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8篇

时间:2023-06-06 09:00: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

篇1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原因分析;对策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方向,而且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就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可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并找出对策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价值观的主要表现

1.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生寄予厚望,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却令人担忧。转型时期,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的变化特别是成人社会中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剧烈变化使得置身于社会中的青少年学生遭遇了信仰上的困惑与冲突,如怎样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奉献与索取、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等。

2.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它唤醒了人们心中沉睡已久的自我意识。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

3.生活追求新潮,贪图安逸享乐。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高档化,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青年学生也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较低的原因

1.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正处在逐步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重要时期,社会大环境的各种因素都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竞争体制有利于促使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促使进取观念、平等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等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强化,从这一方面来说,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趋于务实,既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个人意识的觉醒,值得肯定。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其消极因素也是非常明显的。

2.学校道德教育和管理的不足。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未能很好地结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而过高要求,缺乏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体系,也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和约束。

3.在当前形势下,许多学生对日趋多元的道德标准有时不能加以正确选择,面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不能自觉地去身体力行那些良好的道德规范,有的大学生在道德文明方面甚至知行脱节。因此提高大学生文明水准,重视大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已势在必行。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积极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1.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引导他们做品德高尚的人。部分青年学生中存在有道德伦理的困惑,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培养,是消除青少年伦理困惑的最根本的途径。

2.加强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讲公德就是要尊重社会,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关心他人,要使社会、公众在自己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提高高校教师素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关键。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者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建设者和科学文化的传播者,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提高师资水平,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一个好的教育者身上应该具有两种力量:知识和人格。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靠的正是这两种力量。而教育者要言教和身教相想结合,其中言教就是展示知识的力量,身教就是展示人格的力量。这就要求教育者对自己宣传的道理,要坚信不移;对自己提倡的品德,要力求具备;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应切实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应坚决不做。教师不仅要通晓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精通素质教育的方法与艺术。

此外,还要加强教育者师德建设,高尚的师德,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终生受益的。加强师德建设,需要强化教育者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为教育奉献的思想。

参考文献:

篇2

Wang Jin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Baoji 721013,China)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普通高校艺术类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宝鸡文理学院的美术类学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由于美术类大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本身对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和人格素养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文章以宝鸡文理学院美术类大学生为对象分析了美术类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并对形成美术类大学生道德现状的因素做了分析,以利于对美术类大学生的培养。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number of art students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number of art students in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is also growing. The moral and personal qualities have high demands when the art students undertake majored work in the future. So the article to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tudents as objects, and analyzed art students moral status, and analyzed the factors which formed art students moral status,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cultivation of fine arts students.

关键词: 美术类大学生 思想道德

Key words: art students;moral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231-02

0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越来越多的艺术类学生出现在普通高校,宝鸡文理学院的美术类学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作为我院的一部分,美术类学生的生源渠道比较宽泛,对象比较特殊,且通过独立的方式进行录取工作等,使得其与其他非艺术类学生相比,在思想、心理、性格、行为等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美术类大学生毕业后所进入的工作领域对其思想道德和人格素养的要求也很高。所以,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况进行了解分析,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美术类大学生的道德现状

1.1 政治敏感性较低,理想信念淡薄美术类大学生普遍对国家和社会大事不太关注,甚至有一些大学生存在厌烦政治的心理,他们十分关注自身专业的成长发展。他们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对他们有较深的影响。美术类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和参加党课学习的比例远远低于非艺术类学生。他们的业余时间多为准备各类展览所占用,参与社会事务较少,缺乏社会责任感,考虑问题容易忽视现实基础,理想化色彩浓厚,部分学生思想偏激,不能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变化与发展。理想信念相对淡薄是他们的普遍特征。这些导致艺术类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容易偏离正确轨道,有些甚至走向极端,把艺术与现实完全脱节,脱离艺术服务人民大众和社会需求的主旨。

1.2 由于美术类学生感性高于理性,致使部分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等的负面影响较深许多美术类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开始独立生活,在外寄宿写生、练画,背着画板到全国各地去写生、考试,接触社会较早,在社会转型时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由于个人辨别能力的限制,各种不良风气也在不断的侵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他们更容易在思想和行为上偏离正轨。

1.3 集体主义观念缺乏,强调小我美术类大学生普遍注重个人追求,强调张扬个性,喜欢无拘无束、自由、散漫的生活。再加上美术类专业授课及学习方式特别,生活方式相对宽松,造成学生大多缺乏纪律性,盲目追求自由,生活作风懒散,纪律松弛,不愿服从统一的安排,迟到早退,喜好我行我素,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较少,大集体即班、级、系的概念比较弱,不宜于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同时也使得相当部分学生在群己观上发生了向个人本位和利己主义的偏移,过分强调个性、自由和权利,集体观念淡薄,缺乏使命感、责任感。[1-2]

1.4 轻视综合文化素质目前,我院美术类生源来源多样且独特,而且在录取时文化课分数线比专业课分数线低,再加上一部分美术类学生是因喜欢这个专业而选择了美术,而另一部分是高考前夕因为文化课的不足而选择美术专业作为上大学的捷径。前者大都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甚至把艺术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其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学习上,因此他们往往更重视专业课程而相对轻视文化课的学习;后者本身就缺乏坚实的文化基础,专业基础也不牢靠,这势必导致其中的一部分学生文化修养不够,视野不开阔,脱离正确全面的学习渠道,缺乏人文精神。所以,文化基础薄弱是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多集中在文化课上。

