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09:14: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固定资本与不变资本,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资本 梳理 划分
在对资本名称梳理前,必须搞清楚资本不是物,它是一种生产关系,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货币、生产资料本身不是资本,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家在市场一方面购买了劳动力,另一方面购买了生产资料,此时的货币、生产资料才能成为资本。严格地说,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不存在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所有的货币和生产资料等都是资本,像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些个体户,比如夫妻店,以家庭生产劳动为基础,不雇佣其他劳动者,他们手中所拥有的货币仅仅是单纯的货币,所拥有的生产资料也仅仅是单纯的生产资料,这些就都不是资本。
在货币、生产资料是资本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资本,以便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一、从资本家投放货币、生产资料等资本的领域看,资本分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银行资本
所谓的产业资本就是指资本家把资本投放在物质生产部门,即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业这些领域的资本;所谓的商业资本是指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或者说资本家把资本投放在商业领域,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攫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借贷资本就是有些资本家手中有闲置的资金,为了取得利息而将暂时闲置的资金贷给商业资本家或者产业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而银行资本就是银行资本家为了经营银行而获取利润所投入的自有资本和通过各种途径集中到银行的货币资本。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借贷资本不同于银行资本,借贷资本是一种纯粹的非职能资本,一般来说,它不是以独立的企业形式存在,它只把钱款借出去,不吸收存款,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社会,一般借贷资本的年利息率要低于年平均利润率;而银行资本尽管从它以自有资本作借贷资本看,属于借贷资本的范围,但是银行资本以独立的企业形式存在,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社会,银行资本家的年利润率相当于年平均利润率。
二、从产业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形式看,产业资本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资本有个特点就是不断地运行,一旦运动停止了,资本也就终结了。产业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的三种表现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当产业资本家在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之前,他手中的资本是以货币的形式存在,此时的产业资本就是货币资本;当产业资本家用手中的货币资本在市场上购买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后,此时的产业资本不再以货币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它就是生产资本;当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后,从事实际的生产活动,生产出新的产品后,生产资本就部分地转化为商品资本,或者说当产业资本在运动过程中以商品的形式存在,此时的产业资本就是商品资本。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商品资本”与“商业资本”只相差一个字,但是商品资本不同于前文提到的商业资本。商品资本从属于产业资本,当产业资本在运动过程中以商品的形式存在于产业资本家的厂库里,准备销售出去时就是商品资本;而商业资本不再从属于产业资本,它是一种已经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形式的资本。
这里还需要注意的是,商业资本家为了更好地开展经营活动,需要购买商业店面等生产资料,同时还需雇佣工人,商业资本也存在运动,在运动中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商业资本家手中的资本,在开展经营活动之前也以货币的形式存在,在销售商品的过程中以待售商品、商业设施和劳动力的形式存在,但是我们没有必要把商业资本按照它的运动表现形式的不同作进一步划分。这是因为商业资本的运动形式不同于产业资本,他们只有流通过程,本身不包含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同样的道理,我们也没有必要对借贷资本和银行资本按运动的不同作进一步划分。也就是说,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划分仅仅针对的是产业资本,没有必要把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银行资本也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三、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划分生产资本
第一,从生产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生产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劳动力那部分形式存在的资本,是一个可变的量,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创造比本身价值更大的价值,是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那部分形式存在的资本,尽管在生产过程中是不能缺少的,但它只能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它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本身是一个不变的量,是不变资本。马克思认为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仅仅是可变资本带来的。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针对的仅仅是生产资本。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同学认为商业资本家也有商场等生产资料,同时商业资本家也雇佣商业店员,因此商业资本家手中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就是不变资本,以商业店员形式存在的资本就是可变资本。其实,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因为马克思认为,如果商业店员从事的是纯粹的流动活动,不是生产活动在商业领域的继续,那么这个过程本身只是实现商品的价值,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以商业店员的形式存在的资本是不可能增殖的,所以商业资本没有必要划分为生产资本,也没有必要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同理,借贷资本和银行资本也没有必要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第二,按生产资本价值周转方式不同,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是指用于购买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那部分资本,它们是以厂房、机器设备等整体的形式来参与生产过程并发挥作用,但是他们的价值不是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分次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比如厂房的使用年限是二十年,那么可以认为厂房的价值在二十年中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同样如果机器设备使用年限是五年,那么就可以认为机器设备的价值在五年中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流动资本指的是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和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原料、燃料、辅助材料一次性地参与生产过程,其价值也随着它们的消耗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一般来说先是资本家预付出去,然后在每一次生产过程中随着工人的劳动被重新创造出来,然后被资本家收回,它的周转方式类似于原材料、燃料等,也属于流动资本的范围。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不同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这两种划分方法的依据不同,同时这两种划分的目的也不同,不能认为不变资本等同于固定资本,也不能认为流动资本等同于可变资本。
