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8篇

时间:2023-06-07 09:01:4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篇1

[关键词] 西部 信息化 现状 趋势

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和信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社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世界范围看,信息化程度的差异,必然导致经济发展水平的失衡。在我国也同样如此,各地区信息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必然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而西部信息化则直接关系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建国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西部地区信息化促进了西部传统产业改造,催生了西部一批新兴产业,推动了西部地区城市化建设,有力地推进了经济体制改革,西部地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但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和政策体制等多方面原因,我国东西部地区在自然、社会、经济基础上的差距,使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也存在巨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指数差异大、互联网发展差距大、通信主体总量不足等。本文就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以期对缩小西部地区信息化程度的巨大差距、推动西部地区的信息化进程、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现状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西部电信通信的规模容量、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逐年上台阶。近年来大力建设公众电话网,引进先进的IP技术,改善通信环境,提高偏远地区,尤其是农村的主线普及率。同时,广播影视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广播电视中央一套、省一套和偏远地区一套节目覆盖率大大提高,有线广播电视覆盖偏远地区大部分行政村。另外,计算机及网络数量逐年增加、软件产业初具规模。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向规模化、法制化迈进,软件销售规模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专业从事软件开发、生产、销售、维护和服务的企业数量有所增加。

2.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西部地区许多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生产技术和设备,实现生产领域中的自动控制,提高产品智能化水平。在传统支柱行业领域,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控制等技术逐步得到应用,传统的设计方法、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和生产装备有了一定的改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了内部信息网络,一些应用软件如MIS、ERP等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使用。

3.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西部各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也较为迅速。各地区加强基础数据库和综合业务数据库的开发,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建立和完善了上联国家和省、市,横联其它县市及厅局,下联乡镇的电子政务网。政府通过网络交换电子化公文和资料,逐步向行政审批、政府采购及招标的网络化过渡,积极开发面向社会和市民的政务信息、资源,使政府办事效率和公共服务的透明度有所提高。

二、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差距

我国西部地区信息产业既有一定的发展,又存在诸多不利因素,总体看来,西部地区在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都远远低于东部地区。

1.信息化水平的差距。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NIEC受国家主管部门的委托,根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及有关指标数据,对全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进行了测算,并于2003年公布了最新的研究报告,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东西部地区的信息化指数差异以及相应地区的人均GDP指数和社会发展指的差异程度来分析中国国内地区间的数字鸿沟,数据如下表1:

表1

资料来源:信息化指数来自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NIEC:《国家信息化水平研究报告》,2002年3月;社会发展指数来自: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根据该报告,社会发展指数包括人口发展指数、社会结构指数、生活质量指数三个指标;人均GDP数据来自《2001中国统计年鉴》。

分析得出,我国信息化指数的地区分布和人均GDP以及社会发展指数一样,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对比之下,东、中、西部的信息化指数的差异倍数最小,社会发展指数稍大,而人均GDP的差异倍数最大,可以理解,这种信息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使信息发达地区变得越来越发达,而信息落后地区却越来越落后,己经影响到落后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2.互联网发展的差距。2006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表明,我国互联网发展再次提速,在多个方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进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期。根据此报告公布的最新数据,笔者整理成如下四图。从图1所示中国域名总数的地域分布可以看出,华北、华东、华南的注册域名数占注册域名总数的比例为83.6%,东北、西南、西北的注册域名数只占注册域名总数的14.0%,所占比例非常小。就CN下注册域名的地域分布而言,华北、华东、华南的CN下注册域名数占注册域名总数的比例为82.4%,东北、西南、西北的CN下注册域名比例同历次调查结果相类似,只占11.6%,所占比例仍非常小(如图2所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地区之间的互联网发展水平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从网站数的地域分布可以看出,同历次调查网站数的地域分布一致,华北、华东、华南的网站数比例占86.0%,仍占据主要地位;东北、西南、西北网站数所占的比例同以往调查相比没有太大变化,为11.5%(如图3所示)。同CN下注册域名的地域分布情况一致,这也说明中国互联网发展水平区域差距较大。

图3

从IPv4地址在中国各地区的分布情况看(如图4所示),北京、广东、江苏、浙江、上海以及山东等省市IPv4地址拥有数量依旧占据全国的前6位,地址数之和占全国IPv4地址总数的49.4%。由此可见,中国IPv4地址的地域分布也同样存在不均衡现象。IPv4地址分地区统计从一个侧面更加深入的反映出了各地区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情况,经济发达地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要比经济欠发达地区高出很多。

图4

总之,就互联网的使用而言,中国的地区不平衡状况是,华东、华北、华南明显优势,而东北及西部地区明显落后。

3.通信主体总量的差距。对通信业务总量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从侧面了解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根据我国2002年《中国信息年鉴》的数据,经过整理和分析,可以得到从1997年到2001年我国东西部部分城市的通信业务总量(表二)的值。从表中不难看出西部各地区的数值远远低于东部各地区,甚至与中部部分地区相比也有很大差距。东部以广东、浙江和北京为首要城市,在通信业务量上数值很大,仅广东省一个城市在1997年的数值就是西部地区六个省区数值之租的四倍,经过迅速发展,到2001年已达到896.68,虽然西部地区增长较快,却仍然处于极低的水平。其中宁夏和青海的年业务总量还不到4亿元。这反映出东西部地区在通信业务总量上也存在有巨大的差距。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这种差距并没缩小。

表2

三、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及展望

为推动西部地区的信息化进程,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社会再生产的基础。今后几年,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会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加强西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基础环境和条件将进一步优化。西部工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将得到加强。努力以较高的起点,用较先进的设备加快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西部地区将进一步搞好功能性开发,提高网络的普遍服务能力和应用普及程度。建立完善光缆网、电话网、移动电话网、多媒体网、计算机局域网、电信网、广播网等,并相互联通,形成灵敏、快捷和高效的信息系统快车道,构筑满足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

2.逐步实现西部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随着西部地区政府网上办公的进一步普及,西部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将有重大进展并逐步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将进一步共享,以便更好地为政府机关内部、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和民众之间的信息沟通提供服务。同时,政府工作透明度及效率也将进一步提高。

3.西部多种电子商务共同发展。西部不同层次、不同模式、不同种类的电子商务将在很长时间内共同发展。

西部地区政府与行业将组织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典型实例进行示范与推广,企业自动组合与主动发展,传统商业与新型商业并举,网上营销与网下支付相结合。非支付型电子商务与支付型电了商务共存,以非支付型电子商务为主,支付型电子商务需要各方面创造条件逐步发展。企业将采用多种形式调动消费者积极参与电子商务。

