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智慧农业技术创新8篇

时间:2023-06-07 09:01: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智慧农业技术创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智慧农业技术创新

篇1

(一)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互联网思维嫁接模式1、两种思维嫁接的方式:互联网思维的精髓是用户思维,其次是社会化思维,其本质是物质与信息传递,而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过程本身也是信息的传导过程。通过互联网思维方式的嫁接,吸取更大范围、更多资源参与技术创新,实现科技人员之间、科技人员与用户之间、科技人员与市场的全方位互动,促进技术成果的完善。同时大大缩短技术推广的中间环节,体现技术成果转化的简单快捷、直观可视与应用标准化。2、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思维转换:在互联网思维引导下,传统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必然要与市场接近,科技创新可由项目管理部门组织,由科技人员、企业、农民提出研发需求,将研发需求放到互联网平台上,打破原有部门、地域界限,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通过网络,组织相关人士出谋划策,广泛征集创新思路与产业发展意见,让者和其他思维碰撞,让用户参与研发,让未来的成果提前与市场对接。即使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亦能使研究与产业应用更加接近。3、互联网思维下的农业技术推广大布局:一是实现农业技术推广途径的多元化。通过推广体系的技术示范与农民培训、电视频道、科技入户等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畅通技术推广渠道;二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品种、技术在线展示与自助培训,实行定向推送技术。三是构建线上展示与线下示范的O2O形式的农技推广新模式。强化物联网应用,在有条件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立农业技术云服务平台落地服务站,集中在网上展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实现线下现场观摩与线上展示结合。

(二)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技术创新推广思维的融合模式1、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目标与方向。与互联网思维的融合:一是基于互联网思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泛团队集群研究为平台,打破部门地域、技术领域界限,体现群策群力的技术创新与推广思维模式。二是基于互联网平台,以技术“物化”创新与推广为导向,以简约化创新与技术标准化信息传递为目标的推广思维模式。三是基于农业物联网与互联网融合,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网络在线展示与标准化技术在线自助培训推广新模式。四是基于移动互联平台,集成农业政务信息、技术与市场信息、农资产品、农产品配送等功能,建立模块化、菜单化与技术推广定制的农民电商园、智慧农民手机卡的技术推广与产品营销云服务平台模式。2、建立面向农户、农业企业的农业科技推广云服务平台。以互联网思维实现农业技术的泛推广,须统筹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大数据库,建立国家级或省级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云平台。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云平台运作前,必然要回答建立哪些类型的数据库,由谁建?建立后的数据库怎样为农业生产发挥作用?如农业产能数据、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技术创新成果数据、农业生产技术数据等,做好云平台的顶层设计。其次,通过推广服务云平台,解决好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结合点、云平台服务方式与农技人员、农民的结合点以及农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模式;第三,要解决技术传播与互联网媒体、微媒体的结合方式,使尽可能多地覆盖更多地区、更多领域、更多农户。3、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标准化信息传递与推广。与互联网思维融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必然要求提供标准化的技术信息。首先,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要想到将农业技术成果变成数字化、可信息传递的网络“产品”,变为农民、企业易于接受的图片、动画视频、标准化文字等。科技管理部门要将提供适合互联网传播的数字化产品与各类农业应用型研究项目的评价考核挂钩;其次,通过平台集聚相关涉农科技成果,建立易于分类、检索与推广的农业大数据库,实行全国范围的农业大数据联网互通;第三,通过线上与线下示范,以及手机推送App、微信平台载体技术,让农技人员、农民知道最新技术成果,实时了解市场行情,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第四,通过农民及农技人员互联网应用后的口碑宣传,扩大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提高农业技术普及率。

二、互联网思维对园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影响与实践探索

(一)互联网思维对园艺科技创新与推广思维方式的影响1、园艺产业技术创新思路转变。农民、农业企业对园艺产业技术创新的要求较高,对园艺产品的市场价格比产量更加关注。对园艺产业技术创新的思维逐步从传统“品种--配套技术--加工”狭义的产业体系技术研究,转变为从生产到餐桌,从农资供应、机械耕作、信息指导到物流配送的广义产业链式研究。根据顶层设计、反向推导、目标公开、底层互动、跨界协作、系统集成、成果物化、迭展的原则,构建园艺产业科技创新大团队、技术集成大平台的互联网创新思维。2、建立园艺技术物化与集成优化网络化推广的思维理念。在园艺生产中,更多的技术成果通过技术物化方式被用户所接受,如种质资源以种子种苗的形式进行物化推广,农业生产资料如新型农膜、基质、新型肥料、生物农药、微生物制剂,以及新型设施装备、新型农机等等本身就是物化成果;对于灌溉技术通过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对于授粉坐果技术以提供蜜蜂、熊蜂、生长调节剂进行物化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也可通过色板、性诱剂、杀虫灯等进行物化推广。即使对于难以物化的栽培技术,也可通过微电影、视频、图文教材、挂图进行物化推广。园艺产业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生产模块,标准化的物化产品,提出不同设施、不同品种、不同区域的系列技术集成优化方案。

(二)构建园艺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大数据平台1、构建园艺产能经济数据监测平台。园艺产业产能经济数据监测平台包括区域内园艺生产产能的监测、生产基地与市场价格指数分析,产业发展分析与产业政务信息等方面,由政府部门相关产业政务信息,加强省、市、县农业部门对区域园艺基地生产运行监测,包括品种结构、种植面积、产能与上市时间等。及时准确、系统掌握区域内园艺生产信息与发展动态。通过监测平台,实现园艺产业发展运行预测预警,准确把握行业走势,及时发现产业发展中的苗头性问题,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为政府宏观决策、指导服务。2、构建园艺产品质量追溯平台。以园艺产品优质优价为导向,与产销对接平台对接,重点引导区域内园艺生产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加强质量产品追溯,并积极加入省园艺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提高上线园艺企业生产的品牌、质量意识。大力发展地理标志品牌农产品,实现产地追溯、品牌追溯、质量追溯。通过园艺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实现优质产品产能监测分析,集中重点宣传展示江苏园艺品牌产品。3、建立联产联销的产销对接服务平台,推进园艺产品消费定制。一是为省内园艺生产者、经纪人、批发市场、集团消费大户提供供需信息的平台,促进产销对接。二是为优质可追溯的园艺产品提供联产联销的云服务平台。通过平台,改变传统“生产基地+经纪人+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的营销模式,以产品溯源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园艺产品配送企业和城市溯源果蔬联营店,实现优质产品的联产连销,实现优质优价而不超价。三是实现园艺产品从大宗消费走向品牌定制消费。结合部省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在商品化、品牌化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园艺生产基地销售分拣、分级、品牌销售。通过平台,进一步推进云订单、云销售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园艺生产基地,通过物联网技术使消费者在互联网上能够实时看到基地田间生长状况、了解种植过程及投入品使用情况,增加对基地产品的认同和信任,建立定制需求,逐步引导蔬菜生产实现生产溯源。4、构建园艺产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服务云平台。建立区域性园艺生产技术在线培训系统,改变传统面对面的技术培训模式。一是建立园艺技术创新需求互动平台。园艺技术创新需求与创新方向,实现技术人员之间、技术人员与用户之间、研发人员与推广人员之间互动。实现专家在线解答,组织远程视频诊断等;二是建立园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的网上示范平台,在安排科技示范任务时,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线下实体展示点,在网络相关展示信息,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开辟现场视频展示,成为农业科技云平台的线下落地服务站;三是建立农业技术推广资源数据库。集中国内外园艺科技创新成果,购买、委托制作或网友免费提供园艺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可视化技术推广课件,如生产微视频,图文电子教材、专家现场培训课件等,供网络(移动互联)在线学习;四是建立园艺技术推广与营销互动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互联网互动方式,如农民学习技术交流讨论,学习分享园地,专家智库等;五是建立集聚农民及生产者关心的农资采购与优选平台。通过各类农资产品的网络展示、现场示范与用户评价,推出一批优质农资产品。通过网络平台,集中推出一批江苏名牌园艺产业、名牌园艺产品品牌、名牌园艺产业基地、名牌园艺技术成果、名牌园艺技术专家,推进园艺生产全程标准化。