一般来说,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的对象也仅仅是产业资本运动过程中的生产资本。至于商业资本中也有一部分资本以商业店面等固定资产的形式存在,银行资本中也有一部分资本以银行营业场所等固定资产的形式存在,借贷资本家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可能也需要一些固定设施,这些资本的价值周转方式类似于生产资本中的固定资本,同样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也使用电、水、纸张等,商业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还雇佣工人,这些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类似于生产资本中的流动资本,但是,前文已经分析了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银行资本没有必要划分为生产资本,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把他们进一步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第三,生产资本中的固定资本还可进一步划分为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像厂房、机器等劳动资料,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这样作为一个整体,它们就是所用资本。但是,它们在生产过程中逐渐发生损耗,在生产过程中发生损耗的部分就是所费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所用资本必定要大于所费资本,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之间一定存在一个差额。马克思认为,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发生损耗的部分,如同阳光、空气一样是被资本家无偿地免费使用,所以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越大,越有利于资本积累。对于流动资本而言,在生产过程中实际发生作用的资本,就是实际损耗的资本,或者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等于零,因此它没有必要划分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与前面的分析类似,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的固定设施也没有必要划分为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
四、关于资本的其他划分
第一,个别资本和社会总资本的划分。一方面,各个企业的资本在再生产中,各自独立地进行循环和周转,实现着价值增殖,这种独立地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就是个别资本;另一方面,资本之间存在普遍联系,比如A企业生产的商品可能是B企业的生产资料,而B企业生产的商品可能是C企业的生产资料,等等。在生产过程各种企业之间是存在着有机联系的,个别资本的运动不可能孤立进行,个别资本之间在运动中存在着有机联系,因此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个别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总资本。
第二,非垄断资本、垄断资本、金融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的划分。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一般来说,企业的规模不大,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很多,单独的企业或者单个企业拥有的资本很难控制同类商品的价格,也没有办法控制原材料的价格,这样的资本就是非垄断资本。随着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到一定程度会产生垄断,少数的大资本单独或联合起来就能控制某些生产资料或者商品的价格,这些大资本或者大资本的联合就是垄断资本。
随着垄断的发展,不仅在工业领域形成工业垄断资本,而且在银行业,也会因为集中到一定程度而产生银行垄断资本。大工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银行的支持,大银行也需要大工业企业的支持,这样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通过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密切地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金融资本。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认为金融资本等同于大垄断银行资本,单独的大垄断银行资本如果不与工业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那就只是规模很大的垄断银行资本,而不是金融资本,只有当它与工业垄断资本通过多种方式发生紧密联系,融合在一起时才能形成金融资本。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不断尖锐化,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断爆发,资产阶级政府放弃了亚当・斯密的“干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的理念,国家政权在不同的程度上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这样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逐渐地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
【参考文献】
关键词:剩余价值;固定资本;经济危机
一、对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的回顾
以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中的第1个例子为例,马克思提出的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开端公式:
I、4000c+1000v+1000m=6000
II、1500c+750v+750m=3000
总额=9000
马克思假定,第I部类的剩余价值的一半即500m被积累。首先,第一部类的1000v和500m要由第二部类的1500c补偿;这样,第I部类留下的是4000c+500m,其中500m要用于积累。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情况下,500m中有400m要转化为不变资本,100m要转化为可变资本;同时,第二部类资本家方面为了积累的目的,要向第I部类购买100Im以满足第一部类追加的可变资本的消费需求,形成第II部类追加的不变资本,第II部类要运用这个资本,就必须再投入50v新的劳动力,从而使他的可变资本由750增加到800。为积累的目的而改变的组合成为:
I、4400c+1100v+500消费基金=6000
II、1600c+800v+600消费基金=3000
总计=9000
二、扩大再生产理论的错误
第一,扩大再生产的前提与资本家生产的目的相矛盾。马克思认为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是剩余生产资料的存在,否则,扩大再生产将没有物质来源。诚然,生产资料的剩余使扩大再生产有了物质基础。但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资本总公式为“G-W-G′”(G′>G),资本运动是以货币为起点,又以货币为终点,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唯一目的和动力就是追逐剩余价值,即货币的增值;产业资本循环必须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3个阶段,这3个阶段必须互相紧密衔接,毫不间断,如果资本的运动在销售阶段遇到困难,商品卖不出去,剩余价值不能实现,再生产就无法继续进行。可见,资本家生产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得到物质形态的剩余产品,而是货币形态的剩余价值或利润,再生产的前提是前一期生产的目的是否达到。就资本家而言,货币的增殖给资本家提供了再生产的动机,货币的增值,即G′的得到是资本家再生产的前提。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发生绝不是缺少了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而是剩余价值不能转化为货币,不能给资本家带来更多的货币,于是资本家停止了再生产。
在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中,两大部类之间货币的交换是相等的。生产资料部类资本家为生产预付的1100v货币和自身消费的500m通过消费部类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购买重新流回;消费部类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预付的货币通过生产资料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购买流回,对本部类工人的预付通过本部类工人对消费资料的购买流回。无论是在交换的过程中还是交换的结果,任何一个部类的资本家都没有获得超过自身所支付的货币,生产并没有使资本家的货币增加,仅仅是出现了剩余产品,是不能刺激资本家扩大再生产的。正如谷贱伤农,丰产而不丰收,物资财富的增加并没有带来货币收入的增加,生产者不会利用剩余的粮食去扩大种植,而是减少生产。
第二,忽视了消费部类对固定资本的需求。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为1500,消费部类就会购买同等价值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的进行不仅需要流动资本,还需要固定资本,消费部类为了进行生产需要购买的生产资料不仅包含流动资本还包含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价值一次性的转移到当期产品中,而固定资本是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而对固定资本执行职能的整个期间全部一次预付的,在每一期生产的过程中只有一部分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由于对固定资本的购买,消费部类购买的1500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并不会全部转移到当期产品中去。因此,为了满足生产资料部类价值1500的消费需求,消费部类购买生产资料的价值大于1500,而不是恰好等于生产资料部类的消费需求。
第三,忽视了两大部类固定资本折旧的价值。在扩大再生产中,两大部类的固定资本都会不断增加,固定资本更新会小于固定资本折旧的价值,因此,不能忽视固定资本的折旧价值。对于第一部类,固定资本折旧使本部类的产品的价值大于本期不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意味着有更多的生产资料供给;对于第二部类,固定资本折旧价值意味着为满足第一部类的消费需求,第二部类不需要购买等量的生产资料,购买的生产资料应该等于第一部类的消费需求与折旧价值之差。
三、结论
货币的增值是本期生产的终点也是下期生产的起点,货币的增加刺激着资本家扩大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剩余生产资料的存在仅仅使扩大再生产有了物质基础,并不能刺激资本家扩大生产。由于马克思对扩大再生产过程分析的错误,使对资本主义的无限扩张持否定态度的马克思理论,不能形成一个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崩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只能说明危机是因为生产内部比例失调之故,排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之间的深刻而根本的冲突。
参考文献:
1、蒋学模.政治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卢森堡.资本积累论[M].三联书店出版社,1959.
