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09:14: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学教育指导思想,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高中数学教学;教学环节;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159-01
1.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中借鉴陶行知教育的思想
1.1从生活引入创设情境,以强化参与激发兴趣。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是生活化课堂的主要体现。教师为导入新课而设计的活动或是创设较为真实的话题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富有创意的情景创设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下一步教学埋下伏笔,而且还可以适度放松或活跃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潜能。例如教师课前设计的教学内容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导入便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1.2构建系统重原理探究,引导突破重内涵外延。学生学习数学必须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应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数学认知活动就是不断地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概括得出数学原理和结论,再把数学结论应用于实际,从而实现"感性思维理性思维具体思维"相互连接的两个飞跃。每一个数学原理的展示只有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其背景、探究其过程,才能让学生自我建构形成系统。“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他认为,“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是以做为中心,在做中教,在做上学,边教边学边做。老师教内涵教外延,引导学生突破并加以应用,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难点和掌握重点。
1.3变式教学注重实践,合作探究鼓励创造。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好像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他深入浅出地告诉了我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广泛性,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的方法。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一问多思,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培养这种思维和精神的具体运用。
在例题教学环节,惯常模式是教师出题-问题分析-列式解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示范者",学生是听众和模仿者,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得知识的机会。要想更为广泛地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我们必须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解决上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理解,寻求解决的方法,按照"模仿-变化-创造"的模式展开学习。在具体操作上,教师要结合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的演练,配置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不仅要鼓励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还要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引导他们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大胆地去寻求解题策略。
2.在教与学的角色定位中借鉴陶行知教育的思想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的潜能向显能的“引发”过程,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这一过程也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回归和提升的过程,没有人的主体地位的复现,人所特有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就无法很好地被“引发”出来,学生的创造力,创造性思维培养亦无从谈起。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角色定位必需要加以变革。
数学不仅是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它更是一个活动的过程,一种思考和探索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数与量各种关系的方式。数学是做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创新的数学教学更应当按照陶行知创新教育的思想,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产生主体地位的欲望,学生只有在做数学的具体过程中,能够亲身经历数学概念与数学知识发展过程的相互作用后,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掌握数学,驾驭数学。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当他们需要解决一些感兴趣的又与他们的实际能力相适当的数学问题时,他们便发现数学知识的重要,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捕捉学习数学知识的要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将数学当作一个已经完成的,现成的形式理论来教,而要在了解学生现实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由自已通过亲身的活动来发现与创造数学,在实现认知的同化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这样把激趣、启思、致用三者辩证统一起来,不仅教给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团结合作的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兴趣,创造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3.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初探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思想,是他的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陶行知认为:“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最坏的训练,要想它有效,也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
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视观察与实践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实施“教学做合一”,努力在“做”字上下功夫,对于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关键词:“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1
“中国梦”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大学生作为“中国梦”的建设者和参与者,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将“中国梦”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等;将个人的成就与整个社会与民族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一、“中国梦”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大学生处于思想成熟的关键时期,社会中的各种思想观念都会对大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大学生的心理等方面还未完全成熟,在人生道路对选择方面可塑性比较强,通过以“中国梦”为指导,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帮助大学生认清社会现实,将自己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大学生的个人价值。以“中国梦”为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自觉地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2.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中国梦”的提出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指路灯,具有比较强的现实意义,增强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节点,“中国梦”指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时代的使命,那就是为了我国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梦指出了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发展目标,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自觉地将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中国梦”为大学生指明了人生奋斗的方向,具有强烈的实效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3.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思想保证
中国梦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为了实现中国梦,有必要做好中国梦的思想工作,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思想保证。特别是随着各个国家思想文化交流的密切,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日益多元化,这些思想观念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在新时期下需要正确的思想来引领社会的发展方向,自觉地抵御外来不良思想的影响,而“中国梦”是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它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与方法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和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能够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学校可以定期展开“中国梦”的专题讲座,邀请相关专家教授等解读当下的热点问题等,解决学生在人生发展中的困惑和疑问,从而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行动转移到实现“中国梦”上。还可以通过展开读书论坛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通过自己的思考实现对“中国梦”的学习,掌握“中国梦”的内涵和本质。
2.积极开展社会实践
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更好地由对“中国梦”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才能更好地确定自己的人生理想。例如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社区服务,走向社会,帮助社区解决现实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经验具有重要的帮助,这样也能够避免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化的弊端。目前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动手能力不强、社会经验不足等问题,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3.积极应用新的技术手段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微信、微博等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等带来了影响。对于一些关系到学生利益的问题,要通过网络手段进行积极地回应,消除学生的误解,减少不良信息对于学生思想的干扰。
三、结束语
“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人们付出长久的不断的艰辛的努力才能实现。大学生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用“中国梦”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国情等。通过“中国梦”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主动地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能够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使大学生能够直面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不断地奋发有为。在新时期下应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探索和研究,将“中国梦”更好地融入到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徐柏才,崔龙燕.“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1:156-160.
