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8篇

时间:2023-06-07 09:01: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

篇1

【关键词】体育课堂 意志品质 培养 措施

根据大量的调查显示,现代中学生的意志力出现较大的问题。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很多父母都会有溺爱自己孩子的现象,在家庭教育上紧盯孩子的分数,而不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客观上导致了孩子意志力薄弱的现象,表现为怕苦怕累,自觉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差,处理问题不够沉着,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后天的教育与实践中形成的,加强对中学生优良意志品质的培养,是体育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体育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1.培养正确的观念,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有很多种,有的是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好的身体去面对今后社会各方面的竞争,有的同学则是本身就对体育活动有非常大的参与兴趣。只有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增强自身的体质,将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才能激发学生自觉地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2.利用教学环境,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直接面对各种外部环境,如声音、光线、温度、空气、气候等,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课堂对这些因素的控制难度更大。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生活中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学习中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怕苦怕累,易气馁,缺乏自信心和进取精神。因此,在体育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夏季不得躲到教室或树荫下乘凉,冬季不得穿大衣和戴手套上课,利用这种严寒、酷暑条件培养学生适应外界条件,耐寒抗暑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并且要求学生不能因为身体稍有不适就请假不上体育课。

体育运动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它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多方面作用。如通过体育课的集合、站队、看齐、队列练习等,可以培养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听从指挥,行动迅速,动作整齐,协同一致和自觉地遵守纪律等品质;通过田径、游泳等各项练习,可以培养学生胆大心细、不蛮干、不恐惧,树立科学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坚决、果敢、当机立断等意志品质。同时,通过体育课中同学互相帮助与保护,发扬团结互助和助人为乐等优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各种球类运动特有的教育因素,可以培养学生遵守规章制度,讲究比赛风格,维护集体荣誉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勇敢、顽强、机智、果断、临危不惧、应机达变、勇于战胜困难,对未来充满胜利信心等意志品质。

3.利用榜样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中学生已逐渐对自己形成较正确的认识,并有自我完善的信心和期望,这就为中学生自我意志的锻炼打下了基础。自我锻炼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中学生容易受生动形象化教育的影响,从英雄人物身上吸取精神养料是十分必要的,著名人物的事迹无疑使学生得到心灵的启迪,力量的支撑,所以,我利用下雨天气在室内上理论课的机会给学生讲奥运会中国健儿为国勇夺金牌的故事;讲飞人刘翔在成为世界冠军之前,付出了多少不为人所知的努力和汗水;讲姚明在球场上的驰骋,还有他在练习场上忘我地练习的故事。告诉学生没有平时坚持不懈的锻炼,怎么会有今日如此辉煌的成就。坚强的意志是在通过困难重重的实际活动中一点一滴积累形成的,而不是靠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而来的,通过实际的活动锻炼是培养我们坚强意识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就是在一点一滴的平凡锻炼中培养那种坚忍不拔的意志的。

4.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篇2

关键词:学前儿童 品德 教育 有效 策略 研究

一、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概述

1、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的内容

《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德育的目标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从这里,我们可以归纳出,良好品德的内容就是培养幼儿的“爱”、“诚信”、“讲礼貌”、“ 好 学”、“严谨”、“承担责任”、“勇敢坚定”、“乐观向上”等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2、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里明确指出:幼儿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地位,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幼儿身心获得全面发展,让孩子形成终身收益的品质、态度、情感和能力。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长期、曲折的过程,是一项有连续性、一致性的系统工程,幼儿品德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续增高的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若培养的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人格陶冶”其实就是基本品德素质的培养。所以说人的全部素质都植根于幼儿期。

3、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培养优势分析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不仅是智力早期开发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塑造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对于幼儿来说,3——6岁是其人生的起始阶段,是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及道德情感的重要时期。俄国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这样说过:“良好品德的养成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巨额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会享受他的无穷的利息。”幼儿奠定了良好的品德基础,他们的智力、心理发展和社会性都将受其很大影响。

二、学前儿童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道德情感和行为的培养。调查发现,教师针对样本幼儿的品德教育方式,教师们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采用的方式以言语说教为主。而实践规律告诉我们,幼儿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2、品德评价表面化、简单化,忽视幼儿内心的真实感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品德评价指标体系的缺乏, 是导致学前教育品德教育过程缺乏针对性、效果不甚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

