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0:1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科技成果管理体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9-0156-0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 [2006]16 号 ) 中提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及其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所组成的课程系统。它是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保障,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分析及培养目标定位
随着国家对现代物流业的高度重视,我国物流业和物流教育都获得快速发展,物流人才被列为我国 12 类紧缺人才之一。现代社会需要“宽口径、厚基础、综合性、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对于某一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来说,其职业定位对应的不再是单一的职业层次,而是一个就业岗位群。
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岗位大致可分为以下四大类:企业物流就业岗位群,存在着原材料采购、储存保管、包装、分拣、配装、分销计划、运输、与接受电子商务购销信息等岗位群。社会物流就业岗位群,有储存、运输、调配、保管、分装、加工、信息与接受、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等岗位群。国际物流就业岗位群,有销售,业务、海运操作、空运操作、报关,报检、保税(物流园区)人仓储管理、船务臊作、海运客服、空运客服、单证员等岗位群。为此制定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如下:
物流中心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专业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快递中心、货运公司,从事连锁配送、仓储堆场、运输、计划调度、车辆配载及货运等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企业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大型制造企业的进、销、存业务岗位以及大型连锁经营企业的物流管理岗位,从事企业采购、仓储保管、连锁配送、销售、生产调度、信息服务、现场管理等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国际物流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跨国物流公司、国际贸易公司、进出口公司,从事跟单、单证制作、国际货运、物流信息管理等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具有极强的职业性和科学性,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引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不单纯是课程问题,其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关系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关系到能否满足物流行业企业的需要以及物流行业的发展。下面以黑龙江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对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做以阐述。
(一)课程体系开发设计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遵循物流管理人才成长规律和高职教育规律,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树立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发展观,突出物流高职教育特色,突破传统学科化的课程体系,围绕就业导向和物流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系统和基础知识系统为基础,开发设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物流管理工作岗位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主线,将物流管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始终,来开发设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从而使学生既掌握做事的能力,又学会做人的本领;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拓展为前提,开发设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开发过程
黑龙江职业学院在建设国家骨干院校项目中,物流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步骤如下:
1.组建课程体系开发小组,了解企业所需物流人员的工作岗位。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定位,组成了由物流行业和典型企业相关主管、毕业生和教师参加的多层次、多单位共同参与的高职课程体系开发小组。先后对龙运物流园区、圆通物流有限公司、黑龙江凯莱物流有限公司、黑龙江省物流采购联合会等企业和物流行业协会以及往届毕业生进行了广泛调研,明确了企业所需物流管理人员的工作岗位 (群),如表1所示。
2.总结物流岗位的工作任务,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研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对应的物流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行动领域,依据行动领域归纳、分析与序化结果,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领域,从而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以专业学习领域为例,如表2所示),并对应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3.以物流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工学深度融合及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制定学习领域课程标准,注重设计课程教学评价与反馈系统设计和开发相关教学资源。结合黑龙江地区的物流产业特点和结构的调整,聘请行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教师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评估和论证;对评估意见综合考虑,对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三、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保障体系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保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运转需要以下条件作为保障。一是校企共同进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其为核心;二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其为根本;三是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制度建设,其为实现的必要条件。以上三因素需要密切配合,不断完善才能放大课程体系的功能,发挥其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根据不同高职院校所处区域经济特点,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教理念,进行本土化吸收与改造,积极构建基于物流行业和企业物流管理工作过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提升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为此,高等职业院校应该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 毅,刘存山,邹炽导.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研究[J].广西轻工业,2009(2).
