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01:3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公有制经济企业,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 现状及原因 创新工程体系 对策
非公有制企业历来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四川攀枝花市非公有制企业越发壮大,其产值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比例越来越重。2004年,民营企业增加值达到43.68亿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近1/4。为了在激烈的竞争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非公有制企业必须积极寻求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即经济技术创新。
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内涵
经济技术创新概念,起源于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提出的 “创新理论”,其基本含义是指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有关的技术经济活动。经济技术创新指企业将新的知识与技术用于生产经营之中,以创造和实现更高的经济价值和企业利润为目标的活动。它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引入新的产品、 采用和推行新的技术、开拓原材料的新供应源、开辟新的市场、采用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
对于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本文认为,是通过教育培训,积极构建企业文化,全面提升员工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让员工全面参与到生产、管理、经营的全过程,并在企业生产、管理、经营的全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运用、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对生产经营管理流程中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创造新产品,实现企业运作机制的最佳状态。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内容包括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等方面。
攀枝花市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现状及原因
尽管攀枝花市非公有制企业在经济总量迅速增加的同时,经济技术创新能力逐渐增强。但是,与国内外、省内外发达城市先进水平相比,经济技术创新在涉及领域、数量、质量以及竞争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企业自主开发能力明显不足,职工参与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热情不高,且创新水平较低。
总括起来,制约攀枝花市非公有制企业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认识不足。许多企业满足于现状,他们认为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以获取最大的利益,而不是通过改进生产工艺,进行技术创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攀枝花市是以资源开发为主的重工业产业城市,非公有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是依附于大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不愁销售,许多非公有制企业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改进上没有充分的认识。半数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属家族式企业,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对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持可有可无的态度。
资金不足。资金投入不足仍是阻碍企业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最大障碍因素之一。2004年攀枝花市国民生产总值163.82亿元,但整体攀枝花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仅有8978万,其中非公有制企业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小于1%以下的企业占2/3以上。
人才缺乏。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与否、效果如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然而攀枝花市非公有制企业的人才现状令人堪忧,这是由非公有制企业的特点决定,攀枝花市非公有制企业由于规模小、发展前景差、福利待遇差等多方面因素,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
技术创新机制缺乏。机制不健全是阻碍非公有制企业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攀枝花市非公有制企业在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中,没有形成有效的领导组织机制、运作机制和合理的激励机制。
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攀枝花市非公有制企业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尚处于“初始、本源”状态。因此,针对攀枝花市非公有制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在活动的总体方略上采取需求拉动模式,即市场需求或生产需要销售信息反馈研究与开发技术改造创新的市场检验。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渐进性创新,能够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完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使之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就要构建及完善其绩效评价体系。
指标体系基本内容
根据技术创新的内涵和基本要素,结合本地创新资源和企业状况,指标体系基本结构设置为三个指标类A、B、C和15个指标项。具体设置为技术创新投入(资源) A(包括RD资金投入强度A1、RD人员投入强度A2、技术改造投入强度A3、RD经费占年销售之比A4、网络建设情况A5、RD经费年增长率A6);技术创新产出(效率) B(包括主导产品更新周期B1、RD成果B2、企业开发成功率及转化率B3、技术引进消化能力B4);技术创新实现(效益) C(包括企业新产品市场占有率C1、企业新产品收益率C2、企业新产品销售率C3、企业劳动生产率C4)。
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设定之后,采用“线性加权和法”进行量化评价,其程序如下:
确定权重值,结合各项指标在体系中的作用程度,进行综合权衡确定,其各项指标权重αij值(A1=0.2,A2=0.2,A3=0.15,A4=0.15,A5=0.15,A6=0.15;B1=0.20,B2=0.30,B3=0.30,B4=0.27;C1=0.18,C2=0.21,C3=0.22,C4=0.18, C5=0.21)和各类指标权重Wi值(A=0.3,B=0.3,C=0.4)。
用Yij=50(Xij-minXij)/(maxXij-minXij)+50对每项指标统计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变为标准值。
指标项和指标类的评价值计算,指标项评价值Kij=αijYij,指标类的评价值Ki=∑nj=1WiKij。
评价分析,根据评价总值和各层次的评价值,对企业进行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分析,也可对其中部分进行单项对比分析。按标准把经济技术创新划分为几个层次,这样可分辨创新能力和水平。通过评价分析可弄清创新企业的创新特点、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便于有针对性对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作进行管理,引导创新工作向纵深发展。
