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0: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村建设项目,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项目概况
2、建设地点:乌加河镇联丰村一、二、三组及奋斗村一、二、六、七、八组
3、项目建设单位:乌加河镇人民政府
4、建设内容与规模:(见第四章项目建设规模与方案第二节、规划建设与方案)。
5、工程建设进度:项目实施计划从XX年6月开始,至2010年6月完工。
6、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2432.49万元,拟通过乌加河镇人民政府自筹和争取上级支持资金来解决。其中,群众投工投劳折款资金232.49万元,拟争取上级给予支持资金2200万元。
二、编制依据
1、乌中旗乌加河镇城镇发展规划;
2、乌中旗乌加河镇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3、乌中旗乌加河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4、乌中旗乌加河镇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5、乌中旗乌加河镇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人口及计划生育规划;
6、乌中旗乌加河镇村镇建设规划;
7、乌中旗乌加河镇村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8、乌中旗乌加河镇基层组织建设规划;
9、乌中旗乌加河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建设规划;
10、委托单位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概况
1、地埋位置
乌中旗乌加河镇位于中旗西南部阴山脚下,河套平原北端,地处东径1080,北纬410,距旗政府所在地69公里,是乌拉特中旗山前的一个典型的农业镇。总面积729公里,耕地面积32万亩,辖18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134人。其中,常住镇区人口5491人,占总人口16.5%,有自治区直属驻地单位2个,旗级驻地二级单位26个,集体、个体、工商业户105家。是乌中旗山前灌区经济、文化服务中心。
2、乌加河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乌加河镇交通便利,6701路横贯镇区,通讯发达、资源丰富,是乌中旗“t”型小城镇发展框架的重要部分,被自治区列为内蒙古首批11个中心城镇建设试点示范镇之一,是自治区“四星级”文明建制镇,被誉为“河套第一镇”。
乌加河镇主导产业为农牧业。农业以盛产小麦、玉米、葵花、番茄,畜牧业以盛产德美肉羊为主而独具优势的产业发展大镇。由于种植条件优越,可耕地32万亩,年产粮食7329万公斤,年产饲草料7690万公斤,而且该地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无任何污染,在此得天独厚的种养殖条件下,为实现为养而种,为加工而种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为加快镇域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提供了保障。XX年,乌加河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达33221.43万元,其中第一产值26752.23万元,第二产值3287.3万元,第三产值3181.9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486元,较上年增加580元,增长14.8%。
3、联丰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联丰村一、二、三组位于乌加河镇区所在地,总户数387户,总人口1628人。在镇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下,社会经济发展相比发展较快,从事二、三产业发展的劳动力达到36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
4、奋斗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奋斗村位于乌加河镇西南6公里处,辖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30户,总人口2357人。1997年率先在全镇完成了村镇规划。1998年开始规划小康住宅新村,同年建成了37户砖瓦小康村住宅新居,1997年——XX年在国家的支持下,建起122户二层小康住宅楼,电、路、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卫生院、绿化带等各项配套工程基本完善,被誉为“巴市第一村”,达到了自治区“四星级”文明村标准。奋斗村是发展以肉羊、葵花、玉米、番茄主导产业的产业村组,建立了各种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成立了农业生产各环节服务的协会,形成了区域特色,XX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4850元,比其它村组平均高出850元。
4、项目建设背景
为了更好的落实国家有关增加农民收入的精神,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推进小康村建设,实现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它对合理布局生产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率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随着乌加河镇经济和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工作摆到了重要的议程。项目的建设既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农村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3、乌加河镇位于中旗南端,巴市的北端,6701油路横贯全镇。是全市经济发展的要道通街,被誉为“河套第一镇”。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民收入稳定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但是,与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相比,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乌加河镇进行新农村建设,狠抓规划龙头、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以及旧村改造、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洁、村民自治。最根本的一条是真正使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和提高,打造名副其实的“河套第一镇”。
4、新农村建设不仅要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且将间接地提高农民素质。项目的建设一方面节约了土地资源,利用节约的土地,发展二、三产业,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一体化进程。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将从一产中分离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各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切实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第三章项目位置和建设条件
一、项目位置及自然环境概况
1、项目位置
项目位于乌加河镇镇区所在地联丰村一、二、三组和奋斗村一、二、六、七、八组。
2、自然环境概况
项目区位于河套平原腹地,具有显著的大陆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炎热而短促,降雨量少而集中,蒸发强烈。该地区地质构建形成了纪晚期的断陷盆地,由于构造上的长期深陷,构成了地下水的聚集带。地下水能够用于农业灌溉和人畜饮用。
二、项目建设条件和建设内容
1、占地范围
现状联丰村共有居民387户,总面积4.5平方公里。规划新农村建设用地总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新农村建设用地上需拆迁村民住宅2户,拆迁房屋建筑面积约180平方米,拆除商业设施15家,共790平方米。
现状奋斗村共有居民630户,总面积6.3平方公里。规划新农村建设用地总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新农村建设用地需拆迁村民住宅1户。
2、市政配套条件
目前在项目用地周边的规划道路铺设有自来水、雨水、污水、电力、电信等市政管线。
(1)供水
项目区附近设有供水管线,与新农村供水管网相通,可保证本项目用水。
(2)排水
项目区周边有雨水、污水排水沟,可经规划与排水管相连,进入排水沟。
(3)供电
乌加河镇变电站可提供新农村用电。
(4)供热
采暖主要采用集中燃煤采暖方式,项目区可规划网道引入集中供暖方式。
第四章项目建设规模和方案
一、规划条件及建筑规模
根据乌加河镇新农村规划的准则,项目建设用地规划为居住用地。项目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2平方公里,绿化面积2.4平方公里。
二、规划建设方案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规划,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行整体规划。
1、道路硬化工程
完成联丰三组9.5km油路工程建设,奋斗村一、二、六、七、八组10km油路工程建设。
2、居民饮水工程
新的饮用水源井3眼,购置配套设施3套,埋设供水管网19.5km,入户配套设施1017套,埋设入户管道34.5km。
3、排污工程
建设地下钢筋砼主管道19.5km,支管道5km,配套检查井、污水处理设施3处,疏通排污渠道15km。
4、集中供热工程
新建供暖集中供热站1处,购置配套设施1套,埋设供热管网5km。
5、绿化工程
在项目区规划道路两旁种植杨树XX00株,种植松树18750株。
6、“六改六建”工程
改扩道路7条34.5km,新建厕所11处,新建产业基地3处,建经济合作组织4个,建立村民理事会,建设规划小康住宅区,建设休闲广场2处16000平方米,建设垃圾池80个,切实改善村容村貌。
7、“四位一体”新能源利用工程
新建"四位一体"生态温室120座,主要集中在联丰村与奋斗村,建设面积达4.8万平方米,建成高标准高质量规模化的"四位一体"生态温室群。
