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风险管理技术风险8篇

时间:2023-06-07 09:01:3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风险管理技术风险,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风险管理技术风险

篇1

【关键词】 金融风险; 管理; VaR; 评估

一、关于VaR的介绍

风险价值模型(Value—at—Risk,VaR)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用于测量和控制金融风险的量化模型。VaR技术越来越广泛地用于投资组合风险计量、风险资本配置和绩效评价。金融风险管理者当然最关注VaR技术的精确度。

VaR从统计的意义上讲,本身是个数字,是指面临“正常”的市场波动时“处于风险状态的价值”。即在给定的置信水平(通常是1%或5%)和一定的持有期限内(通常是一天或一周),预期的最大损失量(可以是绝对值,也可以是相对值)。期望损失(Expected Shortfall,ES)指位于超出VaR损失的条件期望。VaR技术在度量尾部风险时是无用的,误差较大。

本文写作目的有两方面:一是评估计算VaR和ES中产生的潜在损失;二是通过VaR和ES的置信区间来量化误差的严重性。

Jorion和Pritsker考虑过VaR风险值的估计。但构造合适的VaR和ES的置信区间,关键问题在于解决投资收益条件方差的动态行为,本文将运用著名的GARCH模型来量化这些动态行为。GARCH模型适用于波动性的分析和预测,已经成为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主力,在GARCH—VaR模型和ES预测中很少产生参数估计错误。

Pascual,Romo和Ruiz利用GARCH产生的时间序列获得预测密度,提出了一个新的Bootstrap重采样技术。本文发展了该重采样技术,提出的重采样技术相对来说更容易实现,并可扩展到多元风险模型。

二、模型的构建和风险措施

本文对一个给定的金融资产或投资组合建立每日损失(负回报)的动态模型:

Lt=σtεt, t=1,…,T (1)

其中,εt是独立同分布的,均值为0,方差为1,分布函数为G。这里考虑G为标准的Student’s t分布,自由度为d。■εt~t(d)为模拟波动动态,使用对称的GARCH(1,1)模型,σ■■=ω+αL■■+βσ■■,其中α+β

本文关注损失分布的尾部情形,为此考虑两个主流的风险措施:VaR技术和期望损失ES。前者简单说就是损失分布的条件分位数,后者是超过VaR的那部分损失的期望。

已知T时期信息情况下,VaR以覆盖率p度量T+1时期,用VaR■■表示这个正值:

Pr(LT+1>VaR■■■F■)=p (2)

这里FT表示在时间T可用的信息;p通常是一个小数字,如p=0.01或p=0.05。

类似,已知T时期信息情况下,ES以覆盖率p度量T+1时期,用ES■■表示这个正值:

ES■■=E(LT+1■LT+1>VaR■■,FT) (3)

给定模型(1),可以得到VaR■■和ES■■的简化的表达式:

VaR■■=σT+1G■■σT+1c1,p (4)

其中,G■■表示G的(1—p)分位数、标准损失分布εt=Lt/σt,σT+1是T+1时期的条件波动。例如,若G是标准正态分布Φ,p=0.05,则G■■=Φ■■=1.645,从而有VaR■■=1.645σT+1。在一般情况下,当ε~G,方程(4)表明,可以将VaR■■表示为σT+1和常数c1,p=G■■的乘积,其值取决于G和p。

类似地,给定模型(1):

ES■■=σT+1E(ε■ε>G■■)

σT+1c2,p (5)

其中,ε是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均值为0,方差为1,分布函数为G。若ε~N(0,1),则对任意常数a,有E(ε■ε>a)=■,其中φ和Φ表示标准正态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此时有ES■■=σT+1■和c2,p

■。若ε服从标准的Student’s t分布,自由度为d,则c2,p由不同公式给出。为描述这个公式,令td服从标准的Student’s t分布,自由度为d,Andreev和Kanto给出,对任何常数a,有E(td■td>a)=(1+■)■■,其中f和F表示td的概率密度和累积密度函数。于是有:

c2,pE(ε■ε>G■■)=1+(■G■■)2/d■■■

其中,G■■是ε分布的(1—p)分位数。特别地,G■■=■t■■,其中t■■是td分布的(1—p)分位数。

实际上,无法计算VaR■■和ES■■的真实值,因为它们依赖于数据生成的过程(也就是说,它们依赖于G和条件方差模型σ■■)。因此,需要估计它们,从而估计风险。本文的最终目标就是要通过建立置信区间(或预测区间)来量化风险估计。

三、蒙特卡罗的结果

篇2

【关键词】地铁施工;监测技术;安全风险管理

引言

对于地铁施工来说,其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且在实际施工中由于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地铁施工期间有着诸多不确定的风险。在发生风险后,就会直接延长地铁的施工工期,这样也就对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产生出了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深刻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要落实好地铁工程施工的核心,这样才能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需要加强安全风险管理体制,同时还要不断完善监测技术,以此来保证施工的质量可以满足规范的要求。

1地铁建设安全风险管理的概念

由于地铁的施工环境特殊,施工技术复杂,投资金额较大,而且施工周期长,在施工期间有着太多不确定因素,所以,地铁施工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经常造成安全事故。地铁施工中的安全风险管理主要是采用先进的技术,对地铁施工进行监测,从而进行安全风险的评估和管理,在地铁施工中,有着处理和优化安全风险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安全风险管理和控制的作用。在地铁施工前,对其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和分析,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对安全风险进行管理控制,在控制安全风险之后,进行归纳总结,所以地铁施工中的监测与安全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保障社会和广大群众的利益。