关键词:资本有机构成;新兴市场;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G633.23;F2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4.1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29-03
一、引言
自从《资本论》诞生以来,一些经济学家,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证方面都对其经典理论进行推导与验证。当然,作为《资本论》重要的理论之一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也被中外经济学家不断的求证。资本有机构成的基本内容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称作资本技术构成,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和购买动力的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称作资本价值构成[1]。马克思预言,在长期资本有机构成有上升的趋势。
吴欣旺等 [2]用中国1995—2007年各省的数据面板数据,验证了在中国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上升的命题。蔡晓辉 [3]论述了随着资本技术进步,并非只有资本技术构成提高,从而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一种发展趋势。从蔡晓辉的论述,我们可以思考资本影响本有机构成的因素有多种,并不只是技术的进步。郑久平等 [4]通过对我国省际1978—2007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资本有机构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较高的资本有机构成将减缓经济增长。林毅夫 [5]认为制造业过高的资本技术构成,会显著降低人均GDP增长率,导致各地区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
现有文献虽然对资本有机构成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但是仅局限于一国数据的研究,一些结论是否能够在其他国家适用,尚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在接下来,我们提出相关假设以及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影响资本有机构成的各个因素。
二、研究假设
近十多年来,新兴市场的经济快速增长,引起了经济学界对新兴市场的发展极大的关注。经济的增长不断地积累资本存量,人均资本存量也不断地增加。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逻辑推理是按人均推动物化的劳动资料来计算的。按照这个逻辑推理,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资本有机构成的上升。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一个国家的经济的增长越快,该国的资本有机构成上升的趋势就越慢。
外商直接投资(FDI)通过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的引进,节省活的劳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因此,本文预期该国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越多,该国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也越快。从而提出假设2。
假设2:一个国家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数量越多,该国的资本有机构成上升的趋势越快。
一个国家的投资率越高,用于投入固定资本中的比重也就越大,同时机器等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也就加速,从而推动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基于此本文提出相应的假设3。
假设3:一个国家的投资率越高,该国的资本有机构成上升的趋势也越快。
三、资本有机构成的计算与变量的选取
(一)资本有机构成的计算
资本有机构成(C/V)在文中作为被解释变量。依据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的定义,可以理解为资本有机构成与资本技术构成同方向变化,表现在购买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价值上。用公式来表示: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不变资本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按现值美元计),可变资本用用当年已收劳工汇款和职工报酬(按现值美元计)来替代,劳工汇款和职工报酬包括流动工人创造的经常转移以及非本地工作人员挣得的工资和薪水。
(二)解释变量的计算
经济增长文中用人均GDP增长率来代替,用PGDP来表示。依据假设1我们预测该符号为负号。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GDP的百分比来计算外商直接投资。投资(INVEST),由于国际数据很难统一,本文用世界银行提供的国内贷款占GDP的百分比来代替。投资率越高,用于投入固定资本中的比重也就越大,同时机器等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也就加速,从而推动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预测符号为正号。人力资本(HC)是用中学入学人数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的。剩余价值(m)使用国内生产总值减去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工人劳动报酬总额之和。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工人劳动报酬。
四、模型的建立与数据选取
(一)模型的建立
结合上面对各个指标的分析,建立i个国家t时期的面板模型:
(二)数据选取
本文从新兴市场的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的国家中,选取了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的国家,从中选择出8个国家,分别是中国、印度、俄罗斯联邦、巴西、土耳其、韩国、墨西哥、南非和埃及。基于文中各变量数据的有效性为原则,为尽可能的采取时间跨度较长的数据,本文选择从1980-2010年的年度数据为研究对象。文中所有数据都来自世界银行。相关变量和实证部分均采用excel2010及stata12.0软件进行处理。
五、实证分析
对方程(1)分别采用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在表1中,栏(1)和(2)是用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的结果。栏(3)和(4)是用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的结果。
按资本运动控制成本
我们知道,商品的价值构成是C+V+M,C是不变资本,V是可变资本,M是价值增值部分,可称为盈利。
按照投入产出的概念,C+V是投入部分,M是产出部分,C+V可作为分母,M是分子,分子越大,分母越小,投入产出效益就越好,反之,投入产出效益就越差。因此,如何控制成本,就成为投入产出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
在C+V中,C是指购买生产资料机器设备的不变资本,是商品价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控制成本中,应特别注意购买同类生产资料,机器设备的价格,注意有无物美价廉的产品,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竞争机制作用下,如果采购时货比三家,购买到同质优价原料、机器设备,不仅能使自己的产品获得竞争力,而且也能有效地控制成本,这也是许多工厂都把精兵强将放在原料采购部门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这样才能有效地把好商品生产的第一关———进料价格。
V是支付给劳动者的价格。劳动者本身的价值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维持劳动者本人的费用,二是保持劳动者家庭的费用,三是对劳动者技能培养的费用。
在不同的国家,由于经济水平的差异,劳动力价格有不同的水平。
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在劳动力价值中,劳动者技能培养费用所占的比重也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简单劳动被复杂劳动所代替,以至于在西方许多国家中,如果不完成九年义务,都无法从事许多工作。
