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大健康人才培养8篇

时间:2023-06-07 09:01: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健康人才培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健康人才培养

篇1

1.1社会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最早于1993年在天津体育学院创办。作为开办时间较久的专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培养了大量相关专业的人才。但是,同时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比如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就业岗位不对口等。2012年教育部在原社会体育专业的基础上设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力求使该专业更贴近市场实际需求。各高校随后纷纷开办新设立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1.2社会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该文在重点调查研究了我国40多所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等综合信息基础上,在查阅收集和统计分析有关数据基础上,着重从培养目标、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等专业建设总体状况,进行归纳与综合比较。经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1.2.1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突出

绝大多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依然按照传统的项目进行培养,如:篮球、足球、乒乓球、排球等,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雷同,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突出。

1.2.2人才培养“低端化”

由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大多集中在传统的项目,如:篮球、足球、乒乓球、排球等,没有面向较高层次的项目,导致学生就业一般在低端就业市场。

1.2.3毕业生就业难

由于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突出,人才培养“低端化”等问题的困扰,导致该专业无法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使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在2014年的我国十大就业困难专业中,社会体育专业名列其中。

2我国健康管理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我国健康管理产业发展现状

健康管理产业在我国还是刚刚起步,对于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新事物。对于健康管理的定义有很多,较为普遍的定义为:“健康管理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与发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针对个体及群体生活方式相关的健康危险因素,通过系统的检测、评估、干预等手段持续加以改善的过程和方法”。健康管理是大有可为的朝阳产业。2012年杭州师范大学建立国内首个健康管理学院,并开始招收第一届健康管理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

2.2我国健康管理产业存在的问题

健康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健康管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目前我国健康管理人才极度短缺。特别是与健康管理产业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比,健康管理人才缺口更显巨大。2013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提出,要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扩大供给、创新发展模式、提高消费能力,促进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务协调发展。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推算,这么巨大的健康服务业市场需要的健康管理相关人才在百万人左右,而目前我国拥有的健康管理相关人才不足十万人,这说明我国健康管理人才需求是非常巨大的。

3开设健康管理方向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完善

首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避免出现以前社会体育专业出现的问题,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社会上找不到对口就业的岗位,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学校又没有进行培养。因此,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可以更好地与社会需求衔接,避免出现社会体育专业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其次,各个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地理与文化区域特征,以及学校的师资条件等,将那些市场发展前景好的专业方向设置到人才培养目标之中。健康管理作为新兴的事物,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平均期望寿命的延长,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不能满足国民的健康需求等原因,将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将为健康管理服务在中国逐步形成一个产业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基础。最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有助于促进人们的健康水平。因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健康管理方向的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必要的健康管理与运动干预、促进健康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就可以改变医疗机构的体检中心或专业体检机构那种只能满足疾病的筛查,而对于身体机能状态的测试评估以及后续的运动干预指导等跟踪服务极为缺乏的传统体检模式,能够极大地促进人们的健康水平。同时也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完善。

4结论

(1)健康管理是大有可为的朝阳产业,健康管理人才需求量巨大。通过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是成为合格健康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

(2)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错位,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完善,使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更具有差异性,更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篇2

一、新世纪我国医疗领域面临的威胁与挑战

1.疾病治疗的复杂性增加

当前,各类新疾病层出不穷,且随着人口的流动性增大而广泛传播,如艾滋病毒、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SARS病毒以及MERS病毒等,疾病治疗的难度增大、周期变长、复杂性提高。

2.医疗行业的服务性增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愈发注重医疗的服务水平,如医院部门对患者的隐私保护、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服务态度等方面。因此,新世纪医疗行业的服务性大大提升,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该适当调整。

3.医学研究的专业性提升

由于维护社会公共健康的压力不断增大,从而对医学研究领域的要求不断提高。当前,医学研究领域的专业性日趋提升,具体体现在研究领域的细化、研究学科的交叉以及研究内容的深入。

二、关于新世纪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议

随着医疗领域的新挑战和新威胁因素不断增加,为了有效的确保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人才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新世纪我国的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科学、可行、动态化。

1.制定多领域、多层次、符合我国医学发展实情的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新世纪,医学人才的需求日趋专业化和层次化,因此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该根据社会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首先,要扩大医学的学科范围,确保医学的各科研究领域都有足够的人才供给;其次,要注意多层次的医学人才培养,既要重视中低层次的基础医学人才培养,也要重视高尖端的研发医学人才培养,既要注重骨干医学人才培养,也要注重护理医疗人员的培养。总之,教育部门要依据健康市场的实时需求和医学学科的发展要求来确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2.在教学研究、医疗实践、国内外交流中不断调整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毫无疑问,和其他行业一样,医疗行业的发展情况也是瞬息万变的,尤其是在当前各类疑难杂症频繁出现的临床医疗领域。因此,教育部门要注意不断的根据市场需求和研究需要调整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来说分为三个方面:在教学研究中探讨医学人才的培养规律;在医疗实践中反思医学人才的欠缺不足;在国内外交流的过程中汲取别人医学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总而言之,通过医学教学、医疗实践以及医术交流三个环节的研究与探讨,形成一个多元化、动态化、合理化的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3.医学院校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来选择符合自身发展优势的培养目标

篇3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了杭州地区的7家健康体检中心、5家健康管理公司、6家健康保险公司作为调查机构,对各机构主管及营销管理人员共200名开展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0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为90%。

    1.2调查内容与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开展现场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当前市场对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健康产业营销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情况。问卷各条目得分统计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非常重要为5分,重要为4分,一般为3分,不重要为2分,非常不重要1分。

