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中小学数字教育8篇

时间:2023-06-06 09:00: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小学数字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小学数字教育

篇1

关键词:数字故事;教育教学;教育应用;优势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248-01

一、数字故事与教育教学

在国外,正在开展或已经开展了许多关于数字故事服务教育的研究项目,以下就从国外研究现状和我国教育实际出发提出将数字故事融入到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构想。

(一)数字故事与小学教育

在国外,教育软件程序可以根据使用者提供给计算机的一些信息和资源产生一个故事,这样的故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趣的、生动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住他们,当然吸引住学生的目的不是让他们欣赏一个纯粹意义上的故事,而是让他们在欣赏故事的时候能从中学到课本上的知识。

(二)数字故事与学科教学

在国外,基于中学的数字故事的研究是和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联系起来的。运用数字和网络技术,将现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的职能以数字化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在这个软件系统上可以展现出各种不同种类的博物馆,以及其他学科中的场所。

(三)数字故事与项目学习

目前,多元智能理论支持下的项目学习在各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如很难规定学习内容的顺序和范围,知识的零散性影响学习的系统性、结构性和连贯性等。国外的教育工作者们正在通过引导学生制作数字故事来进行项目学习,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叙事的方式,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按照一定的顺序系统性有机地构建起来,弥补了项目学习的不足。

(四)数字故事与语言教育

数字故事在语言教学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语言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图片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欲望,使学生们觉得写作不再是一件难事。完成的数字故事作品会让学生们产生一种成就感,在成就感的驱动下,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大大增加。

二、在教育中使用数字故事的优势

(一)多样化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在所有给出的关于数字故事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传统的练习方法而言,数字故事更加具有多样性。数字故事的创造性,可以使得电脑呈现的故事、场景没有任何一个是相同的。一旦学生使用了数字故事制作软件后,千变万化的故事内容就会和多样的故事场景结合起来,形成多样化的数字故事作品,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了,从而可以最大化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高质量的学习体验,促进价值观的内化

数字故事在国外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因为数字故事的魅力不仅在于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其创作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学习体验。学生在制作数字故事作品的激励下,能够更加有意识地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在课堂外投入大量的实践到学习中,在生活中主动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了学生行为的投入。

(三)培养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创造力

主动学习,意指把学习当作一种发自内心的、反映个体需要的学习。它的发生前提是学生有对学习的渴望和需要,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传统的课堂学习环境下,在预先规定好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下按部就班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

(四)促进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意义整合

有意义的技术整合被认为是在课程中使用可行的技术进行任务学习,这些任务能帮助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自己的学习。整合的依据不是技术使用的数量和类型,关注的是如何选择和使用技术,换句话说,有意义的技术整合课程学习关注的是用技术辅助学习而不是学习技术本身。

三、小结

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它能够将学生所学知识和现实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开发出独特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按照这种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在制作数字故事任务的驱动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积极投身到学习中去,自主进行知识的建构,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2

关键词:数字故事 中小学德育教育 教学设计案例

随着“校校通”工程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逐步推广,网络和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通过将文字、图像、声音、音乐等多媒体素材的有机整合,讲述真实性、情感性、意外性的可视化故事,为学生提供一种高质量的学习体验。笔者认为,将数字故事与中小学德育教育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德育的教育质量和效益。

一、数字故事的简介

数字故事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达纳?温斯洛?阿奇利作为数字故事的首创者,用电脑把自己的老照片配合讲述制作成了一部自传体小电影,得到了好评[1]。后来,随着数字故事的成型和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数字故事的学习和制作中,并将这种方法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

数字故事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1.确定主题、编写故事

在制作数字故事的过程中,主题的选择非常重要。这个主题要源于生活,在真实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升华,再配合具有意外性的欧亨利式结尾,带给观众心灵的震撼,引起观众的共鸣。

2.设计故事模板

故事模板能够形象直观地显示出作品完成后的可视化效果,就像是一个可视化“地图”,指引故事创作者去组织故事开头至结尾所能看到和听到的素材,为编辑数字故事起指导作用,方便作者直观性地思考和安排各种素材[2]。

3.收集、编辑、合成素材资源

根据故事的结构安排和内容要求,选择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图片、文字、视频、音频,并用PowerPoint、绘声绘影、Move Maker等软件将各类多媒体素材加以整合,形成完整的数字化故事。

二、数字故事与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结合点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本身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因此,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然而,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远离学生实际,针对性不强,“假、大、空、远”现象严重;德育途径单一,方法简单,存在“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明、硬办法不行”的无奈[3]。如何拓宽学校德育途径,改进学校德育方法,成为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数字故事让学生成为德育学习的主人

中小学德育教育要求结合学生年龄小、思想单纯的特点,展开形式活泼、生动形象的德育活动,让学生理解深层次的思想教育内涵。此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总论)》中指出:“青少年思想品德必须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这就要求德育教育必须集合学生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内容的情境中。

数字故事的制作特点恰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探究,并通过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方式来展现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自己对问题的看法[4]。数字故事通过确定主题、设计模板、搜集多媒体素材、制作作品等一系列的过程,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和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学生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将内容抽象、理论深奥的知识点转化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可视化故事,培养学生创意、表达、艺术、逻辑等综合素养。

(三)数字故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情感

数字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简洁的文字、契合主题的图片和声音,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和对生活的思考。如数字故事《逃生者》,讲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选择自杀性的跳楼方式;《我不愿当老师》告诉我们作为教师的辛酸以及他们甘愿为学生奉献的精神;《老师,我可以不爱吗?》带给我们一个孩子因为不想看到母亲在恶劣的天气下工作,向老师提出不爱秋天和冬天的故事。这些故事虽小,却具备极高的故事性、艺术性、技术性和创新性,深深感动着每一位观众。由此可见,制作符合德育教育主题的数字故事,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促进师生思想深度交流,将知识技能教育与情感态度教育相融合,使学生从数字故事的启迪中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设计案例

本文以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马路不是游戏——遵守交通法规靠自觉》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来探索数字故事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中的运用模式。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环境:网络教室,要求每台计算机安装PowerPoint等软件,并能链接互联网。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师:大家小时候一定都学过一句童谣:“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那大家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生:(自由回答)

师:大家回答的非常正确,这句童谣就是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交通安全意识,遵守交通法规。

2.展示违反交通规则和交通事故的图片

师:交通猛于虎,之所以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是因为一旦出现交通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下面大家来看一组图片,并告诉老师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观看图片并谈观后感)

3.播放数字故事案例

师: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此时此刻同学们又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生:(观看屏幕并交流感想)