[2]彭晨.“中国梦”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03:74-75.
[3]于作军.浅析“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02:14-16.
[4]张东.“中国梦”引领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5,24:44-46.
[5]陈华.试论“中国梦”主旋律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黑河学刊,2013,12:141-142.
[6]陈红.“中国梦”全面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
摘 要 文章在对终身体育和终身体育指导思想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指出,学校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缺乏会导致体育教学目标缺乏灵活性、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不畅和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受到压制这三个方面问题。认为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把终身体育作为指导思想,致力于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与能力,确实提升学生素质。
关键词 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学校体育
在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全国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和国家体育总局与北京体育大学联合编撰的《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显示,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所改善,大学生身体素质仍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在800米和1000米的耐力测试中,大学生整体成绩不如中学生。当学生进入大学这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其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往往不强,而当他们进入社会后,大部分人便与体育绝缘。对于这一现象本文认为,学校体育教育中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缺乏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终身体育与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终身体育受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而形成。在1965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会议上,法国教育家保尔・郎格朗提交了“终身教育议案”,提出“终身教育”的观点[1]。在知识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仅仅从学校获取知识是远远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整个教育体系应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以使学生更好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同样需要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学校体育教学。
二、终身体育思想缺失下的体育教学实践误区
(一)教学目标与方式缺乏灵活性
学校体育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学生喜欢体育运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与机械化的教学目标与方式密切相关。从我国开始实行学生体质监测开始,学生体质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这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导学校的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然而,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设定及实现目标所需手段方式的探索却过于僵硬与机械。
在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有不少学校把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各项标准当作体育教学的唯一目标。把诸如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800米跑等体质测量标准作为学生的考核项目。在各种标准和指标的压力下学校的体育教学往往局限于规定的考核项目,教学内容单一重复。张华指出,在教学活动中,强调机械重复训练,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和个性化学习方式得不到培养,起不到促进个体终身体育学习的作用[2]。
(二)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不畅
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缺乏,会使大中小学这个教育体系中体育课程的设置缺少整体性与相关性,衔接不畅,不益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扩大体育教育的覆盖面,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热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体育课程衔接不畅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学体育课程名称与大学衔接不畅,二是大中小学课程目标过于全面而不够具体,三是大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的低水平重复性与不连贯性[3]。
以运动参与目标为例,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是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高中阶段目标是自觉参与锻炼、应用科学的方法参加锻炼;大学阶段的目标是积极参与并形成自觉锻炼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织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4]。终身体育思想必然要从整体性出发,把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看作是一个过程,致力于各阶段体育教学的一贯性与连接性,逐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三)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受到限制
在终生体育思想指导下,学校体育教学注重于学生体育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而终生体育思想的缺乏易导致体育教师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学生被动的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主体性与创造性受到限制,排斥体育教学。在学校体育课中,学校的供给与学生的需求通常是不相符合的,学生喜欢的项目学校不教或是教授方式太过僵硬。著名心理学家Williams(2010年)指出,对于一般人而言,参加体育运动能使人的心理压力减轻,自我感觉良好,身体更健康。但我们的学校体育课从一开始便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缺乏体育知识与技能,不喜欢体育运动。
三、结论
文章论述了什么是终身体育与终身体育指导思想,指出在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缺乏会导致体育教学目标与方式缺乏灵活性、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不畅和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受到限制三个方面的问题。因此,把终生体育思想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是十分必要的,学校体育应坚持以终生体育思想为指导思想,把整个学校体育教育当作一个系统,致力于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与习惯。
参考文献:
[1] 梁立启,邓星华.国外学校体育思想的传入及其对我国当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J].体育学刊.2013.20(5):14.