2地铁施工监测技术

2.1静力水准监测对于静力水准监测来说,已经成为了地铁测量技术中的之一,具有精度高与远距离测量等优势。且就现阶段来说,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到了地铁施工与后期运行上。2.2GPS测量对于GPS测量工作来说,有着便捷与精准的优势,可以不受时间与地点等方面的限制,这样也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通过GPS测量可以对地铁施工过程中进行精确监测,一定的监测周期之后,则会进行复测,显然这有效的提高了监测的准确性。而且该监测技术没有受通视条件的约束,打破传统测量的限制,监测范围大,效率高,而且方便操作,有着很多技术优势,因此GPS测量技术在地铁施工中被广泛应用,另外,该项监测技术一般适用在首级监测管理系统中。2.3智能实时监测系统现阶段中大量智能实时监测系统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到了地铁项目施工监测中,主要是通过全站仪的高度智能化,对地铁施工进行监测,利用光机电技术进行监测,可以进行远程施工控制,有效的对地铁施工进行监测,并且将监测数据传输,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智能实时监测系统让监测工作的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如测量机器人系统等,这较以往传统的监测有着质一般的飞跃,从而大大提高了监测的效果。

3对地铁施工安全管理风险造成影响的因素

对于其他项目工程来说,安全管理风险的因素一般有评价、估计和监测等,地铁施工中的安全风险类型与其相差不多,但同时也具有自身的安全风险类型。3.1自然上的风险对于自然界变化来说,常常是出人意料的。所以自然灾害所造成的风险直接影响着地铁的正常施工。一般来说,主要有环境、地理、气象等自然灾害,所以对于这一类风险来说,一旦出现就无法补救。3.2技术上的风险通常来说,如果在地铁项目施工阶段,施工团队没有较为专业的施工技术以及施工设备,则会造成施工项目在竣工时,无法达到工程目标,这就是所谓的技术风险。项目施工的的工程设计水平、设备的性能、项目方案等都是技术风险中的因素。3.3经济上的风险由于受到了市场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地铁施工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原材料价格上调等现象,或是出现税收提高等。也正是在这种经济因素的影响下,使得地铁工程项目建设受到了相应的影响,同时也加大了风险的发生。所以在实际中常常将这种风险定义为经济上的风险。3.4管理上的风险只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才可以使得地铁工程有序的开展,如果管理职能等方面存在不完善现象,这样也就造成了地铁工程项目出现了管理上的风险。

4地铁施工监测技术上存在的缺陷

现阶段,我国地铁施工监测技术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仍然有着一些不足之处。施工监测覆盖的范围小,在采集数据方面还没有实现自动化,还有一些操作需要人员来完成。同时,监测系统的风险评估不够完善,评估系统和信息采集、决策等不能有效的结合,每个环节几乎是独立进行的。地铁施工监测标准也不够完善,和实际的施工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比如像某地铁施工中,技术人员在进行监测过程中,发现部分区域的沉降量已然超过标准3倍,但并没有发生事故,而部分低于标准的区域却是出现了安全事故。还有一些技术人员在监测的时候,对于监测主体区分的不够明确,对于一些多方面存在差异项目的监测,也是利用一样的监测技术,使得监测结果不够可靠,很容易引起安全事故。

5控制好地铁施工风险的措施

5.1做好风险排查工作要想处理好地铁施工中的安全风险,则应该从源头做起,防止安全风险的发生。因此,在地铁施工过程中,需要先对地下管线等线路埋设进行仔细调查,同时还需要调查清楚地铁附近的地质情况以及建筑设施情况。及时和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实现高效的协调合作,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的将一些可能存在风险排除,将风险规避。另外,还需要制定出一系列措施,完善解决方案,争取将损失降到最低。5.2及时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就现阶段的地铁施工来说,施工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偏低,这已经成为地铁施工中最为关键性的问题之一。在实际的施工中,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施工人员的违规操作或者自身的疏忽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地铁施工事故不断发生。因此,为了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定期对施工人员组织安全风险知识的培训,同时还应该要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这样才可以保障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施工规范和要求来施工,这也就有效避免了地铁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大大提高了地铁施工的安全性和施工质量。5.3做好施工中的安全风险控制工作对于地铁的施工,每一个施工环节都应该充分利用监测设备,并且在实际的施工中要明确监测设备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地铁施工现场设置出科学合理的监测点,这样就可以实时监测施工过程,一旦出现沉降或者移位等现象,就可以立即报警,使得施工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并且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来处理好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使得施工的安全性和施工质量得到提高。在地铁施工阶段,可以对风险进行级别划分,对于部分风险较大的施工项目,必须要实时监测。同时施工团队要加大监测力度,及时将监测数据上传,对其进行分析处理。5.4加大监测技术投入的力度相关技术人员应该要重视监测技术的研究,加大技术投入的力度,完善监测技术的管理标准,不断研究创新我国的监测技术,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争取早日将监测技术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以便提高地铁施工的安全性和效率。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铁项目的施工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地铁项目的建设工作,必须要重视施工中的监测技术和安全风险管理。只有将地铁施工中的风险管理工作做好,认真对待地铁施工中的每一项环节,尽早找出施工中的风险,及时的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才可以避免发生安全事故,提高地铁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性,给城市的发展提供一条健康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徐华春,王文明,闵顺江,汪华刚.高速公路路桥施工风险控制体系研究[J].建设科技,2015(08):91~92.

[2]崔巍,蔡盼.地铁施工中的监测技术与安全风险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5,8(16):130~131.