篇2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角度;智慧农业;实施方案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在古代农作物的产量主要受自然气候的影响,而现在我国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大大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我国一直在提倡生态农业和智慧农业,现在我国的技术更是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尤其是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大大促进了智慧农业的发展,利用物联网技术是发展我国智慧农业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科学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是技术保障和技术创新,为了确保我国的农产品能够实现自给自足并能满足出口要求,我国的农业必须不断创新发展,农业的发展还能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增收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物联网技术是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技术手段对农业生产进行跟踪和监控管理。在以前我国的农民主要是通过自己的经验进行农业种植,我国的农业专家也主要是通过人工测量和人工种植试验田的方法收集农业信息。这不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还非常消耗时间,整体效率很低,而且受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准确度也很低。但是自从采取了物联网技术之后,应用无限传感器收集信息不仅降低了人力、物力消耗,而且准确度和效率都得到了提高。众多的传感器节点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张功能各异的监控网络,能够及时发现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准确指出问题发生的位置,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这样就可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使我国的农业不断发展和进步。

1.智慧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智慧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区别于传统农业的主要依靠人力和经验的种植方法,智慧农业更倾向于收集和整理农业生产中的宝贵经验,通过物联网技术将这些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然后共享。这样做可以大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1.1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现状

我国一直都在关注农业发展,尤其是对于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更是尤为关心,现在因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农业设施不断改建,我国的农田灌溉设施更加完善,农业电网设施也更加完备,农村的水利设施也得到了完善,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由量的进步变成了质的发展,可以说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但是不足之处是,东西部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东方的农业发展由于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先天优势,而且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优于西部,所以东部的发展还是要快于西部。现在我国还在不断打造更加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只要我们不断地按照国家的指导执行,在国家的扶持下一定会使农业得到更陕、更好的发展。

1.2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现状

现在网络已经不再是城市的专属,很多村镇都已经引入了互联网,一些发展较快的村镇甚至实现了光纤网络。现在可以说是,村村有电话,村村有限电视入户,基本上实现了网络普及。这也为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提供了基础。从种植到收获到销售整个的流程记录和研究农业产品的信息,同时还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农业的农田、土壤和水利等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分配,达到效率的最大化。

1.3物联网技术在农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物联网技术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应用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存在。首先,我国的信息化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得到全面普及,有些农村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虽然这项技术可能取得了试点的成功,但在普及的过程中受到了限制。除了基础设施方面的力度不够,还有就是农村缺乏专业的农业人才,人们的就业观往往是向往城市的繁华,很少有人才会回到农村,这也是我国农业难以得到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有一点就是技术层面的因素,由于我国的农村宽带技术还不是很完善,所以缺乏信息技术层面的支撑,这也是造成物联网技术难以在农业生产中全面普及的一个重要问题。

1.4新技术推广应用不足

现在的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方面的应用还包括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这项新型技术虽然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重点扶持,但是由于现在各地还是处在一个初级的摸索阶段,所以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各地的农业生产现状不同、网络普及程度不同、人才和技术水平不同,这些都造成了新技术的推广受到了限制。而且有的运营商为了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对资源的分享设置障碍,这样会造成访问受限和信息共享不畅通等问题,甚至农民需要对新技术进行购买,大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这样做也大大地阻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同时也会打消农民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影响我国智慧农业发展方案的实施。

2.从物联网技术方面对智慧农业进行的方案设计

2.1物联网技术的指导思想

我们要通过以点带面的方法对物联网技术实施试点应用,然后针对各地的不同情况,进行符合地区特色的规划和实施。我们要以增加农业产品的产量、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动力,不断构建物联网,收集和推广各项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各项资源的有效整合,把农业生产的产业链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延伸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加快我国农业和国际化接轨的速度。

2.2物联网技术的方案架构

在此过程中我们不要进行不必要的浪费,要秉承节约成本的原则,根据现在的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工作,不断进行资源的整合工作,然后通过物联网共享信息资源,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研发,通过研发的技术再反过来促进生产,达到良性的循环。

智慧农业物联网并不是一个个独立的模块,而是有着自己的方案架构,主要是由田间管理框架、水文管理框架、种子管理框架、气象管理框架、流转管理框架、虫害管理框架、农药管理框架、农机管理框架、物流管理框架、加工管理框架和电力管理框架等众多的组织框架构成的。这样几个框架结构分成几个重要的模块,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分类,促进我国的农业技术发展,可以不断提高我国农业人才的技术能力和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物联网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网络运行环境,使我国农业的各项数据和信息都能得到有效的共享。在构建这个方案框架的过程中,还需要国家和政府给予大量的支持才能够完成这项复杂的工程。

2.3物联网技术的组织保障

对于物联网这项技术,我们必须进行好规划和顶层的设计。这对技术的要求很高,涉及的技术层面也比较广,所以为了实施好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共享,就必须强化顶层设计,不能出现重复建设的浪费现象。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这个课题,要不断发展人才并且通过这些技术人才的研究做好农业物联网各方面的制定工作,一定要建立完善的组织保障。相关的政府部门也应该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对这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跟踪和解决,不断地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保证物联网技术的实施能够顺利进行。

2.4物联网技术的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物联网技术发展受到限制,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缺乏相关的人才。物联网技术的人才本来就很缺乏,农业方面的人才更是紧缺。所以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联合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精通物联网技术,还要懂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我国可以组织人员对这些人才进行集中培训,并且根据实际需要为这些人才提供进修条件,使他们能不断地更新和发展技术。除了物联网技术的人才培养,还要加强农业生产人员的培养,这些人才要懂农业技术,还要能掌握简单的物联网技术,这样才能够自主地从物联网上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和技术知识,不断促进农业的现在化发展。我国可以建立对这些人才的鼓励机制,对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的人员可以获得相关的奖励,以此激励他们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共享。

篇3

12月19日~21日,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局长张知彬率中国科学院包括孟安明院士在内的48名科学家来宁参加宁夏农业综合开发创新与实践战略研讨会暨技术合作对接会。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出席会议,自治区主席助理屈冬玉致辞,自治区财政厅厅长王和山主持了会议。

会前,自治区主席王正伟会见了中科院科学家一行,他表示:宁夏农业优势特色明显,中科院科学家此次来宁就宁夏农业综合开发有关技术项目进行合作对接、体现了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王正伟主席希望各位科学家为宁夏现代农业的发展多提宝贵意见。

经过两天的实地调研和深入对接,中科院的院士专家们就宁夏现代农业发展及农业综合开发提出意见建议,决定进一步开展农业节水酿酒葡萄产业、生态旱作农业、绿色设施化农业、农业信息化示范等方面的合作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示范,并计划在平罗、中宁、青铜峡、红寺堡等地联合建立试验研究示范基地,通过科技投入与技术创新,全面推广绿色生态农业技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带动周边地区现代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从而引领西北、示范全国,以点带面,推进“三大示范区”建设,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会后,自治区农发办与中科院生命生物局就“发展宁夏酿酒葡萄产业战略合作协议”举行了签字仪式。

此次研讨会暨技术合作对接会的成功举办,加快了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的步伐,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体水平,必将对宁夏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这其中,凝聚了我区农发干部职工的辛勤奉献,凝聚了国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20余年来,“顾全大局、团结合作、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宁夏农发精神,寄托了将科学技术知识送上田间地头,争取“从根本上彻底铲除宁夏贫困”的美好理想。宁夏农发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一次次刷新着历史的坐标,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打造出宁夏园艺产业园、金沙湾现代农业示范区、孙家滩有机农业示范区等5个创新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大力扶持自治区确定的13个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业发展后劲增强,宁夏被国家农发办确定为工作联系点和改革创新点。宁夏农业综合开发的种种举措从视野到思路、从行动到气度,彰显出“小宁夏”的“大作为”,宁夏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任重道远,精彩前行。■