[2] 张华.终身体育观念偏差及其影响下的践误区探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5):456-459.
[3] 张晓林,陈新键,毛振明.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有效衔接现存问题及改进思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2):78-83.
[4] 教育部.义务教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
[5] 崔树林.“终身体育”阶段划分及分析[J].体育学刊.2008.15(5):55-57.
[6] 姚蕾.对当今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的沉思[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1):4-6.
关键词:就业指导 思想政治 现状 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我国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让高职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新增长点。但是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也可以发现人才培养规模增长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但是在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并且进行就业的准确定位,正确树立就业观,进而最终实现就业指导教学的真正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就业指导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就业指导教学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还是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有着不理想的就业状况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需要对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努力探寻问题解决策略,是高职高专院校正在面临的重要任务。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全面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职业定向,是需要根据社会和行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办学的,所以,很多的高职高专院校都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方面注入了过多的精力,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就业能力得以提高,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就业综合素养并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进行全面、充分地认识,进而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盲区。因为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制度和经费方面的投入自然会有所缺乏,再加上没有深入研究就业指导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方面也缺乏相应的理论和实践的成果,让高职高专院校在设置就业指导课程上还不够完善,同时很多高职高专的课程设置上普遍都显示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大部分都是针对毕业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缺乏对新入学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工作的有力指导。
(2)高素质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不足
高职高专院校因为木有足够的重视就业指导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就业政治教育的教师是比较缺乏的。主要表现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单一的组织结构,而且教育专业性不强,其教师职业意识也较弱。目前很多的高职高专院校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招聘是较少的,进行毕业生就业指导教学的教师多是党政干部,这些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教学和管理兼顾的“双肩挑”干部,但是因为缺乏一定系统的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训,尤其是缺乏丰富的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经验,而且一些教育工作人员还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难以承担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的指导,例如职业计划、职业思想引导等。
(3)学生没有对自身进行正确认识和定位
在教育方面外,还需要要求学生正确认识和定位自我,不仅仅要对职业、教育和成才等一些宏观上问题的了解,还更加应该较为准确和具体的了解自身所在全体的定位,不然就会在就业观上有着一定偏差,进而认不清就业现实,存有过高的期望值,从而当面临就业失败的时候,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而让学生的自信心及就业热情受到打击。
二、促进政治教育工作在就业指导教学中的应用的应对措施
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上升为事关稳定国家大事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积极进行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和方法的探索和研究,进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就业指导教学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1)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大就业指导投入
首先,学校领导干部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核心作用,积极进行统筹安排,加以完善学校、专业和系部就业指导教学制度的制定,提高就业指导教学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连通性,例如教学部和专业课程开发中心等,进而处理好就业指导、招生、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等有关方面的关系。其次充分进行各级领导干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行的调动,依靠全校工作人员的力量,尽量避免实际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单兵作战”的现象,教育工作者要明确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管理、辅导员的分内工作,还和实际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2)构建高素质、高水平的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团队
在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中,专职教师是其主体,因此在进行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时候,需要注重教育团队的结构建设,例如年龄、学历和职称等。年龄结构最佳形态就是呈现梯队发展,知识结构方面要求教师尽可能多的进行各个专业的覆盖,在优化学历和支撑结构方面,尽量进行专职教师学历和职称层次的不断提升。在管理专兼职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团队的时候,有必要进行严格培养、选拔和淘汰机制的建立,加强管理,进行实现专兼职队伍间合作密切和互补互助。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关的就业指导教学活动、组织、考核以及奖惩等方面的全面制度保障体系,同时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在评优评选和职称评定上给予一定程度的政策性倾斜保障,保证教育团队具有充沛的活力,此外还能吸引优秀的教育人才加入教育团队中。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高专院校在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正确树立就业意识和就业观,进行就业分析和就业培训时间的开展,让学生明确自身职业理想和就业目标的定位,逐渐形成健康的就业心理,进而正确全面的认识就业难题。
参考文献: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action guide teaching thought penetrate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analyzing the significance of application of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how to introduce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idea into logistics 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logistics specialty and make the thorough practice, thus more powerful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logistics education.
