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8 12:17:2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党员课程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课堂;耐挫教育;人生态度
自古英雄多磨难,挫折造就栋梁才。我们学校的学生要想成为将来适应社会、造福他人的有用人才,就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培养战胜各种困难的耐挫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挫折是个人需要和动机行为遇到阻碍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对挫折的抵抗力叫“耐挫力”。学生心理挫折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它既与学生追求的目的、需要的特点和性质分不开,又与现实目的、满足需要的客观可能性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大部分学生,父母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几乎都尽力满足,使他们缺少对挫折的体验,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很好地适应集体生活,不敢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小挫折,而影其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挫折教育必须要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具体内容包括引导学生认识挫折,了解并面对挫折的情绪,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坚韧性的训练,控制力的养成,逆境中引导走出挫折能力的训练,耐挫力的训练以及超越逆境的心。作为一个有责任心、有敬业精神的老师,我们不要一味地责怪孩子,不该只停留在事情的表面。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天天面对那么多鲜活的生命,我们应该想想该如何改变那些随处可见的应试教育思维,想想如何让孩子正确对待人生中的种种挫折。
笔者看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耐挫教育应当成为学生成长的必备元素,应当成为我们多彩课堂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笔者从自己从教多年的经历看来,不妨从以下方面做起:
首先,我们教师要有一个清醒正确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化的局面已是事实,尤其是信息瞬息万变的年代,学生的思想、认识等都有了今非昔比的不同,各种不同的事情就应运而生。作为教育者必须清醒认识到,不管你愿不愿意这都是事实,我们必须客观面对,只不过有的人面对多一些,而有的人少一些,有的人接触早一点,有的人迟一点而已。我们的心理上都必须接受,并积极想办法解决。
其次,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巴尔扎克说过:“没有了希望,一个人就不能维持他的信仰,保守他的精神,或保全他的内心纯洁。”因此,希望和理想教育应当成为当今学生的必须课。让学生明白,挫折是人生的不幸;没有挫折,是不幸的人生。青春不止有美好,青春也有阴霾,不要让孩子被动地生活、被动地学习,让他们多些阳光,多些选择,自由茁壮地成长。想尽办法改变那些随处可见的“唯分数论”“唯文凭论”应试教育思维,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积极思想。
再次,用细心和敬业去发现问题、用责任和担当精神去面对事情、用专业知识和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假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都能够敬业,都能够抓住每一个细节,我想任何事情都逃不过我们的眼睛。反思过去发生的事情,哪一件事会没有先兆?只是我们没有细心去发现而已。但当事情发生后,处理的结果有时却完全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在事情发生后用责任和担当精神去面对,把每一件小事当做大事来抓。发现问题的关键是解决问题,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是我们解决问题最好的帮手。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我们向书本学、向他人学、向生活学,日积月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办法就多了,许多问题就可以及时迎刃而解,特别是许多在我们认为不是问题但在学生看来却是大问题的事情及时处理了,许多事情就可以避免发生。
让耐挫教育成为当今课堂的必备元素,让学生与老师共成长、与时代同进步吧!
参考文献:
[1]刘芳.青少年挫折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李朝晓.在教学中如何开展挫折教育[J].学周刊,2012.
[3]龚红莲.挫折教育的认识分歧及其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3).
