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财政绩效管理工作8篇

时间:2023-06-07 09:01: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财政绩效管理工作,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财政绩效管理工作

篇1

为了保证财政绩效评价工作的良好实施,就需要制定完善的绩效评价管理规范与制度,从而保证绩效评价工作中各项指标的参考。这是基层政府部门之间需要做好协调处理的关键,明确财政预算管理的具体权限与职责,组织建立财政绩效评价的专业团队,确保绩效管理的提高。而基层政府部门需要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系统,保证组织专业水平较高的专家队伍。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对应的预算编制具体情况,坚持绩效考核的标准进行调整与分析,保证绩效考核工作的合理化与科学化。

3.4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国家的财政部门还要建立绩效评价的信息公开制度,将单位的绩效结果进行公开,并且将评价的结果与年度的考核进行结合。财政部门需要将预算绩效的实际完成状态、重点的绩效评价结果及时地向上级部门报告,从而为管理部门重要的决策提供精准的参考。

篇2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效益进行科学分析和比较,以综合评定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成效。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是财政工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举措,也是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通过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建立财政支出的“问效制’’和“问责制’’,分析、评价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深化预算改革,建立公共财政支出框架体系,推动反腐倡廉工作,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二、绩效评价的对象和范围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象是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单位和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范围是财政安排用于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具有特定用途或专门用途的各类支出。包括企业挖潜革新改造支出、基本建设类支出、城市建设和维护类支出、农业类支出、科学技术类支出、教育类支出、社会保障类支出、医疗卫生类支出、一般公共服务类支出、公共安全类支出和其他类支出等。

三、绩效评价的工作组织

财政部门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管部门,要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研究、制定和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评价标准,组织实施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各部门和项目单位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具体实施者,负责参与、配合财政部门进行绩效评价,并开展本部门、本单位支出的绩效自评工作。

四、绩效评价工作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从项目立项、概算、实施过程等方面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评价。

(二)科学性原则。从实际出发,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科学设计评价标准,合理、准确地反映项目绩效情况。

(三)可行性原则。从绩效评价工作实际出发,在评价指标的设置和选取指标的数量上,要充分考虑可操作性,真实反映和衡量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公正客观原则。保证所采集的资料、数据等必须真实、可靠,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五)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相结合原则。从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近期效益与远期效益、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等多个层面,分析项目资金的运行过程和执行结果。对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评价其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其形成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五、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一)财政部门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向县政府报告,,按规定程序调整支出预算,并以此作为下年度财政审核、安排部门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提请有关部门对重点项目资金进行审计,加强财政和审计监督。、

(二)财政部门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分析财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意见,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三)被评价的部门和项目单位,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分析本部门、本单位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内部管理的措施,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绩效评价结果报请本级政府同意后,可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以体现和增强财政公共支出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篇3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做法

(1)建章立制,构建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近年来江苏沛县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为目标,积极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根据上级部门有关文件要求和沛县实际,相继制定出台了《沛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沛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关于加强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意见》《沛县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暂行办法》,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明确程序,科学编制绩效预算。

按照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沛县以编制2015年县本级部门预算为突破口,尝试将绩效目标管理融入到部门预算编制中,要求绩效目标与部门预算同步申报、同步审核、同步批复。按部门预算编制二上二下程序,预算部门对于50万元以上的财政资金支出项目,必须申报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审核在一上阶段进行,调整的绩效目标审核在二上阶段进行。财政业务科室组织初审,重点审核项目的可行性、合规性和完整性,预算科具体实施评审工作。业务科室在二下阶段通过预算编审系统批复完整的绩效目标,并将项目信息及绩效目标批复文件下达到部门。

(3)自评为主、突出重点,分层次稳步推进绩效评价工作。

2015年初,县财政局制定下发了《2015年县本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方案》,明确了部门自评与重点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分别确定了当年的县本级自评项目24个和重点评价项目10个,提出了相关工作程序及要求。自评单位组织相关人员成立项目评价组,根据年初工作方案,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实施绩效评价,最终形成绩效报告上报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根据方案确定的重点项目,组建重点评价工作机构,按规定程序分不同层次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绩效评价,对于政府重点关注及难度较大的住房保障、农业、科技等项目,委托第三方组织实施;对于与经济发展和民生密切相关的项目,由财政业务科室人员与聘请的专家联合组建评价组实施评价;对于从单位自评项目中按20%比例抽取的作为重点评价的项目,由财政各业务科室自行组建评价组对报告的真实性、客观性进行评价。