根据评价结果,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四个层次,即评价值达到90分以上者为第一层次,达到80分至89分者为第二层次,达到70分至79分者为第三层次,达到70分至79分者为第四层次,60分以下者为第五层次。通过对攀枝花市非公有制企业创新能力层次的分析,发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水平相差较大,低级水平的企业较多,第一、二层次的企业所占比太小,说明大部分企业技术创新较弱。从评价总分排列上,最高分为90.63分,而最低在45.64分,两者分数相差很大。可见,企业创新工作开展很不平衡,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采用该指标体系对非公有制企业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基本反映出活动的实际状况。该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必将在非公有制企业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作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对策
政府行为对策
完善制度,建立健全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为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业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是促使攀枝花市非公有制企业经济技术创新,走上良性循环的保障。各级政府应考虑各种经济实体的协调发展,把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纳入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发展规律,以企业为主体,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科技力量积极参与的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企业自主开发或联合开发的经济技术创新机制,为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广泛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创造条件。
制定优惠政策,为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提供资金保障。国家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要给予非公有制企业更大的扶植和支持,以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更好地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攀枝花市建立和完善“财政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社会各界参与”的多形式多层次经济技术创新投入机制。
加快服务体系、网络的建设。国家应该加快建立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技术咨询、指导和培训。国家应逐步建立完善为中小企业实施管理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各种专门机构,在此基础上建立信息港、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完善区域性、全国性信息网,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信息和金融投资、技术交流与合作方面的服务。
企业行为对策
改变观念,提高认识 攀枝花市许多企业对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的认识存在严重不足,有的企业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非公有制企业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难以开展。要想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行为观念,提高认识,提升文化知识水平和现代企业管理水平。企业要认识到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非公有制企业求生存图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企业长远、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以职工为主体,完善技术创新机制 企业必须坚持经济技术创新与企业制度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分类指导、综合推进,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载体、职工为主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科技发展要求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机制、人才机制、激励机制。
共同入股成立担保公司,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广筹资金 在攀枝花市最为有效的方式是非公有制企业共同入股成立“会员制、封闭型”的担保公司,将企业的融资需求、政府信誉和银行赢利愿望连成一条融资回路,为企业谋求发展。
加强技术管理,强化消化吸收和创新 加强技术管理,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缩短与国有企业和国外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调整技术引进的结构,引进对象从以“产品导向”技术为主逐步向产业基础技术、主要技术和高新技术转变。加强技术引进的宏观管理,防止重复引进、盲目引进和低水平引进。引进以后要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管理,并加大投入强度,为企业创造效益。
此外,建立以产学研联合为主要形式的社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结合当前科研院所转变的契机,大力推进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结合,使科研院所成为企业的重要技术源。
市场主导对策
充分发挥市场在非公有制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导作用,这是市场积极体制与市场积极规律的客观要求。只有市场主体合格了,企业才会对市场信号有灵敏的反应,才会有技术创新的潜在利润,以及生存与发展的危机感才会成为技术创新的动力。
应递减一些行业进入壁垒,使金融业、通信业等有步骤地对非公有制企业开放。赋予非公有制企业的平等竞争地位,使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企业平等竞争、优胜劣汰、重组整合,其结果必然是善于技术创新的企业。
参考文献:
益民家具城目前尚属小微企业,经营者开办目的十分单纯,就是为了养家糊口,短期就能获利,梦想做强做大。但是经营者并没有接受过家具行业系统的培训,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缺乏营销理念,企业文化素质偏低,在营销时总是盲目跟风,缺乏创新和个性特色。目前,石拐新区仅有2家家具店,有的时候,经营者看到别人的实木家具好卖,就舍弃原来经营的产品而转向实木家具,营销思想摇摆不定,这导致家具市场不光产品同质化严重,甚至营销手段也出现雷同,其结果可想而知。
2解决问题的途径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政府需要转换姿态,实干兴区,从硬环境和软环境2个方面给予这样的小微企业指导。所谓硬环境就是指基建中为创设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的交通、电力、通讯、供水、经营场地等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所谓软环境就是指在经济发展中相对于地理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等“硬件”而言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及政府行政能力水平和态度等。具体帮扶措施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2.1帮助小微企业拓宽融资的渠道,保证资金链不断裂政府需要鼓励金融部门,比如各类银行多推出助力小微企业成长的金融产品,另外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担保体系,制定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指导意见,建立再担保机制,能够形成上下一致的担保体系的建设,能够提高风险抵御能力,降低银行贷款风险水平,使更多小企业获得信贷支持。同时,政府还要抓紧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做好工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收集中小企业和小企业的信贷机构或者信用记录,能够形成一个收集、评价、公布机制,使社会上更多机构,便利查询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使更多机构对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保障和调节。
