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01: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循环经济; 青岛市;建筑固体废物; 再利用
中图分类号:V444.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青岛市建筑固体废物再利用现状
近年来,青岛市建设高速发展,每天都有建筑物的拆旧和新建。无论是从废旧建筑物上拆下的混凝土,还是新建筑物在新建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料,都属于建筑固体废物。这些建筑固体废物的发生量逐年上升,2012年青岛市七区产生的建筑固体废物达到1000万吨,用于可再生建材转化利用的不足三成,其中大部分进行了填埋处理,这不仅占用大量国土资源,而且其中的有害成分也会对土壤和地下水产生污染,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撒漏和灰尘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妨碍了青岛市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由于建筑固体废物的组成特点和它产生于工程建设现场的实际情况,建筑固体废物中有很多废料是可以再生利用的。在资源日趋匮乏的今天,简单的遗弃建筑固体废物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研究青岛市建筑行业的固体废物减排问题就愈发重要和迫切,有必要寻找建筑固体废物再利用模式。
2循环经济下建筑固体废物中的分类和分选
2.1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为破解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国家方略,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单列一章,提出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
面对资源、能源的加速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持续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威胁和挑战。人类不得不进行反思,调整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代之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2.2建筑固体废物的分类和分选
在建筑固体废物中,不同结构类型建筑所产生的各种成分的含量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组成是大体一致的。它主要分为六大类:(1)废有色金属材料和废钢材;(2)废弃混凝土;(3)废木材;(4)废玻璃;(5)废塑料;(6)废砖、瓦、砌块。建筑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第一歩就是将废弃物按这六大类进行分拣、归类;然后是对这些废弃物进行技术利用,有的可以直接利用到其他建筑物,有的可以经过再生工艺流程变为再生资源利用到其他建筑物、构筑物。从近年拆毁建筑物的组成上看,混凝土与砂装约占30%~40%,砖瓦约占35%~45%,陶瓷和玻璃约占5%~8%,其他10%。在混凝土中,钢筋约占20%,粗骨料占45%~50%。
对于建筑固体废物的分选,一般分两大阶段:现场分选和处理厂分选。现场分选主要是再旧建筑物拆毁或拆毁过程中,先卸掉易拆除的部件,一般情况下,这些拆除物质要成色较新,往往会流入二级建筑材料市场; 不能出售的, 也会比较方便的拆分, 可回收碎玻璃、废木料。处理厂分选, 是指当建筑垃圾运至处理厂后进行的分类与处理处置过程。在处理厂, 新运来的建筑垃圾主要是废旧混凝土, 可集中堆存, 大块用吊车夯击, 再配合人工锤击,分离出钢筋, 送冶炼厂再生。碎混凝土块用铲车归拢, 然后按图1 流程处理。
粗碎 筛分 中碎 筛分 冲洗 分类储存
图1 建筑固体废物处理流程
其中, 粗碎可采用颚式破碎机, 控制出料粒度在100 mm以下, 筛分宜采用振动筛, 以便于筛除不易碎的其他非混凝土质杂物。中碎的出料粒度控制在40 mm, 筛分宜选用圆筒筛, 目的是将废混凝土分选成不同粒级的碎骨料。由于分离出的钢筋不可避免地会黏附着混凝土残余物, 通过酸洗可以除去。但通常情况下, 这些残余物对冶炼不会产生有害影响, 对于供应那些对原材料纯净度要求不高的冶炼企业而言, 往往不需要单独的酸洗工序。破碎后的废混凝土碎粒, 表面可能会附着覆灰, 需要用水冲洗干净。
3循环经济理论的三重循环
运用循环经济理论的三重循环来指导青岛市建筑固体废物再利用。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建筑固体废物再利用主要包括建筑行业内部循环、行业间循环和社会整体大循环。
3.1建筑固体废物行业内循环
青岛市建筑行业从行业内来看,主要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的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最大限度的利用再生资源。此类模式存在于建筑生产中,主要涉及到建筑规划、设计、施工、建筑废弃物处理等环节,要求各环节主体积极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充分开展利用可再生资源(如建筑废弃物再利用等)的措施行为。如图2所示。
图2建筑行业内循环模式
(1)制作透水砖。处理拆除建筑的钢筋混凝土楼板,以及工地不能处理的污泥砖块,经过打碎、分类、筛选、再碾碎等多道工序后,大碎石变成一颗颗大小相当的小石子,小型垃圾则变成粉煤灰,这些地上建筑废弃物出来的产品不能用于结构性建筑,但可作为基础性建筑,主要是制作透水砖等。
(2)用于再生混凝土。将建筑固体废物中的废弃混凝土块破碎、清洗、分级后,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形成再生骨料,可以部分或全部代替天然骨料配制成新的混凝土,叫再生骨料混凝土,简称再生混凝土。将这种废弃的旧混凝土配制道面、路面再生混凝土,用于道路路基和铺面工程,在当前骨料来源渐渐短缺,砂石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环境保护方面,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制成不同标号砼。加工处理地下的建筑固体废弃物,经过粉碎、分类、筛选等工序后,产出石子、细石和砂。三种产品分别出来以后,石子搭配上一定比例的人工砂,接下来会被输送到搅拌站,经过反复搅拌,最终被制成不同标号的混凝土。1吨建筑固体垃圾经过处理后,70% 为石子、细石等“粗骨料”,其余30% 为砂等“细骨料”。相对于天然砂石,建筑固体废物再生骨料生产加工成本虽然略高于天然砂石,但是经过检测,这些再生建材完全可以替代天然砂石,甚至优于天然砂石。 现在河沙基本已枯竭,政府已禁止采挖河沙的行为,同时政府也禁止开山挖石,因此建筑用的天然石子、沙土等越来越有限,使用人工砂石是未来的趋势。
(4)用于再生骨料。将地下建筑固体废物破碎、清洗、分级后,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形成再生骨料,可以部分或全部代替天然骨料,用于道路路基和铺面工程,完全可以满足道路承载能力的要求。在当前骨料来源渐渐短缺,砂石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环境保护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3.2建筑固体废物行业间循环
要求行业间资源共享及产业共生,需要企业之间相互配合,建立企业与企业之间建筑固体废物的输入输出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建筑固体行业间循环模式
(1)建筑固体废物用于玻璃行业
建筑固体废物中的废旧玻璃如没有破损,即可直接利用到其它建筑上去,若无法利用则可将废旧玻璃分拣出来送玻璃厂家作为生产原料,废玻璃经粉碎、预成型、加热焙烧后,可做成各种装饰材料,如玻璃马赛克、玻璃饰面砖、玻璃质人造石材、泡沫玻璃、微晶玻璃、玻璃器皿、人造彩砂、玻璃微珠、彩色玻璃球、玻璃陶瓷制品等。
(2)建筑固体废物用于冶金行业
对于建筑固体废物中的各种废有色金属材料 (铜、铝合金型材 )、废钢配件及零配件材料,钢材 (废型钢、废钢筋 )、线材 (废铁丝、废电线 )等,如果完好则可以直接利用到其它建筑物上去;对于已经锈蚀、扭曲、变形的金属材料可进行除锈、整修、矫直加工处理后降低使用级别,根据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情况,再利用到建筑物上去;对于不能直接利用和加工利用的金属材料集中、重新回炉后,可以再锻造加工制造成各种规格、各种形式的有色金属型材和钢材,运用到冶金行业中。
(3)建筑固体废物用于汽车行业
汽车行业中节能的措施之一就是选材转向轻质材料即塑料,汽车塑料化当前的趋势是由作为普通的装饰件和软垫转向结构件和功能件,换言之,由汽车内部装饰扩展到汽车外部结构,因而由单一塑料转向塑料合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将登上汽车工业的宝座。
(4)建筑固体废物用于木材行业
从建筑物拆卸下来的废旧木材,一部分可以直接当木材重新利用。对于建施工产生的多余木料(木条),清除其表面污染物后,根据尺寸大小直接利用,而不用降低其使用等级。可加工成楼梯、栏杆(或栅栏)、室内地板、护壁板和饰条等、也可加入粘合剂支撑复合板材。对于建筑固体废物中的废竹木材用于制造复合板材,加工后再循环利用。
(5)建筑固体废物用于造纸行业
建筑固体废物中的碎木材由皮带运输机送破碎机进行破碎,经磁选机除金属后,经过多级筛分机进行筛分,分为造纸原料,水泥木屑板、刨花板和密度板原料等,放入不同的储存库中,作为原料供应相关企业。
3.3社会整体大循环
对于行业内循环和行业间循环所不能处理的建筑固体废物,应将其投入到社会层面进行再利用。建筑固体废物的主要成分是混凝土、石灰、渣土等,性质稳定,将建筑固体废物进行破碎,然后对其筛分,再按照所需土石方级配要求混合均匀,完全可以用作工程回填材料。
4基于循环经济的青岛市建筑固体废物再利用模式
综上所述笔者基于循环经济理论提出了青岛市建筑固体废物再利用体系如图4所示。该体系分别从建筑行业内层面、行业间层面和社会整体层面三个方面研究了建筑固体废物的再利用。
图4建筑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体系
5结论及建议
在日趋恶劣的青岛市环境污染的情况下,有必要做出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建筑固体废物再利用循环模式,为国家节约资源和减少建筑固体废物数量。循环经济理论要求资源形成封闭性的循环,但在实施建筑固体废物再利用模式时,给出几点建议:
(1)制定出台相应的法律规范,即出台有关建筑固体废物排放量及再利用方面的规范标准,在原有基础上结合实际发生情况进行不断更新。
(2)青岛市应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方面制定和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 鼓励建筑企业和科研单位立项开展研究与开发。
(3)引进高新技术设备,利用建筑固体废物再利用模式,来达到较高的回收利用空间。主要设备包括:高搅机、挤出机、塑料压制机、粉碎机、模具、检测设备等。
参考文献:
[1]谢浩.建筑垃圾处理的技术探讨[J].砖瓦世界,2010,(03):33-35
[2]张金利,姚伟龙.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北京市建筑固体废物再利用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04):88-93.
[3]郑凯,汝宜红,任福民,林自葵.建筑固体废物发生源管理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17-20.
[4]陈朝玲,任福民,汝宜红.我国建筑固体废物的管理现状及对策[J].环境卫生工程,2004,(02):68-69.
[5]卢明湘.循环经济理论在我国建筑业的应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09):46-47.
[6]石峰,宁利中,刘晓峰,王庆永,董彦同.建筑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7,(05):39-42
[7]胡斌,田力琼.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建筑垃圾处理研究[J].特区经济,2008,(10):298-299.
[8]《中国发展观察》2013年第3期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细化对接规制
循环经济理论作为经济形式的一种范式,逐步转化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但是,目前全世界循环经济构建状况却参差不齐。究其原因,除了这些国家与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因素影响外,主要是循环经济在理论上还存在某些盲区。因此,明晰循环经济理论和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是目前循环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循环经济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萌芽之后,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循环经济理论包括:概念、特征、原则、规律、模式和管理等内容。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王冰冰等,2005),其基本特征是各种经济要素在经济运行中按照闭路反馈式循环方式运行,运动中的物质能量梯次使用,逐步减少,溢出的能量形成新的能源。