2形成美术类大学生道德现状的因素

2.1 社会因素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各国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冲击,尤其是价值观的冲突也日趋明显。各种文化思潮、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必然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美术类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属于社会上最敏感的群体,却又缺乏敏锐、准确的辨别能力。他们容易对一些丑恶现象和拜金主义、自私、欺诈、崇拜权利等产生疑问和困惑,把社会主流误认为是那些支流、暗流,被这些不良风气所影响,受其熏染,使其淡化对理想信仰的追求,不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

西方文化尤其是艺术思想对美术生的冲击最直接,受其影响最深。各种流派、各种思潮、各种表现手法和多元化的行为方式融合激荡,肯定会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美术类学生对经济发展的追求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日益强烈,有的学生依靠所学的专业技能进入经济领域,使得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渴望异常强烈,倾注了很大的心思和精力用于提高个人技能,在社会形象的塑造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使得他们缺乏集体意识,自我意识太强,生活上追求个性化不注重细节,有的甚至再出时尚利己主义色彩浓厚。

2.2 学校因素由于近年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学院对担负着学生“三观” 教育重任的“两课”教学没有针对美术类大学生“轻公共课重专业课、轻理论重实践、轻被动接受重主动参与”的个性特点,仍以说服教育法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缺乏,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没有把德育教育放在正确的位置。仅仅局限于对美术类大学生目前的道德水平和认识空间的教育,没有深入、系统的了解它们的思想道德状况。

2.3 学生自身原因美术类专业学生个性鲜明,但集体意识淡薄;情感丰富,感性思维占据优势,但组织纪律性较差,不愿服从纪律约束;强调个性化发展,个人至上,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相对淡薄,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势。在美术类大学生看来“艺术就是激情”,艺术就是个人情感的外泄,他们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4]

大多数美术类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专业课程,很多人对自己的专业非常热爱,甚至认为“艺术就是自己的生命”。这些学生通常在专业课程学习上更认真,相对不太重视其他文化课程,有的学生在上大学前因为文化课基础差为通过捷径进入大学选择了美术专业也使得部分学生文化修养低,基础薄弱。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因为文化素质的下降而不理想,缺乏可塑性。所以,思想教育在美术专业学生中的先天不足,使得该工作尤为特殊、迫切、繁难。

参考文献:

[1]宋玉静.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困惑及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7):59-60.

[2]曾志东,夏莉,施式亮.前高校艺术类学生的道德教育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252-254.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素质 道德现状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02-02

大学生群体的品德素养是构成国民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整体上看,奋发进取、乐于奉献、诚信自律、关心社会是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的主流趋势,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道德认知和较强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也符合社会基本规范。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各种思潮大量涌入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当前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行为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探讨如何加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一、当代大学生的主流道德素质表现

(一) 政治思想健康向上,不断追求上进

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伟大成就的直接受益者,亲身感受到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对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当代大学生非常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尤其关注涉及国家、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和民族感情的重大事件,表现出了积极的爱国思想。因此,当代大学生对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前途充满信心,表现出积极、稳定、健康的政治思想。当代大学生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深刻的认知,渴望通过学习完善自己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认识到思想道德素质对于自我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二)注重创新精神,寻求自身的不断发展

大学生们已认识到创造精神是新时期人才的必备条件,懂得创造精神来自创造性的思维、顽强的意志品格、丰富的知识和独特的创造能力。当代大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重视逻辑性思维的锻炼。在探索自然和社会的知识时,他们勇于质疑、批判和创新,敢于挑战权威,不断追求创新。当代大学生对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非常迫切,他们对思想道德素质、政治法纪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能力业务素质和社会适应素质等方面的锻炼和提高都十分投入。

(三)热衷服务奉献,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更加务实,更多地用理性的视角来看待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主张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融入集体中求得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积极通过勤工俭学、社会调查、三下乡、志愿服务、实验实习等活动来了解自我、认识社会,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在西部支教工作中,许多毕业生争先申请到贫困山区支教、志愿服务,支援当地建设,还有一些学生主动放弃大城市优越的工作机会,选择回到贫困的家乡,为建设家乡奉献力量。每次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社会百姓遇到困难及贫困家庭的同学面临压力,大学生们都义不容辞地以实际行动担当起社会责任。这些都说明了当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了个人责任与集体利益的有机结合,体现出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民族前途相结合的趋势。

(四)积极践行诚实守信和生态文明价值观,严于律己

新时期的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时代,多元化的道德观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对大学生的道德判断、选择和行为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在高校的助学贷款中,绝大多数贷款学生都把诚信摆在首位,按时还本付息,践行大学生良好的诚信道德观。在生活中,同学们都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价值观,以积极的行动关注生态、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这两个现象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有了新的提高。为了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们具有较高的道德责任感,关注人类命运,立足诚信公正,崇尚生态文明,养成更自觉的道德行为习惯,塑造更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出现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确实具备与众不同的时代特征和社会个性,他们道德素质的主流发展是首要趋势。但是,也应看到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道德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

有关调查表明:“贡献社会”、“事业成功”、“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是当代大学生人生幸福追求的三个主要内容。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有的大学生在价值观念的取向上趋于功利化,“金钱至上”的思想不断发展,见利忘义、逐利弃义之举增多,功利化的价值倾向仍然存在并有增长之势,对金钱物质和自我感官享受的追求得到相当多大学生的认同。不少大学生认为工作就是为了挣钱,因而他们在择业时把高收入作为首要标准和动力。在现实行为中,以自我为本位,把个人利益置于社会、集体利益之上。在社会主流价值观正在形成“道德共识”的过程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对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的消极影响比较严重。

