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09:14: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传统经典文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 中学教学 方法与尝试
经典是民族的符号,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积淀,它蕴藏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价值,是文化的象征。而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生存数字化、传播信息化、网络虚拟化的新世界社会背景不断冲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充满了功利性和实用性,冷落和疏远了对文学经典的阅读,众多的原因导致了学生精神的荒芜,产生精神危机。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为此美国教育机构仅为高中学生求学期间列出的必读经典书目就有20部之多。
他们的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深思。相比之下,我国在阅读方面所做略显欠缺。一位中学生文学社的社长一语道破真谛:"我们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学的是如何进行语文考试。我们其实不会阅读,或者说,随着考试能力的增强,我们已丧失了阅读能力。"这实在是中学生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国的很多有识之士作出了很多的努力。北京师范大学的齐大卫教授曾主持汇集了北京市学术界的20多位教授、11位副教授和一批优秀中学教师坐在一起,为中学生精心奉献了一套语文补充教材《阅读》。
此后,2002年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新语文读本》(小学卷),2006年6月全国第十六届书市开幕期间,很多作家呼吁学校要承担起责任,“希望在外界浮躁的时候,通过阅读让孩子们的心静下来,沉下来,由‘浅阅读’走向内涵丰厚的深入阅读,让孩子们的灵魂通过阅读高贵起来……有文学经典伴随的童年阅读,会给孩子的一生罩上诗意的光芒,使一个人的一生都相伴着一股温暖向上的力量。”
笔者现根据在南师附中任教多年的教学尝试和积累的教学思想,希望通过对本校的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程在中学阶段的编选情况及教学方法的实践尝试的分析研究,形成一套能够符合中学生的实际状况,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第一节 “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在中学阶段的教学现状
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在中学教材的编选情况
(一)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目录
第一册 第五单元 《论语》十则
第三册 第六单元 《买椟还珠》(韩非子)?摇?摇《滥竽充数》(韩非子)
第四册 第五单元 《公输》(墨子)
第五册 第六单元 《孟子》二章?摇?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六册 第五单元 《鱼我所欲也》(孟子)
(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目录
第五单元 《论语》八则
九年级下册《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
(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目录(新)
第一册 《论语》
第三册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
第五册 《逍遥游》(节选)
(四)苏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
第一册 《劝学》(节选)
第四册 《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
第二专题《逍遥游》(节选)
(五)苏教版选修教材
1.《史记选读》
2.《唐诗宋词选读》
3.《唐宋家散文选读》
目前,中学阶段正在使用的苏教版教材是最新的一套教材,它是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的产物,编选的意图也正是教学工作者所要把握,学生所要接受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理念。
二、中学教师关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讲授情况
中学阶段的文言文的阅读教学状况一直不太理想,不仅是因为一线老师及学生重视不够,更有人认为文言文与飞速发展的时代形势不太协调,尤其是今天,新课程标准虽已实施多年,但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无味。除了串讲、评点、诵读之外,严重忽视了对文章整体的研究与品味,忽视了学生的自身体验与欣赏过程,忽视了文言文对提高中学生素养的整体功能,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理解只停留在最为浅显的字词的梳理与记忆,而作为文言文最为精髓的精神和思想层面的东西,则涉及很少。久而久之,学生厌,自觉不自觉地疏远了文言文,不愿读文言文。这也是导致学生产生“文言无用”思想的根本所在。
三、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学习情况
当前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学习文言文就是要记住一些生涩难懂的字词,背诵一些根本不理解的文句,学生根本没有体会到文章中的思想精华和价值,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惧和厌烦心理。大部分中学生除了阅读课文中的文言文篇目外,一般不读其他的文言文作品。
四、“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对于中学教学的影响和价值
语文课本所选文言文大多是久经考验、文质兼美的名篇,许多文言文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或者历史生活的生动画卷,对学生了解祖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人情风貌等具有现代文不可企及的真切感,在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过程中,可以扩大学生对祖国古代社会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思想、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感情,同时,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也促进了现代文的阅读能力的提高。