关键词: 行动导向教学思想;物流专业;中职教育;教学改革
Key words: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ideas;logistics specialty;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256-03
1 行动导向教学思想概述
1.1 行动导向教学的认识论基础 行动导向教学又称行为导向教学,译自德语Handlungsorientierung,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的行动以及该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等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1]。行动导向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发展,其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它倡导通过行动来学习和为了行动而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和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管理者、协调者和监督者,教师采取“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整体行动,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使自己在“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
1.2 行动导向教学的方法论价值 行动导向教学法有很多种,应用也比较灵活,比如谈话教学法、四段教学法(准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和练习)、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
具体应用在教学活动中,用行为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已经不再是判断职业教育教学是否有效、是否适当的标准。教师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目标对象,在教学实践中创新并灵活使用具体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达到做中学、学中做,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2 行动导向教学是中职物流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中国的职业教育要真正能为中国的现代化服务,就必须为社会提供合格的职业者。可见,中职院校必须做好自己的定位,在物流专业领域的中职的目标就是培养具备职业操作能力的基层物流人才,培养成长型的物流操作者和管理者。
08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王继平在人民网做客时指出,我们要明确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的培养[2]。职教专家马庆发先生指出,职业教育的内涵在于“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使有志者创业”,这是一种就业准备教育和升学准备教育,不仅应对一次性就业需要,还要面对多次就业需要和可选择的可能性,提升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
中职的学生普遍对学习没有兴趣,没有求知欲望,只希望能够获得文凭或者直接学到将来就业的职业技能。这种现象,使得中职院校必须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对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是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学生被动学,老师被动教,没有互动,也没有结合企业实际,根本无法调动师生的参与积极性。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给了中国物流教育工作者启示。物流教育者感受到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现实意义,它可以把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多媒体授课、课堂模式等等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形成一套完善的物流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法体现出的“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使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则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极大程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得。
3 行动导向教学思想在物流职业教育中的实践
打破学科体系,建立基于工作体系的课程体系,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这是由职业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把行动导向教学融入教学过程,势必引起教学模式整体构架的革新,而这种模式的产生,带动的不仅仅是学校各部门工作的变化,更多的是教育工作者思想上、教学过程上、教学效果上等等各方面的变化。
3.1 积极转变物流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教育思想 行动导向教学的职业教育理念,其基本含义在于: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技术适应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有能力。本着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负责的态度,参与设计和创造未来的技术和劳动世界[3]。职业教育不应该把学生仅仅视为未来的劳动者,而应视其为技术设计的潜在参与者。
本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在思想上达成共识。仅仅靠个别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意识和热情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从领导到基层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在认识上达成统一,真正了解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物流专业教学要想引入行动导向思想,也是如此,从校领导到各职能科室到各教育工作者,都要打破传统教学的思维框框,深入理解行动导向教学思想,并能够把行动导向贯穿到教学中来,课堂模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行动导向特色,创建开放的物流教学课堂,让学生参与进来,学生才能深刻感受到物流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3.2 教学模式改革 以企业实际工作流程为主线的新型物流教学模式,打破学科本位,强调能力本位,这就要求物流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连续的、可操作的项目实施过程。制定项目规划后,由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实施。整个过程包括学生策划、分工、实施、评定、总结等,行动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学生作为主体,独立自主完成项目并进行效果分析。如此一来,物流的教学模式必然与以往的小课时授课大为不同,而是采用实践教学的大课时教学模式。