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就是在生产和服务进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再利用原则,“就是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使用,延长产品使用期”(王冰冰等,2005);资源化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将生产和消费中的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在3R原则的规制下循环经济运动表现出五种规律性:自然生态式的闭路反馈循环规律;能量梯次使用和转化规律;废弃物向新资源转化规律;循环价值递增规律;循环效应延展规律等。
循环经济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运行模式进行闭路反馈式循环运动,构成循环经济运行程序链。在这种链式循环中传递着物质、能量和信息,形成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种形式的运动。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上的运动就形成了循环经济的整体形态。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是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统一,通过“低消耗、低排放、高效应”途径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循环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因此,也形成一种个性化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用来评价和检测循环经济效果(见表1)。循环经济的管理以矩阵循环管理为主,力求做到标准化、标志化、合法化和法制规制化。
二、循环经济理论的细化
循环经济理论在向实践转化中需要一个理论充实和与实践对接的过程,就是将其理论内容及其对象分解、扩充和对应具体化,即理论细化。循环经济理论细化包括对经济基础和核心内容两个方面的细化。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基础细化
循环经济是改造社会经济的一种形式,社会经济形态是循环经济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形态的细化:
一是产业结构细化。产业分类有三次产业、四次产业等方法。四次产业分类法将产业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我国产业按照中国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分为16个门类,92个大类,300多个中类和更多的小类。16个产业门类是:农业、林业、渔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地质勘查业和水利管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其他行业。这些产业门类都能构建循环经济模式。
二是经济领域细化。经济领域是根据社会经济的职能性质划分的经济类型,其中包括生产、服务、消费和管理等四个经济领域。在这四个细化领域中同样可以构建循环经济。
三是经济区域细化。经济区域是经济活动的社会平台,分为三个层面:企业—企业内部自成系统的经济循环形成小循环;区域—局部地域和关联行业内的循环经济的有机组合形成中循环;社会—无数企业和地区的合理组合或者小循环和中循环的有机连结形成社会一体化大循环。
四是企业经济细化。企业经济是社会经济的基本构件,从企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运动分析,企业经济包括资本、资金、物资、设备、技术、工艺、人才、信息、生产、运营、管理和项目开发等要素及其运动摸式。资本运行模式:G—W—G’;资金运行模式:货币资金—材料设备资金—产品资金—货币资金;物资运行模式:材料—加工—产品—废弃物;设备运行模式:购置—安装—运行—报废;技术运行模式:开发—采集—运用—废弃;工艺运行模式:编制—采集—运用—废弃;人才运行模式:开发—采集—运用—闲置—流失;信息运行模式:采集—输入—处理—输出;生产运行模式:材料—加工—产品—废次品;运营运行模式:供—产—销;管理运行模式:建制—执行—调整—废止;项目开发运行模式:设计—构建—运营—调整—终止等,这些企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运行模式也一样可以构建企业循环经济。总之,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基础的细化分析,为构建循环经济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对象和路径选择。
(二)循环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细化
3R原则细化。3R原则的内容是“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减量化原则要求对物质性、能量性和信息性的投入在所有经济活动中力求投入少、消耗小、产出大。再利用原则要求对资源材料、技术工艺、人才、产品、功能、信息、运营管理和废弃物再利用等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回收处理。资源化原则要求对可再利用的资源材料、技术工艺、人才、产品、功能、信息、运营管理和废弃物等尽可能转化成新的经济资源。
运行模式细化。循环经济的运行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反馈式循环模式框架。资源在框架的始端,指社会经济中的所有投入;产品是对资源的处理结果;废弃物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剩余、残损、闲置、遗弃、排放和丧失功能而废弃的物品;再生资源是废弃物经过资源化处理形成可再利用的新资源。这种新资源反馈式进入循环经济运行模式构架中再循环流动,从而形成不断地经济循环活动。
循环物流细化。循环运动的本质是物质运动,其中包括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种流动形式。物质流指有形物质的流动,如物资、材料、能源、资金、设备、办公用品和生活用品等;能量流指无形物质传递,如数量、质量、功能、作用和效应等;信息流就是指循环过程中的知识和“知识差”的传递,如知识经验、科学文化、技能技术、工艺设计、规划指令、市场动态和管理规制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形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范畴,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全面、系统地在社会各产业、各领域、各区域和各企业实现了经济循环运动,才能构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世界的循环经济。
三、循环经济理论的实践对接
(一)对接原则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对接的原则:一是系统原则。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构建和运行中必须系统组合,协调运作。二是对应原则。首先是经济理论对应经济实践,切实着手对现实经济的改造。其次是循环经济原理与经济产业、领域、层面和区域的对应,构建不同类型的经济循环。最后是循环经济运行模式与生产消费流程的对应,框架设计和构建生产消费流程中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运行模式,并按照这种模式运行。三是规制原则。循环经济理论也是一种规制,运用循环经济的理论原则规制社会经济的循环运行。四是激励原则。循环经济是一种长效经济,必须建立激励机制,才能保证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对接方式
循环经济理论的对接方式,分为三种:一是全面对接,指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各产业、各领域、各区域和所有企业全面、系统地按照循环经济理论构建和运行社会经济;二是全程对接,经济活动从设计、构建、运营和管理的全过程都按照循环经济的理论原理进行规制构建和规范运作;三是分解对接,因循环经济实践对象的环境、条件和战略需求的差异而形成的差异性对接,但总的要求是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最终全面落实。
(三)对接战略
发展循环经济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战略性,这种战略性就决定了循环经济理论的对接战略选择,一是因势战略。根据构建主体的状况、环境、条件采取量力而行、量势而动地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功利战略。通过诱发构建主体的功利需求引导和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三是互促战略。通过示范、功利和激励形成竞争格局,引导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
循环经济理论既是一种范式,也是一种规则,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这是循环经济理论的社会功能之一。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性有两个特点:一是范式性;二是约束性。范式性是通过整合认识,制作规范,构建范例,引导和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约束性是采取法规、政令、惩戒等手段强行推动和管制循环经济正常发展。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论导向。即通过理论传导作用于人的思想理念,使循环经济理论成为社会意识、公共理念。二是规范供给。即提供可借鉴和仿效的理论规范和实践示范并进行指导和咨询服务。三是制约管理。即通过组织形式和法制制度等手段规范和制约循环经济运行,发挥循环经济理论的管理职能。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理论是目前世界各国经济形式的最佳选择。这种理论要转变为经济现实,除了本身应当具备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外,最重要的是因为循环经济具有“设计经济”的特点,要求理论系统应当较为系统和完善,理论对应较为具体,因此,循环经济理论的细化和对接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构建和发展经济循环成为切实可行而有效的社会经济活动,从而促进循环经济广泛而深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冰冰,于传利,宫国靖.循环经济企业运行与管理[M].企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细化对接规制
循环经济理论作为经济形式的一种范式,逐步转化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但是,目前全世界循环经济构建状况却参差不齐。究其原因,除了这些国家与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因素影响外,主要是循环经济在理论上还存在某些盲区。因此,明晰循环经济理论和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是目前循环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循环经济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萌芽之后,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循环经济理论包括:概念、特征、原则、规律、模式和管理等内容。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王冰冰等,2005),其基本特征是各种经济要素在经济运行中按照闭路反馈式循环方式运行,运动中的物质能量梯次使用,逐步减少,溢出的能量形成新的能源。
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就是在生产和服务进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再利用原则,“就是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使用,延长产品使用期”(王冰冰等,2005);资源化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将生产和消费中的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在3R原则的规制下循环经济运动表现出五种规律性:自然生态式的闭路反馈循环规律;能量梯次使用和转化规律;废弃物向新资源转化规律;循环价值递增规律;循环效应延展规律等。