在控制成本中,V是一个重要的因素,V的高低直接与成本高低有关。
但是,V是不可能无止尽降低的,也就是说,V是有下限的,这个下限是在同类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方与劳动力需求方都能接受的价格,低于这个价格,企业无法找到合格的劳动者。
另外,应该以动态的观点而不是以静态的观点来看待劳动力成本。
以动态观点,在支付劳动力成本时,不仅仅看到支出的货币,更要看到劳动力创造的价值,要用投入产出法来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是否合理。创造价值越高,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也应越高,这才符合劳动力市场的客观规律,如果违反了这一规律,即使一时得到高质低廉的劳动力,但由于市场的流动性,最终还是无法长期在企业中保留高质量的劳动力,最终也会因为高质量劳动力的离去而企业资产价值量的增加。
因此,任何一个企业控制成本是必要的,但任何成本都有一个下限,这个下限就是它的合理水平,保持在这个水平上,企业能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低于这个水平是违反客观规律的,但高于这个水平,又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外贸企业控制成本的特点
外贸企业处于商业流通领域,使用的资本金是商业资本。商业资本运作的特点与产业资本、货币资本不一样,而商业资本在外贸领域的运作与内贸领域的运作也不一样,有着它独特的特点:
从单个资本循环看,外贸企业收购工厂的出口商品。对工厂来说,该商品被收购后,得到了报酬,它的价值已被实现,可以视为商品在国内市场实现了价值,但是对外贸企业来说,收购的出口商品的价值要在国际市场上实现,才算真正最终实现。
因此,当出口商品被外贸企业收购后,它的价值增值过程并没有结束,只不过价值增值的空间和劳动过程的空间从工厂的生产领域转移到外贸的流通领域。
从外贸企业运作成本看,它是由两部分组成,即外贸企业的固定资本和部分流动资本投资。固定资本投资包括购买办公大楼、办公设备、运输工具、仓库等,这部分投资的特点是一次性投入,多次分批收回,并且是可以折旧的。还有一部分包括办公费用,即进出口业务需要支出的经营费用,如出差费、验货费、样品费、通讯费等等,这些费用属于流动资本投资,它的特点是一次性投入,时间短,周转快,3到6个月可以收回。流动资本的价值转移也是一次性地全部加入到商品价值中去。
还有一部分流动资本,是用于支付给业务员的工资和奖金。外贸公司的业务员绝大多数是大学毕业生,主要来源于外贸专业、外语专业和财务专业的大专院校,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各个公司有不同的规定,但总体水平差不多。
而奖金部分的差异却很大,经济体制改革后,每个进出口公司都制定了对职工的激励机制,奖励创造价值多的业务员,并把奖金的高低作为拉开收入档次的主要手段。因此,外贸企业的成本中,支付给业务员的工资与奖金也是成本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总资本构成看,外贸企业资本构成存在“三多三少”,即负债多、权益资本少,流动资本多、固定资本少,短期贷款多、长期贷款少。这样的总资本构成,使外贸企业在降低成本方面更具有行业特色。
正是由于具有以上几个特点,外贸企业降低成本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一)控制出口商品收购价格,是控制企业成本的重要环节。
大多数外贸企业对工厂的出口商品仍然采用收购制,那么收购价格的高低就成为控制成本的关键点。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内的竞争机制正在形成,这种竞争机制为外贸企业挑选优质低价的出口商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企业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提供了机会。
因此,各个出口企业应充分重视货源采购工作,坚持同类商品优质低价优先收购原则,并有意识地培养一批优质出口商品的货源工厂,经济利益机制使这批货源工厂为外贸企业提供物美价廉的出口商品。
同时外贸企业还可以用参股、控股的方式,将资本渗透到企业中,用资产纽带关系把外贸企业与工业企业的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利益机制来控制成本,有利于使工贸双方都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
(二)通过有效控制库存和应收账款,加快流动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在外贸的流动资本中,有相当大部分用于收购出口商品,由于出口商品的时间性、季节性很强,许多商品收购后,或多或少都要在仓库存一段时间,形成库存商品。当然,库存有合理库存与不合理库存之分。
一般来说,存货周转率高,说明存货速度快,占有流动资本少。同量的流动资本,由于周转速度的快慢,能带来不同的效益,因此,每个企业都力求加快存货的周转速度。但是,存货周转率太高,则反映企业库存不足,如果库存太少,不足以满足出口需要,也会企业的正常运行。因此,存货周转率适中比较合适。至于什么样的存货周转率比较合适,根据不同的商品,不同的市场,不同的销售对象而有所不同,每个外贸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公司的业务状况和商品特点来制定。
应收账款也是外贸企业流动资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收账款分为对国内工厂企业的放账和对国外客户的放账,建立合理的应收账款可推动进出口业务的,但是应收账款收不回来,又是造成外贸公司亏损的重要原因。
总之,由于外贸公司的流动资本大部分是从银行货款而来,因此,银行的利息负担将要在出口成本中,所以,加快流动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将是外贸企业控制成本、增加收益的重要手段。
(三)盘活固定资本投资,可间接降低企业的成本。
外贸企业的固定资本投资主要表现在购买办公大楼、职工宿舍、工具、通讯设备、仓库等方面,而购买的物业——办公大楼、职工宿舍、仓库占用的资金量最大,构成固定资本投资的重要。
按照传统观点,这些固定资本一旦投入,只有通过折旧的,过若干年后收回。但如果我们树立了资产经营价值观,那么以这些固定资本投资的物业,在折旧完成以前,也能为公司带来一定的收益。
例如,自己投资建好办公大楼、职工宿舍、仓库,办好产权证明和相关的手续后,将它们抵押给银行,可以得到优惠利率货款,货款作为流动资本,投入进出口贸易当中,由于利率的优惠,能为出口公司带一定的收益。
又例如,在产权市场上,公司的物业资产也可以进行交易。公司可用参股、控股等形式,将物业作为对其他企业的一种投资方式,使形态固定的物业资产在价值形态上流动起来,也能为公司带来收益。
(四)降低办公经营费用,也是控制成本的重要环节。
外贸公司经营费用支出,是构成外贸企业成本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在计划经济体制时,由于吃“大锅饭”,这部分费用未被重视起来,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尤其是从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办公经营费用作为成本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与职工创造的利润,以及完成任务后的资金分配都牢牢挂起钩来。
有些进出口公司将费用支出指标、利润指标和奖励指标落实到个人(如上海基地进出口公司的陆长生管理法),这种用投入产出法将支出费用和创造利润联系起来的制度,无疑对最大限度降低办公费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有的进出口公司采用此方法,仅电话费用,就节省了几万元人民币,而且对每个业务员来说,这种机制使他们的头脑中都上紧了节约费用开支这根弦,于是能写传真联系业务就不用电话,能坐火车就不乘飞机。
办公费用的节省,不仅为公司节约了经营费用,也为业务员本身带来了经济效益。
在投入产出公式中,办公费作为投入部分,是分母,产出部分是分子,当分母缩小时,即使分子不变,收益仍然会增加。
(五)适当制定业务员工资与奖金的比例,也能有效控制成本。
在外贸公司,业务员的经营活动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因此,业务员的经营能力、外语水平、对市场的了解程度、对商品特点的熟悉程度,以及对国内工厂和国外客户的掌握程度等等,都成为他们为企业创造利润的重要因素。在掌握等量流动资本后,素质高的业务员可以比一般素质的业务员多创造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利润。
因此,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外贸公司尤为重要,这也是外贸企业留住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支付业务员的工资与奖金中,两者的比例的制定对控制成本有重要意义,如果两者关系是3:7,那么业务员只在创造一定量利润后,才能得到相应的奖金,这样在投入产出比例中,由于产出的加大,会使企业成本相对降低。
按资本运动规律控制成本
我们知道,商品的价值构成是C+V+M,C是不变资本,V是可变资本,M是价值增值部分,可称为盈利。
