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0: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景观设计常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整体;艺术;景观设计;空间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172-01
有的城市依山傍水、风光秀丽,有的城市雄踞关要,气势磅礴。对于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我们应该珍惜,自然的就是美丽的。不同的自然环境给城市广场景观的设计设置了不同的景观基地,广场景观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自然环境,从自然环境中提取景观设计的要素,使得设计与自然环境想嵌合,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整体设计”。在自然景观丰富的区域,应该留有更多的土地给公共空间的建设之用。
中国第一本造园理论专著《园冶》一书的精髓,可以总结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艺术尺度和设计要素,空间的变化带来了人们对于视野范围内尺度感的变化,对应不同的空间设计,艺术的尺寸、表现形式及材料的运用都会有所不同。设计的难点恰好在于如何确定正确的艺术尺度和设计要素。要因地制宜地确定符合地方特点的设计要素,一方面需要在设计时从整个广场的大环境进行考虑;另一方面需要从小环境分析,充分了解本绿化地紧邻的空间环境,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条件来组织景观,从而形成特有的区域特征。
著名的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曾经指出:“一个人在某一时刻的观察,总是要受到他在过去看到的,想到的或学习到的东西的影响(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影响)”。
与公共艺术有机结合由于艺术本身强调审美性、精神性、理想性及自由性,公共艺术作品在景观环境中的审美效应,以及对人的情感意志等方面,显得更为直接和强烈。在城市广场的各种构建物中,较为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与一个广场的规划以及建筑和道路系统的设计相比,更能直接和鲜明地显示其人文内涵与精神特性,表现出更为强烈的美学感染力和艺术的自由表现力。虽然公共艺术品在景观设计中一般用来点缀或辅助景观主体的地位,但其往往具有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它可以传承城市广场的历史及对未来的期望,在城市广场景观形态中集中地显示审美文化。李泽厚先生曾经说过一段话:“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辩,重人事日用中保持的满足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迷狂和愚盲服从……,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
由于公共艺术品在显现城市精神和传扬人文历史等方面的作用是其它一般建筑物所难以取代的,因此在城市广场景观整体设计中需要给予特别的注意。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广场中往往精心营建公共艺术品。美国许多广场都会放置适当的艺术品,使公共空间也具有教育的功能,让市民在一个有内涵的环境中成长,以更宏观的情境教育来熏陶居民。
《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适当添加建筑小品,延续公共记忆文化遗产作为人们情感记忆中的某种记录,能引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和反省,形成的是一份浓浓的地方意识,这是特定环境中最珍贵的财产。国内许多城市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分布着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处理历史形成的一些遗迹和人文景观时,生硬地添加设计要素往往难以获得好的效果。对这类广场的景观设计原则应当是保护为主,既关注文化遗产本身的保护,又注重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的协调。但在实际建设中,往往对文化遗产本身的保护做得要好一些,而对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维护不足。当然,最好的景观设计不但能有效保护历史的公共记忆,也能做到延续和发展,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相结合,使城市广场景观能够展现不同时期的文化,表达出一个延绵不断的文化语境。比如清华大学对其古典园林部分的保护就不是绝对的保护,而是在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场所应用古典建筑制式设计了相应的建筑小品,给古典园林赋以了现代记忆元素,其典型代表是纪念朱自清先生的自清亭,经过精心的设计,自清亭以古典制式在恰当的地方较好地服务了荷塘景观,增加了景观的视觉焦点,起到统率自然景观的作用;而纪念闻一多先生的闻亭,其设计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清华大学这两个建筑小品的设计不但与学校的历史结合了起来,更为历史校园园林景观增加了新的人文涵义,延续了古典园林的历史感,从而延伸人们对历史的回忆。
