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0: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师职业价值,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角色认同受到许多挑战和影响。造成职业认同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收入偏低,教师经济压力过大,让有的教师有些失落。其次是社会期望值过高,教师压力过大。新的教育观念、管理体制、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交织并行,其间的冲突成为一种压力源。[3]现在教师面对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不断攀升,教师的工作难度不断增加,也使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最后是有的教师职业能力匮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前进的步伐,缺乏对教师职业的成就感的体验,感受到更多的是职业的压力,忽视了教师职业本身的乐趣。
一、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环节
职业认同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目标的心理基础,提升职业认同是教师职业发展中不能回避的任务。教育事业要求教师深度认同教师职业,需要教师在态度、情感和信念上予以认同和配合。高度的职业认同能够帮助教师改变信念体系,从而提高其行为的效能感和有效性。
1.职业认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以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为基础,但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职业的认同,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职业认同是教师实现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按照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激励就是掌握行为的选择过程。如果某个人有了特殊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有意义、有价值的目标,他必须做出某种选择。也就是说,人们是否有较强的动力,一个关键因素是这个目标对行为个体的价值程度。[4]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以对职业的接纳和热爱为前提,没有对职业的认同,教师缺乏职业价值感,必然影响职业耐心,从而削弱专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教师高度的职业认同是提升其成就感的前提。教师在乎职业生涯中的进步和成功,把促进自己专业发展当成是自己自觉的追求。获得了追求专业发展的动力,教师才会有愿望去关注、参与和探究感兴趣的教育现象。高度的职业认同无疑为教师专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2.职业认同是提升职业境界的重要铺垫
一些教师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和阐释教师角色的新内涵,无法把传统和现代的教师角色、现实和理想的教师角色、单一和多重的角色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区分开来,他们内心在接纳教师角色上是迷惑、排斥甚至是抗拒的。之所以他们内心彷徨,原因在于缺乏对教师职业的审美。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生命参与的过程,是与学生现在和未来幸福相联系的过程,教师有理由感到职业的尊严。对教师职业从审美角度进行真实的体验,才是教师提升职业境界的基本前提。教师提升职业境界,把教育活动当做幸福体验,其关键在于以强化职业认同为切入口,促使教师人生价值的追求与教育理想的充分融合,实现其对教育事业的自觉追求。
3.职业认同是教师职业幸福的重要前提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教师幸福这个话题。究竟什么才能让教师幸福?为什么同样的工作条件,有的教师怨声载道,而有的教师却乐在其中?其实,教师在实现其职业幸福过程中,职业认同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
教师要幸福,其关键在于教师要有较强的职业幸福感知能力。有学者认为,职业认同影响教师工作的满意度、职业倦怠感水平和工作压力。研究发现,来自同一学校的教师感受到的压力程度却不相同,这除了跟教师本人的专业素养、应对能力有关,也与教师对工作认可和热爱程度相关。有的教师虽然工作非常辛苦,却乐在其中,其原因就是他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有着强烈的职业兴趣和很高的职业认同。[5]所以要全面分析教师的从业心理和从业状况,创造有利于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空间,促使教师实现对职业角色的高度认同,从而让教师得到真正的幸福。
二、提升教师职业认同,让教师走向职业自觉
1.严格教师的准入制度,把愿当教师的人引入教师队伍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很强的职业认同。要成为教师,首选的是那些愿意应对教师职业的挑战,把教师职业当成事业,有强烈的教师职业倾向、热爱教师工作状态的人引入教师队伍。在新教师选拔的时候,许多学校考察更多的是学术能力,但是事实上,“作为现代教师,知识和能力已经不是突出的问题,非学术方面的品质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爱心、责任心、进取心”[6]。很多时候,不是能否胜任的能力问题,而是能否对职业的认同而产生的积极态度。
因此,对准入的教师要加强职业认同的考察,对已经进入教师行列的新教师要强化职业认同的教育。这对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有益,对学生成长、甚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好处。
2.促进教师职业角色的转换,提高教师的效能感
教师的从教信念、职业意识和自我意识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在影响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的同时影响着教育效果,进而影响和制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高。[7]对于职业认同感较低的教师,要积极促进他们转变态度,努力提升他们对职业角色的认同,让教师在对自我态度有清醒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实现教师的职业自觉。
教师的角色认同和转换需要教师有积极的态度,主动将新的职业角色建构到自身原有的经验中去。教师不断地加强职业认知,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度来认识教师角色转变的意义,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教师角色的转变,促进自身角色认同的建构。掌握职业认同的策略和方法,增强对教育改革的心理承受力,在实践中真正体验到角色转变所带来的成效和快乐。
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细化目标,引导和帮助教师设计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加拿大著名学者迈克尔•富兰曾经指出,教育目标的无边界性给教师带来伤害。教育教学工作虽然繁重和复杂,但只要按照职业生涯设计的规划,一步步走好,教师就会不断接近目标。[8]因此,要让教师学会研究教学和职业规划。对自己要合理定位,不断的自我价值实现是人不断前进的不竭“内驱力”。教学研究中带来的新鲜感和职场中不断进步的成就感是带来职业幸福感的催化剂。要让教师在收获点滴成功的基础上逐渐进步,在职业过程中不断获取职业乐趣,提高其效能感,从而加强职业认同。
3.改善学校管理,增强教师的归属感
职业认同不仅是个体心理问题,更是一个人与其他现实存在的关系问题。教师职业认同不能孤立地分析,教师职业角色认同是在长期从事教师职业,在与之相关的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相互作用过程中,对该职业活动的价值、性质、状态与环境等认可的前提下逐渐形成的。学校是成长的大环境,专业发展、同事信任等能否充分获得,决定了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正确定位,以及对人生的态度,进而决定幸福感的获得。
学校要营造和谐的氛围。要关心教师的精神世界,增加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满意度,因此一个“仁者爱人”的工作环境很重要。教师对职业的认同,其同事的职业认同状况对其职业态度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一个归属感强的教师群体中,教师会产生更强的自信心和信赖感,有助于自身潜能的发挥和职业的发展。学校要在关心工作和关心人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归属感的集体。
学校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对最基本关系,教师的职业认同是在教师与学生相互关系和相互交往过程中互动建立的。具体的师生情境让教师的职业认同有了参照的基点、互动的基础,教师在师生关系情景中积极的自我角色,有助于教师自我认同和角色认同的建构。
4.引导教师追寻职业乐趣,增强职业自觉程度
教育是与各种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交流与引导的过程,教师劳动摆脱了机械和简单,蕴涵着丰富和创造的空间,随时都可能面临新情境,需要教师有教育智慧去应对,这从根本意义上让教师得到了激励。
教师积极认同职业与其对职业定位有很大的关系。教师能够体验到职业本身的乐趣,把教育当成享受,而不是牺牲;把教育当成生活本身,而不是谋生的手段的时候,教师才可能实现职业的自觉。因此,学校要为教师职业成功创造更多的机会,应采用发展性评价等积极的激励措施,促进教师可持续地和谐发展,减少教师职业过程的挫败感,使教师的能力得以提升,潜能得以激发,不断收获学生进步的喜悦和自身专业发展的成果。
要培养教师高尚的情趣,引导教师感受职业的幸福,让教师关注和追求职业本身的快乐。引导教师改变自己的一些工作方式,寻找工作情趣和精神寄托,制造一些快乐元素,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学会享受教育职业。让教师学会享受课堂,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人,课堂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要让教师学会享受学生,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是教师职业幸福最重要的源泉,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感激中得到弥补。还要让教师学会享受生活,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自觉高雅的生活情趣很重要,闲情雅趣的让教师获得生活的现实体验,获得教育教学的一线素材,因此生活是教师职业幸福不可或缺的内容。
注释:
[1]庄稼人.构建教师的职业认同[EB/OL].2006-9-27.