3、注重群体的一言堂教育,忽视个体的差异性引导。

4、品德教育场合集中于课堂。统计表明,很多教师对各自班级的全体幼儿和样本幼儿的品德教育场合分布特点, 大部分是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的场合,甚至作为唯一的教育场合。

三、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有效策略

1、提高学前儿童教师自身素质

(1)学前儿童教师应有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做幼儿的表率。一般情况下,学前儿童对老师具有一定的崇拜和尊敬之情,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是他们的学习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可能成为学前儿童的效仿的对象。这就要求学前儿童教师自己就必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价值观,做到“五爱”: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等品德和整洁的仪表,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风 。

(2)学前儿童教师应热爱学前儿童,热爱学前儿童教育事业。热爱学前儿童和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学前儿童品德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我们提倡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爱的教育,作为学前儿童教师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育技巧基础上,还应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比如:给孩子们带来快乐、真诚、纯洁的关怀,带来那一份份被爱的满足感 。

(3)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能力。学前儿童教师不断学习和积累文化教育专业知识,促使文化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使教师愉快胜任教育工作,从而接受自己,保持积极、自信、稳定的心理状态;要不断掌握新的学前儿童品德教育方法和手段,善于对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实施。

2、在各个学科教学实践中加强学前儿童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学认为:德育与智育的融合与互动是课堂教学的规律,德育与智育血肉相连、相互促进。因此,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应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如:在语言活动教学中,以讲故事的方式学习《孔融让梨》,就可以培养学前儿童懂的尊重长辈和谦让的品德。以此类推,体育活动、音乐活动、美术活动、社会活动、语言、科学等五大领域教学活动中都可以渗入品德教育。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使幼儿懂得了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品德,并且由模仿逐步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3、善于挖掘活动开展中的品德教育因素,丰富幼儿道德情感

篇3

一、 教学结构方面

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这是《课程标准》对《品德与生活》课性质的权威表述。通过对其深刻的研读与剖析,我们得到这样几个结论:生活不仅是生命的存在形式,也是教育的存在形式;学生开展活动要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对于《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结构来讲,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三线、四面”,即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的生活。

三条轴线是指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为什么要将儿童的自我发展作为课程的第一条轴线呢?这是因为课程所提出的回归生活是回归儿童生活,是以儿童为发展主体的回归。这种活动需要从认识自我、建构自己的主体性开始,是对传统教学目标的一种创新,是尊重儿童人格、权利(主要指尊重其学习和生活的权利)的生动体现。儿童与社会轴线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儿童初步认识社会,形成个人不能脱离社会的观念,初步树立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思想,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关心社会、爱别人、有责任心、品德良好的优秀公民,从而自然而然地形成“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的意识。儿童与自然这一轴线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从正确对待身边的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入手,正确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成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小公民。自我、社会、自然在每一个人身上交织,其中必须明确的是三条轴线的核心是儿童。

四个方面生活是指: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有责任心、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其实,这也是对儿童生活习惯、态度、方式、能力和质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但是,四者间的不同是其各有侧重。健康安全地生活是第一层面上的,是儿童生活的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是第二层面上的,是侧重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有责任心、有爱心地生活是第三层面上的,是引导儿童学会关心,培养其同情心、爱心、责任心;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第四层面上的,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是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发展自己的思维潜力,不断地有新的发现和创造,从小就养成不盲从、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质。

二、 教学内容方面

儿童自身思想品德的形成,除了在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学到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感悟与体验。但是,品德课程教学中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同样也是来源于儿童的生活体验。其教学的设计,往往是围绕儿童本阶段的成长规律来设计的。这样,从教材设计到教材内容,其本身也是一个回归现实的过程。把儿童自身的生活体验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是培养学生用生活体验来思考问题的需要。对于品德课程教学内容来讲,它必须要来源于儿童的生活体验,也必须指导儿童的生活实践。概括地说就是要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一切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

儿童生活体验的丰富性与开拓性,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与广泛性,其教学场所的设置不能仅仅局限在教材或教室本身上。虽然其教材也是来源于儿童的生活,但是必须要回归自然,亲身体验过之后,才会更有意义。所以,对其教学内容来说,更应该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品德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教学的内容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又指导其生活实践,只有这样的教学内容才会更有现实意义。