4.小组合作,制作数字故事

师:大家都基本了解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和意义,现在老师要把同学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制作一个有关交通安全的数字故事。

生:各小组确定主题、编写故事、设计故事模板、分配任务、搜集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技术指导,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完成多媒体素材的选择和编辑工作。

四、总结

数字故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不仅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延伸,更体现了它的“综合性、跨学科性”[5]。数字故事与学科教学相整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作一个好的数字故事,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和艺术审美能力,还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数字故事”教学软件制作能力和多媒体素材的编辑处理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信息素养,有意识地制作和推广数字故事,让数字故事真正成为中小学德育教育强有力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孙卫华、郑红艳:《数字故事在美国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第2期。

[2] 李颂:《数字故事:一种新学习和表达方式——以“上海市女教师故事大赛”为例》,《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3月,第44-46页。

[3] 刘立华:《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问题和对策》,《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22期,第163-165页。

篇3

关键词:数字故事 中小学德育教育 教学设计案例

随着“校校通”工程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逐步推广,网络和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通过将文字、图像、声音、音乐等多媒体素材的有机整合,讲述真实性、情感性、意外性的可视化故事,为学生提供一种高质量的学习体验。笔者认为,将数字故事与中小学德育教育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德育的教育质量和效益。

一、数字故事的简介

数字故事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达纳•温斯洛•阿奇利作为数字故事的首创者,用电脑把自己的老照片配合讲述制作成了一部自传体小电影,得到了好评[1]。后来,随着数字故事的成型和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数字故事的学习和制作中,并将这种方法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

数字故事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1.确定主题、编写故事

在制作数字故事的过程中,主题的选择非常重要。这个主题要源于生活,在真实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升华,再配合具有意外性的欧亨利式结尾,带给观众心灵的震撼,引起观众的共鸣。

2.设计故事模板

故事模板能够形象直观地显示出作品完成后的可视化效果,就像是一个可视化“地图”,指引故事创作者去组织故事开头至结尾所能看到和听到的素材,为编辑数字故事起指导作用,方便作者直观性地思考和安排各种素材[2]。

根据故事的结构安排和内容要求,选择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图片、文字、视频、音频,并用PowerPoint、绘声绘影、Move Maker等软件将各类多媒体素材加以整合,形成完整的数字化故事。

二、数字故事与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结合点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本身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因此,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然而,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远离学生实际,针对性不强,“假、大、空、远”现象严重;德育途径单一,方法简单,存在“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明、硬办法不行”的无奈[3]。如何拓宽学校德育途径,改进学校德育方法,成为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数字故事让学生成为德育学习的主人

中小学德育教育要求结合学生年龄小、思想单纯的特点,展开形式活泼、生动形象的德育活动,让学生理解深层次的思想教育内涵。此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总论)》中指出:“青少年思想品德必须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这就要求德育教育必须集合学生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内容的情境中。

数字故事的制作特点恰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探究,并通过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方式来展现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自己对问题的看法[4]。数字故事通过确定主题、设计模板、搜集多媒体素材、制作作品等一系列的过程,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和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学生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将内容抽象、理论深奥的知识点转化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可视化故事,培养学生创意、表达、艺术、逻辑等综合素养。

(三)数字故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情感

数字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简洁的文字、契合主题的图片和声音,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和对生活的思考。如数字故事《逃生者》,讲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选择自杀性的跳楼方式;《我不愿当老师》告诉我们作为教师的辛酸以及他们甘愿为学生奉献的精神;《老师,我可以不爱吗?》带给我们一个孩子因为不想看到母亲在恶劣的天气下工作,向老师提出不爱秋天和冬天的故事。这些故事虽小,却具备极高的故事性、艺术性、技术性和创新性,深深感动着每一位观众。由此可见,制作符合德育教育主题的数字故事,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促进师生思想深度交流,将知识技能教育与情感态度教育相融合,使学生从数字故事的启迪中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设计案例

本文以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马路不是游戏――遵守交通法规靠自觉》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来探索数字故事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中的运用模式。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交通法规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懂得珍爱生命

具有小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能力目标 初步具备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初步具备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能力

初步会操作PowerPoint等软件,并通过软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知识目标 知道有关交通规则和常识

知道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

(二)教学环境:网络教室,要求每台计算机安装PowerPoint等软件,并能链接互联网。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师:大家小时候一定都学过一句童谣:“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那大家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吗?生:(自由回答)

师:大家回答的非常正确,这句童谣就是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交通安全意识,遵守交通法规。

2.展示违反交通规则和交通事故的图片

师:交通猛于虎,之所以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是因为一旦出现交通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下面大家来看一组图片,并告诉老师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观看图片并谈观后感)

3.播放数字故事案例

师: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此时此刻同学们又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生:(观看屏幕并交流感想)

4.小组合作,制作数字故事

师:大家都基本了解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和意义,现在老师要把同学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制作一个有关交通安全的数字故事。

生:各小组确定主题、编写故事、设计故事模板、分配任务、搜集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技术指导,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完成多媒体素材的选择和编辑工作。

四、总结

数字故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不仅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延伸,更体现了它的“综合性、跨学科性”[5]。数字故事与学科教学相整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作一个好的数字故事,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和艺术审美能力,还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数字故事”教学软件制作能力和多媒体素材的编辑处理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信息素养,有意识地制作和推广数字故事,让数字故事真正成为中小学德育教育强有力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孙卫华、郑红艳:《数字故事在美国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第2期。

[2] 李颂:《数字故事:一种新学习和表达方式――以“上海市女教师故事大赛”为例》,《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3月,第44-46页。

[3] 刘立华:《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问题和对策》,《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22期,第163-165页。

[4] 伍小芳:《数字化故事叙事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教学论文,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隆广中心小学,2011年9月9日。

[5] 陈静娴:《数字化故事叙事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第57页。

篇4

【关 键 词】中小学 图书馆 教育 资源库 建设

信息网络化能够促进中小学图书馆进一步为教学服务,同时也为服务师生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有效加强信息资源的范围及合理使用,进一步扩大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成为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重要教学问题之一,同时也是检验学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其中,图书馆的教育资源库是校园建设中的重要因素,大大地促进了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转变,从而为学校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和教师的信息素养。

一、图书馆资源库的建设内容

信息资源的引进和收集是资源建设的首要步骤。建设开放、内容丰富的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库,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实现网络共享与互换,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就目前的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仅仅依靠学校图书馆人员以及教师的力量是很难完成如此庞大的工程,因此,在图书馆教育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要加强自制研发并扩大资源的收集渠道,共同进行教育资源的建设。