按照投入产出的概念,C+V是投入部分,M是产出部分,C+V可作为分母,M是分子,分子越大,分母越小,投入产出效益就越好,反之,投入产出效益就越差。因此,如何控制成本,就成为投入产出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在C+V中,C是指购买生产资料机器设备的不变资本,是商品价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控制成本中,应特别注意购买同类生产资料,机器设备的价格,注意有无物美价廉的产品,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竞争机制作用下,如果采购时货比三家,购买到同质优价原料、机器设备,不仅能使自己的产品获得竞争力,而且也能有效地控制成本,这也是许多工厂都把精兵强将放在原料采购部门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这样才能有效地把好商品生产的第一关———进料价格。
V是支付给劳动者的价格。劳动者本身的价值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维持劳动者本人的费用,二是保持劳动者家庭的费用,三是对劳动者技能培养的费用。
在不同的国家,由于经济水平的差异,劳动力价格有不同的水平。
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在劳动力价值中,劳动者技能培养费用所占的比重也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简单劳动被复杂劳动所代替,以至于在西方许多国家中,如果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都无法从事许多工作。
在控制成本中,V是一个重要的因素,V的高低直接与成本高低有关。
但是,V是不可能无止尽降低的,也就是说,V是有下限的,这个下限是在同类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方与劳动力需求方都能接受的价格,低于这个价格,企业无法找到合格的劳动者。
另外,应该以动态的观点而不是以静态的观点来看待劳动力成本。
以动态观点,在支付劳动力成本时,不仅仅看到支出的货币,更要看到劳动力创造的价值,要用投入产出法来分析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是否合理。创造价值越高,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也应越高,这才符合劳动力市场的客观规律,如果违反了这一规律,即使一时得到高质低廉的劳动力,但由于市场的流动性,最终还是无法长期在企业中保留高质量的劳动力,最终也会因为高质量劳动力的离去而影响企业资产价值量的增加。
因此,任何一个企业控制成本是必要的,但任何成本都有一个下限,这个下限就是它的合理水平,保持在这个水平上,企业能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低于这个水平是违反客观规律的,但高于这个水平,又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外贸企业控制成本的特点
外贸企业处于商业流通领域,使用的资本金是商业资本。商业资本运作的特点与产业资本、货币资本不一样,而商业资本在外贸领域的运作与内贸领域的运作也不一样,有着它独特的特点:
从单个资本循环看,外贸企业收购工厂的出口商品。对工厂来说,该商品被收购后,得到了报酬,它的价值已被实现,可以视为商品在国内市场实现了价值,但是对外贸企业来说,收购的出口商品的价值要在国际市场上实现,才算真正最终实现。
因此,当出口商品被外贸企业收购后,它的价值增值过程并没有结束,只不过价值增值的空间和劳动过程的空间从工厂的生产领域转移到外贸的流通领域。
从外贸企业运作成本看,它是由两部分组成,即外贸企业的固定资本和部分流动资本投资。固定资本投资包括购买办公大楼、办公设备、运输工具、仓库等,这部分投资的特点是一次性投入,多次分批收回,并且是可以折旧的。还有一部分包括办公费用,即进出口业务需要支出的经营费用,如出差费、验货费、样品费、通讯费等等,这些费用属于流动资本投资,它的特点是一次性投入,时间短,周转快,3到6个月可以收回。流动资本的价值转移也是一次性地全部加入到商品价值中去。
还有一部分流动资本,是用于支付给业务员的工资和奖金。外贸公司的业务员绝大多数是大学毕业生,主要来源于外贸专业、外语专业和财务专业的大专院校,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各个公司有不同的规定,但总体水平差不多。
而奖金部分的差异却很大,经济体制改革后,每个进出口公司都制定了对职工的激励机制,奖励创造价值多的业务员,并把奖金的高低作为拉开收入档次的主要手段。因此,外贸企业的成本中,支付给业务员的工资与奖金也是成本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总资本构成看,外贸企业资本构成存在“三多三少”,即负债多、权益资本少,流动资本多、固定资本少,短期贷款多、长期贷款少。这样的总资本构成,使外贸企业在降低成本方面更具有行业特色。
正是由于具有以上几个特点,外贸企业降低成本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一)控制出口商品收购价格,是控制企业成本的重要环节。
目前大多数外贸企业对工厂的出口商品仍然采用收购制,那么收购价格的高低就成为控制成本的关键点。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内的竞争机制正在形成,这种竞争机制为外贸企业挑选优质低价的出口商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企业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提供了机会。
因此,各个出口企业应充分重视货源采购工作,坚持同类商品优质低价优先收购原则,并有意识地培养一批优质出口商品的货源工厂,应用经济利益机制使这批货源工厂为外贸企业提供物美价廉的出口商品。
同时外贸企业还可以用参股、控股的方式,将资本渗透到工业企业中,用资产纽带关系把外贸企业与工业企业的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利益机制来控制成本,有利于使工贸双方都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
(二)通过有效控制库存和应收账款,加快流动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在外贸企业的流动资本中,有相当大部分用于收购出口商品,由于出口商品的时间性、季节性很强,许多商品收购后,或多或少都要在仓库存一段时间,形成库存商品。当然,库存有合理库存与不合理库存之分。
一般来说,存货周转率高,说明存货速度快,占有流动资本少。同量的流动资本,由于周转速度的快慢,能带来不同的经济效益,因此,每个企业都力求加快存货的周转速度。但是,存货周转率太高,则反映企业库存不足,如果库存太少,不足以满足出口需要,也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因此,存货周转率适中比较合适。至于什么样的存货周转率比较合适,根据不同的商品,不同的市场,不同的销售对象而有所不同,每个外贸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公司的业务状况和商品特点来制定。
应收账款也是外贸企业流动资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收账款分为对国内工厂企业的放账和对国外客户的放账,建立合理的应收账款可推动进出口业务的发展,但是应收账款收不回来,又是造成外贸公司亏损的重要原因。
总之,由于外贸公司的流动资本大部分是从银行货款而来,因此,银行的利息负担将要计算在出口成本中,所以,加快流动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将是外贸企业控制成本、增加收益的重要手段。
(三)盘活固定资本投资,可间接降低企业的成本。
外贸企业的固定资本投资主要表现在购买办公大楼、职工宿舍、交通工具、通讯设备、仓库等方面,而购买的物业——办公大楼、职工宿舍、仓库占用的资金量最大,构成固定资本投资的重要内容。
按照传统观点,这些固定资本一旦投入,只有通过折旧的方法,过若干年后收回。但如果我们树立了资产经营价值观,那么以这些固定资本投资的物业,在折旧完成以前,也能为公司带来一定的收益。
例如,自己投资建好办公大楼、职工宿舍、仓库,办好产权证明和相关的法律手续后,将它们抵押给银行,可以得到优惠利率货款,货款作为流动资本,投入进出口贸易当中,由于利率的优惠,能为出口公司带一定的收益。
又例如,在产权市场上,公司的物业资产也可以进行交易。公司可用参股、控股等形式,将物业作为对其他企业的一种投资方式,使形态固定的物业资产在价值形态上流动起来,也能为公司带来收益。
(四)降低办公经营费用,也是控制成本的重要环节。
外贸公司经营费用支出,是构成外贸企业成本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在计划经济体制时,由于吃“大锅饭”,这部分费用未被重视起来,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尤其是从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办公经营费用作为成本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与职工创造的利润,以及完成任务后的资金分配都牢牢挂起钩来。