同时,在教材内容联系儿童生活实际的过程中,虽然其教材也是对儿童生活的一种写照,但它不具有时效性,教师应该针对现阶段儿童的实际生活情况,有目的地来扩展教材内容,不能仅仅被教材本身的内容所局限。比如,在品德课中会讲到要孝敬父母,课本中也会提到如何去孝敬,会有一些具体的做法。教师在讲这些知识的时候,除了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之外,还应该让他们去实践,如回家给父母洗洗脚、捶捶背等。这其实就是一个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而且是不能忽视的过程。再比如,教师在讲到遵纪守法时,可以针对当下一些具体违法现象,让同学们展开讨论,不应该局限在课本内容中的文字上。

三、 教学形式方面

在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其理论联系生活的过程,也是一种生活再现的过程,这样就要求它的具体教学形式不能过于单一。儿童阶段的生活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其生活再现的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生活本身是什么就是什么,他们还没有想成一种抽象的概念。所以,在儿童的生活体验中,他们大多是在模仿学习,然后创造性地再现出来。对于品德课教学形式来说,它必须随着儿童生活形式的多样性而不断变化,单一的教学形式不会真实地再现出生活的本来面貌。

儿童阶段的生活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这就决定了其生活体验也是非常丰富的。在品德课来源于生活并指导生活的过程中,其教学形式不能仅仅局限在单一的教室中,而应该不断推陈出新,积极探索多种有效的教学形式,让儿童丰富的生活体验在多种创新的形式中再现出来。

在儿童阶段的心理发育时期,他们不会有抽象的概念,只会记住事物的具体特征,表面看上去是什么就是什么,老师告诉他们什么他们就学习什么。所以,这个时候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巧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了解生活全貌,并用所学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比如,在讲到遵守交通规则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育手段,让学生能够很直观地记住交通规则的知识点,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把他们所学到的知识表演出来,接着让他们结合身边的交通情况,谈谈具体到自己的时候应该怎么去做。除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学到知识以外,教师还可以知识问答的形式来展开教学,比如对于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礼貌知识、交通知识等,可以让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再现那些知识点。或者是把知识点写在黑板上,请两个同学上来配合,一个表演形式,一个猜出知识内容,这样在贴近生活的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巩固知识,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四、 教学策略方面

小学品德课程在回归生活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灌输,而应该采取有效的策略。很多学校在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多采取的是讲读的教学手段,即教师把文字读一遍,学生听一遍,这样根本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或者就是以按部就班的模式来教学,即严格按照教材的具体环节来展开,很少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对于课程教学的策略来说,它必须是一个活学活用的过程,不能过于僵硬、死板,而应该尽可能地去挖掘有用的元素,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通常在品德教学过程中比较有效的策略是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有的人会认为,教材本身的内容就是来源于生活,其基本思想也符合儿童的成长需要,所以就不需要过多地再去挖掘问题,只要把它复制下来就行了。其实,这种教学策略是存在严重缺陷的。在品德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把教材中的生活情况与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尽可能挖掘当下人们的生活元素。比如教师在讲《我们的合作》这一章节时,不能仅仅是向学生来讲授怎么样去合作,而是应从学生们每天做的广播体操讲起,来讲述合作的重要性,然后引申到一些生活实例中去,最后归纳出学生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学会合作。

针对具体的生活实例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具体的生活实例,其实也是对生活的一种再现,而对生活实践的指导就是要从这些生活实例中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比如,教师在讲到法律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举例说妈妈由于工作原因,又怕孩子在外面遇到危险,就把他反锁在家里,这是否侵犯了孩子的人身自由权。可能不懂教学策略的教师,就会在“反锁”的问题上来讨论,其实这个问题主要侧重的是是否侵权,应该讨论的是法律问题而不是反锁问题。