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绩效管理意识不强。

很多部门单位的预算绩效意识不强,不能正确认识绩效管理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着力点,往往视为削权,长期形成的重分配、轻绩效的观念没有转变,导致对开展绩效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甚至阳奉阴违,部门之间难以形成合力,推进阻力较大。

(2)人员力量配备不足,技术力量欠缺。

目前,沛县未成立绩效管理工作机构,绩效管理工作主要由预算科1人牵头负责,财政监督、预算、投资评审等内设业务科室具体配合。当前,县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均缺乏专家型的绩效管理人才,尤其缺乏既有实践经验又懂技术操作的复合人才。

(3)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财政支出范围广泛,具有层次不同、领域不同、支出性质不同的复杂性。在国家没有统一规范、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情况下,沛县制定的评价指标是依据上级精神与借鉴外地经验而形成的,标准设置较为粗糙,评价方法单一,影响了评价结果的适用性,造成绩效评价结果大多停留在反映情况和问题的层面,评价质量不高。

(4)评价结果未得到有效利用。

绩效评价工作最重要的作用是通过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优化财政资源配置,调整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从目前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看,评价结果没有与项目安排、预算编制等有效结合,应用不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三、进一步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树立全程绩效理念。

首先,从政府层面要给予高度重视,主导成立预算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形成政府主导、财政组织、部门实施、中介配合、社会参与的良性机制。其次,政府及其各部门应统一思想,强化绩效管理主体意识,将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理念贯穿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应同时合理分解、量化全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目标,设立绩效目标,测算资金需求,以此作为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在预算执行中,全过程的绩效监控应与项目目标实施进度相结合,保证绩效目标的实现;在预算执行结束后,要通过结果与目标的对比分析,对预算部门的职能履行情况和项目实施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出具评价报告。

(2)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财政部门应建立健全绩效管理组织机构,完善机构职能,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并明确工作职责,各业务科室之间要加强内部沟通和协调,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充分考虑县级人才和财力缺乏的实际情况,引入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采取多种方式,不断充实专家队伍,并建立专家跟踪考核机制,及时更新专家库,实现滚动管理。三是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外部协调机制。协调人大、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利用其监督检查、效能监察职能作用,加强对各预算单位的督促和考评。

(3)建立符合地方实际、科学可行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

一是要依据财政部共性指标体系框架,结合近年来的绩效评价实践经验,进一步梳理完善共性指标。二是根据具体绩效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进一步丰富和优化个性化评价指标。三是结合县域内各部门的实际,合理分配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的权重,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提高部门之间评价标准的一致性、可比性,切实增强评价结果的可用性。

(4)进一步加大评价结果应用力度。

一是建立绩效评价报告反馈制度,正式绩效评价报告形成后应及时向项目单位、主管部门反馈项目的成效、存在问题及整改意见,同时财政会同监察部门督促其整改落实。二是将预算评价结果与部门预算安排挂钩,以评价结果为导向,对于绩效显著的延续项目,可优先安排资金;属于一次性项目的,相对于同类项目可予以倾斜;对不落实整改意见或整改不到位的,应相应调减直至取消项目预算。三是扩大绩效信息公开内容和范围。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要求,逐步扩大绩效信息公开内容和范围,将绩效目标、绩效评价报告、报告审核情况等内容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增强部门的支出责任。四是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跟踪问责制度,对项目完成的质量成效、规范管理、资金使用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如发现存在严重问题,应建议政府监察部门启动问责程序,对相关人员实施问责,提高部门对项目资金使用绩效的重视和开展绩效管理工作的自觉性。

(5)加强舆论宣传,营造绩效氛围。

篇4

关键词:新形势;财政会计管理;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01

近年来,我国的财政会计管理工作不断发展,很显然,以前的财政会计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科学的分析财政会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当措施加以解决,以满足新形势下加强与完善财政会计管理的需求。

一、财政会计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落后的管理模式

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我国的部分财务部门经济管理意识不强,财务经营机制不健全,管理程序不规范,不能合理的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造成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不高,对整体财政会计管理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财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

