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01: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华文化的价值,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曹洪欣:中医药对其他学科曾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或者说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发展,比如,中医药是根据人体生命现象认识疾病,可以在疾病还没查出病毒是什么样的时候就能有效地干预。它是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从形体和神智两个整体来看人体,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医学还没达到这种水平。
记者:但是,有人就否定了中医药的这种文化价值,鼓吹中医药无用论,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曹洪欣:究其原因,一是对中医的先进理念和实践不认识;二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不了解。国际上对中医药越来越重视,有中药的国家大概有160多个,有中药医疗、保健机构的大概有130多个,作为中医科学院院长,我接待和亲自服务的,有多个国家的首脑和30多个部长以上的代表团,他们都表示了对中医药的信任。中医药治人,是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传承形式,把中医药取消了,就把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取消了,如果一个民族连自己的文化都想取消、连自己的文化都不想传承,这是不可想象的。
记者:基层的老中医没有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按他们的状况,他们也很难考取医师证,那么,他们该如何行医?甚至有人说他们是非法行医,国家是不是有政策扶持?
曹洪欣:在中医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属于家传,很多老中医,他们的治疗技术在当地为民众的健康一直在做着贡献。国家已经高度重视,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这些医师通过相关的考试,不是很难。比如,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民间医生考核管理办法》,和一般临床医师考试方式不一样,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像本科生那么高,但他们确实有一技之长,在合理的情况下,应该把他们和中医药的作用发挥出来。
记者:有人说西医看重的是“治病”,而中医药看重的是“治人”,实际上“人”的概念更大。
曹洪欣:西医也在从“治病”往“治人”上变化。西医是根据还原论的方法、根据器官的变化来治疗。比如,国际公认,肿瘤的研究进展不是很大,过分强调了细胞的概念,用了很多方法,肿瘤杀死了,人也死了。但中医药的方向是,注重病毒载量上没什么变化。
记者:在中医药治未病方面,您有什么样的理念?
曹洪欣: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预后防治是中医药治病的先进理念,和世界先进的医疗理念相吻合。其实,西医还是有很多局限的,西医必须确诊才能治疗。中医是根据生命健康状态、生命信息,从饮食上调节,不是病,未病先防。我们常常听人说“生命在于运动”,但这个提法是不科学的。中医讲究动静结合。“动静结合”的理念比“生命在于运动”先进多了。中医的食疗、运动、太极拳、刮痧、药物治疗等,不是找病因,而是根据表现介入。
记者:在今年的两会上,您的提案是哪方面的?
曹洪欣:医改提案两个,一是关于把中药纳入国际化的范围,二是关于虚假网络医药广告。网上医药广告,什么样的假的都有,有人就把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网页全搬了过去,什么都抄我们的,就是电话和信箱是他的。就一个信箱一个电话,地址都没有。如果不净化网上环境,势必会影响国家形象,影响行业形象,损坏老百姓利益
记者:中医药有着特殊的文化价值,国家在中医药发展方面,有无政策或者财政倾斜?
曹洪欣:千百年来,中医药一直在为老百姓提供最基本的服务,历史上就没有把钱看得很重。在实际治疗中,中医药的价格最贴近群众需求,不仅是我们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中医药在很多方面符合病人的需求,比如针灸,一次四块钱,但在治疗面瘫、头疼、失眠等方面很有效果。
来到尧治河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条幅:过去靠精神,现在靠发展,未来靠文化。固然,条幅中的有些提法还可以商榷,但其透露出的文化意识、弘扬的文化情怀、彰显的文化态度,是令人钦佩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世界性的发展潮流,那就是文化地位和作用在全球的凸显。这在某种程度上有效诠释了尧治河村之所以能够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原因――既保留了绿水青山,又赚得了金山银山,成为大山里幸福村的典范。在尧治河村的参观考察中,我们被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尧文化在尧治河村的保护、传承和复兴所深深折服,被传统文化在现代乡村治理中的价值所打动。
伴随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人们越发意识到“我是谁”的重要。在尧治河村参观“农耕博物馆”时,我们对其所展示的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所吸引,对其所彰显的地方文化自豪感所感动,深刻体会到尧治河人对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重视和弘扬。事实上,对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眷顾,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越来越成为文化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大众的文化认同基础,越来越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现代中国人的底色。近年来,有着传统文化复兴的新农村,有着青山绿水的新农村,不仅留住了“乡愁”,使“美丽中国”染上中华文化特有的色彩,还丰富了现代性的内涵,传承了中华文化的根脉。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只有历经时代风云的激荡锤炼和文化洗礼的精神凝聚,才能托起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精神发展的高地。环顾全球,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则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还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扬,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事实上,中华文化在历史上既坚守本根又与时俱进,从而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并通过一系列无愧于历史和世界的辉煌的文化经典展示出来,更经由百姓日常的点滴细节得以传承。如传统节日氛围的营造,家风的传承和家谱的续写,以及乡贤在社会治理中作用的发挥等。
当然,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文化传承要讲究方法。所谓“古为今用”,这需要眼光和视野及其高远的洞察力,更需要所倡导的基于现代立场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尧治河村的发展实践再次表明。传统文化不是发展的包袱,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重要资源,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弘扬,在尧治河村的“中国梦”的实现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事实上,伴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并未成为“过去”,它也不是静态的“博物馆”式存在,而是日渐成为我们健全机体的灵魂和血肉,从而支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地基,不断丰富着中国当代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价值