摘 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为了促进我国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家对科研项目进行了项目资助。从我国的项目资助情况来看,这是全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的一种项目资助形式。最近十几年来,我国的科研项目资助的单项额度和总量的增长是十分迅速的,而且项目的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也在逐渐的凸显出来。笔者通过对我国科研项目成本管理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进行了总结。目前我国科研项目成本管理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科研人员多头申请项目、承担项目数量过多;间接成本概念界定不清晰,缺乏科学的核算方法;项目成本补偿编制内人员工资尚不规范。通过对数据的全面分析和研究,利用访谈和相应的案例进行分析,得出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科研项目;成本管理;成本核算
一、科研人员多头申请项目、承担项目数量过多
1.问题描述
从目前我国的国立科研机构调研的数据分析得知,一般情况下一个项目负责人和4-5名成员所构成的典型研究团队,每年所承担的科研费用平均为10.6项,而且很多科研人员都反应,科研项目的活动需要很多科研项目的自主,进而导致成本预算的不断提升,导致核算无法进行。通过相应的计算得知,研究团队每年需要递交9个项目申请书,导致需要占用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申请资金。再加上项目的申请十分的消耗时间,导致过多的项目申请,影响了研究人员的科研时间。
2.成因分析
导致这种原因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机制的设计的不合理性,还有一个就是科研人员进行多头申请项目的自愿性。我国目前的资助部门在进行条块分割的时候,将不同种类的资源进行了分割。但是这种分割的形式具有模糊的特点,所以项目本身可以进行多头的申请。这主要是由于项目制度本身的设计所导致的。科研人员在进行项目立项和资金申请的时候,其本身就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进行多方面的资金申请,以此获得较多的项目资金,因此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制度设计的不合理,以及项目科研人员自身的意识所决定的。
二、间接成本概念界定不清晰,缺乏科学的核算方法
1.问题描述
目前我国的资助方对间接成本的概念没有明确的认识,而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没有相应的规范也没有相应的核算工具和方法。在进行机构核算的时候,科研机构内部所执行的核算指导文件中没有间接成本的概念。后来修订后,也仅仅是对其进行说明,表示在核算时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分配计入的各项费用。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目前没有对间接成本进行清晰的划定。
2.成因分析
2.1间接成本的补偿理念未能适应项目资助的发展需求
所谓的间接成本就是和生产产品以及服务没有直接关系的资源投入成本,其中包括固定资产的折旧、管理费用和营销费用等。在进行科研的时候,需要有相应的间接成本,而且这些间接成本主要是机构编制内科研人员承担外部资助的项目占用机构公共资源而产生的成本。但目前的间接成本的补偿理念还没有和项目资助之间建立相应的关系,在进行设计和研究的时候十分困难。
2.2成本管理能力尚不能满足精细化成本管理的需求
科研项目本身属于特殊的生产活动,和传统的生产活动相比,科研项目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且和一般的生产活动相比,科研活动对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从本质上来说,不管是一般的生产活动成本管理还是适应科研活动特点的成本管理,都是需要明确科研活动的成本支出的真实情况。我国目前的国立科研机构和大学的财务部门对成本的管理一般都是仅仅局限于资金的流入和流出,并没有进行全面的成本管理。再加上多头申请,而且同时需要承担多个项目的情况导致结构层面成本管理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三、项目成本补偿编制内人员工资尚不规范
1.问题描述
我国的科研人员的薪酬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与其职位相关的固定工资,另一部分是其承担项目、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活动相关的绩效工资。而且从目前我国的科研项目成本补偿编制内人员的情况来看,情况并不是十分的乐观。主要是科研人员的个人薪酬并不相同,项目经费从一定程度来说,已经成为科研人员绩效工资的重要来源。在对项目成本补偿机制进行个人项目补偿机制管理的是偶,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我国有部分科研人员在提高薪酬水平的同时,盲目的多头申请项目,导致很多科研人员的实际收入高于国家的统一规定固定工资。
2.成因分析
2.1固定工资水平较低,绩效工资缺乏合理来源
我国在1985年科技体制改革后,就对职务工资进行了全面的规定。工资水平是国家统一规定的,并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逐级设置。但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这些资金不足以满足其基本生活。因此绩效工作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科研人员工资水平较低的情况。从根本上来说,项目的科研资金中,有一部分就是用于绩效工资的发放。1992年中国科学院和财政部联合的《中国科学院所属事业单位收入和收益分配管理的暂行办法》率先规定可按项目经费结余数的40%~60%提取劳务酬金奖励有关人员。
2.2项目成本补偿编制内人员工资制度不尽完善
对科研项目的成本进行计算,并以此补偿编内人员,在我国的现有科研人员薪酬机制背景中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进而实现对科学技术的快速研究和使用。但目前我国的相应制度并不完善,导致出现很多问题,例如限制单个项目成本补偿编制内人员工资的额度,但并未限制每位科研人员从项目成本中提取人员费总额的上限。这些问题都是需要通过深入的分析后,得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的。
四、政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的科研项目成本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得知,我国目前需要针对科研人员多头申请项目、承担项目过多,以及间接成本概念界定不清晰,缺乏科学的核算方式等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的时候,需要加强政府和各资助方之间的协调,并建立较为有效的信息公开和共享机制。对于科研结构和大学的相应特点,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及时的解决。这样可以实现项目资助体系的综合管理,并能够全面的做好对经费的协调和使用。另外还需要对定额补助和比例设限进行相应的改革,最终实现两者的相互结合,实现对成本的补偿机制。与此同时,还需要针对学科的差异和科研活动的显示需求,灵活的调整或者是取消对部分成本的比例限制。在此基础上,做好对科研人员薪酬的确定,并以此提升科研人员的研究动力。
参考文献
[1]吴戈,李沫竺,蔡剑.协同演化的分层信任结构模型――科研项目知识产权管理的核心理论基础[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5(06).