1.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打造绿色城市城市的发展是有着自身规律和特定的条件的,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一定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在政治理念上,政府在提供服务的同时要接受批评和监督,它的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让城市的居民更好地生活。作为城市的名片,市政广场必然秉承相同的理念,为城市居民提供一套其他机构无法提供的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树立共同的城市价值观。
2.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谈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一切还要回到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上。城市的兴起源于人群的集中,城市的衰亡也源于人群的离散。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口数量激增,消耗的自然资源以几何倍数的方式增长,必然要求人类自己解决。城市的发展要依靠眼光长远的规划,这不是单一的城市建设问题。城市存在的根本是城市的经济活动,没有经济活动创造的财富作为保障,城市会破产,人口会流失。人口减少初期会让城市负担减轻,逐步减轻城市病症,但中后期的影响是釜底抽薪般地使城市丧失发展原动力。没有消费就没有收入,对于城市来说,要维系城市的活力,最基本的就是保障城市基本经济活动正常进行。长期以来,很多城市的基本发展思路经常发生变化,进而形成一种断层式的发展模式。城市规划中的宣传在此时更应该谨慎,防止对城市发展产生错误的暗示。
二、城市广场设计的实践
城市广场设计必然要以城市的自身特点作为主要的设计突破口。海滨城市以海为主旋律,工业城市体现工业的能力,旅游城市体现旅游特色。因此,在整体规划上,市政广场应该具有亲和力和功能性,这才是设计师在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市政广场应该体现城市居民共同的价值观,从狭义上讲,应该体现本地的地域特色和民族区域特色。我们用价值观这个概念解释这一问题:价值观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民族特色,这是不言而喻的。设计语言并不是一块平板,而应该是多层次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更多人的需求,从本质上说,就是市政广场必须具备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基本功能。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对广场设计的内容进行梳理。首先,市政广场应该具有城市“会客厅”的作用。第二,广场的功能应该给人们带来享受,层次要多样。为了满足这样的设计需求,广场的空间层次不应是单层的、平面的,而应是复合样式的,具有恰当的、丰富的变化。第三,市政广场的价值在于体现城市的发展和包容,这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体现。
关键词:城市广场;景观设计
1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及目前存在问题
我们可以在做城市绿化建设的时候,利用寓意不同的植物进行园林植物配置,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丰富植物观赏内容,还可以反映出城市内涵所在。如梅兰竹菊自古就被喻为“四君子”,它们分别象征着高洁傲岸、幽雅空灵、虚心有节、冷艳清贞。植物配置与诗情画意相结合,如承德离宫中的“万鹤松风”景点就是借着风掠过松林而发出瑟瑟的涛声让人深临其境。
而近些年来,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为了制造奇观,把古树从深山里搬进城市,古树树龄本已苍苍,还要被搬住进城市,硬挺着几根枯枝余留几片残片,在这个城市的风中苟延残喘。为求新奇,将没有经过驯化的外来树种引进城市,如各大城市引种的银海枣、榕树等热带树种,夏日搭阴棚为其遮阳,冬日穿上暖衣为其御寒。城市森林植物配置为求创新,不顾植物生物学特性和当地植物的建种群落,不仅有损美观,而且削弱了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这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园者产生的一种“速食”心态的体现。还有就是在城市植物配置的过程中,忽略了对文化的揣摩及对精神方面的考虑,所以如今的园林建设缺乏了中国深邃的文化底蕴,已经经不起人们细细品味,剩下的只有外表美丽实则空泛的植物景观。
2 城市广场的植物配置