[关键词]农村;农村远程教育;发展;科学对策
[作者简介]胡远青(1963―),男,江西南昌人,江西公安专科学校人文系教授。(江西南昌330043)
农村教育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表证。当前农村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困难: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面临经费短缺的困难,继续提高农民教育水准更是举步维艰,城乡教育与知识差距明显加大。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不仅影响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更将影响社会的公正与稳定乃至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构建与现代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远程教育体系,使农村远程教育成为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动力源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农村远程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是现代农村建设的需要
1、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快速集聚新型的农业人才
从21世纪农业发展来讲,开展农业科技革命,广泛采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药化工技术等,用高新技术打造传统农业,依靠科技和教育大幅度地的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我国农业科技对生产的贡献率约为40%,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一半。要使我国农业科技和生产力出现质的飞跃,并在若干领域取得突破,能够在21世纪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关键是要以科技推动农业,通过农村教育、尤其是远程教育与培训,普及科技知识,实现科教农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
2、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升进城务工人员素质已成当务之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人口进城务工,囿于自身生存发展能力偏低及各种制度,无论是在就业、生存,还是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处于弱势。目前的农民工,由于“缺少文化”,往往只能选择在建筑、运输等部门从事简单体力工作,而一旦出现国家经济调控,房地产业降温,则会出现“民工回流现象”。“失去土地”的农民洗脚进城却无知识、无技术,亟需通过远程职业教育培训,帮助“换脑充电”,融入新的生活。
3、现代农村文化建设呼唤远程教育功能的扩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先进文化为指导,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道德观念,批判性地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和泊来文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生活,是实现农村文化正确、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农村文化是建立在基本科学知识普及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在农村开展各类科普知识,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基本的科学素养;要求通过远程信息手段实现城乡文化教育科技资源共享;要求在广大农民之间构建文化交流平台,在农民中进行生产技能、经营管理知识、各种生产市场信息的交流、沟通,实现文化资源的整体效应。
二、当前我国农村远程教育面临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为“三农”服务,是远程教育面临的新任务、新领域,从本质上讲,这是一项巨大的创新工程,必然存在许多新的困难和需要在实践中解决的新问题。
1、我国农村中从事农业及其相关工作的劳动者素质依然很低
目前,农村人口素质提高缓慢,农村劳动力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比例很小,文盲、半文盲和功能性文盲人口占有相当比例,这种状况,不能满足现代农村对高层次的人才的需求,不能满足农民接受远程教育培训的需求。
2、资金不足、资金短缺、资金使用不协调等问题制约着远程教育的发展
开展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和支撑服务体系的建设是重点,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网站、网络、租用通讯线路,引进大量的教学软件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而维护网站的正常运行更需要持续性投入经费。据调查,农村远程教育建设资金投入比例大致是:学校自筹占53.8%,国家扶助占5.1%,地方政府拨款占17.6%,企业投资占2.6%,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市、县财政投入有限,只能起到补充作用,学校自筹和按政策标准规定向学生家长收起的“上机费”,占的比例比较多,而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免费”政策在全国范围的实施,农村远程教育的发展在资金支持方面将面临很大的困境。农村远程教育的建设资金分配比例大致是:硬件建设占67%,软件开发占17%,人员培训占8.6%,容易形成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降低了有限资金的整体利用率。
3、农村远程教育内容单一,为“三农”服务的有效性不强
网上教学资源差,大部分是将教案的文字材料以网页的形式设置在网上,这样的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好的网上素材库和多媒体课件。现有的面向“三农”的教学资源,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强,教学内容与农村现代化建设关联不大,不能解决农民面临的实际问题;没有根据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要求,调整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现行的远程教育内容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条件下农村教育及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可持续发展趋势。
4、农村远程教育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不配套
远程教育的优势在于它借助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把先进的教育内容传送到村寨乡间、农家炕头,为广大农村学习者不出村庄、不误农时,自主选择所需内容提供便利。但目前开展远程教育所必需的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设施尚不配套。在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开展远程教育的门槛仍然偏高。
5、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能力较低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村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成为实现教育教学现代化、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由于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大多数农村教师的技术水平、利用信息化环境备课以及信息教学的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部分教师利用信息化资源的意识不强,缺乏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滞后,缺乏具有教育学专业背景的高素质专业化信息技术教师,影响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推广和使用。
三、农村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对策
1、大力增加政府投入,完善农村远程教育资金保障体系
要保证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让远程教育正常运转、持续发展并与农村基础教育体系相融合,持续性的资金保障至为关键。应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远程教育的投入,创新投入的机制,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渠道投入的新格局。国家在农村远程教育项目设计和规划阶段,就应该考虑今后维护运营、管理、人员培训、资源运用等持续投入的经费并设计好良性运转的机制;项目工作实施结束后,要作为国家对农村教育支持常规性投入的一部分;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上加大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尤其对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将远程教育培训纳入农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大框架通盘规划,开发与当地资源相适应的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加工产业,成为广大落后地区农业、农村和农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出路。为此,中央和省级政府应通过农村远程教育与农村产业、就业联动等方式,以项目拨款支持农村远程教育的发展。
2、建立新的农村远程教育网络系统
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行政自然村建立具备基本条件的远程教育教室。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工程的学校,同时也是全国科学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基层中心,其设施、设备在课余时间、节假日、寒暑假应向广大农民开放,并公布开放时间,把农村中小学建设成为农村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和信息传播中心,为农村教育服务,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在比较偏远的山区和贫困的乡镇,建立体现个性化学习功能的农村综合教育示范培训基地。基地应配备农村远程教育接收系统、交互式的教学课件点播系统、标准的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在远郊区县应建立具有交互式教学、资源整合制作、互动答疑、远程咨询等功能的农村远程教育平台,全面提升县教育中心为农民服务的支撑能力。通过该教育平台,不但可以实现乡镇基地间沟通和交流,促进农村基层的教育和资源共享,还可以面向本县区远程教育培训基地和站点自行组织专题性培训。
3、深入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现代教育的技术水平
农村教师数量大、分布广,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对所有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培训应采用分级、分层、分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点到面逐步实现全员培训,可以由参加过省级、市级培训或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或校外聘请专业教师对教师进行推广和培训。培训的内容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着重加强远程教育工程设备与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培训,增强教师应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的意识与能力,引导教师将三种技术模式应用于课堂教学,不断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在培训的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培训反馈机制,为农村教师的不断学习和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指导和服务,不断提升农村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层次和水平。
