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01: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青少年独立思考,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命题式科技竞赛激发青少年的兴趣和求知欲
科技竞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青少年活泼、好动、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的特点。所谓命题式科技竞赛就是只给定竞赛的要求,对参赛作品的形式不做限制,要求参赛者独立完成参赛作品的设计和制作。实践证明,开展命题式科技竞赛活动,能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促进他们对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理解,有效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2006年天津市曾举办“纸桥承重”的命题现场竞赛活动。竞赛题目下发后,学生、科技辅导员、学校物理教师以及家长都积极响应,参赛学生上网查找桥梁资料,请教专家,反复试验,其热情、参与程度之高都是我们事先没有料到的。以宝坻区为例,该区有4000余人参赛。
通过“纸桥承重”等多项竞赛活动,可以感受到开展科技竞赛活动能激发学生学科技、爱科技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发现,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尝试改进和发明;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参与意识,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兴奋点吸引到科技创新方面来。
二、命题式科技竞赛利于培养青少年动手动脑能力
命题式科技竞赛活动涵盖了知识技能、操作技能竞赛。如对事物的观察、记忆及操作等。在准备竞赛的过程中,对技能的掌握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如桥梁制作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实用技术,只有通过信息收集才能认识各种桥梁;只有通过不断地制作桥梁的实践,才能真正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才能真正得到锻炼,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这类命题竞赛活动,从设计、制作到实际竞赛操作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很多学生为能取得好的竞赛成绩,在设计制作上下功夫,如不同形式、纸质材料选择、造型结构等,对形态各异的承重桥,分别进行了大量、科学的比较实验。以一种“我能”的行动确定最终设计。因此,普遍感到收获很大,参赛作品的制作全过程培养了青少年动手动脑能力。
三、命题式科技竞赛立足青少年创新精神的培养
世界著名的创造学专家奥斯本认为“人人都有创造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这种潜力随时均可任意表现出来,只有通过各种途径的开发和训练才能变成现实能力。因此,根据创造教育的特点,在青少年中开展丰富多彩、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命题式科技竞赛活动,能切实有效地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使科技竞赛活动成为对青少年进行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参赛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素质。
四、命题式科技竞赛内容必须密切联系实际
如何落实客观形势需要提高人才素质的要求,如何面对广大青少年知识和能力的现状?据此,对命题式科技竞赛活动的内容选择和确定是个挑战。
多年的实践证明,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的开展,要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要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
青少年积极踊跃地参加命题式科技竞赛活动的主要原因,可以引用学生和教师们的精辟回答:命题式科技竞赛的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可以将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可以使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也使得一般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相结合。
【关键词】家庭教育 青少年 自理能力 培养
一、我国青少年自理能力现状
当孩子从母亲腹中呱呱坠地,如同一张白纸,本来没有多大的不同,而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有的孩子思维活跃,有的孩子十分迟钝;有的孩子讲文明礼貌,有的孩子蛮不讲理,有的孩子自己会管理自己,有的孩子一切都依赖大人。这些,追根溯源,都是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下慢慢形成的,这些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各方面,而其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就当今青少年自理能力而言,太让人担忧了!日前,我们在某些学校可以了解到这样一些奇怪现象:十多岁的孩子不会穿衣服扣扣子;一位大学生因和同学间发生了几句口角,就导致心理障碍而不得不退学;一名大一的学生在生活了二十年的城市里迷了路,不知道如何回家……
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女孩子,在中午吃饭时突然大哭起来,老师跑来问她为什么哭,这个女孩子一边抽泣着一边说:"今天的鸡蛋太硬了,没法吃。"原来,以往每次带的鸡蛋都是她妈妈事先剥好皮的,而这次由于来不及了,没有剥皮。
一位去年考上某名牌大学的高才生,入学一个月便将自己的各种证件,钱物等都丢了,无法处理简单的日常生活,不得已,学校只能要求他的家长前往学校帮助其料理生活,后来这名同学还是感觉生活不适应,只好休学回家。有的大学生入学后,新生军训的第一天,学生场上训练,家长旁边拿水陪同。有的将自己换下来的脏衣服打成邮包寄回家,让父母洗。
以上这些例子说明了,当今青少年连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都不具备,又谈何自强自立?青少年自理能力的培养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吗?