1.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重在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而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集体主义、民族团结、仁爱包容、自强不息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传统,是丰富和充实到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研究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现其现代价值,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对新时期的新形势新情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同样也需要借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作为精神动力,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实现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保持与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目标相一致。通过对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进行探讨和研究,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对推进中国大学教育民族化、重塑中国现代大学精神以及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2.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英国学者泰勒在他1871年发表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所谓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个综合体。”?我国的学者一般都采用《辞海》对文化的界定:“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需要指出的是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总是处于流变与整合过程中。而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3.传统文化概念简析
所谓传统文化,它是由“传统”和“文化”两个小概念组合而成的。“传统”从文化学角度i全释,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如逐代延续的思想道德、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制度规范等。而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汇集了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以其历史悠久为世人所公认,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举世瞩目,除了儒、道、佛、法、墨等家学说之外,还包括天文、地理、农学、医学、文物、服饰、书法、绘画、风水等等。“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浓厚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结晶,而且是有着几千年生命的鲜活体系,它不仅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起着巨大推动作用,而且对整个世界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重大影响。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也一定能发挥其强大的推动作用。
4.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4.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动力,是维系一个民族团结的纽带,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是一件功在千秋的事情。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培养当代大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弘扬民族精神,应当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如果我们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就等于剥离了民族精神所依赖的土壤,就会导致大学生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的失落、民族凝聚力的下降以及民族认同感的危机。在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身上所折射出来的民族精神令人鼓舞和振奋。
4.2有利干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道德精神
在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日益膨胀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道德精神教育显得是如此的单薄,以至于无法表现出强大的力量来捍卫自己的目标。人文精神的失落,无可争辩的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迷失和乏力提供价值基础。“高等教育办学的思想各国虽有不同,但因为时代的要求,逐渐趋同。这就是科学精神和人文道德精神的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给予学生正确的人文教育。“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应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高等教育要以理性和价值判断为基础,这样才不至于犯荒唐的乃至灾难性的错误,这是高等教育对学术道德和社会道德的恪守。“社会是大学的根基,大学不能负于社会,也就不能抛弃社会公德的趋善精神”。当前,高校集中着一大批的优秀的学者和纯洁、善良的学生,他们以其知识分子所特有的社会良知和责任感体现着人文道德精神。
5.结语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离幵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就丢掉了文化之魂,淡化了民族特色,并将沦为外国文化的附庸。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无数代人的文化积淀,是无数先祖智慧的结晶,更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高校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不能仅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内容和形式上更不能停滞不前,而是应该吸收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更多的融入传统文化因素,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通过对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查找不足,确定目标和方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更要承担起历史重任,为继承、发展、创新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进而形成全社会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大环境。同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与借鉴。 [科]
【参考文献】
[1]孙宏典,杜超.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56.
[2]顾明远.高等教育与人文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2,(1):26.
[3][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英突德大学研究.徐辉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4]储朝晖.论当代大学精神[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3:35.
[关键词]价值普世性;公共外交;孔子学院;个人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12)01-0037-04
一、 如何理解普世性价值