财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是我国财政会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有些财务人员专业技能不过关,专业素质不能达到财政会计管理的要求,所以当遇到复杂的财务问题,尤其涉及到业务水平问题时,不能提出有效地解决方法,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财政会计管理工作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无疑是我国财政会计管理的一个弊端。

3.财务预算不精确

众所周知,财务预算对每个单位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重要的财务预算,某些部门在进行财务预算时,凭借的是以往的经验或参照以前类似的财务报表所报的价格进行估价,对现存的财务的实际情况掌握程度不够,缺乏科学的调研与分析,因此,在预算时难免与实际的价格存在一定的偏差,对财政会计管理工作产生不良的影响。

4.财务管理方法落后

我国部分财政会计管理没有针对性,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财政会计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改革必须从大局出发,树立大局意识。某些部门的财务管理改革流于形式,只进行部分的改革,忽视了整体的布局,不能从根本上强化财政会计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局部的改革虽然能够在短时期内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无法提高整个财政会计管理的效率,不利于财务管理的长远发展。

二、新形势下强化财政会计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1.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为了保证财务管理的有效性,财政会计管理人员必须提前对财务进行科学的分析,形成组织严密的、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同时要明确各位责任人的职责,建立健全财政会计管理的检查制度、监督制度,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符合阶段改革要求的财务管理方案,不断完善财政会计管理体系,采取综合措施使财政会计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得到贯彻执行。此外,为了落实财务管理工作,各单位应当成立专门的财务工作机构,确保财务管理工作进程中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互相监督。该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由各部门的人员组成,以确保绩效管理的公平、公正和公开,这是完善财政会计管理体系的重要一环。

2.提高财政会计管理人员的素质

各单位要定期组织财政会计管理人员的培训,从多方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财务管理行业的精英,当面对复杂的财务管理问题时,管理人员能够沉着应对,运用所学的知识经验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财政会计管理的水平。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建立财务监督制度是顺利开展财政会计管理的有效措施, 各单位要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在综合考虑各种情况的基础上,选择最优化的监督方案,努力实现单位利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如果单位的监督制度不健全,某些人可能就会越过一些法定的程序,不按规章办事,甚至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可能会随意操纵财务管理程序,对整个财政会计管理工作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3.完善财政会计管理机制,增强可操作性

新形势下,我国的财政会计管理制度还不十分健全,与国际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某些单位在实施财务管理过程中,操作性不强。因此,我国必须健全财政会计管理机制,增强可操作性,逐渐的与国际接轨,不断的升级,达到国际的要求。除此之外,各单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财政会计管理机制允许的范围内,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努力实现财政会计管理新突破。

4.建立有效的财政预案

建立财政预案是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如果一个公司在遇到风险时,没有应对的办法,其后果是不可想象的。公司要综合评定各种财务预案的风险,在集思广益、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风险最小的方案,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5.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政府要制定一系列有利于财政会计管理的法律条文,加强对财政会计工作的指导,规范其行为。从长远意义来看,不仅能促进财政会计管理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为了建立安定、有序的财务管理秩序,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加强对财政会计工作的管理,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机制,在各单位经营的整个过程中实施管理,不断地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结语

本文分析了我国新形势下财政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政会计管理人员的素质、完善财政会计管理机制,增强可操作性、建立有效的财政预案、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等方面提出了新形势下强化财政会计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我们相信,通过加强对新形势下财政会计管理工作的研究分析,我国的财政会计管理工作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张式军,王凤涛.医院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技术与应用,2011(06).

[2]郝志俊,曹祖琼.新形势下医院财务管理研究[J].现代技术,2012(14).

篇5

关键词:绩效考核;行政管理人才;工作才能

一、中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现状分析

目前中职院校中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方式,有时不尽如人意,管理原理中的PACA循环根本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在一些学校里,行政管理人员的客观考核有时几乎等于零,在执行绩效考核时,有时因为种种原因,不是考虑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被考核人员平时的工作状况和表现情况入手。这样无形当中降低了考核的标准和效果,造成了考评工作中的弹性操作和弹性结果。绩效考核,要做到:工作态度好的人得到晋升,业务能力强的人得到提拔,让所有人的积极性得到保护,从而促进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有很多。第一个原因,管理者对一般管理人员缺乏了解,掌握一般管理人员情况的人可能就只是本部门的中层管理人员。第二个原因,由于种种因素,可能真正务实工作的人有时会被认为是不懂交际,不懂沟通。第三个原因,行政工作本身的特征也使考核变得不是那么容易。究其根本,行政工作具有以下特征。