二、家庭教育应如何培养青少年的自理能力
青少年自理能力的培养,当然有赖于正确、健康的家庭教育。俗话说:"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家长。"我们都知道"授孩以渔"的道理,父母是无私的,对于孩子,只有付出,不求回报,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让今天的青少年失去了本应有的自理能力,所以,父母在给孩子"鱼"的时候,别忘了授以孩子"渔",即得到"鱼"的方法。我们的家长究竟如何才能借助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青少年的自理能力呢?
(一)放手让青少年做力所能及的事
让青少年学会生活自理,就要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开始培养。凡是他们所能及的事,尽量让他们自己做,比如,自己收拾房间、自己收拾学习用具、自己洗衣服等,还让他们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这不但不是虐待,反而有莫大的教益。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吃饭时,发发碗筷;饭后,帮父母洗洗碗、扫扫地……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教育,无形中培养了青少年的勤劳习惯,为青少年日后生活自理打下了基础。我很欣赏日本的一句教育口号:"不要给别人添麻烦!"日本教育孩子: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其实每个人最初做事都是从不会做到逐步学会做,从做得不象样到逐步象样,因而培养青少年做力所能及的事不但.可以使他们获得劳动的乐趣,还可以获得自身的发展。作为家长,应放手让孩子锻炼,不要怕他们做不好,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包办代替。
(二)为青少年提供自己决定或承担责任的机会
孩子成长的过程,是对世界更深入的探索,对自己更进一步的了解的过程,他们需要机会去尝试,需要不断了解自己,证实自己的机会。因此,家庭教育要在大量的日常学习、生活事件中去发现这种机会,尽可能多地把独立处理问题的时机提供给孩子,让他们在日常小事中体会到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己独立处理事情的自信心,这样在以后遇到更大的挑战的时候不至于不知所措。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交给孩子一些易完成的任务,通过劳动使其懂得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逐渐形成义务感、责任心。
我国传统的家教中十分注重培养孩子"听话"、"顺从",任何事情都是大人说了算,小到生活上的事,大到孩子的发展方面,一概由父母决定,这就会使孩子因缺乏抉择能力而丧失个性。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如果在道德问题上不听话,要坚决反对,如果是思维上不听话,则要予以支持和鼓励,甚至允许标新立异。凡是可以让青少年参加讨论做决定的事情一定要让他们参加,而且创造机会。
(三)培养青少年克服困难的精神
每一个人出生之后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要培养青少年克服困难的精神,家长首先要能战胜自我,能站得高,看得远,为了孩子的未来下决心,甚至下狠心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不要在孩子一遇到困难时就迫不及待地去帮助,而是要给他们克服困难的机会。有些青少年由于家长长期包办已形成较强的依赖性,更需要教育他们克服困难,不怕苦和累,甚至允许他们失败。古人云:"失败乃成功之母。"父母应放手让他们在自己生活的小范围内自理,让他们失败,碰钉子,这样他们就会从失败中记取教训而成长起来。如果从小,一切都由父母包办,孩子感到一切都可以依赖父母,形成一种"安全感",那样反而容易出大事。
(四)培养青少年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们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的家长很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也常常耐心地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但往往忽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作为家长应当启发孩子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但孩子的未来要靠他们自己来创造,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这样一句话:"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未来的路终究要靠青少年自己去走的,是父母永远也代替不了的,他们毕竟不是父母手中的风筝,终归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的怀抱,为了将来他们会成为能翱翔在天空的雄鹰,让他们从现在开始,从日常小事做起,培养将来的立身之本——独立生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沃建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父母篇之放开孩子的手——父母如何塑造孩子的独立性[M]科学出版社
[2]光明日报记者.从小培养独立劳动意识930703[N] 光明日报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素养;青少年
网络让生活更美好,网上冲浪成为许多人喜爱的工作和休闲方式。在政治领域,网络使老百姓对政府的监督有了新的手段,有了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政府管理方式、民主运作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经济领域,网络使我们的产品和信息的交流变得没有了障碍,使交易变得更加轻松;在知识领域,人们可以用很低廉的成本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网络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快乐,比如,有的人玩游戏很方便,交友很方便,查资料很方便,网络确实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不可否认,在互联网时代,不掌握网络工具也能生活,但是,如果掌握了这个工具,将使你的生活更为便利、丰富,使你获得更多的能力。青少年应该充分重视并善于利用互联网资源,努力掌握使用网络的知识和技术,利用网络优化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娱乐。
网络不是纯净的空间,对于青少年来说,上网的好处显而易见。我们不能把网络当成灵丹妙药,也不必把网络当成洪水猛兽。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怎么培养青少年的网络素养,使其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呢?
