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大学生科研的重要性8篇

时间:2023-06-07 09:01:3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科研的重要性,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科研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 职业素质 培养

注:本论文系2013-2014年湖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高职思政课教学中企业文化传播与人才培养研究》(G2013C076)研究成果。

高职院校注重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新时期下,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从过去看重学历逐渐转为学历、职业素养并重,甚至更加看重职业素养。思政课教学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应重视当前市场下企业对人才职业素质的需求,探索教学新模式,制定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以适应当前经济体制的要求。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及当前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审美素质等。现如今,用人单位招聘人才不再单纯依靠高学历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而是更多的将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作为了评价的标准,如:道德品质、文化认同、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创新思维、学习能力、工作经验等。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更深入地了解市场需求,把握市场信息,重视自身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以便将来更好择业、就业。

然而,虽然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许多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缺失的现象却日渐显现。据调查,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大学毕业生最缺乏的职业素质主要有:第一,吃苦精神;第二,积极心态;第三,有效沟通;第四,诚信素养;第五,团队精神;第六,人际关系;第七,学习能力;第八,时间管理,第九,创新素质。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否具备优良的职业素质不仅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因此,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二、思政课教学在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一)思政课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

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必不可少,良好的思政政治素质是培养良好职业素质的前提基础。思政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和就业观,奠定扎实的思想政治和法律基础,提升自我修养的重要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思政课重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作为大学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最重要课程的思政课,能够准确把握时展的脉搏,与时俱进,及时体现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大学生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深刻感受到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把握时展的潮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发扬创新精神。

三、在思政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一)在思政课教学目标中体现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合理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制定有利于准确把握教学定位,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高职思政课教学应该结合高职办学理念,紧密联系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合理制定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活中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培养,让大学生在结束大学生活后能更好的走出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在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开展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延伸,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承载着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重任,对于磨砺大学生的意志和情感,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动性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升华。大学生也可以在社会实践中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就业形势,了解时展的需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让自己的职业理想符合当今社会的实际需要,着眼现实,面向未来。更要让大学生了解到择业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基础,要想顺利就业,就应当积极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充分利用大学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刘洋,付小美.从就业市场需求看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j].广西教育.2010(01)

[2]陈建华.大学生职业素质发展途径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0(08)

篇2

关键词:科研素质 大学 创新引导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169-01

一、总论

培养大学生科研素质是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做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方面的认知及影响因素的调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本着样本选择兼顾到各个年级和专业的原则,通过对话、访谈、问卷等调研形式展开工作。其中问卷调研,共向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大一至大四学生发放问卷20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673份,有效回收率为83.65%,其中大一为551人占27.55%、大二为533 人占26.65%、大三为531 人占26.55%、大四为56人占2.8%。

通过调研得知,同学们对于参与科研素质活动主要目的是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促进职业发展、展示自我、结识志同道合朋友、提高求学及就业竞争力、提升学术修养等,并未把物质或荣誉奖励排在首位,这从根本上切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的目的。在调查中我们得出:一方面同学们对于科研素质的提升非常迫切,与此同时,也折射出一些制约学生科研素质提升的因素。

下文将对大学生科研素质的认知现状和特点以及制约因素进行详细的论述,并对如何培养科研素质从而提升大学生科研素质提出建议。

二、大学生科研素质的认知现状和特点

通过调研得知,在 “你觉得科研活动和当代大学生息息相关吗?”这项课题中,有5.25%的被调查者认为不相关,作为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有没有科技成果无所谓;有4.5%认为不相关,“科研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老师,学生是次要的”,但同时有88.9%的被调查者认为与大学生息息相关,可以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提高动手实践能力,68%的被调查者认为与大学生息息相关,有没有科研成果将影响到自己的未来。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主动参与科研课题的人数仅占总人数45%,其主动性还不足一半,而其中绝大多数的比例对于此科研活动的作用仅仅局限于学校评比性活动的加分之类。科研素质的提升需要通过参加一系列科研活动,在对大学生科研活动的认知上,不同人群对此持有不同的意见,仍有一部分同学未能充分认识到具备一定科研素质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合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是至关重要的。而大学生的科研观念多局限于对综测加分以及科研素质对于自身事业的发展有影响的层面,眼界较为狭窄,应当对此方面进行合理疏导。