3.2.1 教学目标的改革 物流职业教学以往都是单纯以教授学生学习物流相关理论,掌握物流知识为目标。行动导向下的教学目标则确定在学生要掌握一定实操技能,了解相关企业实际运作和相关知识,并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而这种职业能力现在成为界定新的教学培养目标的实质。这里的职业能力,在纵向的性质结构层面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在横向的内容结构层面则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4]。
在物流领域,基本职业能力即从业能力是物流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物流工作能力,又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专业能力即物流操作技能,方法能力则指从事物流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社会能力则指从事物流工作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社交能力、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等。综合职业能力既关键能力是指物流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包括对物流工作的理解、合理化建议,安全意识、时间意识、社会责任感,自信心,成功欲等。
3.2.2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开发与实践 职业教育课程不仅仅是知识加技能,目前很多职业院校都在尝试教改,但很多院校都忽视了教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首先要确定课程改革体系。物流专业要想真正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思想,就要充分考虑如何开发物流专业的学习领域。物流教育工作者应了解物流企业运作,熟悉各类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和业务操作。因此,物流专业教师要充分调研物流企业,参与岗位培训及岗位实习,根据企业实际完成物流专业课程方案的开发和设定。物流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在于不是通过学科体系而是通过整体、连续的企业实际工作过程来学习,因此,该学习领域的课程设置是在经过完善的岗位分析后,整合工作过程,设定教学项目和学习情境,把企业实际运作引入物流教学课堂,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3.2.3 教学计划的改革 传统的物流教学计划,遵循书本章节规划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则更注重科学合理的协调理论知识和物流实训及物流活动实践教学的关系,这使得新的教学计划制定更加趋于困难,也急需教务部门的大力支持。行动导向思想要求多实训、多学科综合的物流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就可能引发在课程安排、教学时间、教学场所和设备的更多要求。因此,相应的教学计划制定就更加严格,也更加困难。首先,必须要有大量的教学资源与之配合,势必要求管理部门提供相关设备的支持;其次,教务部门在安排教学时间上应重点考虑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平衡,要和课程教师进行深入的探讨与整合时间安排;最后,任课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更应本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这一目的,科学的安排课程授课计划,更加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尽可能做到合理、完善和详细,最终形成一套成熟的、机动性小的授课方案。
3.2.4 教学组织 行动导向教学完成一个学习性的工作任务,要遵循“完整的行动模式”,因此教学组织也必须符合这种模式。无论物流教师在教授理论还是在进行物流实训,都不再是一个提供所有信息、说明该做什么并解释一切的传授者,也不再是始终检查学生活动并进行评价的监督者。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咨询者和引导者,物流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遵循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确定目标制定计划进行决策实施检查实施效果评估效果。
3.2.5 学习成绩评定 以行动导向教学为指导的物流教学,学生成绩应由几部分组成。项目成绩50%(物流操作成绩、活动参与情况、活动成绩),平时表现20%(包括课堂表现、出勤、PPT作业、测试),期中期末成绩30%。学生成绩评定标准,以学生参与项目活动为主导,学生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期中期末作为项目活动到一定时期的检验。有良好的课堂组织,更应该有完善的评定机制,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竞争中的乐趣,团队协作的力量,同时也较好解决了个别学生逃避考试或采取非法手段考取好成绩等现象。
3.3 课堂模式的改革 行动导向教学思想的核心是用行为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物流专业一定要在课堂模式中深入改革,突出体现行动导向思想的内涵。教师可以应用计算机和网络等高新技术设备及环境,针对不同的项目教学内容灵活创造使用具体的教学方法,创建灵活的课堂教学模式,诸如角色扮演、引导文教学、项目教学、头脑风暴教学、情景模拟课堂、法庭辩论等模式。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物流教学中的每个虚拟项目活动不仅是教与学的实训活动,更是教师和学生不断共同面对抉择的过程,且必须一一做出决策。这样,每次的物流课堂,授课教师都要在备课过程中花费更多的精力,把物流企业的各项工作设置成一个个项目活动,让学生参与策划。课堂模式设置的越合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越高,教学效果就越明显。
4 小结
建构主义者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巨大的。如何为社会提供合格的职业人成为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物流专业在改革中采取以行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来设置物流专业课程,开发物流教学方法,以求符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在改革实践中,行动导向思想带给物流专业建设的意义是重大的,成果也是丰厚的。但是,行动导向思想的构建,不同走向偏颇,不能把行动导向单纯理解为实训活动或是项目作业,要把整个思想融会贯通,形成物流专业的教学特色。职业教育事业,虽然平凡,但意义重大和深远,职业教育人会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邦祥,吴全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思想研究》子课题“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研究”报告[R]2006.
