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致词与致辞的区别8篇

时间:2023-06-06 09:00: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致词与致辞的区别,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致词与致辞的区别

篇1

关键词:修辞学;语法学;区别

一、从修辞学和语法学的定义出发

公元前5世纪,修辞学诞生于古希腊,通常称之为古典修辞学,主要研究对象是演说和论辩技巧。当时,修辞学还没有上升到一门科学,只是一门艺术。比如,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有时就被翻译成“修辞术”。中世纪,修辞学曾成为欧洲学校教育的三大学科之一。当代,修辞学有时依然被当做一门关于如何有效使用语言的艺术来看待。19世纪末,随着美国新修辞学的兴起,修辞学的地位不断攀升,并进入科学殿堂,修辞学被定义为“研究人与人如何运用符号交际的一门学科。”

我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修辞学,但与修辞相关的论述丰富,多见于文论、诗论,主要以雕词琢句为主。20世纪初,我国的现代修辞学开始形成,并逐渐建立相对完整的学科形态,到20世纪末期日臻成熟。人们从多种角度对修辞学进行了界定,“现代修辞学是以现代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从语言和言语区分的角度研究语言修辞手法、修辞方法和整个言语修辞规律的现代语言学分科。”“所谓修辞学,就是研究在交际活动中如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规则的科学。”“修辞活动和修辞手段及其成果(修辞成例)统称为修辞现象;从各种修辞现象中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便是修辞规律;研究修辞规律的科学就叫修辞学。”

通过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修辞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具体表述为,修辞学以人类的修辞交际行为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修辞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人与人的交际过程中产生的,这种交际可以是人们通过文字进行的书面交流、直接面对面的口头交流、或者是通过传播工具进行的间接交流等,因此修辞学研究的范围很广。

修辞学的主要研究目的和任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探讨修辞行为的机制,揭示修辞交际所关涉的各种语境因素及其修辞行为之间的关系;2、总结、归纳各种修辞手段和修辞方法,阐释其结构和功能;3、揭示修辞规律,综括人类的言语交际秩序。

语法学主要研究对象明确,就是语法。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是语言中词的构成变化规则和组词成句规则的总和,即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我们理解一个句子,不但要懂得该句子每一个词所表示的词汇意义和语义关系,还要了解语言单位之间的结构关系、组合层次、分布位置以及词类的功能,也就是语法意义。语法意义反映词、短语、句子的功能和性质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语法以语言结构为概括对象。语法具有概括性、层次性、稳定性和民族性。学习和研究语法的意义在于把我们对语法的自觉感性阶段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高度。只有懂得语法,才能自觉运用它,才能提高了解语句结构、探求词语意义的敏感度,自觉地注意语法规范,从而提高鉴别正误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此外,掌握了语法知识,还可以有效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使我们的语言更加健康、规范、富于表现力。

修辞学与语法学的最大不同在于,修辞学研究的范围比语法学研究的范围要大,修辞学研究的是人们交际过程中的所有言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交际言语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包括交际主客体的主客观条件、交际语境、社会背景、民族背景等,它们都会在无形中影响人们使用修辞的特点和效果。修辞学研究的对象是个人的、具体的、临时的和变动的。因此修辞学是一门动态性较强的学科。而语法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概括性、层次性、稳定性和民族性,语法是从词和句的个别和具体的东西中抽象出来的,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修辞相比较,语法的另一特性就是稳固性,它的变动极小。因此语法学研究成果较集中,出现的理论变动较小。

从定义来说修辞学和语法学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研究言语而后者研究语言,前者研究范围广。

二、从修辞学和语法学的学科属性来讲

关于修辞学是艺术、技巧还是科学的争论,始于古典修辞学时期。当时修辞学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门艺术。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术是论辩术的对应物,因为二者都论证那种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人都能认识的事理,而且都不属于任何一种科学。”但现在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指的不是修辞学,而是修辞或修辞技巧。

