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流感护理措施8篇

时间:2023-06-06 09:00: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流感护理措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流感护理措施

篇1

1 心理反应分析

与“H1N1”相关的精神障碍应包括“H1N1”恐怖症、相关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及适应等。从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后,灾难精神卫生救援工作经验表明,对参与救灾人员、患者及一般人群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势在必行。

1.1医护人员的心理反应:面对“H1N1”时期,有的医护人员表现失眠、愤怒、浑身发抖、脑子控制不住,总担心自己被感染上此病。有的表现焦虑、紧张、害怕死、心烦意乱、脾气大、抑郁、内疚、无力、出冷汗、食欲不振、心跳加快、头晕、头痛、恶心、胃部不适、噩梦、幻觉等,生活工作受到影响。

1.2“H1N1”隔离留观者的心理反应:此类人员因怀疑而被隔离进行医学观察,在我县留观站的大部分是初中学生。这类人员更易出现恐惧感和焦虑、自卑、情绪不稳,一是怕影响学习;二是怕染上此病,故常感到心理压抑、悲观、委屈,有时哭泣、拒绝进食、烦躁等,从而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使自己陷入无形的害怕和恐惧的压力中。

1.3“H1N1”患者的心理反应:此类患者更有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很倒霉,表现焦虑,抑郁情绪及无助和无望感。有的患者因为得知自己感染此病,认为这病是从国外带回来的,很可怕,又怕自己传染给其他人,而出现内疚和负罪感,有部分患者怕出院后不被社会接纳,而表现烦躁和坐立不安、失眠或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

2 心理护理措施

2.1疏导不良心理情绪:医护人员在第一时间应告诉患者及来访人员:面对突发事件,首先要接纳和理解自己所出现的恐惧和紧张情绪,不要去排斥这种情绪。正确的做法是当出现恐惧、焦虑、紧张情绪时,就大胆说出来,让情绪得到合理的发泄,而不是排斥它,这些情绪就会减轻。教会他们明白,有些情绪反应不是自己能控制的,这时最好选择寻求家人、朋友、同事等给予的情感支持,通过交流来减轻内心的不安,坦然面对和承认自己的心理感受,不必刻意强迫自己抵制或否认在面对灾害和突发事件时产生的影响、担忧、惊慌和无助等体验,尽量保持平和心态,切不可以烟酒来排遣压力,更不可发怒冲动,同时,启动科学的心理调节措施,进行一些能让自己放松的活动,如听音乐、看小说、写日记、复习功课,使情绪转移,冷静面对疫情,面对大自然变化,增长知识,舒缓压力,创造欢乐。

篇2

[关键词]肿瘤患者;PICC;感染因素;护理措施

近年来,肿瘤疾病发病率持续上涨,危害患者生命安全。目前,临床均借助化疗疗法治疗,常用措施为中心静脉导管(PICC),该导管可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减轻患者临床疼痛度。然由于PICC留置期间易出现感染、静脉炎等病症,间接增加患者疼痛和医疗负担。因此,如何预防PICC导管感染是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探讨肿瘤患者PICC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本研究将我院接收患者作为调查对象。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为我院2010年5月~2014年11月之间的100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根据时期不同进行分组。将2010年4月~2012年7月接收肿瘤PCII留置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男、女患者分别31例、19例,年龄25~75岁,平均(45.5±1.5)岁,疾病史1~4年,平均(2.1±0.1)年,导管留置时间4~356d,平均(152.2±12.2)d;将2012年9月~2014年11月接收患者作为观察组,男、女患者分别32例、18例,年龄26~76岁,平均(45.6±1.6)岁,疾病史1~5年,平均(2.2±0.2)年,导管留置时间5~360d,平均(152.3±12.3)d。两组PICC肿瘤患者年龄段、疾病史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25~76岁;(2)诊断为恶性肿瘤且行PICC置管;(3)PICC血流感染患者同意进行血培养及导管尖端培养,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计划拔管。排除标准:(1)PICC置管禁忌证;(2)怀疑全身感染或其他部位感染;(3)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者;(4)有严重出血倾向或穿刺部位皮肤破损者。

1.3万法

临床选用BD公司生产的中心静脉导管和美国碧迪公司的PICC穿刺包,均可连接可来福无针密闭型输液接头,并选用统一的生理盐水作为封管液体。手术期间,医护人员需确保在无菌环境下执行相关操作,将PICC导管植入患者血管,若期间出现局部疼痛、红肿或患者表现为寒战、高热等症状需行拔管处理,分别采取患者分泌物、静脉血等进行检验。

1.4临床诊断

临床针对局部伴有疼痛、红肿等患者分泌物进行检验,结果证实为细菌感染;血行感染患者发热、寒战,对病原体的血液进行分离,并将其他的感染源排除,在下列情况下满足其中一条即可诊断为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导管样本的培养是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主要标准,半定量和定量培养结果分别为≥15.0cfu/cO、≥102.0cfu/cO,亦伴有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中心静脉血培养阳性率检测结果高于外周静脉血培养结果。