篇3

针对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存在技术创新风险和对风险的防范不足的问题,探讨技术创新风险的管理和对创新风险的防范,通过对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总结,从理论角度归纳了一些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和防范的策略。

【关键词】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创新风险管理;防范策略

1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具体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技术创新风险监控体制,加强创新信息获取的能力、改善组织自身的机制,使用技术创新风险控制手段,技术创新风险的回避手段,以及技术创新风险的分摊手段和技术创新风险的转移手段来降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从而达到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概率,同时最大程度减少技术创新带来的的风险损失。

从这个定义上我们可以清晰的归纳出中小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有以下主要特点:(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的基础是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可能源于外部环境,如项目本身的难度、外部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客观风险,也可能源于内部条件,如决策者的风险观念、决策失误等原因导致的主管风险。(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的方法主要是风险回避、分摊、转移、控制等手段。(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降低企业技术风险,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2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思路和方法

2.1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思路

2.1.1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原则

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信息原则,即有效的风险管理需建立在有效的创新信息的基础上。企业对于相关创新信息知悉的充分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将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动态原则。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伴随着创新项目的实施,一些隐形的风险因素会逐步显现,一些不确定的风险因素也会变为确定.中小企业只有动态识别和利用,才能真正的有效应对技术创新风险。三是持续原则。正如上述,技术创新风险有着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所以要识别、控制和管理技术创新风险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这就需要中小企业能够全过程加以统筹管理和把握。四是综合原则。技术创新风险产生的基础可能是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等诸多因素,单一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中小企业应当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过程综合采用技术研发管理、战略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等多种方式和手段。

2.1.2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程序

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中小企业一般通过以下程序来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管理及其防范效果评价。风险识别是指对技术创新活动中存在的主客观风险进行系统的鉴别,明确创新风险的真正来源。风险评估是指运用相关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企业创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风险控制是指中小企业根据技术创新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控制型技术和财务型控制技术等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以实现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目标。风险管理及其效果评价是指采用综合运用各种风险管理措施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适用性和可行性进行具体分析和检查,此来验证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1.3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目标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目的通过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树立技术创新风险意识,明确技术创新风险的来源,完善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措施,以较低的成本使技术创新风险较低到最低,从而实现技术创新活动向预期目标发展,以保证技术创新项目的成功。

2.2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方法

使用恰当的技术风险管理措施和方法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顺利开展,而且能够降低技术创新中不必要的损失。常用的技术创新方法有以下几种:

2.2.1风险回避.技术创新风险回避是指在进行技术创新决策时,中小企业容易选择风险较低的项目和方案,尽量回避那些不可控、不可转移或者不可分散性的高风险的技术创新领域。

2.2.2风险转移.技术创新风险转移是指中小企业通常采取与其他组织或机构签订合同来转移自身的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从而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

2.2.3风险分散.技术创新风险分散是指中小企业在同一个技术创新项目中,通过将整体项目分散组合的方法形成各个不同且有相互联系的项目组合,进而使不同的技术创新项目之间尽量处于相互独立或者负相关,从而能够最大限量的降低项目组合的整体风险。

2.2.险隔离.技术创新的风险隔离是指企业通过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一定的分离,主要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从而可以使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不受更大的损失和不比要风险.这样可以减少我们在技术创新中的资源损失

2.2.5风险结合.技术创新的风险结合是指中小企业通过与其它单位和组织的合作,使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风险承受力更强.从而增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承受力.进而可以达到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的目的.

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体系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都是存在着不同的风险,企业不能因为存在着风险而不进行技术创新,在对创新风险的研究中发现,风险也不是没有规律和无方法可循的.我认为主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对技术创新的风险进行管理.

3.1 对技术创新战略进行管理

技术创新战略就是企业未来技术创新的总原则,总的方向和目标.因此对技术创新战略管理是从源头控制技术创新的风险.综合国内外研究的成果来看中小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战略:1技术领先战略,是指中小企业靠自有的技术和市场优势比竞争对手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和较高的垄断利润的战略.当然技术领先战略的风险第一在于技术研发风险和市场风险,其二的风险是创新投入较大,研发成本较高,最后是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2技术跟随战略,是指中小企业跟随行业的领先企业开展相应的技术创新活动.跟随者的风险在于情报和市场信息分析能力的不同,对反应的时间就会不同,伴随的风险就会相应增加3技术模仿战略是指中小企业不专门从事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而是依靠购买他人的技术进行仿制,走的是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创新的风险在于消化,吸收之后的再创新上面.4合作技术创新战略,是指以合作各方的共同的利益作为合作的基础,以优势互相补充和合作各方资源能够共享作为前提,合作方有共同和明确的目标,方向以及规则,最终达到共享技术创新成果,共同承担技术创新风险的战略.创新合作的风险在于不能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5低成本领先战略,是指能够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价格运作价值链的过程.风险在于价格过低抑制了企业利润的增长,从而限制企业的未来发展.

从上面的地几种策略分析可以看出,都有各自的风险存在,要根据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各自特点,选择好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法

3.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风险管理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以项目的形式进行的,对项目风险进行管理就相当于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了管理.具体的风险管理有如下几个方面:

3.2.1完善项目风险审计制度和健全风险审核制度.因为中小企业都存在自身对风险的认识不足的问题,建立完善的制度对于项目风险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项目风险的审计制度

3.2.2完善项目风险管理机构和健全项目风险管理机构,要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制度,首选就是要建立一个完善和健全的项目风险管理机构.有专业的团队去负责项目风险的评估和管理.

3.2.3重视管理人才和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才是中小企业未来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来源,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

3.2.4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的不足,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原因,所以只有加大对于研发的投入才会降低技术创新项目的未来风险,也保证了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力

3.2.5营造和培育技术创新制度的环境,有技术创新的制度和机构还是不够完善的,还要有为技术创新制度提供好的激励环境,来保障制度的顺利和最佳的执行.从而最终降低技术创新项目的风险

3.3 中小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创新中的风险管理

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是最主要的中小企业创新模式之一,做好合作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对合作技术创新的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3.3.1增强合作双方的信任度.合作双方的信任度对合作技术创新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保证合作技术创新能够顺利进行

3.3.2理性选择合作技术创新伙伴.为保障合作双方和多方的合作效果,合作对象应选择能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优势互补的,创新目标一致的,风险可以降低的.