五、 教学目的方面

儿童阶段的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其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这些生活知识,最终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这个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的过程,就统称为生活化教学。所谓的生活化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去认识生活,更要让学生去学会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于品德课程的教学目的而言,它分为两个方面的知识点,其一是教会学生生活品德知识,其二是用所学的生活品德知识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要想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就要求教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后,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目标之外,还应该要有具体的实践目标,而且必须以实践目标为侧重点,因为所学到的知识还必须要回归到生活指导中去。虽然教材内容是对儿童生活体验的一种再现,但那仅仅反映的是一个普遍的理论情况,并不代表所有学生的具体行为,因此品德课程的教学目的更在于使学生具备普遍的生活理论,然后用于他们的具体生活实践中。

品德课程是一种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有效途径。品德课程的生活化无非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会生活,所以,这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必须的。在品德课程中,其最基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健康、安全地生活。比如在讲《我掉了一颗牙》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讨论掉牙或者蛀牙的情况,以及掉牙或蛀牙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影响。这样,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情况来讲述掉牙或者蛀牙的生活常识。当教师把问题引申到日常牙齿保护上时,又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保护牙齿健康的经历,最后由教师来总结牙齿保护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去保护牙齿,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其实,这就是品德课程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学会生活中培养更多的良好生活习惯。

小学品德课程的生活化是一个由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这其中要实现的是两次飞跃:其一是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来源于生活实践;其二是对品德课程的学习是为了指导生活实践。在具体的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两次飞跃所包含的具体含义,只有认清了生活化的实质,才能真正做到生活化。

参考文献

[1] 刘长青,刘丽萍,陈丽香.浅议《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5).

[2] 李新梅.把生活融入品德课堂的教学尝试.广西教育,2011(19).

篇4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理念逐渐在初中校园中拓展开来,所以教师要抛弃传统陈旧、死板的教学模式,要坚持素质教育原则,设计有效的教学模式,有效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有效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为学生未来良好发展奠定坚实、有利的基础。在初中校园中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思想品德教学的课程目标也在不断改变,为了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教师必须要调整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保障思想品德教学有效进行。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一直是被动的状态,主要由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进行教学,从整体看教学模式相对比较枯燥、单一,欠缺有效的教学方式,而且教师在教学中也只是运用灌输式和填鸭式进行授课,甚至有些教学内容由于欠缺良好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不仅模糊,学生也很难理解,这给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带来非常大的挑战[1]。而且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效果,也影响了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所以教师要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有效的研究,根据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有效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这对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整体效果也有着非常有利的作用。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设计有效的情景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不是强迫学生进行学习,而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教学不仅仅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而是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素质,有效推动学生未来良好发展。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最为关键的部分,教师要设计有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提高对思想品德知识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教学内容,有效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也可以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情境教学模式来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授《学会拒绝》这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利用新闻事件、生活热点和成语典故等为学生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网络中和新闻中找一下接近本课教学内容的实际案例,通过加工调整创设出情境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根据案例来分析为什么要拒绝?要如何拒绝?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学生分析和探究能力,并且学生通过不同的案例也能更好的理解本课教学内容,从而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这对提高思想品德整体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二)结合实践教学,将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更好理解教学内容

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知识时一定要主动的进行学习,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关注的并不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态度,多数是用成年人的心理来看待学生的思想,只是将自己的思想和理解强加于学生,却忽视了学生是否能接受,所以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有效将教学内容与实际进行结合,让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变得生活化,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和理解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能力,这对学生未来良好发展也起到了非常有利的作用。

例如,教师在讲授《自己的事自己干》中,教师可以设计分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对生活中自己该做的事进行有效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立的心态,从而让学生了解本课含义,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不仅让学生理解和认识本课的重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这也为初中校园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果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三、结语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坚持以素质教学理念为中心,有效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进行研究,首先要抛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有效结合新课标要求设计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情景教学模式,也可以结合实践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这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新型的教学模式为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字铭.新课改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J].求知导刊,2016,(09).