篇4

时代剧变,使农业同样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果没有诸多有远见的重大决策、前瞻性的发展理念的引领,没有农业一线执行者们的敏锐和智慧、创新和执著,首都农业也难以取得如今这样科学高效的运行态势。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十字指导方针是对过去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未来农业科学发展的圭臬;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十字方针不仅凝聚了过去十几年农业探索历程的全部智慧,也指出了今后北京市土肥工作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对社会能产生深刻影响的理念,无不同一些走在时代前沿的专家学者的智慧和思想息息相关。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引起根本性变革的思想驱动力更多地来自那些有着深远眼光的前沿人物——他们最杰出的作用,是在其锲而不舍的努力下,不断将某种与人类有益的理念和创新技术从狭隘的理论层面逐步运用到更广阔的实践中,不断地造福人类。

作为一位扎根基层十几年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如今首都土肥事业的带头人,赵永志始终将他极富远见的发展理念贯彻在实践工作中——在京郊粮田提高化肥利用率研究与示范、多类型作物诊断平衡施肥技术研究与推广、蔬菜水果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药用植物多用途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研究与应用、设施菜田土壤连作障碍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设施果蔬栽培高效技术研究与示范、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北运河流域肥料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北京现代农业基础建设提质减量培肥工程、北京土壤资源综合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工程等30多项部、市级重点科技项目中,无不深深烙刻上了他远见的智慧和非凡的气度。

远见,社会的进步离不开这样的智慧。放在农业领域中,对奋斗在土肥事业第一线,并不断带领首都农业可持续前行的赵永志而言,其彰显出的最大意义,并不在于一方农业的良性发展,而更重要的是这种智慧理念的价值典范所带来的榜样力量。中国整个农业的发展,需要这样的探索者、创造者,尤其是在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引领作用就如高悬的明灯,为摸索中前行的社会带来光明。

粮食安全,一个长期的话题

《创新时代》:在新时代下,我国农业科技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将有哪些变化?

赵永志:我国目前已形成明确的农业技术研究和科技发展方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科技作为农业的支撑,只有沿着农业整体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进行,才能为农业提供切实的保障。

高产目标,自然无须多言。因为中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还是一个资源有限的国家,要保证粮食安全和大宗农产品安全,首先要保证高产。因为国家耕地有限,还有很多制约因素,首先是数量不足,其次我国的耕地质量和欧美发达国家比相差甚远。发达国家耕地本身的质量远比中国高,且他们可以轮作和休闲种植。而我国农业耕地均是高强度的生产,没有休闲期,是带有掠夺式的生产,从这方面看,我国的耕地质量不容乐观。

如果按照整个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的需要,人均用粮要达到450公斤。为什么要达到450公斤呢?其实,我国口粮按平均200公斤就足够了,但还要有工业用粮,还有其他方面深加工和转化方面的消耗,特别是在能源紧张的情况下,有些还要用到能源的加工上,比如美国、巴西就把玉米加工成能源,作为石油的替代品。

《创新时代》:作为一个农业专家,你是如何看待如今备受社会关注的粮食安全问题的?

赵永志:粮食安全这个问题,拓展来说,不仅仅是眼前的安全,还要有一个长远的考虑,所以我们必须有一个长远的发展思路。特别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高峰期,到那个时期,怎样才能保证粮食安全?我作为农业部的专家,一再呼吁要从制度上、政策上、体系建设上、科技创新上及从调动农民的整体积极性上着手,共同加强耕地质量建设。而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就是要保证农业持续高产稳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粮食和大宗农产品的安全。

粮食安全是一个长期的话题。因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还不是农业强国,再加上我国人口众多。所以要把粮食安全问题要放到世界大背景、大环境下去考虑,粮食安全不仅关乎国家安全,而且也是关系到整个世界经济、世界大贸易的问题,抑或是整个国际经济博弈中的一个大的政治问题。

农业不能一直脆弱下去

《创新时代》:若将高产优质也放到时代大背景中去考虑,你将如何解读?

赵永志:粮食安全不仅要保证数量安全,同时还要保证质量安全,也就是说,农产品不仅要保证足够的数量供应,还要做到无公害、绿色、优质,甚至高端、精品。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要求越来越多优质的、高端的农产品;另外,农业在世界贸易中是一个重要且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所以在世界贸易当中也应该有我国农业的身影。虽然有些农产品主要是自给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有一部分农产品去占领世界的贸易市场。如何占领,如何有竞争力,这就需要我国农业一定要具备品质优势和价位优势,只有如此才能在世界贸易的舞台上拥有话语权。

农业高效也是必须的,中国农业有那么多的农民,他们生活要好起来,基本收入还要依靠农业。如果农业不高效,他们怎么能增收、怎么能致富?如果我们的农民不能增收致富,那么国家的现代化和经济稳定,就显得很脆弱,甚至说是一句空话。这绝对不是专业人员的危言耸听,如果没有农民的富裕,中国要奔小康,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也是不可想象的。

《创新时代》:若要达到优质高效,那么与我们追求生态的理念如何兼顾?

赵永志:“地球日”一个很大的概念是说,世界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人民要宜居,要与自然和谐,我们的生活不仅要更美好,而且要更持续,为子孙万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地球。所以我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很重要的一个事情,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

以北京为例,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不仅要使人民生活美满,而且要吸引各方友人,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就谈不上国际化大都市,更谈不上世界城市。农业生产要做到绿色、安全,当然也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重要保障。同样,农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环境也是整个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基础。农业生态是一个大系统,不仅包括土壤环境,还包括水环境、空气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及人的生活习惯方式等,这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链条,链条的每个齿轮都不能出问题,否则整个系统就会出问题。应该说我们现在的农业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而且建设投入大、见效慢,尤其是破坏容易修复难,保护更难。但农业是基础、是源头,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方针与目标转变发展方式,改变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经营模式,走科学发展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让农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要技术创新,也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时代》:在解释了我们农业发展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后,你认为如何才能做到高产、优质、安全、生态呢?

赵永志:农业发展的目标已经很明确了,所以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了解国情、认识国情、掌握国情。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资源有限,耕地质量也比较差,我国的资源利用率也比较低,而且技术体系也不是很完备,包括我们的制度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科技创新上,还要按照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科学规划实施,当然也要加大力度,加快步伐。

我国有些单项农业技术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但很多技术还比较落后,更主要的是,我国的综合技术、集成技术还很落后。另一方面,我国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度不够,贡献率也不够。我们的农业发展有很多制约因素,要克服解决这些问题,首要工作就是要高度重视和搞好调查研究,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其次是科学规划,科学实施,协同攻关,强化技术成果转化与综合效益。

《创新时代》:具体到你所从事的土肥工作中,如何理解高产、优质、安全、生态?

赵永志:具体到土肥工作,首先要了解土肥在农业中对你的要求与需要,也就是你的发展目标与方向,以及你应有的地位,你应发挥的作用,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所以职能定位、工作方向及工作目标很重要,一定先明确自己的职能、任务、作用以及本地区农业对你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就全国土肥而言,它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公益性、科学性、重要性的共同特点。但就每个区域而言,又有它的特殊性与特殊要求,所以一定要因地制宜地抓。但无论哪个地区,无论是技术研究还是技术推广应用,出发点与落脚点都要体现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上来,同时你的技术要先进实用,简便易行,即利于推广应用,从而真正为农业产业升级、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作用并作出更多贡献。

特别要强调的是,作为农业技术工作者,你不仅要科技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为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你一定要研究国家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政策。

《创新时代》:除了要关注政策,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赵永志:这是我要说的第二个方面,一定要把技术和政策结合起来,才能加快技术成果的推广。因为现在国家在农业上有很大的投入,出台了很多政策性的惠农、强农、富农规定,如何把这些政策和你的技术结合起来——通过政策的引导,使农民应用技术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使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自觉性也得到进一步提高。这是机制问题,不是有句话说:在某种情况或某种意义上,机制比政策更重要,好的政策还要有好的机制保证落实,否则再好的政策也将失去意义。由此看来,只有将科技与政策投入有机结合,才能使科技真正发挥兴国兴农的作用。

实验做在田野里,论文写在大地上

《创新时代》:要了解、认识国情,也就是说要立足实践进行有的放矢的行动,那么结合过去几年的实践工作,请谈谈具体感受。

赵永志:说起我的感受来有很多,我想主要谈一下农业技术积累的问题、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以及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问题。

首先是技术实用性的问题。科技研究有基础研究、基础应用研究和应用研究。我们作为推广部门要了解一些基础研究与基础理论,为的是更好地指导工作,但我们主要任务还是应用研究,所以必须从生产中来、从实际中来、从农民的需要中来,再到生产、实际、农民中去,这样你的研究才更有意义、更有针对性,也才算是有的放矢。

其次要有实效性,我们研究的技术一直强调要高效,技术高效,农民才乐意接受,因为只有对农业生产确实起到了增产、增效、增收的作用,农民才认可。

最后,研究技术要有可操作性和普及性。你研究的技术如果农民难以接受,你向谁去推广应用?没了对象你就得将成果束之高阁。“你的论文要写在大地上”,如果你的论文老百姓看不懂,那还有什么意义?