1.5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主要选用SPSS18.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研究和分析,按照临床参数种类进行x2检验,以P

2结果

2.1影响因素

对照组患者发生感染10例,感染发生率20.0%,其中置管操作导致感染4例(40.0%),导管固定不牢移行导致感染3例(30.0%),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导致感染3例(30.0%),各因素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干预效果比较

两组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间均出现感染现象,但观察组患者感染者3例,感染率为6.0%;对照组感染者10例,感染率为20.0%,两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临床PICC感染的相关因素

(1)置管操作因素。本次调查结果表明,PICC导管留置过程中的相关操作是导致感染的主要因素,如:临床置管操作前期未对操作环境进行特殊化处理,普遍存在大多数操作人员穿普通工作服的现象,间接降低无菌性;导管预处理过程中行基础化的肝素液冲管处理;少数患者选用头部静脉,增加其反复性送管率,加大血管损伤;导管固定期间选用透明敷料,一旦患者出汗过多,将导致其皮肤潮湿;(2)导管移行。导管佩戴过程中,存在于肘窝处的导管易出现异动现象,加大临床感染率;(3)免疫功能降低。肿瘤患者化疗处理后白细胞计数将降低,或致使其处于骨髓抑制状态,间接降低免疫功能,加大感染率;患者未充分掌握导管维护措施,诱发感染。

3.2护理干预措施

3.2.1置管时机临床肿瘤患者PICC置管前期,需密切评估患者病情变化,针对白细胞指标下降、感染期、败血症期等患者来说,应避免PICC置管。并且,临床所使用的导管需尽最大限度的选择三向瓣式PICC管,可有效预防返流、降低不良反应。

3.2.2置管操作(1)置管环境。临床置管前期,医护人员需对操作环境进行消毒预处理,让其自然干燥,随后借助紫外线消毒空气,时间为20min。置管过程中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佩戴口罩、无菌手套等;(2)导管处理。目前,临床导管处理过程中均借助肝素液冲管,致使临床效果不明显。因而,临床需选用合适、有效液体进行冲管处理。如:地塞米松,将该药物充分稀释后浸泡导管,可有效预防静脉炎病症。糖皮质激素可控制炎性因子,减少相应炎性因子的释放总量,从而减轻炎性反应,增强抗过敏性能;(3)穿刺部位。临床置管期间首先需选择粗直、瓣膜少的静脉,若无法查找可选择正中静脉血管,位于肘周上方二指处,于此处穿刺处理可预防导管的移动,降低感染发生率;(4)消毒剂。导管留置前期需对患者皮肤进行消毒处理,一旦消毒剂选用不当,将直接造成感染。在这种情况下,需选用合适消毒剂及消毒方法,如:首先用酒精消毒3~4次,随后再用安尔碘消毒3~4次,消毒面积为10.0cm×10.0cm,按照顺时针、逆时针的方式交替进行,自然晾干,以达到最终的消毒目的。

3.2.3导管固定

临床用无菌透明敷料固定导管,以保证皮肤干燥。此类敷料更加适用于易出汗患者,可有效降低感染率。并且,导管外露部位还可固定于患者前臂,避免导管的移动,进一步降低感染。

3.2.4封管PICC导管的封管处理意义重大,需引起高度重视。可于封管处理前期借助生理盐水进行冲管,随后借助肝素液封管。如:脂肪乳、化疗药物使用后,需立即使用生理盐水脉式冲管,以减少药液附着量。肝素液抗菌效果突出,可预防血栓沉积量,在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临床期间还需强化无针正压接头的应用,可使用可来福正压接头进行液体的输注处理,输注前期首先需对接头内缘、外缘进行逆时针、顺时针相互交替式消毒处理2次,封管后再按照此类方法消毒,随后借助无菌纱布包裹、固定,预防接头污染。此类接头需每8天更换一次,临床优势:可降低医护人员损伤,更为主要的是此类接头协同作用显著,尤其是上腔静脉高压患者,可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降低静脉炎病症的发生率。

3.2.5观察临床肿瘤患者化疗结束后需密切观察患者温度、血常规等情况,一旦出现感染性征兆后应立即进行细菌培养,确定病原菌。同时,还需观察肿瘤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一旦出现不适现象后立即进行检查,以及时发现感染性因素。

3.2.6健康教育肿瘤PICC置管患者住院过程中,医护人员需向其讲解相关注意事项,如:管道的维护措施、洗澡保护措施等,确保每位患者均充分掌握相关知识。患者出院后,医护人员还需电话随访,以了解患者院外情况,并针对其存在问题耐心讲解处理措施,进而提高置管安全性。

篇3

肝良性肿瘤主要包括肝血管瘤、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以及肝腺瘤三大类。肝脏良性肿瘤比较常见,但通常没有临床表现,大多数病例都是通过超声或其他扫描检查偶然发现,还有些病例则因为肝肿大、右上腹不适或腹腔内出血而被发现。此类病人肝功能检查往往正常或仅有轻微变化,虽然扫描技术和血管造影常可提供一些术前诊断线索,但确诊常有赖于剖腹探查。