第二节 语文教育实践中经典教学策略的失误
目前,多媒体在中学教学中广泛使用,导致出现了“多媒体致使经典阅读脱离文本”的现象。多媒体以其丰富多彩的画面感,极富感染力的音响效果,以及极具时代气息的视频效果,吸引广大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然而多媒体永远都无法完全替代文本的阅读。过度依赖多媒体,导致学生脱离文本,使作品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消失殆尽,从而让学生丧失了自我的感悟和思考。《红楼梦》的魅力是电视剧、电影永远都无法反映的,《论语》《庄子》也不是于丹侃侃而谈就能全部诠释的……
同样“用笔记代替阅读体验”、“用形象标签化取代学生自己的解读”,学习的过程中缺失了思考,没有了辩论,甚或一味模仿,如“私塾教育以及颇受争议的读经热”等,都不是真正的“阅读”。“阅读”永远是自身的感悟和理解,是自我的想象和延伸,是自我的收获和启迪,真正的“阅读”与模仿无关,与灌输无关,它是个人的独特的行为,是个人的意志行为,是个人的情感体验,所以它与操纵无关。
那么学生究竟应该如何阅读经典呢,南师附中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设计了阅读课的课程标准,并总结了四种阅读方法:
一、精读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读好一本好书的办法就是精读、细读,反复地读,他还总结出精读的三个步骤:了解、批评、接受。这就是著名的"三步"精读法。这也就是说读书首要的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表达情感,然后在了解的基础上质疑,批判的接受,对作品进行消化吸收。
朱熹对于精读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如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要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如此,则得书之真髓矣。”这就是著名的“剥笋”读书法。精读,即精心、精确地去读。不但读懂字面义,还要读出潜台词与画外音。
二、研读法
研读,也称为精读,是阅读的另一种主要类型,它以研究为主。所谓研读,就是要对需要学习的教材、书籍、文章的内容,进行认真的阅读,并且要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研究,必要时还要边读、边思、边作笔记。因此可以说研读与通读一样,是学习社会科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三、诵读法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是说在诵读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语感与情感体验也是与众不同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谈到指导学生读书时说:“他们(指前人)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同时他又指出:“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要养成熟极如流的看文言的习惯,非先熟读若干篇文言不可。”这段话表明了他对诵读的理解是“熟读”、“成诵”。
“口诵心惟”是传统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强调诵读的关键,不只是简单的朗读,还要注意思考。
四、其他,如讲座欣赏法、讲解评析法、辩论讨论法等等
这些方法更强调了他人的指导作用以及质疑、思考、讨论、甚至争论对阅读的巨大作用。这更能加深阅读者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更好地进行思维的拓展和训练。
阅读的方法并不仅有这几种,学生阅读可以以其中一种为主,也可以几种相结合,关键在于个人的所得。
当然我们开展这项工作也有困惑。一是现在阅读量相当大,那么多名著阅读要完成,实属不易。但学生的阅读时间很难保证,时间太少;二是学生对阅读名著缺乏兴趣,反而倒是对一些肤浅的流行读物兴趣颇大,我们如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三是在鼓励学生阅读的同时,如何保证教师的阅读时间。
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起到作用,因此南师附中还不断进行经典研读的实践尝试,包括开发校本课程、开设选修课、开展活动课程三个方面。
一、走进经典阅读现场
南师附中王栋生老师认为,阅读不会影响学习,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明显优于读书少的同学,所以他们的各科学习往往很轻松,同时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就是所谓的“精神底子”。人站得高了,天地才会变得更大。
基于此,南师附中开发了自己的校本课程——“走进经典阅读现场”,目前已经尝试教学三年多。我们不仅在学生的阅读现场提供了很多有效的建议,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保证,还编写了自己的校本教材,列出了《高中语文推荐阅读书目》。
二、开设选修课
阅读课程是“经典阅读”的第一保证,而选修课程则是校本课程的另一重要的形式。本校开设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选修课程。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在每个年级开设不同内容的课程。现选择较为具有代表性的课程举例如下:
三、开展活动课程
在我校的新课程体系中,语文组承担着三门校本必修课程,一是基础年级的“写字课”,一是所有年级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以及名为“走进经典”的课外阅读课。这三门课程,都是我校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专门设立的校本必修课程,因为在学生的人生发展中,书写水平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口头表达能力更是一个人的人际交流能力的重要因素,而一个人的阅读量,阅读面,阅读习惯,更是一个人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的不二法门。
新的课改需要凸显学生的个性与提升学生的素质,老师必须通过不断学习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形式,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此,我们开展丰富多彩且扎实有效的活动,可以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可以充分提升孩子的素质。
通过一系列阅读课程的开发实践,对我校的教学工作也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开创出了高效生动的语文课堂模式,学校的新型课堂得到了很多专家首肯;其次,各种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且在省内外都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再次,课程建设初具规模,推出了“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分校推荐阅读书目”;最后,作文教学硕果累累,多次获得省市各项奖项,且高考成绩异军突起,多次有学生获得语文单科状元。