有些进出口公司将费用支出指标、利润指标和奖励指标落实到个人(如上海基地进出口公司的陆长生管理法),这种用投入产出法将支出费用和创造利润联系起来的制度,无疑对最大限度降低办公费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有的进出口公司采用此方法,仅电话费用,就节省了几万元人民币,而且对每个业务员来说,这种机制使他们的头脑中都上紧了节约费用开支这根弦,于是能写传真联系业务就不用电话,能坐火车就不乘飞机。
办公费用的节省,不仅为公司节约了经营费用,也为业务员本身带来了经济效益。
在投入产出公式中,办公费作为投入部分,是分母,产出部分是分子,当分母缩小时,即使分子不变,收益仍然会增加。
(五)适当制定业务员工资与奖金的比例,也能有效控制成本。
在外贸公司,业务员的经营活动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因此,业务员的经营能力、外语水平、对市场的了解程度、对商品特点的熟悉程度,以及对国内工厂和国外客户网络的掌握程度等等,都成为他们为企业创造利润的重要因素。在掌握等量流动资本后,素质高的业务员可以比一般素质的业务员多创造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利润。
因此,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外贸公司尤为重要,这也是外贸企业留住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支付业务员的工资与奖金中,两者的比例的制定对控制成本有重要意义,如果两者关系是3:7,那么业务员只在创造一定量利润后,才能得到相应的奖金,这样在投入产出比例中,由于产出的加大,会使企业成本相对降低。
按资本运动控制成本
我们知道,商品的价值构成是C+V+M,C是不变资本,V是可变资本,M是价值增值部分,可称为盈利。
按照投入产出的概念,C+V是投入部分,M是产出部分,C+V可作为分母,M是分子,分子越大,分母越小,投入产出效益就越好,反之,投入产出效益就越差。因此,如何控制成本,就成为投入产出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
在C+V中,C是指购买生产资料机器设备的不变资本,是商品价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控制成本中,应特别注意购买同类生产资料,机器设备的价格,注意有无物美价廉的产品,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竞争机制作用下,如果采购时货比三家,购买到同质优价原料、机器设备,不仅能使自己的产品获得竞争力,而且也能有效地控制成本,这也是许多工厂都把精兵强将放在原料采购部门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这样才能有效地把好商品生产的第一关———进料价格。
V是支付给劳动者的价格。劳动者本身的价值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维持劳动者本人的费用,二是保持劳动者家庭的费用,三是对劳动者技能培养的费用。
在不同的国家,由于经济水平的差异,劳动力价格有不同的水平。
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在劳动力价值中,劳动者技能培养费用所占的比重也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简单劳动被复杂劳动所代替,以至于在西方许多国家中,如果不完成九年义务,都无法从事许多工作。
在控制成本中,V是一个重要的因素,V的高低直接与成本高低有关。
但是,V是不可能无止尽降低的,也就是说,V是有下限的,这个下限是在同类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方与劳动力需求方都能接受的价格,低于这个价格,企业无法找到合格的劳动者。
另外,应该以动态的观点而不是以静态的观点来看待劳动力成本。
以动态观点,在支付劳动力成本时,不仅仅看到支出的货币,更要看到劳动力创造的价值,要用投入产出法来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是否合理。创造价值越高,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也应越高,这才符合劳动力市场的客观规律,如果违反了这一规律,即使一时得到高质低廉的劳动力,但由于市场的流动性,最终还是无法长期在企业中保留高质量的劳动力,最终也会因为高质量劳动力的离去而企业资产价值量的增加。
因此,任何一个企业控制成本是必要的,但任何成本都有一个下限,这个下限就是它的合理水平,保持在这个水平上,企业能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低于这个水平是违反客观规律的,但高于这个水平,又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外贸企业控制成本的特点
外贸企业处于商业流通领域,使用的资本金是商业资本。商业资本运作的特点与产业资本、货币资本不一样,而商业资本在外贸领域的运作与内贸领域的运作也不一样,有着它独特的特点:
从单个资本循环看,外贸企业收购工厂的出口商品。对工厂来说,该商品被收购后,得到了报酬,它的价值已被实现,可以视为商品在国内市场实现了价值,但是对外贸企业来说,收购的出口商品的价值要在国际市场上实现,才算真正最终实现。
因此,当出口商品被外贸企业收购后,它的价值增值过程并没有结束,只不过价值增值的空间和劳动过程的空间从工厂的生产领域转移到外贸的流通领域。
从外贸企业运作成本看,它是由两部分组成,即外贸企业的固定资本和部分流动资本投资。固定资本投资包括购买办公大楼、办公设备、运输工具、仓库等,这部分投资的特点是一次性投入,多次分批收回,并且是可以折旧的。还有一部分包括办公费用,即进出口业务需要支出的经营费用,如出差费、验货费、样品费、通讯费等等,这些费用属于流动资本投资,它的特点是一次性投入,时间短,周转快,3到6个月可以收回。流动资本的价值转移也是一次性地全部加入到商品价值中去。
还有一部分流动资本,是用于支付给业务员的工资和奖金。外贸公司的业务员绝大多数是大学毕业生,主要来源于外贸专业、外语专业和财务专业的大专院校,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各个公司有不同的规定,但总体水平差不多。
而奖金部分的差异却很大,经济体制改革后,每个进出口公司都制定了对职工的激励机制,奖励创造价值多的业务员,并把奖金的高低作为拉开收入档次的主要手段。因此,外贸企业的成本中,支付给业务员的工资与奖金也是成本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总资本构成看,外贸企业资本构成存在“三多三少”,即负债多、权益资本少,流动资本多、固定资本少,短期贷款多、长期贷款少。这样的总资本构成,使外贸企业在降低成本方面更具有行业特色。
正是由于具有以上几个特点,外贸企业降低成本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一)控制出口商品收购价格,是控制企业成本的重要环节。
大多数外贸企业对工厂的出口商品仍然采用收购制,那么收购价格的高低就成为控制成本的关键点。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内的竞争机制正在形成,这种竞争机制为外贸企业挑选优质低价的出口商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企业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提供了机会。
因此,各个出口企业应充分重视货源采购工作,坚持同类商品优质低价优先收购原则,并有意识地培养一批优质出口商品的货源工厂,经济利益机制使这批货源工厂为外贸企业提供物美价廉的出口商品。
同时外贸企业还可以用参股、控股的方式,将资本渗透到企业中,用资产纽带关系把外贸企业与工业企业的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利益机制来控制成本,有利于使工贸双方都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
(二)通过有效控制库存和应收账款,加快流动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在外贸的流动资本中,有相当大部分用于收购出口商品,由于出口商品的时间性、季节性很强,许多商品收购后,或多或少都要在仓库存一段时间,形成库存商品。当然,库存有合理库存与不合理库存之分。
一般来说,存货周转率高,说明存货速度快,占有流动资本少。同量的流动资本,由于周转速度的快慢,能带来不同的效益,因此,每个企业都力求加快存货的周转速度。但是,存货周转率太高,则反映企业库存不足,如果库存太少,不足以满足出口需要,也会企业的正常运行。因此,存货周转率适中比较合适。至于什么样的存货周转率比较合适,根据不同的商品,不同的市场,不同的销售对象而有所不同,每个外贸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公司的业务状况和商品特点来制定。
应收账款也是外贸企业流动资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收账款分为对国内工厂企业的放账和对国外客户的放账,建立合理的应收账款可推动进出口业务的,但是应收账款收不回来,又是造成外贸公司亏损的重要原因。
总之,由于外贸公司的流动资本大部分是从银行货款而来,因此,银行的利息负担将要在出口成本中,所以,加快流动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将是外贸企业控制成本、增加收益的重要手段。
(三)盘活固定资本投资,可间接降低企业的成本。