以知识经济为基石、科技条件为手段的世界经济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一方面为人类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又引发了许多超越国家界限,超越民族划分,甚至超越人类自我的社会、生态、伦理危机。全球性的社会、经济、生态和发展问题引发了全球性的道德危机和价值困境,现代道德体系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并非某个单一文明可以回答的。1988 年在美国召开的第十次人道主义大会通过了《相互依存宣言:一种新的全球伦理观》,宣言指出:“人类今天面临的基本任务就是需要去促进关于我们相互依存的一种全球性的伦理上的自我意识,以及去缓和妨碍这种共识达成的强硬态度。”[1]对于这些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客观问题和主观困境,人们自然会思考如何从本源上,也就是价值观层面上追问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合理解释。
目前学界关于价值普世的命题分歧很大,相当一部分学者坚持“伦理相对主义”的观点。正如路易斯P.波吉曼所说:“伦理相对主义是这样一种理论,在这种理论看来一切道德原则都仅仅相对于一定的文化或个人的选择才是有效的;而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2]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普世性价值不是普遍性价值。“普遍伦理应该是实践理性的结果,而普世伦理却是对人类活动的实践和实际所遵循的规则进行观察的结果。换句话说,普世伦理所假定的在伦理道德问题上的全球一致,是一种被认为可以通过归纳而得到的对事实的概括,而不是通过实践理性的运作而得到的一种结论。”[3]普世价值作为全人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义规范和最起码的道德良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普世性价值应该具有最低限度的最大化能力。讨论价值普世性并非看不到文化价值的多元化,以及他们之间难以消弭的差异。我们探求的不是构建一套面面俱到、复杂高深的价值观体系,而只是要追问那些关于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道德理念,有关人类生存最本源的道德困惑。1993 年美国芝加哥宗教议会签署通过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明确写道:“我们确认,在各种宗教之间已经有一种共同之处,它可以成为一种全球伦理的基础―这是关于一些有约束力的价值观、不可或缺的标准以及根本的道德态度的一种最低限度的基本共识。”[4]普世性价值所承诺的就是最低限度的人类关怀。同时,普世性文化又追求关怀范围的最大化,这是一种关于人性的终极关怀,她的关注不因种族、民族、肤色、、社会阶层、经济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最大程度地构建普世性价值对全人类的道德承诺是其最核心的特征。
第二,普世性价值在理论层面是动态开放的。普世性价值既超越了国界、地域、制度、阶级、宗教、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程度,又不断地从这些多元化主体中吸收提炼那些具有兼容性的道德话语。从文化形态存在和发展的表现形式来看,文化“包含互相沟通的动态两极,即由某种地域特殊性而不断地向外生发,形成多层次的普世化的扩展活动。保持在这两极张力之中的文化形态,才可能具有其现实的生命力。”[5]普世性价值就是在这种互动过程中不断演化发展的,特殊性和普世性的对话与转化才能最终形成具有真正约束力的价值底线。正如哈贝马斯所说:“每个有效的规范都必须满足如下条件,即那些自身从普遍遵循这种规范对满足每个个别方面的意趣预先可计产生的结果与附带效果,都能够为一切有关的人不经强制地加以接受。”[6]人类对于终极信仰的执着追求,对于道德共识的不懈关切,推动人类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构建和探究着最低限度价值共识的本质。动态开放性使人类的这种努力成为可能。
第三,普世性价值具有关怀人类本身的平等性。普世性价值的第一要义不是满足人们对物质需求的欲望,而是关切人们对精神家园的向往。将人看做出发点和归属点,从根本上保证了其价值取向上的正义性。引申开来,普世性价值与不同文化的关联也是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的,“普世伦理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尊重诸道德主体和诸道德文化主体所享有的那些崇高道德情怀和道德信念为先决前提,来寻求他们或它们相互之间的基本道德共识的。”[7]41
二、构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普世性的可能性
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其价值的特殊成分,也具有普遍性价值的成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同样具有人类文化的这一通性。世界现代化进程引发了一系列关系紧张化:“科学理性主义的普遍精神与现代科技的无限追求,商品化价值观念的凸显乃至宰制力量与市场经济的无限扩张运动,民主政治的社会理想与民族―国家的社会政治实践,以及文化道德的普世主义信念与文化多元论的‘诸神竞争’。”[7]18现代道德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并非某个单一文明可以回答的。这是时代向世界诸多文化,当然也包括儒家文化,提出的人类摆脱道德困境之合理解释和可能路径的议题。拥有5000年历史积淀的儒家文化能否发挥其理论资源,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中华文化正在恢复甚至超越她昔日的风采。”[8]儒家文化从其内涵和特性上都具备了为解决全人类价值困境提供某种启迪或者共识的可能性条件。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是中华文明极具民族特性的价值观体系,也具备与世界其他文明相互通融的某些共性,这部分内容就可以作为儒家价值观普世化的内容本源。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著名学者钱穆曾断言:“然此只有中国文化之潜在精神可以觊望及此。”[9]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包含的具有最低限度普世价值的概念包括:
第一,“仁爱”价值观。一个国家无论是由何种文明、何种宗教主导的,仁爱思想都会对其维持社会和谐、处理各个层面的关系提供价值参考。《论语・颜渊》中,孔子对仁的解释是“爱人”,这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人”的关注;同样,西方文明最为灿烂的复兴也源于对“人”的崇尚。从这一点说,儒家的“仁爱”思想不仅可以成为中华民族的价值内核,同样也具有向外拓展的普世性。“仁爱”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普世价值,可以弥补现代社会中人与人关系功利性和经济性的缺陷。“仁爱”可以作为处理社群关系的普世价值,种族歧视这一社会顽疾正是因于“爱人”情怀的缺失。“仁爱”可以作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普世价值,如果用“仁爱”的视角来看待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那么许多流血和冲突的都可能避免。
第二,“和”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一理念可谓博大精深,它是对目前世界主流价值观单极思维的补充与纠正。军事上,安全困境预设下的军备竞赛增加了所有国家的不安全担忧;政治上,极端的政治诉求和膨胀的民族主义日益成为潜在的冲突导火索;文化上,文明和的差异成为地区动荡的深层诱因;生态上,工业化进程引发自然和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从根本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中国文化可以,也应该被借鉴到世界问题的解决中来。”[10]“和”的价值观为当今许多全球性危机提出了启发性的解决方案:既要认识到世界上所有行为体和合共生是人类延续的内生动力,又要理解和包容其各个组成部分的不同。可以说,“和”从阐释上具有鲜明的中国儒家文化特色,从运用上却拥有可以推及世界的价值观意义。