(一)资源信息的引进和收集

在现代化社会中,网络是教育资源的主要来源,馆藏文献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自主开发以及音频视频资料的购入等。因此要学会充分利用网络的各种服务功能,可以更方便地收集有关教育的大量信息资源。但同时网络上还存在大量的不良信息,会危害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除了给学生提供网络服务,更要切实加强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建设,促进学校图书馆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所以,学校图书馆要有效利用优秀网站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校园网站的建设,对学生在网络上浏览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从而让学生获得最有益的信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人健康成长,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育资源有多种引进方式,对中小学的图书馆来讲,可以进行开放式的资源管理,实现学校自身个性化与厂家资源库的有效整合,再利用高效的搜索引擎实现对资源的搜索和利用,更好地服务师生。部分企业会向学校提供统一、开放的搜索引擎,用来整合本地校园网、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馆的教育资源,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对教育资源平台的选购是目前学校在技术上的最佳选择。

(二)信息资源的有效整理

学校图书馆的传统教学积累了大量教育资源,并且大多是以音像磁带或纸质的形式存在。对资源的整理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的参考资料、图书文献、图像素材以及论文等进行数字化的整理,对原有信息资源实行再次开发和音像资料的数字化整理。

(三)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

资源开发作为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由学校全体师生配合图书馆共同进行,真正开发出适合教学需要的实际资源。此外,教育资源的开发还需要教师和图书馆人员具备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和素养,以及教学资源开发的能力。教师需要经过一定的技术与技能培训,有效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真正结合教学的资源和实践经验,进行教育资源的开发工作。在软件条件许可的条件下,中小学可以有效组织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来编写并开发教学中需要的资源,让他们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对各种教学素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和整理。另外,对有个别需求的内容要进行精心的制作和设计,形成学科的教育资源库,便于教师的教学应用,更好地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二、图书馆资源库的具体建设措施

中小学的图书馆资源库是知识交流与再创造实现的动态库,它可以为教育资源库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主要包括教学工具、媒体素材、文献资料和案例等,整合素材资源,呈现给学生真正的主体性学习资源,而不是素材的简单堆积,从而为教育原始素材的整合、提炼以及集成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实现教师和馆员专业发展、课程改革和资源发展的开发策略,进而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提高信息和资源的筛选、搜集及应用的能力。

(一)设计符合教学改革的资源库

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库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构建新课程资源的网络化目录索引,从而实现目录索引应用形式的网络信息资源。

中小学图书馆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必须要有效改进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分类结构,充分考虑资源的储存与表现形式,更要注重教学的内容及方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标准要一致。例如,资源管理平台、数据库以及内容的开发等学校基础教学资源的建设,使其具有共享和搜索的基本作用,从而方便学生及教师对图书馆相关信息资源的搜索和利用。

(二)设置高效方便的信息导航功能

高效、科学的导航功能能够帮助广大师生进行快捷方便的信息资源检索,并通过一定的栏目模式、类型方式、知识点模式等网络浏览进行资源查找。便捷的导航系统需要以及一定的认知理论,对学习实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安排。因此,一定要重点突出主导航线,体现多种渠道的访问功能,其次要注重导航灯提示功能,有效增强用户的定位意识,从而真正提高用户的学习效率。

(三)高效的资源搜索引擎

多媒体的教育资源库含有大量的资源,可以为用户提供有效的检索工具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而检索应该含有关键词、名词、复合检索、知识点以及浏览方式等检索查询方式,更好、更快地进行资源检索。另外,检索系统不仅要支持校内资源库的检索,也要支持网络上的搜索,教师与学生只需要输入需求的条件,系统就能够自动搜索到网络或资源库中的最符合用户需求的信息资源,有效提高了自愿搜索的自动化和搜索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力资源,提升了工作效率。

(四)分布式的资源管理模式

信息资源的目录集中管理与分布存储的资源管理系统,有效解决教育资源的整合问题。大多资源的管理系统会支持不同资源数据库的共享,以及不同规模的教育信息交换,从而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搜索采集,并提供面向个性化服务的资源应用环境。可见,分布式的存储能够促进中小学图书馆的教育资源建设的高效完成,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价值。

(五)开放式的资源管理

资源库不是信息资源的交单堆积,是开放、动态、具有灵活重组能力的资源管理模式。教师可以随时添加有效的信息,并运用到教学资源库的实践应用中,图书馆人员可以对师生的动态内容进行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丰富图书馆的资源,将最有价值的教育信息资源实现共享,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最终使中小学图书馆的教育资源库不断发展和进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资源库,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图书馆资源库的有效管理

(一)制定发展计划,构建系统的建设框架

对大部分中小学的图书馆来讲,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的有效建设可以依照“交流为辅,购买为主,开发为补”的发展原则进行阶段性的发展规划。从宏观层面上来看,中小学图书馆可以建立地区间、校际间以及跨省市进行合作;从围观层面上来看,中小学可以对图书馆于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合理分工,并通过多种渠道采集信息,进行课件的编制。最终保证教学信息的更新、丰富和完善。

(二)以实际运用促进发展

图书馆的教学信息资源库是否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效益,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在学校教学应用中真正体现出来。所以,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不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要将教育资源库的信息资源真正运用到教学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更好地适应教学的发展要求。需求是教学中最好的学习动力,所以中小学图书馆应该尽可能地引导教师和学生对教育信息资源库进行广泛的使用,进一步发挥图书馆教育资源库的积极作用。可见,也只有在教学的实际应用中,才能真正建设并发展教育教学信息的资源库。

(三)加强师生的教育培训

硬件设备是基础设施,资源才是建设的核心,而人才是教育的关键所在。所以,要格外注重学生、教师以及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定期对他们进行必要的信息技术培训。在获得学校领导的配合与支持的条件下,学校图书馆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计划和适当的考核制度。与此同时,还要对全校教职员工划分一定的层次,进行不间断的计算机培训,为广大学生设置信息技术课程,从而让教师真正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术,更好地熟悉网络教学与学习应该具备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不断培养自身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交流的能力。此外,还要组织不同学科教师对教育信息资源的技术要求和分类进行必要的教育学习,促进他们对资源数据特性、分类的认知与了解,从而为中小学图书馆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学校教学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综上所述,网络资源的建设已逐渐成为当前学校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为广大的师生提供了多姿多彩的信息资源。学校的教育资源库建设是项复杂而持久的系统工程,因此教育信息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现代化的硬件操作,而是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的作用。中小学图书馆只有更好地完成对教育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以及开发,再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对图书馆的教育资源库建设实行有效的管理,促进自身的发展,推动教育教学的进步,实现学生个人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欣.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 2007(03).