篇5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兴趣 培养

培养中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是与新课改的教育改革活动相呼应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一、中学思想品德课兴趣培养的意义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也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寻找答案的动力。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兴趣,则会造成对相关课程的抵触。中学思想品德课程如果保持以往的教师教授的教学方式,则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全不能实现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所以思想品德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要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营造良好的活跃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保持思维活跃状态。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最多的思想品德知识,同时提高自身素质修养。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相反地,它会约束学生思想的发展,不能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需要运用适宜的教学策略,激发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课兴趣。

二、思想品德课兴趣培养的策略

1.融入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思想品德课依然属于德育范围,其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如果学生缺乏对相关概念、原理的感性认识,在学习工程中就会感觉到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毫无关联,且缺乏可信度。进而影响思想品德课兴趣,间接对教学成果产生消极影响。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对教学手段的影响范围也在逐步扩大。笔者认为,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同样可以融入多媒体教学,借助多媒体的生动改变传统的枯燥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接受更加直观、生动有趣的思想品德知识。多媒体教学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放教学内容,让思想品德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际教学活动中,不断优化教学效果。

2.建立兴趣讨论小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意愿将学生分成不同种类的兴趣小组。将兴趣作为小组纽带。比如可以分为哲学兴趣小组、政治学兴趣小组等。也可采用传统的小组的建立方式,例如根据座位、学号等。兴趣讨论小组的建立符合青少年的心理活动特点,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自身优点的同时观察到别人的优点。通过兴趣小组之间的讨论,不断提升自身素养。而且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学生也充分展示自身的特长、爱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根据教学内容,设定问题,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组间讨论,然后进一步的组间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思想品德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

思想品德课的社会实践活动指的是: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或者创设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的题材情境。通过多种项目活动方式,并将思想品德知识融入其中,进而开展的以教师指导、学生实践为主的多种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将枯燥无味的思想品德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深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成绩,盲目地强调理论观念,没有加以利用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体验与实践所得。为了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教学内容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思想品德知识来源于生活,不是人们凭空捏造的,所以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等密切联系在一起。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社会实践活动平台。教师在进行正式教学之前安排一些与课题相关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能够认真思考问题,从而获得下一步教学内容的初步认识。这样利于学生以更高昂的兴趣投入到实际课堂教学中。

4.巧设课堂结尾,激起学生兴趣

做好课堂前的实践活动引导,可以引人入胜。巧设课堂结尾,让学生在课堂结束之后依然能够保持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则更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家都知道,文章不仅需要一个好开头,同样也需要一个好结尾,与前文紧密联系或者做出进一步畅想。草草了事的结尾不能体现文章的宗旨。中学思想品德课程也是一样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时,也要注重设计良好的课堂结尾。课堂小结的语言不仅要巧妙,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更要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知识探索。让学生愿意主动探索知识,主动搜索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无形之中扩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时间与教学范围。

三、结论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是中学思想品德课程取得成功的衡量标准之一。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采用适宜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而不断优化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篇6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策略;实践

0 前言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旨在促进学生的良好道德形成的课程。它主要在小学阶段高年级中开展,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责任感,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认真研究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对于学生养成良好道德有着重要意义。

1 从实践出发,体验生活

生活的体验导致学生品德的形成,真实的生活给学生带来深刻的道德体验和认知,而不是表象的。在教学中应注意贴近生活,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感悟,促进他们的全面良好发展。

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中实践,学习,增加实践能力。充分利用资源,增长见闻,开发兴趣,拓展知识。道德是与生活密切接轨的,离开了社会也就不再有意义,它存在于生活的每个方面,与学生紧密相连。只有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才能从心里打动学生,引发他们的真正的道德情感,真正的产生道德认知,而这些源于生活的实践、认知促进了学生品德的形成。

因此,在学生的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品德,脱离了生活,品德的形成也就无从谈起。要取得好的教课效果,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抓住事情的真实之处,通过真实的感受,发自心灵的感触是我们在教学中的重点所在。

2 探究应坚持适度原则

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主动权是这次新课改的核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探索,去深入研究,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热情,达到教学的目的。而在组织的活动中要坚持一些原则,保持高热情,高效率。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碰到一些这样的例子,一些学生在小组的讨论中看似在热闹的探讨,实际上不乏有的学生想借此机会大聊特聊,“侃大山”,“凑热闹,出工不出力”。这样小组的讨论将会因此而变成吵吵闹闹,嘻嘻哈哈,讨论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探究的目标也将变得漫无目的,还因此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合理的配置学习内容,达到高热情,高效率的目标。

在不同的地区老师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课堂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用心策划,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处理好各种问题,进行好每次活动,提高质量,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3 发展主题教学,更具针对性