(1)工作内容难以量化。行政人员的工作结果很难用定量的数据来衡量,往往需要通过定性指标来判断,这就很难避免判断过程中的主观性。而且,在行政人员的工作中,有些人的工作比较单一但复杂,但有些人的工作则比较繁杂但简单,所需要的能力也不一样。有些岗位对专业能力要求较强,而有些岗位则对专业能力要求较低。有些岗位甚至于很难通过工作内容去区分专业技术能力的高低。因此,大部分岗位中,专业技术能力的高低并没有纳入考核的范畴。

(2)工作内容常常是事情的经过,是过程管理,结果可能要在一定时间后才能显现。这将加大考核者对行政人员工作质量的判断难度。往往需要进行任务绩效,将具体职务的工作内容或任务分解后进行考核,对员工本职工作的具体完成情况进行质量、效果分析,目标就是主要考核其任务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但有些任务,并不是单一独立的情况,部门之间协作的内容比较多,工作本身需要做大量内外部协调,协调的质量会影响多个考核者,甚至于影响到相关部门的业绩。一个环节紧扣一个环节,上一个环节没有完成或者完成的质量不尽如人意,直接影响到下一下环节的质量。这样就会造成推诿的现象,难以考核。

(3)临时性工作任务多,工作内容计划性不强。相对而言,在日常工作中,行政人员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临时性工作任务较多,有些时候行政岗位人员的临时性工作甚至占到了其工作量的40% 以上。比如,学校的升级评估和ISO质量认证工作需要某些行政岗位人员花大量的时间去完成资料准备,但是这些工作和努力却不被放入考核的范畴。这将直接影响行政人员对工作重心和侧重点的关注。

(4)行政部门内部存在着大量的团队合作式工作。很多工作并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通常都会有统筹管理者,其他人员配合完成。这种部门内部团队合作完成的工作,如何进行考核呢?另外,当工作繁忙或临时追加工作时,也往往都会调动部门大部分甚至全部人员开展某项工作。这些都将增加考核者判断每个行政人员在团队工作中表现的难度。这个时候的考核内容比较难设定,需要一定的调整。可能更多地需要考核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态度主要考核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工作作风,其考核指标可以从工作主动性、工作责任感、工作纪律性、协作性、考勤状况5个方面设定具体的考核标准。

二、中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方法

绩效考核是指考评主体对照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考评方法,评定员工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员工的工作职责履行程度和员工的发展情况,并且将评定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主要方法如下:

(1)明晰岗位职责和任务分解。为了保证绩效考核在中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顺利进行,首先必须对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进行分解。让广大行政人员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具体负责的工作范围,对他们的工作予以界定和说明,使广大行政人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使考核双方在工作目标、要求与职责上达成一致,从而实现考核的科学性、合理性、客观公正性,也使绩效考核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职责和工作任务的分解要有一定的原则,层级的不同决定了工作任务的简单与复杂。比如教务处教务员的岗位。岗位有主办科员、九级科员与十级科员三个层级。他们之间的岗位内容如果区分?这就要求科学地设置岗位内容,比如,同是一个岗位名称,但不同的层级,需要以岗位的技术难度和岗位的素质要求为基础,仅仅只是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而设岗位,最终的结果可能会打击一部分人的积极性。比如,一个编制全校80个班级教学计划的员工与一个编制20个班级教学计划的员工的岗位层级,应该区别对待。另外,还要提前对每一个工作岗位具体的考核指标、考核方法、考核内容向行政管理人员予以说明,如有更正要及时通知,使它真正成为绩效考核的依据。

(2)制定考核目标。考核目标应该包括一般性的考核目标和具体绩效目标。固然,按照统一标准对所有个体进行绩效考核是不合理的,但对于行政管理人员岗位完全摈弃德、能、勤的考核,也不一定科学。必须有一般性的考核目标和专业性的绩效考核目标两个维度,一般性的考核目标包括德、智、能等考核目标,专业性的绩效考核目标则应该具体岗位具体分析。