第三,“中庸”价值观。“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儒家中庸思想除了可以作为个人修养之道和规约处世之道的精神资源,还可以帮助现代人权衡工具理性和目的价值。“人类现代化的经验教训表明,单纯的知识技术论人才观念是有局限的,它造成了现代社会唯科学主义的知识霸权,造成了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的严重扭曲。只注重‘工具(手段)价值的合理性’而忽略‘目的价值’的根本性意义,只注重人的知识技术训练而忽视人的道德信念培育,已经导致了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严重缺失。”[11]中庸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视角,也是一种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价值提示。提倡这种思想并非为了扼杀个性或抵制冒险精神,只是为了儒家价值观最低限度的普世意义,试图为当代社会出现的信仰危机和价值困境提供一种可能的道德方案和思考出路。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上仅存的为数不多的没有断裂的人类文明之一,世代更迭、异域文化冲击、文化自身丰富和消亡等来自内部或外部的挑战都没有削弱其演进动力。“今人所认可的某些带有普遍性意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指向,也不能被看做是抽离了某种特殊实存内容的独立价值实体。文化意义上的普遍性所要求的是‘通’而不是‘同’。所谓‘通’,就是由文化差异的实现所达成之‘共通性’。文化之普遍性和普世性意义,也应当在这个‘共通性’意义上来了解。”[5]我们既然已经排除了普世性价值是单一的、垄断的,或者封闭的,那么完全可以期待从历经几千年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具体是儒家文化)中探究其普世性的文化资源。
三、公共外交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普世性的重要途径
一种带有民族特殊性的文化如何获得普世性的历史意义,不仅取决于该文化是否具有普世性的价值底蕴,同时也需要人们有意识的推动。蒋国保先生指出,“从实践理性意义上强调:儒学现代复兴的关键在于儒学的普世化,而儒学的普世化只有通过儒学世俗化的途径才能实现。……必须彻底抛弃轻视民众世俗价值的精神贵族化的倾向,尊重普通民众的生命欲望和精神追求,同情地理解他们的世俗情感、愿望、要求和行动,将儒学彻底化为与现代民众情感认同合拍的意识形态,使儒学真正成为现代民众的潜意识。”[12]
公共外交的特征就是以外国民众为主要活动对象,通过思想和信息的交流,特别是文化的跨国认同来实现不同国家的理解和认知。“超越国际是文化的天然性质。”[13]公共外交实践为载体,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普世化提供了天然和有效的实现路径。儒家文化普世性和公共外交大众性互动的结果是,公共外交强调的“文化感召”和“心灵政治”满足了弘扬和展现儒家价值观的需求,进一步说,价值观输出本身就是公共外交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目标之一。一言以蔽之,公共外交的实践过程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普世化提供了可能的途径。
通过公共外交实现传统文化普世性实践之一是设立推广传统文化的专门机构。孔子学院是这方面努力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公共外交的一大亮点。以兴办孔子学院为标志,中国文化的符号开始了海外传播历程。孔子学院是通过汉语教学加深中国与其他国家信息沟通和理解的教学机构,也是研究中国传统思想、弘扬儒家文化的学术机构。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的建立表明中国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开展公共外交活动,增强中国软实力。
孔子学院加速了儒家价值观的传播。“语言是文化得以传承的原因”[14]。语言和文化是相生相伴的,接受语言教学也就意味着受到其背景文化的熏陶。汉语较其他语言来说,其构成和含义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孔子学院通过汉语语言教学增进了外国公众对中国文化的亲切感,潜移默化地将儒家价值观介绍给世界。“本土化的动力来自人们的实现心灵慰藉时对于身边的可依赖的支持的需要,即对家庭邻里,对文化习俗,对把我们与他们分开的意识的需要。”[15]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普世化的前提,是价值观输出的一扇窗户。
中华文明是独特的也是神秘的,这既激发了世界对儒家文化的极大好奇,也使他们保持着对未知文明的戒备和难以避免的误解。中国传统文化难以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她没有展示给世人一套明确清晰的价值内涵,这也是儒家文化普世价值资源受到制约的重要根源。从这一点讲,孔子学院的活动成功地搭建了一个文化平台,国外民众在这里可以观赏到中国文化遗产(如国画、武术),可以体会中国文化产品(如古典名著),进而接受所有中国文化符号传递的价值观意义。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思想教育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当代中学生是祖国建设的生力军,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正处于波动期,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发展和定格阶段。如何提升中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成为全体施教者面临的共同课题。对于当代中学生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走进教材,迈向课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中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包含的思想观念、礼仪制度、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丰富的内容,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因此,我们对中学生进行核心价值体系的培养,应该要把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首位。它是中学生思想教育的养分,也是中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源泉。就如何从传统文化教育入手,提升中学生核心价值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提升教师队伍素养
师者重在传道。特别是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教师必须用自身文化魅力和道德艺术水准来影响感染学生。率先垂范,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一是在学习方面,教师应以《论语》《道德经》《古文观止》《中华传统散文精选》等经典名著为主,从中汲取精华,了解其艺术价值,并贯穿于教学实践,从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二是要内化学习内容,教师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将点滴收获汇聚成文,形成自己独有的东西,创建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提升自身素质。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岗敬业的模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编写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教材
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均编写了符合自己实际的校本教材。我认为校本教材的宗旨应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应该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载体,并结合地域传统文化特色,突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教材内容应由浅入深,以具体事例到理论体系,内容应以诗歌、美文、绘画、书法、礼仪道德为主,通过吟咏诵读,让学生在轻松与不经意中接受经典熏陶,吸收现代精华,达到“润物细物声”之功效,提升学生整体素养,以此对中学生进行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教育。
三、将传统节日文化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之中