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参与、认识能力在本次新课改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更加受到重视,因此,新课程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社会课程更加考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观察适应能力,更加强调学生融入生活,在生活中的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实际中锻炼自己,而这与传统课程是有很大差异的。这样在我们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更多的考虑以直观具体的形式让学生在真情实景中进行实践,感悟。在一些不必要让学生了解的方面,我们只需让学生认识到一个正确的事实就足够了,所以,往往直观的认识反而要比理论化的认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记住。不管如何,学生都应有一定的知识背景,我们要采用主题模式,进行单元教学。

教材的编排采用主题单元的模式,按照总――分的形式进行,每个主要主题下分若干个次级主题。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机动的安排每个单元的学习,不要机械式的教学,对教材统整,可以部分颠倒或整合。

4 控制课堂的教学节奏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吸收老师教的知识,老师的教学内容需要阐述,这样双方的思维就要进行密切的沟通、碰撞,新的问题就必然会产生。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已有经验,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准确的剖析,从而达到上述的状态,这既不能由老师预先设定,也不是学生能自主决定的,这需要教师的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不同的教师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节奏,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而适宜的教学节奏必然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学生的发展也大有益处。

现实却并非如此,我国教师热衷于“题海战术”,学生的负荷量太大,学习任务重、负担大。这样紧绷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和学生都高度紧张,单调而机械化,很容易产生疲惫、压抑、紧张等负面情绪。而本次课改中《品德与社会》主张在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精神。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社会体验和实践,以感性的认识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因此,选择更适宜的课堂教学节奏,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予以考虑的一个方面。

5 总结

总之,品德与社会具有的活动性极强的这种性质使它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等的限制,也应以更多样化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本着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充满热情的投入研究的科学态度和对生活充满信心、希望的目的,教师们在活动中的策划和课堂上的循循善诱也是至关重要的,《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真正目标才能圆满的完成。

【参考文献】

[1]郝晓微.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 12(11):51-54

[2]王恩生.《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浅谈[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 14(1):62-66

篇7

一、因材施教现生活

品德与生活的主要特点就是生活性。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密切联系实际,要把课本中的知识跟日常生活,也就是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学校生活等密切联系起来,运用科学理论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使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充满生活气息,学生才能获得较完整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教学材料的主要源泉来自儿童的现实生活。因而取舍材料均要以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切实需要的内容,以确保内容生活化,绝不再是以本为本。作为教师应该考虑如何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二、因地制宜要开放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标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开放性,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它还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而且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

三、探究合作重活动

品德与生活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做到三个“为主”,即:一以学生为主;二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三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这样为儿童创造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空间,达到“做”中学的目的,体现儿童的自主性和体验性学习。

四、自主学习重感受

品德与生活的呈现形式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通过挖掘一些平凡细微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和事物中发现问题,提升心灵经验,重视儿童在真实生活中的感受、体验、交流和领悟,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以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感。

五、形散神聚要综合

篇8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生活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268-02

目前,中国社会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们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对于社会公民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师应当担当起培养祖国花朵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的责任。而小学三年级学生思想品德意识逐渐加强,道德行为习惯也容易受到周围同学和老师以及成长环境中的社会生活现象的感染,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道德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高尚思想品德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品德内化并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一、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思想品德教学效果良好,为祖国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提升中华民族的形象,也有利于将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而薪火相传,而且有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更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职业素养。思想品德教学效果良好,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树立伟大的理想和信念,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的知识。思想品德教学效果良好,意味着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完善个人的道德人格、自觉培养德育素养、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逐渐具有集体意识,从而促使自己更具有人格魅力。思想品德教学具有实效性,可以促使学生加强道德自律,帮助学生不论在哪里、无论何时、无论干什么都能时刻牢记道德准则,能够深刻地领悟思想品德的本质,从而调节自我的道德行为进行道德自律。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人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能否促使思想品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达到统一状态,就在于思想品德思维的催化作用是否强烈,良好的思想品德思维习惯是良好的道德认知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根本动力。

二、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培养道德情感的现状

(一)教育理念没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时进行改变

新课标已经在全国全面展开,但是大部分思想品德教师并没有对新课标的要求引起足够的重视,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思想品德的教学,“以人为本,德育为主”的教学理念完全被教师抛之脑后,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缺少生活性内容,最终还是以应试教育的模式死记硬背一些思想品德理论。这样,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完全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而易见思想品德教学效率欠佳。