不同类型的广场需要不同的植物配置。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依据广场的特点、文化属性、功能实现等进行选择。如市政广场是政府沟通和举行仪式的场所,该类广场的植物主要呈周边式配置,中央以硬质铺装或软质的耐踏草坪铺装作会场,广场内视线通透,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纪念广场一般用以纪念某一特殊事件或人物,供人们瞻仰、纪念,所以要将生态功能作为辅助元素,应采用软质绿化与硬质铺装结合设计方式,烘托纪念氛围,依据广场固有的主题与纪念意义进行植物的选择,并适应性确定风格及配置形式。商业广场更多的来体现城市商业繁华,在植物选择上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植物体现商业的繁荣景象。交通广场一般位于交通枢纽,人流量大,我们应令其成为道路交叉点,合理发挥交通枢纽作用,确保植物景观设计不对交通实用功能造成影响,进行见缝插景、见缝插绿的科学设计,进而最大化发挥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休闲娱乐广场在城市中分布较多,绿地面积大,广场风格多异,植被配备时主要考虑广场功能和景观需要,要让大家身处其中时感到精神放松,心情愉悦。
3 城市广场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3.1 适应自然
采用乡土树种。我国富源辽阔,每个地区都有其特色树种。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名片是展示城市特点的一个很好的窗口,而种植当地树种就很好地传达了这一思想。除此之外,乡土树种与当地自然条件,尤其是气候、土壤条件已经达成稳定平衡,对原产地环境具有天然的适应性。
3.2 突出广场主题
前面讲到,城市中不同广场体现的主题不同,所需的植被配置类型也就各不相同。植物景观在选择时要围绕广场主题,如选择不当则失去了广场体现的文化形态。比如在一些革命纪念广场应该放置庄重的植被体现肃穆的氛围,种植松柏等。在进行草坪的设计时就可以选用耐践踏的品种,并采取把大草坪分成若干块,在一个时间段内只对游人开放其中的一块或几块,从而把草坪的使用与维护巧妙的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既养护了草坪,又增强了草坪的可接触性。
3.3 遵循艺术性原则
人是城市广场的主体,离开了人广场便成为失去价值的物质构建。它包括空间领域感、舒适感、层次感、易达性等多方面的塑造。除了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外,还要满足艺术性的要求。拥有艺术美的植物更能展现出植物的活力,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在植物艺术表现上,可以从植物形态、布置层次、植物组合、颜色搭配、形状拼图等方面着手,通过艺术的手法,将广场要表达的情感抒发出来。还有就是水空间的多样性和可亲近性是公共活动广场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不论是静水还是动水,都会给人带来心灵的涤荡,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广场、庭园中的人工飞瀑、喷泉能带给人以活跃与激情,满足视觉的享受,他们嬉戏水中、充分地享受水所带来的乐趣。城市广场的创造是为人提供沟通、交流、共享的人性空间,要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感受。
关键词:社会环境;城镇广场;景观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203-01
一、以城镇背景为原则
小城镇广场空间是人工环境与大自然相互依存,构成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组成的生态环境。城镇空间应该是由它所处的自然字典里条件下生长出来,不仅在生态上与自然环境呈平衡关系,而且要尊重自然和自然亲密的相处。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是追其根源,一个城镇的形成是经历很多年的历史文化的沉淀,形成了一个城镇自己的城镇文脉,设计者应该从城镇文脉、传承和风格这三点来贯彻整个设计理念,在历史与现实间,找到合适的取舍点,既要传承历史,有药改善地区环境,振兴地区活力。
在城镇广场建设中,要以区域城镇背景为基础,主义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当地的文化传统特征,从城镇广场建设中认识到自然要素与文化传统的宝贵,寻求城市与自然环境、文化的形式呼应,主用利用城镇背景来创造空间特色。
二、以生态基础为原则
重视原始生态环境的作用。绿化与水被称为广场上的绿色通道和蓝色通道,人们越来越青睐于生态有机结合的生态型广场。能够享受清新的空气,享受幽静的环境,享受自然带来的生机。一般说来,小城镇广场的绿化率不应该低于50%,水虽没有固定的要求,但水体的造景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是小城镇广场的生命所在。