外贸企业的固定资本投资主要表现在购买办公大楼、职工宿舍、工具、通讯设备、仓库等方面,而购买的物业——办公大楼、职工宿舍、仓库占用的资金量最大,构成固定资本投资的重要。
按照传统观点,这些固定资本一旦投入,只有通过折旧的,过若干年后收回。但如果我们树立了资产经营价值观,那么以这些固定资本投资的物业,在折旧完成以前,也能为公司带来一定的收益。
例如,自己投资建好办公大楼、职工宿舍、仓库,办好产权证明和相关的手续后,将它们抵押给银行,可以得到优惠利率货款,货款作为流动资本,投入进出口贸易当中,由于利率的优惠,能为出口公司带一定的收益。
又例如,在产权市场上,公司的物业资产也可以进行交易。公司可用参股、控股等形式,将物业作为对其他企业的一种投资方式,使形态固定的物业资产在价值形态上流动起来,也能为公司带来收益。
(四)降低办公经营费用,也是控制成本的重要环节。
外贸公司经营费用支出,是构成外贸企业成本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在计划经济体制时,由于吃“大锅饭”,这部分费用未被重视起来,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尤其是从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办公经营费用作为成本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与职工创造的利润,以及完成任务后的资金分配都牢牢挂起钩来。
有些进出口公司将费用支出指标、利润指标和奖励指标落实到个人(如上海基地进出口公司的陆长生管理法),这种用投入产出法将支出费用和创造利润联系起来的制度,无疑对最大限度降低办公费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有的进出口公司采用此方法,仅电话费用,就节省了几万元人民币,而且对每个业务员来说,这种机制使他们的头脑中都上紧了节约费用开支这根弦,于是能写传真联系业务就不用电话,能坐火车就不乘飞机。
办公费用的节省,不仅为公司节约了经营费用,也为业务员本身带来了经济效益。
在投入产出公式中,办公费作为投入部分,是分母,产出部分是分子,当分母缩小时,即使分子不变,收益仍然会增加。
(五)适当制定业务员工资与奖金的比例,也能有效控制成本。
在外贸公司,业务员的经营活动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因此,业务员的经营能力、外语水平、对市场的了解程度、对商品特点的熟悉程度,以及对国内工厂和国外客户的掌握程度等等,都成为他们为企业创造利润的重要因素。在掌握等量流动资本后,素质高的业务员可以比一般素质的业务员多创造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利润。
因此,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外贸公司尤为重要,这也是外贸企业留住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支付业务员的工资与奖金中,两者的比例的制定对控制成本有重要意义,如果两者关系是3:7,那么业务员只在创造一定量利润后,才能得到相应的奖金,这样在投入产出比例中,由于产出的加大,会使企业成本相对降低。
①与价值有关的概念:价值、使用价值、价格、生产成本、生产价格、垄断价格;
②与资本有关的概念: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垄断资本;
③与剩余价值有关的概念: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超额剩余价值、利润、平均利润、利息、地租、企业利润、垄断利润、超额利润、剩余价值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
④与资本积累有关的概念: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资本有机构成、社会总资本、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
⑤与资本运动有关的概念: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等。
二、应用
①价值规律的作用极其实现;
②资本运动连续性的规律;
③影响资本运动速度(怎样加快资本周转速度);
④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
⑤平均利润率的形成(部门之间竞争或市场配置资源);
⑥货币流通量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⑦劳动生产率、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利润;
⑧股份公司概念;
⑨地租理论;
⑩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节。
三、关系
①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②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与超额剩余价值;
③超额利润。
第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增加了商品量,而不增加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创造的价值量,因此,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了;
第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全社会的商品量,但是在全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或一个生产单位)劳动量不变的条件下,价值总量也不变;
第三,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了,但并不影响单位商品价格不变或提高,因为影响商品价格的其他因素(如货币的价值或纸币的发行量)的变化,可能抵消了单位商品价值降低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四、资本主义
①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②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
③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本质;
④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⑤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⑥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
⑦资本积累的实质;
⑧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关键词:《原理概论》辨析题思维能力
2009年西安科技大学培育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851
《原理概论》课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课程设置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课改后的“概论”课内容增加而课时却在减少,要在规定课时内讲完涵盖三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既要着眼于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的条缕分析,也要着眼于解释基本原理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学生思想上的疑团,把准确性、规范性、新颖性和针对性等诸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辨析题是一种要求学生对所提供的观点或材料进行辨别和分析的习题类型,主要测试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或知识的应用能力,通常是提出某个命题,要求应试者首先作出明确判断,再根据有关科学原理陈述判断的理由,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的目的。