[2]黄越祥.尝试——信息技术学习的阶梯[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8).

[3]魏健.以教育资源库建设促进教育信息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2).

[4]黄红梅.国外中小学信息素质教育对我国图书馆工作的启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5).

[5]张志慧.中小学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5).

篇5

数字图书馆是运行在高速宽带网络上的、分布式超大规模的、可跨库检索的海量数字化信息资源库群。它具有信息储存空间小,不易损坏,信息集中、查阅检索方便,传递信息迅速和资源共享等传统图书馆所不具备的优势。与网络相比,它特别适合于中小学教学。

2数字图书馆在学科教学中应用时应遵循的原则

2.1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与数字图书馆辅助相结合的原则。中小学数字图书馆集成了文字、声音、色彩和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可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刺激,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良好的人机对话界面,使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可以借助检索工具快速找到需要的学习资源,并使用阅读器在电子文本上作笔记、摘录,高效率地形成自己的学习资源库。学生不仅可以向教师求教,还可以利用数字图书馆里的参考资料或工具书,以及通过网络其他学习者求教;还可将自己的见解与其他学习者交流。

教师可以把数字图书馆作为计算机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一平台,使用数字图书馆已具备的完善的互动教学和数字化学习先进等功能,很好地按照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在设计学习目标、设计教学课程和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开展新课程的教学和学习。

2.2遵循集体化教学与个别化教学有机结合的原则。首先,教师在运用数字图书馆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有教师、学生、教材这三个要素外,还有一个“媒体”要素。它使每一个学生在处于集体学习活动的同时,随时都有可能在老师指导下独立成为一个学习“子系统”,从而借助数字图书馆自主使用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排除其它外界干扰,充分地进行积极而能动地学习。其次,在由数字图书馆构建的环境中教师的教学主要己不再是与学生面对面,而是通过媒体,网络等来实施教学。在数字图书馆中学习的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学习活动更具有主动性.但重要的是它能提供给学生一种个别化的教学环境,这是数字图书馆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它有效地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不仅把集体化教学与个别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利用现代技术给教学提供了高效的、即时性的、有针对性的反馈矫正环境,使教学目标得以很好地实现。在数字图书馆里,学生可以随时“呼叫”教师,获得教师的个别指导;教师能够随时通过“调用学生屏幕”及时地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及时地矫正并调整教学策略,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3遵循教学内容科学化与网络数字化教学的最优化结合原则。数字图书馆中许多教学资源可以营造很多逼真而神奇的教学情境,并提供了广泛的四维教学素材,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应有意识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在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用最恰当的方式选择最恰当内容在最恰当时间内展现给学生,真正实现教学最优化。在数字图书馆环境下的教学,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将教学内容的科学化与网络数字化环境教学最优化结合起来,“挖掘潜能”,营造良好的创新学习的情境,培养学生能力,从而实现数字图书馆教学的科学高效化。

3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在学科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3.1数字图书馆的应用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前教学资源的信息化水平和师资力量的配备情况。目前,学校的很多老师和学生都具有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但总体的应用水平不是很高。因此,在使用数字图书馆进行学科教学时,可能会存在一些障碍和困难:由于“媒体”的加入,这就要求在课堂中不仅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与教材的关系,学生与教材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人脑和电脑的关系”,处理好教师与媒体的关系,处理好学生与媒体的关系。

3.2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巨大的资源中心,能够容纳多种与生物学相关的数字资源信息,如图书、期刊、论文等。但是,如果将这些资源不加甄别地包容兼收,没有很好地进行资源描述加工,就无法被有效利用。同时,一个资源如果不能被使用者检索,这个资源很可能就是无效的。这一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检索和甄别的技术与能力。否则,大量有用无用的信息堆积在一起,只会让人无所适从、白白浪费时间,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和效果;另外,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再加上丰富多样的资源,也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够将有限的精力集中于当堂的教学内容范畴内,不然就容易分神于一些其它的与教学无关的内容上。这样,应该掌握的知识没掌握到不说,还容易沉迷于其中,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篇6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2―0053―05

本世纪初,为适应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要求,缩小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信息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制开发出“中文在线中小学数字图书馆”这一“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专题项目成果,它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首屈一指的数字图书馆。

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以下简称数字图书馆)是利用信息技术将适合基础教育的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通过局域网络技术进行存储、传播、接收的虚拟化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它具有资源共享、检索方便、阅读自由、信息处理、读者互动、个人藏书、用户管理等便捷的功能,“彻底清除了传统图书馆搬运、查询、剪贴、装订和抄写等与思维无益的劳动,具有高效性和实效性” [1]。是集精品资源、应用平台和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大型网络化多媒体辅助教与学的平台。

一 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其要旨在于变革传统的接受型模式为探究型(建构型)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传统的接受型模式其短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多为教师问学生,很少有学生问教师;二是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自主选择、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三是偏重学习结果,追求整体学习效果。而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则为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一种新型工具平台。

1 从技术支持看

中小学数字图书馆采用的是Adobe公司开发的支持PDF格式的Acrobat Reader阅读器,集成了多通道检索、文档处理、电子书评、阅读统计、用户管理、自由阅读等功能,为读者检索、阅读、处理和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改变了传统图书馆使用不便、查阅困难、功能单一的状况,成为读者的高效率的学习工具。网络传输、资源共享、信息、管理维护、系统开放等功能,可以满足不同地点、不同用户的需求,解决了传统图书馆场地单一、资源有限、借阅受限的难题,使图书馆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不受时空、数量限制的丰富的资源库和及时交流的平台。[2]由此可见,数字图书馆明显支持以下教学模式:

2 从高中生学习心理看

教学是一种控制活动,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心理,控制就会无效或低效。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教学模式的选择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有效地组织教学。相对于初中生而言,高中学生更为看重独立的人格和平等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渴望成就感、展示自我,却又不愿张扬,显得沉静、腼腆;常常怕出错,怕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出丑而有意识地躲避表现自己的机会;有较为明确的价值取向和更高的个性需求,更愿意独立思考,对教师和同学的依赖性减弱;独生子女身上的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不够、包容意识不够、承受挫折能力差等弱点表现得更为隐蔽而又强烈。

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的技术优势所支持的教学模式完全能够适应高中生的学习心理,并且还能对不良的心理进行有效地矫正。