    1.3资料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率和构成比描述;单因素分析采用秩和检验。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参与调查的有18家健康产业相关机构,接受问卷调查人员共计180位,其中健康体检中心参与调查人员有89名,占49.44%,健康管理公司及相关机构37名,占20.56%、健康保险公司54名,占30.0%。被调查者对“健康管理”非常熟悉的为13.3%,较熟悉的为35.6%,一般的为36.7%,不熟悉或很不熟悉的分别为8.3%和6.1%。

    2.2健康产业营销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情况

    对未来健康产业营销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情况,68.9%调查对象认为需求非常大或比较大;认为需求一般的占27.8%,见表1。对各机构负责人访谈,其中65.6%的调查机构表示目前非常需要健康产业营销的毕业生。2.3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2.3.1知识需求情况

    “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所需知识重要程度”各条目得分呈偏态分布,采用中位数进行描述,得分最高的为健康保健知识、医学基础知识、营销学知识。得分最低的3个条目是法学知识、其他相关知识及经济管理知识,见表2。在所有知识中最重要的三项选择中,选择健康保健养生的为137位,占总人数的76.1%,其次是医学基础、营销学知识,如表3。

    2.3.2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素质要求

    被调查者认为健康产业营销人员最需要的是能力素质(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实践经验、学习能力,在校获奖情况,人际交往能力等),有166位被调查人选择,占总人数的92.2%,其次是专业素质(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成绩、专业软件的应用等),有148位选择,占总人数的82.2%,再次是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工作态度等),有144位选择,占总人数的79.4%。其中,健康管理机构选择最需要的素质位于前三顺位的分别是能力素质(92.6%)、思想品德(85.2%)、专业素质(75.9%);健康体检中心选择最需要的素质位于前三顺位的分别是能力素质(93.3%)、专业素质(87.6%)、思想品德(83%);健康保险公司选择最需要的素质位于前三顺位的分别是能力素质(89.2%)、专业素质(78.4%)、思想品德(64.9%)。

    2.3.3机构选拔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影响机构营销人才选拔的因素得分呈偏态分布,采用中位数进行描述。影响营销人才选拔得分最高的前3位因素是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团队合作意识;得分最低的3个因素是毕业院校的名气、外语应用能力及学历。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3项选择中,111位被调查者选择了综合素质,占总人数的61.7%,其次是思想品德(占总人数的41.7%),第三位是对健康专业知识运用能力(26.7%),见表4。

    2.4健康产业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领域

    目前健康管理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领域的情况详见表5,被调查人员普遍认为健康产业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的领域为健康管理及养生方面的知识培养(67.2%)、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62.8%)、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协作精神的培养(45.6%)。

    3讨论与建议

    健康产业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5]。健康产业营销人员除具备一般市场营销人员必备的素质外,还要具备健康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营销专业化的要求。健康产业营销专业应该培养适应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的高素质营销管理人才。

    3.1健康产业营销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大

    本次调查中96.7%的人员认为市场对其营销人才有需求,大部分机构迫切需要毕业生。因此,健康产业营销专业的设置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健康管理产业营销人才培养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有个别高校开设了健康管理专业,针对健康管理产业的营销人才培养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对于其培养目标和课程架构的设置还需要调研和讨论,需尽快制定并修订完善,其培养方案要符合健康产业尤其是健康管理产业市场对营销人才的要求,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3.2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健康产业的需求

    新兴的健康产业对营销人才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是复合型、专业型人才,不仅要具备营销管理和经济法律知识,还要具备医学和健康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本次调查显示,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最重要的是能力素质、其次是专业素质;“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所需知识的重要程度”评分最高的为健康保健养生知识,其次是医学基础知识和营销学知识。健康产业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在专业平台课程基础上,需要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健康管理学的知识;熟悉市场调研、服务营销、企业管理理论等方面的理论。健康保健养生知识被认为是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最重要的知识体系之一,借鉴医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建议设置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两大知识体系,增加健康保健养生及健康管理知识体系[6]。

篇4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中国 上海200433)

【摘 要】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患有精神及心理疾病的人数急剧增加。临床心理学人才匮乏成为了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现状及需求,构建了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并以重要理念构建、教学体系构建以及教学方式构建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将一个目标、二个主体、四个系统作为模式的运行框架,从而丰富了我国人才培养创新的理论体系,并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临床心理学;多元;人才培养;SWOT分析

The Innovative Model Research of Clinical Psychology Personnel Training

YANG Dong-xin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ublic Polic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China is suffering a sharp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mental illness and the lack of personnel in clinical psychology. Clinical psychology personnel train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urgent research. In this paper, the multivariate personnel training of clinical psychology i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needs. The main content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includes the build of important concept, teaching system and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four system frameworks include one target, two principal and four systems, thus enriching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system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promoting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Clinical psychology; Multivariate; Personnel training; SWOT analysis

0 引言

中国不断快速发展的经济,加剧了社会竞争,使得中国国民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改变。社会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及生活习惯,社会中精神及心理疾病数量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人们身心的健康。然而,当今较少有专业人员致力于改善、提高临床心理学相关的教学与研究等工作,且能够熟练掌握临床心理学相关知识、方法与技术的优秀人才也十分匮乏。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素质关系到社会积极、健康、稳定的发展,培养我国优秀的临床心理学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于人才培养创新的研究大多都集中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制造业技能人才与建筑安全管理人才等方面。李海宗等[1]对于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三个主体在各要素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并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保障;徐涵等[2]通过在研究有关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探索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王英红[3]分析了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应具有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我国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问题,相关研究还不多,且现有的文献多集中于在研究国内外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培养模式进行演进及展望以及对临床心理学人才发展进行战略思考等。杨文登等[4]分析了美国临床心理学在不同时期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发展规律,对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技能方面的关系进行研究;Luciano L’Abate[5]强调临床心理学对国家精神文明及卫生需求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结构的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方法。