3.3.3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激励约束机制.为保证合作伙伴间的各自职责,设立相应的机制加以约束

4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防范策略

针对技术创新风险因素的辨别,以及技术创新风险可能出现的概率和损失的预测和精确的评判,采取针对性强的控制方法和策略来消除风险.或是在风险产生后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带来的损失..从国内的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应在以下的四个方面的风险防范和控制。

4.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研发中的风险防范 1积极关注创新信息情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2重视技术发展方向与市场主流导向3为新技术研发团队储备替代技术研发团队

4.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市场方面的风险防范1重点关注市场动向的预测与市场的相关论证2确定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3增强企业的研发部门与市场部门的紧密合作

4.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人力资源方面风险防范1加大企业内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2健全与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制度3使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流失降到最低

4.4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面对外部环境的风险防范1使中小企业新技术的生命周期能有效延长2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对宏观风险的驾驭能力3增大对高发和多发风险的防范

【参考文献】

[1]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张春勋.《合作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识别及模糊评价研究》,载《科学与科学技术研究》

[3]徐若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的现状》载《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篇4

信息技术外包作为社会化分工的产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将其信息系统的全部或部分通过外包的方式输出给专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公司。在信息外包的过程中,企业通过长期合同的方式来委托信息技术服务商向该企业提供部分或全部的信息功能。常见的信息技术外包项目包括“信息技术设备的引进以及维护、通信网络的日常管理、企业数据中心的运作、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备份和灾难恢复以及信息技术培训等。但是不论是何种形式的外包都会存在风险,信息技术外包也存在风险。信息技术外包的风险使得外包的预期收益可能难以实现。所以必须对信息机技术外包的风险进行分析,如果风险较高,造成预期损失过大,则应避免进行外包。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要注意防范和控制风险。因此探讨信息技术项目的外包风险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信息技术外包及其特点

(一)概念界定

信息技术外包是指非专门从事信息技术产业的企业,出于提高自身营业效率的因素考虑,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经营业务,把主要的资源以及精力配置放在核心业务上,而将企业的全部IT或者部分IT外包给专门从事信息技术业务的服务提供方,这样企业就可以一方面专注于自身的核心和主营业务,另一方面又可以从IT服务方那得到企业需要的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和技术支持。

(二)信息服务外包的特征

IT外包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外包本身就决定了这个过程自身特点很明显,因为使用方和具体的创建方是不同的主体,这样就存在“自己的事情不能自己办”的特点,但是由于IT外包的特殊性,使得IT外包的特点既有其优势所在,又存在一定的劣势。优势主要体现在可以解决企业IT专业人才不足和专业素养欠缺的问题。IT外包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很大收益,这是企业IT自我研发和管理所不能比拟的。IT外包能满足业务需求,能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在IT外包过程中,企业可以降低成本增加效率,还能获得信息技术能力和经验。IT外包还能增加企业组织的灵活性,提高企业员工的学习能力,节省人力成本等等。但是IT外包的缺点也是不能忽视的,因为外包的本身操作所决定的,IT外包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也就变成了IT外包特点的劣势部分,其劣势主要体现在,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企业在选择服务提供方时就很难判断对方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诚信程度等等条件,如果在选择服务方时就出现了错误,这将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和损失。服务方在提供服务是由于是与企业主体脱离的,所以在整个过程中缺乏服务的灵活性。企业选择IT外包就会存在损害自身企业文化的风险,会造成企业与服务提供方的矛盾加剧。为了更好的将IT外包的项目融合进企业,企业必须做单独的预算和单独的人员与资源安排对之做专门的管理。另外IT外包其实相当于是引进了一个外部主体,这样就涉及公司内部的信息泄露的风险,而且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信息至关重要,如果泄露了关键的信息将会使得企业遭受巨大损失,造成致命的打击。

三、信息技术外包的风险及其特点

(一)信息技术外包的风险概述

信息技术外包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就是指在企业将IT外包给服务方过程中,针对IT外包的特殊性进行的一系列风险识别、评估和风险控制以及风险追踪和检测过程。

(二)信息技术外包风险的特点

信息技术外包的风险管理的特点主要还是集中体现在IT外包的独特性问题上来。首先信息技术项目的特殊性,体现在信息技术对专业性和专业人员技术素养的要求就都很高,如果要进行IT的开发和维护就会对从事这方面的人员提出很大的要求,这样当企业对IT项目面临不同的选择时,通常也奠定了不同选择的一定特殊性。例如,如果企业选择自行开发和维护,就会比其他项目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单独招募专业素养高的人才,这些相较于其他项目而言会投入更多。如果企业选择将IT外包,也会与其他项目的外包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在IT外包的过程中发包方相对于服务方来说较其它项目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处于劣势,应为在IT外包过程中,专业的服务方对IT的专业开发和维护等更具有发言权,即使在有的情况下发包方对技术提出一定的异议服务方可能也会置之不理,这也造成了IT项目在进行风险管理时的特点。再者就是外包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外包和自我生产和开发有很大的区别,在外包过程中主要会涉及一种两方的关系,这种关系给IT外包带来了特殊性,关于发包方和服务方之间关系的维持构成了IT外包的另一特点。而且这种关系的维持具有持久性,因为如果一个服务方为某一企业提供了从开始就需要的IT,那么以后IT的维护、更新等等方面都会对这家服务方产生很大的依赖,于是两者的关系就会趋于长期和持续。这也是IT外包的一大特点。

四、防范信息技术外包风险的策略选择

(一)选择合适的外包商,做好对外包商的管理

从企业角度来看,是否选择一个较为合适的服务接包方对于信息技术的外包是否成功是相当关键的。企业在外包之前,应当通过各种方法来达到充分了解、评估并确定合适的接包方来达到促进外包管理的目的。企业在外包之前要从技术实力、经营管理的状况、财务的状况以及信誉程度等方面对接包方进行综合的评估。