[2]翟帆.压力叠加,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感低[N].中国青年报,2007-1-5.
[3]黄锡英.职业倦怠: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J].中国教育学刊,2005(8).
[4]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69.
[5][6]郭韶明.职业认同:教师成长的内动力[N].中国青年报,2006-9-24.
[7]焦峰.自我效能感与教师本体的自我升华[J].济南:中国成人教育,2006(9).
【关键词】教师 职业价值取向 幸福感
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与感受始终与特定条件中的特定个体相联系。一个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只有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和支撑下,人的内心世界才能够抵御外界各种利益的诱惑与挑战。
教师劳动的教育性、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与长期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教师劳动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基于教师角色,对教师职业的工作价值、职业判断、道德规范等所持的看法与观点。它反映了教师的信念、理想和追求,并通过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表现出来,不同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是不同的。
1958年,美国社会学家贝拉等人,根据个体对职业在生活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个体对职业的感觉以及在职业中的行为和个体期望通过职业实现的目标三方面为标准,首次对职业价值观提出三分法――谋生价值观、工作价值观和事业价值观。随后心理学家艾米・文斯尼斯基和他的同事又对职业价值观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人们对待工作有三种态度:任务、事业和使命感。持谋生价值观的人所追求的职业目标是经济收益和物质回报;持工作价值观的人主要追求个人发展,表现为职位、地位、权利、名誉等的提升;持事业价值观的人看重职业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一、谋生取向
持谋生取向的教师,工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产生经济收入与物质回报。对于新入职的教师来说,解决生存问题是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其工作的首要功能。人的一切需要都源于生存和发展,可以把人的需要归为两大类: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生存需要比发展需要强烈,发展需要则比生存需要淡泊。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人,不论他如何淡漠生存而注重发展,他也必须注重生存;因为没有生存,何谈发展呢?正如管仲在《 管子 》中所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恩格斯在《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中说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1]
人的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是生活又不能仅仅只有这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两大存在形式,也同时是幸福生活的存在条件。幸福的基础是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物质生活不解决就专门谈论精神生活,只是空谈。人们首先需要吃、穿、住来维持自己的肉体生命,然后才能从事精神生产活动。也就是说,物质生活状况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一定的物质财富是幸福的条件,但是只有物质财富还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幸福。例如,很多教师在工作几年后便产生职业倦怠,甚至有些离开教师行业,大多都因为感到自己的工作压力大,在工作中得不到满足感和愉悦感,每天都盼着课程快快结束,这部分人并没有真心热爱教师职业,尽管他们获得了相应的物质报酬,但是精神上的枯竭已经严重地影响到教师正常的职业生活,长此以往必定会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因此,人只有把握好物质追求的分寸,超越物质桎梏,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统一起来,做到物质享受上的适度,精神追求上的充实,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在马斯洛看来,幸福从根本上说是个人对其自身的需要及其满足状况的一种主观感受。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人感到幸福是因为获得了某种精神上的享受,幸福是人在精神上获得的一种满足感。个体幸福与否,主要不是受组织或工作情境中的“客观”特征的影响,而是受人们对这些客观特征的“主观”知觉与解释的影响,而自我参考架构即职业价值观又会影响个体的知觉与解释过程。若只注重教师职业所带来的经济收入,这样的幸福感也只是低级的幸福感,是一种物质的幸福感,这样的教师在工作中易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工作本身并不能带给他们任何职业幸福感。教师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才能教书育人,但是他决不应该只是为了挣钱而生活,为了挣钱而教书育人。故不能把教师职业仅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教育者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在精神上、物质上获得双重满足。
二、工作取向
工作取向的教师,除了注重积累财富外,其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个人的发展,包括职位的晋升、权利的获得、声望的提高、地位的上升等。这种类型的教师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升职机会,以便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最终实现个人的发展。持此种价值观的教师所追求的是权力、荣誉、和谐的人际等人际幸福。对于生存已经不成问题的人来说,高级的、精神的需要满足价值大于低级的、物质的需要满足价值,他应该把发展放在第一位,应该选取更高层次的幸福,不能仅满足于享受低层次的幸福。在他们的一生中,事业上的每一步新进展都使其精神上的幸福感得到升华。他们对幸福的理解是从创造性事业中获得的全部享受。持这类价值观的教师,会为自己谋得事业上发展的目标做出尽量好的工作表现。他们努力的方向与学校的发展方向是一样的,愿意为了学校的发展付出与贡献自身的力量。相比谋生取向的教师,工作取向的教师工作投入度深,工作干劲足,教学效果好,学生评价高,有较好的工作满意度与归属感,在工作中会感受到较大的幸福感。追求人际幸福的教师的幸福感不如精神幸福高级,但是要比满足自己口腹之需的物质幸福要高级。
三、事业取向
事业型的教师会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教育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事业型教师以教育为人生的使命、以教育为事业与乐趣、以教育为最大的情感依托与精神寄寓。充分追求职业成就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把精神追求作为自我实现的主要方式和目的。自我实现的人把工作当作使命,对这类人来说工作是令人兴奋的,充满乐趣的。他们对工作感兴趣,工作本身就是目标。相比前两种类型而言,他们工作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热爱这份工作。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中能达成自我实现。一个人在满足和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过程中是渐进的、不间断的、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的。那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也是持久的。马斯洛说过:“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安全需要的满足最多只产生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2] 尽管幸福是具有主观性的,但是一个人究竟能否获得幸福的感觉,并不以他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而必然取决于他的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是否得到实现和其生存发展是否达到了某种完满。对于事业型教师来说,能够得到真心的尊重,学生通过听他的课学习到了知识,充实了头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那么他的重大需要、欲望、目的就得到了真实的实现,他的教师生涯就达到了某种真实的完满。持此种价值观的教师所获得的幸福是高级的精神幸福,其所产生的价值也远大于物质幸福和人际幸福。
自教师职业产生以来,教师职业生活都是在其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作为人生价值观的主要成分,教师职业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上的价值取向。随着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不断重视,教师这一职业出现了专业化的发展态势,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职业重新认识和定位。从谋生这一层面上来讲,教师职业只是从业者一种求得生存的工具;可是从较高层次的角度来讲,其在教学活动中具备专业特长与教学技能,是一种专业化的人才。因此,教师作为高素质的人才有必要对自己职业的认识上升到较高层次。所以,教师可以从自我职业价值观的提升来提高自我的幸福体验,促使其更积极、幸福地工作,提高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天津,300387)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 教师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对职业地位、作用及其个人生活意义的看法。教师 职业的特殊性使相当数量的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职业价值观是影响教师职业倦 怠的重要因素。只有建立合理的职业期待,建构坚实的职业认同,激发高度的职业热情,提 高发展的职业能力,从而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才能有效地预防教师职业倦怠。