对青少年来说,应重视对网络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虽然信息技术是副科,但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学习,应该掌握。
把互联网当“教师”。互联网可以无师自通,通过自我摸索学会使用。在网络这本“大百科全书”中,有大量网络应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内容,青少年可以上网查找学习资料,让网络当“教师”,教会自己应用网络。
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开阔的思路---格拉肖
著名的学者,虽然工作繁忙,但仍坚持每天上网浏览半个小时.有人曾问他:"您每天的工作那么的繁重,为什么还要上网看报呢?你对青少年的上网有什么看法?"他回答,说:"在这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而我们的信息网络正能满足我们这些渴知者的需要.在短时间内能使我们准确,及时了解到各地各方面的最新资讯,增长知识的同时又能节省时间.这么好的工具就在你身边,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况且,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第一目的。当前青少年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传统媒体已无法及时满足青少年这么多的兴趣点,互联网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现在,互联网正在成为青少年获取种种信息的最佳来源。所以,我赞同青少年的正确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所以说,上网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上网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美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将计算机技能作为未来成功青年所必须掌握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他们说:"因为在互联网上,我们几乎可以找到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各类信息,对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青少年来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宝库。"
提高自身的技能就等于在提高自身的社会价值--陈宏谋
上网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由于互联网的包容性,使上网的青少年处于和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在思考的过程中,青少年不仅锻炼了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自己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网络的互动性使青少年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或者是BBS等方式广交朋友,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发表观点见解;而网络的无边无际也会极大的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潜质和潜能能有效地开发出来。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存在的道德丧失、诚信缺乏、假冒伪劣、欺骗欺诈等消极丑恶现象,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在给青少年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渠道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有害信息。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课题,青少年道德教育亟待加强。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注重青少年道德修养的养成。所谓“养成”,在于启发“道德的智慧”,进而促成“道德的实践”。学校的教育是重点,家庭的熏陶也不可忽视,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社会的锤炼是最终得以成就的关键。
同时,要十分重视道德教育。首先,要形成科学的、系统的现代德育课程体系,开展道德知识学习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应鼓励学生对现实道德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实事求是地引导学生看待社会,从而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判断能力。其次,增强学生道德完善的自我意识。要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以促进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对高尚品格的渴望;教育学生主动寻找自身道德行为的弱点,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去克服这些弱点,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作用。第三,加强渗透,寓教于乐,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的社会意识。第四,提高教育者的道德水平,使学生们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受到熏陶。
未来取向是指一个人对未来的思考和规划[1],它在发展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类思维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指向未来的事件[2],而关于未来的思考和规划,对于生理、心理和社会地位均处在巨大变化过程中的青少年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思考未来,准备向成人过渡。这是一个集中建构新思想、新观念、责任、自我信念以及确立人生观价值观的时期。未来取向的积极发展有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2],有助于其良好成长[3,4],并且能够保护个体免受环境危险因素的影响[5,6]。因此,未来取向的研究对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青少年关于未来的设想,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7,8]。青少年身心发展迅速,极易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身心发展的失衡。因此,作为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重要他人,父母和同伴是青少年获取信息、建议及支持的直接且重要的来源。马姆伯格(Malmberg)的研究发现,在个体确定未来计划的过程中,父母最常提供信息,其次是同伴,然后是学校或媒体[7]。本文拟从对青少年未来取向影响最大的家庭环境研究入手,并结合我国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家庭系统的特点,对相应的家庭教育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影响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个体以家庭为基地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融洽的父母关系,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以及父母人生态度积极与否,都会对孩子的人生目标和身心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9]
