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09:14: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城市金融服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高职金融服务外包 保险实务 课程设置
外包在金融领域由来已久,上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的一些金融机构就将某些简单的业务进行外包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服务外包规模持续迅猛增长,市场份额已高达1.2万亿美金。这给中国的金融服务外包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商机。2011年我国的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77亿元以上。预计到2015年,中国可能成为全球金融保险服务业离岸外包中心。
一、问题的提出
(一)保险业务外包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金融外包》杂志第四期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金融业服务外包主体按外包规模从大至小排序分别为核心保险业(主要包括寿险和财产险)、信用卡、核心银行业和健康险。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服务外包蓝皮书中指出,保险服务外包将成为金融外包潜力最大的领域。
保险业务外包是指保险机构持续地利用外包服务商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主要的外包业务有:查勘理赔的工作委托给保险公估机构办理;人才培训交由专业的人力资源机构等,这些都是流程外包。从更高层次来看,外包还包括:保险集团公司后援中心的建设和资产管理公司的设立。2011年服务外包蓝皮书指出我国保险服务外包企业以承接国内外保险机构信息技术外包为主、业务流程外包为辅;承接的外包业务层级较低,目前正逐步向高端业务迈进。
整体而言,因为全球保险业的迅速发展,保险行业的竞争也趋于白热化,这对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保险行业普遍对外包接受程度较高且逐步在向更广泛的业务环节引进外包服务。据统计,2011年中国车险市场就有超过70%的业务由外包的保险中介公司提供。
(二)发展金融保险外包服务业的政策支持。
在当前金融外包业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抓住金融保险外包服务业大规模发展的机遇,发展外包行业,承接外包业务,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而党和政府对此也高度重视,2006年10月,商务部正式启动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2009年9月7日,中央六部委联合发表文件《关于金融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一条提到“金融机构要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将非核心后台业务如呼叫中心、客户服务、簿记核算、凭证打印等,发包给有实力、有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鼓励金融机构作为发包方积极寻求同服务外包企业的合作,以“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2009年9月19日,在“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第二届金融服务外包交易会”开幕式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更是敦促金融机构抓住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大对其产业的金融支持,为进一步促进该产业的发展,逐渐从事务性外包向战略性外包转变提供有力支撑。
笔者所在的城市——厦门,也在2011年的金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顺应金融前后台业务分离和后台服务外包的发展方向及金融后台业务呈现信息化、专业化、中心化、产业化的趋势,发挥我市的区位、政策、人文和自然环境等优势,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总部来我市建立金融服务外包基地或金融人才培训基地,引进一批数据单据处理、呼叫业务、档案管理、灾难备份及银行卡、电子银行、人才培训等金融后台服务中心。”以期促进金融体制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三)发展金融保险外包服务业的人才需求。
但是,随着我国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业的快速发展,人才匮乏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据预测,金融服务外包领域到2015年人才需求将达到50万,2020年将超过100万。而社会对既懂金融保险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及服务外包理念的复合型人才有更迫切的需求。这决定了高职院校在培养应用型金融保险外包人才上,应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应设置诸如保险实务类的多门课程。因为保险服务外包业的发展迅速,在金融服务外包行业中占比较高,达到约16%的份额,服务保险外包行业的人才如果不掌握基本的保险理论和相关的保险实务基础知识,就将无法在工作中很好地服务企业和社会。
二、金融服务外包专业设置保险实务类课程的必要性
(一)培养金融服务外包从业人员专业素养的重要性。
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其培养的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必须有这么几个特点:掌握金融保险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熟练操作电脑的技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需求的人才是典型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要求具备“IT技能+金融知识+外语技能”。而我国的金融业务还是以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机构业务为主,因此对保险业务外包的相关课程设置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始于2007年的电销车险,业务从2009年以来每年以愈100%的速度高速增长,2010年电话车险市场更是给力无限,各大财险公司纷纷发力电话车险业务,市场进入井喷期。与传统渠道不同,电话营销的业务流程自成一体。其职能包括客户接触、公司介绍、产品说明、价格咨询、异议处理、生产订单、客户回访、递交订单、服务和理赔等。由于运营方式的独特性,电销中心既包括呼叫中心运营、保单配送,又包括理赔服务等模块。
目前电销车险基本采用“集中销售+本地服务”的运营模式,即电销中心集中运营,后端的缴费、送单、服务和理赔依托各大保险公司在各分支机构实现。而保险公司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广泛地实行了“全国通保,全国通赔”。由于个别保险公司在当地暂时没有分支机构,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保险公司大多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和优势。如专业保险、经纪、公估公司(行业内外包),如理赔资料的提交、保险后续服务等都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行业外外包)。
不论是何种形式的外包,从业人员都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如前端电话销售环节,有的保险公司委托保险、中介公司或者第三方公司操作,这要求电销人员掌握保险基础理论,掌握各险种产品的特点和基本定价原理,同时还要掌握保险经纪、保险中介和相关的法规知识。而理赔业务环节的外包中,从业人员必须掌握保险公估、保险理赔等专业知识。
除此以外,保险业中外包的主要业务还有以咨询服务为主的呼叫中心、后台数据处理、保单管理等业务。从事这些岗位的人员都必须具备基本的保险理论知识和专门的保险实务知识,所以金融保险外包专业中一定要设置保险实务类课程,并将部分课程设置为专业核心课。
(二)金融服务外包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从现有情况看,目前国内仅有少数几所高职院校设置了金融服务外包专业。而设置了该专业的高职院校,虽然也有保险基础、保险基本理论等相关课程,但是教学过于理论化,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对于保险实务了解甚少。所以金融服务外包专业课程中设置的保险课程较为薄弱,这既与相关院校对该专业的不重视有关,又由于在我国保险外包业务刚刚起步,社会对该类业务的认知度不够,在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技能培训上还没有依据保险服务外包业务的要求进行相应调整。企业需求人才的专业性、综合性与高职院校课程模糊性之间的矛盾导致高职院校无法培养出符合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企业要求的毕业生,从学校到工作单位的衔接不够顺畅,所以在高职院校开设金融服务外包专业中设立保险实务类课程,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金融服务外包专业保险实务课程设置构想
鉴于国内高职院校开设金融服务外包专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合理的培养模式还在探索中的现状,笔者对该专业设置保险类课程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
“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明确人才就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应准确定位,根据人才从事相关岗位的特点,将专业知识的教学和岗位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
例如,厦门作为沿海特区城市,一直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和国际贸易。在厦门市金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指出,要推动航运金融的发展。那么厦门的高职院校在设置金融服务外包专业课程时,应结合厦门发展国际贸易、海上运输行业的特点,增设海上保险原理与实务这类的课程,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海上运输保险相关工作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又如,针对当前保险行业将部分销售业务、理赔业务外包给保险中介、保险经纪和保险公估公司的情况,高职院校在建设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专业时,应注意设置保险中介与法规、保险经纪、保险经营与管理等实务类的课程,同时应考虑到保险分人身险和财产险的特点,根据不同险种来设置课程,如设置人身保险实务及财产险实务等。再比如电销中心集中化发展的趋势,让高职院校在专业体系建设时考虑增加保险营销和电话礼仪等课程。
当然,由于保险这门学科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广,有些也非常高深,如保险精算。高职院校建立课程体系时应考虑到金融服务外包专业的特点,对于过于理论化的课程或者对学历层次要求较高的课程,完全没有必要设置。同时,考虑到保险外包公司对于从业人员在某些专业知识方面要求不高,可以将保险中介与法规、保险经纪等与保险经营管理等课程融合为一体,设置为一门专业核心课。
(二)利用双语教学培养人才跨文化交流沟通的能力。
由于离岸金融服务外包趋势不断扩大,从事金融服务外包行业不但需要金融专业基本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例如,在全球金融业务离岸外包市场中,印度的市场占有率已达80%,年均增长保持在20%左右,我国的规模和发展远远落后于印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差异和语言能力的限制;又如菲律宾呼叫中心协会(Contact Center Associations)数据显示:该国呼叫中心外包产业从业人员已达350,000人(印度为330,000人),以微弱优势超越印度成为该产业排名首位国家,之所以取得这一业绩,是因为菲律宾出色的英语教育水平功不可没。而由于这个优势还将会有更多的跨国企业在菲律宾建立呼叫中心。
因此,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利用双语教学能提升人才的素质,提高外包企业的服务质量,从而增强国内外包企业在国际上竞争的能力,促进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应注重保险、金融专业知识与金融英语融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的建立,在具体实施中,可以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并直接用双语授课。
(三)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性地进行技能培养。
1.校企合作开发外包业务教学实训软件。
高职院校教师通过对相关企业的调研,结合其教学经验,确定学生应掌握哪些内容,设计好教学方案,提供给某些软件开发商,让其结合外包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出一套教学用的实训平台。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将外包企业的真实业务引入教学,通过模拟相关情境,让学生在实训平台上完成模拟业务,从而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如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与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学院提供了保险实训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由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参照保险公司数据录入系统,开发出了国泰安保险终端程序。该程序模拟了保险公司后台数据输入、管理的信息系统,让学生在软件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保险内勤的业务流程和具体内容,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该套实训软件很受学生的欢迎。
2.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基本要求,在于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学校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但是不是每个高等院校都有能力建设一个全面、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如果校企能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既可解决学生实践问题,又可为外包企业员工技术培训提供支持,实现双赢。同时由于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对人才需求较大,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寻找有意向的企业,尝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企业全程参与学校金融服务外包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订等环节,并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真实的环境。
总之,高职教育应该紧紧跟上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随着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产业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更应该审时度势,适时设置金融服务外包专业。同时为了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高职院校应注重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急需的人才,为学生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花桥金融外包研究中心.中国金融BPO发展现状及远景,2009.