《创新时代》:你在实践工作中非常注重技术成果的实用性,并强调普及性,是否还有其他值得注意的地方?

赵永志:社会总是发展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技术需求也不例外,也是动态变化的,我们需要远近结合,当前需要与未来发展相结合,不仅要解决好当前技术需要与技术难题,还要处理好当前需要与超前发展、储备创新问题,这就需要有一个近期和长远的发作规划,做一些具有发展潜力或超前的技术,这也是一个技术积累的过程,只有做好技术积累与储备,才能面对未来。

另外一个就是要有很好的继承与发展的理念。我们说的继承就是把过去老一辈的包括国外的好技术“拿来”,并加以认真消化吸收利用。如果不能继承,我们必然要有好多东西重新开始,这实际是一种低级的重复与资源浪费,不是正确的科学态度。

我国的农业是一个大的综合系统,涉及的部门、系统、环节比较多,特别是涉及的外界因素比较多,因此要有合作意识,善于对外交流学习与协作攻关。

做农业研究与推广工作很艰苦,风里来雨里去,一项成果、一项技术可能需要连续几年反复研究实验,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特别是搞土肥研究,土肥技术很多属隐形技术、内涵技术,当时很难显现出来,更需要工作者吃苦耐劳和坚持到底的精神。

与时俱进,农业也需要转型

《创新时代》:在新的时代下,农业也有其时代特色,作为农业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请你简要回顾一下新时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赵永志:北京的农业从传统农业再经历城郊型农业,现在已进入都市型现代农业。传统行农业是自给自足,靠的是有机肥,化学原料很少,现代的思想、现代的手段、现代的技术是很少的。所以,传统农业就是自给自足,种什么吃什么,吃不饱也吃得不好。那城郊型农业是什么呢?是要求农民的生产要考虑城市的需求,保证城市的需求也不过是米袋子、菜篮子,产品仍旧不丰富,果品就很少。

但到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就大不相同了,作为大城市,小郊区,耕地少,生产量少需求量大,要真正完全实现自给供应根本做不到,怎么办?靠自己是不行的,要靠流通,要靠市场,那你的农业功能定位又是什么?要改变,要与都市农业特色相适应,要定位准确、重点突出。

城市是现代化的,农业也相应地要走向现代化,这就是说你要走高端。我们不仅仅追求一种产品满足供应,我们还必须要搞多样化,要不断结构调整,要从过去蔬菜、粮食较单一的形态逐渐转到粮食、蔬菜、果品、花卉及其他经济作物多元化发展,尤其要多发展特色产品,特色果品,满足高端市场,满足个性化需求。当然除生产功能外,也要充分考虑和探索城市对农业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及社会生活功能等的要求与发展。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城市的变化,我们的农业发展也必须与时俱进与及时转型。

《创新时代》:请具体谈谈土肥研究的与时俱进。

赵永志:我当肥料室主任时,是上世纪末,那时我觉得我的团队很有敏感性,能够及时按照新的农业发展形势与要求切实地调整思路,而且我们的思路始终紧贴社会实际发展需要。现在全国提出的农业发展思路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但那时我们已开始就非常注重优质和高效。给你举个典型的例子,当肥料室主任时郊区农业为适应养殖业发展需要,开始大规模种植紫花苜蓿,紫花苜蓿含蛋白质高,畜牧业很需要,是属于精饲料,特别是对奶牛产奶效果特别好。但种植紫花苜蓿技术很讲究,农民没掌握,猛施氮肥,但磷钾肥很少,结果施肥不科学,不仅产量低,而且质量差,也就是蛋白质含量不够,结果呢?奶牛不爱吃,养殖厂或不愿收购,或者是以低档次价格收购,效益很差,草农积极性立刻受到很大打击,刚刚起步的牧草种植业面临跨台的危险,更危险的是影响整个种植结构调整和新的种养结合多元化发展要求。为此我们迅速开始紫花苜蓿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研究。

紫花苜蓿属豆科植物不需要更多氮,必须把氮肥降下来,又属多生,一年多茬采收,要保证根系发达,同时提高品质,必须把磷钾提上去,另外我们特别加了一个元素,叫钼元素,钼对刺激蛋白质生长、增加非常有意义。结合测土提出不同品种地块肥料配方,并与企业结合,实现技术物化和产业化。在这种科学施肥技术的指导下,当时郊区种植的牧草品质很快就提上去了,效益也得到了明显提高。草农和养殖厂都有了保障,结构调整才得以顺利进行。

《创新时代》:的确,技术的价值非常明显,那么你是如何看待科技对于农业生产的价值呢?

赵永志:我不妨再以水果反季节栽培效果来回答这个的问题,水果反季节栽培就是通过人工调控技术打破果树正常生长发育规律,促进早生长、早结果、早成熟或延迟生长、延迟结果、延迟成熟,而早上市或晚上市,以让人们在不同季节尤其是淡季吃上新鲜优质水果。无论早上市还是晚上市,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树木开花结果是有自然规律的。我不是学果树的,但我认为这项技术不仅可惠农,也可以惠及广大市民。所以我们有研究的动力,但实验很漫长也很艰苦,所以说科学研究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经过三年的刻苦研究,我们研究的红提、大桃、葡萄早上市栽培技术终于获得了成功,并迅速在京郊大面积推广,创下了当年每亩增收上万元的收益,大大增加了广大农民的收入。在此基础上,又开发出了“圣诞玫瑰”冬季栽培技术,这项技术使北京地区冬季(圣诞期间)还可采摘新鲜葡萄,开启了北方地区冬季栽培红提、葡萄的历史先河。后来我们又开拓出“促生栽培”新方法,这使樱桃的生长成熟周期缩短,由于比正常樱桃上市早而供不应求。让水果早上市,不仅价格提高了,农民增收了,市民也吃上了更多的新鲜水果。这就是科技的成就和价值。

极富远见,为土地“营养配餐”

《创新时代》:据了解,“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该项创新成果也荣获了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农业部丰收一等奖,成为全市农业行业中唯一获此项殊荣的科技成果。请谈谈该项研究成果的研发背景。

赵永志:化肥是提高农作物产量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对农业发展和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功不可没,但这项技术也不是万能的,更不是投入越多越好。不少农民以为多投化肥就能够增产,进而一直无节制地向耕地增加化肥投入量,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化肥投入量高出1-2倍,但利用率却低很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很多年前就开始开展了此项科学技术的攻关研究,根据土壤特性,针对农作物品种的不同,研究其需肥规律与施肥指标,提供不同的施肥配方,以解决盲目施肥、利用率低等问题。

另外,传统的有机肥在使用上费时费力,有了化肥后不少农户又不愿使用。而化肥的过量施用,又不能有机无机相结合,结果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土壤肥力逐渐下降,土壤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为了生态和低碳,这也是我们进行这些研究的出发点之一。

特别是2005年以来,我们在财政部门大力支持下,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和有机肥培肥地力示范工程确实取得众多科技成果,获得了巨大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进而也为北京市制定和实施《北京现代农业基础建设与综合开发规划》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科学决策依据,所以北京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创新时代》:该项成果取得了哪些社会成效?