4、优化教育资源,提高远程教育教学效率
农村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目的是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均衡发展。因此,用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对于学科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农村基础教育,针对有一定师资力量的课程科目,建议主要提供辅助教师教学的内容,如教学资源中与教材同步的系列教案示例、媒体展示等内容,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相关资料;对于薄弱学科,如英语课程,则可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小学英语”所提供的基于情景模式下的多媒体课件,缓解了英语教学的师资不足的矛盾。还可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网中为学生提供的天文、地理、人文、社会等方面的专题学习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得开心。
农村远程教育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基础上,除服务于基础教育之外,还要服务于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开发和提供实用、有效的农村职业技术资源是农村远程教育的主要内容。面对为农村服务这一全新的课题,资源开发和利用需要转换思路、创新机制。要充分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实需要,制定教学资源的针对性、有效性开发策略。在内容上,要结合当地农村和农业经济的特点,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资源,注重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培训项目的选择要做到“选好一个项目,培养一批人才,致富一方农民”;在资源开发的机制上,要特别重视与乡镇、行业、企业的合作开发,建立共同开发机制。
Abstract: The fun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P.E.) clas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s not only to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physique, but to cultivate their thinking ability and lifelong consciousness of physical exercises as well. However, the current P.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nvolves many limitations.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P.E. teaching in high vocational college and to propose detailed and feasible reform measures,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references to the current reform of P.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关键词: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physical education class;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267-02
1 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
受到传统教学思想和观念的影响,现行的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没有考虑到人才未来发展的要求,未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为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的作用。概括起来,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1.1 教学方法陈旧 首先,现行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主要是参照普通高校体育课的教学模式,忽略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特点;其次,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普遍接受的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观念,对学生的职业对身体的特殊要求认识不足,在执教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在某种程度上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但另一方面会使教师的思维方式受到束缚,从而影响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1.2 教学内容单调 长期以来,高职体育课教学的内容比较单调,缺乏针对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现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仍然以跑、跳、投掷、球类运动为主,没有完全考虑到当前大学生心理承受力、抗压力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大部分男生爱好球类运动,对其余运动项目比较排斥,而女生则比较喜欢舞蹈类和柔韧类项目。
1.3 组织形式单一 受到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类型的课,教师一般都是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即: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于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一味追求时间的合理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从而影响了整体的教学质量。
1.4 职教学生厌学 由于教学习惯的制约,体育教师无法把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转化为自身的行为,融入课堂教学,使每节课过于程序化,学生在教学中仅仅起了一个接收器和记忆器的作用,逐渐失去了学习热情,积极性下降,甚至产生厌学、逃避的情绪。
1.5 考核制度机械 体育课考核和成绩评定工作是了解检查教学效果,改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积极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体育课的考试形式基本上采用的是随堂考的方式,基本上都是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一个考试模式进行的,多数考试考得是跑、跳、投。考试项目技术含量太低,考试形式单调、方法一成不变。
2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改革教学方法 现阶段,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该摒弃旧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切实转变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自给学生,多引导和鼓励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益。
2.2 丰富教学内容 高职体育课的课程内容要突破竞技运动结构的约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也应当多样化,不能只重视田径项目,还要增加小球类(如羽毛球、乒乓球)、休闲类(如韵律操、健美操、国标舞)、游戏类、校园定向运动、拓展训练等体育项目的学习,简化规则和活动形式,增强学生运动兴趣,提高学生运动积极性,提升整个教学效果;还可以开设职业体能课,选择与职业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和身体素质内容,使学生毕业后能把在校培养的体育技能带到未来的生活中去,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2.3 优化课程结构 推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关键是调整课程结构,建立具有职业特色、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高职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依据高职体育教育的两大属性(健康属性和职业属性),和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基本要求,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突出以人为本的特征。一方面,应当重视学生的主体取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另一方面,应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既有针对大多数学生制定的基本目标,也有为少数学有所长和学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发展目标,各个专业都应该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具体培养目标。
2.4 激发学生兴趣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兴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这种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受益终身。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延伸到诸如校园定向运动,拓展训练等项目上来,另一方面可以尝试转换运动器材的重量、高度、大小等来开展体育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带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5 创新考核制度 在现行考核标准的基础上应适当提高学习态度和理论考试两部分的比例,充分发挥学生们各自的长项,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在构成总分的部分里再增加一个奖励部分,奖励的额度可以根据两学期或上下学期成绩提高的幅度而定。如采用“校园定向运动”来考核学生在跑、跳项目的锻炼成绩,这样使不喜欢跑动的学生尤其是低起点者或困难学生会积极投入该项目中,在运动中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增强其学习的兴趣。
3 结束语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新纲要》对课程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高职院校应对体育课程进行整体的规划与设计,包括学科建设与发展、专业与行业领域的对接、师资的培训、软硬件设施的配置与建设等,既要适应《新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又要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领域特点。总之,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应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强调与职业特色的联系,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栾丽霞.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调整与优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5(4):72-74.