篇2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健康管理;区域卫生;虚拟化

中图分类号:R197.324

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就是利用现代化的网络通讯设备及相关的配套软件为医院各部门提供对患者诊断、治疗信息与行政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交换等能力,同时实现用户管理保障医院各项工作的全面展开,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信息处理系统。

伴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新的医改规划将医疗卫生信息化作为医疗改革的有效方式之一,国务院、卫生计生委、发改委等部委相继出台了《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的政策、标准来推动医院信息化的发展,最终目标是实现与区域卫生平台、居民健康档案的融合。

1 当前国内三级医院信息化的几个特点

1.1 信息化应用差异大

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正在处于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根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13年对全国3765所医院信息化现状调查资料,以费用和管理为中心的全院网络化系统应用已经超过了87%。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发展程度地域化差异较大;缺乏统一的HIS建设规范和技术标准;HIS系统模型构建和整合存在技术障碍,应用系统彼此独立和封闭。

1.2 在应用系统上,重疾病管理,轻视其他方面

在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2012~2013年度对全国29个行政区划的三级医院调查中显示,最受医院重视的是电子病历系统(EMR),比例为85.71%;临床信息系统(CIS)、数字化影像存储交换系统(PACS)、计算机化的医嘱录入(CPOE)、医院业务管理系统(HMIS)分列被选择项的第二到五位,比例分别为76.28%、61.19%、51.48%、50.94%。详细数据见图1,由图表可见,当前三级医院的信息化基本上处于只重视当前最急需的疾病管理应用方面,其他的像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等方面信息化程度不高的现状。

图1 2012-2013年度中国三级医院应用系统受重视程度对比

1.3 围绕应用构建的IT系统

目前大多数医院IT系统都是围绕应用构建的,一个业务系统通常要配置一套独立的硬件、软件,因此形成了大量信息孤岛,为PACS、RIS和HIS等业务系统提供支撑是医院信息化工作的核心。

2 当前的医院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当前医院信息化基本上都是以医院为单位进行的,不利于区域卫生平台、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医院缺乏跨专业的计算机和医疗人才;医院应用众多,需求复杂,医院信息化正处于高速发展中,不合理的规划容易引起各种问题。

3 医院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实现

基于以上的当前医院的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最新的国家政策指导文件,现对我国医院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作出如下分析:

3.1 利用网络、微平台发展的健康管理

目前的医院信息化系统中主要是基于传统的C/S、B/S模式,医院信息化系统是以医院内部人员作为主要使用对象以疾病管理为主的医院内部信息处理系统。以后的医院信息化发展方向应该向着全民参与的,以健康管理为主的综合化、通用化信息处理平台。普通民众可以通过传统浏览器、微信,易信等多种途径参与自己的疾病诊治、健康状况监控,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完成预约诊疗、一卡通、跨区域结算等。

未来医院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以健康管理为中心。健康管理的概念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建立以个人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的过程。患者个人健康档案不仅仅在某一医院使用,还能通过网络在其他任何地方查看,如可以利用现在发展的微平台达到个人健康档案远程查看的目的。

3.2 从医院信息化走向区域卫生信息化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突破以往的医院信息化过程中各个医院各自为政形成信息孤岛的弊端,使其与在社区建立的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实行有效对接。同时不同机构的诊断和治疗也可以通过统一的平台查看,这样可以提高疾病医治的效率和准确度,并节省费用。着力与各级医疗机构建立远程数据通道,将不同医疗机构,不同医疗机构的所有医生,为一个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与疾病的所有相关服务。从而实现医疗卫生信息化从医院信息化走向区域卫生信息化的过度。

3.3 一体化和集成化

以后医院信息化的建设重点逐渐转移到电子病例的建立和普及上,而构建电子病例系统的前提是实现RIS、PACS及HIS等系统的无缝连接和信息共享,同时实现一体化的访问和控制,IT基础架构的整合是关键,同时也是实现数据管理和利用的基础。可以采用先建立一个整合的基础架构平台,然后在其上建立一个统一的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实现各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最终实现统一、集成的资源管理的发展路径。

3.4 业务平台虚拟化

虚拟化、云是未来的趋势。如果医院所有设备(包括核心交换机、服务器、存储等)都进行虚拟化,医院机房耗电量、机房空间、维护成本等均会大幅度降低,而系统整体稳定性却会大幅提升。同时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云计算技术,医院信息系统大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可以对医学科研产生重大影响。

4 结束语

以上是我们从事医院信息化工作中获得的一些经验及设想,我们一直关注我国医院信息化的进程和发展,并研究和分析了国内医院信息化的现状,希望我们的文章能抛砖引玉,启发人们进一步做好医院的信息化工作。

参考文献:

[1]沈韬,计虹.2012-2013年度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查报告[R],2013.

[2]饶克勤.医院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及发展方向探讨[R].

[3]佚名.医疗行业大数据应用三点建议[J].中国计算机报,2013.

篇3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现状;不足;发展趋势

0引言

医院的职能和影响力正在随着社会的变化逐渐增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也自上世纪末开始逐渐的推行,大致经过了局域网、信息系统和远程医疗等阶段,随着当前公共卫生事件的增多以及社会对健康和卫生的重视,使得医院信息化开始快速发展,医院的管理效率不断提高,医院对医疗信息的利用率也在提高,因此信息化开始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推动了我国医疗力量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对医院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意义重大。

1 医院信息化概述

医院信息化特指医院系统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医院各项业务整合与管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构建医院局域网络和医疗行业之间的网络共享来实现医院内部、各个医院之间的信息共享以及业务协调,从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院管理效率,当前的远程医疗技术就是基于医院信息化进行了新型医疗手段尝试,已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地位的提高,医院在社会上的影响正在迅速扩大,因此医院信息化不可避免的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医院信息化能够降低医院管理成本、提高医院管理效率、消除医患之间沟通的障碍、提高就诊透明度,有利于规范医疗卫生事业的运行,因此有必要从医院财务管理、医患矛盾、医院业务管理、医疗器械管理、药品管理等各个方面入手,全面的分析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医院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2 我国医院信息化现存缺陷

2.1 投入方面

我国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的投入在逐渐增加,但是与国际先进医疗水平的国家相比,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占GDP比重并不高,同时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占医疗卫生事业的比例更低,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国家资金投入。