城镇广场的开发应该强调区域生态环境的规划和保护,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下,在宏观调控规划发展格局中,科学有效的保护当地生态资源从而不会危及到生态资源的良性循环。良好的生态坏境、优美的视觉景观,是城镇广场的先决条件,是城镇广场规划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三、以社会公众为原则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研究人类动机时将人的需要分为两大类:意动需要和认知、理解需要以及审美需要,并提出了著名的“需求理论”,他认为人的需求由最低级的需要开始,向高级的需要发展呈阶梯形。具体分为五个基本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设计在以人的各种需求和现有条件下,不仅考虑人物质性的生理需求,也将满足人类高级的精神需求,协调、平衡情感对于社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的出发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导人更好适应社会的生存,从而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
小城镇广场设计是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公众并非一个单一笼统的概念,而是各种参与社会活动的民众集合体的代称。设计从来都是与社会意识形态密不可分。最初的价值是“人”,最终的价值尺度也是“人”,但“人”不是孤立的、物质的人,而是社会的、精神的人。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正是这些有着相对独立性,统一存在且又相互联系的群体的集合构成了整体的社会公众。社会是有着相互认同、团结感和集体目标的人的集合。”
四、以城镇未来发展为原则
(一)创建有活力的生活型小城镇广场
小城镇广场是人造的生活空间,是对自然、对生活条件的反映。可以说,小城镇广场的休闲交往活动是小城镇空间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设计小城镇广场时,必须十分关注场所与社会活动的互动,因为空间是社会活动的载体和展示场所,社会活动为小城镇空间创造活力和个性,空间与行为只有相互结合才能创造出适应城镇环境的城镇广场环境场所空间。
(二)创造生态、平等、效益的小城镇广场
在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下,是“环境、社会、经济”大循环的系统下,简易个“生态、平等、效益”的区域特色生态小城镇景观广场。生态: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演绎规律,以各种形式的生态环保形式作为广场资源的驱动力。在小城镇广场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有理由保证自然和谐,生态稳定的社会环境。效率:在小城镇广场的建立中,充分利用资源,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带动和调动经济关系,在小城镇广场的基础上,发挥其广场自身的功能潜力,以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
(三)创造适合城镇未来发展的小城镇广场
小城镇广场具有明显的可识别性和标志性,是一个区域的文化特色的表现。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数千年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蕴涵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古迹和人文历史景观,极其富有民族地方特色和地方风情。因此,在城镇广场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要处理好小城镇广场区域的历史文化景观,将其继承,并深入挖掘和提炼,运用到小城镇广场上,使悠久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下去。
关键词:博物馆;公共开放;市场化运营
中图分类号: G26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在我国,博物馆主要依靠政府拨款、社会筹资以及博物馆经营创收作为经费来源,其中政府财政拨款占了绝大部分。但从实际情况看,博物馆要发展,单靠增加政府拨款远远不够。近年来,国内有的博物馆窘于困境竞相搞起了经营创收,尝试发展文化产业,或者出租展览场地、房屋,利用展厅办商品展销会,办餐厅、舞厅或者亲自办公司搞展览展销、旅游开发。但其中的多数都由于种种原因既没有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还严重影响了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形象,得不偿失。所以针对这些,作者做了以下研究。
1.市场化运营博物馆的动因
“空间生产就是空间被开发、设计、使用和改造的全过程,空间的形成不是设计师个人创造的结果,而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受到某些社会驱动力的控制。”正如亨利·勒费比尔说的一样,通过前面案例的对比分析,总结出博物馆建筑商业化运营走向的动因有两点,社会经济背景与文化环境。
1.社会经济背景
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不只是以国家、地区的经济作为支撑,通过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又可以推动城市经济,拉动当地的旅游、税收、就业和文化投资;近10年增加的博物馆中,不少就是出于城市更新的需要。在一些有着历史传统的城市,博物馆建设被作为修补城市、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与城市历史环境的结合,来赋予城市新的文化内涵和生命力。例如近年来依托“唐文化”给西安带来了不少的经济效益,通过这种文化的商业运营才使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传承和发展“唐文化”。通过一种文化品牌刺激和发展文化消费,这是文化设施在传承和发展文化上增加的一种社会功效。
