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独立思考的精神8篇

时间:2023-06-08 09:14:2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独立思考的精神,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独立思考的精神

篇1

高中历史学习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学习的需要,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活动为形式,通过其亲身实践获取科学结论,养成科学精神和态度的新的教学方式,它具有教学主题问题化、学习过程自主化、学习资源开放化、学习方法多样化和学习结论个性化的特点,目前一般采用“课内导学,提出问题——自主学习,课外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总结”的基本模式。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中历史新课标就明确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

高中静态、保守的历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历史知识的讲解和知识点的学习为主要内容,采用陈述式、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的学生根本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需要。因此,贯彻素质教育必须首先实现教师的教学观念由静态向动态、由保守向创新的转变,用发展的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思想。历史教师的教学观绝不能停留在任何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应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于突破。

高中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建构关于过去人事的论述,可以说是一门推理学问。因此,历史是一“不断地在发展的活动”,而不是一段段固定不变的事实知识;任何历史的陈述和观点都应具备合理的论证程序,而只要它们有合理的论证,其成立就可以被承认,所以历史常常容许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共存。学习者必须先有这些基础观念,跳脱了单纯事实层累的历史观以后,才能谈到进一步去认识历史这一种知识类型。既然史料是我们了解过去、建立历史知识的媒介,因此历史知识的“程序性标准”之核心即在于“如何将史料化做历史证据的正当运用”——对史料证据的运用有所认识,在于以历史的教与学,强调学习历史“程序性知识”的重要性,所以自然认为应将“运用史料为证据”之概念与能力,引入于教学之中。他们强调,唯有理解了史料和历史之间的关系才能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理解了历史知识的本质,才是真正认识了历史,从而能展现学习历史对人们的真正价值。

当前历史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费时较多,收效较低”,仍习惯于或热衷于把搬运课本知识当做根本或唯一的任务,教师教得死,学生学不活,把一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科弄得死气沉沉,只看重知识点的讲授和记忆,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因而,历史教学应当充分强调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处理历史材料、阐释历史事件以及文字表达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由基础型向基础应用型的转变。基于此种观点,从历史知识的本质为出发点的新历史学科理念,乃以史料的运用为其历史教学法主张的起点,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史料作为历史证据,乃成为新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理念的重点之一。所谓认识史料的运用,即是去认识“史料”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就是去认识各种历史材料如何被运用于过去的重建。然而,由于史料只是一种间接性的媒介,因此运用史料以重建过去所涉及的问题也较为复杂,也要掌握理解历史证据时牵涉到的各种概念。

(作者单位:河南省修武县第一中学分校)

篇2

关键词:会计师;经营能力;审计范围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2-0103-02

一、修订背景

从1997年到2001年,许多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提及了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的问题。在审计报告中,注册会计师披露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的问题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审计意见类型却差异很大,存在对持续经营能力问题发表的审计意见定性不准,例如把持续经营能力问题简单地放在意见段之后,或等同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而出具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致使审计报告的有用性受到影响,甚至产生误导作用。

二、如何理解持续经营能力问题

持续经营能力问题实际上一个重大不确定事项。对不确定事项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不确定事项不等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不确定事项主要是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状况,其结果通过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注册会计师对已经发生的惹事有可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而对尚未发生的事项则无能为力,审计证据有可能在将来获取。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是指交易或事项已经存在,但由于被审计单位的原因,注册会计师不能实施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未能获取并不存在的审计证据,就不能视为审计范围受到限制。

2.不确定事项不等于被审计单位没有遵守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的会计制度,对不确定事项进行会计处理和披露,就不算违反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鉴于上述两个原因,注册会计师不能一遇到不确定事项,就简单地出具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三、明确注册会计师考虑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假设合理性的基础

原准则仅从原则上要求注册会计师考虑被审计单位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编制会计报表的合理性,而修订后的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充分关注可导致对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注册会计师可以从财务、经营和其他方面进行分析是否存在可能会使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不确定性的情况。

四、对持续经营假设实施的专门审计程序

当被审计单位存在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时,注册会计师应当提请管理当局对持续经营能力做出书面评价。