循环经济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运行模式进行闭路反馈式循环运动,构成循环经济运行程序链。在这种链式循环中传递着物质、能量和信息,形成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种形式的运动。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上的运动就形成了循环经济的整体形态。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是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统一,通过“低消耗、低排放、高效应”途径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循环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因此,也形成一种个性化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用来评价和检测循环经济效果(见表1)。循环经济的管理以矩阵循环管理为主,力求做到标准化、标志化、合法化和法制规制化。
二、循环经济理论的细化
循环经济理论在向实践转化中需要一个理论充实和与实践对接的过程,就是将其理论内容及其对象分解、扩充和对应具体化,即理论细化。循环经济理论细化包括对经济基础和核心内容两个方面的细化。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基础细化
循环经济是改造社会经济的一种形式,社会经济形态是循环经济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形态的细化:
一是产业结构细化。产业分类有三次产业、四次产业等方法。四次产业分类法将产业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我国产业按照中国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分为16个门类,92个大类,300多个中类和更多的小类。16个产业门类是:农业、林业、渔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地质勘查业和水利管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其他行业。这些产业门类都能构建循环经济模式。
二是经济领域细化。经济领域是根据社会经济的职能性质划分的经济类型,其中包括生产、服务、消费和管理等四个经济领域。在这四个细化领域中同样可以构建循环经济。
三是经济区域细化。经济区域是经济活动的社会平台,分为三个层面:企业—企业内部自成系统的经济循环形成小循环;区域—局部地域和关联行业内的循环经济的有机组合形成中循环;社会—无数企业和地区的合理组合或者小循环和中循环的有机连结形成社会一体化大循环。
四是企业经济细化。企业经济是社会经济的基本构件,从企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运动分析,企业经济包括资本、资金、物资、设备、技术、工艺、人才、信息、生产、运营、管理和项目开发等要素及其运动摸式。资本运行模式:G—W—G’;资金运行模式:货币资金—材料设备资金—产品资金—货币资金;物资运行模式:材料—加工—产品—废弃物;设备运行模式:购置—安装—运行—报废;技术运行模式:开发—采集—运用—废弃;工艺运行模式:编制—采集—运用—废弃;人才运行模式:开发—采集—运用—闲置—流失;信息运行模式:采集—输入—处理—输出;生产运行模式:材料—加工—产品—废次品;运营运行模式:供—产—销;管理运行模式:建制—执行—调整—废止;项目开发运行模式:设计—构建—运营—调整—终止等,这些企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运行模式也一样可以构建企业循环经济。总之,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基础的细化分析,为构建循环经济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对象和路径选择。
(二)循环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细化
3R原则细化。3R原则的内容是“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减量化原则要求对物质性、能量性和信息性的投入在所有经济活动中力求投入少、消耗小、产出大。再利用原则要求对资源材料、技术工艺、人才、产品、功能、信息、运营管理和废弃物再利用等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回收处理。资源化原则要求对可再利用的资源材料、技术工艺、人才、产品、功能、信息、运营管理和废弃物等尽可能转化成新的经济资源。
运行模式细化。循环经济的运行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反馈式循环模式框架。资源在框架的始端,指社会经济中的所有投入;产品是对资源的处理结果;废弃物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剩余、残损、闲置、遗弃、排放和丧失功能而废弃的物品;再生资源是废弃物经过资源化处理形成可再利用的新资源。这种新资源反馈式进入循环经济运行模式构架中再循环流动,从而形成不断地经济循环活动。
循环物流细化。循环运动的本质是物质运动,其中包括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种流动形式。物质流指有形物质的流动,如物资、材料、能源、资金、设备、办公用品和生活用品等;能量流指无形物质传递,如数量、质量、功能、作用和效应等;信息流就是指循环过程中的知识和“知识差”的传递,如知识经验、科学文化、技能技术、工艺设计、规划指令、市场动态和管理规制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形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范畴,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全面、系统地在社会各产业、各领域、各区域和各企业实现了经济循环运动,才能构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世界的循环经济。
三、循环经济理论的实践对接
(一)对接原则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对接的原则:一是系统原则。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构建和运行中必须系统组合,协调运作。二是对应原则。首先是经济理论对应经济实践,切实着手对现实经济的改造。其次是循环经济原理与经济产业、领域、层面和区域的对应,构建不同类型的经济循环。最后是循环经济运行模式与生产消费流程的对应,框架设计和构建生产消费流程中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运行模式,并按照这种模式运行。三是规制原则。循环经济理论也是一种规制,运用循环经济的理论原则规制社会经济的循环运行。四是激励原则。循环经济是一种长效经济,必须建立激励机制,才能保证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对接方式
循环经济理论的对接方式,分为三种:一是全面对接,指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各产业、各领域、各区域和所有企业全面、系统地按照循环经济理论构建和运行社会经济;二是全程对接,经济活动从设计、构建、运营和管理的全过程都按照循环经济的理论原理进行规制构建和规范运作;三是分解对接,因循环经济实践对象的环境、条件和战略需求的差异而形成的差异性对接,但总的要求是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最终全面落实。
(三)对接战略
发展循环经济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战略性,这种战略性就决定了循环经济理论的对接战略选择,一是因势战略。根据构建主体的状况、环境、条件采取量力而行、量势而动地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功利战略。通过诱发构建主体的功利需求引导和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三是互促战略。通过示范、功利和激励形成竞争格局,引导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
循环经济理论既是一种范式,也是一种规则,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这是循环经济理论的社会功能之一。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性有两个特点:一是范式性;二是约束性。范式性是通过整合认识,制作规范,构建范例,引导和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约束性是采取法规、政令、惩戒等手段强行推动和管制循环经济正常发展。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论导向。即通过理论传导作用于人的思想理念,使循环经济理论成为社会意识、公共理念。二是规范供给。即提供可借鉴和仿效的理论规范和实践示范并进行指导和咨询服务。三是制约管理。即通过组织形式和法制制度等手段规范和制约循环经济运行,发挥循环经济理论的管理职能。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理论是目前世界各国经济形式的最佳选择。这种理论要转变为经济现实,除了本身应当具备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外,最重要的是因为循环经济具有“设计经济”的特点,要求理论系统应当较为系统和完善,理论对应较为具体,因此,循环经济理论的细化和对接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构建和发展经济循环成为切实可行而有效的社会经济活动,从而促进循环经济广泛而深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冰冰,于传利,宫国靖.循环经济企业运行与管理[M].企业出版社,2005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循环经济的新视角,即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及其研究对象,并将此思想运用到区域创新和区域规划中,以期对该理论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在新循环经济学中,有学者提出发达国家正在实施的循环经济(即后工业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笔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高技术的污染远比传统意义上的污染复杂,在生产、消费和消费后废弃等阶段都对环境产生影响;第三产业也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型知识经济是循环经济的最高阶段。
广义循环经济学概念的再认识
空间结构是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新循环经济学的核心是5R原则(包括再思考、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修复),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和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广义循环经济学也重视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但总体上看,二者对空间结构较少涉及。主流经济学忽视空间结构研究的缺陷已经为学者们所认识,因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新模式,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必须将空间结构作为重要研究内容,以研究空间结构为核心的地理学应该是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地理学将是地理学和循环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但这一点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循环经济地理学可分为通论循环经济地理学、区域循环经济地理学、部门循环经济地理学(包括农业循环经济地理学、工业循环经济地理学、第三产业循环经济地理学等)和公司(企业)循环经济地理学。