8、村镇配套设施工程:
完成镇区变电站50万千伏的增容扩建工程;实现镇区供电、供热、供水等机电设施运转正常;完成联丰村120平方米的自来水厂房的建筑。并配套专变1台。购置配套设施1017套。
9、公共服务事业
完成镇区和奋斗村幼儿园园舍各1500平方米的建设及相应配套设施同时,在镇区新建妇幼保健卫生所一处,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10、基层组织建设
在建立完善农村经济组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劳动就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新建青年活动中心4处。
第五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该项目建设期为2年,其中前期准备工作3个月,实施施工21个月。项目分四个阶段进行:项目前期设计和招标,四通一平与土建施工、建筑装修、竣工验收。
第六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1、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
(2)项目土建工程费用参照巴市类似工程项目的工程费用,设计要求有相关系统功能要求进行估算;
(3)其他建设费用参照《巴市建设工程费用》中规定的技术经济指标计算。
2、投资估算编制范围
项目投资主要包括建筑安装工程及设备费,室外工程费,与本项目直接相关的工程建设其他费和预备费。
3、投资估算编制说明
(1)新农村工程及设备费主要由临时水电路及场地平整费,土建结构工程费,内外装修工程费,给排水工程费,强弱电工程费,采暖工程费、燃气工程费等7项组成。参照近年来巴市类似工程竣工概算资料,并根据建设时间、规模、标准等方面的差异,作出合理调整后,分项分类,按单方造价指标进行估算。
(2)室外工程主要包括工程道路、围墙、大门、绿化、上下水管道、暖气管沟、管道、庭院路灯、电缆线路等项目费用。项目在方案设计阶段尚不够具本,本项目室外工程按新农村工程及设备费10%测算。
(3)工程建设其他费由勘测费、设计费,可研报告编制费,指标管理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费、工程保险费等12项组成。
(4)预备费估算只考虑基本预备费不计涨价预备费。基本预备费按工程投资额(即新农村工程及设备费、室外工程费和工程建设其他费三项之和)的5%计收。
4、投资概算结果
(后附投资概算表)
二、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2432.4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20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资金232.49万元。
第七章社会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新农村的各项工程的建成,为广大居民提供便利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不少经济效益。如“四位一体”种养生态温室模式。我们按600平米的温室计算每年季节性生产疏菜(西红柿)2500公斤,按5元/公斤计算,收入6250元,猪舍养猪3--4头,按900元/头计算,收入3600元。经分析计算,减去投入成本,可增加收入1500--XX元,户均3人计算,实现人均增加收入500——700元。结合产业基地、经济合作组织的带动为农牧民提供了农村市场和减少流通环节的差价,均可为农户增加收入。最终体现了新农村建设为广大居民增加收入途径的目标。
二、社会效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乌加河镇落实解决“三农”问题有关精神,提高农民收入的具体举措。项目建成以后农民进入宽敞明亮、基础设施完善的新农村。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将逐渐引导农民进入城市文明中,并通过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逐渐提高农民素质。
新农村工程根据村民意愿和村民的实际条件实现了新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该工程建设,既改变了村容、村貌又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使其改善居住条件又集约了土地。
新农村工程的建设拉开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序幕,新农村工程的建设将全面带动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并使农村逐渐转变为现代农业产业工人,或者向工业、服务业转移。
三、生态效益
新农村建设完成后,首先生活垃圾,污水得到合理处理。结合规模化建设“四位一体”新能源利用工程的实施农户不需要社会管理体系介入,直接将通过“四位一体”模式,将秸秆、粪便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其次,新农村各项设施完成后,将实现绿地面积增加,促进生态系统的改善,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
2、建设地点:*镇联丰村一、二、三组及奋斗村一、二、六、七、八组
3、项目建设单位:*镇人民政府
4、建设内容与规模:(见第四章项目建设规模与方案第二节、规划建设与方案)。
5、工程建设进度:项目实施计划从20*年6月开始,至20*年6月完工。
6、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2432.49万元,拟通过*镇人民政府自筹和争取上级支持资金来解决。其中,群众投工投劳折款资金232.49万元,拟争取上级给予支持资金2200万元。
二、编制依据
1、*镇城镇发展规划;
2、*镇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3、*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4、*镇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5、*镇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人口及计划生育规划;
6、*镇村镇建设规划;
7、*镇村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8、*镇基层组织建设规划;
9、*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建设规划;
10、委托单位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概况
1、地埋位置
*镇位于*西南部*脚下,河套平原北端,地处东径1*0,北纬410,距旗政府所在地69公里,是*前的一个典型的农业镇。总面积729公里,耕地面积32万亩,辖18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134人。其中,常住镇区人口5491人,占总人口16.5%,有自治区直属驻地单位2个,旗级驻地二级单位26个,集体、个体、工商业户1*家。是*山前灌区经济、文化服务中心。
2、*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镇交通便利,6701路横贯镇区,通讯发达、资源丰富,是*“T”型小城镇发展框架的重要部分,被自治区列为内蒙古首批11个中心城镇建设试点示范镇之一,是自治区“四星级”文明建制镇,被誉为“河套第一镇”。
*镇主导产业为农牧业。农业以盛产小麦、玉米、葵花、番茄,畜牧业以盛产德美肉羊为主而独具优势的产业发展大镇。由于种植条件优越,可耕地32万亩,年产粮食7329万公斤,年产饲草料7690万公斤,而且该地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无任何污染,在此得天独厚的种养殖条件下,为实现为养而种,为加工而种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为加快镇域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提供了保障。20*年,*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达33221.43万元,其中第一产值26752.23万元,第二产值3287.3万元,第三产值3181.9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486元,较上年增加580元,增长14.8%。
3、联丰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联丰村一、二、三组位于*镇区所在地,总户数387户,总人口1628人。在镇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下,社会经济发展相比发展较快,从事二、三产业发展的劳动力达到36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
4、奋斗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奋斗村位于*镇西南6公里处,辖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30户,总人口2357人。1997年率先在全镇完成了村镇规划。1998年开始规划小康住宅新村,同年建成了37户砖瓦小康村住宅新居,1997年——2000年在国家的支持下,建起122户二层小康住宅楼,电、路、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卫生院、绿化带等各项配套工程基本完善,被誉为“巴市第一村”,达到了自治区“四星级”文明村标准。奋斗村是发展以肉羊、葵花、玉米、番茄主导产业的产业村组,建立了各种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成立了农业生产各环节服务的协会,形成了区域特色,20*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4850元,比其它村组平均高出850元。
4、项目建设背景