[2]2013年我校获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一览表[J].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
[3]王健.全面预算管理在科研项目中的应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5(23).
[4]西安航专2010年校级科研项目一览表[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4).
[5]志.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三项科研项目通过专家鉴定[J].化学分析计量.2015(04).
[6]高汝金.科研项目流程化管理初探[J].天津科技.2015(06).
论文摘要:文章以共建省级重点学科这一合作模式为例,分析了共建学科管理过程中合作方、学科带头人、共建目标内容、沟通以及监督管理等关键环节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为提高办学水平并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各地高校纷纷采取了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和与研究所合作等多种方式来共建其重点学科,借助外力,以学科为纽带来带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全方位的发展。“咨询、共建省级重点学科”作为云南省提出的一项教育合作新举措,多年来依据优势互补、合作并进的原则与省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对省级重点学科进行共建,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由于它既具有学科建设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又有着合作项目的相关特点,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增加了共建学科管理的复杂性。从共建学科立项到完成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加强对几个关键点的分析和管理,将有助于推动共建学科的持续发展。
一、合作方的选择
选择合作方是共建学科项目设计的第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合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在实际的选择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即过分看重合作方的知名度,忽视对双方合作共建内容的深入分析;片面追求与合作方学科带头人的关系,没有从学科发展层面上正确看待双方合作的可行性;合作双方对合作共建的认识存在差异,学科建设需要的是长期持续的发展,而合作方有一定的短期行为意识。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和解决,随着共建的深入双方势必会产生沟通与执行上的困难,使学科建设陷入无休止的摩擦与冲突之中。因此,选择共建学科的合作方时,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1)学科优先原则。既然是学科共建,一切就应以学科的发展为出发点。在选择合作方时,应先详细了解对方学科的优势与特色,特别是各个研究方向的具体情况,再通过与自身学科优劣势的比较,找准合作的切入点。有了“共同语言”,合作共建的可行性就大大地加强了。(2)目标一致原则。由于均为优势学科之间的共建,因此谋求更大范围、更高层面上的发展将成为双方的共同目标。在这一点上,应坚决杜绝短期行为影响,从长远利益出发,制定有利于双方共同发展的战略性发展目标。只有以“双赢”为目标的合作才是持续而稳固的合作。(3)诚信原则。合作方的信誉和态度是共建工作得以平稳实施的重要保障,应通过对合作方以往合作经历的了解,以及与学科带头人的接洽与沟通,选择信誉良好、合作积极性高并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合作方及重点学科,同时我方也应以诚相待,建立起一条以诚信为基础的合作渠道。
二、学科带头人的确立
在确立共建学科带头人的时候,人们往往过多的关注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对其基本素质和管理才能却容易忽视。在实际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不具备对学科梯队的宏观调控能力,有时会出现学科的各个研究方向都有突出的研究成果和代表人物,但却各自为政、综合实力较弱的局面;还有学科带头人思想的前瞻性与开放程度也会对学科发展产生影响。思想过于保守_杆动卜周夯白扮译右开阔的心胸和与外界广泛交流的态度,都有可能将重点学科建设成一个“孤岛”,与当前学科发展寻求开放合作的实际背道而驰。因此在选择学科带头人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考核学科带头人的学识与水平,还要更多的关注其综合素质的表现,他是否能既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又能优化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他是否能团结大部分同志,并引导他们齐心协力向学科建设目标前进;他是否能以开放的思维,取长补短,建立起共建学科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等等。此外,学科带头人的年龄问题也应予以重视,如果学科带头人偏大,就应该考虑加强后备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并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年轻的学科带头人担起重任,使重点学科的带头人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三、共建目标和内容的设立
学科建设与一般科研项目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涉及人才培养、梯队建设、科研、教学、基本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既要突出重点,又要面面俱到。因此,在目标的设立上要能体现先进性与前瞻性,代表双方优势的集成;在内容上要深入细致,不能过于单薄浅显。尤其要对合作前景有一个客观认识,避免“想当然”心理,认为所有的问题都能在合作中通过协商解决。在合同的订立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措施的制定和内涵的深化、拓展上,而不是简单的订一些指标,如发表几篇论文或出版了几部专著、培养了多少研究生,争取了多少科研项目,建起了什么样的实验室。关键是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否代表了本学科前沿的学术水平或巨大的发展潜力。标志性成果的作用也在于此,它并不是单个的,孤立的或浅层次的,而是能产生带动作用和深远影响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在“量”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
四、沟通与交流
合作双方在确立了合作关系以后,由于地理位置相距较远,并且受到双方既定工作模式、制度环境等因素影响,学科共建工作在实施时也许会干扰到对方原有的工作计划,与其他部门的关系需要协调,时间安排需要调整,规章制度也需要补充完善,以适应共同培养研究生、合作研究、交流互访等实际工作的需要。此时,沟通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沟通可以明确各自的需要和困难,增进理解,并寻求一条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工作效率。最有效的沟通是面对面的沟通,可以迅速地获得信息的反馈,但由于地域空间和经费的限制,更多地沟通还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完成。因此面对面的沟通应侧重于解决规划、方向、策略等核心问题,其他方式的沟通则用于了解工作进展,解决实施过程中临时产生的问题。同时,沟通的面不能仅局限于学科内部,而应扩大到共建学科所涉及的相关部门,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五、监督管理
