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供应链风险概念8篇

时间:2023-06-08 09:14: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供应链风险概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供应链风险概念

篇1

一、线上供应链金融概念研究

随着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技术的兴起,电子商务必将成为金融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Cronin( 1997)[1]。目前供应链金融在国内的实践和研究正处于由“供应链金融”向“线上供应链金融”的转型整合期,而且实践方面超前于理论的研究。李明锐(2007)总结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并指出第三方平台背景下的供应链融资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渠道。Freedman(2008)[2]认为电商小额信贷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而言具有积极的作用,因为电商信贷的网络化服务简化了贷款程序,降低了融资成本。李安朋(2011)指出网络融资是以网络信用作为贷款的依据,能够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突破传统的束缚,具有零担保物、利息低、贷款额度宽松、贷款速度快等特点。王敏(2012)[3]给出网络融资的概念:是指建立在网络中介服务基础上的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借贷活动。贷款人通过网上填写企业信息资料,向第三方平台或直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由金融机构审核批准后发放贷款,是一种数字化的新型融资方式。苏晓雯(2012)[4]认为线上供应链金融是指通过银行服务平台与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平台、物流仓储管理平台无缝衔接,将供应链企业之间交易所引发的商流、资金流、物流展现在多方共用的网络平台上,实现供应链服务和管理的整体电子化,据此为企业提供无纸化、标准化、便捷高效、低运营成本的金融服务。这种概念的提出还是基于传统供应链金融的线上化,还没有达到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更高层次。随着电商企业与商业银行合作,或者商业银行自建电子商务平台,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变得更加广泛与复杂。其中代表性的概念是黄丹(2012)[5]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线上供应链金融即:金融业与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实体产业之间,通过信息化协同合作的供应链金融的新趋势和高级阶段,包含电子商务交易、在线支付、交易融资和物流管理等多个环节,是一种复杂性金融创新产品。这个概念其后得到诸多学者的引用。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也有学者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概念进行了辨析。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2014)[6]指出线上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互联网金融的组成部分。运用理论研究和对比研究等方法,给出了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向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演进路径,并从多个特征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二、业务模式分类

线上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线上融资模式的统称,其中包含诸多的细分模式。张强(2007)最早提出将仓单质押和电子商务相结合,提出融合仓单质押的电子商务中介型 B2B 运营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形成动因、比较优势和参与各方的收益做了初步探讨。李卫娇,马汉武(2011)通过结合企业实践和供应链金融相关的研究,提出了基于B2B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并详细介绍了两种具体的应用模式:电子仓单融资模式和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并指出基于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融资业务利益相关者的综合经济效益,以及降低融资风险。李更(2014)提出了B2C 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四种细分模式:电子订单融资、电子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融资和委托贷款。沈亚青(2014)将供应链融资在B2C领域细分为:网络订单融资、网络仓单融资、电商担保融资。本质上来说,线上供应链金融是由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演化而来的。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2014)给出了线下供应链金融向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演进路径即:传统的应收/预付账款融资演进为卖方/买方电子订单融资;传统的仓单/存货质押融资演进为电子仓单融资。并对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和电子仓单融资模式的业务流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在对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分类研究来看,主要有以下五种。吴晓光(2011)根据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商在融资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将网络融资分为:以“阿里贷款”为代表的信息平台模式,以“一达通”为代表的直接授信模式和以“金银岛网交所”为代表的仓单杠杆模式。王敏(2012)[3]指出目前比较典型的网络融资服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银行借助自己的网络平台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主体仍然是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的“网贷通”“易融通”“数银在线”等;另一种是第三方平台与银行合作,利用网商的线上信用行为数据,为中小企业提供低门槛的融资服务,如阿里巴巴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提供的“网络联保贷款”等。云蕾(2013)根据电商在供应链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不同,提出基于纯交易平台和非纯交易平台两种类型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顾敏(2015)根据电商企业是否参与供应链日常活动,将“电商企业供应链金融”分为平台型电商供应链金融和自营型电商供应链金融。前者主要以阿里巴巴、敦煌网、金银岛为代表;后者以京东、苏宁云商为代表。两者又可以根据资金来源进一步细分为基于自有资金和与商业银行合作两类。史金召,郭菊娥(2015)根据参与主体、资金来源、目标客户等将线上供应链金融划分为供应链金融web2.0、电商供应链金融、基于电商平台的银行供应链金融三类。其中电商供应链金融细化分类为基于B2B/B2C/C2C的电商供应链金融三种。基于电商平台的银行供应链金融细化分类为基于自营电商平台/第三方电商平台的银行供应链金融两种。并给出了每种细分模式的一般性操作流程,并与国内的实践情况进行了对接。其实每一种分类在本质上是相似的,可以总结为:首先根据是否与电商平台结合,可以区分为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线上化还是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其次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根据自营还是合作形式,可以区分为电商自营、电商企业和商业银行合作、商业银行自建商务平台三种形式。

三、风险管理

由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特性,例如线上企业地域分散度高,基于网络操作等,使得相较于传统的线下供应链金融,其在风险方面有诸多变化。靳彦民(2010)指出电商金融平台推出的融资贷款业务面临着来自法律、政策、监管等多重因素的挑战和威胁。吴晓光(2011)指出由于互联网高度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商业银行网络融资存在技术风险和信用风险。并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提出了三种控制风险的方法。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2014)[6]通过分析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和电子仓单融资模式的业务流程,提取操作环节中银行面临的风险要素,发现针对网商的特性和线上化的特点,银行在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风险整体有所增加。然后从严格准入条件、明晰权责界定、提高操作水平、加强监控预警、完善补偿机制五个角度对银行的风险管控提出了建议。刘炎隽(2015)指出基于B2B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存在信用风险和网络安全风险。

在实证研究方面,王鑫(2014)在梳理和归纳以往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再针对线上供应链金融,并通过专家调研法,最终构建出含有24个风险因子的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刘宏,吴屏,朱一鸣(2015)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影响因素体系框架,并且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总结出了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22大系统要素及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为商业银行进行风险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黄丹(2012)[5]指出对于线上供应链金融而言,信用风险在逐渐向操作风险转化。然后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的四个交易阶段对操作风险进行风险识别,建立了操作风险关键评价指标体系和操作风险实时评估模型,并从风险监测、风险防范以及风险损失控制三个方面提出了操作风险的内部控制方案。

篇2

关键词:柔性能力;应急管理;供应链柔性;随机能力规划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4-0127-04

Abstract: Disruption risks management based on capacity flexibility is associated with the following literatures: disruption risks management in supply chain, 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and stochastic capacity planning. First, relevant definitions of flexibility are reviewed. Then, disruption risks management based on capacity flexibi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literatures are analyzed. Finally,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suggested: researching capacity flexibility from a supply chain perspective; applying robust optimization; adjusting objective function;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flexibility in disruption risks management.