三、制约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因素

通过调查显示,同学们对于学校的硬件设施方面的意见主要体现在实验室的扩建以及实验器材的完备方面,在“你在参加SRT、挑战杯、自主创业类以及与之类似的研究活动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的问题调查中,23%的参与者认为从导师那里所获得的指导作用有限,32.9%的参与者认为经费支持有限,68%的参与者认为各项进程手续复杂缓慢,45%的参与者认为自身的专业知识有限 ,43%的参与者认为团队合作能力不强。在“你要参加科研项目,最希望学校或学院提供怎样的帮助?”这个题目中参与者对优秀指导导师、咨询平台资金等期望值较高。在团队配合方面,参与者对团队配合的作用给予了相当大的肯定,但仅有56%的参与者认为能够有明确的目标,配合默契,能熟练操作。其他参与者认为能机械式的完成配合或者不能独立完成。

通过对制约因素的调查可以看出,诸多因素成为大学生迈进科研大门,提高科研素质的绊脚石。如何让绊脚石成为垫脚石,成为有关部门、高校以及学生本身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改进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激发科研积极性

针对学生对于科研意义的认识过于局限以及学生的科研主动性不高的现状,在学校层面上,应通过在宣传栏张贴宣传海报,举办讲座,辅导员动员等各种形式,让大家初步了解科研素质的重要性,大力宣传进行科研活动对于提升学生自身科研素质以及对于国家和社会以及自身事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传播科研素质的提升对于以后提高就业竞争力以及继续求学深造所具有的影响力,极大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

2.加大扶持力度,完善配套设施

在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目前学校硬件设施以及资金扶持对科研活动的开展起制约作用,国家和政府以及学校的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加大财力、物力的投放,下发经费以扶持学生的科研活动顺利开展。学校应配备专门的导师对于学生的科研活动进行指导,对于实验室仪器设备及时更新换代,完善硬件配套设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

3.优化审批进程,提高工作效率

在调查中发现很大一部分参与者认为在科研活动中各项审批手续复杂缓慢是其进行科研活动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对此,高校有关部门应充分意识到在目前科研活动的审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造成的不便,针对目前科研活动审批冗长复杂,耗时长,步骤繁琐的现状,应尽力去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提高审批效率,简化审批手续和步骤,从而使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尽快有序的开展和进行。

4.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团队合作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有待提高。科研素质的提升需要通过进行科研活动来实现,科研活动的完成不仅需要个人去亲身动手实践,也离不开团队合作。所以在活动进行中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去动手操作,培养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锻炼自己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此外,应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分工合作,小组成员协调配合去圆满完成一项科研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合作精神在科研事业的重要性,从而具备基本的合作能力,使学生提高科研素质。

篇3

关键词: 科学研究 学校发展 教师发展 大学生培养

科学研究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活动。随着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要求的不断提高,科技经费投入的不断加大,以及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需求的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在本科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在高校发展、教师发展及大学生培养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日益显著的影响,本文从这几个方面对科学研究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加以分析和阐述。

1.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发展中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因此,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实施与开展的地方,其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科研素养,形成一定科研能力的大学生,这个任务的实现得益于高校科学研究的发展。通过大学学习,学生在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了解相应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够在毕业步入社会后很快适应其相关领域的发展需要。无论是世界一流大学,还是国内重点高校,都将科学研究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科学研究对于推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