(二)重视对外包的过程管理

在选择了比较妥当的信息服务的接包方之后,企业在外包合同的执行期间,仍然要重视对接包方的管理,而不能放任不管。必须密切注意项目的发展动向,并通过成立监管小组来实现这一目的。监管小组需要及时对合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反馈,通过修改合同的方式及时补充修改企业的业务需求,要与接包方进行谈判、磋商、对接等活动等等。另一方面,在对外包商进行风险管理的同时,也要积极发展同接包方的关系,与接包方一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与接包方建立其基于信任、交流和满意与合作的、长期互动的关系对于软件外包的成功与否是至关重要的。

(三)实施外包的成本核算,控制额外成本

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外包成本一般包括显性的成本以及隐性成本,相对于显性成本,隐性成本非常不容易被估计,而隐性成本的出现会造成外包的成本大大多于最初的预估成本。企业进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成本的计算时,必须考虑到各种隐性成本和或有事项发生的概率,从而避免高成本风险对外包的冲击。此外,企业还必须核算非外包时的成本,一般来说精确、全面的成本核算之下,节省30%以上的成本是进行外包的决定性因素。

(四)签订完整而灵活的外包合同

外包合同是规范外包行为的法律性依据。一份完整但灵活的外包合同是信息外包项目能否成功的最基本条件,不同的外包项目,需要不同类型的外包合同,在外包合同中,必须明确规定提供的服务、合同的期限、所需要的费用、移交以及绩效的标准、争议的解决、保证和责任、合同的终止和其他条款。除了以上这些必要的内容,企业还需要依据情况设置保密条款、知识产权等补充条款,这对于保护企业的商业泄密和知识产权不被盗用是相当重要的。在长期的外包项目进行期间,企业也会经历自己独特的增长和变化,产生不同的需求,因此合同条款的签订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并留有一定的余地。企业必须通过后续管理的需求分析来补充所需要的需求。制定合同时可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增加合同的灵活性:如增加需求变更、价格调整方法、有关额外服务的内容等条款。

(五)企业仍需不断学习与创新

篇5

关键词:污染场地;修复技术;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污染场地是指因从事生产、经营、处理、贮存有毒有害物质,堆放或处理处置危害废弃物,以及从事矿山开采等活动造成污染,且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产生危害的空间区域。就污染场地环境而言,范围更广,包括场地内部环境及周边可能影响到的环境,涉及场地内部的土壤和地下水、车间墙体和设备、各种废弃物,场地周边的土壤、地表水、空气、生物体及居民住地等。

1.污染场地修复技术

根据场地特征和暴露情景,参考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初筛矩阵,初步提出基于控制污染源的原位和异位修复技术和切断暴露途径的阻隔技术;采用定性矩阵法、专家评估法或类比法等方法,评估预修复目标的可达性。如果修复目标不可达,则应调整修复目标,如提高土壤修复限值,缩小修复范围,增加投资,延长工期,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等。

1.1、定性矩阵法

采用定性矩阵法评估修复技术,判断预修复目标是否可达,应按照以下五个步骤依次进行。

(1)列出污染场地特征信息

污染场地特征信息包括场地位置、场地面积、场地地形和周边生态环境、地表覆盖情况、场地所有者和场地边界、场地周边交通状况、服务设施位置、历史和规划的土地利用类型、临近地块的特征、场地距饮用水取水口的距离、场地距地表水体敏感目标的距离、与场地有关的环境影响评价资料和排污申报资料等。

(2)列出土壤和地下水特征信息

土壤特征信息包括土壤类型、PH值、粘土矿物含量、有机质含量、粒径分布、土层深度、容重、土壤异质性等,地下水特征信息包括含水层深度、地下水流向、地下水力梯度等。这两种特征影响污染物在场地中的迁移转化。

(3)列出关注污染物特征信息

关注污染物信息包括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水平、空间分布、存在形态及在土壤胶体、孔隙水、气相中的分布、理化性质(可溶性、密度、毒性、蒸汽压、粘性、在气/水界面的分散力、分配系数、自然降解率)等,以及影响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土壤和地下水特征信息。

(4)确定初始筛选条件

初始筛选条件主要包括修复技术是否能有针对性地处理关注污染物、修复效果的好坏、修复技术是否成熟、成本/效益是否合理、能否和其它修复技术集成、修复技术是否容易获得、修复时间是否允许、修复过程是否对环境和安全产生不利影响、是否需要第三方监测、是否符合各利益攸关方的要求、是否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等。

(5)筛选备选技术

依据初筛条

件,对修复技术进行定性筛选,满足所有筛选条件的修复技术定为备选技术。对于多污染物复合污染场地,则对每一种污染物以同样的方式筛选备选修复技术。

1.2、类比法

通过比较两个场地之间的区域环境特征、自身环境特征、污染特征和修复目标的相似性,将已经实施修复的场地中应用的修复技术应用到待修复的场地。区域环境特征包括气象水文条件、地质地貌状况、生态环境特点、敏感受体分布等方面。

1.3、专家评估法

根据专家的丰富经验,结合场地所在地的区域环境特征和场地自身的环境特征、污染特征、修复目标等相关信息选择修复技术。

2.污染场地风险控制技术

2.1、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技术

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技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方法来分离、固定或削减介质中的污染物,达到清洁土壤和降低污染物危害环境与健康风险,或通过改变污染物在介质中的化学形态而降低其毒性的技术手段。物理修复技术包括客土、换土、去表土、深耕翻土、淋洗、电动淋洗、热解、玻璃化技术等。化学修复技术通过添加特定的化学物质将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低毒、难溶态并被固定在所形成的矿物晶格中,使污染物与周围环境隔离,降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常用的添加剂有无机改良剂和有机改良剂。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动物、微生物和植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将污染物吸收、富集、转化,改变污染物的毒性,进而恢复土壤系统正常生态功能的过程,是实现环境净化、生态效应恢复的生物措施。