德的考核指标包括:员工的思想素质、品德素质、责任性、劳动态度;智的考核指标包括:员工的管理知识、专业业务知识、自学能力、工作经验、学历、职称、工作年限、身体健康状况、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重压的承受能力、精神健康状况、意志力、坚韧性;能的考核指标包括:员工的观察想象力、判断分析能力、处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决策能力等。一般性的考核目标的重要意义在于考核员工对本职工作的热爱程度和素质要求,考核员工在思想动机上是否存在着不良思绪,考核员工对本职工作的忠诚度。

专业性的绩效考核的考核指标包括:按照岗位内容来设定工作数量、培养下属(特指一定层级的岗位:指导下属、下属满意度)、工作质量、工作效率(按时完成任务、效率)及工作成果。专业性的绩效考核的重要意义在于岗位本身所具有的难度以及员工对工作的熟悉程度,考核员工对本职工作的胜任度。通过二维考核,可以改变学校用人制度上的最大盲点,即对员工的选拔上的主观性。

三、绩效考核方法在中职院校行政管理应用中的积极意义

(1)绩效考核有利于提高行政人员工作积极性。绩效考核的方法与过程往往是中职院校行政管理关注的核心问题。绩效管理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都需要管理者和员工的共同参与。人有一定的劣根性,但绩效考核赋予了每个行政管理人员为提高整体行政管理质量而被考核的权利,促使每个行政管理人员重视自己的工作表现和发展目标,激发了行政人员的上进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绩效考核促进了中职院校行政管理员工个体发展。绩效考核不仅是评定行政管理人员工作表现和成绩的有效工具,还是促进行政管理人员个体发展的有力手段。因为它从多角度诊断行政管理人员的表现和能力。如果能够建立一定的培训体系,把员工的缺点和弱点纠正,把员工所具备的优点和闪光点扩大,那样,人的素质和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工作才能得到提高。尽管绩效管理工作对行政管理人员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但是也有人担心对自己不利的考核结果会影响自己的形象和工作前程。因此,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分解显得更为关键。

总之,中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竞争力。因此,探讨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的方法和内容,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促进师生成长。

参考文献:

篇6

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和原劳动部曾于一九六年一月十六日发出了“关于技工学校的财务基建和生产计划管理工作的联合通知”,明确决定了有关技工学校基建、财务和生产计划的具体管理办法。由于技工学校在期间都被撤销,通知规定实际上没有执行。近几年来,根据四化建设的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办的技工学校又有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但由于基建计划和生产计划的渠道没有明确,许多学校缺乏必要的办学条件,学生生产实习所需要的原材料没有来源,培训质量得不到保证。为使技工学校今后得以正常健康发展,为四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我们认为,根据当前技工学校发展情况,对技工学校的基建计划和生产计划管理问题重新予以明确规定,是完全必要的。现作如下通知:

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直属企业举办的技工学校,其基建计划和生产计划均应列入各有关部门的基建计划和生产计划之内,并由各有关部门统一管理。

二、地方劳动部门和地方各产业部门及其所属企业举办的技工学校,其基建计划和生产计划,均应列入当地的基建计划和生产计划之内,并由学校直接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三、各部门、各地区举办技工学校应贯彻勤俭办学、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讲求实效,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都要挖掘潜力,充分利用停缓建的厂房、车间及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闲建筑物,尽可能把学校办好。原有老技工学校被改为工厂或移作它用的,应尽量恢复使用。为解决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需要,应尽量结合工业调整改组,由主管部门从现有企业,特别是关停并转的企业及项目中调剂出一批设备和车间,划交技工学校使用。凡是通过上述调剂、联合等办法能解决的,就不要再单独新建实习工厂。

篇7

摘 要 文章分析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思路和具体措施,为我国财政监督工作和财政绩效管理工作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财政 财政支出 绩效 监督管理

一、我国财政指出绩效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支出绩效监督不够全面

由于财政管理体制自身存在的问题,造成财政监督重点主要放在对财务合规性工作的监督检查,忽视了对财政支出绩效的监督与管理,无论是对财政资金的分配绩效还是存在资金使用的绩效,都缺乏足够重视,未能建立完善的财政监督考核制度,甚至存在预算软化,财政支出项目投资难以有效控制等诸多问题,造成财政支出低效和无效等投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和引入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新机制,强化对财政支出的监督管理。