【关键词】加强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思考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在我国已经提出和实施了好多年,但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实施并非十分顺利,笔者认为导致目前尴尬局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理念存在着偏差
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观念依然存在,而且很有市场,在许多人眼里升学率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甚至可有可无,因此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建立很不到位,重智轻德的现象还很普遍。
二、学校教育中全员育人的格局还没有形成
目前学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往往主要是班主任的事,其他教师参与不够,没有真正将教师的人员优势、学科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的优势。
三、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目前,我们的素质教育更多的受到功利思想的影响,把道德教育视为对人的意志与行为的限制或防范,强调模仿和服从,以满足施教者、社会或组织的需要,极具生命力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蜕变为盲目的对守则、规范的遵从与机械呆板的行为训练。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变成了道德“知识”的教学和灌输,学生成为被动接受守则、规范的容器,将教育对象“物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导致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丧失了吸引力。
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方法、手段滞后
道德体验论指出:“道德教育的实验证明,道德教育的实效,是在体验中发生的,只有诱发和唤醒体验者的道德体验的教育,才能对其生存实践和生命健康成长发挥实际的促进作用,它也才是有效的,因而也是有真正价值的道德教育,也才能成为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存在。”而当前由于多种原因,我们给予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过少,虽然也有一些集体性教育或活动,但大多是被动参与的,很难唤醒学生丰富的道德情感体验并产生正确的道德行为。因此在方法手段上要大胆创新,积极构建一种“主体参与――自我体验型”的德育模式,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实施自我教育,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因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五、现实环境不尽如人意
首先是成人的不良示范,严重影响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因为,成人的行为是学生做出判断、进行效仿的重要示范。现实环境中家长的不文明行为、教师的不规范言行、社会上的不文明现象,还十分普遍,并且在不断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久而久之,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自然就学会和养成。所以全社会要下大力气来提高成人的文明素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其次,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想素质教育的良好局面还没有形成,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停留在口头上和形式上,没有真正的形成德育合力。
介于原因,要加强中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更新德育观念
应试教育的根本弊端,在于将素质教育拖进一潭死水,进而丧失生存与发展的机遇,更无法迎接新形式的挑战。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关键就是要让德育在教育体制、机制、政策、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能够“活”起来。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应具有学习德育新思想、新观念、新学说、新知识的紧迫感,努力成为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模范。教师的观念,直接影响着班级活动和学科教学。校长的教育思想观念,则影响整个学校和所有教师与学生。校长走在前面,学校才能出现崭新的德育风貌,开出现代教育之花。
二、加强师德建设,强化教师素质
首先,建立和完善中学师德考核、奖惩机制。要建立师德考核制度,把师德作为考核教师工作的重要指标,建立表彰奖励制度,每年表彰一批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定期开展德育素质展示活动。要依法管理教师队伍,切实把好教师入口关,切实确保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师德教育实行“三结合”和“五挂钩”。“三结合”即:师德教育与创建文明学校相结合,与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相结合,与学校工作考核相结合;“五挂钩”即:师德教育与民主评议行风挂钩,与校园综合治理挂钩,与评优评先挂钩,与评聘教师职务挂钩,与认定教师资格挂钩。
其次,建立有效的师德监督机制。今后要将师德作为教育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督查和班主任工作考评,加强对师德的督查和评估工作。积极鼓励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对师德状况进行监督和评议,学校和教师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改进工作,全面提高师德水平。
三、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调互动的德育模式
在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应密切结合、融洽相处,为构建和谐的德育环境提供有力的保证。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共进,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出发,使学校各种德育活动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相适应,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最佳程度和最佳状态,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家庭是学生最早体验德育的地方,具有血缘关系亲近而特有的亲情教育优势、个别教育优势和融于日常生活中的关爱教育优势,但也容易使家长滋生“望子成龙”的过高期望值和“恨铁不成钢”的负面心理。作为家长,应从尊重孩子和理解孩子出发,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弥补学校教育的欠缺。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德育影响不可忽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会感染学生;关心他人、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尊师重教、明礼诚信等良好的社会公德会熏陶学生;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会激励学生。优良的学校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环境就会更有合力。
四、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不是任何一门具体的课程可以独立完成的,必须渗透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合力来进行。
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一是要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来审视过去的教学方法;二是要研究文化传统问题;三是要吸收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此外,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对于道德素质的形成,往往比课堂教学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氛围,开展多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学术的、文娱的、体育的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欧阳超.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 [M].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
[2]曹宝静. 中学政治教学建模 [M].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3.