3 从高中生的学习现状看

为自己升学而学习仍然是多数学生高中阶段的主要目的,为学生升学而教书仍然是多数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考试、分数和名次是评价学生的最主要的手段。所以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就是多数高中生的学习现状。教师的教学就是想方设法把教材传授给学生,训练学生掌握考试的技能,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如下图所示:

师生关系基本上是单向的,多数学生的学习状态反馈更多的是通过训练效果和考试成绩,在学习过程中反馈就成了少数学生的事。很明显,这种学习现状与高中生的学习心理是不适应的,甚至会使学生的心理被压抑,人格被扭曲。

由此可见,如能将数字图书馆有效地整合于课堂教学,就能创设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新型教学环境,改变高中生的学习现状。如下图所示:

数字图书馆是教师、目标、资源、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工具。教师通过数字图书馆平台既可以“一点对多点”[3]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又可以营造“多点对一点”[4]师生平等互动的环境(这种模式在1∶1课堂网络环境别明显),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数字图书馆平台,可以扮演三种角色,即:自我学习的管理者,团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成果的生产者,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技术保障。

4 从课程改革理念看

中小学应“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5]普通高中教育应使学生“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普通高中课程应“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6]

综上所述,数字图书馆如与课程整合必能创设适应时展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实施素质教育,改变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现状,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转变。

二 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分析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相关教学理论与实践框架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属于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旨趣在于通过变革学习方式(包括教学方式、信息内容呈现方式、师生互动方式、评价方式等),以促进学习者发展适应信息知识时代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7]笔者和同仁在近三年的课题研究中,认为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即1∶1课堂网络教学模式,混合式学习模式,数字图书馆与互联网混合模式。

1 1∶1课堂网络教学模式[8]

学生和教师每人配备一台计算机,每台计算机都能通过局域网登录数字图书馆在线学习,师生利用数字图书馆这一平台开展教与学活动,实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旨趣。下面以高中化学《环境保护》一课(于2006年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应用案例评选活动)为例,分析这种整合模式。

(1)案例概述

该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的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方法,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该课是在人手一网计算机的条件下开展的,并配有powerpoint课件。

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课件――风景优美的山水与被污染环境的照片相对比――给学生直观感受;然后要求学生实名登录数字图书馆,查阅《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一书中关于由污染引起的经济损失的统计数据――用触目惊心的数据,震撼学生的心灵。

个性阅读、小组学习

教师推荐数字图书馆里的《环境问题》、《环境的思想》、《濒临失衡的地球》等相关书籍,将学生分成三个专题学习小组,分别查阅有关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其防治方法,并把收集的信息和自己的见解发表到对应的论坛(集成在数字图书馆中),由小组长整理并做好陈述准备。

小结评价、互动学习

各小组组长概括归纳本组收集到的信息和组员的观点并代表本组口头陈述,以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小组间相互学习和评价其它小组的学习成果,全面学习教学内容。

总结检查、迁移应用

A教师要求学生讨论,我们能为环保做些什么?要求学生口头发言。

B课堂练习:学生完成数字图书馆中的《同步训练•环境保护》一节的练习题。

C教师为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课外调查本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2)案例分析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1∶1课堂网络教学实际上是采用的网络协作学习方式,教师将数字图书馆整合于课程,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依据学习主题,自主选择课程资源,自主确定阅读次数和进度,自由发言;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各组依据本组的学习主题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共同研究完成本组的学习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组内合作、团队进取,组间竞争、交流的学习氛围。

与传统课堂相比,学生的阅读量明显增加,学习效率明显提高,表现自我的自信心、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明显增强。与网络课堂教学相比,学习资源的有效性使学生的注意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很大改善,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更为便利。

我们曾对100位接受过网络协作学习试验研究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65位学生反馈了调查意见。其中完全肯定这种模式的有24位,占37%,肯定的理由主要是:查找资料方便,让学生敢于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了操作电脑的能力,拓展了知识面,能学自己想学的。有38位学生既赞成又有批评,占58%。有3位学生完全反对,占5%。批评和反对的理由主要是:不能很快的进入到学习状态,对网络的定义就是娱乐,有一种玩的心理;容易被网络上其他的内容所吸引,分散注意力,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自我管理能力差;资源太多,无所适从;互联网上的BBS、聊天室等互动平台,很难保证参与人员的单纯性,常常有无关人员干扰。

可以看出,由于现有的网络文化建设的不完善和缺少必要的选择和监控,因而利用互联网创设学习环境,改变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要求很高。网络学习模式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的如角色失控、失范、信任危机、感情冷漠等负面因素也制约了教师的积极性。

数字图书馆就是一个小型的网络,它同样具有信息丰富、资源共享、自主学习、平等交往和查找方便、传递快捷等优势。并且这一平台较好地整合了查找、阅读、收藏、批注、写作、交流的功能。此外,它的管理权限下放,可以让教师较好地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便于管理;它的“论坛”模块,能方便学生分组或分主题互动,“实名登录”既可以让无关人员免进,又可以使教师对学生进行点对点的监控或交流。学生从被管理者成为学习的管理者不可能一蹴而就,对网络学习环境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需要教师逐步引导。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功能正好为教师搭建了一个引导学生逐步适应的台阶。数字图书馆的这些优势,使教师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做优质的1∶1课堂网络学习环境。

当然,教师对学习资源的限制和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必然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参与程度,这是这堂课较突出的不足之处。既要发挥教师引导、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性、积极性,这是利用数字图书馆创设1∶1课堂网络教学环境的关键。

2 混合式学习模式[9]

1∶1课堂网络教学需要学生人手一机,在目前教学经费紧张的条件下1∶1课堂网络教学模式不可能常规化。如何将常规的课堂教学与数字图书馆有机结合,将现代教育资源的使用率最大化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优质课、公开课层面,这就成了我们重点研究的问题。笔者在执教高一语文《胡同文化》(人教版)时做了一些探索。

(1)主要教学过程概述

第一节课

A、学生阅读课文第1―7段,提炼能表示北京城、胡同、四合院式样的词句。

B、根据这些词句勾画北京城的示意图――该图只包含大街、胡同、四合院三项内容。要求能从示意图上看出王爷府、大臣宅、一般官员家、百姓家这四个等级。

C、选出学生的优秀作品加进数字图书馆互动交流。

第二节课

A、通过教室里的网络终端和显示器调出加进数字图书馆中的学生作品展示,请作品的作者解释构图的理由。学生看图思考:住在这样建筑中的人的性格、生活习性,揣摩文化内涵。

B、扩展阅读《北京的四合院》(仍然通过教室终端调出数字图书馆中的资源),要求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绘出三进四合院的示意图。

