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0: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课堂教学的追求,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细订学案:以学定教的重要准备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也就是说,学生是自己“学会”并进而达到“会学”的,没有学生自身的感悟和建构,就不可能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精神财富;没有学生自身的活动、训练,就不可能将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成自身的行为方式;没有学生自身的体验、经历和问题解决,就不可能生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
由于学的在先性、基础性和主动性,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学情为基础,为教而准备,课前学案是了解学情的主要抓手之一。于是,本课我设计了课前学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课前学案
【学习内容】苏教国标版六年级数学下册P38~39,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九第1、2题。
【学习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学习过程】
1.填一填:王晓光拖动电脑的鼠标,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你能填写下表吗?
2.算一算:放大后长方形画的长与原来长方形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3.说一说:你是如何理解“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4.试一试:如果把第一幅图按3:1放大,那么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的( ),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
【我的收获或疑问】通过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学习,我还不理解或不明白的问题。
课前学案既是学生课前预习的辅助,也是教师以学定教的载体。课前,我对学生的学案完成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发现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基本上是了解的,这说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
但是,学生的理解基本上是表面的,对于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本质含义:“图形对应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还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根据这一情况,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自然就落在如何让学生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上了。所以,在学案上主要以引导学生掌握图形放大的含义为主。同时,根据学生的“学”,在课堂上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图形放大的含义,简约教学环节,达到以“学”定教。
二、把握重点:以学定教的关键内容
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是外部的辅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为学习者提供建构知识所需要的帮助,以使学习者的理解进一步深入。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教”,这就需要进一步地精选教学内容,削枝剪蔓,破解核心。课堂上,我将教学图形放大的含义作为核心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讨论:放大后长方形画的长与原来长方形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师:(指着课件的示意图)大家看,我们这儿研究的图形的放大是指将图形的什么进行放大?(边长)
预设1:放大后长是原来的2倍,宽也是原来2倍。
如果学生汇报到倍数关系,首先问学生怎么得到2倍关系的,然后让学生完整地说说,并且继续追问除了倍数关系还存在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倍数关系,然后分别板书:
板书:16÷8=2 10÷5=2
板书:16:8=2:1 10:5=2:1
最后引导学生说出就是把原来的图形按2:1的比放大的含义。
预设2:放大后长方形的长与原来的长的比是2:1,宽也是2:1。
预设2的教学环节与预设1基本相同,最后引导学生说出就是把原来的图形按2:1的比放大的含义。
预设3:同时表述了倍数关系和比的关系。
问:2倍你是怎么得到的?2:1你又是怎么得到的?
板书:16÷8=2 10÷5=2
板书:16:8=2:1 10:5=2:1
师:某某刚才说到了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的2倍,宽也是原来的2倍,也就是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都是原来的2倍),好,现在谁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说一说。还可以怎么简洁地表述他们之间的关系?
最后引导学生说出就是把原来的图形按2:1的比放大的含义。
三、师生互动:以学定教的主要方式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
课前学案预习下的课堂教学,学生的问题解决主要有这样几种方式,一是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自然解决了;二是学生小组内交流解决;三是教师引导解决。
本节课上课伊始,首先让学生根据预习情况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对学生学案的整理与分析,学生的问题主要有这样几类:1.对教材内容本身的不理解,如有学生提出“图形按1:2的比缩小是什么意思?”;2.对放大的具体含义不理解,如有学生提出“有按3:2的比放大的吗?”;3.对不同种类图形的放大不理解,如有学生提出“梯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等如何放大或缩小?”教学中,我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线索,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教学,教学的环节主要是定位在为学生释疑解惑上。
新课结束后,首先解决学生课前提出的三个问题:
问题1:有没有使图形按3:2的比放大?(有)那这里的3:2表示什么含义呢?问:你们就这么确定这里的3:2是使图形放大的比吗?你是如何快速判断的?
小结:前项大后项小的比就是使图形放大的比。
追问:那前项小后项大的比,又是使图形怎么样的比呢?你能举个例子吗?