综上所述,以上的研究为本文构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提供了思路,但鲜有文献系统性、综合性的对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研究。再加之,社会发展对临床心理学人才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对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进行创新,加强临床心理学人才的培养,从而丰富人才培养创新的理论体系,并对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社会的现实,中国的国情,使得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受到众多因素的牵绊,本文选用“优略势分析方法(SWOT)”,分析影响临床心理学人才发展的相关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因素[6]。根据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内部的竞争优势与威胁、外部的竞争劣势与机会等各种类型的因素分析而得,我国对于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与发展应采取积极主动推进的态度,提高相关主体部位对临床心理学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增加临床心理学相关资源的投入,进一步完善精神、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抓住机遇,加大对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力度等。SWOT分析如表1所示。

2 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精神、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疾病,当前条件下的临床心理学人才已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因此,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成为了一种必然。

2.1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当今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处于由传统社会急速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国家明确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新型的社会发展观念与发展模式对相应的科学人才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其中,人的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层次[7]。然而,当今我国大约拥有1亿以上人存在各类精神和心理问题,且我国精神及心理疾病患者带来的各种类型事故的比率大约占了10%,为国家及社会带来严重危害与困扰[8]。高发的精神及心理疾病及其造成的社会危害和经济负担已影响到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进程。

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我国社会的现实迫切需要加强临床心理学人才的培养,从而保证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因此,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提出相应的要求。

2.2 临床心理学人才自身发展需求

临床心理学人才是我国高等人才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人才教育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许多有关人才数量、人才质量、人才就业等问题不断显露,解决以上问题最直接且最有效的途径即是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9]。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患有精神及心理疾病的相关人群不断扩大,且其在相关医院的确诊率也一直呈现较高状态。由于没有得到及时专业的治疗,有10%-15%的患者最终有可能死于自杀,且全国50%-70%的自杀者存在精神问题。现实的实际对临床心理学人才的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

3 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对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需求分析,迫切需要解决当前临床心理学人才面临的发展问题。因此,对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研究,建立多元制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影响心理疾病因素的研究与分析,构建中国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创新模式[10]。

3.1 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构建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顺应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满足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与专业基础知识,且有能力改善、提高人们心理健康疾病的专门人才。整体来看,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内容包括重要理念构建,教学体系构建以及教学方式构建三个方面。

第一,重要理念构建。在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向被培养者构建“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临床心理学认为心理疾病患者的相关状态、性格、兴趣与观念是影响其心理疾病的重要方面。因此,构建心理学人才培养理念应着重强调心理疾病患者相关方面对治疗过程造成的影响,包括其具有的不同知识、文化、能力、性别、个性、背景、信仰以及等级等,实现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者与心理疾病患者相互协调与沟通,从而使其共同达成一致的疾病治愈方案[11]。另一方面,秉着使心理疾病患者充分了解与认识心理疾病治疗的过程与方法及可能带来的结果的理念,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疾病的治疗。

第二,教学体系构建。构建系统且完整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需要打破孤立且割裂的课程状况。首先,临床心理学研究需要割离出一般性研究中,着重培养与临床心理学相关的研究技能,并以此学习为基础,研究并创新临床心理学方法,从而为治疗者提供更有价值且可直接使用的论断;其次,针对有关临床心理学相关课程的多个方面:人格、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心理治疗、行为矫正、研究设计以及临床评估等,建立具有多层次、多模块的教学体系。其中,多层次、多模块的教学体系包括基本知识导论课程、专业教育理论课程、相关领域选修课程以及深入拓展研究课程共四个方面构成,且四个方面的课程设置内在与外在相互联系,横向与纵向相互互补,形成了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系统性且多阶段的高质量教学体系。

第三,教学方式构建。创建教学方式要强调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教学的实践与应用价值,要重点研究与解决现实中所涉及的相关心理问题,从而实现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改变当今“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只强调理论教育而轻视实践教育”的现状[12]。从教学内容入手,加大课程内容的实践价值;从教学过程入手,强调理论与现实的紧密结合;从课程设置方面入手,开设课外实践环节,并增加实践活动的课时,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交替进行,突出课外实践的操作价值与技术价值。

3.2 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框架

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运行的主要框架由一个目标、二个主体、四个系统共同组成。

首先,一个目标。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指培养在医疗卫生与教育等领域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疾病等工作的专门人才,并利用所学的心理学及医学知识对社会或组织的行为干预。

其次,二个主体。主体是指实现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目标的主要载体,包括学校及私人诊所、医院、企业等两方面。当前中国临床心理学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其中,一方面是学校没有顺应社会的变化对授课的方式、授课内容、授课模式以及教师结构等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因此,学校需要加大力度培养出具有雄厚的医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知识且思想敏锐、逻辑思维清晰、创新能力强的临床心理学人才;另一方面,私人诊所、医院、企业等相关单位的参与不足造成信息不对称,对于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需要从专业知识、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等方面入手,且需要不断拓宽培养者的临床医学视野、丰富其相应的临床心理学专业素养。因此,为了保障中国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实现,必须在充分发挥学校和私人诊所、医院、企业等两方面主体的基础之上,从科研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心理评估技能及心理干预技能等方面入手,培养临床心理学人才的综合素质。

再次,四个系统。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系统称为保护系统,主要是指对人才培养的相关主体组织机构建设并明确其责任分工,并在必要的情况下成立新的主体组织机构,从而实现培养系统更高的价值;其次,是主体系统,称为操控系统,主要是指相关机构,包括学校、私人诊所、医院以及企业等依据政府政策引导及社会文化导向,为实现培养目标从而展开一系列具体操作的过程;第三个系统指监管系统,主要在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中适时地对相关主体各方及模式运行过程和结果进行控制,起到预警管理的作用,该系统包括信息反馈和过程评估反馈两个部分;最后,是支撑系统,该系统是通过分析现实的管理要求及客观的理论与实践需要,制定出能实现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最大价值的相关政策、制度、规定与要求。

因此,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如图1所示。

4 结论

本文结合当今中国国内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通过重点分析我国对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需求,构建了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从理念构建、教学体系构建以及教学方式构建对人才培养的内容进行阐述,并从目标、主体、系统三方面描述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框架。

然而,在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将学校、医院、企业等多方机构形成良性的合作共赢关系,才能保证临床心理学培养事业健康、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宗,陈磊.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保障机制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2,03:13-15.