[2]韩莉,杨宜.我国高职院校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研究.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5.
[3]赵国辉.保险业务外包问题研究[J].中国保险,2008,(9).
摘 要:本文在“乘数”视角下分析了村镇银行预付款融资物流金融服务的效应,并对村镇银行“物流金融乘数效应”进行分解,最后针对相关主体提出利于发挥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乘数效应的建议。
关键词:村镇银行;物流金融;乘数效应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产业链整合、升级,对农村的金融服务内容、规模、形式和效率有了新的要求。村镇银行正是为最大限度的迎合这一新要求而设立的,因此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村镇银行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虽然村镇银行作为整个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部分,但从整体上看,它们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甚至在整个供应链中,发挥着中要作用的作用。鉴于此处,增设村镇银行网点,提高村镇银行物流业务比例势在必行。本文在“流动资金”乘数视角下,对村镇银行的物流金融服务效应的研究,有利于为金融主管部门加大对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支持力度以及村镇银行自身扩大物流金融业务规模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核心概念介绍
(一)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是其他金融机构的作为发起者,而成立的立足农村,促进农村发展的新兴金融组织机构。它的比较优势是:灵活性强,业务实地调查的便捷性。
(二)流动资金乘数效应
“流动资金乘数效应”是指由金融机构的介入,以物权、债权或流动资产作为质押,给予资金需求企业贷款,通过“流动资金乘数效应”达到成倍盘活资金需求企业闲置的流动资产,最终弥补其资金缺口。
(三)物流金融服务
物流金融服务是一种崭新的金融服务理念,它将物流控制和金融业务开展糅合在一起,以达到金融业务的风险可控、成本降低、规模拓展等效果。
二、乘数视角下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效应分解
(一)乘数视角下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之于村镇银行
透过流动资金乘数可见,物流金融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城市金融的辐射作用:为发起行收集农产品产业链的一手资料,充当协调者作用,以保证整个供应链的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商流的顺畅,充分的发挥了村镇银行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鲶鱼效应”。更好实现村镇银行成立的初衷。通过开展应收款、预付款融资等方式。一方面,乡镇企业通过乘数效应获得更多的融资;另一方面村镇银行放贷规模也上升。由于物流金融这一新型的融资方案,村镇银行的放贷风险并没有传统业务上升迅速,因此通过物流金融的边际放贷收益比传统的放贷业务要高。这表明,在乘数视角下,村镇银行开展物流金融能够提高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
(二)乘数视角下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之于乡镇企业
这里的乡镇企业也包括物流企业,他们的规模一般比较小,通过村镇银行的物流金融服务,能很好的整合乡镇物流企业和其他乡镇企业。虽然,村镇银行、乡镇物流企业均处在金融体系、产业供应链的末端,但是,从全国的农村范围来看,它们都是两股重要的力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村镇银行的形容最合适不过。乡镇企业由于固定资产抵押物有限,资金短缺成为制约他们发展的瓶颈。为盘活乡镇企业的流动资产,充分提高它们的利用效率,物流金融模式是它们理想的选择。在村镇银行物流服务下,通过流资金乘数效应,乡镇企业的原材料供应能力增强,这有利于与之相关的整条供应链上的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的畅通。
(三)乘数视角下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之于政府部门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乡镇企业融资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所在。通过对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的“流动资金乘数”效用分析可见,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的推出,有利于政府部门职责的履行。一方面,乡镇企业通过村镇物流金融服务,在流动资金乘数效应下,乡镇企业不仅获得较好的流动资周转,而且相比传统的融资方案,向金融机构的单位融资成本更低,因此乡镇企业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在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下,能够获得开展生产、生活方面的必要资金补充,这有利于他们向市产提供更多的优质生产要素、以及扩大农村地区的内需。村镇银行的设立以及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的推出,需要政府部门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同时也需要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由此可见政府部门还是为因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而带来的职责履行便利支付了一定的成本。因此,这是属于村镇银行流动资金乘数视角下的内部效应。
在流动资金乘数效应下,全国范围内的村镇银行提供物流金融服务,有利于相关供应链链上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进一步降低整条供应链的运行成本,最终提升它的竞争力。
三、对相关主体的建议
由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的流动资金乘数效应机制揭示以及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对村镇银行、乡镇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效应分析,发现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是三方利益博弈均衡的结果。在乘数视角下,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这种三方利益的均衡。既然村镇银行的物流金融服务对三方有利,那么三方更应该努力推进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的开展。对村镇银行、乡镇企业、政府部门的具体建议如下:
(一)对村镇银行的建议
村镇银行提供应该稳健的推进物流金融服务的开展。首先,虽然村镇银行的物流金融解决方案比传统的“裸贷”风险要小,但是,由于“流动资金乘数效应”的作用,乡镇企业“滚雪球”似的获得乘数倍自有流动资产的贷款,这也增加了风险产生的业务资金基数,因此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时,村镇银行需要保持审慎的态度。其次,在审慎选择贷款对象的前提下,村镇银行要选择最有利于“流动资金乘数”发挥效力的物流金融服务模式,这不仅有利于村镇银行扩大业务规模,而且有利于最大程度的给乡镇企业、农村居民流动资金补充以及融资便利。最后,村镇银行应该加强自身软、硬件的实施建设,为物流金融服务提供更好的操作平台,以更好的发挥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对三方的“流动资金乘数”效应。
(二)对乡镇企业的建议
乡镇企业在获得因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而提供的融资性便利的同时,还要积极的配合村镇行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首先,乡镇企业要严格遵守贷款协议,比如按协议规定确定贷款资金流向。其次,乡镇企业应该改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村镇银行的物流金融服务是长期的、多回合的。若乡镇企业只顾短期利益,通过缮制假单据和提供不真实的购销合同,而获得资金,这种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严重影响村镇银行提供物流金融服务的积极性,阻碍流“动资金乘数“发挥应有的效力,从长远来看对村镇银行不利。
(三)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规范农村金融市场、优化农村金融生态化境,为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的“流动资金乘数效应”的发挥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还应该个给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更多的税收优惠以及利率调节的主动权,以使村镇银行的物流金融服务的业务风险和收益更相匹配。同事,政府部门应该加对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的法规的制定,以及为有关法律制定部门提供相关资料和依据,促进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运作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的建设,为发挥其物流金融服务“流动资金乘数”的作用提供法律保障。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
参考文献:
一、金融服务创新的内容
所谓金融服务主要指银行服务。一般认为,银行服务指通过柜台提供给顾客劳务性使用价值;实际上,现代银行金融服务无论是从空间上还是从时间上都远远超出柜面,而是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所以,金融服务创新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况且拓宽服务本身就是创新。服务的好坏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人、环境、手段、方式等,金融服务创新就是这几方面创新的集合。
(一) 服务意识的创新
人是影响服务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服务意识创新是其它创新的前提。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广义上讲是要不断地更新服务观念,使我们的服务意识与不断变化的服务需求合拍甚至超前。目前当务之急是要改变与市场经济、与商业银行机制不适应的服务观念,主要有: ①变以我为主的服务观念,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观念; ②变坐等上门的被动服务观念,树立服务到“家”的主动服务观念; ③变“存款第一”的服务观念,树立“服务第一”的观念; ④变静态“僵化”的服务观念,树立灵活“创新”的服务观念。