问题2:长和宽的比不一样大,还是放大或缩小?
谈话:刚才有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他的意思是长与长的比,宽与宽的比不一样。你觉得这是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吗?为什么?
问题3:不规则图形或多边形如何放大或缩小?你能举个例子吗?
谈话: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
课堂上,如果学生有问题我们却不去解决,那么课前学案预习作用就会削弱不少。本节课中,我以学生提出的三个典型问题为抓手,在新课结束后,集中解决,将图形放大与缩小这节课中的许多小的知识点融入其中进行教学。例如,问题1的解决,引导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对应边是可以按照任意比例缩放的,不只是整数倍,以此来丰富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认识;问题2的解决,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使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比的特征,以此来丰富学生对概念内涵的认识;问题3的解决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含义的应用,以此来丰富学生对概念外延的认识。因此,问题的来源和解决方式也是以学定教,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方式。
四、经典练习:以学定教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相关练习:
1.对比性练习。这种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辨析容易混淆的概念,让学生发现知识间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能加深学生对相关联知识的区别与联系的理解,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利于学生知识的清晰建构。例如:在认识了图形放大的含义后,问学生“像2:1、3:1、4:1、3:2这些使图形放大的比有什么特点”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使图形放大的比的特点,达到对概念的清晰认识。
2.判断性练习。这是为检查学生的知识缺陷、查找学生认识过程中致错症结而设计的一种练习,这种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例如: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含义后,出示一组比,让学生判断是使图形放大的比还是缩小的比。
3.操作性练习。这种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和巩固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培养兴趣。教学《图形放大与缩小》一课时,最后的独立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在下面的图形中任选一个,按1:2的比画出缩小后的图形。
课堂上,根据学生“学”的实际状态,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精心选择练习,抓住学生的思维起点、突破学生的思维难点,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以学定教即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课前学案学习为抓手,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心,真正做到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有效,这才是数学课堂的理想追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情景 问题 反思 检测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5-066-01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更多知识和掌握更多的能力。而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比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模式等等。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在教学思想、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不同,不同的课堂模式,呈现出不同的风采,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
一、以情景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
但是在很多的课堂模式中引用了学案、导学案等纸质材料,将教材的内容设计成一个个探究性的问题,教学过程单刀直入,平铺直叙,以任务式的完成教学内容。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磨灭了学生学习的激情,而使学生成为回答问题的机器。因此在情景中引入教学是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的。
二、以问题引领课堂,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动态化,新课堂应呈现出“惑――不惑――新惑”的动态发展过程。教师要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投入学习活动之中。通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因此教师把一节教学内容整合成几大板块(即几个知识点),对于某一板块,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将课本知识问题化,以分解知识点的难度,达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使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或实验探究等活动,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入认识和理解。问题设计上要具备:1.问题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原认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机衔接起来; 2.问题要具有针对性;3.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梯度性;4.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力度和挑战性;5.问题要防止表面化,肤浅化。比如:在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时,分别设计了:1. 观察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气味分别是什么?2. 将二氧化碳像倒水一样倒入平衡杆上的右边袋子中,观察两边袋子是否还保持平衡,说明什么问题?3. 在一瓶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倒入少量水,振荡,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4. 打开汽水瓶或啤酒瓶时会有许多气泡冒出,你知道这是什么气体吗,如何证明?5. 人们经常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你知道二氧化碳为什么能做灭火剂吗? 以上问题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认知,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引导学生不仅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新知识,而且使学习过程变成不断提问、不断解疑的深化过程。通过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通过问题,可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建立新理念下的教学服务意识;通过问题,可以模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以反思总结课堂,促进学生学习的延伸性