赵永志:首先,在技术上,一是开展了大面积土壤养分调查,摸清土壤养分状况并分等定级,实现了土壤养分区域管理;二是创建了多作物科学施肥指标体系,实现了多作物养分区域管理;三是制定了粮食、蔬菜、瓜果的20个专用肥配方,并进行技术物化,实现了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品种的科学施肥;四是开发了专家推荐施肥系统,实现了网络快速、简便、准确推荐施肥。经专家鉴定,以上主要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其次,在推广模式上,该项研究成果适应了新形势发展要求与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推广理念、方式、方法,逐步形成了适合北京郊区农业发展的测配一站式、站企合作式、连锁配送式、农资加盟式、科技入户式五种有效的多元化推广模式。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工作顺利实施,保证了技术推广落实到位,切实解决了技术推广中“最后一公里”的关键问题,也为新型农化服务体系建立与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次,在工作机制上,建立了一整套较系统完善的项目管理、工作推动、政策引导、推广措施和绩效考评等长效机制。不仅使工作由项目化向常态化转化,而且很好地调动了全社会各方面关注、重视、参与、支持、服务“三农”工作的热情与自觉性,形成了全社会重视“三农”的良好态势。

最后,该成果在推广应用上也取得了巨大成效。2006年至2011年间,累计推广应用2220.77万亩,农作物增产97.89万吨,增收节支18.08亿元,节肥6.4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3.74万吨,实现了“一增、一减、一提、一促”,即“增加产量、农民收入,减少化肥用量和农业面源污染,提升产业结构、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发展低碳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绿色低碳,生态农业最重要

《创新时代》:你是如何看待农业领域的低碳发展理念?

赵永志: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低碳农业势在必行,特别是土肥技术要先行。首先我纠正一个说法,有人说既然要低碳、环保、生态,化肥是罪魁祸首,就不要用化肥了。我觉得这不仅是错误提法,也不是科学态度,更是不可能和根本行不通的。化肥为农业增产贡献50%以上,不用化肥多少人要挨饿?我的意思是说,目前甚至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在没有新的技术与产品替代下),化肥对于农业而言仍是必须的,但是不能滥用,不能破坏耕地。化肥没有错,在于人用。所以,要增强我们的观念,即科学施肥的观念。

关于低碳,我觉得也有些误区,一谈低碳,首先把罪责指向二氧化碳,这过于简单化、片面化,我更认为低碳主要是降低能耗,提高效率,减少污染风险,不是简简单单地减少二氧化碳。尤其是农业,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所必须的,我们很多地方都是需要二氧化碳的。

当然,在农业实践中,在土地数量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既要保证北京农产品的基本生活供应,又要保证建设世界生态农业的要求,低碳农业的发展势在必行,主要是科学利用自然资源与化学资源,减少浪费,减少负面影响,提高效率,让人与自然社会更和谐,经济发展协调、健康、可持续。

低碳农业的发展模式有许多种,我们研究和总结出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种养结合的模式。种植业的发展和优质农产品的产出,最大的要求是良好的耕地环境,而单一的化肥不能保证健康的土壤质量,需要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结合,而有机肥料的重要来源是养殖业的畜禽粪便,这既为种植业提供了肥料资源保证,也为养殖业提供了更大生存发展空间;二是循环利用模式。这种模式看似复杂,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农业废弃物要安全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三是高效模式。也就是要尽量减少资源的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测土配方施肥就是高效模式的典型;四是生态模式。比如采用间作套种、立体栽培及休闲期种植绿肥等方法,实现一举多得,既可以减少扬尘,绿色培肥,又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功效。

《创新时代》:据了解关于农业生态方面,你还非常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请具体谈谈。

赵永志:这就是水肥一体化的理念。中国是个水源紧缺的国家,过去南方水资源丰富,南粮北用;现在南方耕地减少,出现了现在的北粮南用。这就意味着,现在是在消耗北方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这就好比打仗,前有战斗队,后有预备队,北方是预备队,现在预备队都上阵了,那怎么能可持续利用?

应该说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发展十分重要,我有一个观点,如果不是由于核因素、战争破坏、严重瘟疫、地壳变动等,如果纯属是一个自然的、较缓慢的、温和的因素引发了人类难以生存的境况,我觉得这个因素一定是因为水而引发的。

水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要,尤其是水肥一体化。有人说“收多收少在于肥,收与不收在于水”,虽然不很准确,但说明了一个道理:不仅水肥在农业生产中十分重要,而且水肥一体化更重要。只有很好地实现水肥一体化,才能很好地提高资源利用率,真正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土、肥、水都是农业的基础,我们必须抓好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同时我还是强调我们的理念一定要有超前性,没有超前性就没有可持续,可持续发展是最重要的。

胸怀远望,引领未来农业发展

《创新时代》:对于农业科研的未来,你有哪些构想?

赵永志:我觉得中国农业发展要走三条路,这是必须的。第一是现代化之路,第二是富民之路,第三是可持续发展之路。我觉得这三条路是相辅相成的,所谓现代化之路,我们农业一定按照国民经济的发展脉络前行,基础必须牢固。两头一定都要走,一头是高精尖的领域,看我们现在的科学发展战略,特别重视空间科学,这是为了取得更多话语权。农业也一样,我们虽然处于另一端,或者毫不隐讳地说在低端,但他是国家发展、民族兴亡的基础、基石,如果这个基础、基石不牢固,就会失去更多话语权。只有走向现代化,中国才能由农业大国变成农业强国,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基石,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和民族发达兴旺。

如何走现代化,也就是加快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解决资源紧缺问题,解决效率低下问题,解决生态脆弱问题,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我们常说观念决定行为,所以首先我们要在思想理论上,有科学的思想指导,要特别重视走产业化、市场化,在技术装备上,要重视机械化、信息化、水利化。

当然要现代化发展,最最重要的还是人才,体系的现代化如果没有人才则是空想,咱们国家农业现代化的人才体系比较薄弱。所以我们坚持当下的政策,坚持走下去。同时我们也需要国家在教育体制上,重视新型农业人才的培养。

走富民之路,就是进一步加大惠农、强农、富农政策引导,进一步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通过各种手段让农业产业升级,上规模、上水平、建品牌、出效益,农民能真正得到实惠,另外我们关注的安全问题、耕地质量问题、生态问题,这些问题要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农民才是主体,如果农民不考虑安全问题,不考虑农业的基础、脆弱等特性,则这些问题就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我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难以走下去。

《创新时代》:除了我们的科学方针和路线,你还有哪些看法?

赵永志:土地是农民的根本,我们的土地需要确权,一定让农民自己说了算,能够让土地在法律范围内自由流转,这样才能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否则,技术推广起来就很难,就形成不了体系,形成不了产业化。没有规模,形不成产业,形不成自己的品牌,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上就不会有竞争力。

所以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我们的产业化的思想。从思想上一定要树立产业化、市场化的思想,同时注意农业技术上的智能化和信息化,这样才能够向产业化的方向不断迈进,这样才使得我们的农业才不那么脆弱,从而也使农业走上了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我们的可持续之路,需要我们发展低碳农业,这不能仅仅是口号,一定要落实到行动上,全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

作为北京的土肥工作者,我们的责任更大,北京赋予了我们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全国上我们必须要做典范,创一流。从面积上我们可能没法比,但我们可以从另外几个方面来做:一是思想观念上超前,二是科学发展典范,作为现代农业,我们一定要为都市农业打造亮点,在全国树立典范,要打造出我们自己的特色,打造出北京都市农业的名片。

另外在机制方法上,我们进一步加强多元化推广的体制、机制方法探索创新,我们应该走到最前沿。我们身处首善之区,有很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才科技优势等等。我们必须体现出来这些优势,探索出一些值得借鉴推广的科学机制来。

总而言之,我们一定要有高远的眼界,我们北京土肥一定要为北京都市农业发展走“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挥出我们最大的能量,同时我们要创造全国的科技创新、观念机制创新,农民切实增收的价值典范!