Key words: capacity flexibility; disruption risk management; 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stochastic capacity planning

1引言

随着供应链长度和复杂度的增加,供应链面对突发事件更加脆弱[1]。事实也表明供应链越来越多地受到突发事件干扰:1997年,丰田的一个刹车供应商工厂发生火灾,直接导致丰田在日本的18家工厂关闭两周;2012年日本地震和海啸导致日本众多企业停止运营数周甚至数月,致使这些企业的上游供应商订单锐减,下游制造商的生产也受到干扰。

突发事件给供应链造成的损失不容忽视。Hendricks和Singhal基于827个中断公告分析了供应链中断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的股票收益低于行业基准33%~40%[2]。巨大的损失激发了对此类风险的管理,即应急管理。吴军等指出近些年,特别是“9·11”事件之后,供应链应急管理引起了企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3]。应急管理研究涵盖多个视角,有些研究构建综合的应急管理概念框架及管理机制,有些研究关注鲁棒供应链结构设计,有些研究则侧重于具体的应急管理战略。

在众多应急管理战略中,柔性能力是减缓和控制供应链中断风险的一项重要战略[1]。Sheffi和Rice指出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中断风险,需要弹性供应链,而柔性是构建弹性供应链的方式之一[4]。虽然柔性能力对于供应链应急管理极其重要,但相对于供应链应急管理研究的丰富程度而言,从柔性能力角度进行应急管理的研究比较缺乏和分散。本文的目的是对基于柔性能力的应急管理研究进行分析,理清该问题的研究和相关文献的关系,并找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柔性能力相关概念界定

2.1制造柔性

在运营管理领域中,柔性的概念始于制造柔性。Slack较早对制造柔性的概念进行分析,将柔性定义为系统拥有多种状态的能力。这里的状态具体指产品种类、产量水平、质量水平、产品交付时间等。从而将柔性分为5类:新产品柔性、产品组合柔性、质量柔性、数量柔性和交付柔性[5]。Sethi和Sethi进一步将柔性定义为系统通过改变自身状态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即对环境的适应性。并且将柔性种类扩展到三个层级(组件级、制造系统级、综合级)共11个种类[6]。

制造柔性将柔性的概念局限在企业内部及生产环境中,关注的是运作层面的柔性。随着企业外包的发展,管理和协调整个供应链的必要性越来越显著,关于柔性的研究随之从企业层面扩展到供应链层面,从运作层面扩展到战略层面。

2.2供应链柔性

关于供应链柔性,最初的研究是基于制造柔性,将企业层面的柔性元素扩展到供应链层面。比如将制造柔性中的路径柔性扩展到供应链中,相当于双源或多源采购的概念。而有些研究脱离制造柔性,将重点放在合作关系耐久性上。例如Das和Abdel-Malek将供应链柔性定义为买卖双方关系在供应条件变化情况下所具有的弹性[7]。这类概念主要基于现有的供应链结构而言,不考虑条件发生变化时供应链重组问题。而实际上,面对环境变化时,供应链是可以通过重组来应对的,比如,诺基亚公司在供应商Philips发生火灾后,迅速寻找其他供应商来替代,这就是重组供应链的一个实例,于是Lummus等提出了一个供应链柔性概念模型,该模型包括5个元素:运作系统柔性、物流过程柔性、供应网络柔性、组织设计柔性、信息系统柔性。其中供应网络柔性就是指重组供应链的能力[8]。

2.3柔性能力

供应链柔性内涵丰富且所含要素众多,本文将聚焦于能力方面的柔性,即供应链基于能力的灵活运作来适应变化的环境。这里的能力不单单指狭隘意义上的生产能力,而是泛指供应链为最终顾客提品和服务的能力。

在供应链环境下,能力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得柔性:一种方式是能力本身不具备柔性,但是可以通过供应链运作战略(如采购战略、库存战略)赋予柔性;另一种方式是能力本身的柔性。本文关注的主要是能力本身的柔性。能力本身的柔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数量柔性(volume flexibility)和组合柔性(mix flexibility)。如果一种能力可以用来生产或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从而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可以将这种能力在多种产品和服务间进行分配,这样的能力具有组合柔性。数量柔性不同于组合柔性,具有数量柔性的能力只能用来生产或提供一种产品和服务,但是它生产或提品和服务的数量可以超过或低于本身的能力水平[9]。

3柔性能力应急研究及与相关研究的关系

基于柔性能力对供应链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管理,即通过供应链成员相互合作对柔性能力进行获取和分配,从而减缓和应对突发事件造成的中断风险。它与三方面的研究密切相关: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供应链柔性和随机能力规划。柔性能力应急问题是这三方面研究的交叉点。

3.1柔性能力应急与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笼统地讲,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包括事前中断风险管理和事后应急恢复两个部分。Kleinforfer和Saad给出了中断风险管理的SAM分析框架,即:识别风险源及脆弱点、评估风险、减缓风险[10]。基于该框架,本文将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分为4个部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减缓和应急恢复(如图2所示)。

柔性能力应急问题属于风险减缓和应急恢复的范畴。风险减缓,即降低中断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减弱风险发生可能造成的损失;而应急恢复,即对突发事件导致的供应链中断进行积极应对,减少损害并尽快恢复[11]。

Tang和Tomlin从降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和减弱风险负面影响两个角度提出风险减缓策略。在减弱风险负面影响方面,提出增加供应链柔性的策略:多供应商策略、柔性合同策略、柔性流程策略、柔性产品策略、柔性定价策略。其中的柔性流程策略与本文的柔性能力概念是一致的[1]。Goyal和Netessine关注需求风险的减缓,分析能力组合柔性和数量柔性对减缓需求风险的作用,并研究如何在不同柔性种类间进行选择[9]。Sheffi和Rice将供应链迅速从中断风险恢复的能力视作供应链弹性,而柔性是构建供应链弹性的方式之一,考虑到供应链必要元素,主要柔性种类有供应及采购柔性、转换柔性、分配及面向顾客柔性、控制系统柔性、企业文化柔性。其中的转换柔性与本文的柔性能力概念是一致的[4]。Tomlin分析了风险减缓和应急恢复两种应急管理战略,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采用何种应急管理战略,受到成本、供应商特点以及企业风险态度的影响。其中,供应商能力起到最重要作用,能力数量柔性使得采用应急采购策略成为可能[12]。

柔性已被视作供应链风险减缓和应急恢复的重要元素。一些重要的研究已经对柔性在供应链应急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尤其是定性研究比较丰富。但是,具体到柔性能力,相关研究并不丰富,现有的研究也大都从企业视角出发,从供应链角度分析柔性能力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则相对较少。