[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毛振明.体育课程改革新论:兼论何为好的体育课[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4]曲宗湖.学校体育测评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论文摘要:文章作者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以一位专职教师的视角,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分析和讨论。并结合教学经验进一步探讨了应对方法和措施。
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高职院校,凭借国家教育政策的大力扶持,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但由于长期以来实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往往倾向于以单纯的“职业能力”来定位学生的价值,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教育的历史使命和终极目标发生了偏离和错位。针对这一现象,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应在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或者普及通识教育,并提出了种种可行性方案,其中之一便是加强人文学科及课程的建设,构建良好的大学人文氛围。作为有着一定学科背景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其人文性尤其明显。所谓人文性,主要指引导学生把作品当作文化的载体及现象来审视,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在春风化雨似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人生的理解力和对美的感知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陶冶其情操,从而实现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在当下大的时代环境中,作为高职院校汉语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困惑与挑战。
首先,学科魅力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日益枯萎和暗淡,课程的吸引力也在悄悄地弱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走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其间曾有过类似于“显学”的辉煌,但时至今日,昔日风光已消失殆尽。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作为其研究对象的文学在当下功利化的环境中不断“边缘化”和“世俗化”,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一落千丈。建国后的文学因与社会政治之间的亲密关系,其命运曾一度大起大落。与政治的关系刚刚冷却下来,却又遭遇更为强劲的经济大潮的冲击,文学再一次难以自持,在金钱化、欲望化的书写中,沦入万劫不复的堕落的深谷,读者也由寄予厚望变为弃之而去。文学面临的生存困境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和课程建设蒙上了阴影。另一方面,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相比,其学科内涵与学养积累本来就有着先天的不足,在这一大背景的衬托下,更显捉襟见肘。
其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化、技术化,使课时一减再减,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成为教师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2001年10月以来,教育部连续三次召开全国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指导方针。基于这一方针,高职高专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上进一步向实践倾斜,对一些理论性强、与就业直接关系不大的课程逐步削减,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时量几乎减少了一半。不论如何评价这一变化,都必须承认并正视这一事实。
再次,学生人文素质差,心态浮躁,缺乏学习的热情和耐力。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专业水平方面并无明显差距,只是人文素质和知识面处于劣势。此外,受社会风气的影响,现在的学生虽然视野较开阔,接受知识能力较强,但往往急功近利,坐不得冷板凳。对于教师布置的课下阅读作业,也大多虚与委蛇,敷衍搪塞,不愿意认真地去完成。或者迫于就业压力,忙于考这个“本”那个“证”,精力分散,上课自然就不可能专心致志了。
针对以上实际问题,笔者从一个专业教师的视角,就如何突出该课程教学的人文性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应对措施。
首先,应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富有特色的校园人文环境,利用环境的熏陶。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文化背景,高职院校应当树立一个理想和目标,通过构建一种能体现人文关怀、尊重科学与民主、充满理性和自由之光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浸润其中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的自然生成,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作为专业教师,在上第一节课时,一定要先讲明该课程的性质特点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以抵御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和错误观点的消极影响。通过张扬具有人文精神的文学教育。重建对文学的信心。
其次,针对高职院校课时少、重实践的课程设置特点,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根据以上情况,我对课程内容作了如下调整:在不多的课堂教学中,侧重于基本文学常识、文学现象的讲解,将作品的阅读作为课下作业布置给学生。为了保证任务的落实而不是流于形式,要求学生一定要记读书笔记,并作为一项考查内容记入成绩。当涉及作品时,注意结合学生的阅读印象和碰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布置作业时,采取“少而精”的原则,既让水平一般的学生不感到无从下手,又要让好学生觉得有发挥才能的余地。这样,在对作业进行考评时,才能凸显档次,体现公正原则。
教学内容的变革必然会牵涉到对教材的选择或重编。在教材的选择上,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那些覆盖面广、趣味性强、理论深度适中的教材。有条件的院校也可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在博参深思的前提下编写针对性强的教材。
有了合适的教学内容,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两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课堂讲授依然很重要,但主要由教师点拨,要求学生在课后的阅读中去体验、去感悟作品,并写下心得和体会,既注重审美鉴赏力的提高,又强调写作方面的训练。可谓一箭双雕。同时,还加入了专题报告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作为补充。所谓专题报告式,是由教师指定作品,让学生阅读,根据笔记选定一名学生做专题报告,其他学生参与讨论,教师最后分析总结;讨论式教学则由教师集中选出几个与所讲内容有关的话题,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并记录下讨论结果,中间教师可适当加以引导,最后再由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分析、点评,并加以总结。对新的教学方式的尝试和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突出并强化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