职业价值观是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是个体对职业的认识态 度以及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对于教师职业的地 位 、作用及其对个人生活意义的看法,它包括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评价和对自身工作岗位的 看法。由于教师职业价值观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性、自觉性、坚定性的职业选择态度和行为 的体现,对教师职业动机和目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教师职业往往被赋予强烈的社会情感和文化重任,似乎教师只有竭尽全力地做好 本职工作,才能担负起社会的厚望。现实中,教师虽然安于辛苦的现状,视忙碌的工作为获 取幸福的过程,却丝毫不能摆脱繁忙工作和社会压力带来的职业倦怠感。在追求目的性观念 的影响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逐渐更多地关注教育工作的结果而非其意义和价值。李超平博 士在调查统计中发现,造成中国教师生存状况不佳的主要因素可以划分为薪酬与回报、管理 制度与体系、绩效管理和社会环境[1]。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和竞争机制的实施, 使教师 这个职业不再是“铁饭碗”,教师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很多教师不得不为 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而紧张和担忧。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越来越多的教师承受着超负荷的 心理压力,“高压”使相当数量的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据国外和国内研究表明,教师职业 倦怠直接影响其身心健康状况[2]。教师职业是需要个体身心有极大付出的行业, 职业倦怠 状态下的教师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对工作的意义、价值及自我效能的评价下降,工作 没有成效,对自己的消极评价增多,对职业价值产生怀疑。教师职业倦怠使得教师的教学水 平得不到正常发挥,同时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 认为,“教师职业倦怠不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应,而是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工作中 所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3]。一些研究者认 为,教师 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是教师伴随着长期高水平压力的体验而 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4]。近年来,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越来越引起 人们的 关注。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难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巴利 A法伯教授将教师的职业倦怠称为“教育中的危机”[5]。
二、职业价值观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我国正经历着社会转型期,教师职业价值观也必然出现变化,以往坚定的职业价值观受到强 烈冲击,并导致一系列的职业倦怠倾向。
1.教师职业价值的功利性和个体化
与以往相比,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与社会贡献等社会性因素在职 业 评价中的重要性明显下降;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教师的个体价值目标已出现了多 样化 的发展趋势。当前,教师在职业评价标准上较为重视个人的经济收入、实际权力、人际交往 、 受人尊重和稳定性等因素,而对职业的“社会声望”、“社会贡献”则考虑较少。可以说教 师在对职业价值评价时,首要考虑的是经济利益和自我价值实现等因素,正因为这样,教师 很容易陷入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不相一致的情境中,对自身工作意义的审视也就出现了不可 避免的心理困惑。
2.教师职业价值的规范性和务实性
作为社会个体,教师要受到社会对其职业的期望和要求的约束。教师虽能认同社会有关教师 职业的基本价值规范,但又无法抗拒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他们开始认识到教师的价值目标 再也不是脱离物质利益空谈个人价值的实现了,而是实实在在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这样 在职 业价值认同上就出现了很多教师并没有把教师职业当成是促进社会与个体发展的神圣的社会 职业,而仅把教师职业当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因为热爱教师事业而选择教师职业的仅占1 8.4%,并且有48%的教师只关注学习好的学生”[6]。
这种矛盾处理不好,就会使部分教师在工作中出现态度消极与被动的现象。
3.教师职业角色期待趋于理想化
研究人员向祖强认为,职业倦怠的产生是教师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社会比较产生心理上的不 协调的 表现,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在倦怠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对自己工作的过高期待也 容易引起消极的情感体验[7]。在我国,长期以来过分强调教师“身为人师”的角 色,赋予 教师职业太多的道德伦理色彩,教师真实的自我、多样化的个性受到压抑甚至无法显现与张 扬,这样一种不真实的生活自然会引发教师的心理冲突与厌倦感。从个体而言,教师主观上 希 望其职业应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但事实上教师在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处境并不理 想。“教师和科研人员一样,在社会地位的排位上有所降低。教师职业与经贸、金融和企业 管理等有较好经济收入和较高社会地位的行业相比,越来越失去其对社会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使教师的尊严感和荣誉感大大降低,进而影响教师职业的稳定和发展”[8]。这 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教师的职业积极性,弱化其职业的成就动机。
4.教师职业研究和创造意识的钝化
教师职业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但就其劳动形式和内容而言,带有很大的重复性。在这样一 个循 环的过程中,教师的激情和期望在一点点减退甚至消磨殆尽。研究者王秋绒认为, 教师角色不明确、角色过度负荷及角色冲突是促使教师感到压力的主要原因[9 ]。为 提高教学效率,很多教师与学生纠缠于升学、考试、作业之间无法解脱;随着学校班级学生 人数的不断膨胀,过多的授课量和考试增添了教师工作的负荷;教学过程和内容的单一重复 使得教师工作缺乏新意并逐渐钝化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创造精神,从而引发职业倦怠;教师 本人的学历提高和各种继续教育培训、职称评定前的各种达标要求等也使教师身心疲惫,并 逐 渐表现出对职业的无奈和厌倦。信息社会背景下,教师随时可能面对没有学生知道得多 的尴尬,许多教师幸福感的获得进程逐渐被阻断,从而导致心理的高度紧张与焦虑。
三、提升职业价值观,有效预防教师职业倦怠
1.建立合理的职业期待
由于教育对象的独特性、主体性及教育背景的不断变化性,对教师很难实行严格的程式化、 制度化、技术化和数量化的管理。教师只有认识到自身职业对社会和学生健康发展的重大作 用,才能对工作持有果敢与刚毅的态度,才能从琐碎的工作中获得幸福的感觉。作为教师应 了解到自己事业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不要因为自己的现状与预期目标相差太远而产生消极情 绪;教师要热爱学生,多看其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样不但有助于师生关系的改 善,也有益于师生的心理健康。
2.建构坚实的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的 心理过程。 职业认同既是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又是教师对 自己当前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教师职业倦怠的克服和幸福感的激活正依靠这种 坚实 的职业认同。而建构职业认同的基本前提就是教师的教学欲望,即教师能把教学视为自己的 内心渴望和自觉倾向,在这一过程中享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自由创造的喜悦和自我价值的 升华。所以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要正确定位,积极评价,实现快乐从教。
3.激发高度的职业热情
研究表明,对待“奉献与索取应是平等的”这一观点,75%的人表示“同意”,15%的人 表示 “完全同意”,7.6%的人表示“极不同意”,2.4%的人表示“不同意”[10] 。从以上数字看,可以认为追求 奉献与索取的平衡和统一已成为现阶段教师主要的职业价值取向。国家要尽可能提高教师的 工资待遇,学校要建立科学、公正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定性到定量对教师全面考核,实 行目标管理,严格奖惩兑现,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住房条件;政府也要采取切实措施,逐 渐 缩小教师职业与其他行业以及行业内教师之间在待遇上的差距,逐渐解除教师们因贡献与待 遇不匹配造成的心理失衡状态。
4.提高发展的职业能力
为了能使人们尤其是教师认识到教师职业对社会和个人的全面价值,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 力业者的幸福感,教师应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工作并善于发现工作的价值和快乐,努力提 高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使教学得以在有组织、有纪律、有针对性的情境下进行,从而增强 自 我效能感;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倦怠往往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而一个具有 自信和耐压能力强的人是不容易倦怠的;教师应以进取的态度不断学习,提高自己解决问题 和选择策略的能力,使自己通过学习、内省、立志和实践等方法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 修养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生观;教师还可以通过写教学心得、观摩示范课、参加教研活动等 形式提高职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高‘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 己 和所处的世界,对他人有深切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 [ 11]。只有将教师的职业价值提升到与个体对生命价值追求相一致的高度,才能最大程 度地 激发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使教师从职业倦怠的困境中走出并充满激情地投身 于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李超平.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教师生存状况分析[EB/OL].edu. sina.com.cn,2005-09-09.