2.1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情感背景[10]。它直接作用于亲子互动过程,对青少年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如父母对子女有较高的接受性,让子女较多地参与家庭事务,赋予子女较多的心理自主,对子女进行严厉监督等,能够促进青少年对自身未来教育和职业发展的积极探索和投入以及对未来教育和职业发展的乐观期待[10]。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不仅能够促进青少年积极的即时行为,还能够促进其指向未来的行为和态度的积极发展[11]。诺米(Nurmi)等人研究发现,青少年感知到的民主的教养方式与未来取向呈正相关[12]。在对不同父母教养类型家庭的青少年未来取向发展的比较中发现,权威型父母教养家庭的青少年对未来教育和职业的探索、投入及态度均最为积极[10]。森格纳(Seginer)等人发现,接受—自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能够促进青少年对未来的积极探索和投入[13]。父母的开放性、对职业发展的支持度、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以及提倡个性的家庭,会直接促进青少年今后对未来的积极探索,并且通过促进青少年适应性人格的形成间接地促进青少年的积极探索[14]。
2.2亲子互动
亲子沟通是亲子互动的重要方式,也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研究者一致认为,亲子沟通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核心且基础的方面[15,16]。父母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通过亲子沟通而起作用的。亲子沟通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换信息、观点、情感、态度和资料,以达到相互了解、信任与合作的过程。父母对青少年未来规划和态度的指导、帮助正是通过这个过程来实现的。研究者指出,除温暖和支持性的家庭互动过程外,如果父母愿意公开讨论,对新信息和子女的发展持开放的态度或鼓励青少年独立思考和行动,青少年会更积极地进行探索[15]。兰兹(Lanz)等人的研究发现,积极与母亲沟通的青少年有着更高的内部控制信念[8]。诺米(Nurmi)报告了亲子互动对青少年思考未来的影响方面的发展性变化[17]。他的研究表明,父母管教在孩子11岁时起着降低乐观水平的重要作用,而家庭讨论水平在15岁时起着提高乐观水平的重要作用。这说明当孩子们寻求自我独立的自时,青春期晚期积极的、相互的交流就变得更加重要。诺米在研究中也发现,积极的家庭氛围会提高11岁孩子的未来计划水平,而对于18岁孩子则会降低其水平[1]。总之,这些结果表明,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变化,家庭互动的不同方面在未来取向发展中的作用也不断变化。
2.3家庭支持
与儿童期的教养、保护、社会化功能相比,家庭在青少年期对青少年发展的支持和指导功能就变得尤为显著和重要[18]。父母支持是影响青少年在关注他们未来和对自身发展期望等方面表现出差异的重要因素。父母支持可以增长青少年在教育和职业领域的计划活动水平[19],还可以增加其对未来的乐观性和内控性[17]。知觉到父母爱自己、支持自己的孩子将形成对未来信任和积极的态度,他们更相信未来的成功是自己行为的结果,较之于感知到父母支持少的孩子更加倾向于投入到未来目标成功的活动中去[20]。麦凯布(McCabe)等人研究发现,青少年感知到的父母对自己未来的思考和计划的支持程度能预测其对未来思考的频率和详尽程度,也能预测青少年对未来的乐观性程度[21]。这些研究表明,当青少年感知到家庭是支持性的、可依赖的时,他们可以通过家庭关系网络获得更好的心理准备,从而成功地向成年期过渡。
3.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几点启示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这两者所无法取代的。针对我国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家庭系统的变化,笔者认为当前未来取向的研究成果至少对我国家庭教育有如下几点启示:
3.1通过营造优良的家庭氛围,培养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家长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形成团结、和睦、民主的家庭气氛,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
首先,为子女提供心理自主的机会能够促进青少年思考和规划未来的主动性,提高其规划和决策能力[22]。当前我国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切忌对子女过度溺爱,万事包办,父母应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给予每个家庭成员公平参与家庭事务的机会,使其获得应有的尊重,鼓励子女进行独立思考,学会自我反思,并且协助子女规划其未来发展。
其次,个体的气质、自我效能感、自我概念,控制信念等也会影响到个体未来取向的发展[23,24]。研究表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个体比自我概念一致的个体报告了更多的焦虑,对未来更加悲观,在回答与未来有关的问题时他们感觉更孤单,并且他们对自己是谁感到更加困惑[25]。还有研究表明,高自尊的人较之于低自尊的人更加积极地思考他们的未来[26]。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引导。例如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在孩子成功时对其能力多加肯定,失败时帮助其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鼓励孩子相信自己。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力,一方面培养孩子能经得起成功和表扬,不骄傲不浮躁;另一方面要提高孩子的耐挫力,当遭受挫折和失败时,能迅速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