反思,就是将知识的内化和形成能力的过程。作为教师想让学生满意我们的课堂,那么教师本人就要先满意自己的课堂,所以教师就必须坚持做教学反思,而作为学生同样也需要学习反思,学生要把自己作为建构的对象,不断地自我反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学习。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过程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及时的自我反思。
四、以检测反馈课堂,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效性
影响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价值追求的因素
教师如果认为身在农村小学教学不能实现自身的理想与人生价值,感受不到工作的意义,无法认清自己的使命,把自己的职业视为谋生的方式[5],则这位教师就无法承认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具备某种价值,会出现前面我们提到的“价值追求空位”的问题。同理,如果作为评价者过度认可城市小学所追求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价值,则会降低对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致使农村小学不得不向城市小学“学习”,造成“盲目效仿城市”的问题。(二)学校管理者对教育的理解与定位作为一所学校的管理者,其对教育的理解与定位决定着学校将选择的教育目标与学校文化,如果农村小学的学校管理者不能正确理解教育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作用,把“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学生”作为本校教育的定位,以成绩和升学作为终极目的,那么在其管理下的课堂教学势必会盲目追求效率,而不顾学生的发展与学习体验,课堂教学有效性也会随之将“成绩或升学率的提高”作为价值追求。(三)现实差距与未来的不确定性现实中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使得许多人对农村的课堂教学存在悲观认识。的确,在物质条件、精神文明等方面,农村与城市有很大距离,这些距离影响了农村课堂教学的水平,也影响了改变这种状况的信心,即便有人能够高瞻远瞩,提出更为有意义的价值追求目标,也会因为未来的不可预见性和不确定性出现“曲高和寡”的局面。
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应然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有效 预设 实践 生成
在常态课的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华而不实,提出的问题思维程度与层次低,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方法单一,教学中不论是什么内容,都使用相同的教学方法;过分功利化,教学中概念形成过程简略,企图用大量的解题训练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急功近利,忽视了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教学与训练;教学目的不明确,照本宣科,学生学习兴奋度差,收益小。因此,提高思想品德常态课的效率就成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人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有效课堂的前提是教师要精心预设
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驾驭教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是教师要全面深刻地研究体验教材。第二,教师要分析教材,理解内涵,摸清联系点。第三,要研究学生、把握学情。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保证有效性,必须仔细揣摩学生课堂的学习情景,做好教学方案的预设。尤其是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要善于在新旧知识之间为学生搭建桥梁。第四,要以学为出发点,做好教学预设。教学设计其实是一种教学预设,它是为教学服务的,理想的教学预设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现状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最后要制订弹性教案。
二、有效课堂的教学关键是教师要潜心实践
用心进行个体实践,充分展示自主活动。课堂上的自主活动需要教师注重运用多种交流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变化与学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讲解、观察、谈话、提问等组合,开展自主、合作而后探究等学习活动。另外,也要注重学生活动安排的多变性。其次要教师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与一身,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为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造了真实感更强的课堂教学环境。对教学而言,它可以使所描绘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和动画,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教学气氛,从而能迅速地引起学习者的兴趣,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三、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教师要悉心生成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创设精彩课堂;给学生搭桥引路,让学生顺利地说下去;对学生关爱宽容,让学生体面地坐下去;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最重要的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要走到学生中去,尽可能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如经常用商量的口吻与学生进行交流:“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谁还愿意试着来说一下你的答案和理由”“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和我们分享一下”等等;要信任学生。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或许学生会出错,教师应当将学生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当作重要的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冷静地分析,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要赏识学生。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良好的行为做出及时的评价和认可,使其产生心理满足感,形成愉悦的心境,从而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事实上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鼓舞。