关键词:国际背景民办高等教育课程管理质量体系
1、民办高校教育必须优化课程内容,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1)课程建设是市场需求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市场需求的关键。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利用有限的资源构建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相结合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突破传统的培养模式,建立科学灵活的机制,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课程开设上,要努力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课程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确定课程开设的具体内容,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环节的安排比例等。
(2)作为民办教育,由于生源大多基础薄弱,传统的“讲授型”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人才培养和社会的需求。要全面开展教学方法与考试模式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行创新型、体验型、辩论型、案例型、参与型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上形成自己的特色,无疑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强化个性教育的一个最佳途径。
(3)建立健全一整套教学质量的长效监控机制是当前民办高校质量建设的重要工作。一方面要健全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建设,从院、系二级教学管理制度,到专业、课程、教学环节建设的相关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规范工作程序,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可靠的保障。
当然,由于民办高校教师、学生成分的特殊性,其教学质量监控的工作更复杂,难度也更大。在具体开展工作中,领导者和管理者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加强质量监控的同时,切实做到尊重师生的人格,依靠他们的智慧,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建立健全民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精心实施质量工程建设
2.1密切贴近市场,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学要创新;另一方面,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崛起的意义,更多的是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办学理念创新上的意义,其价值取向也在于此。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生源问题,质量和特色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把握全局,迎难而上,寻求积极、持续、协调发展的精神和态度。首先要以质量求生存,再以特色求发展,而后以深化体制改革寻求新的突破为目标,科学合理地定位,找准自己在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是民办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同时要采取“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错位竞争、特色取胜”的战略以及“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
办学理念要突出以人为本,以适应能力为本的战略思路;具体可为“一二三四五”。
即一个目标:打造名校品牌战略,全力抓质量和特色。
两个到位:教学质量的主导地位和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三个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评价体系。
要逐步建立起与民办教育培养目标与任务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起具有自已校本特色和民办高校特点的教学评价体系。
四项基本建设: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专业和课程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学风建设。特别要重视“双师”队伍建设,加强产学合作教育,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突出技能,办出特色。
五大重点工作:(1)思路和定位:要把学院定位细化为专业定位、课程定位、学生就业定位,使学院的定位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并要转化为清晰的可操作的工作思路和实践方案;(2)队伍建设:要采取专兼结合的办法配备好教师,培养和实践贴近、和企业贴近、和基层贴近的教师;特别要重视引进既有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创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平台。同时,要培养一批能适应民办高校实际要求的管理人才;(3)生源拓展:省内外相结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长学制和短学制相结合,产和学相结合,国内和国外联合培养相结合。生源是民办高校赖以生存之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但目前生源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在所难免。在这场竞争中,必须把握全局,审时度势,赢得主动,取得发展;(4)强化技能,办出特色:要以技能和特色为主线,重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相应的课程和教学管理体系;
(5)完善机制和体制建设,努力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目前,由于复杂的历史和社会原因,民办高校在不少方面沿袭了传统大学的做法,缺少改革的动力,错失了一些发展的机遇,这个问题已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反思。我们必须在办学理念、定位、发展战略、人才培养模式、体制和机制等诸方面进行检查,以改革为动力,寻求新的发展和突破。安于现状,怨天尤人是徒劳的,我们只有奋起迎接挑战,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除此之外,别无选择。记的曾经有一句名言:“年年困难年年过,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句话对于当前民办高校的发展尤其有积极的启迪作用。2.2国际化背景下的国际化工程建设