有学者认为,广义循环经济有其特定的内涵,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筐”,凡有产业联系的都要往里“装”。例如,电-高耗能产业耦合、资源的深加工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发进行的产业活动,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不应是循环经济。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理由如下:尽管目前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政策来推动,但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市场经济是建立循环经济的基础,因此,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发进行的产业活动排除在循环经济之外是不合理的。在一定的制度和技术条件下,废物如废钢铁就是资源,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电-高耗能产业耦合、资源的深加工与垃圾发电-高耗能产业、废物如废钢铁的深加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不能因为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就认为不是循环经济。狭义的循环经济更多地关注生态效益,忽视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难以实现的。如电-高耗能产业耦合和资源深加工尽管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没有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链,但只要遵循5R原则,就是循环经济链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区域分工,共同建立完整的循环经济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广义循环经济学比目前广义循环经济学的内涵更丰富。
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新循环经济学的主要创新在于提出新循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与自然生态三个大系统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再思考与再修复的新理念,把原3R的理念进行了延伸与拓展,强调和谐社会的形成(包括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和消除贫困原则)、知识经济与循环经济的融合、循环经济方程、新循环经济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是新循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循环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广义循环经济学的主要创新在于强调广义循环经济包括经济、自然环境及社会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衔接,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追求三个系统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组合状态。广义循环经济理论不仅关注工业系统、社会系统内部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更重要的是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纳入循环经济理论体系,构建完全意义、具有广泛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并探讨了广义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基础与模式转换、广义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与经济学范式的转换、广义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和社会运行机制与社会治理,推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知,二者的主要共同点在于强调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是循环经济的研究对象,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循环经济的目标,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原则,与狭义循环经济相比更强调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思想指导下对循环经济理论的创新。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对循环经济原则认识的深度不同,对科学技术系统重要性认识的不同。但从学科视角看,二者的研究对象和目标是一致的,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属于可持续发展学。
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不能仅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也要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研究社会经济系统、科学技术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但重点应是其中的子系统即经济系统,否则,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就等同于循环型可持续发展学,也就是说目前的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太过宽泛。广义循环经济学和新循环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应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思想指导下,根据5R原则和三循环理论(良性自然循环、良性经济循环和良性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循环)等对传统线形经济学进行改造,以循环型市场经济为基础,并将空间结构作为重要研究内容,是更新和更广义的循环经济学,可称为循环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循环经济与区域创新
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个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过程中,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创新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总和,结点主要包括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政府等公共组织机构、中介服务组织以及区域金融机构等。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循环经济必然是区域创新的理论基础之一,区域创新网络将转型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其中的企业将变成循环型企业,既包括传统企业的循环经济改造,也包括资源再生企业和生态恢复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要研究循环经济技术,并通过教育、培训以及成果转化等方式,有效地促进循环经济知识、信息、技术等的扩散或市场价值的实现。循环经济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循环经济社区协调中介组织、双轨制回收中介组织和民间环保社团成为循环型中介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积极营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创新环境,如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制度,促进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区域金融机构要支持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上各循环型结点之间的物质(含“废物”)联系和循环经济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等的联系成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中的重要关系链条。由于我国的循环经济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中的重要作用。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基本特征除包括传统的动态性、系统性、非中心化和本地化外,还应包括遵循5R原则和公平性,以实现可持续的区域创新。
根据循环经济理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将是区域循环型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吸引人才,优质的自然资源有利于循环型产品的生产),传统的社会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服务环境和基础设施必须根据循环经济理论进行创新,如加强企业之间相互利用“废物”的运输通道和“废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和制度,倡导循环经济文化。
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上理论必须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进行创新,才能成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理论基石。规模循环经济理论要求既考虑经济成本也考虑社会成本和生态成本,既考虑经济效益也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范围循环经济理论要求在由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内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循环经济交易成本理论要求传统交易成本“绿色化”,包括“废物”信息成本、绿色市场信息成本、循环经济技术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监督管理成本等。环形网络创新理论要求由线性创新模式或非线性创新模式转变为由环形创新模式与传统网络创新模式融合创新形成的新模式。区域循环经济竞争优势理论要求重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绿色市场条件、基于产业生态联系的相关与支撑条件等的作用,既考虑经济优势也考虑生态优势和社会优势。
循环经济与区域规划
新的区域资源观。一方面,在传统的区域资源观中,区域资源包括自然物质资源、知识、信息和制度等无形资源,但在循环经济背景下,许多“废物”成为资源,如垃圾发电。另一方面,传统的认为知识和信息资源等无形要素逐渐取代自然物质资源而成为决定区域发展关键因素的观点的合理性在于强调了知识经济的影响,但忽略了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性在逐渐加大的事实。
新的区域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已成为指导区域发展的主流发展观,但在传统的线形经济模式下,有很大的局限性,循环经济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将是指导区域发展的理想发展观。
新的区域市场观。在循环经济背景下,绿色市场将逐渐取代传统市场,同时,由于循环经济制度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来,必须加强政府的作用,政府调控与市场导向共同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将成为区域规划的新理念,区域循环经济理论将成为指导区域规划的新理论,区域规划要遵循5R原则,重视社会公平(如区域协调与区际协调)和生态恢复,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
区域循环经济研究方法即物质流分析方法、生态效率方法、情景分析法、循环经济系统论方法、循环经济信息论方法和循环经济控制论方法等将进一步丰富区域规划的研究方法。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循环经济的新视角,即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及其研究对象,并将此思想运用到区域创新和区域规划中,以期对该理论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在新循环经济学中,有学者提出发达国家正在实施的循环经济(即后工业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笔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高技术的污染远比传统意义上的污染复杂,在生产、消费和消费后废弃等阶段都对环境产生影响;第三产业也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型知识经济是循环经济的最高阶段。
广义循环经济学概念的再认识