3.2柔性能力应急与供应链柔性

柔性能力是供应链柔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柔性能力应急的研究与供应链柔性研究也密切相关。Jack和Raturi研究了数量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其中的数量柔性不仅来源于企业内部,如冗余能力、缓冲库存、劳工柔性等,也来源于企业外部,而外部来源就是指企业利用供应链战略来获取数量柔性,如外包、供应和配送网络、战略联盟等[13]。Sánchez和Pérez进一步研究了供应链柔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他们将供应链柔性分为三个层面:车间层面、企业层面和供应链层面。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层面的柔性与企业绩效之间都是正相关关系,其中供应链层面的柔性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正相关性更强[14]。Graves和Tomlin研究了供应链中的工艺流程柔性。工艺流程柔性是指一个生产设施可以生产多种产品的能力,与本文中的组合柔性概念是一致的。研究指出当工艺流程柔性从一个企业扩展到供应链时,会产生两种低效性,即流动性低效和阶段跨越性低效,为了克服两种低效,并不需要完全柔性结构,链式柔性结构可以实现与完全柔性结构近似的效果[15]。

上述关于供应链柔性的研究对于研究柔性能力在供应链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如何将柔性能力从企业层面扩展到供应链层面,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研究柔性能力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思路。

3.3柔性能力应急与随机能力规划

柔性能力应急与随机能力规划的共同点是都需要考虑不确定条件下能力投资及分配问题。随机能力规划文献中有一部分仅研究专用能力,也有一部分考虑到柔性能力。考虑柔性能力的随机能力规划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如表1所示。

4总结与展望

柔性能力作为供应链应急管理的一项重要战略,虽逐渐受到企业和研究人员的重视,但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基于柔性能力的供应链应急管理研究是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供应链柔性和随机能力规划三方面研究的交叉点。通过对柔性能力应急研究及与上述三种研究之间关系的分析,总结出柔性能力应急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从供应链视角出发的柔性能力应急研究。目前柔性能力应急研究大部分是从企业视角出发,而供应链应急管理需要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协调,因而需要将柔性能力问题的研究视角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供应链,相应也会产生新的问题,比如,柔性能力构建在供应链哪些节点上,不同节点之间的利益如何协调,柔性能力规划决策如何受到供应链参数的影响,企业内部的柔性能力规划决策在供应链范围内是否依然成立等。

(2)鲁棒优化方法在柔性能力应急研究中的应用。供应链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是概率小危害性大,不同于日常风险。关于柔性能力应对日常风险的研究相对较多,其中优化方法主要是随机规划方法,这种方法在处理日常风险时是适用的。但当考虑突发事件风险时,随机规划的优化结果波动会较大,这种情况下,鲁棒优化方法是一种比较适用的方法,因此可尝试鲁棒优化方法在柔性能力应急问题中的应用。

(3)柔性能力应急问题优化目标的调整。目前关于柔性能力在风险应对中的应用,大部分针对的是日常风险,常以成本或利润作为优化目标。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中,成本和利润将不再是首要考虑目标,首要考虑的因素可能是中断损失、恢复时间、偏离成本、缺货率等,可以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对柔性能力应急问题的优化目标进行调整。

(4)不同类型柔性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和关系研究。关于柔性能力的研究中,组合柔性占据大部分。而除了组合柔性,数量柔性也是柔性能力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数量柔性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也应得到重视。此外,关于供应链柔性的研究已经将供应链柔性维度做了较全面的划分,那么,这些不同类型的柔性在供应链应急管理中各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应急管理中柔性能力与这些不同类型柔性之间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Tang C,Tomlin B.The Power of Flexibility for Mitigating Supply Chain Risk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8,116(1):12-27.

[2]Hendricks K B,Singhal V R.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Supply Chain Disruptions on Long-Run Stock Price Performance and Equity Risk of the Firm[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5,14(1):35-52.

[3]吴军,李健,汪寿阳.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管理科学学报,2006,9(6):1-12.

[4]Sheffi Y,Rice J B.A Supply Chain View of the Resilient Enterprise[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5,47(1):41-48.

[5]Slack N.Flexibility as a Manufacturing Obj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1983,3(3):4-13.

[6]Sethi A,Sethi S.Flexibility in Manufacturing: A Surve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1990,2(4):289-328.

[7]Das S K,Abdel-Malek L.Modeling the Flexibility of Order Quantities and Lead-times in Supply Chai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3,85(2):171-181.

[8]Lummus R R,Duclos L K,Vokurka R J.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Building a New Model[J].Global Journal of Flexible Systems Management,2003,4(4):1-14.

[9]Goyal M,Netessine S.Volume Flexibility, Product Flexibility, or Both: The Role of Demand Correlation and Product Substitution[J].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1,13(2):180-193.

[10]Kleindorfer P R,Saad G H.Managing Disruption Risks in Supply Chains[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5,14(1):53-68.

[11]Sodhi M S,Son B G,Tang C S.Researchers’ Perspectives on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2,21(1):1-13.

[12]Tomlin B.On the Value of Mitigation and Contingency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Risks[J].Management Science,2006,52(5):639-657.

[13]Jack E P,Raturi A.Sources of Volume Flexibility and Their Impact o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2,20(5):519-548.

[14]Sánchez A M,Pérez M P.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A Conceptual Model and Empirical Study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2005,25(7):681-700.

[15]Graves S C,Tomlin B T.Process Flexibility in Supply Chains[J].Management Science,2003,49(7):907-919.

[16]Netessine S,Dobson G,Shumsky R A.Flexible Service Capacity: Optimal Investment and the Impact of Demand Correlation[J].Operations Research,2002,50(2):375-388.

[17]Bish E K,Wang Q.Optimal Investment Strategies for Flexible Resources: Considering Pricing and Correlated Demands[J].Operations Research,2004,52(6):954-964.

[18]Anupindi R,Jiang L.Capacity Investment under Postponement Strategies, Market Competition, and Demand Uncertainty[J].Management Science,2008,54(11):1876-1890.

篇3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反向保理;运行模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047-03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都采取相关措施应对危机,学术界也利用这次危机在理论研究上进行思考,使得供应链金融这个领域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企业对现金流量需求的波动性增加了金融产品的需求,供应链金融就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企业需要资金用于投资,同时也要留存资金以抵抗风险。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恰恰可以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困境,但是目前企业还很少熟悉和了解供应链金融的结构框架和运作方式,没有看到供应链金融在解决资金限制中发挥的作用,因此,了解供应链金融的框架并将其应用于企业资金配置中具有重要意义。