2.社会文化环境
博物馆作为专门的公共文化机构,正好在艺术品与公众的精神享受间承担了意识形态的媒介作用。各国政府出于对自身国际形象的考虑,也为了加强国家与民族凝聚力,都特别注重对本国、本民族文化成果的保护和开发。这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博物馆在更多地方,更广泛的层次上发展。上面的描述概括了社会文化环境很重要的几个侧面;但都是从“文化优越性”这一传统思路出发的,始终默认了博物馆“文化圣殿”的地位。
2.当市场化运营博物馆的特征变化
文中界定了博物馆的市场化运营是在基于满足文化消费需求之上的对公众更加开放的内涵,即:1.对多元文化消费的支持;2.对城市经济实力的提升; 3.与市民公共活动的亲近;4.对观众参与意识的鼓励。这四方面的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对参观群体的吸引力不断增加,对文化消费这种文化品牌的商业运营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使博物馆建筑的设计观的也有独特的新内涵,而且在不断的演变与更新。
1.博物馆类型层次的多样化
现代博物馆的建设由国家、各级地方政府到个人出资建设,而呈现出了不同的规模。这与早期博物馆的建设已经有所发展。各种不同规模类型的博物馆逐渐建立完善。例如电影、音乐、轮船、汽车等各主题博物馆,从位置、数量、规模等多方面都实现了博物馆建筑的大众普及化,新型博物馆内的气氛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神圣庄严的教育的地方,取而代之的市一中节日似的欢快和轻松,使博物馆与大众生活更加亲近,既满足不同文化的传承,利于文化成果的保护与传播,也满足了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了大众的文化素质。
2.博物馆风格更加自由现代
传统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传播的载体,其传达的更多的是一种庄严肃穆、说教式的建筑形象;而随着社会更加文明、开放,更趋向多元化,博物馆建筑的形象发生了变化,这主要还是博物馆建筑的社会职能的改变,日益大众化的博物馆建筑成为公共交流、休闲活动的平台已经是现代博物馆的新功能,其社会职能已由面向极少部分人转向服务与社会大众,因此,博物馆的形象应展现一种更受人欢迎的影响,这给了建筑师更大的创作空间。
博物馆性质使用更为开放
当代博物馆因容纳更多的内容而变得更为复杂,博物馆的功能不再局限在收藏保管、调查研究、普及教育这些基本功能,而更是提供学习及娱乐空间的多功能的文化中心。这些顺应新需求而增加功能空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是完善博物馆自身文化交流的功能空间,例如增加报告厅、图书室、电影室、实验室等功能空间;2.是餐厅、茶室、零售商店等公共服务空间的引入,给观众带来更便捷的服务休闲功能。中国电影博物馆的设计理念更多表达的是一种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哲学思考。设计者借助非常规的建筑空间语言,融合建筑与电影经历,将参观者带入一个特殊的体验空间。
博物馆展演手法更加丰富
在以往的博物馆建筑当中,一些图书资料室、研究室等功能空间的开放程度是有很大限度的,并不是每个观众都能参观使用这些设施。随着博物馆的开放程度的提高,很多用于研究、图书资料收集的功能空间也当作展厅一样向公众开放。观众可以像在图书馆一样,参观这些开架式的藏品,有些甚至可以让观众触摸或者实际操作,实现观众更感官的认识,使与之有兴趣的观众能更加真实感受藏品的魅力。
3总结
当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成之后,关于地下餐厅成为此地最大众的午餐地点,设计师贝聿铭先生在接受参访时说到:“建筑就是生活,文明社会的人们设想:社会里面蕴涵着美好的生活。所以,如果我们有一个文明的社会而建筑师又反映了那种特定的生活那么建筑必定是美好的。因此,如何进行选择就非常重要,你不可能单单在一栋建筑物里反映生活的一切,而选择的过程要比建筑(原先所要求)的功能重要的多。”
当代博物馆正能转变剧烈甚至超出了建筑物的范畴而触及城市的架构,进入了大众的日常生活。完全可以说现代博物馆建筑已成为关键的新的建筑功能类型,在这个时代,建筑设计师对博物馆都应该有其独到的简洁,设计观远比建筑类型、风格的范式重要。因为其决定了建筑师创作时对主题的选择。经过对当代博物馆的发展演变趋势的审视,从某种意义可以这样说:博物馆将是一个吸引公众主动参与、在此实现多方位自我完善的公共活动文化中心,有时甚至是娱乐文化中心。
参考文献:
[1] 邹瑚莹,王路,祁斌. 博物馆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指导丛书[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 欧阳坚. 从公共物品视角看我国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出台[J]. 中国行政管理, 2008, (10): 41-43.
[3] 傅玉兰. 博物馆建筑新潮流与博物馆角色的演变[J]. 中国博物馆, 2008, (03): 53-56.