备注:

圭臬(gui nie):指圭表,比喻准则或法度。

圭表:我国古代天文仪器,是在石座上平放着一个尺(圭),南北两端各立一个标杆(表)。根据日影长短可以测定节气和一年时间的长短。

人物简介

篇5

[关键词] 农机栽培技术及推广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技术方式

一、边疆香料烟的农机栽培技术的主要内容与推广目的

要了解其栽培技术的推广,要先以建立起合适的香料烟栽培技术以选择优良品种和合理的种植区为重要的前提,通过合理的中耕管理与移栽技术,培育出品质较好的优质香料烟。现代农机栽培技术包括选用优良的品种和香料烟育苗,烟叶的优良品种是提高烟叶产量的基础与关键,而各种栽培技术措施与方式也需要后续一定的科学研究。香料烟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育苗这一过程,栽培过程中的大田是否可以进行栽培或者移栽后育苗是否可以成活是其重要的基础性条件。综上所述,对香料烟的农机栽培技术及推广有着对现有技术提升及发展的重要科学意义。

就其农机栽培技术及推广的本质目的而言,进一步提高香料烟的产量,实现香料烟的可持续发展等都是栽培技术及推广活动的重要体现。为未来农业产业中,种植户越来越追求较高效益的获取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各级相关农业部门也应当积极推广技术运用,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为地区农业现代化的提升贡献智慧与力量。

二、如何进行香料烟的农机栽培技术推广

1.加强应用,提升栽培技术

现代农机栽培技术的应用条件要有一定的农机技术基础,在栽培应用上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相关农业部门以及广大种植户应当时刻了解香料烟的农机栽培技术特点,进一步结合边疆实地情况,对地区土壤、气候、生态地理环境等实际种植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这对于加强农机栽培技术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并且,由于各地区在气候与土壤条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相关农业技术部门应当积极对农机栽培技术进行改进,面对不同的种植环境,研究出不同的农机栽培技术。在后续种植户的技术应用中,可以树立部门典型种植优良户,起到一种带头示范作用,这样有利于现代农机栽培技术在香料烟种植过程中的发展与应用。对于栽培技术的研究工作,相关农业部门要积极采取对策,在现有栽培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技术,实现产量与效益的增强。

2.政府引导,多方协调发展

在香料烟的农机栽培技术及推广活动中,政府引导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的促进效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涉及到资金、政策、执行方案等多方面因素,这就要求政府起到一定的主导性作用,在加强农业技术、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等方面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对广大香料烟种植户进行支持。同时,在前期的宣传过程中,对于政策的宣传力度要到位,可以积极发动广大基层干群,推广农机栽培技术,对存在问题要及时反馈并加以解决。农业部门可以定期邀请相关专家走入种植户中,宣讲技术要领,对产生良好效益的种植户可以给予资金支持或对其扩大规模种植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在香料烟投放市场后,对市场需求的判断也需要迅速地进行判断,如果要实现地区产业化发展,就必须要有市场意识,必须在市场的大发展中求发展、求生存。

3.创新模式,种植因地制宜

由于边疆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在出口贸易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应当积极发展相关农业创业,对现有农机栽培技术推广模式进行不断创新与改进。可以将原有技术下乡活动演变为鼓励技术创新活动,种植户通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相互之间应当可以建立起较为通畅的交流渠道,在实现整体推广模式的进步同时也可以增加香料烟的产量,实现种植效益的增强。边疆地区以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发展香料烟种植可以进一步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土壤环境分各类层次,建议尝试划定高级、中级、低级三类香料烟标准,在市场上建立起合适的区分度这不仅有利于种植利益的提升,还有利于后续品牌效应的建立。而对于一些育苗与土壤大田种植技术,其根本性基础还是在于选种、育苗、培育、种植、防治病虫害、收获时期等几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因为当地气候所造成的病虫害防治问题,相关农业部门应当积极予以重视,加强信息反馈,对可能出现的病虫害问题要做好预警工作,积极保护广大种植户的切身利益。

4.产品营销,未来产业发展

目前,世界其它一些地区的香料烟种植已经逐步形成产业化发展,部分地区的种植效益已经产生了极好的效果,这些种植经验也值得我们去进行深入地分析与研究。香料烟的农机栽培技术推广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提高其产量,实现效益的提升,而后续重要的任务就是产品营销工作,任何产量的提高都需要合适的产品营销,这样才可以实现效益的提升。因此,这就要求在前期香料烟的品种选择上要尽量选择市场所迫切需要的品种,对这些优良品种的选择要紧密地把握住市场与效益这两项基本前提条件。农机栽培技术及推广的发展对于整个香料烟产业未来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基础性作用,所以要积极提升现有技术,展望未来产业发展,为实现未来产业化发展制定相应的科学规划方案。

三、论边疆香料烟的农机栽培技术及推广总结

本文通过对香料烟的农机栽培技术及推广的阐述,对其基本技术理论进行了简要地分析,重点提出了一些较为科学的推广方式,通过加强应用、政府引导、创新模式以及产品营销等方案的实行,可以对香料烟的农机栽培技术及推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未来,香料烟产业化发展是进一步实现种植户效益提升的有效途径,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对其进行政策与资金支持,进一步促进我县现代农业技术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6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公司已开发出了全面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的一系列软件产品,推出了全方位的农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形成了为农综合服务、农产品安全、农业电子政务、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及云计算技术五个重点拓展领域,其产品已在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福建、辽宁、内蒙古等十多个省市得到推广应用并获得广泛好评。

农业,一个古老而纯粹的产业,正因为与信息技术的联姻,而变得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新潮、越来越复杂。

未来的农业会变成什么样呢?对此,一直致力于农业信息化服务的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从农产品追溯到农业物联网

关于未来的农业,上农信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图景:农机变成了智能机器人,点点鼠标就能实时掌握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浇水施肥都是自动控制,消费者能够掌握农产品的前世今生,甚至每平方米都能种植不同的作物,并获得极高的产量……

旧有的农业模式正逐渐被颠覆,物联网的介入正渐渐改变着古老产业“靠天吃饭”的传统。

近几年,物联网的飞速发展带给了我们无限遐想,而农业可以说是需求最迫切的领域,物联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也是提升农业决策指挥水平的重要手段,作为为数不多的全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应用示范基地,上农信早在2006年就开始在农业物联网的相关研究和应用上进行了摸索和探讨。

那时,国内农产品生产标准严重滞后,监管缺位,上农信就选择了食品安全追溯作为公司的一条业务线,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了从源头去追溯食品安全的理念,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监控生产源头。之后的几年里,上农信通过自主创新,开拓进取,承担了多个国家和地方项目的建设。其中 “RFID技术在畜牧食品安全追溯管理中的应用” 课题还获得国家863科技计划支持,可视为上海本地在农业物联网相关技术和标准上研究工作的起步。崇明的“长江精准农业技术的集成与应用”、爱森“城市猪肉安全追溯”、覆盖全市的“世博蔬菜安全追溯系统”、鲜花港“智能温室”等项目的应用和推广则为上农信在农业物联网技术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地位。

2009年,物联网在国内骤然升温,借着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东风,上农信推动上海农业主管部门将农业物联网发展重点立足于上海市农业实际需求和基础条件,选择农产品安全、精准农业、农业疫情疫病检测和预警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水产养殖业等领域,设立一批试点示范项目,重点开展智慧农业应用推广工作,全面推动上海市农业现代化建设。

2010年,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下,上农信与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共同合作成立了国家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农业物联网创新推广中心。2012年上海农业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上海市科委批准组建,联合上农信、上海海洋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机构,致力于农业物联网的研究。这两个中心的成立,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农业物联网的持续创新发展,而且也为上农信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了新的支撑。

全方位打造农业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

上农信致力于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应用创新、示范推广等工作,并已经形成农业物联网成套核心装备的研发生产,以及粮食、果蔬、食用菌、畜牧和水产品等领域的农业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