在我国,这种争论主要始于现代,我国古代没有形成完整的修辞学学科形态。我国现代修辞学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学科形态后,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修辞学是一种技术。如,1905年汤振常的《修词学教科书》指出:“修辞学者,乃研究辞之所以成美之学也。”张弓的《中国修辞学》也持类似观点:修辞学是“美化文辞的一种技术”,而不是一门科学,这种观点在20世纪后期依然存在。

自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产生以来,语言学就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包括很多分支学科,从不同角度可分为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历时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宏观语言学、微观语言学等。语法学产生较早,它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具备较为完善的理论成果、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学科属性也很明确,即语言学。

学科之间的属性关系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变化,修辞学也是一样。古希腊时期,修辞学被纳入政治学框架。直到当代,西方还往往将修辞学和伦理学、哲学联系在一起。在我国,修辞学从诞生以来,一直接受现代语言学理论的滋养,打上了深深的语言学烙印。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出版以后,修辞学常被划归为语言学,1962年学界明确提出“研究使用语言的规律和特点”的新科学叫做修辞学,1989年,进一步明确,“修辞问题是语言问题,是语言的运用问题,因此,修辞学只能是语言学科。”事实上,修辞学往往被以研究“语言本体”为己任的“语言学”所排斥。这是因为,一方面,修辞很大程度上并不受纯粹的语言法则的制约,多违背上述语言规范,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言语交际行为,修辞所关涉的因素除了语言之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因此语言本体研究的方法不适合修辞学。

在此问题上,王力先生也曾有过这类错误观点:“修辞学属于艺术的部门,语法学属于科学的部门。”随着现代修辞学研究的深入,修辞已远远不是美辞所能概括的了,它以涉及所有的人类言语交际行为。修辞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人类言语交际及其规律,它是一门科学的观点被普遍接受,而且修辞学研究的成果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确切的说,修辞一定程度上具有艺术性,但修辞并非艺术。修辞学是一门研究修辞交际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

由此我们可知修辞学和语法学都属于科学部门,两者分工不同,功能有着本质区别,修辞学的实际运用一般都不遵守语法学规则,通常是对其进行违反和创新,但是修辞学也是以语法学的研究作为基础和参考的。相较于语法学而言,修辞学涉及广,是一门交叉学科,属于大语言学范畴,而语法学研究较为纯粹,属于狭义语言学范畴。修辞学的发展方向是当今社会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多学科融合贯通,多种研究方法齐头并进,中西方理论取长补短,实现学术研究的双赢。(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参考文献:

[1] 骆小所.现代修辞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

[2] 骆小所.现代语言学理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3] 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4] 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篇2

一、三种定则研究的问题及基本操作方法

1.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

在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发现后不久,安培进行了大量实验,总结出了判断电流周围磁场方向的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分为两类:

① 通电直导线周围磁场(如图1):右手握住通电直导线,让大拇指指向电流的方向,那么四指的指向就是磁场的环绕方向.

图1 直线电流安培定则 图2 螺线管安培定则

② 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如图2):右手握住通电螺线管,使四指弯曲与电流方向一致,那么大拇指的指向即为通电螺线管内部的磁场方向.

两类情况的判断方法一样,都是右手螺旋,四指方向和大拇指方向指的是电流和磁场的方向,只是两种情况四指方向和大拇指方向换位了.

2.右手定则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后,楞次总结出了判断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方向的楞次定律,但如果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是由导体切割磁场引起的,那么也可用约翰・弗莱明发明的更为简化的右手定则(发电机定则)来判断(如图3):右手平展,让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垂直,并与手掌在一个平面内.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掌心,大拇指方向为导体运动方向,则四指方向为导体中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的方向.

应用右手定则时应注意:

① 大拇指方向实为导体相对于磁场的运动方向;

② 导体相对于磁场的运动方向应与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不垂直则需分解.

图3 右手定则 图4 左手定则

3.左手定则

安培发现磁场对电流元有力的性质,我们把这个力称之为安培力,安培力方向可由左手定则(电动机定则)来判断(如图4):左手平展,让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垂直,并与手掌在一个平面内.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掌心,四指方向为导体中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方向为导体受力方向.

应用左手定则时应注意:

① 当电流是由运动电荷形成时,此力为洛仑兹力(安培力的微观形式),四指方向为正电荷相对于磁场运动方向或负电荷相对于磁场运动反方向;

② 电流方向应与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不垂直则需分解.