供应链金融相关研究已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文献已有很多从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模式、风险管理、融资渠道等方面展开探讨。国内文献主要集中在促进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风险防范等方面展开,针对供应链金融的结构和模式研究有限。胡跃飞等从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实体经济的角度,讨论供应链财务管理到供应链金融的演变过程,并从学理上对供应链金融进行界定。徐学锋等从供应链金融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阐述出发,分析我国供应链金融存在的业务模式、技术实施和组织制度的问题,提出从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上解决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问题。冯静生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产生和发展,通过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供应链金融的优势和风险,研究供应链金融的运作规律,并对改善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环境给出建议。张Z等从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方式的概念、运作主体、运作模式等分别进行论述,指出了两者的区别及在融资活动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出对策解决运作主体收益最大化问题。刁叶光等研究了供应链金融下的反向保理业务,并将该模式与采购订单融资和存货融资相结合,并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反向保理业务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张玉馨介绍了反向保理业务的模式和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与发展,结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特点,分析了反向保理在我国发展的潜力。国外文献也从一些角度对供应链金融问题进行研究,Pfohl等研究了供应链中的财务流,优化财务流能够减少供应链的资本成本,并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框架。Gomm根据供应链和物流的财务问题提出分析框架,指出供应链财务管理更有利于供应链管理,能够改进资本成本率。Wuttke等建立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知识,分析公司如何采用供应链金融来发展企业,并指出供应商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利用六家欧洲企业的实例说明供应链金融的优势。

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能够减少企业的资金成本,增加企业的融资手段,有利于企业资金的安排和配置。现有资金优化和融资已成为企业面对的主要问题,如何使企业资本运营更有效率,供应链金融可能会产生比较好的效果。因此,理解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概念和运作流程,同时分析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形式的运作情况,将有利于企业发展。

1 供应链金融主要业务的运作模式

供应链金融在企业中具体的运作模式主要表现为反向保理模式,方向保理业务主要指金融机构或相关企业针对有信誉企业,提供给有信誉企业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更多有利的贷款选择,通过货物抵押、应收账款抵押等方式。反向保理业务能够以更灵活的形式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根据主要核心企业的信誉程度实施风险控制,能够获得有效的收益,实现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多赢。图1显示了反向保理业务的运作模式。

在很多企业都采用了反向保理业务,该业务能够减少担保交易的风险,同时降低了担保交易的成本。原来的供应链管理中,只强调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合作和沟通,但是,由于资金的限制和过度依靠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往往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在应收货款和应付货款的问题上要消耗很大的沟通成本,增加了供应链管理的难度。反向保理业务能够有效避免这种风险,通过金融机构共同承担这种风险,减少了沟通成本,使供应链的运行更加顺畅。供应链金融的运行为企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增加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将功能整合为一体,在供应链中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2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

很多学者尝试为供应链金融下定义,虽然定义的细节中有些不同,但是大体的含义是一致的,研究主要包括在如何协调供应链内部金融合作、如何创造利益相关者的价值等,实质为供应链各相关成员之间的资金调节。供应链金融特别适合于核心企业为大型制造业企业,企业在采购设备或关键部件时,可以将信誉授权给供应商,当确保产品满意后支付货款,减少很大的风险。供应链金融这种授权信誉的运作模式主要受财务调节的控制、价格歧视、降低交易成本和质量保证等需求的推动。供应链金融模式在实践中也得到很多应用,从最原始的物流金融开始发展到更多的模式,主要发展状况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2.1 企业间金融合作的进一步融合

现在大多数企业之间的交易已公开账户的形式展开,这种方式增加了企业间的透明度。传统的交易主要体现在先付款后发货,或是先付一部分款再发货,这种交易模式加大了对资金的占用,要有很充足的流动资金才可以保证企业的顺利运行。供应链企业之间虽然要比一般的企业交易关系更牢固,但是这种交易模式也需要占用很多资金。而供应链金融形式的引入,使得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供应链中,开展更广泛的金融合作,无形中加大了供应链资金的数量,提供更多的交易机会,减少供应链的交易风险。

2.2 利用供应链金融调节加强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也能够增加风险管理能力,交易信誉能可以作为一种机制分担供应链中的风险。通过一些企业的实际表明,反向保理业务和核心企业的资金援助能够减少供应链的干扰和波动,加强风险的控制能力,提高客户需求满意的能力。同时,供应链金融的调节还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引入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可以减少关于交易支付方式的讨论,避免供应链的企业之间关于交易付款方式的协商和沟通,这样无形中减少了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保证了供应链的稳定性。

2.3 供应链金融调节的网络效应

供应链金融在供应链中能够产生多种资金配置的方式,建立在双方的信誉基础上。通过供应链将更多的企业联系到一起,形成资金配置的网络。网络的产生可以提供更多的企业之间的联系,通过资金支持和金融支持产生更多的资金流,保证企业网的有效运行,减少网络中的风险,提高供应网络的效率。在盘活更多企业的同时,也能保证金融机构创造更多的交易和保理方式,更好的服务于企业。

3 供应链金融实施的效果

一般很多依靠供应链的企业都具有庞大而复杂的供应网络,需要与很多企业发生财务往来,这就为供应链金融提供了应用的基础。每个企业都在思考如何利用供应链金融来实现供应链资金的充裕和保证,都想将企业的战略和执行策略顺利完成。企业利用供应链金融能够获得很多优势,在财务协调方面:为企业间的资金调节提供战略向导、减少资金的运作成本、提供企业的财务信誉评估等。在风险管理方面,通过支付期的延展降低资金运行成本、减少产品的价格、标准的支付期降低交易成本等。在供应链网络方面,增加供应链中资金的流动性、扩大供应链网络的效用、提高网络间企业的合作性。

不同企业针对供应链金融的运用也有不同的理解,对于反向保理业务,有些企业主要利用反向保理提高占用资金的流转速度、降低采购成本,通过标准化的资金支付期限的延长来减少财务成本。而另一些企业主要集中在面对顾客需求波动时,提高供应商的供应能力,在需求波动条件下的供应商能力能够影响未来收益、利润和市场份额。反向保理提高供应商的流动性,降低短期财务成本,减少运行时的财务障碍等。改善供应链的绩效情况,以顾客需求变动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方式。

企业不同的战略目标也能影响供应链金融实施的状况和财务调节的作用,以风险管控为主的企业和以扩大业务量为主的企业在具体的供应链金融实施会有差异。供应链金融成为供应链企业间协商的一种策略方法,能够评估企业的供应资金成本和资金运作时的成本,资金支付期限和支付比例的不同,会导致多种合作方式产生,能够为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带来更灵活的方式。有些企业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要求更低的资金运作和持有成本,实现更大的交易比例。另一些企业针对不同的供应商实施相同的标准,不区分具体的资金支付期限和资金支付比例,实现全供应链网络的合作紧密化。

总之,供应链金融在企业中的实施会有不同效果,根据企业的不同目标会产生不同的供应链金融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不同的实施方式都有助于企业供应链的合理化,有助于企业增加更大的资金流动性以实现更大的交易范围。企业在利用供应链金融业务时,要确定与供应链之外的金融机构和融资平台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要增加企业财务和业务运作时的透明性,将更多的相关机构吸引到供应链网络中,扩大资金的获取渠道,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以更低的资金运作成本实现更大的效益。

4 结论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和运作模式还在不断的发展中,这种融资形式能够改变供应链的运作方式,提高供应链的资金供给,为供应链带来竞争力。供应链金融不但提高了供应链中企业的竞争力,减少供应链的波动性和干扰性,保持供应链有效的运行。但是,在如何构建供应链金融的统一模式,有利指导企业以顾客化为导向的供应链最大收益,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供应链金融。通过对供应链金融概念的认识,运作模式、发展状况和实践的效果,能够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框架,说明供应链金融在企业供应链交易中应用的潜力和优势,为企业及其供应链的合理运行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8):76-82.