2.2政府利用多种媒介帮助小微企业宣传产品或服务政府出面帮助小微企业和各类媒体打交道要容易很多,比如各大报纸、电视台、广播、网络,甚至微信平台等等。利用这些信息平台,政府要正面宣传企业发展历程,包括企业经营者,还有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宣传帮助小微企业塑造形象,吸引更多的受众。政府要转变姿态,起到桥梁作用,目的就是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政府相关人员要从办公室走出来积极深入群众,向小微企业调研,宣传什么、怎么宣传都要和企业共同协商,找到小微企业所急所想,帮助小微企业的同时,就是为打造强区、强市做贡献。
2.3将家居园区融入到石拐新区附近的工业园区内工业园区是实现产业集聚和集群化发展的主要载体。由政府提供场地,拓展了家具行业的发展空间,也集聚了购买家具的消费者。以园区为依托,创新园区招商引资方式,鼓励家具行业强强联合,解决非公小微企业小、散、弱问题,逐步实现产业集群化。所谓强强联合,在家具行业可以这样举例说明,比如做门的企业可以与做套房家具的企业实行联合,让消费者在买门时便可以享受到优惠的套房家具,反过来也可行,推出一系列的联合优惠政策,共同抢占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在了解家具行业其他产品线时,可试探性转型,不要盲目转入完全不了解的行业,避免走入转型迷区。
2.4要重视非公小微企业社会保障服务工作将非公有小微企业社会保障服务工作纳入整体人才发展规划,在政府奖励、教育培训、学术交流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业人才同等的政策待遇。内蒙古大约有50多万户的非公企业,非公企业已成为创造社会财富、增加就业岗位、扩大财政收入、推动城镇建设的有效途径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各级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对非公企业社会保障服务工作,转变思想,强化服务意识,认真履职,并结合其他省区的经验,提出具体的措施与办法,切实为非公企业提供便捷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
2.5严格执行国家扶持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特别是针对失地农民实行创业补贴制度,依据地方财政,对连续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给予3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政策,制定促进失地农民工在乡创业激励办法,全区、全市甚至全村每年评选一批创业先进典型,并给予表彰奖励。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深刻内涵和优势
非公有制经济是相对于公有制经济而产生的一个名词。它是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形式以外的所有经济结构形式,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
非公有制经济有以下优点:
(一)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最大来源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将是各级政府的一个较为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在过去几年里,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就业人数持续减少,而正是非公有制经济每年创造了数百万的就业机会,不但吸收了新增的就业人员,也吸收了从国有企业分流出来的人员。
(二)非公有制经济将会是越来越重要的税源
尽管国有经济目前在整体上仍然是政府最大的税收来源,但非公有制经济直接和间接创造的税收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特别是在增量上会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三)非公经济将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直接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
尽管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平等竞争、厉行法治等基本规则的直接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
当前,中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调整和优化中国的经济结构,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还是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多领域的就业体系,保持社会稳定,都需要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发展前景看,由于中央政策明确,地方政府支持,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人们思想观念更新,非公有制经济在一段时期内仍将快速增长。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在中国社会发展中也将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对待非公有制经济,要积极鼓励、引导,使其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投资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在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有利于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利于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稳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拉动国内消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此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也称“新36条”,其中第31条明确指出了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环境:各类金融机构要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创新和灵活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加大对民间投资的融资支持,加强对民间投资的金融服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监管部门要不断完善民间投资的融资担保制度,健全创业投资机制,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继续支持民营企业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进行融资。
二、我区非公有制经济情况
今年两会上传递出信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新一届政府今后5年努力的一个重要目标。这表明,我区非公经济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非公经济之所以被重视,是源于其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在很多人眼里,卖纽扣、卖饮料的个体工商户的销售额微不足道。然而,将全区所有个体工商户的销售额汇集在一起,却是一个无法令人忽视的数字。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9月末,我区个体工商户已达94.23万户,注册资金397.09亿元;全区私营企业已达14.37万户,注册资金达7351.68亿元,占全区实有市场主体注册资金总额的51.26%。非公经济在自治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区非公经济领域就业人数已占到全区城镇全部就业人数的75%以上和新增就业人数的90%以上,成为高校毕业生寻找工作岗位的重要领域。而全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绝大多数集中在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极大地推动了自治区产业结构优化和第三产业发展。