以上三种定则涉及磁场,电流,力等多方面的物理知识,为了应用时得心应手,我们需对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结果了然于心.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电流是“因”,磁场是“果”;

右手定则动力作用(切割)是“因”,电流是“果”;左手定则电流是“因”, 动力作用(安培力)是“果”.

二、三种定则所研究的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与右手定则

安培定则为“电生磁”现象中的规律,而“电生磁”开启了电与磁之间的联系;右手定则实为电磁感应现象中导体切割磁场的这样一种特例,即“磁生电”现象中的规律, 而“磁生电”进一步揭示了电与磁的内在联系;天才的麦克斯韦在前人大量的研究基础上,最终建立起完整的电磁学理论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可以说,安培定则与右手定则是研究电磁联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种实用性规律.

图5

例1 如图5所示,水平面上有一平行金属导轨,与大线圈M相接,M内包围着一闭合线圈N,磁感线竖直向下,导轨上放一根导体棒AB,欲使线圈N产生逆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则导体棒AB的运动可能是( )

(A) 匀速向右运动 (B) 加速向右运动

(C) 匀速向左运动 (D) 加速向左运动

解析:AB棒切割磁场,ABM中产生感应电流,对于(A)、(C)选项,M中感应电流恒定,线圈M、N内磁场恒定,N中不会有感应电流,(A)、(C)错误;对于B选项,由右手定则,AB中电流由B到A,M中电流为逆时针方向,由于加速, M中感应电流增大,由安培定则,M、N内部磁场竖直向上且增大,再由楞次定律,N中感应电流为顺时针,(B)选项错误,同理,(D)选项正确.

点评: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与右手定则分别在“电生磁”和“磁生电”现象中广泛运用,因此,在选择规律时先要搞清楚谁是因谁是果,方能灵活运用.

2.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与左手定则

安培定则判断电流周围产生的磁场方向;而左手定则判断电流处在磁场中所受的安培力,故这两者揭示了电流与磁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如“同向电流相互吸引,异向电流相互排斥”便很好解释了.

图6

例2 如图6所示,A、B导线中存在相同的竖直向上的电流,试简要分析A、B之间的作用力方向.

解析:先分析B的受力:由安培定则,A右侧磁场垂直于纸面向里,如图7,再由左手定则,受力如图8所示;同理A的受力:B左侧磁场垂直于纸面向外,如图9,再由左手定则,受力如图10所示.

图7 图8 图9 图10

点评:安培定则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而左手定则说明电流在磁场中又受到力的作用,故在应用规律时,要弄清研究的问题,到底是分析电流的磁场分布还是电流的受力,有的放矢的应用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3.右手定则与左手定则

右手定则判断导体切割磁场所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体所受安培力的方向.如果安培力就是产生

感应电流的导体(切割磁场的那部分导体)受到的,那么这就体现出楞次定律当中阻碍的含义:产生感应电流的导体所受的安培力阻碍导体的运动.

图11

例3 如图11所示,水平面上有两根相互平行金属导轨MN和PQ,M和 P之间接一定值电阻R,导体棒ab与MN垂直,与导轨和R构成闭合回路,整个装置处于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试问ab棒中感应电流方向如何?ab棒所受安培力方向如何?

解法1:由右手定则,ab中感应电流方向由b到a,再由左手定则,ab棒所受安培力水平向左,此方法为正常逻辑过程分析,因为先发生了电磁感应现象,产生了感应电流,而后产生感应电流的导体处在磁场中受到了安培力;

方法2:由于产生感应电流的导体所受的安培力阻碍导体的运动,那么ab棒所受的安培力即水平向左,再由左手定则,ab中感应电流方向由b到a.

