确定其风险严重程度,进而确定风险控制的优先顺序和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改善安全生产环境、减少和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目标。从宏观角度而言,风险管理的对象是存在于系统中的人、物和环境,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系统;而从微观角度而言,风险管理的对象就是指风险因素、危险源、隐患和事故等。

一、推行安全风险管理的意义

安全风险管理它是一种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它构建了科学的安全风险控制体系,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实现了良好的制度和措施保证,安全靠什么保证?安全靠良好的制度来保证措施的落实。事实证明,过去那种靠“人盯人、人管人”的管理机制,已经与当前的科学发展时代不相适应,甚至说可以制约着安全管理的发展,安全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以“预防为主、过程控制”构建的安全风险控制体系,是要把消除各种安全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目标的一种体系。

二、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实施安全风险管理,增强安全风险的防范意识,构建安全风险的防控体系,达到强化安全基础,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安全风险,确保铁路各项生产和运输安全。铁路安全风险管理是对现有安全管理的总结、提炼和延伸,是突出预防、控制过程、实现闭环的科学安全管理体系。实际上是对正在实行的国家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工作思路的延续,是一种更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

安全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由风险管理的基础信息、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控制等几部分构成。风险管理的基础信息主要是指开展风险管理工作中需要的各种资源,以及实施风险管理所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等,它是以后风险识别和分析的依据。风险识别是通过识别风险事件、影响范围、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潜在的后果等,建立初步的风险识别表。风险识别不仅要考虑有关事件带来的损失,也要考虑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它重点是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因素、管理的因素来进行识别。风险分析是指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如头脑风暴法、检查表法等)对分析出的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的后果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为风险分级和风险控制提供依据。风险分析主要是分析导致风险事件的原因,风险事件的后果严重程度及其影响范围等。一般情况下,首先采用定性分析,初步了解风险等级和揭示主要风险。适当时,才使用更具体和定量的风险分析。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都不是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其中最重要的目的是如何处理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即风险控制。根据风险识别及分析的结果,首先按照高风险事件优先控制的原则进行风险控制;其次针对风险事件的前因和后果,风险控制的措施应按照“成因消除、频率降低、后果控制、后果减轻”的优先顺序来选择。对于制定的风险控制措施,是否能真正切实起到控制作用,这还需要从适用性、可靠性、符合性、成本效益性等各方面来进行评价,确定安全风险是否能够有效控制。评价合格后我们就可以制定风险控制计划并具体实施风险控制。在实施中,我们还要进行不断的进行监督检查,确定控制计划的可行性,按照P(计划)、D(实施)、C(检查)、A(总结)的程序不断的来完善风险控制。

三、安全风险管理在铁路施工中的具体应用

武汉铁路局宁西铁路增建二线站后二标项目部在风险管理方面狠下功夫,宁西铁路全线施工都属于既有线作业,列车来往频繁,安全风险极大,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列车伤害和铁路行车安全事故。项目部依据风险管理系统方法,对所有作业项目进行风险辨识、分析、评价,识别出中度危险和高度危险工序,每月将评价出的中高风险工序进行公示,使所有施工人员都切实明白身边存在的安全风险和风险级别。

依据营业线施工的特点,宁西铁路全线共识别出通信铁塔安装组立、自轮运转设备运行,接触网安装,承导线架设和调整等高空作业风险,为了控制此重大风险,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控制措施,落实“三位一体”防护制度,落实全员培训上岗,班前进行安全讲话与安全交底,施工人员正确佩戴防护用品用具,防护员加强现场监控,以及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等来进行风险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安全风险管理的实施监督检查中,运用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梳理出营业线施工中数量和频次发生较多的违章行为,如列车经过施工地点施工作业不停止、无防护上道作业、防护员未正确接车等安全隐患,项目部针对性的制定整改措施,整改完成后再次进行监督检查梳理分析,违章次数和频率大大减少,安全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之内,良好的执行了风险管理的PDCA程序。

项目部定期开展“安全风险管理大家谈”活动,利用板报、标语、横幅等宣传载体,强化安全风险管理意识,落实安全风险管理措施,破解安全风险管理难题,进一步提升广大干部职工对安全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安全风险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增强干部履职尽责、职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促进安全管理规范化、现场作业标准化;通过到基层、到班组宣传、讨论,听取意见和建议,发现和解决影响施工安全的实际问题,促进项目和施工现场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四、再接再厉,进一步完善安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在当前全路都在学习安全风险管理的大好形势下、在全国狠抓安全管理的时机下,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的紧迫形势,整理思路,宣传发动到位,形成人人知晓、个个明白的氛围。要组织管理管理人员先学一步,让全体管理人员明白什么是安全风险管理,如何实行安全风险管理,了解掌握其真正的内涵、意义和要求。在管理人员先学习明白的基础上,再组织一线施工人员进行面对面的学习,使施工人员正在真正的明白各自岗位上存在的风险,不断增强责任与危机意识、积极推进安全工作的开展,确保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程杰.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J].现代管理科学