为了更好的落实国家有关增加农民收入的精神,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推进小康村建设,实现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它对合理布局生产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率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随着*镇经济和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工作摆到了重要的议程。项目的建设既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农村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3、*镇位于中旗南端,巴市的北端,6701油路横贯全镇。是全市经济发展的要道通街,被誉为“河套第一镇”。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民收入稳定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但是,与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相比,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镇进行新农村建设,狠抓规划龙头、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以及旧村改造、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洁、村民自治。最根本的一条是真正使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和提高,打造名副其实的“河套第一镇”。
4、新农村建设不仅要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且将间接地提高农民素质。项目的建设一方面节约了土地资源,利用节约的土地,发展二、三产业,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一体化进程。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将从一产中分离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各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切实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第三章项目位置和建设条件
一、项目位置及自然环境概况
1、项目位置
项目位于*镇镇区所在地联丰村一、二、三组和奋斗村一、二、六、七、八组。
2、自然环境概况
项目区位于河套平原腹地,具有显著的大陆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炎热而短促,降雨量少而集中,蒸发强烈。该地区地质构建形成了纪晚期的断陷盆地,由于构造上的长期深陷,构成了地下水的聚集带。地下水能够用于农业灌溉和人畜饮用。
二、项目建设条件和建设内容
1、占地范围
现状联丰村共有居民387户,总面积4.5平方公里。规划新农村建设用地总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新农村建设用地上需拆迁村民住宅2户,拆迁房屋建筑面积约180平方米,拆除商业设施15家,共790平方米。
现状奋斗村共有居民630户,总面积6.3平方公里。规划新农村建设用地总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新农村建设用地需拆迁村民住宅1户。
2、市政配套条件
目前在项目用地周边的规划道路铺设有自来水、雨水、污水、电力、电信等市政管线。
(1)供水
项目区附近设有供水管线,与新农村供水管网相通,可保证本项目用水。
(2)排水
项目区周边有雨水、污水排水沟,可经规划与排水管相连,进入排水沟。
(3)供电
*镇变电站可提供新农村用电。
(4)供热
采暖主要采用集中燃煤采暖方式,项目区可规划网道引入集中供暖方式。
第四章项目建设规模和方案
一、规划条件及建筑规模
根据*镇新农村规划的准则,项目建设用地规划为居住用地。项目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2平方公里,绿化面积2.4平方公里。
二、规划建设方案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规划,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行整体规划。
1、道路硬化工程
完成联丰三组9.5km油路工程建设,奋斗村一、二、六、七、八组10km油路工程建设。
2、居民饮水工程
新的饮用水源井3眼,购置配套设施3套,埋设供水管网19.5km,入户配套设施1017套,埋设入户管道34.5km。
3、排污工程
建设地下钢筋砼主管道19.5km,支管道5km,配套检查井、污水处理设施3处,疏通排污渠道15km。
4、集中供热工程
新建供暖集中供热站1处,购置配套设施1套,埋设供热管网5km。
5、绿化工程
在项目区规划道路两旁种植杨树200000株,种植松树18750株。
6、“六改六建”工程
改扩道路7条34.5km,新建厕所11处,新建产业基地3处,建经济合作组织4个,建立村民理事会,建设规划小康住宅区,建设休闲广场2处16000平方米,建设垃圾池80个,切实改善村容村貌。
7、“四位一体”新能源利用工程
新建"四位一体"生态温室120座,主要集中在联丰村与奋斗村,建设面积达4.8万平方米,建成高标准高质量规模化的"四位一体"生态温室群。
8、村镇配套设施工程:
完成镇区变电站50万千伏的增容扩建工程;实现镇区供电、供热、供水等机电设施运转正常;完成联丰村120平方米的自来水厂房的建筑。并配套专变1台。购置配套设施1017套。
9、公共服务事业
完成镇区和奋斗村幼儿园园舍各1500平方米的建设及相应配套设施同时,在镇区新建妇幼保健卫生所一处,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10、基层组织建设
在建立完善农村经济组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劳动就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新建青年活动中心4处。
第五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该项目建设期为2年,其中前期准备工作3个月,实施施工21个月。项目分四个阶段进行:项目前期设计和招标,四通一平与土建施工、建筑装修、竣工验收。
第六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1、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
(2)项目土建工程费用参照巴市类似工程项目的工程费用,设计要求有相关系统功能要求进行估算;
(3)其他建设费用参照《巴市建设工程费用》中规定的技术经济指标计算。
2、投资估算编制范围
项目投资主要包括建筑安装工程及设备费,室外工程费,与本项目直接相关的工程建设其他费和预备费。
3、投资估算编制说明
(1)新农村工程及设备费主要由临时水电路及场地平整费,土建结构工程费,内外装修工程费,给排水工程费,强弱电工程费,采暖工程费、燃气工程费等7项组成。参照近年来巴市类似工程竣工概算资料,并根据建设时间、规模、标准等方面的差异,作出合理调整后,分项分类,按单方造价指标进行估算。
(2)室外工程主要包括工程道路、围墙、大门、绿化、上下水管道、暖气管沟、管道、庭院路灯、电缆线路等项目费用。项目在方案设计阶段尚不够具本,本项目室外工程按新农村工程及设备费10%测算。
(3)工程建设其他费由勘测费、设计费,可研报告编制费,指标管理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费、工程保险费等12项组成。
(4)预备费估算只考虑基本预备费不计涨价预备费。基本预备费按工程投资额(即新农村工程及设备费、室外工程费和工程建设其他费三项之和)的5%计收。
4、投资概算结果
(后附投资概算表)
二、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2432.4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20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资金232.49万元。
第七章社会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新农村的各项工程的建成,为广大居民提供便利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不少经济效益。如“四位一体”种养生态温室模式。我们按600平米的温室计算每年季节性生产疏菜(西红柿)2500公斤,按5元/公斤计算,收入6250元,猪舍养猪3--4头,按900元/头计算,收入3600元。经分析计算,减去投入成本,可增加收入1500--2000元,户均3人计算,实现人均增加收入500——700元。结合产业基地、经济合作组织的带动为农牧民提供了农村市场和减少流通环节的差价,均可为农户增加收入。最终体现了新农村建设为广大居民增加收入途径的目标。
二、社会效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镇落实解决“三农”问题有关精神,提高农民收入的具体举措。项目建成以后农民进入宽敞明亮、基础设施完善的新农村。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将逐渐引导农民进入城市文明中,并通过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逐渐提高农民素质。
新农村工程根据村民意愿和村民的实际条件实现了新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该工程建设,既改变了村容、村貌又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使其改善居住条件又集约了土地。
新农村工程的建设拉开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序幕,新农村工程的建设将全面带动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并使农村逐渐转变为现代农业产业工人,或者向工业、服务业转移。
三、生态效益
新农村建设完成后,首先生活垃圾,污水得到合理处理。结合规模化建设“四位一体”新能源利用工程的实施农户不需要社会管理体系介入,直接将通过“四位一体”模式,将秸秆、粪便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其次,新农村各项设施完成后,将实现绿地面积增加,促进生态系统的改善,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随着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多数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建设后的村寨管理机制缺失,管理措施不得力,管理与建设未能同步,“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破解新农村建设后续管理难点和问题,已是当前我县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当务之急。
1 宁洱县新农村建设发展情况