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 中年级与高年级 单词教学 区别

作为表达语义的基本单位——单词,在英语语言及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毋庸赘述,而对于小学英语中单词教学的探索与研究更是从未停止过。纵观小学英语单词教学的研究,多是将小学视为一个整体学段的。而熟悉小学的人都知道,孩子从一入学到毕业,历经六年的时间,他们的生活经验、心智发展、认知能力等方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笔者认为将小学单词教学进行分段研究将会对教与学的效果产生更大的影响。本文试从这个角度出发,以自己的感悟与做法为例,探寻中年级(三、四年级)与高年级(五、六年级)英语单词教学之间的区别。

一、单词呈现时,中年级应侧重直观具体的一一对应,高年级则应逐步转向抽象联想的多方联系。

总起来讲,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具体向抽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学生在三、四年级时,其认知还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而到了五年级则逐步从直观的、感性的水平向客观的、理性的水平发展。思维发展则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也表现为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质变”。发生“质变”的转折关键年龄是小学3-5年级之间。结合到小学英语的实际(因为我们学校是从三年级开始设英语课),我们把发生“质变”的关键年级定位为五年级。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特点。如在进行PEP 小学英语(本文中的选文均选自此套教材)三年级下册《Do You Like Pears?》Part A “Let’s Learn”的单词教学时我是这样呈现的:

T: I like orange.(手里拿着一个橘子)What do you like?

S: Apple. I like apple.(学生轻松地回答。)

T: Look!(课件呈现一只表情可爱的猴子。)It’s a monkey. Monkey, Do you like…? Can you ask…?

S1: Do you like apple?(课件中的猴子摇摇头:No! 教师适时举起手中的Orange。)

S2: Do you like orange? (课件中的猴子摇摇头:No! 教师点击课件,出现桃子后,猴子手舞足蹈地说道:Peach, peach,I like peach。)

T: Oh, peach. Do you like peach?

S1: Yes.

S2: No.

T: Is this a peach? (手拿一张卡片)

S: No.

T: It’s a pear.(教师先不读出,将单词ear写在黑板上,然后再用红色笔写出p,引导学生关注旧词变新词。最后读音,关注语音的变化。)

生齐读数次。

T: What’s this?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西瓜的简笔画。边画边问:A pear?An orange? A peach?An apple? )

Oh, watermelon. It tastes good. …

从上述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呈现水果类四个单词时,我分别采取了实物、与小动物对话、卡片、简笔画四种方式。这四种方式动静交叉,把听觉、视觉等各种感官调动起来,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加记忆,使学生对单词的记忆更加牢固、准确,且兴趣盎然!

而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这样的单词教学就稍显单薄,信息量偏低。因此在进行五年级下册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 》Part A“Let’s learn”中的spring/summer/fall /winter 的单词教学时,我是这样呈现单词的:首先让学生观看风光短片:“I live in Qian’an. We have four seasons in a year. They are spring, summer, fall and winter. In spring, it’s windy and warm. I often fly kites at the People Square. In summer, It’s sunny and hot. I swim in the Huangtai Lake. In fall, it’s windy and cool. I climb the Huangtai Hill on Sundays. In winter, it’s windy and cold. I like snow. I can make a snowman.” 在画面与声音的同时刺激下,学生既欣赏了美景,又在画外音的描述中初步感知四季单词的基本含义。接下来我利用幻灯片中的图片进行单词的教学:让学生描述图片——引导学生试读单词——尝试说出与单词相关的一句话。这样的设计,不仅锻炼了学生整体感知语言的能力,发散了思维,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把新接触的单词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使语言如滚雪球般越积越多,使词有所用,从而在语言本身的层面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单词操练时,中年级以趣味重复的机械操练为主,高年级则应以发展思维、表达自我的意义操练为主。

学生升入五年级之后,他们在记忆能力方面无论是在量和质上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他们能记住的材料数量增加了,学生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识记过程,检查记忆效果,意义识记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机械识记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因此,高年级的单词操练,就不能像三四年级那样仅仅使用TPR活动、开火车、藏藏找找之类的活动,而是要尽量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能激活思维的活动。如同样以My Favourite Season的单词教学为例,在进行操练时,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活动一:Watch and tell:“Which season is it?”

活动二: Think and say:“What can you see in _______?”

活动三: Discuss and talk: Spring/summer/fall/winter.