注册会计师应当充分关注管理当局作出评价的过程,依据的假设和拟采取的改善措施,以考虑管理当局对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价是否适当。在此注册会计师可以实施以下审计程序:

1.实施分析性复核程序。注册会计师对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疑虑时,可利用各种主要的财务指标,以评价判断企业未来持续经营能力,从而发表适当的审计意见。常用的财务指标包括:营运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资产负债率、资产周转率、违约债务比率等。

2.复核期后事项。对期后事项的复核,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辨别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假设是否合理,可重点关注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恶化的事项和情况,如大额应收帐款无法收回、诉讼结果造成大额赔款、出现因产品质量问题被退回大量货物、应付款债券的提前支付、非常灾害造成大量财产损失等。如果发现上述问题,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合理性就需要做进一步的评价。

3.复核借款或债务合同的履行情况。对于年度内减少的借款或债务,注册会计师应复核相关记录和原始凭证,核实还款数额是否与合同一致,是否切实履行了合同书;对于年度内增加的借款或债务,应复核借款或债务合同的授权批准,了解借款或债务数额、条件、还款日期、还款期限、利率等情况。

4.阅读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会议的会议记录。注册会计师应向被审计单位公司章程,实施细则和各类重要会议记录的副本,认真研究其中有关融资和清算的规定和会议决议,通过这些资料,注册会计师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拟采取的改善措施方面的信息。

5.向被审计单位律师询问有关诉讼、索赔及补税的情况。注册会计师要求被审计单位列具一份或有损失的清单,由律师说明他已在很大程序上涉足了重要和尚未认定的未决或面临的诉讼、索赔及补税等情况。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律师的职业声誉及回答的合理性来确定被审计单位的或有损失情况。

6.向关联方或第三方确认有关对被审计单位提供财务支持的安排或承诺。被审计单位财务陷入困境时,管理当局提供的改善措施往往包括大股东的财务支持,各股东的增资,银行提供贷款等安排和承诺。注册会计师应逐一确认这些改善措施的真实性和可信性,确认有关财务支持协议的存在性、合法性和可行性,并对提供财务支持的关联方或第三方的财务能力作出评价。

五、出具审计报告时应考虑的内容

注册会计师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搜集到所需要的审计证据,并考虑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拟采取的改善措施之后,注册会计师应能确定或解除原来对台戏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假设的疑虑。

1.注册会计师认为原来的疑虑可予消除,即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编制所依据的持续经营假设是合理的,可以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2.注册会计师在考虑了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拟采取的改善措施之后,确信持续经营假设合理,但认为有必要在会计报表中披露其内容,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了解。

(1)如果被审计单位在会计报表中进行了适当披露,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并在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描述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主要事项或情况以及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事实,但不应使用附加条件的措辞。

(2)如果被审计单位未在会计报表中进行适当披露,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并在意见段之前的说明段中,描述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主要事项或情况以及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事实,同时指明被审计单位未在会计报表中进行适当披露。

3.如果认为被审计单位编制会计报表所依据的持续经营假设不再合理,而被审计单位仍按持续经营假设编制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4.如果被审计单位存在可能导致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但注册会计师无法确定被审计单位编制会计报表所依据的持续经营假设是否合理,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并提请管理当局在会计报表中适当披露:(1)影响持续经营假设的情况或事项及改善措施;(2)被审计单位未来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时应注意在措辞上应十分慎重,只列示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存在疑虑的各种迹象,不应预测这些迹象后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尤雪英.财会月刊(A会计)[J].持续经营审计方法的探讨,2001,(6).

[2 ]张晓岚,宋贵芳.会计之友[J].审计师对持续经营审计判断质量的影响,2006,(33).