(一)护理评估

1.健康史 了解病人的性别、年龄、饮食情况,询问有无口服避孕药、雌激素史,有无上腹部不适、腹胀、食欲减退等症状。

2.临床表现

(1)肝血管瘤:随肿瘤部位、大小、增长速度及肝实质受累程度不同而异。小者无症状,大者可压迫胃肠及胆道而引起腹痛、黄疸或消化不良症状。少数因肿瘤自发性破裂或瘤蒂扭转而呈急腹症表现。临床上可将其分为4型:隐匿型、腹块型、内出血型及瘤蒂扭转型,以腹块型最多见。腹块位于上腹部,表面光滑,质地软硬不一,有囊性感和有较大的可变性。边界清楚,与肝脏相连,随呼吸上下移动,一般无压痛。部分病例在病变区可闻及血管杂音,少数病人可伴有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栓形成后导致凝血因子被消耗,亦可表现血小板减少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肝功能试验一般正常。

(2)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一般无症状,可表现为腹部肿块,少数病例可自发性破裂而大出血,出现急腹症表现。

(3)肝腺瘤:肿瘤体积小者,可无任何症状;当肿瘤增大压迫正常肝细胞或影响邻近器官功能时,可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恶心、纳差和上腹牵拉感等症状。约l/3的病人上腹部可触及表面光滑、质硬的肿块。随着肿瘤增大,其中心部可发生坏死和出血,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急腹症。瘤内出血者,常有发作性右上腹痛、发热,偶有黄疸或寒战,右上腹肌紧张、压痛,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等表现。肿瘤破裂引起腹腔内出血者,突发右上腹剧痛,心慌、出冷汗,腹部有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3.辅助检查

(1)B型超声检查:此方法能早期发现病变,分辨直径1~2cm的肿瘤,而且能准确定位。B超检查大多数血管瘤为低回声,少数为边界光滑的低回声占位;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可以有低、高或混合回声,缺乏特征性,可见纤维分隔。B超对判断肝腺瘤部位、大小及内容物有一定帮助,是首选检查方法。

(2)CT检查:平扫时肝血管瘤为低密度病变,CT增强扫描时病变周围出现增强的晕环,随后向中心弥散使病变完全充盈。平扫时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为肝内低密度或等密度改变,边界清楚。当中心存在纤维性瘢痕时,可见从中心向边缘呈放射状分布的低密度影像为其特征。

(3)MRI检查:对肝血管瘤有特殊的诊断意义,T2加权图像呈高信号密集区,称为“灯泡征”改变。

(4)肝血管造影:诊断准确率高,假阳性率低,并能准确显示病变范围,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但此法对于肝血管瘤为创伤性检查,应留待其他方法不能确定诊断时施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典型病变可表现为血管呈放射状分布如轮辐样和外围血管的抱球现象。

(5)放射性核素肝扫描:采用99mTc标记的自体红细胞行放射性核素血池填充扫描,对血管瘤有确诊意义。肝局灶性结节增生65%的病变可见有核素浓聚,因该种病变内有肝巨噬细胞,所以能凝聚核素,这点和其他良恶性肿瘤不同,因而有较高诊断价值。肝腺瘤直径>2~3cm者,肝内可显示放射性稀疏区。

4.治疗原则 小的无症状的肝血管瘤不需治疗,但应每隔3~6个月做B超检查,动态观察肿瘤变化。对于直径>8cm或有症状的血管瘤应予以治疗。肝切除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最有效的方法。肝腺瘤一旦明确诊断或考虑为本病,应予以手术切除。

(二)护理措施

1.缓解疼痛不适

(1)评估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及病人焦虑程度。

(2)根据疼痛原因予以相应处理,肿瘤破裂、扭转者,配合医生做好相应手术准备。

(3)术后疼痛安置半卧位,减轻伤口张力,利于伤口愈合。

(4)合理固定各引流管,保持有效引流,减少牵拉所引起的疼痛。

(5)做好心理护理,应用放松疗法,减轻病人焦虑。

(6)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剂。

2.给予有关疾病指导

(1)评估病人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对疾病的了解程度。

(2)告知病人发病可能的诱因,如肝腺瘤病人减少避孕药的应用。

(3)向病人讲解主要检查方法及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4)肿瘤小又无症状者,可保守治疗。出现肿瘤巨大有压迫、扭转、破裂症状者,立即手术治疗,并告知手术后注意事项。

(5)给予饮食及活动指导。多吃蔬菜、水果,适量活动,劳逸结合。

参 考 文 献

[1]李海兰,凌淑群.15例原发性肝癌围手术期护理[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7,10(1):28-29.

[2]罗春妹,曾素英,黄跃英,等.62例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的围手术期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2008,9(9),116-117.