C、选出优秀作品加进数字图书馆。

第三节课

A、通过教室里的网络终端和显示器调出加进数字图书馆中的学生作品展示并与从互联网上下载的专家所绘示意图比较,互动交流并以示奖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B、要求有更高需求的学生课外阅读《红楼梦》第三回,绘制荣国府示意图。

(2)案例分析

本课主要采用的是全脑学习法和直观教学法。大多数人的左脑处理逻辑、词汇、数字、线性和分析等所谓的“学术”活动;右脑主司节奏、想象、色彩、空间感、形态和维度。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图形,其目的是让学生的左右大脑同时工作,让左脑的词汇转换成右脑的空间想象,这种转换又是学习者的个性化体验,是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教师利用数字图书馆保存并展示学习者的个性化体验,使其成为其他学习者可以认知、交流的对象,利用数字图书馆扩展了常规课堂教学的学习资源,这样既激励了学生的个性化创造,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主要流程如下图所示。

数字图书馆在与常规课堂教学整合时,其作用主要有:A、扩展学习资源,弥补教材的不足,增加课堂的容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便于教师实施分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B、展示学习成果,创设激励学生的情境。学生的成果能够加入学校的资源库得以长久保存并成为其他学习者的资源,这无疑是对学生的巨大鼓励。C、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理科中的抽象概念、原理以及人文学科中的某些理论观点往往难以仅凭教师口授、板书来实现教学目标,可以借助数字图书馆中丰富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学习“集合与简易逻辑”时可让学生阅读数字图书馆中的趣味数学丛书――《数学逻辑》中的趣味故事,《没有时间上学》、《男孩对女孩》、《三只猫》等,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也是缤纷绚丽、异彩纷呈的;体会到数学既有刻板枯燥的一面,也有有趣可爱的一面。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这种混合模式有些类似于CAI辅助教学,但是快捷地调用课外的学习资源、增加课堂容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以及将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大师、专家的成果共同保存并成为其他学习者的共享学习资源以激励学生这两大功能,却是CAI所不具备的。

3 数字图书馆与互联网混合模式

中小学数字图书馆虽然存储了较丰富的资源,但是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动态需求而言仍然是不够的。因而,将数字图书馆与互联网整合为一体,也是常用的教学模式。根据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这种混合模式可分两种类型。

一种类型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足,教师可将互联网上的相关的学习资源下载,利用pdfcreator、photoshop等工具软件将其转换成*.pdf格式的文件,加入到馆库供上课时调用。因为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是在校园局域网中运行,没有谋利行为,所以扩展馆库资源也就没有侵权之虞。

第二种类型是: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在1∶1课堂网络教学环境中,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阅读学习资源,通过数字图书馆处理、共享、交流信息,协作学习。将互联网的存储、查找信息的功能和数字图书馆的处理信息的功能整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弥补信息资源不足和控制力度薄弱的缺陷,实现优化组合,共同创建优质的教学环境。

三 数字图书馆在整合模式中的工具效能分析

从上述整合实践看,数字图书馆在整合模式中可以作为多样化的学习工具,如效能工具、信息工具、情境工具、交流工具、认知工具和评价工具等[10],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高效、实用的服务,成为服务于课程改革的有力抓手。2007年6月,笔者组织课题研究组,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开展了课题研究展示课活动,采用1∶1课堂网络教学模式,共有八门学科的10位研究人员参与了这次活动。课后,有180位学生参与了学情调查,有170位学生返回了调查表。从这次活动来看,与传统教学相比,在课程资源、学习效率、学习方式、知识技能、师生角色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较好地展示了数字图书馆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工具作用。

数字图书馆是获取信息、提高效能的工具。喜欢数字图书馆中的与课本配套的练习题和教参教辅类资源的占19.4%;而喜欢能拓展知识面,有利于个人发展的课外读物类资源的占80.6%。可见,利用数字图书馆去拓展学生的视野,开发课程资源的做法,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肯定。由于“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中的资源原本就是经过教育专家筛选过的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做的资源,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能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且数字图书馆集成了检索、阅读、处理和共享的快捷服务功能,因而提高了单位时间的有效利用率,学生的阅读量、互动量较之传统的课堂有了大幅度增加。

数字图书馆是创设情境的工具。将数字图书馆整合于课堂教学,能够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实现学习方式和师生角色的转变。从调查数据看,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角色意识,分别得到了71.8%和62.9%的学生肯定。教师利用数字图书馆创设的虚拟化的交流环境,能够减轻或避免面对面交流的压力和尴尬,学生能够在无所顾虑、心情放松的状态下,自我确定起跑点、选择学习内容,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评价别人的见解。组织教学的老师或者是听课老师参与其中,在虚拟的环境中也只是一个个符号,扮演了“资深学生”的角色,成了学习群体中的榜样。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动性和个性化学习都得到了体现。

数字图书馆是认知工具。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从理论走向实践,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提供了便利。有47%的学生认为 “课本知识应与生活相结合,发现、研究、解决新问题”,有54%的学生认为自己操作设施设备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多数学生认为展示自我的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有了提高。

数字图书馆是管理工具。与互联网环境相比,数字图书馆对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控制力。限制学习资源、强化学习动机、监控学习过程、规范学习行为的管理手段,能促使这些学生完成教学任务,逐渐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参与调查的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没有严格管理,自己没有学到多少知识。这些学生习惯了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被动地学习、接受式学习,没有养成主动参与的意识习惯和行为习惯,因此其操作设施设备的能力大多表现在娱乐方面,而不能成为学习、探究的帮手。这些反馈意见正好体现了数字图书馆在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数字图书馆是评价工具。与传统教学评价相比,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的评价功能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学习者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评价。二是评价内容多面化,学习者对不同学习专题的评价,全面地学习。三是评价形式多样化,既注重学习过程,也看重学习结果;教师可即时评价学生,学生也可即时评价教师。

综上所述,数字图书馆这一新型的信息技术工具,对于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钟志贤[11]教授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分成个体――接受、群体――接受和个体――探究、群体――探究四大基本类型。前两种是接受型的低投入型的学习,关注的是知识继承、占有;后两种是建构主义倾向的、探究型的、高投入型的学习,关注的是知识创新、超越。”技术内涵丰富的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在课改中的主要作用,就是针对接受类型模式进行改革,以模式的变革来推动教师的教育理念、学习理论以及师生角色、互动关系等系列的观念变革,使基础教育能够满足时代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对我国数字图书馆事业的憧憬[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6,5:4-5.