(二)道德素养较低

当前,大学生道德素质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道德意志不坚定,自觉克服困难的能力和毅力较弱,出现学习热情的短时性、情绪波动的极端化、理想目标的随意性;二是公共道德意识不强,大学生活中存在“课桌文化”、“墙壁文化”、“厕所文化”、“宿舍文化”泛滥的现象,部分学生有恋爱行为不文明、上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酗酒闹事、破坏公物、打饭插队、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行为;三是道德情感薄弱,对社会一些不良现象缺乏理性判断,情感稳定性较差,应对挫折的抗逆力较低,甚至有不愿意接受不同观点的固执思想。

篇4

论文摘要:新形势下,规范、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十分必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4eN.索、研究可行的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就业方式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供需矛盾突出,毕业生数量激增,就业压力、竞争力加大,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规范和加强显得十分紧迫。笔者在结合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吸收有关成果,就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规范、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以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质量、效果,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就业实行分配制度,进了大学就等于进了就业的“保险箱”,大学毕业生无就业之忧,也无就业之白主。随着实行不包分配、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之后,就业指导才逐渐显得重要。由于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晚,专门研究、系统研究还不够,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问题还较多。了解就业指导的现状和需求是加强就业指导,全面提高服务水平的必然途径。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2。世纪80年代中期,高校开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以后逐步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不显著。同国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相比,我国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主要是开设就业指导课或专题讲座、组织洽谈会、推荐毕业生、提供需求信息等;内容和任务主要涉及思想教育、政策指导、信息指导、技巧指导四个方面。总体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比较薄弱,机制比较僵化,临近毕业才进行,在高校教育和改革中所占比重偏小,未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未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具有共性的突出问题:

(1)尚未普遍、充分重视就业指导工作。2002年教育部就已制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教学[200218号),2003年又发T《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学「2003〕6号),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和高校要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并在场地、经费、人员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实际上大部分学校重招生、轻就业的观念依然突出,甚至认为就业是学生自己的事,与学校关系不大。就业指导部门人才缺乏、经费不足、场地紧张,很多工作开展不起来。

一些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也认识不足,没有当作分内之事,无心过问,任其“自然”。有的甚至连所辖区域内有多少大学毕业生未就业都不清楚,更不要说关心他们的生活了。

(2)就业指导模式单一,内容简单。大部分高校到学生毕业前才开始就业指导工作,多采用教与学、讲与听的形式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中碰到的问题;就业指导内容仍然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法规、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求职择业技巧等方面,而对于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与测试、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内容还是比较缺乏。Cz}西方多数国家非常重视对在校学生的职业兴趣培养与教育工作,从小学便开始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开展工作,就业指导全程化。

(3)缺乏专业性的、稳定的就业指导队伍。西方发达国家,就业(或职业)指导工作一般由专家负责,就业指导已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现在,我国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多为党政干部及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的同时兼做毕业生就业工作,还没有一支专门的、稳定的就业指导队伍。他们因事务性工作较多,不能抽出更多精力和时间专门从事就业教育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对一些社会现象、敏感问题、热门话题不能从理论上给予令人信服的解答,说服力不强,指导的质量与效果难以提高。部分就业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不利于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

(4)没有形成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就业指导对象多局限于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时间仅仅是在大学生毕业的最后一年,甚至是在“双选会”期间。就业指导仍存在短期性和季节性,缺乏连贯性和全程性,再加上没有形成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显然缺乏长期的、有效的就业指导机制。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针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研究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质量与效果的对策。笔者从四个方面提出一些对策。

(一)领导要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高校领导要切实学习、贯彻教育部有关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文件,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队伍的建设,深化教育改革,将就业指导工作列入学校重要工作之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提高、新发展。其次,将就业工作作为高校的“生命线工程”加以建设、重点抓。要充分认识就业工作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毕业生作为高校的“教育产品”,质量的好坏将直接由就业市场来决定。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社会反映、对人才质量认可程度及毕业生的工作业绩,直接决定学校的社会声誉、社会地位。[3]试想,如果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不高,读了几年大学却找不到工作,学校生源还会好、会多吗?学校还能办下去吗?再次,学校应以“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就业需求”为导向,加大改革力度。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将学生成人、成才与毕业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二)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建设

加强对现有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培养、选拔,组建成专兼结合、业务水平高的专门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这支队伍应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层次和水平,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体系。随着我国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就业指导工作机构及其职能已从单纯的管理控制型向指导服务型转变,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不断拓展深化,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理念、文化素质、工作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是很难以适应的。同时这支专门队伍要深入社会、深入到用人单位,加强调查研究,保持与用人单位、人才市场的密切联系,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切合实际需要,针对性、前瞻性更强,不断提高就业工作的效果,扩大就业率。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的领导、培训,并制定有关政策,保证其稳定、壮大、发展,为本地区吸纳、使用人才或输出人才做出贡献。

(三)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

逐步建立完善的、规范的校、院系、年级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健全各级就业指导的领导机构,规范就业指导人员的行为,建立就业指导的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学校、院系及年级就业指导机构的指导作用。高校要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办公条件(特别是运用现代化信息网络的手段和方法)、经费保障、职称职务晋升与奖励等方面,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给予重点扶持;要将就业指导的教育教学列入学校教学计划,作为必修课、指选课从大一起就开始安排,使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有充分的保障,高效地开展,使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职业竞争中显示优势,立于不败之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对高校的就业指导机制发挥领导、指导作用,给予必要的支持,促进其J顶利健康地运转。