2.科学研究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教学研究型大学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已不仅局限于上好课、教好重要组成部分。科研课题、科学研究论文也已成为教师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3]。因此,教师如果想要在个人事业上取得发展,就必须开展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对教师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大学生创新训练等培养大学生科研素养项目在高等学校的开展,对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要求更加严格,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教师只有在自身科学研究上取得一定的进展才能很好地对学生的科研活动加以指导与帮助,这就要求教师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从另一角度看,教师通过科学研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前沿,可以很自然地将这些前沿动态融入自身的课程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更新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质量。由此可见,科学研究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3.科学研究对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对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人们通常将大学生的科研素养的按组成要素分成四个要素: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科研能力、科研精神[4],这其中每个要素的培养都离不开科学研究。大学生通过参加一些科学研究工作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科研兴趣,特别是对相关学科的学习兴趣。很多大学生都觉得单纯的书本知识比较枯燥乏味,似乎没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通过参与科学研究,能够让大学生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内容,提高兴趣,从而端正对该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态度,改善教师的教学质量。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是对其能力培养的一个系统工程[5]。整个科学研究的过程不仅是动手做实验,而且要从文献查阅开始。大学生首先通过文献查阅,初步学到凝练科学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同时对英文文献的阅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随后在课题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能够显著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小组合作的课题研究,能够促进大学生与人合作和交流沟通的能力。最后在课题的总结阶段,通过科学论文写作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这整个过程的进行无疑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不仅如此,大学生通过科学研究的参与,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提高了其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科学研究作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动力已逐渐成为本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教师的科研素养及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大学生的包含科研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得到改善,高等学校也因为教师的发展和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而得到发展。因此,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动力,是高校教师进步的动力,也是大学生培养的有力手段,科学研究已经并将继续在本科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雁.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60-61.

[2]张金安.科学研究在教学改革和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4,8:68-69.

[3]陈长喜,卢秉福.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机制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59-61.

[4]占梅英.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的探索――对Z校“三级”论文科研训练计划的个案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1.

篇4

关键词:教师;指导;科研;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164-02

在当今科学技术、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高校的战略重点,也是社会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切入点,并逐渐成为鼓励并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突破点。在参与科研创新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挖掘学生的科研潜能,拓宽知识领域,延伸专业技能,提高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综合素质。为更好地开展教师指导大学生的科研实践活动,学校应构建有效的大学生科研管理措施,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科研活动平台,激发他们的科研动力与活力。

一、领导重视、宣传到位

各级领导都应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教师指导大学生科研实践活动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之一,支持学生开展科研活动。作为组织者,一定要协调各个相关部门配合开展工作。要在工作中积极倡导、宣传,涉及到具体的事情和困难要认真加以解决,在筹集资金、实验场地、指导教师安排等方面都要给予优先照顾。

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广泛宣传科研活动对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1]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吸引广大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没有教师指导的科研活动,只能停留在小规模、低层次的水平,不可能产生较大的科研效果,也不可能涌现大量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必须发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其中,认真指导学生有条不紊地深入进行,为他们的科研选题、立项提供参考意见,帮助他们解决在科研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开展学生科研实践活动,最重要的环节还在于学生本身。要通过宣传,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参与科研对自身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只有如此,才能促使学校的各级领导和部门更加重视并加大支持科研的力度;才能激发师生积极地加入到科技活动的行列中,有助于更多学生锻炼成长,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健全管理制度

要使学生科研实践活动长期健康地开展下去,就必须制定相应的一系列可操作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专门的组织机构,以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与协调。[2]

1.建立专门的组织和管理机构

为了把学生科研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应建立专门的组织和管理机构。机构应安排专人负责大学生科研项目的管理,包括对项目的设立、审核、监督、评价和验收等工作。这样,通过机构的设置和规章制度的完善,加强对学生科研项目的管理,端正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态度,提高学生科研项目开展的效率。

2.建立科研项目管理制度

科研工作是一项具有很强逻辑性、理论性、科学性的工作。大学生由于自身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在开展科研活动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学校应选拔一批学历和职称较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学生科研的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科研立项、开展研究和成果申报等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掌握科研方法,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保证每项学生科研活动都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保证学生在科研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能及时得到解决。在管理制度方面,一要做好科研立项工作,指导学生从学习实践和科学文献中发现问题,填写科研课题申请书,拟订详细的、可操作的课题研究方案。大学生立项课题要由教师指导,并由大学生科研创新指导委员会从选题方向、研究价值、方案制订等方面进行论证评审,批准后确定为正式的研究项目。还要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学校管理机构应加强对大学生科研工作的管理。对所有大学生科研过程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督导和检查:了解课题研究情况,检测研究效果,提供信息资料,指导研究方法;要建立定期报告制度,要求课题负责人定期作出口头或书面的阶段性研究报告;要进行课题结题鉴定。课题组在按计划完成研究任务后,应及时做好材料的汇总、分析和整理工作,认真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科研项目的物质保障