[2][3][4] “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专题项目“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研究”课题组.数字图书馆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6,5:6-7.

[5]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教基[2001]17号

[6]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2003-04.

[7]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4-13.

[8] 余胜泉,陈玲.1:1课堂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7,11:25-29.

[9] 谢非,余胜泉.中学混合式学习的教学实施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7,11:79-83.

篇7

进入中小学校的数字教室,就会感受到电子科技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教育教学的方式。这里没有传统的黑板,没有粉笔,没有讲台,没有课桌,没有传统的文具,取而代之的是数字文具盒和整合过的平板电脑学习工具箱。这种基于无线网络、手持移动终端及云存储的数字教室,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知识传递与互动。互动教学平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实时反馈,让教室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教学资源的提供者与分享者。

数字教室的出现对于传统教室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变革,颠覆了传统教室的固有模式。数字教室里,教师、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内容随时可以调用,并保存下来。其强大的互动、生成、资源库等功能改变了师生原有的上课模式,电脑储存着教师教学档案、学生网络浏览记录、全班学生学习记录等。那么数字教室的出现,对教师和学生意味着什么呢?教师和学生需要拥有哪些技能,做好怎样的准备才能应对数字教室的挑战?

数字教室里的学生

从学习角度而言,学生需要用平板电脑,浏览教师为他们提供的电子课堂资源。平板电脑可以记录学生的操作过程、网络互动情况、作业完成速度和准确度等。学生们在整体知识规划的学习氛围里,观赏剪辑的精彩短片、概念转化、主题讨论和科普阅读,学习如何运用信息科技来辅助学习,提高学习成效。

21世纪的学生被称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电子产品和设备,尽管对数字教室里的设备并不陌生,但是学生的数字素养仍然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于信息科技的应用有了正确的理解,才不至于误入歧途。建议在开始使用电子书包和数字教室时,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包括对学生使用软硬件知识的培训、电子教材使用方法的培训和数字教室里的规则培训等。尽快帮助学生克服从传统教材过渡到数字教材的不适应,使他们尽快适应数字时代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

数字教室里的教师

在21世纪,由于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的爆炸式更新,教师是一位教学者,也是一位学习者。教师需要终身持续地学习,因为数字教室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教师知识来源打破教科书的局限。如何将平板电脑融入教学之中?如何将平板电脑正确地运用于日常生活的问题解决与学校课业的学习活动中?数字教室里的教师,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通过职前教育渗透信息技术,或是在职后教育进行信息技术软硬件的培养。鼓励教师多参与校内外或网络提升课程。当教师拥有先进的教学科技时,才能发挥其教育专业优势,将信息科技融入课程教学活动,展现信息科技投资效益与课程教学成效最大化,实现教育梦想。

其次,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改变孩子科技应用方式前,必须先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必须先改变想法,才能改变教学行为,改变科技的运用方式,创新信息科技融入学习的新思维。教师可以运用信息科技来引发孩子的学习创意,促进团队合作以及学习资源整合等。

最后,教师要具备转化与整合教学的能力。让教师学习如何整合教学网站、研究书籍、评量工具、阅读书籍、工作坊等丰富内容,将之融入课程规划、教学策略、班级管理与课程行动研究等,来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在使用数字课堂之前,应该先规划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与学习评量等,搭配完整的教学配套方案,让学生透过信息科技来转化抽象概念,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数字教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一:重“硬”建设,忽视“软”提升

对策一:我国进入了教育信息化时代,国家了支持和鼓励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数字教室目前在海淀区已经开始建设,并会考虑全面铺开。有了数字化的设备和教室,更多的是需要拥有数字素养和技能的教师队伍。教师可能会因为不同的专业背景、学习兴趣与教学专长,而扮演着单一且独特的教学角色。从管理的角度,不能只考虑硬件建设,更多的需要考虑软件的功能开发、数字资源的建设、教师数字素养和技能的培训。对于电子书包、教材的选用、数字资源的建设,我们应该举整个区域之力来整合各方资源,不搞重复建设,避免浪费。对教师队伍,应该及时进行数字素养和技能的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学校内外的学习社群,打破单一学科知识、学校地理位置与自我专业的局限,开始多角度的专业成长与教学思维。当教师知道如何使用技术、演示技术、指导和监控学生使用,并利用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行有效沟通时,信息技术才会在课堂上发挥作用。

问题二:谨防“电子书”变成“翻页书”

对策二:当教师习惯于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时,也就不自觉地“复制”了科技应用方式,教室内的电子书成为“翻页书”。在教室内的信息科技将成为单一教师教学活动的照本宣科工具,无法让学生充分运用科技融入多元学习活动中。教师在设计学习单元和学习游戏时,要避免出现表面热闹而知识浅化的现象,这样的学习单元和学习游戏,无法引领孩子进行深度阅读和主题探究的深层次学习。教师应该在设计数字课堂时,考虑让孩子学习如何将学习内容融入生活经验中,学习通过信息科技来展现抽象的学习概念,给学生更多探索空间与思考时间,运用不同的阅读与问题解决策略。问题三:数字教材一定胜过其他形式的教材对策三:数字教室里,没有了传统的纸笔,不一定就意味着电子教材一定比传统的纸质教材高级。教师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教材形式。例如,在培养学生空间感,或者是对物质的认识、化学反应的实验时,实物教具能让学生动手亲历学习过程,这远比电子教材上模拟的3D模型或者多媒体素材更有趣。数字教室中的电子教材与其他形式的教材应该是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

问题四:数字原住民与数字移民

对策四:当今学生所生活的时代与其父辈和祖辈学生时代有天壤之别。数字原住民,也就是今天那些伴随着数字技术成长起来的孩子们,他们在使用数字技术时可以随心所欲且充满信心。教师则属于进入科技世界相对较晚的数字移民,因而在很多情况下,师生关系、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小组合作学习都会受到数字时代新型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挑战。如果班里有学生比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懂得更多,教师可以向学生寻求帮助。对于学生而言,应该有一个在不同年龄阶段要达到的技术标准。教师由于缺乏自信或者缺少培训,从而看不到数字教室中使用技术的益处,有可能对数字教室持否定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技术培训,掌握信息技术,建立自信,克服恐惧心理。