关键词:下沉式广场景观;特性;设计原则;设计要点
下沉式广场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广场的地坪标高低于地面的标高,这种设计的方式是对城市空间的一种合理应用方式,也突破了传统的平面设计理念。在现代的城市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解决地上和地下空间的过渡性问题,也对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1 城市下沉式广场景观的主要特性
1.1 要充分满足人们的步行自由 现代城市人将步行视为一种非常健康有效的锻炼方式,所以,在下沉式广场的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到它的步行性,这样就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良好的生活与娱乐的空间。同时,步行的自由性也是由下沉式广场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在地面与地下存在着高差的时候,采用步行的方式是进入广场内部最好的方式。
1.2 体现在下沉式广场要具有良好的休闲性,这与它本身的独立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下沉式广场往往给人一种亲切之感,可以带给人心理上的安全感,这与它向上发展的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就很好地与外界的噪音和视觉方面的干扰隔离开来,为城市的人们提供了一块可以作为心灵之舟停靠的港湾。这就要求下沉广场要有休闲性,让人们在广场中可以尽情地舒展自己的形体和心灵。
2 城市下沉式广场景观的设计原则
2.1 遵循整体性的原则 下沉式广场的规划与设计,都属于城市整体规划的范畴之内,所以,要与城市中的其它空间,构成一种相互交融的方式,还要切实保障居民户外活动的使用性,也要注意到历史景观的保护等功能。要从城市的整体发展状况出发,去考虑具体的设计方案,将城市规划的空间目标和生态性作为研究与设计的基础。
2.2 遵循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体现人本关怀,现代城市设计中,将人性化的设计放在了非常关键的位置,这也是城市发展理念的进步,其中也包括对下沉式广场的人性化设计。在下沉式的广场中,不仅是要解决交通的问题,还要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包括娱乐性质以及商业服务性质,所以,在空间的设计上要重视空间的维度,把握好具体部位尺度的大小,避免对人们的心理带来一种压迫的感觉,这样就充分体现出了人性化的设计。
2.3 遵循生态化的设计原则 生态城市也是现代人所追求的一种城市发展的理念,遵循生态发展的规律,人与自然、人与城市才可以和谐相处,其中包括生态进化的规律,生态平衡的规律以及生态优化的规律等。在设计下沉广场景观过程中,也要根据生态化的原则来进行设计,在这一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针,让下沉式广场成为城市生态化发展的一个风向标。
3 城市下沉式广场景观的设计要点
为了提高下沉式广场景观设计的灵活性和功能性,在设计方案要把握好以下问题:
3.1 控制好空间的尺度大小 下沉式广场的尺度因素是导致最终设计效果的关键环节,同时,适当的空间尺度还可以增强人们对下沉式广场的认可程度,身处其中不会感到围合的压抑,也不会感到空旷。
3.2 可以通过适当的种植规划提高下沉式广场的审美性 种植作物可以构造出不同的纹理和图案,还可以通过作物的芬芳为周围的环境营造一种舒心的氛围。一些具有观赏性的绿色植物,还可以缓解人们的视觉疲劳。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中,有植物存在总是会让人感觉到赏心悦目,在这样的环境中散步也是一种享受。通常来讲,下沉式广场在选择植物的时候,适宜选择的是羽状叶、半开敞的树木,这些树木可以让下沉式广场的空间具有层次性,还可以有效削弱高层建筑中透过来的强风,净化空气,也不会因为风的强度比较大而产生比较大的破坏力,还可以提高广场以及街道的娱乐性。
3.3 不断提高下沉广场的无障碍设计水平 基于下沉式广场的设计特点,在出入口的设计方案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人们的需求。例如要为坐轮椅的人们专门设置通行的通道,这样可以充分满足其出行的需要。对于老年人的通道设计也要符合老年人的行走特点。在地下广场的出口和入口的地方,要增加标志的提醒力度,避免因标志不清晰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例如,要加强标志的视觉强化功能,还可以通过光照和视觉的反差效果,来增强视觉的冲击力,起到有效的提醒作用,也增强了人文关怀。如果是带有升降电梯的下沉式广场,也要做好相关的示意图标显示,要流出足够的空间供轮椅的回转。
4 结语
综上所述,下沉式广场景观的设计不仅要从城市规划的整体效果来进行设计与建设,还要充分彰显出该广场的使用特性,满足城市人多样化的需求,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突出重点,这样才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室内场景管理 Portal
一、引言
室内场景通常都有一个特性——场景内部模型相当复杂,并且从观测者的视点看去只能看到他所处环境内的物体,除非在这个环境中有其它入口可以通往其它环境。针对这样的室内环境创建树结构是相当低效的,因为通过入口观测者只能看到相邻环境中非常小的一部分物体。换句话说,树结构不能很好的处理既有高复杂度又有高阻光度的场景。这个问题常常被称为“无效渲染’’,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渲染最终被一堵墙挡住的相邻房间中的物体。对于这样的典型室内场景必须有更有效的处理方法。而入口方法就能够非常有效的解决这种无效渲染问题。
二、Portal概述
(一)Portal算法的介绍。
在入口技术的概念中整个场景被划分n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是一个闭合的凸多边形。这里“凸"表示在区域内的任意两点间画一条线段,这条线段不会穿透该区域的任何一个多边形,而闭合表示从区域内发出一条光线,如果要让光线射到区域外,则此光线必须要穿透某个区域的多边形。