大力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目标已确定,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道路并不平坦。目前,我区非公经济发展还不够充分,不仅与沿海地区有很大差距,就是与周边省区相比也有一定差距。从两会传递的信息中,我们看到了新一届政府发展非公经济的决心:把发展非公经济作为改革发展、富民强区的战略任务,下决心破除阻碍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等体制机制障碍,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
三、金融机构支持非公经济的对策
(一)加大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非公经济的支持力度
1.加快银行业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建设。各银行业机构要在省市两级分(支)行设立小微企业专营机构或网点。同时,单列小微企业信贷总量和增量指标,改进信贷审批发放流程,下放信贷管理权限,加快贷款审核速度,确保年度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省贷款增速。
2.主动调整信贷结构,拓展信贷领域,拓宽贴现业务渠道,开办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创新担保方式,积极开展对非公企业的贷款营销活动,继续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加大对种养殖专业户、多种经营户、特色农业基地的信贷投入,支持非公经济发展。
3.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金融奖评奖指标,提高对非公经济信贷投放的考核权重,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提高非公经济金融服务水平。
(二)创新非公企业金融服务
1.提高非公企业信贷管理的专业性。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针对非公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改进信贷管理和考核方式,拓展融资抵押担保范围,合理确定非公企业贷款利率水平。
2.扩大非公企业金融服务领域。开办融资租赁、公司理财和账户托管等综合服务业务,为全省非公经济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创新服务。
3.发展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担保产品。鼓励和支持应用人民币协议融资、订单融资、融资性保函等跨境人民币结算产品,为具有进出口贸易背景的非公企业从商业银行海外机构融入较低成本的资金,满足企业融资、避险等需求。
4.健全融资服务中介体系。积极协调建立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及抵质押登记专业机构,为非公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融资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
(三)创新保险和信托产品
试点推动无抵押无担保小贷保证保险。通过引入保险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借款人提供保证保险,使借款人在无抵押无担保情况下,能够以比较合理的成本从银行获得小额贷款,为非公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四、招商银行在支持非公有制经济方面的举措
作为以零售业务起家的银行,招商银行对非公有制经济一直都给予极大的关注度和政策倾斜。在信贷融资方面也不断调整和完善信贷政策,把“两小”业务作为公司贷款和零售贷款中最重要的方面来抓,特别是在小微贷款方面。
考虑到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差异性,为了让所有客户都能享受到标准统一、审批高效的贷款服务,招商银行总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后搭建了小微贷款审批平台,在2012年6月开始将全行小微贷款业务的审批工作集中到总行,并对客户郑重承诺:贷款资料齐全,保证2个工作日完成审批。集中审批平台的搭建极大的提高了审批效率,同时也保证了所有审批工作的标准统一,让每位客户都能享受到同样高品质的贷款服务。截至今年3月末,招商银行在我区的小微企业贷款投放突破17亿元、笔数1500余笔,投放领域涉及服装、建材、餐饮、煤炭等多个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
同时,作为以“创新”而著称的招商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领域推出了多项契合老百姓实际需求的贷款产品和功能,并在传统的业务方面进行了很多的完善,让更多的小微企业主可以使用招商银行的贷款产品,感受招商银行的优质服务。
(一)节省利息的好帮手“周转易”
招商银行推出“周转易”功能,将贷款额度放入客户银行卡中,通过刷POS、网银以及柜台转账汇款进行贷款的使用,随时贷,随时还,用多长时间贷款收多长时间利息,不用款期间不用支付任何利息和费用,最长授信期可达10年,非常适合小微企业主短、频、快的用款需求。
(二)小微企业主身份象征“生意一卡通”
为旗帜鲜明地支持小微企业主的融资需求,招商银行专门推出针对小微企业贷款客户的“生意一卡通”。凡是来招商银行办理小微贷款的客户都可以免费办理“生意一卡通”,直接享受金卡客户的优惠待遇,同时通过网银进行转账汇款减免所有手续费。
因“生意一卡通”的发行在市场上取得了非常良好的反响,招商银行将“生意一卡通”发行范围扩大为持有营业执照或商铺租赁合同的生意人,并推出了“生意会”平台,凡是持有“生意一卡通”的客户都具备会员资格,可以参加招商银行定期举办的专门针对生意人的“生意会”活动,在活动中结交更多的生意伙伴,并免费享受招商银行提供的理财、贷款等金融知识讲座。
(三)提高房产抵押率的“抵押加成贷”
目前市场上住房抵押率一般最高70%,商用房抵押率一般最高60%。招商银行推出以房产抵押为主的组合担保方式,其中抵押加自然人担保可提升抵押率至100%,抵押加专业担保公司担保可提升抵押率至120%。
(四)答谢老客户的“配套贷”
对于之前在招商银行办理过房产抵押贷款且贷款尚未结清的老客户,在提供一点额外担保后可直接办理在原有抵押贷款基础上的小微企业“配套贷”,原有抵押贷款加配套小微企业贷款合计最高可达房产价值的100%,实现了“用同一套房产,不用结清原贷款,就可办出新贷款”,避免了客户闲置资产的浪费。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6年我国的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包括国有、集体、股份、外资、港澳台资工业企业,总数一共有五十万六千四百多家,其中大型企业有7057家,占总数的1。3%,中型企业有16870家,占总数的3。3%,小型企业有482518家,占总数的95。3%。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的规模结构,同其它所有制类型企业的规模结构相比较,具有明显的趋向大中型化的特征。1996年,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共有86982家,仅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17%,其中大型企业有4946家,占我国全部大型工业企业总数的70%,中型企业有10817家,占我国全部中型企业总数的64%,小型企业有71219家,占我国全部小型企业总数的14%。由此可见,国有企业的大中型企业,同其他所有制类型的企业比较,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构成了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主体,是我国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主导力量。
从工业产值方面进行考察,1996年,我国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总产值为27289亿元,占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产值的43%,其中国有大型企业的总产值为17282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7。5%,占我国全部大型企业总产值的69%,国有中型企业的总产值为5227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8。3%,占我国全部中型企业总产值的54%,国有小型企业的总产值为4779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6%,占我国全部小型企业总产值的16。7%。1996年,我国国有工业企业所创造的增加值为8742亿元,占我国全部工业企业创造增加值的48%,其中国有大型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占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的33%,占全部大型企业创造增加值的76%,国有中型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占我国全部中型企业创造增加值的57。8%,国有小型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占我国全部小型企业创造增加值的17。6%。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重要地位,不仅体现为在我国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而且更为明显地体现在创造的增加值方面,包括职工工资、社会福利、资本积累和上缴利税等,国有工业企业创造的增加值比重,明显超过其创造的产值比重,不仅体现了国有企业对全社会的巨大贡献,而且也体现了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相比之下,我国集体工业企业创造的产值和增加值,96年占全国产值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0%和28%,股份制经济创造的产值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5。2%和%5。2%,外商企业创造的产值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9。49%和8。5%,港澳台企业创造的产值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8。57%和7。32%,除股份制企业的创造增加值比重,与产值比重大体持平之外,集体、外商和港澳台企业的创造的增加值比重,均明显低于其产值所占的比重。①