总之,这一系列的成绩跟我校的课程理念,跟学生的广泛阅读是分不开的。
结语
曾有家长问王栋生老师,为什么语文一直排在第一位?为什么还要背诵古典诗词,学习文言文?王老师无奈而痛心地说:如果数理化学不好,那仅仅会落后,如果母语学不好,缺少人文素养,那就是愚蠢了。如果在愚蠢和落后中间让你选一个,你选什么?进而王老师又说,人如果到了十七八岁,还不能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还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指望上大学再修炼,性情、心灵和教养已经有很多补不了的空洞了。所以我们希望这些名家名作,这些“经典作品”,能让我们的学生有修养、有情趣、有思想、会生活,能给我们生活和人生的启迪,从而促进自身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记得《金蔷薇》中描述了一个普通而平凡的老兵沙梅,为了那朵金蔷薇,他是怎样地用碎屑来熔铸它。经典,就像那朵蔷薇,每一缕都是金一般高贵,每一缕都是一段传说,每一段都充满着甜蜜和悲凉……我们相信那些慰藉心灵的阅读就像那沙梅积储的“珍贵尘土”,总有一天它会在我们的心中绽放出最美的“蔷薇”,不仅滋养我们的生命,更能美化我们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钱穆.文化与教育.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传统文化经典;渗透;初中语文教学
目前,我们的初中语文教育越来越倾向片面追求分数。为了把分数提上去,讲课变得目的性很强,不管学生对文章诗歌理解的怎样,记住并能按出题者的思路答上来,拿到应得的分数,就是最重要,至于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对于文中所涉及到的传统文化内容对学生极为重要的影响,教师是无暇顾及的,久而久之,初中语文教学就忽略了传统文化对学生的作用和重要的影响,学生整天学的很累,但却一天又一天的在远离我们的传统文化,远离传统文化的濡养。如何让传统文化回归我们的语文教学,并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呢?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1.让经典回归初中语文课堂
让经典回归课堂,这要克服很重的功利心。因为经典,不是必考内容,不是那种立竿见影的得分法宝,让他们在课堂上占一定的时间,在有些教师眼里,无异于浪费时间。还不如拿时间用来让学生背背课下注解、必考诗歌篇目、必考课文呢。当务之急,还是做些立竿见影的事吧,于是,传统文化经典离初中语文教学越来越远,就算是有,也是应应景,应付一下上面的检查,检查过后,一切照旧。其实,我们的初中语文教育,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在偏离靠近传统文化的方向。越是对学生的性格、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越重要的做法,就越是看似可做可不做,因为考试不硬性要求,这不是衡量师生的硬性指标,但如果我们清醒一点,从学生从民族从文化传承上去看,让经典回归课堂,是多么的迫在眉睫呀。
2.选择恰当的经典。让学生知书达理
那么如何让传统经典回归课堂呢?首先要选择适合初中生又易于接受的经典。我选择的是《三字经》,这一经典,对学生的性格修养知书达理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这部经典也涉及一些基本的古文知识,教师可以一举两得,一方面将字面意思疏通讲解,让学生学习一些和课本相关的古文言知识,一方面,通过这部经典中丰富的典故、历史故事等潜移默化的给学生很好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一种引领,一种濡养。学生一边学,一边背诵,自然而然的就发生了变化,待人接物显得就懂事多了。例如:"父母教,需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四句是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育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伤心。这几句经典为什么被我作为重点教给学生呢?是因为现在的初中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被娇生惯养,久而久之,就变得很不懂道理,父母不能批评,若父母说几句,他们要比父母还横,胡搅蛮缠,甚至绝食相抗。到了学校,对老师的批评也是不肯接受,这就是我们在小时就背离传统文化教育的结果,一味的西化,追求个性的解放,最后把我们最珍贵的传统文化都抛弃了。我为了避免生硬的说教,每四句经典,就结合一个古代的经典故事。我给他们讲了《孟母断机》的故事。孟子学习厌倦了,要半途而废,孟母就把自己织布的梭子折断后扔到地上。孟子一看母亲发火了,就问缘由,孟母就告诉他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孟子听到母亲的教诲,没有任性,恍然大悟之后,发奋学习,最终成为一代圣贤。
又如"出则弟"这一节中的"弟",就是初中古文知识中的一个通假字,应该是"悌"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这一节是讲兄弟姐妹要友爱恭敬,和睦相处,就是对父母的孝顺了。其实这也适合班级内同学间相处。因为独生子女很自我,在他们的成长中,没有亲生的兄弟姐妹,这不得不说是他们人生路上的一种缺失,但作为老师,我就将经典中的名句教给他们,让他们懂得怎样和自己身边的同学相处。互相谦让,互相尊重,互相照顾,像兄弟姐妹一样,自然他们为人处世的能力就会逐渐增强,举止变得很有礼貌。对老师对同学,不再莽撞冲突,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变得温暖融洽。这些好的品质的养成,胜过拿语文考试的高分一百倍。
3.让学生们在语文实践中欣赏美,在诗文中感受爱
关键词:高中学生;中华传统;经典阅读;新高考
中华民族的根基是我国传统文化,但伴随着持续发展的全球化经济,一些外来文化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这对我国传统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在高考中,语文是极其重要的一门学科,学生高考的总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受语文成绩的影响。2018年我国将全面进行高考改革,改革后不仅是语文科目的分值有所提升,分析最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在阅读和写作题型上都重点考查学生对于传统经典的掌握情况。《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使得中华传统经典在高考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对于高考改革要及时适应,将中华传统经典阅读纳入高中语文日常教学当中,使得中华传统经典阅读有效的与新高考进行衔接。
一、新高考对高中学生中华传统经典阅读的考察方式