银行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是服务质量的集中体现。服务态度的创新并非指经常变换对待顾客的态度,而是在文明、诚信、虚怀大度、热情和负责的前提下,探索针对不同身份顾客心理的接待方式和交谈语言,以使所有顾客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二) 服务环境和服务设施的创新
服务环境主要指营业场所的环境,它是银行形象的展现。服务环境的基本要求是洁净、整齐、舒适、方便、安全。以此为基础,不断改善和更新环境的过程就是服务环境的创新。最近有些行在营业场所实行的“一米线服务”,就是主要从顾客安全考虑的一种环境创新。再如,为使顾客有一个舒适的环境,在营业厅摆放沙发供客户休息;为了便于顾客了解银行业务,在营业场所装置电子显示屏;有的为了缩短与顾客的“距离”而降低柜台高度,以便于与客户交谈等等。这些都是在原有环境基础上的创新。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的某些作法,以日本的银行为例。位于大阪的池田银行一进门所看到的不是柜台,而是一间特为顾客准备的休息室。日本有些银行还设置了一些与营业无直接关系的设施,在给顾客提供附带服务和方便的同时,也吸引了客户。如池田银行在营业厅旁开办了一个世界钱币博物馆;金都信用金库在银行旁开设了一个备有700 多册图书的儿童阅览室;神户的关西信用银行则设置了老人游艺室,并举办定期聚会和讲座;有些银行备有免费检查身体的设备等等。再如,国外的银行营业场所根本看不见像我们银行四壁都贴着的“服务公约”、“文明用语”等,而是装饰上高品位的美术作品。这些作法,为创新我们银行的服务环境提供了思路。
服务环境从广义上讲也包括服务设施。然而此处的“服务设施”指工作人员在服务过程中所使用的直接设施。服务设施创新的重点应是电子服务系统的运用和开发,以达到高效、快捷和方便顾客的目的。此外,应装备和更新先进的监控防爆设备,以保障银行和顾客的安全。
(三) 服务方法的创新
这是服务创新的重点。服务方法包括服务技能、服务方式、服务程度和服务艺术等方面。现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要地谈谈服务方法的创新。
服务技能创新。技能创新的实质是要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其前提是服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书面上的知识和别人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勤奋探索、不断创造。
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方式是服务过程的表现形式,对服务质量有直接影响。根据银行服务方式发展趋势和我国银行服务方式存在的问题,应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创新: ①变单一服务为综合服务。以前只办理储蓄业务的柜台,现在大都兼有办理代收代付、小额抵押贷款等业务,但这只是一个开头。办一张卡、进一个门就能办完所有的金融业务,集储蓄、结算、转帐、外汇交易及其它业务于一柜台,是今后发展的方向。②变分解服务为合成服务。由“双人临柜”改为“单人临柜”就是这种创新的很好例子。按此思路,贷款、结算等业务的某些中间环节也可合并或省略。③变封闭服务为开放服务。传统的银行业务一般都在营业场所的柜台办理。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电子化的运用“, 上门服务”、“电话银行”、“寻呼银行”、“汽车银行”等纷纷兴起,自动柜员机和银行信用卡的推广是开放式金融服务的代表。④变顾客被动接受服务为顾客主动选择服务品种和自我服务。这就要求银行开展种类齐全的服务项目,以此来满足不同顾客的多种需要。自我服务主要指“自助银行”的服务方式。此外,服务方式还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在时间上,一方面改变只注重柜面的“售中”服务,延伸到金融商品的“售前”“售后”服务;另一方面,由习惯的“上班”时间延伸到上班以外的时间,乃至“24 小时服务”、“7 天服务”制。在空间上,从柜面延伸到柜外、从银行内部延伸到银行外部———家庭、企业、社会。
服务程序创新。从规范化角度看,服务程序应相对固定,但从发展的角度看,服务程序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创新从总的方向上看是程序趋于简化,如把顾客要履行的几种手续合并成一种手续,把顾客要跑的几个部门合并成一个部门,把需要几个人完成的事合并成一个人完成。
服务艺术创新。服务艺术指对服务某一方面创造性运用的策略。服务艺术本身就是服务创新。它包括单一服务艺术创新和综合服务艺术创新两个方面。如运用语言艺术、接待艺术属于单一服务艺术创新,而“引导和创造顾客需求”的服务艺术、立足于未来的需求或长远利益的“前瞻服务”艺术则属于综合服务艺术创新。美国一银行的“一分钱储蓄”是专门面对少年儿童的,从眼前看是赔本经营,但这些小朋友将来都有可能成为该行的固定顾客。再如其它针对某一特殊顾客群的“特殊服务”艺术,突出某一特色的“特色服务”艺术,我国农业银行的“黄金客户”服务,都是服务艺术的创新。
二、金融服务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服务创新不是以标新立异为目的,创新的内容和方法都应源于满足顾客的需求。目前,顾客的需求分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两种。服务创新的意义不在于被动地满足现实的需求,而是在于开发潜在的需求。所以,金融服务创新的唯一途径是,一切从满足顾客的服务需求出发,分析和研究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在借鉴别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际,形成自己独特的服务风格。
当前,金融服务创新的方法通常有如下几种:
(一) 改进
任何一件事物、任何一种方式方法都不是十分完美的,再加上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所以说金融服务仍需不断地改进。就目前情况而言,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对自己原有的服务环境、服务措施和服务方法加以完善;二是观察研究别人的情况,发现不足加以改进。
(二)“移植”
创新是个相对的概念。前所未有的东西固然是一种创新,可是当自己没有,又在不违背知识产权原则的前提下吸取别人经验,针对自己原有的东西加以完善,这也是一种“创新”。“移植”的内容可以是国外的,可以是其他地区的,也可以是其它行业的,如“服务承诺制”就是一例。根据不同情况“, 移植”可分为“模仿”和“改进”两种。在金融服务中,一项新的措施和方法会很快被别人模仿,所以在自己独特创新的同时,注意他人的动向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不要机械地模仿,改进式模仿不但能够跟进而且能够领先,变被动为主动。
(三) 组合
即把不同服务要素或把不同服务方式方法进行重新组合。“创新理论”的创立者熊彼特就把“创新”定义为“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金融服务“新组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服务者重组,如设咨询台、迎宾员、导储员、大堂值班经理等;服务环境组合,如把休息、娱乐、艺术等纳入营业场所,给顾客全新的感觉;服务设施组合,如把交通设施与某些营业功能组合,把电子设备与银行业务组合;服务方式组合,如定期与活期储蓄组合,本币与外币存款组合,存单与存折组合。
(四) 创造
创造就是独创出别人尚未有的服务形式或方法。从整体看,创造才是“创新”的原始来源;从个别看,创造也是竞争中保持领先的法宝。
三、几个相关概念的说明
服务不但是一种经营策略,也是竞争战术;不但是赢得顾客的手段,还是塑造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战略创新、战术创新和形象创新。所以,对金融服务创新需要一个理性认识的过程,培养金融服务创新的自觉意识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金融服务创新与我们强调的“优质文明服务”、“深化金融服务”、“规范化服务”有什么关系呢? 以下作一简要说明。
(一) 优质服务与服务创新
优质服务是服务质量管理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靠金融服务创新来实现。
(二) 深化服务与服务创新
深化服务指服务质量的层次不断提高,从“深化”的过程看,就是服务创新的过程; 但“深化服务”的提法却没有指出“深化”的途径和方法,而这个途径恰恰就是“服务创新”。
(三) 规范服务与服务创新
一、陕西省企业资金拖欠概况
2016年以来,在经济增速趋缓背景下,企业经营中资金拖欠问题日益突出,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了不利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压力,加大了结构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概率。资金拖欠是企业日常经营的正常现象,赊销或延长收款周期是企业扩大销售或争取客户的方式之一,由此产生的应收账款也是企业流动资产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如应收账款增速长期高于主营业务收入或利润增速,则会削弱企业资金周转能力,增加资金压力,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停滞。同时,如企业应收账款质量不佳,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企业经营的杠杆率,加大企业经营波动性。陕西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2015年三年间,陕西省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年均增长15.9%,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11.6个百分点,2015年陕西省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为2.1,年内虽有所改善,但较2014年末的2.3仍处于下降趋势,企业资金拖欠问题较为明显。截至2016年5月末,陕西省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占用资金22.6%,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截至2016年8月末,陕西省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长6.4%,分别较利润和销售收入增速高13.5和2.6个百分点。建筑业方面,2016年上半年,陕西省调查总队监测的建筑业小微企业中,75.9%的企业被拖欠工程款,较上季度上升9.2个百分点,其中“拖欠工程款增加”的企业占比环比上升7.4个百分点。
二、资金拖欠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影响
按照经济主体分,企业资金拖欠可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政府间,企业与银行间,其中,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政府间的资金拖欠形成了企业的应收账款,企业与银行的资金拖欠形成了银行的逾期或不良贷款。资金拖欠导致企业正常经营受到影响,可能引发“三角债”等社会问题,同时制约了企业提升、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企业经营压力一定程度上还会传染至金融机构,造成不良贷款增加。