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内涵。传统节日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伦理道德、生命情趣和生活方式,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中学生思想教育的宝贵资源。在活动中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使节日的重复性转变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凝固剂,从而牢固树立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四、把校园“隐性文化”作为提升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校园“隐性文化”是指学校中客观存在的、常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各种因素,如校园文化建设,各种文体活动等。一是学校要设置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让学生全方位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二是开展经典诵读、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文艺会演等活动,让学生对中华文化产生浓厚情感;三是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橱窗、板报、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广大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熏陶和修养;四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墙的作用,墙壁内容多以典籍国粹、四大发明、华夏精神等为主,让墙壁说话,让环境唱歌。使其与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新思想、新观念有效融合。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审美格调和情感,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五是利用国旗下演讲、重要集会、庆祝活动以及各种纪念日之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活动。
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摘 要 奥林匹克文化通过近百年的传播,现如今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魅力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而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全球性现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对多元文化的兼容和尊重。
但是,奥林匹克多元文化的发展却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历经百余年的时间,奥林匹克文化仍然是以西方文化为绝对主导。
本文首先提出了“让中国文化精神注入奥林匹克运动”的观点,同时指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现代奥林匹克时代,中国等东方大国的奥运文化价值也必将越来越凸显。
然后从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华奥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两方面介绍入手,论证中国奥运文化价值在当今奥运时代必将日益凸显的论点。
关键词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中华文化 中国奥运文化价值 北京奥运会
一、前言
世界性与民族性一直贯穿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程中, 奥林匹克竞技体育运动在广泛吸收形式多样的民间体育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多元文化特性、被全世界普遍喜爱的体育运动。
中国奥运文化价值的凸显,不仅关系着全球化时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生存与发展,还关系着非西方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意义重大。
二、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中国的影响
(一)全球化
全球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流,奥林匹克文化也融入了这一发展趋势。无论是奥运会、世界杯,还是世锦赛等,每一次体育盛会都是全球瞩目、万众欢庆的盛典。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地球村”概念早已深入中国民众的人心。
(二)本土化
20世纪以来,在体育运动组织形式中,逐渐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区域体育合作新格局,如中、日、菲三国组织的远东运动会、巴尔干运动会、中美洲――加勒比地区运动会、东亚运动会、南亚运动会、阿拉伯运动会等。
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了不少中国元素,与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奥运文化。
三、北京奥运会――中华文化盛宴对世界的影响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难忘的瞬间。在五环旗的辉映下,我们给了世界人民一次震撼、精彩并别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之旅。如奥运会会标――“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如开幕式上万人击缶的壮观场景,如别具一格的点火方式等等。
(一)开幕式
这是特别值得一提的,开幕式把中国文化与奥运结合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巨型画轴慢慢展开的中国历史,向世人静静地讲述着这个屹立于东方的泱泱大国的千百年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人文底蕴,从活字印刷、水墨画、烟火到武术表演,都洋溢着浓浓的中国风情调,令人心醉其中。并且,如今“中国风”一词已赫然成为十分流行的新兴词汇,被很多国人以及外国友人所喜爱和追崇。
(二)中华传统文化与奥运文化
重人伦、重道德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非常重视身心修养和伦理修养,“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先哲们智慧的结晶,也是注重和谐社会的重要表现。
这对现代奥林匹克文化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尊重自然和社会法则,顺其自然,也是在奥林匹克精神中尤为重要的一点。
四、中国奥运文化价值的日益凸显
随着竞技体育逐渐商业化,奥林匹克文化在一些方面出现了偏差。而有儒家思想的中国奥运文化对奥林匹克运动中的腐败现象等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也是对奥林匹克主流文化的一种有效的补充。
中华体育文化一直倡导的“和谐”的运动观念,相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竞争”观念,是一种崭新的运动方式和思维模式。而奥林匹克主流文化起源于西方文明,发源地是希腊。其拥有众多的港口,这种地理环境促使了希腊人以航海贸易为生,同时也使得他们养成了与自然斗争,与大海拼搏的观念。
在当今奥林匹克时代,中国奥运文化价值的日益凸显,对于西方那种带有冒险、刺激,甚至强烈对抗性竞争的体育思想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五、总结
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广泛传播充实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其科学性、合理性、开放性,从实际出发的现实主义态度,推崇自主、自觉、敬业进取的价值观,富有经济理性、法治精神等,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所缺乏的,融入这些,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更具魅力。
我国要力争在世界文化的赛场上寻找到自己的跑道,更快地融入到国际体育文化的潮流之中。同时,“让中国文化精神注入奥林匹克运动”,现代奥林匹克文化对中国奥运文化的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的融合和借鉴是国际奥林匹克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奥运文化价值在当今奥运时代必将日益凸显,并发挥极其重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振梁.奥林匹克运动的普遍价值与多文化世界[J].体育文化导刊.2002.2.
[2] 孙婕.王听.伊文海.马秀娟.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对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补充――从道德思想和价值观方面解读.体育科技文献通报[J].文化.视野.2009.8(第17卷第8期).