篇3

一、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1.培养怀疑精神,鼓励大胆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谁不迷信权威,勇于与传统的观念决裂,敢于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方法,谁就能作出创造性的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渐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建立在仔细观察和深刻思考基础上的质疑精神是对好奇心的推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冲动。怀疑精神的具体表现,就是敢于质疑。质疑是指对习以为常的、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疑问。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即使是学生提出古怪的疑问也不应该急于否定,要及时地对学生的问题作出积极的评价,以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寻根究底,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作为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还应该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即要引导学生会疑。

2.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仅仅着眼于创造技法的训练,偏重于智力训练或思维训练,而忽视了轻松的学习心理氛围的创设。实际上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那种明朗、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活动。从这一点来说,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平等、互相促进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愉悦自信、宽松自如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氛围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在热烈而自由地讨论中,学生非常轻松,思维渐渐放开,不再局限于教师的问题,而是根据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会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

从学生学习的五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抓起,把独立思考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以预习为例要求学生改浏览型为思考型,使预习成为有意义学习。我们的做法是通过问题串的形式,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再在课上作相互交流和提炼总结。独立思考不是胡思乱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与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游离获得和运用知识这个过程之外,而是贯穿、渗透在这个过程之中。教师不只告诉学生结论,而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逐步构建起思想方法的体系,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作准备。

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经常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题目老师讲了我都会,可我自己做时又不知道从何入手,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强,他们在听课和习题课中,总习惯于跟着教师或其他同学的思路走,当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时,就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留有余地,设法创设情景或条件,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既要讲清,又不能全讲清。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而某些对理解概念和规律有益的扩展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的对比以及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知识归纳,运用知识时应注意的问题等等,要给学生留出余地,让学生自己去钻研。

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品位

篇4

有一种毛毛虫叫“列队毛毛虫”,每个毛毛虫都跟着它前面的虫子爬行。人区别于动物,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所以不会像毛毛虫那样,不辨方向,不论是非,盲目跟进。特别是面对错综复杂、快速变化的形势,我们更要保持清醒头脑,独立思考,不能不管实际情况如何,人云亦云。比如,有的高档餐饮业生意冷清,老板说是“中央八项规定造成的”,甚至散布“反腐败影响了经济发展”的谬论。明眼人一听便知,这是胡说八道。人们都清楚,高档餐饮业靠公款消费来支撑。中央推出八项规定后,公款消费在一定程度上被遏制了,这实际也是遏制了公款消费的腐败。随之而来的是适于百姓消费的中低档餐饮业和服务业火爆起来,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这怎能说反腐败影响经济发展呢?相反,公款消费的腐败,老百姓深恶痛绝。遏制了公款消费的腐败,理顺和凝聚了人心,必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

独立思考,就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绝对不应盲从,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这里的“独立”,说的是自己独自完成而不是像毛毛虫那样盲目跟着爬。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事物,用自己的头脑想问题,判断是非曲直,辨别美丑善恶,提出符合实际的见解,这就是我们倡导的独立思考。

有的人故作高深,专唱“对台戏”,上面主张的我不赞成,下面反对的我拥护,越是被禁止的我越扩散,越是受批评的我越同情,这种“与众不同”的“独立思考”,与我们倡导的独立思考是不搭边的。