引进和借助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发展自己,是民办高校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这一要求对正在寻求创建品牌、提升办学水平的民办高校指明了方向。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进程来看,依靠国际智力和品牌提升办学品位,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积极开拓发展空间,是国际私立大学发展的基本经验之一。
目前,许多民办高校已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但总体水平不高,合作的领域较窄,内容单一。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和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民办高校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把办学资源扩大到国际市场,与国外高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引入国际优质教育品牌和教育资源,包括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培养模式、优秀师资、教学方法、教材资料、设备设施等,为我所用,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吸取营养,提升自身,增强办学实力,将成为民办高校中国际化办学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通过交流与合作,也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推向世界,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触角伸向国际广阔天地,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更宽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3、国际背景下,质量保障体系是民校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民办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之路,只有一条:“以过硬的教育教学质量建立良好的信誉;以良好的信誉吸引充足的生源;以充足的生源保障丰富的经济资源;以丰富的经济资源支撑更优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酒店管理;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注重工作过程的整体性,遵循职业成长规律,有利于学生工作过程性知识的学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打破了学科体系的束缚,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选取教学内容,以实际工作过程安排序化教学体系,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个性能力发展联系起来,是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显著特征是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紧密相连,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适应高职学生思维特征。
目前全国职业院校课程的开发设计全面展开,但课程开发往往停留在研究层面,真正走进课堂的很少。本研究吸收和借鉴了行动导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从岗位需求、能力培养、学生未来五年之内的可持续发展和树立终身教育观念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学生全面发展与职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课程体系。通过行动导向教学,在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对自身发展的要求以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以确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1.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以培养酒店行业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调查研究,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酒店服务与管理所涵盖的基本知识为基础,以调酒和制作咖啡为特色、以酒店服务与管理能力培养为重点,以酒店管理职业素质为核心,面向酒店及相关行业,具有较强酒店业务操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 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注重工学交替,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产与实习相结合。课程设置依托行业工作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来确定,课程内容根据实际工作过程和任务进行整合与序化。全面促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合理化培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推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同步快速发展。
3.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专业酒吧和咖啡厅、星级酒店、国际酒店集团管理公司、自主创业等方面就业。主要从事调酒、制作咖啡等饮品和星级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部门服务与管理方面工作。
这些岗位要求学生具备人际交往的沟通、外语应用和计算机应用等一般通用知识;具备调酒与咖啡制作和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管理与服务及食品营养卫生等专业知识。
4.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取决于专业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完善,取决于设置哪些课程,通过什么方式去完成。专业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前提。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如何突出特色,把握核心专业课程,明确它们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显得尤为重要。我校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基于工作过程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使核心课程对应核心技能,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使各课程衔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琦.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软件导刊,2013(11).