(一)企业与企业间的拖欠是资金拖欠最主要表现形式。企业是实体经济活动的主体,因此,企业间的资金拖欠也成为资金拖欠的主要变现形式,从企业间的资金拖欠看,又可分为基于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的拖欠和基于担保链的互保企业间的资金拖欠。基于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的拖欠是企业间资金拖欠的主要形式。对于单一企业来讲,往往既拖欠其他企业,又被其他企业拖欠,但居于产业链核心地位的企业总体处于强势地位,对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拖欠问题较为突出。以某市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为例,其为大型核心石油公司提供钻井、修井、固井、测井、录井等工程技术服务,往往先提供技术服务再收到核心石油公司项目工程款项,被调查的石油技术服务企业均存在被拖欠资金问题,金额从数百万到两千万不等。基于担保链的资金拖欠问题在当前经济趋缓的背景下呈现增加态势。企业间通过相互担保方式从银行获取资金,如一方经营不善,导致担保企业出现代偿,并最终造成担保企业资金被拖欠。
(二)政府部门拖欠企业资金对当地信用环境潜在影响较大。政府部门拖欠企业资金主要表现在建筑业领域。建筑企业在为政府部门提供服务时,一方面由于政府部门资金到位较为缓慢。另一方面由于垫资建设本身也是建筑行业的特点之一,容易造成资金拖欠问题。与企业间的资金拖欠不同,虽然政府部门拖欠企业资金总体数量较少,但对地方信用环境潜在影响较大,对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都造成一定损害。
(三)企业拖欠银行贷款对区域金融稳定造成一定影响。举债经营是企业扩大规模,提升资本收益率的重要手段,但过高的杠杆率往往造成企业抗风险能力下降,特别是在经济增速下行的背景下,企业无法清偿债务会造成银行贷款逾期或不良。不良贷款的少量增加可由商业银行通过拨备或利润进行消化,但不良贷款的较快增长对商业银行经营压力加大,影响区域金融稳定。特别是在不良贷款的集中爆发地区,往往形成企业经营不善-不良贷款增加-银行加快收回贷款-加剧企业经营不善的负反馈效应。
三、企业资金拖欠的主要原因
造成资金拖欠的因素较多,企业经营方式、经济下行、企业资金管理能力较弱是造成资金拖欠的主要因素,且从不同方面导致不良资金拖欠情况的产生。
(一)企业经营方式是产生资金拖欠的根本原因。资金拖欠问题的产生与企业所处行业、企业规模大小密切相关。从企业所处行业看,建筑业企业的资金拖欠问题相对较为严重。由于建筑业竞争较为激烈,带资建设成为业企业获取项目的重要手段,同时,部分业主方为节约自身资金,往往也将带资施工作为企业中标的重要考量因素,施工方为争取市场、业主方为节约资金共同造成了建筑业企业资金拖欠问题。另外,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或者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处于强势地位,多采用采购环节先货后款、销售环节先款后货的形式,形成大量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占用上下游企业资金,提高自身资金周转效率和使用效率,往往造成上下游企业的资金拖欠问题。同时,中小企业为营销产品或服务,提高市场份额,主动通过赊销或延长收款账期的方式开展经营,实际上容忍和接受了资金拖欠。
(二)经济下行引致的经营压力是加剧资金拖欠的外部因素。资金拖欠是企业经营中的常态,但在经济下行时期往往对企业产生更为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强周期行业,外部需求旺盛时带来的产能、规模扩张形成的资金拖欠一旦遭遇需求逆转,对企业自身资金链将形成更大损害。以石油化工行业为例,2008年至2015年,石油价格从每桶最高140美元跌落至50美元左右,导致石化企业经营出现剧烈波动,企业付款账期进一步延长,成为资金拖欠的主要成因。如陕北某石化企业,2014年投入运营了煤焦油加氢项目,受国际市场环境的影响,成品价格连续下跌,虽然该企业产品供不应求,但在消化前期固定资产投资、原材料成本、财务费用及流动资金短缺等因素的作用下,供货商资金、员工工资及三?U一金、借贷资金等均出现拖欠现象。在经济下行情况下,不仅中小型企业资金拖欠问题突出,大型企业应收账款也在不断增加,以陕西某企业为例,截至2015年末,该企业应收账款达到57.6亿元,同时也伴随着账期延长,坏账准备增加的情况。
(三)企业资金管理能力相对薄弱进一步扩大了资金拖欠的不良影响。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管理、控制能力较弱,一方面存在盲目扩张、过度多元经营的情况,大量资金的募集和使用超出了企业自身能力,容易导致资金链断裂,形成资金拖欠。陕西一些农业产业化企业,在市场行情较好时,过度扩张,大量举债,但随着产品价格下跌,企业库存增加,销售不畅,造成企业大面积资金拖欠,银行贷款也逾期不良。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往往缺乏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和财务分析方法,在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上缺少科学性,使企业资金存在安全隐患,特别是由于企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对银行贷款依赖程度高,资金集中兑付容易导致企业陷入资金僵局。
四、金融支持缓解资金拖欠的政策建议
缓解资金拖欠问题关键在于债务清偿和资金融通,债务清偿从根本上化解资金拖欠问题,资金融通有利于缓解和破除资金互相拖欠的“三角债”问题。推动债务清偿和资金融通,需政府、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企业等多方合力,从金融支持角度看,应重点从发展应收账款融资、拓展多元筹融资渠道、强化资金拖欠监测和信息沟通机制等方面开展工作。
(一)大力发展应收账款融资。应收账款是拖欠资金的会计表现形式,通过金融手段,将应收账款转化为可用资金,是缓解资金拖欠特别是小微企业资金拖欠问题的重要方式。应大力推动发展应收账款质押和商业保理业务。在推动应收账款质押方面,政府应推动和鼓励国有大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积极确认上下游企业的应收账款,为金融机构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提供前提条件,对于国有大型企业确认应收账款带来的成本增加,建议政府通过补贴或奖励形式予以补偿,以提高国有大中型企业参与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积极性。在保理业务方面,一方面建议加快专业保理机构设立,另一方面,建议金融机构结合产业链、商圈等业态,研发和创新针对小微企业的保理产品,提升小微企业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率。
关键词: 城市化;城中村;金融服务
一、城中村的定义与分类
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范围以内,仍然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农村经营体制的农村社区。从广义上讲,城中村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一)A类城中村
A类城中村虽然仍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但由于城市的发展已征用村中农民原先生存的基础―土地,因此村中农民已没有土地从事第一产业。这类城中村散布于大中城市的主城区,与城市建设用地相互交错,其中居住的农民也已被城市生活逐渐同化,贴近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年青一代,大多数已接受良好的教育,易于接受城市文明。
A类城中村的建筑景观,大多已通过商业化运作手法改造,以多层与低层为主,与城市相融度较高,但就周边环境而言,土地利用价值利用并不充分,因此面临着二次改造的问题。
(二)B类城中村
B类城中村仍有少量的农用地,多处于城乡结合部或城市近期建设将要影响的地区。由于具有一定数量的农用地,因此少数居民仍从事农业,而多数人尤其是青壮年都外出务工。
这类城中村的建筑景观较差,新旧建筑都有,且多以低矮为主,没有经过统一规划,建筑布局混乱,市政基础设施严重短缺。
(三)C类城中村
C类城中村主要分布在城市绕城公路之外,其建筑、人口和景观仍保留着浓重的乡村形态。
城中村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特有的现象:城市包围了农村但没有及时消化吸收农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城市建起了高楼大厦,但其周边却存在着破旧的居民区。这使得城中村逐渐成为城市中的一座座“孤岛”,在建筑景观、人口构成、经济特征、行政管理、生活方式等方面与城市社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二、城中村对金融服务需求的特征分析
(一)城中村居民的生活、就业、创业需要金融支持
首先,城中村聚集着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一般属于人口的高密度区,例如深圳城中村人口高达560万,占深圳总人口的一半。这大量的外来人口必定会产生大量的存取款以及汇款等金融服务需求。
其次,A类和B类城中村的村民相对富庶,村民的征地补偿款、房屋租金加上进城务工收入十分可观,因而其理财需求较为迫切。
最后,城中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依托低地租等特殊优势成长起来的集体企业,这些企业在创业期、成长期以及成熟期都存在着资金需求。例如典型的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深圳石碑电脑城等,在创业期都是从当地农村信用联社取得融资支持,并与农信系统建立了较密切的关系,当然随着这些集体企业的发展成熟,其资金需求量越来越大。
(二)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存在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城中村的出现及存在带来了许多问题,一方面影响了城市总体布局规划,影响了城市形象,另一方面制约了城市发展的步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目前许多城市都在进行城中村的改造。然而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包括对村民的拆迁补助资金、改造重建资金等等,可以说这巨额的资金需求仅仅依靠政府和开发商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应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组织动员各种社会资金和社会力量参与城中村的改造工作,并创建一个保证参与各方利益的多赢机制。在这一机制中,银行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银行可以为拆迁、重建提供资金支持,而且这种资金支持一般都是巨额贷款,例如,石家庄市的城中村改造,仅2009年以来,就从中国农业银行取得300亿元的贷款授信额度支持;从中国银行取得在未来3年内提供500亿元的贷款的承诺。
另外,在拆迁补偿过程中,不少城中村的村民可以获得数额不少的拆迁补偿费,以杭州机场路一带为例,一个五口之家(两老人、两夫妻、独生子女)可以按照周边平均房价获得近400万补偿。这突然而来的巨额资金必然会带来理财的需求,以寻求合适的收益率。
(三)城中村改造之后居民生活与金融服务更是密不可分。
首先,在城中村改造完成后,农村成为城区,农民身份成为城市市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也发生改变,开始向城市生活方式靠拢。这些改变使得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例如水电费的代收代缴,以及居民消费观念改变,开始采用信用卡提前消费等。其次,城中村经改造后,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本地以及外来的投资创业必定增多,这更需要金融的配套服务,包括资金的借贷、存取、汇兑等等。
三、农村信用社在城中村的业务拓展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改造前的还是改造中和改造后的城中村,都存在数目不小的金融服务需求,涵盖个人、企业和一些大型改造项目。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中村最终是要走向消亡,但是金融需求是不会消失的,反而会慢慢变大。因此,处于变革中的城中村其实蕴藏着一股潜在的金融需求,这股金融需求或许可以使作为国家扶持“三农”重要窗口的农村信用社有所作为。但是,随着城中村改造的逐步推进,许多城中村在改造后成为环境舒适、交通便利、设施完备的现代住宅小区,这使得其他商业银行逐渐将触角伸到这些他们原本遗忘或是不重视的城市角落,从而使得农村信用社面临的竞争加剧。