再次,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父母与青少年交流,能够为其提供信任感和安全感。父母通过与子女交流自己的期望、道德观念、社会习俗标准等,来指导其兴趣、目标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困惑,家长应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沟通不是父母单方面传达自己的意见、想法,而是与孩子交换各自的意见和想法。家长与子女进行交流时,应本着尊重、真诚、同理心的态度,注重积极倾听、理解包容,在孩子遇到学习或生活上的烦恼和挫折时,及时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支持;对孩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兴趣加以鼓励;对孩子正确的行为给予肯定,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心灵的港湾、情感的归宿。
此外,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随时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变化。处于青春期的不同阶段,孩子的身心特点及心理需求是不同的,家长应因势利导,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特点来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和方式、方法。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人生观的最佳时期。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完善其人格,培养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家庭的重要职责。营造温馨、和谐、民主的家庭气氛,与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子女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培养子女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豁达乐观的个性、勇于面对困难的品质,使他们树立远大又切合自己实际的理想,能够对自己的未来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安排。
3.2树立正确的父母行为典范,对子女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
研究发现,家庭环境为青少年树立了一个生活中的榜样。拥有态度积极的父母及婚姻幸福家庭的个体,在婚姻未来取向和家庭未来取向方面更乐观[17,19]。身教重于言教,父母通过为子女树立角色榜样并提供教导,来影响青少年应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态度及方式。家长是子女最直接、最经常的模仿对象,只有家长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因此,家长应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检点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不断克服并修正自身的不足之处。同时,应对子女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首先,对子女的正确行为给予强化。对于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应不予理睬或直接拒绝;对于合理要求,除了必须立即给予满足的要求之外,应尽可能的延迟满足,以使他们明白,要实现自己的愿望必须为之付出努力,借以塑造子女的积极行为,同时也要对积极行为进行奖励,既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是精神奖励。其次,对子女的错误行为进行正确教导。一旦孩子有了错误的言行,要及时对其进行教导。青少年正处于各方面发展的过渡时期,教导方式不当可能造成其逆反心理,进而引发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家长不要对孩子进行讽刺和奚落,不要侮辱孩子的人格,摧残其身心,要耐心地对孩子进行疏导,指出其错误言行的危害,使孩子感到羞愧,有所觉悟,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力。倘若是由于家长观点有误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家长也要勇于承认错误,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战术意识;培养
论文摘要:足球战术就是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根据主客观的实际所采取的个人和集体配合的手段的综合表现。研究表明.运动队整体战术意识水平的高低反映出该队运动水平的高低,运动员战术意识水平的高低也反映出运动员技术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青少年运动员的战术意识的培养是当前提高我国足球运动水平的主要途径。
前言
战术意识对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活动起着特殊的调节作用,它使运动员的战术运用更具目的性和方向性,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复杂情况,获得场上的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战术意识也是衡量足球运动员运动水平的一个标志。战术意识要通过战术行动来体现。足球运动员的战术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它和足球技能一样是在足球训练、比赛等实例活动中获得和提高的。
一、战术意识的概念研究综述
我们必须真正搞清足球战术意识的概念才能知道采用何种方法对运动员进行战术意识的培养。
关于战术意识比较准确的概念是:“战术意识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所具的战术素养。是运动员在复杂、多变、困难的环境条件下,准确地观察场上的情况随机应变地迅速而又正确地决定自己行动方案的能力。”其它的一些定义在含义上都与上述概念基本一致,本质上没有大的区别。例如:“足球战术意识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按照一定的战术目的,遵循比赛规律,根据双方主客观条件的反映,对比赛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正确合理地运用技术和战术的有效行动”。“足球战术意识是指运动员在足球竞赛的复杂多变和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及时准确地观察判断场上情况,随机应变迅速而有预见地决定自己与同伴配合行动和对付对手策略的思维活动。”“足球战术意识我们就可以理解为运动员在足球比赛的实践中通过大脑的积极思维而产生的一种正确反映足球运动竞赛规律的特殊机能能力,是运动员进行战术活动的自觉的心理活动。”“足球运动员在发挥技术的过程中,支配自己行动的带有一定战术目的的意识,是运动员根据彼我双方的情况,正确地运用技术的能力,也是一个运动员是否成熟和有无经验的表现。”
二、战术意识的内容