1.上农信动物及动物产品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聚焦动物及动物产品从养殖、检疫、接收、屠宰、运输、销售的全过程管理与追溯。采用RFID电子芯片、二维码、动物耳标等智能标识,利用图像识别、GPS和电子地图等技术建立被监管对象的动态跟踪机制,全面覆盖动物的精细养殖、生产养殖环境监控、疫情和疾病的远程监控与诊断、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溯源等多应用的物联网系统。方案可促进动物及动物产品的生产标准化,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同时帮助监管部门建立覆盖全区域的地产及输入性动物及动物产品从养殖到屠宰全过程的检疫监督管理体系,不仅起到了事后追溯的作用,还加强了事前防范,事中监管,防患于未然,做到全程监管,随时追踪。

2.上农信果蔬及食用菌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立足于大型果蔬和食用菌生产供应企业的实际需求,从全局出发建立整合蔬菜和食用菌的生产、加工、配送、零售的信息平台,利用信息采集和物联网感知技术全面监测作物生长环境和长势,集成农业生产管理知识模型,形成多种特色农产品生产智能决策系统,实现作物的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预警防治等生产措施的智能化、自动化管理。方案采用电子标签、追溯码等物联网技术,按照“全程监管、分段溯源”的原则,在生产企业、供应商、配送中心、零售门店间建立实时信息传递通道,共享订单、收货单、退货单等业务信息,实现了供应链互动,提高农作物生产供应的及时性,突出了产品的安全监控和溯源服务,提升果蔬和食用菌生产供应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3.上农信农机物联网综合管理解决方案:以农机作业服务为中心,利用无线传感、定位导航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开发和部署农机作业质量监控终端与调度指挥系统,实现农机资源管理、田间作业质量监控和跨区作业调度指挥。方案采用了上农信自主研发的北斗+GPS双模定位系统,大幅提高了定位精度和系统可靠程度,相比于传统的差分GPS系统,具有成本低、部署易的特色。本方案实现了整地、施肥、播种、灌溉与收获等田间农机作业的智能化、精准化,保证农机作业质量,提升农机作业效率,建立了以农机化技术推广、培训和农机维修、配件供应、信息服务、投诉监督等为支撑的现代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一条以农机共同利用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有力地支持、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篇7

1、推广效率不高

湘西州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按专业设置,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业机械等类别的行政管理部门都在基层设有推广站所,“七站八所”外加其他派出机构各自为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速度慢。

2、农技推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湘西州共设县乡两级推广机构602个,实有推广人员3338人,其中本科以上、大专、中专、中专以下学历分别占7.7%、35.7%、41.1%、15.5%,高学历的专业人才比重过低,中级以上职称占比不足25%。在实际工作中,农技人员虽然编制在农技推广部门,但主要工作却是行政管理,特别是在乡镇一级,农技推广人员一般都是乡镇政府里的行政和勤杂人员。

3、经费短缺,平台发挥效果有限

湘西州农技推广经费不足,各县(市)、各乡镇之间差异较大,部分县甚至没有工作经费,致使现成的简单的农业技术成果难以在较大面积上转化及产业化。

全州部分农技推广平台、系统或站点,仅在建立之初或上级检查之时运转,之后就慢慢闲置以致无人问津、无人管理。 二 、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对策

目前,湘西州农业科技推广有待进一步加强,以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1、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既是一次技术革命,又是一次体制革命。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要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为重点,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人才条件,建立起高效、开放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主动适应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要求,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业科技要面向“三农”,以市场为着眼点、出发点和立足点,紧紧围绕湘西州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改革科研选题和申报机制,建立全州统一的科研需求信息网络。实施严格科学的项目全程管理制度,加强科研项目的立项、验收、转化等工作。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探索农业科研院所部分转制为企业或直接进入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之路。建立面向生产、面向市场的农业科技服务业,形成以农业科技企业为主体,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成果转化新体系。改变自上而下的运行旧模式,形成立足市场经济和服务农民需要的自下而上的新模式。建立与农村经济建设紧密相关、上下贯通、左右相连、内外结合的农技推广运行模式。建立以州、县(市)农技推广部门为中枢,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为基础,村级农技服务组织为补充,上挂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下联群众科技组织,以市场为导向,以贸工农一体化实体为龙头,带领千家万户进入市场的农技推广服务新体系、新体制。要积极探索、大胆改革、拓宽渠道,提高农技推广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大力培育农技中介服务机构,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方向,积极探索农技中介组织和服务形式。

2、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建立人才集聚机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积极将懂专业、有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充实到农技推广队伍中来,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上下功夫。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鼓励科技人才向企业转移。探索落实和完善科技人员兼职、交流以及离岗创业政策,鼓励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在基层创办、领办企业或合作社。积极探索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科研人员分类管理和评价机制,建立完善人才激励制度,积极推行技术入股和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调动科技人员创业、创新积极性。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设立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加强对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的再教育,选拔优秀人才到高校和科研机构学习培训,注重与高校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大力发展各类继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尽快造就和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和科技服务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实施现代农民科技教育和培训工程,采取集中、分散、远程、间接、示范等多种形式,实事求是讲究实效,内容上与生产实际和 市场结合,提高广大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和整体素质。

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科技工作公益性强,必须由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并在宏观上进行组织调控。要认真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定的每年农技推广投资增长率,落实新修定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法规及各种优惠政策,促使新品种、新技术等及时转移转化及产业化。同时,湘西州要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的政策优势,积极开拓多种资金筹集渠道,丰富农业科研及转化经费投入。

4、产学研用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单位优势

产学研用联合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有效模式。要遵循互利互惠、优势互补、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原则,加强与州内外科研院校的联合与协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政府专家顾问团及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的智慧,切实落实一系列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创造良好氛围,为湘西州的农业科研和推广注入更大活力。

篇8

(兰州商学院 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摘 要:文化技术是文化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文化产品创造与发展的力量源泉。文化技术引领着文化产品的时代走向,预兆着文化市场的消费趋势。文化技术是文化产品的强劲翅膀,先进文化技术可以使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傲视飞翔。

关键词 :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091-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战略对策研究”(11BGL1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化技术不仅改变了文化产品的表现、传播与存储方式,而且也改变着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或文化服务的提供方式。在客观上文化技术决定着世界文化生产力水平,推动着当代人类文化生活的发展与进步。尤其是在文化生活在人类社会生活构成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新发展的文化技术,将会引起整个世界的新变化。

一、文化技术的概念之议

文化技术对中国人来讲,完全是一个新的词汇,在《现代汉语词典》是找不到“文化技术”一词的。可见,“文化技术”一词是时展的产物,是文化产业化的结果。文化技术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解释。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威廉·麦克高希在《世界文明史——观察世界的新视角》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技术”的概念:“基本的论题是每一种文明都由一种占据定义地位的文化技术,这种文化技术本是各类传播学论文探讨的基本对象。文化技术可以是表意文字、音标字母、印刷技术、电子影像、计算机或数字技术。”[1]他所指的更多的是文化传播技术,是从文化的视角来考察传播技术,因而缺少对文化技术创造文化产品、生产文化产品的解释或论述。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任丽梅博士在《现代文化技术的本质与特征》一文中,对“文化技术”也下过定义:“文化技术是指在相关文化产品生产、传播与文化服务中应用的、可将创意和思想物化的技术手段。文化技术使文化生产与传播标准化、模式化,通过复制和分工进行批量生产的方式。在文化技术的作用下,技术操作逐步代替个性创造,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开始具有工业生产的特征。”[2]任丽梅博士更多地强调了文化技术能够推动文化产品生产工业化。