近年来,对于高中学生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都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得以体现。在篇幅和题型的选择上,越来越朝着《新课程标准》中高考语文命题方向发展。在试卷当中,中华传统经典阅读题型题目设计非常新颖,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也是短小灵活,对高中语文教材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都进行了充分的考察。而这些考察方式,第一,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第二,多选择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来进行考察。举例来说,福建省2007年至2010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均节选自《孟子》和《论语》两部文学经典,选择的材料多具有鲜明的文化性质,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作用。第三,重视高中学生日常的语言积累和运用。这样的题目设置使得语文这一学科的工具性得以体现,在考查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文化积累水平有着相应的要求。
二、将中华传统经典阅读与新高考衔接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科学的指导学生自主阅读
教学工作开展要根据教材来进行,教材中的语文和文学知识都非常充实。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帮助,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对教材进行深度的讲解。指导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高中语文教师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自身对中华传统经典作品的阅读和学习过程,归纳、总结科学的学习和阅读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分享给自己的学生,积极地对学生阅读传统文学经典的兴趣进行激发,鼓励学生进行主动阅读。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教师也要考虑学生的文化程度和对传统经典的接受程度,帮助学生筛选经典篇目并进行推荐,不可以漫无目的的进行阅读。带领学生在晨读过程当中朗读传统经典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对于传统经典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阅读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好习惯。
(二)打好文言知识基础
在我国古代,书面语言是文言文。由于时代的变革和发展,学生在对文言文作品阅读时,有着较多难以理解的部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高中学生对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兴趣。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将学生在阅读文言文作品过程当中遇到的文字障碍尽最大程度的解决。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考语文成绩中的五分之一都是文言文知识的考查,所以,文言文学习的效果对于高考语文成绩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会对高中生阅读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有着一定影响。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文言文知识的过程当中,要将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帮助并鼓励学生打好文言文知识基础,在提高语文课程成绩的同时,高效率的阅读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
(三)培养具有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
传统文化自身具有较为浓厚的特点。从古至今,语文都是人们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并且对于人们文化程度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可以通过其自身的语文素质得以直接体现。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中华传统文学经典的内在较为晦涩深奥,给学生的理解能力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根据这种教学现状,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具有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将更多的传统文化气息带到高中语文课堂之上,使得高中学生了解到中华传统经典的魅力所在。在教学过程当中,要积极地建设文化课堂。举例来说,高中语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适合高中生阅读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满足学生对于中华传统经典作品的阅读和学习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将高中学生中华传统经典阅读与新高考进行衔接,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打好文言文的知识基础,在课堂教学和学校生活中,培养具有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对于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面对高考中语文经典阅读试题的挑战。但是高中语文教师也不能限制学生仅仅阅读文学方面的经典作品,还要有目的性地指导学生去进行地理、历史、政治等学科的经典作品阅读。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才可以获得全面的提升。从发展的目光来看,鼓励学生阅读中华传统经典作品,可以有效地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提升我国的文化实力。
参考文献:
[1]冯帆.阅读文学经典,把握高考先机――浅谈文学经典阅读对高考的积极作用[J].中华少年,2016,(10):13-14.
[2]李月宁.经典润泽人生,素养构建和谐[J].中学教学参考,2011,(08):22-23.
[3]王文莉.高考改革背景下加强文学经典阅读之我见[J].智富时代,2015,(05):08-09.
