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网络安全类毕业论文8篇

时间:2023-06-06 08:59:5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网络安全类毕业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网络安全类毕业论文

篇1

关键词: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培养质量

作者简介:田仲富(197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资助项目(HGJXH B211039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46-02

一、信息安全类人才培养现状

由于信息安全专业是一门涉及计算机、通信、密码学、数学、物理学以及法律等多种学科的交叉性学科。因而,只有经过系统、科学的培养才能满足社会对信息安全类人才的应用需求。我国高校虽然在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方面起步较晚,但是,信息安全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仅仅几年时间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就已从无到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且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安全专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绩,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信息安全类人才在数量和层次结构上均与社会的实际需求有着较大差距,人才的培养模式还很不成熟,仍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其一,当前我国信息安全人才相当匮乏,因而导致了我国信息安全领域相对落后,且缺乏有效的国内、外竞争力;其二,我国信息安全理论研究远落后于信息化安全技术的应用及开发,在该领域进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建立相关行业标准等方面十分不利。因此,我国急需培养出一支具有合理的基础知识结构和宽口径专业知识的多层次信息安全类人才队伍。

1.课程设置不合理

这是因为我国信息安全专业成立时间较短,各学校信息安全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还很不完善。没有完善的专业知识、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未能体现信息安全专业的自身特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于分散,未形成专业知识结构。目前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基本上与某个相近学科课程体系设置重叠太多,在课程设置中仅仅增加了近现代密码学、网络安全基础、计算机病毒原理等纯安全理论的课程。但是,却缺少综合、系统的教学内容,没有很好地体现信息安全专业以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为基础兼学通信、网络、数学,同时加强物理、法律等基础知识的特点。

2.教学形式单一

信息安全专业的教学形式大多还是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未能很好地体现信息安全专业交互性较强的特色。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

信息安全专业的教师大多是非“科班”出身的,几乎是相近学科或专业后转型而来的。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质量不会太高,而且缺少信息安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不能胜任安全的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综合性工作。

4.实验室、实践基地建设滞后

信息安全专业起步较晚,且该专业在各学校都不是重点建设学科,因而导致了对该专业的投入不足。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信息安全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因为缺少实验设备,一些相关专业课程的实验内容无法开展。由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学生不能很好地在实验中领会、消化课堂基本理论知识,使其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5.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信息安全专业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大多安全基础理论需要在实践中去领会和体验。目前,信息安全专业的实验课程大多数是课间实验,实验时间较分散,且实验内容不实用,多以验证型实验为主。信息安全具有整体性,且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解决综合性、系统性的问题,因而需要培养学生综合的实践运用能力。但目前设置的实验通常都是非常单一、独立的实验内容,缺少综合性实验。学生参加课外科研和实践的机制更不健全,同时教师对实验指导的积极性不高,这些极其不利于学生专业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针对上述国内信息安全类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并结合国情及新时期社会对信息安全专业多样化人才的实际需求,探寻一种较科学、合理的信息安全类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

二、如何提高新世纪信息安全类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实际的社会调研,并参考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及成功经验,笔者认为提高新世纪信息安全类人才培养质量应该从诸多方面进行改进。

1.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的完善与优化是提高新世纪信息安全类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前提。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只有建立起优化、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加快人才培养预定目标的实现。课程体系和内容的优化应保证基础并彰显特色,充分遵循高等教育基本原理,构建独具特色课程模式。在加强基础课设置方面,应着重考虑各自的传统特色与优势,增加相应的学科基础课程。同时,强调教学计划内容的更新,及时掌握社会的实际需求,应特别注意抛弃旧的、烦琐的、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不断跟踪新技术,并把最新的技术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除了明确专业学科核心课程以及专业主干课程外,应紧密围绕信息安全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开设大量的实践类课程。从社会对信息安全类人才的实际需求来看,各个领域均要求该类人才需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因此,在实践课程的设置方面应逐渐建立学生实践能力标准体系。依据培养方案制定相应的具体原则,专门制定信息安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标准,并形成正式规范。

2.完善教学形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纯理论与技术知识的讲授,缺少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对于如何设计与实现安全的信息系统等重要知识涉及很少,甚至根本不涉及,从而导致学生难以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问题。

信息安全类课程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课堂理论教学。教学内容应符合实际课程标准,教学方法突出操作步骤及教学效果,教学课件、环境突出特色、图文并茂、设计新颖,且具有启发性和可操作性。

开展案例式教学。由于信息安全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所以在教学中可引入实际案例进行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展开问题、解决问题”等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从而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强化实践、应用能力。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采用学生参与教学的方法,如对网购中在线支付的安全性问题以及网络攻击等与专业课相关的热门问题可以留给学生作为课下作业,并采取课堂发言或提交论文报告的形式进行检查,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采取“互动式”教学。这种基于问题的“互动式”教学可以极大地增强师生之间的交互性,可以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与学生的交互过程中,教师可及时了解到学生们的学习状况,从而采取循进式的教学方法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