2.2 标准化建设方面

中国HL7委员会正在进行HL7CDA概念宣传与基础培训,以及进行一系列中国HL7CDAImplementation的编写,从有标准到认同标准,最后才能实现互联互通,这是一个过程。而中国电子病历可检测可认证的标准还未出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3 我国医院信息化所处阶段

医院信息化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医院信息系统阶段、临床管理信息系统阶段、局域医疗卫生服务阶段,国际上医疗技术较发达的国家正逐渐由第二阶段向下一阶段过渡,我国大多数医院属于第一阶段在层次标准和观念上都与国外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2.4 我国医院信息化还有其他一些不足之处

此外,我国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暴露了其他的一些重要问题,比如医院信息化研究领域的专业人才匮乏,缺少专业性人才队伍的建设,导致研究进展慢;比如各医院及医疗行业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许多项目无法顺利的开展;我国网络安全隐患较大,因此医院信息化过程中需要面临严重的网络安全隐患问题。这些问题也都需要得到解决,才能保障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 国外医院信息化的借鉴之处

当前国际医院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和韩国。美国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最主要特色在于标准化的推广,美国严格执行医院信息化网络的各项标准,实现了标准化通信和医疗数据的标准化共享,使得医疗用品、医院管理、器械、药品等都能够在全美国医疗系统内部顺畅的流通;英国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得益于大量的财政资金支持,英国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医院信息化研究和产业化建设;韩国的医院信息化则主要体现在剔除医院对医疗资源的限制效果,更多的将医生作为医疗系统的主体,通过医生调动医疗资源在系统内的分布,而不是通过医院人为的控制优质医疗资源区域性使用,这样可以提高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程度。

4 医院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4.1 医院信息化为医院的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支持

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能够提取出与决策和管理相关的信息,为决策提供参考用现有的数据信息总结出医院的发展规律,帮助院领导展望医院的发展前景。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更加准确和清晰的数据保障促进医院的全面进步,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管理过渡美国的医院更倾向于通过计算机程序处理分析信息他们认为通过计算机对医学信息数据的处理比人脑更可靠,客观数据的可靠分析能够做出科学的医疗决策和管理决策。

4.2 医院信息化应为医学科研提供支持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和循证医学的发展,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明显,转化医学应运而生,并在国际上迅猛发展,已逐渐从一个医学研究的理念演变成为一种新的医学研究模式,转化医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实践的桥,梁转化医学的发展可以使基础医学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使基础研究的成果及时转化为临床应用中,从而更好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基础科研工作者要求明确所研究疾病的患病率和相关信息了解疾病的致病/保护遗传及环境因素,以便找到治疗或生物标记物以及相应药物的疗效等,因此信息化建设中电子病历应该更加灵活和适于科研数据的导出分析。

4.3 医院集团化对信息标准化的影响

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一直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瓶颈,医院信息标准化是利用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医院信息的产生、识别、获取、检测、转换、输出等信息技术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处理。医院信息标准化主要是指某一医院内部医疗信息编码的统一,比如:药品编码电子病历数据结构等信息的统一,进而应用医院电子信息交换标准(HL7标准)、数字医学图像通信标准(DICOM)、医学术语标准化(SNOMED)等积极构建数字化医院。

5结语

从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来看,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尝试信息化管理后,大多数的医院都开始了医院信息化管理研究,并逐渐的建立了一些医院内部、区域性医疗网络内部的医院信息化管理网络,而这些网络的出现也确实提高了区域医疗卫生事业的整理服务质量,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首先是发展不够均衡,各地区之间的医院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其次是各医院信息网络的标准不统一,因此难以在现有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全国医疗网络的搭建。这些都成为阻碍我国医院信息化全面展开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医院信息化管理成果,尽快的实现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的标准化、广泛化、均衡化,从而提高全国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和数据共享程度,提高我国医院信息化整体水平,服务我国医疗卫生事业。

参考文献:

[1]董建成.我国医院信息系统现状及原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04):228-230.

[2]刘雄飞,陈金熊.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医院现代管理水平[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09):552-556.

篇4

1.1种子企业经营与管理信息化状况

自2000年种子市场开放以来,种业企业开始步入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过十多年的大浪淘沙,我国种业企业的信息化意识不断增强,信息化基础明显改善,一些大型种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一是部分核心业务开始运用智能信息系统。近年部分骨干企业借鉴国外经验并进行自我创新,在种业育、繁、推的关键环节,引进和开发了一系列信息管理系统,用以改进和辅助传统方式方法。在品种选育方面,一些企业引进改造分子设计和育种管理软件,部分流程实现了操作控制的自动化和数据收集处理的智能化。在种子繁育加工方面,一些企业研发了种子质量控制系统,自动采集监控种子田间生产、收获称重、烘干控制、加工分装、仓储管理等信息数据,实现了种子质量从田间到车间的无缝连接。在品种推广方面,一些公司基于微信、微博等移动互联技术开发的农技服务系统、经销商管理系统和种子电子商务系统开始试点运行。二是ERP系统在公司内部管理逐步普及。部分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按照先进种业企业的要求,实施推广了将业务流程固化的ERP系统,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存货信息化管理、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物流费用精细化管理,并兼顾业务特性,实现了对进、销、存的及时准确统计,解决了在实际业务管理过程中,经营管理信息滞后、报表统计口径不统一、对并购企业缺乏多样化的管控手段给公司经营带来风险等问题。该系统既能及时为种业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又能规范公司的进、销、存业务,较好满足了种业企业快速发展对内部管理提升的要求。三是日常办公基本实现了网络化。大部分骨干种业企业在大力建设育、繁、推核心业务系统的同时,将其他领域和行业应用成熟的办公信息系统快速移植到种业,实施了办公电子化、数字化项目,把企业的各种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和流程组成的企业运作的基本要素,整合在统一的平台上,实现了信息协同、业务协同和资源协同,大幅提高了种业企业的办公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