[3] 詹晓燕.文化多元论视角下的奥林匹克文化发展[D].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07.5.
[4] 余静,蒋艳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融合――奥林匹克文化多样性的研究视角[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09(第27卷第5期).
【关键词】武术文化; 体育强国;价值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植根于数千数中华文明之中,至今仍然是中国大众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体育强国”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育强国”的内涵也是发展变化的。武术文化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的价值变迁乃是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作为历史的连续体,武术文化的价值模式和价值取向仍然会保持其历史个性,仍然会发挥它的价值。武术文化的价值是客观的,又是历史性的,同时也是以人们的实践为基础的。武术文化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的价值,是人们在现代社会发展条件下对武术文化新的价值认同,也是武术被继承和创新发展的社会依据。
1武术文化相关概念的界定
武术的价值是指武术这一活动主体的特殊活动形式,以及自身的活动和功能,在使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中对于主体所产生的效应。武术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则表现为武术文化的价值。价值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它不仅取决于客体自身的结构,而且也取决于主体的活动,是与主体的需要密不可分的〔1〕。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2〕。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文化以体育和文化为载体,广泛地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真正的占有过程,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回归过程”〔3〕 。民族体育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劳动、健身、锻炼、竞技和娱乐等生活方式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一种以动作技能、运动技术为文化符号的人体文化〔4〕。
2武术文化的价值及其内涵
2?郾1武术文化的价值
武术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之所以能伴随着人类文明史生生不息,绵延至今,并对今日世界产生全方位的重大影响,皆因为武术文化具有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的功能,这种功能就是武术文化的价值。武术文化作为客体是一种社会客体,总是与人的需要和利益直接相关的。
武术文化具有教育价值、娱乐价值、健身价值、文化传承价值、文化艺术价值等,这些共同构成武术文化的价值体系。它是寓竞争、娱乐、地域及艺术观赏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形式。武术文化所体现的生命价值观、健康价值观和与此相适应的养生价值观,蕴含着有关人体科学的丰富内容,其注重身心统一、内外协调、动静结合的辩证思想,对指导当今人们健身和体育活动,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2?郾2武术文化的内涵
武术活动当中的民族意识、文化心理、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审美心理,同属于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的文化,是武术文化的核心部分。它是围绕民族体育活动方式,通过抽象事物的艺术表现,来改造人的精神世界的物质内涵、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最终依托体育活动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武术活动作为验证人的物化世界能力的象征,最根本的是促进了民族凝聚力的升华。
武术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以儒家“天人合一”、“身心一元”、道家“各安天命”、“无为而治”等为哲学基础,以“仁”为核心思想,以保健性、表演性为基本模式,以崇尚人的内在气质、品格、精神修养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形态。武术文化历来提倡以和为贵、以人为本、人与人相敬相爱、人与自然相近相亲相和谐,这些应该也是世界大家庭不灭的理想,这与国际社会致力于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精神相得益彰〔5〕。武术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天人合一”,讲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人依赖于自然,又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武术文化,在体育形态上强调整体观和意念感受。 武术文化价值,主张利用体育活动修心养性,将体育活动纳入治心、修身、为国的教化过程中〔6〕。
武术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区域、特定的社会人群,伴随着一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产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现象。武术文化作为人类社会一项特殊的文化活动方式,孤立的个体活动是不存在的。尽管武术活动常常通过个人的行为方式来体现和进行,但永远脱离不开社会的联系而受制于社会,永远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3武术文化价值的特点
3?郾1时效性和多元性
武术文化价值的时效性表现为人们对武术的社会价值标准不断地改变、更新、转移和提高。武术文化价值的时效性取决于人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需要的不断变化。价值不是一个凝固的概念,在文化的传承中会发生变异,会不断地赋予新的价值取向。
人在为自己不同的需要进行武术活动时,希望获得某些价值的时候,其价值的体现可能是不同的,这就使武术有了价值多元性的特点。武术文化的价值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防身价值、健身价值、修身价值、医疗价值、娱乐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交流价值、观赏价值等。
武术文化价值的多元性还表现为同一时期、相同的历史条件下对不同人群所体现的价值标准有所偏重,并且有主有次。
3?郾2客观性和包容性
武术文化的价值是有一定的客观标准的。 武术发展于相对封闭的农耕文明的社会,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息息相关。武术满足人和社会的需要,它的功能属性是客观的,武术长期的社会实践证明了武术文化价值的客观性。
武术文化的包容性体现了武术文化价值的包容性,具体表现为武术文化对本土文化和异质文化的吸收和消化能力是惊人的。武术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与多种文化形态相互渗透交融,彼此有着深远的血缘和形神相依的联系。中国古典哲学、伦理、宗教、中医理论都是武术的理论基础。同时武术与舞蹈、杂技、书法、绘画、摄影等艺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武术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已被人们普遍接受,这是其他任何体育运动所没有的特点。对异质文化的吸收最好的例子是对佛教文化的吸收。另外,中国散手就是吸收了西方自由搏击的精华结合传统武术的技击动作创建的〔7〕。