(二)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缺乏科学机制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建立全面绩效评价体系。2004年,财政部门根据会议精神,初步建立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并出台关于关于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工作若干意见,进一步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深化财政监督工作。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为进一步提升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绩效,通过各种有效监督机制开展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进一步对企业内部财政支出行为加以规范,不断优化财政绩效监督,是当前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其改进完善的主要目标。

二、推进财政支出绩效监督措施

在当前要不断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深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必须要结合财政支出客观实际和存在的问题,从降低行政管理水平、加大对财政资金效益水平提升、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管理目标等层面,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升完善:

(一)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当前,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为了更好推进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管理工作,必须要正确看待当前财政支出绩效监督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财政管理体制造成的,缺乏相应的财政绩效预算良好环境,可行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及专业的人才储备等。财政支出绩效监督重点和核心在于项目数据及相关资料的记录、搜集和整理,数据真实与否、准确与否,都将直接影响到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工作质量,也是财政支出直接效益评价中最为重要的指标。因此,要改进和完善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工作,就必须要不断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并且不断加强对财政支出基础数据的记录、搜集和整理相应数据,通过双管齐下不断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使监督管理人员对财政支出情况有更为直接、全面、客观了解,对其进行客观真实分析评价,建立一个实时监督管理系统。

(二)建立完善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系统

当前,财政管理工作者和学者对财政支出监督进行深入探索,关于绩效监督的方法已经被广泛运用到财政支出监督中,而且许多方法已经比较成熟,例如历史动态比较法、公众评价方法、目标分析法、综合因素分析法、最小成本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有无项目对比分析法等,这些方法的使用无疑是推动了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发展,其中目标评价分析法和综合因素分析法是较为成熟的分析方法。在建立完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体系中,要根据财政支出工作实际情况,选择最为有效和最为合理的分析方法,充分考虑方法成熟度和管理需要,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全方面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工作。财政支出绩效监督方法虽然很多,但是有的侧重于定性分析,有的侧重于定量分析,而且实际情况是定性分析多余定量分析,使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很难做到准确量化分析。因此,要加强对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的亮化管理,要探究监督管理指标体系构成和指标数据来源,要通过足够的数据支撑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工作。

(三)规范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程序

第一,要制定财政支出绩效监督计划。为确保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工作有效、有序实施,必须要要在监督工作开展前就要确定评估对象的政策、主要资源、目标和开展财政监督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工作重点难点,以此制定出财政支出绩效监督计划,重点包括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内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方法、财政支出绩效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结果应用等。第二,要确定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支出项目。财政支出项目往往都是和政府职能及组织结构直接相关,财政支出绩效监督支出项目的选择不应该太少,否则可能会因为信息收集不足,造成监督结果不客观的问题;也不能选择太多的支出项目,不能因为面面俱到而将无关紧要支出项目也列入其中,否则可能会造成监督代价过高的问题。要选择那些是财政支出绩效管理重点的支出项目和基础项目进行监督。第三,要收集相关数据。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实际上就是对支出项目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做出判断并进行反馈,财政绩效评估主体主要是对评估对象的判断和认识,对监督对象有更深入了解,获取的数据和信息必须要全面、真实、可靠。第四,根据监督结果撰写报告。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结果是对财政支出项目运作情况的系统总结和周期追踪,并为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提供依据,财政支出绩效监督报告是监督结果的集中体现,报告必须要做到行文简练、重点突出、体现实质。第五,要加强对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结果的应用。财政支出绩效监督主体较多,信息使用者也较多。例如公众传媒、社会公众、财政研究学者、计划者、项目提供者等,不同使用者对于评估反馈的要求和结果应用的要求也不同,但其共性都是通过监督结果报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进行准确决策,借鉴、校正和提高财政支出绩效。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财政;绩效管理;公共财政

一、我国财政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政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

财政支出的多样性、复杂性使支出绩效形态呈现多样化,除了要求衡量经济效益,还要衡量社会、政治效益等考核项目。而表明这些考核项目最直观、最有效、最有说服力的就是真实、有效的数据。没有数据或信息的失真,将会使政府绩效评价变形、走样,变得毫无说服力,甚至可能起到反作用。因此,绩效评价的基础是数据,是数据库。目前,很多地方不仅没有财政绩效评价所需的数据库,而且目前推行的绩效评价项目中还存在评价数据间接性的弊端,使绩效评价结果的严肃性、可信性受到严重影响,绩效评价工作只是停留在对报表、会计资料的审查上,只是审查报表是否一致。并且,评价的数据是二手资料,由被评单位提供。而这样做,必然存在作假、欺诈的漏洞。因为评价涉及到评价客体的利益,当评价数据仅由评价客体提供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评价客体很可能提供虚假、片面的信息,进行暗箱操作,从而造成评价结果的失真。