根据1995年全国工业普查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对不同所有制类型工业企业的规模结构进行比较分析。1995年,国有大型工业企业的数量,占全国大型企业的比重为73%,三资大型企业所占比重为11%,集体大型企业所占的比重为8。2%,其中乡镇大型企业所占比重为3。3%;国有中型工业企业的数量,占全国中型企业的比重为66%,三资中型企业所占比重为7。8%,集体中型企业所占比重为21%,其中乡镇中型企业所占比重为8。5%;国有企业创造的总产值和增加值中,大型企业分别占61%和69%,中型企业分别占20%和16%,小型企业分别占18%和14%;三资企业创造的总产值和增加值中,大型企业分别占27%和32%,中型企业分别占9。6%和8。7%,小型企业分别占63%和58%;集体企业创造的总产值和增加值中,大型企业分别占6。2和6。3%,中型企业分别占13。6%和12。7%,小型企业分别占80%和81%;乡镇企业创造的总产值和增加值中,大型企业分别占4。6%和4。8%,中型企业分别占10。4%和9。9%,小型企业分别占85%和85%。从上述数据中可看出,国有企业的生产集中程度和规模经济水平,远远高于其它所有制类型的企业,体现了国有企业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集体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较低,主要因大批乡镇企业的平均生产规模较小,城镇集体企业的平均规模高于乡镇集体企业,三资企业的平均规模则介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之间。②
二、“二元”分化趋势及负面影响
尽管我国的国有企业的大中型企业,构成了国民经济的主体和中坚力量,但是,其规模经济水平和生产集中程度,同西方工业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英、美等国国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一般呈现企业规模大型化和生产集中化的趋势,但是,近年来,我国出现了整体工业的规模结构趋向小型化,生产集中程度趋向分散化的态势。这种趋势的形成有许多的经济原因,其中包括乡镇、私人、三资企业的迅猛增长,国有企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特别令人担忧的是,从93年以来,随着国有企业所占的经济比重不断萎缩,工业规模结构小型化和生产分散化的趋势加剧,不同规模的国有企业均面临严重困难,其它各类企业的亏损面也呈扩大趋势,私人、乡镇、三资企业集中进入的产业,多属于所需投资较少和企业规模较小的领域,特别是生产过剩的轻纺、家电制造行业,从而加剧了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必然产生严重的社会负效应,包括企业经营困难和亏损状况不断恶化,职工下岗大幅度增长影响社会稳定,银行债权和政府税源遭受重大损失,等等。因此,对于企业的规模结构与所有制结构的变迁,及其对社会经济效益的种种影响,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来龙去脉以及治理对策。
解放前,我国的私人企业的资本积累速度很慢,难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加速工业化进程。期间,我国利用公有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优势,迅速建立了一大批大规模工业企业,大大提高了许多行业的生产集中程度,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八十年代,我国推行了改革搞活和结构调整政策,乡镇、个体和外资企业迅速增长,工业的规模结构开始呈现小型化趋势。我国大中型企业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从1971年的51%,逐渐下降到1986年的42%。有人认为上述趋势不符合西方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应该采取组建大企业集团等措施加以纠正。实际上,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上述规模结构小型化的趋势。我国的工业化过程明显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的工业化早期,私人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而生产分散,经历了数百年的漫长工业化历程,企业规模和生产集中才达到很高的程度。我国通过计划经济建立了一大批大型企业,有利于利用规模经济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但是,社会资源利用过于集中于少数大企业,不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展经济,因此,工业规模结构的小型化存在某些合理性,有利于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八十年代,我国整体工业的规模结构趋向小型化的同时,各类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仍不断扩大,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数量也迅速增长,从1981至1987年,大中型企业的数量增长了1。96倍,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数量增长了1。29倍;化工行业的企业平均产值规模扩大了1。26倍,机械行业的企业平均产值规模扩大了2。34倍,建材行业的企业平均产值规模扩大了1。46倍,纺织行业的企业平均产值规模扩大了1。16倍。
预防性正式制度对受损工人的利益进行了某种程度的补偿,使多数工人的基本生活因此得到保障,它对行动者的服从或退出行为给以正面的激励,使工人的行动遵循“生存逻辑”,即只要工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集体行动基本上不是工人首要的行动选择。
工人基本生活的保障是通过多层次的预防性正式制度建构实现的。从对经济生活的保障程度看,最高层次的是最低工资制度;其次是“内退”和“协保”等政策,属于地方政府或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与条件对剥离的大龄工人采取的变通办法;第三个层次是再就业工程、再就业服务中心对面临下岗的工人生活进行补偿,这一制度安排使离岗工人在被推向社会以前的紧张或不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第四个层次是失业保险制度,对于那些不能及时就业的工人,这一制度安排能使其基本生活得以维持。最后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上述制度都无法覆盖到的人群,提供最低的生活保障,使其基本生存能够维持。在上述制度实施过程中,交叉配合的是通过工会、党委、行政而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对生活困难职工的尽可能帮助,尽力给地位受损工人营造一种诸如“无情下岗、有情操作”的氛围,以赢取工人的理解。对工人来说,一旦在这种多层面的预防性正式制度下获得了生存保障,采取集体行动在道义上便难以立足。
调查发现,正是这些预防性正式制度对一些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功能,预防了有组织的大规模集体行动的发生。大量的被调查者提到了生存保障基本保证以后工人对集体行动的回避。
(三)非正式制度与地位受损压力的缓解
非正式制度是社会上言明或者不言明,并遵循非正式监控机制(如社会赞同或不赞同)的规则,这些规则以不成文的价值、理念、习俗、习惯、责任、义务体现出来,它们成为诸如家庭(家族)、朋友、邻里之间以及组织成员之间互动的重要准则,并对互动各方的行动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非正式制度对工人行动选择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它对工人地位受损压力的缓解。