与商业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网点在经营机制、业务品种、资产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金融工具和中间业务方面,仍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因此,为守住阵地,提高效益,也为更好地为城中村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必须在以下方面积极拓展:
(一)完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理念,作为国家扶持“三农”的重要窗口,农村信用社一直是以“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经营理念,在新形势下,面对城中村这种特殊形态,农村信用社可以将经营理念完善为服务“城市农村、城市农业、城市农民”。在此理念的引导下,农村信用社必定能够与时俱进、为城中村量体裁衣,打造出适合城中村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一方面满足城中村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提升自身的收益。
(二)针对城中村人口集中、金融服务需求量大、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不足的特点,农村信用社可以在城中村设置数量适宜的营业网点。城中村人口主要是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其金融服务需求一般比较单一,主要是存取款和汇款。因此,一般的营业网点足可满足这些金融需求,并不需要复杂的金融工具和业务品种,农信社可以保持较低的运营成本。另外,农村信用社通过提供这种便利、优质的服务,可以加强与当地政府、居民的联系,提高客户忠诚度,从而在以后该地区金融需求上升时,能够更容易获取业务,提高效益。
(三)针对政府对城中村的改造提供金融服务。
首先,农村信用社可以参与城中村改造、重建的信贷服务。在拆迁、改造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信用社可以在合适的项目中提供贷款,一方面缓解政府压力,另一方面获取收益。
其次,积极配合政府完成补偿给予农户的拆迁、安置资金。政府补偿给农户的拆迁、安置资金,按片区汇入农信社的指定账户,农信社应根据社区提供的补偿、安置资金的明细,通过自身的业务系统存入农户存折上,以使补偿金及时、准确、安全分配到每一位农户手中。
最后,农村信用社可以为居民提供回迁时的住房、商铺按揭贷款服务。在房地产开发商所开发的城中村房地产项目取得《房屋预售许可证》的前提条件下,农村信用社可以按照国家有关住房按揭信贷政策的规定开办回迁户的住户、商铺按揭贷款,信用社可以办理按揭贷款的各个品种来满足居民的各种贷款需要。
(四)针对改造后的城中村提供金融服务。城中村在改造后金融服务的需求激增,但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面临的竞争也加剧。因此,农信社更应完善经营机制、创新服务手段、大力拓展市场。
首先,应推出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回迁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金融需求。城中村改造完成后,居民身份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信用社的金融服务必须与时俱进,包括及时推出代收代缴水电费的服务;也包括提供小额贷款满足年轻人提前消费的需要。
其次,加强对回迁居民自主创业以及外来投资的金融支持力度。城中村改造后,居民一般需要重新就业或是自主创业;另外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外来投资的企业增加。这些创业或投资在初期一般都需要金融服务的支持,信用社应把握机遇,对市场准入的企业,要积极主动搞好服务,对符合贷款标准的企业应提供信贷支持。
最后,应对企业日常经营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信用社要提供快速、便捷的结算服务,开通各种税费代扣、代缴业务,与税务部门签订代扣、代缴业务协议,为企业日常经营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马明,刘建欣.“城中村”,都市里的特殊风景[J].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08,(12)
[2]王新.解读温州“城中村”现象[J].温州大学学报, 2005,(01)
[3]史新伟.管理“城中村”土地难在哪儿[J]].中国土地, 2009,(02)
[4]陈小兵,郑晓亮.临邑县“城中村”成片开发激活城市建设发展潜力[J].山东国土资源, 2009,(03)
[5]郭斌,杨洋. 关于城中村改造资金筹措模式的探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04)
[6]宋波,郭斌.开发性金融对西安市城中村改造的启示[J].建筑经济, 2009,(04)
关键词: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动态演进;后发优势;城商行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5-0056-04
一、中小企业需求的变化助推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
施米克勒(Schmookler,1996)指出,需求的变化是影响金融服务创新的最重要因素。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以及企业财富的积累为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提供了发展机遇,不断提升的、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则对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一般企业贷款或个人贷款,日常经营产生的闲置资金的保值增值,成为中小企业资金管理及投资理财业务的重要关注点;风险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日常业务处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人寿保险、财产保险等在内的保险服务成为中小企业及其股东、董事等相关人员的重要服务需求;企业日常信用交易中产生的应收账款、商业票据的管理服务,以及企业账款核对、未偿还账款提示、票据处理等收账服务成为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又一重要方向;同时,创新产品功能,为中小企业融资节省财务成本是商业银行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重要着力点。此外,更加便利的立体结算渠道服务、更加人性化的信息咨询及财务顾问服务、以及针对中小企业上市需求的投资银行服务等,都将成为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升级与转型的重要方向。
二、基于动态演进及后发优势视角的城商行金融服务创新分析
(一)城商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的外部推动力:大型商业银行的先发优势
费力姆和怀特(Frame和White,2004)的研究表明,金融服务创新的成功取决于能否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国有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凭借其国际化的经营视角,人力资源、信息及科技资源等先发优势已经在中小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发展上取得一定成就,而国内部分领先城市商业银行也在模仿创新中向综合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商发展。大型商业银行的发展轨迹、领先城商行的发展趋势成为其他城市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转型的重要推动力。提供信贷服务这种单一金融服务不但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而且在客户维持与争取上将处于被动地位。大型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营销将在很大程度上侵蚀城商行的优质中小企业客户,而且其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在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金融需求的同时还将大大提升中小企业客户的忠诚度。
(二)城商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研判:动态演进的银行业金融服务变革分析
银行业金融服务的变革以其独特的魔力影响着城市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诸多领域,而对其服务变革的分析也强烈地改变了关于城市商业银行增长途径、发展战略、政策制订等方面的思维方式。当前公司银行金融服务正在从过去为企业提供基本的存贷款及支付结算业务,向整合传统服务,以现金管理为代表的高级财务管理服务,及基于资本市场的投资、融资、证券承销等新型业务转变。如何充分利用银行业金融服务演进带来的巨大挑战和契机,把握金融服务技术赶超的机会窗口,是摆在我国众多中小城商行面前的关键问题。银行业金融服务的动态演进,正在强烈地影响着城商行金融服务技术赶超的模式和成功的可能性。
(三)城商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的可能性:后发优势
国家发展动态演进中的后发优势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韦尔默朗(Vermeulen,2005)指出,在竞争对手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优化的、差异极微的产品形式成为新金融服务扩散的主要形式。而金融服务的无形性及其力求简便易用的特征,使金融服务较易被模仿(何德旭、张雪兰,2009)。中小城商行可以利用大型商业银行业已建立起来的金融服务技术、管理模式和市场经验,更快地改进金融服务投入要素的质量和促进金融服务效率的提升,在减少“试错”成本的有利条件下,实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赶超。
总结众多金融服务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再结合城商行资源禀赋,我们认为,国内城商行现阶段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宜以模仿式金融服务赶超为主。通过学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技术领先者(前文指出的大型商业银行、领先城商行)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汲取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引进或购买领先者的金融服务技术,再加以消化、吸收,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及区域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实际,进行改进完善,最终推出适合区域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创新金融服务,满足区域中小企业不断演进、提升的金融服务需求。