2.2、工程控制技术

工程控制是人为建设的封存阻隔系统,用于控制污染物向下迁移,表层渗滤和降雨入渗作用下的污染物迁移以及污染物在地下的自然渗滤和迁移,即利用工程措施将污染物封存在原地,限制其迁移,切断暴露途径,以降低污染风险和保护受体安全的阻隔技术。工程控制的施工技术成熟,成本相对较低,工程建设周期短,对不同类型的污染都具有较好的风险控制效果,近年来在污染场地风险控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常用的工程措施有水平阻隔和垂直阻隔如泥浆墙、灌浆墙、板桩墙等。

2.3、自然衰减技术

自然衰减法是利用污染场地天然存在的自然衰减作用使污染物浓度和总量减小,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达到污染修复目标的场地修复方法。自然衰减作用包括对流、弥散、稀释、吸附、沉淀、挥发、化学反应和生物降解作用,其中对流、弥散等前6种作用将污染浓度降低,或是从一种相转移到另一种无危害或危害较小的相,污染物仍然存在,属非破坏性作用;纯化学的转化一般很少见,过程也很缓慢,更常见的是有微生物参与的生物降解作用,这种作用可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属破坏性作用,可真正的去除污染物。污染物的自然衰减存在于所有污染场地,但是自然衰减强度不尽相同,取决于污染物性质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自然衰减法进行修复的污染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为易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如地下储油罐泄漏的汽油,其它燃油、石油管道破裂泄漏的石油烃,工业上广泛使用的有机氯溶剂等。随后处理的污染物种类越来越多,如复杂混合污染物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后的废水渗滤液以及军事基地的炸药TNT、林业上使用的木料防腐剂、农业上使用的杀虫剂等。

2.4、制度控制技术

当污染场地刚被发现,或者由于受到经费和技术的限制,某些污染场地修复后仍有污染物遗留在场地上,无法达到任意使用和暴露的标准时,就需要制度控制来减少污染物对人类和环境的暴露风险,保护修复的完整性。制度控制是一种非工程的措施,即运用行政和法律法规等管理措施控制污染场地,减少污染物对人类和环境的暴露风险。制度控制在场地修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可以通过限制公众对土地或资源的使用,引导公众在场地上的行为,减少和控制污染场地的发生与风险。然而制度控制技术要求完善的管理政策与法律法规,以及污染场地跟踪管理系统。制度控制的成功实施需要多部门之间、多群体之间甚至跨领域之间的通力合作,需要政府加强统筹和协调,涵盖制度控制的计划、实施、维护和执行的整个流程。

结束语

现今,污染长丝的修复技术和风险管理技术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绿色、环保、生态”的提出,人们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发环保、高效的污染场地风险控制技术。同时,还必须要不断的加强污染场地的监督和管理,减少和控制对场地污染的发生。针对于修复和控制管理污染场地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完善场地修复技术和控制管理的体系,建立健全污染场地风险控制相关的标准。目前我国污染场地风险控制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必须加强与污染场地风险控制技术相关的学科建设,着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同时注重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污染场地风险控制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吉敏.我国城市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综述[J].上海环境科学,2014,03:132-135.

[2]姜林,钟茂生,张丽娜,张俊丽,贾晓洋,韩丹,张丹,夏天翔,姚珏君.基于风险的中国污染场地管理体系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4,08:1-10.

篇6

1.1金融交易方式改变

互联网的发展使金融交易打破传统柜台交易渠道的局限,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进行金融交易,通过互联网为金融服务和交易的进行提供了虚拟的平台,实现了将传统的柜台向客户的进一步延伸。

1.2金融企业成本结构发生变化

由于金融交易网络化,金融营业厅的个人客户流量大大降低,很多金融企业将服务建设的资金投入到网站建设和系统集成及软件服务上,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大大减少;产品结构发生变化,研发投入及人力成本等有所上升。

1.3金融企业组织结构改变

以往金融服务提供者都是各类金融机构,即使如电子银行、网上证券营业厅等业务的提供方仍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传统的金融机构。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越来越多的非金融机构也加入了金融服务提供者行列。金融信息服务机构向客户提供投资理财咨询服务,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为客户提供了支付服务,这些机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可见,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这类机构逐步加入了金融服务提供者行列。

2信息技术带来的金融风险

2.1信息技术特点造成的技术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之上,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缺陷必然会对金融安全造成威胁;另外金融业务开展是基于某种技术方案使用的,传统的窗口营业型金融,如果技术使用选择失误最多导致业务流程变慢,但倘若互联网信息技术使用失误,则可能会使金融企业失去全部的市场,甚至生存基础也会受到威胁。

2.2金融业务风险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虽然方便快捷,但是存在巨大的安全漏洞,除了受到黑客攻击之外,网络金融安全系统的设计缺陷和操作失误也会对业务造成巨大的损失并且会使企业的信誉蒙上阴影;另外,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服务市场是虚拟的,客户无法确实判定所选择的企业的实际能力,而从平均服务质量角度进行选择,会使业务能力差的企业钻了空子而业务能力强的企业实力得不到发挥。

2.3法律风险

现实的金融交易有严密的法律作保障,但这些法律对于网络金融服务来说,只能作为基础法律条款。无论是提供服务的金融企业还是购买金融产品的客户,都很可能由于一时疏忽违反相关的法律;另外,我国网络金融法律制定的并不健全,无论是金融企业还是客户,在进行网络交易的时候都承担着相当大的法律风险。

3信息技术带来的金融风险管理对策

3.1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金融企业要规避由于信息技术失误造成风险,就需要对金融技术的使用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将企业的现状和技术特征考虑进去,并且针对技术的特点提出应急预案;同时应采取安全的方式处理保密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防止信息泄露或被盗取、篡改;使用符合国家要求的加密技术和加密设备。