[2](德)劳耐尔.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字:评级体系 酒店管理 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2;F719-4
科研项目:本文系2014年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SZY1217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是根据产品、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学习领域后,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课程体系。作为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酒店管理专业,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以酒店岗位核心能力为基础的专业课程体系,但目前与之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
一、评价体系现状和不足
1、目标和过程脱节
很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名称和教学方法上,使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字样,但是教师在上课或者实践教学时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得不到充分的锻炼,没有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这就导致课程本身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能力之间相脱节,同时也无法满足实际工作岗位能力的需要,缺乏社会适应性。
2、偏重终极考核,忽视过程考核
目前很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都提出了过程考核这一概念,但在执行过程中,总是把期末考核作为主要测评学生掌握知识的依据,虽然也提出了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看上去是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了, 但实际上是为了“过程而过程”,并没有突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评价考核模式化,无法全面体现职业技能要求
很多院校在期末技能考核的时候,通常拟定了好了考核内容,以餐饮服务员为例,往往考核内容就是:摆台、斟酒、上菜、点菜等模式化的考核内容,实际上餐厅服务员的服务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过程,每个服务环节都是对职业能力有相关要求的,如果简单的分解过程,简单的进行操作,就通过考试,这样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就明显的与社会对其所需的职业能力有较大偏差,所以学生毕业以后不能尽快适应社会也就不足为奇了。
4、教师主导评价,学生被动接受。
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教学评价体系也应该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这个系统不仅指的是时间上的系统,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也因该是空间维度上的系统,评价维度上的系统,传统考核,老师主导了所有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的现实,学生个人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掌握没有发言权利,事实上,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考核评价有一个个人认识,同学对他也有一个客观评价,加上教师的评价,这才是一个系统评价。而且在评价上,我们不仅仅是把知识的掌握程度,动作的标准程度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更应该把职业道德,职业理念,团队合作也加入到这个评价体系当中,较为客观公正的体现一个学生真正能力,但是很可惜,目前很多院校在这方面都是缺失的。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1、突出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评价
以餐饮服务人员为例:从工作准备开始,到客人进入酒店用餐,直至客人离开,后续工作完成,这才是一个服务工作的全过程,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的时候,这个过程中,我们考核的不仅仅是学生某个服务技能的水平高低,而重点衡量的是客人对整个服务工作的评价。因此,我们建立一个有效评价机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分解评价,但是综合能力的评价体系必不可少。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建立维度上的评价体系,根据工作过程的不同,有学生自评,有小组互评,有班级竞争性评价,有期末考核评价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让学生能够独立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的优点,缺点,今后努力的方向,这样才容易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过程,主动提高业务水平的意识,从而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
3、将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得、参加竞赛获奖的成绩纳入评价体系中来。
职业技能证书、竞赛获奖成绩是对某种职业能力的肯定和评价,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这些证书和成绩的取得,是代表着学生努力学习的见证,用这些作为考核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也是企业在未来选用人才的一个判定标准,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4、鼓励学生社会实践,引入企业评价机制