[2]徐涵.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3:8-11+16.

[3]李雁,李宁,殷惠光,姜慧. 基于学科建设的建筑安全专业人才梯队培育研究——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3:39-42.

[4]杨文登,叶浩生. 美国临床心理学培养模式的演进及展望[J]. 心理科学进展,2010,05:741-751.

[5]Luciano L’Abate. Epilogue and Conclusions: Toward a Hierarchical Personnel Structure in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J].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as a science,2013,10(07):149-163.

[6]熊晓玲.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构建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01:102-104.

[7]齐玲,王玮瑶,赵丽微,赵东海,郑中华,杨淑艳,曹志友. SWOT分析地方性医学高校特色专业核心竞争力框架[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04:375-377.

[8]李丽娜,高凌云,李兆文,杨丽阳. 综合医院医护人员对精神疾病认知调查[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07:1021-1022.

[9]张宗璐,宋秀慧.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2:274+276.

[10]Brian A. Sharpless, Jacques P. Barber.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review of the meaning, measurement,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of intervention competence in clinical psychology[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09,02(29): 47-56.

[11]冯红琴. 浅析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对人才培养理念的影响[J].学理论,2014,33:254-255.

篇5

中国不断快速发展的经济,加剧了社会竞争,使得中国国民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改变。社会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及生活习惯,社会中精神及心理疾病数量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人们身心的健康。然而,当今较少有专业人员致力于改善、提高临床心理学相关的教学与研究等工作,且能够熟练掌握临床心理学相关知识、方法与技术的优秀人才也十分匮乏。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素质关系到社会积极、健康、稳定的发展,培养我国优秀的临床心理学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关于人才培养创新的研究大多都集中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制造业技能人才与建筑安全管理人才等方面。李海宗等[1]对于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三个主体在各要素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并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保障;徐涵等[2]通过在研究有关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探索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王英红[3]分析了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应具有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我国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问题,相关研究还不多,且现有的文献多集中于在研究国内外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培养模式进行演进及展望以及对临床心理学人才发展进行战略思考等。杨文登等[4]分析了美国临床心理学在不同时期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发展规律,对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技能方面的关系进行研究;LucianoL’Abate[5]强调临床心理学对国家精神文明及卫生需求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结构的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方法。综上所述,以上的研究为本文构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提供了思路,但鲜有文献系统性、综合性的对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研究。再加之,社会发展对临床心理学人才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对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进行创新,加强临床心理学人才的培养,从而丰富人才培养创新的理论体系,并对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社会的现实,中国的国情,使得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受到众多因素的牵绊,本文选用“优略势分析方法(SWOT)”,分析影响临床心理学人才发展的相关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因素[6]。根据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内部的竞争优势与威胁、外部的竞争劣势与机会等各种类型的因素分析而得,我国对于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与发展应采取积极主动推进的态度,提高相关主体部位对临床心理学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增加临床心理学相关资源的投入,进一步完善精神、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抓住机遇,加大对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力度等。SWOT分析如表1所示。

2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精神、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疾病,当前条件下的临床心理学人才已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因此,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成为了一种必然。

2.1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当今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处于由传统社会急速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国家明确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新型的社会发展观念与发展模式对相应的科学人才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其中,人的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层次[7]。然而,当今我国大约拥有1亿以上人存在各类精神和心理问题,且我国精神及心理疾病患者带来的各种类型事故的比率大约占了10%,为国家及社会带来严重危害与困扰[8]。高发的精神及心理疾病及其造成的社会危害和经济负担已影响到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进程。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我国社会的现实迫切需要加强临床心理学人才的培养,从而保证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因此,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提出相应的要求。

2.2临床心理学人才自身发展需求

临床心理学人才是我国高等人才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人才教育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许多有关人才数量、人才质量、人才就业等问题不断显露,解决以上问题最直接且最有效的途径即是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9]。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患有精神及心理疾病的相关人群不断扩大,且其在相关医院的确诊率也一直呈现较高状态。由于没有得到及时专业的治疗,有10%-15%的患者最终有可能死于自杀,且全国50%-70%的自杀者存在精神问题。现实的实际对临床心理学人才的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

3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对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需求分析,迫切需要解决当前临床心理学人才面临的发展问题。因此,对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研究,建立多元制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影响心理疾病因素的研究与分析,构建中国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创新模式[10]。