篇4

【关键词】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09-02

尿潴留是肛肠疾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2-52%[1],若小便在术后8小时内不能排出而膀胱内尿量600ml,出现腹胀难受、或排尿困难、或患者不能自行有效排空膀胱而残余尿100ml,即诊断为尿潴留[2]。目前在临床上关于肛肠术后尿潴留的护理研究很多,护理方法也不少,包括手术前指导,心理护理,热疗按摩,诱导排尿,针灸,药物治疗等等,尚未形成一致的共识。笔者通过对我院肛肠科手术住院患者尿潴留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2009年10月到2010年10月南平市人民医院肛肠病术后尿潴留患者。入选标准:小腹坠涨、尿滴沥、B超示残余尿、膀胱区膨隆、叩诊实音、溢出性尿失禁。术前均无排尿异常术后发生尿潴留。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实验组80例,对照组80例;其中男性84例,女性76例,年龄在21-65岁,平均(48.0±0.47岁)。混合痔76例,肛瘘35例,肛裂44例,肛周脓肿6例,平均住院天数9天。两组在性别、年龄、入院症状、体征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两组均予以积极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如:做好手术前指导,术后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伤口护理,出现尿潴留症状后予以热疗加按摩、诱导排尿等。对照组在以上干预措施无效后予肌肉注射新斯的明1mg。实验组在肌肉注射新斯的明基础上予艾灸疗法【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中极穴(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气海穴(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寸),约距皮肤2-3cm处进行熏烤,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施灸时间为15-20分钟】。比较两组患者第一次排尿时间及尿潴留相关症状的发生率(腹胀、腹痛、尿滴沥、膀胱高度膨隆)。

1.3评价指标

1.3.1疗效标准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结合我科临床实际分3级评定:术后1-5小时内自行排尽尿液为显效,5-8小时能自行排尽尿液为有效,术后大于8小时仍无尿液或者虽有尿液而膀胱充盈,尿潴留症状或者体征明显,需导尿者为无效。

1.3.2尿潴留相关症状发生率腹胀、腹痛是指患者自诉下腹部坠胀闷痛不适,表情痛苦。尿滴沥是指频繁小量地有尿液自尿道排出,排尿后不适感未减轻,不停地往返于床单位与厕所之间,患者烦躁不安,B超提示残余尿>100ML。膀胱高度膨隆是指耻骨上膨隆,可扪及包块,叩诊呈实音,有压痛,B超提示重度尿潴留。计算各相关症状发生的概率。

1.4统计学处理两组结果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3讨论

3.1新斯的明肌肉注射加艾条施灸的干预措施可有效解决手术后尿潴留肛肠术后尿潴留通常是非梗阻性的,由于尿潴留致使患者十分痛苦,同时并发症多,因此护理工作十分重要。本研究表明新斯的明肌肉注射加艾条施灸的干预措施可有效解决手术后尿潴留,其主要原因为新斯的明是一种拟胆碱药,可与胆碱酯酶结合形成二胺基甲酰化胆碱酯酶,使胆碱酯酶暂时失去活性,不仅可以兴奋骨骼肌,而且对膀胱平滑肌有加强的兴奋作用而促进排尿;其次应用艾灸疗法,取中极、气海穴位行温和灸,借艾火的纯阳热力和药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使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经络,又因经络和脏腑有相互联系、络属之关系,可通过腧穴的传导,来调节脏腑的气化,致使温热之气通达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循环全身。

3.2新斯的明肌肉注射加艾条施灸的干预措施可有效减轻相关症状单用新斯的明就有解除尿潴留的作用,但新斯的明肌注给药后平均半衰期为0.89-1.2小时,作用消除迅速,故对照组相关症状改善不明显。而艾为菊科植物,味苦辛,性温,入心、肾经,具有理气血,通寒温,温经止痛的功效。因此联合应用艾灸疗法可起到协同促进作用;祖国医学认为尿潴留为“癃闭”范畴,证因脏腑功能失调,膀胱气化失司所致,其病位在膀胱,气化则能出,水中有气,气中有水,水即气,气实而闭之,乃气结小肠、膀胱之,气化不利,水道不调,遂成“癃闭”,而中极、气海系任脉经穴,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要穴,能起到调理三焦,温补下元,鼓舞气化,以达到启闭通便之功效。总之,新斯的明肌肉注射加艾条施灸能有效地改善膀胱逼尿肌功能,缓解尿道外括约肌痉挛,使内外括约肌功能协调,膀胱神经功能尽快恢复,实验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从而减轻尿潴留诸多症状。实验证明,新斯的明肌肉注射加艾条穴位施灸能明显减少尿潴留的发生及减轻尿潴留相关症状,副作用少,病人易于接受,值的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东铭.盆底病学[M].贵阳:贵阳科技出版社,2000:664.