总之,关注课堂生成,教师一定要关注下列五种状态:学生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交流状态,情感状态、学习效果的生成状态。
四、保证常态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延伸是教师要做好课后反思
古语云,“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有效地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将教学实践和反思紧密结合。课后反思是教师的自我反思,能真实地记录教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真实情况和感受,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记录好每节课、每一天的课后反思,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有利于科学教学理念的建立;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有利于优化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学敏.课堂教学技能[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追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80-01
追求课堂教学高效性一直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现在的多数小学,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农村小学,既没有多媒体,也没有专家、名家的点拨和指导,有的只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何一块黑板。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呢?这是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最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凭借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追求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几点粗浅看法,期盼对小学语文教师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案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是备教材。备课前,教师应反复通读教材,用心解读教材,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在本阶段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出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切不可在对课文内容还不熟悉的情况下,盲目看教学用书对教材的分析,禁锢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二是备学生。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教师在设计教学思路前应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接受能力等特点差异,关注共性、突出个性、有的放矢。三是备教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师在备课时,应把如何教写清楚,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情和自己的个性特长,选择最适合本课的教学方法。同时,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根据课标系统把握教材,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
二、根据学生特点,制定教学方法
高效的课堂教学包括教师科学地教与学生科学地学的两重标准。语文教学现行常用的方式有问题教学法与读书感悟法。小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我们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法重视教师的引领,较适于比较理性的文章,引导学生阅读;读书感悟法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较适于比较感性的文章,对精彩描述进行理解品味;以研读之。比如教师在讲授诗歌时,可以通过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既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三、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主体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已教育自已、自己发展自已为核心。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将建立起把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机制。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四、优化教学评价,提高教学效率
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何打造高效、简约的课堂,成为其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文章立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追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简约化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现状 简约化 教学策略
随着义务教育的步伐越来越快,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简约化已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趋势之一。而简约化教学要求语文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语文教学的简约化实质上是要求语文教学尽可能的简化一些形式,进而最大限度的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势,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简约化的优势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教育改革时期提出要简化小学语文教学,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对学生要有全面的教育,特别是在拼音的学习上,要求学生可以准确写出来,不需要默写和听写,这样学生在识字方面就显得更加轻松,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特别是在认字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笔画,在课文的教学方面开展更深的讨论,采取简约化的教学,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新课标的实行可以让学生更加自主多样化的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