[2]刘晓明,王文增.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 心理学杂志,2004,(4).
[3]Farber.B.A.Crisis in oducation:stress and burnout in the American t eacher[M].San Francisc0:Josscy-Bass,1991.59~61.
[4]梁云芳,王秀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概说[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2).[5]伍新春,张军.教师职业倦怠预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6]檀传宝.论教师的幸福[J].教育科学,2002(1).
[7]向祖强.论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克服[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 ).
[8]杜时忠.教师道德从何而来[J].高等教育研究,2002(5).
一、教师职业生涯背景影响的理论认知
海潮效应告诉我们,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出现大潮,引力小则出现小潮,引力过弱则无潮。教师背景影响因素与此有类似之处,背景因素的“引力”越大,则对教师的影响力也越大。
教师职业生涯及其成长离不开背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此问题,我们以生命历程理论为指导,从个体生命、社会文化与历史背景三维视角来研究教师在特殊背景下个人生命跨度中所扮演社会规定的角色与事件轨迹。生命历程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的一生都镶嵌在历史的时间与事件中,同时被这些时间及事件所塑造;人生事件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取决于其出现在个体的生命历程的时间;个人存在于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中;个体具有能动性,能克服外部环境的约束,编制自身的生命历程。”[1]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职业生涯及其成长背景主要受到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影响。
二、教师职业生涯背景影响的客观因素
教师的职业成长伴随着教师职业生涯的个体社会化过程,它源于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与期望。[2]其中的客观因素包括理论观点、政策法规、经济发展、文化积淀、信息技术、活动载体、家庭关系、学校组织等因素。这些因素都将在特定的背景下,对教师职业生涯及专业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理论观点。当前各种理论观点在“移植”与“凝炼”中应势、应情而生,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生命历程理论、职业生涯理论、动态生成理论、科学发展观、幸福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理论与观点,必将引领着中国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也必将激活教师的智慧大脑,浸润教师的教育生命。
教育法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班主任管理规定》等,以及省、市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出台,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教师重要的行动指南,必将对教育基石、社会地位、职业理想、职业认同等重要思想问题的认识产生“引力”与“导航”作用。
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使教师的物质待遇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绩效工资的实施,科研培训经费的落实使教师能“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开通,让世界变得如此之小;校园局域网的建成,让我们变得如此可近、可感、可亲。信息化必将给教师插上一双“隐形的翅膀”,使其获得更宽的发展空间与更多的人身自由。
文化积淀。文化对人们的行为方式能够起到根本上的影响和规范作用。比如,千百年来,“耕读传家”的观念犹如生命基因长存于诸暨人的血脉中,诸暨人历来以“重教为共识、尊师为时尚、兴学为义举、苦读为学风”。社会、家长、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地域文化的厚重积淀滋养着“一方人”安居乐业、安身立教。
活动载体。比如笔者所在的诸暨市教育局开展的“师德群体创优”“道德教育大家谈”等活动,教师一定会在活动中情从境迁、意在心动、产生爱的火花。各级各类教师的“领雁工程”培训活动,以及“百家论坛”研讨活动,必将对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理想、生涯指导、专业成长产生不可或缺的影响。
家庭关系。家庭和,事业旺。教师家庭成员的习惯、生活作风、治学态度等不仅对自己的子女成长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教师的这种家庭背景影响也会传导到学校,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接受文化知识、培养道德品质、规范行为习惯、巩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成果。“小家”有矛盾,教师的不良情绪或将会影响到教育的“大家”。教师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是否和谐将直接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进度。
学校组织。一所学校的管理体制定位是否精准,学校领导班子的领导能力是否强而有力,校园文化建设的执行力度是否到位,校园后勤安全保障是否同步跟进,以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专家的引领、同伴的帮助、师傅的点拨、领导的支持等因素,都将直接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教师职业生涯背景影响的主观因素
教师在与教育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丰富专业知识技能,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3]主观因素包括:职业理想、个人动力、晋级晋升、情感因素、评价机制等。
职业理想。教师的职业定位应是将自己的教育专业当做一生事业来做。流动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对教育的那份理想、信念、情感与执著。教师有了职业理想时,就会“用心”为学生的每一天启迪智慧,引领人生;就会对自己的教育不断做“常规体检”,总结自己教育得失;就会触动作为“引领者”的灵魂,激发一份内在的责任。
个人动力。“让爸妈生活得更好一些”,是冬奥会女子短道速滑冠军周洋一句朴实的获奖感言。对照我们教师也会有相同的感受和动力。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既然选择了“学校”这个平台,或许抓到了一副不尽如意的“牌”,我们也不会 “自己砸自己的饭碗”,否则,教师育人的资格与能力,将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被无情地颠覆。
晋级晋升。教师面对“名与利”,要抱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心态。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内心自然也会激起某些冲动,心动了,行动也会相应跟进。正所谓至远者、非天涯,而在人心。
情感因素。当前学校管理策略的重心,早已从“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转移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轨道上。在绩效工资下,重赏不能突破道德的“底线”,更不能跨越法律的“红线”,给教师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提供更好的成长空间,投入更多的人文关怀,无疑能增强教师管理的内驱力与创造力。正所谓至久者,非天地,而是真情。
评价机制。教师只有弄清楚世界是什么和自己是谁的问题,才会以360度的视角去审视和欣赏“影象”中的学生,才会用科学、民主的批判性思维来对待学生观。反之,如果教师评价学生的唯一工具是一把锤子,往往会把学生的一切问题都看成是钉子。因此,教师只有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才会在任何时候铭记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才会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尽职尽责去挖掘学生的潜质,欣赏学生的闪光点并不断给予正面的鼓励,给学生起到导航的作用。
四、教师职业生涯背景影响研究的价值审视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探究教师职业生涯及其成长的主客观背景影响因素,并努力促进这些因素的联结与转换,对于教师成长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