空间结构是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新循环经济学的核心是5R原则(包括再思考、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修复),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和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广义循环经济学也重视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但总体上看,二者对空间结构较少涉及。主流经济学忽视空间结构研究的缺陷已经为学者们所认识,因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新模式,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必须将空间结构作为重要研究内容,以研究空间结构为核心的地理学应该是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地理学将是地理学和循环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但这一点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循环经济地理学可分为通论循环经济地理学、区域循环经济地理学、部门循环经济地理学(包括农业循环经济地理学、工业循环经济地理学、第三产业循环经济地理学等)和公司(企业)循环经济地理学。
有学者认为,广义循环经济有其特定的内涵,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筐”,凡有产业联系的都要往里“装”。例如,电-高耗能产业耦合、资源的深加工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发进行的产业活动,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不应是循环经济。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理由如下:尽管目前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政策来推动,但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市场经济是建立循环经济的基础,因此,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发进行的产业活动排除在循环经济之外是不合理的。在一定的制度和技术条件下,废物如废钢铁就是资源,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电-高耗能产业耦合、资源的深加工与垃圾发电-高耗能产业、废物如废钢铁的深加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不能因为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就认为不是循环经济。狭义的循环经济更多地关注生态效益,忽视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难以实现的。如电-高耗能产业耦合和资源深加工尽管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没有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链,但只要遵循5R原则,就是循环经济链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区域分工,共同建立完整的循环经济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广义循环经济学比目前广义循环经济学的内涵更丰富。
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新循环经济学的主要创新在于提出新循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与自然生态三个大系统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再思考与再修复的新理念,把原3R的理念进行了延伸与拓展,强调和谐社会的形成(包括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和消除贫困原则)、知识经济与循环经济的融合、循环经济方程、新循环经济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是新循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循环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P>
广义循环经济学的主要创新在于强调广义循环经济包括经济、自然环境及社会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衔接,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追求三个系统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组合状态。广义循环经济理论不仅关注工业系统、社会系统内部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更重要的是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纳入循环经济理论体系,构建完全意义、具有广泛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并探讨了广义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基础与模式转换、广义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与经济学范式的转换、广义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和社会运行机制与社会治理,推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知,二者的主要共同点在于强调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是循环经济的研究对象,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循环经济的目标,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原则,与狭义循环经济相比更强调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思想指导下对循环经济理论的创新。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对循环经济原则认识的深度不同,对科学技术系统重要性认识的不同。但从学科视角看,二者的研究对象和目标是一致的,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属于可持续发展学。
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不能仅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也要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研究社会经济系统、科学技术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但重点应是其中的子系统即经济系统,否则,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就等同于循环型可持续发展学,也就是说目前的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太过宽泛。广义循环经济学和新循环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应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思想指导下,根据5R原则和三循环理论(良性自然循环、良性经济循环和良性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循环)等对传统线形经济学进行改造,以循环型市场经济为基础,并将空间结构作为重要研究内容,是更新和更广义的循环经济学,可称为循环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循环经济与区域创新
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个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过程中,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创新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总和,结点主要包括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政府等公共组织机构、中介服务组织以及区域金融机构等。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循环经济必然是区域创新的理论基础之一,区域创新网络将转型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其中的企业将变成循环型企业,既包括传统企业的循环经济改造,也包括资源再生企业和生态恢复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要研究循环经济技术,并通过教育、培训以及成果转化等方式,有效地促进循环经济知识、信息、技术等的扩散或市场价值的实现。循环经济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循环经济社区协调中介组织、双轨制回收中介组织和民间环保社团成为循环型中介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积极营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创新环境,如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制度,促进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区域金融机构要支持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上各循环型结点之间的物质(含“废物”)联系和循环经济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等的联系成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中的重要关系链条。由于我国的循环经济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中的重要作用。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基本特征除包括传统的动态性、系统性、非中心化和本地化外,还应包括遵循5R原则和公平性,以实现可持续的区域创新。
根据循环经济理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将是区域循环型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吸引人才,优质的自然资源有利于循环型产品的生产),传统的社会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服务环境和基础设施必须根据循环经济理论进行创新,如加强企业之间相互利用“废物”的运输通道和“废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和制度,倡导循环经济文化。
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上理论必须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进行创新,才能成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理论基石。规模循环经济理论要求既考虑经济成本也考虑社会成本和生态成本,既考虑经济效益也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范围循环经济理论要求在由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内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循环经济交易成本理论要求传统交易成本“绿色化”,包括“废物”信息成本、绿色市场信息成本、循环经济技术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监督管理成本等。环形网络创新理论要求由线性创新模式或非线性创新模式转变为由环形创新模式与传统网络创新模式融合创新形成的新模式。区域循环经济竞争优势理论要求重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绿色市场条件、基于产业生态联系的相关与支撑条件等的作用,既考虑经济优势也考虑生态优势和社会优势。
循环经济与区域规划
新的区域资源观。一方面,在传统的区域资源观中,区域资源包括自然物质资源、知识、信息和制度等无形资源,但在循环经济背景下,许多“废物”成为资源,如垃圾发电。另一方面,传统的认为知识和信息资源等无形要素逐渐取代自然物质资源而成为决定区域发展关键因素的观点的合理性在于强调了知识经济的影响,但忽略了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性在逐渐加大的事实。