(四)深化改革,提高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质效果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教育教学尚未有成熟的、系统的理论与教材,多数学校尚未列人正式的教学计划,不少是临时应急,零打碎敲。针对这样的现实状况,笔者认为迫切需要总结、整合、深化改革,才能提高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与服务工作的质量、效果。高校要将就业指导的教育教学研究作为学校教育改革深化的一项重要课题,列人学校规划,就其理论、实践与方式、方法、措施、手段等方面,全面、深人地制定改革方案,组织实施,尤其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篇5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融资 对策

本项目通过对河南省100名大学生创业者的调查发现,尽管创业大学生们对河南省的地理位置、交通设施、及政府对创业的态度等创业环境要素表示满意,但是对经济水平、高校科研实力、创业融资等创业者认为比较重要的创业环境的评分相对较低。由于经济水平和高效科研实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本文通过参考大量文献和借鉴国内其他省份支持大学生创业融资的有效经验,并随机采访多名大学生创业者,总结出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的现状,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的现状

1、亲朋好友的支持

在对100名大学生创业者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70%创业者的创业启动资金来自于家庭或朋友的资助。很多创业者表示,由于初出茅庐没有任何创业经验,当他们拿着创业策划书去找银行或者风投的时候,他们的想法总被别人笑话,更不用说能够融到创业的资金,也就是说他们的创业计划根本得不到认可。而创业者的家人和朋友由于相对了解创业者,再加上浓厚的亲情关系,一般都会给与资金上的支持。亲情融资的优点在于时间上限制较少;借款的利率较低甚至没有利息;其主要缺点在于融资额度有限,处理不当容易产生矛盾。

2、政府支持型的创业融资渠道

政府支持型的创业渠道主要来自财政专项资金、创业基金,小额信贷担保。在政府专项财政资金方面,政府主要支持中小型科技类企业,政府无偿资助的金额一般在100万左右。对于个别重大项目政府最高会支持200万,但要求企业有相应的配套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项目给予200万元以内的无偿资助,或不超过150万元的财政贴息。毕业生可申请的创业资金主要散见于中小企业创业基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而中央财政明确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资金规模,每年不足20亿,加上其他共享的政策资金,不足百亿元由此创业个大学生想得到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并非易事。

创业基金政策指的是用于资助高校毕业生以其科研成果或者专利发明创办科技企业,鼓励大学生依托科技自主创新和创业,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培育技术创新型人才,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的由政府出面建立的创业资金又被称之为种子基金。尽管这种基金在上海、浙江等地已开始运作但是河南等大多数省份依然没有该基金。河南创业大学生根本无法享受到种子基金的优惠政策。

小额信贷担保是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各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有条件的城市信用社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小额贷款,贷款额度一般在两万元左右,贷款期限最长为两年,到期确定需延长的,可申请延期一次并要求为创业学生提供开户和结算的便利,简化其他手续和程序。担保最高限额为担保基金的5倍,期限与贷款期限相同。贷款利息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利率来确定。但是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很少有创业者使用这种融资方式。因为这种融资渠道的资金额度有限,而且需要经过大量繁琐的程序,其数额小和漫长的申请周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初期发展。因此这种政策很难实实在在的帮助创业者融资。

3、商业型融资渠道

商业融资渠道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银行贷款、风险投资、民间借贷。银行贷款是我们调查中创业者融资的最重要的渠道。当前银行贷款主要分为抵押贷款、质押贷款和担保贷款。只要创业的大学生能够提供符合要求的担保物、或质押物、担保人,即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目前有一些银行开展了小额贷款业务,甚至可以免抵押。比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额贷款业务,无须任何抵押或质押,手续简便,满足农户和小企业主对小额、短期流动资金的需求.只需要借款人组成联保小组或找到担保人,携带身份证,如是商户还需要携带营业执照,一同到开办小额贷款的网点提出申请并接受调查,审批通过,签订完合同后,就可以拿到贷款,最快3天就可以拿到贷款。但是商业银行主要是以营利为目的,而大学生创业本身存在高风险,必然存在还款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尽管多数创业者由于家庭的支持,愿意用房产或其他东西作抵押,但是银行对创业者的放贷并非十分顺利。但是银行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又不得不推出一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如河南某银行推出的金融融资产品,从面上看是支持创业政策,但其利率却高于一般的贷款利率,还款期限还非常短,这让很多创业者望而却步。至于风险投资家和民间放贷者则对大学生创业很少问津,因为多数风投家和放贷者更愿意把钱放到已初具规模有着稳定的收益的企业上。

纵观以上创业者的融资渠道,尽管渠道众多但是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针对以上现状本文对河南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二、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的政策建议

1、建立政府支持的小额担保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机制

在上文的分析中政府小额信贷担保的弊端在于额度小、申请周期长并且都需要抵押物。归根到底小额信贷其实是一种由政府作为中间人,由银行主导的一种向大学生贷款的一种行为。而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很大程度上不会受制于政府的无条件的约束,轻而易举的将资金带给大学生创业者,即使一部分创业者能贷出款也要走和普通企业一样的贷款程序。因此这种政策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基本上享受不到优惠。但是如果政府能把小额信贷担保与高校合作则效果大不相同。比如,我们可以采取类似大学生助学贷款的模式,开展大学生创业贷款。由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落实对大学生创业的小额信贷。建立相应的配套机制,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的创业贷款进行适当比例的补贴,甚至对学生贷款额利息进行全额补贴。以促使这种政策能够得到长期有效的贯彻执行。同时把对大学生创业贷款的支持,纳入对银行各级从业人员的业绩考评体系。高校和银行联合组成专家团队对大学生创业计划进行考核。审核通过的创业者仅需将毕业证或者学位证留在高校作为抵押,便可以从银行带出创业款项。这种方式及消除了银行的后顾之忧,也降低了创业者的融资难度,同时对高校的就业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2、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