真正地开展学生科研实践活动,离不开必要的物质依托,只有在器材、场地、经费等方面得到了保证,科研活动才能顺利、健康地进行和发展。首先,学校应设立学生科研专项基金,可通过社会赞助、行政拨款等渠道,筹集学生科研资金,对学生科研项目给予一定的资助,保证科研活动正常开展。其次,学校要为学生科研提供实验场地、配备实验器材,创造便利条件。学生从事科技活动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因此,一些基本的实验器材和场地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应当充分挖掘现有的资源,提高实验器材和实验场地的使用效率,将实验室、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资源方便地提供给学生,确保学生科研活动顺利进行。

4.建立科研激励机制

为激发指导教师、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学校应该制定一些促进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激励机制和政策。对于指导教师,学校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补贴及报酬;对于学生,则在项目结题后,经项目管理领导小组终审确认、验收合格,主持人和参与者即获得相应学分或一定的物质奖励

总之,加强教师对学生科研实践工作的指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时展的要求,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只要学校重视,措施得力,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就能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学生科研活动就一定会蓬勃发展,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就一定会脱颖而出,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校学报;大学生;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045-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表明,“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高等教育重要发展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1]。各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主要是指以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反映了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历史。最早是在1996年,清华大学率先借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实施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创建并实施SRTP。随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比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软件设计大赛”等各种科研竞赛。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还能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如下:

1.有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学生的科研活动打破了重灌输轻创造、重应试轻应用、重传承而轻革新的传统教学摸式,可以帮助大学生充实、巩固、检验书本上的专业理论知识。目前,科学知识飞速发展,而由于课本的编写、出版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因此大学生上课学习的知识,往往已不是当时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知识,而教师也很难在有限的课时里将本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展示给学生。如果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大学生毕业后将难以适应如今知识经济信息化的社会。检索本领域最新科研成果是科研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就是培养其对未掌握的信息和知识的接收能力,以及对新接收信息和知识与原有掌握信息和知识的联系能力。大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才能更好地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最新科研动态,从而拓展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加深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全面的发展。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大学生的创新和拓展能力有了施展的舞台。科研能力是指在分析问题时,有所发明创造的能力[2]。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也就增强了大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除了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写作、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还能够培养大学生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准确的判断力、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生不断增强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要求,为毕业后就业或继续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报对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作用

1.激发大学生从事科研的热情。高校学报作为高等院校主办的学术期刊,为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就是其办刊的宗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中第二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期刊。”[3]高等院校科研的主体由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大学生组成。因此,高校学报也应定位于为这两部分人员服务。学报不但是教学科研成果的接收器,而且还是教学科研的助推器[4]。高校学报为本校教学科研人员和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广大平台。大学生的后,得到的尊重和赞誉,带来的满足感,激发其从事科研的热情,会促使他们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思考和研究,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学报上刊登的大学生论文,对大学生除了有更直接的榜样示范作用,还有抛砖引玉之效,起到鼓励大学生展开科研竞争的效果,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形成一个人人参与的良性竞争氛围。

2.学报对大学生科研的引导作用。大多数大学生是第一次参加科研活动,他们的学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学报的论文体现了多学科、多专业最新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对大学生起着标杆和导向作用。大学生通过借鉴学报的论文,可以学习如何选题,了解该学科该专业的研究方向、研究进展、研究思路和论文相关的观点和结论,沿着正确的方向研究,少走弯路。大学生初次完成的论文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可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学报编辑尤其是审稿专家的修改意见往往一针见血,令其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3.学报对论文写作的指导作用。大多数科研成果都以论文形式公布于众,但是目前存在部分大学生外语水平颇高,而母语的应用能力较差的问题。在语言文字能力、行文语气、语法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更何况初次写作有更高要求的学术论文。初次写作者往往不熟悉学术论文特有的格式、单位、符号及图表的使用规范,缺乏对论文写作规范的理解和掌握。大学生多看学报,多受熏陶,自己写起论文来,从格式到内容都会得心应手。论文的规范深层次上是对研究态度作风的一种要求和约束,从写作初期就建立起严谨规范的科研作风,这就为他们今后的研究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学报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措施