3.2进行金融业务数据认证工作

网络金融服务的质量虽然不能完全体现,但是金融企业可以使用业务数据认证的方法保证网络金融服务的质量得以展示并维护网络金融的安全。例如,选择知名品牌的SSL证书提供的电子签章帮助客户确认电子商务网站的身份,这使得经常发生的“用户名+密码”被盗用将可以避免,因为身份认证增加了第二因素的认证;另外,采用OTP技术的双因素认证产品,无需和计算机连接,只需按动一下按钮即可得到6位的数字作为第二因素进行登录,其易用性也成为金融服务提供商和最终消费者的一种选择。

3.3提高金融服务人员的素质

客户对网络金融服务的安全性和质量的需求有所提高,金融企业应建立起专门针对网络金融的服务队伍,金融服务人员都要努力学习互联网金融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对其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对客户在网络金融业务方面的咨询给出正确的答案和合理的建议,以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篇7

【关键词】地铁工程,深基坑,施工技术,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铁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城市不可缺少的交通设施。而地铁深基坑工程具有开挖难度大、费用高、降水困难及周围环境影响大等特点,它已经成为地铁建设中的一大难题。深基坑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基坑工程的造价和安全。深基坑施工对保护周边建筑的安全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新时期,伴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加强对城市地铁的施工技术管理和风险控制,对完善城市的交通网络,保证地铁系统的运行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二、地铁深基坑施工技术要点控制

1.基坑围护支撑体系

(一)地铁深基坑支护方式包括地下连续墙+支撑、围护桩+支撑、土钉+喷射混凝土等支护形式,受场地限制一般采用围护桩+内支撑的支护体系,根据土体侧压力、地下水位情况确定围护桩类型、桩径及间距。围护桩施工一般采用冲击钻、旋挖钻、全套管回转钻、人工挖孔等工艺。冲击钻、旋挖钻对地质条件比较苛刻,在砂卵石、软土地层中成孔难度较大,且噪音大、污染环境、工艺落后,很难在市区施工中推广,全套管回转钻成孔速度快,精度高、污染轻,适用于所有地层,是目前围护桩施工中值得大力推广的先进工艺。

(二)钻孔灌注桩施工完成后,进行冠梁处土方开挖施工,土方开挖采用挖掘机或装载机直接将土方装车运走,开挖至设计冠梁底标高后进行冠梁及砖挡墙施工,冠梁以上土方开挖采用自然放坡形式。待挡墙施工完毕后对挡墙背后采用粘土回填并夯实至地面。冠梁施工前需将钻孔桩桩头凿除,清洗、调直桩顶钢筋,冠梁主筋应与桩顶锚固筋焊接,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三)深基坑钢管内支撑体系是保证深基坑稳定关键因素,根据土体侧压力值确定钢管直径、管壁厚度等参数。角部支撑由于受力复杂是内支撑体系控制的关键环节,为防止角部支撑滑动应安装防滑装置。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充分利用“时空效应”,钢支撑的安装和预应力的施加应控制在12h以内。施工中应作到随挖随撑,防止开挖深度与钢支撑架设不匹配造成基坑监测值变化异常,影响基坑稳定。

2.土方开挖及其施工要点控制

基坑开挖按照“分层分段开挖,随挖随撑,开挖与支撑结合”的原则,采取竖向分层、纵向分段的措施开挖,及时支撑,减少围岩土体暴露区域和时间。基坑开挖中设置集水槽,集水槽随开挖随加深,将基坑中积水及时抽出,保证土方开挖无水作业。

土方开挖采用竖向分层、纵向分段拉槽、横向扩边的原则,每1层每1段土方施工中,在横断面跨中开中槽,由车站东端开始沿纵向挖掘;由中槽向两侧开挖面进行开挖作业。中槽的大小首先要满足挖掘机回转弃土的要求,同时要尽可能多地保留两侧土体,以支撑围护结构,减小对周边环境的扰动,并满足钢支撑施作要求。中槽开挖至4m后架设钢支撑,然后横向扩边拓展,挖至钻孔桩附近时人工配合,以免机械开挖破坏围护桩。当放坡开挖至坡脚线附近运输车辆无法进入时,将采取多台挖机接力倒运开挖;局部位置无条件作业的,可用坑内挖机将土方装至提升料斗内,再用行轨龙门将其吊。

(一)土方开挖过程必须严格接照技术方案设定的顺序分段分层开挖,严格做到开挖一层、支护一层,上层未支护完,不得开挖下一层,并且做到不得在大雨天开挖施工。

(二)根据钢支撑位置确定基坑竖向分5层开挖,每层开挖至钢支撑下50cm。开挖完成及时安装钢支撑,按设计要求预加轴力后方可继续开挖;第5层开挖至设计坑底标高以上20~30cm时进行人工清底,以控制好基底标高和防止土层扰动。

(三)土方开挖前必须先放边坡线 ,土方开挖中必须随开挖进度放出开挖边线,以便及时控制开挖深度及边线,避免超挖或开挖不足。

(四)坑底人工的清土、基坑边角部位和桩边机械开挖不到之处的土方应配备足够的人工及时清运至挖机作业半径范围内,及时通过挖机将土方挖走,避免误工。

(五)基坑开挖尤其是最底一层开挖中必须特别小心,避免挖斗碰撞基桩,在各层开挖中均应避免挖机直接碾压桩头,若挖机无法避开密集的桩头时,需先截掉部分桩头。

三、地铁深基坑风险管理与控制

建设、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第三方监测等单位组成深基坑施工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单元。根据深基坑风险来源分为客观风险和主观风险,主观风险包括各参建单位风险管理不到位,如由于前期拆迁影响造成后期工期压力较大,出现盲目抢工;设计环节对区域地质条件认识不足;监理单位技术力量和同类工程管理经验薄弱;施工单位施工和技术管理不到位等。客观风险包括复杂地质、水文条件,周边管线及建筑物对深基坑施工造成的影响。