大学生创业基金是大学生创业融资的又一重要渠道,他是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的重要表现。比如美国的硅谷就是依托大学生创业基金孵化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如2005年3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启动了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 2008年9月浙江省设立科技创新基金鼓励在校大学生创业,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的科技项目包括三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推广项目。以上大学生创业基金的设立极大地缓解了大学生创业者的融资压力,增强了创业者创业的信心。河南政府应当设立专门的机构,建立政策性的大学生创业基金,多种渠道的筹集资金,让自愿帮助大学生创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其中,从政府的层面对大学生创业进行鼓励和支持

3、加强金融改革,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展融资渠道

专业性的中型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是推动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这一理论也得到了西方发达国家实践的证明。对于创业者来说,尤其是对于高科技领域的创业者,寻求风险投资商的帮助,是一个合理、有效的途径。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缓慢,私人权益市场的不成熟也限制了大学生创业的融资渠道。因此在出台配套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大学生创业贷款的同时,需要加强风险资金的融入,在给企业带来丰富现金流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在大学生自主创业中的支撑作用。比如风险投投资公司目前在国内迅速发展,河南仅郑东新区就有上百家投资公司,如果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风司与大学生或者高校合作,那么河南大学生的创业融资渠道就会大大拓展。

参考文献:

[1]周秋江.地方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8(5):135-137.

[2]吴启运.我国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构建研究叨[J].科技创业月刊,2008(3):32-33.

[3]王庆华.河南安阳工学院大学生创业现状调研报告[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09(5).

篇6

关键词:思想道德;礼仪教育;发展现状;原因分析德育教育是礼仪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大学生开展道德礼仪教育是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加强高校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大学生自身素质提升的需要。当前在大多数高校开展的道德礼仪教育课程,授课内容基本停留在培养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层面,忽略了反映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礼仪教育,从而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方面的缺失。

2012年4―6月,笔者就河南省部分高校道德教育和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座谈交流两种方式:共在6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4份,有效问卷186份,有效回收率达93%;并与15名高校教师和50名学生进行了座谈。通过调查,发现在当今日益宽松的成长环境下,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畸形膨胀,各种不文明的行为日渐增多,可以说,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礼仪状况令人担忧,其道德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1大学生关于道德礼仪教育的认识

在问卷调查中,85.8%的学生认同在大学开设礼仪类课程,而71.8%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礼仪素养方面需要加强,仅9.8%的学生认为礼仪知识不重要。在座谈交流中,有16年教龄的高校教师张某在提到当今大学生礼仪修养时深有感触:“现在的大学生礼仪修养日益淡薄,常有学生见到老师装作视而不见的情况。”面临毕业的20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谭某在谈到自己的求职经历时这样说:“细节决定成败,在即将走入社会时才体会到了这一点!礼仪素养很重要,我前几次的求职失败就自己得礼仪表现有一定关系。”实际求职过程中,确实有不少学生因为欠缺相关礼仪知识而错失良机。可见,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礼仪素养在求职竞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认同礼仪教育,大多能认识到自身在此方面的不足,希望改进和提高。

2当代高校道德礼仪教育的现状

目前,不少高校开设了道德礼仪教育课程,但是课程内容主要侧重于政治思想教育而忽视了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生活细节和行为习惯存在不足,缺乏清晰的自我评价与自我规范。于是,学生们就很难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道德行为,尤其在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例如,屡禁不绝的课桌文学;低级下流的口头禅;不会尊重他人;甚至将无视校规校级的行为视为有个性。可以说,当代大学生中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将直接影响到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已经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尽管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但与当前高校的德育过空过泛、效果不佳有着必然关系。在问卷调查中,50.5%的学生表示曾因为自己礼仪上的不周而造成过不好的情况,40.3%的学生曾在举止礼仪上被别人提出过批评,65.6%的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在交际过程中礼仪方面总体不乐观,希望得到指点并加以改进。笔者从中发现了当前高校礼仪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如关于促进高校学生提高礼仪素养方面的研究很欠缺,具体到操作层面就出现很多不易解决的问题,可以说,尚未形成有效的礼仪教育体系。

3大学生道德礼仪缺失的原因分析

在前期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礼仪素养的重要性已经被大学生普遍认识。但是,种种数据都指向了一个事实:当前高校礼仪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大学生道德礼仪素养的总体水平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3.1社会体制的变革和多元文化的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价值主体和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首先,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带来强有力的冲击。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强化,社会对个人的专业能力的肯定急速增强,致使大学生仅重视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而忽视了礼仪道德的重要性。其次,社会更加强调人性的发展,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冲击,使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更多地注重个性发展,从而忽视或漠视礼仪道德的规范性。第三,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综合体,在多元化的价值观、社会思潮和政治制度的影响下,大学生们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过度追求自由,致使组织纪律观念淡化。大学时期的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对他们极易产生负面影响,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等问题随之而来,从而忽视了道德素质和礼仪规范的重要作用,甚至将正常、高尚的礼仪规范视为虚伪造作、溜须拍马的表现,并对之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