3.1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构建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顺应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满足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与专业基础知识,且有能力改善、提高人们心理健康疾病的专门人才。整体来看,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内容包括重要理念构建,教学体系构建以及教学方式构建三个方面。第一,重要理念构建。在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向被培养者构建“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临床心理学认为心理疾病患者的相关状态、性格、兴趣与观念是影响其心理疾病的重要方面。因此,构建心理学人才培养理念应着重强调心理疾病患者相关方面对治疗过程造成的影响,包括其具有的不同知识、文化、能力、性别、个性、背景、信仰以及等级等,实现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者与心理疾病患者相互协调与沟通,从而使其共同达成一致的疾病治愈方案[11]。另一方面,秉着使心理疾病患者充分了解与认识心理疾病治疗的过程与方法及可能带来的结果的理念,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疾病的治疗。第二,教学体系构建。构建系统且完整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需要打破孤立且割裂的课程状况。首先,临床心理学研究需要割离出一般性研究中,着重培养与临床心理学相关的研究技能,并以此学习为基础,研究并创新临床心理学方法,从而为治疗者提供更有价值且可直接使用的论断;其次,针对有关临床心理学相关课程的多个方面:人格、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心理治疗、行为矫正、研究设计以及临床评估等,建立具有多层次、多模块的教学体系。其中,多层次、多模块的教学体系包括基本知识导论课程、专业教育理论课程、相关领域选修课程以及深入拓展研究课程共四个方面构成,且四个方面的课程设置内在与外在相互联系,横向与纵向相互互补,形成了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系统性且多阶段的高质量教学体系。第三,教学方式构建。创建教学方式要强调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教学的实践与应用价值,要重点研究与解决现实中所涉及的相关心理问题,从而实现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改变当今“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只强调理论教育而轻视实践教育”的现状[12]。从教学内容入手,加大课程内容的实践价值;从教学过程入手,强调理论与现实的紧密结合;从课程设置方面入手,开设课外实践环节,并增加实践活动的课时,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交替进行,突出课外实践的操作价值与技术价值。

3.2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框架

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运行的主要框架由一个目标、二个主体、四个系统共同组成。首先,一个目标。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指培养在医疗卫生与教育等领域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疾病等工作的专门人才,并利用所学的心理学及医学知识对社会或组织的行为干预。其次,二个主体。主体是指实现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目标的主要载体,包括学校及私人诊所、医院、企业等两方面。当前中国临床心理学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其中,一方面是学校没有顺应社会的变化对授课的方式、授课内容、授课模式以及教师结构等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因此,学校需要加大力度培养出具有雄厚的医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知识且思想敏锐、逻辑思维清晰、创新能力强的临床心理学人才;另一方面,私人诊所、医院、企业等相关单位的参与不足造成信息不对称,对于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需要从专业知识、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等方面入手,且需要不断拓宽培养者的临床医学视野、丰富其相应的临床心理学专业素养。因此,为了保障中国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实现,必须在充分发挥学校和私人诊所、医院、企业等两方面主体的基础之上,从科研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心理评估技能及心理干预技能等方面入手,培养临床心理学人才的综合素质。再次,四个系统。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系统称为保护系统,主要是指对人才培养的相关主体组织机构建设并明确其责任分工,并在必要的情况下成立新的主体组织机构,从而实现培养系统更高的价值;其次,是主体系统,称为操控系统,主要是指相关机构,包括学校、私人诊所、医院以及企业等依据政府政策引导及社会文化导向,为实现培养目标从而展开一系列具体操作的过程;第三个系统指监管系统,主要在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中适时地对相关主体各方及模式运行过程和结果进行控制,起到预警管理的作用,该系统包括信息反馈和过程评估反馈两个部分;最后,是支撑系统,该系统是通过分析现实的管理要求及客观的理论与实践需要,制定出能实现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最大价值的相关政策、制度、规定与要求。因此,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如图1所示。

4结论

篇6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保障专门人才的需要,1998年教育部在新修订并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专业目录》中,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增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随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我国高校迅速发展。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统计,截止2015年12月,全国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157所。从培养院校来看,不仅有综合类院校,还有财经类、理工类、农学类、师范类、医药及政法类院校,其中全国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医药类院校为15所。随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学者们日益关注本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大多数学者以某校为例或基于院校的优势学科背景提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但关于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通过比较我国15所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异同点,总结医学院校本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适合符合医学院校特点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特色方面

我国开办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医学院校大多以培养从事社会保障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背景突出与医学相关的特色。总结人才培养特色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医疗保险特色、商业健康保险特色以及健康管理特色。也有医学院校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综合类院校相近,没有明显的特色。

(二)主干学科与课程设置方面

与上述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对应,医学院校该专业的主干学科均以公共管理学为核心,又分别设置与人才培养特色对应的主干学科,如医疗保险学、金融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管理类课程、社会保障学课程群、经济类课程以及与特色学科对应的课程。其中医学相关课程是该专业在医学院校发展的一大特色。大多数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通过开设基础医学概论和临床医学概论完成该专业学生医学背景知识的培养。也有部分院校开设了详细的医学课程,如生理、生化、内外妇儿等医学课程。

(三)实践教学体系方面

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课程实践、专业社会实践、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其中少数医学院校在学生学完医学相关课程后安排学生到医院临床科室实习。大多数院校的学生实习安排在大四下学期,主要分布在医院医保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机构以及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等。

(四)讨论

通过比较分析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看出,医学院校均依托医学背景突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特色为主。同时各所院校的培养目标、主干学科、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又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可知目前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培养模式,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三、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学特色不突出

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力求突出医学背景特色,但是从学生实际就业情况分析,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工作的毕业生凤毛麟角。分析原因有两点:一是人才培养特色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和医院医保部门招聘医疗保险工作人员的数量较少,而且医疗保险岗位对医学的要求又较高,用人单位一般选择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从事该岗位,对非医学专业的社保人才拒之门外。二是学生医学知识不足。由于学制有限决定了该专业不能开设全面的医学课程,大多数院校以医学概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医学背景知识。而本专业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在学习医学相关课程时普遍存在较大困难,往往丧失信心,只是应付考试,这就直接导致该专业毕业生的医学知识严重不足。

(二)课程设置缺乏标准

比较各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看出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同类院校之间差异大。各医学院校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普遍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但各院校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设置数量和课程内容差异非常大。二是课程设置思路不清晰。很多院校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由管理类、社会保障类、医学类、保险学类、经济学类等等课程构成,但课程设置缺乏明显的主线逻辑,主要课程都有涉及,但各门课程之间融合性较低。