新的区域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已成为指导区域发展的主流发展观,但在传统的线形经济模式下,有很大的局限性,循环经济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将是指导区域发展的理想发展观。
新的区域市场观。在循环经济背景下,绿色市场将逐渐取代传统市场,同时,由于循环经济制度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来,必须加强政府的作用,政府调控与市场导向共同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将成为区域规划的新理念,区域循环经济理论将成为指导区域规划的新理论,区域规划要遵循5R原则,重视社会公平(如区域协调与区际协调)和生态恢复,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
区域循环经济研究方法即物质流分析方法、生态效率方法、情景分析法、循环经济系统论方法、循环经济信息论方法和循环经济控制论方法等将进一步丰富区域规划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理论 工程管理 应用
1 循环经济理论的概念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循环经济是与线性经济相对的,是以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为特征的。其发展要求企业在进行管理控制的过程中,既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调整,又涉及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等关系的协调,更加强调人的发展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吴季松认为,循环经济是指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目的在于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凯认为,循环经济的核心特征侧重于资源的利用和再生,就是以“减量、再用、循环”为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2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工程管理实践
2.1绿色采购
目前施工所用材料一般采用甲供的方式,在材料设备部进行采购时,要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或用环保材料设计制作的产品。优先采购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1认证的企业的声品。绿色采购可以刺激绿色生产,可以推动企业生产、管理、控制系统的全面绿色化。在材料采购前,材料采购人员应利用自己的经验对建筑材料市场进行预测,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形势。要有计划地安排材料的采购和储备。注意,在编制建筑材料采购计划时,尽量让项目的技术人员根据图示量和施工方案编制,由于他们对工程比较熟悉,容易确定出合理的采购量。
2.2过程管理
工程项目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所以要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的管理。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要合理预算,做好造价管理。实行绿色预算体系,这一体系应当包括绿色采购预算、绿色生产预算、绿色成本预算、绿色销售预算以及资源回收利用预算。将自然资源增值、环境增值、生态增值等预算收入和支出计算在内,确定预算资产负债表、预算损益表和预算现金流量表等,从而为绿色战略计划作进一步的安排,协调企业各部门的工作,明确管理者的责任,告知所期望达到的业绩,确立评估管理者实际业绩的基本标准。工程项目部管理者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和调整预算指标,严格控制工程款的支付,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力求节约。确立项目的生态总体目标,使企业的行为与项目周边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相协调和联系。引入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对项目进行科学评价。
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质量和安全控制是一种行为过程,会牵涉到企业和项目的管理者,也涉及到员工的参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形成节约、和谐、友好型的企业文化。因此,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来看,企业领导者在进行决策时,首先考虑到节约,在进行日常管理时,要强调和谐、友好的公司文化氛围。强调沟通和协调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成本管理是目前我国企业实行循环经济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秉承全员管理的理念,全员包括各个部门的各个人员,通过相互协调和合作,达成经济目标和管理目标。通过宣传和培训,提高员工成本管理的理念和意识,丰富他们成本管理的知识,制定合理的制度,做到奖罚并举,实行承包责任制,将每项工作落实到专人,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在分工的基础上协调、合作。
建筑企业和房地产企业在制定和实施战略时,应充分考虑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况,从保护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不破坏自然为出发点,强调资源的再利用和综合利用,推行生态开发策略,使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控制绿色化。将绿色管理观念贯穿于企业管理控制的全过程,实行绿色管理。
在工程的建造和实施过程中,要综合运用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理论等理论,把整个工程当做一个系统统筹考虑,形成循环的闭环运作模式。实行建筑垃圾减量化、产品节能化、环境生态化。建筑产品的生产要充分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再组织、再思考”的“5R”原则,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具体的措施,从建筑产品的生产即降低材料的消耗,减少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循环处理的全过程治理方式,使建筑产品生产与环境保护共生共融,达到清洁生产、环境保护与企业长期发展的有机结合。建设建筑产业生态文明,努力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统一,成为循环经济和生态企业的典范。
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管理目标,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管理手段,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程度和污染程度,实现绿色生产、绿色开发。
2.3合同管理
通过合同的法律约束力来约束建筑或房地产企业是否按照循环经济理论操作。建筑企业和房地产开发要改变传统的生产开发模式,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实行低碳、环保、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企业行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工程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动态的管理过程。在工程管理中,要创新地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将其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使企业的生产行为与自然相协调,要想达到这一点,不仅需要企业的努力,也需要政府和公众的共同参与。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基金编号:CDJXS11031123。
参考文献:
[1]柴金艳,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管理控制系统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
关键词:循环经济;古典经济学;市场经济
作者简介:刘亮(1983-),女,吉林四平人,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中图分类号:F01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1-0046-03
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循环经济思想由环保界引入我国,自此我国学者开始研究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及实践。由于国内学者的认知和阐述角度不同,循环经济在国内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1]这一定义是迄今为止最接近循环经济本质、最能为各方所接受的概念。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追求“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sources)”的3R原则。“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资源化”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这三个原则的重要性不是并列的。3R原则的优先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只有减量化原则才具有循环经济第一法则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公认的循环经济开展最好的发展中国家。自中央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来,循环经济在全国迅速展开。从1997年到2007年2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共命名67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5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1999年,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上海行动计划》,第一个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制定了重点领域的行动方案,并逐步付诸实施。2001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在一些省、市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二、我国开展循环经济必须解决的问题
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在现代工业社会的条件下,解决经济、社会高度发展与资源紧张和环境危机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的经济发展走的是赶超式的工业化道路,与之相应的是资源环境危机的提前来临。因此,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就要针对具体国情,切实解决好以下问题,为走中国特色循环经济之路做好理论储备。
(一)循环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的关系
循环经济学是对古典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在某些领域是对古典经济学的突破。