1.2种业管理与公共服务信息化状况

信息化是政府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更是提升管理和服务效果的有力工具。各级种子管理服务部门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成果,促进了种业信息化的普及应用,有效支撑了种业现代化发展一是种业电子政务获得发展。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国家部、省两级种子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都设立了门户网站。建立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审批系统,规范了审批程序,实现了全国统一标准审批和统一出证,网上申报和查询。建成了全国品种数据库、标准样品数据库、种业法规政策库、种子企业数据库,通过种业信息网,及时全国和各省种业法规政策信息、种业发展动态、种子企业经营许可信息、品种审定信息、种子市场监管信息、种业规划工程项目信息、种子基地建设管理信息、种业科研信息。二是种业技术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提高。建成了中国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已整合200种作物、40万份种质信息、130多万条记录,累计向国内外共享了3000万个数据项值的种质信息。目前,中国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包含9个子系统和700多个子数据库,总数据量达230GB,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之一。建成了品种区域试验数据库、品种审定数据库、品种保护数据库、品种推广面积数据库、种子管理机构数据库、种业人才数据库、种业经济运行数据库及相应的公共服务平台,定期对外品种区试信息、品种DUS测试信息和品种保护信息、品种推广信息、种子产供需形势信息、种子市场价格信息、种子检验信息、种业经济运行信息、种子管理机构和人才信息。三是种业产学研部分核心业务初步信息化。部分科研单位和公司开发了支持品种选育、试验、推广等过程的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产品,研制了考种系统、小区脱粒测产仪、机械去雄机、果穗烘干线、单粒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专用智能化、自动化的硬装备。部分技术产品已开始应用,有的已形成小规模用户群体。

2我国信息化还处于初级阶段

2.1从微观层面上看,主体业务还未完成信息化改造

绝大多数单项业务没有标准化、模型化,难以通过开发单体软件和设备来对这些业务进行信息化改造。工作过程无法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工作形成的信息数据无法自动采集和入库分析,电脑仅仅代替了纸和笔的记录功能,信息化提高业务功效的潜能无法发挥出来。如种质资源表型数据无法智能汇总分析,表型性状与关联基因信息脱节,海量品种组合与测试数据难于深度挖掘利用、分子设计育种仅停留在概念上无法实质推进、作物繁制种环境预测失灵、品种适宜性量化分析不准、农户种植个性化解决方案难寻。

2.2从中观层面上看,种业信息资源缺乏有效规划

由于种业信息资源没有形成一套由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用户视图标准、概念数据库标准、逻辑数据库标准组成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因此不能标准数据交换和信息规范表达,造成现有信息系统功能单一、系统之间不能兼容共享、种业数据库“孤岛”现象严重,种业信息资源缺乏有效规划,导致无法有效整合全国种子管理体系、研究、推广的力量。

2.3从宏观层面上看,种业信息还难以辅助决策管理

目前我国种业运行中一些重要环节的信息无法及时准确采集,而现有单体种业业务信息系统因采用不同的标准和制式又无法兼容整合,因此难以运用形成大数据云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来挖掘分析种业信息数据后隐藏的深层次信息,无法提升决策、预警功能。我国种业近6000家种子企业经营着15000多个品种,服务着数以亿计的农户种植的18亿亩耕地,面对世界较为复杂的种植区域和千变万化的气候条件与病虫灾害,政府对种业发展要做出科学决策、管理、调控,企业要在竞争中科学制定生产经营策略,没有完备的种业信息大数据分析支撑是难以想象的。近年来我国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种子出现严重过剩,品种选育难以形成突破,种子市场经营秩序问题突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种业信息大数据分析作支撑。

3种业信息化发展形势

3.1种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信息化作驱动

现代种业的品种选育是根据大量测试信息和专业知识,在作物多个生命周期里,从几万甚至几十万个个体中不断选优的过程;品种繁制则是从无限的生产环境中选用最适宜的地点,配以良法生产出足量优质的亲本和种子的过程;品种推广亦是数亿农户、数千品种、无限目标推广环境及多样化管理措施的适配选择过程。因此,现代种业是信息高度密集的行业。能否将优良品种从数以十万计的个体中挑选出来,能否将优良品种精确“打击”到最适宜的地方,真正实现因地制宜,是现代种业对“精准作战”的重要需求,这需要改造传统种业做法,更需要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撑。

3.2种业企业做大做强迫切需要信息化作支撑

为适应现代种业规模化育种、精准化应用的需求,跨国种业巨头早在20世纪90年代便开始研发各种信息技术产品和器械工具用于品种选育、生产加工及推广服务,并在分子标记、转基因、DH等技术应用后,不断融合改进信息技术与工具体系,以实现对海量信息的高效管理与知识挖掘,提高品种选育效率、降低生产推广风险。Monsanto公司两度被《ComputerWorld》杂志评选为最适合IT人士工作的100家企业之一,其信息技术团队有一千余人,研发了新一代信息平台、自动化子粒激光切片技术及精密表型测定等若干信息、电气技术与产品。在各种软硬件信息系统支持下,其育种工作者每年用1~2周时间便可完成所需的分析和决策。Pioneer公司则将种质资源、育种团队与信息技术平台视为其三大核心。我国种业企业要做大做强,走出国门,必须全方位加强种业信息化建设。

3.3建设种业强国迫切需要信息化作后盾

从保障农业供种和用种安全看,随着异常天气频繁发生和市场变化难测,国家和各地要在种子生产和供应关键时段,及时调度主要农作物种子供需形势,积极应对天气、病虫等灾害对制种产量和质量的不利影响,有效监督市场上农作物种子质量,确保农业生产供种和用种的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结构平衡,需要快速、准确、完善地监测和检测信息系统。从种业企业发展看,种业企业要了解整个种业市场发展情况和作物市场细分状况,掌握市场的竞争态势,明确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并根据市场实时变化情况,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与经营活动,须有可靠信息作支撑。从政府管理和决策看,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解决存在的重大问题,引导种业各方有序前行,要依据大量的种业实情,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采取正确的措施,这必须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来获取和贮备信息资料。因此,种业信息化是建设种业强国的重要手段和保障措施。

4种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我国种业信息化建设应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目标,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强政策扶持,加大种业信息化投入,强化信息技术装备研发,快速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努力构建与农业生产大国地位相适应、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种业信息体系,全面提高种业信息化水平。

4.1种质资源信息化工程

建设作物种质资源数据研究与整合平台,构建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网络和管理信息平台,研发作物种质库(圃)智能化管理系统,搭建国家作物种质库(圃)信息服务平台。一是构建覆盖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圃)的国家作物种质信息网络,实现库(圃)之间信息可靠、安全的交换、存储和处理,基本实现种质资源工作全流程的网络信息化。二是初步建立海量、快速、整合和安全的作物种质资源数据研究和整合平台,实现作物种质资源表型数据完整度80%。三是实现国家种质库资源出入库的自动化,基本实现各国家库(圃)的智能化监控和管理。建立国家作物种质库(圃)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作物种质分发的网络化,跟踪获取每份种质的利用和评价信息。四是建立品种资源的数据库共享体系,及时向行业信息。