篇8

【关键词】贝叶斯网络 软件系统 风险评估

1 软件需求风险的含义及其成因

1.1 软件需求和软件需求风险

软件需求通常指的是为了满足合同、规范、标准和其他要求,软件系统或系统组件必须具备能力;或指用户解决问题,实现一个特定的目标必须有一种软件的能力。软件的需求风险指的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由于软件需求本身含义,开发者和用户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并要求用户或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变更等原因,导致不当的分析软件需求,最终开发的软件的功能偏差的可能性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在软件开发的早期阶段,如果没有准确的需求分析,可能会延长软件开发周期,提高软件开发成本,创建软件交付被推迟,信用受到严重影响的后果。

1.2 软件需求风险的原因分析

参与的主体是软件需求分析、需求风险因素主要涉及到提供者和需求方面的分析。需求风险的来源、环境、需求和本身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使用RR说需求风险,R表示需求本身,RP需求提供者说,RA需求分析说,环境,E表示,需求风险是R,RP,RA,E函数的四个因素,可以表述为:RR = f(R,RP、RA、E)。需求原因主要是与这些因素有关。首先,完整和详细的需求的程度,可能会引起软件风险的需求。软件系统几乎不可能一次性确定所有的需求的具体范围和具体要求,和需要改进的过程中发展的需求,这将增加软件需求分析的困难。

其次,对环境,由于用户的变化,时间,或者不全面的识别要求。需求不清楚,和业务的变化,等等,可能导致对环境变化的需求,使整个软件开发周期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需求的变化,导致一些潜在的或新的需求,增加需求的风险。最后,需求方面的提供方和分析风险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是导致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对自己的要求,通常情况下,提供者需要表达是不正确的,倾向于表达自己的目的,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流程或不能明确的提出商业计划,让开发人员将提供方的实际需求了解不足,或因为一些错误的理解需求之间的沟通障碍可能产生风险的需求。

2 软件系统需求风险评估模型的设计过程

2.1 风险识别模块

风险识别是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风险评估的需求的第一步,它主要通过识别需求的需求分析阶段风险,以便明确初始需求风险列表。根据每个风险列表的需求,识别风险来源,计算了最终需求,包括需求风险类别及其来源,风险列表。

2.1.1 风险识别模块需要实现的功能

(1)风险识别的需求。答:风险识别的目的。在软件开发的早期阶段,需求分析,需求不清楚,和不正当方法选择的潜在风险,如不合理,因此,对风险识别的需要,挖掘隐藏的风险,风险评估,了解其发生的概率、可能的影响,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解决这些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的风险。B:风险识别方法:更典型、有代表性的方法:基于风险问卷的分类(分类――basedQuestionnaire TBQ),风险检查表法、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和访谈法等方法。(2)需求识别风险来源。采用有效的方法来识别需求的原因各种各样的风险,风险识别模块功能至关重要。(3)需求风险列表的生成。识别各种风险和风险来源,删除重复的使用,类似于合并,并添加丢失的风险,风险来源的方法,将最终的风险列表。

2.1.2 风险识别模块的输入源的需求

(1)软件项目成员和专家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使用各种方法来确定需求的风险。需求的模块输出的风险,包括风险和风险来源列表。信息存储在知识库的经验和原始需求风险清单,知识需求风险的分类列表,等等。

(2)风险分析模块。结合风险识别模块的最终需求风险列表,明确之间风险来源、风险和风险和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建立一个风险评估模块需求评估载体:贝叶斯网络结构。根据这一数字,深入挖掘的相关数据,并结合识别等信息输入源模块,确定每个节点的分布对应的参数需求风险,风险评估的下一步。风险分析模块主要通过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方法和构造贝叶斯网络基于专家经验的方法,两种方法,对贝叶斯网络结构的建设。

(3)风险评估模块。风险评估模型的模块是核心模块,是基于参数以及建立贝叶斯网络结构,计算每个节点对应的需求风险概率,并结合当前项目的特点,对各种风险的需求,量化的影响,结合需求风险的影响,以及产品的需求风险概率,将总体风险量化值。使用推理算法(使用贝叶斯定理的条件概率表及其网络结构计算方法)实现发生概率风险评估的需求。

在贝叶斯网络中设置有三个节点集合在X,Y,Z,和三个互不相交节点之间。如果任何节点的节点集X节点集的可能路径,路径没有满足要求:1.所有节点的路径是不属于Z的集合;2.路径,节点的指示边缘点附近的两个节点的节点本身,和节点及其子节点的节点属于Z .这种情况被称为节点集X和Y Z设置必须分手,记住:d(X,Z,Y)如果节点集X和Y是节点集Z分手,那么它将所有的节点X,Z毕竟给定的状态和Y条件独立于所有节点。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