[2]徐学锋,夏建新.关于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的若干问题[J].上海金融,2010,(3):23-26.

[3]冯静生.供应链金融:优势、风险及建议[J].区域金融研究,2009,(2):51-52.

[4]张Z,朱金福.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比较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0):35-39.

[5]刁叶光,任建标.供应链金融下的反向保理模式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9,(5):48-51.

[6]张宇馨.我国发展反向保理的对策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9,(5):48-51.

[7]Pfohl H C,Gomm Moritz.Supply chain finance:optimizing financial flows in supply chains[J].Logistics Research,2009,1(3-4):149-161.

篇4

(一)供应链风险管理。供应链风险管理定义。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其实运用风险管理工具去处理物流活动所造成的一系列供应链中的不确定以及风险,它是和供应链进行多方协作或者独自进行的。供应链管理是一个新的概念,它使企业可以对整体进行分析,而不是以往概念中以局部来考虑的。这里的风险管理包含了企业作为独立运行的机构所面临的风险,以及企业在整个竞争机制中相互协作所面临的风险。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时间已经超过了20年,对于风险管理的研究时间更长。供应链风险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企业连续运作。

(二)建设工程的供应链风险管理。

1、建设工程供应链风险的定义。在生产以及流通过程中,供应链风险影响着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严重情况下可能造成供应链解体,给供应链上的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对于物资从生产者到用户途中所发生的所欲的物流环节、资金流环节以及信息流环节的任何一个部分出现问题,都会形成供应链风险,影响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对于建设工程的供应链来说,它与生产企业的供应链相比有着很多的不同,因为建设工程的特殊性,所以它的风险系数更高。建设工程供应链的风险主要是针对建设过程中影响到建设供应链正常运行,给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投资带来了不利,从而造成了供应链上企业的损失的相关不确定因素。建设工程的供应链管理是指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上的企业共同努力或者独自的运行,然后运用风险管理工具处理建筑过程中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通俗的说,就是对建设工程中的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设别、分析,然后针对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以及控制。

2、建设工程供应链风险的特点。(1)具有牛鞭效应。因为供应链的上游以及下游需求之间可定会存在时间的滞后性,所以会引起信息的反馈出现误差的现象。因为供应链节点上的企业一般都是针对与其比较相邻的企业做决策,对于其他的节点关注就比较少,所以会造成上游和下游的过度反应,下游的需求到上游以后变大的现象。供应链如果越长,其中间环节就会越多,牛鞭效应就会越严重,所以直接影响到了供应链的效率。(2)传递性。因为建设工程的一个完整项目是包括招投标阶段到项目的竣工阶段,所牵涉到的企业非常的多,所以建设工程的供应链的节点企业会很多,所以风险的因素可能在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间传递并且积累,从而影响到了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水平。(3)复杂性。因为建筑企业的供应链参与的主体比较多,且都有着自己的既定目标,这些目标可能存在冲突,不便于管理,所以使得供应链风险具有复杂性。(4)合作性以及互动的博弈。供应链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我们都知道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包括着很多其他的企业,他们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供应链中的每个成员企业都有着自己的目标,所以都会追求着自己的最大化利益。而在供应链的节点之间可能会出现消息不对称,以及供应链管理缺乏监督机制,所以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他们可能回互相博弈。与此同时,由于供应链上的信息流、资源可以进行共享,他们又是相互协作的关系。

二、建设工程供应链存在的风险

建设工程供应链中存在的风险,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外部环境风险,另一个是内部风险。外部环境风险是指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对建设工程供应链的影响,一般指的是市场的变化、自然灾害、政治因素以及政策因素等。而内部风险是指建筑项目的业主、承包商、分包商以及供应商在供应链环节中出现的一些影响供应链运作的风险。内部风险主要包括;技术风险、供应风行、信息风险、系统构成风险以及财务风险。

三、建设工程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建立的必要性。建设工程供应链风险管理可以给供应链的运行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因为风险不受人为控控制,所以我们有必要实施风险管理对其进行采集、整理、以及分析,做到对风险未雨绸缪。同时当风险发生的时候,可以有效的进行解决。建设工程供应链实施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供应链成员的经济效益,保证项目顺利完工。

(二)建立原则。1、系统性原则。建设工程由于自己的特殊性,往往会涉及到设备供应商、分包商、承包商等单位,建设工程的供应链有着很多节点企业。所以对于他们应该设计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统筹全局,及时发现他们所面临的风险。2、动态性原则。因为建设工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供应链节点中的企业也具有动态性,在进行供应链的风险管理设计时候,一定要考虑。3、经济型原则。企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以营利为主的,建筑企业也是一样。所以在设计的时候要基于企业的利益出发,考虑到成本因素。供应链风险管理一定要考虑经济学的原则。4、战略型原则。建设工程的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战略目标是促进企业的长期良好的发展,所以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一定要符合这一原则。

(三)构成。建设工程的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反映供应链整体以及各集成单元的指标集合,主要是给供应链风险评估提供依据。2、风险评估系统。建立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下,以监控采集数据作为网络输入,对当前的供应链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3、风险监控系统。建立在供应链运营的基础下,对供应链的运营进行全过程的监督以及控制。4、风险管理机构。主要是针对供应链风险制定相关的防险机制以及条例,进行数据采集以及分析,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

(四)功能。实施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可以有效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协调和调度;可以对风险进行预警以及监控;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风险当遇到风险时;可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 供应链融资 融资模式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发展,但由于经营规模一般不大,经营稳定性差,资信水平不高,缺乏抵押担保等原因。中小企业难于从商业银行获得资金支持,且融资成本过高,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而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全新的融资模式,锁定较高信用等级的单位作为应收账款及订单融资的核心企业,或者以价值稳定、流通性好的商品作为物权担保,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企业,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1 供应链融资研究进展

与在实务界的受关注程度和红火发展相比,关于供应链融资的理论研究则显得相对滞后。而国内对供应链融资的研究始于2007年,主要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角度切入。由于供应链融资是供应链管理衍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因此我们可以将相关领域的研究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财务供应链的研究,第二阶段为供应链融资的研究。