理论价值。教师职业生涯背景影响因素的研究,其理论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教师的职业生涯及其成长提供分析、判断、凝炼与提升的框架。教师的职业生涯及其成长无一例外地受到“理论观点、法律法规、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家庭关系、学校组织”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在社会“功利文化”的驱使下,这一客观环境系统的影响因素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更多的是强调教师个体的职业发展的主导地位与能动作用。而事实上,教师个体的“职业理想、个人动力、重要事件、情感因素、评价体制”等主观因素,只有与客观的有利因素相结合,才能适应社会的角色期望并成功扮演社会期望的角色。二是为教师走专业发展、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之路厘清特定的时代背景与不同的生命周期下的路径选择。教师的职业生涯及其成长一生不仅蕴含着发展机遇,而且也会受到社会重大历史文化事件与个体重要事件的影响。因此,教师职业生涯及其成长的路径选择必须牢牢把握这些“发展机遇”与“重大事件”,并使之不断深化、更加科学和符合实际,保障教师在职业生涯里不断凝炼人格内涵与教养资质,实现教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现实价值。教师职业生涯背景影响研究,其现实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这种研究可以使教师对自己职业生涯的生命周期及专业成长历程有一个新的认识和定位。教师的发展是连续的、动态的成长过程,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社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观念等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果教师仍然固守原来的信念、知识、能力等,没有意识到社会的变革与变化,不及时更新观念,就不能适应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二是为教师担当教育的向导指明前行的方向。我们探究教师职业生涯及其成长背景因素,是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素养,服务学生;是为了追求真善美,引发教育变革;是为了让教师更具有理智的洞察力、信仰的合力、信念的张力,从而改进教育思维,成熟教育理性,提升教育价值,升华教育信仰。三是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服务,为学校管理提供借鉴,为培训机构提供范式。我们期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建立新的体制与机制,营造良好的教师成长环境,不断消除不利影响因素,保持有利因素和激活潜在因素,使教师生活更加幸福,人格更有尊严,事业发展更具价值,学生发展更加全面,实现教师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曹满云.生命历程理论:拓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新思路[N].光明日报,2009-06-11
论文摘要:教师的“个人价值观”及“教师职业价值观”正确与否,直接支配着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言行,影响着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也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本文针对“5.12”大地震出现的“范跑跑”反例,所折射出的人性及教师角色进行反思:当代教育中,教师到底应具有怎样的“个人价值观”及“教师职业价值观”等问题。
“5.12”大地震折射出了许多人性的真、善、美,同时也暴露了个别人性的丑陋。“范跑跑”之言行就是其中最典型的反例,作为一名教师,他不但不以自己的言行为耻,反而大肆喧嚷。更有甚者是,还有媒体竟然给予他这个机会。这不得不让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们,再次反思:当代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到底应具有怎样的“个人价值观”及“教师职业价值观”等问题了。
1.思考一:关于教师的个人价值观问题
人的价值观是人们永远值得探讨研究的话题。理论上,人的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等总的评价和总的看法。它位居整个人性之首,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察、信念和理解等,支配着人们认识世界、明白事物对自己的意义和自我了解、自我定向、自我设计等;也为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了充足的理由。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当代社会系统步调一致,和谐融合;错误的价值观则导致当代社会系统各行其是,分崩离析。不同的社会背景,人们的价值观取向有所不同,但是绝大多数人的价值观都能和主流社会的价值目标趋于一致,或者说,都有正确的价值观,这主要归功于各个时期、各个社会背景下的社会教育使然。众所周知,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小在特定的环境影响和不断的教育中逐步培养出来的,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也就是说,人的价值观形成主要依靠于环境教育和自我生活的体验。当一个人还没有成长为具有独立分析、判断是非能力时,他的价值观形成很大程度地受环境教育因素影响着。这里的“环境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就社会教育而言,对于从事社会各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教育管理者来说,就必然肩负着社会赋予的重要历史使命:引导并使其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否则,教育教学就失去了其根本意义。
当前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发展变化迅猛,各种信息、思潮、观念激烈碰撞着,难免造成一些人的思想情绪浮藻、难变是非,甚至造成有些人的价值观念迷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一名合格教师,自身首先需要确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明辨是非,不断完善自我。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教师个人的价值观念都存在问题,有如“范跑跑”之类,当遭遇突发事故或灾难时,弃学生于不顾,或者完全丧失了教师的本性与美德,那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他又怎样来完成“教书育人”工作呢?“教书育人”是一项严肃而神圣的工作,社会寄予了教师很大的期望值。这也给教师提出了超于一般普通人更高的价值观念要求。教师的言行,不仅反映出其个体的人性修养与价值观念,还体现出其作为“教师”角色的基本素质水平,也是学生言行的一种“参照物”。因此,教师要做到不误人子弟的首要标准就是要具有与当代社会同步的正确价值观,并且随着时展变化而不断修正、完善。
2.思考二:关于教师的职业价值观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从事的职业也纷繁复杂,每个人对需要或已从事职业的认识态度也不同,这就产生了不同的职业价值观。这里所说的职业价值观,也就是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和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或者,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由于每个人的身心条件、年龄、阅历、受教育状况、家庭影响、兴趣爱好等不同,并且每种职业也有各自的独殊性,因此,不同的人对职业特性的评价和取向也不同,这就形成了个人职业价值观的差异。反过来,不同职业岗位对从事本岗位工作的人员也有特定的具体要求。以教师岗位为例,由于其特殊的社会角色定位,对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也有特定的职业要求。据资料所摘,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医学与牙科学院的墙上,就明显挂着教师应奉行的职业价值观:
学问——我们发现、解释和传播促进和复兴健康的新知识;
尊重、同情和关怀——我们应用这些理想来指导我们教导自己的学生、关怀自己的患者,与我们的同事一道工作;
正直——我们履行自己对于患者、学生和同事的责任,保持最高的道德标准;
卓越——我们遵循最高的国际标准从事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及对于患者的关怀;
合作——我们在教育、研究和健康保健方面与合作伙伴一道为了更大程度上的社会利益而工作;
管家——我们明智地使用自己的资源。 转贴于
我国《教师法》明确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因此,教师还必须明确自己肩负的使命与社会责任,从社会角度,确立自己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并以此严格自律,以身作则,不断进取。否则,将失职于教师岗位,发生如“范跑跑”之类行为。
而外,在创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机制下,教师还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教师必将成为学生未来成长的参谋与顾问、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等等。对教师这一角色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教师理当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接受挑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角色定位,全方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思考三:严格教师资格准入证,强化教师岗位聘任考核制度,剔除各类“范跑跑”之非合格者执教,提高教师队