篇4

2017年6月10日至11日,为实现对陶瓷艺术的多角度考察,探讨陶瓷与文化、文学和各种艺术的互为关系,同时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方针政策,景德镇陶瓷大学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联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美术学科评议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科评议组、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全国艺术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景德镇陶瓷大学湘湖校区共同举办了陶瓷的人文世界——首届“陶瓷与文化”论坛。来自于清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台湾交通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温州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以及景德镇陶瓷大学的专家学者们运用多元化的人文研究手段对陶瓷艺术展开了兼具学理与趣味性的探讨。

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陶瓷自产生之初便被赋予了“工艺美术”属性,在传统的研究习惯中,人们通常会从工艺技巧或视觉审美的角度对这一古老的艺术品类进行剖析与探讨,然而,在近年有关于陶瓷艺术的研究中,却逐渐展露出一个新的研究趋势,即从人文学科的理论视角来分析其中的深刻内蕴与文化精髓。这一研究视角的引入对于陶瓷艺术的理论发展而言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研究的切入点更为丰富。由于人文学科的主干为文史哲,因此,研究者可以跳脱出传统的艺术理论研究框架,以文字语义、墓葬资料、人性本质等内容为切入点展开研究。其次,研究的方法更加多元。切入点的变化直接引入了更为多元的研究手段,无论是从定性到定量的变化,还是从文献的平面解释到立体释读,都使得陶瓷艺术的研究成果变得更具实证性与延展性。第三,研究的成果更具社会意义。当陶瓷艺术的理论研究从“小众”的艺术层面延伸至“大众”的人文层面以后,其成果的适用范围也就随之广泛起来,特别是当这些研究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之后,理论成果的社会意义也就更为明显了。

作为国内唯一一所以陶瓷为特色的高等院校,景德镇陶瓷大学在陶瓷艺术研究方面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正如江伟辉校长在开幕式致辞中所言:“享有‘陶瓷黄埔’美誉的景德镇陶瓷大学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依托本地的千年陶瓷文化底蕴,积极与行业保持互动以促进学科建设,如今,学校已建构了一批具有‘科艺结合’特色的优质学科,成为了国内乃至国外至关重要的陶瓷学术研究基地。”(图3)然而,相关的理论研究如果依然还局限于传统的艺术领域之内,势必无法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副总经理、《艺术教育》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社长代柳梅女士也在致词中提到:“作为曾经用以走向世界的通用符号,陶瓷这一传统的艺术门类更应当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延伸出丰富的社会意义。”(图4)人文学科宽广的视角恰好可为陶瓷艺术的深入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工作手段,因此本次会议的召开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

2人文视角下的多元陶瓷文化

此次会议最为突出的特色当属“陶瓷”与“人文”之间的结合,较之于从艺谈瓷的理论研究传统而言,人文学科的研究视角更为宽广,其涉猎点也更为丰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结合并非“无根之水”,从陶瓷文化的本质上来看,它无疑具有“为人服务”的天然属性,由此出发不难看出,在陶瓷的发展史中,制作者始终以“更好地服务于人”这一质朴而日常的标准规范着陶瓷的设计与制作。换言之,陶瓷艺术自始至终便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因此,当研究者跳脱出单纯的艺术框架,转而以人文学科的理论来研究陶瓷艺术之后,其内容便更具多样性了。