学以致用,这是教育的根本和宗旨,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通过阶段实习,真正到企业中工作一段时间,通过企业实践活动,由企业给出学生的能力评价也是可以作为教学评价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企业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学生与岗位零距离接触,学生与工作零距离接触,一方面,解决了课堂教学的模拟操作永远代替不了真实工作岗位的尴尬,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真实的知道自己在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第三方面,企业评价的也相对比较客观,企业看到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展现,而不是对某个特质的判断,也就将前面提到的团队合作,职业道德,职业规划等综合素质都展现出来了,这样在今后学生就业过程中真正实现了学生与企业和社会之间的“无缝”对接。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评价方法不止于上述几种,以上都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验证的方法,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方法的应用,真正为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秦增梅,宋书武.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3
关键词:精神科;病案管理
我院是精神科专科医院, 因精神病人的特殊性, 既往求医的病人少, 没有人要求复印病案; 而近年由于国家对精神卫生的重视, 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精神病人被送入医院。精神病是特殊病种, 基本上所有的精神病人都能成为低保对象被救助, 很多精神病人需要进行劳动能力等级鉴定, 办理病退, 极少数需要进行司法鉴定。近两年来医院复印病案的人越来越多, 病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逐渐凸显。首先体现在住院病人基本信息的采集。
病案, 首要的是有一个识别标志, 即病案号, 是识别病人的唯一标识, 收集病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分派病案号是对每位住院或就诊病人做的第一份工作, 也是以后获得恰当的病人身份证明材料的唯一途径, 是平凡、精细、重要的环节管理。
1 存在问题
1.1 病案号不连续, 漏号现象严重
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 常需反复住院, 甚至一年数次。病人难以管理, 家属送患者来院时, 一般都是急送入病室, 无法做到按常规挂号, 看门诊。住院登记处人员根本来不及问, 直接将已有住院病案号的住院病案首页递给家属, 家属带入病室, 医师经询问, 发现患者已住院多次, 遂将住院病案首页收入办公桌, 再用无病案号的首页填上既往病案号, 新病案号就被弃之不用了; 或者直接将新病案号划掉, 填上既往病案号, 导致漏号现象非常严重, 给人一种管理不严谨的印象。
1.2 同一病人有多个病案号
精神病人根本不能保管既往病历, 家属亦很难保管, 即使保管了也很难带来, 以至再次或多次入院时基本不能提供以往门诊病历。有时送病人来院的家属发生变化, 根本不知道患者住院多少次, 或者曾经有没有住过, 使住院医师无所适从。很多年轻患者的家属由于患者婚嫁则有时故意隐瞒病史, 不承认曾经患过病住过院。加上个别不负责任的医师认为精神病人反正就这么回事, 懒得去病案室借阅以往病案, 就用患者刚办好住院手续的新病案号。以上是导致同一病人有多个病案号的主要原因。
1.3 姓名不一致
同一患者姓名不同, 经常出现病案室要求患者来找主管医师证明, 或者找派出所开具证明。
2 姓名、年龄不一致的原因
2.1 在录入过程中, 经常是因为同音( 谐音) , 而出现姓名误差, 有的甚至相差很远。部分家属文化水平低, 方言重, 不能讲清楚, 也不能写下来, 导致医师无可奈何, 造成录入错误。
2.2 有个别家属弄虚作假, 假报他人的姓名等, 骗取医疗保险机构的赔付。
2.3 个别病人由于病态思维, 不断变换着姓名。
2.4 个别医师态度不严谨, 只重视医疗信息, 不重视社会学信息, 认为不影响治疗, 不认真采集, 不核实, 甚至在患者或家属提出要求时, 医师仍无所谓, 不更改不修正。有的医师则书写过于潦草, 字迹难以辨认。弄清楚患者姓名, 需要查看三测单、护理记录、住院证等多个项目。
2.5 年龄不一致
患者方面, 农村患者家属讲的多是虚岁,有的家属不知道患者具体出生年月日。医师方面, 部分人觉得出生年月日与病情治疗没有关系, 根本就没有询问, 在患者出院时随意编一个出生年月日填在病案首页上。导致同一患者有多个不同的出生年月日, 年龄误差甚大等现象。
3 病案首页中出现空缺的项目
3.1 身份证号基本空缺
这是病案管理中的难点问题, 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虽然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内容, 可以避免有的病人为报销费用或逃脱责任而填写他人名字、单位、地址, 防止因此可能带来的医疗纠纷; 虽然保险机构明确规定患者要带身份证, 医院和医师必须核对才能办理入院手续, 但在我院根本无法做到。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 来院的患者基本不带身份证, 也不能提供身份证号。
3.2 职业、籍贯、婚姻
同一病人不同的病案有不同的职业、籍贯、婚姻, 甚至同一份病案中医护记录不一致。曾经有一份在架病案很典型, 医师的记录是:年龄36 岁, 职业农民, 籍贯邵阳, 护士的记录是:年龄35 岁, 职业工人, 籍贯双峰,医护的解释是各自询问的家属不同。
这些问题虽然在整体上对治疗没有影响, 但是不符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住院病案书写质量评估标准》, 造成信息不全、信息中断、信息丢失或不准确, 有损于医院管理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不便于病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录入统计、临床医务人员的病案借阅、出院病人的病案复印以及保险机构的付费。究其原因, 首先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有关, 但是最主要的还在于有些医务人员目前仍对病案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法律意识淡薄, 缺乏“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责任心差, 不能耐心细致采集病史, 以至出现这些低级错误, 影响病人复印病案、报销费用, 产生医患矛盾。精神病人及其家庭是是弱势群体, 作为精神科医务工作者更能深切体会,更应该关心他们, 不仅治好他们的病, 还要为他们复印病案减少麻烦, 为他们报销费用扫除障碍, 树立主动为患者服务的观念, 与病人或家属耐心细致沟通, 为病人服务的同时也为自己服务, 方便自己借阅, 减少医疗纠纷, 树立良好形象。
最后医院对病案管理要重视。虽然精神科医疗风险相对较小, 医疗纠纷也相应减少, 但是绝不能轻视病案质量, 放松病案管理。
4 改进办法
4.1 领导要把病案管理放在议事日程上来, 制定标准, 完善制度, 协调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改进病案工作流程,在全院建立网络联系, 动员全员参与病案质量管理, 规定各部门各环节的职责。
4.2 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 不断强化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精神障碍是司法量刑的重要依据, 信息误差必将影响案件的处理, 必须要让每一位医务人员知道病案的重要性和病案管理的重要性
4.3 加大处罚力度, 将处罚制度落实。“ 莫以善小而不为, 莫以恶小而为之” , “ 患生于所忽, 祸起于细微” 。如果一人犯规不处罚, 就会有更多的人违反规则制度。