第一阶段:财务供应链的研究。供应链管理以构成供应链的商品流、信息流、财务流的最优化为理念。Profldeta1.(2003)将金融资源流看成是介于物流和金融之间的金融供应链,并在供应链管理的框架下将净流动资产的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田中禾等(2007)提出财务供应链管理下的新型财务流程具备的动态财务平台和五个功能模块。为企业优化财务流程,提升动态财务能力,构建企业动态能力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第二阶段:供应链融资的研究。为洞悉供应链融资提供了概念上的铺垫。国内学者对供应链融资的研究始于2007年。邹武平(2009)分析了供应链融资的三种基本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质押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作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熊熊等(2009)研究了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价,提出了考虑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减少了目前对供应链融资业务评价大多依靠专家评价的局限。侯丽霞(2012)主要研究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风险。通过对风险评价体系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构建出供应链融资的风险评价综合模型,并为供应链融资的风险防范和监控提出参考和建议。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财务供应链和供应链融资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从降低资本成本率提升公司价值的研究依然空白,而这正是供应链融资领域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2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概念及现状

2.1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概念的引入

供应链融资是指银行在审查整个供应链情况的前提下,基于供应链上的某一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状况,从生产周期中的采购原材料开始,再将原材料制成半成品、成品,最后将产品通过销售网络送到最终用户手中,对核心企业和其上下游配套企业提供的一种融资服务。

2.2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

目前,根据抵质押物的不同,以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存货为质押物为中小企业融资,供应链融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和融通仓融资,三种模式使得处在任何一个供应链节点上的中小企业,都可以根据企业的上下游交易关系以及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融资模式。

2.2.1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以中小企业对供应链上核心大企业的应收账款单据凭证作为质押担保物,向商业银行申请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贷款,由银行为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方式。在该融资模式下,债权企业(中小企业)、债务企业(核心大企业)和银行都要参与其中,且债务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债务企业也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一般运用于企业售出货物至货款收回的阶段,操作流程简单,能加快中小企业资金回笼, 提升资金周转速度。

2.2.2保兑仓融资模式

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有时也需要向上游核心大企业预付账款。对于短期资金流转困难的中小企业来说,则可以运用保兑仓业务来对其某笔专门的预付账款进行融资,从而获得银行短期的信贷支持。保兑仓业务是指在作为产业链核心大企业的生产商承诺回购的前提下,由融资企业向银行申请以卖方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获得银行贷款额度,并以由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服务。

2.2.3 融通仓融资模式

融通仓融资模式,又叫存货模式,是指受信人以存货为质押,并以该存货及其产生的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融资业务。该模式适合处于任何时期的中小企业进行融资。中小企业在申请融通仓融资业务时,需将合法拥有的货物(如原料、 存货、商品等可流动货物) ,交付银行认定的专业物流仓储公司保管,只转移货权不转移所有权,由银行、中小企业和专业仓储物流公司三方共同签订协议,银行为企业提供短期贷款。在企业发货后,银行根据物品的具体情况按一定比例为其融资。当提货人向银行支付货款后,银行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出放货指示,将货权交给提货人。

3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及风险测度

3.1 信用风险管理

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客户由于违约导致银行损失的可能。因此,要明确供应链融资所带来的信用风险就需要供应链融资服务提供银行在流程和制度上从信用风险的识别、到信用风险的度量、到信用风险的评估、到信用风险的控制予以规范。

3.1.1信用风险的识别

信用风险的识别就是要发现企业违约的主要原因。首先,在大类上可以将信用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其次,基于供应链融资授信的支持性资产主要涉及:存货、预收账款和应收账款。最后,授信企业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也是信用风险中一个重要的考察因素。

3.1.2信用风险的度量

现阶段对于中小企业进行信用风险的定量分析较为困难,主观判断的依赖比较强。因此,如何减少主观判断的误差成为当务之急,一个可行的方式是银行在进行风险度量时采用结构化的评估方式。

3.1.3信用风险的评估

信用风险的评估主要是需要银行综合分析授信的违约率及违约成本,考虑放贷的信用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若放贷的收益不足以弥补风险,银行就应要求授信企业提供更多的信用支持,来匹配相应的风险,以此来规避风险。

3.1.4信用风险的控制

信用风险的控制主要有风险转移、风险回避、风险补偿、损失控制等。

3.2操作风险管理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

3.2.1操作风险的识别

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分为七类: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雇用合同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有形资产的损失,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

3.2.2操作风险的评估

对于操作风险进行评估的主要目的在于把供应链融资中操作风险的量度和管理结合起来。

3.2.3操作风险的控制

供应链融资的操作风险控制,首先注意的是操作风险控制的方式是否做到了成本与收益相匹配,还有就是明确每个操作风险环节上的责任人。

3.3其他风险管理

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供应链融资中普遍采用授信资产支持作为信贷基础,各类授信支持资产能否做到与授信主体信用的隔离,其中涉及相关法律问题。因此,法律风险管理问题也是供应链融资风险控制中所必需考虑的。

市场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市场利率、商品价格以及汇率变动,或替代商品的出现,造成企业资金链紧张,无法还贷的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动,导致市场价格波动,或使得供应链所在行业的经营现状发生改变,造成企业形成无法还款的风险。

4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措施

4.1信用风险的风险管理方法

信用风险是由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主要参与主体决定的,因此供应链融资中的信用风险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有必要加强对信用风险的管理。针对信用风险的风险管理办法主要有:

(1)建立信用风险评估体系,加强对企业的信用管理。

(2)选择与信用良好、实力雄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

(3)监控融资企业和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动态控制信用风险。

4.2操作风险的风险管理方法

由于供应链融资的融资模式各不相同,参与主体也比较多,业务流程也相对比较复杂,因此操作风险在所难免。针对操作风险的风险管理办法主要有:

(1)完善合同、协议和操作流程设计,规范操作行为。

(2)组建专业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队伍。

(3)完善内控体系,构建分层次监督体系。

4.3市场风险的风险管理方法

市场风险对于是银行来说是不可控风险,因此,针对市场风险的风险管理办法主要有:

(1)选择价格相对稳定的质押物。

(2)建立灵活快速的商品市场价格监控体系。

(3)与商品价格相对稳定的行业合作。

4.4其他风险管理方法

4.4.1法律风险的风险管理办法

首先在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前,商业银行应确保拟定相关的合同、协议和业务流程不存在漏洞,从源头上杜绝法律风险的产生。其次,在授信调查阶段,银行工作人员应审核作为质押物的应收账款和存货的所有权、合法性和可转让性,防止发生法律纠纷。此外,政府应当完善供应链融资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培育良好的法制环境。

4.4.2政策风险的风险管理办法

政策风险管理的对象是国家宏观政策,由于国家宏观政策对于银行来说具有不可控性。因此,商业银行在管理政策风险时,只能对国家宏观政策进行预测,一旦政策风险发生,银行可以及时采取风险应急处理措施,避免风险大规模爆发。同时银行也应进一步加强对供应链行业和融资企业运营状况的监控。

参考文献

[1] 田中禾,王斌,颜宏亮.基于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研究[J].软科学,2007(2).