(1)从文化学看陶瓷

“文化”是一个含义广泛的词语,因此,在这一视角下进行的陶瓷艺术研究形式十分多元,其中既有二维平面上的语义分析、品类交叉,也有三维层面上的时空研究。

①“瓷”的语义研究。在人文学者的眼中,“瓷”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同时也是一个指向明确的词语,厘清其文字内涵显然可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稳定的“基石”。因此,来自于北京语言大学的华学诚教授以《说“陶”解“瓷”话“陶瓷”》为题,从语言文化的角度对陶瓷的本源含义展开了饶有趣味的讨论,他以“陶”为例,从“陶”这一文字本身的发生和演变、文字的意义变化与事物本身的变化、文字与精神文化世界的联系这三个层次,对陶瓷语言解读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这种由文入艺的研究方法无疑为陶瓷艺术的理论剖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视角。江西师范大学的傅修延教授则从一个广义的文化层面分析了瓷的本源,在以《瓷的文化分析》为题进行的演讲中,他从叙事文化的角度深入阐述了瓷与“稻”、“易”、“玉”、“艺”以及“china”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一研究成果认为,陶瓷制作的过程当与稻作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需要制作者付出极大的耐心与细心,而景德镇瓷素有“白如玉”的美称,因此,这应当呈现出陶瓷与玉器之间不断进行单向模仿乃至替代的“亲子”关系,这一理念也促成了中国传统陶瓷审美中对“如玉”般生命内涵与品质的一贯追求。以此为基础,景德镇陶瓷行业的分工组织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西方工业的中国化发展模式带来了思考的介质,即科学地从西方引入适合的生产与发展模式。

②“瓷”的跨界研究。自20世纪开始,艺术家们就开始探索瓷的跨界语言模式,无论是毕加索粗疏豪放的陶艺装饰,还是八木一夫谨慎有度的陶艺造型,都可视作是艺术家们以陶瓷为媒介进行的探索型创作,但是,由于创作者的身份所限,这些作品中始终表现出明显的西方文化印记,因此,如何将一水同源的陶瓷和中国传统艺术进行融合就成为了摆在中国艺术家眼前的重要问题。此次论坛中,来自于北京语言大学的朱天曙教授在名为《陶瓷与中国书法篆刻三题》的主题演讲中,从书法篆刻技法在陶瓷中的运用、陶文与早期中国书法史的研究以及陶瓷文献的整理和利用三个方面分析了陶瓷材料及制瓷手法与书法篆刻之间的关系,为瓷上书法的创作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研究路径。南开大学尹沧海教授则发表了名为《中国绘画意象造型对现代陶瓷艺术创作的意义》的主题演讲,他认为,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中国的现代陶瓷创作与绘画同样具有崇尚“意象”的审美观点,也就是说,中国写意绘画与现代陶瓷艺术创作在对意境的塑造上天生就有着高度的统一性与共融性,所以,研究者应当重视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找到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方法,做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用全新的语言形式表现陶瓷艺术的经典性。

③“瓷”的时空研究。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陶瓷不仅伴随着历史的变迁而留下时间的烙印,更因由城市形态的更迭而在空间的维度上划下了鲜明的印记,对于今天的研究者而言,探索陶瓷的时空转变不仅是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其传统价值,更能帮助我们从广义上深入地理解陶瓷的内涵。来自于南京大学的赵益教授就《“壶”与“空间相对”观念》这一主题,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人在造物时会将观念融入到器物之中,而器物又反作用于人类的思考关系。景德镇陶瓷大学的侯铁军副教授则以“圣杯”为媒介,重点探究了陶瓷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在他名为《追寻白色“圣杯”——16-18世纪欧洲传教士笔下中国瓷器的宗教维度研究》的主题演讲中,白色的“圣杯”不仅具有宗教维度上的意义,更真实地呈现出欧洲传教士追求圣洁的内在灵魂诉求,这一释义同时也为基督教义的解释提供了话语修辞。此外,来自于清华大学的贺鼎博士以《景德镇老城区传统瓷业遗产体系化保护初探》为题,用定量研究的方式剖析以陶溪川文化产业园为例的传统瓷业遗产保护所缺乏的内在联系与全面认识,他通过研究景德镇历史城区的自然形胜、功能分区、空间布局以及建筑朝向等问题,揭示瓷业遗产是自然与瓷业要素紧密互动的产物,具有特定的功能结构和文化模式,因此,在重构与再造中,应当如何系统地规划保护与发展的路径应当成为传统瓷业遗产保护的关键。

(2)从器物观看陶瓷

在传统的造物观念中,陶瓷首先是一种可用以承载生活的器具,因此,本次论坛中有多位专家从造器、用器、品器的角度对古今陶瓷艺术的外在于内涵进行了多维度的解析,他们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为以下两者:

①茶器。在中国的传统生活模式中,茶具不仅是一种容器,更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台湾交通大学的詹海云教授在《紫砂壶的造型艺术与中国人的品味和性情》的演讲中展示了形制、装饰和实用这三个因素对紫砂壶设计的影响,即紫砂壶的造型始终与中国的传统雅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造就了中国人在传统紫砂器具审美上表现出来的重情趣、拙朴的品味和恬淡自适的性情特征。江西师范大学的曹柯平教授以《陶瓷与茶:略论南朝碗托、五代执壶和南宋木叶盏》为题,运用详实的实物和文献资料,以陆羽《茶经》为例,探究了茶器与茶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吕金泉教授在《茶器设计的用与美》的演讲中认为,就现代的生活状态而言,设计应在不断满足人们需求的前提下饱含情感,即设计者应通过器物阐述工艺与文化的精髓,引导使用者感知生活中的幸福,特别是手工器具,因其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情怀,使之得以区别于工业化产品,能够在不经意间为人们带来内心的愉悦与慰籍,所以,设计师应当更好地感悟生活,具备工匠精神,使自己的设计品在展示手工韵味的同时,更好地传递美感与精神魅力。

②彩陶。在陶瓷的器具性质研究中,发端于远古时期的神秘彩陶语言总是能够引起研究者莫大的关注,此次论坛上便有三位研究者分别从装饰和造型的角度对这一久远的艺术品类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温州大学的王小盾教授在题为《中国新时期时代彩陶中的撒种人形象化》的演讲中解释道,撒种人可看做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中影响最为广泛的母题,这一主题的典型形式以及符号组合方式揭示了中国艺术符号传统的形成轨迹,对彩陶纹饰及符号的深入解析,不仅能够释读陶瓷纹饰的语义,更能帮助后人正确地理解陶瓷装饰的艺术传统与内涵。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的朱永蘅教授则从造型的角度发表了主题演讲,她以《早期彩陶动植物题材器型演变》为题,过对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动植物题材进行归纳、比较和分析,同时,将之带入到现代设计的仿生学、产品语义学以及功能主义的语境下,探析这种古老纹饰新的生命形式。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张亚林教授也以现代陶瓷的设计、造物观为切入点,发表了名为《新时期时代陶器的造型设计观》的主题演讲,她不仅结合原始人类的生活状态,解释远古陶器造型的功能性目标,更从生活方式转变的角度凝练出其中所包含着的设计智慧。

(3)从社会观看陶瓷

如今,研究者们普遍认同陶瓷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即陶瓷不仅是一种物化的存在,更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标记,这一类别的研究通常可从历史与现代两个角度着手,从中探究陶瓷的社会内涵。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宁钢教授从历史的角度切入研究主题,在以《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中国陶瓷艺术》为主题的发言中讲到,古代的丝瓷之路,不仅在欧亚大陆吹起了强劲的中国风,更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及至21世纪,重走丝绸之路的号召则使所有的研究者都应当关注到中国艺术品担负起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之使命,作为“中国制造”的主角,陶瓷艺术教育更应被置于“一带一路”的视野下进行多维度的发展,这样才能再一次使中国的文化艺术“走出去”。原国家文物局驻英专家钱伟鹏教授则以《中国古代陶瓷对历史重量与艺术价值》为发言主题,介绍了雍正、乾隆时期督瓷官唐英对景德镇御窑厂的贡献,分析了元代青花瓷的制作技法以及现代鉴定常识。事实上,正是因为特殊的历史文化地位,才造就了景德镇陶瓷辉煌的过去,同时也赋予其新的生机。

来自于清华大学的李砚祖教授则着眼于当下,对陶艺创作的生态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剖析,他在围绕《三源并流——中国当代陶瓷艺术》这一主题所展开的研究中认为,当代中国的陶瓷艺术是在传统艺术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由此所致的陶艺特征则被归类为“一种现象”和“两个关键词”(即艺术与文化)。从生产和创作生态上来看,陶瓷创作者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一是以陶瓷大师、设计师为代表的陶瓷行业;二是以现代艺术教育的高校师生为代表的学院派;三是产区和非产区内的民间陶瓷从业人员。这三类作者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即陶瓷艺术创作和生产的当代性,又因身份、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当代陶瓷艺术的大千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