1.提高学报质量。学报是学生无声的老师,学报编辑是论文写作理论的掌握者,同时是学术期刊出版工作的标准和规范的执行者。学报论文中的观点、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以及行文规范等,给大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术蓝本。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期刊质量的保障。学报编辑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增强使命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水平,才能创办出精品期刊。不仅使学报自身得到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2.多渠道传播学术论文写作知识。学报编辑可以定期举办讲座,讲解如何进行学术论文写作,使大学生掌握论文的题目、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详细的独特格式要求。同时,学报编辑尤其是资深编辑还可以在选题和论证方法等方面进行引导和启发。学报编辑要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与大学生作者、读者互动,搭建好发现、培养人才的学术平台。在学报网站上刊登学术论文特有的写作方法和格式要求,并针对一些日常来稿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做出具体的解释回答。在学报网站上设置留言板和邮箱,及时回复大学生作者的提问。

3.直接参与论文指导。随着高校扩招和教育大众化,专业教师对大学生论文的指导有些力不从心。毕业论文又是高校科研的硬性规定,学报编辑可以协助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科研论文的指导。大学生的论文往往缺乏深度或广度,而学报编辑不仅是“专家”还是“杂家”,不仅对本校各专业有较深的了解,还广泛涉猎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学报编辑往往可以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学生论文的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大学生作者应多与学报编辑交流,虚心接受其所提的意见建议,在与学报编辑的互动中,提高自身学术水平。

4.提出选题,进行征文。学报编辑在指导大学生论文的过程中,也可以了解到其学习和科研现状,从而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选题策划。大学生往往由于自身限制,容易重复前人的选题,浪费时间和精力;还常常出现选题过大或过小的问题。学报可以提出一些筛选过的适合本校大学生的选题,使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科研活动,以便尽快做出成果,提高效率,增强他们科研的信心和热情,为以后的科研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5.刊登大学生优秀论文。有的大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学术质量上乘的论文,符合学报学术水平的要求,就可以刊载到学报上,这极大地鼓舞了大学生的科研热情和积极性。每年学校都会有大量的毕业论文,可以在学报中开辟专栏,刊发优秀的毕业论文。如若版面有限,可向学校提出增加学报页码用以刊登大学生论文,这也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工作中的一环。

6.向大学生赠阅学报。当前,学报的分发计划一般以教师科研人员和作者为主,大学生除非自己主动要求,很难有对其的分发计划。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报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作用,分发计划在保证教师科研人员的前提下,应考虑大学生的阅读需求。随着阅读学报的大学生数量的增加,需要适当地增加学报的印刷数量,使有需要的大学生都能阅读到,扩大学报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如果超出预算,可向学校提出相应的申请。

高校应重视学报编辑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使其做好编辑本职工作以外,参与到学校科研与教学活动中,做到人尽其才。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多方面的努力与协调。学报编辑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多学科领域专业知识和论文写作方面的优势,在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方面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领导小组.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欧阳F,韩先满.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84-86.

篇6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广州高校

一、前言

1997年扩招以后,大学生持续增长,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增长到2013年的70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仅广东省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达到44.2万。1女大学生已成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群体,她们就业好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大学生群体就业的总体情况。本文从女大学生角度出发,采用数据统计和访谈法来分析广州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研究方法

调查样本涉及广东三所高等院校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生,采用系统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正式调查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117份,回收率为93%。运用SPSS15.0进行数据分析。

就业影响因素量表:本量表是自编量表,主要测试就业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共包括17个题项。量表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要求被试在5点量表上评价每项因素的重要性。

能力因素量表:本量表来自邓婵娟的硕士论文中《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调查问卷》中的能力因素量表。主要测试能力因素的重要性。量表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要求被试在5点量表上评价每项因素的重要性。