首先,古典经济学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自然资本看作是经济运行的外生变量,被排斥在经济分析过程之外,导致古典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相脱节。它们无法解释的是:为什么财富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与资源被耗竭性利用及生态环境加剧恶化相伴而生呢?艾尔斯无不嘲讽的指出,“看不见的手”没有绿拇指。[2]60年代循环经济理论应运而生,它将自然资本转变为经济运行的内生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改变传统线形物质流动模式,实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绿色化。循环经济理论认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因素本身,而且取决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容量等因素。可见,在循环经济理论中,健全的生态条件和优良的环境质量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必要组成部分,是经济运行的内生变量。将自然资源纳入到生产力要素,扩大了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同时,循环经济理论也解开了困扰古典经济学的谜团:为何社会财富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与资源被耗竭性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相伴而生。
其次,古典经济学以自然资源的无限供给为假设前提。它认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够满足经济增长的无限需求。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对自然资本的需求越来越大,整个世界由“空的世界”变成“满的世界”,[3]资源和环境也相应的从供给充裕发展到开发能力的稀缺,进而发展到潜在供给危机。古典经济学中原有的无限供给前提便不存在了,其缺陷也就随之显现出来。
第三,古典经济理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阻碍。(1)古典经济学所倡导的不正确的消费观。古典经济学认为,由于福利函数无法具体计算和衡量,我们便用收入的多寡来代替――福利是收入的增函数;由于效用函数无法具体计算和衡量,我们便用占有商品的多寡来代替――占有的商品越多,代表其效用水平越高。因此,为了追求福利最大化,人们便去创造更多的收入;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人们便去占有更多的商品。而且,个人的福利及效用状况是与其他人的状况相对比而言的。长此以往,便形成一个“消费――攀比――浪费――挥霍”恶性消费链条。而循环经济认为,要提倡节约消费、适当消费、绿色消费。(2)“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误导。1995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对收入差异的研究中提出一个假设:人均收入的差异随着经济的增长先逐渐加大,随后这种差距逐渐缩小。在二维平面空间,若以收入差异为纵坐标,以人均收入为横坐标,则两者之间呈现出被称为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型分布。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认为,在一国或地区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工业化过程中,环境质量存在先恶化后改善的“U”型过程。当人均GDP达到5000-10000美元时,才能出现转折点。[4]当前中国各地区人均GDP均低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转折点。[5]根据库兹涅茨曲线,目前中国应以经济发展为主,走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路线。当经济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环境质量必定会自然的得到改善。但是,这一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定条件之上的,没有与现实世界紧密结合起来。我国工业化开展较发达国家要晚,如果仍然采取发达国家工业化阶段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路线,那么,现有的资源环境容量是难以维持的,经济发展也是难以为继的。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要以古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更要结合目前的经济现实,理论联系实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循环经济,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道路。
(二)市场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目前,我国的经济形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发展循环经济,就要遵循市场规律,正确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两者既存在同一性,又存在矛盾性。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两者的关系问题,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循环经济的顺利进行。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手段,以市场机制作为调节经济的运行方式。在市场经济中,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的处于市场关系中,所有的劳动产品和生产要素都通过市场机制加以配置。循环经济是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是无效的,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外部性,即当市场交易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没有被完全包括到企业价格中时,外部性就会产生,这意味着市场交易不能准确的反映成本与收益。在循环经济理念下,市场行为主体遵循“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这促使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努力将其外部成本内部化。同时,根据“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促使企业将其外部收益内部化。市场失灵的另一个表现是公共物品。传统古典经济学将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作为经济运行的外部因素,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理性人”都在追求免费使用它们,为自己创造最大最多的收益,结果酿成了“公有地悲剧”。循环经济理念下,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使用是有价值的,并且它们的价值被列入到企业的生产成本,进入经济核算体系,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进行配置,最终实现生态文明下的经济发展,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
(三)循环经济下政府行为和市场
循环经济是在资源耗竭、环境恶化等市场失灵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就给政府介入经济运行提供了动力和依据。同时,市场失灵也给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必要条件。有效的政府行为包括政府的职能和行为,两者有机联系。政府职能是政府作为管理主体对社会经济活动施加的影响和进行控制所发挥的作用与功能。而政府行为是一种过程,是政府职能的具体运作,一般界定为政府依据法律对社会经济活动所采取的对策性管理行为。循环经济作为新生事物,要在我国迅速开展起来,需要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来推动,尤其是在循环经济运行之初,这种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循环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对象及范围一般是有选择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政府的作用并不能完全代替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事实证明,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6]政府行为只是对市场机制的一种辅助和补充。因此,即使在循环经济下,市场机制和政府行为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是不受政府调控的。[7]现实中的市场机制是制度力量和经济规律的复合体。[8]政府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对市场进行干预,市场遵循经济规律,在制度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发展循环经济,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正确把握政府行为的内容与规范,同时结合市场机制与市场规律的作用,才能把循环经济较快较好地开展起来。
(四)循环经济的短期成本和长期得益
循环经济说到底是一种经济运行模式,必须在市场经济制度下运行。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动力。但是,循环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解决链接技术、设备、体制、机制、法制、政策、投入、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这会在很多方面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就清洁生产来说,在清洁生产没有全面推广和成为硬性要求的前提下,企业进行清洁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环保设备,采购清洁原材料,使用清洁能源,这比同行没有采取清洁生产的企业背上了更多的负担,其生产成本也会高于同类产品的社会平均成本,从而偏离了“最低成本”的生产原则,导致循环经济的“不经济”。这样,就存在循环经济的短期成本和长期得益的矛盾。投资开展循环经济短期内见效慢、成本投入大、风险高,很多企业不愿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投资力度。长期来看,这对整个社会来讲是得不偿失的,其经济社会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但如果开展循环经济一味地依赖政府的政策推动,忽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循环经济的可行性也是值得商榷的,其循环经济的命运必将是短暂和难以持久的。因此,开展循环经济必须解决好短期成本和长期得益的利害关系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遵循经济规律。只有使循环经济在短期内真正的有利可图,这样的循环经济才能够持久的、顺利的循环下去,为整个社会和人民造福。
(五)循环经济中的伦理问题
从国内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现状来看,对循环经济的概念表述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观点,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定义循环经济,将循环经济的本质规定为尽可能的少用和循环利用资源;第二种观点,从生产的技术范式角度定义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第三种观点,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可见,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线形经济模式的一次深刻的范式革命,是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循环经济摒弃了“人定胜天”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事实证明,人类不能够主宰世界,只能在自然规律下发展和生活。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在生态经济伦理体系和市场经济伦理之间建立起一套新的循环经济伦理体系,这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道德基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资源国际或全球共享的时代,如果不能友好地解决环境资源所有者、生产者、消费者之间以及社会各部门、各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国家都将不可能真正全面实施循环经济。因此,在我国要实现循环经济,就必须确立循环经济的伦理观,需要对以上循环经济关系问题进行逐一突破,最终形成统一的循环经济伦理观,以推动循环经济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 马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4-04-27.