(三)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但是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实践教学环节少。很多医学院校仅以毕业论文和毕业见习实习作为该专业的实践教学部分;部分学校要求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但大都由学生自主完成。二是实践教学设备少。该专业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往往以课程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形式开展,大部分学校没有该专业的独立式实验室,更没有实验设备和软件。三是实践教师缺乏。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起步较晚,师资队伍普遍缺乏,大部分教师仅仅完成理论授课,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时间较少。同时专业教师也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

四、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基于社会需求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医改的推进,由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商业健康保险构成的医疗保障体系日益完善,这为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创造了契机。医学院校在确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充分调研各级社会保障机构、医疗保险机构以及医疗卫生机构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科学确定本专科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二)基于统一规范基础上坚持特色发展

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应坚持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为依据,首先保证本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在此基础上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特色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医学背景优势,围绕国家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以服务健康中国的建设为目标,突出医疗保险特色。

(三)基于岗位胜任力构建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

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学校实际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构建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为了进一步增强本专业课程体系的逻辑性和融合性,通识教育课根据学校实际进行系统安排。专业课应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提炼社会保障岗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依此进行课程设置。同时课程设置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结合。

(四)基于行业需求设计多元化课程

由于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存在与政府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不同行业中,因此针对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本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多元化设计。多元化设计可在上述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方向课中体现。根据专业特色可自主设置社会医疗保险方向、商业健康保险方向、健康管理方向、老年社会保障方向等多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既突出个性化人才培养,由进一步强化专业特色。

(五)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鉴于目前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的现状,医学院校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一是开设专业实践课程,强化校内实验。通过开设《社会保险经办实务》、《综合管理实验》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这就需要学校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校内社会保障专业实验室建设。二是加强校外实践。通关系统指导和培训,要求学生在大二大三期间到基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保险公司或医院医疗保险部门开展实践与调查活动,计入必修学分。三是加强专业实践教师队伍的培养。要求教师指导本专业学生参加学校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参与教师科学研究等。四是进一步强化综合实践环节。综合实践除包括专业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外,还应强化低年级学生的综合实践环节,通过课程实习的形式安排学生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卫生机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等部门进行见习实习,强化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实践认知。

作者:李华业 单位:滨州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长远.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比分析——基于对六所高校的调研,社会福利(理论版),2014(12):59-63.

[2]王玉枚,李晨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优势学科交叉发展的问题研究——基于中央财经大学的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11(1):84-86.

[3]白凤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探讨——以财经类院校为例,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04):30-33.

[4]林建鸿.农林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培养探析,高教论坛,2014(10):57-60.

篇7

关键词:老龄化;中医;健康服务;对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大众对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保障生命质量的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强,因此对医学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随之产生了变化。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自身在培养中医药养老与健康服务人才方面的优势,主动思考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谋求中医药成人教育发展新出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福建省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需求的背景

(一)政策利好

(1)国家方面:国务院先后出台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提出“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社区要提高为老年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更是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

(2)福建省方面:2014年福建省陆续出台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福建省健康服务业将重点发展医疗和康复护理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健康养老服务等8个重点领域,《2014年福建省中医药工作要点》提出,“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产品研发的同时,开展中医药与养老相结合的医养结合试点”。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频频出台,为加速老年健康服务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也必然会对高等中医药院校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

福建省的人口老龄化开始于1996年,截止到2014年年底,福建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49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3.03%;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9万,占人口总数的8.38%;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79.3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09%;空巢老人为109.49万人,总老年人口总数的22.07%。根据中国老年科研中心预测,到2020年,全省老年人口将达到61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5.02%。福建省人口老龄化增长趋势愈发明显,必然形成老年人对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需求,并且这些需求还会继续增加。

(三)老人服务业发展

养老服务机构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平台。根据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情况》报告,福建省的养老服务机构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2010年,福建省投入27.1亿元用于扶持养老机构建设;2012年,福建省养老机构1181家,社会养老服务从业职工总数6252人,养老服务人员实训基地19人;2013年底,全省总共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896个。[5]随着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的加大,将来各级各类养老机构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大。

(四)老年人康复需求增加

随着老年人的快速增长,老年人将成为整个健康服务业的主体人群。对在福建省城乡居住半年以上且65周岁及以上的1512名居民进行调查发现,老年人慢性病以及老年性疾病患病率高达85.78%,其中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骨关节病等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这些疾病恢复慢,病程长,并发症多,造成的残障或功能障碍严重,而中医药在治疗老年人慢性病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决定了社区、养老机构或是老年人家中需要相关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人员。

二福建省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业人员现状

(一)年龄结构偏大

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福建省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多以中年人为主,其中40-49岁,占总人数的50%以上,50岁以上所占比例约为28%,30-39岁所占比例约为15%,而年轻人员比例相对比较小,仅约占7%。虽然中年人在老年护理岗位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领悟,但与年轻人相比,他们缺乏养老服务基本理念、基本知识,老年人养老护理得不到保障。

(二)文化程度偏低

护工是福建省老年护理人员的主力军,她们多数是城市下岗职工或农村务工人员,文化程度只有初高中,基本上没有护理或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知识的限制,这些养老护理人员无法为老年人提供更高层次的养老护理服务,根本无法适应养老服务模式的转变。

(三)专业化水平较低

从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来看,目前,福建省养老服务团队的整体专业性较差,他们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接受过系统的老年服务教育与培训,不具备老年护理保健和老年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多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来进行工作,所做的仅限于一般的生活照料,难以应对诸如精神慰藉、专业护理、心理沟通等较高层次的养老需求。