4.2品种选育信息化工程

研发新品种选育测试系统,建立实验数据管理系统,搭建作物品种组配选种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远程可视品种田间试验管理系统。一是围绕商业化育种模式,按功能模块开发,按商业化育种流程设计,实现各个育种环节的无缝衔接,实现各种育种信息和育种资源有效集成和决策。二是田间表型数据采集信息化。随着商业化育种的发展,育种规模需呈指数级增长,大规模组配、多点大规模测试等育种环节要求表型数据采集电子化、规模化、自动化。三是实现田间试验管理精确化,环境监测自动化。随着育种规模的快速增长,对于田间试验条件的检测和控制即试验质量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建立田间环境监测系统并将数据实时上传中央数据库。四是随着分子育种技术、转基因育种技术、全基因组育种技术等新兴育种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立实验室数据管理系统,分析处理大规模数据。五是建立育种辅助决策系统。通过建立分析模型连接基因型数据与表型数据,为育种家提供辅助决策的数据依据。六是建立连接公益性的作物信息公共数据库与育种单位的育种数据库的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促进资源的流动和信息的共享。七是在主要品种区域试验点,应用物联网技术和最新视听传感技术,对试验管理、品种生长全程等进行监测和指导服务,解决品种试验中出现的人为问题。

4.3种子繁育加工信息化工程

开发繁制种基地筛选与风险预测技术与系统、杂交制种智能机械设备、种子快速安全脱水自动控制技术与装备、内部损伤与异种种子智能分选技术与设备、种子物流与追溯管理信息体系及系统。一是综合运用遥感、航拍和物联网等信息监测控制手段,实时准确地获取主要制种基地种子生产情况,改变当前种子生产底数不准的现状。二是组织科研单位和部分企业联合攻关,研发杂交制种智能机械设备、种子快速安全脱水自动控制技术与装备、内部损伤与异种种子智能分选技术与设备。三是建立基于移动互联的田间生产管理系统,着力提高田间生产管理水平,节约人力、时间、资金等。四是搭建全国统一的、具有一定信任度的涉及种子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的可追溯平台。

4.4品种推广信息化工程

篇5

【关键词】内部审计 信息化 发展现状 趋势

在信息化的作用下,内部审计已经具有了以下两个层面的涵义:首先,内部审计的信息化指的是内部审计人员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等信息技术,对在信息系统中产生的经济信息进行鉴定和稽核;其次,内部审计的信息化使得内部审计人员要完成对产生这些经济信息的信息系统本身进行审查,确定其可靠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否满足正常的经济发展规律。可是在目前情况下,我国的信息化系统本身还处于理论研究的层面,因此有必要对内部审计的信息化问题加以重点研究,最大限度地提高检查的效率,保证检查的时效,并通过有效举措,降低内部审计的风险,确保项目的质量,同时,要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广度与深度,突出审计工作的重点。内部审计要通过内设的审计机构从单位或者组织的内部对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确定其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性,这种审计监督模式是以会计信息为对象的社会经济活动。而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深远的今天,内部审计所处的环境正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实施审计的工作模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异,这就对审计技术、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对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旨在通过本文的工作对时下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一定的可供借鉴的信息。

一、信息化对现代组织内部控制的影响

(一)对控制活动的影响

因为控制活动和企业的业务流程关系密切,企业业务流程的自动化一定会对控制活动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表现如下:首先,授权控制重点发生很大变化。在当前的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授权过程并不突出,通常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实现。企业被授权人只要输入用户名与密码就可以自动生成授权权限。在这种条件下,通过对交易授权程序的检查通常不可以发现企业潜在的风险,企业只有对信息系统的正确性、安全性以及完整性进行全面检查,并且对企业被授权活动的登录状况展开跟踪检查,第一时间发现异常的登录状况,才可以高效防范风险;其次,企业要检查核对方式是否发生变化。在当前的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软件设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且它的逻辑性逐渐增强,很多计算核对与复核工作均能够通过计算机自行实现,大大降低了企业人工工作量。

(二)对信息沟通的影响

具备畅通的沟通渠道与机制可以让企业的员工能够及时获得他们在执行、管理以及控制企业运行过程中需要具备的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交换,而信息化对这个要素产生的影响表现的最直接并且非常明显。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彻底改变了企业信息孤岛的现状,通过网络平台上构建的和企业利益相关者相联系的多个机制,让企业相关成员能够实时获取经营信息和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能够及时进行沟通与交流,实现做好协同合作与信息共享。

(三)对控制环境的影响

企业通过信息化技术对控制环境会产生下面几方面的影响:首先,会改善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由于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了分离,因此产生了委托关系,这种关系造成了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其次,信息化要求企业管理者具备更高的素质,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企业管理者带来了许多全面的信息;最后信息化将使企业组织结构朝着扁平化发展,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数据通过网络很快传播到企业的不同部门,通过这样不但降低了信息在传输中经常发生的信息不及时、信息不准确以及噪音干扰等状况,而且减少了信息获取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信息范围,提升了企业组织各层次与各部门人员的信息传递和沟通。

(四)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所谓风险评估是指识别与分析相关风险以完成既定目标的整个过程,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在目前的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各个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减少了业务处理进程中因为企业人员工作疏漏或者舞弊而可能出现的风险。然而在另一方面,因为企业的全部数据储存在相应数据库服务器当中,网络的开放性与信息数据的共享性一定会加大信息系统的风险。倘若信息系统失灵或者崩溃,那么重要信息就会被偷窃,这将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与损失。因此,企业必须要做好相关数据与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工作,设立完备的信息化治理机制。

二、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

(一)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的现状

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审计证据大部分均存储在数据库当中,过去的审计技术很难完成目标,一定要不断采用新的审计技术与办法,例如,运用计算机测试程序嵌入系统实现对企业重要会计账务处理的审计,企业采用审计软件采集与分析要审计的数据以及运用软件动态跟踪相关重要数据的发生的变化,怎样掌握并很好地运用新的审计技术与方法已经成为当前内部审计人员工作中涌现出的又一个难题。所以,在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对象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的状况下,企业内部审计倘若不能及时顺应当前高技术化与高信息化的审计大环境,不能增进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内部审计技术的发展与企业内部审计管理,那么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就会非常不顺畅。