三、结果

1.课程重要性

高等学校的第一职能是教学,而教学则离不开课程,在课程准备重要性排序中,前两位是应用技能课程(3.68±0.94)与社会实践课程(3.68±1.00),最后一位是实验课程(2.91±1.05),而英语则排在了第三位(3.65±1.05),计算机排在第四位(3.47±0.97)。专业理论课程(3.18±1.04)排在第五位。

2.就业影响因素

就业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中位于首位的是个人能力因素(4.10),其次是人际关系(3.78)、学历层次(3.37)、学校知名度(3.35)、工作经历因素(3.31)。而性别(2.05)、户籍(2.18)、年龄(2.20)相貌身高(2.73)这些不可控因素排到了较后的位置。

由上述可知:个人能力是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在个人就业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着重分析个人能力准备中的具体因素。

3.能力因素

能力的重要性排序,第一位是沟通能力(4.09),其次是社会适应能力(4.07),团队合作能力(4.05),解决问题的能力(4.04),社交能力(4.00)最后五位的是自我规划能力(3.58),计算机能力(3.44);写作能力(3.20);发明、创新能力(3.19);科研能力(2.91)。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1.实践性课程重要程度大于理论课程

女大学生认为应用技能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是最重要的课程。因为用人单位更需要有一技之长,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女大学生往往会以工作单位的雇佣标准来要求自己,认为实践性课程更重要。英语和计算机这些公共课程被排在了第三、第四位,毕竟在就业过程中英语和计算机是一种基本技能。吴妙同学在访谈中谈到:“我个人觉得实践性课程更重要,我不太喜欢哪个纯理论的东西,就算学会了也未必能用上,如果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再参考那些理论课程,我觉得会有更大的用处。至于英语,几乎所有的单位都要求有四六级成绩单,所以英语是必须的,计算机也是。”

2.个人能力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

个人能力是就业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人际关系、学历、学校知名度。因为中国是一个重视人际关系、高学历、名校的国家,这些因素都是大学生找到工作的重要砝码。但是以性别、年龄拒绝录用女大学生的主要因素则分别被女大学生排在了倒数第一、第三的位置。

篇7

【关键词】 医药院校;学术科技;人才

一、引 言

在现代社会,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依靠经济和科技的进步,最终关键在于高素质人才的竞争。现代医学教育要求在给大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开拓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然而,目前国内的医学教育状况远远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其中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薄弱和科研素质的低下尤为突出。据有关调查结果,大学生没有科研经历,绝大多数学生不了解医学科研的过程和方法,不懂得怎样撰写医学论文,80%以上的学生对科研重要性缺乏认识,很少到图书馆阅读医学文献[1]。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能增强大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研能力。高等学校大力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不仅能增强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科技意识,同时对于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显重要[2]。在科技竞争日益剧烈的当今世界,我国全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跨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树立科技意识和培养科技技能,否则将被历史所遗弃。

二、开展学生学术科技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国内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已开展多年,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新的世纪如何使该活动能够开展得更好,则有必要深入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1.定位问题

所谓定位问题,就是“课外科技活动”在高校教育体制中的位置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到该活动能否深入持久并卓有成效地开展的关键问题。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一个“课外”两字就给“科技活动”贴上了业余的标签,因此它是可有可无的。需要时有,不需要时无(如要竞赛时,就组织学生参加);有兴趣的有,无兴趣的无(目前大多数学生还未认识到其重要性并参与该活动)。因为是“业余”的,所以会受到人员、经费、设备、场地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得不到专业教学部门的支持,特别是长期的支持,其后果就是科技活动的科技含量极低,不要说“创新”,就是起码的专业技术能力的锻炼都谈不上,达不到创新素质教育的要求。其实,课外科技活动与其他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它的“科技”二字,必须要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素质之目的。

2.受到科研条件、经费不足等客观因素的限制

如上述,由于定位不准,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在高校的教育体制中,从来就没得到过重视,学校不重视,那么科研经费的投入就会少,科研条件就难以得到改善。长期以来,学生与先进的实验设备无缘,国内也只有少数重点医科大学开始尝试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对于医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则比较重视,比如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鼓励学生进行科研,教师和学生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于科研训练上,使多数学生学会提出研究问题、分析实验数据、运用新技术、批判性地阅读文献、撰写科研论文。尤其可贵的是,他们通过训练懂得了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从而受益终身,并为医学科学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3]。