首先,由于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中国的改革,包括国有企业制度变革具有时序性或渐进性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工人地位变动及他们对这种变动体会的时序性特点,工人地位受损压力因这种渐进性变革而得到缓解。
其次,正式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非正式运作化解或缓和了工人地位受损的压力,起到了预防有组织集体行动发生的作用。从个案访谈看,首先,以说理、同情、安慰为主的非正式谈话,被企业广泛采用以缓解工人与企业之间的张力。其次,允许和容忍工人的牢骚、不满情绪。第三,对个别意见大、困难重而又反复找企业的,给予人情化处理,尽量解决问题,以表示企业对工人的仁至义尽。第四,面子、人情被经常用作解决工人困难问题的工具。第五,以社会“弱者”的女性去处理地位受损工人的利益诉求。
再次,工人对制度变革的行动回应经常以家庭利益作为行动选择的出发点,在碰到困难或不幸时寻求并获得家庭(家族)的支持,提高了个人及其家庭抵御工作、生活中不确定性的能力,家庭成为个人的退居之地。工人的行动选择也受到家庭责任(如子女期望及责任)等因素的影响,如对子女未来成就的期望增加了个人及其家庭未来生活改善的信心,使工人个体的紧张与压力得到某种缓冲,减少了诉诸集体行动的行为选择。在这个角度上,家庭是工人不得不退出时避难的港湾,是社会的减振器。
(四)差异性资源与市场适应
形塑工人行动选择的物质环境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发生了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变化:一是由短缺型经济向相对过剩型经济的转变,二是因劳动力供给矛盾日益突出而强化的需求约束型劳动力市场,三是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新成长机会的主要供给者。以就业机会的提供而言,在1978年城镇新就业的544万人中,72.1%的就业者的机会由国有单位提供,到199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49.9%,从1995年开始,非公有制单位提供的就业机会首次超过了国有单位,在当年城镇新增的720万个就业机会中,国有单位提供260万个,占36.1%,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提供170万个,占23.6%,各类非公有制单位提供290万个,占40.3%,到1997年,非公有制单位提供的新就业机会已经超过了50%.虽然机会总体有效供给的不足,以及劳动力市场上体力、操作技能型劳动力的严重过剩,使失去工作以及由此失去劳动报酬的威胁成为普通工人面临的一种现实境遇,但新的市场机会的成长也为部分工人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空间和资源。
1.市场相容性资源与市场适应
当然市场机会的出现与发展实际上只是向工人提供了一种能否退出的条件,而对行动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能够退出,即有能力退出。这种能力即为市场能力,它取决于工人所拥有并能够利用的资源状况。工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退出到市场与他所拥有的资源是否为市场所需及所需的程度相关,如果工人所拥有及可以利用的资源是市场所需要的,即拥有市场相容性资源,则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机会结构对于他来说是一种替代性选择,在行动取向上是对市场的适应。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经济的发展确实能够减少集体行动的可能性。我们从对工人的个案访谈中看到,这种情况相当普遍。拥有市场相容性资源多的工人,市场能力就强,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机会结构对于这样的工人是一种强替代性选择,这种选择的存在使华尔德所讲的工人对组织的高度依赖消失,甚至使依赖发生扭转,成为企业对个人的依赖。工人拥有的市场相容性资源少,则市场能力就弱,市场机会对于这样的工人是一种弱替代性选择,他们通过市场机会获取的收益也只是全部生活所需的有益补充。
2.市场排斥性资源与企业依赖
华尔德在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国有企业进行研究后指出,工人对企业的依赖程度取决于其需求从企业中得到满足的比例有多大和企业之外是否存在替代资源。由于工人在企业之外没有替代性资源,因此工人在经济和社会方面高度依赖企业。那么,当改革以来随着机会供给主体的多元化,特别是1990年代中期以后具有市场化行为的主体所提供的机会已占多数,社会替代性选择广泛存在时,工人对于国有企业的依赖是否就因此消失了,其行动选择的约束是否全然退去?回答是否定的。
【关键词】调动员工;积极性;途径
一、企业职工积极性的特点
心理学家把积极性看成是人在心理能动状态下的一种行为的动力表现。它包括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成分处于兴奋活跃状态,使人的智力、体力、能力发挥出最大的活力,成为人的行为的推动力。研究表明:人的积极性从其产生的心理机制来看,它是由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四个阶段构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需要是积极性的基础和源泉。由于需要的驱使,使人产生动机,从而引发人的行为。同时,目标作为行动结果的超前反映,它能促使人的需要转化为动机,对人的行为起着导向、激励等作用。人们追求的需要层次越高,目标越明确、动机越强烈,其行为的内在动力也就越大,因而其工作积极性也就越高涨、越持久。
就石化管道而言,近年来由于企业改制、岗位变动、经济调整等带来的分工不同、分配差距拉大等现实日益显现,影响职工积极性的主观内部因素甚多。
第一、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是影响职工积极性的根本原因。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进行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发现一个人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指看其绝对值,而要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看相对值。通过比较,判定自己是否受到不公平对待,从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工作态度。就石化管道而言,上世纪末期,在社会上属于工作较稳、工资较高的企业,职工的生活水平比地方单位要高出很多,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各行各业的经济飞速发展,石化管道职工的优越性己渐渐不再明显,甚至己低于地方好的企业,职工开始攀比,心态出现的浮躁,影响了积极性的发挥。
第二、精神需要即较高级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也就是职工的劳动业绩未得到承认,自身价值未得到体现。我们有时会听到:“不管我多么卖力工作,绩效多么优异,可是从来没的得到过上级领导的称赞,工作起来也总觉得没什么意思。”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业绩被人称赞,当职工取得成绩之后,如果能得到单位领导的承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就会更高。如果悉心完成某件事后,没有得到认可,积极性就会受挫。
第三、企业制度不健全,管理者自身素质影响和制约着职工的积极性。企业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最重要、最关键、最基本的一项管理方式。人类是一个社会群体,有喜好规律的习性,只有在规律严明的场所方能放心工作,增加工作意识。如果管理制度不健全,就会使企业组织混乱、职责不清、纪律松懈、士气低落,造成无法正常生产,甚至危及企业的安全与发展,严重影响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第四、待遇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大锅饭,一刀切导致人才缺乏创造的勇气和工作的激情。近年来,石化管道的工资体系虽几经改革,但是总脱不了“大锅饭”的框框,虽然总体上待遇有所提升,但领导和职工群众的差距拉大了,大学本科生和一个中专生或技校生的工资同等,工作中多干活出错多、不干活没有错的现象时有发生,引发了职工的抵触情绪。另外,一个单位的领导职位始终是有限的,即使你再通过拼命工作,可提升职位增加报酬的机会微乎其微。这些都制约了职工的积极性的发挥,有些职工渐渐丧失优秀的能力和激情。
二、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的对策
针对以上分析影响职工积极性各个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要确保企业又好又快地持续健康发展,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职工责任心培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相互信任”的理念,通过个体归属感的培育、职工发展通道的畅通和企业文化的构建,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成为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活力源泉。