(四)“跟随型”为主向兼具“领先型”创新的转变:定标——比超
然而,模仿式金融创新仅仅是中小城商行金融服务或产品体系完善的初级阶段,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对已有金融服务和产品的消化、吸收,在提升自身金融服务和产品研发设计能力的基础上,实现由“跟随型”为主向兼具“领先型”创新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开发转变。通过向业内或业外的最优企业学习,进行重新思考和改进经营实践,从而创造自己的最佳经营实践,这便是在模仿创新基础上的再创新,从而实现赶超竞争对手的竞争目的。
作为国内目前最具创新活力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在金融服务及产品的创新方面极具这种发展特征,这种循序渐进而又不失敢为人先的创新战略,也使其成为国内零售业务最具竞争力的商业银行之一。其在“一卡通”业务上的定标——比超,为其零售业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融合更多金融服务元素、金融服务概念及对客户价值的挖掘,招行“一卡通”实现了“二次创新”,从而确定了其在国内商业银行个人金融服务的领先地位。
三、城商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的着力点及趋势分析
(一)起点:开发挖掘客户价值
对客户需求及价值的挖掘是金融服务及产品开发的起点。服务概念的开发,是对顾客服务需求的描述及通过相应有形或无形的金融服务或“产品包”的设计来满足顾客需求过程的总和(王,2009)。只有充分感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才能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同时,中小企业客户对金融服务需求的满足是建立在包括核心服务及支持性金融服务两类服务的基础上的,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处于不同成长周期的中小企业客户所需满足的核心金融服务也是不同的。能否充分认识到这些,决定了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及产品开发与推广的实效。
有限的资源禀赋及分类牌照监管政策,决定了国内中小城商行即使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也无法提供所有的核心服务及支持。特别是监管政策的人为约束,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未来国内城商行金融服务发展的“马太效应”。以北京银行为代表的国内领先城商行丰富的资源禀赋、多样化的金融牌照,将造就一批向综合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提供商方向发展的城商行;而国内大多数城商行有限的资源禀赋及金融牌照决定了集中资源投入某一项核心金融服务和产品、某几项支持性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发展模式。当然,这种趋向集中化、专业化的发展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集中资源进行金融服务创新提供了契机,以泰隆银行、稠州银行等为代表的中小城商行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上的深耕细作,为其商业模式的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因此,在一定的时期内无法改变自身资源禀赋及监管政策的发展环境下,通过集中金融服务领域、集中细分市场的专业化金融服务创新同样能够打造出精品商业银行。国内140多家城商行不可能都走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领先城商行的发展道路,而以泰隆、洛阳等为代表的精品城商行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之道则是学习的榜样。
(二)策略:打造立体化创新途径
1. 立足担保方式的金融服务创新策略。过去,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制约因素,而这也造就了国内城商行立足担保方式的融资创新实践:包括动产质押、存货质押及应收账款质押等贷款担保方式创新盘活了中小企业的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为其融资提供了新途径;而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质押则进一步解决了包括科技型企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特殊行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支持了这些具有战略发展意义的新兴产业发展。此外,引进孟加拉国民银行小额贷款中的联保联贷模式,则使基于社会资本及信任网络的贷款模式成为国内众多城商行批量式开发中小企业客户、进一步简化贷款担保方式的重要实践,也进一步丰富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方式。这种立足于中小企业实际融资需求及中小企业自身资源禀赋的信贷服务及产品创新,在一定时期内为国内城商行大规模推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践行城商行服务中小企业的业务和市场定位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
2. 立足中小企业成长周期打造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的创新策略。然而,立足担保方式单方面的金融服务及产品创新并不能完全满足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围绕成长周期打造中小企业成长金融服务方案将成为未来金融服务及产品创新的又一重要策略。以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城商行北京银行为例,该行所打造的在国内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中小企业成长融资方案“小巨人”核心基本产品包,就是这一策略的典型代表。
“小巨人”核心基本产品包包括“创融通”、“及时予”、“腾飞宝”三种,内含近40种金融服务和产品,全面满足处于创业、成长、快速发展等不同时期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充分体现了立足中小企业客户成长周期的产品设计特点,体现产品创新“以客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创融通”系列产品面向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提供包括贷款、保函、银行承兑汇票等多种融资产品;“及时予”系列产品则面向处于成长成熟阶段、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型企业,提供包括担保公司保证、房屋抵押、知识产权质押、信用等多样化担保方式的融资服务;而“腾飞宝”系列产品则更上一层,面向快速成长的中小型企业提供包括财务融资顾问、债务重组、上市财务顾问和并购贷款、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及集合票据等升级专属性产品服务。但是,正如前面分析所指出的那样,国内140多家城商行不可能都象北京银行这样提供如此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及产品,因此,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的金融产品开发,是城商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及产品创新过程中始终需要紧紧把握的要点。
3. 立足特色行业开发集群金融服务方案的创新策略。产业集群是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通过细分市场、发展集群产业金融服务是国内城商行特色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集群行业金融服务方案的开发不但能带动集群客户营销,而且可以充分调动银行内部各个条线资源,在协调组织的统领下,最大化地利用行内优质资源为客户提供最为优质的金融服务和产品。
立足集群行业的金融服务开发具有以下优点:一是通过专业团队批量开发集群客户可以有效整合集群客户金融服务需求;二是集群行业金融服务开发还能够有效分摊金融服务及产品开发成本,实现金融服务开发的规模经济;三是集群行业金融服务的开发还能够通过多元化的信息渠道、风险的集中控制及专业化管理实现金融服务及产品开发风险的有效管控。
国内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集群行业金融服务及产品的开发上处于领先地位:以民生银行为例,董事长董文标提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2.0课题”,意在通过开发专业化(具有行业特点的)金融服务及产品满足集群行业客户金融服务需求,从而实现批量式客户开发与营销,实现特色化发展,与之相配套的便是其在厦门、福州、泉州广布专业(特色)支行的管理模式变革。
4. 立足功能创新及结构性授信的金融服务创新策略。为客户节省财务费用、交易成本是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质量提升的重要切入点。随着股份制银行及其他大型商业银行深入介入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国内城市商业银行应重视对关乎中小企业客户贷款申请便利、还款便利、节省利息费用等功能性方面的服务创新,打造更加适合小企业“短、频、快”资金需求特点的金融服务和产品。
同时,还要注重金融服务和产品的灵活搭配,能够根据客户实际需求安排金融服务方案,切实“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及产品需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客户具有不同的金融服务需求特点,因此,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应该根据客户的经营特点及金融需求进行动态搭配。发展结构性授信服务成为城商行把握客户动态需求的重要应对措施,并根据客户业务发展特点及客户自身资源禀赋进行动态调整,确保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
(三)总结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及产品的创新,是国内城商行应对金融脱媒及大型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发展战略。基于动态演进及后发优势视角的分析表明,国内城商行可以通过模仿创新、定标比超的竞争策略实现金融服务及产品体系的丰富与完善。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概念的开发及客户价值的挖掘为起点,立足担保方式创新、中小企业成长周期、集群行业金融服务方案开发,注重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功能性开发及结构授信方案的开发策略满足中小企业更加多样化、更加高级的金融服务及产品需求,将成为未来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及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1]Schmookler,J.1966.Invention and Economic Growth[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1966.