自2006年至今的9年间,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我县全面实施“小康示范村”、“民族团结示范村”、“整村推进”、“一事一议”、“农村危旧房改造”、“民居地震”房屋改造、“省市县级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建设,惠及千家万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通过抓产业、调结构、强支柱、输劳务等途径,农民增收后劲强势不减;通过实施改水、改路、改厕、改厩等工程,大力整治村容村貌,美化生活环境,治理农村脏乱差现象,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大为改善;通过实施基本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地)改造等工程,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保障能力得到增强;通过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农家书屋”、“户户通”等工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提升。
自2006年至2014年以来,我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共组织实施了省、市、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项目73个,总投入资金达2682.5万元。涉及全县7乡2镇48个村委会73个村民小组(自然村),受益农户3721户15315人。我县新农村建设项目,从农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 突出特色,努力改善农村生活居住环境。完成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如下:完成村内主干道路硬化58条36750米;完成村内串户路硬化52条25632米;新建或修缮文化活动室48幢5101平方米;建活动场20块5634平方米;完成人畜饮水管道27662米,建水池9个;建公厕46座948平方米;建垃圾处理池83个1090立方米;建沼气池555口,配置太阳能231套;房屋修缮263间;庭院打造759户28095平方米;村内绿化面积4827平方米,植树3589株;修建排污沟4条;建挡墙300立方米,建围墙100米;文化活动室购置设备2套;完成墙体风彩画360平方米,墙体宣传标语20条;建项目简介碑6座;培植扶持茶叶、烤烟、蚕桑、咖啡等经济林果5369亩;仔猪养殖扶持434户2170头;举办科技培训214期17613人次。
2 项目管护现状
由于项目管理缺乏统一的管护模式,各地情况又不尽相同,只能结合自身特点不断摸索。我县目前新农村建设项目后续管护主要有几种形式:
2.1 乡镇集中管理
项目工程竣工后,把工程直接移交给项目所在乡镇,由乡镇安排有关部门统一管理工程和设备,管护经费本着“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实行乡镇、村集体、农户共同承担。
2.2 村民小组自行管理
项目实施完成后,制定出村规民约,由村民小组按村规民约对项目进行管理。
2.3 村集体管理
就是采取村有村管的方式进行管护,由行政村统一进行维护和保养,由受益农户出义务工或由村雇专人进行维修养护,由村委会进行监督。
3 我县新农村建设后续管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总的来看,我县新农村建设正在有条不紊的向前推进着,但后续管理问题也越来越显现,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
3.1 机制不健全
后续管理乏力,重建设,轻管理现象突出。多数村没有形成后续管理工作机制,保洁队伍不健全,环卫设施不配套,环境卫生处于无人抓、无人管、和无序管理状态。
3.2 规划不到位
由于建设规划相对滞后,管理工作也就不到位,“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也就表现出来了。
3.3 管理不到位
一是公共设施配套不齐全,大多数建设点只注重农民住房及道路建设等主体工程建设,而对供水、排污、卫生、绿化、美化、亮化、垃圾和污水处理等附属设施重视不够,没有做到同步配套建设。二是公共设施缺乏管护,没有安排专人管理,设施的有效使用率以及使用寿命大大降低。三是“重建设、轻管理”。群众对环境卫生的保护意识差,项目建设一结束又回到以前的生活习惯,门前“三包”责任无人执行,生活垃圾、污水乱排乱倒,脏、乱、差现象反弹。
3.4 投入不到位
上级投入资金有限,实施的项目与资金投入不同步,而县级财政配套能力较弱,目前还没有设立专门的后续管理专项资金,靠群众一家一户筹措管理资金很难彻底解决问题。
3.5 经济发展缓慢
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导致环境卫生设施建设投入少,所建设项目简单粗糙,后续管理维系困难。由于没有支撑的产业链,新农村建起来了,农村仍然落后,农民仍然贫困。
3.6 精神文明建设滞后
精神文明建设跟不上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文化设施建设跟不上,农村文化生活单调,农民思想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不讲卫生、不讲文明的行为现象时有发生。
3.7 管理办法没有细化,责任落实不倒位
虽然制定了项目后续管理办法及村规民约对项目进行管理,但是过于笼统,流于形式,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没有把责任落实到人,项目管理有名无实。
4 项目后续管理的对策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项目的长期效用及社会效益,从根本上解决项目后续管理缺失、管理机构缺失的问题,管理好、使用好新农村建设项目,提高综合利用效能,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确实改善人们生产生活条件和娱乐空间,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4.1 强化组织领导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每个乡镇都要成立后续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村新农村建设后续管理的具体工作。二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将后续管理工作纳入政府的民生工程,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三是强化村级组织建设。让村级基层组织成为新农村建设后续管理的坚强堡垒。四是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运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广泛宣传文明卫生知识,吸引群众自觉参与后续管理活动。
4.2 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管理措施
4.2.1各级政府和基层组织及项目实施单位必须重视项目后续管理工作,制定确实可行的项目管理办法。
4.2.2要本着“谁建设、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注重发挥专业管理和群众管护两方面的积极性。村组要高度重视 和加强项目建设后的管护工作,并结合实际,制定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项目区内所有干部群众,均负有管护责任和义务,真正做到项目工程建好一个,管好一个,用好一个,确保能长期使用,以发挥其长远效益。
4.2.3明晰产权,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养护”的原则,确定设施的所有权,落实管护主体,像道路工程、水利设施、文化活动室活动场、公厕垃圾池等公共设施,所形成的资产归村组集体所有,由村组集体成员负责管理和养护。像经济林木、太阳能、沼气池等属于个人的项目由老百姓自己管护使用。
4.2.4要设立项目管护资金,由集体和农户筹集一定的管护资金,聘请专人管护。
4.3 增加管护投入
进一步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逐步建立起长效投入机制,设立新农村建设基金,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要探索新的融资机制,进一步拓宽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
4.4 加快产业发展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届五次、六次全委会以及区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统筹城乡发展,强化项目支撑,促进项目落实,加快项目带动,强力推进我区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按照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到村”工程的意见》(宝市办发[]36号)文件要求,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全区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到村”工程。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区新农村建设总体思路和目标,按照“统筹协调、各尽其职、分步实施、绩效考核”的要求,集中整合到村项目资源,统筹规划安排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到村项目,进一步强化项目支撑,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向农村侧重,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着力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制。
二、主要内容
实施“项目到村”工程,即在不改变项目资金来源、渠道、用途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主动性,强化项目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把政策交到村上、把任务落到部门,增强项目到村的统筹性、时效性,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建立城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新机制。
统筹协调:区项目办负责全面梳理审定新农村建设到村项目。区新农办负责统一编制印发《到村项目明白卡》和《“项目到村”工程项目简介》(4月底发放),公告责任部门、联系电话。各有关部门要围绕新农村晋星计划,安排到村项目并配合项目明白卡的填写汇总,提高晋星村建设项目配套率。
各尽其职:到村项目由各项目主管职能部门负责规划、申报、安排和实施。到村项目的主管部门(单位)要加强指导与监管,确保到村项目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完成。各镇(乡)、村要积极配合,组织好项目实施有关工作。