当前,在军队院校《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作为一门重要的政治理论课程,有其明确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主要国际力量在经济、政治、对外关系和对外战略方面的地位、作用、影响、发展变化及其原因,在复杂的国际斗争中辨别是非。”因此本门课程对于青年学员来说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和意义。现如今,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一些新的理论不断涌现,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青年学员的需要,在新形势下,如何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如何更好地发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的教育功能,如何真正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本文从如下两个方面试做探讨。
一、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体系结构是否合理、课程特点是否突出,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现实性和综合性这样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员不能只拘泥于教材的形势与内容,要根据课程特点和学员的认知需要适时的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授课方式。
目前,军队院校《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按照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当今多极化过程中出现的五极来安排内容的。其中一些内容学员在高中阶段已经学到,并且相当熟悉。例如:当今时代主题、苏联解体及教训等,针对这一类知识可以少讲或者不讲,把有限的课堂时间用在更加实用、学员更加感兴趣的内容上。在讲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我国金融安全及监管的问题、中国经济稳定对世界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一系列学员关注的热点问题。这样就可以有机地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与学员的兴趣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
在充实调整课程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突出课程自身的特点。因为只有把课程特点和课程内容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时效性、综合性和现实性。
1. 时效性。所谓时效性是指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新,离现实生活近。《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二战后至今世界经济、政治、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关系,并且从中去探索总结世界经济、政治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及其对中国外交的启示等,它们最早是几十年前发生的,最晚有可能是几个小时前刚刚发生的,这些崭新的内容,突发的国内国际重大事件我们都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员选好、用好、讲好这些内容。另外也可以在教学形式上调动学员积极性、主动性来营造一个关心时政、关注焦点的学习氛围,从学员自身的角度来强化课程的时效性。
2. 综合性。《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所涉及的内容广泛,不但包括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国际各主要行为体及其关系,同时也涉及到社会、人文、宗教等方面的知识作为铺垫。例如向学员介绍中东问题的时候就需要从历史、宗教、资源、地缘政治、大国关系等诸多方面去诠释。这就要求教员既讲史实,也要总结理论,还要分析洞察国际热点;既涉及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世界历史的内容,又涉及政治学、外交学等方面的知识,所以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3. 现实性。现实性指的是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实际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研究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基本趋势,剖析世界主要政治行为体之间的复杂关系,掌握国际关系基本理论的最终目的目的是要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实践中得出的理论、规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中国外交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例如在探讨发展工国家的成败得失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同时避免走他们走过的弯路。与此同时,对学生本身参与国际热点问题的讨论和研究也有现实意义。可以通过对朝核问题的讲解与讨论使学员明确核武器的战略意义,以及我国周边的安全态势。因此说,现实性也是本门课程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二、创新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
对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具有较强时效性、综合性、现实性的学科而言,选择丰富且恰当的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地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愿望。”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传统灌输式”、“封闭陈旧式”、“平面板书式”等落后的教学模式还在使用。学员们对于这样的教学往往是感觉枯燥乏味,分心走神,课堂气氛可想而知,教学目标也难以实现。所以教员在备课时不但要准备丰富的教学内容,更要研究恰当有效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使之带着兴趣学习,达到教学目的。
目前,应用于大学政治课上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很多,例如:比较常用的理论讲授法、课堂讨论法;能够很好调动学员积极性的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法;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多媒体教学法等。针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程,我们仍旧需要从它的自身特点出发,以突出其时效性、综合性、现实性为主要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其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失为一项好的举措。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有很多,以下着重介绍几类较为可行的方法。