独立思考,需要有不计个人安危得失的献身精神和不屈从“权威”的高贵品格。在这方面,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堪称楷模。当马老敏锐地觉察到人口如此快速增长将拖住国民经济发展的后腿时,写出了《新人口论》,主张优生优育。他独立思考的真知灼见遭到严厉批判,但他“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马老因此而被撤销了一切职务,可他依然坚持独立思考,坚持说真话。马老不惧权威,不随波逐流,坚持独立思考,坚持真理,这种精神多么可贵啊!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独立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基础与前提,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门捷列夫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现在元素周期表的诞生,牛顿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就不会有力学经典的三大定律,可见要创新首先就要独立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深人到具体的情境中去体验和感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分别对应了老师与学生,这是两个截然分开的环节,其弊端在于过分依赖老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割裂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与互动,结果往往导致老师45分钟都在高谈阔论、曲高和寡,学生沉闷应对、缺乏思考。这样的课堂教学使认知主体的独立思维发展受到了压制和阻碍,而且一味被动的获取也造成了很多学生失去了动脑筋的机会与兴趣,创新思维从根本上没有了生存的土壤。教育的创新应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着力于如何“寓教于学、寓学于乐”,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从而调动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能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结合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阐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是教育实施的关键,掌握着教育的主动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创造一切有利干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条件。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通读整篇课文后,引领学生仔细体会故事中的情节与心理。同时让学生提出关于课文的任何问题,课堂上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离课文内容相差很远,教师就要注意将问题巧妙引导,对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和自己备课时设计的问题师生共同筛选,确定课堂研究的主要的问题。再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让学生积极思考解疑。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或者是一个提示、一个比方,都会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这是积极鼓励学生踊跃发表与众不同见解的有效途经,也是形成浓厚学习氛围、争先恐后发言的简单方法,更是为独立思考的最高境界无师自通创造条件。之后还能可以进行拓展,在得到自己的体验后,引导学生怎样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锻炼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古人云:“学成于思,思源于疑。”思考来源于怀疑,也正是由于怀疑的存在,才可以不断激发人们去观察、实验、思考和学习。教师在课堂中应当给予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求异求新。使学生逐渐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学习习惯。教师怀疑精神的具休表现,就是敢于质疑。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坦却敢于怀疑“绝对时空观”,从而超越建立了“相对论”理论;正是由于哥白尼对“地心说”的怀疑,才提出‘旧心说”的理论。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表现。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在学生善问、会问上多点拨指导,使学生逐渐养成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进而对问题进行思考,最终有所悟、有所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对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行保护,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即使学生提出的疑问很古怪也不应责怪,应想方设法的去解决,绝不可以为了维护教师的权威而强词夺理,并要及时地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作出积极的评价,以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才不会被扼杀,才能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互动交流,强化问题情境教学

为了满足每个学生想都能够独立思考的要求,要及时组织了小组议论和全班讨论。让每个学生在都能在交流中表现自我,体尝独立思考的乐趣。通过小组议论和全班讨论才能产生不同见解,有不同见解就能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训练,独立思考能力也会有所加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应重视“问题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依据,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载体,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要有目的地以问题为起点,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为核心来组织教学。

四、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

如果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短,多数学生在思考当中甚至有些学生才开始进行思考,就让思维敏捷的同学发表意见,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一少部分人的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因此,为使全班每个学生的思考能力有所提高,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经过一定时间的独立思考,许多学生会在思考中有所发现,积极参与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不同的看法。

在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时,,要坚决反对那种实际上是形式主义的做法:一是只象征性的留些思考时间进行探究,就开始指名道姓地进行提问;二是对一些无须考虑就能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进行讨论。这些做法,不但不利于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更不可能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必须坚决予以排除。

五、加强对学生思考活动的评价

篇6

Abstract: Albert Einstein was not only a remarkable scientific giant, but also a preeminent ideologist and educator; his proposal, which stated that the education emphasis should be on the ability of individual thinking, trainings of scientific method, and establishment of free and comfortable circumstances of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inspiration in how we reform the education system, cultivate creative talents of quality.

关键词: 爱因斯坦;科学;教育

Key words: Albert Einstein;science;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232-02

0引言

爱因斯坦不仅是非凡的科学巨人,也是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在科学教育方面的很多思想,在我们今天强调科教兴国、科学发展、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对我们搞好教育改革,更好地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和价值。

1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对于有价值的教育生命攸关

一个不习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老是人云亦云,以别人的思想为思想的人是不可能在科学上有所作为的。爱因斯坦对独立思考非常看重,他说:“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1]他非常强调在科学教育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认为“使青年人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对于有价值的教育也是生命攸关的”。[1]在《论教育》一文中,他主张在学校教育中,“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认为“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内容失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1]

爱因斯坦说:“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做是一种工具,靠它来把最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个性应当消灭,而个人只变成像一只蜜蜂或蚂蚁那样仅仅是社会的一种工具。因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1]

爱因斯坦在谈到他所敬仰的物理学家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时说“马赫的真正伟大,就在于他的坚不可摧的怀疑态度和独立性。”[2]在纪念哥白尼的讲话中,他不仅赞叹哥白尼的成就,更推崇哥白尼“具有罕见的思考的独立性”。[2]在谈到与他同时代的许多卓越科学家时,他非常看重极力赞美的优秀品格中也都包括了他们敢于挑战传统、不拘成见的独立思考精神。