篇8

一、一点质疑

“数码手绘”隶属于“电脑绘画”。是属于信息技术教程领域的学习内容,与传统美术绘画有关联,却又是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美术绘画操作性要求如何实现?绘画中的线条感,色块对形体的塑造感如何完成?很多学校开设的电脑绘画兴趣小组,多由信息技术教师担任其辅导教师,不过是让学生结合电脑作画途径,更多地掌握了操作系统或软件的知识技能,电脑绘画水平远不如纸质作画。对审美的影响充其量不过是对学生眼界的拓展,创新思维的启发而已。因此不管是“数码手绘”也好,“电脑绘画”也罢,对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贡献也就行至于此,难有进一步作为。

二、二点支持

福楼拜说“越往前走,艺术越是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人从山麓分手,又在山顶会合”。悄然来临的新生事物往往暗合着趋势,而趋势不是用惯性眼光看的,是要用理性思考来判断。“数码手绘”虽已不是新生事物,但对于基础教育的美术教学,雾里看花也是必然过程。

首先,传统美术与数码艺术同根同祖。可曾有信息技术专业培养出了大批的手绘人才?可曾有数码艺术工作者没经过长期传统美术的训练?不难看出,无论何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它的审美准则依然建立在传统美术审美意识观念之上。因此,“数码手绘”,是继承传统美术衣钵,以传统美术精神灵魂为核心的数字化艺术形式。

其次,数码科技对传统手绘的软硬兼施。长久以来,面对电脑绘画,一线教师与学生都抱有两个痛苦,一是鼠标作画的痛苦。几乎没有人能运用鼠标快速画出流畅的直线或弧线。二是没有合适软件的痛苦。美术图形软件中,要么是简单而又易学的windows画笔,要么是完善而又复杂的Painter。必须解决以上问题,才能让“电脑绘画”由“电脑鼠绘”转向“数码手绘”。这需要有精确模拟人手压力的数位板,如“Wacom数位板”,和能够具备真实绘画的显示效果(包括笔触、肌理,还有水性的渗透效果等),而又容易掌握绘画软件,如:“奇奕画笔”。软硬件相互配合,形成一体合力,能够成功地将数码绘画感觉还原成纸质作画的效果,给中小学美术绘画教学领域提供了新的表现方式。因此,虽然“数码手绘”某种层面上被包含在“电脑绘画”范畴之列,但它更为注重的不是软件操作技术,而是绘画技能。

审美准则的统一,科学技术的支持,是实现“数码手绘”的前提,是单纯“电脑绘画”的成功转型,是将美术教学数字化进程的有力推手。

三、三点影响

“数码手绘”将传统绘画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以其巨大的实用性、真实性,弥补了传统绘画教学的种种缺憾,如物质的成本,绘画的便捷,繁重的负担,课程随机性生成的及时保存等,圆满地顺应了教学时代性的需求,让传统美术有了更为广阔的表现与应用领域。从一线教学实践归纳,对美术教学的影响目前有3个方面。

1.数码创作,教师专业素养的保障

运用数码手绘技术给美术教师专业素养提供的有力保障。美术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发展,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情况却是:对大多数工作10年以上的美术教师来说,已经不会画画(专业素描色彩)的人不在少数。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美术教师来说,紧随后尘也是势在必行。道理很简单:不教美术专业班的教师,工作中不需要;繁重的教学工作,一周十几或近二十节课教学任务,不会有哪位教师能赋有挤上一排颜料,铺上一张画布,心平气和创作美术作品的闲情。退一步讲,即使有,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又有多少让美术教师激情挥舞画笔,满身油彩的矗立于画布面前的空间。在数码手绘技术的支持下,一张办公桌,点滴间歇的时间,挥笔作画也已非奢望,打开电脑,就如同支好了画架。

笔者就曾遇到一位印象很深的中学美术教师,年过半百的他,平时接触信息化时间少之又少,在接受过“wacom数位板”与“奇奕画笔”软件培训之后,数位板的运用得心应手,软件也很快上手,没事的时候,信手几笔,半年下来,若干幅的美丽画作,让他又重新拾起了当年美术创作的激情体验。

2.数码范画,课堂教学手段的变革

运用数码手绘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范画演示,给美术课堂教师充分的灵活性与自主性。同年级的课堂教学,教师不需要多张范画的重复演示,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数码手绘进行的教学范画,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每一次的修改与完善都能随着课堂流程及时地保存,也为教师的课后反思增加了实践依据。

初中美术教材中,有一节《变迁中的家园》这节课,主要是铅笔淡彩的教学内容,在传统课堂中,要想有完整的铅笔淡彩的绘制过程几乎不可能,演示环节主要被其步骤图所替代。在这节课中,教师灵活运用了“奇弈画笔”中“水彩笔”“喷枪”工具极好的真实效果,进行着色,灵动清新的铅笔淡彩画面跃然屏幕之上。使课堂融入了浓郁的人文情结,又在很短的时间里演示了其绘制过程。整节课精炼而又完整,卓实高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了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作能力。

3.数码绘画,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

运用数码手绘技术扫平技术障碍,提升创作能力,让情意性的绘画过程回归本质。笔者在历经10年中小学电脑美术绘画辅导中有所体会,从最初的摸索尝试到软件的探索创新再到现在的数码手绘,期间虽也有不少收获,但也走了许多弯路,可谓是跌跌爬爬。鼠绘的过程,别说是孩子,就是成人都觉得非常困难,加上低年级小学生手部肌腱组织尚未发育成熟,画面造型实在不敢恭维,唯有多花时间,反复修改,一幅像样作品才能成型。此过程中,教师累了,学生也没了兴趣。相信这个不是电脑绘画的初衷,但又是当初绕不开的一块巨石。

笔者挑选了3幅不同时期的电脑绘画作品,做一比较,挑选作品代表该时期的平均水平(如图l,图2和图3所示)。

不难看出3幅作品间的差异,在画面构图,形体塑造,色彩表现等方面都随着软硬件的发展而进步,尤其图3中熊猫的毛发表现效果,为前两者无法企及。

“wacom数位板”首先解决的就是作画习惯的问题,近乎实际的作画感觉,让学生的创作重点由电脑技能移向了绘画技能。“奇奕画笔”的逼真模拟,实现了作画过程的“易造型、重构思”。不仅于此,中学美术专业班的学生,在数码手绘教室里开展的素描静物的教学,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效。一节高中美术专业课程,教师运用了数码手绘技术,引导孩子们进行静物素描基础的训练教学,“奇奕画笔”的“铅笔”工具和“wacom数位板”灵活而又富有表现力,构图的调整,明暗的比较,造型的修改,与传统美术教学相比,可谓事半功倍,给学生静物素描认识与表现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