作者简介:
关键词:经典文化;医学生;职业道德;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045-03
近年来,我国一直提倡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归根结底都是以人类的发展为中心。就医学的领域来讲就是“以病人为中心,实现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这就要求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除了具备高超的医学技术,还须具有较高水平的人文素养,不仅能治疗病患的伤痛,还需要给病人以外的人文关怀。作为未来继承医疗事业的接班人,医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应该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浓厚的人文素养,这样在医院实际诊疗时就能处理好医患关系,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1]。
一、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1.职业道德。(1)职业道德内涵。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劳动者在参与职业活动的过程中要遵守职业标准以及行为规范标准,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中的具体要求,是能够妥善处理职业与职业之间、职业内部、职业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依据。职业道德不仅可以折射出本人的形象还可以影响整个企业、公司的形象。因此,职业道德具备以下特点:适用一定的工作范围;所包含的内容相对具体、稳定,短时期内不会发生变化;同时具有多样性与专业性两种特质。(2)医生的职业道德。与其他的职业道德相比,医生的职业道德更具特殊性,因为医生在每一次的诊疗中都掌握着病人的健康与生死。医生的职业道德要求医生要时刻以病人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病人解除疼痛;关心爱护每位病患,不能区别对待,不泄露病人的隐私;文明礼貌,同情关心病人;廉洁奉公,不收取病人的红包等。不断钻研与创新,提高自身的医术与诊疗水平,正确处理同事的之间的关系,形成良性的学习竞争关系等[2]。不论时代怎样发展,医生的基本职业道德都不会改变。
2.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精神是在人类对自我关怀下形成的,一般表现为对人格、价值的追求,并且能够对人类历史文明长河所流传下来的各种文化现象都能高度地重视,是对全面人格的不断创新。人文精神其实也是指在人类的思想与意识、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心理活动中包含的人文主义倾向。人文精神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感性方面,追求广义上的人道主义,以实现人格上的需要与追求;第二,理性方面,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是广义上的科学精神;第三,超现实方面,人对生活的追求不再局限于满足人自身的需要,还要追求生活的意义。
二、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1.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是医学教育永远的课题。不论是我国的医学的灵魂人物还是西方的医学的引领者,都充分意识到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中国自古就有“医乃仁术”的说法,西方医学的奠基人曾说过“医学不分男女,不分贵贱,要为病人着想的”的医学理论,就可以看出医生是具备良好的医学技术,同时还兼具较高的道德素养和人文关怀。在1988年讨论制定的《爱丁堡宣言》中也对医生做出了具体的要求:“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是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医学的模式发生了转变,医学教育是必须根据实际的需要做出改变,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3]。
2.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医学教育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医学的发展。而医学同其他的职业不同,要面向的是饱经病痛折磨的病人,医生要比其他的职业更注重去关怀每个病患,提高和培养职业道德。这样才能在每一次的诊疗中严格要求自己,在救治病人的同时,也能给予人文关怀。
3.医患关系紧张。近年来,医患关系经常出现紧张的局面,医患纠纷事件经常被曝光出来,且医患纠纷事件的频率、次数以及对医护人员的伤害都有一个上升的趋势。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据有关部门调查与统计,在医患暴力事件中68%是为了寻找宣泄口或为了索赔,剩余的32%则是来自社会仇医心理,而恶性的医患事件原因30%是因为患者的死亡,剩余的则是由于其他患者非死亡事件。其中大多是行为上的冲突,有的甚至对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4]。究其原因,除了非人为因素导致病人死亡,大多都是医患双方互不信任,未能及时沟通而导致的,因此要求医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要不断强化自己的职业技能,培养起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文化素养。在面对病人时,不但可以通过优秀的专业技能进行及时的治疗,也能与病人展开良好的沟通,减少医患之间的摩擦,避免出现医患恶性暴力事件。
三、当代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素养现状及原因
1.当代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素养现状。现在进入医学院的学生,深受应试教育与传统教学的影响,目前大多数高中进行文理分科,医学院的学生大多是理科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由于现代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出现的独生子女家庭和一些急功近利的学生等现象,导致大部分的医学生心态比较浮躁,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都较差。大部分的学生都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与人文关怀精神,有的人甚至不能回答历史中各个朝代的名称,不关心时政与周边的变化,有的学生甚至缺乏基本的道德观念。是因为缺乏人文素养与精神,导致这部分学生在课外常常会觉得空虚、无聊,生活乏味无趣,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也有的学生经常阅读各类武侠、言情小说,观看电视影片,对于世界著名的作家、作曲家一问三不知,只顾追求一时的刺激与享受[5]。
2.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素养缺乏的原因。造成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素养缺乏的原因是比较多,但是究其根本,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在教学上不够重视。在医学院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医学技术与技巧上的教学,在课堂教学或者实践练习中更加侧重对专业技能的练习与探讨,而忽略了和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不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所以一部分的医学生在成为医生后,虽然有高明的医术,但是却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在诊疗过程中不断受挫。(2)教学环境淡化了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因为在学校学习中是借鉴理论的医学案例,没有进行实际操作,学生一开始会害怕然后慢慢转变为麻木甚至冷漠,在学习过程中丧失了作为医生对病患的关怀。