[3]刘强.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一、防弱化,抓强化,迫切需要创新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实现中职生思想受教育的目的,是做好中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明晰的思路。随着网络传播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深入,中职生开始超前深度接触社会,感受职场经济利益纷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不仅因为时间、阵地所限越来越窄,而且因为内容、形式所限而越来越少。但提高技能劳动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培育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对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唯有锐意创新,才能有效防止这项工作的边缘化、虚无化,才能为融入社会、贡献社会需要强大思想保障、精神支撑的中职生提供更加丰厚的思想政治培育服务。
创新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渠道,首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开展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一定要以人为本,真正把学生的特点及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要和学生多交流,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分阶段、有步骤地循循教导,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劳动及文明礼貌习惯,使他们逐步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要做到这些,光靠说教、光靠“广告”,是不行的,一定要改变思路,走出新路,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科学的,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技能的有效培养工程。
创新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丰富是我们国家的优势,但不是强项。特别是经历过国际经济危机之后,我国加快了经济转型发展,对高素质,包括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人力资源需求更加旺盛、更加迫切。将来要占劳动力人口大多数的中职学生,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国家整个劳动力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就难以保证,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领导地位就缺乏了思想基础。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不能完成这一任务时,创新渠道是我们不二的选择。
二、内容创新、方式创新、手段创新,打造全新的中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健康发展的理念,从学生个性出发,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主题教育,把积极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理念贯穿于各项主题活动中,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和主旋律教育。要重视历史教育,因为历史教育对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观念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培养青少年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的关键。传统思想道德中蕴含着许多可供继承和发扬的优良品德,这些都可以以历史为媒介向青年灌输。不能开设历史课,也要多开历史题材的讲座,多用历史素材丰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件。此外,要开展感恩教育,注重生命意识、生存能力、良好生活方式的培养,让中职生学会理解、学会感恩、学会报答。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要继续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使传播知识的课堂同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发动所有中职教师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实训实习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抓住职校学生与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岗位实际和一线劳动者密切接触的机会,进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劳动者。要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利用校园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板块,把校园网变成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让陷入迷茫、压抑、空虚、焦虑和就业压力中的中职生得到良好的心理辅导,能正确面对生活的挑战,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式是路径,手段是工具。要通过强化奖惩制度建设,开展思想政治评价来做好中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不明是非的学生要及时指出,合力纠正。通过学生评优评奖体制,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追求什么,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与水平。要树立榜样示范群体,发挥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引领中职生学先进、争先进。
三、坚持原则,提供保障,推动渠道创新,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创新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并不是天马行空,随意而为,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1.继承与改革相结合的原则。优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宝贵资源,是创新的基础。对在以往教学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不能一概否定,而要有选择地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要建立以学生自主思维、探究、研讨交流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道德在本质上是需要实践的,不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成知识教育硬性灌输给学生,而应让其回归生活,让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动员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中职:思想政治课;道德情感
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适时地渗透道德情感教育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受到高尚的情感内容熏染,从而有效促进中职生良好思想品德和高尚道德情感的形成。下面结合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就有效渗透道德情感教育谈一些粗浅看法,与同仁共进步。