2.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备

财政绩效管理从根本上将对公共活动和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社会性、效率和效益做出综合性的评价。然而,在现实工作中,绩效管理的对象众多,一般情况财政部门是根据年初预算单位申报项目预算的绩效考核指标进行考核,衡量效益的指标不统一、缺乏完备的评价体系,没有科学的规范标准。

3.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财政绩效管理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操作主体——绩效管理人员素质的综合性。它要求从事财政绩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多学科的专业知识。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遍应用,财政项目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而且可能评价体系也会需要有相当的数学统计和高新技术知识,这必然对绩效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加强政府财政绩效管理的对策

1.制定科学的财政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财政绩效评价指标是衡量和评价财政支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载体,也是财政绩效管理的核心和关键。建立健全财政绩效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将政府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纳入法制规范的体系,确保财政绩效管理有章可循。根据财政绩效管理的要求,科学梳理现行的行政管理机制,优化运行体制,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预算单位和绩效管理财政部门的权限及职责匹配。地方财政部门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求,制定适宜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制度。

2.对财政支出项目实行绩效目标管理

预算编制是确定财政资金使用方向、分配资金使用规模的源头环节,如能在预算编制环节实施绩效管理,就能从源头上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施事前管理,不仅可以保障财政资金在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好的项目上,还可有效避免资金和资源在分配过程中产生的随意性、主观性等。在预算编制环境实施绩效管理,其核心手段是对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申请的财政支出项目实施绩效目标管理。

3.对财政支出项目实施绩效跟踪管理

由于财政部门一般只负责项目资金管理,而不直接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对此,财政部门要保证项目的实施结果达到应有的目标和效果,就必须要抓好财政预算执行环节,对项目的实施进程进行绩效跟踪管理。

4.严格中介机构参与评价管理的准入资格和操作流程

财政绩效管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有大量的具有专业理论和实践技术的人才支持。各类专家学者在其领域有着深厚的理论积淀,中介机构在长期的会计咨询、审计业务实操的过程中积累了相当的专业经验,深化财政绩效管理需要引入中介机构和专家学者等第三方的参与,而严格中介机构参与评价管理的准入资格和操作流程,则是充分发挥第三方管理效用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5.加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进行统一规划,政府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进行全面系统的绩效评价信息化建设非常必要。要把基础数据、历史资料、对未来的预测信息及绩效评价的工作信息(如政府目标、预算支出数据、实施单位、进展情况、效果及社会影响等)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并按时更新,确保信息的系统性、准确性和协调性,为绩效评价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公正,反映出政府支出的实际收效情况。

6.尽快建立财政绩效管理相关法律

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全国性的财政绩效管理相关法律制度,使财政绩效评估和问责都有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从立法上确立财政绩效评估的地位,从法律上树立绩效问责的权威性,确保评估机构、专家评审等免受申报部门或领导干部的行政干扰,使财政绩效管理工作尽快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统一化的道路,同时,进一步明确组织管理模式、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和权利、绩效评价结论和报告的法律效力、后评价的跟踪问效的约束力等,并强调引入有效的激励和奖惩机制,使机构的工作目标和个人的工作业绩联系起来,真正提高政府执行力水平。

7.积极引导公众的支持和投入

绩效改革应当向政府利害相关者提供直接利益,以换取他们的支持。如果缺乏至少某种程度上的公众参与,绩效管理和绩效编制就会面临退化成为政府内部官僚活动的风险,从而变得与公众毫不相干。公民的参与也能确保树立改革的可信度并强化这一过程中所采集和评估的数据的意义。同时,如果缺乏各种不同形式的支持和协助,管理者和政府工作人员就不可能了解成果导向型方式的潜在价值以及如何有效实施和使用这种方式。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
  • 财政
    刊号:11-1176/F
    级别:省级期刊
  • 中国财政
    刊号:11-3829/F
    级别:部级期刊
  • 财政监察
    刊号:42-1634/D
    级别:省级期刊
  • 财政监督
    刊号:42-1706/F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