在弄清战术意识的概念后,再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就能够找出针对性的培养方法。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战术意识的内容是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分析的,所以产生了不同的表述:从足球比赛的标准来看:足球战术意识可分为进攻意识、防守意识和攻防转换意识。
从战术意识层面上来看:足球战术意识这一特殊思维活动过程由战术信息选择与战术行为决策两个前后为序,紧密相连的部分组成。
将战术信息选择与战术行为决策两个内容进一步分析可知:足球战术意识包括(1)运动员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动员的判断能力。(3)运动员应变能力和及时改变技战术行动能力。(4)运动员对足球运动规律的理解。
三、战术意识的培养
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战术意识不是一日之功,也不能一蹴而就,应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训练和比赛逐步形成和完善。
1.战术训练要符合实战要求。进行战术训练是培养战术意识的重要方法,一般来说,战术训练的内容都是比赛部分情况的模拟,练习时双方互为对立面,双方都按照实战要求去练,这对练习效果有着直接影响。为了保证战术训练的质量和效果,教练员在部署训练时,及时督促检查,运动员也要自觉地按照实战要求来认真训练,严格要求自己。2.在实践中提高战术意识。比赛是培养战术意识的最有效途径。运动员参加比赛与各种类型打法的对手交锋,经受实战的锻炼和考核,从中学会了处理各种情况的办法,获得了实战的直接经验,培养了战术意识。在实战中培养战术意识应该注意六个方面的问题:
(1)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独立作战的能力。在制定战术计划时要启发运动员独立思考,独立地分析主观和客观情况,在战术上提出解决办法。在比赛时,除了必要的场外指导,还要给运动员创造独立思考,随机应变地处理各种情况的机会,这对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是有益的。
(2)在实践中培养青少年运动员观察和分析能力。要使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战术意识得到提高,关键是提高他们场上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在平时的训练比赛中强调运动员抬头观察的习惯。无论是对有球队员还是无球队员,都要强调多抬头观察场上的情况不要只顾看球,要扩宽视野。当然,加强技术训练是根本,要使运动员在对抗条件下能够自如运用技术,并达到用眼睛的余光来看球,以随时观察场上可能出现的变化,并做出应变的反应,同时,在平时的训练及教学比赛中多向运动员提出问题或者是当出现新的情况时向运动员提出,并让运动员独立分析和回答,然后教练员再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及指导,这样才能使青少年运动员养成独立思考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运动员正确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作出正确的战术思维和行动能力。
(3)在实践中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判断能力。培养运动员的判断能力,就是培养他们在比赛中根据场上主客双方的实际情况,对比赛的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实施战术行动。如根据对手的控球情况和对方同伴的跑位路线来判断对方将会采取的战术配合,如是准备短传或是长传打身后等,最终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行动,往前拦截或回收。培养运动员的判断能力必须加强运动员的比赛经验,通过在实践或模仿比赛的训练来培养运动员的判断能力,因为,判断能力是建立在以往经历过或感知过的情景或经验的基础上的。运动员的经验越丰富,判断能力也会越正确。因为每一次经验都是运动员对无数次错误经历的总结。因此,必须多让青少年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和各种不同风格和千变万化的比赛中锻炼,以积累经验,并通过丰富的经验形成正确的战术思维活动,才能达到提高运动员的正确战术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4)在实践中培养青少年运动员应变能力和及时改变技战术行动的能力。出色的运动员恰恰能够具备这种能力,而一般的运动员往往缺乏的也是这种能力。出色的运动员往往能够随机应变。如一个射手在准备用脚内侧推射守门员的右侧球门,而在起脚前的瞬间发现守门员已经先往右侧移动,立即改用脚背外侧射守门员的左侧,这种情况在射手和球星们身上经常出现。再比如在赛前准备会上,估计对方打防守反击而我方采取步步为营,稳打稳扎,但在比赛中发觉对方全线压出与我方打对攻,这时场上队员就要及时调整战术,通过l一2次的短传配合后,迅速发动长传快攻,打对方身后,以上这些都是运动员应变能力和及时改变技、战术行动的具体表现。如何才能提高青少年运动员在这方面的能力,首先扩宽运动员的视野,主要是视觉信号,如看教练员手势,做各种有球和无球,前后左右的移动;其次通过传球和运球,传球和突破及射门和传球的结合训练,也就是说传中有突、射中有传,并且都是最后一刹那完成。如正准备传球时,发现该球员已处在不利的位置,马上做出运球或突破,重新选择出球点;第三在训练比赛中,接信号马上变换打法的训练。通过以上强化提高训练,能迅速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应变能力和改变技、战术行动的能力。
(5)引导青少年运动员对足球运动规律的理解是提高战术意识水平的重要保证。任何一个运动项目,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足球运动也不例外,只有掌握它的规律,才能驾驭它,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训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技术、战术等各方面去掌握熟悉和理解足球,才能掌握足球运动的规律。只有掌握它的规律,运动员的各方面水平才能提高,包括战术意识水平的提高,运动员才能在比赛中对可能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情况做出正确的战术思维和预见。只有在正确的战术思维支配下,才能做出正确的战术行动。因此,必须尽可能运用多种手段去引导青少年运动员对足球规律的理解,才能全面提高他们的水平。
(6)注意总结经验。青少年运动员参加了比赛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识,还必需通过总结把体会、感受、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员的战术意识得到了深化,提高。有的运动员注意总结,善于总结,比赛越打越聪明;有的运动员参加比赛不少,但不注意或不善于总结,虽然有些经验,但战术意识提高却不明显。
(7)进行念动训练。念动训练是一种心理训练的方法,它是通过想象和回忆来强化技术、战术。由于战术意识的培养与运动员表象和概念的形成有关,而这些表象的概念的建立,不仅需要多练,还要多想,想与练相结合使想象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所以,进行念动训练对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是个重要的途径。在进行念动训练时,可以回忆比赛时的战术运用情况,也可以设想一些情况在头脑中演练等。此外,有计划地组织青少年运动员观察比赛,进行战例的分析、研究等,也都有助于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战术意识。