篇5

广西防城港市中医医院外科1病区,广西防城港 538021

[摘要] 目的 探讨胆石症术后留置“T”形引流管与胆道感染的监测和护理效果情况。方法 分析该院肝胆外科治的胆石症患者80例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措施不同进行分组,普通护理组40例和针对性护理组40例。 结果 针对性护理组胆石症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普通护理组82.5%,χ2=18.46,针对性护理组胆石症患者胆道感染 0%、胆漏并发症的发生率 0 %均低于普通护理组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3,3.64,P<0.05)。 结论 胆石症术后留置“T”形引流管给予针对性护理,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胆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胆石症;“T”形引流管;胆道感染;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b)-0170-03

The Monitoring Analysis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Detention T-shaped Drainage Tube and Infection of Biliary Tract after Cholelithiasis Operation

XIAN Xiuling NING Guanghe HUANG Xianfu

The First Surgical Ward, Guangxi Fangchengg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angchenggang,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53802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onitoring and nursing effect of detention T-shaped drainage tube and infection of biliary tract after cholelithiasis operatio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80 cases with cholelithiasis treated in 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 of our hospital were analyzed,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general duty nursing group of 40 cases and targeted nursing group of 40 case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linical treatment of the targeted nursing group was 100%, which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82.5% of the general duty nursing group, χ2=18.46, the rate of infection of biliary tract of the targeted nursing group was 0, the incidence of bile leakage complications was 0, lower than the general duty nursing group&acute;s 10%, 5%, χ2=10.53, 3.64,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argeted nursing for patients with the detention T-shaped drainage tube after cholelithiasis operation, can increas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n of biliary tract,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Cholelithiasis; T-shaped drainage tube; Infection of biliary tract; Nursing

[作者简介] 冼秀玲(1975-),女,广西防城人,大专,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

胆石症是肝胆外科常见疾病,其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甚至伴有黄疸发生。胆石症由于病情复杂多变,手术治疗虽然有效,但是仍然可能发生一系列并发症,增加了死亡的风险性[1]。胆道感染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胆石症患者往往因胆道梗阻,从而引起胆汁瘀滞,细菌大量的繁殖,从而引起胆道感染[2]。胆道感染发生后又为胆石症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促发因素。该研究通过对该院2011年2月—2013年12月期间胆石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拟探讨胆石症术后留置“T”形引流管与胆道感染的监测情况和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肝胆外科收治的胆石症患者8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护理措施不同进行分组,普通护理组4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71.5±7.5)岁,临床症状:反跳痛者21例,黄疸10例,右侧上腹部压痛9例。针对性护理组4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龄62~83岁,平均年龄(72.2±8.0)岁,临床症状:反跳痛者23例,黄疸9例,右侧上腹部压痛8例。

1.2 方法

(1)普通护理组。主要针对胆石症手术患者给予常规性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常规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指导等措施。

(2)针对性护理组。在普通护理组的基础上联合针对T型管、胆道感染的护理措施:①放置T型管护理:护理人员注意观察引流液的形状和引流量,如果有异常发现立即通知医师,进行相应的处理;②掌握停止T型管引流指征:熟练的掌握引流指征,可以及时的拔出T型管,促进术后恢复效率的提高,并且降低残石率;③拔管后的护理:对拔管后进行彻底消毒,降低感染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后的效率;④术后饮食护理:护理人员给予患者高营养、低脂肪、低蛋白,容易消化的高能量、高碳水化合物和高维生素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提高机体营养水平,食入适量的瘦肉、鱼类等为机体提供能量,促进术后恢复。多饮水,降低胆汁黏稠度,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⑤出院指导:做好胆石症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指导,防止胆石症复发。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胆石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评价标准[3]。痊愈:胆石症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通过实验室检查各项结果均恢复正常,通过影像学检查均有明显改善,结石阴影完全消失;显效:胆石症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通过实验室检查各项结果大部分恢复正常,通过影像学检查均有改善,结石阴影大部分消失;有效:胆石症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通过实验室检查各项结果基本恢复正常,通过影像学检查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石阴影部分消失;无效:上述指标均未达到者。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

②观察两组胆石症患者胆道感染、胆漏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肝胆外科胆石症患者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构成比表示,通过χ2检验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胆石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情况

针对性护理组胆石症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普通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6,P<0.05),见表1。

2.2 两组胆石症患者胆道感染、胆漏并发症的发生率情况

针对性护理组胆石症患者胆道感染、胆漏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普通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3,3.64,P<0.05),见表2。