[2]Frame,W.S.&WL.J.2004.Empirical Studie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Lots of Talk,Little Ac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4(3),pp.116-144
[3]Vermeulen,Patrick A.M.Uncovering Barriers to Complex Incremental Product Innovation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Financial Services Firm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43(4).
[4]何德旭,张雪兰.营销学视角中的金融服务创新:文献述评[J].经济研究,2009,(3).
[5]李国秋,张小翠,严众开.招商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中的定标比超[J].竞争情报,2007年夏季刊.
[6]王.基于知识服务业的新服务开发过程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3).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金融服务;模式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中国经济的下一个增长引擎,也是商业银行发挥城乡联动优势,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切入点。但由于城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公共产品特征,普遍存在社会性,商业效益短期内不明显,其具有的投资规模大、沉淀成本高、建设及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对于资金投入的金融机构更是存在极大的收益不确定性;此外,由于地方政府的换届以及短期行为带来的政策不连续性也会加大金融机构投资风险,由此造成金融机构对农村城镇化建设投入规模十分有限,这种制约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瓶颈主要表现在:
首先,各金融机构均未出台全行性、分层次、系统性的城镇化业务发展政策,而各基层分行由于缺乏制度引导,在实际操作中更趋向于“避险机制”,未充分考虑当地城镇化水平及发展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一律将城镇化贷款按照普通商业化贷款来实施,未实行差异化的准入政策和特色化的信贷审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尤其是在东部及沿海地区,县域、乡镇经济活力较强,城镇化建设需求旺盛,但各行业务支持政策相对欠缺,部分二级分行的客户难以达到主体准入要求,部分项目(主要是公益性基础设施类项目)存在准入难度。
其次,当前农村城镇化建设突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其主要承办者为地方政府部门,而这些部门基本不具备直接的贷款主体资格,在实际操作中主要通过地方投融资平台进行,在当前商业化运作模式尚不成熟、还款来源过分依赖土地财政的情况下,业务发展受外部因素制约较为明显,政策的持续性不强。近年来,由于很多地方政府负债规模过大,投融资运作不规范,以至于银监会出台了相应政策对地方投融资平台管理及商业银行地方项目贷款进行了严格限制和规范。
再次,随着国家对房地产持续调控,城镇化房地产金融风险凸显。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的流动与集聚必然带来商品房和保障房项目的巨大需求,但一些小城镇的房地产开发商往往在实力和规模上都不具备承担风险的资格,同时县域及以下房屋建造质量问题越来越突出,个别地方政府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强行拆迁村民住房等等加大了金融机构在城镇化进程中对于房地产市场资金投放的回收风险,在对接此类贷款主体时金融机构往往要求其提高担保额度或直接实施投放限制。
此外,从城镇化建设融资结构来看,直接融资比例较低,而间接融资却居于主导地位,但金融支持城镇化仍依重传统信贷产品,难以满足城镇化进程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目前,各地政府为扩大城镇化建设资金来源,已开始尝试投融资体制改革,城镇化建设运作模式多样化,委托代建、BT(BOT、PPP)、联合开发等模式被广泛应用,面对城镇化蕴含的多种差异化金融需求,各金融机构尚不能快速适应城镇化过程中需求结构的改变,对融资主体多元化现状研究不足,因而缺乏足够的产品支持以及产业链式的金融服务。
如何破解上述瓶颈,各金融机构要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出发,以科学地评价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为前提,改革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通过制定全行性城镇化业务指导政策和完善的风险应对策略,做到既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大局,又能将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投放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
一是科学评价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探索金融助推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模式。在目前城镇率统计口径下,选取与城镇化建设有关的五个主要指标,即:城镇化水平、非农就业增长水平、城乡收入协调指数、可支配收入的GDP弹性、建设用地消耗系数,分析地区城镇化发展速度与其他指标的协调性,从而科学判断各地城镇化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政府的城镇化发展规划与主要金融需求,重点在资金需求主体、业务建设领域、产品整合创新和风险防范关键上下功夫,努力探索金融助推城镇化具体模式,并据此开发专项贷款产品和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以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为纽带,连接参与城镇化建设的各类企业和个人,为城镇化建设提业链式的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
二是出台全行性城镇化业务配套政策、实施差异化平台准入政策。支持城镇化建设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市场潜力巨大。建议尽快出台全行性的城镇化业务行业信贷政策,对城镇化业务发展的政策适用范围、业务内涵、信贷原则、发展目标、信贷政策和管理要求等进行明确规范和要求。针对目前城镇化建设基本由各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承担,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镇化建设平台层级将下伸至县级甚至镇级,建议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东部及沿海地区适当调整平台准入政策,实行差异化管理,为符合条件的经营性城镇化建设项目提供支持。
三是把握风险防范关键点、以商业化经营视角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在城镇化建设金融投放中突出现金流全覆盖要求,对于由地方政府出资成立的承贷主体,现金流测算须严格执行银监会口径要求;在明确将财政拨付资金、土地复垦整理指标交易收入、土地征迁补偿款等作为城镇化建设项目的第一还款来源的前提下,鼓励运用符合规定的各类收费权、经营权等提供补充性质押担保;积极探索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物权提供抵(质)押担保;大力支持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通过联合贷款和反担保业务提升担保公司的信用担保能力,开展担保信用保险等中间业务,间接引导各类商业金融增加对城镇化建设企业的融资力度。
四是建立城镇化建设项目风险分担机制,积极对接新型的BOT(建设-运营-移交)开发性金融模式。BOT开发性金融模式是以投资经营公司为融资主体、由地方政府给予投资者一定的特许权作为融资担保,向金融机构融资建设城镇化基础设施项目,项目建设完成后,通过政府号召、引导和规划,降低运营成本,运用市场化运作手段运作该设施并取得收益归还银行贷款。这种“BOT项目融资、金融孵化、市场出口”模式克服了当前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融资主体所面临的资本金不足、负债率过高、债权虚置化等问题,同时又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市场增信和制度支持的联合功能,政府由过去主导项目建设的“家长”转变为联合商业资本的项目合作者和监督者,因而在投资者和地方政府间实现了合理的风险分担,使得公有部门和民营资本专注于发挥各自优势,在降低项目整体风险的同时,实现更高的收益目标。
五是通过逐步推行项目资产证券化措施,使商业银行从城镇化建设的信贷资金提供机构转变为信贷服务机构。目前在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形势下,商业银行仍是一个信贷资金提供机构,由于项目资金占用时间长、流动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城镇化建设项目贷款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通过商业银行逐步推行项目资产证券化,可为现金流充足、承贷主体信用良好的城镇化建设项目直接融资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在提高资金流动性的前提下,引入大量的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增加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而银行本身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服务机构,既增加了中间业务收入,又降低了对城镇化建设的直接投资比例从而有效化解和分散项目贷款风险。
关键词:金融服务 城镇化 原则 经验
宁夏农业银行服务城镇化建设概述
(一)宁夏农业银行服务城镇化建设的原则
突出重点原则。开展“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必须结合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定位及其服务能力,在稳妥推进农户贷款的同时,重点满足县域市场具备还款能力的、与大型商业银行经营特点相适应的规模化、商业性信贷需求,通过细分市场找准重点投放领域。
商业经营原则。商业化经营既是国家对农行服务“三农”的基本要求,也是农行在新时期服务“新三农”的根本特征。要通过分行在“三农”和县域市场的商业化经营,引导和促进“三农”和县域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农行和“三农”的共同成长。坚持商业经营,必须要坚持收益有效覆盖风险和成本,坚持资本约束信贷规模扩张,坚持横向平行制衡、纵向权限制约的信贷业务基本流程,坚持评级、授信、授权、担保、分类、拨备、核销等信贷基本管理手段。
差异管理原则。在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三农”和县域信贷市场与城市信贷市场在客户对象、信贷需求、风险特点、管理要求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必须制定符合“三农”和县域信贷市场实际的信贷政策、管理制度和信贷产品。同时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资源禀赋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通过差异化的政策安排,细化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具体操作办法,实现在商业化经营基础上对“三农”和县域的有效服务。