1.开展“问题式”教学,让学员成为课堂主角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涉及内容较多,课时有限(40课时),在较短的授课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有的放矢,突出重点问题。实行“问题式”教学不失为一项好的办法。问题式教学,就是以教材体系为依托,归纳出若干时代性强,学员关注度高的重点问题来讲解,遵循“紧扣热点、兼顾重点、关注难点、解决疑点”的原则来实施教学。
在开展“问题式”教学的同时,要进一步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教员要以多种方式调动学员积极性使之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员可以拿出一两个问题作为学员自讲内容。在课前为学员提供学习资料,对学员进行分组分工。课上由每个小组推选出的代表进行主讲,最后由教员进行补充讲评。笔者曾在自己的授课期班进行了实践,选择了日本战后右翼势力抬头及其影响这一问题。课上学员反响强烈,极大地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组织课上新闻播报,培养学员关心时事的习惯
《由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与其让教员提供新闻线索不如让学员自己动手筛选时事素材。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在所教期班中,四人为一组,对一周来重大的国内、国际要闻,进行筛选和整理后,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报并进行简单的评论。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同时也锻炼学员的归纳总结能力,养成了他们关心国内外重大时事的好习惯,有助于学员形成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3.充分利用网络,实现教学资源网络化
在多媒体交互式教学模式正逐步取代传统板书平面的教学模式的同时,大部分军队院校校园网也已成为教员和学员学习与交流的新平台。在课堂讲授不能满足学员信息量要求时,作为一种更宽松的环境和更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网络平台的优势便显现出来。就本学科而言,学生希望第一时间得到国际经济、政治发展动态。同时也想看到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录像、资料等。教员及时的更新充实这些内容,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就可以充实教学内容,避免空洞的说教,进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另外,网络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具有交互性,借助网络交流不但能够满足学习者沟通的要求,同时也可以把学习变成群体行为,借助BBS、聊天室、电子邮件、群等网络交流工具,使学员可以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结成有针对性的学习团队来完成学习任务。
当然,任何一门课程的建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一方面,在理论上要认真提炼总结,另一方面在实践上要勇于尝试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开辟出一条新型的,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科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一、摄影艺术概论
1、摄影艺术起源
Photography摄影是指使用某种专业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是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时代产物。自1839年第一台木箱照相机的问世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发展历史。据我国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科学目录》中表示,摄影属于艺术类学科类,美术学一级学科下的摄影学二级学科专业,意思代表摄影本身就是一门独立的专业,但据点差显示,由于我国市场需求等原因,在甘肃省境内甚至全国的多数高校中,摄影课程都是以依附于某一相关专业的形式存在,如此对摄影课程教学的深入开展带来一定局限性。
2、摄影技术专业内容
据调查显示,甘肃省多数高职院校中关于摄影实践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摄影技术、摄影艺术与摄影修养三个方面。其中具体教学课程包括:照相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感光材料、、曝光技术与技巧、数码摄像技术等。摄影艺术方面的课程内容包括:摄影色彩构成、摄影构图、摄影光线的处理、人像、风景摄影、新闻、广告摄影等。
二、高职院校中关于摄影实践课程的定位
摄影作为影视编导、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们的一门必修课,能够为学生有效提供解决有关图形图像理解方面难题的方法,是提供设计灵感及技术的源泉之一。但目前摄影实践课程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比重往往较低,相关专业的学生们往往无法对摄影这一庞大的艺术体系进行深入地了解,由于学生们对摄影课程缺乏深入地了解,且在实际教学中存在摄影器材、专业摄影知识等教学局限,因此摄影实践课程的教学成果往往不尽人意。
三、摄影实践课程的教学现状
1、高职院校中摄影专业教材的落后
在现代信息化时代中,信息及科学技术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在我国多数高校使用的教材中,很少有涉及对这些时代变化做出修改记录,虽教材不断改版及增加新的知识内容,但其根本只是在原有教材上进行少许修改,涉及知识面不够全面且缺乏完整的系统性教材,对摄影实践课程教学的开展带来诸多不便。
2、摄影器材的老旧
国内的艺术设计专业摄影教学目前还处于初步发展状态,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摄影器材的滞后所带来的摄影实践的缺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对摄影器材的购买和使用问题也是影响摄影课程开展的一大原因。在传统摄影教学中,一部800-900元左右的老式单反相机就可以基本完成教学实践所需,普通相机的租赁也很方便且价格低廉;但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数码摄影对传统摄影的颠覆,如今市场上的一部单反数码相机售价基本在5000-6000元、甚至上万元,这类器材的价格对摄影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笔不小的开销。有不少学生选择退而求其次,选择购买相对便宜的家用数码相机来完成课程实践,但由于此类器材与专业课程中的器材要求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教师授课后学生们的实践课程无法有效进行,由此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四、摄影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1、加强对硬件的建设与使用
由于摄影本身是一个高投入的行业,因此在摄影教学中的硬件投入也是极其必要的。现代数码相机的更新速度较快,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度对摄影器材进行不定时更新,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在摄影教学器材的选购上,应以实用、够用为宜,例如平面设计中的摄影课程主要以广告摄影为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摄影课程则应购买以广角镜头为基础的配套器材。