一、辨析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对概念、原理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由于课改后的“概论”课内容全面而丰富,而课时却严重不足。针对教材中一些抽象的理论、容易使学生混淆的概念,从中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问题,以辨析题的形式让学生完成,帮助学生及时地再现和巩固知识,准确地把握和理解知识,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在辩证唯物论中,关于意识的本质部分,由于该部分内容的高度抽象与概括,看似课堂上听懂了的理论,要达到深层理解却不容易。有这样一道辨析题:“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因此意识总是与客观存在相符合”。考察同学们对意识与物质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这是学好辩证唯物论的基础。虽然意识在本质上是客观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世界,但是,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不一定是完整的、准确的,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要受许多条件的限制,如主体的认识能力、知识水平、思维方式、被认识对象本质的暴露程度、实践和认识手段发展的水平等。因此,对客观对象的反映不可能总是与客观存在相吻合、相一致。这道辨析题就是帮助同学们准确理解“反映”这个概念,“反映”过程中,要受到主体、客体的各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因此人脑所获得的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就会有差异。
(二)沟通前后知识连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概论”教材中,政治经济学部分现在压缩为两章内容,主要线索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学说、两个“必然”,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现实基础。但相关内容要讲解透彻,涉及到相当多的知识点,基本的概念必须掌握清楚、准确。在讲授新的知识点时,笔者通过辨析题将前后内容串联在一起,讲新内容又连带着复习前面知识,前后对比找不同、找联系,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消化、吸收新知识。
比如,在资本的有机构成中,关于资本的周转速度涉及到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许多学生总是将它们与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混淆。于是,在课堂辩论环节,笔者给出这个论题“不变资本是固定资本,可变资本是流动资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资本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作用,将资本分成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根据资本在周转方式中的不同,将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对基本原理的实际应用
从思维角度讲,辨析题是考查考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题型,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那些只会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生,分析问题时,就会无从下笔,不能直击问题要害。
比如,在唯物史观部分讲解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时,笔者列出辨析题“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因而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目的是考察同学们对“决定性力量”的理解。如何理解“决定性力量”,首先引导同学们找到分析这个论题的理论支撑点,用辩证法中矛盾分析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认识对象。“决定性力量”的创造者会在不同社会条件下发挥不同的作用,同时不同的创造者因为自身的因素也会影响或制约对社会的创造性作用。因此,这个命题的辩论点就找到了,即人民群众虽然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因此,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必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如社会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条件等的限制和制约。同时,人民群众自身状况,如阶级属性、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自身组织程度等都会限制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创造作用。
二、针对学生的辨析题作业,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
实践证明,对事物本质思维的力度越大、越深、越精、越活,那么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得就越快。同学们在做辨析题练习中反映出的问题,如不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对语言的表达缺乏条理性,论述没有章法等等,都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基础知识不扎实,出现“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
辨析题是辨与析的统一,做题时既要“辨”得准确,又要“析”得有理。做好辨析题的关键是针对观点进行的分析,就是要在充分理解相关概念、理论的基础上进行阐述,如果概念理解不透彻,阐述出来的原因就可能“文不对题”,看似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却不能直击问题的要害,达不到对问题的辨析。针对这种情况,要求教师在课堂将一些基本概念、原理要反复阐述,同时要深入浅出地讲解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使教学内容得到延伸与展开,来更好地体现出理论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理论的魅力。在论述问题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言之有物。
(二)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出现理论与实际“两张皮”现象
有些学生在分析论题的时候,往往掌握不了方法,只会将概念、原理罗列出来,将教材中的原话换个地方,对教材内容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没有将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理性认识,不会针对论题的要求进行分析、总结。说明学生面对不同角度的问题,不能灵活调整自己的思维角度来观察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环节,将枯燥的理论与具体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开发学生的智慧,逐渐地使学生具备准确、灵活地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分析问题缺乏条理性,语言表达“含混不清”
有些学生的辩析过程凌乱,语言表达没有条理性。这种现象说明学生们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无法从表面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无法达到对事物的深层理解,同时对仅有的一些认识在语言表达上不严谨、不规范,逻辑层次不清晰。或者是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前后没有逻辑联系,或者是兜圈子对一个问题反复论述,却看不到对问题的深层论述,给人的感觉就是思维混乱。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面对复杂问题时,如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看问题。同时有意识地规范教学用语,讲授知识时把概念、理论表述地清晰、准确,从点滴做起,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习惯。
总之,辨析题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作用明显,通过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考察,可以使教师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晓梅.培养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一项重要工程[J].学术交流,2008.
[2] 李民昌.公选辨析题得分策略决策[J].2008.
[3] 姜在华.浅谈政治辨析题的解答[J].教学月刊,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