(一)加强员工素质教育,调动员工积极性
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是发挥积极性的基本因素。各级领导首先要发挥重要职能,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员工思想教育,准确掌握思想动态,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职工能够站在较高的层次把个体劳动和集体劳动融为一体。二是要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基于每位职工在思想观念上、思维模式上、技术水平上以及对问题的处理上存在着差异,致使挫伤职工积极性发挥的实际情况,各级领导要在关心职工生活的同时,对职工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业务技能、观察事物能力、剖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使职工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一种积极的心态。
(二)关爱员工需求,管理以人为本
所谓需要,就是指人们在一定生活条件下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人的需要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需要五个层次。职工的积极性首先源于对企业的满意,源于企业为其提供了满意的“归宿”。针对石化管道企业的实际情况,就要重视员工业务培训,鼓励员工自学成才,改善工作条件,搞好文体活动,定期评先评优,进行精神鼓励,选拔德才兼备的业务骨干委以重任,同时,要确保企业与职工共享发展成果,努力满足职工在薪酬、福利、劳保、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公平、合理地维护各层面职工的权益。
(三)提高领导素质,增强干部责任意识
俗话说“干部带头,群众有劲头”。领导的思想直接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发挥。因此,领导干部工作上、生活中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发挥表率作用,遇到困难时要自己先上,因为职工在尊重你的职位的同时,更尊重你的行动。处理问题不能拖泥带水,在判断准确后应有果敢的勇气和行动。秉持公开、公正的办事原则,以事实说话,不循私人感情,不在背后议人是非,尊重员工的自尊心。要培养敏锐地洞察员工的喜怒哀乐的能力,对好人好事要充分地给予肯定,并适时适地进行鼓励;反之,对其难以接受的事物必须加以说明、指导和纠正。要树立“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作风,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以廉敬民心,以勤稳民心,以才取民心,以德赢民心,职工的积极性必然得到很好的发挥。
(四)创新管理机制,做到知人善任
做到知人善任。所谓知人,就是了解下属的德才学识、性格作风。作为领导,必须针对各人特点,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要通过合理授权,给职工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不仅有利于发现人才、锻炼人才,而且可以作到责任分解、压力下传,激发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然,授权必须以信任为基础,饱含信任的授权,可以使职工感受到自身价值所在,激励职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授权也不能放任,管理者必须时刻关注职工履职的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帮助,使其享受到充分授权下的成就感。
(五)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企业只有在内部建立健康和和谐的人际关系,才会使职工有亲切感、安全感和归属感。培育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要充分信任职工。尊重职工的创造性。管理者要要放下架子深入基层,真心诚意与员工交朋友,实心实意为职工解决困难,尽最大努力与职工达成共识、消除误会、增进理解,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外,要重视情感管理。管理者平时要注重对职工的思想动态分析,把握职工真实的内心感受和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情感管理措施。通过阶段性工作业绩的细分和评估,激发其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使职工感受到企业对他的重视。通过推进民主管理,尊重职工的参政议政权利,培育其主人翁意识。
(六)善用激励手段
一、贯彻常态化的原则,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间的渗透力度
对于企业而言,员工思想政治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需要长时间的深入与潜移默化的影响,一定要对下面几个问题多加注重,从而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间渗透力度的提升。
1.给基层员工范围内长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营造出和谐的条件。首先从企业领导者开始着手,增提升企业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自主性意识。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企业领导管理者应该注重员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共同发展,并逐渐的整合成强大的力量投入到生产建设工作中,将长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前提转变到怎样去更好地激发员工的热情与精力之上。
2.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时候必须要做好总结与分析共组,规划出长期及眼前的工作开展方向,从而更好地设计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及方式。首先是做好宣传工作,在企业发展工作的至始至终都坚持去激发员工额投入热情。其次是结合当前的工作开展情况,提前规划出教育方案。然后是采取普遍教育及针对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来完成对员工思想政治的指导工作。最后是真实的贴近员工生活,规划出合理的教育内容。
3.在员工中间做好榜样指导工作,这是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得以长期有效开展的关键。在员工中间做好榜样指导工作对于企业工作的开展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所的对象是人,大部分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开展一般都是围绕着管理者展开,通常情况下使企业基层员工所重点注意的人群。所以说,作为企业政工必须严以律己,从自身做起,在员工中间树立起榜样的作用,以身作则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影响力水平。
二、加强工作开展的针对性,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工作开展针对性的体现。主要变现在下面几个问题上:
1.结合任务的实际开展,针对性的规划教育工作内容,确保对员工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结合任务的实际开展,针对性的规划教育工作内容,通过该项内容的完成,就把握下一步工作具体的开展方向。像这样有针对性的工作,能够有效的提升员工对于工作开展的热情,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
2.面对那些极易发生的情况,要做好事先的教育预防工作。应该要结合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及情况去深入的分析,做好事先的预测工作,并做好事先的准备工作,从而确保企业思想建设工作长久稳定的进行。在日常工作开展的时候,还应该注重对员工各项纪律规定的强化教育。
3.结合员工实际的特点及需求,展开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员工实际的情况及需求,采取合理的方案去教育解决,需要注重下面几个问题。首先是要仔细去分析企业员工层次的区分,调查工作的开展也注重方式的合理性,针对性的实施适合的应对措施。二是大道理和小道理的关系。坚持大道理管小道理、小道理服从大道理,该讲大道理的时候,必须要讲,只有在道理上讲清楚,才容易收到好的效果。