1 加强道德情感教育的意义
当前,部分中职学生常出现“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等现象,致使学生出现情感上的缺失,这与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片面强调系统知识的空洞说教,不能发挥道德情感在知、情、意、行诸要素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有关。思想品德要素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每一要素在思想品德心理结构中均有确定的地位和作用,各要素按一定方式相互作用,形成有机统一体。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渠道。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交流过程,因此,教师教育学生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教材中的道德理论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为培养相应的道德情感打下坚实的认识基础。
2 实施道德情感教育的策略
研究表明,学生不喜欢思想政治课的原因主要是教材的内容问题,而喜欢上思想政治课的主要原因则是集中归结为一点,即:授课的方式方法生动活泼。可见,做好中职思想政治课道德情感教育就必须创新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将情感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情感素质。
1、创设情境,引感。教学中,使用挂图、实物等直观形象把学生带进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以具体的形象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象鲜明生动,容易引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使学生产生深刻、久远的印象,成为引发道德行为的动力,同时,这些具体生动的形象又体现了社会道德标准的典范,使学生能够更加具体地领会道德要求及其社会意义。
2、开展活动,体验情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去实地参观、采访,通过开展社会调研使学生了解社情民意,把所学理论知识、社会现实、自我情感联系起来,增强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在情感活动中,学生的道德认识才能深深地根植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自己的观点,并在他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为。”
3、榜样示范,激感。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请英雄模范等先进人物走进课堂,联系中职生的思想实际作报告,讲述自己的经历和心理历程,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洗礼。
4、以诚激情,培育情感。以情育情,也叫做情绪情感的感染性,教师要用适当的情感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道德的社会意义。在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情理往往是相互交融在一起的,道德教育不仅需要理性的灌输和培养,更需要情感的陶冶和丰富。
首先, 教师要运用自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与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亲切感、依恋感,从而乐于接受教师所讲的道理,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具有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
其次, 善于表达真情,发挥表情的信号功能。教师在讲解道德范例、分析道德准则时应投入真情,充分发挥真情的信号功能,如丰富的面部表情,语音的抑扬顿挫及适当的机体表情等。
5.以美育情,丰富情感。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稳固的审美情操的教育实践。“非语言沟通在人类社会沟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美国学者伯德惠斯?戴尔认为在两个人互动的场合中,有6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方式传递的。别林斯基有一句名言:“美和道德是亲姊妹。”美感包括自然美感、社会美感和艺术美感。优美的自然景色能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经常引导学生评价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热点问题,可以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和评价能力,有利于塑造美好的心灵;艺术美感中的优秀文艺作品能够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和感人的精神力量,能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热爱,对假、恶、丑的痛恨。因此,选择文艺作品时,必须考虑其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因为远离中职学生实际的内容很难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总之,美育通过生动、鲜明的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能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特殊作用,是道德情感教育的有效方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因此,我们应学会积极、自觉地利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各种形式唤醒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情感,以此激发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 实施道德情感教育需注意的问题
中职学生的道德情感虽然有了明显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他们的道德情感往往会流露出某些矛盾和不稳定性,表现出容易冲动、难于自制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例如,讲述“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时,就着重提高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问题,应遵循下列做法: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情感是好的,什么样的情感是不好的,应该怎样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其次,启发学生了解自己的情感的弱点,平静而理智地悦纳自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预见到某种消极情感表现的后果,学会理智地控制情感。再次,对于学生的消极情感不要简单禁止,要了解原因,耐心改变学生对消极情感的错误认识。要善于引起并维持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其愉快接受教育,有利于积极体验的产生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总之,中职思想政治教学与道德情感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实践教学中,应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与科学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全面促进中职生良好思想品德和高尚道德情感的形成,使其成为市场经济竞争中道德情感健康、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