3 讨论

胆囊炎并发胆结石是我国目前常见病和多发性疾病,胆囊炎和胆结石同时存在,互相诱发,互为因果,促使患者病情不断发展,影响了临床治疗效率。有资料显示[4],针对胆石症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和降低并发症。胆石症是肝胆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多发生于中老年患者,尤其是以女性居多,近年来其发生率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胆石症目前治疗主要是以切、取结石为主要方法,其可以有效的将结石去除掉,但是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无法不能彻底清除胆结石形成的趋势,造成术后复发和胆道感染[5]。胆道手术之后往往需要防止T型管进行引流,进而有效的预防胆总管内高压出现的胆汁外渗,促进胆道内脓液、结石、胆汁顺利的引流出,进而为胆总管开口部位水肿消退和创伤愈合营造条件[6]。放置T型管是胆石症患者重要的引流措施,T型管要保持引流通畅,不能出现受压和弯曲[7]。T型管可以作为支架,促进胆总管狭窄部位的修复基础,同时还可以经过T型管进行胆道造影,做好胆石症术后复查,通过其形成的瘘道放入胆石钳,通过胆管镜圈套器将残余的结石取出,降低残石率[8]。每天更换引流袋,引流袋位置不能过高,防止引流液逆流,造成感染的发生,也不能过低,过低会造成引流管牵拉和脱落[9]。掌握停止引流指征:体温恢复正常,黄疸症状消失,引流管排出胆汁逐步减少到200~300 mL/d,大便颜色恢复正常,胆红素明显降低并且无腹痛、发热及黄疸加重现象。通过胆管造影检查胆总管无阻塞、无胆结石生成。拔管后的护理:拔出T型管时要注意做好消毒处理,冲洗之后边吸引边拔管,拔出T型管后如果有胆汁流出,要等胆汁基本流尽之后在覆盖敷料,保持敷料干燥,3 d之后在引流口自行闭合。拔管之后注意观察腹痛情况,有时T型管窦道形成不理想或者是拔出T型管时窦道发生撕裂,会促使胆汁漏向腹腔,从而形成胆汁性腹膜炎[10]。患者术后要去掉枕头保持平卧姿势6 h,禁食24~48 h,注意禁食期间做好口腔护理工作,排气之后可进食流质饮食,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逐步进行升级。患者出院后,注意改变不良饮食习惯,调整合理的作息时间,食入低脂类,容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多饮水,禁止暴饮暴食,戒烟酒,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进行是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避免劳累和精神过度紧张。如果患者有带T型管出院者,护理人员要耐心讲解T型管的自我护理方法,并且定期进行复查。该研究通过分析该院肝胆外科收治的胆石症患者80例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措施不同进行分组,普通护理组40例和针对性护理组40例,结果表明,针对性护理组胆石症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普通护理组82.5%,针对性护理组胆石症患者胆道感染、胆漏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普通护理组的10%和5%,提示胆石症术后留置“T”形引流管给予针对性护理,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胆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贤芬,刘文硕.中医特色护理在胆石症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7):58-59.

[2] 蒋素燕,项春晖.腹腔镜联合ERCP术治疗胆石症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4):44-45.

[3] 冯凡弟.老年人胆囊炎胆石症手术治疗的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2, 24(22):2745-2746.

[4] 李燕,邱智萍.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术后老年胆石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3,35(21):3334-3335.

[5] 零蒋.胆石症伴糖尿病高龄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7):53-56.

[6] 陆萍,施亚周.急诊胆石症胆道感染超高龄患者32例围手术期处理[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2,24(6):513-515.

[7] 何晋红.高龄高危胆石症患者腹腔镜手术的循证决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9):105-107.

[8] 邢桃红,汪文翠,杨海燕,等.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胆道感染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6):124-125.

[9] 蒋素燕,项春晖.腹腔镜联合ERCP术治疗胆石症的护理体会[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4):44-45.

篇6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4--01

对于腹部手术患者而言,多数需要留置导尿管,但导尿管的留置会对患者尿道造成刺激,引发疼痛等不适症状,降低其他操作的依从性[1],因此尽量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十分必要。本文写作目的在于:分析护理干预措施对腹部手术患者麻醉前后留置导尿管舒适度的影响,选取患者共200例作为对象展开分析,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从本院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当中选出100例,时间为2014年2月至2017年8月将存在泌尿系统功能障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排除。采取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将100例患者分成每组50例。观察组(共50例),性别:男女患者例数分别为29例、21例;年龄:23-70岁,平均(40.15±10.36)岁;手术类型:20例阑尾切除术,10例胆囊切除术,9例肝叶切除术,11例其他腹部手术。对照组(共50例),性别:男女患者例数分别为56例、44例;年龄:24-72岁,平均(40.28±10.17)岁;手术类型:20例阑尾切除术,10例胆囊切除术,10例肝叶切除术,10例其他腹部手术。组间对比腹部手术患者各项资料数据有差异,但差异不大(p值>0.05)。

1.2 方法

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将留置导尿管的目的及相关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密切关注尿道情况,预防意外事件发生。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组)。1)知识普及。插管之前,将导尿管留置的必要性及作用详细说明,将具体操作进行介绍,消除患者的不安情绪,提前告知留置导尿管后可能会出现何种不适反应,使其做好心理准备;2)心理疏导。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了解其内心想法,及时解答疑问,通过注意力转移法等手段来转移其注意力;3)严格执行插管操作。合适的插管时间为麻醉后且自主呼吸停止时,结合病人的性别、年龄等因素选择导尿管型号及材料,先用无菌石蜡油尿道再插管,准确把握男女性患者的插管深度,男性控制在3厘米到25厘米,女性控制在3厘米到13厘米,导尿管成功置入后,连接引流袋,注意不得使导管扭曲、受压等。在气囊中注入10到12ml左右的生理盐水,导尿之后,牵拉尿管三分钟左右,固定在大腿的内侧位置;4)术后护理。手术之后,协助患者翻身,一小时一次,术后六小时鼓励患者适当活动,帮助其按摩,合理控制病房的温湿度及光线,询问患者的相关需求并尽量满足。