3.科技活动与实际应用脱节

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是教学实践的一种有效形式,但是,从学习到参加学术科技活动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因为,学生参加学术科技活动的成果还没有得到实践的最终检验。

学术科技活动的每一项成果,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创造力、创新精神的体现,但是,这种创造、创新的成果却往往会被“雪藏”。花了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去设计、实验,结果只是为了评一个奖,或者说为了完成某项活动任务,而不去检验其对生产生活可能产生的实际作用,这种现象是一种极大的智力浪费,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是极为不利的。

三、开展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应利用医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这一重要途径,在各方面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积极转变观念、挖掘潜力、勇于创新,为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成立专门负责管理学生科研活动的机构

医药院校中开展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相对难度较大,很大原因就是由于没有专门负责管理学生科研活动的机构。某些医药院校在促进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所做的举措,有值得借鉴之处,如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成立了以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和分管科研、教学工作的副院长牵头的学生科研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学生党总支、院团委和院科研科负责人组成,具体负责管理学生科研活动。从事科研活动自愿报名,从政治素质高、学习成绩好、能吃苦耐劳、热爱科学研究工作的学生中择优录用[4]。

2.引入课题竞争制,科学地制定学生科研计划

在学生科研领导小组领导下,首先公开、公平、公正地选定若干有课题的教师作为科研导师,负责选题、开题报告、科研指导、论文撰写及召开学术交流会等各项工作,保证学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要求参与科研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文献查找、动物喂养、实验操作、数据采集、统计分析以及论文撰写的全过程,并且经常向全院学生宣传科研进展情况,组织其他学生实地参观,从而以点带面地扩大课外科研的影响力。 转贴于 3.支持建立学生学术科技团体

倡导贵在参与的精神,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必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动员大多数学生积极投身于课外科技活动,才可能在全校形成声势,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在组织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可以采取支持学生建立一些科协组织,并使这些组织成为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群众基础和核心力量。学生科协组织由学生自己管理,制定活动计划和章程。学校每年拨出专款解决科协的设备和活动经费;院、系安排专用房间作为学生科协的活动场地;选派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又有责任心的教师,辅导学生科协的科技活动,定期举办一些技术讲座;同时还鼓励教师将科研和教学中的课题带到学生科协去,让学生利用课余参加一些科研活动,既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又解决了科研人手短缺的困难[5]。

另一方面,可通过学生学术科技团体与社会各相关实习单位取得联系,把我们的学生“推销”到用人单位去。在课题的设计、资料的收集、资料的整理、资料的分析过程中,突破医药院校本身的界限,以医药院校为基础,通过“1+n”的方式与学校的多个教学基地合作,共同做课题,打破长期以来只在医药院校本身这个小范围内搞课题出作品的局面,把作品出产范围扩大至整个社会上。这一方面可以为学校节省开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做课题学生各种能力的出色表现而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从而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健全产、学、研结合机制,努力提高科研成果利用率

要想提高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成果的利用率,必须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学校应该组织专家对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成果进行筛选和评估,对切实有实用价值的成果要给予一定的经费或者政策扶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转化为生产力。

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让企业切实参与到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中来,从企业的实际需要中产生研究课题,再用研究的成果去推动企业的发展,实现学生科技活动与企业生产发展的共赢。

四、结 语

通过上述对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之重要性及若干问题的讨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不是业余的,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应当纳入正常的教学轨道,作为学生创新素质全方位培养模式的组成部分。

(2)“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不是少数人的事,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体制和观念,创造条件使最广大的学生和教师能参与到“活动”中来。不断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是活动的意义所在。

(3)组织大学生科技竞赛,必须合理选择竞赛内容、竞赛方式,使该项活动能够百花齐放,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承堂,黄祥成,孙大成.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0(3):35.

[2]吴乃利.我校1994~1998年五届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与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 1999,17(3):168.

[2]郭天平.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1(4):25-27.

[3]张雪君,梅人朗.医学生科研的价值[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1998,19(1):33.