(二)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

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如下:首先,纸制审计证据降低,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企业审计人员在熟悉与运用上存在很大难题;其次,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无纸化数据与无纸化交易大大降低了数据的重复输入与处理,这样使得企业会计处理程序化,所以,随着数据的可靠性、以往的纸制审计证据的降低以及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变化成为企业内部审计一定要面对的问题;再次,在电算化环境下,企业审计证据很多都存储在数据库当中,以往的审计技术很难完成目标,一定要不断采用新的审计技术与方法,而怎样熟悉与运用这些新的审计技术与方法已经成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工作中出现的又一难题。

三、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

(一)在审计重点上向风险导向型审计发展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一定要借鉴风险评估的方法,实现对系统运行的合规性审计向着风险导向型审计方向转变。按照系统风险评估结论,制定审计计划,按照对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测算,制定企业内部审计重点与制定审计方案。

(二)在审计策略上向参与式审计发展

目前,企业内部审计方式采用参与式审计,就是指在全部审计过程中和被审人员保持很好的关系,能够一起分析问题的实际状况及其潜在风险,能够一起探讨改进的可行性与必须采取的办法。在进行审计开始之时,要对被审对象持有一种信任态度,在具体和他们讨论与分析审计目标、审计内容以及计划运用某些审计程序与手段的原因,这样可以获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通过征求被审部门的要求,实现与他们的合作。

(三)在审计内容上向系统开发审计发展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系统开发应该在企业项目计划阶段就开展工作,对该项目开况实施整个过程审计与监督。针对大型系统通常要成立由财务审计人员与信息技术审计人员双方一起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全面对新系统开发进行审计。内部审计部门通过提前介入,就会对系统的可审计性展开监督,能够确保系统的合理投资、合理设计开发以及高效运转,能够及时发现系统在风险控制、质量保证以及成本效益等层面潜在的问题,防止走弯路,规避可能出现浪费与损失。

四、结束语

由于现代信息管理系统在企业的不断推广与应用,整个企业内部运营环境通常是处在信息化的状态,因此,信息化成为企业改善内部环境与加强管理控制最有利的办法。所以,熟悉内部环境演变下的企业内部审计,通过分析信息化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进而探索信息化环境下进行企业内部审计的技术与高效手段,对推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进步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张跃胜.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及内部审计应对[N].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5).

[2]孙庆梅.信息化对内部审计技术发展的影响分析[N].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8(02).

[3]亢丽华.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风险及其控制[N].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02).

篇6

【关键词】铝行业;发展趋势;战略调整 ;信息化

当前,铝行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同质化产品市场竞争态势加剧,行业迎来寒冬,如何把握行业发展趋势,转方式调结构,这对铝行业发展战略尤为重要。在我国特殊的和能源状况下,催生了科技创新的进程。在异型阴极结构电解槽、新型结构导流槽及高效节能型电解槽大范围推广应用之后,又开发出大容量电解槽磁流体优化设计技术,使电解槽的磁场平衡进一步优化。西部地区新建产能中,大量铝行业采用了各类新型变断面阴极钢棒技术,较好地改善铝水平和垂直磁流体比例关系,减少铝液波幅,为极距降低提供空间。同时,提高电流密度,加强保温,在阳极上开沟、打孔等节能降耗试验等取得较好效果。 因此为了提高我国铝行业在国际上的技术水平,信息化势在必行。

一、铝行业在信息化的下的现状

随着铝行业和信息化的结合,我国的铝行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主要集中在意一下几个放方面:(1)设计的创新。设计创新是技术创新和设备创新的总称,是铝行业进行加工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铝行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信息化条件下,设计创新以计算机辅助为设计核心,形成了技术与设备互相融合的生产信息平台。通过此信息平台实现设计更加符合国际标准,在生产过程中解放人力和设计的水平和质量,减少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铝行业的竞争力。(2)管理创新。艺管理创新设计流程创新和组织创新。流程创新的内涵是信息化的应用能够使创新人员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参与到设计与工装设计过程中来,并且从结构的性方面,及时准确地对以上设计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进而,提高生产的效率和管理的水平。模拟创新首先虚拟现实材料热加工的过程,运用各种不同的参数用以比较优化设计方案,以保障大件制造的一次性成功,避免浪费。组织的创新,在信息化条件下,创新面临业务流程再造(BPR)的需求,组织结构向扁平化、网络化、虚拟化、柔性化等方向发展。体来说,数据库、网络、通信技术可以突破劳动分工的束缚,铝行业需要根据这种所处的特定阶段和环境变化,适时对工艺创新组织结构进行调整或重新设计,使其与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

总的来说,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铝行业工艺创新在信息化条件下设计创新、理创新都有各自的特点。铝行业应该转变思想,逐步引导信息化条件下的工艺创新向以下四个方面发展:(1)智能化工艺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改进的工艺技术,能够实现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机到系统、从人工到机器加工的转变,对工艺流程的控制实现质的飞跃,因此智能化的工艺创新必然是发展的趋势(2)绿色工艺创新,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和信息传递机制,了解国内外绿色工艺创新的最新动态,并通过计算机辅助等信息化技术建立节省、避免或消除对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态工艺。

二、铝行业信息化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1.铝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极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国有重点铝加工铝行业和较大地方铝加工铝行业信息化建设普遍优于地方小型铝加工铝行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大型铝加工铝行业已实现了生产监测、运输系统监控、工业电视选铝厂集中控制、安全监测监控、电力调度等全面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可在业务部门实时显示生产和经营信息,成为铝行业生产管理不可缺少的根本设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对于一些地方小型铝加工铝行业而言,其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首先是没有更多的资金来上信息化项目,而且由于人员素质较低,即使上了相关的信息系统,工作人员也无法操作使用。

2.铝行业的人员素质相对偏低

对于多数铝加工铝行业而言,在财务管理等几个业务系统实现了电算化以后,铝行业信息化还基本上停留在数据处理和一般事务管理阶段,仅仅是使计算机操作代替了从前传统的手工处理过程,应用系统虽然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但没有对铝行业的管理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应用水平长期徘徊在孤立的业务系统应用阶段,难以取得突破。尤其缺乏高水平的铝行业管理人才和信息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员流失使本来就很缺乏的信息技术人才更加匾乏,本来就很薄弱的信息化工作更难开展,有的甚至停顿或瘫痪了。