三国内外高校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一)国外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情况

(1)美国。早在1976年美国就有1275所大学、学院和社区学校开设了老年学、老年护理、养老服务与管理等学科。目前,美国已经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

(2)日本。日本于1994年成立了老年护理专门学校,旨在培养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人才。日本不仅有老年护理培训的专门学校,长崎国际大学、东京福祉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也均开设有老年护理本科专业甚至还设立有相关的硕士、博士项目。

(二)我国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情况

在我国,从专业设置来看,全国大部分中医药院校,无论是成人高等教育还是全日制本专科专业,只有极少数院校开设老年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医学等养老与健康相关专业。目前来看,福建省乃至全国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三个问题:①现在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中,开设老年健康服务相关专业的院校较少,人才培养规模很小;②人才培养层次不够多元化,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人才培养格局;③人才培养质量定位偏颇,有的中医药本科院校成人教育虽然开设有护理、康复等健康养老服务类专业,但人才培养多定位为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未能充分考虑到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四完善中医药成人教育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有计划的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这无疑给养老服务类专业的开设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因此,各医学高等院校要紧密围绕老年健康服务业的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从根本上改变现在基本上还没有养老服务类专业的现状。

(1)开设中医老年护理学专业随着老年人对健康和就医需求的提高,提高老年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显得尤其重要。老年人特有的体质和特有的疾病谱要求老年护理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大健康服务产业背景下,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在养老保健、情志、给药、饮食与临床护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依托中医护理学科开设中医老年护理学专业,它不同于普通的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学专业更侧重于中医护理思想的渗透和中医护理技术的学习。

(2)加快中医康复医学发展步伐康复医学的目的在于促进身体伤残后的康复进程,减轻功能障碍的程度,使病人受限或丧失的功能最大限度得以恢复。老年人康复治疗对于预防残疾、提高老年群体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可发挥其在医疗、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增加康复医学专业设置,主要针对专业养老康复护理人员,通过专业康复和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可在养老服务中对老人特别是对失能老人群体做到专业的健康指导、康复和护理服务,有利于老年人健康的提升。

(二)多元化补充非学历教育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成人教育是高校与社会联系的窗口,是扩大高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形式,高校必须坚持行使服务社会的功能,多形式开展非学历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补充。

(1)面向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开展中医“治未病”培训中医药专业人员尤其是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的中医药工作者,“西化”严重,他们中大部分多使用中成药,不能完全胜任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的“施治”工作。中医药无论养生、保健还是医疗、康复都贯穿着早期干预的思想。中医“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更适宜于老年人康复保健需要。

(2)面向社会大众普及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一是走进社区,开展送健康,送知识活动,不断丰富广大老年群众预防保健及康复知识。例如,举办“老年人中医养生科普”、“老年人药膳养生”等保健知识讲座;推进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保健操在社区的普及。二是印制并发放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常见病、多发病健康教育手册,并结合季节变化和五运六气中医理论,发放中医药养生处方。

当前,我国老年人健康服务业虽处于发展初期,但国家推进老年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态势已经逐步凸显。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学科和人才优势,从学历层面到非学历层面全面渗透,逐步推进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翠兰.高校如何培养适应老龄社会需求专业人才的探讨[J].老龄科学研究,2014(2).

[2]傅志红,黄华.人口老龄化及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人才培养的对策思考——以杭州市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117-120.

[3]许若晴,李珍,苏雁,童文琴.福建省养老服务业康复专业人才现状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4):123-124.

篇8

关键词:医疗保险;医学院校;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259-02

一、引言

随着中国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及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中国现有的医保专业人才呈现出巨大的供需失衡、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的困境。而现阶段最主要医保人才培养基地――医学院校的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健康保险的社会大变革。当前,基于医疗保险的政策背景与行业需求下的专业改革势在必行。

医保人才的社会需求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方向。自2000年开始,新一轮的教改从单纯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转到更加宏观和整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这个转变体现了专业建设未来的方向。就医疗保险专业而言,准确定位专业培养模式是人才素质培养、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医疗保险专业人才供需现状分析

作为中国社会保障体制的支柱之一――医疗保障制度,其迅猛的发展态势带动了对本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目前,医保专业人才素质不高、供给不足却制约了整个社会的医疗保障体制健康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医保专业人才是高校、尤其是各类医学院校的当务之急。

国务院于1995年1月在“两江”(即镇江市与九江市)进行医改试点,标志着中国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正式确立。截至2008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3.18亿人。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参合人数为8.33亿,总覆盖率已达8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也成为社会医疗保障的重要补充。1996年全国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仅为12亿元,而至2009年1月至10月,全国健康险保费收入已达476.7亿元,其中疾病险、医疗险共占到健康险总保费的96%,可见其发展势头的强劲与活力。另外,随着中国加入WTO,市场经济地位逐渐被大多数国家承认,外资健康保险公司大量进入中国,健康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度与竞争度也得到了空前提高。

现阶段社会医疗保障体制改革和商业健康保险市场成熟度加大必然拉动对既懂医学又懂保险学知识的高级复合型医疗保险专业人才需求。因此,在深入分析社会对医保人才类型与层次之后,如何将社会需求落实到人才培养模式是本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首要问题。

三、医学院的医保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培养模式本质上决定了专业人才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与观念,在人才培养的框架体系中“培养模式为专业建设第一层次,决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和管理、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思想和改革方向,具有先决和导向作用。” [1] 可以看出,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培养模式居于核心地位,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上,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灵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均为其服务的。