1.3 观察指标与评估标准

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ing method,VAS)[2]评估每位患者的舒适度,最高分=10分,8-10分表示舒适,4-7分表示中度舒适,4分以下表示不舒适,统计每组的舒适度(舒适概率与中度舒适概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的形式表示舒适度(计数资料),并用卡方值检验。用SPSS20.0软件核对后,若对比指标数据有差别,则用P0.05。

2 结果

观察组的舒适度为97.00%,对照组为53.00%,明显是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更高(p

3 讨论

篇7

【关键词】 早孕流产; 低龄; 健康教育; 心理护理; 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714.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7-0090-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人们的思想日渐发生变化,性观念渐趋开放。近年来由于早孕而进行流产的现象明显增加,尤其是低龄女性,得不到较好的护理而影响患者生活[1-2]。本文即针对此进行研究,以期探索其有效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纳入标准:(1)年龄:≤22岁;(2)经检查确诊为早孕,孕周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措施

观察组:开展健康教育结合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其中健康教育主要为向患者介绍早孕流产护理内容,使患者了解人工流产术相关知识,明晰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及再次怀孕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帮助其分析早孕流产的利弊;心理护理则主要针对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有针对性地开展情感支持,告知其正确认识人流过程,以减轻其不必要的焦虑,同时向其告知医生的技术水平,减轻其对于手术的恐惧情绪[3-5]。对照组:仅进行人工流产术常规护理措施。

1.3 观察指标

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观察两组患者的焦虑情绪改善情况。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两组患者的心身症状差别。统计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

2.3 两组患者SCL-90评分比较

不同护理措施干预后,观察组的总分、阳性项目数、阳性均分、躯体因子、强迫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人际因子及敌对因子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产妇出院后生活质量比较

不同护理措施干预后,观察组出院后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机体疼痛、健康状况、生命力、情感角色、心理健康及社会功能等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人工流产,也称之为早期妊娠终止,是指妊娠3个月以内者采用人工或者药物的方法来终止妊娠的措施,是避孕失败意外怀孕者的补救措施,也可用于由疾病不宜继续妊娠者[6]。但随着现今社会开放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早孕流产者日渐增多,尤其是低龄者,由于害羞等心理,多未能进行适宜的护理措施。临床研究证实:人工流产术者若护理不当,多会导致患者出现妇科疾患如宫颈炎、人工流产综合征、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甚或是影响患者的再次妊娠[7-9]。故而探讨有效地护理措施,是现今产科医务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日趋完备,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更注重精神心理的健康,故而本研究中引入具有良好效度与验度的SCL-90量表与生活质量量表,以期探索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于低龄早孕流产女性身心症状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情况[10]。鉴于此,笔者所在科室在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于低龄早孕流产患者采用健康教育结合心理护理干预的综合措施。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发生人工流产综合征2例(5.13%),对照组发生7例(17.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在低龄女性早孕流产患者中应用综合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以及身心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何爱琴,郑方阁.人工流产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5):1129.

[2]王畅,林艳娟,陶雪玲,等.心理干预在基层医院初孕妇女无痛人流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3,11(14):117-119.

[3]程金莲,孙玉梅,梁执群,等.心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妇女焦虑反应与唾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4):283-289.

[4]王西英,杜杰,徐贵菊.健康教育在无痛人流术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7):48-50.

[5]张婷,张娆.全无痛人流术的效果分析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5):40-41.

[6]王惠筠,袁红伟.未婚女性人工流产术围手术期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2009,30(23):114-115.

[7]苏梅香,秦俭,高玉华.门诊低龄女性早孕流产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09,37(5):60-61.

[8]沈敏娟,童晓娣.舒适护理在未婚先孕女性人工流产围手术期的应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3):91-92.