[2] 邹武平.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探讨[J].商业会计,2009(17).

篇6

供应链的概念是在80年代末提出的,它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实际上,供应链是一个系统,是客观存在的,在供应链中,有非常清晰的过程:原材料的生产、产品形成、销售等一系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是“需方”和“供方”的对应关系,就形成首尾相连的供应链[1]。在没有对供应链有明确的认识时,大都认为供应链是企业中的内部过程,是通过生产的转换和销售等过程传递的,美国的史迪文斯曾经认为:“供应链是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流中所产生的长链”,现阶段,大部分人对供应链的认识停留在了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上,中国的马士华教授说:供应链是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该条链主要是围绕着企业的核心环节进行,并对企业中的物流、资金流等进行控制,按照生产顺序将产品送到供应商、分销商等手中的一个结构。这条链的结构非常简单,都是按照第一、第二、第三进行排列的。

2物资管理的概念

物资管理的概念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分别是传统的物资管理概念和现代的物资管理概念,其中传统的物资管理概念是指企业所需要各种物资的使用和利用等的总称。物资供应计划的编制、物资储备量的控制以及综合利用的管理等。而现代的物资管理概念则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2]。

3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在当下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供应链管理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实际上,在国际上有一些企业已经将供应链管理应用在企业的物资管理之中,并且取得显著的效果,比如DELL公司、IBM公司以及宝洁公司等,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将管理链管理作出了重新的定义,主要包括:原材料、制造与装配、订单管理及最终交付用户,这些都可以说成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

4供应链管理与物资管理的关系

供应链管理与物资管理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可以说,物资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物资管理仅仅是应用在企业内部,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将供应链管理与物资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将原料供应、生产、销售等形成一个整体的供应链,这不仅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优化供应链管理,还能提升市场竞争力。而供应链管理则是对供应链中所触及到的信息流、价值流、资金流等的管理,它主要是以Internet作为依托[3],并且以同步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供应、实施的,主要包括: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供应链的设计、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产品设计和制造管理、反向物流管理、供应链实施的原则和步骤以及基于供应链的用户服务和物流管理等,可以说,供应链管理注重的是物流成本和用户服务水平的关系,所以,要想使供应链企业群体获取利益,就需要将供应链中涉及到的各个部门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将力量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5基于供应链理论的物资管理特点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它涵盖的是由供应商到消费者的全过程,强调的是战略管理,由于“供应”在供应链占据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进行供应链管理的时候,应该加强核心企业与相关企业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双赢。事实上,供应链管理具有更高的目标,它不仅仅是完成市场目标,更是一种服务。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采用集成的方法对供应链进行控制。要知道,物资采购是企业的起点,也是企业核心业务流程的开始,从某种程度上说,物资采购并不是购买原材料,而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联系,将沟通生产与物资供应联系在一起,在二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进而促进了供应链系统的发展,提高了供应链上企业的运作效率。将供应链理论应用在企业物资管理中,主要表现在:

第一,为订单而采购,采购模式简单,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物流的速度。

第二,重视外部资源管理,传统的采购模式,使得供应商不能够及时地了解采购部门的业务流程,给供应商带来了缺陷。

第三,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以往的采购模式中,基于战略伙伴关系的采购方式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是库存问题、风险问题、降低采购成本问题。其中风险问题主要是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或是产品质量的风险,库存问题主要是由于以往的采购模式不能够使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共享信息,使得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得不到提高,进而减少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第四,信息集成共享,要想保证供应链得到共享,就要协调企业之间的产品流、信息流,并且及时的掌握供应链上的信息,以此提升供应链的性能,进而保证供应链能够真正的做到信息共享。

6结束语

篇7

[关键词] 供应链 柔性 构成

一、供应链柔性的定义

1.柔性的概念。(1)柔性存在的前提是“不确定性”。变化是人类前进的主旋律,柔性是一种处理变化的“能力”,可以将柔性能力从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三种: 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2)柔性的三种表现形态。柔性在现实中,通常表现为三种形态: 潜在柔性、可实现柔性和现实柔性。

2.供应链柔性的概念。供应链柔性的概念可追溯到Forrester(Damien/Amrik2001), 他认为供应链应该具有对需求变化的动态响应能力,并强调供应链伙伴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即,任何供应链参与者的柔性能力会受到整个系统柔性能力的内在限制。Slack(1987)认为,供应链柔性是指供应链对客户需求及时做出响应的能力。从实质上说,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和资金链,更重要的是一条价值链。因此,供应链柔性应该从整个价值增值系统角度来考察, 即考察供应链整体柔性。综合以上文献对于供应链柔性的定义,本文认为供应链柔性是指通过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协同供应链成员,经济而快速地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能力。供应链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变化动力过程。

二、供应链柔性的分类

1.柔性制造。柔性制造主要包括生产柔性、产品柔性以及时间柔性。生产柔性指供应商改变整体输出水平的能力,即供应商应对顾客需求量波动的能力,是供应商在生产系统能够有效运行的前提下,所能够提供的各类产品总产量的变动范围。生产柔性反映了供应商生产能力的弹性大小。产品柔性是供应商开发新产品和改进现有产品的能力。时间柔性也可称为交货柔性,是供应商改变计划或假定的交货日期的能力。时间柔性应了供应商满足顾客需求的速度,体现了顾客需求的时间价值。因而,在基于时间的竞争中,时间柔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

2.柔性库存。柔性库存,即各环节虽然是按订单展开活动但是还必须留有一定的库存,这是柔性供应链预警机制的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市场的变化速度已经可以毫不夸张的与光速相比,所以一定量的库存是应付紧急情况必不可少的,也充分体现了柔性的概念。库存控制可以采用单级库存控制和多级库存控制的方法,在单级库存控制中可以采用经济订货数量模型(EOQ)和分发需求规划模型(DPR)来计划库存量。

3.信息及知识共享。在柔性供应链中将信息流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外部信息系统,一个是内部信息系统。外部信息系统是核心企业获得市场、终端用户信息的通道。内部信息系统主要是指系统内部各环节之间的信息传递,包括订单信息传递、库存量信息、运输情况、货款收欠、生产技术革新等。供应链合作伙伴间有效及时的信息沟通是保持好合作的关键,而其合作具有跨地域性、动态性。在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实现知识在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共享。知识的共享对于促进供应链企业共同发展,降低成本,从而抵制供应链风险有重要的作用。

4.柔性契约。又称动态合同,它在内容上提供了许多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和合同进展情况而定的灵活性选择条款,与传统的确定性合同有很大的不同。柔性合同的另外一个涵义是,合同的执行分阶段进行,根据前一阶段合同的执行情况,确定下一阶段执行的条款或合同,一般不采取一次性合同。柔性合同还包括配套的动态检查机制、激励机制、收益与风险分配机制、清算机制。动态检查机制是为了监督和约束合作伙伴的行为,避免出现有损供应链整体利益的行为;激励机制是鼓励合作伙伴在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改善敏捷性方面增加投入,以提高整体的合作效率;收益与风险分配机制是为了确立整体的信任合作关系;清算机制是规避风险保证供应链的顺利运作而制定的必须条款。