分步实施:到村项目按照建设时序及轻重缓急,分年度、按计划逐步实施,做到安排一批、提高一批、巩固一批、发展一批。通过努力,让惠民项目覆盖全区农村,形成完善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绩效考核:项目到村实施情况将纳入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考核范围。区级职能部门主要考核项目到村工作实施情况,把项目争取和建设作为考核各镇(乡)、村晋星创建和农民增收工作的重要内容,形成科学的绩效考核办法,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整体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三、工作要求
1、立足村情,科学规划。各镇(乡)要以村为单位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村民居住区、产业发展区、文化教育区、公共服务区等4个基本功能区,既整体把握、适度超前,又立足实际、节俭实用,科学规划村庄空间结构,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使项目建设依据规划有序进行。
2、硬件优先,基础先行。要以尊重村民意愿和需求为前提,以创建生态家园为目标,以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的项目为优先,以路、水、电、气、讯、网、房、树等为重点,加大投入,强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街巷道路硬(油)化、村庄排水渠网化、供水供电经常化、沼气厕所一体化,力求农村基础设施面貌显著改观。
3、突出服务,完善体系。要深入探索行政管理职能与农村社区服务职能相结合的有效形式,既注重生活服务,又注重生产服务。按照“八室两栏两市一站一场”的要求,建立健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不断完善设施,加强管理,增强服务功能,满足群众需要。
4、政府主导,多元投入。要在继续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支持集体资金投入,鼓励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帮扶,居民自愿捐助、社会各界捐赠,形成社会各界齐抓共管、合力助推项目到村的新局面。
四、组织领导
1、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组织协调。实施“项目到村”工程是新农村建设的深化和具体化,是改善农村面貌、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力举措。区委、区政府成立实施“项目到村”工程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副区长车爽任组长,区委组织部(基层办)、农工部、政法委(综治办)、财政局、农业局(水利局、扶贫办)、林业局、发展计划局(交通局)、建设局、卫生局(爱卫办)、民政局、文化旅游局、国土渭滨分局、渭滨信用联社及各镇乡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区新农办具体负责到村项目资源的沟通协调、统筹整合、绩效考核(主要考核项目明白卡填写和落实情况)等基础管理工作。各镇(乡)和区级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扎扎实实抓好此项工作。
2、明确职责任务,强力推进“项目到村”工作。承担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等项目到村任务的区级有关部门,要围绕新农村建设整体工作要求,主动争取和安排到村项目计划,抓好项目实施,并定期汇总和公布项目到村情况。各镇乡要指导各村特别是晋星村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增强工作主动性,认真对照全区新农村建设到村项目明白卡,查缺补漏,逐年逐项目排出计划,积极向上争取尚未实施的项目。
1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进度不断加快,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越来越多,而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进行安全管理对于提升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安全运营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管理主要为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建设项目材料选购安全监督、建筑项目安全管理资金落实管理以及建筑项目安全设施管理。
当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已经开始步入关键时期,国家对于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进行安全管理可以很好的改变我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对于提升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进度以及质量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保证作用。同时通过对我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进行安全管理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安全管理措施制定不科学、项目材料选购缺乏安全监督、安全管理资金使用混乱以及建筑项目安全设施管理混乱等。
2 我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管理措施分析
2.1 制定科学的安全管理措施
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措施使保证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管理最为基本的条件,纵观我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管理措施的制定情况,发现大部分安全管理情况很不科学。基于此,我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管理措施必须进行改进,当地的公路建设项目负责人应该结合当地公路建设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不能一味的沿用过去的安全管理措施,这些措施虽然有很好的应用经验,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一定好的安全管理措施就可以随意使用,另外还应该提升负责人的安全管理意识,只有意识到位了,才会真正的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管理措施,为农村公路建设安全管理给予政策支持。
2.2 对材料选购加强监督管理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在施工的过程中假若因为材料选购不当,使得很多建设材料质量过差,那么就会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所以必须对建设材料进行监督管理加强,以此来保证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的几率降低。材料采购部门必须派遣专业人员去购买材料,并且将购买的原材料进行细致的质量检验,一旦发现质量存在问题,必须及时解决,将质量不佳的材料进行更换或者报销,不能因为质量问题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另外还应该对施工过程中进行材料使用规范的监督,有的员工为了图方便,在进行项目施工的时候,完全没有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使得农村建设项目具体施工进度和预期目标存在出入,所以必须对材料使用方法进行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够降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
2.3 规范安全管理资金的使用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管理资金一般是由中央财政部门或者是当地政府财政部门进行投资,所以一般都会采取低价竞标的方式选择安全管理单位,就会导致安全管理资金使用过于混乱。安全管理单位假若人员素质较低,很多安全管理人员会谎报工作量,然后由上级部门进行安全管理资金发放,这样的行为导致农村公路安全管理资金使用混乱。所以相关部门应该提升安全管理单位评判标准,对安全管理单位人员素质进行考察。安全管理单位应该对工作人员工作内容进行严格规定,将每一天的工作内容进行记录,一旦发现谎报的情况,及时处罚,情节严重者可以辞退或者给予刑事处罚。对于安全管理资金的每一笔使用情况都应该有专人进行记录,一旦公路建设项目完工之后,发现有的位置安全管理情况存在问题,可以通过记录找出相关负责人进行处罚。
2.4 加大公路安全设施管理
农村公路一般客流量不大,一定时间内通行的车辆更不会很多,所以很多地区就忽视了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的管理,很多地区公路建设完成之后,安全设施经常被认为损坏或者是失窃。对于这种情况,农村公路建设安全管理部门必须加大公路安全设施管理力度,一旦发现有人故意损坏或者是偷盗公路安全设施就必须进行严格处罚,情节严重者可以进行刑事处罚,一味的进行经济处罚不能够震慑损坏者,所以必须采取严格手段,对安全设施进行全面管理,安全设施能够正常工作,对农村公路后期运行也是一种保障。
科学规划设计是项目绩效的前提。可研是规划的基础,但可研做得好,规划未必也做得好,特别是几个小项目打包成的大项目,规划时就会做很大的调整。而规划设计是否科学、公平,会直接影响到项目的绩效。
(一)规划是否体现必需和公平
农业、水利部门不少是田间工程,如标准良田建设,田成方,路相连,能排能灌,预留机耕道和排水缺口等,都有一个标准,不同的区域会影响投资成本和规模,如何科学和细致规划是绩效的关键。大路边的,显眼的和偏远的,无人去的,这些地方的项目规划都需要规划部门认真对待,既要考虑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又要筹划好项目建设的成本,避免因资金不足、规划不公而形成半拉子工程,造成规划阶段的损失浪费。如某自然村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新建的公厕仍然是传统的旱厕,设计时没有加装自来水,既不卫生,也不符合新农村的要求;某村在水源规划尚未落实的情况下,将自来水管接到各家各户,项目流于形式。
(二)设计是否考虑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