(二)宁夏农业银行服务城镇化建设重点领域
县域个人生产生活。以从事种养业农户为基本客户群体,满足农户的生产、生活需要,努力扩大以惠农卡为载体的农户小额贷款覆盖面。重点支持订单农业和处于农业产业化链条上的农户;支持有能力及信用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社员等规模化经营农户;支持农机大户、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多种经营户、个体工商户等经营大户。大力拓展县域个人住房按揭和其他消费类贷款,稳步开展县域中高端个人客户的综合消费和综合授信贷款业务。
现代农业生产。大力支持有优势、特色、基础、前景、农户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重点支持宁夏回族自治区级及国家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研发、基地建设和农副产品收储、加工、销售。加大农副产品加工类、农牧业生产类、轻工业类、医药工业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
农村特色资源开发。立足宁夏的资源优势,择优支持火电、风电、矿产等资源开发;围绕枸杞、清真牛羊肉、奶牛、马铃薯、瓜菜五大战略主导产业,盯住粮食、淡水鱼、葡萄、红枣、制种、牧草六个优势产业和羊绒、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及其上下游资金链上的客户,发展优势特色经济,逐步深入扩大服务“三农”覆盖面;支持园艺业、民族工艺品制造业、观光农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和名胜风景区等特色产业。
农村现代商品流通。支持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有选择地支持重点产区和集散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流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粮食物流节点、农产品冷链系统和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做好“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建设的配套信贷服务。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有关农村公路建设的框架合作协议,以自治区级交通运输投资运营平台为借款主体,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的支持力度。积极营销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项目,支持户户通电工程、新农村电气化“百千万”工程建设。
农村城镇化建设。积极推广“绿色家园”品牌,开展农村城镇化建设贷款业务,以符合条件的政府投融资平台为载体,支持有产业支撑、具备城市化条件、财政基础稳固的县城和经济强镇水电路气等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升城镇功能;发展有市场需求、自有资金投入比例高的普通住宅开发项目;适度支持规划合理、入驻率高、产业集群明显的市级以上工业园区建设。
宁夏农业银行服务城镇化建设的实践历程
(一)大幅提高“三农”领域的货款
2008年以来,分行累计发放涉农贷款170亿元,截至2010年12月末,涉农贷款余额达89.6亿元。累放县域贷款123.6亿元,县域贷款余额64.2亿元,较2008年初增加39.7亿元,年均增幅21.2%。
(二)推动主导产业优化升级
支持枸杞产业链升级发展,创新推出了存货抵押、应收账款质押等多款融资产品,累计发放贷款3.6亿元,重点支持一批枸杞名牌企业。2010年创新推出“公司担保+专业合作社+10%保证金”,累计发放贷款6300万元,支持了315户枸杞贩运和种植大户;累计发放近1亿元农户小额贷款支持7692户枸农稳定和扩大种植面积。
支持羊绒工业园产业集聚。近三年,累计向21家羊绒企业发放贷款24.2亿元,新增贷款9.3亿元,带动了同心地区羊绒集散地、灵武地区羊绒加工生产基地的进一步做大做强。2010年,针对羊绒企业“抢购”资金紧缺的问题,净增羊绒收购贷款4亿多元。在分行信贷资金的持续注入下,全区羊绒收购量较2007年前增加3000吨左右。
支持清真牛羊肉产业做大做强。从原种繁殖、基地育肥、加工销售等环节,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和养殖户扩大规模。累计投入贷款6.3亿元,支持吴忠、西夏区、固原等地的肉牛养殖基地或养殖户,灵武、同心、盐池等地的滩羊养殖园区或养殖户,涉及肉牛存栏数43万头,滩羊65万只。
支持生物制药、饲料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城乡联动优势,大力支持以玉米、大豆等为原料的生物制药和饲料加工等涉农生产、加工、销售企业。累计发放7.5亿元贷款,支持泰瑞制药、启元药业、伊品生物、大北农饲料等以粮食为原料的加工企业。
(三)促进农村就业并增加农民收入
针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上、下游资金结算往来密切的种植户、养殖户、贩运大户、订单农业户金融需求,出台政策,创新推出了“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担保方式,满足不同类型农户生产经营的需求。三年来累计发放农户贷款近30亿元。在不到三年时间里,累计发行惠农卡42万张,为9.6万农户提供20.2亿元的授信额度,农民通过惠农卡自助可循环实现贷款13.1亿元,有效解决了生产、生活的资金困难。
(四)有效扩大服务“三农”的覆盖面
累计支持涉农企业、合作社等法人单位组织270多个,累计发放涉农法人贷款147 亿元。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52.3亿元,余额达到17亿元,对国家级、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服务覆盖面分别达到76%和47%。累计发行惠农卡42.5万张,累计发放农户小额贷款54亿元。与七个县市签订了新农保协议,发放新农保惠农卡10.78万张,办理代付基础养老金4.2万人、金额682万元;养老金保险22万人、金额2419.8万元。
加强宁夏农业银行支持城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
(一)加强农行与政府的协作机制,促进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
为了加强农行在支持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政府部门应根据“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支持农行落实组织机构、资金和人员,切实把城镇化建设列入信贷政策和信贷资金支持的重点。政府部门要制定符合经济原则的项目方案,加强项目包装和落实,可以通过搭桥贷款等多种方式满足融资需求。同时要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加大诚信建设,维护农行债权,增强农行的放贷信心。此外,政府应该提高管理水平,防止城镇建设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保证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这样才能实现政府、农业银行和城镇建设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加大力度,支持“三农”和县域金融服务工作
制定“县域”业务发展规划,加强对县域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调查研究,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资源禀赋、客户分布、网点布局和同业竞争态势,建立覆盖13家县支行的金融生态图谱,作为服务三农的“行动路线图”和细分农村金融市场的“作战地图”;优化业务结构,增加市场份额,巩固竞争优势,提高“三农”和县域综合服务能力;大力实施“1327”县域支行推进计划,加大对1家总行示范县域支行、3家分行重点推进县支行、2家西部百强县支行、7家国定扶贫重点县支行的政策扶持和资源倾斜力度,激发县域支行经营活力和竞争能力;加强考核,资源配置向县级支行倾斜,鼓励县级支行加快发展;稳步推进三农事业部的改革。
(三)明确目标,提升农村产业金融的市场份额和盈利水平
加强县域中高端业务的营销,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县域工业化和城乡社会一体化中寻找机会,对当地效益好、风险低、信用优的客户,量身制定金融服务方案,创新支持模式,拓展业务发展空间,抢占市场竞争高地。开辟县域对公业务新市场,抓住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新兴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县域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机遇,积极探索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物流产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种养殖基地、特色园区等新兴业态的服务方式,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升“三农”对公业务的综合营销能力,对“三农”和县域对公客户实施精细化管理。
(四)开拓创新,深化“三农”金融服务工作
加强对已出台“三农”政策制度的运用,逐步规范和完善“三农”制度体系;完善服务“三农”渠道建设。推进县域网点转型,加强自助服务区建设,充分挖掘现有网点服务潜能。做好网点辐射范围内的各项“三农”金融服务工作,全面提升县域行营销服务能力。配套加大县域服务渠道建设投入。积极开展金融机构空白乡镇“三农”延伸服务工作。总结、完善流动客户经理组工作机制,推广流动客户经理组服务方式,加强对经济较发达、居住人口集中、生产季节性强等农行网点未覆盖的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有效扩大服务覆盖面。
(五)加强监管,防控“三农”业务风险
加强“三农”对公客户的风险管理。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热点业务的风险研究。履行信贷资金支付分级审核制度,加强对信用企业资金流的监管,掌握企业对外担保情况,认真核查、准确录入相关信息,监督企业按真实用途使用信贷资金,确保授信额度理论值真实合理,避免企业挪用信贷资金,防止客户现金流链条不畅诱发的到期贷款还款违约风险。追加风险补偿,降低贷款风险;管控农户贷款风险。防范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创新多种风险补偿和转移机制,有效缓释贷款风险。加强风险监测工作,落实“三农”贷款贷后管理工作,做实三农对公客户贷后管理工作,组织开展“三农”贷款自律监管工作。
(六)加强信息化建设及人员培训,夯实三农金融部基础工作
抓好信息系统建设和运用,依托系统支持,加强对县域贷款的精细化管理,提升信贷业务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加强对“三农”和县域经营数据监测,调整规范涉农贷款社会效益统计制度口径,及时准确反映农行服务“三农”成果。加强培训,增强业务开拓精神。加大对县域客户经理的培训力度。加强宣传沟通,提升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马青,蒋录升.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基于铜仁地区个案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11(1)
2.朱建华,周彦伶,刘卫柏.欠发达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