篇8

关键词:科研立项;学科竞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033-02

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是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与实践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五邑大学是广东省一所立足于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地方院校,而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更是一个以培养面向光电子相关企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年轻院系。我院大部分同学的就业选择为江门及其周边城市的光电子相关企业。虽然目前企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较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的扩大,企业对人才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都有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调查学生的就业及工作情况发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在对应性上存在能力与素质方面的差距,其主要原因在于面向实际的实践能力素质训练环节较薄弱,内容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学生知识向能力与素质的转化实践平台构建缺乏宽泛性等。

基于我院在人才培养过程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提出本科生科研立项与学科竞赛相结合的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模式,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建设创新教育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和实践能力。

一、科研立项在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1.本科生科研立项的重要性。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高等教育法》已经明确指出培养具有从事本专业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是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随着社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应当放到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首要位置。不管本科生毕业是升学深造还是就业,其科研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教育部在2007年推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广东省教育厅在2009年也启动“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目的都是资助本科生从低年级开始参与一定的研究项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营造创新氛围,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这些举措都表明政府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视,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或发明创造的浓厚兴趣,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本科生科研的多样化参与形式。目前我院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参与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参与五邑大学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参与教师的省市级以上科研项目。三种形式并不是独立的,学生可以以不同形式参与有联系有梯度的科研课题。每个项目原则上都有一个或两个指导教师,接受不同年级的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成立科研团队。

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和五邑大学课外科技活动小组立项课题可由学生自主组建,通过前期调研自主定题。通过教师的协助指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熟悉科研工作的基本过程,包括了解科研工作基本思路和方法,基本掌握查阅中英文文献、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等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提倡学生在组建科研团队的时候,要形成团队梯度,尽量在一个团队中有不同年级的学生参与,这样有利于课题的连续性和深入性。此外,也可以让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的省市级以上的课题研究中,通过协助教师开展科研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能力。在开展科研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会,以科研小组为单位进行近期工作的汇报与讨论,邀请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学术指导,这一举措不仅锻炼学生的总结与分析能力,同时也可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其他科研小组的工作,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这些科研项目的实施都可帮助本科生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同时也可使教师的实验教学方法得到改良,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学科竞赛在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1.学科竞赛的重要性。学科竞赛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对于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推进校风学风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学科竞赛的多样化形式。目前,我院本科生参与的学科竞赛主要包括: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广东省大学生物理实验设计大赛、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技能竞赛等系列竞赛活动。我院在近几年的多类学科竞赛中均有取得名次。学科竞赛有指定题目或指定范围的,多数都是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涉及的实际应用问题,可促进深入了解专业基础知识和扩大知识面。我院积极宣传各类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并在学科竞赛前成立教师指导小组,接受学生的参赛报名。学生在竞赛活动中可以拓宽专业视野,体会到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增强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转变学习观念。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的过程中,也可加深对实验实践教学的理解,从而反馈指导自身的教学。大学生的专业竞赛是不可多得的互动教学案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可实现观念和理念的更新,促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

三、科研立项和学科竞赛相结合的模式在高校实践改革中的效果是1+1>2

科研实验和学科竞赛这两种活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促进的。将两者有机的结合是我院在实施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它所带来的效果是1+1>2。在科研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掌握科研活动的基本流程,提高文献阅读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验中得到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也可有机地应用于学科竞赛的作品设计中,而成功的学科竞赛作品也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继续开展科研实验的热情。科研立项和学科竞赛有机结合的模式为本科生的全面成长创造了一个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可有效地推进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进程,提高创新教育水平。通过科研立项与学科竞赛可使本科生快速进入新技术应用和科研开发的殿堂,有利于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适合学生创新的校园学术氛围。同时这种重视学生爱好和特长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创新思想和行为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也可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认同学习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

总之,科研立项和学科竞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是五邑大学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的有益探索,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性应用型才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姜长宝.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0,(8):152-154.

[2]陈树莲,赵勤勇.关于提高高校学生学科竞赛水平的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116-118.

[3]王茜,衡恩良.谈科研工作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存进作用[J].基础医学教育,2001,(3):24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