丘陵和平原地区,以及复杂的地理生态环境,都会影响建设项目的绩效。由于农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地理环境恶劣,且绝大部分校舍离城镇较远,很多学校只能建在半山坡、山脚下,建筑物资运送极为困难,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丘陵地区落差大,设计时就没必要照搬园田化建设的规范和标准。还有,设计时是否充分考虑农村耕地的土质,氮、磷、钾等有机矿物元素含量低,耕地土层浅薄、土壤贫瘠,干旱缺水的宜农荒地,以及石头的山地,这些生态环境都会导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增高,对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公路设计时是否考虑在高、险、陡和经常山体滑坡地段加设护栏,做好硬路肩和护坡,防止或减少交通事故,提高公路使用寿命。复杂的地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成本增加,在资金本来就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规划和设计标准只能造低,绩效发挥不了。
(三)地方官员的思想认识
一些地方领导在财力匮乏的情况下无钱借钱办事,有钱办不好事,脱离实际建设“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某县两个试点村将资金用于粉刷外墙漆的亮化工程,导致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改厕、修通下水道等项目无力实施;某村地处公路旁,有限的农村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大面积的穿衣戴帽,而群众反映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学生上学路一直未解决。有的地方领导只考虑上级领导来检查指导时养眼、美观,不考虑成本和可行性,如将水利灌溉渠道做成棋盘一样取直取方,而不是依山傍水,因势利水,造成排水不畅,灌溉困难,水土流失严重,遇山洪暴发时还不能有效泄洪,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二、资金投入的合理性
资金投入合理是项目绩效的基础。资金来源结构是否合理,资金投向哪里、投入强度、投入方式是否合理并公开透明,都会影响建设项目的绩效。
(一)投资强度
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专项拨款,省、市、县各级政府财政配套,乡村组织农民自筹。实际情况是:中央财政投资强度本就不足,各种检查成本和“跑部钱进”成本又抵减了实际可用的资金,加上中央资金使用管理的要求多、过于严格,中央资金成了烫手的山芋,地方想用却不敢用,畏惧心理肯定办不成事;中央资金通常都要求地方政府配套,但中西部落后地区和欠发展地区本身就财政困难,这几年为了拉动内需,保持经济较快平稳增长,已经是负债累累,根本无力筹措到足够的资金配套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此,有的主管部门还常常为中央下拨的专项资金如何配套,如何分配,如何使用犯愁;农民人均收入虽然逐年提升,但教育、看病、做房,以及粮食、蔬菜和日用品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农民实际可支配的财力非常有限,自愿筹资筹劳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人廖廖无几。
中央、地方、农民三方组成的投资结构,只要有一方断链,完整规划的项目就会因投资强度不足,而无法保质、保量完成立项批复的项目建设,项目预期绩效也就无法达到。
(二)投资维度
财政、发改委、农业、水利、国土、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移民办、党委农工部、交通等各个口子都有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和资金,但不同部门的设想、目标不一样,不周全,都从各自的政绩考核目标出发。同一块田,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理、农田水利等部门都说投入了资金,实际资金去了哪里没人说得清楚。这种立体、交叉甚至重叠式的投资方式,难以形成资金合力和优势,效益可想而知。如何整合各部门掌管的分散的资金、技术、管理资源,避免重复建设甚至破坏性建设,需要有一个更为权威的部门来统一协调,实现不同部门的资源共享。但是协调、共享谁来牵头?这个问题不解决,项目绩效就得不到有效发挥。
(三)投资透明度
毫无疑问,那种普惠制、撒胡椒面式的资金分配投入方式,不仅难以发挥效益,还会造成更多的损失浪费。但资金来源结构怎样才合理,资金投向哪里,投资强度应该如何决不是靠项目与资金主管部门拿捏而成的,必须公开透明,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考核纳入县、乡、村干部的民主测评和政绩考核内容,才能更好地发挥项目建设的绩效,同时能调动受益乡、村及受益农民的积极性,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后续管理的绩效。
三、项目管理的有效性
项目管理有效是项目绩效的手段和途径。尤其是项目建成交付使用后的运行管护是否有效,成为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最主要的因素。
(一)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主要有事前招投标资质控制、分包转包控制、设备采购控制、事中工程施工监理和验收控制。在事前控制管理中,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造价低,加上项目地村民的硬性插入,施工纠纷不断,有施工能力和资质的公司大多不愿参与,基本由当地人负责施工,施工队伍没有资质或挂靠资质,多数不通过招投标,直接指定某乡某村有势力、有来头的人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大部分村没有安排懂建筑施工的村民负责监工,即使安排也不起任何作用。一是农民缺乏主体意识,原来上面不管他,他自己去搞好自留地,现在农业政策这么多,他反而不管了,好像所有的农村建设与他们无关,缺乏监工的积极性;二是监工水平有限,对项目建设施工的事中参与监督配合不力;三是被包工头的烟酒轻易打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二)后续运行管理
上面只管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建成投入使用后基本不闻不问,不对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绩效性做后期评估,不对后期运行管护(如公路修补护坡,水渠疏浚除淤,电网维护更新等)存在的问题做客观系统的分析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后期运行管护的责任完全落在受益乡村。而受益乡村大多数没有自己的集体经济,拿不出报酬落实到具体管理人。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到位,人为破坏的情况无法避免,只有靠农民加强自我管理,绩效很难提高。
(三)项目绩效管理
一些主管部门虽有自己的绩效考核指标,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后粮食增产、灌溉面积恢复或增多、节约水源、公路车流量增多和使用年限增长等指标,但可操作性不强,因而大多数没有严格考评,最后是估计带统计的数据,且报喜不报忧,公平性和透明度更嫌不足。一直以来,国家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是重政策、重投入,对项目建设的绩效监督力度不够,没有建立一套适合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绩效评价体系,相关的责任追究、问责等制度和激励机制尚未健全。目前,对村干部的绩效考核几乎无效,如何探索研究乡村干部的政绩考核,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充分发挥绩效的重要课题。
四、政策支持的相关性
政策支持相关是项目绩效的保障。这几年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出台各种强农惠农的政策,但多次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均未涉及政策支持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绩效情况,如何发挥相关政策支持的绩效,主管部门和受益乡村、受益农民都是个模糊甚至陌生的概念。
(一)招商引资政策
由于见效慢、利润低、财税和资金支持优惠政策少,农村山水生态开发的社会投资很少,即使有,也多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如大理石板材开发造成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农村公路大面积毁坏;矿产资源的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农民饮用水发生矿物质中毒事故等。此外,国际国内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从未通过招商引资途径及时向农村倾斜,农村工、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缺乏,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土地环境政策
招商引资的工业园区建设、房地产开发、市政设施、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征用了大量的基本农田,城市周边和广大农村的失地农民不断增加,农村土地环境日趋恶化。有的无地可种,有的有地反正有粮食直补和其他惠农政策又不愿种,造成一方面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另一方面大片土地荒芜的现象。国家政策规定被征用土地的出让金收益一部分作为新增菜地开发基金,一部分作为耕地占补平衡的土地复垦资金,一部分用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等。但实际上这些资金都被莫名其妙地挪作他用,土地环境政策难以执行到位。一味的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破坏已从城市向农村蔓延。
(三)农村信贷政策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比起政府债务增长速度来说是小菜一碟。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主要用于城市建设,没有投入农村建设的。农业发展银行如果没有足够的抵押担保,或是市县扶持的龙头企业,很难申请到农业发展贷款。基层信用社成了商业贷款、购房购车贷款、消费贷款甚至赌博贷款的长期资金后盾,农村合作组织、外出务工回乡创业和小额农户贷款极其困难,改变了基层信用社原本的政策目的。许多农民在多次跑贷无望后,已经没有了贷款解决资金困难的概念。