1.严格控制施工设计

设计阶段应保证现场勘察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设计意图应充分结合现场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如有的设计单位为了提高基坑的稳定性,采取加密钢支撑、底撑换撑设计方案,造成施工阶段实施难度较大,现场可操作性差,反而对深基坑的稳定性造成了潜在安全隐患。施工方案的编制和审核是降低深基坑风险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方案编制阶段应充分考虑周边管线对深基坑造成的潜在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科学进行项目决策

地铁深基坑工程的复杂性已远远超出任何一个专家的知识领域或一种专业的专家群,而是需要技术、管理、财务、环境等一大批相关的不同领域的专家群体。利用群体决策支持系统可最大限度的发挥各决策人员的作用,增强决策结果的可信度,提高决策效果,帮助管理人员“做正确的事情”,将工程总体风险值压缩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3.建立完善的深基坑风险监控体系,实现风险控制程序化

建立深基坑风险评估、分级、变形指标、风险预警控制体系,严格按程序进行风险控制,实现风险控制科学化、程序化。在设计阶段根据深基坑周边环境和基坑深度进行风险评估及分级,确定变形临界值,对风险进行量化。在施工阶段根据基坑变形监测情况及时通过监测平台预警,根据预警响应程序参建各单位采取措施,对防止事故发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套风险管理体系应在地铁行业大力推广。

4.施工条件的具备是工程顺利实施的前提。重要部位和环节施工前,对技术、环境、人员、设备等相关条件是否满足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要求的检查验收,成为有效规避或减少安全质量事故的有效措施,近来采取对重要部位和环节进行分类,并按制定的检查要素,组织施工前条件验收成为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城市地下空间项目是在已有城市基础设施具备的环境中实施,项目的本身往往又是多个分项组成,而分项目实施的顺序,对地下工程来说,决定了项目设施的成败和功效,具有十分的重要的意义,控制分项目实施的步骤也是风险控制的重要因素。

四、结束语

地铁深基坑工程难度大,基坑安全控制极为重要。深基坑工程应选择合适的支护形式和降水方式。在施工过程中,基坑开挖要严格按照设计进行,同时密切关注周围地表沉降、围护桩水平位移等监测监测数据。良好的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为深基坑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加强其施工技术管理和风险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翔,罗俊国,王玉梅 地铁深基坑工程风险管理研究[期刊论文] 《施工技术》 ISTIC PKU -2008年7期

[2]刘臣俊, 深基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会议论文] 2010 - 2010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暨第二十届地铁学术交流会

[3]-钱健仁,黄捷,吴盛,刘壮志 郑州地铁车站超深基坑施工风险管理与控制[期刊论文]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篇8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一、大数据技术在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的必要性

第一,构建现代税收体系的要求。大数据技术是我国的基础资源,对税务部门分析数据、重大决策的确定有着重要意义。因此,税务部门需要合理使用该资源,来提升数据质量,发现潜在价值,加快税务风险管理的改革速度。第二,时展的必然需求。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纳税人数量得以增加,促使企业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智能化。在此基础上,税务风险管理系数加大,要求企业在提升信息化水平的同时,掌握纳税人的相关数据。所以,强化企业的税务管理,是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

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为了推动经济、企业发展,我国开始对以往的财税体制进行改革。而营改增的相关细则,也为企业税负的降低提供法律上的帮助。但是由于企业不够重视税务筹划工作,导致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出现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企业缺乏对税务筹划工作的重视。科学、合理的税务筹划,不但能保证企业合法,还能规避和减少税费缴纳,这是降低企业税负的关键[1]。现阶段,部分企业领导不了解税务筹划工作的重要性,使得无法缴纳税务,增加财务负担。第二,税务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在企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税务风险管理体系越来越完善,但是和税务风险防范相关的机制,并不是很完善,导致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细则,不利于规范税务筹划工作,增加管理风险。第三,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提升。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企业业务范围扩大,复杂程度提升。但是,我国并未针对税务筹划制定完善的信息系统,使得税务工作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导致税费缴纳不合理,严重时违反税法规定,造成严重后果。

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路径

为了规避企业税务风险的发生,需要结合大数据时代特征,合理使用大数据技术,来完善管理体系,推进税务筹划工作,具体表现如下:

(一)增强人员风险意识

数据是动态的,而大数据则是信息技术、数据和思维结合的产物,要想有机结合这三者,除要借助先进的处理技术外,还要具备风险意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顺应社会的发展潮流,引入共享理念,便于有效整合相关信息。一旦出现税务风险,就要结合员工档案、税收系统,以此强化纳税人员的风险意识。同时,还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构建合适的税务风险治理平台,满足各部门信息共享的需求。结合大数据特点,明确纳税人的发票使用情况、税务登记系统,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特点。

(二)完善税务风险防范机制

首先,制定完善的税务风险防范机制,确保税务风险管理的有章可循。其次,明确规定税务筹划、风险防范的执行准则,促使各项工作都朝着预期目标进行。最后,构建绩效考核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的评估风险防范结果,奖励防范措施执行效果好的员工,处罚执行力度低的员工,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三)加强对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税务工作数量庞大,分析和处理过程乏味,必须让员工时刻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提高工作热情[2]。企业在制定工作机制时,需要为员工提供开放的环境,使其调整最佳状态投入工作。税务风险管理内容复杂,员工素质直接影响着管理效果,因此需要加强对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构建激励机制,激发工作热情,提高专业知识掌握度和风险管理水平。

(四)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信息化的管理系统

一方面,企业可使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相关的经济活动,整理、归纳和税务相关的业务活动,实现合理筹划税务工作的目标。另一方面,在大数据信息系统下监管税务筹划工作,发现可能引发税务风险的活动后,及时上报监管部门,并采用有效措施处理,规范税务风险管理流程,提高工作质量。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