对于核心课程还可以采取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形式进行。这样既有利于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又能突出核心课程群的建设,同时能将专业的前沿知识及时的补充到教学内容中。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强大的师资力量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基础保障,所以,完善师资力量是培养信息安全类人才的关键。由于信息安全专业成立时间较短,但该领域的技术发展与更新较快,因此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应符合该专业的特点。

在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应加强教师队伍的技能培训。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根据实际的教学计划安排将教师分阶段、分批次地送到各地高校、企业或信息安全培训中心进行培训。鼓励教师参加信息安全领域的各类学术活动,紧跟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鼓励教师到信息安全技术领域相关企业进行顶岗锻炼,通过深入企业了解行业动态,跟踪该领域的新兴技术,从而扩宽教师的专业视野并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也可将企业的资深技术人员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短期培训。

在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应注重提高教师的科研工作水平。因为科研工作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学任务,还可以加强理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可以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应制定、完善各项科研政策和管理制度。以学校的优势资源为依托鼓励和促进教师申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教师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可以有效地提高其自身的技能水平,从而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

4.完善实验室及实践基地建设

由于信息安全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因而对实验室的建设要求很高。信息安全专业实验室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的纽带,是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实践基地。因而,实验室的建设是面向社会人才需求的信息安全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如何设计、构建出科学、合理的信息安全实验室,从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这些将直接影响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课理论教学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影响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学校应最大限度地向相关部门及企业争取实验室建设资金,只有争取到资金才能很好地建设、完善实验室的配套设备。但是,在实验室的建设中决不能采取“”式的盲从性建设。一定要充分调研,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分阶段的逐步完善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实验室的建设科学、合理的有序进行,才能为相关课程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支持。

在完善实验室建设的同时,应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若想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必须切实做好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这其中可以包括校内、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一方面可采取对师生全面开放实验室,使师生的科研活动能够有固定的实践场所,对师生的科研成果可采取学术报告的形式进行公开答辩、讨论,对于成果显著的给予一定创新学分奖励,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实训的热情;另一方面,以学校的实验中心为依托与信息安全产业部门或企业合作建立一些校内实践基地,这样做既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践环境,也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前沿课题,使学生从中得到训练。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应找到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利益切入点,找出合作的有效途径,加强与信息产业部门及企业的合作,建立2~3个较固定的校外实践基地。通过这些为学生创造到信息安全行业相关单位顶岗实习的机会,使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弥补课堂上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新内容,大胆尝试,逐步积累实践经验,以此锻炼与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5.完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因为信息安全类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本科教学不但应注重学科的基础理论性、实用性及实践性,还需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并设置合理的实验教学内容,这些举措可以很好的促进信息安全专业的建设。根据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并结合各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实验教学分为基础网络实验、信息安全综合实验、创新、创业实验、系统安全综合实验、实践基地实训项目以及毕业论文(设计)6个层面内容,搭建这种分层次的体系结构和多元化虚拟实验模式。基础网络实验一般应采用课内、间实验的方式;信息安全综合设计实验和系统安全综合实验多采用集中实验的方式;创新、创业实验应鼓励学生按照兴趣小组的方式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去申报一些科研项目,如国家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各种大学生竞赛项目,通过这些实训项目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可以极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基地实训项目应多采用集中的方式进行,使学生利用假期2~3月的时间到实践基地进行深入、全面的实训锻炼,甚至可以顶岗锻炼。通过实训锻炼不仅可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使其明确了自身的专业定位,为今后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实践教学中,一方面应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交流,特别是同一些实力较强单位间的合作与交流,还需科学合理地设计、制定能够提升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实践教学指书。在目前设备条件欠缺的情况下,可采取基于虚拟机环境的实践教学法,使学生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中得到更为真实充分的实践锻炼,也可以建立信息安全工程实践平台。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环节的完善还应注重做到:一是保证有足够的实践时间。应保证信息安全类专业的学生至少利用半年的时间到某一实践基地去全面、系统的实训锻炼。二是保证有可实践的基地。应多方努力,与国内外著名的高校、企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并重点选取一些技术力量雄厚、专业特征相符且适合大学生实践训练的友好单位作为长期合作的实践基地。三是保证有优秀的实践指导教师。除了学校的实践指导教师外,还可在实践基地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为实习学生做现场教学指导。通过这些措施可增强学生对实践训练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有针对性指导学生参加实践锻炼的目的。[4]

三、结语

由于信息安全专业成立时间较短,没有现成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借鉴,加上该专业的自身特点,在本科阶段培养出高水平的优秀人才绝非易事,所以,如何提高新世纪信息安全类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全面的合理规划,并在实践中逐渐积累经验,同时也要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决不能一蹴而就。因而,本文结合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新时期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以及信息安全专业的自身特点从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完善教学形式、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验室及实践基地建设以及完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就如何提高新世纪信息安全类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以期能为新时期社会对信息安全类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作出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建峰,李凤华.信息安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J].计算机教育,2005,(1).

[2]赵泽茂,刘顺兰,等.信息安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周顺先,甘金明.地方高校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梧州学院学报,2010,(4).

[4]李蜀娴,张桂东.信息安全专业创新教学与实验教学模式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10,(1).

推荐期刊