3.信息化建设缺乏信息规划

信息是铝行业最重要的之一,开发信息既是铝行业信息化的出发点又是铝行业信息化的归宿。在信息化给铝行业带来变化的同时,有一些弊端逐步展露出来,不同的系统、不同的应用、不同的技术平台,将铝行业陷在信息难以全面流动的“信息孤岛”之中,这是没有对信息很好规划,其应用底层没有一个很好扩展的基于网络的共享数据库的结果。

三、我国铝行业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

根据铝行业“十二五”发展思路的要求,未来的五年中,信息化技术在铝行业信息化建设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1.铝加工安全生产方面的信息化建设

铝加工自动化安全生产监测监控和管理系统与标准体系研究将更加深人,并从三个方面得到提高。首先,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建设,;其次,生产作业系统的监测监控和管理,包括节能减排、产量监控等;最后,就是对各级各类铝行业的安全生产信息的联网,以实现铝行业和地方政府有关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与国家相关部门能够随时查看这些安全依据。

2.铝行业信息化建设与根本信息资源建设同步

铝行业铝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信息根本设施的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且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再造。信息技术本身和基于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知识技术对铝行业管理与发展的提升与创新,对铝行业铝行业产生深层次上的优化与升级。在推进铝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重要的是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铝行业各种信息资源为铝行业服务。在建立计算机网络和开发应用系统的同时,铝行业信息资源的规划、收集、整理和建设必须同步进行。

3.信息化高技术人才的培养

铝行业信息化是一个管理问题,在推进铝行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资源是人,因此不仅需要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管理人才,而且需要一大批信息化素质较高的应用层人员。培养铝行业自己的多层次的信息化人才是铝行业信息化成功的根本。

四、结束语

铝作为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在当前大力倡导绿色生产、低碳节约型能源结构化理念的前提下,的信息化建设将会从本上提高铝铝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运用信息技术,将会大幅度提高铝铝行业的生产和管理水平,做到各种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化建设将会给铝铝行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管理信息系统 会计改革 发展趋势

随着新千年新世纪的到来,新技术革命的浪潮遍及全球,微电子技术的进步使微型计算机大量涌现,并得到广泛应用。信息革命成为新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和核心内容,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时代"。会计电算化已经使广大会计人员切身体会到它在信息处理方面的精确性和效率。而未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应用,将会对以采集、处理和报告与企业财务活动相关的信息为主要职能的传统会计学科形成最为直接、最为深刻和最为广泛的革命;将形成对会计系统结构、会计方法、会计实务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挑战。

1 目前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特征

(1)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已经进行了建国50年来从未有过的重大改革,这使会计核算方法更加科学合理、更加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需要,和国际会计惯例更加接近,会计界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也迅速发展,这代表了我国的会计理论与会计核算方法的科学化、国际化发展进程。

(2)电子计算机日益深入地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使会计数据储存方式、会计核算手段和方法、会计部门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以及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措施、所提供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企业财会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代表了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和处理工具的科学化、现代化进程。

(3)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经济合同法、企业法、会计通则、会计准则及会计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与财会工作有关的制度、法规、条例的实施,代表了会计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4)注册会计师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对会计工作的社会审计监督体系逐步形成,记账、会计软件市场等会计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完善,代表了会计工作的社会化进程。

目前我国会计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国际化、社会化进程已经开始,许多重大的改革措施已经实施并取得了显着成效,这些变化代表了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其实质就是在逐步实现我国会计工作的现代化。而会计电算化正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最主要内容,是目前我国会计工作实现全面现代化的一项起先导作用的关键性工作。

2 会计电算化的深层含义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简称,就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

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因而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从表面上来看,会计电算化只是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以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实质上,会计电算化决不仅仅是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的改进,它必然会引起会计工作组织和人员分工的改变,促进会计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的提高,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解放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推动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进步,提高整个会计工作水平大幅度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方方面面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3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3.1 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

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①单项会计核算业务电算化;②会计综合数据处理的全部电算化;③建立了网络化的、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④建立了会计或企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是以计算机存储的信息和决策模型为基础,协助管理者解决具有多样化和不确定性问题的,以进行管理控制、计划和分析并制定高层管理决策和策略。据统计,美国1983年,55%的新程序是用于管理控制、计划和分析,用于核算的仅占45%,这说明国外已进入了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阶段。

国外的会计软件主要是面向市场的销售分析和预测系统、供货发票系统;面向生产的成本计算和分析系统、存货控制系统、应收几款管理系统;面向人事管理的雇员住处系统、工资系统、劳动力资源会计系统;面向现金管理的现金收支系统、支票核对系统;面向采购管理的采购与验收系统、应付帐款系统、固定资产核算系统;面向财务管理的财务报表系统、年度财务计划系统和预算控制系统等。

3.2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至今已20多年,基本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缓慢的自发发展阶段”和80年代末至今的“有组织的稳步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会计软件产业,通过国家级评审的会计软件已达30多个,通过省级评审的会计软件也有200多个,据1992年底财政部调查,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约占被调查单位的20%左右,但地区、部门行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地区和部门已达50%以上,可有的才刚刚开始会计电算化工作。在已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中,大部分单位开发和应用的是部分会计核算子系统,其中尤以工资、帐务、报表子系统为主,单机应用为主,只有很少的单位全部会计核算工作实现电算化并彻底甩掉手工记账。

3.3 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发展方向

(1)已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先进地区和部门,应尽快完善会计核算系统,彻底甩掉手工记账工作,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改革工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移工作重心,为进一步开发和使用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作好准备。同时,尽快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使尚未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早日赶上来。

(2)从单机应用向计算机网络系统发展,提高计算机应用的档次,便于数据传输汇总,为进一步开发和使用网络化的会计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做好准备;并为将来联成更大的计算机网络打下基础,便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以发挥会计电算化的总体效益、社会效益。

(3)抓紧开发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而使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核算系统向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进行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战略决战。核算电算化后,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加强经济活动的事前计划、预测和决策、事中管理控制、事后分析评价,切实将企业财会管理水平从手工状态提高上来。

3.4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应经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会计核算电算化——财会管理或企业管理计算机化一一决策支持计算机化。我国原来的会计工作基本处于手工和半手工状态,会计人员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被束缚在会计核算等事务性工作上,财务管理工作则没有时间或很少去做。因此会计只能提供事后核算资料且简单粗糙,管理水平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面对市场经济和繁重的核算工作双重压力,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迫切要求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

因为我们有基本现成的会计核算模式,而财务或企业管理工作则比较复杂且没有成型的模式,会计核算的输入/输出数据比较规范且容易组织,我们已形成一套固定的会计核算过程和方法,所以设计并实现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比较容易,因此只能先搞核算电算化。