[2] 朱桂敏.循环经济理论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突破[J].天津社会科学,2007,(01).
[3] 孙勇.从“空”的世界到“满”的世界[J].经济问题研究,2004,(12).
[4] 李赶顺.浅析日本“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及其方案[J].日本学刊,2002,(06).
[5] 黄速建、魏后凯.西部大开发与东中部地区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6]平狄可、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生态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6-0120-02
世界生态旅游峰会《魁北克声明》中生态旅游被定义为一种适应市场机制的,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它还是国家政府机构用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工具。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均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论,因而有着内在联系。本文试对生态旅游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加以探讨,期望将循环经济理论运用于推进吉林市生态旅游的发展。
一、 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的关系
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宣言,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诞生。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 的循环利用模式。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量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自循环经济诞生之日起,已成为许多国家实施旅游业尤其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可以说,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因贯彻可持续发展而联姻,同时生态旅游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走上循环经济之路。
二、 吉林市推进生态旅游的优势
1. 气候地理位置独特
吉林市坐落在中国东北地区中南部,长白山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优越,路网密布,四通八达。依托位居东北亚经济圈腹心的区位格局,辐射东北,自古就是三省通衢,是运输方式齐全的东北五大综合通枢纽之一。吉林市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使其有能力成为东北地区国际旅游的门户和国内旅游的中心地区。
2. 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吉林市旅游资源特色鲜明,是一座闻名遐迩、四季皆宜的旅游城市。吉林市以山水林、冰雪凇为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互相映衬,构成得天独厚的观光、休闲、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等旅游优势。夏季是避暑度假的胜地,冬季是滑雪娱乐的天堂,被国家纳入31个重点旅游城市行列。现在全市共有旅游景区、景点80余处。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世界陨石之王吉林陨石、国家重点风景区松花湖等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3. 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大
吉林市地处长白山和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远望长白山,近绕松花江。松花江低回慢转,呈返“S”型穿过市区。这一得天独厚的丰富的水资源构成了吉林市青水绿带环城的独特水景观。与四面环绕的龙潭山、小白山、朱雀山、玄天岭和西团山、东团山两座古文化遗址共同形成“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天然美景,是我国少有的山水环城的自然地理单元,堪称“东北的香格里拉”。这一极富立体感、水城山城合一、享誉国内外的山水名城,与上游的松花湖、下游的人工湿地一起构成吉林市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吉林市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及高品位的人文景观资源,使其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同时也充分凸显吉林市生态环境的优越性,也是吉林市旅游业乃至第三产业最具竞争力、最具特色的优化发展道路。
三、 吉林市发展生态旅游面临的问题
1. 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得以繁荣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吉林市旅游产品紧紧围绕着松花湖和雾凇来开发观光旅游产品,数量少、种类单一。近几年,旅游产品的开发却出现,大量新产品推向市场,但产品质量难以保证,效益偏低,影响了吉林市的旅游形象。
2. 生态旅游宣传不充分,功能难以实现,缺乏精品
生态旅游提供的是以教育、引导为主,寓教于乐的旅游服务。生态旅游区是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的场所,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有一支业务精湛、热情高涨、服务到位的导游队伍和相关从业人员,同时也应有系列宣传品以达到对生态旅游内涵的充分解释,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然而,吉林市大部分景区这一点做得十分欠缺,导游讲解的知识品位不高,有些旅游产品的资源管理粗放,服务不到位等同样失去了生态旅游的应有特色。
3. 旅游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人才结构急需改善
在吉林市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明显存在着严重的人才瓶颈现象。吉林市旅游人才中拥有高等学历者甚少。由于吉林市生态旅游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相应不高,人才引进困难。另外,吉林市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不高,人才结构需要调整,层次有待提升。因此缺乏优秀的管理和经营人才,严重制约了吉林市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四、吉林市以循环经济理论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
1. 以循环经济理论作指导开发绿色多样化旅游产品
循环经济的支撑系统包括法律法规支撑系统,经济政策、经济评估支撑系统,技术支撑系统及鼓励公众参与等。这些支撑系统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都对生态旅游有着重大启示。吉林市开发多样化的生态旅游产品可以借鉴循环经济理论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科技应用及经济评估,促进公众积极参与,大力开发山水游、农家乐旅游及采摘游等旅游产品,引导游客进行绿色消费,开展绿色教育,使吉林市生态旅游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2. 以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吉林市生态旅游经济维度的强化
吉林市发展生态旅游在实现产品功能,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打造精品等方面的问题,可以从循环经济的经济维度里找到良方。具体作法是:(1)关注物品的功能。在对吉林市生态旅游产品充分解释的基础上,注重打造产品质量,使其实现观光游览的旅游功能、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促进社区协调发展功能、生态环境的教育功能等。(2)实现服务优先。其他的旅游形式很注重对资源本身的考虑,而在服务上下工夫不够。生态旅游应该发展循环经济关于服务优先的理论。也就是说吉林市发展生态旅游,其旅游产品要在深层服务、优先服务上下工夫,毕竟只有优良的服务才会带来精良的旅游产品。
3. 建设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
建设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是保障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目前吉林市旅游管理人才短缺、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要充分利用各种人才培训资源,创建多种形式的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与培训网络,积极构建起适合各层次需要的旅游教育体系,对旅游景区员工进行适时的培训,以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水平。
生态旅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旅游业发展的新阶段、新模式,正在具体实践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循环经济理论能发挥战略指导作用和实践借鉴作用、从产品开发,三维整合和人才培养的角度给吉林市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杨丽春 关 萍: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吉林市生态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1]代海涛. 新形势下吉林市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J]. 商业经济,2006(3).
[2]朱东国,阎友兵,刘静江. 略论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旅游[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