供应链契约组合管理是指应用组合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设计、组合、执行和管理一批不同采购契约(如定量契约、期权契约、柔性契约或现货市场采购等)中契约参数的组合决策,以实现降低供应链库存风险、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水平的目标。不同类型的契约具有不同类型的风险,并克服不同类型的风险。可根据价格控制、数量控制和服务水平等方面大致划分为:推式(push)契约,拉式(pull)契约,期权契约,甚至现货市场(spotmarket)采购。。

5.柔性文化。为建立与系统柔性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具有高度牢固度、一致度和系统和谐性的硬性文化,建立适应柔性要求的新型文化体系:柔性文化。柔性文化强调人的重要性,鼓励员工说出他们关心的事情,提供积极的信息反馈,支持员工的发展,这一切会促进员工自我实现感和工作上的个人原动力,增加其创造性成就,使整个企业的学习能力提高。柔性文化提倡建立学习型组织,鼓励学习与创新。具有柔性文化的组织,能够敏捷地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在柔性文化灵魂的指导下,迅速获得柔性的改进。

参考文献:

[1]Zhejun Gong. An economic evaluation model of supply chain flexibility[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8, 184:745758

[2]Zuo-Jun Max Shen. Aprofit-maximizing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model with demand choice flexibility[J]. Operations Research Letters.2006,34:673 682

[3]Larry C. Giunipero, Diane Denslow, Reham Eltantawy. Purchasing/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lexibility:Moving to an entrepreneurial skill set[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5,34:602 613

[4]蒋渝李跃宇陈秋娴:不确定条件下柔性供应链管[J].现代管理科学.2005,3:78-79

[5]戴勇:大规模定制模式下供应链的柔性化管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5,8:45-46

[6]孙薇:对柔性供应链管理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2,260(12):29-30

[7]刘蕾唐小我丁奕翔: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供应商柔性评价[J].商业研究.2005,323(15):6-8

[8]李应杨善林郑家强:供应链契约柔性研究[J].商业研究.2007,367(11):30-33

篇8

【关键词】供应链 金融 模式 风险

供应链金融是面向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领域新业务,自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全面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后,其他商业银行相继效仿,国内一些学者也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尽管有关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成果众多,但对其概念的界定,还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现有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主要是从金融机构在供应链金融中所起的作用、供应链金融的功能、供应链金融运作机理等角度对其概念进行界定。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供应链金融定义为商业银行提供的由资信等级较高的核心企业提供担保,同时由第三方服务机构监管的为供应链不同节点的中小企业提供的封闭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综合考察文献来看,目前有关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主要包括理论基础、构成要素、业务模式以及风险这几个方面。

一、供应链金融的构成要素分析

国内学者对于供应链金融的构成要素观点基本一致,由定义可以看出,供应链金融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参与主体。

(一)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和金融公司,是供应链金融中资金的供给主体,将资金和信用注入到整个供应链体系,通过对融资项下的资产控制,给予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中小企业授信的支持。李飞(2011)指出供应链金融有助于银行深化客户关系,开拓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章文燕(2010)认为,供应链融资模式和服务的创新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商业银行自身发展。

(二)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供应链中资金需求的主体,它们通过核心企业信用的隐含担保,获得金融机构融资,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最大受益者,银行的融资给予其资金链极大的支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资金缺口,并且中小企业借助银行信用的支持,赢得了更多的商机。

(三)核心企业

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其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核心企业由于具有优良的信用和实力强大的资本,给上下游中小企业起到反担保的作用。李国青(2010)认为核心企业从供应链融资服务中受益颇丰,缓解了供应链失衡的问题,稳定了其链条,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四)第三方物流企业

在供应链金融中,第三方物流在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信用担保服务的同时,还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产管理服务,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要协调者。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物流业的成熟与发展和物流企业的资信实力。章文燕(2010)和林侠、罗霄峰(2011)都认为为了控制信贷风险银行一般选择行业市场占有率靠前,而且物流配送渠道畅通、价格稳定、流通性好的大型物流公司合作,这实际上把绝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拒之门外,市场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二、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

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有应付账款融资、存货融资和应收账款三种融资模式。应付账款融资模式中,上游核心企业承诺回购,仓储监管方提供信用担保,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缓解预付压力,同时银行掌控提货权。存货融资模式中,以中小企业的存货为质押,但不转移所有权,金融机构与核心企业签订担保合同或质物回购协议,约定在中小企业违反约定时,由核心企业负责偿还或回购质押动产。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则是以中小企业对下游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为质押,并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核心企业将货款直接支付给银行的融资方式。

李国青(2010)从供应链金融的不同阶段出发,总结了针对采购阶段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的应付账款融资模式、运用阶段的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和针对企业商品销售阶段,一般为处于供应链上游、中游的债权企业融资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谢清河(2010)指出中小企业要充分了解各种物流金融模式,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模式,以简化程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三、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研究

目前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仍属于全新的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其风险来源也非常复杂,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由于供应链各参与主体之间相互不信任,不遵守合约等产生的信用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运作过程中的操作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相关的质权、物权法、浮动抵押制度等相关法律问题;供应链金融货押业务中存在货物价值不稳定的市场风险;在银行和企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全对称的情况下, 银行和企业之间的的融资往往会变成一种博弈行为, 由此产生道德风险等。

章文燕(2011)认为供应链金融聚集风险,一旦供应链中的某个成员出现融资问题 , 影响会很快蔓延到整个链条上 ,引起更大的金融灾难,并着重分析了可能由制度、人员、系统及社会等各种因素素所引起的操作风险。李毅学(2011)将供应链金融的复杂风险归纳为系统和非系统两大类,进一步将系统风险分为宏观与行业系统风险和供应链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和操作风险。

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发展,现在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已涉及了很多环节和参与主体,业务控制也变得复杂。虽然现有文献中风险的研究比较全面,但是对于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并没有进行具体的量化研究;且限于宏观层面上分析整个供应链的风险,缺乏对各个运作环节以及各参与主体可能面临的风险的分析;应该结合实际运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如何识别、控制和防范风险,给出具体的措施,促进供应链金融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飞.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思考[J].财会月刊,2011.

[2]章文燕.供应链融资的操作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11).

[3]李国青.供应链金融在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中的应用研究[J].特区经济,2010.

[4]林侠,罗霄峰.供应链金融主体发展趋势分析[J].经济导刊,2011.

[5]谢清河.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相关问题探讨[J].财经月刊,2010.

[6]李毅学.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

[7]熊熊,马佳,赵文杰等.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控制套期保值方法研究[J]. 金融论坛,2009(0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