可以形象地把一个区域看成是一个房间,区域的多边形构成了房间的墙壁、天花板和地板等。两个邻近的区域通过入口连接。一个入口是一个特殊种类的多边形。普通的多边形只是一个基本渲染元素,渲染普通多边形只是简单将其传递给后台硬件处理,而当渲染一个入口时视点会进入到另一个区域。
渲染Portal场景是从包含观测视点的区域开始的。因为视点在这个区域内,所以这个区域必然是可见的,它也就是渲染的开始点。绘制它所包含的所有物体,并且同时还读出该区域的所有入口信息,如果这个区域的所有入口都是不可见的,那么绘制结束。如果有可见入口,其所通向的区域也必然可见,则以同样的方式渲染输出。当某个入口可见时,可以认为它通向的区域也是可见的,但仅仅是部分可见而己。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优化渲染过程,即利用入口的多边形来裁剪视锥体,以保证只渲染可见物体。只有视点所在的区域被完全渲染,而其它区域只渲染被视线所覆盖的部分。
(二)Cell结构的设计。
在室内场景渲染中,我们以墙为主要遮挡体,只有通过墙上的窗或者门才能看到墙后的物体,Portal裁剪技术就是基于这种情况的快速动态潜在可见集的评估算法。Portal算法中,首先要将场景划分成若干个子模块,也就是标题中的Cell。Cell模块的划分是由美工前期确定的,划分有两个主要条件,一是模块内部不能有墙或者其他遮挡体形成较大范围的遮挡,二是该模块的形状必须是凸多面体,而所有的几何节点将以其所在位置和包围盒信息对号入座至相应的Cell模块,两个Cell模块将通过窗或门结构进行连通。在视域剔除前我们就假定所有当前Cell模块中的几何节点都是可见的,而相邻的Cell模块中只用那些处于门窗可视范围内的几何节点才可见,不相邻的Cell模块中的所有几何节点均不可见。这样就可以使无效渲染的像素点的数量大大降低,提高渲染效率。
三、Portal算法的实现
(一)算法主要流程。
Portal算法的根本目的是计算出所有可视范围内的几何节点,仅将这些节点进行渲染,以此来提高渲染速度。首先我们要确定视点所在的位置,所谓的视点也就是程序中的主摄像机,我们将摄像机的空问坐标与所有Cell依次进行相交判断,由此确定视点处于哪个Cell模块中,然后将该Cell模块所包含的所有几何模块与视锥体进行相交检测,完成视域剔除工作.然后计算可视范围内的所有portal,按Portal大小和视点方向重新计算新的视锥体,在与该Portal相连的Cell模块内利用计算的视锥体进行新一轮的视域剔除.如此递归下去,直到所有的可视Cell模块都完成了视域剔除,如此获得的所有几何节点形成的序列就是需要进行渲染的节点。
(二)新视锥体生成算法。
在整个算法流程中核心算法是如何利用现有的视点方向和Portal的位置大小计算新的视锥体。由于视点的方向没有改变,墙面的作用仅仅是遮挡原本可见的物体,所以新产生的视锥体的远面均平行于旧的视锥体。从Portal所处的位置来分一共有两种情况需要讨论。第一种情况是整个Portal完全处于原视锥体范围内部,在这种情况下,新的视锥体其实就是将原视锥体变窄后的模样。第二种情况是Portal部分处于原视锥体范围内部,在这种情况下,新的视锥体的形状相当于原视锥体的侧边半部中的一小部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广场;景观设计
Abstract: urban square landscape is the human survival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Modern urban public space is a bright star brilliant pearl, is the modern urban space environment in the most public, the most rich artistic charm, but also can reflect the modern urban civilization and the atmosphere of open space, and can even become the marking of the city and symbols. In Europe there city square will be known as the "city of the sitting room", "city living room" view. In Italy, the public and even think: "there is no square there is no city." City square is not only make the city space continuity to strengthen, and it is important to beautify the city landscape node and window. Therefore, city square landscape design research to create a free harmonious and friendly nature of the urban space, so 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scientific guidance and guide urban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the city square;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变得越来越拥挤、狭小。从20世纪起,西方现代建筑广泛流行,尤其是具有国际风格的建筑占有重要的地位,使城市环境缺乏多样性和民族性。同时城市绿化空地也越来越少,人与自然之间变得越来越疏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渴望寻找自然的空间和应该属于自己的那一片空地—城市广场。因此,集功能与形象于一体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便成为研究的重要命题。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我们大致可以将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即古典主义广场景观设计,近代广场景观设计和现代广场景观设计三个主要历史阶段。现作以下论述