2、增加摄影课程教材的编写
摄影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中通常只有4-6周的单元教学,现有的教材无法对课时进行有效匹配,且教材中的专业知识叙述面的太过广泛,从而缺乏对摄影专业的针对性讲解。鉴于摄影课程对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性及现代社会所需,笔者认为该专业教材应由专家学者们组织编写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摄影教材,内容应涉及的专业知识更加详细、全面,以利于摄影课程在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深入开展。
3、加强对学生们自身摄影水平的提高
在数码时代中,摄影已经成为人们的一项基本生活技能。对设计专业的学生们来说,如何提升自己的摄影水平,以自身专业适应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相关校方应加强基础设备器材及专业教材方面,优化、强化专业师资力量。
关键词: 党员教师 骨干力量 模范作用
作为一名新时期高中党员教师,如何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体现模范作用,我觉得,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即要向外充分展示党员教师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形象,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师德师风赢得社会的尊重;内强素质即要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各方面素质,用内在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带动老师。
一、党员教师应是政治理论的学习者和坚定实践者
我们正处在一个复杂的时代环境之中,党员教师应适应新时代要求,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还要努力学习法律、科技和专业知识等,不能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应时时关注高中新课程改革,多学习,提高专业素质,使自己的知识符合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能够更准确、更全面地把知识授予学生。
新时期高中教育对教师队伍素质提出了高要求,因而对党员教师就有着更高的要求。党员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既是教师又是党员的双重身份。首先,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应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其次,应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身边的事做起,廉洁从教,乐于奉献,为人师表。应自觉走在师德建设的前列,以党风带师风,以师风带学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真正做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同时要结合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际,及时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样才能走在时代的前面,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二、党员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
党员教师应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由于学生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气质、兴趣、爱好、性格、智能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劳动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必须因人、因时、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应当是创造一种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党员教师应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改革意识,积极参与高中教育改革,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要增强创新意识,在工作和实践中与学生同时成长,走在学生的前面,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成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教育创新和改革的示范者。勤学习探究,勤自查自纠,扬长补短,力求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力争在业务上精益求精,有过硬的本领,在所教的学科中起到骨干作用。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与从前有很大的不同,现实的教学情况与新的教学理念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应更深刻地感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根据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及接受能力,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有效组织教学,激励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我开发,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在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关心学生的知识掌握,而且要关心他们能力的发展,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探究新知识、新方法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真正掌握知识,并且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
三、党员教师应是为人师表的典范
党员教师要成为优秀的教学骨干并在群众中具有一定影响,首先要有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心,师德修养不仅停留在言谈中、纸面上,而且要付诸实施,体现在行动上,有爱心——爱教育之心,特别是爱学生之心,只有带着这颗心上岗,教师党员的形象才可能完美,才能受人尊敬。
学生具有天然“向师性”的特点,我们在教书育人中,既要言教,又要身教,做到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职业的特点就是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言行要有很强的典范性,要用自己的人格能力影响、感染学生。我们对学生的影响将贯穿于学生整个受教育过程的始终,甚至可以说影响学生的一生。做到严于律己,勇于自责,知错改错,这样能给学生以具体生动的教育,让学生懂得事物具有双重性,错误一旦被认识和改正就可以转化为正确的客观真理。