[9]成.未婚人流女性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篇8

关键词:电流互感器 开路 作用 现象 原因 处理方法 防范措施

为了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必须对电力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监视和测量。但一般的测量和保护装置不能直接接入一次高压设备,电流互感器的作用是将此系统的大电流按比例变换成小电流,供给测量仪表和保护装置使用,并将二次系统与高电压隔离。

一、电流互感器开路的危害

电流互感器一次电流的大小与二次负荷的电流无关。互感器正常工作时,由于阻抗很小,接近于短路状态,一次电流所产生的磁化力大部分被二次电流所补偿,总磁通密度不大,二次绕组电势也不大。当电流互感器开路时,阻抗 Z2无限增大,二次绕组电流等于零,二次绕组磁化力等于零,总磁力化等于原绕组的磁化力(I0N0=I1N1)。也就是一次电流完全变成了励磁电流,在二次绕组产生很高的电动势,其峰值可达几千伏,危险人身安全,或造成仪表、保护装置、互感器二次绝缘损坏。另外,一次绕组磁化力使铁芯磁通密度增大,可能造成铁芯强烈过热热而损坏。

二、电流互感器开路的原因

引起电流互感器开路的原因有许多,其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交流电路回路中的实验接线端子,由于结构和质量上的缺陷,在运行中发生螺杆与铜板螺孔接触不良,造成开路。

2.电流回路中的试验端子连接片,由于连接片胶木头过长,旋转端子金属片未压在连接片的金属片上,而误压在胶木套上,造成开路。

3.检修工作中失误,如忘记将继电器内部触头接好,或误断开了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或对电流互感器本体试验后未将二次接线接上零。

4.二次线端子触头压接不紧,回路中电流很大时,发热烧断或氧化过热而造成开路。

5.二次回路的过度端子氧化后松动。

6.室外端子箱、接线盒受潮,端子螺丝和垫片锈蚀过重,接触不良或造成开路。

三、电流互感器开路时产生的现象

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开路时,对于不同的回路分别产生下列现象:

1.由负序、零序电流启动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频繁动作,但不一定出口跳闸(还有其他条件闭锁),有些继电保护可能自动闭锁(具有二次回路断线闭锁功能)。

2.有功、无功功率表指示不正常,电流表三相指示不一致,电能表计量不正常。

3.监控系统相关数据显示不正常。

4.电流互感器存在有“嗡嗡”的异常响声。

5.开路故障点有火花放电声、冒烟和烧焦的现象,故障点出现异常的高电压。

6.电流互感器本体有严重发热,并伴有异味、变色、冒烟现象。

7.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发生误动或拒动。

8.仪表、电流表、继电保护等冒烟烧坏。

四、电流互感器开路时的处理方法

1.当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开路时,首先要防止二次绕组开路而危及设备与人身安全。

2.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开路后,应查明开路位置并设法将开路处进行短路,如果不进行短路处理时,可向调度申请停电处理。在进行短接处理过程中,必须注意安全,应注意开路的二次回路有异常的高电压,应戴绝缘手套,使用合格的绝缘工具,在严格监护下进行。

3.发生电流互感器二次开路,应先分清故障属哪一组电流回路、开路的相别、对保护有无影响。汇报调度,停用可能误动的保护。

4.尽量减小一次负荷电流。若电流互感器严重损伤,应转移负荷,停电检查处理。

5.尽快设法在就近的试验端子上,将电流互感器二次短路,再检查处理开路点。短接时,应使用良好的短接线,并按图纸进行。短接时应在开路的前级回路中选择适当的位置短接。

6.若短接时发现火花,说明短接有效。故障点就在短接点以下的回路中,可以进一步查找。若短接时无火花,可能是短接无效。故障点可能在短接点以下的回路中,可以逐点向前变换短接点,缩小范围。

7.在故障范围内,应检查容易发生故障的端子及元件,检查回路有工作时触动过的部位。

8.对检查出的故障,能自行处理的(如接线端子等外部元件松动、接触不良等),可立即处理,然后投入所退出的保护。若不能自行处理故障(如继电器内部故障)或不能查明故障,应汇报上级派人检查处理,或经倒运行方式转移负荷,停电检查处理。

五、防范措施

1.把好设备质量关,在设备采购、验收等环节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保证设备完好并符合质量要求。

2.运行人员应加强对设备的日常、特殊时期(高温、高负荷、恶劣天气等)巡视检查和监盘工作,通过听、闻、看等方法及时发现电流互感器的异常,防止因其开路发现不及时造成事故的发生。

3.做好检修工作,在检修工作中严格按照相关条列执行,加强检修工艺和检修后的验收工作,防止因检修工艺不良和检修工作中遗漏造成电流互感器开路。

4.做好站内运行人员的培训工作,经常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反事故演习和事故预想,不断地提高其技能水平和处理事故的能力。

六、结语

电流互感器虽非电力系统的主设备,但其运行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尤其电流互感器二次开路,如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当,极易造成设备被迫停用和(保护误动、拒动)事故的发生,所以有必要了解并掌握电流互感器开路的危害、原因、现象及处理方法和防范措施,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当发生类似异常时,能够及时准确的查找出事故点并能圆满的处理。

参考文献

[1]《电力工程电气设备手册1:电气一次部分(上下)》,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10.1.

[2]《电力系统保护》,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12.1.

[3]《变电设备典型事故或异常实例分析》,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8.

[4]《变电站现场事故处理机典型案列分析(一)》,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8.

作者简介:关铁军,性别:男,民族:蒙族,出生年月日:1980年11月20日,职称:助理工程师,学历:本科,从电运行专业。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