爱因斯坦自己在少年时代就爱好穷根究底地思考各种问题,包括大自然的奥秘和人生价值问题。他在阅读书籍的时候,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以独立的批判精神,认真吸取各派哲学精华,不拘泥于任何一派哲学体系,不盲目附和任何哲学教条。[3]

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他反对学校给学生制造过重的课业负担。认为“太多和太杂的学科(学分制)造成的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大大地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承担。”[1]

在强调独立思考的同时,爱因斯坦也没有忘记交流合作的重要。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日益密切,需要更多合作和相互依存的社会。在科学研究中也是一样,它需要独立思考和探索,但也需要交流。爱因斯坦说:“一个人要是单凭自己来进行思考,而得不到别人的思想和经验的激发,那么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他所想的也不会有什么价值,一定是单调乏味的。”[1]爱因斯坦对美国科学研究机构的成就十分钦佩,认为“专心致志、坚韧忍耐、同志式的友好精神,以及共同合作的才能,在它的科学成就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1]14因此,他重视独立思考在科学中的重要性,同时,他也重视合作精神,他说“健康的社会状态取决于组成它的个人的独立性,也同样取决于个人之间的密切结合。”[1]他不主张过分竞争,反对将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以及同它相关的选择的理论,引证来作为鼓励个人竞争的根据。认为这样的引证是伪科学的、错误的,他认为人在生存竞争中的力量全在于他是一个过着社会生活的动物。[1]

2形式逻辑和实证方法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必须注重培养和训练

什么是科学呢?按照爱因斯坦的说法,就是用系统的思维,把这个世界中可感知的现象尽可能地联系起来。[1]就是“寻求我们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关系的有条理的思想”。[1]

而要“把这个世界中可感知的现象尽可能地联系起来”,形成能够反映“我们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关系的有条理的思想”,必须要有恰当的方法。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探索最重要的方法,一个是思维要遵循形式逻辑,一个是实验。他认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它们一个是包含在欧几里得几何中由古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一个是文艺复兴时期发现的通过系统的实验找出因果关系的方法。[2]

欧几里德几何学所包含和展示的形式逻辑体系,并不只是一种数学所遵循的特有的方法,而是研究所有学问都应当遵循的普适基础和方法,是所有探索科学的人都应遵循的思维规则,因为形式逻辑实际上是人类理性借以展开的唯一方式,理性实际上也就是思维的逻辑性。

爱因斯坦盛赞欧几里得几何所展示的形式逻辑体系,认为它“使人类理智获得了为取得以后的成就所必需的信心”。他说“如果欧几里得未能激起你少年时代的热情,那么你就不是一个天生的科学思想家。”[2]

爱因斯坦强调形式逻辑对于科学探索的重要性,但他同时也认为,单靠纯粹的逻辑思维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注重实证和实验,他说“一切关于实在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又终结于经验。”[2]所以,爱因斯坦反对空谈,主张切实的行动,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

爱因斯坦自己从小对动手的技术和抽象而又逻辑严密的数学都非常感兴趣。10岁以后,他就读了一系列数学、科学和哲学书籍。在苏黎世瑞士联邦工业大学读书时,他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里度过,迷恋于同经验直接接触。[3]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取得那么高的科学成就,与他从小就培养起了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爱因斯坦曾给教育下了一个有趣的定义:“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1]他希望学生能够留下来的东西,无疑包括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以及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勤于动手的习惯和能力。

3科学教育离不开宽松的环境,必须呵护和培养自由的心灵

科学并不是凭空就能够产生和发展的,它需要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和前提。爱因斯坦认为:“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1]

爱因斯坦在回答“学术自由的根本性质是什么?为什么它对于追求真理是必需的?”这个问题时说:“我所理解的学术自由是,一个人有探求真理以及发表和讲授他认为正确的东西的权利。这种权利也包含着一处义务:一个人不应当隐瞒他已认识到是正确的东西的任何部分。显然,对学术自由的任何限制都会抑制知识的传播,从而也会妨碍合理的判断和合理的行动。”[1]

爱因斯坦除了强调科学发展要有宽松自由的外部环境,还强调探索科学要有自由的心灵。他说:“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有可能得到改进。”[1]