四、党员教师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党员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热爱教育事业,要敬业、爱业、乐业,用自己的才智培养下一代,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党员教师身兼双重身份,既是党员又是教师。唯有坚持诲人不倦,才能真正当好党员教师。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不断地提高党性修养,加强党性锻炼,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思想和工作作风,关爱有困难的学生,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不单纯把教师当成一份职业,而是作为奋斗的事业。做到吃苦在前,不求索取,挑常人不敢挑的重担,做常人不想做的事,为学生树立榜样,为非党员教师做出示范,以自身的行动使广大学生和非党员教师紧随其后,真正体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从系统构建到片段教学的拓展
农村党员干部教育体系非常庞大、内容非常丰富,加之他们的学习时间分散,学习时段短暂,如果片面地按照系统构建的思路来进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移动学习中的片段教学就是从课程体系出发,按照学习目标、掌握程度,梳理出知识点,并制作短小、精简、实用的片段信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这些片段信息相对独立,但又有逻辑关系,能有效地解决因过度片段化,而引起知识点上下衔接不畅的问题。这种方式既满足了农村党员干部利用片段化时间,获取实用信息资源的需求,同时也让他们在随意的片段学习中完成了系统学习,是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教学的有效补充。
2.从定时定点到随时随地的拓展
目前,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利用卫星、有线电视网、宽带互联网。将移动学习应用到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就是要让教育教学活动摆脱对教室、课桌、电视、电脑的依赖,教师、农村党员干部、教学内容和教学平台都是“移动”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过程。在这个移动的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环境中,农村党员干部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和信息,无拘无束地向教师提问请教;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分享教育教学资源,自由自在地与学习者进行交流探讨;管理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无时不刻地为教师和农村党员干部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3.从自主学习到即时交互的拓展
在国际远程教育界,几乎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主的一统天下。而远程教育院校教师以及远程学习同学的畅通且有效的交互是远程学习成功的关键之一。对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而言,无论是教师,还是农村党员干部,他们往往都来自不同部门、不同工作领域和不同研究领域,他们的知识积累、经验积累和个人经历也都不同,这都是丰富的交互资源。但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虽然依托互联网安排了交流环节或提供了互动功能,但大多都是异步的,甚至是延时的,实时沟通和同步协作少之又少。移动学习则可以利用教师、农村党员干部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依靠移动教育教学平台,实现教师、农村党员干部之间即时的交互,充分利用各方资源。
4.从全面漫灌到精准滴灌的拓展
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内容安排来看,教育组织者虽然对其进行了科学分类,但是农村党员干部很难迅速地找到合适的知识和信息,无法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这仍然是粗线条的教育模式。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引入移动学习,就是要根据农村党员干部的文化层次、教育程度、工作岗位、学习兴趣和学习风格等特点,设置专门的信息定制条件,通过专业的信息定制技术,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个性化定制,将精心筛选和精细匹配后的知识和信息准确无误地推送到他们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实现远程教育资源与农村党员干部的精准对接。
二、基于移动学习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实践载体
1.建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库
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库是以科学构建教育教学资源体系为前提的,它能够让教师随时随地上传、管理教育教学资源,让党员农村干部随时随地浏览和下载教育教学资源。具体而言,可分为三个基本模块。首先,是资源管理模块。主要通过对用户权限的管理和设置,根据不同的用户类型分别授予上传、下载、修改、浏览、汇总、统计资源的功能。其次,是资源检索模块。开发一个智能搜索引擎,让教师和农村党员干部在面对庞大教育教学资源时,能够快捷地找到所需资源。再次,是资源存储模块。教育教学资源是教育教学资源库的核心部分,要采取安全的设备和妥当的方式来存储和管理。
2.建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协同交流区
从协同交流区的分类来看,按内容可分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生活知识分享等,按方式可分为文字协同交流、视频协同交流等,按载体可分为手机APP、手机网站以及微信、微博等第三方平台等,按时效可分为同步交流、异步交流等,按功能可分为以完成某项任务为目标的协同合作和以答疑解惑为目标的交流互动等。教师、农村党员干部和教学管理者借助移动终端,通过实名认证后,进入协同交流区,自由发起或参与教学研讨、集体备课、解惑答疑、协同学习、交流分享等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教师、农村党员干部与教学管理者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和全方位协作。
3.建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个性定制器
教育的个性化定制主要包括学习方案的个性化定制和教育资源的个性化定制。学习方案的个性化定制主要由教育组织者按照不同的教育目标、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拟定若干个不同的学习方案,供农村党员干部自由选择。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育个性定制器会根据农村党员干部选定的学习方案,及时地将学习安排和内容发送到移动终端,让他们有序地进行学习。教学资源的个性化定制,主要由农村党员干部选择感兴趣的教育教学资源,并设定好接收周期,教育个性定制器就按要求将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精准地推送到他们的移动终端
4.建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知识微课堂
首先,要把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的课程体系按照学科类别、知识层次、学习对象等维度划分成若干个子体系和相对应的知识点。然后,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类汇总、分层处理,找到相同或类似的,归类属于相同教学层次或相似教学方式的。接着,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课程的整个开发设计和录制中,制作时长为5~10分钟的教育教学视频。最后,到教育教学资源库,供农村党员干部使用移动终端进行学习。另外,还要配套开发条理清晰、功能强大的知识节点导航和搜索引擎,让农村党员干部迅速地找到需要的微课。
5.建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移动服务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