古典主义的广场景观设计时期,以古代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时期的意大利、法国、英国等为主要代表,时间是从古代至十九世纪末。
近代广场景观设计时期,主要以二十世纪初至七十年代初为主要发展时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城市设计步入了现代主义潮流之中。在思想上主要遵循技术美学和经济原则,继承并发扬了“包豪斯”的设计理念,以功能和效率为目标,以机器化大生产和预制装配为手段。
中国在古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广场空间。现代城市广场对于中国人来讲是新生事物,关于城市广场景观的研究更是严重的不足。中国独特的社会背景,使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与建设在中国遇到了诸多的问题与困惑。
我国的广场景观设计就不能照搬西方的一览无余的模式,而是要懂得将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利用树景在广场景观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景观文化和审美原则:“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广场景观文化是一个城市人文、历史文化特色和未来发展趋向的具体体现,是大众聚集和交流的开放性的活动中心。
1.树景设计
广场景观体现的就是一个城市大众的审美取向和审美风格。但现实中,设计者们对广场景观的设计只重视草坪和硬质景观的设计,而忽略了景观造景的重要要素——具有中国园林特色的树景的造景设计。我国几千年来的优秀的树景造景史给民众留下了深刻而广泛的景观印象,也深埋下了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特征。因此,我们在今天这个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与碰撞的时代,一定要结合中国文化环境的实际,特别是中国人实际的生活习惯和审美习惯对广场景观规划的要求,在积极引进国际上先进设计理念和最新的设计成果的同时也要技术而艺术地对我国的广场景观中的树景进行具有我国文化特色和符合我国民族心理审美标准的造景设计的探索。树景是我国传统景观造景的中国要素之一,是我国传统景观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最好体现。它在我国传统景观文化和审美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成为了中华景观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树景在现代景观中的使用意义和价值已经扩大,除了体现我国园林文化特色和审美之外,它还要起着绿化和美化环境、促进生态环保、调节区域气候、增加城市中有限的空中绿化面积、塑造立体绿化景观等作用。
2.景观三维化设计
景观三维化,意图根据事物特性、人的习惯等,将人的表达物化或将事物拟人化,表达出情感,运用景观的具体创新营造,如:景观小品、景观雕塑、文化墙等的特色打造来承载场地所包含的文脉性、环境性及地域性等内容。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的同时,还要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增强城市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
3.情景照明
情景照明在城市广场夜景观建设中的运用,其中一个方面要与广场原有景观合理恰当的协调,在广场现已固有的优美景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景观特色与内涵。可以说,情景照明在这一方面扮演着广场美容师的角色。我们可通过情景照明改变灯光颜色、明暗、角度,给环境营造变幻动态的灯光表情,利用光线整合和塑造广场良好的景观设施,使广场景观在灯光的渲染下更加完美,形成融合统一的景观体系。例如,城市广场中的主题性雕塑,往往在广场景观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如何让雕塑在夜间也能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呢?此时,可运用情景照明的方式,以雕塑自身景观为基础,利用光线与光影的变幻,塑造雕塑的形体轮廓和渲染周边环境的氛围,以及用灯光提升、丰富景观的特色与内涵。
结语关于广场景观要素的详细设计方法需要我们不断去探讨研究,形成一种可行的现代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使其能够解决我国城市广场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使广场景观设计步入一种理性和秩序的轨道,并期望能对当前我国的城市广场设计与建设有所启发,有所指导。
参考文献
[1]蔡永洁.城市广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25
[2]Zucker P.Town and Square from the Agora to the Village Green.New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9
[3][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第二版).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2
[4][丹麦]扬·盖尔.新城市空间.何人可,张卫,邱灿红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13-237
[5]齐康.建筑思迹.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6]Giedion Sigfried,J.L.S.,Fernand Léger.Nine Points on Monumentality.Harvard Architecture Review IV.Mass:The MIT Press,198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