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教育要健康正常地进行,必须要有宽松自由的环境,必须在教育中注意呵护和培养学生自由的心灵。爱因斯坦非常强调想像力对于科学研究和创新的重要性,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2]然而,想像的翅膀要能够充分展开,是需要有自由的心灵,更需要有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的,如果在教育当中过于强调统一,强调标准化,对违反人们成见和“常识”的奇思妙想不加宽容和善待,学生的心灵得不到自由的天空,被束缚起来,想像是会被窒息的,想像的翅膀也是很容易被折断的。

爱因斯坦也很强调好奇心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探究科学必须要有对科学的强烈好奇心,他将这种好奇心比做是脆弱的幼苗,认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他认为,对于学校来说,一切祸害中最坏的祸害,就是用强制手段将学生变成顺从的人。[1]

爱因斯坦回忆他少年时代在瑞士苏黎世的阿劳中学上学的情景时说:“这个学校以它的自由精神和那些毫不仰赖外界权威的教师们的纯朴热情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使我深切地感到,自由行动和自我负责的教育,比起那种依赖训练、外界权威和追求名利的教育来,是多么地优越呀。”[2]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对自然奥秘的强烈好奇心,能够发展起杰出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造就了非凡的创造力和卓越的成就,与他受到的这种比较宽松自由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爱因斯坦文集[M].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9,310,147,143,310,303,14,145,181,253,146,179-180,323,180,144.

篇7

案例一:《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第一单元综合探究课《正确对待金钱》,许多老师贪图省事,在学生还没有探究时就把所谓的标准答案告知学生,从而挫伤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此以往,新课改就会变味,就会出现“新瓶装旧酒”的情况。

案例二: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我在听有些老师的公开课时,常发现合作探究的热闹表面掩盖不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缺失,以及学生在回答老师发问时,答案拘泥于课本,拘泥于所谓的“标准答案”。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性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精神和能力的缺失。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老师满足于课堂上的滔滔不绝,常看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异口同声,常看到学生做作业时的左顾右盼。所以我深刻感受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性。下面我便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性作了理论分析。

(一)从时展需要角度。网络时代,我们每个人获取的信息量均呈几何级增长。任意一个事件发生后,各个角度、各个渠道所产生的信息便如同潮水一般向人们涌来。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迅速选取、甄别真正具有实际意义的信息呢?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培养学生具备独立获得知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二)从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角度。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德国的第斯多惠说:“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祸传播人,谁要想发展和培养,必须靠自己的内部努力来获得。”教育家叶圣陶提出:“教是为了不教。”他们都一再告诫我们,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学能力。

(三)从新课程改革需要角度。新课程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当前,学生缺少学习主动性,不善于独立思考,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淡薄。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合作必然流于形式。从高考题角度来谈,传统的主观性试题一般考查学生的理论功底和推理能力,不是在“归纳”上下功夫,就是在“演绎”上下功夫。而综合探究题显然突破了这一思维定势,要求考生必须“学会学习”,有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综合探究题设置的目的是贯彻课改精神,引领研究性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从哲学内外因关系的角度。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以激活每个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自主能力这个内因为依据,否则新课程改革便有“名”无“实”。

三、培养对策

(一)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第一,由权威服从向宽松民主和谐师生关系转变。建立宽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培养学生的求异精神、独立思考能力。第二,由传授知识向指导学法转变。力除传统注入式教学的弊端,变教师的“硬灌”为教师的“引导”,变学生的“被迫听”为学生的“主动学”,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成为政治课学习的主人 。

(二)应善于设问更应善于激疑。教师应善于设问,精心设计问题,掌握发问技巧,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精心设计问题的原则是提出一些分散性的、没有单一答案的问题来让学生思考。