经区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区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加强沼气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我区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以确保顺利完成今年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目标任务。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各乡镇街道分管领导、生态家园助理员、2009年农村沼气国债项目村支部书记、2010年建池重点项目村支部书记、全区沼气技工代表。市农委对我区这次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工作会议很重视,根据会议安排,我将代表区政府分别与各乡镇签订2010年生态家园工程建设责任书;下午和明天一天区农委能源办还要对各项目村支部书记和沼气技工进行系统性培训,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要进一步明确形势,确保领导责任落实到位
今年对我区农村来讲是个特殊的年份,有两件关系到农村今后发展的大事,第一件大事是“十一五”规划全面实施,第二件大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我们一定要借助于这样大好形势之“东风”,扬起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之“帆”,把我区的沼气事业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为此,各地要认真分析当前形式,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切实加强沼气国债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担负起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的领导责任。我将代表区政府与各乡镇街道签订“2010年生态家园工程建设责任书”,区农委能源办也将和各项目村签订2010年沼气国债项目建设责任书,签订责任书是推进工作的手段,更是落实工作责任的方式。既签了责任书,也就立了军令状,那么就要切实担负起项目建设的领导责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全面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同志是建设第一责任人,要善于统揽全局,把握关键,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要具体抓,敢于负责,勇于挑重担,切实抓实抓细。各项目村支部书记要结合本村实际,紧紧围绕建池目标任务,把沼气国债项目建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心,发动群众,群策群力,实行党员户、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建池,做出表率。区农委作为区农村能源主管部门,要切实担负起项目建设主管责任,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主动地承担起项目建设任务。区能源办是项目法人,要扎扎实实地负责好项目实施工作,避免因为工作不到位而影响项目建设进度、质量,影响项目效益的有效发挥,从而影响贵池项目区的整体形象。同时,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做到分工不分家,都要对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给予关注和支持,并与各自的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国债项目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本着对党和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把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放在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位置,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要进一步明确目标,确保项目任务落实到位
根据国家农业部、发改委《关于下达2009年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的通知》的精神,今年我区将承担2009年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总投资540万元的任务,其中中央投资144万元,地方配套72万元,农户自筹324万元,项目共涉及全区14个乡镇18个村1800户。目前,省农委、省发改委已将投资计划下达到我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一池三改”建设水平为主要内容,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明确目标,精心组织,充分认识到国债项目建设的严肃性,在认真领会《关于下达2009年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的通知》精神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明确建池任务。要通过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方式,层层抓落实,千方百计克服困难,采取得力措施,确保项目建设任务落实率达到100%,资金到位率达到100%,“一池三改”成功率达到100%。为此,各地要尽快将建池任务分解落实到村,落实到户。各项目建设单位要根据省里下达的2009年国债项目建设任务,抢抓当前有利的建池时机,集中力量抓好项目建设,实现一个村一个村抓落实,一户一户抓落实。各地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维护项目计划的严肃性,不得随意更改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建设标准和建设规模,确保按项目计划标准和要求按时按质完成任务。
三、要进一步创新方法,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推进我区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打造为民政府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改善农民生活方式和农村人居环境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区上下务必认清形势,创新方法,确保我区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扎扎实实地推进。
一要切实保证项目建设质量。质量是项目建设的生命,也是项目建设的形象,是项目能否延续的关键。各地要坚持质量标准,确保项目建设一批,成效一批。要坚持建池标准,严格落实“一池三改”,要坚持技术标准,按照建池技术标准施工,确保工程质量,要坚持职业准入制度,从事沼气施工人员必须取得国家沼气技术职业资格证书,要坚持招标制度,对关键设备和主要建池材料要进行招标采购,提高工程建设的透明度。
二要注重沼气技术综合利用。各地要转变工作思路,通过实施“一池三改”(建沼气池与改水、改厕所、改圈、改厨),实现沼气技术综合利用。沼气综合利用必须坚持与推广高效农业技术和发展畜牧业相结合。沼气建设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是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有效形式,而畜牧业的发展必将有力推进沼气事业发展。因此必须坚持按照规模化、产业化的思路建设沼气。沼气建设要集中连片,这样既有利于技术指导,又有利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要坚持走市场运作的路子,通过刚刚成立的贵池区沼气协会协调运作,有效解决沼气户后续服务问题。要引导经济富裕村和富裕户提高建池档次,将沼气建设与太阳能等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结合起来,互利互用,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要通过不断技术创新,发挥沼气池使用效益,提高沼气池的综合效益,让农民从中得到长期持久的实惠。
三要全面落实项目管理制度。2008年,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联合制定出台了《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管理办法》、《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省农委也制定出台了《安徽省2008年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实施意见》、《安徽省户用沼气项目建设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安徽省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验收(试行)办法》、《安徽省农村沼气国债项目档案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各地在项目实施中,一定要严格遵循农业部和省农委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严格要求,规范管理,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确保工程建设进度与质量符合国家要求。:
四要严格项目建设财务管理。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农村沼气国债项目资金应设专帐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各地要严格执行此项规定,各项目单位一定要建立专户,设立专账,配备专门的财务人员,按审批程序运作,坚持“一支笔”审批;资金帐目一律在区里建账,实行报账制,决不允许以拨代支,将项目经费直接下拨到乡村,决不允许白条入账和大额现金支付。所有项目村都要按照村务公开的有关规定,公开国家政策、计划任务、补助标准和建设条件;公布自愿建池户名单;公开物资采购价格、分配情况等,做到公开透明,家喻户晓。
五要加大工作检查和督查力度。今年,要依然加大项目检查、督查力度,确保项目建设任务的完成。区能源办要定期组织专门的项目检查组,深入乡镇,进村入户,明查暗访,特别是对资金落实、公示制度、建设质量和技术服务等进行跟踪检查,对存在问题要及时发现,迅速整改,追踪问效,通过加强项目检查、督查等手段,保证建池的数量和质量。今后,对项目的检查督查工作要形成制度,规范检查程序,提高督促检查的质量。各项目村也应加强自查工作,通过自查,促进项目建设。各地要认真检查政策落实情况,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关键词:农村体育设施;项目评估;APC评估;公益项目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035-02