但核算电算化基本是模仿手工操作,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范围、数据和质量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对满足企业现代化管理要求并迅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核算电算化所节省的人工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所产生的效益并不足以抵消建立并使用该系统的投人。因此,核算电算化只是整个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准备阶段,其好处是为建立以管理为重心的、网络化的、完整的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是:①系统中存储了管理所需的会计核算基础数据;②解放了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有条件逐步实现工作重心的战略性转移;③积累了宝贵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经验;④使会计电算化人才迅速地成长起来。

财务和企业管理计算机化是会计电算化最有意义的战略决战阶段,建立并实际运行以管理为重心的、网络化的、完整的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显着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会计电算化长期的、隐含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大量地迸发出来,在这个阶段将实现财会和企业管理现代化。此时会计电算化已融人到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洪流之中,可能称其为会计及企业管理信息化、计算机化等。

建立并实际运行该系统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其关键是:①会计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系列软件的开发完善;②会计和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迅速提高,建立成型的管理模式;③企业领导等管理人员的现代管理观念的建立和巩固;④做好会计电算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配套改革工作;⑤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等等。

这个阶段的系统必然是网络化的。会计核算的众多子系统已经使单台计算机功能发挥到了极限,并且只能使用在较小的单位。而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其数据收集和信息使用不可能在同一地点、单位和部门,该系统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复杂性要求必须使用计算机网络、必须在最大范围内实现最大限度的数据共享和数据的综合利用。这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单位和部门,也应该包括其开户银行、税务局以及指定的会计师或审计师事务所。

篇8

关键词: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现状;趋势

1 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并逐步渗入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是促进企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信息技术要想长远健康地发展,需要制定并施行相应的标准和规则使其标准化。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是指在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利用等过程中,针对信息技术的开发、产品的生产、信息系统的运行等,制定并施行相应的规则和标准,以此来管理企业的信息和技术,从而满足企业需求,获得最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发展是一个动态长期的循环过程,它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1 能够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包括信息技术的开发、生产、应用和推广,是一个具有产业化性质的动态循环过程。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发展可以大大缩短信息产品的更新周期,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为企业节约更多的资源,减少研发经费的浪费,与此同时,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更加规范,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质量和品质检验时有相应的标准可循,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更加可靠,为产品被广泛的应用、企业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能够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平稳持续快速地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和竞争力的标志。

1.2 能够加快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企业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建设能够大大提高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速度和质量,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这无疑会对企业产生良好的效益。企业的效益好了,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企业的建设和管理。作为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高速运行的保障,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必然会受到较高的重视,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得到快速提高。

1.3 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由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现今国际竞争的关键就在于综合国力,而综合国力的核心就是高新技术。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发展能够有效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产业化,只有当高新技术产品的标准得到世界的认可成为世界标准时,才会掌握该高新技术产品竞争领域的主导权和领导权,从而转化为相当可观的经济利益,取得相应的生存空间。因此,随着国际化竞争的加剧,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已不只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已经成为国家之间的竞争,所以,一个国家的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在某种程度上该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 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的现状

我国企业开展的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却比较快,在成立信息技术归属管理机构、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国际化工作、组织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进展,具体归纳如下:

(1)成立信息技术归属管理机构。我国成立的第一个信息技术归属管理机构是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时间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二十一世纪初期,该组织已经有十七个分支组委会,十个工作组,共管理五百六十二项国家标准,三百三十二项计划项目,利用有限的人力和资源在企业信息技术领域开展了多项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发展。

(2)开展了大量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方面的工作。近年来,我国企业信息技术单位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标准已经制定了一千多项企业信息技术标准,覆盖了企业信息技术的各个领域,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企业信息技术标准系统。与此同时,我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单位对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严密跟踪、调查和研究,并制定了相关标准,用以推动我国企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更新。

(3)标准国际化的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多个领域比如公共信息导向领域等的先进技术和实际参与能力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我国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虽然硕果累累,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1)企业领导不够重视。很多领导对该项工作的认识不足,认为没有必要开展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这就使得开展该项工作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资金等得不到保障,导致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2)企业信息技术资源不能共享。企业内部缺乏有效快捷的沟通和交流,信息和技术资源流通不畅,缺乏共享,对国内和国际产品的市场行情和走势缺乏了解也就更无法预测,缺乏对较新的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掌握的方式和手段。

(3)对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的管理不足。部分企业太过强调进度,依赖人工,造车企业信息技术系统数据冗杂,无法高效快捷地实现共享,在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手段,熟悉业务的工作人员不足。

(4)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薄弱。由此造成企业工作人员对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了解不足,意识不到开展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的紧迫重要性,更谈不上开展相关工作的积极和热情,造成企业效益的损失。因此,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并有效地促进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和管理,加大宣传、培训和教育的力度,做到信息技术资源能够高效快捷地共享,提高企业运营效益。

3 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的趋势

我国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的趋势大概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3.1 国际化

二十一世纪,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WTO组织的成立,都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国际化已经是每个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和决策的重要前提,因此,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国际化。

3.2 系统化

企业信息技术标准的系统化,有利于企业内外各种因素的相互协调、共同作用,使企业的运营状态最佳,企业的收入和效益最高。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系统的内容标准化、结构层次标准化、系统功能标准化等多个方面。

3.3 超前化

企业信息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的研究、产品的设计、生产和信息技术与产品的管理等等许多方面,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奠基者和铺路石,必须走在前面,强调超前性的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地发现企业信息技术系统化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人力、物力资源的不足,避免返工,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目标。

3.4 柔性化

企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比较活跃,发展的速度很快,更新的速度也很快。这就要求企业在制定和施行信息技术的标准时,既要遵从相关标准的要求,又要留有余地,不能太过死板,敢于在适当的时候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和传统标准的限制,,使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朝着柔性化的方向健康发展,使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具有较高的可塑性与应变能力,在适当的时候还要对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进行修订和扩充。

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包含制定标准、标准、执行标准、监督执行标准、修订扩充标准等诸多内容的循环往复。而标准又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补充和提升,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更大的利益。因此,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并有效地促进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和管理,加大宣传、培训和教育的力度,遵循国际化、系统化、超前化和柔性化的发展趋势,使企业信息技术资源能够高效快捷地得到共享,从而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玲玲,刘福才.浅谈企业信息标准化[J].科技资讯, 2008(2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