医学生培养起人文精神对提高职业道德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对医生展开救治工作十分重要,因次要积极地寻找方法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6]。
四、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对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五千年的沉淀,萃取精华,在应用于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时有着积极意义。
1.儒家的“仁爱”思想。儒家的主要思想就是“仁”,孔子诠释它为“仁者爱人”,孟子将其发扬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也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把它们运用到现代社会中就是宽厚仁爱,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培养医生的仁爱之心,以及舍己救人的精神,而且对医者的评价就是“医乃仁术”,医生的职业道德就要求医生能够尊重患者,并且以患者为主,一切从患者的利益出发,尽量减少病人的疼痛与费用。医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应该加强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渐渐养成良好的诊疗习惯。在以后真正参与到医疗工作时,及时地运用高超的医学技术,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工作,不仅有利于病人的痊愈也能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2.忧患意识以及爱国精神。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忧患意识与爱国情怀,例如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及清朝的学者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观点都是出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而发出的感慨,还有文天祥、陆游等爱国诗人所传达出的忧国忧民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爱国主义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具备的品格,当代的大学生更要培养爱国的精神,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就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3.促进医学生和谐发展。中国的传统经典文化特别注重对个人的道德修养,注重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促使人们养成自强不息,不断完善自身的品格。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不断地通过反省完善自己,传统当中的一些文化素养同样适用于现代医学教育,以及对医学生的培养,学生能通过对自己每天行为的反省,可以明确自己每天在实践中有哪些不足、缺点,可以不断地完善医学技术,不断地提高职业道德的认知,医学生自身的发展也能全面地提高,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的提高。
4.优秀的医学典籍的指导作用。虽然中医在很多方面不如西医,不能及时地发现和诊断病症,尤其是心脑血管等潜伏期比较长的疾病,但是在很多方面,中医的医学典籍仍旧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大医精诚》、《金匮要略》等医学论著,书中不知讲述了医学知识,同时还包含了大量朴素的道德文化。例如在《黄帝内经》中就强调“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突出了在中医治疗中将“人”放到了最高的位置,真正诠释了“医者父母心”的概念,这对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也很有帮助。《大医精诚》一文出自唐朝“药王”孙思邈,是我国医学中重要的著作,也是学习医学的必读之作,它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明确地说明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每个医生都应秉承“大医精诚之心”。这篇文章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直到现在,我国不少的中医院校将它作为学生的医学誓言。经常朗读背诵这些医学经典著作,不仅可以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更高的审美水平,还能够让医生更好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五、如何通过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
认识到我国传统经典文化对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就要在日常的医学教学中不断渗透传统经典文化,对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产生积极影响。具体举措为:
1.让学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阅读、背诵经典的医学书籍,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医疗事业的发展、深入了解病理,在实际进行救治时就不会拘泥于西医的技术,而可以灵活结合中西医技术,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病痛。
2.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尽量能够引入我国传统经典文化,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成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在诊疗时,能够记住自己作为医生的职责,救死扶伤,任劳任怨。
3.学校不仅要组织多样化的课外生活,也应该重视去积极推广实施,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也能帮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
结束语:
当代的医学生的专业水平比起以前的学生,是借助于现代化的科技发展的原因,水平更高,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但是也由于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变化,使得医学生在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上有所欠缺。通过加强对医学生宣讲传统经典文化,使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更加重视对待医学事件,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在以后的医学事业中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莹雪,刘红霞.文学经典教育: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3).
[2]中国医师协会.在全国部分省市调查“医闹”的分析报告[J].中国卫生产业,2007,(2):57-59.
[3]贾晓莉,周洪柱,赵越,等.2003年-2012年全国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查研究[J].中国医院,2014,18(3):1-3.
[4]温长路.医以术为精――再谈《黄帝内经》中的医德思想[J].中国中医药报,2006-10-11(5).