4武术文化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的价值
武术文化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的价值变迁乃是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作为历史的连续体,武术文化的价值模式和价值取向仍然会保持一定的历史个性,并同时发展创新。武术在扬弃、融合、纳新中发展,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新旧文化的拼凑,而是深厚的民族文化结构在新的文化积累中实现的推陈出新、去伪存真。〔7〕这种突变和飞跃离不开原有的民族文化积累,离不开这种积累所形成的遗传趋势。因此,武术文化在体育强国建设中是武术文化价值更高形式的延续。
4?郾1武术文化的传承价值
武术这一经久不衰、生命力极其旺盛的文化的存在,充分说明它具有不可忽视的当代价值,拥有适宜的生存环境,具有文化继承的深厚土壤,显现出民族体育传统自身的文化传承价值。这些都源于长期的农耕文明和儒家学说教化下所形成的固有的价值观和价值思维模式。随着中国渐渐崛起,必然要求民族文化复兴,这是武术文化价值重塑的重大契机,更是寻求传统体育文化自身更新的良机。而这将是继中国在经济上崛起之后,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的与时俱进。
4?郾2武术文化倡导的健身价值
中国人历来重视运动,重视生命,注重养生之道,所以在武术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和中国养生导引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凸显了它的健身价值。以武术文化的典型代表武术为例,轻柔缓慢的太极拳,以其独特的运动方式受到海内外人士的青睐,它松静自然,气沉丹田,中等强度的运动,不仅对心血管、呼吸系统有着良好的影响,而且有利于调节神经系统、陶冶性情、缓解压力等,在体育强国的构建中有更重要的意义。武术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还可以丰富人们业余生活,陶冶情操,从而使人们由于工作、学习带来的精神紧张、大脑的疲劳和情绪紊乱得到积极的有益调节,获得积极休息,从精神上得到享受。
4?郾3武术文化具有较强的文化产业价值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武术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在满足新的社会需求上体现出独特价值,并以体育文化旅游、赛事推广等形式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武术在产业化过程中,一方面可通过市场经济杠杆和商业化途径,为自身发展筹集资金,促进自身的推广和发展;另一方面,可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当前,我国武术文化产业化的进程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距离体育强国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故而应积极开发民族体育经济资源,培育民族体育市场,发展民族体育产业,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体育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多渠道投人机制,以增强武术文化事业自我发展的活力。
现代社会中以武术为题材的小说、影视作品越来越多。这些作品既给人们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享受,又可以使人们从中了解一些诸如历史、武术流派、武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据调查,许多青年人就是通过看武术小说和影视才迷恋上中华武术的。而在国外有些人不敢欺负中国人,也是影视武术的宣传在起作用。因此,进一步深入挖掘武术的文学艺术价值对弘扬中华武术具有重要意义。在进一步深入挖掘武术的文学艺术价值时,应以弘扬民族精神、重振国威、教化后代子孙等方面为题材进行创作,多出精品,以发挥武术作为重要文化载体在教化后代中的积极作用。〔9〕
4?郾4武术文化要拓展武术的竞技价值
武术文化要想更好地与世界主流体育文化——奥林匹克文化相融合,就必须坚持创新,拓展武术的竞技价值。对符合现代奥运会的要求、适合改良的武术项目加以科学整理,如竞技武术、中国象棋、围棋、风筝、龙舟竞渡等项目,力争逐步走向世界,实行武术的“奥运战略”。突出竞技性,借鉴奥运会的竞赛、管理体制,使其不仅作为世界了解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媒介,而且要让它们真正成为奥林匹克运动项目。
4?郾5 武术文化弥补了奥林匹克倡导的精神价值
当今的武术文化,已经不是孤立的体育文化现象,它已融人整个社会的发展当中。奥运前我们对武术文化目光多凝聚于对传统体育的挖掘与继承,而奥运后我们应更多地关注武术的创新与发展。要让世界现代体育真正接受武术文化,关键在于武术文化是否能够始终不断地为世界体育文化做出新的贡献。武术提倡人文关怀、性命双修的思想理念,更好地吻合了“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能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是奥林匹克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而武术文化也能很好地借助现代奥运文明塑造武术文化的新形象。武术活动是以身体运动形式来表现不同民族的生活情趣、审美心理和文化价值取向的,而这些正式奥林匹克运动所欠缺的。
4?郾6 武术文化和奥林匹克文化将实现价值互补
我国武术文化正受到西方奥林匹克强势文化的强烈冲击。奥林匹克文化是当今依赖于科技的、物理属性的强势体育文化,它突出的是在国际体育中只倡导西方单一的竞技体育文化模式,而排斥其他的体育文化类型。奥林匹克运动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同时,极大地忽视了各国武术的发展,拒绝其他文化的广泛参与,因此也强烈制约了我国武术文化的发展〔10〕。但是,武术文化中表现出来的公正、诚实、仁爱等文化特质是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和完善需要的。在世界舞台上展现武术文化,必须注重展示与推广的策略和方式。我们应该加强“世界视域中的中国”之意识,注重中华武术文化发展与世界主体体育文化发展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既要警惕民族主义高扬情境下文化保守倾向,同时还需要坚持多样化的追求。现代世界体育的主体文化——奥林匹克文化,其多样化是其宗旨的内在要求,是多元化互补、互动的过程。只有强化武术文化价值认同,寻找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新的定位,不断实现传统体育价值体系的自我更新,才能使武术文化不至于失去自我,使它的价值得到更大的彰显,进而为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5 结语
我们在体育强国的构建中展现武术文化的价值,目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强国,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同时让外界了解、理解、欣赏中国武术文化,而不是一定要别人学习或接受。对不同的传统体育文化,人类要学会相互欣赏,相互包容,面向世界的中国体育文化更应该有自信、包容的气度。武术文化不仅具有体育的价值,同时也具有文化的价值。这种文化力量对人们的行为取向、道德升华、心理感受、价值观念、文明导向等许多方面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影响力。在体育强国的构建中,武术文化的价值拓展途径有:对我国文化传统的传承发展,应借鉴融合先进文化以及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而进行的扬弃和创新。
参考文献
〔1〕肖前?郾哲学原理 〔M〕 ?郾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1998.