具体而言,医学院开设医保专业培养模式如何合理定位才是专业建设与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首先,医保专业必须被定位为应用型专业。应用性是专业培养的本质要求。所谓应用型,是指培养人才不以学术型、研究型的精英教育为取向,而以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技术型的大众化教育为取向,以面向基层、面向社会,强化实践能力,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应用性特点必然决定其就业方向就是专业需求方向。当前,随着中国各类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对医保人才也呈现出复合型、职业化与专业性的人才需求格局。因此,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始终坚持应用型为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立足点。其次,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对医保人才新的要求是专业建设者应着力考虑的主要问题。目前,各校对医保专业基本定位为社会保险机构和卫生机构从事医疗保险相关工作的人才培养上,而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下人才需求的重要性在培养模式上尚未得到实质性的体现[2]。

那么,如何在培养模式上强化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素质以适应人才需求的新要求,本质上涉及到医保专业培养上的两个基本模块――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在培养要求上如何平衡的问题[3]。从学科体系可知,社会医疗保险本质上是商业健康保险的分支,是其下位概念。其无论从学科概念与理论,以及基本的精算模型、预测方法都是直接来源于商业健康保险。商业健康保险理论为社会医疗保险提供了完备的理论基础。因此,在掌握扎实的商业保险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学生能迅速理解和胜任社会医疗保险工作要求。反过来,大量学习的是社会保险知识是很难适应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医保专业必须从培养模式高度上向商业健康保险做根本性转变。唯有此,医保专业的人才培养才能迈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才能适应社会对医保行业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

四、当前医学院在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困境

目前,中国医疗保险呈现出人才供给能力严重不足,职业化素质低,培养要求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的困境。而其中的深层原因是当前医学院在医疗保险专业特点与现有的培养模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制约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归纳起来有如下原因,其一,医疗保险专业有学科交叉性极强的特点。其学科特点既非临床医学专业的简单复制,又有别于普通的社会科学专业。它是集医学、金融保险、法学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的跨学科的新兴专业。其二,专业的跨学科性与不成熟性加之医学院中教学资源分配上理念与体制缺陷导致了在专业培养上不能或不去针对全校层次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整合。

各类大学都有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其必将形成各自的人才培养的重点和特色。对于医保来说,跨学科性即是本专业的特色又是本专业的培养难点,其导致了专门性的医学院举办以跨学科为特点的医保专业面临了有别于综合性大学在培养模式上的瓶颈与优势。其中,临床医学有非常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这本身就是医学院举办医保专业优势所在。但是,医保专业又不能在培养要求与培养目的上对临床医学专业简单复制。另一方面,其中的金融保险、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同样也具有较强理论性与实践性。医疗保险本身还是一个新兴专业,其专业的不成熟性又多体现在师资上的不成熟性。为了更好地开设本专业,目前各医学院校引入了大量与专业相关或相近的青年教师,而这些青年教师也都出未出专业培养期,胜任专业教学与科研任务还需要较长时期,这也导致了本专业教师梯队的严重断档。另一方面,也是医保专业的跨学科特点,也是医学院在校级层面上在对其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科建设、科研投入又存在地位不明显、领导层不重视与不了解、自身发展水平薄弱的困境,这些都会使一大部分专业优秀人才对在医学院发展会在产生在专业上被严重“边缘化”的强烈预期,这必将阻碍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引入。目前,与医保相关的金融保险、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师资严重匮乏是医学院举办医保专业最大的困境。

五、医学院在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首先,医学院在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上的指导思想应体现在:找准专业建设的切入点,体现专业特色,最大限度地立足医学院现有的办学优势,努力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素质与竞争力。

每种专业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都有其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针对性。就医保专业而言,主要是由临床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各类学科之间高度融合。医学院在举办本专业时应扬长避短,以临床医学理论与技能为办学特色,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当前新一轮医改不仅为社会医疗保险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同时也促使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转变经营与管理理念,尤其是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健康保险经营模式。如,特别是加强建立与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合作关系,通过定点医院建设等方式有效控制风险。这必然促使对有着良好医学背景的保险人才产生强大的需求。另外,根据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快健康保险发展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健康保险在人才需求上特别是要重点培养高级管理人员和精算、核保、核赔、健康管理等专业人才。而具有扎实的临床医学背景的人才是上述岗位所必需的,正是医学院举办医保专业最大的优势。

其次,在专业建设上应始终坚持应用性为办学导向,积极有效的融通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努力提升本专业学生的行业竞争力与职业化素质。在办学模式上,应坚持以“突出优势,共创双赢”的指导思想下进行“两类教育”的广泛融通。具体措施上,可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即医疗保险业界,包括商业健康保险公司与社会医疗保险机构为专业教学提供实践平台,沟通、了解业界对人才素质的实际需求,缩小课堂教学与业界实践之间的差距。医学院可以依托自身在临床医学、健康管理以及预防医学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对医疗保险机构的中、高层专业人员(如健康管理、核保与理赔等人员)开展和医学相关的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深层次上,进一步建立业界与学校间更为广泛横向关系。在诸如人才的定向培养、专业建设、实践教学、社会调查以及科研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提升本专业的应用性与职业性。

最后,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校级层面获得理解与支持。首先,学院高层应充分认清交叉学科的重要性,积极扶持新兴学科与专业。医学院校主要是以医药卫生等相关专业为主导,而对于医学与保险学、经济学以及管理学深度交叉的医保专业而言,许多院校领导层尚未正确认识到重要性。因此,系部应努力促使学院高层认识到本专业发展对学院整体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存在拉动作用。这必然要求教学科研人员能从本专业学科发展中敏锐地寻找到符合医学院校学科发展旨趣的交叉点,进而在教学与科研上达成共识。

总之,学院高层必须认识到以医学为基本平台的跨学科发展是学院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努力避免本专业在发展初期出现被“边缘化”的窘境。

参考文献:

[1]周远清.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N].中国教育报,1998-03-2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