4.4 开展公众就医知识宣传教育。医院可组织编写相关材料, 利用墙报、讲座、小册子等多种宣传形式进行广泛详细的告知, 强调携带相关证件如身份证、医保手册、医保卡、农村合作医疗证等的重要性, 提倡病人住院实名制。
参考文献
【关键词】OBE;学习成果;课程
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最初来源于加拿大职业教育,目前在北美及英语系国家实施并取得较好成果[1]。OBE理念在中文语境下可以理解为“产出导向”或“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其强调以教学成果为核心,采取递进式教学的教育理念[2]。我国高等学校教育部门正在大规模开展的专业认证,其认证标准的核心内涵就是:建构“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并持续改进!而“产出导向”则聚焦于“学习成果”,实现“学习成果”的关键在于课程的建设。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中首先需要回答:课程体系如何支撑学习成果?课程教学如何实现学习成果?本文力图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中引入OBE理念,完善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以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成果及其与课程体系的支撑矩阵:
一、明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成果要求--细化学生的能力特征
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也有学习成果要求,但往往比较笼统,或者比较难以观测和评价。而依据OBE理念的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成果的要求,应当将学习成果细化为可观测、可评价的指标点:教师上课可观察、可教学,教学效果可检测、可考核、可评价;学生在作业、试卷、论文、报告中可表达。如,本人建议的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成果可表述为以下八点:
学习成果1:通识与专业知识:掌握通识类、经济学、管理学基础、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对本专业领域内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学习成果2:实务与技能:掌握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实务操作与应用能力,具备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技能与水平。学习成果3:现代科技应用:具有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基础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掌握现代服务业设计与研究方法,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好的综合分析素养;具有独立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学习成果4:研究与创新: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具有创新思维,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学习成果5:地方特色与国际化:具有本专业的民族特色、桂林地方特色。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合作能力。学习成果6:协作与沟通:具备较强的、沟通、组织能力,具备协调旅游事务工作的能力,能够使用书面语言与口头表达方式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就本专业领域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学习成果7:职业素养:执善向上,具有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学习成果8: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以上八个学习成果,仍然需要进一步细化、分解为可观测和评价的指标点,例如,以上学习成果2可以细化为三点:指标点2-1:熟悉旅游管理实务的内涵和方法,能综合运用旅游管理的知识开展实践活动;指标点2-2:能够针对旅游管理实务中的案例,基于分析和研究形成合理的解决方案;指标点2-3:受到实务操作的技能实训训练,具有旅游实际工作岗位操作的技能和经历。
其他各个学习成果,也应当按照这个模式进行细化分解,达到可观测评价的目的。
二、建立支撑学习成果的课程体系――形成支撑矩阵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较新,且属于应用型专业,专业管理人员在旅游管理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时,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某一门课程是否应该设置?这几门课程构成的体系是否合理?具体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专业教师也经常迷惑: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教学目的为什么是这个?应该教什么?如何教?怎么评价教学效果?(其他专业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类似问题)
本文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没有建立明确清晰的课程体系--学习成果的支撑关系,一旦建立起系统、科学的支撑矩阵,由专业责任教授(或者专业学术委员会)负责判断课程是否设置与课程体系合理性问题,则不再会出现因人设课、盲目模仿其他院校设置课程等现象,任课教师也能够根据这一矩阵围绕本课程应该达成的学习成果进行针对性地教学,其教学效果也大为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上表,由专业责任教授(或者专业学术委员会)来分析前述的问题:这三门课程是否应该设置?这三门课程构成的旅行社方向课程体系是否合理?依据支撑矩阵显示:三门课程均至少有四个学习成果为高支撑强度,应当设置;但《导游实务》与《出境领队实务》支撑学习成果有所重复,可以考虑合并开设。
至于具体任课教师的前述疑问,则应当结合具体课程所覆盖学习成果的细分指标点逐项分析解决。如《导游实务》课程覆盖学习成果2实务与技能为高,其对指标点2-1、2-2、2-3均覆盖,则任课教师应围绕实现这三个指标点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实现相关学习成果并可评价。
参考文献:
[1]卢竹.基于OBE模式的《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改革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2谢琼,李晓川.基于OBE理念的《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学习成果评价模式构想[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