〔2〕卢元镇?郾中国休育社会学(修订本)〔M〕?郾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黄莉?郾中华体育精神研究〔M〕?郾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4〕〔6〕文闻?郾体育文化及其价值〔J〕?郾中华文化论坛,
2009,4.
〔5〕孙鸿?郾浅谈多元文化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认
同〔J〕?郾中国,2010,7.
〔7〕白晋湘?郾民族传统体育价值研究?郾国家体育总局网站,2006,11.
〔8〕邱雪?郾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的创建〔J〕?郾中国体育科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结构变迁 时代价值 中国文化精神
一、中国当代社会结构变迁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近代以来,传统文化的命运成为一个中国人必须面对的思想文化难题。这是因为,近代中国社会遭遇了整体的文化困境:传统文化在自己的整合方式难以发挥社会功能的条件下,日益面临一个自我秩序崩解的危险。近代中国社会的人心秩序与社会秩序,已经无法在既定的传统文化范式内加以整合了。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价值理念与制度安排、生活方式,展现着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而且挟其经济实力与政治强权,硬性楔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这就带给中国社会以完全不同的两种社会模式。而且,从两种社会生活模式的类型来讲,具有内在的相斥性。于是,从近代中国以来 ,所谓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就此形成一种僵化性的文化格局。这种社会文化格局 ,造就了相应的思想文化格局。
在社会学里分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乡土社会与市民社会。中国一直以来就是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以“家天下”为基础的,家庭是社会稳固的基本单元,在社会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讲,伦理道德构成了它的内涵。这种伦理性的文化,在古典社会的范围内,与古典社会和现代社会交替的边缘状态上,发挥作用的方式具有重大差异。如果就前者而言,它还不能说是完全适应的话,起码也是基本协调的。但是就后者讲,它则是完全无法给社会运动过程以引力的了。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缺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1)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文化一直是积极入世的,而不是消极出世的。(2)强烈的道德色彩。中国古代的社会组织、经济结构和政治宗教设施,无一不是与宗法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3)顽强的再生能力。中国传统文化最富于魅力并引起世人赞叹的,在于它在内忧外患之中,一次又一次表现出来的顽强再生能力。(4)注重“中和”的思想方法――中庸。这种思想方法在古代中国社会曾经促使中国人民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自身协调、天人协调和人我协调,对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缺点: (1)重道德而轻事功在德智关系上,儒家认为,人格远远要比知识重要。(2)尚“义理”而鄙“艺器”。中国的科学研究长期得不到鼓励,并只是掌握在一些“匠人”之手,因而总是感性的,缺乏理论和逻辑,往往不能形成科学公理。(3)法经典而薄今世,尊“往圣”而抑个性。这种思维定势,必然妨碍自由争鸣风尚的普及,也必然会泯灭人们的个性和创造精神。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和谐的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儒家学派春秋时期提出的一个基本命题。认为自然与人应该和谐发展, 尊重自然, 不违反自然规律,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与人应该是和谐完美的统一。“天人合一”思想, 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的深刻认识, 是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总结, 体现了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思想。近代西方的一些学者, 在面临后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困境时, 也开始向东方寻找答案, “天人合一”思想, 已开始被世人所瞩目, 如果我们能够积极的把这一思想与当今时代联系起来, 赋予时代意义, 对我国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具有积极意义。
民族精神的体现。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维系的基础, 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整合力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正是多年来积淀的民族精神使我们这个国家生生不息并产生了灿烂的文明。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今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国际背景和国内的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存在要求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必须有忧患意识。还有像“精忠报国”、“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等文化传统都蕴含着高尚的民族气节和道德情操。这些都是民族精神的精华, 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下来, 对于当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
个人的自我修养。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强调人应该具有“仁、义、礼、智、信”五方面的品质, 并提出了“慎独”思想, 这些无疑是我国古代关于人自身发展方面的精髓, 至今也具有积极的教育和指导意义。还有孝文化、俭文化、廉文化等, 这些古代优秀文化无疑对现代人在修身养性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比较其他文化, 传统文化更符合现代中国人内在的思维特点, 对国人自身发展也就具针对性和目的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变的转型时代。我们目睹了古老传统文化的碎裂以及现代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艰难,我们得在一个全球一体化以及思想多元化的世界中寻求我们自己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彭亚静.中西文化导论[M].2000
[2].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