伍整体素质
近年来,教育界发生了诸多如“范跑跑”类的教师失职、甚至暴力等事件,给我国教育事业的社会形象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及严重后果。这些现象的发生,除了教师个人缺乏上述所言的价值观等问题外,各学校在师德建设管理上,还存在值得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首先,个别学校执行教师岗位聘任与考核制度不严格。当前各类学校都推行了教师岗位聘任考核制度,对这一制度本身的积极作用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个别学校,特别是那些在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的学校,在教师聘用审查、考核过程中,存在着重文凭轻能力、重品牌轻素质的现象,审查流于形式,考核执行不力等。
其次,教师岗位聘任条件中,关于师德方面要求无量化考核内容。各学校的公开招聘教师条件,基本上都是依据《教师法》、《教育法》等有关规定而拟定的。原则基础无误,但是对受聘者的师德或政治思想素质条件,没有做出量化规定,不具有可操作性,这给实际审查、考核工作带来难度。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抓好师德建设管理工作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将师德教育岗前培训工作社会化。建议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化性质地组织师德教育岗前培训工作,严格考核,并将考核成绩纳入个人档案,作为参加教师岗位聘任的必备条件。
第二,严格教师资格准入证制度,把好“入口关”。学校公开聘用教师时,即要进行教师资格证、学历文凭、过去工作或学习表现等履历审查初选,进入复选后,可增设与师德素养相关的综合答辩测试关,组织相关专家对其进行答辩测试与评审。这样可以综合了解到应聘者的知识、道德修养,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效果远比目前的课堂试讲佳。
第三,强化教师岗位聘任与考核制度。一方面,在教师岗位聘任时,切实做到因事设岗、因岗择人、广纳良才,而非因人设岗或走关系路线;另一方面,在执行监督考核工作时,科学量化师德考核指标,非流于形式。
以上是笔者对近年来教育界发生的“范跑跑”之类教师行为的初浅认识。总之,现代教育即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如何获取、运用信息的能力,还具有塑造学生世界观与价值观的职能。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完成现代教育任务的核心。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关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各类观点早已见诸报端。正本清源,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要端正认识,提高修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韧性;职业倦怠;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5-0063-03
一、职业韧性的定义
职业韧性又称职业弹性,最早由London于1983年在其论文《职业动机理论》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学者结合职业实践对职业韧性进行了探索和应用,提出了不同内涵的职业韧性概念。
杨淑艳等人认为,职业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工作压力和困境时能积极主动地调整,调动可利用的资源和能力,克服不利因素,从逆境中恢复和反弹”[1];魏荣提出职业韧性是“个体在身处逆境、不良环境或环境转换时,适应环境和自我调整并能体验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从而认同和坚持所从事工作的特质和能力”[2];寇冬泉等人认为,职业韧性是“以个体生理条件和已有职业生活知识或经验为基础,通过与职业事件的动态交互作用,不断将交互作用经验转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发展的内在职业品质而使其在面对职业事件或其他职业生活逆境时心理和行为的有效应对过程”[3];李霞认为,职业韧性是“个体对应激事件的积极评估和有效应对,是对职业逆境的良好适应,也是经年积累的各种能力、品质、习惯和适应技能的有机组合,存在于个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4];许诺凌等人认为,职业韧性是“个体在日常工作中应对各种工作压力和逆境时作出自我调整和适应的方式”[5]。
综上所述,本文将职业韧性定义为个体在职业逆境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克服职业压力和挫折,解决职业障碍问题的心理特征,包括良好认知特征、稳定态度特征和习惯化行为方式特征。职业逆境是一种主观环境或主观状态,是个体在与外部职业环境互动过程中,对自己不能满足外部职业环境要求的主观感受与体验。职业逆境中的压力与挫折多为过度紧张所致,主要来自于职业应激事件、连续多次职业失败等负性事件等。职业障碍问题是指有挑战性的职业任务、工作中的情绪困扰和职业发展等。
二、职业韧性的形成机理
(一)职业韧性形成的过程
职业韧性形成过程存在于个人与职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包括职业韧性因素获得阶段、职业韧性因素融合阶段、职业韧性一体化阶段。在职业韧性因素获得阶段,个体平时在职业环境中通过观察、思考与实践等积累主动、独立、批判、敏捷、幽默、创新、聪慧、幻想、尝试、乐观、热情、信赖、自尊、认真、勤劳、谦虚、合作、开放、自律、计划、使命、责任、行动、坚持、勇敢、果断等职业韧性因素。在职业韧性因素融合阶段,个体在应激状态下或逆境状态下调动职业韧性因素,应对来自职业环境的挑战与压力,表现多个职业韧性因素于某次具体的战胜职业逆境的经历中。在职业韧性一体化阶段,个体已多次经历职业逆境获得成功,表现职业韧性因素于特定情境中,遇到应激状态或逆境状态时,可以轻松自由地激活已经积累的职业韧性因素,显示职业韧性。
(二)职业韧性形成的条件
首先,职业韧性形成有赖于健康的职业环境。健康的职业环境是指:有组织健全、人性化、公平公正的规章制度;组织内的职业群体有良好的、向上的舆论氛围;职业群体成员健康进取,团结友爱。
其次,职业韧性形成离不开积极主动的个体。其一,积极主动的个体目标明确,计划到位,能够克服困难,果断决策,及时总结尝试成功的经验,吸取尝试失败的教训,根据环境变化与自身状态不断调整进度,尽快摆脱逆境,实现自己的愿望,追求连续成功,在应对逆境过程中更多地意识到成功,较少意识到失败。其二,积极主动的个体能够凭借经验与建议,恰当地选择有挑战的任务,遭遇逆境。在一段时间内,个体应对逆境的成功次数要多于失败次数。当然,成功次数比失败次数越多,职业韧性越容易形成。其三,积极主动的个体在遇到应激事件时,能很快恢复平静,展开理性思考,寻求他人帮助,破解难题。
三、中职学校教师职业韧性的价值
教师职业韧性是中职学校教师个人在教育逆境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克服工作压力和挫折,解决教育障碍问题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价值。
(一)职业韧性为教师管理和教育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中职学生难管难教反映了中职教师与学生的矛盾对立。一方面,中职学生处于逆境中,具有知识基础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纪律意识淡漠等特点;另一方面,中职教师不能对逆境中的学生进行帮助,缺少帮助中职生战胜逆境的经验与理论。中职教师在教育逆境中应有效地认识自我、他人和环境,快速发现中职教育障碍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个体对他人的合宜认知与判断,使中职教师能合理有效地组织、调配应对严重逆境、压力所需的社会生态系统资源[6]。因此,具有职业韧性的中职教师更能合理有效地组织、调配应对学生难管难教逆境所需的社会生态系统资源,容易得到周围人的帮助与支持,包括所管教学生的帮助与支持。
(二)职业韧性是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必要条件
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丧失工作热情和兴趣,冷漠待人,缺乏提升素质和职业发展的动力。目前很多中职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主要表现为长期较低的职业满意度,不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缺乏工作与发展动力。中职教师的工作压力包括校内压力与校外压力。校内压力主要产生于较低的工作成就及自我评价,也产生于较低的专业职务晋升及学校评价等;校外压力主要产生于较低的中职教育社会评价。
具有职业韧性的中职学校教师在教育逆境中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致地趋近或远离工作事务或生涯发展机会。职业韧性使有职业倦怠的教师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的工作,并积累成就感,提高职业满意度,缓解压力,化压力为动力,克服职业倦怠。
四、提高中职学校教师职业韧性的建议
(一)构建人性化的和谐制度环境
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安排分管领导负责协调职业指导教师和心理咨询教师等,使其合作攻关,针对学校不同时间段内的职称评定、学历学位提升申请、学生教育与管理、师生企业顶岗实习、职教师资基地培训、科研项目申请、评优评奖、学生评教等事关教师预期的事件,综合应用适宜的职业韧性理论和经验,设计和制作消极情绪问题解决方案,完善相关文件,构建人性化的和谐制度环境,释放受挫教师的紧张,控制其失望程度。
(二)全面开展职业韧性培训工作