(二)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欠佳

1.教学内容没有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讲解相关教学内容,而是一味地照本宣科,甚至有时候学生提出了与生活相关的思想道德现象教师也往往回避,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于思想品德的学习丝毫提不起兴趣,学生也不会认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而陈旧死板的教学也会导致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欠佳。

2.教师自身教学技能欠佳,导致教学方式单调,没有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目前思想品德的教学课堂,往往只是教师一个人唱着空洞乏味的“说理戏”,这样机械呆板、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的教学过程,学生也很难提起兴趣来学习相关思想品德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样、发现、创造,从而促使学生“道理都懂,也愿意去做”。

3.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的互动情感交流和沟通。教师作为思想品德的讲授者,能否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培养的效果。而目前的思想品德教学往往存在着师生关系不融洽、教师教学时情感不够丰富、教学严重欠缺艺术性的弊端,导致学生的情感发展也呈现扭曲的趋势,使得思想品德的教学偏离了教学的本质。

4.教学目标没有实现思想品德的教学与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有机统一。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的根本和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实现思想品德理论的教学与培养良好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的有机统一为教学目标,否则学生即使在思想品德基础知识的考试中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也不能深刻透彻地理解道德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四者有机整合不足

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单单只靠教师的讲授、学校的教学是完全不够的,家长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形成、社区社会这个大环境对于学生思想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应当实现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高效。

三、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具体有效策略

(一)以境育德,课堂情境生活化

1.设置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多提问一些能够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和积极探究的、新而有趣的发散性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够根据问题情境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结论,从而加深自己对相关专题知识的理解和领悟,从而规范自己的相关道德行为。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安全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在日常生活中,用电、用水、用气方面你们发现了什么安全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你们知道哪些安全常识呢?”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鼓励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展开讨论并且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小组结论,从而使得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学生也能够深刻真切地感知安全问题并积极自主探索。

2.创设模拟情境。小学中高年级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生动形象的东西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录像、视频、电影、音频等多媒体手段真实地再现一些相关课题的情境,从而激发和加深学生的感性认知。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学看平面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搜集一些平面图的视频或者图画制成ppt,使学生在极具感染力的视频介绍和评论中真切地了解平面图的知识,从而知道如何看懂平面图。如此,教师就能够相对顺利地完成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

3.创设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情境。我们应当利用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生活情境进行道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以道德认知指导实际行动和作为的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说声‘谢谢’”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说“谢谢”的场合和情境,来进行一次说声“谢谢”的话剧表演,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并且深刻了解“谢谢”的本质含义以及说声“谢谢”对于人际交流和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谐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要养成说声“谢谢”的道德行为规范,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以情育德,教学方法生活化

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人文素养,直接关系到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的好与坏。试想,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以关爱学生的态度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充分体现自己的情感态度,又怎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高尚情操?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关心你,爱护他》一单元第一课“让爷爷奶奶高兴”的教学中,可以提前布置家庭作业,做一件“让爷爷奶奶高兴的事并说明爷爷奶奶高兴的原因”,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学会关心爷爷奶奶,知道爷爷奶奶的生活需要和心理需求,并且懂得如何去做一些实事去关爱爷爷奶奶,最终能够明白“爱”的初等含义。之后思想品德教师在上课时以此为导向,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都做了什么事情让爷爷奶奶高兴了,自己的切身感受是什么,然后根据教材讲解“让爷爷奶奶高兴”这一课来激发学生对爷爷奶奶的种种情感,鼓励学生平时学会关心他人,尊敬、爱戴长辈,自然思想品德教学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以践育德,教学目标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学科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而新课标提倡学校教育应该是开放的,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把课堂教学转换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参观等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教学做合一”的目标,从而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关心你,爱护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大家进行一次社会实践的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或者班级为单位走访福利院,了解福利院老人的生活困难,实际体会他们的心理心态,并且给他们送去关爱,尽力帮助他们。这样的实践活动比课堂教学更加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思想品德的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重视新课标的要求,注重教学的生活化,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促使思想品德课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郑军.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初步尝试[J].成功教育,2011,(0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