关于公益项目的评价,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理论有3E(Economy、Efficiency、 Effectiveness)、3D(Diagnosis、Design、Development)、顾客满意度评价等。而3E理论虽然有助于提升公益项目的效率,但在提升公益项目的公信度上力度不足。3D理论提升了项目的公信度却在提升公益项目的效率上存在短板。顾客满意度评价在改善项目服务品质上有所作为,但在其他方面作用甚小。基于以上理论的缺陷和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选择APC评估理论衡量项目的绩效,对于提升项目效率、服务品质以及公信度都有积极作用。APC评估,即对公益项目的问责制(Accountability)、项目的绩效(Performance)和实施项目的组织能力(Capacity)进行评估。它综合了现有理论的优点,并适当增加了社会影响和持续性方面的评价,更适合公益项目的评价。
一、项目背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方式从单一化转为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锻炼身体保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政府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发生重大变化,由过去农民主导向政府主导转变。其中,体育设施建设作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的一部分被列入建设规划,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张范镇位于枣庄市新城区与旧城区之间,经济水平在枣庄市属于中等水平,比较具有代表性。截至2009年12月,张范镇镇政府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投资建设了标准篮球场,40%行政村利用村财政配套建设了健身器材和乒乓球台。
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一)学者理论支持
林毅夫(2000)认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一般较小,施工期短,使用的物质投入以国内生产为主,对国内需求的直接刺激作用较快、较大。这类基础设施建设高度劳动密集,以使用农村廉价劳动力为主,能够创造出许多就业和收入机会,形成良性循环。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也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因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二)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设施的状况直接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综合水平、生产的发展程度和人们消费的现实程度,还直接反映社会的文明程度。由于我国历史经济政治制度原因,农民被长期固定在土地上,致使社会流动停滞,也造成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落后。目前,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也日益加大,三农问题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
(三)项目实施的合理性
“当前,我国总体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在这样的大形势之下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建设体育基础设施,让农民分享社会的经济成果是合理的。
三、项目的效果评价
(一)项目的效果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调查了4个自然村150个对象,回收有效问卷128份,问卷有效率为85.3%。关于居民参与体育运动热情的调查结果见表1、表2及图1、图2:
通过图1、图2及表1、表2的表数据分析,在体育设施建设后,居民极少锻炼的比例由31%下降到17%,其中,老年人减少幅度最为明显。偶尔锻炼的居民比例则由49%,下降到42%基本可以认为是持平的。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则由原来的20%激增至41%,可谓效果显著。在经常锻炼的人群中涨幅最为明显的是青少年和中老年人群,青少年经常锻炼的比例由42%增到78%,中老年经常锻炼的比例由2.7%增至25%。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增加,极少锻炼的人数比例减少,从正反两个方面证实了居民在体育设施建设后运动热情的增强。显然,该项目已经成功的实现其目的,效果明显。
(二)项目的质量
被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是衡量项目服务品质的重要指标。从回收的128份调查问卷看,22%的人选择非常满意,69%的人表示基本满意,8%表示失望,只有1%的群众对该项目十分失望。因此,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体育设施建设还是得到了大部分群众的支持。但考虑到以前并没有与之对比的类似项目,群众对于体育设施的初次出现均表现出较大的热情,因此,满意度在公益项目评价中是一个重要指标,但并不是一个很敏感的指标
四、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估
在公益项目的评价中,社会影响评估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甚至有人认为是公益项目的核心,故在此次评估中把社会影响指标作为评估指标之一。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力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80%的人认为体育设施建设属于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12%认为不是,剩下8%的人表示不清楚。从调查结果看,政府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宣传还是卓有成效的。该项目的实施使群众可以切实体会到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在提升居民满意度的同时更好地落实政府政策。
(二)干群关系
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下,农村面貌正在逐步改善。此次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基层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有力地改善干群关系,提升了项目的公信度。
(三)村落环境
体育场地的开设使得更多的老人孩子走出家门,聚在一起从事体育锻炼,极大改善了日益冷漠的村落氛围,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村落环境。对于居民而言,不仅能够锻炼体魄还能和谐居住地的氛围。
五、项目的可持续性
衡量一个项目成功的关键指标在于该项目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指得是项目结果的可重复性,即项目完成后项目积极结果的持久性。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使用者的能力评估;二是项目组织者的发展能力评估;三是环境可持续性。
(一)使用者能力评估
体育设施建设的可推广取决于设施使用者,即居民是否真正能从中得到锻炼。从城市多年的设施使用经验来看,体育设施都很好地丰富了居民的日常文化生活,改善了居民部分生活习惯,充分发挥了设施为民的作用。
(二)项目组织者的发展能力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国家战略。逐步改善农民生活面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是国家一项长远的规划,在战略层面具有可持续性与发展性。国家作为项目的组织者和运行者使得该项目的成果能够持久。但是当基层政府落实该项目时,仍会因项目实施者的能力水平差异使项目持久性大打折扣,因此在这一指标上项目仍有很大改进空间。
(三)环境可持续性
农村体育设施占地面积小,且处于居民区中,对于生态环境几乎没有任何负面影响。在合理的规划中,村落中健身场所的开设有助于村落后环境的优化。因此,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助于农村环境的可持续性。
六、项目经验与问题
(一)成功经验
1.需求定位准确
农村体育设施建设能够赢得大多数群众的满意,其根本在于适时地发现并满足了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同时能够将政策向农村倾斜。因此,可以说体育设施建设的实施是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产物。
2.运作模式合理
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小规模无盈利项目,在政府主导下借助体育公益金发展农村体育事业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具有很强的推广意义。
(二)问题与挑战
1.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多属于一次性投入,缺乏投资的连续性。因此,在设备安装初期,会有许多居民参与锻炼,居民满意度很高。但设备老化后不能及时更新,使得居民参与热情消退,对项目可持续性造成威胁。
2.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缺乏系统管理和后期维护。体育设施不是安装完以后就一劳永逸,需要有人系统维护,不然设备会很快老化。在张范镇一个行政村,篮球架安装之后不仅无人维护还被少数村民拆卸毁坏,严重影响了项目的绩效发挥。因此,项目的后期维护工作还是应该引起项目执行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邓国胜.公益项目评价――以“幸福工程”为案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 朱会冲,张燎.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 纪燕萍,王亚慧,李小鹏.项目管理实战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