一是做好应用心理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安排他们到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接受关于职业韧性的培训,参加关于职业韧性的学术会议,结交专家,获取信息与经验。
二是面向全体教师开展职业韧性培训,并将校内职业韧性培训与教师的工作和发展实践紧密结合。使用职业韧性理论指导中职教师的工作和发展实践。有计划地组织全校教师通过讲座、研讨会、自学、作业、咨询和考试等接受职业韧性主题培训,掌握职业韧性理论,使教师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兴趣和能力水平等,确定职业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关注外部支持。同时,帮助教师识别日常工作和职业发展中的挫折和压力障碍,努力探索,促进同事间的交流互助,完成任务,释放紧张,战胜逆境,获得职业韧性成长的经历与体验。
三是引导教师用职业韧性案例反观与反思自己的工作和个人发展。加强骨干教师与职业教育、生涯指导、职业心理健康等方面专家学者的联系,使骨干教师反思和总结自身工作经历,列出一段时间的工作成就,写出这段时间内的成长故事,并做出教育与管理点评,形成典型职业韧性案例。引导全体教师认真研读职业韧性案例,观察案例中的教师针对中职学生特点运用职业教育理论指导解决技能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问题的具体做法,模仿典型的职业韧性案例,创造自己的职业韧性案例。
参考文献:
[1]杨淑艳,张薇.论员工职业韧性的作用机制及其开发[J].现代商贸工业,2010(7):147-148.
[2]魏荣.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韧性现状和改善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77-79.
[3]寇冬泉,黄技.职业韧性与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产生[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11- 114.
[4]李霞.职业弹性的开发不容忽视[J].人力资源,2010(11):41-43.
[5]许诺凌,文辁.初探职业韧性的培养[J].企业经济,2007(9):51-53.
[6]桑标,席居哲,等.心理弹性儿童的心理理论[J].心理科学,2011(3):581-587.
Countermeasure on Promotion and Value of Teacher Career Resilienc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lIU Wei-yang1,ZHAO Hui-zhi1,CAO Ye2
(1.Education College i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2.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e in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ianjin 300222, China)
跟着现代化的步伐,现今世界上的教育也要求与时俱进,在教育上,呼吁人性,注重人文,重视完善人格,提高人生质量成为了主要思潮。时代的发展让高职教育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社会发展的改变对教师职业道德观念造成了影响和打扰。
1.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价值观的意义
高职教师作为文明社会的一部分,他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教育来对学生进行良性的全面培养,使其能够快速,顺利的融入社会。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能让教师认识到自身职业的价值,让教师保持乐观的心态进入教学中。
1.1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是高职教师的内部需求。准确清晰的职业道德观能让教师认识到自身定位与价值,明白教育的意义,促使其制定好教学计划,规划好职业生涯,决定奋斗目标,而且能明显改善教学工作中的心态,使其将精力都投入到教学中,让教师朝着制定的人生目标前进。
1.2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是增加满意度的重要道路。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让教师积极主动的进行有益的教学工作,使教师更好的获得自我满足,增加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用乐观积极的教学态度面对工作,在工作中将梦想和现实相结合,让教师对工作追求完美,得到愉快的工作享受,增加其对工作的满意度。
1.3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能有效提高教师工作效率。明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观,能够有效的减少在教学中的迷惑和无目的性,减少无用功的产生,最高级别的发挥出教师对教学的热情,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当中去,促使教学能力的提升,有效的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
2.理智对待现代高职价值道德价值观的必要性
2.1现代化对教师道德观的影响。现代化进程的不断进步,不断更新着世界,也在不断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而在现代化高度重视教育的同时,也造成了教师行业竞争的激烈。科学技术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要与时代相接轨,革新教学方法,对科学技术做出抉择,也要对学生做好信息网络教育的工作。但是还有一部分教师因为年龄,设施等种种因素难以和时展同步,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干扰了工作效率和教学水平。也存在着一些教师对科学技术的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虽然有诸多的益处,但还是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教师进行教学的自由发挥。
2.2庸俗思想对教师道德观的影响。现今高校要求开放办学,与社会的联系愈发紧密,而社会上的歪风邪气也侵入学校。拜金主义的干扰下,腐败教师收取贿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职业和学校的名誉。因此,教师要加强对自身道德观的建设。
2.3教育普及对对教师道德观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在普及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由于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教师群体在增长中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有部分教师只是止步于教学任务,无意进行教育创新,另一小部分教师对教育工作热情不高,不细心的进行备课,讲课随意,没有传道授业的责任感,达不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3.评判高职教师道德观的思维角度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教师的道德观念也是要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的,在教师与工作、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和教师与社会人之间,这些方方面面组成了教师的关系网,在这些方面里,教师对待其的态度和行为,就是评判的角度。
3.1对工作的热爱度。对于教育事业的态度,反映了教师本人对自身职业价值的定位和对进行教学的行为准则。作为文明的传承者,教师的道德观念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有关键的影响。教师自己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达到职业要求的水准,不要把教师当成维持生计的途径,而要把教育当成人生大事,对教育事业永远充满热爱。
3.2对学生的细心度。在教师的关系网中,最重要的就是与学生的关系,教师要像朋友、家人一般,贴近学生的生活,真心实意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关爱和真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3对家长与社会人的真诚度。高职学生虽然是完全民事能力人,但还是没有生产能力的消费者,许多事物依然需要家庭的支持,教师保持与家长的良好联系才能更好的处理学生的难题。学校、家庭、社会结合起来,才能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4.评判的标准
教师要拥有高尚的品德,树立榜样的力量,对待工作要充满热情,诲人不倦。对于教学的更高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学无止境,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用学问推动学生的发展。教师有了学问基础后,还要有巧妙的教学方法,对待不同的学生应用不同的方法,对症下药。而在某些方面来说,教师本人的魅力也是引导学生成长的一个因素。
5.结束语