3.2家庭道德礼仪教育的缺位

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的教育却应该是从小开始,而且这种行为习惯一旦成形就很难再予改变。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教育的延续,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内容大多是配合学校、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然而,长期以来多数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应试教育和智力教育,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升学及就业,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此外,有的家长自身不注意礼仪和生活习惯,没有给孩子树好标杆和做好榜样,致使礼仪的启蒙教育失去了内在根基。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面,部分家长过多的采用了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的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单一教育模式只是将大学生的精力集中在慵懒的校园生活和简单的书本理论层面上,削弱了他们应对社会的能力。于是,相当多的应届毕业生一旦离开父母和大学校园,踏入社会之后就有很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不知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面对挑战和经受挫折,从而会出现茫然、恐慌、逃避等心理问题。

3.3高校传统道德教育内容与礼仪教育的脱节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是非常高的教育层面,对学生来说是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而作为道德礼仪教育来讲,目的只是直观反映道德意识和礼仪活动的简单表现形式,也许只是一个礼貌的动作或一句“谢谢你”,所以当前高校教育出发点与道德礼仪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也可说,正是这样一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逻辑上的断层,也反映出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同社会需求的脱节。

篇7

关键词:道德价值观;研究方法;德育

一、研究方法

本文拟尝试性地利用现有研究模型,对日照大学城六所高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结构的四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借鉴。本研究以日照大学城六所高校学生1000名学生为对象,采用形容词选择法,由被试者在提供的道德形容词列表中选择符合要求的五个形容词,并按符合程度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回收有效问卷960份,有效率为96%。问卷回收后进行统一编码,问卷调查数据利用SPSS15.0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道德价值目标的选择。问题是“什么样的道德目标在我心目中最有价值或最无价值”等,是个体道德价值观结构中的核心成分,决定着个体道德价值观的基本取向,也表明着高校学生的道德价值追求。为了准确了解大学生道德目标价值取向,列出了20项正向道德目标和20项反向道德目标,让学生按自己的价值判断来选择。从有关道德目标的调查结果,可得如下启示:

第一,高校学生认为最有价值的道德目标前五位依次是孝顺、自信、责任心、守信、诚实。孝顺作为我国的传统美德是现代高校学生最为认可的道德目标,这说明高校学生都体会到父母养育子女的辛苦,这与当前社会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但是研究也发现社会所提倡的另外一些道德价值目标在今天的高校学生中已不受重视,例如,“简朴”(第18位)、“忠贞”(第19位)等道德价值目标在当代高校学生心目中均放在无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勤俭”这一中国传统美德已被排在最末位。第二,从高校学生对最无价值的道德目标的排序上可以看出,排在前面的恶德词中有阴险(第1位)、虚伪(第2位),说明高校学生可能最讨厌对待别人说一套做一套,甚至背后陷害别人的人。而另外一些行为,如顺从(第16位)、懒惰(第18位),虽然也不值得提倡,但是由于更加偏重于自身,而没有较明显的干扰到别人,所以高校学生将它们排在不太令人讨厌的位置。

(二)道德价值动机的选择。问题是“我为什么要追求某种道德生活目标”等。即便追求相同的道德生活目标的人,其道德动机可能也是不一致的。为了准确了解高校学生道德动机取向,我们列出了20项正向道德动机和20项反向道德目标,让学生按自己的价值判断来选择。可得如下启示:

第一,从这些道德动机上可以看出,对高校学生影响最大的道德动机是人格高尚(第1位)、带来幸福(第2位),这说明高校学生选择某些道德目标的动机主要是指向自身的,即选择了符合自身原则的道德目标从而可以使自己的内心获得安宁,并完善自我。第二,从高校学生讨厌恶德或恶行的原因上可以看出,他们最讨厌的前三位的原因都集中在损害他人的利益上,如损人利己等。而自我陶醉(第18位)、贪图享乐(第6位)等单纯的为了满足自身的愿望而出现的恶德或恶行则被排在了较不重要的位置上,这说明高校学生认为满足自身欲望但并不伤害他人的动机虽然讨厌但并不如蓄意伤害他人那样令人反感。

(三)道德价值手段的选择。问题是“我应以什么样的手段或方法去实现我追求的道德生活目标才最有价值”等。为了准确了解高校学生道德手段取向,我们列出了10项正向道德手段和10项反向道德手段供学生选择,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高校学生选择的这些最可取的行为手段上可以看出,他们最为欣赏的手段是勇于负责。责任意识在现代社会中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敢做敢当的人较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并取得更高的社会评价。本次研究还发现,一些传统意义上的行为方式已经不太受人重视,如见义勇为(第9位)、大公无私(第10位)等。第二,从排名前三位的手段(阴谋诡计、不择手段、阳奉阴违)中可以看出,某些居心叵测,表里不一的行为方式最为高校学生所厌恶。而另外一些行为手段,如默默无闻(第10位)、谦恭顺从(第8位),被高校学生排在了较不令人讨厌的位次上,说明高校学生对这些行为手段的容忍程度较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可以理解的。

(四)道德价值效果的选择。问题是“我(或者他人)的道德行为是否产生了有价值的效果”。为了调查高校学生对行为效果的认同程度,我们列出了10项正向道德效果,同时,列出10项反向道德手段让学生选择,并分别按其效果的强度排列,并得出如下结论:

(1)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团结和谐、彼此理解)是他们最希望达到的效果,这可能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高校学生的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一些只为了他人的效果如榜样示范(第9位)、他人快乐(第10位)被高校学生排在了最不重要的位置上,这说明高校学生还是希望自己实践道德最终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2)与高校学生最希望看到的道德效果相对的,他们最不希望看到的效果是人际关系的不融洽,这同样能够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高校学生的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一些仅仅局限于自己的道德行为效果,如自我表现(第10位)、自我损伤(第8位),则被排在了较不重要的位置上。这都说明了人际关系在高校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实践道德行为最终是为了避免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德育建议

(一)建立合理的道德目标系统。从当前高校学生对道德目标的选择上看,社会所提倡的一些道德价值目标在今天的高校学生中已不受重视,尤其是“勤俭”这一中国传统美德已被排在最末位,这是高校德育系统应该警惕和注意的地方。高校应该提供机会,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动机。调查结果显示,“追逐金钱”、“升官晋级”等动机较不让人讨厌,这体现出高校学生对人们和自身追逐金钱和权利的欲望上的容忍,也反应出社会上的官本位潮流与拜金主义的盛行也影响到了高校学生对道德的选择。现在许多学生甚至认为通过做投机取巧的事情而获得钱和权是有本事的。学校德育系统要警惕学生在金钱和权利欲望上的过度膨胀,给与正面的引导。

(三)引导学生采用合理的手段。从调查结果上可以看出,一些传统意义上的行为方式如“见义勇为”、“大公无私”等已经不太受人重视,而“明哲保身”等手段则最让高校学生所理解。高等院校德育系统要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开展宣传和实践活动,并设计情境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在分享和助人中获得内心的满足和成就感,从而养成他们乐于助人、勇于奉献的好习惯。

(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道德效果。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是他们最希望达到的效果,高校学生更加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对双方造成影响,促进人际和谐,而非单纯地为了自己或为了他人。高校学生应根据这些特点,合理引导学生,要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中切身体会到道德的正面效果,教育学生用正确的方式实践道德可以最终利人利己,达到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受助大学生;道德;滑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8-0063-02

一、高校受助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现状

(一)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HH高校受助大学生,其中100名为在校受助受助大学生,100名为毕业受助大学生,问卷设计如下:

1.你申请助学贷款的原因是()

A.家庭困难,无法缴费 B.自力更生

C.家长缴费,挪作他用 D.家长缴费,用来投资

2.获得助学贷款后,在今后的学业期间,你有何打算?()

A.完成学业,获得文凭 B.没有想过

C.毕业找工作,还贷款 D.努力学习,提高能力,赚钱坏贷款

3.毕业后如何偿还贷款,还不了怎么办?()

A.父母想办法,可以拖 B.自己想办法,慢慢来

C.相信自己能够有能力 D.走一步,看一步,无所谓

4.如何看待奖助学金()

A.没有想法,看法

B.评比不合理

C.能要则要,不要白不要D.对学生有一定的帮助

5.如何争取奖助学金()

A.努力学习,实事求是 B.装穷,做假材料

C.跟领导搞好关系

D.顺其自然

6.有社会团体或企业在寒暑假给你提供较高报酬实习、见习机会,你有什么打算?目的是什么?()

A.去,赚钱

B.去,既可以赚钱,又可以提高能力

C.去,是提高能力的机会D.看情况

7.当你得到个人或社会团体的无偿资助时,有社么感想?()

A.感激,以后一定报答B.没有感觉

C.激动但羞愧

D.感动但没有想法

8.毕业后你与原来无偿资助你的个人或社会团体有何联系?()

A.忘了,无任何联系 B.偶然信息联系

C.保持电话或信息联系D.经常联系,偶然拜访

9.毕业后,助学贷款不能按时偿还,怎么办?()

A.找朋友借

B.加班加点工作赚钱偿还

C.找父母坏

D.无所谓,拖

10.你觉得受助受助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原因是什么?()

A.受助是自己应得的 B.无诚信道德意识

C.无能力讲诚信道德 D.没有思考过

(二)调查分析与结论

1.在回答你申请助学贷款的原因时,选A的有72%,B的有2%,C的有23%,D的3%,说明在申请助学贷款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道德诚信。

2.在回答获得助学贷款后,在今后的学业期间,你有何打算?选择A的有81%,B的有8%,C的有7%,D的有4%,说明绝大多数受助学生没有提升自己能力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

3.在回答毕业后如何偿还贷款,还不了怎么办?选A的有54%,B的有21%,C的有5%,D的有20%,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受助学生对诚信不了解,诚信观念淡薄,对父母依赖性强,无抱负。

4.在选择如何看待奖助学金时,选A的有21%,B的有45%,C的有8%,D的有24%,这说明助学金的评比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起到真正的资助作用。

5.在回答如何争取奖助学金时,选择A的有21%,B的有18%,C的有14%,D的有47%,这显示不少受助学生在受助过程中有过不道德诚信行为。

6.在回答有社会团体或企业在寒暑假给你提供较高报酬实习、见习机会,你有什么打算?目的是什么?时,选择A的有40%.B的有54%,C的有2%,D的有6%,调查表明大部分受助学生只看重经济、物资资助而非能力、机会资助。

7.在回答你得到个人或社会团体的无偿资助时,有社么感想?时,选择A的有12%,B的有8%,C的有5%,D的有75%,调查表明大多数受助学生缺乏感恩、报恩的传统美德。