文化技术是工业化、信息化的时代产物,是开发、创造、生产、传播、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技术手段。文化技术是由不同性质的技术要素构成的综合技术系统,既有工业技术发展的烙印,又有信息技术发展的轨迹。文化技术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工业技术,文化技术发展的主导力量是信息技术。从时间范畴划分,文化技术可以分为传统文化技术和现代文化技术。传统文化技术以工业技术为主体,以造纸技术、印刷技术、摄影技术、音响技术等为技术群体,以分工协作、流水作业、批量生产为生产方式,为文化消费者制造、提供的是物化了文化产品。现代文化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主体,以智能排版技术、影像虚拟技术、激光打印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等数字技术为技术群体,以技术协作为纽带,为文化消费者创造、提供物化的或非物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从技术属性划分,文化技术可以分为文化生产技术、文化传播技术、文化内容技术。文化生产技术是指文化产品制作技术,主要包括纸质出版物、音像制品、工艺品等的印刷、刻录、制作等物化工艺技术;文化传播技术是指非物化文化产品的网络传送播出技术,主要包括媒体、影视、图书、音乐、舞蹈、戏剧等文化产品数据传播技术;文化内容技术是指文化产品内容的创造技术,主要包括根据文化创意、故事情节进行文化内容创作的音响技术、3D技术、虚拟技术等非物化文化产品内容艺术加工的数字技术。

二、文化技术的影响力

科学技术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每一种技术的进步都会引起相关产品、行业的淘汰、更新、发展,每一类技术的大变革都会引发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文化技术也是如此。文化技术是续农业技术、工业技术、信息技术之后又一种新兴的技术形态。文化技术的发展创新,对文化产品、文化生活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影响力是深远、重大的。

(一)文化技术对文化产品的影响力

文化技术始于造纸术和印刷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使得文化从口头、形体传播的形式转变为书面传播形式。同时,文化变成了文化产品,图书可以进行一定规模的批量生产,以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进入工业时代后,在工业技术的推动下,文化技术的形态和种类迅速繁殖。机械印刷技术使图书真正进入大规模批量生产时代;录音技术的产生与进步,使舞台音乐、歌唱表演转变为可以批量生产的唱片、录音带;电影技术的发明与发展,使舞台布景表演转变为可以拷贝批量生产的实景电影。进入信息时代后,在信息技术的孕育下,文化技术快速发展,加快了文化产品的更新换代,新兴文化业态纷纷涌现。电子通讯技术、光缆传送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促使文化产品进入电子信息传播时代;电视技术的出现与普及,引发了人类的视觉革命,娱乐文化产品进入消费者的家庭。近年来,文化产品生产领域汇集了数字、网络、激光等高端技术,以声光电子为媒介的文化产业服务系统逐渐形成。文化产品的生产、创造和传播以及消费等直接受到文化技术的发明与进步的影响。文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决定了文化产品的生产、创造、传播的发展过程。

(二)文化技术对文化生活的影响力

不同的时代,人类社会生活的构成是不一样的。在农业社会,人们主要是通过发展农业技术解决生活的温饱问题;在工业社会,人们主要是通过发展工业技术解决生活的舒适问题,在信息时代,人们主要通过发展文化技术解决生活的欢愉问题。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不断进步,人们解决物质生活问题的手段越来越多、能力越来越强,在当今世界的大多数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生活温饱问题和有关生活舒适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而有关文化产品供给的生活心情愉悦问题却是一时难以满足的。更何况,人们对农产品和工业生活用品的物质需求是有限的,而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是无限的。在人类生活构成中,文化生活所占的份额、时间越来越多,文化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在一天24小时生活中,7小时睡眠休息,8小时上班工作,2小时消费物质产品(食品或其他用品),剩余的7个小时主要是消费非物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由此可以判定,在人类社会现代生活中,主要的业余时间是消费由文化技术生产、创造的文化产品及服务。文化技术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水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生活质量。现代文化技术,不仅能够满足生产大量的文化产品,而且能够创造多种多样的文化产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文化生活需求。更为重要的是,现代文化技术使文化生活消费由室外消费活动为主转变为室内消费活动为主,以群体文化消费活动为主转变为个体文化消费活动为主,给人们的文化生活创造了更多、更好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和机会。

(三)文化技术对人类进步的影响力

文化技术是开发、生产、创造、传播文化产品的技术手段。但是,文化技术发明与应用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和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在21世纪,人们积极消费文化产品,除了满足心理、生理的快乐需求之外,更多地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智力水平,更好地掌握自己发展机遇,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文化技术对提升人类智力水平的影响力,主要是通过开发和创造以知识为核心要素的文化产品来实现的。文化技术不是一般的科学技术,除了具有综合技术的特性,人文因素也是文化技术的一大特性。文化技术的人性化就在于,它是通过科学、客观、准确的技术手段,构建知识要素结构,创造能够满足人们智力开发需求的文化产品。不论是图书出版的编辑还是影视制品的编剧、导演,他们所采用的技术手段都是要确保文化产品所包含的知识体系——内容准确无误、构成合理生动,以求对消费者的智慧或理智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因此,文化技术愈加发达,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内容的知识含量就越高,对提升人类智力水平的贡献就越大。文化技术对探讨未来世界发展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发展文化技术,可以使文化产品更能反映物质世界和现实生活本质,增强人们通过文化产品探讨人类未来世界的能力。现代文化技术,可以增强人们准确判断未来世界可能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全球性难题能力,使人们少走弯路,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技术的创新体系

21世纪已经进入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时代,文化技术成为推动文化产品创造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战略看,文化技术得到世界主要国家的普遍重视。谁在文化技术上领先,谁就有可能掌握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主导权。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首先要考虑如何进行文化技术创新,如何建立文化技术创新体系。

(一)文化企业是文化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

文化技术不是一般的科学技术,是文化产业与现代高技术结合的产物。一般的科学技术是专门的科研机构发明创造的,而文化技术的大多数是文化企业在主动应用现代高技术创造文化产品过程中孕育发明的新技术,因此说文化企业是文化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文化企业必须成为文化技术创新的主体,也必须成为文化技术创新的平台。中国长期以来的技术创新主体不明确,通常主要靠行政手段来协调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科研机构只负责技术研发,而不负责技术应用和推广。目前,发达国家60%以上的企业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而在中国,只有大公司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因此,增强中国文化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发挥文化企业在文化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相关部门要采取有利措施,创造良好条件,推动各种文化技术创新要素向文化企业聚集,努力使文化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同时,文化产品的特殊性也需要把文化技术的创新平台建在文化企业。每一种文化产品都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文化产品的内容是不能重复的,否则就失去了艺术魅力或艺术价值。这就需要进行文化技术创新,否则就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只有把文化技术创新的平台建在企业,使文化企业成为文化技术的创新主体,才能拥有文化产品的创造力,才能创造出一流的文化产品。

(二)文化市场是文化技术创新的主要导向

文化技术的创新导向是文化产品,而文化产品的创造导向是文化市场。文化技术创新的目的是更好地满足文化产品的创造需要,文化产品创新的目的是更好地满足文化市场的需求。在文化技术创新上,要借鉴制造业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较多,但转化率却很低。据有关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发达国家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普遍达到70%以上,而中国还不到10%。缺乏必要的转化应用,导致许多技术成果始终停留在科研单位,一方面是制造企业对技术的急切需求,另一方面是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无法顺利转化并应用。文化技术创新要紧紧围绕文化产品的创造需求和文化企业的发展需求进行,以文化市场为导向,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聚集技术创新力量。国家应确保在对文化市场的技术需求作出客观、准确判断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制约文化产品创造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加强技术攻关的力度。同时,加大经费投入,将一些重要文化技术领域纳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力求掌握文化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并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以打造出版、印刷、传媒、影视、演艺、网络、动漫等文化品牌。

(三)跨领域合作是文化技术创新的基本途径

文化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整合文化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诸多方面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创新合力。要鼓励文化企业主动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联合建立文化技术研发机构,结成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要支持文化主创企业与文化高技术企业进行战略经营合作,联合开发与创造新兴文化技术;要加强文化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为文化企业服务的各类文化科技服务机构;要建立支撑文化高技术企业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构建文化技术成果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3]。通过文化产品创新合作,实现文化技术创新的跨领域研发合作。文化技术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文化产品创新发展,通过扩大不同文化领域的文化产品创新合作,带动文化技术创新的跨领域研发合作活动。不仅要积极开展国内文化技术创新的跨领域研发合作,而且要主动邀请外国文化技术团队,开展文化技术创新的跨领域研发国际合作。

参考文献:

〔1〕(美)威廉·麦克高希.世界文明史—观察世界的新视角[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任丽梅.现代文化技术的本质与特征[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