(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要想更深入地了解阅读内容,就需要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这时就需要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时让内容更加简明扼要,省去一些不必要的阶段,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内容,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要多从他人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学会给学生分析、分类、比较甚至简化,这样就会让教学中繁冗复杂的内容变得更加简单,减少更多的干扰因素,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简约化的策略
(一)内容上的简约化
在传统教学中,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语文教学内容越多越好,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教学内容时显得很是吃力,无法准确地把握文章主题,更无法把握学习的重点,使得学习效率特别低下,学习兴趣也下降很多。这时就需要教师合理控制语文课堂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简约化,减少教学的知识容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认真地解读教材,对文章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整理,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将文章内容变得更加精简。通过教师的精简处理,再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圈出文章的核心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当然,课本知识是有限的,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恰当地补充课外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学习《乌鸦喝水》时,教师就可以简化文章内容,让学生学起来更加轻松。这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方式将文章内容呈现给学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节省课堂时间,让学生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开展合作学习,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乌鸦喝水的方式,这时学生可以发挥任何想象,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再说出文章中的乌鸦喝水方式,这样学生可以更好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效率也会大幅提高。
(二)过程上的简约化
语文教学的过程主要是教师有规律有顺序的引导学生去有条不紊地掌握教学重点内容,然而,现阶段很多教师过于急功近利,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大幅下跌,由此可见,复杂繁琐的教学过程会阻碍学生的学习,长此以往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多花精力,将课堂教学的目标变成一个有层次性的目标,突出语文教学重点,为学生节约更多时间去朗读课本、感悟人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热爱语文教学,愿意花更多时间去学习语文知识。
例如,在学习《卧薪尝胆》时,教师需要将整个教学过程加以简化,先让阅读文章内容,之后结合材料书更加深刻地认识文章中心内容,最后再熟读材料,领略文章特殊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思路,进而在今后自己的写作中加以借鉴,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这篇文章告诉学生在人生低谷时一定要激励自己,为伟大的抱负奉献自己的一生。
(三)目标上的简约化
目前,许多学校的语文教学存在教学目标虚化的严重现象,设定的目标特别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得不到落实,特别是教师在课堂上用了大量的时间开展拓展训练,却忽视学生最基础的课程,练字和识字工作,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这时,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学目标的难度和指标仔细斟酌。语文素养的中心是语文能力,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样才能将教学目标变得更加直观,让教学的目的性更强。
例如,在学习《郑成功》时,教师先给学生明确好这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文章内容,更好地体会郑成功当时下西洋时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真正可以体会当时主人翁的心理变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精神上提高学生的道德境界,为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多播放一些背景音乐,展现郑成功是一位爱国主义勇士,忧国忧民的民族情怀。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简约化,离不开教师对学生教学方法的改善,以及对教学目标的明确性,让学生可以第一时间感受到文章内容的核心思想,提高学生效率和质量,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更减轻学生不少学习压力,让学生更加热爱语文学习,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兰婷. 让小学课堂回归简约之美――以《年、月、日》教学为例【J】. 教育科学论坛,2016(13)