教师更应善于激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我提倡采用本色阅读法。因为我发现有些课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学生却被老师牵着走。而本色阅读则提倡学生自主发现探究的阅读,其思维形式是从个别到一般,有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善于提问,逐步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引导学生从低层次提问向较高层次的提问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可以用陈龙安先生提出的“十字口诀法”来帮助学生学会提问。“十字口诀法”具体地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十个问题,即1.“假如”的问题,要求学生对具体假设的情景加以思考;2.列举的问题,举出符合某一条件或特性的事物或资料,越多越好;3.比较的问题,就两项或多项资料特征的关系比较其异同;4.替代的问题;5.除了的问题,针对原来资料或答案,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寻找不同的答案;6.可能的问题,要求学生利用理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或作回顾与展望的了解;7.想象的问题,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力于未来的事物;8.组合的问题,提供学生一些资料,要求学生加以排列组合成另外有意义的资料;9.六W问题,利用英语WHO(谁)、WHAT(什么)、WHY(为什么)、WHEN(何时)、WHERE(何地)、HOW(如何)作为发问的题目;10 .类推的问题。

篇8

案例一: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第一单元综合探究课《正确对待金钱》的教学中,许多老师为了贪图省事,学生还没有探究,就把所谓的标准答案讲给了学生,这样就削弱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此以往,新课改就会变味,就会出现“新瓶装旧酒”的情况。

案例二: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我在听有些老师的公开课时常发现合作探究的热闹表面掩盖不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缺失:学生在回答老师发问时,答案拘泥于课本,拘泥于所谓“标准答案”。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学生独立思考精神和能力的缺失。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见到老师满足于课堂上的滔滔不绝,常见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异口同声,常看到学生在做作业时的左顾右盼。所以我深刻感受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性。下面我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性进行了理论分析。

1.从时展需要角度。

网络时代,每个人获取的信息量呈几何级增长。任何一个事件发生后,各个角度、各个渠道所产生的信息会如同潮水一般向人们涌来。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迅速选取、甄别真正具有实际意义呢?因此,中学政治教育就要特别注意促使学生具备独立获得知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政治课教学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2.从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角度。

叶圣陶曾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第斯多惠说:“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和传播人,谁要想发展和培养,必须靠自己的内部努力来获得。”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他们都一再告诫我们,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学能力。

3.从新课程改革需要角度。

新课程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当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主动性,不善于独立思考,原因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淡薄。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从高考题角度来谈,传统的主观性试题一般考查学生的理论功底和推理能力,不是在“归纳”上下功夫,就是在“演绎”上下功夫。而综合探究题显然突破了这一思维定势,考生必须“学会学习”,有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综合探究题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贯彻课改精神,引领研究性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

4.从哲学内外因关系的角度。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要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教育活动,要想有实效,教师必须激活每个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自主能力这个内因,否则,新课程改革就会有“名”无“实”。

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

1.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必须从知识传授者向教育促进者转变。第一,由权威服从向宽松民主和谐师生关系转变。建立宽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培养学生的求异精神、独立思考能力。第二,由传授知识向指导学法转变。力除传统注入式教学的弊端,变教师的“硬灌”为教师的“引导”,变学生的“被迫听”为学生的“主动学”,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成为政治课学习的真正主人。

2.善于设问,更善于激疑。

教师应善于设问,精心设计问题,掌握发问技巧,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精心设计问题的原则是教师提出一些分散性的、没有单一答案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教师更应善于激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创设一种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首先教师要采用本色阅读法。我常发现有些课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却被老师牵着走。本色阅读提倡学生自主发现探究的阅读,其思维形式是从个别到一般,有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提问,逐步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引导学生从低层次提问向较高层次的提问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可以用台湾的陈龙安先生提出的“十字口诀法”来帮助学生学会提问。“十字口诀法”具体地说可以概括为以下10个问题,即:(1)“假如”的问题,要求学生对具体假设的情景加以思考;(2)列举的问题,举出符合某一条件或特性的事物或资料,越多越好;(3)比较的问题,就两项或多项资料特征的关系比较其异同;(4)替代的问题;(5)除了的问题,针对原来资料或答案,鼓励学生能突破常规,寻找不同的答案;(6)可能的问题,要求学生利用理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或作回顾与展望的了解;(7)想象的问题,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力于未来的事物;(8)组合的问题,提供学生一些资料,要求学生加以排列组合成另外有意义的资料;(9)六W问题,利用英语WHO(谁)、WHAT(什么)、WHY(为什么)、WHEN(何时)、WHERE(何地)、HOW(如何)作为发问的题目;(10)类推的问题。

3.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