四、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物理教学、能力培养、德育
首先,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不断进步,社会对物理教学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者不应只是信息的被动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时期,这个时候的学生身心智力均在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只是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要渗透德育,潜移默化使学生人格、素质得到培养和完整,引导学生身心智力健康发展。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要点,还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灌输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使德育在教学中充分渗透。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都在发育阶段,思维能力已经开始超出了只感知具体事物能力,表现出了抽象思维能力,即从具体运算逐渐过渡到形式运算。在整个青少年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处于绝对优势,学生开始能独立思考,并有逐渐有自己的思想,这个时候是创造能力培养的好时机。但这个时候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化还未完成,处于发展阶段,初二年级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是思维发展的转折点,容易引起学生的成绩分化,影响学生道德思想的转变。因此,这个时期的教育是相当重要的,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对学生素质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育与教学的相渗透相结合是必然的。
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青少年辩证思维发展的不完善容易影响他们看问题的态度方法,影响他们的思维全面性。这个时期青少年看问题存在片面性,只能局部的去思考问题,遇到事物只考虑表面现象,忽视了其内在本质。学生虽然开始有独立思考能力,但由于存在片面思维,并且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于是也呈现出了批判性,经常会不满意师长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喜欢自己探究,摸索现象的规律,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呈现出来,并且这个时期的学生喜欢和人争论,尽管存在盲目性,但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好时期。
学生在小学升入初中后,由于身心的发展与成熟,对学习态度也有很大转变,学生在这个阶段好奇心较强,对事物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是重要的,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但这个时期的学生因为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从而也就容易有厌学情绪,并且,中学生在初二阶段,由于心理的不成熟,对学习的兴趣难以持久稳定,并且会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喜爱科目,忽视其他科目,从而导致产生偏科现象。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学习态度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到雪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有人将学习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远大的、与社会实际意义相联系的,如争当社会先进人才,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类是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如想取得好成绩,考入好学校,有较浓学习兴趣等。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动机偏向于第二类,只有随着认识的深化第一种学习动机才会逐渐发展起来。
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态度的两个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兴趣、动机、态度的循环,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最后,新的时代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有新的要求,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也要求教师要顺应时代的步伐,素质教育是一种深刻的教育哲学理念,一种进步的教育价值取向,它体现了时展的特征,也顺应了世界文化的整体走势。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始终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探究,引导学生学习研究,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教学的核心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渗透德育的教学理念应当成为新时代教学的主流思想。教学应当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创新能力、提问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生思维,将德育渗透于教学当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愫、健全的人格、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2]林崇德,李庆安.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J].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一期
[3]周晓军.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探究[J].载物理教学讨论第24卷2006年第七期(上半月)
[4]刘炳升、仲扣庄.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技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