观察两节课的教学,询问执教老师,得知:甲老师将目标定为:①读文,凭借语言文字材料想象草原奶牛、低地骏马、草原家畜、傍晚夜晚活动的特点,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在诵读中体会情感。②在朗读、想象中初步培养自己“口头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感情”的能力。③诵读、积累文中精彩词句、段落,能有感情地向家人或朋友介绍。乙老师的教学目标呢?含糊其词,自己也说不清,末了笼统地说:“感受荷兰田园风光的诗情画意,有感情地朗读。”从甲、乙两位老师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再观察课堂教学现场状况,明确感受到目标意识不强,目标不明确、不具体成为教师教学失误的主因。多数教师和乙老师一样,随意地把教参上的教学目标要求照搬到教学设计上来,没有从“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去仔细分析、设计、陈述。目标不明,导致教学成了费时费力的无效劳动。再次,教学参考书上的目标都是原则性的目标,对我们的教学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但不够具体,不够细化,无法指导教学。要想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大化,必须对目标从三维角度进行分类设计,最好将实现目标的途径与方法融入其中,并通过可操作的行为动词陈述出来。甲老师的目标设计就比较实际,具体,为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实施方法的指导,是可评价可测量的,上课结束时,学生的朗读、交流让我们看到了成效。
二、追求教学设计更适当
课文2~6自然段以分镜头特写的形式,展示荷兰田园风光。依次描写了“草原上流动的奶牛和村野乡间鲜艳的郁金香”、“低地上骏马自由驰骋”、“家畜在草原上悠然自得”、“傍晚挤奶时的宁静和夜晚运走后的平静”。对于这样分块明显、并列的文章结构安排,乙老师从这样几个问题展开教学:“你觉得奶牛生活在这里怎么样,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们来读一读。”“你觉得骏马怎么样?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们来读一读。”“你觉得这些动物生活在这里怎样?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们来读一读。”这几个问题,如出一辙,只是改了其中几个动物的名称,面对这样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越学越没劲,机械化地去读文、想象、朗读。知识也许了解了,可思维没有得到激化,情感没有找到生长点,哪里能感受到田园风光的诗情画意呢?而甲老师呢,在教学“草原上流动的奶牛”时,在黑板上用简笔画勾勒出绿油油的一大片草地,让学生去读文,然后对着空旷的草地去想象、描述奶牛的形态各异,当学生将文中描写的几种形态介绍完后,又引导学生用文中拟人化的句式自己想象着说一说其他可能的形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得兴致盎然,既学文感知、想象,又发展思维、描述交流。在教学“低地骏马自由驰骋”时,教师让学生找到描写骏马特点的几个词“腿粗如桩、剽悍强壮、鬃毛随风飘扬”,然后出示一组句子:即使前方出现了低矮的围栏,它们依然
;即使前方出现了激流的小溪,它们依然
;……让学生用文中的句子填一填,并读出感觉来。学生通过这一散文诗般句式的填空、朗读,感受到了骏马奔驰的特点,通过想象看到了画面,血液中也似乎融入了骏马的豪情,读起来铿锵有力,很有气魄。甲老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宽教材,灵活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每一板块的教学设计都各有特色,让学生在课堂上饶有兴致地感受文字,想象画面,表达交流,朗读体会,达到了与景融为一体的境界。
三、追求教学答案更完美
在课堂教学开始环节,两位老师抛出了同样一个问题:课文以分镜头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很多画面,我们能否给每个画面起个好听的名字呢?在乙老师班上,一个学生举手说:“第一个镜头主要写的是一群奶牛,就叫‘奶牛’图吧!”乙老师马上肯定,板书:奶牛图。依照这样的思维模式,学生依次总结出了“骏马图”、“家畜图”、“傍晚图”、“夜晚图”几个名字。在甲老师班上,一学生也马上说:“奶牛图。”甲老师没有立即定夺板书,又说:“你们觉得这群奶牛生活得怎样?再去读读文字,体会一下。”学生轻轻读文后,沉思了一会,交流道:“很幸福、温馨。”“那我们可以给这幅图起名为――”“幸福的奶牛。”
依照这样的思维模式,甲班学生依次归纳出了“奔驰的骏马”、“悠闲的家畜”、“宁静的傍晚”、“平静的夜晚”几个名字。
分析两个班学生归纳出来的各幅画面的名字,如果阅卷的话,都是对的。哪个更好呢?当然是甲班学生归纳出来的更富有诗情画意。他们的答案不仅将画面主体找出来,更发现了画面的意境,将主题表现了出来。
备课的身份要到位
备课要站在五个角度:读者、作者、编者、学者、教者,即分别以五种不同的身份研读课文。如何把每一种身份实实在在地做到位呢?
首先是做认真的读者,学会细读课文。从字音到段意中心,从标点到结构写法,把文章读通、读懂、读透。
其次是用心走近作者,真实感受情感。教师要通过查找阅读课文以外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与作品的写作背景,结合写作的情境解读作者的写作目的,准确把握教材。
再次是作为编者的三读课文,就是理解文章编入教材的意图。这需要教师结合课程目标、年段目标,认真阅读课后的练习题,领会编者的训练意图。
四读课文则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要在分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再次阅读课文,旨在发现、寻找并预设学生学习时的困难、疑惑,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最后以教者的身份统揽全篇,思考如何以一条情感线串联知识点、训练点,使人文性和工具性自然融合统一,从而整理出教学的顺序、结构、具体环节,选择设计完成教学任务、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的手段。
教学的落脚点要到位
如何找准落脚点呢?就是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及小学阶段考察内容说明,分析、理解能力检测目标,细化到每一学段的教学当中。教师对教学方向做到了心中有数,教学训练的针对性就更强,落脚点就更明晰。就阅读与积累而言,能力测查就有六方面:整体感知,提取信息,形成解释,作出评价,解决问题,积累运用。如果教师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上针对这六方面进行能力训练,教学的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课堂中的教与学要到位
何谓教到位,学到位呢?
引导理解到位。如北京版五年级《只有一个地球》,在理解地球的“渺小”的数字说明方法一环节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层次:课件依次出示“地球是一个星球。”“地球是一个半径6300千米的星球。”“地球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千米的星球。”“地球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老师每出示一句,就让学生边读边说感受。学生从第一句的没有大小感知到最后一句强烈地感觉到了地球的渺小,整个引导过程直观、简洁,教学手段有层次、巧妙。
指导训练到位。如人教版五年级《落花生》,教师以“扶放”的形式进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这一单元训练的教学时,先是指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讨论对话部分“花生的好处”,后小结学习方法“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下一部分“那一晚,父亲仅仅就是说花生的好处吗?请你读读上文12—15小节,看这部分写什么。”汇报交流时,结合学生发言,教师出示文字“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当学生抓住重点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时,老师追问 “‘很有用’你是联系上文哪里理解的?”随即出示上文的两段文字,为学生提取信息提供帮助。继续讨论“父亲让我们做哪样的人?作者理解了吗?你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时,老师适时地追问“联系的哪?”追到了根部,一下子把训练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