三、坚持群众性,党、政、工、团齐抓共管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开展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级党工团组织要认真贯彻落实企业的决策部署,针对影响企业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另一方面,在现代企业的新体制下,由于人员配置,各部门业务相互交织渗透等原因,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再单靠政工干部孤军奋战,而是要纵向、横向渗透铺开,构建大政工组织体系,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
四、掌握灵活性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方法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在新时期抓好中心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必须掌握好灵活性,才能真正创造一个生动活泼,团结宽松的工作环境。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应注意把握“四个结合”、“一个区别”、“做有情领导”这几个环节。
“四个结合”是表扬和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普遍教育和个别帮助相结合;以教育为主,肯定成绩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肯定成绩为主,正常教育和开展各种有益活动相结合。
“一个区别”是:认真区别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的界线。属于实际问题的能解决的尽快解决,暂时解决不了的,也要讲清道理。当然对一些属于思想问题的要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力求解决。
除了上述提到的问题,作为企业领导管理者,还应该注重自身温情的体现。应该明确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根本就是对企业人心的把握。只有让员工真实的感受到企业所给予的温暖与爱护,才可以更高的激发员工对待工作的热情,并团结起来,更好地为企业发展而服务。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在基层工作管理者中间要始终坚持以员工利益为重的服务理念,站在员工的利益角度去考虑事情,就想是在员工间将低保救助问题落到实处、在业余时间组织员工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建立并完善员工健康档案管理提下,采取合理的措施去解决职工班中餐问题等,日常“三访四谈”活动以及开展节日慰问、困难户走访、大病基金补贴等事项,能够让员工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企业所给予自己的关怀与爱护。在满足这些的前提下,就能够在企业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气氛,增进员工间彼此间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模式,这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的提升途径:因人施教、抓教育培训
一是要实现管理人才的现代化,要下大力气培养德才兼备的企业经营管理专家,注重引导管理人才进行品德情操训练,将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等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要注重人才的层次性和类别性,提倡在岗位上建功立业,培养适应各个层次和各种类别要求的人才,使各种人才形成互补,培养懂管理、善经营,能够体察民情、具有公仆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同时注重经济性的教育引导,使管理者能够带头学习政治理论,做到勤政廉洁,有所作为。企业的管理层只有具备上述能力,在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教育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是重视科技层教育培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决定着现代企业的兴衰,企业应建立健全系统的制度,加强对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科技培训和教育,为各类技术人才成才提供资金和发展机会。企业必须重视科技人才成才,这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三是抓好一线员工层的教育培训,主要方法有:第一实施全员培训,一线员工的素质参差不齐,有文化水平高的,也有低的,因此通过强化培训,进行脱产或半脱产,实施全员轮训,是提高整体员工素质的有效途径,正像中石化在进行的员工职业资格鉴定培训一样,要求人人持证上岗,人人上岗有证,这必然对提高全体员工的技术水平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第二“对症下药”培训同生产经营相结合。企业在对员工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教育培训的同时,应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为目标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不能抓此失彼,否则会导致员工素质不升反降,事倍功半,达不到期望目的。提高员工素质只有兼顾整体,如抓思想素质不忘业务素质,搞业务培训不忘员工观念转变教育,才能成功的实现员工队伍素质一时一变化,一年一台阶的不断提升,为企业不断创造生产经营的佳绩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的提升途径:教育实行多元化
这是基于员工队伍文化技术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而提出的员工素质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特征。从对象上看,高级管理层的培训教育、中层管理层的培训教育和一般专业技术干部的培训教育。而工人的岗位技能,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等级别。从层次上看,有大中专、本科、研究生学历教育,工作后的知识更新继续培训教育。从内容看,有基础教育、继续教育、专业教育、岗位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员工教育的多元化决定了教育内容的多样化(一专多能),教学时间的动态化(长期与短期结合、业余和脱产交替);学习方式的多元化(集中与分散、教学与自学);培养规格的多质化(多种考试、多种证书)。多元化的培训教育体系,又决定了员工培训和社会文化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推动员工综合素质与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的提升途径:素质教育重能力培养
员工教育不仅是为了储备,更是为了应用,这是成人教育的应用性的实践性决定的。从宏观上说,现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主要不在新知识、新技术的产生,而是劳动者对知识的应用程度,应用科学技术解决生产问题的实际能力。从宏观上说,这是由我国企业具体的技术装备水平决定的。我国大部分企业新近或更新先进的技术装备,急需管理者及操作人员水平紧紧跟上与之相适应。随之而来的是对先进技术装备的操作、安装、维修等适应性培训,急需受训者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适应生产。我国企业老设备要更新改造、老产品的换代,迫切需要一批集设备设计、工艺管理、现场操作、产品检测能力于一身的综合性人才,这就是岗位培训、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的契机。岗位培训为技能的转化提供了条件,反之,员工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又促进了岗位培训的开展。目前,企业和社会办学的员工教育都注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引进、设备更新,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及转换产品之前,都需要提高员工的素质,加强员工技能的培养。能力培养要有超前性、延续性,对员工综合素质培养应有长远的打算。把目前需要和长远规划结合起来,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通过多层次,多工种培训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
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的提升途径有哪些相关文章:
1.提高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的方法有哪些
2.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哪些
3.提高员工基本素质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