论文摘要:教师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对其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一种评价,他反映着教师的需要,并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工作的态度,因此教师职业价值观可以作为学校管理者进行有效管理的一个突破口,认清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并了解个体差异,通过对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关注和调动达到有效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价值观是了解员工态度和动机的基础,是人心灵深处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决定着个人未来的行为方向,对研究组织行为是很重要的。在教师职业群体中,价值观的研究也很重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价值观是影响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在我国教育体制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师在价值和行为上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程度,增强他们与学校的心理契约是值得各方关注的问题。从组织与行为的角度对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对于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激励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1.职业价值观反映教师的需要
1.1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内涵
elizu从为职业价值观即个体关于职业行为及在职业环境中获得的某种结果的价值判断,是一种直接影响行为的内在思想体系。由此不难理解教师职业价值观就是教师对其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一种评价,然而教师职业承担的是育人工作,育人职业与其他职业比较有两大特殊性,一是,它很重要,二是,它很困难。其重要性在于:对个人来说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一个人成长为真正的人;对社会来说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前进培养出所需的人才。wWW.133229.coM其困难性在于: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不是物,人是有主体性的存在者,是有意识有意志有情感的“万物之灵”。这就使教育职业具有了特殊的难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名言,就是对这种难度的描绘。这两个特点表明了教育事业意义重大,非同小可,它既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人格形象和人生道路,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和前途命运。
1.2教师职业价值观的构成
由职业价值观的内涵可以知道,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反映了教师的职业需求,即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评价,即看重这一职业的什么方面,也就是想从职业中获得什么,也可以说是教师的一种职业生存状态。职业价值观的构成因素很多,经心理学的研究者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构,如袁立新(1994)编制了教师职业价值观三维度问卷,分别为心理因素、物质因素、精神因素。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在教师的职业活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发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学教师对心理因素较为重视,即他们对教师工作的要求更多是从自己的兴趣、性格等出发,以获得职业的心理满足。台湾学者进行的研究较多,魏方亭(2001)因素分析得到五个因素教师职业价值观量表,分别为:职业条件取向、展现长才取向、人际关系取向、成长机会取向,自我实现取向。张慧英(2002)的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量表得到四个因素,创新发展、人际互动、成就声望、组织安全匀。这些研究结果呈现了教师对于职业的渴望与需求,从事教师职业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物质需求,已经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享受与发展的手段。
2.职业价值观存在个体差异
经研究发现教师职业价值观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人口学变量,如性别、年龄、学历等。有些研究者认为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性别差异,袁立新发现女教师比男教师更重视物质因素,而男教师则比女教师更重视是否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及人生意义冈。有学者为性别差异提供了理论基础,一种理论认为职业价值观形成于受雇前的社会化经验,如女性被教成重视社会关系,而男性被教成重视成就和竞争,男性和女性的这种经验的差异导致了他们职业价值观的差异。还有一种理论认为职业经验造成职业价值观的性别差异,女性多从事一些低技能、低报酬的职业,由于这种职业经验使得女性的职业价值观接近于蓝领工人,重视职业的外在报酬。但所有的现象表明教师职业价值观确实存在性别差异,也就是说男教师和女教师在看重职业的哪些方面上存在差异。
还有学者认为教师职业价值观会因年龄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异,袁立新发现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年龄差异,虽然老中青年教师都突出追求职业中的心理满足,但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之间还是有所不同,青年教师更强调心理与精神因素的需要而相对地淡薄物质因素,中老年教师则较重视物质因素而较淡薄精神因素。台湾的研究中还发现教龄、学历、学校规模及学校所在地也影响教师的职业价值观。
3.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功能
erez和israeli(1980)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会受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职业价值观会影响个人对职业的认知,而教师的职业接触对象是广大的学生群体,一旦有了偏差,也会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带来不良的行为示范,形成偏差的价值观。很多实证研究已经显示教师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投人、职业绩效、组织承诺、教学行为等都存在相关。如陈瑞惠(1991)用问卷法调查台湾570名私立高中教师发现职业价值观与组织承诺呈显著正相关,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压力对教师的组织承诺有显著预测力。黄建安(1993)用问卷法研究发现国小教师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投人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职业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胡坚(2004)用层级回归分析了高效教师职业价值观与任务绩效间的关系发现,职业价值观中的自我成长取向、组织安全与经济取向以及总体职业价值观对教师任务绩效各方面有显著解释力,尤其是教学成就和教学投人这两个任务绩效因素主要受自我成长取向和组织安全与经济取向等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职业价值观不仅会影响工作态度,而且还会影响实际的工作绩效,即不同职业价值观的人会有不同的工作表现。这些研究都验证了职业价值观对个体态度和行为的导向性功能。
4.启示与建议
4.1充分考虑教师职业价值观所反应的需要
由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可以看出教师的需要,对物质的需求虽然还存在,但并不是教师从事该行业唯一的需求,有很多内在的需要,如成长取向、人际需求、成就需要等心理与精神需求都是很重要的方面,管理者要重视教师的这些需求,为他们提供机会获得满足,如可以给教师提供进修或者是教师之间定期进行经验交流会议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些周末联谊活动,有研究显示,员工之所以愿意留在目前的单位继续工作,有很大的原因是他们留恋他们周围的要好同事,正是这些非正式团体组织给了他们情感上的归属感,使得他们的留职意愿很强。总之学校管理者首先要了解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进而了解教师的需要,尽可能的去满足教师的这些需要,这样教师就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能量。
4.2考虑教师职业价值观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别对待
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进行激励时就要充分考虑职业价值观的个体差异,许多研究认为职业价值观可以作为一个激励因子,因而在分配职务时或进行激励时就要考虑这种差异,以做到最大限度的使教师感觉自己目前的职业状况与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有很高的契合,也就是实现人性化的管理,不只要留住他们的人,也要留住他们的心。
4.3塑造有利于教师职业发展的职业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