8.在回答毕业后你与原来无偿资助你的个人或社会团体有何联系?时,选A的有66%,B的有20%,C的有10%,D的有4%,说明受助大学生感恩意识极为薄弱。

9.在回答毕业后,助学贷款不能按时偿还,怎么办?选择A的有15%,B的有16%,C的有35%,D的有44%,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受助学生缺乏道德信用,对信用认识不够。

10.在选择你觉得受助受助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原因是什么?选A的有24%,B的有36%,C的有15%,D的有25%,结果显示受助大学生信用意识薄弱,信用能力较低。

总之,此项调查经过资助方、资助工作人员认可,调查结果属实。从整体上看,受助大学生存在信用道德滑坡、信用能力不足、感恩回报意识薄弱等信用道德问题。

二、高校受助大学生诚信道德滑坡的原因分析

(一)诚信理念及教育方面

1.高校缺少科学有效的诚信道德教育制度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在我国,目前的诚信道德教育主要包括:政治诚信、学习诚信、就业诚信、网络诚信、个人信用诚信五个方面,在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及社会资助诸多问题中,诚信教育的不足和信用的缺失是直接导致诚信道德滑坡、信用能力不足、感恩回报意识薄弱等信用道德问题主要原因,这其中跟高校缺少科学有效的诚信道德教育制度不无关联。正如人们常说的,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教育是万万不能的。只有加强诚信道德教育,才能在社会上、在学生心中确立一种正确鲜明的导向。诚信教育既是受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受助大学生自身行为规范的重要依据,也即诚信教育制度既是一种教育制度,也是一项受助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准则。据了解,目前很多高校缺少科学有效的诚信教育、评价和惩处措施。校园中存在很多不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各种弊端。例如,在高校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忽视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中,忽视信息的多向互动学习交流;在受助大学生的课堂学习上,忽视了操作应用、创新发现,忽视活动课程和社会实践等等。高校开展的与国家助学贷款相配套的针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诚信评价和学生违反诚信的惩处工作措施不多、力度不够。真正的科学有效的诚信道德教育制度就是要能够真正做到告诉同学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告诉同学们哪些是鲜明正确的价值诚信取向。因此,学校制定一套完备的规范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2.缺乏良好的校园诚信道德及社会诚信道德

受助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上的中坚力量,其诚信信用人格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学校诚信教育旨在从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上来完善规范受助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和人格的教育。在实际操作中主要是培养学生讲真话、办实事、诚实待人、有同情心、乐于助人、言行一致、考试求真实、不舞弊、不抄袭等学校诚信教育就是各级各类学校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在当前,由于高校教育队伍良莠不齐,缺乏对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针对性研究,造成校园诚信没有良好的环境。社会诚信环境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社会生活领域的诚信缺失。不爱惜公共财物、不遵守公共秩序、网络生活中的不诚信、学校教育的弄虚作假、家庭教育中的不诚信。二是社会信用环境不佳。吴康宁在《教育社会学》中提出“社会变化可以直接、间接诱发教育系统的失范行为,其依据是任何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对教育均有相应的氛围效应”。社会信用环境是促使受助大学生的诚信形成、维持和改变的最基本因素,但同时也是诱发受助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外因。在当前社会上,弥漫充斥着“虚假”的空气,诸如市场经济中的坑蒙拐骗、假冒伪劣以及政治领域的腐败。社会诚信环境不佳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人信用制度的严重缺失,这就造成对普通个体的诚信监督不力;第二,企业信用制度和诚信管理的不规范;第三,政府信用体系亟待加强。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亡。诚信、信用不仅是人们生存的基本准则,也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更是我们立党为国的灵魂。社会经济要想快速稳定持续发展,就必须得坚持以诚为本,这是安身立命的大计。

(二)诚信能力方面

1.受助学生自身能力积累不足

(1)受助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积累不足

受助大学生本身学习努力程度与综合素质在既定的高等教育服务的条件下,究竟有多少东西凝结到受助大学生身上,取决于受助大学生的自身条件与学习状况。而受助大学生没有因为受助而产生这方面的压力与动力,正确的认识和端正的态度是受助大学生能否获得良好成绩的前提。我国现在的教育模式是“严进宽出”,相对来说大学生学习的压力并不太大。很多学生可能还没意识到将来的就业压力和现在的学习对未来的重要影响。虽然“六十分万岁”的口号已经不再流行,但这种思想仍或多或少存在在某些受助大学生身上。努力学习是获得良好成绩的关键。受助大学生既要学习英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又要学量的专业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还要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一方面,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锻炼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大学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模式与中学差别很大,适当调整学习方法是受助大学生获得良好成绩的保证。受助大学生个人努力与高校教育服务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素质,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受助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意识

就业观念是受助大学生对求职的认识和态度,它会影响寻找工作的方式和努力程度,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下,受助大学生要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不仅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还要打破等待分配的传统就业观念,树立积极、灵活、主动的就业观念。就业观念体现为就业意愿,这是受助大学生根据就业形势和自身情况对未来工作职位的一些设想,包括就业地区分布、单位性质、月薪、就业工作环境等等。这些观念会影响到受助大学生在自己想象的范围内寻找工作,去寻找自己能够接受的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受助大学生与社会需求是否匹配,其人力资本价值能否得以顺利实现。如果受助大学生就业意愿较高,可能会拒绝现有的接收单位而继续寻找想象中的工作。大量的调查表明,受助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就业预期偏高的情况,结果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如果受助大学生能够及时调整过高的就业预期,则就业问题不是很大。但事实上,有些学生不能或不愿意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于是,失业现象在所难免。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