一、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价值
1.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课标还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列作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把语文素养提升到“立人”的高度加以强调。中华传统经典作为语言文字的精华,时时诵读,咀嚼涵咏,随着时间的积累,将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凝聚精气神
精、气、神原本是中国传统经典经常使用的哲学术语,指形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生命的起源。“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即是维持生命的动力。“神”是精神、意志、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是生命力的体现。人的精、气、神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常常合在一起使用,代表着人的生命状态。
3.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增强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在文化的传承,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每个人都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尤其是当今的青少年,是社会的栋梁之才,更是文化的传承者。然而,长期以来传统文化备受摧残,流传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作品也逐渐淡出中国的教育体系。我们在学校里见不到品读经典、与先哲对话的孩子,也听不到诵读经典名句的琅琅书声。进入二十一世纪,这种文化断层的现象在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身上更为突出。
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传统和现代并非二元论,不能把二者强行分割两块,甚至放到对立的两极。传统就像是牛顿所说的“巨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会有更加开阔的视野,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
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一种文化的发展,不但体现了这个文化体系本身的政治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软力量,在改变着人们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一个充满历史想象的民族,在向世界叙述自己的传奇时,不但要让世界听懂,还要让世界与我们共吟唱。
二、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途径
1.搭建宽广的诵读平台
环境对于教育的作用,从古至今都被教育者所重视。中学语文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需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广阔的诵读平台,创设一个良好的诵读环境。诸如打造书香校园,创造家庭诵读氛围和社区古典文化环境等举措都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2.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学校是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育的主要场所,把经典诵读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在不加重中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开设中华传统经典诵读课程。
首先,明确经典诵读教育的目标。一是激发诵读兴趣;二是增加文化涵养;三是培养读书思考的习惯。
其次,丰富教学内容。要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关键之处就在于突出“特色”,而有“特色”最好的展现方式就是不断丰富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不同于一般的语文教学,它需要不断挖掘经典中所包含的思想精华、精神养料、情感因素,以此来丰富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开展形式要尽量扩大其外延,用活泼生动的方式来避免诵读经典产生的枯燥感。
最后,优化评价方式。中学生广泛诵读中华传统经典,目的在于实现中华传统经典传承文化、立人立志、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价值。因此,评价中学生诵读经典的效果,不能单一地以诵读数量为唯一标准,而应该扩展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可以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家长反馈等方式来综合考量。
3.利用广泛的教学资源
语文教育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认为教育应该在生活中寻找灵感。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中有一个重要命题“教育即生活”,也认为教育的触角应延伸到生活的每一处角落。中华传统经典作为历史长河中的瑰宝,不能孤立来谈,而是要充分利用广泛的教学资源,让经典诵读教育成为一种立体、生动的教育活动。要做到立足课堂本身,用好语文教材;加强学科整合,打开诵读视野;挖掘网络资源,善用影视媒体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作为一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老校,必须坚持以文化为引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树民族之根,立生命之魂。我校弘扬传统文化重在落实经典诗文教学。
中华经典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艺术精品,是民族瑰宝,在校园营造经典诗文的诵读氛围,可以把孩子精神生命的根须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可以体会先人得到的智慧,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大量诵读古诗文不仅能够识大量的字,而且学生的语言得到积累,写作能力得到提高,提升语文素养。从儿童识字阅读的需要出发,通过对《三字经》等国学经典蒙篇的文字与内容的拓展,以朗诵、识字、阅读和讲故事等形式,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全方位地开发儿童的记忆力、观察力、联想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潜力,开发儿童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纠正"只背诵,不理解,重知识,轻做人"的错误倾向,同时,给拓展识字找到了一个平台,不再"为识字而识字",并且把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结合起来,让儿童在掌握规律的前提下快速识字,为提前阅读创造了条件。
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腹有诗书气自华","厚积薄发"。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积累诗的语言,感受时的情怀。所以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
许多诗词歌赋反映了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适逢民俗节日,可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的词《采桑子?重阳》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清明之前,可向学生介绍清明的来历;讲述丙辰清明天安门广场悼念的情景;抄录杜牧的诗《清明》。其他如端午节、元宵节等均可向学生推荐有关的 诗词歌赋,并背诵、赏析。
以上几点只是我个人的粗浅感受。其实,在浩瀚的语文知识中,各方面的内容都因其内在的联系而互相影响、相辅相成。教学中,教师只要深入钻研教材,科学安排 教学环节,适时、恰当地借用经典,有机地同课文、写作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就可以多方面发挥其特长,来为语文教学服务。从而收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是我运用"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双文素养"教学方法后的一些简要总结:
为提高学生书写技能,庆祝建党百年华诞,继承和发扬我国书法传统艺术,***中学举行主题为“传承经典文化 献礼百年华诞”学生书法大赛。
一、活动主题
传承经典文化献礼百年华诞
二、活动时间
2021年4月29日至2021年5月7日
三、活动对象
七年级、八年级、高一年级、高二年级
四、活动要求:
书法作品要求:
(1)软笔书法作品规格为四尺三裁至六尺整张宣纸(46厘米×69厘米至95厘米×180厘米)一律为竖式。硬笔书法作品规格为A4或A3彩色书法纸,学生自行准备。
(2)作品内容要求: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经典诗文、成语、警句或古今名人名言,歌颂建党百年光辉历程,展现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经典作品。
(3)作品背面右下角用铅笔写清班级、姓名。
(4)每班选送5幅软笔书法作品和5幅硬笔书法作品。
(5)5月6日课间操之前各年级组收齐,七年级交**老师,八年级交**老师,高一交**老师,高二交**老师。
(6)奖项设置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交稿数量和获奖成绩由德育处纳入班级量化考核。
一、引言
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的是能掌握数学、力学、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将来从事道路与桥梁工程、工业及民用建筑、岩土与地下工程等领域技术工作的专门人才。《混凝土结构》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代表性课程之一,包括《混凝土结构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两部分,主要讲述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结构体系的受力分析、设计方法等内容。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已修完《高等数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课程。学生们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应当掌握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计算技能,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锻炼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自1893年法国首先开设混凝土结构课程至今,该课程的教学方式历经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改革,但学生们仍普遍反映比较难学,不易理解和掌握。为此,本文尝试从传统文化经典与《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有机结合入手,探索利用传统文化经典进行辅助教学的新方法。《混凝土结构》课程本身是纯工程技术学科,但目前获得共识的是:现代工程教育应向综合化发展,应在注重科学教育的同时也注重人文教育。综观很多大科学家、著名工程师的成长历程,一般都具有很突出的人文精神。他们以人性和理性的思维,兼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就。郭曰方认为: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应提倡将高尚的人文精神注入文化,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相生辉。
对于教育来说,本身是一种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工作。大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成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这些即将步入社会,面临激烈竞争的学生能够以更理性的心态来接受挑战。要达到这一教育目标,仅仅依靠专业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需要在整个大学教育的过程中全面穿插、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哈艳等指出:人文素养对于理工科学生的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和幸福生活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并具体分析了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策略问题;刘德平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探讨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用人文气息去感染学生;用人文知识去丰富学生;用人文理念去塑造学生;用人文精神去引导学生;宫良伟等也直接针对土木工程专业,明确提出应当在教学中采取多种途径将人文教育寓于专业课教学。人文教育本身包含的内涵比较丰富,在当前的倡导民族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最应当突出的正是传统文化经典。为此,本文将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基于自身实践,尝试将枯燥难懂的专业课程与生动有趣的传统文化经典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辅助教学的效果。
二、传统文化经典元素与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的结合方式介绍
四大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重要代表之一,尤其是其中的《三国演义》。由于故事精彩、人物形象经典而长盛不衰,《三国演义》在当代人群中仍有很大的影响力。为了将《三国演义》有效地引入进来,提高同学们学习《混凝土结构》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习动力,作者具体采用了两种方式。
1.创作了教辅读物――《钢混三国》。《钢混三国》借用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三国人物编写了一定的故事情节,比较完整地介绍了混凝土结构的一种主要形式――框架结构。本作品定位为教辅读物,供学生们在课外进行阅读。具体来说,共24节,前4节是充满三国特色的故事情节,但围绕的是目前很热门的房地产话题,在不知不觉间引出了混凝土框架结构。然后让诸葛亮、关羽、张飞、刘备以房地产公司中高层的身份进行互动、对话,生动形象地介绍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理念、荷载和抗力、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梁(柱)的内力计算、楼板的构造和传力分析、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梁(柱)的内力计算、楼板的内力分析、梁的配筋设计、楼板的配筋设计、柱子的配筋设计、梁(柱)的控制截面、梁(柱)的最终内力及配筋、结构的裂缝计算、变形计算、耐久性设计等。为了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更形象地展示三国特色,书中对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重要人物配备了漫画式插图。人物的语言表达与面部表情实现了统一,趣味自生。除了人物形象外,在书中还点缀了不少表现人物互动的漫画式插图。
2.制作了结合三国主题与专业知识的动漫。为了达到更加生动形象的效果,作者还针对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法这一重要知识点制作了动漫――《三国风云――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本作品也利用了诸葛亮、刘备、关羽等三国人物,但让他们“动”了起来,更加鲜活地演绎专业知识。
3.小结。以上作品结合《三国演义》,从全新角度来阐述了《混凝土结构》课程的重点内容,通过较为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诠释专业知识,帮助加深对一些关键概念和要点的理解。由于立意新颖,引起了较大的关注,部分反馈如下:①土木工程专业的在校学生:这种方式可以同时提高学习专业知识与人文经典著作的兴趣、帮助尽快掌握专业知识的理论体系,加深对很多具体概念的理解。比如,钢筋混凝土结构何以自成体系?结构需要实现的功能要求是如何得到满足的?结构分析方法和抽象的结构力学是什么关系?结构上各部分钢筋配置的道理何在?这些“高大上”的问题都能很有效地得到解答。这种引入传统文化经典的方式基本实现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并开启了阅读《三国演义》原文的?恿Γ?增强了人文素养。②建筑设计院的结构设计人员、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混凝土结构是目前最常见的结构类型,框架结构又是其中最常用的形式。在校学习时一直以为混凝土构件部分的分析和设计非常重要,但做实际工作之后才发现整体结构的分析更为重要,而这部分内容学的不是很好。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通过轻松愉快的阅读回顾一些有关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重要专业知识,加深了理解,温故而知新,提升了对工程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③此外一些社会大众也反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找到一个人文阅读与自然科学阅读很好的结合点,在温习人文经典《三国演义》的同时也学习了解了不少有关建筑结构的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